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明朝時期作家名覽(一) 的奎(﹖一1365)   明詩人。字子章。巢縣(今安徽巢湖)人。早年從余閉學﹐極受其賞識。元末戰亂中﹐雙親與兄弟皆亡﹐隻身飄零於江湖間﹐進退無依﹐遂仗劍從軍。明太祖始為吳國公﹐郭奎投歸﹐從事幕府。明將朱文正開大都督府於南昌﹐命參其軍事。朱文正得罪死﹐奎亦被殺害。其五言古詩原本漢魏﹐頗得遺意﹔七言古詩則純為唐調﹐律詩稍雜宋音﹐詩作頗受時人推許。其人雖逝於洪武開國以前﹐但因從朱元津起兵﹐歷來歸明。著有《望雲集》﹐今存。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 朱升(1299─1370)   明詩文家。字允升﹐學者稱楓林先生。休寧(今屬安徽)人。元至正五年(1345)領鄉薦﹐為池州學正。戰亂中棄職隱居石門﹐數避兵鋒而未嘗廢學。朱元津攻佔徽州﹐以鄧癒薦﹐召問時務﹐對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大受賞識。吳元年(1367)授侍講學士、知制浩、同修國史﹐以年老特免朝謁。明洪武元年(1368)進翰林學士。太祖大封開國功臣﹐制詞多其所撰。後歸者於家。長於經學﹐尤精《周易》。詩文非其所長﹐《明詩綜》未錄其詩。《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詩學宋人邵雍《擊壤集》而不成﹐頗近鄙俚。著有《朱楓林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六、《國朝獻征錄》卷HO。 錢宰(1299─1394)   明詩文家。字子予﹐一字伯均。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元至正中中甲科﹐因親老不讓﹐教授於鄉﹐以宿儒稱。明洪武初﹐以明經征修禮樂書﹐尋以病歸。洪武六年(1373)授國子助教﹐曾賦早朝詩﹕“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有人密報明太祖﹐被遣歸。洪武二十七年又召修《書傳會選》﹐並獻《金陵形勝論》。事畢加國子博士致仕。《四庫全書總目》評其詩“吐辭清拔﹐寓意高遠﹐刻意古調﹐不屑為艷民之體”﹐“古文雖非所擅長﹐而謹守法度﹐亦無卑冗之習”。是五代時吳越王錢氏後裔﹐嘗自書門帖﹕“一門三致仕﹐兩國五封王”。著有們陸安集》。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三《錢宰傳》、《明史》卷一三七。 增克恭   明詩文家、學者。字安卿﹐號謙齋。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元末進士﹐仕為集賢院直學士。遇亂﹐避居錢塘。明洪武初﹐兩次充任本省考試官﹐享年一百余歲。著有《謙齋稿》﹐另著有《春秋要旨》。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一五。 張以寧(1301─1370)   明詩文家。字志道。古田(今屬福建)人。家於翠屏山下﹐學者稱為翠屏先生。以《春秋》舉元泰定四年(1327)進士﹐官至翰林侍讀學土。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稱“小張學士”。明軍取元都後﹐與危素等仕於新朝﹐被明太祖任為翰林侍講學土。洪武H年(1369)秋﹐奉使安南。完成使命還朝時病死於途中。為人廉潔﹐所學以經學見長﹐尤專《春秋》﹐著有《春秋胡傳辨疑》、《春王正月考》等﹐後者完成於滯留安南時﹐今有傳本。其詩文頗有時名﹐有虞集、歐陽玄、揭溪斯等後繼者之譽。著有《翠屏集》。生平事跡見明楊榮《楊文敏公集》卷一九所作墓志、《明史倦二八五。 牛諒   明詩文家、書畫家。字士良。東平(今屬山東)人。元末流寓湖州。明洪武六年(1373)以秀才舉除翰林典簿。與張以寧同使安南﹐還﹐把工部員外郎。進至禮部尚書﹐以不修職降主事。工詩﹐長於書法﹐善畫梅花。著有《尚友齋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六。 黃肅   明詩文家。字子軍。新城(今屬江西)人。元末宮禮部主事﹐明興歸附﹐仍任故宮。招侍郎﹐進尚書。出為廣西參政。坐黨禍死。其詩長於古體﹐詩中常有懷念故主之情。著有《醉夢稿》。生平事跡見明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六一、《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二。 沈夢我   明詩文家。字原昭。歸安(今浙江湖州)人。通《易經》﹐元至元五年(1339)中鄉試﹐授要源州學正﹐遷武康縣令。不久兵亂四起﹐便解職回故裡花溪。劉基常到花溪探望﹐並贈詩﹕“杜陵老去詩千首﹐陶令歸來酒一尊。”明初以賢良征﹐稱病不復試。曾三次應聘主持閩浙鄉試﹐兩次任會試同考官﹐明太祖待之以禮﹐當面稱之為“老試官”。卒年九十三。著有《花溪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甲集、《宋元學案》卷八二、《兩浙名賢錄》卷二七。 王子一   明戲曲作家。約明太祖洪武初前後在世。《太和正音譜》列為國朝曲家十六人之首﹐稱其曲“如長鯨飲海﹐風神蒼古﹐才思奇瑰﹐如漢庭老吏判辭﹐不容一字增減”。所作雜劇四種﹕《海棠風》、《楚峋雲》、《駕燕蜂蝶》和《誤入桃源》﹐今僅存後一種。生平事跡見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危素(1303─1372)   明詩文家。字太樸﹐號雲林。金溪(今屬江西)人。早年出吳澄、范材之門。元至正元年(1341)以薦授經筵檢討﹐與修宋、遼、金三史﹐由國子助教遷翰林編修。歷任監察御史、禮部尚書﹐至元二十年拜參知政事﹐俄除翰林學土承旨。元末棄官居房山四年。明師將入大都﹐起為翰林承旨。明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侍講學士﹐曾被劾罷官一年。復職後御史王著等論其為亡國之臣﹐不宜列侍從﹐滴居和州﹐令守元末戰死的名臣余間廟以辱之﹐歲余卒。在元至正間文壇有較大影響﹐是南方文人與大都的聯系紐帶之一﹐極受時人推重。然以元大臣而仕於明﹐頗為時論所不齒。其詩文皆以通達曉暢為特色﹐但應酬之作過多。著有文集五十卷奏議二卷、《宋史樹、《元史稿》﹐但均已散佚不傳﹐僅存詩集《雲林集》、文集《說學齋稿》等。生平事跡見《說學齋稿》附錄來源《危公新墓碑銘》、《明史》卷二八五。 魯淵   明詩人。宇道源(或作道原)﹐以字行。淳安(今屬浙江)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進士﹐初任華亭縣丞﹐累遷江浙行省儒學提舉。張士誠據吳中﹐以其為博士。明初征修《禮樂書》。授江酉按察司企事﹐以病辭還。著有《魯道源詩集》。生平事跡見明童時明《昭代明良錄》卷二0、《列朝詩集小傳》甲前集。 朱夢炎(﹖一1378)   明詩文家。字仲雅。進賢(今屬江西)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進士﹒為金溪縣丞。明興﹐明太祖召居賓館﹐令與熊鼎集古事為質直語﹐教公卿於弟﹐名《公子書》。洪武十一年(1378)由禮部侍郎進尚書。車於官。文章詳雅有根據﹐元末即有詩名﹐曾與危素、便賢等分作《南城詠古詩》。傳散見於《明詩綜》、《明詩紀事》、《列朝詩集》等總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六。 李延興   明詩文家。初名守成﹐字繼本﹐號一山。大都(今北京)人。李士瞻子。至正十七年(1357)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因元末政局紊亂﹐棄職隱居。河朔間學子往往擔囊負發﹐遠來從學。人明﹐河朔諸邑曾聘其任教職。至洪武二十七年(139)尚在世﹐卒年不詳。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詩文頗拔俗﹐長歌尤擅場”。著有《一山集》。生平事跡見《元書》卷j﹨o、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五。 樑寅(1303─1390)   明詩文家。字孟敬﹐因結廬於石門山授學﹐學者稱石門先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家貧﹐以務農為生﹐但自幼勤於學﹐博通經史。元末屢試不中﹐就館建康﹐薦為集慶路儒學訓導。至正十五年(1355)以親老辭歸。明洪武初征入京師修禮樂書﹐書成辭官不就﹐回到家鄉﹐講學授徒以終。長於經史﹐治學嚴謹。其文文理醇雅﹐詩格春容治遠﹐均較有成就。著有《石門集》﹐朱祖謀曾輯其詞人《疆村叢書》。另著有《詩演義》、《周易參義》、《策要》等。生平事跡見《石門集》卷首石光霧所作行狀、《明史》卷二八二。 鮑詢   明詩文家、學者。字仲革。崇德(今浙江桐鄉)人。元至元進土﹐任溫州路學正﹐薦授翰林﹐不赴。明洪武四年(1371)充會試考官﹐洪武十五年﹐已八十余歲﹐以明經老成召至京師﹐命為文華殿大學士﹐固辭﹐放歸。早年從師吳澄。著有《西澳漫槁》。