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秦漢及前作家名覽(下) 谷永(﹖一前8)   西漢文章家。本名並﹐字子雲。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時博學經書﹐曾為長安小史。御史大夫繁延壽知其有才學﹐薦為太常丞。多次上書﹐頗受皇帝重視﹐因擢為光祿大夫。數年間﹐先後出任安定太守、長史、涼州刺史﹐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給事中、北地太守﹐仕終大司農。終因病免職。《隋書‧經籍志》著錄《漢諫議大夫谷永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谷永集》五卷﹐已佚。治《京氏易》﹐喜言災異﹐前後所上四十余事﹐言頗切直。無詩賦傳世﹐其遺文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多為上疏詔對之類。生平事跡見《漢書》卷八五。 劉歆(﹖──23)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天文學家。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沛縣(今屬江蘇)人。劉向子。初為黃門郎﹐歷光祿大夫、中壘校尉等職。後謀誅王莽﹐事泄自殺。繼父業總校秘府群書﹐成《七略》七卷﹐專設“詩賦略”﹐將文學作品與六經諸子分述並列﹐並稱“《詩》以言情﹐情者信之符也﹔《書》以決斷﹐斷者義之証也”﹐表明對文學言志抒情特征的認識。另重視神話故事和稗官小說﹐有超先懦之處。除《七略》已佚外﹐另有《三統歷譜》三卷。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劉子駿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六。 崔篆   漢文章家。琢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崔□之祖父。活動於西、東漢之際。王莽時為郡文學﹐舉為步兵校尉﹐自劾不應舉。後為建新大尹﹐又稱疾不問事。東漢初辭歸﹐客居榮陽﹐閉門而著作﹐臨終作賦以自悼。著有《周易林》六十四篇。《隋書‧經籍志》注雲“王莽《建新大尹崔篆集》一卷”﹐們B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崔篆集》一卷﹐已快﹐今僅存《慰志賦》一篇。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四二。 馮衍   東漢辭賦家。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幼有奇才﹐二十歲博通群書。王莽時不肯出仕。從劉玄起兵﹐玄死﹐從光武帝﹐為曲陽令﹐遷司隸從事。因交通外戚而免官﹐閉門自保﹐作《顯志賦》﹐抒失意之憤懣﹐借史以諷今。明帝即位﹐又遭讒毀﹐終不見用﹐潦倒而死。賦多用騷體寫成﹐多驕偶句﹐對魏晉六朝驕儷文風影響較大。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馮曲陽集》。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二八。 桓譚(前23﹖一後50)   東漢哲學家、文學家。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濉溪縣酉北)人。成帝時﹐其父為太樂令﹐譚為奉車郎。王莽稱帝﹐為諫大夫﹐遷掌樂大夫。光武帝時﹐征為待詔﹐後拜議郎給事中。後觸怒光武帝﹐被貶六安郡丞﹐死於赴任途中。生平好音樂﹐善鼓琴﹐又諳熟五經。曾與劉歆、揚雄辨疑析異。持論不守故常﹐至非毀俗儒﹐故頗遭人嫉恨非議。反對讖緯迷信﹐指出精神不能脫離形體而存在﹐主張以禮讓仁義治國﹐提倡尊賢愛民(見《新論》)。其文思想性強﹐說理透徹﹐風格質樸又不乏譬喻。著有《新論》、《桓譚集》﹐均散佚﹐清嚴可均有輯本。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二八。 班彪(3─54)   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班固、班昭父。性沉重好古。西漢末年﹐群雄並起﹐隗囂在天水擁兵割據﹐他避難相隨﹐著《王命論》﹐勸隗囂復興漢室﹐不從。後至河西﹐為大將軍竇融“畫策事漢”。經竇推薦﹐被光武帝征召﹐任為徐縣令。不久因病免官﹐專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長。作《史記後傳》數十篇﹐為班固《漢書》奠定了基礎。另著賦、論、書、記奏等凡九篇﹐今存《北征賦》、《覽海賦》、《冀州賦》、《王命論》等文﹐載本傳及《文選》、《藝文類聚》等書。《北征賦》采用楚辭形式﹐寫他從長安到安定的沿途見聞和感慨﹐重在抒情﹐開東漢抒情小賦之先聲。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四O。 樑鴻   東漢文學家。字伯鸞。扶風平陵吟陝西咸陽西北)人。王莽末﹐鴻年幼﹐隨父寓居北地。東漢初﹐曾入太學受業。學畢﹐於上林苑牧豬﹐後歸家鄉﹐勢家大戶慕其高節﹐多欲以女妻之﹐皆謝絕。同縣孟氏有女﹐貌醜而賢﹐鴻聞而娶之﹐為其取名孟光﹐字德曜。共人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詠詩彈琴以自娛。章帝時﹐過京城﹐作《五噫歌》諷世﹐遭搜捕。改姓與妻南逃至吳﹐替人做工春米。每歸﹐孟光即舉案齊眉﹐奉上飯食以表敬愛﹐後世傳為佳話。今存《五噫歌》、《適吳詩》、《思友詩》﹐載本傳。