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宋遼時期作家名覽(五) 邊元鼎   金文學家。字德舉。豐州(治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白塔鎮)人。天德三年(1151)第進士﹐以事停檢。世宗即位﹐太師張浩表薦供奉翰林﹐出為邢州幕官。復坐誣累﹐走不復仕進。其天資俊逸﹐十歲能詩﹐詩文有高意﹐時輩少及﹐與其兄元勛、元恕俱有時名﹐號稱“三邊”。其詩主要抒寫“雲泉是處堪為樂﹐軒冕從來隻累人”(《和致仕李政奉韻》)的閒適之情﹐亦時有“何日上方容請劍﹐會乘風雨斷鯨鰱”(《春花零落》)的激昂之辭。其《王文伯還家詩以迎之》詩雲﹕“十年一夢成何事﹐千首新詩不負人。”可知平生作詩甚多。今存詩僅四十二首﹐見《中州集》卷二。生平事跡見《中州集》卷二《邊內翰元鼎小傳》。 趙諷(﹖一約1196)   金文學家。字文孺﹐號黃山。東平(今屬山東)人。大定二十二年(1182)進士﹐官襄城令。大定二十九年(1189)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充《遼史》編修官﹐仕至禮部郎中。趙諷為明昌年間著名詩人﹐趙秉文輯《明昌辭人雅制》﹐選入諷詩。其詩清麗雋爽﹐真而不樸﹐華而不博﹐多有佳句。如《黃山道中》﹕“好景落誰詩句裡﹐賽驢駝我畫圖間。”據《歸潛志》卷八記載﹐趙諷因此詩而世號“趙安驢”。今存趙許多朝廷唱和之作﹐反映生活面較炵Y□3□允□□勞猓□止□櫸aU員□某破洹罷□逄寮嫜賬眨□脅荼鋼羆姨澹□□龐炙蒲金□劍□貝□坡持薄7詹盼灘□偌洹5吵兄甲□□舯□岳匆蝗碩□眩□□曰粕腳渲□□兩袢宋街□□痴浴□保a兌縊□募□肪磯□鍍樂襝□粕絞欏罰□V□小痘粕郊□罰□沿□喚翊媸□□□皇祝□□噸兄菁□肪硭募啊度□鶚□罰□□□慕翊嬡□□□□督鷂淖睢貳I□絞錄<□噸兄菁□肥□案叫〈□啊督鶚貳肪硪歡□□? IM(約1126─1203)   金文學家。字遺賓﹐號造安。其先世居臨治﹐麗生於對樑(今河南開封)﹐遂為對樑人。初學詩於伯父震﹐落筆驚人﹐震自以為不及。博學能文﹐不就科舉﹐一時名士皆師尊之。明昌末﹐朝廷詔舉德行才能之士﹐鄉人甘德諸生五百余人薦其孝義忠信﹐文章為世師表﹐朝廷以素知名﹐特賜同進士﹐授毫州鹿邑主簿﹐以老疾乞致仕。其詩沖淡簡潔似韋蘇州﹐不及風月。趙秉文曾刻工用等七人詩為《明昌辭人雅制》﹐今已不傳﹔存詩十三首﹐見《中州集》卷四。生平事跡見趙秉文《搖水文集》卷─一《遺安先生言行揭》。 王寂(1128─1194)   金文學家。字元老。薊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進士。世宗大定二年(1162)為太原祁縣令。十五年(1175)嘗奉使往自留治獄。十七年(1177)以父艱歸。次年起復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馬副都總管。後遷通州刺史兼知軍事﹐又遷中都副留守。二十六年(1186)河決衛州堤﹐奉命前往措畫備御﹐以救災不力貶為蔡州防御史。二十九年(1189)被命提點遼東路刑獄。章宗明昌二年(1191)石還﹐任中都路轉運使。明昌五年(1194)攝禮部尚書﹐數日而終﹐卒溢文肅。《四庫全書總目》稱“寂詩境清刻饒露﹐有冥冥獨造之風﹐古文亦博大疏暢﹐在大定、明昌間卓然不愧為作者”。