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七、《殿閣詞林記》卷一。 到、炎   明詩人。字伯融。句容(今屬江蘇)人。元末與了復、夏煌遊﹐有詩名。朱元津下集慶﹐用為行中書省首椽。為朱元津召致劉基、章溢等。總制處州時﹐會苗叛﹐為其擒殺。追封丹陽縣男﹐溢忠憋。其詩“蔽處似李長吉﹐質處似元次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著有《左司集》。生平事跡見《明史略二八九。 魏觀(1305一1373﹖)   明詩人。字粑山﹐號梅初。蒲析(今屬湖北)人。元末隱居鄉裡燕山﹐明興﹐聘為平江州學正等職。洪武元年(1368)受命侍太子及諸王讀書﹐後致仕。洪武五年又薦授蘇州知府﹐以在張士誠宮殿舊址上建府衙而被殺。太祖尋悔之﹐命致祭歸葬。其詩風格渾樸﹐不從纖靡之習。著有《蒲山牧唱》。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O、《國朝獻征錄》卷八三。 陳道(1305─1388)   明詩文家。字一德﹐號心吾﹐學者稱海桑先生。泰和(今屬江西)人。幼能詩文﹐遂於經學﹐曾屢次參加元代科舉考試﹐均未中舉﹐轉而授徒教書﹐學子多從之遊。對元朝頗為忠誠﹐自稱“為前朝太平幸民六十余年”(《書劉氏西齋倡和卷》)。明興﹐於洪武初征赴京師﹐賜坐議學﹐受到朱元津禮遇。宋諫、王偉均請留為國學師﹐但辭疾歸。後屢應聘為江浙考試官﹐著書教授以終。其文被目為如“湯盤禹鼎﹐器之古也﹔太羹玄酒﹐味之正也”(晏壁《海桑集序》)。其詩則理勝於辭﹐較乏文采。著鬱海桑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二、《國朝獻征錄》卷─一四。 t同(約1305─﹖)   明詩文家。原名詹書﹐字同文。要源(今屬江西)人。元末曾任郴州路學正﹐避亂寓居黃州﹐陳友諒任為翰林學士兼御史。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歸附朱元津﹒明洪武元年(1368)任翰林直學士﹐賜名詹同﹐官至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洪武七年致仕。卒溢文敏。詩文與宋嫌、王偉齊名﹐詩學漢魏﹐講究風骨。著有《海天集》(又名《海岳涓埃集》)、《天行舒嘯集》﹐後者今存。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六、《國朝獻征錄》卷二四。 甘用   明詩人。字彥初。臨川(今屬江西)人。元末張緒僑居雲錦山中﹐他與張可立等與之往還唱和﹐張緒評其詩為“美女管花”。明初任嚴州同知(一雲為翰林待制)。其詩專工律體﹐悲滄婉麗﹐多故國舊君之思。詩集久已散佚﹐作品散見各種選本。生平事跡見《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七。 胡翰(307─1381)   明傳文家。字仲申﹐一字仲子﹐學者稱長山先生。金華(今屬浙江)人。幼聰穎﹐長從吳師道、吳某學﹐又登同邑許謙之門。北遊元大都﹐公卿交相譽之﹐尤見重於余閉、貢師秦﹜漶慰s鉸抑斜芫幽匣□劍□□樽允省C饜耍□煸□螄陸鴰□□偌□J諫酥萁淌淞﹕槲涑□□胄蕖對□貳貳J槌篩垂橐□詒鄙劍□妊□窒率□嗄甓□鍘F湮慕崳□逗□僮蛹□罰□涫□崳□凍□較壬□□罰□18□小洞呵錛□濉貳Ⅰ緞虐布□返取I□絞錄<□睹魘貳肪磯□宋濉Ⅰ豆□□漬髀肌肪戇宋濉? $%(﹖一1379)   明詩人。字彥昭﹐號格庵。郭縣(今屬安徽)人。元末由廣東帥府從事上計京師﹐遂辟監修國史椽﹐後撰端本堂正字。累遷監察御史﹐歷任福建行省員外郎、閩海憲金、海北廉訪副使﹐以泉州路總管致仕﹐寓居懷安。入明﹐起為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洪武十一年(1378致仕。元末即聲名頗著﹐但晚年名位不昌。《四庫全書總目》評“其詩詞意軒爽﹐有玉山朗朗之致。視元末纖稱之格﹐特為俊逸”。著有《行役小稿》、《攬轡槁》﹐編成於元末﹐後合編為《格庵類稿》。生平事跡見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卷九五。 唐桂芳(1308─1380)   明詩文家。一名唐仲﹐字仲實﹐號白雲﹐又號三峰。朗縣(今屬安徽)人。元末習儒業﹐亦治聲詩﹐後又攻古文。弱冠為明道書院司訓﹐至正年間為崇安縣儒學教諭﹐遷南雄路學正﹐以丁父憂歸裡。明興﹐朱元津下徽州﹐欲授官﹐因已失明﹐辭不就。不久攝紫陽書院山長。《四庫全書總目》評其詩文﹕“所作容與透道﹐絕無苦牙晦澀之習。詩亦清諧婉麗﹐頗合雅音。”著有《白雲集》。生平事跡見《明詩紀事》甲簽卷二三、《列朝詩集小傳》甲集。 王沂(1308──1383)   明詩人。字子與﹐號竹亭。泰和(今屬江酉)人。元末兵亂﹐以薦授福建行省照磨﹐辭不赴﹔又授吉安路治中﹐亦不就。隱於鄉邑。明洪武三年(1370)薦為親王說書。召至數月﹐授福建鹽運司副使﹐以老懇辭歸裡。至是屏居不出。與弟齊名﹐並稱“二妙”。詩風清爽ㄐ慼潦L植淮螅□Τ曛□髡嫉謀壤□細摺V□小噸褳□爍濉芳壩氳芡跤雍現齣摹抖□羆□罰□窬□醇□□荊□硎□□鍛蹺6渴□罰□翊妗I□絞錄<□鍛躉帳渴□匪□醬□恰Ⅰ豆□□漬髀肌肪硪籓四。 妙聲(1308一﹖)   明代詩僧。字九皋。吳縣(今屬江蘇)人。元末居景德寺﹐後遷常熟慧日寺﹐又主平江北禪寺。在元末戰亂中比較活躍﹐與文壇聯系頗密切。明洪武三年(1370)﹐與釋子萬金同被召入京﹐蒞天下釋教。卒於洪武十七年(1384)以前。《四庫全書總目》謂﹕“妙聲與袁桶、張翡、危素等俱相友善﹐故所作頗有士風。當元季擾攘之時﹐感事抒懷﹐往往激昂可誦。雜文體裁請整﹐四六儷語亦具有南宋遺風﹐在緒流之內﹐雖未能語帶煙霞﹐固猶非氣含蔬筍者也。”著有詩文集《東皋錄》。生平事跡見《嘉靖常熟縣志》卷九、《吳中人物志》卷一 劉兌   元明之際雜劇作家。字東生。紹興沖屬浙江)人。所作雜劇《金童玉女嬌紅記》今存﹐另一種《月下老定世間配偶》僅存四套曲辭而無賓白﹐見《元人雜劇鉤沉》。《錄鬼簿續編》稱後一種“極為驕麗﹐傳誦人口”。《太和正音譜》列明初雜劇家置之第二﹐評其曲“如海橋雲霞。熔意鑄詞﹐無纖困塵俗之氣…‧‧呵與王實甫輩並驅”。生平事跡見《錄鬼簿續編》。 至仁(1309─1382)   明詩僧。字行中﹐號泊居子﹐又號熙恰史﹐俗姓吳。邵陽(今江西波陽)人。其父曾任江州學官﹐至仁自幼即於江州報恩寺出家。入明後﹐於洪武初應蘇州知府魏觀之請﹐修復蘇州萬壽寺﹐並住持於此。元末即有詩文名﹐以《黃州思賢樣寺蘇文忠公相堂記》為虞集推重﹔其詩頗涉世情﹐以七言律詩見長。著有(居稿)。《元詩選》初集亦選有其詩。生平事跡見《元詩選》初集。 8&   明詩文家。字文達。鉛山(今屬江西)人。明初以明經分蔗Z閾牛□□芳銎溲□校□諍槲涫□□輳?1380)與儒士王本等同充四輔官。以老乞歸。不久又召為國子監司業﹐歷祭酒﹐坐放諸生假不奏聞﹐免職。為窮經篤學之士﹐詩文之名不甚著。詩多沿元季余波而清婉諧暢﹐亦自琅琅可誦﹔文則原本經術﹐以結構嚴謹見長﹐但較為晦澀。著有《鵝湖集》﹐另著有〔經野類鈔〕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七、《四庫全書總日》卷一六九。 袁凱(約1310一﹖)   明詩人。字景文﹐號海要。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元末為府吏﹐博學詼諧有才辯。明洪武三年(1370)薦授御史。明太祖命皇太子朱標覆訊他已裁定量刑的罪犯﹐太子多所寬減。明太祖問他“朕與太子孰是﹖”他答雲﹕“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被太祖認為猾持兩端﹐惡之。隻得佯狂告歸。工詩有盛名﹐元末以《白燕詩》極受楊維極推重﹐人稱“袁白燕”。著有《海裡集》。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三所作傳、《明史》卷二八五。 宋清(1310─1381)   明詩文家。字景康﹐號潛溪﹐又號玄真子。浦江(今屬浙江)人﹐一說金華(今屬浙江)人。九歲即作《蘭花篇》詩。及長﹐師事吳萊、柳貫、黃語﹐傳其所學﹐文名甚著。元至正間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為由辭不赴﹐隱居龍門山著書授徒﹐歷十余年。明興﹐朱元津禮聘為江南儒學提舉。受命授太子朱標經書﹐尋改任起居注。洪武二年(1369)為《元史》總裁﹐史成﹐除翰林學士﹐累遷至學士承旨知制潔。洪武十年致仕。兩年後﹐因長孫宋慎受胡惟庸一案牽連﹐全家請遷茂州﹐途中遇疾﹐卒於資州。正統間追溢文憲。以博學好古著稱﹐明初禮樂制作多由其所裁定。對明初文壇影響頗大﹐被視為“一代之宗”。《明史》稱其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平生著述繁富﹐以至高麗、安南、日本等鄰國使者紛紛出重金購買⑽騥牷慰駂笟O猩10淖鈑諧刪停□約蚪嗝□□11曷雜兄錄□□﹗端目餿□欏紛苣俊菲榔湮摹壩喝蓴□攏□縑轂樟既。□閿閶叛牛□災薪詼取薄W饔讜□□奈惱攏□饕□杖恕肚畢□□分校□饔諉鞔□氖□模□浴端窩□考□方賢甌浮A碇□小堵奚郊□貳Ⅰ讀□拋印貳Ⅰ鍍盅羧宋錛恰芬約啊噸芾竇□怠貳Ⅰ緞14□濾怠貳Ⅰ鍍□@啾唷貳Ⅰ堵萇皆友浴返取I□絞錄<□睹魘貳肪硪歡□思爸煨頌蕁4髖菇□端撾南芄□昶住貳? 江廣洋(﹖一1380)   明詩人。字朝宗。