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隋唐時期作家名覽(四) 韓癒(768─824)   唐文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溢文﹐因又稱韓吏部、韓文公。三歲而孤﹐由兄韓會撫育。自幼備受艱辛﹐少即究心古訓﹐通習六藝。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三上吏部試不入選﹐乃先後赴對州董晉、徐州張建封節度使幕府任職。後至京師﹐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十九年﹐因上書論事得罪權要﹐貶陽山令。元和元年(806)召為國子博士。後遷為職方員外郎。七年﹐坐事降為國子博士。十二年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十四年﹐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次年召拜國子祭酒。長慶二年(822)以赴鎮州宣撫王廷湊兵變有功﹐轉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四年冬卒於長安。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同為中唐古文運動倡導者﹐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學上主張文以載道﹐文道合一﹐“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歐陽生哀辭後》)。力反六朝以來的驕倡文風﹐提出以先秦兩漢古文為創作標準﹐“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認為要寫出有充實內容的作品﹐首先應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為文既強調創新﹐“唯陳言之務去”(均見《答李翊書》)﹐又力求平易曉暢﹐“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創造出一種清新流暢的新文體﹐並造就了一大批古文作者。蘇武以“文起八代之責﹐而道濟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譽之﹐對後世散文發展影響甚巨。其散文在繼承秦漢散文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驕文長處和古今語言精華﹐形成了氣勢充沛、雄奇奔放、縱橫開圓、奇偶交錯的風格。後人謂其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詢《上歐陽內翰書》)。其名篇甚多﹐《原道》、《師說》、《進學解》、《張中丞傳後敘》、《祭十二郎文》、《送李願歸盤谷序》可為代表。其詩與孟郊齊名﹐並稱“韓孟”﹐多有反映現實﹐抨擊時弊之作﹐如《豐陵行》、《華山女》等﹔亦有詠懷述志、詠物紀行之作﹐如《山行》、《秋懷》等。其詩風雄奇壯偉、光怪陸離﹐如《南山》、《月蝕詩效玉11吁作》等﹐然《杏花》、《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山石》等詩則不乏自然清新之態。又好“以文為詩”﹐即以古文之章法句式入詩﹐且多發議論﹐於宋詩之散文化、議論化影響極大。葉文雲﹕“韓癒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原詩》)有《韓昌黎集》。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六八七皇甫提《韓文公墓志銘》、卷六三九李翱《韓公行狀》﹐《舊唐書》卷一六O﹐《新唐書》卷一七六。宋洪興祖有《韓子年譜》。 柳公綽(768─832)   唐詩人。字寬﹐小字起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貞元元年(785)﹐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技書郎。復登是科﹐授渭南尉。憲宗朝﹐自吏部員外郎為西川節度判官﹐後歷吏部郎中、御史中丞、湖南鄂岳觀察使、京兆尹、刑部侍郎等職。長慶、大和中﹐累更方鎮。位終兵部尚書。《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五、《新唐書》卷一六三。 張仲素(769─819)   唐文學家。字繪之。郡望河間勒縣(今河北任丘)。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復登博學宏詞科。元和七年(812)為屯田員外郎﹐轉禮部員外郎。歷司勛員外郎、禮部郎中、翰林學士、中書舍人。詩文賦俱佳。時與王涯、令狐楚合稱“三舍人”。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能屬文﹐法度嚴確。……其每詞未達而意先備也。善詩﹐多警句﹐尤精樂府﹐往往和在宮商﹐古人有未能慮及者”。其《燕子樓詩》三首吟關盼盼事﹐白居易甚推重﹐作和詩三首。《春日思》、《秋日思》、《秋夜曲》、《塞下曲》等皆傳世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一卷。生平事跡見《翰苑群書》卷上了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a唐書》卷一七九、《唐詩紀事》卷四二。 竇鞏(769─831)   唐詩人。字友封。平陵(今陝西咸陽)人。叔向子。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初人袁滋義成、山南東道、荊南諸幕﹐後參薛平青州幕﹐歷掌書記、判官、副使諸職﹐累遷至殿中侍御史、調部員外服寶歷元年(825)﹐入朝為侍御史﹐轉司助員外郎、刑部郎中。大和中元鎮出鎮武昌﹐奏為副使。鎮卒﹐北歸。與兄常、牟、群、庫齊名﹐諸藏言稱其“溫仁華茂﹐風韻峭逸。遇境必言詩﹐言之必破的”。有《竇友封詩集》﹐大中中﹐豬藏言將其編入《竇氏聯珠集》。《全唐詩》存其詩三十九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六一錯藏言《宴鞏傳》、《舊唐書倦一五五、《新唐書》卷一七五。 薛濤(約770─832)   唐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鄖團官入蜀﹐卒﹐遂寓於蜀。幼能篇吟﹐饒詞辯。貞元初﹐韋皋鎮蜀﹐聞其名﹐召令侍酒賦詩﹐遂入樂籍。曾坐事罰赴鬆州﹐以獻詩得還。元和初﹐武元衡鎮蜀﹐奏為校書郎﹐來授﹐時滷①慰徫潳漶憔M啥冀紀饌榛ㄏ□□缶映悄詒碳Ψ唬□□撾鞔n詼仁辜俺□笆□嗣□濬□嚶氤□汀W洌□畹略W魘□酥□D蓯檣剖□□裙□□洹C餮釕鰲渡□質□啊肺狡涫□壩蟹磧鞫澂宦叮□檬□酥□睢薄﹗端目餿□樽苣俊肺狡洹凍銼唄□閫幸饃鈐丁保□胺茄俺H拐顧□埃□似涿□匾皇薄薄﹗端陀訝恕貳Ⅰ短庵窶擅懟返仁□□蚶創□小V□小督踅□□罰□沿□=翊□堆μ問□貳﹗度□剖□反嫫涫□瘓恚□度□剖□貢唷反嫫涫□□住I□絞錄<□短剖□褪隆肪砥呔擰Ⅰ犢□□潦櫓揪胍話恕Ⅰ短撇拋喲□粵□8等蠡□小堆μ文昶住貳? 盧金(約771─835)   唐詩人。祖籍范陽(今河北琢州)﹐曾隱居濟源(今屬河南)﹐其地有玉川泉﹐因自號玉川子。貞元間﹐寓居揚州。元和五年(810)﹐卜居洛陽。家貧﹐自揚徙洛﹐唯書一船而已。時韓癒為河南今﹐常分俸以濟其貧﹐且有詩贈。七年﹐客常州﹐與刺史孟簡交遊。後返洛﹐大和九年(835)死於甘露之變。有詩名﹐與馬異交厚。其詩構思、意象、用語均趨險尚怪﹐多用散文句法﹐雜以議論﹐宋嚴羽《滄浪詩話》稱之為“盧個體”﹐以為“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月蝕詩》為其代表作﹐韓癒甚賞之﹐且作詩以效。明王世貞則斥之為“病熱人吃語”(《藝苑危言》)。有《玉Jll子詩集》(又名《盧全詩集》)、外集行世。《全唐詩》編其詩三卷﹐《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一七六、《唐詩紀事》卷三五、《唐才子傳》卷五。 呂溫(刀2一811)   唐文學家。字和叔﹐一字化光。郡望東平(今後山東)﹐河中(治今山西永濟)人。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把左拾遺。二十年以副使入每。永貞元年(805)轉戶部員外郎﹐歷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後貶道州刺史﹐再轉衡州刺史。世稱呂衡州。與柳宗元、劉禹錫友善。為文頗富文采﹐尤擅銘讚﹐亦能詩。劉禹錫稱其“始學左氏書﹐故其文微為富艷”(《唐故衡州刺史昌君集序》)。們日唐書》本傳評其文“有丘明、班固之風”。其《凌煙閣勛臣頌》、《張荊州畫讚》、《諸葛武侯廟記》等皆傳誦一時。有《呂和叔文集》。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九二柳宗元《衡州刺史東平呂君決》、卷五九三柳宗元《祭呂衡州溫文》、卷六O五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們日唐書》卷一三七﹐《新唐書》卷一六O。 李渤(772─836)   唐散文家。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十六年為義成軍觀察判官。元和元年(806)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考功員外郎。十五年出為朗州刺史﹐後為廬州刺史。大和三年(829)拜中書舍人﹐累遷至戶部侍郎﹐後任山南東道節度使。溢文﹐世稱李文公。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與參加者。嘗從韓癒學古文﹐然自視甚高﹐稱韓為“兄”為“友”﹐不自居弟子之列。文道關系上偏重於道﹐認為“道”即指“堯、舜、文、武、孔子之道”(《答侯高第二書阿﹐同時﹐也注重文﹐指出﹕“義雖深﹐理雖當﹐詞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傳也。文、理、義三者兼並﹐乃能獨立於一時﹐而不溫滅於後代﹐能必傳也。故義深則意遠﹐意遠則理辯﹐理辯則氣直﹐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答朱載言書》)其文古茂渾厚﹐詳略得當﹐發展了韓文平易一面﹐宋人或以其與韓癒並稱為“韓李”。清人列入唐宋十大家之列。《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文“立言具有根底﹐大抵溫厚和平﹐俯仰中度﹐不似李觀、劉蛻治人有矜心作意之態”。《楊烈婦傳》、《高憋女碑》等篇均為佳作。《來南錄》開日記體遊記散文先河。有《李文公集》。《全唐詩》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六O、《新唐書》卷一七七。 劉禹錫(772─842)   唐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幼居嘉興、湖州﹐曾陪皎然、靈澈唱和。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授太子校書。十六年﹐為杜佑徐泅、淮南從事﹐調渭南主簿﹐入為監察御史。永貞元年(805)﹐耀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參與革新。憲宗立﹐貶連州刺史﹐道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815)還京﹐因作詩語涉譏刺﹐貶授連州刺史﹐歷費、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為主客、禮部郎中﹐充集賢直學士﹐復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交誼最篤﹐世稱“劉柳”。又與白居易並稱“劉白”。其詩各體均擅﹐多反映時事政治及懷古感興之作。題材廣闊﹐感情充沛﹐流暢自然。既富銳意進取精神﹐復具雋永哲理意味﹐剛健豪宕﹐雄渾老蒼﹐故白居易目之為“詩豪”。明胡震亨亦謂其“氣該今古﹐詞總華實﹐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真才情之最豪者”(《唐音癸簽》)。《飛尊操》、《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始聞秋風》、《秋詞》等詩均為傳世名作。其學習民歌所作《竹枝詞》等﹐深得南朝樂府神髓﹐來黃庭堅評為“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蘇武嘆為“奔軼絕塵﹐不可追也”(《首溪漁隱叢話》引)。於後世有廣泛影響。其散文長於說理﹐《四庫全書總目》謂其“古文則恣肆博辨﹐於昌黎、柳州之外﹐自為軌轍”。《天倫》、《因論》為其代表作。著有《劉禹錫集》。又編與白居易唱和詩為《劉白唱和集》、《汝洛集》﹐編與令狐楚唱和詩為《彭陽唱和集》﹐與李德裕唱和詩為《吳蜀集》﹐著有《傳信方》﹐均佚。有《劉夢得文集》(又名《劉賓客文集》)行世。生平事跡見《劉賓客文集‧外集》卷九《子劉子自傳》、們日唐書》卷一六O、《新唐書》卷一六八。卞孝營有《劉禹錫年譜》﹐屈守元、卞孝若有《劉禹錫研究》﹐吳汝煤有《劉禹錫傳論》。 白居易(772─846)   唐文學家。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徒居下都(今陝西渭南)﹐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建中三年(782)﹐隨父至徐州別駕任所﹐寄家行離。次年避亂至越中。貞元十六年(800)登進士第。十八年﹐登書判拔革科。十九年授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登制科﹐授盔屋尉。三年﹐除左拾遺﹐為翰林學士﹐以直諫為權豪所忌。丁母憂。服除﹐授太子左讚善大夫。十年﹐因上書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之兇手﹐執政惡其越職言事﹐貶江州司馬。量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準、中書告人。長慶H年(822)﹐出為杭州刺史。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寶歷元年(825)﹐復為蘇州刺史。病告歸。大和初﹐任秘書監、刑部侍郎。三年(829)﹐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四年﹐授河南尹﹐復為賓客分司﹐改太子少傅分司。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閒居洛陽﹐皈依佛教﹐以詩酒自適。卒﹐溢曰文。初與無擔並稱“元白”﹐同為中唐新樂府倡導者﹐後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其論詩重視詩歌諷諭功能﹐強調揭露社會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5。要求作品“辭質而徑”、“言直而切”、“事核而實”、“體順而肆”(《新樂府序》)﹐以充分發揮其“補察時政”、“泄導人情”(《與元九書》)之社會功能。故其《新樂府》、《秦中葉》中不少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藝術感染力﹐但因片面強調社會功能﹐亦有表現直露、議論太切的毛病。其感傷詩《長恨歌》描寫李、楊愛情悲劇﹐《琵琶行》抒發其與歌女“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悲哀﹐為唐代長篇敘事詩名作﹐明何良俊譽為“古今長歌第一”(《四友齋叢說》)。雜律等小詩亦以通俗淺易、清新明快見長。《暮江吟》、《錢塘湖春行》、《賦得古原草送別》、《問劉十九》均臉炙人口。蓋其詩變格入俗﹐元和、長慶中風靡一時﹐遠播海外﹐於後世影響亦巨。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尊其為“廣大教化主”。又系早期倚聲填詞者之一﹐《憶江南》、《竹枝》、《長相思》清麗婉約﹐為唐代詞作名篇。亦擅古文﹐《與元九書》議論犀利﹐情文並茂﹐為唐代文論名作。《廬山草堂記》、《養竹記》、《冷泉事記》、《荔枝圖序》等文亦疏暢條達﹐意味雋永﹐為世傳誦。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卷、《白氏經史事類》(一名《六帖》)三十卷﹐又編與無菌等唱和詩為《無白繼和集》一卷、《三州唱和集》一卷﹐編與劉禹錫唱和詩為《劉白唱和集》三卷、《汝洛集》一卷。今有《白氏長慶集》(一名《由香山集》、《白氏文集》)行世﹐《六帖》則與宋孔傳《後六帖》合為《白孔六帖》一百卷刊行﹐余均佚。