詩富現實性﹐形式上表現出東漢前期文人創作以騷體為主、又有變化的特點。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三。 杜篤(﹖一78)   東漢文章家。字季雅。京兆杜陵(今陝西酉安東南)人。少博學疏放。住美陽時﹐與地方長官結怨﹐被拘捕移送京師。時大司馬吳漢死﹐光武帝劉秀詔令諸儒作誄文。杜在獄中作文上呈﹐評為最佳之作﹐遂免徒刑。此後又寫《論都賦》呈光武帝﹐任郡文學掾。建初三年(78)車騎將軍馬防領兵攻打西羌﹐杜篤為從事中郎﹐終戰死於射姑山。其著作包括賦、誄、吊、書ꄱ6蕖Ⅰ鍍□浴貳Ⅰ杜□搿芳霸遊模□彩□似□S種闆睹魘纜邸肥□迤□﹗端迨欏□□□盡分□肌逗蠛撼燈□郵露朋萍□芬瘓恚□僑仗剖欏□□□盡貳Ⅰ緞綠剖欏□瘴鬧盡肪□□肌抖朋萍□肺寰懟>□□=翊妗棟渦u場貳Ⅰ妒籽羯礁場貳Ⅰ堵鄱幾場返仁□鈣□ㄓ行┬巡校□□□度□瞎湃□□睾喝□□□□摹貳I□絞錄<□逗蠛菏欏肪戇薕。 趙曄   東漢散文家、經學家。字長君。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約生活於明帝、章帝前後。初曾任縣吏﹐因恥於奉迎而辭。後遠至鍵為資中﹐從經師杜撫學《韓詩》﹐盡通其學。二十年內不與家人通訊﹐家人以為已死﹐為之發喪。至師杜撫死﹐才歸故裡。州上召補從事﹐不就。後舉有道。卒於家。著有《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詩道微》和《韓詩譜》等。今僅存《吳越春秋》。後人評此書“所述雖稍傷曼衍﹐而詞頗豐蔚”(《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六)。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七九。 崔□(﹖一92)   東漢文學家。字亭伯。琢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少在太學﹐與班固、傅毅齊名。以獻《四巡頌》為漢章帝所賞識。漢和帝時﹐竇憲為車騎將軍﹐辟其為府椽。竇率兵抗擊匈奴﹐又以他為主簿。竇擅權驕橫﹐他屢勸諫﹐為竇所不容﹐出為長岑長﹐不赴任而歸。《後漢書》謂其著有“詩、賦、銘、頌、書、記、表、《七依》、《婚禮結言》、《達旨》、《酒警》合二十一篇”。《隋書‧經籍志》著錄“後漢長岑長《崔□集》十卷”﹐已散佚。明人張博輯有《崔亭伯集》。其作品《達旨》仿揚雄《解嘲》﹐可稱代表作。其文辭典雅﹐意氣和平﹐結構、形式與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班因《答賓戲》類似。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五。 王充(27一約 97)   東漢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出身寒門﹐少孤。後至洛陽﹐遊棉痋慼慼慫e擄啾耄□貌├藍澂皇卣戮洌□□瞬荒礁還蟆@□慰□Σ堋18沃械裙□□蟀展偌揖櫻□郵輪□觥M□□灰奈嶸鮮榧齔洳叛□□赫碌□刳□□嫡鰨□〔恍小﹕笞漵詡搖K□□小疤烊爍杏Α甭酆挖呶趁孕牛□壇瀉頭17沽斯糯□ㄎ鎦饕逖□擔□銜□瀾纈傘捌闆弊槌桑□勻喚緄摹霸忠□筆恰捌闆北浠□慕□□□肴聳攣薰亍B畚那康髂諶藎□18匚惱碌氖滌眉壑擔□χ鰲拔□烙謎擼□倨□蘚Γ□晃□謎擼□徽攣薏埂保a堵酆狻□約汀罰□G康髂諶鶯托問降耐騁唬□□泄蠊偶□竦奈難□郟□18囟來淳□瘢□岢□□鄖誠醞ㄋ祝□η笫槊嬗鎘□謨□騁弧G□蹺踉仄潰骸巴醭洹堵酆狻罰□朗慵杭□□劑□□耍□涫庇屑□□□□擼□徊謊諂渥懇琛﹗保a兌嶄擰□母擰罰┬□鶻翊妗堵酆狻貳I□絞錄<□堵酆狻□約汀貳Ⅰ逗蠛菏欏肪硭木擰? 班固(32──92)   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班彪子。九歲能文﹐誦詩賦。十六歲入洛陽太學。性情寬和謙讓﹐深為當時儒者所重。續其父班彪《史記後傳》﹐被人告發私改國史﹐下獄。弟超上書力辯﹐得釋。召為蘭台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自水平中奉詔修史﹐歷二十余年﹐於建初中寫成《漢書》。章帝愛好文學﹐固常侍從巡狩﹐獻賦作頌﹐後任玄武司馬。章帝召集諸儒討論五經同異﹐今固撰成《白虎通義)。永元元年(89)從大將軍竇憲擊匈奴﹐為中護軍。後完因擅權被殺﹐他受牽連﹐死於獄中。《漢書》文辭淵雅﹐敘事詳贍﹐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其中《藝文志》於學術史上尤有重大貢獻。作品另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等﹐另有《詠史詩》﹐詠緹縈故事﹐為完整五言體﹐雖質木無文﹐卻是現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之一。《隋書‧經籍志》著錄《班固集》十七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班蘭台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一OO、《後漢書》卷四O。 傅毅(約42一約90)   東漢文學家。字武仲。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少博學。明帝時﹐於平陵學習解說經義的章句之學﹐作《迪志詩》以明志。因明帝求賢無誠意﹐士多隱居﹐作《七激》以諷諫。建初中﹐任蘭台令史﹐拜郎中﹐與班固、賈逵共校宮廷藏書。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將軍竇憲擊匈奴時﹐以為主記室﹐遷司馬。