高郵(今屬江蘇)人﹐流寓太平(今安徽當塗)。早年師事余閉﹐淹通經史。元末舉進士。明興﹐朱元津渡江﹐召為元帥府令史﹐後曾參預常遇春軍務。拜江西行省參政。歷任中書參政、左丞。封忠勤伯。洪武十年(1377)拜右丞相。洪武十二年受胡惟庸案牽連﹐貶廣南。行至太平﹐為朱元津所殺。為人寬和﹐以與姦臣同位而不能去﹐故禍及自己。《明史》稱其“善篆隸﹐工為歌詩”。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認為“忠勤詩饒情剛之氣﹐一洗元人纖得之態”﹐並引稱其“平沙誰戲馬﹐落日自登台”等詩句﹐以為“可入唐人《主客圖》﹐靜居(張羽)、北郭(徐貢)猶當遜之﹐毋論孟載(楊基)也”。著有詩集《鳳池吟稿》。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二七。 劉基(1311─1375)   明詩文家。字伯溫﹐晚號犁眉公。青田(今屬浙江)人。元元統元年(133)進土﹐授瑞州路高安縣丞。後任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曾助元軍擊方國珍等﹐與元將石抹宜孫堅守處州。為當權者壓抑﹐棄官還居青田山中﹐發憤著《鬱離子》以針在時政。元末所著詩文﹐大都收入《覆歌集》﹐其代表作有《賣柑者言》、《二鬼詩》等。朱元津下金華﹐禮聘出山﹐成為其謀主。明朝建國﹐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受權臣李善長、胡惟庸排斥﹐入明仍不甚得志。於洪武四年(1371)賜還鄉。鬱憤而死﹐一說為胡惟庸毒死﹐野史相傳系朱元津主使。溢文成。入明詩文﹐收入其子劉仲得所編的《犁眉公集》。其詩風格沉鬱頓挫﹐不事統靡﹐於元末“鐵崖體”之外﹐另樹一幟。為文闊深肅括﹐與宋諫、王偉等共開一代文風。明成化年間﹐御史戴暨與杭州太守張信等始將上述兩集及詞集《寫情集》、《春秋明經》等統編為《誠意伯集》。生平事跡見其孫劉虎等所編《翊運錄》(載《誠意伯文集》卷一)、《明史》卷一二八。 答祿與權   明詩文家。字道夫。系色目族中的乃蠻部後裔﹔父祖隨元軍入居中原﹐安家於永寧(今河南洛寧)﹐遂自署“洛上人”。元至正二年(1342)中進士﹐仕為河南北道廉訪企事。明洪武六年(137)以薦授秦王府紀善﹐不久就改任監察御史。歷任廣西接察金事、翰林修撰。洪武十一年以翰林應奉致仕。卒於洪武十四年以後。博學強記﹐善諧誰﹐著有《答祿與權文集》﹐未見傳本。詩文散見於《永樂大典》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六、《明詩紀事》甲簽卷四。 蘇伯行   明詩文家。字平仲﹐號空同子。金華(今屬浙江)人。為人機敏﹐博洽群籍﹐尤以長於古文見稱於時。元末貢於鄉。朱元漳置禮賢館﹐蘇伯衡為其延納﹐並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出任朱元漳的國子學錄﹐遷學正。在太學六年﹐後播翰林編修。力辭﹐以省親為由還歸鄉裡。洪武十年(1377)﹐宋談致仕﹐舉蘇伯衡自代﹐稱其“學博行修﹐文詞蔚贍有法”。明太祖即征召人京﹐復以疾辭而未就職。洪武二十一年受聘主持會試﹐事畢﹐仍辭歸。不久被任為處州儒學教授﹐以表箋有誤﹐被處死。兩個兒子也一同被殺。為明初大文章家﹐中年以後﹐專門著意於寫古文﹐宋腔《蘇平仲集序》評為“不求其似古人﹐而未始不似”。著有《蘇平仲集》﹐其中卷一六《空同子曾說》又曾單刊別行。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 宗澈   明詩僧。字季潭﹐號全室﹐俗姓周。臨海(今屬浙江)人。為元末明初著名詩僧﹐與來復並稱。博涉古今﹐善屬文。住持南京天界寺﹐明太祖見其舉止異於常人﹐派往西域求經﹐歷時達五年。還﹐授左善世﹐欲其還俗授以要職﹐固辭不就。曾被牽連進胡惟庸案﹐明太祖特寬者未治。示寂於江浦石佛寺。所著今存《全室外集》﹐使西域之作結為《西遊集》﹐清初尚存﹐今未見傳本。生平事跡見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卷一四。 宋油(1311─1390)   明詩文家。字仲敏﹐號西隱。滑縣(今屬河南)人。性持重﹐學問該博﹐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進士。任鹽山尹。因戰亂﹐棄官歸。明洪武二年(1369)征十八位儒士編禮、樂諸書﹐為其中之一。後薦授國子助教﹐以說經為學者所宗。遷祭酒﹐對監生及功臣子弟就學者管束甚嚴。洪武二十三年病故於家﹐明太祖親自撰文祭之。正德年間溢文格。為人遷執﹐但其詩如《壬子秋過故宮十九首》、《挽霍元方處士七首》等﹐都寫得真誠坦率﹐頗具滄桑之感。其文則講究章法﹐缺乏文采﹐個別作品讀之有沉悶感。著有詩文集《西隱文稿》(或題《酉隱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七、《皇明名臣流談錄》卷九。 施耐成   元末明初小說家。生平及生豐年均不詳。自明以來﹐《水講傳》一書關於作者的題署有羅貫中、施耐庵二人。近代多歸之於施氏。蓋據明高儒《百J﹔【書志】所著錄之百卷本﹐題為“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胡應以《莊岳委談》亦雲“元人武林施某所編之《水浴傳》”。今所見明嘉靖刊本《忠義水講傳》(殘存第五十一至五十五回)及天都外臣序本《水講傳》均作“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明雄飛館合刊英雄譜本作“錢塘施耐庵編輯”。明末由金聖嘆刪評的七十回本(貫華堂本)徑題“東都施耐庵撰”。但魯迅懷疑“施乃演為繁本者之托名”(《中國小說史略》)。五十年代以來﹐學術界頗多探討。有學者提出“疑施耐庵即郭勛”(戴不凡《小說聞見錄》)﹐“施耐庵為郭勛門客之托名”(張國光們水治)祖本考》》。清初無名氏《傳奇匯考標目》抄本之一有“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著有《拜月亭記》(《幽閨記》)等的記載﹐近人吳梅《顧曲區談贓一步說﹕“《幽日》為施君美作。君美字惠﹐即作《水講傳》之作者也。”(另一處則雲﹕“《水講傳》亦其手筆雲。”語氣似不十分肯定。)近人對此多持懷疑。自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在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傳為施耐用的許多文物史料﹐八十年代初﹐在興化、大豐又發現一批有關文物。文化部和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先後組織過實地調查。對施生平形成如下輪廓﹕施名子安﹐字彥端﹐又字肇端﹐耐庵其號。江蘇興化人﹐為施家橋、白駒鎮一帶施姓族祖。生於元﹐在元末動亂中遷居浙江﹐亂平以後回到故鄉興化。他曾拒絕張士誠的征聘﹐潛心撰作《江湖豪客傳》。此書當即《水湖傳》最初的用名。另有學者參証蘇州博物館存《顧丹午筆記‧施耐庵》﹐及施耐庵所作詩、曲﹐概括其生平為﹕施﹐蘇州人﹐生於元元貞二年(1296)﹐至順辛未進士﹐曾官錢塘H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及至正二年(1342)﹐張士誠據蘇﹐拒其征聘﹐乃流寓江陰授館﹐晚年遷興化﹐車於淮安(劉冬《施耐庵生平探考》等人但均未成為定論。 杜教門313─1384)   明詩文家。字致道﹐號拙庵老人。壺關(今屬山西)人。元季舉鄉試第一﹐歷台州儒學學正﹐後歸家教授門生。入明於洪武十三年(1380)建四輔官時﹐以戶部尚書范敏薦﹐充夏官﹐並兼太子賓客。在任薦宋納任國子監助教。致仕卒。生平篤學為香儒﹐以通《易》、《詩》、《書》三經著名﹐詩文多抒寫個人情感﹐也能自成一格。著有《拙庵集》。生平事跡見《拙庵集》附錄王賓所作行狀、《明史》卷一三七。 劉三吾(1引3一﹖)   明散文家。名昆﹐以字行﹐又名如孫、昆孫﹐號坦坦翁、坦齋。茶陵(今屬湖南)人。仕元為廣西儒學副提舉。明洪武十八年(1385)召為左讚善﹐遷翰林學士。雖年已高邁﹐但博覽強記﹐應對詳敏﹐屢承顧問。御制書成﹐多使為序。後坐事戍邊﹐建文初召還。著有《坦齋文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七。 朱右門314─1376)   明詩文家。字伯賢﹐一字序賢﹐號鄒陽子。臨海(今屬浙江)人。元末從陳德永學﹐至正二十一年(1361)嘗詣闊獻《河清頌》﹐不遇而歸。明洪武三年(1370)詔修《元史》。洪武六年修日歷﹐除翰林院編修。次年修《洪武正韻》﹐尋遷晉王府長史﹐卒於官。為文不矯語秦漢﹐惟以唐宋為宗﹐嘗選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作為一編﹐“八家”之目始權輿於此。《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所作類多修潔自好﹐不為支蔓之詞﹐亦不為艱深之語。雖謹守規程﹐罕能變化﹐未免意言並盡﹐而較諸野調蕪詞、馳騁自喜﹐終不知先民矩健為何物者﹐有上下床之別”。著有詩文集《白雲稿》﹐並著有《春秋類編》、《三史勾玄》、《秦漢文衡》等經史著作。生平事跡見清來彝尊《曝書亭集倦六二、《明史》卷二八五。 貝瓊(1314─1379)   明詩文家。