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十二) 馬其相(1855─1930)   近代散文家。字通伯﹐一作通白﹐晚號抱潤翁。安徽桐城人。以諸生入貨﹐敘中書科中書﹐官學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教習。曾先後主講廬江潛川書院、桐城中學堂、師范學堂。入民國﹐任省議員、安徽高等學堂校長、參政院參政。袁世凱稱帝﹐遂離京歸。民國十五年(1926)應聘任清史館總纂﹐主修儒林、文苑及光宣大臣傳。早師事張裕劊、吳汝綸。又與方宗誠、柯的態等交遊。為文格守桐城派宗旨。“其為文思深辭婉﹐言雖簡而意有余﹐幽懷微旨﹐感唱低徊”(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抱潤軒文集》、《桐城香舊傳》、《屈賦微》、《毛詩學》等。生平事跡見纓空孫《馬通伯記略》、陳三立《學部主事桐城馬君墓志銘》、陳祖壬《桐城馬先生年譜》。 徐世昌(1855─1939)   近代政治家、詩人。字卜五﹐號菊人、東海、強齋﹐別署水竹村人。直隸天津吟天津市)人﹐生於河南汲縣。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參袁世凱戎幕﹐任營務處總辦。歷官國子監司業、商部左丞、練兵處提調、政務大臣、會辦練兵大臣、巡警部尚書、軍機大臣、民政部尚書、東三省總督、郵傳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憲政編查館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內閣苤潤O蟪肌14□□蟪肌H朊窆□□偽毖笳□□□袂洌□窆□唚輳?1918)任總統。後辭職。工詩﹐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點之為“地理星九尾龜陶宗旺”。著有《水竹村人詩集》、《海西草堂集》、《退耕堂政書》﹐主編《晚晴穆詩匯》、《清儒學案》、《大清幽輔先哲傳》。生平事跡見李新主編《民國人物傳》第一卷、賈逸君《中華民國名人傳》。 張元奇   近代詩人。字珍午﹐又字君常﹐號至齋。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官奉天巡按使。早有鄉曲之譽﹐中年後還鄉主講書院。與陳寶深、陳衍、葉在價等時相唱和﹐為同光體閩派作家之一。陳衍序其集稱其“中年以後﹐時時斂就幽復﹐然終與坡公為近。其間有憂愁牢落托於《莊》、《騷》之旨者﹐亦坡公之憂愁牢落也”。著有《知稼軒集》。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葉在寫   近代詩人。字肖韓﹐號稚惜。福建閩縣(今閩侯)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官監察御史。詩學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力避流易﹐常閉門索句﹐字字推敲。與張元奇齊名﹐而風格大異。陳衍稱其詩“筆意簡煉﹐惟結處往往工力不逮”(《石造室詩話》)。著有《稚惜詩鈔》。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袁譚(﹖一1909後)   近代戲曲作家。字祖光﹐又字小怪、暖初﹐號程園。安徽太湖人。以進士官吏部﹐隨班人值。性灑落﹐淡泊自甘﹐不事奔竟。能為驕體文﹐流麗妍美﹐與六朝為近。尤長於南北曲﹐自謂“於紅低覦場、工尺譜未甚考究﹐而酷嗜元明國朝名人南北套曲”。遊吳越湘汁﹐搜羅善本﹐仿作傳奇﹐自感稚弱未敢出示。光緒二十九年(190)後客京師﹐續有所作﹐以沈太作之慫恿而付刊。劇作有雜劇十三種﹐總題斕園雜劇》﹐內初編所收《玉津園》、《江酉雪》、《神山月》已佚﹐存者為《一線天》、《三割股》等十種。傳奇《雙合鏡》、《支機石》、《跨夷恨》、《紅娘子》四種﹐已佚。另著有《程園詩草》。生平事跡見《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倦八、《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卷九。 文廷式(856─1904)   近代詞人、學者。字道希﹐號雲閣﹐一作會閣﹐又號蘿德、羅霄山人﹐晚號純常子。江西萍鄉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纂修、江南鄉試副考官、翰林院侍讀學士。戊戌變法前﹐劾李鴻章﹐支持康有為發起強學會﹐讚助德宗親政﹐被慈接太後革職。二十六年春﹐曾遊日本。歸滬後﹐參與籌組愛國會。學問淹博﹐通經、子、史、地、佛學、自然科學等。沈曾植《文君藝閣墓表》稱其為“有清元儒﹐東洲先覺”。論詩於清代詩多所不滿﹐宗尚晚唐﹐多反映時政與國外新事物新思想之作。詞最著名﹐於浙西、常州二派外﹐獨樹一幟。朱祖謀推許為“拔朝異軍成特起”﹐“兀傲故難雙”(《望江南》詞)。胡先優稱其“意氣飄發﹐筆力橫恣”﹐“風骨道上﹐並世罕靚”(《評雲起軒詞》)。著作宏富﹐有《純常子枝語》等數十種之多。詩有《文道希先生遺詩》﹐詞有《雲起軒詞鈔》、《雲起軒詞手稿》。生平事跡見胡思敬《文廷式傳》、汪曾武《萍鄉文道希學士事略》、沈曾植《文君合閣墓表》、錢仲聯《文廷武年譜》。 鄭文烊(1856─1918)   近代詞人。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大鶴山人、冷紅詞客。奉天鐵嶺(今屬遼寧)人﹐隸漢軍籍。家世清貴﹐累世通顯。文焊於兄弟十人中﹐獨被儒雅。光緒元年(1875)舉人﹐官內閣中書。久離蘇州﹐為巡撫幕客。晚築樵風別墅於蘇﹐以遺老終。兼長書畫金石﹐尤工飼﹐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從兄文煉謂其“少工側艷﹐而不盡協律。南遊十年﹐學琴於江夏李復翁﹐討論古音﹐乃大悟‘四上竟氣﹛慼撓鞢撞S獨旨恰范嗨□19鰲9勢湮□剩□□黿鶚□□□□繅□□行宋13裕□蠲覽□肌保ㄌ廢住犢鷸寫省芬□□□廢壯破洹案閽彗□埽□擅未耙園掀逭媯□□弊魘鄭□哪啞淦□保a陡刺萌佔恰罰□□豆□攣狡洹俺樑o偌遙□7際□螅□輝15詿剩□矢竦鞫欄摺保a豆憧鷸寫省罰□4恃□□魃醵啵□小毒□詈麼市J汀貳Ⅰ洞試匆月傘罰□□﹗痘塩浼□貳Ⅰ抖□呂指□貳Ⅰ肚逭婕□貳Ⅰ睹未按省貳Ⅰ棟資□廊爍棖□肺逯旨拔純□迨□幀4始□小獨□齏省貳Ⅰ侗戎裼嘁簟貳Ⅲㄑ龐嗉□□Ⅰ妒荼檀省罰□砟晟徑ㄎ□墮苑繢指□貳J□□小洞蠛咨餃聳□□貳N獠□旌峽□□洞蠛咨椒咳□□貳I□絞錄<□滌形□肚宕嗜酥4蠛紫壬□貢懟貳7鐨邸陡咼苤J寮湎壬□鶇□貳4髡□稀洞蠛咨餃四昶住貳? 屠寄(1856─1921)   近代詩文家。字敬山﹐一作竟山﹐又字歸甫﹐初名質﹐晚號無門居士。江蘇武進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改庶吉士﹐授淳安知縣。後官京師大學堂正教習。辛亥革命後﹐曾任國史館總纂。晚居鄉﹐出為民政長。精史學﹐擅驕文﹐亦工詩。葉昌熾《緣督廬日記》稱其“儷體不在晉、宋以下﹐詩筆可繼洪(亮吉)、黃(景仁)而起”﹐陳衍《石遺室詩話》亦謂“習為驕體文者﹐往往詩情不足﹐以在六義中﹐賦、比多而興少﹐《頌》、《大雅》多而《風》、《小雅》少也”﹐“而結一應詩則詩情亦復不淺”。著有《結一宦詩》、《結一宦驕體文》、《蒙兀兒史記》、《黑龍江奧地圖》、《輿圖說》。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董寂《屠敬山年表》。 全蓉鏡(1856─1930)   近代詩人。字句丞﹐號香嚴﹐一號潛廬。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授工部主事﹐考取軍機章京﹐丁父憂歸裡。服閡﹐改知直隸州﹐權湖南郴州知府。年五十稱詩湖湘﹐與王閣運、王先謙過從甚密。後間樑吽槨R□□┤巒ㄖ揪鄭□由蛟□燦危□攀□烙諫穎□4□湟虜□D昶呤□粑幕ι希□髦蓯銑糠緶□□對□脊恪F涫□卵蕘僖歟□□閔蛟□玻□嚀宥□ⅠI蛟□燦脛□□□□昃僭□巍16□汀16□蕁叭□亍敝□擔□狡漵讜□汀16□傭□匾淹u□□ψ乓饌u□□我還亍V□校e□爬霞□□I□絞錄<□琶□傘逗□篩筇敢賬雎肌肪砦濉18煨六啊逗□□爬霞□頡貳13鷲字闆洞有鐘浪塵□侶浴貳? 陳衍(185─1937)   近代詩人、詩論家。字叔伊﹐號石遺。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曾入台灣巡撫劉銘傳幕。戊戌年曾入都讚助變法﹐為《變法榷議》。政變後﹐湖廣總督張之洞邀往武昌﹐任官報局總編纂。後官學部主事﹐任京師大學堂教習。清亡後﹐反對其交遊之為遺老﹐講授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最後寓居蘇州﹐與章炳城、金天羽創辦國學會﹐並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學識宏博﹐史學、文字學之考據﹐都有工力。尤致力於詩﹐為近代同光體詩人中閩派首領﹐編著詩話﹐選近代詩﹐獎掖後進﹐其影響之大﹐不下於乾隆時代之袁枚。創開元、元和、元佑為三元之說﹐謂“宋人皆本唐人詩法﹐力破余地”﹐提出合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為一的主張。然所論較多屬於技巧方面﹐金天羽《天放樓文言》譏其“作色揣稱於句律之間”﹐“未得帝之懸解”。自為詩宗法楊萬裡﹐以用筆曲折取勝﹐關懷國事民生者不多。亦工古文﹐雅健清挺﹐足以名家。著作繁多﹐《石遺室叢書》收自著書十種﹐包括《石遺室文集》、《石造室詩集》、《朱絲詞》等。《叢書》外又有《石遺室詩話》、《近代詩鈔》、《遼詩紀事》、《金詩紀事》、《元詩紀事》、《詩品平議》、《宋詩精華錄》。《感舊集小傳拾遺》、《翁方綱評(漁洋精華錄)平議》、《詩學概要》等。錢仲聯總匯其詩學著作並於詩文集各書中輯錄其論詩材料編為《陳行詩論合集》刊行。生平事跡見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陳聲暨《陳石遺先生年譜》、唐文治《陳石遺先生墓志銘》。 單士厘(856─1943)   近代女文學家。字受茲。浙江蕭山人。出使和(荷)蘭及義(意)大利大臣錢佝妻。出身書香門第﹐在閩中即由名學者舅氏許壬伯教讀﹐博涉群書﹐善詩能文﹐頗富才氣﹐而有新思想。夫為出使酉歐與日本外交官﹐遂屢隨夫周遊海外諸國。為最早走向世界之知識婦女。光緒二十九年(190)著《癸卯旅行記》﹐記述自日本經朝鮮﹐過中國東北﹐終達俄國彼得堡之見聞感受。宣統二年(1910)﹐又著《歸潛記》﹐記述意大利和古希臘、羅馬之宗教與文學藝術。錢詢《癸卯旅行記題記》稱其“以三萬數千言﹐記二萬數千裡之行程﹐得中國婦女所未曾有”。堪稱中國第一部女子出國日記。其詩有《受茲室詩稿》手抄本存世﹐另著有《清閨秀藝文略》﹐編有《國朝閨秀正始再續集》。生平事跡見其著述之序跋題記等。 楊銳(857─1898)   近代詩人。字叔橋﹐初字退之。四川綿竹人。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入張之洞之幕﹐肄業尊經書院。中舉後﹐考取內閣中書﹐晉侍讀。二十一年參加強學會﹐二十四年應經濟特科﹐在京辦蜀學會。以陳寶箴之薦﹐為光緒帝召見﹐與劉光第等參與新政﹐加四品卿銜﹐任軍機章京。戊戌政變起﹐被捕﹐張之洞亟救不得﹐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工驕文﹐早年詩作﹐多屬選體﹐摹擬六朝唐人﹐佐張之洞幕﹐已不為之。五古轉而學蘇﹐頗有神肖者。”(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著有《說經堂詩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六四、高指《劉楊合傳》、樑啟超《楊銳傳》、黃尚毅《楊叔快先生事略》。 