生平事跡見《樊南文集》卷八《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僕射太原白公墓碑銘》、《舊唐書》卷一六六、《新唐書》卷─一九。陳寅格有《元白詩箋証稿》﹐萬曼、王拾遺各有《白居易傳》﹐格斌傑有《白居易評傳》﹐陳友琴有《白居易資料匯編》﹐朱金城有《白居易年譜》﹐均可參考。 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別號。 裴洪(﹖一838)   唐文學家。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以門蔭入仕﹐歷右拾遺、左補閥、起居舍人。元和末﹐因切諫憲宗迷信丹藥﹐貶江陵令。寶歷初﹐自吏部郎中遷給事中。出為汝州刺史﹐坐事貶左庶子分司東都。大和七年(833)遷左散騎常侍兼集賢殿學士﹐歷刑兵二部侍郎、華州刺史、河南尹﹐卒於兵部侍郎任上。擅草隸﹐工詩文﹐嘗集歷代文章為《大和通選》三十卷﹐以上繼《文選》﹐巳快。據雲其《白牡丹》詩為文宗所賞﹐六宮傳誦。然據《盧綸詩集》及《酉陽雜咀》﹐詩或非其作。《全唐詩》存其詩十五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七一、《新唐書》卷─一八。 李紳(772─846)   唐文學家。字公垂。祖籍毫州嬪縣沖安徽毫州)﹐後家於無錫(今屬江蘇)。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授國子助教。歷校書郎、有拾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敬宗立﹐貶端州司馬。大和間﹐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把浙東觀察使。開成五年(840)為淮南節度使。會昌二年(842)入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復出鎮淮南。與白居易、元租交遊甚密。其《新題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為白、元所仿效﹐乃中唐新樂府運動之倡導者。其晚年自編詩集《追昔遊詩》敘其平生遊歷﹐抒懷舊之情﹐發興衰之感﹐頗有興味。明胡震亨稱其“攬筆寫興﹐曲備一生窮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為恍然”(《唐音癸簽》)。其《們農》二首為世傳誦。今傳《追昔遊集》。《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全唐詩補編》補其詩九首、斷句六﹐《全唐文》存其文十二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唐文續拾》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三人沈亞之《李紳傳》、們日唐書》卷一七三、《新唐書低一八一。卞孝竟有《李紳年譜》。 柳宗元(773一819)   唐文學家。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中進士﹐十四年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書院正字﹐調藍田尉﹐回朝為監察御史裡行。順宗即位﹐擺禮部員外郎﹐與劉禹錫等積極推動永貞革新。其年八月﹐順宗被迫禪位於憲宗﹐革新失敗﹐柳宗元初貶邵州刺史﹐未至﹐再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奉召至京師﹐三月﹐改貶為柳州刺史﹐卒於任所﹐世稱柳柳州。與韓癒皆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主張“文者以明道”(《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認為文學須“有益於世”《讀韓癒所著毛穎傳後題》)﹐應“辭令褒貶”﹐“導揚諷諭”(《大理評事楊君文集後序》)﹔肯定“詞正而理備”、“言暢而意美”﹐反對“解其文采”(同上)的作品﹔推崇先秦兩漢之文﹐取其精粹以為己用。韓癒評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劉禹錫《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文集序》引人其文具有豐富的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被貶滴後所作尤為世稱賞。議論文多表現其政治、哲學見解﹐《封建論》、《六逆論》、《天說》等識見通絕﹐立意新警、論証嚴密、語言犀利。寓言小品以《三戒》、《領蝴傳》、(說)等為代表作﹐繼承先秦寓言而有所發展﹐表現對社會現實深刻觀察和諷刺。傳記散文多以下層人物為描寫對象﹐如《種樹郭囊駝傳》、《捕蛇者說》等﹐在不失傳記文特點的同時擇進寓言與小說的某些特征﹐寫出人物遭遇和品格﹐有所寄托﹐寓意深刻。其山水遊記富有開創性﹐不局限於描摹客觀景物自然美﹐而是把自身遭際和主觀情感融入其間﹐境界凄清幽峭﹐沁人心脾。“永州八記”尤享盛名﹐被後人視為山水遊記之典范。某些騷賦借比興以寄諷諭﹐抒胸臆以吐幽怨﹐頗得屈騷神髓。其詩歌多作於被貶之後﹐通過對南國奇異山水風物的描寫以抒寫其遷滴生活中的幽憤之情及懷友思鄉之情﹐在中唐詩壇自成一家。五古語雜玄理﹐淡雅有味﹐與陶謝相近。七古頗具漢樂府遺意。近體詩抒情寫景﹐無不言婉意深﹐聲情悠揚﹐別具風韻。蘇武評柳詩“發纖稱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後》)﹐見解恰切而精當﹐素為世人所接受。有名作《江雪》、《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今存《柳河東集》。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六O、《新唐書》卷一六八。 韋處厚(773─828)   唐文學家。本名淳﹐避憲宗諱改﹐字德載。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又招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集賢殿校書郎。遷右拾遺、轉左補閡、翰林侍講學士﹐後貶開州刺史。再遷至翰林承旨學士、兵部侍郎。寶歷H年(826)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禹錫稱其“通六經﹐旁貫百氏”﹐所著詩文詞賦﹐“以才麗為主”(《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序》)。其《盛山詩》十二首﹐時傳誦甚廣﹐韓癒謂“讀而歌詠之﹐令人欲棄百事往而與之遊”(《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全唐詩》存其詩十二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又三句﹐《全唐文》存其文一卷。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六O五劉禹錫《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序》、們日唐書》卷一五九、《新唐書》卷一四二。 李渤(773─831)   唐文學家。字港之﹐號白鹿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少與兄涉偕隱廬山白鹿洞。貞元十九年(803)隱嵩山。元和初征為左拾遺﹐不赴﹐移家洛陽。九年(814)拜著作郎﹐後遷右補解、考功員外郎。長慶元年(821)貶虔州、江州刺史。寶歷元年(825)為桂管觀察使﹐後以疾罷歸。大和五年(831)征為太子賓客。其詩多寫桂林山水之美和自己依戀惜別之情﹐《南溪詩》、《留別南溪》尤為人稱道。其文多為道士作傳﹐文筆蕭疏清朗。《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文一卷。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七一、《新唐書》卷─一八。 段文昌(773─835)   唐文學家。字墨卿﹐一字景初。其先臨淄鄒平(今屬山東)人﹐世居荊州(治今湖北荊沙)。貞元十五年(799)入蜀依西川劍南節度使韋皋﹐授校書郎。歷登封尉、集賢校理、監察御史、調部員外郎。元和十一年(816)充翰林學士。十四年加知制法。穆宗立﹐遷中書舍人兼翰林承旨學士﹐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長慶元年(821)出為劍南西)I節度使。文宗即位﹐拜御史大夫。後歷任淮南、荊南、劍南西)【I節度使。所撰《平淮西碑》較著名。《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七、《新唐書》卷八九。 空海(774─835)   唐時日本僧人。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俗姓佐伯氏﹐法號遍照金剛﹐尊號弘法大師。讚歧國多度郡屏風浦(今日本香川縣善通寺市)人。二十二歲出家﹐投奈良大安寺習三論宗。貞元二十年(804)隨遣唐使入唐﹐留學長安西明寺。後投青龍寺密宗阿圖梨惠果門下﹐又從曇貞學梵文﹐從韓方明學書法﹐俱大有長進。與詩人結交甚廣﹐互有詩作往還。元和元年(806)攜內、外典籍數百部返日。其對中國六朝至唐初的詩歌體制、聲韻及對偶頗有見解﹐在所著《文鏡秘府論》中記述了許多這方面的材料﹐很有價值。另有多種著述。日本學者編有《弘法大師全集》。《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四首﹐《唐文拾遺》存其文三篇﹐《唐文續拾》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九、《新唐書》卷二二0。 獨孤申叔(776─802)   唐文學家。字子重。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十三年(797)登進士第。十五年中博學宏調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工詩文﹐長於賦頌﹐與韓癒、柳宗元、劉禹錫等交善。柳宗元評其“為文深而厚﹐尤慕古雅﹐善賦頌﹐其要咸歸於道”(《亡友故秘書省校書郎獨孤君墓褐》)。《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八八柳宗元《亡友故秘書省校書郎獨孤君莫得》、卷五六人韓癒《獨孤申叔哀辭》。 獨孤鬱(776一815)   唐散文家。字古風。洛陽(今屬河南)人。獨孤及次子。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貞元末授監察御史。元和元年(806)應制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拜左拾遺﹐後為右補解、史館修撰﹐召充翰林學士﹐遷考功員外郎、知制法、秘書少監。論文主自然﹐追求“不求而至”的文學境界(《辯文》)﹐與韓柳文學觀點相合。與孟郊等有交誼。曾預修《德宗實錄》。《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八、《新唐書》卷一六二。 自行簡(776─826)   唐文學家。字知退。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後遷下都(今陝西渭南)。白居易弟。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歷左拾遺、主客員外郎、主客郎中、膳部郎中等。以傳奇擅名﹐亦善詩文賦。們日唐書》本傳謂其“文筆有兄風﹐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李娃傳》為其代表作。另敦煌遺書中存其《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述男女交情之事。《全唐詩》存其詩七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十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六八一白居易《祭弟文》、《舊唐書》卷一六六、《新唐書》卷─一九。 李肇   唐文學家。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貞元間任華州參軍。元和七年(812)為江西觀察從事。十三年自監察御史充翰林學士。十四年加右補問。十五年加司勛員外郎。長慶元年(821)因事貶渲州刺史。後歷著作郎、左司郎中。大和初官中書舍人。三年坐事貶將作少監。卒於開成元年(836)前。熟悉朝章典故﹐著有《翰林志》、《唐國史補》。《唐國史補》記唐時的社會風尚、職官及選舉制度的沿革﹐頗具史料價值。生平事跡見《翰克群書》卷上了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新唐書》卷五八。 鄭幹(776─839)   唐詩人。本名涵﹐避文宗諱改。鄭州榮陽(今屬河南)人。鄭徐慶子。貞元十年(794)登進士第。元和初﹐自校書郎遷洛陽尉﹐充集賢院修撰。大和初﹐自中書舍人搖充翰林侍講學士﹐遷禮部侍郎。揚歷中外﹐卒山南西道節度使任。博通經史﹐亦能詩。著有《鄭能集》、《經史要錄》﹐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各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五八、《新唐書》卷一六五。 沈傳師(777─835)   唐史學家、詩人。字子言。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一作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沈既濟子。貞元二十一年(805)登進士第﹐復登制科﹐授太子校書。以鄒縣尉直史館。元和末﹐官至翰林學士、中書台人、判史館事。出為湖南觀察使﹐歷尚書右丞﹐江西、宣勘觀察使﹐官終吏部侍郎。長於史學﹐尤善書法﹐亦能詩。與令狐楚等合著《元和辯謗略》﹐參與修撰《憲宗實錄》﹐均佚。《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七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樊川文集》卷一四《唐故尚書吏部侍郎贈吏部尚書沈公行狀》、們日唐書》卷一四九、《新唐書倦一三二。 皇甫是(約777─835)   唐散文家。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三年登賢良方正科﹐為陸渾尉。仕至工部郎中、東都判官。為中唐古文運動重要成員﹐與李翱、張籍齊名。嘗與李翱同師韓癒學古文﹐“翱得癒之淳而提得癒之奇崛”(《四庫全書總目》)。在“奇”與“常”的關系上﹐認為“夫意新則異於常﹐異於常則怪矣﹔詞高則出於眾﹐出於眾則奇矣”(《答李生第一書》)。由於刻意求奇﹐為文反傷自然﹐流於奇僻險奧之弊。從其曾讚揚顧況詩“駿發路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最為快也”(《顧況詩集序》)之語﹐可見其詩論與文論相似。《答李生書》三篇為其文論代表作。今傳《皇甫持正文集》。《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三卷。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一七六、《唐詩紀事》卷三五。 楊汝土(778一約845)   唐詩人。字慕巢。沈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元和四年(809)登進士第﹐又登博學宏詞科。累辟使府。累遷至中書合人、工戶二部侍郎。開成初﹐自兵部侍郎出為劍南東川節度使。入為吏部侍郎﹐卒刑部尚書任。工詩﹐曾於致仕僕射楊放陵席上賦詩﹐傳其自稱“壓倒無白”。《全唐詩》存其詩人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六、《新唐書》卷一七五。 柳公權(778─865)   唐書法家、詩文家。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元和三年(808)登進士第﹐又登制科﹐授校書郎。穆、敬、文、武、宣五朝﹐周歷台省﹐累遷至太子少師。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妙擅書法﹐最工楷書﹐名重一時﹐世稱“柳體”。亦工詩文。《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十二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倦一六五、《新唐書》卷一六三。 