有《舞賦》﹐描寫細膩﹐形象生動﹐可了解當時貴族生活及我國古代舞蹈藝術。尚有《洛都賦》、《雅琴賦》、《扇賦》等。原有集﹐已佚。殘存詩賦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0。 黃香   東漢文章家。字文疆。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西北)人。少貧﹐苦學經典﹐以孝聞名於鄉﹐能文章﹐十二歲為太守召見。京師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元和四年(87)奉詔入東觀﹐拜尚書郎。水元四年(92)拜左丞。六年﹐累遷尚書令。延平元年(106)遷魏郡太守﹐時遭水災﹐以俸祿及所得賞賜賑濟貧民﹐而朝廷卻責其與水災事有關﹐遭免盲。數月後病死。著賦、箋、奏、書、今共五篇。《隋書‧經籍志》注雲﹕“樑有《魏郡太守黃香集》二卷﹐亡。”們日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黃香集》二卷﹐均佚。今存有《九宮賦》、《讓東郡太守疏》、《天子冠頌》等文章﹐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0。 蘇順   東漢文學家。字孝山。京兆霸陵(今陝西西安東北)人。和帝、安帝時﹐其才學為人稱道。喜養生之術﹐好隱居求道﹐曾拜為郎中。著有賦、論、誄、哀辭、雜文共十六篇。《隋書‧經籍志》注其著有《郎中蘇順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有《蘇順集》二卷。今存僅《嘆詠賦》等殘篇與《和帝諫》﹐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李尤   東漢文學家。字伯仁。廣漢雒(今四川廣漢北)人。少即以文章揚名﹐東漢和帝永元年間﹐侍中賈逵將他與司馬相如、揚雄相比﹐舉薦於朝廷﹐召為蘭台今史。漢安帝時為諫議大夫﹐與劉珍等撰《東現漢記》。漢順帝立﹐遷為樂安相。所著詩、賦、銘、誄、頌、《七嘆》、《哀典》共二十八篇。《隋書‧經籍志》注其著“有《樂安相李龍集》五卷”。《宋史‧藝文志》著錄有《李尤集》二卷。今存的作品有《函谷關賦》、《辟雍賦》、《德陽殿賦》等篇(多為殘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編其文為一卷。明人張博《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輯有《李伯仁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0。 班昭(約 49──約120)   東漢女辭賦家、史學家。一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班彪女﹐班因妹﹐曹世叔妻。早年守寡。博學高才。班固死時﹐所撰《漢書》之八表及《天文志》遺稿散亂﹐未完成。她奉命與馬續共同續撰。《漢書》多用古字﹐費解難讀﹐她曾教馬融等誦讀。和帝時﹐常出入宮廷﹐擔任皇後和妃嬪的教師﹐稱曹大家。每有貢獻異物﹐常令晤作賦頌。及鄧太後臨朝﹐她亦參與政事。著有《東征賦》等。另有《女誡》七篇﹐述女子處世之道。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四。 曹大家   即班昭。 張衡( 78─139)   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北)人。十七歲離家﹐先後到長安、洛陽﹐日夜攻讀於太學﹐博通群書。二十八歲任南陽太守鮑德主簿。二十九歲寫成《二京賦》﹐舖寫洛陽、長安的繁華。三十四歲為郎中﹐升遷太史令﹐掌管天象觀測﹐創造了當時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銅壺滴漏帶動的渾天儀。順帝初﹐復為太史令。陽嘉元年(132)﹐又創造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向的地動儀。後遷侍中﹐遭宦官讒毀。五十九歲出任河間相。後又召為尚書。天文著作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文學作品有《歸田賦》﹐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四愁詩》、《同聲歌》亦具特色﹐在五、七言詩發展史上有一定地位。明人輯有《張河間集》。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五九。 崔瑗(78─143)   東漢文學家。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崔□之子。少師事賈逵﹐與馬融、張衡友善。其兄崔章被州人所殺﹐為報兄仇而亡命。後遇赦歸。至四十余歲始為郡吏。又因事下發幹縣獄﹐復被釋。後為度遼將軍鄧遵和車騎將軍閻顯先後征用。漢順帝陽嘉年間﹐被任為汲縣令。漢安元年(142)﹐遷濟北相。次年即病逝。《後漢書》本傳稱﹕“瑗高於文辭﹐尤善為書、記、箴、銘﹐所著賦、碑、銘、箴、頌、《七蘇》、《南陽文學官志》、《嘆辭》、《移社文》、《侮祈》、《草書勢》、七言﹐凡五十七篇。”又善章草﹐為東漢有名的書法家﹐然失傳。《隋書‧經籍志》著錄“後漢濟北相《崔瑗集》六卷”﹐今散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其文二十一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五二。 