字廷據﹐一名解﹐字廷臣﹐學者稱清江先生。崇德(今浙江桐鄉)人。二十四歲時在雲間教書﹐住夏景淵家十年、逢元末戰亂﹐四十八歲時始領鄉薦。張士誠屢召不就。明洪武初﹐聘修《元史》﹐洪武六年(1373)以儒士舉﹐授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鋁齊名﹐時稱“成均三助”。宋探出任國子監司業﹐與其交往唱和頗多。曾以古樂不作為憾﹐撰《大韶賦》以見志。洪武九年改任中雄寣撓碣q□萄□甲擁堋﹕槲涫□荒曛率恕T縋曄Υ友釵□。□□芷漵跋觳幌災闢□□縉揭祝□□囊慘醞u├靼孜□氐恪V□小肚褰□□貳I□絞錄<□睹魘貳肪硪蝗□摺Ⅰ睹魈□媸德肌肪硪灰瘓擰? 李曄門314─1381)   明詩文家。名又作品﹐字宗表﹐號草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從鄭位學﹐傅奇其才﹐以女妻之。元末官常山教諭。明洪武間以薦授國子監助教﹐不久以病免職﹐卜居於永康﹐開門授徒﹐與邑人詠施酬唱以相樂。朱彝尊《靜志居詩話》雲﹕“草閣得詩法於李季和﹐然季和猶為廉夫(楊維板)江染。草閣歌行則一氣孤行﹐獨開生面。……當時‘四傑’‘十友’‘二肅’‘二玄’各有標榜﹐如此逸氣高格﹐顧詩家月旦不及焉。”著有《草閣詩集》。生平事跡見《明泰紀事》甲簽卷二四、《草閣詩集》卷首來賺序。 劉昌   明詩文家。字彥昌。邵陽(今江西波陽)人。元末戰亂﹐與弟劉徑結鄉裡以自保﹐亂兵至輒避走。依余闊於安慶﹐以其孤軍不振﹐又辭歸鄉裡。明興﹐投朱元席於淮南﹐獻書言事﹐為中書典簽。洪武初﹐從事大都督府為掌記。出任東阿知縣。閱兩考﹐引疾歸。卒年六十九。詩格抗爽挺拔﹐類其為人﹔文非所長﹐略顯局促拘謹。著有《春雨軒集》(別本名《劉彥昌集》)。生平事跡見《春雨軒集》卷首所載傳、《明史》卷二八五。 吳伯宗(﹖一1384)   明學者、詩文家。名拓(或作訪)﹐以字行。金溪(今屬江西)人。洪武四年(1371)進士第一﹐被稱為“明開科第一狀元”﹐授禮部員外郎。曾因受權臣胡惟庸排斥﹐滴居鳳陽。奉使安南稱旨﹐授國子助教﹐改翰林典籍。因件旨﹐貶陝西金縣教諭﹐未抵任所﹐又召還﹐任翰林檢討。洪武十五年﹐進武英殿大學士。受其弟牽連﹐降為翰林檢討。卒於官。為人溫厚詳雅﹐博學能文章。著有《南宮集》、《使交集》、《成均集》、《玉堂集》﹐均罕見傳本﹐《四庫全書》收有所著《榮進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七、《國朝獻征錄倦一二。 陶安(1315─1371)   明詩文家。字主敬。當塗(今屬安徽)人。早年師事李習兄弟﹐元至正四年(1344)舉鄉試﹐授明道書院山長﹐後避亂家居。明興﹐朱元漳渡江﹐與李習率父老出迎﹐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洪武初為知制潔、兼修國史﹐出為江西參政﹐卒於任。晚明時追溢文憲。博涉諸經﹐尤長於《易》﹐頗受太祖信任﹐曾御賜對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以文章宿望﹐人得其贈言以為榮﹐故集中送人之序引幾居其半。早有詩名﹐年十六曾為監郡薛昂夫賦《喜秋雨》詩﹐所作亦如其文﹐以平易典實為特點。著有《陶學士集》﹐另有《姚江類鈔》、《辭達類鈔》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六、《國朝獻征錄》卷J﹨。 朱善門315─1386)   明詩文家。字備萬﹐號一齋。豐城吟屬江西)人。九歲通經史大義﹐能屬文。元末兵亂﹐隱於山中。明洪武初為南昌儒學教授。洪武八年(1375)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任職兩年﹐以奏對失旨﹐滴遼東。未抵達其地﹐即賜還鄉﹐於洪武十二年年初回到南昌。洪武十七年廣東布政司請其主持科舉考試﹐事畢﹐明太祖召其入朝﹐授翰林待詔。次年奉旨校文禮圍﹐授奉議大夫、文淵閣大學士。不久即告老還鄉﹐卒於家中。著有《詩經解頤》、《一齋集》。生平事跡見《一齋集》卷首聶欽所作墓志銘、《明史》卷一三七。 徐一雖   明散文家。字大章。天台(今屬浙江)人﹐徙居嘉興(今屬浙江)。元末活躍於東南文壇﹐薦授建寧儒學教授。尤以文章知名﹐與王偉過從密切。明洪武二年(136)詔修禮書﹐與樑寅等參與其事。次年薦修《元史》﹐辭不赴。不久﹐署杭州儒學教授。召修《大明日歷》﹐妧l贍饈諍擦衷汗□□宰慵泊槍欏﹕槲涫□拍晟性謔饋J□瞧淥□□□奈□□醮蠹遙□瘸□湧急媸肥攏□匝轄鞫□睬蠓u戎沖啤V□小妒擠岣濉貳I□絞錄<□逯煲妥稹鍍厥櫫□□肪□□摹緞煲槐浯□貳Ⅰ睹魘貳肪磯□宋濉? 袁華(1316一﹖)   明詩人。字子英。昆山(今屬江蘇)人。元季學詩於楊維幀﹐被視為得意門生﹐與顧場等人相友善﹐為玉山草堂座上客。明初仕為蘇州訓導。其子袁生申為縣吏﹐坐累逮系﹐死於京師﹐時當在洪武六年(1373)以後。少穎悟﹐尤長於樂府﹐善品題鑒賞書畫。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由楊維幀刪定其詩編成《可傳集》﹐今有傳本。又有詩集《耕學齋集》﹐亦行於世﹐並編顧被倡和紀遊之作﹐成《玉山紀遊》。生平事跡見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三、《昆山人物志》卷三。 朱同   明詩文家。字大同﹐號紫陽山樵﹐又因外家姓陳﹐號來陳村民。休寧(今屬安徽)人。朱升子。元末居於家。明洪武中舉明經﹐為徽州儒學教授。復以人才舉﹐召為吏部員外郎﹐招禮部侍郎。因文才武略、圖繪丹青無所不精﹐時稱為“三絕”。曾備員東宮﹐太子朱標愛其書法﹐甚重之。後坐事死﹐死因不明﹐僅蔣一葵《堯山堂外紀》中說﹐系因宮人多向其求字﹐一日御溝有浮屍﹐帝疑之遂賜死。著有《覆部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ThO。 張著   明詩文家。字則明﹐號永嘉子。平陽(今屬浙江)人。元末遊學至常熟﹐道梗不得歸﹐學者爭師之。舉薦為州學訓導﹐便居家於此。明洪武三年(1370)領鄉薦﹐授膚施知縣﹐升臨江府同知。卒於任所﹐享年六十歲。在膚施任上以吏事見稱﹐公限與同年金文微、黃廷工唱和﹐有《長安唱和詩集》流播於時。著有《永嘉集》﹐今存。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甲集、《永嘉集》卷首周某《永嘉先生傳》。 曾魯門319─1372)   明詩文家、學者。字得之。新塗(今江西新幹)人。早慧﹐長以文學知名。明初召修《元史》﹐編類禮書﹐入儀曹為調部主事﹐超拜禮部侍郎。以病乞歸﹐道卒。修《元史》時﹐著力尤多﹐為總裁宋深所肯定。著有《守約齋集》、《大明集禮》、《六一居士集正訛》、《南豐類稿辨誤》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六、《國朝獻征錄》卷三五。 張孟表   明詩文家。名了﹐以字行。浦江(今屬浙江)人。為人傲然自許﹐然涉獵書史﹐頗有俊才。明初與修《元史》﹐授國子學錄。劉基曾對明太祖說﹕“今天下文章﹐宋燃第一﹐其次即臣基﹐又次即孟兼。”以太常丞出為山西按察司金事﹐遷山東按察副使。以強悍著稱﹐據《明史》載﹐太祖曾“熟視孟兼曰﹕‘生骨相薄﹐仕宦﹐徐徐乃可耳’。”因與太祖寵臣、布政使吳印不合﹐為其所構﹐竟被械至IM下﹐命棄市。其詩文溫雅清麗﹐具有體裁﹐字裡行間’‘龍輜虎步之氣亦隱然不可遏抑”(《四庫全書總目》)。著有《白石山房逸稿》。生平事跡見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二一《張孟兼傳》、《明史》卷二八五。 史謹   明詩人。字公敏﹐或說字公謹﹐號吳門野樵。昆山(今屬江蘇)人。元末即有詩名﹐早年師從倪部﹐與高啟、偶桓等人友善﹐為顧被玉山草堂座上客。明洪武初﹐以事滴居雲南﹐後薦授應天府推官﹐降補湘陰縣丞﹐尋罷歸。僑居應天﹐構獨醉亭﹐賣藥自給。耽吟詠﹐工繪畫﹐長於寒林雪景。以詩畫終其身。著有《獨醉亭集》。生平事跡見《昆山人物志》卷三、《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九。 劉6(1321─1381)   明詩文家。名或作嵩﹐原名楚﹐字子高﹐號掛翁。泰和(今屬江酉)人。家貧力學﹐寒無爐火而手錄不輟。元末舉於鄉。明洪武三年(1370)舉明經行修﹐改今名。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副使﹐在任輕刑省事﹐民咸復業。洪武十三年征拜禮部侍郎﹐尋播吏部尚書。因答對不稱旨而致仕﹐但逾年又召為國子監司業﹐賜鞍馬﹐未旬日卒。在明初詩壇地位頗高﹐《明史》本傳稱“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西江派’雲”。《四庫全書總目》引明胡應鮮語雲﹕“江右詩派則防於近”﹐“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迫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久之遂浸成冗漫。……然格詩平正典雅﹐實不失為正聲﹐固不能以末流放失﹐並咎創始之人矣。”著有《北平八府志》、《搓翁詩文集》、《職方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七。 虞電   明詩人。字克用﹐一字勝伯。