劉鶴(1857─1909)   近代小說家。字鐵雲﹐筆名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後定居淮安。出身官遛U□□啄晁娓鋼寥危□鄖櫫崖裕□妊岊“斯墑幣鍘6□□曄輩渭酉縭裕□礪湟院螅□圓輝諞狻4文輳□嫫涓付∮牆夤倩□窗病4癰稈邢笆笛□□啃鬧魏印8燜恪14窖□氨獃a□峙約笆褪霞盎□澆桃濉6□□乃曄庇窩□誒罟廡妹畔攏□賜□諮鎦藎□郵芴□妊□傷枷耄□浴懊裱闆蔽□謚肌V鋁τ謔狄擔□醜郵戮□獺12幸健15□榫幀9廡魘□哪輳?188)河決﹐向河督吳大激獻策﹐由是以“奇才”得用﹐保舉知府銜。又留心西學﹐向湖廣總督張之洞建議利用外資興建蘆漢、津鎮鐵路。光緒十九年又應英公司聘籌采山西礦產。先後在上海開設“五層樓商場”和織布廠﹐在杭州開設織綢廠﹐在湖南株洲籌創煉鋼廠﹐在天津開設“海北精鹽公司”﹐又籌劃在北京創電車公司和自來水廠﹐奔走京津、東北﹐遠至朝鮮、日本。然事多未成。八國聯軍進犯北京﹐鶴出資向俄軍購糧﹐賑濟難民。晚年在浦口購置地產﹐計劃在津浦鐵路開通後開商埠。終以“漢姦”及“私盜太倉粟”罪名被清廷逮捕﹐流放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歿於戍所。為最早進行甲骨文收藏與研究的學者﹐所編《鐵雲藏龜》﹐為中國第一部甲骨文字著錄集。另有《鐵雲藏陶》、《鐵雲藏印》﹐醫學專著有《要藥分劑補正》等。文學上傑出貢獻為長篇小說《老殘遊記》。詩作有《鐵雲詩存》。生平事跡見羅振玉《劉鐵雲傳》、嚴蔽青(老殘遊記喲作者劉鶴)、蔣逸雪《劉鶴年譜》。 劇光典(185─1910)   近代詩人。宇禮卿。安徽合肥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授檢討。典貴州鄉試﹐充會典館圖繪總纂。遼東兵事起﹐發憤上書﹐不報﹐遂乞假歸。劉坤一聘主尊經書院講席﹐張之洞又聘為兩湖書院監督。後敘勞以道員分發江南﹐創辦江寧高等學堂。以J許大學士剛毅﹐赴鹽城治樵地。領正陽關督銷局﹐授淮揚海道﹐加按察使銜。又赴歐洲監督留學生﹐以四品京堂候補充京師督學局長。卒於南京。王晨《今傳是樓詩話》謂其“喜談詩﹐顧不多作﹐其所為乃不越昌谷、義山家數”。其詩散見於諸家詩話、詩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五二、馬其排《候補四品京堂激君墓志銘》。 辜鴻銘(857─1928)   近代翻譯家、散文家。名湯生﹐號漢濱讀易者﹐以字行。福建同安人。出生於馬來亞橡榔嶼。早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習英國文學﹐光緒三年(1877)獲文學碩士學位。又往德國萊比錫大學習工科﹐獲學士學位。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國學術﹐讀四書五經﹐以為“道在是矣”。回國後研習漢文﹐入張之洞幕府任英文翻譯。又一度任南洋公學校長。光緒二十四年起歷任外務部員外郎、郎中、左丞。人民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張勛復辟﹐授外務部左丞、思想保守﹐以傳統文化衛道士自居。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讀易草堂文集》、《張文襄幕府紀問》等﹐譯有《論語》、《中庸》、《痴漢騎馬歌》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夏敬觀《辜湯生傳》。 朱祖謀(1857─1931)   近代詞人。原名孝臧﹐字曹生﹐一字古徽﹐號漚尹﹐晚仍用原名﹐又號疆村。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光緒九年(188)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播至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三十年﹐出任廣東學政﹐滿二歲﹐引疾去。久寓蘇州﹐與鄭文體同主吳中詞盟﹐並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民國後﹐寓居上海﹐以遺老終。始以能詩名﹐及官京師﹐交王鵬運﹐遂專為詞﹐蟬究音律﹐宗吳文英﹐後參取蘇武﹐近代詞壇奉為宗匠。晚歲所作﹐多遺老思想。陳三立《朱公墓志銘》稱“其詞幽憂怨排﹐沉抑綿渡﹐莫可端倪”﹐夏敬觀《忍寒詞話》謂其“蘊藉高復﹐含味醇厚﹐藻采芬溢﹐鑄字造詞﹐莫不有來歷”﹐俱能道其長處。王國維《人間詞話》則雖稱其“學夢窗而情味較夢窗為勝”﹐但又謂“古人自然神妙處﹐尚未及見”。葉恭綽《廣筐中詞》又謂其“集清季詞學之大成”﹐“或且為詞學之一大結穴﹐開來啟後﹐應有繼起而負其責者”。嘗校刻唐宋金元詞為《疆村叢書》﹐又輯《湖州詞征》、《國朝湖州詞征》、《滄海遺音集》﹐選《宋詞三百首》。其自為詞﹐晚歲刪定為《疆村語業》。生平事跡見夏孫桐《朱公行狀》、陳三立《朱公墓志銘》。 朱孝臧   即朱祖謀。 夏孫桐(185──1941)   近代詞人、學者。字閏枝﹐一字悔生﹐晚號閏庵。江蘇江陰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任湖州、寧波、杭州知府。民國初人清史館﹐任總纂﹐嘉、道、咸、同四朝臣工列傳及循吏、藝術兩傳﹐凡一百卷﹐並出其手。又佐徐世昌輯《晚晴管詩匯》及《清儒學案》。與朱祖謀為兒女姻親﹐祖謀為詞﹐得其探討。葉恭綽《廣筐中詞》謂“悔庵填詞極早﹐平生不事表暴﹐故知者較稀”。著有《海龕詞》、《悔龕詞續》。生平事跡見《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關廉徽《夏孫桐先生行述》。 沈汝定(1858─1917)   近代詩人。字公周﹐號石友﹐又號鈍居士、聽鬆亭長。江蘇常熟人。光緒九年(1883)癢生。賦詩題《春夜宴桃李園》﹐有“花月醉乾坤”句﹐為學使激賞﹐遂以詩名。生平足跡不出吳、越間、沉浸於詩數十年﹐主要學杜甫﹐上溯漢、魏﹐下逮宋、元﹐不受虞山詩派影響﹐與同時同鄉張鴻、楊析諸家之作異趣。自謂“五百年無人眼詩”。集中悲慨國事、諷刺統治者罪惡及反映人民苦難之作相當多﹐於清人頗近吳嘉紀、鄭珍。晚年所作喜用新名詞、方言俗諺﹐詩風逐漸變化。吳昌碩、楊哪、陳衍俱讚賞之。並擅書畫﹐藏硯尤有名﹐多前代希世珍品﹐後刊《沈氏硯林》。歿後吳昌碩為刊《鳴堅白齋詩集》。生平事跡見新編#屣寎U兄盡貳? 沈瑜慶(858─1918)   近代詩人。字志雨﹐號愛蒼﹐又號濤園。福建侯官(今閩侯)人。林則徐外孫﹐沈茂幀子。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以父蔭官刑部主事﹐尋改江南候補道。二十七年補淮海道﹐授順天府尹﹐出為山西布政使﹐移廣東﹐旋調江南。因事罷歸﹐後起為貴州布政使﹐升貴州巡撫。民國後卒﹐清室予溢敬裕。其詩於蘇武用力最深﹐好用《左傳》中事。在閩派詩人中﹐別樹一幟。沈曾植《濤園詩集序》稱之為“博解宏拔主”。所作大多有關時事﹐有詩史價值。著有《正陽將》、《春申篇》、《南州集》、《義熙集》、《補遺篇》﹐合刊為《濤園集》。生平事跡見陳三立《沈敬裕公墓志銘》、沈成式《濤園年譜》。 江笑依(1858─1918)   近代詩人、戲曲作家。原名德克俊﹐又作德克金、德克津﹐後改名仍﹐字俊清﹐又字潤田﹐號仰天、孝農、竹天農人﹐別署伶隱、紅光、笑依。滿族。光緒五年(1879)舉人。捐太康知縣﹐遭劾罷職﹐乃絕意仕途﹐隱於伶。自創“汪派”老生獨特風格。曾與柳亞子創刊《二十世紀大舞台》。宣統H年(1910)任山東省戲劇改良所所長﹐民國元年(1912)任天津正樂育化社副會長﹐袁世凱稱帝﹐憤而辭職南下﹐自編新劇痛斥之。改編整理的劇目有《黨人碑》、《博浪椎》、《獻地圖》、《罵閻羅》、《桃花扇》等﹐亦能詩﹐多憤世語﹐樑啟超稱之為“詩人之詩”(《飲冰室詩話*。有《江笑依戲曲集》行世。生平事跡見侯鏡起《汪笑依》、楊塵因《江笑依的生平》。 易順鼎(858─1920)   近代文學家。字仲碩﹐一作中實、中碩﹐又字實甫﹐號眉伽﹐又號哭庵。湖南龍陽(今漢壽)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以同知候補河南﹐尋補道員。甲午中日戰起﹐間關航海﹐走台灣﹐欲讚劉永福抵御日軍。張之洞總督兩湖﹐招之入幕﹐又界以兩湖書院分教。後歷任廣西右江道、太平思順道、雲南臨安開廣道、廣東欽廉道、廣肇羅陽道、高雷道。入民國﹐任印鑄局參事﹐兩署印鑄局局長。追隨袁世凱於克文。少為神童﹐自托為張靈後身﹐中年稱才子。驕文詩詞俱工﹐詩最特出﹐才華富有﹐藻采繽紛﹐於清末湖湘詩人中﹐異軍突起。所作不下數千首﹐佔一半以上的行役遊覽之作為最佳。與樊增祥齊名﹐世稱“樊易”。陳衍《近代詩鈔》稱“惟樊山始終不改此度﹐實甫則屢變其面目﹐為大小謝﹐為長慶體﹐為皮、陸﹐為李賀﹐為盧全﹐而風流自賞﹐近於溫、李者居多”。晚年多頹唐遊戲之筆。著有《丁戊之間行卷》、《摩圍閣詩》、《出都詩錄》、《吳篷詩錄》、《樊山飩水詩錄》、《蜀船詩錄》、《錦裡詩錄》、《峨眉詩錄》、《青城詩錄》、《林屋詩錄》、《遊樑詩剩》、《遠天影事譜》、《四魂集》、《四魂外集》、《巴山詩錄》、《果台夢語》、《楚頌亭詞》等﹐收於《琴志樓叢書》中。生平事跡見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自撰《哭庵傳》、程頌萬《易君實甫墓志銘》。 康有為(185─1927)   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初名祖治﹐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更牲﹐別署西樵山人、天遊化人。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光緒H十一年(1895)進士﹐授工部主事。同年﹐聞《馬關條約》簽訂消息﹐聯合在京會試舉人一千三百多人上書清帝﹐要求拒簽和約﹐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八月﹐與文廷式等辦強學會﹐鼓吹維新。二十四年戊戌﹐帝傳康至總理衙門﹐詢變法事宜。政變作﹐逃亡海外﹐蹤跡遍亞、美、歐、非各洲。組織保皇會﹐主張君主立憲。清亡後﹐任孔教會會長。張勛復辟﹐任粥德院副院長﹐事敗南行。後逝世於青島。少出朱次倚門下﹐博通經史。光緒五年遊香港﹐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為日後變法思想之導源。光緒十六年至十九年﹐在廣州萬木草堂聚徒講學﹐提倡今文經公羊學﹐借宣傳孔子托古改制﹐昌言變法改良。其文學創作﹐服務於其政治要求。詩風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飽含愛國精神﹐為“詩界革命”派代表。樑啟超以之與金和、黃遵憲並稱﹐以為“元氣淋漓﹐卓然稱大家”(《清代學術概論》)。亦有泥沙俱下之譏。工散文﹐議論記敘﹐浩盪開闊﹐磊阿英多。亦能詞。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禮運注》、《中庸注》、《諸天講》等。文章散見於《不忍雜志》﹐詩有《康南海先生詩集》。今人為輯《康有為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三、樑啟超《康南海傳》、張伯幀《南海康先生傳》。《康南海自編年譜》、簡夷之《康南海年譜簡編》。 宋育仁(185─1931)   近代詩人、學者。字會子﹐一字會巖﹐號道復。四)11富順人。光緒十H年(1886)進士。官駐英、法、意大利、比利時使館參讚。早受知於張之洞﹐為王閣運門下高弟。