馬融(79─166)   東漢經學家、文學家。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有俊才﹐任性不拘小節。少時從摯恂學﹐博通經籍。永初二年(108)﹐鄧騭聞融名﹐召為含人﹐辭。後為生計所迫應命﹐為校書郎﹐典校東觀秘籍。桓帝時任南郡太守。一生遍注《周易》、《尚書》、三《禮》、《論語》、《孝經》﹐及《老子》、《淮南子》、《離騷》等﹐使古文經學趨向成熟。又廣授門徒﹐常達千人﹐鄭玄、盧植皆出其門。善鼓瑟﹐喜吹笛。名作有《長笛賦》。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六O。 王符(約 85ꄿ162)   東漢哲學家、散文家。字節信。安定臨徑(今甘肅鎮原)人。少好學﹐有志向。個性耿直﹐不肯從俗﹐鬱鬱不得志。與馬融、竇章、張衡等文士友善。一生未得仕進﹐隱居著述﹐譏評時政得失﹐不避豪強。反對讖緯迷信。因不欲顯揚自己﹐故名其著作為《潛夫論》。文章氣勢磅礡﹐辭鋒犀利﹐說理透徹﹐結構嚴謹﹐用語多用排偶。論文主張“以信順為本﹐以詭麗為末”。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四九。 王逸   東漢文學家。字叔師。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侍中。所作《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除注釋字句外﹐並對作者人品及作品產生背景、創作特點─一說明和評價﹐尤指出屈原“履忠被譖﹐憂悲愁思”而作《離騷》等作品﹐並非如班固所言是露才揚己(《楚辭章句序》)﹐對其藝術成就和深遠影響也予肯定﹐《離騷經序》所謂“依詩取興﹐引類譬喻”﹐《遠遊序》所謂“意中憤然﹐文采秀發”﹐皆貼切地道出了屈賦特點﹐每為後世所引用。唯依經立義﹐強為其作品中神話題材尋找根據﹐不免附會。另有賦、誄、書、論等二十一篇﹐《漢詩》百二十三篇﹐今多佚。其《九思》一章存於《楚辭章句》中。《文心雕龍‧才略》評“王逸博識有功﹐而絢采無力”。原有集﹐亦散佚。明人輯有《王叔師集》。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李固(94─147)   東漢散文家。字子堅。漢中南鄭(今陝西漢中)人。少好學﹐至步行千裡尋師﹐結交群賢。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公卿舉薦固對策﹐遂直陳外戚、宦官專權之弊﹐拜為議郎。永和中﹐任荊州刺史、太山太守﹐又任將作大匠、大司空。沖帝時任太尉﹐與大將軍樑冀參錄尚書事。沖帝死﹐固議立清河王。樑冀不從﹐另立質帝。後又鴆殺質帝﹐欲立合吾侯。又因請立清河王﹐為樑冀所忌﹐先被簽g埃□蟊晃芟掠□□氈緩Α﹗逗蠛菏欏繁敬□疲骸耙蛩□□隆1懟19唷14欏13塘睢6圓摺12恰19□彩□黃□﹗薄端迨欏□□□盡分□肌昂蠛核究鍘獨罟碳□肥□□懟保□沿□﹗度□瞎湃□□睾喝□□□□摹芳□湄□氖□牌□F湮惱露轡□壅□碌畝圓呤枳啵□諶萸惺擔□道硐晟模□鬧寫罅吭擻門瘧榷耘肌I□絞錄<□逗蠛菏欏肪□□□? 朱穆(99─163)   東漢文學家。字公叔﹐一字文元。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少以孝稱﹐長即致學﹐博通經籍。二十歲為郡督郵﹐後舉孝廉﹐為郎中。漢順帝末﹐為大將軍樑冀所用﹐掌管兵事﹐拜為侍御史。樑冀驕奢暴橫﹐他屢諫不聽。永興元年(153)﹐擢為冀州刺史﹐因嚴治權貴獲罪﹐輸作左校。太學生數幹上書救之﹐赦免歸家。數年後﹐復拜尚書。上疏請罷省宦官﹐遭低毀﹐仿懣病死。蔡邕與其門人私溢之為“文忠先生”。《後漢書》稱所著“論、策、奏、教、書、詩、記、嘲﹐凡二十篇”。《隋書‧經籍志》雲﹕“《朱穆集》二卷﹐錄一卷。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其佚文十一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其《與劉伯宗絕交詩》一首。其憤世嫉俗之作﹐最著名的為《崇厚論》與《絕交論》。《絕交論》已殘佚。據說﹐蔡邕非常喜歡其文﹐曾親自到他家去抄寫(見《後漢書》本傳注引《袁山鬆書》)。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四三。 趙歧(約108─201)   東漢學者。初名嘉。字台卿﹐改字邠卿。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初仕州郡﹐以廉直疾惡為人所畏。桓帝永興二年(154)辟司空椽﹐遷皮氏長。延高元年(158)﹐因得罪京兆尹唐法﹐懼禍逃避四方。後易名賣餅於北海市。通赦﹐薦拜為並州刺史。復遭黨銅免官﹐閒居十余年。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征拜議郎﹐遷敦煌大守。漢獻帝時﹐遷太僕﹐終官太常。《後漢書》本傳說他“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輔決錄》傳於時”。《孟子章句》尚存﹐《三輔決錄》已使。《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其佚文七篇(有些已殘)。文章語言質樸﹐條理清晰﹐如《孟子題辭》。今存四畝短詩一首﹐收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六四。 王延壽   東漢辭賦家。字文考﹐一作子山。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王逸之子﹐才華出眾。年少遊山東曲阜﹐作《魯靈光殿賦》》。