著有《拙軒集》、《鴨江行部志》﹜嘉肴ㄐ摩椪ㄩ伅LI□絞錄<□堆冀□脅恐盡罰ㄓ薪袢寺藜套妗17挪┤□W1荊□諏□□嗣□靄嬪?1984年4月版)末附《王寂小傳》。 耶律履(1131一1191)   一名移刺履。金文學家。字履道。遼東丹王突欲(耶律倍)七世孫。家廣寧(今遼寧北鎮)。父早亡﹐過繼父之族兄為後。幼聰慧。及長博學多藝﹐善屬文﹐惡搜檢煩瑣﹐不舉進士﹐蔭補為承奉班抵候、國史院書寫。世宗興儒術﹐沼譯經史耀經史院編修官﹐兼筆硯直長。累官參知政事﹐進尚書右丞。溢文獻。耶律履精歷算、書繪﹐兼擅文學。文存《天竺三藏眸哈呷悉利幢記》一篇﹐見《金文最》。詩存《史院從事日感懷》一首﹐見《中州集》。詞存三首﹐見《校輯宋金元人詞》。師法蘇拭﹐風格曠放。《念奴嬌》中有“老坡疑是前身”之句﹐實為作者自況。著有《乙未元歷》、《煤管說》、《耶律文獻公集》等﹐均佚。生平事跡見元好問《元文類‧耶律公神道碑》、《金史》卷九五。 劉昂(﹖一約1201)   金文學家。字之昂。興州(今河北灤平)人。曾、高祖而下﹐七世登科。昂登大定十九年(1179)進士第﹐年三十三省椽考滿﹐調平涼路轉運副使。俄丁母憂﹐為當途者所忌﹐連賽十年。泰和初﹐自國子司業擺左司郎中。受遼陽人大中漏言除授事牽連﹐降上京留守判官﹐道卒。昂天資警悟﹐所作律賦輕便巧麗﹐自成一家。作詩得晚唐體﹐尤工絕句。趙秉文曾刻劉昂等七人詩為《明昌辭人雅制X﹐今已不傳﹔存詩十一首﹐見《中州集》。生平事跡見《中州集》卷四小傳、《金史》卷一二六。 黨懷英(1134─1211)   金文學家。字世傑﹐號竹溪。本為馮翊(今陝西大荔)人﹐其父為泰安軍錄事參軍﹐卒官﹐妻子不能歸﹐遂為奉符(今山東泰安)人。懷英為宋初太尉黨進十一代孫﹐少年時與辛棄疾為同舍生﹐師毫社劉巖老。少時穎悟過人。嘗試東府取解魁。然不以世務纓懷﹐放浪山水間﹐以詩酒自娛﹐故生計艱困。大定十年(1170)﹐插進士甲科。調成陽軍事判官﹐遷汝陰縣令。入為史館編修﹐大定二十九年(1189)與鳳翔府治中郝誤充《遼史》刊修官﹐應奉翰林文字。時章宗初即位﹐認為﹕“近日制詔﹐惟黨懷英最善。”明昌元年(1190)﹐再遷國子祭酒﹐二年遷侍講學士﹐三年遷翰林學士﹐六年攝中書侍郎。承安二年(1197)乞致仕﹐改泰寧軍節度使(《中州集》作泰定軍節度使﹐此從本傳)。三年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大安三年卒﹐溢文獻。趙秉文《承旨黨公神道碑》指出﹕“其文似歐公﹐不為尖新奇險之語﹔詩似陶謝﹐奄有魏晉﹔篆籍人神﹐李陽冰之後﹐一人而已。”著有《竹溪集》﹐已佚。今存詩六十八首﹐見《中州集》﹔存文十三篇﹐見《金文最》﹔存詞五首﹐見《中州樂府》。生平事跡見趙秉文《澄水文集》卷─一《中大夫翰林學士承旨文獻黨公神道碑》、《金史》卷一二五。 王庭藥(1測一1202)   金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遼東熊岳(今遼寧蓋州西南)人。其父工遵古仕至中大夫翰林直學士。罐籠幼有文才﹐生未期年﹐視書識十七字﹐七歲學詩﹐十一歲賦全題。登大定十六年(1176)進士第。釋褐承事郎﹐授恩州軍事判官。未幾﹐再調館陶主簿。二十年﹐以碌碌常選﹐殊不自聊﹐秩滿單車徑去﹐卜居隆慮。山居讀書十年﹐自號黃華山主。明昌三年(1192)﹐應詔為應奉翰林文字﹐與秘書郎張汝方品第法書名畫﹐遂分入品者為五百五十卷。