與廖平為同學友。致力於經史﹐尤深於《禮》﹐曾為經學、政論數萬言﹐主“托古改制”之說﹐欲引經術以圖治﹐興新法以利民。甲午戰爭後曾密謀購英國軍艦以襲日本長崎。光緒、宣統之際曾入楊士襄幕。辛亥革命後﹐王間運主國史館﹐作書招之。曾因故遭囚。晚編修《四川通志》。其詩師承王間運﹐“多半學徐、咦、陰、何之作”(陳衍《石遺室詩話》)。著有《問琴閣詩集》﹐輯刊《問琴閣叢書》。生平事跡見蕭月高《宋谷子先生傳》、呂洪年《宋育仁先生事略》。 李詳(185─1931)   近代詩文家。字審言﹐一字慎言﹐號後百藥生﹐又號座生、倪生﹐晚署輝武江蘇興化人。光緒十一年(1885)貢生。早窮經史﹐尤喜《文選》。受知於黃體芳、王先謙。後依謝元福門下﹐遍讀其藏書。心折乾嘉道學者﹐私岏g縵缺步□校□認慚□浣咎澹□□□樂□□疚募搖B□□髡龐賞醢彩□11僕□嶸先《鷗Α10□□□12婕彌□岳釕桃□7瘴洹S誶宕□蛐□ㄎ餳渭汀10譚礁佟﹕蠊莨婀獾浼遙□蠐氤氯□Ⅰ15□7□讓□肯嘟煌□O群筧謂□□嘁刖址腫搿13□賢ㄖ揪址腫搿□不沾婀叛□媒滔啊4嗣窆□□□味□洗笱□□□淌淞3卵芐蚱涫□□破洹安環何□髁□骯狻13扇蘋鍛□□省薄V□小堆□普□疚摹貳Ⅰ段某□貳Ⅰ妒□□貳Ⅰ妒樵□貳Ⅰ堆⊙□案邸貳Ⅰ段男牡窳□棺Ⅰ貳Ⅰ抖攀□□ 貳Ⅰ逗□□□ 貳Ⅰ凍□且磣Ⅰ貳Ⅰ獨5□月肌貳Ⅰ兌╘□樘浮返齲□袢思□□獨釕笱暈募□貳I□絞錄<□□孜洹獨釕笱韻壬□□貳3卵嫡□緞嘶□釹壬□貢懟貳16鈧篩Α獨釹甏□浴貳? 潘飛聲(185─1934)   近代文學家。字劍士﹐號蘭史。廣東番禹(今廣州)人。早年曾隨洪鈞出使德國﹐在柏林大學講中國文學。在外三年﹐回國後﹐以貢生保知縣﹐改國子監典籍﹐薦舉經濟特科﹐皆末赴。寓香港﹐報館聘主筆政。辛亥革命後﹐久居上海。為南社社員﹐與高旭鈍劍、俞銀劍華、傅家君劍﹐並稱“南社四劍”。又參加湘江、希社、鷗社、鷗隱社等。曾選《粵詞雅》﹐輯《粵東詞鈔》﹐撰《在山泉詩話》等。兼擅文、詩、詞﹐陳衍稱其羅浮遊詩﹐“可與易實甫羅浮遊詩競秀”﹐“寫得羅浮二山上下純綠”﹐“清響可聽”(《近代詩鈔》)。著有《南船北轍錄》、《酉海紀行卷》、《天外歸搓錄》、《柏林遊記》、《薩克遜遊記》、《羅浮遊記》、《老劍文稿》等﹐總名《說劍堂集》。生平事跡見《湘滬名人小傳》、《南社叢談‧南社社友事略》、汪國垣《光宣以來詩壇旁記》。 劉光第(1859一1898)   近代文學家。字裴村。四)l﹗富順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九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二十年﹐因件長官去職。二十四年戊戌春﹐入悻腹摹cF□攏□珊□涎哺□鹵□鵂觶□靡□□□鈾鈉非湎危□渚□□戮□□斡胄掄□□胙釗瘛8匪猛□17中袷背啤熬□□惱戮□薄0嗽攏□□渥鰨□□匪猛□裙擦□吮緩Γ□背啤拔煨緦□□印薄Mn□□□彌巍噸芾瘛芳啊獨竇恰貳N氖□閌□8嚦□破洹骯□□盼模□酆襉□□琛薄J□諶羆□16畎住6鷗Φ染闥□》a□鋅□閉□壩衛藍朊嫉壬剿□□□罟□﹕□茸□莆□安歡牢□□□又□塚□□酪□視心芄□□摺保a鍍懶豕獾誚□滋檬□罰□V□小噸允□□募□貳Ⅰ督□滋檬□□貳=袢思□小讀豕獾詡□罰□鍪瘴純□逵餛滸搿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牧□摹Ⅰ段煨綾浞ㄈ宋□□濉貳8嚦□讀躚詈洗□貳17浩舫□讀豕獾詿□貳10□季礎讀豕獾詿□貳? 賀濤(1859─1912)   近代散文家。字鬆坡。河北武強人。同治九年(1870)舉人﹐選國子監學正﹐改官大名教諭。光緒十二年(188)成進士﹐因故不及殿試。吳汝綸邀為信都書院主講﹐調署冀州學正。十五年﹐補殿試﹐以刑部主事用﹐兼冀州講席。民國元年(191)﹐袁世凱創設文學館﹐聘其主之。因目疾失明辭歸﹐病率。先後師從吳汝綸、張裕到﹐以古文名於時。論文主先以唐、宋八家立門戶﹐而上窺秦漢﹔謂姚源以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之說﹐必以辭章貫徹始終。與桐城馬其和齊名﹐然其路矜慎以斂﹐濤則雄峭以渾。著有《賀先生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趙衡《賀先生行狀》。 樑鼎芬(859─1920)   近代詩人。字星海﹐號節庵。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授編修。中法戰爭時﹐因流劾李鴻章﹐降五級調用。張之洞督廣東﹐聘主廣雅書院。張調兩江﹐復聘主鐘山書院﹐又隨張還兩湖。初亦讚助新政﹐旋即叛去﹐低毀康有為。以端方薦﹐起用直隸州知州﹐張之洞再薦﹐署武昌知府﹐補漢陽知府﹐擺安襄鄖荊道、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清亡後﹐參與張勛復辟。車後清室予溢文忠。其詩取徑中晚唐及南北來請名家﹐陳衍《石造室詩話》稱其詩“佳處多在悲慨超逸兩種”。錢仲聯《近代詩評》謂其詩“如吳興書法﹐婉麗可人”。著有《節庵先生遺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二、《戊戌變法人物傳稿》、汪兆舖《樑文忠公別傳》。 況周頤(1859──1926)   近代詞人、文學評論家。原名周儀﹐字英簽﹐一字葵孫﹐號玉梅詞人﹐晚號患風詞隱。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光緒五年(1879)舉人﹐官內閣中書。在京與同鄉王鵬運共為詞者五年﹐同問詞於端木深。南歸後﹐兩江總督張之洞、端方先後延之入幕府。民國後﹐居上海﹐以遺老終。工於持論﹐著有《惠風詞活》﹐論詞揭集“重、拙、大”﹐朱祖謀推為絕作。王國維《人間詞話》謂其詞“小令似叔原﹐長調亦在清真、梅溪間﹐而沉痛過之。疆村雖富麗精工﹐猶遜其真摯也”。葉恭綽《廣售中詞》謂其“寄興淵微﹐沉思獨往﹐足稱巨匠”。所著《詞話》外﹐輯有《蔽省詞鈔》、《粵西詞見》。自為詞有《新營詞》、《玉梅詞》、《錦錢詞》、《惠風詞》、《獲景詞》、《二雲詞》、《餐櫻詞》、《菊夢詞》、《存悔詞》﹐合刊為《第一生修梅花館詞》。晚年刪定為仍風詞》。生平事跡見《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作者小傳、龍榆生《清季大詞人況周頤》、馮仔《況君墓志》。 徐鄂   近代戲曲作家。字平闊﹐號核亭﹐別號汗漫道人。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光緒十一年(1885)順天鄉試舉人。出生九月喪父﹐母撫而教之。其族多顯貴﹐而鄂獨淡泊自甘﹐遊幕燕、趙、魯、豫、贛數十年﹐凡賑災、治河諸要政﹐規劃措施﹐均切實可行。以功敘同知﹐保舉知府分浙江候補。年六十卒於家。工詩文書畫﹐精算術﹐尤長於詞曲﹐人以為“烈拍凄腔楚動人﹐統思纏綿恣華鎮”(楊彥深題詩)。著有傳奇《梨花雪》、《白頭吟》﹐合稱《誦獲齋二種》﹐另《洛水犀》、《點額妝》已佚﹐他著有《奇門反約》、《奇方放觀》、《吉良合壁》。《追臆說》、《籌算洪由》、《平方捷密》、《隸體尋源》等。生平事跡見《民國嘉定縣續志》卷─一。 江標(186──1899)   近代詩人。字建霞﹐一字師邢﹐號營圃﹐又號靈鵝閣主﹐別署答移等。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為湖南學政。與陳寶箴、黃遵憲、譚嗣同等在湖南辦時務學堂﹐創刊《湘學報》﹐鼓吹新學﹐倡變法維新。旋擺四品京堂入總署。戊戌政變後﹐革職禁鋼於家。精金石版本之學﹐詩古文詞亦負時譽﹐早與兄霄緯有“雙丁”之目。易宗雅稱其詩“驚才絕艷﹐上掩玉溪、冬郎﹐次回《疑雨集》不足道也”(《新世說》)。著有《黃完圃年譜》、《靈鵝閣詩稿》﹐輯刊《靈初閣叢書》五集五十六種。生平事跡見《情畫家詩史》壬上、胡思敬《江標傳》、葉昌熾《江標建霞事實》。 王以敏   近代文學家。原名以感﹐字於捷﹐號夢湘﹐又號古傷。湖南武陵常德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江西瑞州府知府。工詩詞﹐徐世昌謂其“早歲客遊山左﹐酒邊扇底﹐多緣情□靡之作﹐中年以後﹐詩思壯闊﹐聲調益高﹐少與易實甫齊名﹐詩境亦略相似”(《晚晴怒濤匯》)﹐葉恭綽稱其詞“奄有梅溪、夢窗之勝﹐以不為標榜﹐故知音較稀”(《廣筐中詞》)。著有《樑塢詩存》、《禁塢詞存》﹐又有《西江殘笛》、《蘆中人語》﹐未刊。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卷一七七、《近代詩鈔》。 王乃徽   近代詩人。字聘三﹐號病三﹐又號藏珊、潛道人。四川中江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歷官撫州知州﹐宣統初年調任河南、廓壜陛潼藅D籩薟頰□埂S兄鄙□□□ㄆ鬧闆P樑□錈□螅□□僭11Γ□□罾□□□砸階願闆3S氤氯□Ⅰ18熳婺鋇瘸□汀3率□破涫□爸瀉痛頰□保a蹲鴆渴沂□啊罰□F洹堵湟洞省匪氖祝□痴溴□毒□攏□扒樵喜粵梗□愕筆□貳M□焙駝呱醵啵□□薌耙玻□枷麓□□□椋□皇庇型趼湟噸□啤保ㄋ鐨邸妒□犯笫□啊罰□V□小奪月逡韃蕁貳Ⅰ短炷可郊陀尾蕁返取I□絞錄<□肚迨□褪隆飯廡饜□吵□懟? 徐接   近代詩人。字貫詢﹐號泊廬。江蘇南通人。貢生。光緒末授知縣﹐未就。民國初﹐隨其師張春入京﹐薦為交通部官員。數年後﹐辭歸﹐隱居不出﹐以遊山玩水自娛。於詩文詞及書畫各有專長。吳仲《續詩人征略後集》謂“其鄉先輩范肯堂、顧晴谷及雲間楊蘇龕諸先生常貽書論詩﹐謂能以性靈書卷熔化一爐﹐為後起之傑”。陳衍《石遺室詩話續編》稱其詩“頗不肯作猶人語”﹐陳詩《尊部室詩話》稱其詩“辭藻博麗”。著有《治廬詩》、《碧春詞》﹐編有《崇》11詞征》。生平事跡見陳衍《石遺室詩話續編》、陳詩《尊部室詩話》、《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汪康年(860─1911)   近代散文家。字稷卿﹐晚號恢伯、醒醉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官內閣中書。早館張之洞府。甲午戰爭後﹐感國事日非﹐求變法圖強﹐加入強學會﹐在上海創辦《時務報》﹐約請樑啟超任主編﹐鼓吹變法維新﹐自著《自強三策》刊於首﹐倡伸民權﹐重公理。旋改為《中外日報》。晚又創辦《京報》、《芻言報》﹐其文頗有鋒芒。著有《汪稷卿遺著》、《汪稷卿筆記》。生平事跡見林綠《汪稷卿先生墓志銘》、唐文治《汪攘卿先生傳》、汪治年《汪稷卿先生傳記》、唐文治《汪康年先生年譜》。 俞明震(860─1918)   近代詩人。字格土﹐號覦庵。順天宛平(今屬北京)籍ㄐ撮屆撈式慰鶱佫y耍┤恕9廡魘□□輳?1890)進士。官刑部主事。二十一年﹐清廷與日本訂《馬關條約》後﹐曾在台灣抗擊日軍﹐任台灣民主國內務大臣。宣統H年(1910)﹐署甘肅提學使﹐權布政使。辛亥革命爆發﹐謝病歸。南京青溪、杭州南湖都有宅﹐往還其間。明震於詩﹐取徑杜甫、錢起、陳與義。“同光體”魁首陳三立﹐為其妹婿。度隴及晚年寓杭作近遊之詩﹐最為世所推崇。為近代宋派詩代表作者之一。陳衍《近代詩鈔》稱其“度隴後所作﹐則工力甚深﹐蘇堪(鄭孝肯)所謂得杜味者”。陳三立序其集﹐稱其“感物造端﹐振興象空靈沓留之域”。著有《腳庵詩存》。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 陳銳(1860─1922)   近代文學家。字伯歿﹐一字伯濤﹐號表碧。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光緒十九年(1893)舉人﹐官江蘇試用知縣。王間運弟子﹐傳王衣砵﹐早期詩學選體。中年到南京後﹐常在張之洞座上論詩﹐並與陳三立等宋派詩人交遊唱和﹐詩格漸有變化﹐不拘守漢、魏、三唐門戶﹐竭力吸取宋人長處。評論家以為調異凡流﹐湘中少與抗手者。集中有不少反映外國侵略者罪惡之愛國作品。亦工詞﹐客居蘇州﹐與鄭文焊、朱祖謀為詞甚早。