曾做怪夢﹐夢中有不吉事﹐乃寫《夢賦》以自勵。另有《王孫賦》、《桐柏廟碑》》等﹐載《藝文類聚》、《古文苑》。原有集﹐已散佚。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鄭玄(127─200)   東漢經學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生於經學家鄭眾之後﹐世稱眾為“先鄭”﹐玄為“後鄭”。曾入太學學《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禮記》、《左傳》、《韓詩》、《古文尚書》。後師馬融學古文經。遊學十余年後﹐歸裡講學﹐弟子眾至數百上千。因黨銅事被禁﹐遂杜門潛心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遍注群經﹐著有《天文七政論》、《毛詩傳箋》、《詩譜》等幾百余萬字。卒後門人相與撰鄭立答諸弟子問五經﹐作《鄭志》八篇。是東漢兼通古今文、集漢經學大成的學者。又自成學派﹐被後世稱為“鄭學”。《後漢書‧鄭玄傳》》評其著述﹕“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其著述﹐今僅存《毛詩傳箋》﹐《周禮》、《儀禮》、《禮記》注﹐收入《十三經注疏》。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三五、清鄭珍《鄭學錄》。 邊韶   東漢文學家。字孝先。陳留濬儀(今河南開封)人。活動於順帝、桓帝年間。敏捷有才﹐以文學知名﹐授徒數百人。桓帝時﹐為臨穎侯相﹐征拜太中大夫。再遷北地太守﹐拜為伝i榱睢﹕笥治□孿啵□烙諶紊稀V□□ㄋ獺1□19□6欏2□彩□迤□﹗端迨欏□□□盡紛16疲骸啊凍孿啾呱□□芬瘓恚□家瘓懟﹗保a□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邊韶集》二卷。均佚。今存邊韶作品有《塞賦》、《河激頌》、《老子銘》等﹐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張升   東漢文學家。字彥真。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活動於桓帝時。少好學。為人放盪不羈﹐遇意氣相投者﹐不問出身俱與之交﹔如不投機﹐即王公貴族﹐亦不屈從。為外黃地方長官時﹐屬吏有貪污受賄者﹐立即處死。終遭“黨銅之禍”丟官﹐後被殺﹐時年四十九歲。著有賦、誅、頌、碑、書﹐共六十篇。《隋書‧經籍志》注雲﹕“有《外黃令張升集》二卷﹐錄一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張升集》二卷。均佚。今存《白鳩賦》、《友論》、《與任彥堅書》等﹐均系殘篇﹐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崔琦   東漢文學家。字子純。琢郡安平(今屬河北)人。活動於順帝、桓帝時。少遊學京師﹐以文章稱。初舉孝廉﹐為郎。河南尹樑冀聞其才名﹐與交好。他屢以古今成敗的經驗教訓勸戒樑冀﹐未納。於是作《外威箴》、《白鴿賦》﹐意作諷諫。後任臨濟地方官﹐不敢就職﹐解印潛逃。樑冀派刺客尋訪﹐刺客見崔躬耕於田野﹐懷揣書本﹐休息時仰臥而讀﹐很受感動﹐遂告來意﹐勸其速逃。然終死於樑冀之手。著有賦、頌、銘、俸、箴、吊、論、《九咨》、《七言》﹐共十五篇。《隋書‧經籍志》雲﹔“《崔傳集》一卷﹐注雲﹐樑二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崔請集》二卷。原集已佚。今存作品有《七進》、《四皓頌》、《外成箴》等﹐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高彪(﹖一184)   東漢文學家。字義方。吳郡無錫(今屬江蘇)人。出身寒門﹐不善言辭。郡舉孝廉﹐試經學得中第一名。任為郎中﹐校書東觀。多次作賦、頌奇文、用以諷諫﹐為漢靈帝重視。時京兆尹第五永為督軍御史﹐督幽州﹐百官祖餞於長樂觀﹐蔡言等人皆賦詩為第五永送行﹐獨彪為其寫了《督軍御史箴》﹐《後漢書》本傳稱其文“吉等甚美其文﹐以為莫尚也”。後出任外黃令﹐漢靈帝命同僚為其送行﹐祖餞於上東門﹐並令東觀畫其像。彪到任後﹐有德政﹐病死於任上。以文章知名於時。據《隋書‧經籍志》注雲﹕“樑有《外黃令高彪集》二卷﹐錄一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有《高彪集》二卷。已佚。今存作品有《遺馬融書》、《督軍御史箴(贈第五永)》、《清誡》等﹐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倦八0。 秦嘉   東漢詩人。字士會。隴酉(治今甘肅臨洮南)人。桓帝時﹐為郡上計吏。奉使洛陽﹐妻徐淑因病居母家﹐不及面別﹐遂賦詩寄書﹐並贈以素琴明鏡。在京任黃門郎。夫妻遠隔﹐互贈詩寄意。數年後﹐病車於津鄉亭。所作正言《贈婦詩》四首﹐抒寫奉役離家﹐不得與妻子面別的悵惘和愁思﹐感情真摯深厚﹐語言樸素﹐間用排偶。“詞氣和易﹐感人自深”(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它標志著東漢文人五言詩已漸趨成熟。詩載《玉台新詠》。四言《述婚詩》﹐載《古文苑》。《與妻徐淑書》、《重報妻書》﹐載《藝文類聚》。生平事跡見《玉台新詠‧贈婦詩序》。 徐淑   東漢女詩人。隴酉(治今甘肅臨挑南)人。桓帝時﹐其夫秦嘉為郡上計吏﹐赴洛陽﹐淑病居母家﹐未及面別﹐遂互贈詩篇﹐表顧戀思念之意。秦病死﹐哀痛過度而卒。一說兄弟逼其改嫁﹐誓死不從﹐毀訄搦E塚□□□鬆□=翊妗洞鵯□問□罰□拇瞧□梗□煌□檣睿□亍隊裉ㄐ掠健貳A碇闆洞鴟蚯□問欏貳Ⅰ隊直ㄇ□問欏貳Ⅰ段□氖橛胄值堋貳返齲□亍兌瘴睦嗑邸貳Ⅰ短□接□饋貳I□絞錄<□逖峽刪□□短□怕□濉肪砥摺緞焓□□貳? 