元稹(779─831)   唐文學家。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九年(793)以明經播第﹐十八年舉書判拔薦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復登制舉甲科﹐授左拾遺﹐因論政為宰臣所惡﹐出為河南尉。四年﹐拜監察御史﹐奉使東川﹐使還﹐分司東台。以觸怒權貴﹐貶江陵士曹參軍。九年﹐為唐鄧從事。十年召回﹐旋出為通州司馬﹐移貌州長史。十四年﹐征為膳部員外郎﹐累遷飼部郎中知制諸、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長慶二年(822)二月﹐拜相。六月﹐出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入為尚書左丞。尋出為武昌軍節度使﹐卒於鎮。與白居易交誼最深﹐並稱“元白”﹐同為中唐新樂府倡導者。其詩各體均工﹐才情富艷。嘗與白居易、李紳輩病前人“沿襲古題﹐唱和重復”﹐故學習杜甫歌行之“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傍”﹐創作新題樂府﹔然又以為“寓意古題﹐刺美見事”﹐亦可存“詩人引古以諷之義”(《樂府古題序》)。故其樂府創作﹐題兼新古﹐題材廣泛﹐頗具現實意義。《田家詞》、《織婦詞》、《采珠行》等為其代表。《連昌富詞》融詩筆、議論於一體﹐為唐代敘事詩之名篇。五絕《行宮》﹐亦臉炙人口。明胡應吸評為“語意妙絕”(《詩救》)。其悼亡詩情感濃鬱﹐真摯動人。艷詩則開晚唐閨情詩之先河。至其與白居易次韻之長篇排律﹐雖時人仿效﹐稱為“元和體”﹐實為逞才爭勝之作﹐無足觀采。其文亦富艷流暢﹐《敘詩寄樂天書》、《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為古代文論佳篇。傳奇《營營傳》為中唐愛情傳奇之名作﹐於宋元戲曲影響甚巨。今傳《元氏長慶集》。生平事跡見《白居易集》卷七O(唐故武昌軍節度使元公墓志銘)、《l日唐書》卷一六六、《新唐書》卷一七四。陳寅格有《元白詩箋証搞》﹐卞孝率有《元鎮年譜》﹐工拾遺有《元鎮傳》。 賈島(779─843)   唐詩人。字浪仙﹐一作間仙。范陽(治今北京)人。相傳早歲為僧﹐法名無本﹐後還俗。元和中﹐至京洛﹐與李益、韓癒、孟郊、張籍、姚合等交遊。應舉不第。長慶H年(822)﹐以《病蟬》詩刺公卿﹐與平曾等同被列名“舉場十惡”。出遊蒲蜂、鳳翔等地﹐又曾居嵩山。開成二年(837)﹐坐飛語滴授進州長江主簿。遷普州司倉參軍。轉司戶參軍﹐未受命而卒。詩長於五律﹐與姚合齊名﹐人稱“姚賈”。作詩以苦吟著稱﹐自稱“苦吟客”﹐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之語。其騎驢覓句唐突京尹事﹐傳為佳話。詩多投獻酬贈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己窮愁幽獨之情。刻意冥搜﹐好奇尚僻﹐以刻琢窮苦之言為工﹐風格清奇峭僻。蘇武以與孟郊並提﹐有“郊寒島瘦”之評。其警句如“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秋風吹渭水﹐繕G堵□□病薄Ⅰ岸佬刑兜子埃□□6鞅呱懟鋇齲□□次□慫□汀﹕□□破涫□翱翊仕齡櫟猓□桶杭□娌搖<榍罟直淶茫□□□炱降□保a端臀薇臼□櫸堆簟罰□K究脹莢蛭狡洹俺嫌芯□洌□皇悠淙□□□饉際餑佟保a隊肜釕□□□欏罰□F涫□涓袢肫□□□猛硤剖旎□⊙拗□紓□又□【堆嵯粒□□謐志潿土叮□泄婢乜裳□□頗┤孔誘□嘈□aK我院笫□巳緹派□7牧櫚紉嗌釷芷漵跋□G迦死罨趁瘛噸型硤剖□□屯肌妨舋湮□迓芍□扒逭嫫□嘀鰲薄V□小凍□□□貳Ⅰ緞【□貳Ⅰ妒□瘛罰ㄒ幻□抖□廈苤肌罰□=裼小凍□□□沸惺饋I□絞錄<□度□莆摹肪砥比□□罩鍘都炙靜幟怪久□貳Ⅰ緞綠剖欏肪硪黃比□Ⅰ短剖□褪隆肪硭腛、《唐才子傳》卷五。李嘉言有《賈島年譜》。 牛億孺(780─848)   唐文學家。字思黯。郡望安定(今甘肅徑川)﹐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挑)人。貞元二十一年(805)登進士第。元和三年(808)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因對策批評時政﹐被宰相李吉甫排斥﹐久不得用。穆宗時累官至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僕射。敬宗時出任武昌軍節度使。文宗時還朝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武宗時李德裕為相﹐貶循州長史。宣宗大中元年(847)召還﹐為太子少師。為牛李黨爭中牛黨首領。工詩文﹐尤擅作傳奇。有傳奇小說集《玄怪錄》行世﹐為唐人較早傳奇集。《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殘句二﹐《全唐文》存其文一卷﹐《唐文拾遺》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二、《新唐書》卷一七四。 姚合(約782一約846)   唐詩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和間隨父宦遊﹐寄家河朔。十一年(816)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佐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幕。調武功主簿﹐歷富平尉。寶歷二年(826)﹐授監察御史﹐分司東都。入朝為殿中侍御史、戶部媎庄拿呏莊吽牖f荽淌貳@□獺11□□坷芍小4蠛桶四輳?834)出守杭州。開成中﹐歷左諫議大夫、給事中﹐出為陝貌觀察使。會昌中﹐為秘書監。世稱姚武功或姚秘監。有詩名﹐與前輩詩人李紳、劉禹錫、張籍、王建、楊巨源等交往唱酬﹔後輩詩人方幹、李頻、周賀、鄭巢等皆得其提率。與賈島齊名﹐世稱“姚賈”。其詩為矯中唐熟滑淺近之習﹐送入於清冷僻苦一途﹐題材狹窄﹐多為酬贈唱和之作﹐或寫偏僻小縣之清冷景物與蕭條官況。筆致幽折清峭﹐然取徑甚窄﹐骨格較卑。擅長五律。以《武功縣中作三十首》為代表﹐時號“武功體”。明胡震亨評雲﹕“姚秘監詩洗酒既凈﹐挺拔欲高。得趣於浪仙之僻﹐而運以爽亮﹔取材於籍、建之淺﹐而媚以倩芳。殆兼同時數子﹐巧撮其長者。但體似尖小﹐味亦微酸﹐故品局中駟爾”(《唐音癸簽》)。對晚唐詩人及宋“永嘉四靈”、明“竟陵派”影響甚大。宋趙師秀曾將其詩與賈島詩合刻為《二妙集》。今傳《姚少監詩集》。另編有唐詩選本《極玄集》﹐今存。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九六、《新唐書》卷一二四、《唐詩紀事》卷四九、《唐才子傳》卷六。 楊用復(783─848)   唐文學家。字繼之﹐又字慶門。郡望弘農(今河南靈寶)﹐出生於揚州(今屬江蘇)。貞元十八年(802)登進士第﹐復登博學宏詞科。官秘書省校書郎﹐遷中書告人。寶歷元年(825)知禮部侍郎。開成三年(838)拜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封弘農伯。會昌元年(841)貶湖南觀察使﹐再貶潮州刺史。宣宗時拜吏部尚書。詩文俱有名﹐曾與白居易、劉禹錫相唱和。《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七六、《新唐書》卷一七四。 劉叉   唐詩人。自稱彭城子﹐或即彭城沖江蘇徐州)人。家貧﹐好任俠﹐嘗殺人亡命﹐遇扢褻嗑踨漶撫糪捸憐R逖簦□□睹轄肌﹕筧氤□玻□逗□□14□稀J□哪輳?819)﹐韓癒貶潮州刺史﹐作《勿執古寄韓潮州》詩贈之。工詩﹐多憤世疾俗、抨擊現實之作﹐為韓癒、孟郊等賞愛﹐嘗自雲﹕“酸寒孟夫子﹐苦愛老叉詩。生澀有百篇﹐謂是瓊瑤辭。”(《答孟東野》)《冰柱》、《雪車》為其代表作。今傳《劉叉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j﹨o李商隱《紀事‧齊魯二生‧劉叉》、《新唐書》卷一七六、《唐詩紀事》卷三五、《唐才子傳》卷五。 蔣防   唐文學家。字子激﹐一作子微。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元和間歷官右拾遺、右補瞬。長慶元年(821)充翰林學士。後播司封員外郎、加知制法。四年貶汀州刺史﹐後改連州、袁州。入朝為中書舍人。工詩文﹐能賦﹐尤長於傳奇﹐所作《霍小王傳》為唐傳奇之名作。《全唐詩》存其詩十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一卷﹐多為賦作。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一、《咸淳毗陵志》卷一六、《後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六。 薛用弱   唐小說家。字中勝。大和初(一說為長慶中)自儀曹郎出守七陽﹐為政嚴而不酷。著有傳奇小說《集異記》三卷。生平事跡見《三水小犢‧徐煥》、《新唐書》卷五九。 陸暢   唐詩人。字達夫。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貞元中客遊西蜀﹐作《蜀道易》詩稱美節度使韋皋﹐皋禮遇之。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官太子率府參軍。六年﹐歸江南。後為江酉、淮南幕官。入朝為監察御史﹐歷秘書丞、鳳翔少尹。大和九年(835)﹐以預誅鄭注功授鳳翔行軍司馬。才思敏捷﹐詩長於絕句。明胡震亨謂其“貴主催妝句﹐捷成得譽﹐觀他絕﹐兼亦興豪”(《唐音癸簽》)。著有《陸暢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韓昌黎集》卷五《送陸暢歸江南》、李綽《尚書故坅撊LⅠ緞綠剖欏肪硪黃呔擰Ⅰ短剖□褪隆肪砣□濉? 崔覲   唐詩人。樑州城固(今屬陝西)人。為儒不樂仕進。老而無子﹐夫婦偕隱城回南山﹐以嘯詠自娛。元和中﹐鄭徐慶節度興元﹐辟為參謀。大和八年(834)﹐因王直方薦﹐以起居郎征﹐辭疾不赴﹐卒於山。宋文同曾作《崔覲詩》讚其高節。《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二。 費冠卿   唐詩人。字子軍。池州青陽(今屬安徽)人。初應進土舉﹐流寓長安十年。元和二年(807)方登第。會母卒﹐自傷得祿而不能養親﹐乃歸隱九華山。觀察使范傳正嘗招之。長慶元年(821)﹐殿中侍御史李行修舉其孝節﹐詔拜右拾遺﹐不赴﹐隱居而終。姚合、李群玉、杜苟鶴、羅隱等均有詩讚頌或憑吊。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門者。今傳《費冠卿詩》。《全唐詩》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八、《唐詩紀事》卷六O。 吳武陵   唐文學家。本名倔﹐自稱東吳王孫。郡望消陽(今屬河南)﹐信州貴溪(今屬江西)人。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次年坐事貶永州。大和元年(827)官太學博士﹐歷忠、韶州刺史。以貪贓貶潘(一作播)州司戶參軍。與柳宗元、韓癒、杜牧等交厚。柳宗元稱其“才氣壯健﹐可以興兩漢之文章”(《與楊京兆憑書》)。《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詩外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七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0三、岑仲勉《金石論叢》四《貞石証史‧吳武陵事跡》。 李正封   唐詩人。字中護。郡望隴西(治今甘肅臨挑)。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次年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七年﹐官監察御史。十二年﹐以司勛員外郎兼侍御史為彰義軍判官﹐佐裴度平淮酉。淮西平﹐以本官分司東都。遷司助郎痐p18□品a18惺檣崛恕D蓯□F漵僥檔□□疤煜鬩谷疽攏□□□□n啤敝□洌□□巴ㄉ橢□﹗度□剖□反嫫涫□迨住17□湟皇祝□度□剖□貢唷反嫫涫□皇子侄□洹I□絞錄<□毒商剖欏肪硪凰摹Ⅰ緞綠剖榫肫叨□Ⅰ短剖□褪隆肪硭?0。 楊敬之   唐文學家。字茂孝。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平判人等。遷右衛胄曾參軍。後任吉州司戶。遷屯田、戶部郎中。大和九年(835)貶連州刺史﹐轉同州刺史。開成未﹐為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轉大理卿、檢校工部尚書。其以文學名播士林﹐韓癒、柳宗元比之為當代賈、馬。好與士人交接﹐李賀、淄陽願為其忘年交。其《贈項斯》詩以獎掖推舉後進流傳不衰。《華山賦》為韓癒、李德格激賞﹐最為馳名。《全唐詩》存其詩H首、斷句四﹐《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一六1、《唐詩紀事》卷五一。 鮑溶   唐詩人。字德源。自稱“楚客”(《吳中夜別》)﹐或為楚人。貞元中﹐北遊太原﹐獻詩嚴經。元和四年(809)登進士第。後遊宣十人越州﹐與范傳正、孟商等遊宴唱和。十三年﹐參李夷簡淮南幕﹐臥疾卒。工詩﹐曾鞏謂其詩“尤清約謹嚴﹐而違理者少﹐亦近世之能言者”(《鮑溶詩集目錄序》)。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古詩樂府﹐可稱獨步。蓋其氣力宏贍﹐博識清度﹐雅正高古﹐眾才無不備具”。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博解宏拔主”。其《長城》、《秋懷》、《沛中懷古》、《隴頭水》等詩頗為傳誦。今傳《鮑溶詩集》。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一、《唐才子傳》卷六。 李漢   唐散文家。字南紀。貞元、大中間人。唐宗室。少師事韓癒﹐癒以女妻之。元和七年(812)登進士第﹐累辟使府。長慶末年為左拾遺。寶歷間因上疏。許旨出為興元從事。文宗時召為屯田員外郎﹐妎窩市畍慰堤B退哪輳?830)轉兵部員外郎﹐後拜知制措﹐尋遷駕部郎中﹐轉御史中丞﹐再轉禮部待郎﹐改戶部侍郎。大和九年﹐出為汾州刺史﹐再貶汾州司馬。大中時召拜宗正少卿﹐卒於任上。為文主“文以貫道”﹐其文類韓癒﹐雄渾恣肆﹐頗具文采。《新唐書》謂其“通古學﹐屬辭雄蔚﹐為人剛”。編次韓癒詩文為《昌黎先生集》﹐並為作序。《全唐文》存其文二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七一、《新唐書》卷七八。 李德裕(787─849)   唐文學家。字文饒。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早年以蔭補校書郎﹐歷幕職。後招翰林學士﹐歷任浙西、義成、西川諸鎮、武宗會昌時居相位﹐力主削弱藩鎮﹐佐武宗討平擅自襲任澤潞節度使的劉模。拜太尉﹐封衛國公。宣宗大中初遭牛黨打擊﹐貶潮州司馬﹐再貶崖州司戶參軍﹐卒於貶所。為牛李黨爭時李黨首領。論文反對雕琢與拘於產律﹐善為詩文﹐作品流傳甚廣。清王士演評其文“驕偶之中﹐雄奇駿偉﹐與陸宣公上下”﹐“五言話詩﹐較白樂天、劉夢得不啻過之”(《池北偶談》)、有《李文饒文集》(又名《會昌一品集》)。另有筆記小說《次柳氏舊聞》。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七四、《新唐書》卷一J﹨0。傅須淙有《李德裕年譜》。 舒元輿(789─835)   唐文學家。郡望江州(治今江西九江)﹐要州東陽(今屬浙江)人。元和八年(813)登進士第。授都縣尉。長慶中為興元節度府書記。入朝為監察御史﹐再遷刑部員外郎。大和五年(831)改授著作郎﹐分司東都。八年為尚書郎。次年遷御史中丞﹐兼判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平章事﹐同年十一月死於“甘露之變”。才學過人﹐能詩善文。其書奏、文檄雄健精粹。《新唐書》本傳讚其“文檄豪健﹐一時推許”。所撰《牡丹賦》以賦體詠牡丹﹔《錄桃源畫記》論畫之精妙﹔《長安雪下望月記》述雪夜月下之美景﹐堪稱佳作﹔《贈李翱》詩亦傳誦一時。《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一卷﹐《唐文續拾》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六九、《新唐書》卷一七九。 韋礎(789一﹖)   唐文學家。字茂弘。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元和四年(809)登進士第﹐為狀元﹐授左拾遺。後遷右補l讕、充史館修撰、司助郎中、中書舍人等。因與李德裕友善﹐為李宗閡所惡﹐大和八年(834)貶康州﹐移明州長史。武宗時為楚州刺史。大中二年(848)任桂管觀察使﹐尋除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唐莫體符《桂林風土記》、《新唐書》卷一六二、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八。 