況周頤題詞稱其詞“沉著沖淡﹐一洗鉛華靡麗之習﹐無矜煉之跡可尋﹐卻無一字不矜煉”。著有(碧齋集)、(碧齋詞)、《$碧齋詞話》。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 李桐軒(1860─1932)   近代劇作家。名良材﹐以字行﹐又字同營﹐號蓮舌居士。陝西蒲城人。光緒貢生。早年加入同盟會﹐參與組織自治社、天足會、編演社。辛亥革命後﹐歷任陝西都督府修史局總纂﹐督軍府、省長府、省政府顧問。民國二年(1912)發起創辦易俗社﹐提倡戲曲改良﹐並自撰大量劇作﹐以及戲曲論著。代表劇作有《一字獄》、《黑世界》、《英雄淚》、《鬼教育》、《亡國痛》、《天足會》、《文山殉國》等﹐另有論著《影戲改良說》、《為民說本》、《求明白》、《易俗社章程》等。生平事跡見李頎《李同營先生墓志銘》、唐得源《李桐軒──西安易俗社的奠基人》。 楊增$(1860─1933)   近代詩人。字陶谷﹐別署僧若。江西新建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官至四川候補知府。平生謹飭自守﹐潛心於學。曾倡立佛學會。卒於天津。與夏敬觀、諸宗元、陳衡烙、陳衍等時相唱和﹐詩名頗著。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稱其詩“沖淡處似泉明(陶潛)﹐高秀處如有丞(王維)﹐其風骨峻峭之作﹐又時與文與可(同)、饒倚鬆(節)為近”﹐所作小傳又謂其詩“善抒名理﹐若渴著文﹐難以巧似”﹐“在江西詩派中自創風格”。著有《楊響谷先生遺詩》。生平事跡見江國垣《近代詩人小傳稿》、i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鄭孝f(1860─1938)   近代詩人、書法家。字蘇堪﹐一作蘇勘﹐又字太夷﹐號海藏。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歷官內閣中書、同知、駐日使館秘書、神戶及大版理事、道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京漢鐵路南段總辦、龍州邊防督辦、湖南布政使。清亡後﹐以遺老自居。民國十二年(1923)往博儀處﹐任總理內務府首席大臣。九一八事變後﹐與博儀往東北﹐投靠日本侵略者。次年偽滿洲國成立﹐任國務總理。民國二十四年下台。後死於長春。工書法。為晚清同光體詩閩派魁首﹐與江西派陳三立、浙派沈曾植鼎立。其詩取徑謝靈運、柳宗元、孟郊以及宋代梅堯臣、王安石、姜愛與元代元好問諸家﹐融化創新﹐自成面目。陳衍區別晚清詩為“清蒼幽峭”與“生澀奧衍”兩派﹐以其為“清蒼幽峭”派之首﹐謂其詩“沉摯之思﹐廉悍之筆﹐一時殆難與抗手”。張之洞不喜清末宋派詩﹐而獨重其詩﹐比之華岳三峰。林庚白晚年自負古今詩人第一﹐而亦謂十年前鄭孝管詩今人第一。著有《海藏樓詩》。生平事跡見金樑《近世人物志》、葉參《鄭孝骨傳》及《鄭孝緊年譜》。 程范英   近代女彈詞作家。字董濤。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光緒間在世。家貧為塾師。易稿三番﹐費時二十年﹐著長篇彈詞《鳳雙飛》﹐其《自題鳳雙飛後寄楊香碗》詩雲﹕“未必啼笑皆中節﹐敢言怒罵亦成文。”鄧之誠《骨董瑣記》評三﹕“全書數十萬言﹐結構遣詞﹐遠在《天雨花》、《再生緣》之上。”亦工詩﹐“純乎問世之言﹐非尋常閨秀所能”(徐河《清稗類鈔》)。彈詞外﹐另著有《北窗吟稿》。生平事跡見蔣瑞藻《小說考証》卷七、譚正壁《彈詞敘錄》。 三多   近代詩人。字六橋﹐蒙古人。官杭州駐防官、奉天都統、綏遠都統、庫倫駐防大臣。樊增祥詩弟子。為詩工於隸事﹐得其師法。熟請滿蒙各地方言與故實﹐能以其雅馴者入詩。陳衍以為“六橋歌行﹐似樊山﹐尤似實甫﹔七律似實甫﹐尤似樊山”(《石遺室詩話》)。其《柳營謠》一百首﹐約十五歲時所作﹐記述駐防杭州兵營掌故史跡﹐斐然可觀﹐徐一士稱之為“詩史”﹐為研究旗營故實之珍貴資料。著有《可園詩鈔》。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徐一士《一士類稿》、汪國垣《近代詩人小傳稿》。 秦樹聲(1861─1926)   近代詩文家。字右衡﹐又字有橫﹐號晦鳴﹐又號乖庵。河南固始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官工部主事、員外郎﹐充會典館總纂﹐專修地理志。耀工部郎中﹐出為曲靖知府﹐官至廣東按察使、提學使。入民國﹐曾任清史館總纂﹐主修地理志。晚歲自矜書法﹐喜談時事﹐終鬱鬱以歿。少負才使氣﹐誓不讀齊樑以下書﹐文筆奇麗﹐自負其驕文突過六朝。陳衍以其為“今之孫樵、劉蛻也”(《石遺室詩話》)。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謂其“詩乃余事﹐然書味外溢﹐真氣內充”﹐以為“中州詩人﹐右衡為冠”。著有《乖庵文錄》、《南北史唐書刑法會要》、《讀書札記》等。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汪國垣《光宣以來詩壇旁記》。 汪兆鈾(1861─1939)   近代詩人。字伯序﹐號憬吾﹐晚號清溪漁隱、覺道士。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曾佐赤溪、遂溪、順德清縣事。出陳法門下﹐與樑鼎芬等交。曾入岑春煌幕。民國後遊覽東南﹐至上海與朱祖謀、陳三立、程頌萬等唱和。楊晨贈詩以“羅浮仙客”稱之。長於考據﹐推尊錢大聽。晚寓居澳門﹐作《澳門雜詩》﹐吟詠暗旋風光﹐為人稱賞。詩詞之作多滄桑悲涼之慨﹐夏敬觀稱其同“致力姜、辛﹐自抒懷抱﹐其品概亦今日之m湛若也”(《忍古樓詞話》)。著有《微尚齋詩》、《微尚齋雜文》、《雨屋深燈詞》、《棕窗雜記》、《嶺南畫征略》、《補三國食貨刑法志》、《晉會要》、《碑傳集三編》。生平事跡見張學華《汪君行狀》、張爾田《汪君墓志銘》、《微尚老人e訂年譜》。 宋恕(1862─1910)   近代詩文家。初名存禮﹐更今名﹐字燕生﹐晚更名衡﹐字平於﹐號六齋。浙江平陽人。孫鋼鳴之婿。師從孫衣言、俞孩。光緒八年(1882)與陳虯等創求志學社﹐十五年肄業治經精舍。居上海﹐著《六齋卑議》抨擊程朱理學﹐有變法思想。戊戌變法期間﹐主編《經世報》。又任教於杭州求是書院。後遊歷日本﹐歸國任山東學務處文案。陳詩謂其文“和雅類東漢人﹐不矜華藻而雅有典則”﹐其詩則“靜穆多似宋人”(《事略i》。著有《六齋有韻文集》、《六齋無韻文集》、《山左陳言錄》﹐今人輯有《宋恕集》。生平事跡見馬敘倫《平陽宋君別傳》、陳詩《宋征君事略》。 孫玉聲(862─1939)   近代小說家。名家振﹐以字行﹐別署警夢痴仙、海上漱石生。上海人。家世富饒﹐常出入秦樓楚館。步入文壇後﹐曾主編《新聞報》﹐又創辦《采風報》、《笑林報》、《新世界報》。參與編輯《申報》、《輿論時事報》。所作小說頗多﹐其中以狹邪小說《海上繁華夢》最為著名﹐他作有《如此官場》、《仙俠五花劍》、《海上十姊妹》、《指迷針》、《機關槍》、《海上燃犀錄》、《九仙劍》、《飛仙劍俠》、《金陵雙女俠》、《夫妻俠》、《金鐘罩》等。生平事跡見《民國舊派小說名家小史‧海上漱石生》。 姚永樸(862─1939)   近代詩文家。字仲實﹐晚號蛻私老人。安徽桐城人。姚瑩孫﹐姚永概兄。五世祖姚范﹐為姚潮之師﹔祖姚瑩又為和之門人﹐皆桐城派古文名家。長姊婿馬其臟﹐次姊婿范當世﹐亦皆一時著名詩文家。既承家學﹐又師事方宗誠、張裕別、吳汝綸等﹐學與文大進。古文與弟永概齊名。光緒Th十年(1894)中舉人﹐官候選訓導﹐出任廣東起鳳書院山長。人民國﹐受聘為國立高等政法學堂、京師大學堂經文科教習。晚歲南歸﹐應聘為東南大學、安徽大學教授。抗戰初﹐避地雲南﹐卒於昆明。姚永概跋其文集曰﹕“仲實詩文馴雅﹐有法度可誦﹐皆有為而作。”著有《蛻私軒集》、《素園叢稿》、《史學研究法》、《文學研究法》、《尚書說略》、《十三經舉要》等。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姚埔《姚仲實行述》。 李於錯(863─1923)   近代散文家。字冶成﹐又字叔堅。甘肅武威人。光緒二十一年(189)進士。官沂州知府。學宗全祖望﹐曾作《全謝山傳》。抱經世才﹐曾參與康有為發起之“公車上書”﹐聯合甘肅在京會試士子﹐領銜具草《請應馬關條約呈文》。又支持御史安維峻上疏彈劾李鴻章。辛亥革命後﹐歸鄉著書。擅長古文﹐王樹相陳}洹拔鈉犯竊謖漚楹睿ㄌ裕┬□稀保a段棟剛□鷗逍頡罰□V□小段都□□鷗濉罰□渥釉霾刮□獨鈑詿硪鷗寮□妗罰□碇□小緞□塩□褪鹵灸□貳I□絞錄<□肚迨□褪隆飯廡饜□吵□懟? 1曾佑(186─1924)   近代詩人、學者。字穗卿﹐號別士﹐又號碎佛。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選庶吉士。歷官禮部主事、祁門知縣、泅州知府﹐調權廣德。人民國﹐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北京圖書館館長。深於舊學﹐先治古文家考証之學﹐後又究心於今文家學說﹐並通釋典﹐博涉宗教家言。又逢於史學﹐著《中國古代史》﹐於當時為新創。早與譚嗣同諸人遊﹐共為新派詩﹐技拾一些新名詞以自表異。樑啟超《飲冰室詩話》嘗推黃遵憲、蔣智由及曾佑為“近世詩界之傑”。但其大量作品﹐富有哲理﹐喜內搞﹐與黃遵憲等擅長外播者不同﹐在“詩界革命”派中獨樹一幟。著有《夏曾情詩集》﹐刊於《近代文學史料》中。生平事跡見李新主編《民國人物傳》第四卷、夏循用《夏先生德卿傳》、樑啟超《亡友夏穗卿先生》。 周桂望(侶63一1926)   近代文學翻譯家。名樹奎﹐字佳經﹐又字辛庵、新庵、惺庵、新廠﹐號知新子等。江蘇南匯(今屬上海)人。南社社員。肄業於上海中法學堂﹐最初在《新小說》雜志發表小說譯作﹐後任《月月小說》譯述編輯﹐專事西方小說翻譯。辛亥革命後﹐在上海任同盟會機關報《天鋒報》編輯﹐發起創建譯書公會。曾任天津電報局局長﹐並經營航運業。晚年寓居上海。為近代中國倡導翻譯西方文學的先行者﹐主張以西方文學改良中國文學。於西方偵探小說譯介用力最勤﹐最早輸入並確立“偵探小說”這一名詞﹐又首創以白話直譯西方小說﹐並注重兒童讀物譯介。著譯有《新庵諧譯》、《新庵譯屑》、《毒蛇圈》、《八寶匣》、《紅恁案》、《失舟得舟▲LⅠ蹲笥業小貳Ⅰ陡6□λ乖偕□浮芳俺□□::怠妒瀾緗□□貳貳Ⅰ渡衽□偈榔嬖怠貳Ⅰ鬥賞□拘恰酚氡始恰緞騾直始恰貳Ⅰ緞騾治逯幀貳Ⅰ緞騾志胖幀返取I□絞錄<□賭仙□蘊浮□仙縞纈嚥侶浴貳? 李希聖(186─1905)   近代詩人。字亦無﹐號臥公。湖南長沙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土﹐官刑部主事。光緒朝後期﹐任京師大學堂提督。有經世之才﹐同情戊戌變法﹐又嘗從理財角度﹐著《光緒會計錄》。庚子之變﹐身在亂中﹐述見聞為《庚子傳信錄》。能為驕體文﹐有晉宋氣骨。突出成就為詩﹐晚清詩人﹐專宗李商隱不闌入他派者﹐李為第一。汪國垣稱其詩“學工期得其神髓﹐非惟詞采似之﹐即比詞、屬事﹐亦幾於具體”(《光宣詩壇點將錄》)﹐錢仲聯稱其詩“大都感愴國事﹐所謂‘楚雨含情皆有托’﹐非徒繡其單蛻而已”(《近百年詩壇點將錄》)。著有《雁影齋詩》、《雁影齋題跋》。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倦四八六、《近代詩鈔》、成本噗《李先生墓表》。 丘逢甲(1864一1912)   近代詩人。字仙根﹐號蟄仙﹐又號仲閱﹐別號南武山人、倉海君。台灣苗栗人﹐移居彰化。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官工部主事。歸講學於台中、台南諸書院。甲午中日之戰﹐清廷戰敗﹐割台灣、澎湖與日本。逢甲組織義軍﹐親任統領﹐抗擊侵台日軍。兵敗內渡﹐居廣東鎮平﹐創辦學校﹐推行新學。曾出遊南洋各地。歷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咨議局副議長。