崔實(﹖一約170)   東漢文學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崔瑗之子﹐崔□之孫。性靜好學。漢桓帝初﹐因至孝獨行﹐先為郎﹐後拜議郎﹐著作東觀。又出為五原太守﹐復拜遼東太守。於赴任道中逢母病逝﹐因求歸葬。服終﹐召拜為尚書。因見時局不寧﹐遂稱病不視事﹐數月免而歸。《後漢書》雲崔實“所著碑、論、箴、銘、答、七言、祠、文、表、記、書幾十五篇”。《隋書‧經籍志》雲﹕“《五原太守崔實集》二卷﹐錄一卷。”已積。《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其佚文六篇。其代表作為《政論》﹐《後漢書》本傳評此文“指切時要﹐言辯而確﹐當世稱之”。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五二。 蔡邕(132或 133─192)   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圍(今河南七縣南)人。蔡琰父。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喜好辭章、數術、天文﹐精通音律。初為司徒橋玄局官﹐出任河平長﹐又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175)﹐與堂谿典等寫定“六經”文字﹐邕自書經於碑﹐立大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又從工匠用帚寫字中受啟發﹐創“飛白”書。因上書論朝政闕失﹐被流放朔方。遇赦後﹐避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掌權﹐任為侍御史﹐官左中郎將。卓遭誅﹐邕為王九捕獲﹐死於獄中。生前曾著《漢史》未成。散文長於碑記﹐工整典雅。善辭賦﹐《述行賦》指責社會﹐情辭沉痛﹐為漢末抒情小賦之佳作。《文心雕龍‧銘箴》雲﹕“蔡邕銘思﹐獨冠古今。”書法尤工隸書﹐又精曉醫理﹐善畫。原有《蔡中郎集◆@□芽□C魅擻屑□盡I□絞錄<□逗蠛菏欏肪□鵒。 荀悅(148─209)   東漢政論家、史學家。字仲豫。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苟卿之後。早孤﹐少好學﹐十二歲能解說《春秋》。家貧無書﹐於他人處所見篇牘輒過目成誦。性沉默﹐貌秀美﹐好著述。靈帝時﹐宦官專權﹐托疾隱居﹐後應曹操征召。獻帝時任黃門侍郎、秘書監等職。獻帝國《漢書》文繁難讀﹐命他用編年體改寫。乃依《左傳》體例﹐撰《漢紀》三十篇﹐辭約事詳﹐今存。另有《申鑒》五篇﹐論治國之術及哲學問題﹐見本傳。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六二。 酈炎(150─177)   東漢詩人。字文勝。范陽(今河北定興南)人。為酈食其後代。富文才﹐曉音律﹐善論辯﹐人多服其理。靈帝時﹐州郡召用﹐未赴。曾作《見志詩》二首﹐抒發超邁絕塵之抱負、懷才不遇之憤感。為人至孝﹐後得瘋病。因母喪﹐病情復發﹐妻正做產﹐見之驚死。妻家告官﹐炎遭囚禁﹐因病無法理對﹐亡獄中。現存作品除(見志詩)(見本傳)外﹐另有《對事》及《遺令書》四篇﹐載《古文苑》。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張超(150﹖一200)   東漢文學家。字子並。河間鄚(今河北任丘鄚州鎮)人。漢代開國元勛張良的後人。東漢靈帝時﹐隨車騎將軍朱俊征黃巾﹐任別部司馬。極有文才。著有賦、頌、碑文、薦、檄、箋、書、謁文、嘲﹐共十九篇。又善草書﹐妙絕當時。《隋書‧經籍志》注雲﹕“有《別部司馬張超集》五卷﹐亡。”《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張助集》五卷﹐無《張超集》﹐而《宋史‧藝文志》又著錄《張超集》三卷。然以上諸集均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僅存大致完整的《消青衣賦》、《楊四公頌》、《靈帝河間舊廬碑》等三篇及數則殘句。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趙壹   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酉南)人。為人情才傲物﹐靈帝光和元年(178)﹐為郡上計吏入京。司徒袁逢召集計吏﹐數百計吏全拜伏庭中﹐不敢仰視﹐唯壹長揖。袁甚驚異﹐親執其手﹐延置上坐。經袁運、羊涉稱譽推重﹐名動京師。後西歸﹐公府十次征召皆不就﹐卒於家。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十六篇﹐今存文七篇﹐詩二首﹐載《藝文類聚》及本傳。代表作《刺世疾邪賦》和篇末五言詩二首﹐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腐朽。筆鋒犀利﹐短小精悍﹐別開生面。另《窮鳥賦》為答謝朋友救援而作﹐用陷於羅網和機階的窮鳥自喻。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應劭   東漢學者。字仲遠。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少篤學博覽。靈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189)﹐拜大山太守。後為袁紹軍謀校尉。有感於當時舊章湮沒﹐書記罕存﹐乃級集所聞﹐著《漢宮儀》及《禮儀故事》﹐又撰《風俗通義》﹐一名《風俗通》﹐今存。