李賀(790─816)   唐詩人。字長吉。唐宗室鄭玉裔孫。居於福昌(今河南宜陽)之昌谷。元和初﹐遊江南。北歸洛陽﹐以詩謁韓癒﹐大得賞譽。五年(810)﹐舉河南府鄉貢進土﹐然以父諱晉肅﹐不得應進士舉﹐韓癒為作《諱辯》。六年﹐讓為奉禮郎﹐鬱鬱不得志﹐以病辭官東歸。九年秋﹐往潞州訪張徹。歸﹐病卒﹐年僅二十七。早著詩名﹐尤擅樂府﹐當時“雲韶樂工﹐無不諷誦”(們日唐書)本傳)。其為詩苦吟﹐慘淡經營﹐句鍛字煉﹐至其母謂“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新唐書》本傳)。所作多抒發其執著之理想追求與懷才不遇之憤偏﹐亦有反映現實民生之作。好以神仙世界及鬼物等為描寫對象﹐怪怪奇奇﹐想像豐富詼詭﹐意象重疊密集﹐色彩斑斕絢麗﹐情調哀艷凄惻﹐常不顧事物之客觀邏輯﹐而任一已之主觀情感為轉移﹐故前人謂其詩遠去筆墨畦徑間。杜牧評其詩雲﹕“雲煙綿聯﹐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飽慼撓F9C□鴣牽□蛔鬮□□拊貢□鉅病>u訣≒饋19砩呱瘢□蛔鬮□湫榛牡□靡病8巧□□繅幔□硭洳患埃□腔蜆□□﹗保a獨詈□□頡罰├囪嫌鷦蚰恐□□骯硐芍□擰保□破涫□□襖畛□□濉保a恫桌聳□啊罰□L普盼□妒□酥□屯肌妨舋湮□案□虐亂□鰲泵顯魄渲□朧藝摺M硤剖□順綠鍘17瘧獺17閱戀壬釷芷漵跋歟□笫朗□艘嘍嚶行□□摺﹗堆忝盤□匭小貳Ⅰ獨戲蠆捎窀琛貳Ⅰ獨釔酒旁□□貳Ⅰ短焐弦□貳Ⅰ逗聘琛貳Ⅰ睹翁□返仁□□□□爛□鰲V□小獨詈□□肺寰懟=翊□獨畛□盼募□貳I□絞錄<□鬥□ㄎ募□肪硪籓《李賀集序》、《樊南文集》卷八《李賀小傳》、們日唐書》卷一三七、《新唐書》卷二0三。朱自清有《李賀年譜》﹐錢仲聯有《李長吉年譜會箋》﹐王禮錫有《李長吉評傳》﹐傅經順有《李賀傳論》。另陳治國編有《李賀研究資料》、唐文等編有《李賀詩索引》。 張雨遠   唐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一說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張籍從弟。元和八年(813)登進士第。曾自長安西遊蜀﹐後歸﹐籍有詩記其事。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之升堂者。《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一。 張又新   唐詩人。字孔昭。深州陸澤(今河北深州)人。元和九年(814)狀元及第﹐因曾為府試解頭﹐後又為制舉敕頭﹐人稱“張三頭”。歷諸府從事。寶歷中﹐李逢吉為相﹐引為補閉、桐部員外郎﹐人指為鷹犬﹐為“八關十六子”之一。逢吉出襄陽﹐表為行軍司馬。貶汀州刺史。後歷主客、刑部二郎中﹐申、溫、江三州刺史﹐約會昌末終左司郎中任。詩多題詠之作。著有《煎茶水記》。《全唐詩》存其詩十七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文H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四九、《新唐書》卷一七五、唐詩紀事》卷四O、《唐才子傳》卷六。 股堯薦   唐詩人。蘇州嘉興(今同浙江)人。應試十年未第。元和九年(814)﹐因工部尚書楊漢公力薦方登進士第。為福州從事。大和初﹐自侍御為永樂令。約七年(833)﹐為湖南觀察使李翱從事。與姚合、賈島等唱和。白居易見其《憶江南》詩三十首﹐嘗繼和之。明胡震亨評其詩“有葩艷﹐微嫌肉豐。《自雀樓》一律﹐獨茂碩而婉﹐不愧初盛遺則”(《唐音癸簽》)。著有《殷堯藩詩》﹐已佚。《唐音丁簽》據其集錄詩一卷﹐但該集實為明人偽造。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洞、‘唐技言》卷八、《唐詩紀事》卷五一、《唐才子傳》卷六。 李復盲   唐小說家。隴西(今屬甘肅)人。元和間居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大和間為大理卿李諒賓客。後曾遊歧州、蓬州。大和二年(828)至開成五年(840)十余年間屢試不第。開成五年應舉時﹐繳納“省卷”中有小說《纂異》(即《續玄怪錄》)一部﹐被斥為“事非經濟﹐動涉虛妄”﹐復言因此罷舉。大中年間仍在世。或謂復言即元鎮、白居易的詩友李諒(字復言)﹐實誤。著有《續玄怪錄》。此書多記因果報應式的宗教故事﹐對社會黑暗亦有揭露﹐藝術上善描摹﹐對後世小說戲曲影響較大。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七、卷一八﹐《南部新書》卷甲。 裴夷直   唐詩人。宇禮卿。吳(今江蘇蘇州)人。元和十年(815)登進士第。大和末﹐為宣教觀察使王質從事。人朝為右拾遺﹒累遷中書舍人﹐出為杭州刺史﹐再貶駐州司戶。宣宗立﹐內徙江州刺史。大中十年(856)﹐自兵部郎中出為蘇州刺史﹐移華州刺史﹐終散騎常侍。詩擅絕句。著有《裴夷直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三、《新唐書》卷一四八、《唐詩紀事》卷五一、《唐才子傳》卷六。 晚숿   唐詩人。美州東陽(今用浙江)人。元和十年(815)登進士第。大和初﹐以侍御佐越州使幕。開成中﹐歷吉、台、睦諸州刺史。其《楊柳枝詞》為著名歌人周德華所唱。《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賦五篇。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下、《唐詩紀事》卷四九。 沈正之   唐文學家。字下賢。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和十年(815)登進士第﹐辟於任原節度使幕府。長慶元年(821)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極陽財歷福建都團練副使、滄德宣慰使判官。大和三年(829)貶虔州南康尉。五年量移毀州司戶參軍。曾遊韓癒門下十余年﹐與李賀、賈島等相善。其詩善感物態﹐唐張為列其為“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升堂者(《詩人主客圖》)﹐明胡震亨稱其“意尚新奇”(《唐吉癸簽》)。其文“務為險崛﹐在孫樵、劉銳之間”(《四庫全書總目》)。尤以傳奇擅名﹐《湘中怨解》、《秦夢記》、《異夢錄》等俱寫人神戀愛﹐富於抒情氣氛﹐為唐傳奇之代表作。魯迅評為“以華艷之筆﹐敘恍忽之情”(《中國小說史略》)。今傳《沈下賢文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又三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斷句二﹐《全唐文》存其文五卷。生平事跡見《郡齋讀書志》卷一八、《唐詩紀事》卷五一、《唐才子傳》卷六。 封放   唐文學家。字碩夫。先世為冀州在縣(今河北景縣)人﹐家居安邑(今山西運城)。元和十年(815)登進士第。累為節度幕府所辟。大和中入朝為右拾遺。會昌二年(842)以左司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充翰林學士。歷工部侍郎、御史中丞。大中二年(848)以禮部侍郎知貢舉。後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等﹐入為戶部尚書﹐進尚書右僕射。能詩文﹐尤擅表奏、文徽等。《﹗B唐書》本傳評其“構思敏速﹐語近而理勝﹐不務奇澀”。《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弮惜眃r湮畝□□□□□短莆氖耙擰反嫫湮畝□□I□絞錄<□叮籅唐書》卷一六八、《新唐書》卷一七七。 周匡物   唐詩人。字進本。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元和十一年(816)登進士第。後仕至高州刺史。其《古鏡歌》曾為王播所賞。《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黃唐(閩)11名士傳》、《唐詩紀事》卷四五。 劉猛   唐詩人。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和十二年(817)在樑州﹐與李徐各作古題樂府詩數十首﹐又作詩送元植。後不知所終。元鎮見其詩﹐謂“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且選和十首。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高古奧逸主”孟雲卿之入室者。《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元鎮集》卷二三《樂府古題序》、《唐詩紀事》卷四六。 崔龜從(﹖一853)   唐書法家、文學家。宇玄告。清河(今屬河北)人。元和十H年(817)登進士第。復中賢良方正科及書判拔草科。拜右拾遺。大和二年(828)改太常博士﹐累轉考功郎中、史館修撰。九年轉司勛郎中、知制法﹐拜中書告人。大中四年(850)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吏部尚書。六年罷相﹐為宣武軍節度使﹐後數徙鎮而卒。博學能文﹐兼擅書法。們日唐書體傳評其“長於禮學﹐精歷代沿革﹐問無不通”。《全唐文》存其文八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七六、《新唐書》卷一六O、《宣和書譜》卷九。 李廓(﹖一約851)   唐詩人。唐宗室。元和十三年(818)登進士第。授司經局正字。寶歷中﹐為鄒縣尉。大和三年(829)﹐以監察御史為劍南西川節度從事。又曾佐夏州幕﹐歷穎州刺史。入朝﹐累遷刑部侍郎。大中初﹐除武寧軍節度使。三年(849)﹐軍亂被逐。貶渲、唐二州司馬。與賈島、姚合、顧非熊、雍陶、無可交遊唱和。著有《李廓詩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八首。生平事跡見《唐代墓志匯編‧唐故萬年縣尉直弘文館李君墓志銘》、們日唐書》卷一六七、《新唐書》卷一三一、《唐才子傳倦六。 陳去疾   唐詩人。字文醫。福州侯官(今福建閩侯)人。元和十四年(819)登進士第。開成中﹐官江州司戶參軍。會昌中﹐自前蔡州司馬為義武軍節度判官﹐權知定州事。終巨管觀察副使。《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寶到叢編》卷一五、《八閩通志》卷六二、《登科記考》卷一八、《光緒曲陽縣志》卷─一。 章孝標   唐詩人e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和十四年(819)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長慶中歸杭州﹐投謁刺史白居易。後至越州投謁觀察使元鎮。大和中﹐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從事。詩才思敏捷﹐與李紳、楊巨源、朱慶徐等交往唱和。明胡震亨評其詩“殊有待飾﹐七字尤爽朗”(《唐音癸簽》)。今傳《章孝標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x存其賦一篇。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下、《唐技言》卷一三、《唐詩紀事》卷四一、《唐才子傳》卷六。 施肩吾   唐文學家。字希聖﹐號棲真子。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廬)人﹐一說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人。曾寓居吳興、武進﹐故亦稱吳興人﹐或常州人。早年有隱居學仙之志。元和十五年(820)登進士第。後隱居洪州西山為道。才情富贍﹐為詩奇麗﹐尤好冶遊香艷之詞。明胡伍宇稱其“章句尚艷碩﹐乏韻致”(《唐音要簽》)。明許學夷評其“語多新巧﹐能遭人意中事﹐較微之艷詩遠為勝之”(《詩源辯體》)。唐張為《詩人主客圖》以其為“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門者。其《閒居遣興一百韻》為時流行。《全唐詩》存其詩一卷、斷句二﹐《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十首、斷句二﹐《全唐文》存其文九篇。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八、《唐詩紀事》卷四一、《唐才子傳》卷六。 張枯   唐詩人。字承吉。南陽(今屬河南)人。寓居蘇州。元和、長慶中﹐漫遊河朔、江南等地﹐嘗以詩投謁節帥李願、李德、田弘正、朝士韓癒、裴度等求汲引。長慶三年(823)﹐赴杭州取解﹐受抑。大和五年(831)﹐令狐楚表薦之﹐至京獻詩三百首﹐無成而歸﹐客淮南。又轉徙於徐、許、池等州。後經楚州北遊河陽、滑州等地。大中中﹐卒於丹陽。元和中即享詩名﹐然坎凜終身﹐故杜牧有“虛唱歌詞滿六宮”(《酬張枯處士見寄長句四韻》)之句哀其不幸。陸龜蒙稱其“元和中﹐作宮體小詩﹐辭曲艷發”﹐“及老大﹐稍窺建安風格”﹐“短章大篇﹐往往間出﹐諫諷怨訴﹐時與六義相左右﹐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和過張佑處士丹陽故居詩序》)∕宮詞》等詩﹐為傳世名作。今傳《張承吉文集》。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六二六陸龜蒙《和過張枯處士丹陽故居詩序》、《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倦五二、《唐才子傳》卷六。 崔涯   唐詩人。吳、楚間人。久客揚州。每於青樓倡肆間題詩﹐妓得其譽則聲價頓增﹐受其毀則車馬掃跡﹐無不畏其嘲德。後官淚水令。詩與張枯齊名。其《俠士詩》、《別妻》頗為人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十首。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中、《唐詩紀事》卷五二、《唐才子傳》卷六。 船子和尚   唐僧人、詞人。法號德誠。藥山惟怦法嗣。元和、會昌間人。住秀州華亭(今上海鬆江)﹐泛小舟為人渡水﹐人稱船子和尚。有《撥掉子》三十九首﹐句法與張志和《漁父詞》同﹐皆詠漁人生活而寓以釋道玄理。呂益柔跋其詞曰﹕“屬詞寄意﹐脫然退出塵網之外﹐篇篇可觀。”(《機緣集》)有清刻本《船子和尚撥掉歌》。生平事跡見《景德傳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四。 朱昌   唐詩人。李涉有《京口送朱晝之淮南》詩﹐或以為即廣陵(治今江蘇揚州)人。慕孟郊為詩﹐欲見之﹐先以詩述誠。《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一、《唐才子傳》卷五。 蘇澳和尚   唐詩僧。約憲宗朝人。嗣五泄靈默﹐世稱五泄小師。後住姿州蘇溪﹐故又稱蘇溪和尚。嘗作六言長篇《牧護歌》。黃庭堅雲﹕“蘇溪(溪)嘉州人﹐故作此歌學巴人曲﹐猶石頭學魏伯陽作《參同契》也”(《題(牧護歌)後》)。《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景德傳燈錄》卷三0、《山谷集》卷二五。 劉肅   唐文學家。元和間任行陽、江都縣主簿。撰有筆記小說《大唐新語》。《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郡齋讀書志》卷二、《直齋書錄解題》卷五。 劉寶夫   唐散文家。字盛之。洛陽(今屬河南)人。元和間登進士第後為諸府從事。寶歷中入為監察御史﹐轉左補閉。大和中﹐曾歷邢州、沛州從事﹐旋遷起居郎。有文名。尤以嘲諷朋黨相爭的棲0竹記》最為傳誦。《全唐文》存其文三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五三、《新唐書》卷一六O。 無可   唐詩憎。俗姓賈。范陽(今河北琢州)人。賈島從弟。元和中入長安﹐曾居止青龍寺及先天守﹐又曾遊吳越、嶺南、廬山等地。開成、會昌中﹐又居終南山白閣及華山樹谷﹐自稱白閣僧或樹谷僧。當時詩流姚合、馬戴、顧非熊、段成式、雍陶等﹐均與酬唱。詩風與姚合、賈島相近。其“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等句甚為人所賞。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入室。今傳《僧無可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七四、《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r蟛拋喲□肪□□? 喻島   唐詩人。毗陵(今江蘇常州)人。累應進士舉﹐開成五年(840)方登第﹐授校書郎。官至烏程令(一作尉)。