三十四年﹐被推為中國同盟會嶺南盟主。辛亥革命起﹐以廣東代表赴南京﹐參加組織臨時政府﹐被舉為參議院參議員。因病返粵卒。其詩多抒發愛國激情﹐悲壯蒼涼﹐接近杜甫、陸遊、元好問﹐為近代詩界革命派大家。居廣東時﹐常與黃遵憲唱和﹐自稱“十年之後﹐與公代興”﹐“二十世紀中﹐必有刻黃丘合稿者”﹐遵憲謂“論其才調﹐可達此境”﹐並稱“此君詩真天下健者(《壬寅致樑任公書》)。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柏莊詩草》等。生平事跡見丘瑞甲《先死倉海行狀》。丘復《倉海先生墓志銘》、江瓊《丘倉海傳》、丘綜《倉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譜》。 周樹模(186─1925)   近代詩人。字少樸﹐號沉觀、樸園。湖北天門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歷官編修、江蘇提學使、奉天左參讚、黑龍江巡撫。武昌起義爆發後﹐與趙爾器等組織“保安會”﹐阻撓東北獨立。入民國﹐任北洋政府平政院長、高等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民國七年(191)被薦為總理﹐以安福系異議而罷。後終老天津。精書法。其詩頗為陳衍所賞﹐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謂達官能詩者﹐張之洞外﹐當推樹模﹐“其詩於奔放恣肆之中﹐有沖治閒遠之韻﹐長篇險韻﹐盡成偉觀”。著有《沉觀齋詩文集》。生平事跡見賈逸君《中華民國名人傳》、汪國垣《光宣以來詩壇旁記》。 葉德輝(1864─1927)   近代學者、詩文家。字矣彬﹐號直山﹐又號郎園。湖南湘潭人﹐先世居江蘇吳縣西山。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官吏部主事。戊戌變法時期﹐與王先謙等反對變法改良﹐攻擊新學。辛亥革命後﹐漫遊四方。北伐戰爭期間﹐農民運動起﹐被殺。學問廣博﹐長於考訂。校刻書籍極富﹐著述亦多。其詩“設色工麗﹐宗法玉到﹐集中佳句甚彩”(陳談《藝苑叢話》)。著有《觀古堂詩錄》、《山居文錄》、《鄰國北遊文存》、《即國讀書志》、《書林清話》、《說文箍文考証》、《同聲假借字考》、《觀古堂藏書目》等。生平事跡見許崇熙《即國先生墓志銘》、無名氏《葉郎園事略》、杜邁之《葉德輝評傳》。 王式通(1864─1931)   近代文學家、法學家。原名儀通﹐字志庵﹐號書衡﹐又號研廬。山西汾陽人。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候補內閣中書。二十四年成進士。歷官刑部主事、員外郎﹐大理院推事﹐總檢察廳丞﹐大理院少卿。光緒末﹐曾赴日本考察學務及法律。人民國﹐歷任司法部次長、政事堂機要局局長、國務院秘書長、水利局副總裁。曾助徐世昌編《清儒學案》、《晚晴管詩匯》。為近代法律專家﹐博學豐才﹐熟舊聞﹐善談論﹐於詩文源流正變﹐尤善剖析。所為文言皆征實﹐驕散皆工﹐碑版文頗具文獻價值。詩典雅正則﹐足以考訂晚清史事掌故。《題島田彥板函來樓藏書源流考》一詩﹐記書林往事﹐關系中日文化史尤大。著有《志庵遺稿》。生平事跡見賈逸君《中華民國名人傳》、孫宣《王公志庵先生傳》。 陳詩(1864─1942)   近代詩人。字子言﹐號鶴柴山人。安徽廬江人。曾從吳保初學詩﹐稱弟子。宣統H年(1910)﹐俞明震出任甘肅提學使﹐邀赴幕中。人民國﹐居上海二十余年﹐輕文以活。同時詩人如沈曾植、陳三立、冒廣生、陳衍、夏敬觀、李宣龔等﹐並與交往。其詩早年規模中晚唐﹐苦吟近賈島﹐其後境界漸開拓﹐有沉雄之作。曾著《尊部室詩話》﹐又編選安徽鄉先輩詩為《皖雅初編》﹐保存文獻﹐但所錄小篇為多。另著有《尊瓢室詩》。生平事跡見鬱擦賢《滬臻同聲集》、《近代詩鈔》。 吳國$(1865─1886)   近代戲曲作家。字聲孫。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吳梅父。豬生。少好音律﹐讀《會真記》、《西廂記》﹐頗不能滿足﹐乃作《續西廂》四折﹐以芬駕病故﹐張生出家為結局。此外尚著有《整勤齋殘稿》。生平事跡見吳梅《程安筆記》、《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八。 譚嗣同(1865一1898)   近代文學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湖南測陽人。父繼詢﹐官湖北巡撫。嗣同早歲﹐從軍新疆﹐遊劉錦棠幕府。後蹤跡遍海內。甲午戰爭後﹐提倡新學。光緒二十二年(189)入資為候補知府﹐次江寧候缺。次年﹐應湖南巡撫陳寶箴召﹐回長沙助其行新政。二十四年七月﹐因徐致靖薦﹐被征入京﹐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預變法。政變起﹐被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與陳三立、吳保初、丁惠康並稱晚清“四公子”。三十一歲著《仁學》﹐借舊物理學“以太”概念釋仁﹐認為“仁為天地萬物之源”﹐“仁以通為第一義”﹐以此號召破除不仁不通之黑暗局面﹐以此為變法哲學思想基礎。古文雅健。其於詩﹐自謂初從李賀、溫庭摻入手﹐轉而為韓癒﹐為六朝。後從事詩界革命﹐嘗試采西事、西語入詩。著有《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近人輯有《譚嗣同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六四、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樑啟超《譚嗣同傳》、陳乃乾《例陽譚先生年譜》、楊廷福《譚嗣同年譜》。 曹元忠(1865─1923)   近代文學家、學者。字變一﹐號君直﹐晚號凌波居士。江蘇吳縣人。光緒Th十年(189)舉人。曾參加康有為為首之公車上書。屢應進士試及經濟特科試﹐俱不售。捐內閣中書﹐歷任玉謀館國史館校對官、學部圖書館禮學館纂修、實錄館詳校官、內閣侍讀、資政院議員。民國後為遺老。先後從管禮耕、黃以周受經學。與其從弟元粥﹐為清末著名古文經學家。其著作涉及考訂、校勘、輯佚、歷算、醫方、音律等各方面。工詩﹐清末瓣香李商隱的西昆派詩﹐吳中以元忠為巨率﹐江榮寶繼之﹐常熟張鴻羽翼元忠﹐弟子孫景賢繼之﹐蔚然稱盛。亦工詞﹐溫馨徘惻。著有《箋經室遺集》。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曹元迅《君直從兄家傳》。 蔣智由(1865一1929)   近代詩人。字觀雲﹐號因明。浙江諸暨人。早歲鼓吹君主立憲﹐東渡居日本有年。晚年歸寓上海﹐民國後以遺老自居。蔣為詩界革命巨子﹐樑啟超以其與黃遵憲、夏曾佑稱為詩界三傑﹐《廣詩中八賢歌沖﹐稱“詩界革命誰與豪﹐因明儕砘S燜□盡薄F涫□杷絛率攣錚□惴14□蟊涓□睦硐耄□淥□硐種□惹椋□肫湔□溫壑□□□骼>魷嘁恢隆G逋齟劍□員嗍□□□□縉諦屢墑□□可救□□虼吮灰爬鮮□順氯□Ⅰ3略□偎□奚汀>尤氈臼保□□小毒傭□□貳i□螅□□蘢勇爛浪瘴□□督□墼葡壬□攀□貳I□絞錄<□噸泄□□□難□笙怠□□始□貳? 何藻翔(186─1930)   近代詩人。原名國炎﹐號博廷﹐更名藻翔﹐字翔高﹐一字梅夏﹐晚號鄒崖道者。廣東順德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官外務部郎中。曾視察西藏﹐參與制定對藏政策。作《酉行雜詩》抒寫入藏聞見。侍為陳行、樑啟超所稱道﹐其挽黃遵憲六絕句﹐樑啟超以為“情文沉鬱﹐風格道絕”(《飲冰室詩話拾遺》)﹐為所見挽詩中最佳之作。其詩風有近宋代蘇武者。著有《鄒崖詩集》。生平事跡見自撰《六十自述》及吳天任《何翔高先生年譜》。 程頌萬(865─1932)   近代詩人。字子大﹐號鹿)I舊父、十髦居士。湖南寧鄉人。官湖北候補知府。工詩古文辭﹐得張之洞、張百熙器重。擅書法﹐又工畫﹐長於山水、蘭石。曾創設廣藝興公司﹐又設造船廠。早歲結湘社﹐與湘西才人易順鼎請人雅集酬唱﹐後又與何維樸、何維埃、樑鼎芬、陳曾壽等交好、陳衍《近代詩鈔》謂其“驚才絕艷﹐初刻《楚望閣詩集》﹐專為古樂府、六朝﹐以造溫、李、昌谷﹐不越湖外體格﹐亂後續出《鹿川田父集》﹐則生新雅健﹐識非凡手所能貌襲矣”﹐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亦有“早傳絢爛晚堅蒼”之評。著有《石巢詩集》、《楚望閣詩集》、《定巢集》、《鹿川文集》、4鹿》l特集》等。生平事跡見自編《十gr老人年略》、陳寶書《十霎先生年譜》與《年表》。 楊鐘著(1865一1939)   近代詩人。原名鐘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始改今名﹐字子勤﹐一作子晴、在晴、樣減﹐又字棋庵﹐號留詫、雪橋﹐又號聖遺居士﹐晚號南湖鮮民。漢軍正黃旗人﹐祖上隸滿洲正黃旗﹐尼堪氏。光緒十五年(18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浙江候補知府﹐人端方幕中﹐歷任兩湖文高等學堂提調、仕學院教習、勤成學堂監督兼提調﹐補襄陽知府﹐調署安陸﹐又改江寧。入民國﹐以遺老終﹐曾應清室之聘為南書房行走。為近代旗籍名學者﹐受知於潘祖蔭、翁同就﹐編有《八旗文經》、《白山詞介》﹐對保存八旗文獻頗有功績。著有《雪橋詩話》、《聖遺詩集》、《日知婆說酌義》等。生平事跡見其自編年譜(室家乘)。 唐文治(1865─1954)   近代散文家。字穎侯﹐號蔚芝﹐又號茹經。江蘇太倉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十八年﹐成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外務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商部右丞、左丞﹐農工商部侍郎、尚書。三十二年(1906)﹐以母喪南歸。後即轉而致力於教育﹐先後創辦南洋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校長﹐培養人才甚多﹐以疾卒。長於古文﹐從張裕到、吳汝綸受桐城派古文法。著有《茹經堂文集》﹐另有《茹經堂奏疏》、《茹經堂新著》等。生平事跡見《茹經先生自訂年譜》、唐慶治《茹經先生年譜續編》。 沈宗畸(﹖一刊926)   近代詩人。字太作﹐號孝耕﹐晚號繁霜閣主。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性情調說﹐才思發越。早以《落花》詩著名﹐號“沈落花”。光緒、宣統之交﹐曾於北京創“著滑吟社”﹐刊行《國學車編》。為陳簡持延入幕府。晚身世詫僚﹐失聰﹐人以“沈聾”呼之。其政論氣勢貫暢﹐詩則凄激清越﹐中年後尤多感傷抑鬱之作﹐潘飛聲以黃景仁比之。編著有《宣南零夢錄》、《詩群》、《煉庵驕體文選》、《實獲齋文鈔》、《驕花閣文選》、《樸學齋文鈔》、《今詞綜》等。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吳沃堯(1866──1910)   近代小說家。原名寶震﹐字小允﹐號繭人﹐後改研人﹐又署我佛山人﹐筆名隊、體佛、繭望、研度、中國老少年、抽絲主人、嶺南將文等。廣東南海(今廣州)人。早師從馮竹昆。年十八赴上海﹐入江南制造局為抄寫工作。戊戌變法前﹐始為報刊撰稿﹐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起﹐先為《字林滬報幅u刊《消閒報》編輯﹐繼創辦《采風報》、《奇新報》、《寓言報》。光緒二十八年應聘《漢口日報》。其時樑啟超於日本創刊《新小說》﹐始作長篇郵寄發表。其間曾往來日本、山東、漢口﹐曾任美籍英文刊物《楚報沖文版編輯。至光緒三十二年始在上海主辦《月月小說》。