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隱居不仕﹐避兵笠澤﹐為義塾師。系南宋名臣虞允文後人﹐力購其遺文刊行﹐一時名士咸賦詩美之。家富藏書﹐校跳日夜不休。又長於繪畫﹐其山水思致俱佳。入明﹐洪武中為雲南府學教授。卒年不詳。為詩時有憂時感事之作﹐古體氣格頗高﹐近體亦音節諧婉﹐但七律刻意學黃庭堅﹐而才力不及﹐讀之時感沉悶。著有《希措園詩集》﹐別本題作《鼓地稿》。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五、《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九。 張庸   明詩人。字惟中﹐號全歸。慈溪(今屬浙江)人。少負才名﹐讀書過目不忘。元末社會動亂﹐方國珍據有慶元路﹐署其為上虞山長﹐辭不就﹐與鄉紳整傷武備﹐保境安民。入明﹐友人桂彥良等均應征聘而起﹐他仍家居教書為業。終生未仕。在鄉裡詩文之名頗著﹐但罕為外人知。著有《全歸集》。生平事跡見《全歸集》載烏斯道序及馮益後序。 樑蘭(﹖一1410)   明詩人。字庭秀﹐又字不移﹐號畦樂。泰和(今屬江西)人。早年失估﹐事母甚孝。淡泊名利﹐屢征不就。入明歸隱於柳溪、像樑之間﹐有畦數畝﹐可耕可桑。兩子均仕於明﹐他獨辟一桿﹐日督諸孫問學。其為人“志平而氣和﹐識遠而思巧﹐故見諸篇章﹐諷諷焉穆穆焉﹐簡寂者不失為舒徐﹐疏宕者必歸於雅”(楊士奇《畦樂詩集序》)。然平生作詩不留底稿﹐故散佚頗多。楊士奇為其姻親﹐編其詩為《畦樂詩集》。生平事跡見明楊士奇《東裡文集》續集卷三九所作墓志。 I#(1322─1373)   明散文家。初名偉﹐又名詩﹐字子充。義烏(今屬浙江)人。早年師事柳貫、黃語﹐在元末頗有時名﹐曾以古文與延賢之詩、韓與工之畫並稱“三絕”。元政衰敝﹐上書七八千言呈當權者﹐不為所用﹐隱居青巖山。明太祖朱元津取美州﹐召見﹐任之為中書省椽史﹐又將其與宋塗並稱“江南二儒”﹐稱﹕“學問之博﹐卿不如腔﹔才思之雄﹐滿不如卿。”洪武二年(1369)修《元史》﹐以之與宋流並為總裁。《元史》修成﹐官翰林待制。洪武五年﹐奉使尚為元樑王所據的雲南諭降﹐遇害﹐溢文節。正統年間改溢忠文。其文以體裁明潔、辭意暢達為長﹐明鄭理評其文“精密而氣弱”(《井觀瑣言》)。著有文集《王忠文集》﹐另有史學著作《大事記續編》。生平事跡見《明史低二八九。 桂彥良(1322─1387)   明學者、詩文家。名德仍﹐以字行﹐號清節。慈溪(今屬浙江)人。元鄉貢進士﹐為行州包山書院山長﹐轉平江路儒學教授。張士誠及方國珍都曾禮聘﹐均未就。明洪武六年(1373)大征天下儒士﹐被薦召入朝﹐授太子正字。後遷晉王府右傅﹐改任晉王府左長史。洪武十八年以疾辭官歸裡。明太祖十分器重﹐曾親為文視其任王府右傅﹐並推許為“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卒﹐溢文裕。著有《情節》、《清溪》、《山酉》、《拄級》、《老拙》等詩文集﹐又有《中都紀行》﹐但均未見傳本。其詩見《明詩紀事》、《明詩綜》。生平事跡見明烏斯道《春草齋集》文集卷一所作傳、《明史》卷一三七。 陳汝言   明詩ꐱ1□搖W治╥剩□徘鎪□□遠嘈耄□趾判△祝ㄆ湫趾糯篦祝□N庀兀n袷艚□眨┤恕C□踉□渭媚細□□□S牖□彝趺捎焉疲□嗌沒□剿□□懷莆□□杏謝□V□小肚鎪□□濉貳I□絞錄<□逯煲妥稹毒倉揪郵□啊肪硭摹? 吳文泰   明詩人。字文度﹐號愚庵。吳縣(今屬江蘇)人。洪武中﹐官球州同知。與同郡丁遜具以苦吟著稱。評者以為其詩“僻賽似孟郊”﹐但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認為﹕“今觀其集頗淺易﹐不煩冥索乃爾。”著有《愚庵集》。生平事跡見明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八、《明詩紀事》甲簽卷二一。 烏斯道   明詩文家。字繼善。慈溪(今屬浙江)人。與其兄烏本良具有學行﹐又以文名與鄭真、傅恕並稱於鄉裡。元末避亂家居。入明﹐洪武初薦授石龍知縣﹐調永新知縣﹐坐事滴定遠﹐放還﹐卒。父卒時年僅十八歲﹐全靠其兄為衣食謀﹐ 史謹   明詩人。字公敏﹐或說字公謹﹐號吳門野樵。昆山(今屬江蘇)人。元末即有詩名﹐早年師從倪動﹐與高啟、偶桓等人友善﹐為顧被玉山草堂座上客。明洪武初﹐以事滴居雲南﹐後薦授應天府推官﹐降補湘陰縣丞﹐尋罷歸。僑居應天﹐構獨醉亭﹐賣藥自給。耽吟詠﹐工繪畫﹐長於寒林雪景。以詩畫終其身。著有《獨醉亭集》。生平事跡見《昆山人物志》卷三、《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九。 劉艷(1321─1381)   明詩文家。名或作嵩﹐原名楚﹐字號高﹐號掛翁。泰和(今屬江西)人。家貧力學﹐寒無爐火而手錄不輟。元末舉於鄉。明洪武三年(1370)舉明經行修﹐改今名。援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家副使﹐在任輕刑省事﹐民成復業。洪武十三年征拜禮部侍郎﹐尋擺吏部尚書。因答對不稱旨而致仕﹐但逾年又召為國子監司業﹐賜鞍馬﹐未旬日卒。在明初詩壇地位頗高﹐《明史》本傳稱“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酉翩撲吽摯鉡﹛T端目餿□樽苣俊芬□骱□ο視鐫疲骸敖□沂□稍蚍烙諢肌保□耙鄖搴屯裨賈□簦□岬己蠼闆F妊鍆療嫻人悶穡□幢湮□u蟛┐籩□澹□彌□旖□扇唄□﹗□□凰鶚□秸□溲牛□擋皇□□□□□灘荒芤閱╞鞣攀□□14檀詞賈□艘印﹗敝□小侗逼槳爍□盡貳Ⅰ洞晡淌□募□貳Ⅰ噸胺郊□貳I□絞錄<□睹魘貳肪硪蝗□摺? 虞堪   明詩人。字克用﹐一字勝伯。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隱居不仕﹐避兵笠澤﹐為義塾師。系南宋名臣虞允文後人﹐力購其遺文刊行﹐一時名士成賦詩美之。家富藏書﹐校附日夜不休。又長於繪畫﹐其山水思致俱佳。入明﹐洪武中為雲南府學教授。卒年不詳。為詩時有憂時感事之作﹐古體氣格頗高﹐近體亦音節諧婉﹐但七律刻意學黃庭堅﹐而才力不及﹐讀之時感沉悶。著有《希檐園詩集》﹐別本題作《鼓世稿》。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五、《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九。 張席   明詩人。字惟中﹐號全歸。慈溪(今屬浙江)人。少負才名﹐讀書過目不忘。元末社會動亂﹐方國珍據有慶元路﹐署其為上虞山長﹐辭不就﹐與鄉紳整飭武備﹐保境安民。入明﹐友人桂彥良等均應征聘而起﹐他仍家居教書為業。終生未仕。在鄉裡詩文之名頗著﹐但罕為外人知。著有《全歸集》。生平事跡見《全歸集》載烏斯道序及馮益後序。 樑蘭(﹖一1410)   明詩人。字庭秀﹐又字不移﹐號畦樂。泰和(今屬江酉)人。早年失估﹐事母甚孝。淡泊名利﹐屢征不就。入明歸隱於柳溪、呼樑之間﹐有畦數畝﹐可耕可桑。兩子均忙於明﹐他獨辟一軒﹐日督請孫問學。其為人“志平而氣和﹐識遠而思巧﹐故見諸篇章﹐諷諷焉穆穆焉﹐簡寂者不失為舒徐﹐疏宕者必歸於雅”(楊士奇《畦樂詩集序》)。然平生作詩不留底稿﹐故散佚頗多。楊士奇為其姻親﹐編其詩為《畦樂詩集▲LI□絞錄<□餮釷科妗抖□鏤募□曇□砣□潘□髂怪盡? lie(1322─1373)   明散文家。初名偉﹐又名偉﹐字子充。義烏(今屬浙江)人。早年師事柳貫、黃語﹐在元末頗有時名﹐曾以古文與延賢之詩、韓與王之畫並稱“三絕”。元政衰敝﹐上書七八千言呈當權者﹐不為所用﹐隱居青巖山。明太祖朱元漳取婆州﹐召見﹐任之為中書省椽史﹐又將其與宋額並稱“江南二儒”﹐稱﹕“學問之博﹐卿不如燃﹔才思之雄﹐賺不如卿。”洪武Th年(1369)修《元史》﹐以之與宋塗並為總裁。《元史》修成﹐官翰林待制。洪武五年﹐奉使尚為元樑王所據的雲南諭降﹐遇害﹐溢文節。正統年間改溢忠文。其文以體裁明潔、辭意暢達為長﹐明鄭援評其文“精密而氣弱”(《井觀瑣言》)。著有文集《王忠文集》﹐另有史學著作《大事記續編》。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九。 桂彥良(322─1387)   明學者、詩文家。名德偶﹐以字行﹐號清節。慈溪(今屬浙江)人。元鄉貢進士﹐為行州包山書院山長﹐轉平江路儒學教授。張士誠及方國珍都曾禮聘﹐均未就。明洪武六年(1373)大征天下儒士﹐被薦召入朝﹐授太子正字。後遷晉王府右傅﹐改任晉王府左長史。洪武十八年以疾辭官歸裡。明太祖十分器重﹐曾親為文視其任王府右傅﹐並推許為“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卒﹐溢文裕。著有《清節》、《清溪》、《山酉》、《拄憲》、《老拙》等詩文集﹐又有《中都紀行》﹐但均未見傳本。其詩見《明詩紀事》、《明詩綜》。生平事跡見明烏斯道《春草齋集》文集卷一所作傳、《明史》卷一三七。 陳汝言   明詩人、畫家。字惟允﹐號秋水﹐以多須﹐又號小髯(其兄號大髯)。吳縣(今屬江蘇)人。明初曾任濟南府經歷。與畫家王蒙友善﹐亦擅畫山水﹐被稱為詩中有畫。著有《秋水軒稿》。生平事跡見清朱彝逌珙r倉揪郵□啊肪硭摹? 吳文字   明持人。字文度﹐號愚庵。吳縣(今屬江蘇)人。洪武中﹐官啄州同知。與同郡丁遜具以苦吟著稱。評者以為其詩“僻賽似孟郊”﹐但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認為﹕“今觀其集頗淺易﹐不煩冥索乃爾。”