學賈島為詩﹐與姚合、方幹、無可、顧非熊等唱和﹐為詩尚苦吟﹐多作五律﹐不事藻繪﹐務去陳言。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評為“閒遠朗秀﹐選句功深”。然傷於小巧﹐無高古之氣。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及門者。今傳《喻鬼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五一、《唐才子傳》卷七。 薛瑩   唐詩人。與喻克同時﹐當文宗時人。著部洞庭詩集》一卷﹐已佚。《五朝小說》載其傳奇《龍女傳》﹐實即《太平廣記倦四一八引《樑四公記》之“震澤洞”條﹐非瑩所作。《全唐詩》存其詩十一首。生平事跡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 潘咸   唐詩人。與響黨為友﹐用有詩送之﹐當為文宗時人。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及門者。著有《潘威集》﹐已佚。《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六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 樑島雲   唐詩人。初為僧。開成中﹐嘗遊豫章。會昌中﹐準敕還俗。五代王定保《唐據言》謂其“才力浩大”﹐“其詩尤重奇險”﹐“復出前輩”﹐時有佳句﹐為人稱賞。《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十一首。生平事跡見《唐撤言》卷一O、《唐詩紀事》卷六五。 李回(﹖一859)   唐詩人。本名的﹐字昭度。唐宗室。長慶元年(821)登進士第﹐復登制科﹐參淮南等幕。入朝﹐累遷中書合人、工戶二部侍郎。劉德平﹐拜相。宣宗立﹐坐黨李德裕﹐累貶撫州長史。召為兵部尚書﹐復授劍南西JI節度使。《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三、《新唐書》卷一三一。 白敏中(792─861)   唐文學家。字用晦。祖籍太原(今屬山酉)﹐後遷下都(個陝西渭南東北)。白居易從父弟。長慶H年(822)登進士第。累歷使府從事。開成元年(836)遷右拾遺。會昌二年(842)充翰林學士。歷兵部侍郎、承旨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刑部尚書等。後罷相﹐出歷部寧節度使等。又復相輔政。咸通元年(860)加中書今。H年﹐出為鳳翔節度使。許以太傅致仕。《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六、《新唐書》卷─一九。 陳標   唐詩人。長慶二年(822)登進士第﹐仕終侍御史。工近體詩﹐以七律為古題樂府﹐於中唐別具一格。其《蜀葵詩》曾為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所稱引。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門者。《全唐詩》存其詩十二首。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一五、《唐詩紀事》卷六六。 李敬方(﹖一約855)   唐詩人。字中虔。並州文水(今屬山酉)人。長慶三年(823)登進士第。大和三年(829)﹐為楚州營困判官﹐征為金部員外郎﹐歷戶部員外郎、郎中、諫議大夫。開成中﹐為長安令。會昌末﹐因事貶台州長史。大中初﹐歷明、新二州刺史。顧陶《唐詩類選後序》稱其詩“才力周備﹐興比之間﹐獨與前輩相近”。其《淹河直進船》、《題黃山湯院》詩頗為傳誦。著有《李敬方詩》﹐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B五代史》卷五八、《唐詩紀事》卷五八、《寶刻叢編》卷七、《唐才子傳》卷七、《金石續編》卷一一。 徐凝   唐詩人。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廬)人。長慶三年(823)﹐至杭州謁刺史白居易求解﹐與張枯相爭﹐得解頭。又嘗往越州﹐投謁浙東觀察使元鎮。大和四年(830)﹐白居易為河南尹﹐復至洛﹐相與唱和。自雲“一生所遇唯唌摩活撥埧邧雀p夭家隆保a蹲遠踔鈧樑幽轄□榻□飭舸鞘湯傘罰□□煲慘□樂藎□圓家輪鍘3□誥□洌□礁稍醜又□□□F□招菸狡涫□捌勇災陝場保□礁贍艿悶洹凹蜆擰□論白居易薦徐凝屈張枯公)﹐何法稱其詩“皆有情致”(《竹莊詩話》)。《漢宮曲》、《廬山瀑布》、《憶揚州》、《題開元寺牡丹》等頗為傳誦。著有《徐凝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雲澳友議》卷中、《唐詩紀事》卷五二、《唐才子傳》卷六。 袁不約   唐詩人。字還樸。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人。長慶三年(823)登進士第。開成中﹐以侍御參李固言劍南西川幕。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門者。著有《袁不約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賦一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六O。 李除   唐詩人。成都(今屬四1川人。元和十二年(817)前後為樑州貢士﹐長慶三年(823)登進士第﹐旋返蜀中。工樂府﹐嘗賦古樂府數十首﹐元預選而和之。賈島稱其“詞體近風騷”(《喜李徐自蜀至》)。所作古樂府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六。 李甘(﹖一約836)   唐文學家。字和鼎。長慶四年(824)登進士第﹐復登制科﹐官至侍御史。大和九年(835)﹐因反對鄭注為相貶封州司馬﹐卒於貶所。著有《李甘文》﹐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一、《新唐書》卷一一八。 韓琮   唐詩人。字成封。長慶四年(824)登進士第。開成中人徑原王茂元幕﹐茂元移鎮陳許﹐又辟為節度判官。大中中﹒累官至中書舍人﹐出為湖南觀察使。十二年(858)軍亂﹐被逐。咸通八年(867)官右散騎常侍。工詩﹐七律多詠物之作﹐明胡震亨《唐吉癸簽》評為“著色巧襯﹐妏梏霽i幀薄F呔□逍攏□□□興賈隆﹗賭捍夯λ□捅稹貳Ⅰ堵婀韌磽□貳Ⅰ堆盍□Υ省返任□□樂□鰲V□小逗□硎□貳﹗度□剖□反嫫涫□瘓恚□度□剖□貢唷反嫫涫□氖住I□絞錄<□抖□圩嗉恰肪硐隆Ⅰ侗□檀員唷肪□□Ⅰ短撇拋喲□肪□□? 劉采春   唐歌女。優人周季南妻。長慶中﹐自淮旬至越州﹐與觀察使元鎮交善﹐鎮愛賞之﹐贈以詩。善歌《呷喝曲》﹐所唱皆當代才子之詞。《全唐詩》存其《咀噴曲》六首﹐未必為其自作。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下。 顧非臨(約797一約854)   唐詩人。蘇州(今屬江蘇)人。顧況子。弱冠應進士試﹐團舉場三十年﹐會昌五年(845)武宗親放及第。累佐使府。大中中﹐授盯胎主簿。不樂吏事﹐棄官歸隱茅山。詩長於五律。明胡震亨稱其“近體俊婉可諷﹐至削功似多於真逸翁(顧況)”(《唐音癸簽》)。《秋日陝州道中作》、《送馬戴入山》等詩為其代表作。今傳《顧非熊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唐人說勞》存其《妙女傳》。生平事跡見《唐據言》卷八、們B唐書》卷一三O、《新唐書》卷六O、《唐才子傳》卷七。 勇弘訪   唐詞人。京兆金城(今陝西興平)人﹐一作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竇常子。會昌中為黃州刺史。有詞《廣滴仙怨》一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五五。 朱景玄   唐畫論家、詩人。吳都(治今江蘇蘇州)人。官太子諭德、翰林學士。開成、會昌中人﹐大中五年(851)尚在。為晚唐著名畫論家。著《唐畫斷》(一名《唐朝名畫錄》)三卷﹐評論唐代畫家一百二十四人﹐首創以神、妙、能、逸四品論畫之體﹐後世因之而不能易。詩多題詠景物之作。今傳《朱景玄詩》。《全唐詩》存其詩十五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五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四、《寶刻叢編》卷七。 崔鑽(﹖一869)   唐詩人。字台碩。博州(今山東聊城)人。拓進士第﹐初佐幕府﹐後周歷台省。會昌三年(843)為相﹐以與李德裕不協罷。宣宗初﹐復相﹐後累更淮南、山南東道諸鎮﹐卒於荊南。曾著《續會要》﹐不傳。少有詩名﹐《詠架上鷹》詩為人所稱。亦能文﹐有《神策軍碑》﹐僅存前半。《全唐詩》存其詩Th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三、《新唐書》卷一六O。 歐陽袁   唐詩人。字希甫。福州田縣(今福建閩侯)人。寶歷元年(825)登進士第。仕終侍御史。與項斯、陳去疾有詩唱和。今傳《歐陽衰詩》。《全唐詩》存其詩九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淳照三山志》卷二六。 劉f(﹖一849)   唐文學家。字去華。昌平(今屬北京)人。寶歷二年(826)登進士第。曾入令狐楚、牛僧孺節度幕府任從事。會昌時貶柳州司戶參軍。博聞強記﹐學識淵博。與李商隱有交誼﹐死後李曾作《哭劉司戶》詩兩首悼之。其大和二年(828)《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洋洋數千言﹐痛陳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之害﹐言論激烈削切﹐一時朝野為之震動﹐《全唐文》收錄此對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一七八。 朱慶餘   唐詩人。名可久﹐以字行。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一作閩中(今福建)人。長慶中應舉入京﹐以詩謁水部員外郎張籍﹐籍愛重之﹐廣為延譽﹐由是知名。寶歷二年(826)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遷協律郎。大和中卒。與賈島、姚合、無可、顧非熊、李徐、章孝標交遊唱和。長於七絕、五律﹐語淺而意深。許渾稱其“處處多遺韻”(《再遊越中傷朱慶徐協律好直上人》)。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謂其“得張水部詩旨﹐氣平意絕”。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將其與張籍同列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及門者。《宮詞》、《閨意獻張水部》為傳岉瞗熨插趼騿撫瑙M斐□□□貳﹗度□剖□反嫫涫□□懟I□絞錄<□對葡□巖榭邢隆□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六。 房千裡   唐文學家。字鴻舉。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大和初登進士第。官國子博士﹐終高州刺史。能詩善文。著有傳奇小說《楊娟傳》﹐描寫名妓楊娼和嶺南帥甲的一段生死戀情﹐文字洗練。另著有《投荒雜錄》、《南方異物志》﹐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五八、《雲溪友議》卷上、《唐詩紀事》卷五一。 許渾(約800一約858)   唐詩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許國師六世孫。長慶至大和初﹐曾漫遊杭越、河中、幽薊等地。大和六年(832)登進士第。開成中﹐為當塗尉﹐移攝太平今。辟南海從事﹐府罷歸。大中元年(847)入京﹐授監察御史。三年秋﹐辭疾東歸﹐除潤州司馬。七年﹐以虞部員外郎分司東都﹐出為鄂州刺史。其詩長於律體。多登臨懷古之作﹐撫今追昔﹐感慨興亡﹐文辭工而﹐屬對精切﹐聲律諧婉﹔送別唱酬之作亦堪諷詠。其詩以整密圓熟稱。清人田要《古歡堂集‧雜著》謂“詩律之熟﹐無如渾者”。唯其如此﹐意境、用語未免重復落套﹐故無方回《流奎律髓》評其詩為“形勝於神”﹐“工有余而味不足”﹐《桐江詩話順d因詩中多用水字而有“許渾千首濕”之譏。《咸陽城東橫》、《金陵懷古》、《凌環台》等詩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或題《許用晦文集》)行世。《全唐詩》存其詩十一卷﹐與杜牧詩重出最多。據岑仲勉等考証﹐杜牧詩中尚有許渾佚詩。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五六、《郡齋讀書志》卷一八。 何希堯   唐詩人。字唐臣。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廬)人。施肩吾婿。隱居未仕。其《操蓮曲》、《一枝花▲LⅠ讀□Υ省貳Ⅰ逗L摹返仁□□逍巒窶齠□星櫓攏□俺萍炎鰲﹗度□剖□反嫫涫□氖住I□絞錄<□鍛蚶□現莞□盡肪硪晃濉? 溫度藥(約801─866)   唐詩人、詞人。原名歧﹐一名庭雲﹐字飛卿。太原(今屬山酉)人。才思敏捷﹐長於律賦﹐相傳每人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又、溫八吟。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B唐書》本傳)﹐又喜譏刺權貴﹐故壓試不第。徐商鎮出陽﹐身為巡官。後貶方城尉。官終因子助教。《花間集》稱“溫助教”。詩與李商隱齊名﹐稱“溫李”。又與李商隱、段成式皆工驕文﹐因三人排行皆十六﹐合稱“三十六體”。其樂府古詩師法李賀﹐辭藻瑰麗﹐而含思悲涼。近體以詠史吊古見長﹐寄慨深長。即景小詩清麗可喜﹐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名句傳世。通音律﹐“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新唐書》本傳)﹐是詞史上第一位大量填詞的文人。詞以日情相思為主﹐多寫婦女的服飾體態和高思別怨。善於擇取富有特征性的名物﹐構成特殊的意境和抒情氛圍﹐采取含蓄委婉、隱約細致的手法﹐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詞語華艷精美﹐詞風香軟□靡﹐為花間詞人之鼻祖。清張惠言評曰﹕“唐代詞人﹐李白為首﹐而溫庭藥最高﹐其言深美閡約。”(《詞選》序)清劉熙載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然類不出乎□怨。”(《藝概》)近代王國維說﹕“‘畫屏金鶴鴆’﹐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人間詞話j》《菩薩蠻》、《更漏子》、《夢江南》等為其代表之作。有《溫庭篤詩集》(又名《溫飛卿集盯。另著有傳奇小說《乾腰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王國維輯有《金基詞》。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九一、夏承傑《唐宋詞人年譜‧溫飛卿系年》。 常達(801─874)   唐詩僧。俗姓顧﹐蛌v木佟﹕S縟恕712S諍窩舸蟾K攏□橛謂□醇涿□病﹔岵□鴟穡□弈□街小4籩兄校□鈾罩□粕剿隆314雲呶逖允□酚迷□橢□遄鰲肚嗌秸溝欄琛罰□□諶絲塚□沿□S種闆鍍粕繳驕影擻健罰□翊嬗淞凍4鍤□□貳I□絞錄<□獨錘呱□□肪硪渙□? 韋楚老(803一約841)   唐詩人。字壽朋。長慶四年(824)登進士第。大和九年(835)官左拾遺。又歷殿中侍御史。後棄官東歸金陵﹐卒。或雲其仕終國子祭酒﹐非。唐康餅《劇談錄》謂因李德裕論薦自處士授拾遺﹐乃將其混同於韋楚。詩以古樂府居多﹐風格肖李賀。其《祖龍行》﹐明胡應聞評為“雄邁奇警”(《詩殮》)。《全唐詩》存其詩H首。生平事跡見《樊》l文集)卷四《哭韋壽朋》、卷一六《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啟》﹐《金華子雜編倦下。 杜牧(80─852)   唐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佑孫。大和二年(828)登進士第﹐復登制科﹐解褐弘文館校書郎。旋辟佐沈傳師江西、宣勘、牛僧孺淮南幕﹐歷團練判官、節度推官、掌書記。大和九年﹐以監察御史分司東都。因弟額眼疾去職。開成二年(837)﹐為崔鄲宣新團練判官。入朝任左補閉、史館修撰。歷膳部、比部員外郎﹐皆兼史職。會昌H年(842)﹐出為黃州刺史。轉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848)遷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四年秋﹐求為湖州刺史。