其後又創辦兩廣同鄉會﹐開設廣志小學。在政治上主張變法維新﹐在思想上主張恢復舊道德。欲以小說揭露社會黑暗﹐改良社會﹐住群治之進化。主要代表作品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最初在《新小說》上連載。其他重要作品有《九命奇冤》、《痛史》、新石頭記》、《瞎騙奇聞》、《恨海》、《近十年之怪現狀》、《劫余灰》、《糊塗世界》、《發財秘訣》等。所作以譴責小說為主﹐成為晚清主要譴責小說作家之一。另有短篇集《研人十三種》及筆記《研廖剩墨》、詩集《以簽詩刪剩》等。生平事跡見魏紹昌《吳沃堯研究資料》所輯傳記文獻。 吳剛人   即吳沃堯。 黃人門866一1引3)   近代文學家。初名振元﹐字慕韓﹐一字慕庵﹐中年改名人﹐別字摩西。江蘇昭文(今常熟)人。諸生。早與同鄉龐樹柏等結三千劍氣社。光緒二十六年(190)﹐東吳大學堂建立﹐被聘為文學總教習﹐章炳鮮曾與同事﹐論學術與政治極相得。宣統元年(190)﹐南社成立﹐即加入。辛亥革命起﹐南京成立臨時政府﹐欲往投﹐病發未遂。後以狂疾卒子蘇州。景仰明末黃石齋、黃陶庵、黃梨洲、黃九煙之氣節﹐名其齋曰“石陶梨煙室”。以奇才著稱一時﹐文學、史學、名學、法律、佛道、醫術、劍術乃至西方自然科學﹐無不研究。提倡小說﹐發刊《小說林》。撰《中國文學史》H十九巨冊﹐為中國最早之文學史著作。其中創辟新見﹐往往驚人。為文章千言立就。其詩奇肆橫逸﹐藻采瑰異﹐兼有李白、韓癒、李賀、盧生、李商隱之長﹐在清代繼承胡天遊、舒位、王曇、龔自珍傳統。其詞才思橫溢﹐荒忽要吵﹐究極情狀﹐牢籠物態﹐曾遍和龔自珍、張惠言、蔣敦復三家之作。曾主編《雁來紅》、《小說林》﹐著《中國文學史》外﹐又編有《國朝文匯》、《百科知識》。另著有《石陶梨煙室詩存》、《摩酉詞》。生平事跡見金鶴沖《黃慕庵家傳》、金天羽《吳中五奇人傳》、黃鈞達《曾祖父黃摩西傳略》。 姚永概(1866─1923)   近代詩文家。字叔節﹐號幸孫。安徽桐城人。姚瑩孫﹐姚永樸弟。光緒十四年(188)舉人﹐選授太平教諭﹐不就。戊戌變法後﹐新學興﹐充安徽高等學堂教務長﹐改師范學堂監督。人民國﹐應北京大學之聘﹐為文科學長。後任正志學校教務長。清史館設﹐與永樸、馬其施均為協修。晚年潛心內典。病卒於家。少有才情﹐兄永楷、永樸及姊婿馬其提、范當世常商文史﹐永概從之遊﹐頗受教益。其學於漢、來無所偏主﹐於文宗桐城派﹐師事方宗減、張裕到、吳汝綸﹐受古文法﹐從汝給最久﹐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謂其文“纖回蓄縮﹐務使詞盡意不盡﹐以至詞意俱不盡”。亦工詩﹐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稱其詩“得力所在﹐亦出宛陵﹐故意境老清﹐枯而能腴”。著有《慎宜軒詩》、《慎宜軒文集》。生平事跡見姚永柳叔弟行略》、金天羽《皖志列傳槁》、汪國垣《近代詩人小傳稿》。 曾廣鈞(1866─1929)   近代文學家。字重伯﹐號極庵﹐別號舊民﹐亦號環天。湖南湘鄉人。曾國藩孫。幼奇慧﹐王閻運稱為神童。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授編修﹐宮廣西知府。對戊戌變法運動、辛亥革命俱表同情﹐對慈接太後、袁世凱、張勛﹐多所譏諷、早年為詩﹐受湖湘派影響﹐取徑六朝、三唐﹐王閻運稱為“湘中又一傑”﹐博大過鄧輔綸。但其排比舖張﹐天骨開張﹐既不為湖湘派所固﹐亦與其祖國藩之詩異趣﹐然其崇尚李商隱﹐則本之國藩。秋控早年在湘時﹐曾受業於廣鈞。亦工詞。著有《環天室詩集》、《環天空詞》。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民國人物碑傳集》卷─一。 孫雄(866─1935)   近代詩文家。原名同康﹐字師鄭﹐號鑄翁﹐又號鄭齋。江蘇昭文(今常熟)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改庶吉士﹐官吏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文科監督。辛亥革命後﹐曾參與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工作。在京成立詩社“瓶社”。晚年居常昭會館賣文為活。治經學驕體文﹐而絕喜論詩。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謂其驕文近洪亮吉﹐錢仲聯《近代詩評》稱其詩“如鍵技鈴醫﹐自詡聖手”。著有《師鄭堂驕文》、《鄭齋類稿》、《﹗B京集》﹐編有《道咸同光四朝詩史》。生平事跡見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康廣仁(867─1898)   近代詩文家。名有博﹐字廣仁﹐號幼博。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康有為弟。少從兄學﹐不事舉業。弱冠後﹐曾在浙江充小吏。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澳門辦《知新報》。旋抵滬﹐倡設女學堂﹐經理大同譯書局。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春﹐伴樑啟超人都﹐參與變法維新﹐力主廢科舉。戊戌政變中被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為文長於議論﹐具當時報刊政論“新文體”之特色。著有《康幼博茂才遺文》﹐收入《戊戌六君子集》。生平事跡見《清史槁》卷四六四、康有為《亡弟幼博烈士移樞還鄉告祭文》、樑啟超《康烈士廣仁傳》等。 唐才常(867─1900)   近代詩文家。字伯平﹐又字級丞﹐一作徽丞﹐號佛塵﹐又號拼僻子。湖南測陽人。貢生。先後肄業於長沙校經、岳麓、兩湖諸書院﹐究心於經世致用之學。甲午戰爭後﹐思想激變﹐時與譚嗣同等議政論學。光緒二十二年(189)起參與湖南新政﹐與譚嗣同等創辦算學館、南學會、群萌會﹐先後任《湘學報》主筆、時務學堂教習、《湘報》總撰述。戊戌變法失敗後﹐東走日本﹐策劃興兵勤工﹐在滬組織正氣會﹐旋改名自立會﹐組織自立軍﹐準備起義。事泄﹐為張之洞捕殺於武昌。其文長於議論﹐宏深高遠﹐其詩則重性情﹐慷慨激昂。其著述今人輯為《唐才常集》。生平事跡見康有為《唐烈士才常墓志銘》、蕭汝霖《唐才常傳》、唐才質《唐才常烈士年譜》。 李寶案(1867─1906)   近代小說家。又名寶凱﹐字伯元﹐號南亭亭長、二春居士﹐筆名遊戲主人、漚歌變俗人等。江蘇武進人。諸生。幼年喪父﹐由堂伯父李翼清教養成人。光緒十八年(189)隨李翼清由山東辭官歸籍。光緒二十二年去上海﹐始編刊《指南報》﹐繼而又先後創辦《遊戲報》、《世界繁華報》﹐開國內小報之先河。內容多為“記注娼優起居”、“徘諧嘲罵之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為創作譴責小說積累了大量素材。光緒二十九年應聘去商務印書館﹐主編《繡像小說》。一生經歷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等重大事件﹐目睹社會L下﹐龍江是官場的種種腐敗﹐試圖通過小說揭露時弊﹐喚醒民眾﹐改良政治﹐作品之主題多持社會改良和洋務思想﹐但反對激烈的民主革命。所作以《官場現形記》最為著名﹐被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推動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繁榮、此書始連載於《世界繁華報》。此外尚有《文明小史》、《活地獄》、《中固現在記》、《海天鴻雪記》、《庚子國變彈詞》等名作﹐成為“名最著”(魯迅語)的晚清譴責小說家。民篇小說外尚有《南亭筆記》、《南亭四話》、《藝苑叢話》、《滑稽叢話》、《塵海妙品》、《奇書快睹》等。生平事跡見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所輯傳記文獻。 李伯元   即李寶嘉。 李瑞清(867─1920)   近代文學家、書畫家。字仲群﹐又字海庵。江面臨川人。光緒二十一年(189)進士﹐選庶吉士。丁憂歸。魏光春為雲貴總督﹐聘主講大學﹐魏移督兩江﹐從之人幕府。服閡﹐改官道員﹐分發江蘇﹐三署江寧提學使﹐任兩江師范學堂監督。辛亥武昌革命軍起﹐江寧新軍合浙軍攻城。總督張人駿奏請以瑞清署布政使。城破﹐李封藩庫積金辦移交訖﹐自為道士裝﹐賃屋居上海﹐賣書畫自給﹐自署清道人。其聘妻為余祥馨女﹐未及婚而卒﹔余以第六女配之﹐又逝﹔又配以第七女﹐又逝。遂鰥終身﹐更字梅痴以志痛。歿後﹐清室予溢文信。精書法、繪畫。所為文﹐以金石書畫之題跋為最工﹐余則為賦。詩亦名家。晚清詩宗選體者﹐群以湖湘派為歸﹐李不屬其派﹐而所為詩宗漢、魏﹐下涉謝靈運﹐與王閣運、鄧輔綸氣味相同。著有《清道人道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蔣國榜們陸川李文潔公傳略》、柳肇嘉《清道人傳》。 曾習經(1867──1926)   近代文學家。字剛甫﹐號蟄庵。廣東揭陽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十八年廷試授戶部主事﹐歷官戶部員外郎、度支部左參議、度支部右丞、稅務處提調、清理財務處提調、印刷局總辦、憲政編查館學部咨議官。宣統三年(191)清帝退位前一日﹐先引疾去。民國後﹐不出仕。早歲肄業廣州廣雅書院﹐從樑鼎芬學。張魯迅曾合刊樑、曾及羅停最、黃節之作為《嶺南四家詩》。屈向邦謂與黃節“先後名家﹐可稱粵東二妙”’(《粵東詩話》)。其詩以精警稱﹐命意深微﹐而出以淡雅﹐其學古途徑凡三變﹐早年近體宗李商隱﹐古體宗謝靈運﹐中歲取徑梅堯臣、陳師道﹐晚歲所詣﹐往往出入陶潛、柳宗元。而皆不襲其貌﹐自辟高境。深婉排惻﹐得《詩》、《騷》之旨。亦工詞。著有《蟄庵待存》、《蟄庵詞》。生平事跡見曾靖聖《度支部右丞曾府君行狀》、姚君惠《曾剛甫傳》。 工允皙(186─1929)   近代文學家。字又點﹐號碧棲。福建長樂人。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任建伍教諭。奉天將軍依克唐阿曾招之入幕。後又入北洋海軍幕府。官至安徽姿源縣知縣。一生所為詩詞不多﹐往往得之苦吟。筆意力戒凡近﹐清雋入逸品。存詩始於光緒二十七年﹐李宣龔序其集﹐稱“其畢生悲歡愉戚﹐跌宕慷慨之志所蘊結﹐一寄之於詩”﹐“意境高遠﹐不可一世﹐是真能以少許抵人千萬者”。詞宗姜建﹐與王鵬運、朱祖謀諸詞人過從甚密。葉恭綽《廣筐中詞》謂其“脫胎玉田(張炎)﹐而無其率滑”。著有《碧棲詩》、《碧棲詞》。生平事跡見《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 徐兆偉(867─1940)   近代詩文家。字少逸﹐號倚虹﹐又號虹隱﹐別署劍心。江蘇常熟人。光緒十六年(18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三十三年﹐赴日本學習法政﹐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曾任常熟代理民政長。民國元年(1912)任國會眾議員﹐曹銀賄選總統﹐拒賄南歸。居故鄉虹隱樓﹐讀書著述﹐為《重修常昭告志刷總纂﹐其集李商隱句哭沈鵬五律十首﹐人稱天衣無縫。著、編有《北鬆廬詩話》、《虹隱樓詩》、《夢雨消寒錄》、《楚雨集》、《海虞詩話》、《海虞閨秀詩話》、4海虞六家詩選》、(嘆逝集)、《牧齋遺事》、《河東君遺事》等四十余種。生平事跡見新編《常熟市志》。 張鴻(1867─1941)   近代文學家。初名激﹐字映南﹐一字師曾﹐號得隱﹐別號蠻公、蠻巢、燕谷居士、童初館主。江蘇常熟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援例為內閣中書﹐遷戶部主事。