五年(1194)﹐遷翰林修撰﹐同知制備六年(1195)﹐薦趙秉文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措。承安元年(1196)﹐秉文上書言事得罪﹐庭築受牽連下獄。二年(119)﹐外貶鄭州防御判官。繼丁內外艱。四年(1199)﹐起復應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1201)﹐復翰林修撰﹐擨i憂鍔劍□χ聘呈□寥□□嗍祝□倫諫跫沃□M跬□彩□氖榛□□眩□緦髟探澹□諉嵋皇薄J櫸ㄉ鮮Χ□□□路a僕□帷19總裕□彌□諂□現□洌換婊□貿□剿□20□瘢□旎□》Ⅲ□猩衿分□啤N□拇搶砑吒福□艿浪□□裕□紜段氖庠貉星俜衫椿□└場芳啊妒襝戎髏□□恰返齲□暈□舜□小F涫□嘁曰僕□崳□a□□繕鈦希□糜鍔□攏□□猿□□裙□趙希□□磣魅紜隊□懈吃淞貳Ⅰ隊□屑□唷返齲□□鏤9穸□靡飭忌睢V□校u媯┤□恚□痘蘋□街骷□匪氖□恚□沿□=裼薪鵒髖□□盡痘蘋□□釩司懟I□絞錄<□兌派郊□肪硪渙□鍛躉蘋□貢□貳Ⅰ督鶚肪胍歡□□13鴆□手闆鍛躉蘋□壬□昶住罰u皆亍痘蘋□□罰□? 周昂(了一12們)   金文學家。字德卿。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年二十四把第。釋褐南和主簿﹐有異政﹐遷良鄉令。入拜監察御史。路擇以言事被斥﹐昂送以詩﹐坐謗訕停控。滴東海上十數年﹐起為龍州都軍。以邊功得復召三司判官。大安軍行﹐權行六部員外郎。大安三年(1211)從宗室承裕軍戍邊﹐承格失利﹐走上谷﹐城陷﹐與其從子周嗣明同死於難。昂學術醇正﹐文筆高雅﹐以杜甫、韓癒為法﹐當時諸儒皆師尊之。其詩作以論詩詩和邊塞詩最有特色。著有《常山集》﹐已佚﹔趙秉文曾刻周昂等七人詩為《明昌辭人雅制》﹐今亦不傳。存詩一百首﹐收入《中州集倦四。生平事跡見《金史》卷一二六。 路鋒(﹖一1213)   金文學家。字宣敘。冀州(治今河北冀州)人﹐為路伯達長於﹐父於俱有時名。明昌三年(且192)為左三部司正﹐上書言事﹐召見便殿﹐遷右拾遺。五年﹐出為南京留守判官。承安H年(119)﹐召為翰林修撰。出為泰定軍節度副使﹐除東平府治中﹐改景州刺史。泰和六年(1206)﹐召為翰林待制兼知登聞鼓院﹐除孟州防御使。貞枯初﹐蒙古軍陷蓋州﹐擇投沁水而死。史稱路鋒為人剛正﹐歷官台諫﹐有古直臣之風。為文尚奇﹐詩篇溫潤精致有理趣。著有《虛舟居士集》﹐已快﹔趙秉文曾刻路鋒等七人詩為《明昌辭人雅制》﹐今不傳﹔今存詩二十六首﹐見《中州集》卷四。生平事跡見《金史》卷一OO。 邦權   金文學家。字元輿。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父部瓊﹐為金初名將﹐仕至武寧軍節度使。權少時曾與辛棄疾、黨懷英等同師毫社劉巖老。明昌初﹐召為著作郎。來幾卒。其詩作筆力雄奇﹐曾受到元好問讚許。著有《坡軒集》﹐已佚。《中州集》卷四選存其詩十六首。生平事跡見詩前附小傳。 蕭貢(115─1223)   金文學家﹐字真卿。京兆咸陽(今陝酉酉安)人。博學能文﹐不減前輩蔡硅。大定二十二年(1182)進士。調鎮戎州判官、徑陽令、徑州觀察判官﹐補尚書省令史﹐旋拜監察御史﹐遷北京轉運副使。人為翰林修撰﹐累官治書侍御史、右司郎中、國子祭酒、刑部侍郎、南京路轉運使、御史中臣等﹐以戶部尚書致仕。