人拜考功郎中、知制法﹐官終中書合人。平生好讀書﹐喜論兵﹐嘗注《孫子》。自承不能通經﹐但熟知“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詩賦散文﹐各體均擅。嘗謂為文當“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推崇李、杜、韓、柳﹐高度評價李賀﹐於元、白頗有微詞。古詩多感懷時事之作﹐《郡齋獨酌》、《感懷詩》﹜僭鵂s惺榛澈俏□□懟F□越□澹□蛐淳笆闈椋□蚧徹龐絞罰□櫓潞纜□□槁劬□□□綹窨::□□諭硤剖□扯萊洲智停□浯□懈猩酥□貝□□剩□□緇□骼觶□銜餓劣潰□笨勺凡絞8疲□省端目餿□樽苣俊肺健捌浞綣鞘翟讜□咨稀薄﹗逗雍骸肺□唄紗□爛□鰨□督□洗骸貳Ⅰ恫辭□礎貳Ⅰ豆□□騫□分罹□漵攘持巳絲淞F瀋10摹白鶯嵐卵埽□嗲芯□樂□瘛保a端目餿□樽苣俊罰□﹗蹲□浴芬晃模□□饗髕椒□穎□都□□濬□□瞥涑□□緞綠剖欏啡∥□□虼□郟□費糶尢頸柿Σ豢杉啊﹗棟7抗□場芳□醋詮愎□遙□□未□母誠群印V□小鬥□?11文集》﹐今存。生平事跡見《樊》11文集》卷一O《自撰墓志銘》、們B唐書)卷一四七、《新唐書》卷一六六。纓鈾有《杜牧年譜》、《杜牧傳》﹐吳在慶有《杜牧論稿》﹐台灣學者譚黎宗慕編有《杜牧研究資料匯編》。 段成式(803─863)   唐文學家。字柯古。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後家於荊州(治今湖北荊沙)。段文昌子。以父前入佳﹐任職集賢院。會昌三年(843)為秘書省校書郎。大中初出為吉州刺史。終太常少卿。《新唐書》本傳稱其“博學強記﹐多奇篇秘籍”。曾與溫庭篤、余知古、韋呢諸人同遊徐商幕﹐賦詩唱和﹐編為《漢上題襟集》﹐後佚。文章冠於一時﹐尤工於曲文。與李商隱、溫庭憲齊名﹐均長於以四六體寫公文章奏﹐因三人排行俱為十六﹐故時人稱“三十六體”。所著以《酉陽雜咀》最為著名。又著《廬陵官下記》﹐已散佚。今傳《段成式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聯句若幹﹐《全唐文》存其文一卷﹐《唐文拾遺》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卷一六七、《新唐書》卷八九、《金華子》卷上。方南生有《段成式年譜》。 陳陶(約803一約879)   唐詩人。字嵩伯。長江以北人。舉進士不第。大和中南遊閩中﹐投詩桂仲武、羅讓。後復至江西、容管﹐獻詩周垠、韋屋等。大中中﹐隱居洪州酉山﹐與蔡京、貫休詩歌往還﹐日以讀書種蘭吟詩飲酒為事。或雲其南唐時因鄙宋齊丘為人方隱居西山﹐宋開寶中猶存﹐乃將其與南唐陳陶相混。工樂府﹐《隴西行》臉炙人口。著有《文錄》十卷﹐已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生平事跡見《唐才子傳》卷八。陶敏有《陳陶考》(載《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1輯)。 周出   唐詩人。字南卿。東洛(今河南洛陽)人。初為僧﹐法名清塞。後客居潤州。大和末﹐謁杭州刺史姚合﹐合賞愛其詩﹐延待甚異﹐遂命還俗。或據其《秋宿洞庭》中“一官成白首”句﹐謂其後曾出仕﹐然此詩實為劉長卿作。與賈島、方幹、朱慶鐵等友善﹐有詩酬贈。五代王定保《唐據言》稱其“詩格清雅”。《長安送人》詩傳誦較廣。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入室者。今傳《周賀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一O、《唐詩紀事》卷七六、《唐才子傳》卷六。 鄭巢   唐詩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和八年(834)﹐謁杭州刺史姚合﹐獻所作詩﹐大受賞識。性耽山水﹐與兩浙名僧交往﹐終生未仕。詩長於五律﹐善於描寫古寺幽景﹐格調閒逸孤清。元辛文房以為“體效格法﹐能服膺無教﹐句意且清新”(《唐才子傳》)。以扭e靈溪館》、《送玩上人》、《秋思》、《宿天竺寺》等較佳。今傳《鄭巢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唐才子傳》卷八。 劉得仁   唐詩人。皇室公主子。長慶中即以詩名﹐歷文、武、宣三朝﹐兄弟皆居顯位﹐獨以苦心為詩﹐出人舉場二十余年﹐終無所成。光化三年(900)﹐韋莊奏請追贈及第。學賈島為詩﹐尚苦吟﹐工五律﹐多清苦窮愁之詞。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讚其“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端能確守格律﹐揣治聲病”。其《宿僧院》等詩為人所稱﹐元方回《流奎律髓》謂其“蠻人定僧衣”之句古今無之﹐馮舒則許為“真賈島”。唐張為(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僻苦主”孟郊之及門者。今傳《劉得仁詩》。《全唐詩》存其詩二卷。生平事跡見《唐換言》卷一O、《唐詩紀事》卷五三、《唐才子傳》卷六。 皇甫鬆   唐詞人。鬆﹐一作嵩﹐字子奇﹐號檀架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皇甫提子。久試進士不第﹐終身未仕。工詩善詞﹐清陳延伸《白雨齋詞話》評其詞雲﹕“皇甫子奇《夢江南》、《竹枝》諸篇﹐合者可寄飛卿民下﹐亦不能為之亞也。”王國維輯有《擔架子詞》。又著有《醉鄉日月》、《續牛羊日歷》等﹐今均存殘本。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一O、《唐詩紀事》卷五二。 薛媛   唐女詩人。工詩文﹐善丹青。夫級樑人南楚材客遊陳、穎間﹐久不思歸﹐穎州刺史欲妻以女﹐媛遂自繪真容﹐題詩寄之﹐楚村見而感悟﹐夫妻遂得偕老。《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上。 殷悻   唐文學家。大和間曾官魏州(今河北大名)書佐。其《竇建德碑》歌頌失敗的英雄﹐為時傳誦。《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四四。 王魯復   唐詩人。字夢周。連江(今屬福建)人。大和中﹐為巨管經略使從事。工詩﹐自謂“苦心三百首”(《詣李侍郎》)。《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詩逸》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八閩通志》卷八──。 薛在(約806一﹖)   唐文學家。字陶臣。河中(今山西永濟)人。會昌元年(841)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佐崔鋁河中幕。大中中﹐歷萬年尉、秘書郎﹐直弘文館﹐預修《續會要》。為京兆福縣令﹐遷侍御史、尚書郎分司東都。成通初﹐出為成都少尹﹐歷嘉、綿諸州刺妎LR源蟪I僨湔倩梗□u□輪校□僦彰厥榧唷9□襯蓯□﹗對浠燾礁場肺□比慫□啤8櫳醒□拙右祝□誠雲揭祝□源說妹□=□迤唄梢嘍嗑□摺N□聳巡虐廖錚□穹挪活濬□□饕嘍嗦室舛沖桑□試□廖姆俊短撇拋喲□菲牢□昂酪蕁倍闆拔疵饈□陳端住薄V□小堆Ψ曄□□貳Ⅰ侗鷸健貳Ⅰ陡臣□罰□□□﹗度□剖□反嫫涫□瘓恚□度□莆摹反嫫涓扯□□10氖□□□I□絞錄<□僑仗剖欏肪硪瘓與、《新唐書》卷二O三。 良價(807─869)   唐詩僧。俗姓俞。會稽諸暨(今屬浙江)人。幼出家﹐從五泄靈默披剃。二十一歲﹐諸嵩山受具足戒。後參學諸方﹐受雲巖曇是心印。曾居豫章高安之洞山﹐世稱洞山和尚。其弟子本寂發揚師說﹐開曹洞一宗。著詩歌唱頌甚多﹐四、五、七言及雜言不拘﹐或取七律形式﹐以宣傳禪理。《全唐詩補編》存其詩頌三十六首。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五。 李群玉(約808一約860)   唐詩人。字文山。遭州(今湖南渲縣)人。不樂仕進﹐親友強之應舉﹐一上而止。開成初﹐東遊吳越。會昌中﹐客湖南裴休幕三年。又南遊廣州、容管﹐歸遭州﹐患消渴疾。大中八年(854)入京﹐宰相裴休、令狐絢薦之﹐進詩三百篇﹐授弘文館校書郎。遭讒謗﹐請告歸增州。復東遊﹐卒於洪州。善吹簽﹐擅草書。和杜牧、段成式、方幹有交往。詩作多詠江南景物﹐抒寫羈旅愁怨、坎凜憂思﹐文辭美麗﹐思致深婉。蓋因久住流湘﹐宗師屈、宋﹐故頗得楚騷遺意。五代王定保《唐技言》讚其“詩篇妍麗﹐才力遭健”。清賀裳《載酒園詩話》謂其詩“不染輕靡僻澀之習”﹐清薛雪《一瓢詩話》摘其佳句﹐以為“脫盡晚唐溪徑”。其《九子坡聞鶴鴿》、《黃陵廟》、《湘酉寺露夜》諸詩向為人所賞。著有《李群王詩集》、《後集》﹐今存。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一O、《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五四、《唐才子傳》卷七。陶敏有《李群玉年譜稿》。 李忱(810─859)   即唐宣宗。唐代皇帝。公元846一859年在位。憲宗第十H子。長慶元年(821)封光王﹐會昌六年(846)即位。年號大中﹐頗銳意政事。卒溢獻文皇帝。性喜文學﹐常與學士輩唱和。公卿出鎮﹐多賦詩餞行。以《吊白居易》最為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八、《新唐書》卷八。 李部   唐詩人。字楚望。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曾居於杭州。開成中﹐有詩獻裴度。大中四年(850)﹐在湖州與杜牧唱酬。十年﹐登進士第。辟淮南、浙東等鎮從事﹐屢官至侍御史、員外郎。與李商隱、溫庭范交友唱酬。詩長於七律﹐詞調美麗﹐屬對工切﹐音律和美﹐近於溫、李。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謂其格調測亮不弱。今傳《李毅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十五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八、《唐才子傳》卷八。 李商隱(813─858)   唐文學家。字義山﹐號玉黔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大和三年(829)﹐天平節度使令狐楚辟為巡官﹐令與諸子遊。六年﹐隨楚赴鎮太原。開成二年(837)﹐登進士第。楚卒﹐入經原節度使王茂元幕掌書記﹐茂元以女妻之。茂元為李德裕所善﹐牛黨以為背恩﹐乃加排低。四年﹐為秘書省校書郎﹐調弘農尉。會昌H年(842)﹐以書判拔蘋授秘書省正宇。大中元年(847)﹐桂管觀察使鄭亞辟為支使兼掌書記。次年府罷﹐補貿區尉﹐假京兆參軍事。三年﹐為武寧節度使盧弘止判官。五年﹐入朝為太學博士﹐旋位東I沖咐鄂幕﹐為節度判官。十年﹐隨柳歸朝﹐任鹽鐵推官。十二年﹐歸鄭州﹐病率。擅驕文﹐尤工詩﹐為晚唐大家。從令狐楚習為章奏﹐儷偶長短而繁得過之﹐時溫庭掏、段成式俱以此相夸﹐號“三十六體”。詩與杜牧齊名﹐人稱“小李杜”﹐又與溫庭篤並稱“溫李”。因處唐季末造﹐屈跡下僚﹐“一生襟抱未曾開”(崔過《哭李商隱》)﹐幽憤積鬱﹐發為歌詩﹐或抨擊時弊﹐或懷古詠史﹐或寄友贈別﹐多抒憤寄慨之作﹐王安石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惟義山一人而已”《溪漁隱叢話》引》。各體皆工﹐尤擅七言律絕。五古規模老杜﹐《行次酉郊作》為杜甫《北征》後之優秀長篇政治敘事詩。七絕巧於構思﹐清葉經評為“寄托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原詩》)﹐《夜雨寄北》、《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衰》、《媳娥》、《賈生》、《瑤池》、《花下醉》、《代贈》、《北齊》等詩均臉炙人口﹔然亦有用意清峭刻露者﹐明胡應以以為乃“宋人議論之祖”(《詩技》)。七律深情綿追﹐富艷精工。因詞藻華陽﹐隸事精切﹐對仗工穩﹐音律和美頓挫﹐章法開合動盪﹐陸昆曾謂“直可與杜(甫)齊驅”《李義山詩解》凡例》》﹐《安定城樓》、《重有感》、《馬克》、《隋宮》等俱傳世名作。其《錦瑟》等無題詩﹐多用比興手法﹐以片斷意象之組合表現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之情思﹐創造股俄之境界﹐尤為唐詩辟一新天地。然其用事深僻﹐故或未免晦澀。著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玉箱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雜纂》一卷。文集已散佚﹐後人有輯本﹐詩集及《雜纂》今傳。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0三、《唐詩紀事》卷五三、《唐才子傳》卷七。張采田有《玉黔生年譜會箋》﹐楊柳有《李商隱評傳》﹐董乃斌有《李商隱傳》﹐吳調公有《李商隱研究》﹐可資參考。 玉接生   李商隱的別號。 厲玄   唐詩人。大和二年(828)登進士第。開成、會昌中﹐歷監察御史、員外郎、萬年襄F4籩辛□輳?852)﹐官睦州刺史。與姚合、無可、劉得仁等結友酬唱。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升堂者。《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一。 楊發   唐詩人。字至之。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客居蘇州。大和四年(830)登進士第﹐授校書郎。累佐湖南、西蜀使府。人朝為監察御史﹐累遷禮部郎中。大中中﹐歷左司郎中、太常少卿、蘇州刺史、福建觀察使。十二年(858)﹐遷嶺南節度使。軍亂﹐貶要州刺史﹐卒於任。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為“當時聲韻之偉者”﹐謂其《宿黃花館》詩“測亮清新﹐頗驚凡聽”。《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七、《新唐書》卷一八四。 李遠   唐詩人。字求古。塞州雲陽(今屬四Ig)人。大和五年(831)登進士第。開成中﹐以監察御史佐福建幕。會昌初﹐官司門員外郎。大中中﹐歷司勛員外郎、岳州刺史。十H年(858)﹐宰相令狐絢薦為杭州刺史。歷忠、建、江三州刺史。為詩“多逸氣﹐五彩成文”(《唐才子傳》)。《贈寫御客李長史》、《詠鴛鴦》、《贈箏妓伍卿》等詩為人稱道。今傳《李遠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五六、《唐才子傳》卷七。 雍陶   唐詩人。字國鈞。成都(今屬四川D)人。大和八年(834)登進士第。曾以侍御佐究海幕。大中中﹐授國子毛詩博士。八年(854)﹐出刺簡州。後辭官閒居以終。工待能賦﹐嘗自比謝眺、柳渾。賈島稱其“不唯詩著籍﹐兼又賦知名。議論於題稱﹐《春秋耐問精”(《送雍陶及第歸成都寧親》)。長於近體詩。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之及門者。《題君山》、《天津橋望春》等詩傳誦頗廣。今人編有《雍陶詩注》。《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賦二篇。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上、《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五六、《唐才子傳》卷七。 貿馳   唐詩人。應舉久不第。大和九年(835)﹐以《秋入關》詩為主司所賞﹐放及第。仕宦不達﹐然詩文俱有美聲﹐後之文士呼之為“賈先輩”。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高古奧逸主”孟雲卿之升堂者。《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六O、《唐才子傳》卷七。 權審   唐詩人。字子詢。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宣宗朝﹐歷水部、戶部、司封員外郎﹐充史館修撰﹐坐事貶宿州刺史。官終散騎常侍。有詩千首﹐今多不傳。《題山院》詩為人所稱。《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詩話總龜‧前集》卷一五、《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六。 劉約莊   唐詩人。常州(今屬江蘇)人。嘗為昆山令﹐大中中官至刺史。《郡齋讀書志》謂其詩作“不凡﹐而樂府格調尤高”。著有《劉□莊集》﹐采技事類編《集類》一百卷﹐均佚。今傳《劉□莊詩》。《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郡齋讀書志》卷一四、卷一八。 陳上突   唐詩人。開成元年(836)登進士第。大中四年(850)前任京兆府咸陽尉。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詩“骨格本峭﹐但少氣耳”。