著有《愚庵集》。生平事跡見明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八、《明詩紀事呷簽卷二一。 烏斯道   明詩文家。字繼善。慈溪(今屬浙江)人。與其兄烏本良具有學行﹐又以文名與鄭真、傅恕並稱於鄉裡。元末避亂家居。入明﹐洪武初薦授石龍知縣﹐調永新知縣﹐坐事滴定遠﹐放還﹐卒。父卒時年僅十八歲﹐全靠其兄為衣食謀﹐讀書相當刻苦。《四庫全書總目》評述其創作成就說﹕“斯道詩寄托深遠﹐吐屬清華﹐能劃滌元人繁繩之弊﹔文亦雅令﹐不為劍拔晉張之狀﹐夷猶淡宕﹐頗近自然。”著有《秋吟稿》、《春草齋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二八五。 鄭真(約1322一﹖)   明詩文家。字千之﹐號榮陽外史。勤縣(今屬浙江)人。出生於文獻世家﹐早年窮研六經﹐尤長於《春秋》﹐曾受知於吳澄。與其兄鄭駒、弟鄭風並以學行擅名於時。洪武五年(1372)成鄉貢進士﹐次年赴京候選﹐授臨淮縣儒學教諭。在臨淮任職十余年﹐自述其生活“清苦日甚”。“一貧如水”﹐這一時期的創作數量頗豐﹐多有抒“淮海天涯﹐夢魂幹裡”(《竹屏銘》)的索莫鄉情之作﹐風格較蒼涼沉鬱。文章極為宋額推重﹐曾認為其所作《著存堂記》是難以超越的代表作c洪武十七年(1384)自臨淮入覲﹐改授江西廣信府儒學教授。洪武二十年以後致仕﹐終老於家。曾類聚格言﹐撰《集傳》等編﹐又著有《四明文獻錄》﹐今均未見傳本。詩文收入《榮陽外史集》。生平事跡見《明史稿》卷二六六。 凌雲翰(1323一1388)   明詩文家。字彥猻﹐號朽軒、避俗翁、五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受知於程以文﹐部經曾讀其文﹐稱為“奇士”。元至正十九年(1359)登鄉試榜﹐授紹興蘭亭書院山長﹐不赴﹐在姑蘇授徒為生。戰亂中退居吳興。周伯溫曾匾其讀書處日“安易”。明洪武十四年(138)以薦召授四川成都儒學教授﹐卒於任所。讀書廣博﹐號稱古今傳記、稗官小說、卜籃、陰陽、雜家一切請書莫不歷覽記誦。工詩﹐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評其詩“華而不靡﹐馳騁而不離乎軌”﹐“才情奔放﹐不可羈勒﹐直可攀鬱離(劉基)之旗﹐摩青邱(高啟)之壘”。平生所著詩文存稿於家﹐至永樂末﹐已十不存一二﹐其後嗣輯為《拓軒集》。生平事跡見《拓軒集》卷首夏節《朽軒集行述》。 李較   明詩人。字公載。錢塘(浙江杭州)人﹐家於永康(今屬浙江)。李曄子。明初曾任宜給縣丞。有詩名﹐能繼其家學。不幸早年﹐為士林所惜。存詩僅二十余首﹐詩風與其父相近。著有《范谷詩集》﹐附載於其父《草閣詩集》之後。生平事跡見《草閣詩集》卷首來深序。 藍仁   明詩人。字靜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元末﹐杜本隱居武夷山﹐崇尚古學﹐仁與其弟藍智俱往師之﹐得授宋遺民任士林詩法。遂絕意仕進﹐一意為詩。辟武夷書院山長﹐遷邵武尉﹐不赴。明興﹐例徙壕樑﹐數月放歸﹐洪武七年(1374)前後又嘗出讓。卒年不詳。其詩規摹唐調﹐而時時流入中晚唐。元末明初詩選家蔣易為其詩集作序﹐稱譽為“和平淡雅﹐詞意融恰”。為明初開閩中詩派先河者。著有《藍山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 藍智   明詩人。字性之﹐又字明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元末與其兄藍仁並往武夷山師事杜本﹐一意為詩。明洪武十年(137)以薦授廣西按察司企事﹐在任三載﹐持身廉正﹐處事平允。晚年辭歸林下。卒年不詳。其詩五言結體高雅﹐雖雄快不足﹐而雋逸有余﹔七言頓挫測亮﹐不失後人矩矩。二藍詩風相似﹐所涉及題材也大致相當。詩評家認為閩中十子詩派曾受到他們的影響。著有《藍澗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 谷子敬   元明之際戲曲作家。金陵(今江蘇南京)人。作品中有涉及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事﹐卒年當在此年之後。元末任樞密院椽史。洪武初曾戍源州﹐《錄鬼簿續編》稱其“明《周易》﹐通醫道。口才健利。樂府、隱語﹐盛行於世。蒙下堂而傷一足﹐終身有憂色﹐乃作《耍孩兒》樂府十四煞﹐以寓其意﹐極為工巧。”所作雜劇五種﹐今存《城南柳》﹐《枕中記》、《鬧陰司》、《借屍還魂》、《一門忠孝》四種化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昆山片玉”。隋樹森《全元散曲》收谷子敬所作《黃鐘‧醉花陰》、《商調‧集賢賓》兩散套。生平事跡見《錄鬼簿續編》、邵曾棋《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 林面(1325─1381)   明詩文家。原名唐臣﹐更名迅﹐字元凱﹐號梅雪道人。龍溪(今福建漳州)人。早年研習《毛詩》。元至正八年(1348)進士﹐釋褐為郡幕僚﹐後任漳州路知事。明洪武二年(1369)以儒士征召入京修禮樂等書﹐授吏部主事。在出使安南時﹐以拒收私下的饋贈而頗著時名。洪武十二年(1379)出任登州知府﹐在任尤為關注學校及祭掃。兩年後以疾卒於任所。長於書法﹐又以詩文名著於閩浙﹐王偉《臨漳雜詩》雲﹕“科名唐進士﹐道學宋先德。風流今孰繼﹐林子亦其徒。”可見時人對其推重。原著有《梅雪文稿》、《使安南集》﹐後統編作《林登州集》。生平事跡見該集附錄張獎《林登州傳》、王廉《林公墓志銘》。 周啟   明詩文家。字公明。吉安(今屬江西)人。明洪武初以薦任長洲縣儒學教諭。召與纂修﹐廷試《大明一統賦》﹐耀為第一。著有《溪園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乙集。 平顯   明詩人。字仲微。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洪武初官廣西籐縣令﹐後坐事滴戍雲南﹐受到黔國公沐英禮重﹐辟為教讀。平生足跡半天下﹐學博行峻﹐詩文皆有典則。因終於雲南﹐其詩較少為人所知。著有《鬆雨軒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六。 偶桓   明詩人、詩選家。字武盂﹐號海翁﹐因吵一目﹐又自號瞎牛。太倉(今屬江蘇)人。洪武中﹐應秀才舉﹐為崇安從事﹐授桂林河泊大使﹐終荊門州吏目。卒年八十二。編有元代詩選《乾坤清氣集》﹐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以為“明選詩家操選政者”“皆有所蔽﹐唯瞎牛《乾坤清氣》編能別開生面”﹐《四庫全書總目》亦稱其“卷依無多﹐而去取極為不苟”。著有《江雨軒集》、《醉吟錄》等詩集﹐未見傳本﹐其詩散見於《詩淵》等總集。生平事跡見《昆山人物志》卷 楊訓文(﹖一1372)   明詩人。字克明。渲川(今四川三台)人。元末為淮海書院山長。避亂居江都。吳元年(1367)征為起居注﹐兩遷左司郎中。自大常卿知湖州﹐移知汀州。明洪武三年(1370)授禮部尚書﹐四年改戶部﹐出為河南參政﹐車於任所。其詩源於薩都刺﹐清朱彝尊認為失之單弱(《靜志居詩話》)。生平事跡見明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0七、《列朝詩集小傳》甲集。 楊基(132─1378後)   明詩人。字孟載﹐號眉庵。祖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於吳縣(今屬江蘇)。與高啟等並稱“吳中四傑”(或稱“明初四傑”)。九歲能背誦六經﹐早年曾著《論鑒》十余萬言。以在文壇盟主楊維板座上賦《鐵笛歌》而倍受稱譽。張士誠據有浙右﹐曾以其為記室。後又往依元淮南行省參政饒介。明初任榮陽知縣﹐後落職閒居江寧。又被薦授山西行省幕僚﹐累官山西按實使。以事罷立﹐滴輸作﹐卒於工所。其詩頗有悲慨時事之作﹐詩風纖稱﹐佳句甚多﹐以《春草》詩著名於時﹐明代詩評家認為他是四傑中僅次於高啟的重要詩人。其詞傳世不多﹐如《訴衷情‧秋雨》等表露出滯宦難歸的情懦﹐感染力較強﹐在明初詞壇有一席之地。著有《眉庵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國朝獻征錄》卷九七、《吳中人物志》卷七。 t紀(約1326一﹖)   明詩文家。字良史﹐以字行﹐更字述夫﹐號真率道人。上海人。元末即有詩名﹐賴良選元詩成《大雅集》即收有其作。明洪武十五年(1382)舉賢良方正﹐廷試對策稱旨﹐授江西按察使金事﹐不久告歸。築酉郊草堂自居﹐終老於家。明張粥為其詩集作序時評雲﹕“平生漫爾而仕﹐漫爾而歸﹐詩文亦漫爾而著﹐弗冀有傳”﹐頗含微辭。著有《西郊笑端集》。生平事跡見其詩集所載諸家序跋及《四庫全書總目》卷~六九。 朱元$(1328─1398)   即明太祖。明代開國皇帝。鳳陽(今屬安徽)人。早年家貧﹐十七歲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起兵附郭子興反元。在元末戰亂中﹐先後攻滅南方群雄陳友諒、張士誠等﹐立為吳王﹐於至正二十七年建元吳元年﹐次年創建明朝﹐建元洪武﹐並攻克元都。在位三十一年﹐以體察下情但施政威猛著稱。詩文為其余事﹐但頗具個性特點﹐明白簡潔﹐不事浮夸。