光緒三十年成進士﹐以戶部主事歸原班。旋改外務部榷算司主事﹐由郎中記名御史﹐出為日本長崎理事﹐調神戶理事。歸裡後﹐興辦教育。其詩為晚清吳下西昆派中堅﹐官北京時﹐與同邑徐兆林吳縣曹元忠、汪榮寶等﹐皆從事昆體﹐仿照《西昆酬唱集》﹐刊《西磚酬唱集》﹐以所居西磚胡同命名。但張亦能參異派之長﹐如樊宗師、梅堯臣、王安石等﹐多所取法。亦工詞﹐取徑吳文英、周密﹐悼亡之作﹐不減周之畸。能小說﹐曾著《續孽海花》。著有《蠻巢詩稿》、《蠻巢詞稿》、《懷瓊詞》﹐合刊為《蠻巢詩詞稿》。《遊仙詩》與錢仲聯、楊無恙所作合刊者別行。生平事跡見唐文治《張君橘隱墓志銘》、錢仲聯《張話隱傳》。 伍光建(1867─1943)   近代翻譯家。原名光鑒﹐號昭滾﹐別署君朔。廣東新會人。年二十畢業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後入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大學、倫敦大學留學。歸國後歷任出使日本大臣隨員、出洋考察政治大臣頭等參讚、海軍處顧問、軍樞司司長等職。宣統二年(1910)賞文科進士出身。次年與張元濟等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任副會長。辛亥革命後﹐歷任南京臨時政府財政部顧問、鹽務署參事、復旦大學教授等。一生翻譯西方著作近七十種。曾翻譯薄伽丘《十日談》﹐雨果《海上勞工》、《悲慘世界》﹐塞萬提斯《堂吉河德》﹐狄更斯《艱難時世人《雙城記》﹐大仲馬《二十年後》等﹐另著有《中國英文讀本》、《西史紀要》等。譯筆較通俗流暢。生平事跡見夏敬觀《伍光建傳》、賈逸君《伍光建》、張又君《翻譯前輩位光建》。 趙熙(867─1948)   近代文學家。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授編修﹐轉江西道監察御史﹐以抗直敢言著稱。與變法維新派蜀中劉光第友善﹐康有為、樑啟超皆敬仰之。民國後﹐不出仕。清末﹐陳衍與之遊﹐稱其詩為宋代四川詩人文同、唐庚之比。在近代詩人中﹐又以下筆最敏捷者著稱﹐送客人蜀為絕句三十首﹐一夕增六十首﹐江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點之為“天捷星沒羽箭張清”。後期所作﹐以遊峨眉諸作為最工。又工詞﹐夏敬觀《忍古樓詞話》稱為“芬芳徘惻﹐騷、雅之遺”﹐葉恭綽《廣售中詞》評為“詩人之詞”﹐“蒼秀入骨”。胡先轉為專文推崇之。著有《香宋詩前集》、《香宋詞》﹐今人輯有《香宋詩鈔》。生平事跡見《近三百年名家詞選》、《四》l版現代人物傳》第一輯。 何振th(1867─1952)   近代詩人。字梅生﹐一字心余。福建閩縣(今閩侯)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近代閩派詩人﹐世以鄭孝腎為宗﹐何雖非宗主﹐然閩派詩人能勝之者不多。錢仲聯稱其寫景之作﹐如西湖各詩﹐陳曾壽、俞明震未必高出其上。陳衍對之極為推許﹐謂其非惟淡遠﹐時復濃至﹐得力於柳宗元、孟郊、賈島、梅堯臣、陳師道諸家。沈曾植亦加稱許。在詩品中足當逸品。暮年取刊成之詩集﹐收回不問世。今所見者﹐惟有選印於陳衍《近代詩鈔》之《姑留稿》。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 薛紹徽(﹖一1911)   近代女詩人。字秀玉﹐號男如。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同邑陳壽彭妻。知音律﹐善洞蕭﹐作畫工花卉翎毛。壽彭以衣食奔走四方﹐紹徽在家﹐撫養兒女﹐操持家務﹐夜讀輒通宵達旦﹐以故得咯血病。後又從壽彭遊上海、寧波。江寧、廣東﹐生計頗艱﹐有以女學堂教師聘者﹐謝不往。既而壽彭官海軍部﹐隨居京師﹐舊疾發作而卒﹐年四十余。其詩能為梅村體歌行﹐《老妓行》詠賽金花﹐錢仲聯《夢曹庵詩話》以為“雖沉博絕麗﹐未逮樊(增祥)、王(甲榮)二家﹐而翔實勝之﹐出諸閨秀手筆﹐尤為難能可貴”。著有《黛韻樓詩集》、《詞集》、《文集》、《外國列女傳》﹐編有《國朝閨秀詞綜》﹐譯有《格致正軌》、《八十日環遊記》。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列女卷。 鄧邦述(868一﹖)   近代詩人、藏書家。字正因﹐號孝先﹐又號群碧、漚夢。江蘇江寧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官吉林民政使。曾入端方幕﹐三十一年出國考察。辛亥革命後棄官回北京。後移居江蘇吳縣。傾巨資搜求善本圖書﹐築群碧樓藏書近四萬卷﹐其中千余卷為宋刻本。後將大部藏書售與中央研究院。陳衍稱其《戊申元日沈陽作》一詩“用事極貼切”(《石遺室詩話》)。著有《群碧樓詩草》。《群碧樓書目》、《群碧樓善本書錄》。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丁惠康(186─1909)   近代詩文家。字叔雅﹐一字惺庵。廣東豐順人。丁日昌子。諸生。官戶部主事。年二十許遊京師﹐與曾習經、陳衍、姚樣芳、吳保初、羅悼星等人相交﹐相與講求新學。曾入岑春渲幕府﹐主辦新學﹐赴日本考察學校。與譚嗣同、陳三立、吳保初號清末“四公子”。陳衍稱其“詩文雖未大成﹐而絕無一毫塵俗氣”(《石遺室詩話》)﹐狄該賢稱其“善詩﹐沉著之中時見風韻﹐又工尺犢﹐溫雅似六朝人”(《平等間詩話》)。著有《丁征君遺集》。生平事跡見陳衍《丁叔雅征君行狀》、姚樣芳《丁惠康傳》。 洪炳文(868一1916)   近代戲曲作家。字博卿﹐號探園﹐別署祈黃樓主人、好送子。浙江瑞安人。熟請自然科學﹐嘗著《空中飛行原理》。好作戲曲﹐一生制劇三十六種﹐多已佚不存。其傳奇《電球遊》(又名《信香重夢》)、《月球遊》等劇﹐為中國科學幻想戲劇之先驅。另所著傳奇《懸泰猿》﹐譜明張蒼水抗清就義事﹐極悲壯蒼涼﹐鳳林題詩﹐稱其“生氣模棱千古道”。其他戲曲現存有傳奇《水巖宮》、《白桃花》、《芙蓉孽》、《秋海棠》、《後南柯》、《普天慶》、《撻秦鞭》、《警黃鐘》﹐多為抄本﹐另有《探國樂府》、《花信樓詞存》及《散曲》。生平事跡見《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二、《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卷九。 吳土鑒(1868─1933)   近代詩人。字綱齋。浙江錢塘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官侍講。工詩﹐曾作《清宮詞V﹨十四首﹐取有清一代宮禁故事撰寫而成﹐每首有注﹐可謂詩史。汪國垣稱其詩“風骨高賽﹐喜用近代掌故及西史事實﹐能雅能雋”(《光宣詩壇點將錄》)。著有《含嘉室詩集》。生平事跡見《含嘉室自訂年譜》、徐一士《一士談苔》。 楊壽ffi(1868─1948)   近代詩文家。初名壽械﹐字味雲﹐晚號革泉居士。江蘇無錫人。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曾先後入山西巡撫胡新生及大學士孫家擁幕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歸國後任職農工商部。民國時歷任北洋政府鹽政處總辦、總統府顧問兼財政部次長。晚寓居天津﹐以詩文自娛。著有《雲在山房類稿》、《雲在山房驕文詩詞選》、《雲邁漫錄》、《雲邁書札》。生平事跡見《答泉居士自訂年譜》、錢基博《楊味雲八十壽序》、鄭逸梅《楊味雲擁憶》。 俞陛雲(186─1950)   近代文學家。字陛青。浙江德清人。俞極孫﹐俞平伯父。光緒二十四年(189)會試成進士﹐殿斌一甲三名及第﹐授編修。二十八年﹐出任四川鄉試副考官。人民國﹐寄寓北京。詩詞俱雅正﹐詩工七律﹐風格在吳偉業、陳恭尹之間。著有《小竹裡館吟草》、《樂靜詞》、《入蜀驛程記》、《國朝閨秀詩話》、《詩境淺說》、《宋詞選釋》。生平事跡見《近三百年名家詞選》。 吳保初(1869─1913)   近代詩人。字彥復﹐又字君遂﹐號因公﹐又號北山。安徽廬江人。蔭生﹐官刑部主事。與譚嗣同、陳三立、丁惠康有四公子之目。曾師事寶廷﹐又與沈曾植、陳衍等人交遊。師事鄭孝告﹐自稱詩弟子。而廬江陳詩雖年長﹐亦從而學詩。康有為、樑啟超倡導變法維新﹐保初曾為之奔走號召。唐才常策劃武漢起義﹐相傳亦曾參與﹐後逃亡日本﹐逾年乃歸。與革命黨人章炳徽等亦有交往。晚以窮病終。其詩多感事憂時之言。宋恕稱其“五言古體多似陶、韋”﹐“五言律體多似少陵”(《北山樓集跋》)。詩文外﹐兼工書法。著有《北山樓集》。生平事跡見康有為《吳彥復墓志》、陳衍《吳保初傳》、陳濤《吳公家傳》、章炳群《吳君墓表》。 桂念祖(1869─1915)   近代詩人。又名赤﹐字伯華。江西德化(今九江)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早年隨康有為、樑啟超遊﹐主滬上報館。樑啟超離湖南﹐被舉為代理時務學堂講席﹐未行而戊戌政變起﹐乃匿跡山野。後赴日本寓居﹐病歿於東京。生平不婚不仕﹐安貧力學。精研佛學﹐依楊文會為居士數年﹐刊行《大乘起信論外注》﹐沈曾植深器重之。與黎端甫、歐陽竟無、李証剛並為楊門四大弟子。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j謂其“詩出入於坡公、遺山之間﹐取韻味於中晚﹐取奇僻於定庵﹐又喜技佛語理語入詩﹐善於熔化﹐故不入理障﹐此其過人處也”。於當時詩人﹐則最服膺范當世。著有《桂伯華遺詩》。生平事跡見王庚《今傳是樓詩話》、江國垣《光宣以來詩壇旁記》、《近三百年名家詞選》。 徐W(1869─1928)   近代詞人。原名昌﹐字仲可﹐別署中可、仲玉。浙江杭縣(今余杭)人。南社社員。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屢試禮部不第﹐授內閣中書﹐改同知﹐未赴任。曾應聘袁世凱練兵之小站﹐為將校講授經史大義。又任商務印書館編輯﹐為《辭源》編輯人之一。好編書﹐善詩文﹐尤工詞。錢仲聯《近百年詞壇點將錄》謂其詞“筆意淡宕疏快﹐不同於時人之好為艱澀者”。著有《小自立齋文》、《真如室詩》、《純飛館詞》、《大受堂札記》、《可言》、《五刑考略》等﹐編有《清稗類鈔》、《國難稗鈔》、《晚清禍亂稗史》、《歷代白話詩選》、《歷代詞選集評》、《清詞選集評》、《王風箋題》、《歲時景物日詠大全》、《佛說阿彌陀經注釋會要》等。生平事跡見《南社叢談‧南社社友事略》、夏敬觀《徐仲可墓志銘》。 章炳以(1869─1936)   近代思想家、學者、文學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因景仰顧炎武﹐改名維﹐號太炎﹐別署前漢、維叔、酉狩、支那夫、陸沉居士等。浙江余杭人。少從俞秘學。甲午戰爭後﹐參加維新運動。戊戌政變作﹐避地台灣﹐次年至日本﹐結識孫中山﹐旋返上海。光緒二十八年(190)再往日本﹐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周年紀念會﹐號召推翻清政府。與蔡元培共組中國教育會。設立愛國學社﹐次年因在《蘇報》上發表排滿革命言論﹐與鄒容先後入獄。出獄後至日本﹐入同盟會﹐主編《民報》。辛亥革命後回國﹐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民國六年(1917)﹐入護法軍政府﹐任秘書長。晚年僑高蘇州﹐創章氏國學會。為近代樸學大師﹐並通佛學。其文學主張﹐主要見於《文學總略》、《辨詩》諸篇﹐以為“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不得以興會神旨為主”。於詩力尊漢魏﹐反對宋詩﹐尤指斥曾國藩以來之宋詩派。其文學成就﹐在於政論與學術散文﹐作詩不多。詩文都潔屈古奧﹐然早期五律詩、晚年詩文﹐亦平淡高簡。著作繁富﹐有《章氏叢書》、《續編》、《三編》。