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隋唐五代墓志匯編‧仇文義妻王氏志》、《唐才子傳》卷七。 李駕(﹖一約870)   唐詩人。其先隴酉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大和中﹐寓居無錫惠山寺讀書。開成中﹐為荊南李石從事。入朝﹐歷調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合人。咸通九年(868)出為江西觀察使﹐卒於任。《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翰苑群書》卷上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唐代墓志匯編》崔曄《亡室姑臧李氏墓志銘》。 溫庭皓(﹖一869)   唐詩人。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溫庭館弟。大中末﹐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徐商從事。咸通中﹐為徐州崔彥曾團練巡官。龐勛反﹐以刃脅之﹐使為表求節度使﹐不從﹐被殺。在徐商幕中與段成式、韋伯等唱和﹐編為《漢上題襟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九一、《資治通鑒》卷二五一、《唐詩紀事》卷五八。 劉部(﹖一880)   唐文學家。字漢藩。潤州句容(今屬江蘇)人。少遊江浙﹐高少逸辟為僚佐。咸通中﹐官至翰林學士、中書合人﹐遷戶部侍郎、諸道鹽鐵使。十二年(871)﹐為相。罷相鎮淮南﹐入為左僕射。黃巢入長安﹐被殺。著有《甘棠集》。敦煌遺書中存《甘棠集》四卷﹐均為表啟文。《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七七、《新唐書》卷一八三。 方幹(﹖一約888)   唐詩人。字雄飛﹐門人私溢玄英先生。睦州桐廬(今屬浙江)人。幼師徐凝為詩。大和中﹐懷詩投謁金州刺史姚合﹐為合所賞。後舉進士不第﹐遂隱居越州﹐漁於鏡湖﹐琴詩自娛﹐與鄭元規、陶詳、李頻為友。咸通末﹐浙東觀察使王龜表薦之﹐會龜卒﹐事竟未成。光化三年(900)﹐韋莊奏請追贈及第。工律濤﹐尤長五言。與姚合、段成式、李群玉、喻島、鄭谷等唱和。吳融稱其“句滿天下口﹐名聯眾人耳”(《贈方幹處士歌》)。李頻、孫都師事之。詩多投贈唱和之作﹐或詠山林景色﹐以苦吟為工﹐不事藻繪﹐頗能體物。《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氣格清退﹐意度閒遠﹐於晚唐纖靡俚俗之中獨能自振﹐故盛為一時所推。然其七言淺弱﹐…‧‧唄U又風會之有以限之也”。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升堂者。《題君山》、《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詩為其傳世之作。今傳《立英先生詩集》。《全唐詩》存其詩六卷又一首﹐中得入戴叔倫等人詩多首。生平事跡見《唐換言》卷一o、《唐詩紀事》卷六三、《唐才子傳》卷七。 元猛   胄詩人。字為憲。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無錫之子。溫度范稱為老舅。會昌中官殿中侍御史。大中末﹐以御史中丞參徐商襄陽幕府﹐與段成式、溫庭篤等唱和。詩載《漢上題襟集》。《萬首唐人絕句》、《分門纂類唐歌詩》殘卷載其詩﹐主名猶不誤。《唐詩紀事》則誤將其與周路混為一人﹐將其詩五首收周惡名下﹐《全唐詩》沿其誤。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四、《北山集古錄》卷 袁郊   唐文學家。字之乾﹐一作之儀。蔡州朗山(今河南確山)人。成通中﹐官至刑部郎中、沈州刺史。能詩﹐尤擅傳奇。咸通九年(868)﹐久雨臥疾﹐撰傳奇集《甘澤謠》﹐載橘異事七章。其中《紅線傳》、《聶隱娘》為俠義傳奇名篇﹐余《周觀》、《許雲封》、《陶現賭篇亦甚著名。今存後人輯本。《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七四、卷一五一﹐《郡齋讀書志》卷一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 楊收(816─869)   唐詩人。字藏之。蘇州(今屬江蘇)人。幼有神童之譽。會昌元年(841)登進士第﹐累佐使府。登朝為侍御史。咸通中累遷至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四年(863)拜相。居相位七年﹐稍務華靡﹐坐門吏憧僕倚勢為姦﹐累貶端州司馬﹐長流罐州﹐賜死。《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七、《新唐書》卷一八四。 盧肇   唐文學家。字子發。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會昌三年(843)﹐以狀元登進士第。始為節度幕僚﹐後人為秘書省著作郎﹐遷倉部員外郎﹐充集賢院直學士。咸通時﹐先後任部、宣、池、吉四州刺史。時稱奇才﹐詩、文、賦俱佳。其《甘露寺》詩﹐為張枯激賞。歷二十年方成之《海潮賦》為時所稱。今傳《文標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又一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七首、斷句三﹐《全唐文》存其文十四篇。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略上﹐《唐換言倦二、卷三﹐《新安志》卷九。 姚鴿   唐詩人。字居雲。成都(今屬四川)人。開成中入京﹐應試不第﹐至陝州謁姚合。會昌三年(843)登進士第。咸通十三年(872)官台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詩多為律體﹐題材較窄﹐格調亦弱﹐偶有清拔之句。《送費煉師供奉赴上都》等詩為其代表作。今傳《姚鴿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三、杜光庭《歷代崇道記》卷三、《唐才子傳》卷七。 辛宏古   唐詩人。字垂後。法陽(今湖南道縣)人。會昌三年(843)登進士第﹐又中宏詞科。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高古奧逸主”孟雲卿之升堂者。《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雲澳友議》卷中、《唐才子傳》卷七。 林滋   唐文學家。字使象。閩縣(今福建閩侯)人。會昌三年(843)登進士第。咸通中﹐官柯部、度支郎中。後王鋒辟為判官。善賦﹐與鄭誠齊名﹐時有“滋賦誠文”之譽。亦能詩。《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賦四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五、《淳熙三山志》卷_八。 趙強   唐詩人。字承枯。山陽(今江蘇淮陰)人。早年曾遊吳越﹐陪元鎮遊宴。大和、開成中寓居宛陵﹐與沈傳師、杜牧等唱和。嘗入京應舉﹐屢試無成﹐會昌四年(844)方登進士第。大中中﹐為渭南尉﹐卒年四十余。工詩。杜牧嘗激賞其“長笛一聲人倚樓”之句﹐目之為“趙倚樓”。長於七律﹐詞采贍美﹐聲韻流轉﹐時有俊逸之氣﹐紀購謂其開劍南一派。明胡震亨《唐音癸簽》稱其詩穩於杜牧﹐厚於許渾﹐“若加以清英﹐隨其肥痴﹐取冠晚調不難”。《長安晚秋》、《齊安早秋》為其代表作。今有《渭南詩集》行世﹐又《編年詩》殘存三十六首於敦煌遺書中。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一五、《新唐書》卷六O、(詩紀事)卷五六、《唐才子傳》卷七。 項斯(﹖一約847)   唐詩人。字子遷。台州臨海沖屬浙江)人。長慶、寶歷中﹐以詩受知於張籍。大和中﹐謁姚合於金州。楊敬之贈詩﹐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之語﹐名聲益振。會昌四年(844)登進士第﹐授潤州丹徒尉﹐卒官。學張籍為詩﹐風格近姚合、賈島。多為五律﹐張泊稱其“詞清妙而句美麗奇絕﹐蓋得於意表﹐迫非常情所及”(《項斯詩集序》)。然亦未離晚唐習氣。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升堂者。今傳《項斯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唐文拾遺》卷四七張泊《項斯詩集序》、《唐詩紀事》卷四九、《唐才子傳》卷七。 馬戴   唐詩人。字虞臣。曲陽(今江蘇東海)人。寶歷中舉進士﹐屢上不第。開成中﹐曾隱居華山﹐又酉遊沂隴、哪坊、部寧、靈夏等地。會昌五年(845﹐一作四年)登進士第。大中中﹐佐太原軍幕﹐以正言被斥﹐貶朗州龍陽尉。後官至太學博士。與姚合、賈島、無可為詩友﹐酬唱甚密。其詩題材廣泛﹐興致超邁﹐骨氣端翔﹐無纖弱僻陋之習。樂府《征婦嘆》哀傷凄側﹐《塞下曲》慷慨激昂﹐均關懷人生現實之作。五律起語警拔﹐中二聯工於寫景﹐情景交融﹐格高意奇﹐末聯悠遠有余韻﹐前人謂深得五律三昧﹐為晚唐五律名家。宋嚴羽《滄浪詩話》謂其詩“在晚唐請人之上”﹐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謂其五律“直可與盛唐諸賢濟伍”。《楚江懷古》、《落日悵望》均為傳世名作。著有《馬戴詩》。今有《會昌進士詩集》行世。生平事跡見《金華子雜編》卷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五四、《唐才子傳》卷七。 孟遲   唐詩人。字遲之﹐一作叔之﹐一作須仲。平昌(今山東德州)人。開成中﹐與杜牧同遊宣州、和州。會昌五年(845)登進士第。為浙東單書記﹐以讒罷。大中九年(855)為淮南節度使崔錫掌書記。工絕句﹐多詠史懷古之作﹐頗具興諷﹐風格近杜牧。代表作有《長信宮》、《廣陵城》、《過儷山》等。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高古奧逸主”孟雲卿之升堂者。著有《孟遲詩》﹐已快。《全唐詩》存其詩十七首。生平事跡見《樊JI文集》卷一《池州送孟遲先輩》、《唐詩紀事》卷五四、《唐才子傳》卷七。 劉威   唐詩人。會昌時人。詩多為羈旅失意之作﹐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評為“弱調多悲”。今傳《劉威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七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六。 任翻   唐詩人。翻一作善﹐又作藩。會昌時人。曾寓居台州。家貧﹐初舉進士不第﹐歸﹐放浪江湖﹐以彈琴吟詩自娛。其詩清新婉麗﹐頗有佳句。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升堂者。《宿巾子山禪寺》詩為人所賞。著有《文章玄妙》﹐論作詩對偶聲律之類﹐佚。今傳《任藩詩小集》。《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十九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六四、《唐才子傳》卷七。 薛能(約817一約882)   唐詩人。字大拙。汾州(治今山酉汾陽)人。會昌六年(846)登進土第。大中中﹐歷太原、陝貌、河陽、義成諸鎮從事。咸通初﹐官侍御史﹐歷都官、刑部員外郎。出為東川節度副使﹐攝嘉州刺史。入朝﹐累遷京兆尹。出為感化軍節度﹐入為工部尚書﹐復授感化軍節度﹐兵亂﹐流落漢南﹐卒。好為詩﹐勤於寫作﹐然自視甚高﹐好低河前人。所作多題詠唱和﹐興旨幾近﹐語意刻露。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許其為“末季名手”﹐然病其“洗剝過盡﹐鄰乎孤子”。今傳《薛許昌詩集》。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唐詩紀事》卷六O、《唐才子傳》卷七。 高驕(821─887)   唐詩人。字千裡。幽州(治今北京)人。歷神策軍都虞候、秦州刺史。成通五年(864)﹐為安南都護﹐累加同平章事。乾符中﹐為劍南酉川節度﹐徙荊南﹐封燕國公﹐移鎮淮南。黃巢陷長安﹐遷檢校大尉、東面都統、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都使﹐擁兵自重﹐不赴命﹐為部下畢師鋒所殺。為詩多言志抒懷﹐有豪縱之氣﹐無纖弱僻澀之習。《唐詩紀事》評為“雅有奇藻”。《塞上曲》、《風箏》、《山亭夏日》等詩為傳誦之作。又善書法。著有《高驕詩》﹐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八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八二、《新唐書》卷二二四。 棲白   唐詩僧。江南人c會昌中在長安﹐得與姚合過從﹐又有詩選日本僧圓仁歸國。大中中﹐居長安薦福寺﹐為內供奉﹐歷事宣宗、鼓宗、值宗三朝。與詩人李頻、李洞、羅郵、張喬、許棠、李昌符等均有唱酬。卒﹐林寬有詩傷之。為詩尚琢句苦吟﹐為流輩所推﹐然鄭谷謂其“趣向卑”。著有《棲白詩》﹐已說《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二十首。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八二三。 鄭喝   唐詩人。字賓光。大中五年(851)登進士第﹐後為揚府參軍。開成中﹐寓居儷山石甕寺﹐聞華清宮往事。大中三年(849)冬﹐復經此﹐聞旅台主人言開元、天寶承平時故實﹐遂裁刻其所言﹐為《津陽門詩》七言一百韻﹐復以自注補敘述之不足﹐為唐詩著名敘事長篇﹐有較高史料價值﹐《全唐詩》收此詩﹐後人所輯《鄭朗詩》亦收此詩。生平事跡見《郡齋讀書志》卷一八、《千唐志齋藏志‧鄭氏志》。 紀後夫   唐詩人。大中時﹐應進士舉。十年(856)﹐溫庭憲貶隨縣尉﹐文士爭為詩餞行。其所作有“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之句﹐眾推擅場﹐傳誦一時。《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唐措言》卷─一。 嚴揮(﹖一870)   唐詩人。字子重。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屢舉進士不第﹐退居鄉裡。皮日休謂其“工於七字﹐往往有清便柔媚﹐時可軼駭於常軌”(《傷進士嚴子重詩序》)。其《落花》詩﹐杜牧甚賞之﹐並有和作。《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南部新書》卷了。 楊乘   唐詩人。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客居蘇州。楊發子。大中元年(847)登進士第﹐官終殿中侍御史。善歌詩。趙根曾以“楊乘歌篇李白身”(《成名年獻座主僕射兼呈同年》)讚之。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之上入室者。其《甲午歲書事》、《吳中書事》等均為感時事而發﹐雄健深沉。《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七、《唐詩紀事》卷四七。 鄭損   唐詩人。字慶遠。鄭州榮陽(今屬河南)人。初佐幕府。大中四年(850)官臨晉令。中和、光啟中﹐歷刑部郎中、中書舍人。後官至禮部尚書。《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唐據言》卷八、《新唐書》卷七五、《蜀中名勝記》卷二五、《金石革編》卷八O。 劉說   唐散文家。字復愚﹐自號文泉子。長沙(今屬湖南)人。始荊州解送舉人﹐久不成名﹐大中四年(850)﹐蛻以荊解中進士﹐時稱“破天荒”。初授壽州從官﹐再補校書郎﹐皆未幾即去職﹐後任太學助教﹐集賢校理。因觸﹐許當政﹐滴華陰令。再遷中書舍人、戶部郎中﹐終商州刺史。能詩﹐尤工文﹐文風奇崛﹐好以憤激之辭譏諷現實﹐抨擊權要﹐頗為時人激賞。清劉熙載嘗評其“文意欲自成一子﹐如《山書》十八篇﹐《古漁父》四篇﹐辭若僻而寄托未嘗不遠”(《藝概D。《四庫全書總目》雲﹔“唐之末造﹐相率為纂組件儷之文﹐而蛻獨毅然以復古自任﹐亦可謂特立者矣。”今傳《劉蛻集》。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新唐書)卷六O。 曹地   唐詩人。字螂之﹐一作業之。桂州陽朔(今屬廣西)人。屢舉進士不第。大中四年(850)﹐登進士第﹐辟天平軍節度使幕。咸通中﹐歷太常博士、主客員外郎、詞部郎中﹐出為洋州刺史。乾符元年(874)﹐官吏部郎中。後免官歸。與劉駕等為詩友﹐俱攻五言古風﹐而其成就尤高。