著有《明太祖文集》(原稱《高皇帝御制文集》)o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卷二、卷三﹐吳規朱元灣傳》。 守仁   明詩僧。字一初﹐號夢觀。富陽(今屬浙江)人。四明延慶寺僧﹐住持靈隱。洪武中﹐征授僧錄司右講經﹐升右善世。相傳嘗因進詩觸怒明太祖﹐得罪幾不獲免。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詩“諸體皆合﹐有雲﹕‘盡拋身外無窮事﹐通讀人間有用書。’可謂有志者也”。著有《夢觀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閏集、《明詩綜》卷九O。 王翰   明吽戮丐敶镼銘cS碇藎n袷艉幽希┤恕T□┬□又刑跎街小C骱槲涑蹺□芄□熗□□貳V芡踅競嵊幸□荊□卜錘唇□剎惶□□愣現稈鸝衿□岸□□V芡醢埽□詞芮A□﹕篤鷂□擦直嘈蓿□瘟□萁淌塚□矯衿鶚孿□莩牽□樂□F涫□□□手鄙儻牟桑□鞔□還恪V釤逯幸雲□月墑□刪徒洗螅□□韝呃剩□餼痴媲小V□小侗種慵□貳Ⅰ讀涸霸8濉貳I□絞錄<□豆□□漬髀肌肪硪籓O。 德祥   明詩僧。字預洲﹐號止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洪武中住持徑山寺﹐曾被征召入朝﹐以《西園》詩懺太祖。永樂時尚在世。其詩原出唐人孟郊﹐意主奇崛﹐而能斂才就格。亦長於草書。著有《桐嶼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閏集、清來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二 呂敏   明詩人。字志學﹐號無礙居士。常州(今屬江蘇)人﹐徙居無錫(今屬江蘇)。元末為道士。洪武初為無錫教諭﹐洪武十三年(1380)舉人才﹐此後經歷不詳。為“北郭十友”之一﹐為詩善寫離愁別緒﹐頗染元末纖和之習。著有《無礙居士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 高遜志   明詩人。名一作類志﹐字士敏。蕭縣(今屬安徽)人﹐僑寓嘉興(今屬浙江)。元末為鄖山書院山長。明洪武二年(1369)征修《元史》﹐入翰林﹐累遷試吏部侍郎﹐以事訪胸山。建文初召為大常少卿﹐主會試。靖難後﹐遁跡雁盪山中以終。其詩受高啟稱譽﹐為“北郭十友”之一﹐氣格蒼涼﹐較具感染力。著有《青庵遺槁》。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三、《國朝獻征錄》卷七O。 韓奕   明詩文家、詞人。宇公望﹐號蒙齋。吳縣(今屬江蘇)人。生於元文宗時﹐約卒於明洪武末。父精醫理﹐奕傳其術﹐隱於醫。終生未仕﹐以詩文知名於時。著有《蒙齋集》(又名《韓山人集》)﹐另有《韓山人詞》編入《疆村叢書》。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四。 鄭棠   明詩文家。字叔美﹐號道山。浦陽(今浙江浦江)人。其家族累世同居﹐幾數百年﹐被族為“義門”。受業於宋塗﹐有文行。永樂年間以文章選人翰林﹐由典籍升任檢討。其詩成就不高﹐《四庫全書總目》雲﹕“朱彝尊作《明詩綜》﹐不登一字﹐蓋非疏漏矣。”著有《道山集》。生平事跡見明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二、《明史》卷二九六。 羅貫中(約1330一1400)   明小說家、戲曲作家。名本。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有關生平資料很少。據《錄鬼簿續編》記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所終。”此外﹐還有幾種記載﹐一是認為羅貫中為南宋錢塘人﹐“錢塘羅貫中本者﹐南宋人﹐編撰小說數十種﹐而《水治傳》敘宋江等事﹐姦盜脫騙﹐機械甚詳﹐然變詐百端﹐壞人心術﹐其子孫三代皆啞﹐天道好還之報如此”(《續文獻通考》)。“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因屋書影》)。二是認為羅貫中為明初越人﹐“《水浴傳》相傳為洪武初越人羅貫中作。又傳為元人施耐庵作”(《七修類稿》)。魯迅認為《錄鬼簿續編》的發現“則羅貫中之謎﹐為昔所聚訟者﹐遂亦冰解﹐此豈前人憑心逞臆之所能至哉﹗”但有人仍堅持“太原”為“東原”之誤。近年孟繁仁在太原市清徐縣找到一部《羅氏家譜》﹐由此譜進一步証實羅貫中乃原籍太原。並非趙寶峰的門人。又魯迅推斷羅貫中蓋元明﹔司人(約1330─1400)﹐鄭振擇也認為羅貫中當是跨於元、明二代之間的一位作家(約1338─1398)。近幾十年來﹐一直采用魯迅說法。但近年又有爭議。從其作品看﹐羅貫中閱歷豐富﹐他的足跡踏遍江南浙贛一帶。又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負的作家﹐傳說中他曾在張士誠府做過幕僚。他推崇“聖君”、“賢相”﹐主張“忠君愛民”﹐以仁政治天下。據記載他的作品有數十種﹐保存下來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隋唐兩朝志傳》和《三遂平妖傳》﹐雜劇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唐肅門3引一1374)   明詩文家。字處敬﹐號丹崖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通經史﹐兼習陰陽醫卜書術。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舉人﹐授杭州路是同書院山長﹐轉嘉興學正。明洪武三年(1370)薦修禮樂書﹐擺應奉翰林文字﹐以失朝罷歸﹐滴佃臨呼。卒於滴所。與上虞謝肅齊名﹐時稱“會稽二肅”。寓居吳縣時與高啟等為“北郭十友”。詩風婉麗。著有《丹崖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國朝獻征錄》卷ThO。 殷奎(1331──1376)   明詩文家、學者。字孝章﹐一字孝伯。昆山(今屬江蘇)人。少有才名﹐楊維幀一見奇之﹐即從維幀遊。元末浙東憲金學術魯公聞其名而舉主教席﹐辭而不赴。明洪武四年(1371)舉昆山教諭﹐又調咸陽教諭﹐卒於任所。門人私溢文酷。平生手不釋卷﹐故考訂精詳﹐文學淵永。詩非所長﹐其文則以篤實渾樸為特色。著有《強齋集》﹐另有《道學統系圖》、《家祭儀》、《陝西圖經》等。生平事跡見《強齋集》卷一O所載志狀。 王行(331──1395)   明詩文家。字止仲﹐號淡如居士﹐又號半軒、桔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家住郡城北郭﹐與高啟比鄰﹐為“北郭十友”之一。幼時曾日記稗官小說數本﹐為鄰姐誦之。讀《論語》﹐隔日成誦。後為巨富沈萬三延之家塾。元末戰亂中喜談兵﹐坐籌交戰雙方勝負﹐百不失一二。常遇春取平江即用其法。明洪武初為有司延為儒學師﹐不久歸隱石湖。涼國公藍玉館於家以課其子﹐數以兵法說藍玉﹐頗與密議。與道衍(姚廣孝)深相投契﹐被目為“負其榮黠之才”﹐“不肯槁死擁下者”(《四庫全書總目》)。藍玉被誅﹐其父子亦坐死。所長在於文﹐其作往往綜厲風發﹐縱橫排盪﹐而不能悉歸於醇正。詩格清剛蕭爽﹐傳世作品不多。善畫潑墨山水﹐書學二王﹐嘗撰《二王法書辨》。著有《桔園集》、《半軒集》、《墓銘舉例》。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吳中人物志》卷九。 謝肅(1332─1385)   明詩文家。字原功﹐號密庵。上虞(今屬浙江)人。早年與唐肅齊名﹐時稱“會稽二肅”。元末時曾欲向丞相獻假兵息民之策﹐不為當權者所用。明初隱居於家鄉十余年﹐洪武十六年(1383)以薦授職﹐出任福建按察司金事。曾與按察使聯名劾布政使薛大防讀職﹐使其伏法。後坐事被逮至京師﹐朱元津親臨文華殿提審﹐肅大呼﹕“文華非拷掠之地﹐陛下非問刑之官。請下法司﹗”不久即死於獄中。死前曾作咱訟》詩﹐句雲﹕“此事難乎誰料理﹐劫灰中有玉俱焚。”謂受他人牽連獲罪。以詩文並稱﹐紀行詩較有特色﹐其文師從貢師泰﹐具有法度。著有《密庵稿》。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二八五、《列朝詩集小傳呷集。 張羽(333─1385)   明詩人。字來儀﹐後以字行﹐更字附鳳。原籍洛陽﹐僑寓吳興(今浙江湖州)。元末領鄉薦﹐為安定書院山長﹐再徙於長洲。詩名頗著﹐為“吳中四傑”之一。明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師﹐應對不稱旨﹐放歸。洪武十五年又再次征召﹐授太常寺丞。洪武十六年﹐朱元津命其為滁陽王郭子興撰寫廟碑﹐頗重其文才。洪武十八年坐事滴嶺南﹐途中又奉召回京。自以為不免一死﹐遂投龍江自盡。詩文皆長﹐尤精於詩﹐歌行雄放﹐可與高啟比肩。也擅作畫﹐師法宋代山水畫家米友仁。著有《靜居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國朝獻征錄》卷七O。 徐青(﹖一1380)   明詩人。字幼文﹐號北郭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早年與高啟、楊基、張羽為詩友﹐並稱“吳中四傑”﹐也是以高啟為首的“北郭十友”之一。