另有《漢書集解音義》﹐唐顏師古注《漢書》多所征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四卷。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其遺文九卷。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四八。 邊讓(﹖一208﹖)   漢文學家。字文禮。陳留濬儀(今河南開封)人。少能文博學。曾作《章華賦》。頗受蔡邕看重﹐邕向大將軍何進薦舉﹐以為可比唐、虞之世的“八元”、“八凱”﹔如遇孔子﹐則如顏淵之輩。遂被招用﹐後出任九江太守。初平年間﹐東漢大亂﹐遂辭官還家。以自恃才氣對曹操多有輕侮之言。後被曹操借機殺死。所著文章多散佚﹐今僅存《章華台賦)。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O。 孔融(153─208)   東漢末文學家。字文舉。魯國魯縣(今山東曲阜)人。少有俊才。年十歲﹐隨父詣京﹐名動一時。靈帝時為侍御史﹐辟司空椽﹐拜中軍侯﹐遷誘魂高Y山□O椎□保□□□濬□鑫□焙O啵□背瓶妝焙﹗﹕笳魑□□鞔蠼常□ㄉ俑□□萏□寫蠓頡N□聳巡鷗浩闆2懿僮ㄈㄊ保□嗉□爸□牽□□偎□桑□氈簧薄N囊雲□□□□茇□□畎□□尬□把鎩□嘀□薄薄﹗兜瀆邸□畚摹煩破洹疤迤□咼睿□泄□蘇擼□徊荒艸致郟□聿皇□牽□災樑踉右猿跋貳薄J楸磧壬疲□□磣饔小都鯪蠔獗恚□Ⅲ□□1217率欏返取S幟蓯□S臚豸印17跣﹗3鋁鍘4盍□12旄傘15Τ。□擰敖o財咦印薄T□屑□□秘□C魅思□小犢妝焙<□貳I□絞錄<□逗蠛菏欏肪砥逴。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三曹資料匯編》附錄有關於孔融及其詩文創作的資料。 阮瑀(約 165──212)   東漢末文學家。字元瑜。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少有雋才﹐受學於蔡邕﹐巨嘆為“奇才”。建安初﹐曹洪欲使掌書記﹐以疾辭。後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後徙丞相倉曹椽屬。與孔融、王粲、陳琳、徐幹、應□、劉楨齊名﹐號“建安七子”。又與陳琳同以章表書檄擅名﹐並稱“琳瑀”。當時軍國書檄﹐多出二人之手。曹丕《典論‧論文》謂﹕“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代表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又能詩﹐《駕出北部門行》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阮元瑜集》。生平事跡見《三國志》卷二一。 應□(﹖一217)   東漢末文學家。字德璉。汝南南頓吟河南項城西)人。應劭從子。與弟璩(休璉)、璩子貞皆以文章見稱。曹操辟為丞相掾屬﹐轉為平原侯庶子﹐後為五官中郎將曹丕文學。卒子疫中。與孔融、王粲、陳琳、徐幹、阮瑀、劉楨齊名﹐號“建安七子”。曹丕稱其“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與吳質書》)。其詩以《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應德璉集》。生平事跡見《三國志》卷二一。 陳琳(﹖一217)   東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東南)人。漢少帝時為大將軍何進主簿。後避難冀州依袁紹﹐典文章。嘗為紹作檄文罵曹操。紹敗﹐歸操﹐操愛其才﹐不咎既往﹐以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後徙門下督。卒於疫中。與孔融、王粲、徐幹、阮瑀、應□、劉楨齊名﹐號“建安七子”。與阮璃同以書檄擅名﹐並稱“琳璃”。當時軍國書檄﹐多出二人之手。曹丕《典論‧論文》稱﹕“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與吳質書》亦稱﹕“孔璋章表殊健。”劉勰《文心雕龍‧章表》雲﹕“琳、瑀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為袁紹檄豫州文》為其代表作。詩以《飲馬長城窟行》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陳記室集》。生平事跡見《三國志》卷二一。 劉幀(﹖一217)   東漢末文學家。字公幹。東平寧陽(今屬山東)人。少以才學知名﹐警悟辯捷。建安中﹐為曹操丞相掾屬﹐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卒於疫中。與孔融、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齊名﹐號“建安七子”。又與曹植並稱“曹劉”﹐與王粲並稱“王劉”。其五言詩以氣格勝﹐當時享譽甚高。曹丕《與吳質書》有“妙絕時人”之稱﹐鐘嶸《詩品》有“自陳思以下﹐楨稱獨步”之譽。《贈從弟王首》為其代表作。其文﹐劉勰《文心雕龍‧書記》以為“有美於為詩”。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劉公或集》。生平事跡見《三國志》卷二一。 徐幹(171一218)   東漢末思想家、文學家。字偉長。北海劇縣(今山東昌樂)人。博覽傳記﹐操翰成文。恬淡寡欲﹐輕官忽祿﹐不耽世榮。建安初﹐辟司空曹操府﹐後除上艾長﹐以疾不行。建安中﹐復為司空軍謀祭酒椽、五官中郎將文學。以疾卒。與孔融、王粲、陳琳、應□、阮瑀、劉楨齊名﹐號“建安七子”。