詩文刊入《叢書》之《太炎文錄》、《太炎文錄續編》中﹐詩有影印《章太炎自寫詩稿》別行。今俱收入《章太炎全集》。生平事跡見黃侃《太炎先生行事記》、汪東《章先生墓志銘》、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及《太炎先生自訂年譜》(馬敘倫有補遺)。 章太炎   即章炳群。 尹昌齡(186──1943)   近代戲曲作家。字仲錫﹐晚號約堪。原籍湖南﹐後遷四川鄲縣﹐又隨父入華陽籍。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歷官白河、咸寧知縣﹐鳳翔、西安知府。入民國歷任四川審計處處長、黔中道尹、四川政務廳廳長、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曾為四川戲曲改良公會改編川劇劇本﹐著有《離燕哀》、《龍舟會》等川劇名作。生平事跡見黃稚壟《尹昌齡傳》、陶亮生《尹仲錫與慈惠堂》。 金兆g(1869─1951)   近代詩人。字錢孫、浙江秀水(今嘉興)入。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歷任江蘇度支公所管榷科科長。入民國﹐任財政部推行新稅所議員、財政部金事、會計司司長、財政善後委員會委員、清史館成立﹐聘為纂修﹐繼升總纂。助徐世昌編輯《清儒學案》及《晚晴管詩匯》。其詩受清中葉秀水派影響較深、與鄉人沈曾植、金蓉鏡趨向不同﹐但曾整理沈曾植《海日樓詩文集》。其詩較勝於吳仰賢、張鳴坷、沈景修等秀水詩人。名作為詠珍妃事《宮井篇》長詩﹐世推詩史。著有《安樂鄉人詩集》、《文集》、《藥夢詞》。生平事跡見《民國人物碑傳集》卷七。 沈鵬(1870─1909)   清詩人。初名祿﹐字誦棠﹐號北山。江蘇常熟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幼孤﹐依寡嫂生活﹐十五歲即以諸生入國子監淚擊時艱﹐常鬱鬱思有所建白。戊戌政變後﹐恨榮祿、剛毅說媚弄權﹐惠政賣國﹐遂上疏彈劾。掌院徐桐不許代奏﹐乃將奏稿交天津《國聞報》發表﹐引起朝野震動﹐被捕判終身監禁﹐後獲釋歸裡。著有《沈北山剩槁》。生平事跡見孫雄《清故翰林院編修沈君墓表》。 胡思敬(1870─1922)   近代詩人。字漱唐﹐又字瘦唐﹐號退廬﹐又號良廬。江西新昌(今宜豐)人。光緒十九年(189)舉人﹐次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吏部主事。以薦補遼沈道監察御史﹐轉掌廣東道。屢上疏言事劾大臣﹐又力普立憲派之論。辛亥革命起﹐奔走南京、徐州間遊說握兵權者為清廷效忠。入民國﹐以遺老自居。張勛復辟﹐授左副都御史﹐赴任途中﹐聞事敗復歸。卒於南昌。好藏書﹐居京師時曾廣為搜羅﹐後刻《豫章叢書》行世。汪國垣《光宣詩壇權將錄》謂其詩“不甚措意﹐惟吐辭屬事﹐自是退廬之詩﹐他人不能有也”﹐以地正星鐵面孔目裴宣一員長之。著有《退廬詩集》、《驢背集》、《退廬疏稿》、《鹽乘》、《戊戌履霜錄》、《王氏讀通鑒論辯》等。生平事跡見陳毅《故都御史胡退廬墓表》、劉廷探《胡公漱唐行狀》。 丁傳靖(1870─1930)   近代文學家。字秀甫﹐號團公﹐又號鬆隱行腳僧﹐別署滄桑詞客、貪噴痴阿羅漢。江蘇丹徒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副貢。宣統二年(1910)經陳寶深推薦﹐官禮學館纂修。辛亥革命後﹐曾任職民國政府。陳衍《石遺室詩話》謂其詩“學梅村”﹐又謂“若樊山(增祥)之工整﹐祈向者百不一二﹐六橋、圖公其最也”。其《黃鴿雲中曲可與吳偉業《永和宮詞》、《圓圓曲》“相頜頑”(陳作霖《可園詩話》)。又擅戲曲﹐曾創作《霜天碧》、《七曇果》、《滄桑艷》de傳奇。吳梅稱其“詞采葩發﹐雅近倚晴﹐而於聲律之道﹐則茫乎未有所聞也”以霍安筆記》)。兼工書法。著有(公詩存)、《明事雜詠》、《紅樓夢本事詩》﹐編有《來人軼事匯編》。生平事跡見丁志安《丁蜀公先生年譜》。 陳詢問870─1942)   近代詞人。字述叔﹐號海絹﹐晚號海納翁。廣東新會人。諸生。設館授徒為業。曾加入南園詩社。後應朱祖謀之薦﹐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抗日戰爭中﹐於廣州淪陷前舉家遷澳門。後重返廣州﹐任廣東大學詞學教授﹐病逝。與黃節交契﹐樑鼎芬譽為“陳詞黃詩”﹐朱祖謀手批其詞﹐稱其“神骨俱靜﹐此真火傳夢窗者”﹐又謂其為“清真法乳”﹐推許其與況周頤為“並世兩雄﹐無與抗手”。著有《海綿詞》、《海紹說詞》、《詞學》等。生平事跡見《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 華掉(1871一﹖)   近代詩人。字瀾石﹐號持庵。江西崇仁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曾宦遊大江南北﹐出使日本。戊戌變法失敗後﹐避居南昌﹐社門謝客﹐以詩寄懷。辛亥革命後閉居故裡﹐養病臨川﹐與陳三立等交厚。為同光體江西派詩人後勁。魏元曠序其詩曰﹕“持庵之詩得四至焉。勁者﹐骨至﹔澤者﹐膚至﹔沉淵而俊利者﹐氣至﹔皆有物焉﹐則性至也。”夏敬觀亦稱“其詩冷峻深刻﹐絕棄凡響﹐自成一家言”(《忍古樓詩話》)。著有《持庵集》。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歐陽述   近代詩人。宇伯鰱﹐號笠濟、江西彭澤人。光緒二十年(189)舉人。歷官江蘇候補道。早慧﹐幼在河南﹐七歲能詩﹐十歲已著《獨酌樓詩草》﹐大河南北稱為神童。少喜黃景仁侍﹐中年絕推厲乳曾東渡遊日本﹐日人求其詩者無日不至。在日本所作《水族博物館》一詩﹐最為吳汝給所稱賞。著有《浩山詩集》。生平事跡見《晚晴像詩匯》卷一八二I、《近代詩鈔》。 王jk(1871─1944)   近代詩人。字伯抗﹐一字伯謙﹐號冬飲。江蘇深水人。清末任南京陸師學堂教習、兩江師范學堂教習。人民國﹐曾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主講。早見知於文廷式、陳三立諸詩人﹐取法江西派﹐亦參三唐﹐喜奧衍雕刻﹐頗得力於阮大城、黎簡。黃節詩名動一時﹐而談卻深致不滿。屢任教於高等學校﹐門下多才士。著有《冬飲廬詩稿》。生平事跡見錢少新《冬飲先生行述》。 黃世仲(1872─1912)   近代小說家。字小配﹐又字配工﹐別署禹山世次郎、律、老槐、黃帝嫡高等。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少從名學者朱次傳學。後家道中落﹐赴南洋謀生﹐初顯文名於僑界。光緒二十九年(1903)﹐返香港任興中會機關報《中國日報N己者﹐發表文章駁康有為保皇之論。光緒三十一年加入同盟會﹐在港先後創辦並主編《香港少年報》、《廣東白話報》、《中外小說林》。宣統三年(191)春﹐參與組織廣州黃花崗起義﹐發表堪稱近代最早的報告文學作品《五日風聲》。廣東光復﹐創辦《新漢報》﹐任民團總局局長、軍團協會副會長、軍政府樞密處參議等職。不久被代理都督陳炯明羅織罪名捕殺。在小說創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著有《洪秀全演義》、《甘載繁華夢》(又名《粵東繁華夢》)、《黨人碑》、《宦海冤魂》、《黃粱夢》、《宦海潮》、《鏡中影》、《廣東世家傳》、《大馬扁》、《宦海升沉錄》(又名《袁世凱》)、《朝鮮血》、《十日建國志》、《新漢建國志》等中長篇小說。生平事跡見馮自由《(洪秀全演義)作者黃世仲》、李育中《(洪秀全演義)作者黃世仲》。 李剛己(1872─1914)   近代詩文家。字剛己。直隸南宮(今屬河北)人。光緒H十年(1894)進士﹐官大同知縣﹐署代州直隸州知州。師從張裕到、吳汝綸、賀濤、范當世諸家﹐受古文法﹐與吳汝給遊最久。善於評點古文﹐批竅中鎮﹐闡幽入奧。其文“雄肆淋漓﹐才氣宏偉﹐涵渾迄演﹐殆為絕詣”(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其詩為范當世弟子﹐“辭氣驅邁﹐植體杜、黃﹐得法於師﹐幾於具體”(江國垣《近代詩人小傳搞》)。著有《李剛己造集》。生平事跡見江國垣《近代詩人小傳稿》、趙衡《李剛己墓志銘》。 曾樸(187─1935)   近代文學家、出版家。家譜載名為樸華﹐初字太僕﹐改字孟樸﹐又字小木、箱齋﹐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光緒十六年(1890)舉人。少與邑中張鴻等交厚。光緒十八年(1892)據內閣中書﹐留京供職﹐二十二年﹐棄職南歸﹐居滬時與譚嗣同、林旭、唐才常等過從﹐議論維新。又從陳季同學習法文。光紹三十年﹐與徐念慈等創辦小說林社﹐發行《小說林》月刊。後入兩江總督端方幕中﹐以候補知府分發浙江。辛亥革命起﹐任江蘇臨時議會議員。袁世凱稱帝時﹐與蔡愕等為友﹐並資助陳其美等人反袁。此後曾任江蘇財政廳長、政務廳長等職。民國十五年(1926)退出政界﹐與其子在滬開真善美書店﹐創辦《真善美》雜志。晚年居鄉裡終老。其主要成就為長篇小說《孽海花》﹐前六回金夭羽寫完後即由曾樸續寫。自稱“盡量容納近三十年來的歷史﹐避去正面﹐專把些有趣的瑣聞逸事﹐來烘托出大事的背景”(《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思想和藝術上都有較高水準﹐魯迅譽為“結構工巧﹐文采斐然”(《中國小說史略》)﹐列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另著有小說《魯男子》、戲曲《雪曇夢》以及學術專著《補後漢書藝文志》並《考証》、文藝評述《論法蘭西悲劇源流》﹐譯有囂俄(雨果)《九十三年》、《呂克蘭斯鮑夏》、《項日樂》、《呂伯蘭》、《鐘樓怪人》、《歐那尼》及莫利哀《夫人學堂》、佐(左)拉《南丹與奈依夫人》等﹐詩文集未刊﹐時萌輯有《曾樸詩文選錄》。生平事跡見曾虛白《曾孟樸先生年譜》、時前《曾樸研究》。 張春K(1872─1935)   近代小說家。名炎﹐以字行﹐號漱六。江蘇常州人。寓居上海﹐為青樓常客。曾主編《平報》。所作長篇小說《九尾龜》曾風靡一時﹐為狹邪小說代表作。另著有《政海》、《魔海》、《摩登淫女》、《情波》、《情毒▲LⅠ肚蛄□貳Ⅰ鬥促僚邸貳Ⅰ短焱趵獻印貳Ⅰ奪隕餃□饋貳Ⅰ堆袒ㄅ□饋貳Ⅰ鬥緋窘O饋返取I□絞錄<□睹窆□膳尚::得□倚E貳□糯悍□貳? 閡爾昌(1872─1948)   近代詩人。字茂之。江蘇江都人。清末入袁世凱幕府。入民國﹐任北京總統府秘書。張作霖任軍政府大元帥時﹐辭職。後任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師。窮十年之力﹐輯清代八百十五人傳記﹐編《碑傳集補》﹐以續《碑傳集》、(續碑傳集)。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稱其“詩律精嚴”﹐“以雄渾代纖巧”﹐可謂妙筆。著有《雪海樓詩存》、《雷塘詞》、《江子屏年譜》、《王伯中年譜》、《王石耀年譜》等。生平事跡見金敏激《用爾昌》。 傅增湘(1872─1950)   近代版本目錄學家、詩文家。字沉叔﹐或署書潛﹐晚號藏園老人、藏國居士。四川江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充國史館協修﹐出為貴州學政﹐改直隸道員﹐奉派赴日本考察學務。歸後官直隸提學使、京師女子師范學堂總理。入民國﹐歷任肅政廳肅政使、教育部總長、總統府顧問、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又任教於清華研究院。抗戰勝利後隱居不出。畢生致力於收藏、鑒定、校勘圖書﹐於版本目錄學頗有貢獻。受古文法於吳汝綸﹐所作版本題跋﹐文筆流暢。亦工詩。著有《鐵華館詩文集》、《藏國群書題記》、《藏國群書經眼錄》。生平事跡見《藏國居士六十自述》、蘇精《近代藏書三十家》。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