元末張士誠佔據吳地﹐辟為屬官﹐賁與張羽遁去﹐避居湖州蜀山。明初被薦召入京師。曾奉使晉冀﹐有所查訪。還朝﹐人檢其行囊﹐僅有紀行詩一組﹐明太祖嘉之﹐授以給事中。累官河南布政使。洪武十H年(1379)﹐四川民眾起事﹐官軍征討過其轄境﹐以“犒勞不時”上告﹐下獄﹐死於獄中。工詩﹐以格律謹嚴、字句妥貼為特點。五古《晉冀紀行j組詩為其代表作。又長於繪畫﹐師法董源、巨然﹐有書法作品傳世。著有《北郭集》。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三、《明史》卷二八五。 陳則   明詩人。字文度。昆山(今屬江蘇)人。元末減屋授徒﹐以賦紫菊詩知名﹐時稱“陳紫菊”。明初舉秀才﹐官至大同知府。為“北郭十友”之一﹐詩以清麗見長。其集今不傳。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吳中人物志倦四。 宋克   明詩文家、書法家。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少任俠﹐學兵法﹐張士誠欲致門下﹐不就。以善書名天下﹐為“北郭十友”之一。明初征為侍書﹐出為鳳翔同知﹐卒於官。詩以至情流露為時所稱﹐集已不傳。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國朝獻征錄》卷─一五。 金堯臣   明詩人。字唐卿。永嘉(今屬浙江)人。元末自會稽入吳﹐與高啟等稱“十才子”﹐與高啟卜居郡城北郭﹐為“北郭十友”之一。曾入張士誠幕。明初徙場樑。洪武Th年(1369)放還﹐授新鄭丞。在會稽之桐桂裡治圃結茅﹐署曰“菜經”。詩風與高啟相近。著有《菜荔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 徐次生   明詩文家。字大年。淳安(今屬浙江)人。洪武三年(1370)召修《元史》﹐書成遺還。洪武六年九月﹐詔編《日歷》﹐又頂修其書。書成﹐固辭還山﹐拂帝意﹐出為陝西教授﹐未行而卒。詩名不著﹐但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以為“大年詩格清老﹐譬諸畫手﹐毫無鉛粉之飾”。著有《懷歸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 主冀   明詩文家。字中州﹐又作中洲。金華(今屬浙江)人。元末即有詩名﹐與張窈等以詩文相唱和。明洪武九年(137)被征入書館﹐次年出為全州教官。後遷湖州儒學教授達十年之久。調北平教職﹐坐罪死。《四庫全書總目》雲﹕“(童)冀在明初﹐與宋俄、張羽、姚廣孝相倡和﹐詞意清剛﹐不染元季□靡之習﹐雖名不甚著﹐而在一時作者中﹐固亦肩隨無愧也。”曾著《和陶詩》一卷。元明之際所作﹐編有《金華集》﹐在全州有《南行集》﹐在湖州有《香川集》﹐在北平有《北遊集》。以上四集﹐由後人合編成《尚聊齋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甲集、《明詩紀事》甲簽卷一 葉子奇   明散文家、學者。字世傑﹐號靜齋。龍泉(今屬浙江)人。洪武時以薦授巴陵主簿﹐曾因事牽連系獄。筆記《草木子》即獄中所作。又曾從王毅遊﹐聞“理一分殊”之旨﹐知聖教之學﹐以靜為主﹐因著《太玄本旨》、《范通原理》。《四庫全書總目》雲﹕“子奇學有淵源﹐故其書(《草木子》)自天文、地紀、人事、物理─一分析﹐頗多微意。”另著有《本草醫書節要》、《齊東野語》及詩文集。今唯《太玄本旨》及《草木子》H書存﹐《四庫全書》收人。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三所作傳、王韜《草木子》題記。 貝翱   明詩人。字季翔。崇德(今浙江桐鄉)人。口瓊子。洪武中﹐曾任楚王府紀善。楚王府長史管時敏《蚓竅集》中多有與之唱和之作﹐並稱其“二陸兄弟尤俊偉﹐三蘇父子總才華”(卷六)﹔“錦囊平調詩千首﹐近日新編幾卷成”(卷八)。著有《平措集》。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四。 王賓   明詩文家。字仲光﹐號光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通經善醫﹐博聞強記﹐隱居不仕﹐奉母至孝。其母去世﹐抱而不釋﹐呼母而絕。與姚廣孝(道衍)相善﹐當卒於永樂年間。著有《光庵集》﹐又編有《虎丘山志》。生平事跡見《吳中人物志》卷九。 孫著(1334─1389)   明詩文家。字仲衍﹐號西庵。順德(今屬廣東)人。早年以讀書廣博﹐文詞豐美著稱。元末曾受廣東割據者何真禮遇。明洪武三年(1370)始行科舉﹐先舉於鄉﹐又中進士﹐授工部織染局使﹐遷虹縣主簿。一年後召為翰林典籍﹐與修《洪武正韻》。在平原主簿任上坐累被逮系﹐築京師城垣﹐為朱元漳親自釋之。洪武十五年起為蘇州經歷﹐復坐累戍遼東。不久﹐大治藍玉黨﹐孫費嘗為藍玉題畫﹐遂論死。臨刑﹐作長歌而逝。其詩被目為卓然有古格﹐但神骨雋異不及高啟。為“南園五先生”之一。著有《西庵集》、《和陶集》。又著《通鑒前編綱目》、《孝經集善》、《理學訓蒙》等﹐多不傳。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國朝獻征錄》卷二二、卷─一五。 胡奎(1335─1409)   明詩人。字虛白﹐一字應文﹐號鬥南老人。海寧(今屬浙江)人。元末僅十二歲時嘗遊貢師泰之門。入明以儒學征﹐官寧王府教授。在南昌隨寧王生活七年﹐以年老返回家鄉﹐卒於海寧。詩多樂府古題﹐仍是元末楊維板一派遺風。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評其詩雲﹕“其詩功力既深﹐格調不免太熟﹐誦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著有《鬥南老人集》。生平事跡見《鬥南老人集》前朱權序、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五。 袁供(1335─1410)   明詩人、術士。字廷工﹐號柳莊。勤縣(今屬浙江)人。少遇異人授相術﹐論人吉兇輒驗。洪武年間為燕王朱核召至北平﹐一見即目其為“太平天子”。“靖難之役”後召為太常寺丞。不久以老告歸。著有《柳莊詩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九九、《國朝獻征錄》卷七O。 金略   明詩僧。字道權﹐號簡庵。蘇州(今屬江蘇)人。嘗以鬆月匾其軒﹐人呼為鬆月翁。著有《鬆月集》。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五。 姚廣孝(1335─1418)   明詩文家、僧人。幼名天槽。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本醫家子﹐十四歲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選高僧﹐以病免。後從燕王至北平﹐住持慶壽寺﹐為燕王“靖難”謀主。燕王立(是為明成祖)﹐錄功第一﹐復姓並賜名廣孝﹐拜太子少師。監重修《太祖實錄》﹐又主持修《永樂大典》。卒贈榮國公﹐溢恭靖。早年從高唐遊﹐為“北郭十友”之一。其詩清新婉約﹐頗存古調。著有《逃虛於詩集》、《逃虛子類稿》。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五、《國朝獻征錄》卷六。 高啟(336─1374)   明詩文家。字季迪﹐號掛軒﹐又號青丘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早年居家都城北﹐先後與徐賁、高遜志、張羽等比鄰﹐以詩酒相娛﹐號“北郭十友”。後進亂移居吳鬆江之青丘﹐因以為號。與楊基、張羽、徐責並稱“吳中四傑”。明洪武二年(1369)以薦與修《元史》﹐為翰林院國史編修。把戶部右侍郎﹐自陳年少不當重任﹐固辭﹐遂賜金放還。返青丘授書自給。蘇州知州魏觀頗器重之﹐為移家郡城。後魏觀在原張士誠宮殿舊址重建郡衙﹐為人告發﹐其所作《上樑文》中有“龍幡虎踞”之句﹐明太祖盛怒之下﹐將其腰斬﹐年僅三十九歲。不久此案平反。或有野史提及其獲罪原因為作《宮女圖》詩意存諷刺﹐然此說與史實不符。為元末江浙一帶較活躍的文壇人物﹐亦為明初主要詩人之一。元末詩壇風行林麗纖弱之作﹐而其獨能以高古之調步武漢魏﹐規范唐宋。《四庫全書總目》指出﹕“高啟詩才高逸﹐實踞明一代詩人之上。”並謂其“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以至於“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來似宋”﹐亦因如此而“未能熔鑄變化﹐自為一家”。其《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醉歌贈宋仲溫》、《青丘子歌》、《清明星館中諸公》等皆為傳世名作。一生所作詩文約二千篇﹐結為《吹台》、《江館》、《由鳴》諸集﹐後人匯輯成《高青丘集》(或題《高太史大全集》)行世。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清人金檀《高青丘詩集注》附刊有其年譜。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