其詩多言閨情﹐繾綣低徊﹐深致宛篤。《室思詩》是其代表作。賦論哀辭稱譽當時﹐曹丕《典論‧論文》謂其“《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衡)、蔡(邕)不過也”。所作《中論》認為﹕“凡學者大義為先﹐物名為後﹐大義舉而物名從之。”反對當時流行的訓章句之學。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徐偉長集》。生平事跡見《三國志》卷二一。 禰衡( 173─198)   東漢文學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東北)人。少有才辯﹐尚氣傲物﹐唯與孔融、楊修善﹐融稱其“淑質貞亮﹐英才卓礫”。曹操欲見之﹐衡稱狂病辭。操乃召為鼓史﹐大會賓客﹐欲當眾辱之﹐反為衡所辱。操怒﹐遣送荊州劉表﹐復不合。轉送江夏太守黃祖﹐終被殺。作《鸚鵡賦》﹐借鳥自況﹐辭氣慷慨﹐表現才智之士身處亂世之不幸﹐為詠物小賦之佳作。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0。 蔡琰   東漢末女詩人。字文姬(一作昭姬)。陳留國(今河南花縣南)人。蔡蘭女。博學多才﹐妙於音律﹐善書。初嫁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母家。漢末天下喪亂﹐為胡騎所擄﹐嫁南匈奴左賢王﹐居留匈奴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昌善﹐痛其無嗣﹐建安中遣使以金壁贖歸﹐再嫁董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三首。其中《悲憤詩》五言、騷體各一。五言《悲憤詩》﹐為其贖歸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而作﹐具濃烈抒情意味。騷體《悲憤詩》題材與五言體詩同﹐後人多認為偽作。《胡布十八拍》》相傳亦為其作。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八四。 秦文姬   即蔡談。 楊修(175─219)   東漢末文學家。字德祖。弘農華陰(今屬陝酉)人。楊彪子。累世顯貴。少好學﹐有俊才。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為丞相曹操主簿。與曹植親善﹐被弓怕羽翼﹐交往甚密。曾為植謀取太子地位。植失寵於操﹐操因其有智謀﹐又為袁術外甥﹐慮有後患﹐借故殺之。與邯鄲淳、繁欽、路粹、丁儀、丁厚、苟緯﹐並有文采﹐後世有外七子之稱。原有集﹐已決。《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七篇。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五四、《三國志》卷一九裴鬆之注引《典略》、《世語》。 王粲(177─217)   東漢末文學家。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博學強識﹐才思敏捷。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年十四﹐至長安﹐深為蔡巨賞識。年十七﹐除黃門侍郎﹐皆不就。董卓之亂﹐避難荊州依劉表﹐不為所重。後歸附曹操﹐為丞相椽﹐賜爵關內侯﹐遷軍謀祭酒﹐官至侍中。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吳﹐二十二年春﹐道病卒。與孔融、徐醉、陳琳、阮璃、應場、劉幀齊名﹐號“建安七子”。又與曹植並稱為“曹王”。詩賦兼善。劉抵《文心雕龍‧才略》雲﹕“仲宣溢才﹐捷而能富﹐文多兼善﹐辭少推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其持賦情調蒼涼悲慨﹐反映當時動亂的社會現實﹐抒寫個人的生活情緒和人生態度。代表作有《七哀詩》、《登樓賦》等。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侍中集》﹐並附其《英雄記》。生平事跡見《三國志》卷二一。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三曹資料匯編》﹐附錄歷代有關王柴及其詩文創作的資料。 繁欽(﹖一218)   東漢末文學家。字體伯。穎J周治今河南禹州)人。少以文才機辯得名於汝、穎間。後為曹操主簿﹐長於書記﹐尤善辭賦。其《定情詩》﹐以樂府民歌手法﹐抒女子失戀之情﹐哀怨動人。另有《與魏文帝箋》﹐描繪音樂﹐辭麗語博﹐曲盡其妙﹐載《文選》。原有集﹐已佚。生平事跡見《三國志》卷二一《裴鬆之》注弓l《典略》、《文選》卷四O注引《文章志》。 仲長統 (180─220)   東漢東哲學家。字公理。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少好學﹐博覽群書﹐性惆悅﹐敢直言﹐不拘小節。二十余歲﹐遊學青、徐、並、冀諸州之間﹐常托病拒絕州郡召命﹐被稱為“狂生”。建安十一年(206)﹐尚書令苟悅舉為尚書郎。後參曹操軍事﹐又復為尚書郎。著唱言》﹐批判天命觀和湖緯迷信﹐文章任氣騁詞﹐舖張揚厲﹐驕偶排比﹐形象鮮明。劉熙載評﹕“《昌言》俊發﹐略近賈長沙。”(《藝概‧文概》)此書久佚﹐唯本傳載《理亂》、《損益》、《法誡》三篇﹔《群書治要》亦有斷章殘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存兩卷﹐另有四言《述志詩》兩首。生平事跡見《後漢書》卷四九。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