多關懷現實、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諷刺尖銳﹐揭露深刻﹐造語省凈﹐風格古樸﹐采民謠俗語入詩﹐頗得漢樂府造意。明人蔣冕跋其詩﹐評為“格調高古﹐意深悟健”。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高古奧迪主”孟雲卿之升堂者。《官倉鼠》、《捕魚謠》等為傳世佳篇。今傳《曹詞部詩集》。另傳奇《梅妃傳》亦署其作﹐今人或疑宋人依托。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六O、f唐才子傳》卷七。 劉駕(822一﹖)   唐詩人。字司南。自雲故山在彭嘉(今都陽湖)上。初舉進士不第﹐寓居長安逾三年。大中三年(649)﹐收復河沒﹐獻《唐樂府》十首以賀。六年﹐登進士第。官國子博士。與曹螂等為友﹐同攻五言古風。其詩多比興含蓄﹐頗注意於現實生活及民生疾苦。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謂其與曹虯於憤等源“出孟東野﹐洗剝到極凈極真”﹐“多有愜心句堪擊節”。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高古奧迪主”孟雲卿之升堂者。《空城雀》、《戰城南》等詩為其代表作。今傳《劉駕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六三、《唐才子傳》卷七。 韋妃   唐詩人。字隱硅。下杜(今陝酉酉安東南)人。大中七年(853)登進士第﹐辟徐商襄陽掌書記。咸通中﹐歷翰林學士、中書台人、刑部侍郎。乾符初﹐出為鄂岳觀察使﹐入為尚書左丞。其在襄陽與徐商等唱和詩編為《漢上題襟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首。生平事跡見《翰苑群書》卷上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舊唐書》卷一八九、《唐詩紀事》卷五八。 許棠(822一﹖)   唐詩人。字文化。宣州徑縣吟屬安徽)人。大中初應舉﹐久困場屋。咸通十二年(871)登進士第﹐時年已五十。任經縣尉。後為虔州從事﹐又曾為江寧尉。詩尚苦吟﹐自雲“魂離為役詩篇苦”﹐又雲“吟詩似有魔”。與鄭谷、張喬等齊名﹐合稱“咸通十哲”。工於五律。其《過洞庭湖》詩為人稱許﹐中“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句﹐人取以題扇﹐號之為許洞庭﹐然境界狹小。著有《許棠詩》。今傳《文化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全唐文》存其文一篇﹐《唐人說苦》存其《奇男子傳》。生平事跡見《唐掖言》卷四、《唐詩紀事》卷七O、《唐才子傳》卷九。 李頻(﹖一876)   唐詩人。字德新。睦州壽昌(今浙江建德)人。少從同裡方幹學詩。開成中﹐姚合以詩名﹐頻走千裡丐其品第。為合獎賞。大中八年(854)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參黔中幕。後歷南陵主簿、武功令、京兆府參軍、侍御史。乾符二年(875)﹐由都官員外郎出為建州刺史﹐有善政﹐卒於任。師姚合為詩﹐為晚唐苦吟詩人之一﹐所作多為近體。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謂其詩鬆活似姚合﹐但“意思少﹐更率於選琢”。著有《李頻詩》。今有《梨岳集》行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0三、《唐詩紀事倦六O、《唐才子傳》卷七。 劉滄   唐詩人。字蘊靈。自雲家近伊洛、少室﹐當為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屢舉進士不第﹐遊吳越、巴蜀、齊魯、荊楚等地。大中八年(854)方登進士第﹐授華原尉。後遷龍門令。詩長於七律。多懷古之作﹐風格近許渾、趙根。宋范臘文《對床夜語》謂其《咸陽》詩“序懷感之意﹐得諷興之體”。今傳《劉滄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八、《唐才子傳》卷八。 孫進   唐散文家。字可之﹐一作隱之。關東人。大中九年(855)登進士第﹐授中書舍人。廣明元年(880)﹐詔赴歧隴行在﹐遷職方郎中。為唐代古文運動殿軍。自稱為韓癒三傳弟子﹐“礁嘗得為文真訣於來無擇﹐來無擇得之於皇甫持正﹐皇甫持正得之於韓吏部退之”。論文主張“儲思必深﹐搞詞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趨怪走奇﹐中病歸正”(《與王霖秀才書》)。與皇甫提之尚奇主張一脈相承﹐初衷為力矯當時驕儷浮艷文風﹐然亦有矯枉過正之弊。《四庫全書總目》雲﹕“視提益有努力為奇之態﹐其彌有意於奇。”其議論文針隨時弊﹐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如《復佛寺奏》、《與李諫議行方書》等俱稱佳構。其記敘文記人敘事脈絡分明﹐深刻揭露唐末政治和社會現實﹐如《書何易於》、《書田將軍邊事》、《書褒城驛壁》等都廣為傳誦。其《讀開元雜報》為我國新聞報道的最早記載。其文風奇崛﹐頗多諷刺﹐文辭道勁﹐筆調激切﹐與其文論主張相一致。中和四年(884)﹐曾從自己二百多篇文章中精選三十五篇﹐編為《經緯集》。今存《孫可之文集》。《全唐文》存其文二卷。生平事跡見其《孫樵文集自序》、《郡齋讀書志》卷四、《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六、《登科記考倦二二。 儲嗣宗   唐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儲光泰曾孫。大中十三年(859)登進士第﹐授校書郎。詩宗王維。其詩多寫山林景色﹐有乃祖風韻。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謂其為詩“苦思夢索﹐所謂逐句留心﹐每字著意﹐悠然皆塵外之想”。今傳《儲嗣宗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八。 司馬紮   唐詩人。與儲嗣宗為友﹐當大中時人。曾登進士第。一生流落不遇﹐出遊關中、河東、河南、浙西等地。其詩多感懷之什﹐無浮靡生僻之習﹐能反映民生疾苦﹐頗近興諷﹐間有佳句遠的。《鋤草怨》、《登河中稻雀樓》為傳世之作。今傳《司馬紮先輩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 王敘   唐文學家。自號炙強子。郡望琅邪(治今山東臨沂)。大中間嘗遊燕地﹐後不知所終。著有《炙段子雜錄注解》五卷﹐今存一卷﹔又著《炙毀於詩格》﹐今存。《全唐詩》存其詩九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0。 崔江   唐詩人。相一作魯。家在荊南武寧驛(今湖北荊門北)附近。大中(一說廣明)中登進士第。咸通末曾遊虔州。官至律州司馬。五代王定保《唐據言》稱其慕杜牧為詩﹐“才情麗而近盪”。長於詠物﹐其詠梅花、hJ寺、蓮花諸詩﹐為人愛重。七絕《華清宮》為傳世佳作。亦工四六應用之文。著有《無譏集》(一作《無機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三十七首。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一O、《唐詩紀事》卷五八、《唐才子傳》卷九。 崔任   唐詩人。字夢之。清河(今屬河北)人﹐寄家荊州(治今湖北荊沙人大中中登進士第﹐佐崔錫幕。後授校書郎。歷淇縣令﹐官至侍御。與李商隱善。詩風類李商隱﹐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謂“分有義山余艷”。《和友人鴛鴦之什》為傳世佳作﹐世稱“崔鴛鴦”。著有《崔近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唐據言》卷─一、《新唐書》卷六0、《唐詩紀事》卷五八。 張青   唐詩人。字潤卿。南陽(今屬河南)人。大中中進土﹐官廣文博士。咸通中﹐寄居茅山學道﹐人稱華陽山人。曾至蘇州﹐與皮日休、陸龜蒙唱和﹐詩編入《鬆陵集》中。《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十八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六四。 於武陵   唐詩人。京兆杜曲(今陝西西安)人。大中間進士。曾飄蓬南北﹐至邊塞蕭關、巴蜀、湖湘等地﹐後歸老嵩陽別墅。其詩長於五律﹐多為寄贈送別、旅遊題詠之作。韋莊《又玄集》編錄其詩三首。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及門者。或雲其名娜﹐以字行﹐螂乃唐末進士﹐後唐時官都官員外﹐天成三年(928)除工部郎中﹐一夕自經卒﹐當別是一人。今傳《於武陵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又有幹部詩一卷﹐詩多重出。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八、《郡齋讀書志倦一八、《唐才子傳》卷八。 於地   或雲即於武陵。參見“於武陵”。 盧頻   唐詩人。約大中前後時人。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之升堂者。《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六O。 張為   唐詩人。閩(今福建)人﹐一說宜春(今屬江西)人。嘗舉進士。大中十二年(858)遊長沙。詩與周樸齊名。著《詩人主客圖》﹐以白居易、孟雲卿等六人為主﹐以中晚唐其他詩人為客﹐分列為六人之入室、升堂與及門﹐且列已為“博解宏拔主”鮑溶之入室者。品評雖未盡愜當﹐但實為宋人詩派之說所本。其書今有清人輯本。著有《張為詩》﹐編有《前輩詠題詩》﹐均佚。《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六五、《唐才子傳》卷一O。 來鴿   唐散文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師韓癒、柳宗元為文。曾著《聖政紀頌序》獻上﹐自稱“鄉校小臣”。大中、咸通中﹐以文章稱﹐聲名頗著。黃巢攻佔長安﹐避地荊襄。南歸﹐中和中﹐客死揚州。或埽蚅羉砎h□鞘恰﹗度□莆摹反嫫湮木牌□I□絞錄<□短憑菅浴肪硪籓、《唐語林》卷二、《唐詩紀事》卷五六。 鐘輻   唐宋詞人。虔州南康(今屬江西)入。咸通末﹐以廣文生為蘇州院巡。《全唐詩》存其詞一首﹐或雲為後周金陵同名者所作。生平事跡見《登科記考》卷二七。 曹唐   唐詩人。字堯賓。桂州(治今廣西桂林)人。初為道士。後還俗應舉﹐久試不第。咸通中﹐為使府從事﹐後暴病卒於家。生平志氣激昂﹐然仕宦淹事﹐失志不平﹐遂為《病馬》詩以自況﹐形容曲至﹐臉炙人口。又追慕古仙高情﹐記其悲歡離合﹐作大小《遊仙詩》百篇。雖取材神仙﹐所寫景物極縹緲靈異﹐但結念於天人之f司﹐實以當時道士女冠生活為影本﹐極富人間情感﹐故大播手時。《北夢瑣言》讚其“才情縹緲”。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之入室者。著有《曹唐詩》﹐已佚。後人輯有《曹從事詩集》(又名《曹唐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八、《唐才子傳》卷八。 趙牧   或作趙睦。唐詩人。大中、咸通時人。學李賀為歌詩﹐五代王定保《唐撤言》謂其詩“可謂植金結繡﹐而無痕跡”。李咸用《讀修睦上人歌篇》將其與李白、李賀、陳陶、貫休等並提﹐可窺其詩學淵源及生活時代。《全唐詩》存其《對酒》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技言》#-O。 鄭敗(825─883)   唐文學家。字台文。榮陽(今屬河南)人。年十八登進士第。會昌末﹐授渭南尉﹐直史館。以父亞為李德裕所知﹐廢斤十余年。咸通中﹐累官翰林學士、﹒中書台人、戶部侍郎。乾符四年(877)拜相。廣明元年(880)﹐為鳳翔隴右節度使﹐充京酉諸道行營都統﹐以御黃巢﹐進司空。因病求代﹐赴成都行在﹐罷相卒龍州。長於制浩。其詩以《馬良坡》最為著名。著有《玉堂集》、《鳳池稿草》﹐均佚。《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十七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八、《新唐書》卷一八五。 薛調(830一872)   唐小說家。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大中八年(854)登進士第。咸通十一年(870)﹐以戶部員外郎加駕部郎中﹐充翰林承旨學士﹐後一年正月加知制法。其貌美﹐人稱“生菩薩”。郭妃曾對扭宗雲﹕“駙馬蓋若薛調乎﹗”車於官﹐時人以為被人毒死。著有傳奇小說《無雙傳》。生平事跡見《重修翰林學士壁記》、《唐語林倦四、《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一二。 官鬆(約830一﹖)   唐詩人。字夢徽。舒州(治今安徽潛山)人。應進士舉﹐屢試不第。曾棲於洪州西山﹐與貫休、方幹等唱和。又曾至湖南、嶺南。乾符初﹐依李頻於建州。天復元年(901)登進士第﹐時年七十余(一作五十四)﹐授校書郎(一作正字)。南歸﹐曾至洪州﹐卒。學賈島為詩﹐清而不枯﹐幽而不僻。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謂其“致語似項斯﹐壯言間似李洞”。《己亥歲》詩傳誦甚廣。今傳《曹鬆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全唐詩補編》補收其詩十首。生平事跡見《唐技言》卷八、《容齋三筆》卷七、《唐才子傳》卷一O。 林傑(831─847)   唐詩人。字智周。閩(今福建)人。父為閩府大將。幼聰異﹐五歲能詩﹐出口成章﹐積成卷軸。又精書法棋藝。觀察使唐扶、盧貞、黎坦均愛重之﹐鄭立之為作《奇童傳》。卒﹐年僅十七。《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太平廣記》卷一七五、《唐詩紀事》卷五九。 劉家(832一﹖)   唐詩人。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出身孤寒﹐屢舉不第。廣明亂後曾入蜀。天復元年(901)登進士第﹐年已七十。授太子校書。其《詠仙掌》詩為人所稱﹐號之為“劉狤N啤薄﹗度□剖□反嫫涫□□住I□絞錄<□短評□浴肪戇恕Ⅰ短剖□褪隆肪□□弧Ⅰ度菡□□省肪砥摺? 裴初   唐小說家。咸通中為靜海軍節度使高驕掌書記。乾符五年(878)以御史大夫為成都節度副使。能詩文﹐尤擅小說。著有小說集《傳奇》。《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六七、《郡齋讀書志》卷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一。 胡汾   唐詩人。汾或作紛﹐誤。曾居廬山及洪州(治今江西南昌)西山。咸通中﹐李鴛為江西觀察使﹐未加征聘﹐時人倍之。約昭宗時卒﹐曹鬆有詩哭之。苦心五言詩﹐貫休贈詩詞其*覓句句句好”(《寄酉山胡汾吳樵》)。《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唐把言》卷一O、《唐詩紀事》卷六五。 黃巢(﹖一884)   唐農民軍領袖、詩人。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家世代販鹽。善擊劍騎射﹐稍通書記。曾舉進士不第。乾符二年(875)﹐募眾數千人起事﹐以應王仙芝。轉戰諸州﹐聲勢大盛。後仙芝為唐軍所殺﹐眾推為王。廣明元年(880)﹐率部攻入長安﹐即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後兵敗被殺。相傳五歲即作《題菊花》詩﹐與其《不第後賦菊》均表現出非凡志趣與叛逆精神。《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內《自題像》詩實為後人拼湊元鎮詩而成。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二OO、《新唐書倦二二五。 鄭綮(﹖一899)   唐詩人。字蘊武。郡望榮陽(今屬河南)登進士第。咸通、乾符中﹐周歷台省﹐官至給事中、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昭宗初﹐復為常侍。乾寧元年(894)﹐把禮部侍郎、同平章事。在位三月﹐以太子少保致仕。為相時﹐人問近為詩否﹐答曰﹕“詩思在田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北夢瑣言》)好為詩托諷刺時﹐又好滑稽徘諧﹐多歐後語﹐因其行五﹐世稱“鄭五歇後體”。《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七九、《新唐書》卷一八三。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