溢文簡。蕭貢曾予修《泰和律令》﹐章宗嘉嘆曰﹕“漢有蕭相國﹐我有蕭貢﹐刑獄吾不憂也。”(《中州集》卷五)又曾與陳大任刊修《遼史》。其詩工穩平和﹐擅長詠史﹐如《漢歌》、《楚歌》、《悲長平》、《華陽》、《陳官詞》、《後趙》等。著有《注史記》百卷、《公論》Th十卷、《五聲姓譜》五卷、《文集葉卷等﹐已煥。詩存三十二首﹐見《中州集》卷五﹔文存一篇﹐見《金文最》。生平事跡見《金史》卷一O五。 趙秉文(115─1232)   金文學家。字周臣﹐號閒閒老人。磁州滌陽(今河北磁縣)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進士及第。次年調安塞簿﹐遷邯鄲、唐山令。章宗明昌元年(1190)﹐充南京路轉運司都句判官。六年﹐由王庭騖薦舉人朝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法。旋以上書言事得罪免官。承安元年(1196)﹐出為同知奇嵐軍州事。五年﹐轉北京轉運司度支判官。泰和二年(1202)﹐入為戶部主事﹐遷翰林修撰。衛紹王大安元年(1209)﹐出為寧邊州刺史。次年﹐改平定州刺史。崇慶元年(1212)﹐入為兵部郎中﹐兼翰林修撰﹐俄提點司天台。至寧元年(1213)﹐轉翰林直學士。宣宗貞傷三年(1215)﹐主持省試﹐破格取土。次年﹐除翰林侍講學士。興定四年﹐拜禮部尚書、兼前職、同修國史、知集賢院事。次年﹐知貢舉﹐取進士廬亞﹐犯重韻﹐削兩階致仕。無光元年(1222)﹐復起為禮部尚書﹐兼官如故。哀宗正大元年(1224)﹐再乞致仕﹐不許﹔改翰林學士、同修國史。是年貢舉﹐為監試官。其仕王朝﹐官六卿﹐史稱其為“金士巨孽﹐其文墨論議以及政事皆有足傳”(《金史》本傳)。為金代文壇盟主。章宗後期沉項聲色﹐朝廷上下侈靡成風﹐士大夫之學多華而少實﹐浮艷尖新文風彌漫文壇﹐其“挺身頹波﹐為世抵柱”(元好問《閒閒公墓銘》)﹐壯大新型文風陣營﹔並身體力行﹐力圖從理論上、創作上改變文壇風氣。在理論上﹐主張為文應當“明王道﹐輔教化”《答李天英書》)﹐注重社會功用﹐以反對言之無物、以辭勝意的浮艷文風﹔主張“自然成文”(《承旨黨公神道碑》)﹐主張“轉移多師”(《答李天英書》)﹐進求“飛動”﹐以克眼浮艷文風的死守成法。其創作以剛勁的筆力、豪放的氣勢﹐破除浮艷文風的輕浮軟媚。其文出於義理之學﹐長於辨析。極所欲言而止﹐不以繩墨自拘。其詞效東坡﹐如《大江東去‧秋光一片》﹐人稱與東坡原作“信在伯仲間”(《詞苑叢談》卷四)。著有《易叢說》、《中庸說》、《楊子發微》、《太玄箋讚》、《文中子類說》、《南華略釋》、《列子補注》、《刪集論語、孟子解》、《資暇錄》、《貞觀政要申鑒》、《尚書無逸直解》等﹐均佚﹔今存《閒閒老人謙水文集》二十卷。生平事跡見元好問《遺山集》卷一七《閒閒公墓銘》及《金史》卷一二五﹐清人王樹科著有《閒閒老人年譜》二卷(《閒閒老人詩集》附)。 師拓   金文學家。字無忌﹐又名尹無忌。平涼(今屬甘肅)人。舉進士不中﹐明昌中﹐有司薦其才﹐以嗜酒不果。生活窘迫。劉祁《歸潛志》卷八記載﹕“趙閒閒嘗為余言﹐少初識尹無忌﹐問久聞先生不喜蘇黃﹐何如﹖無忌曰﹕學蘇黃則卑摜也。其詩一以李杜為法﹐五言猶工。”又稱﹕“趙閒閒於前輩中﹐文則推黨世傑懷英、蔡正甫硅﹐詩則最稱趙文孺諷、尹無忌拓。”元好問亦稱其“作詩有氣象而工於煉句”(《中州集》卷四)。趙秉文曾刻師拓等七人詩名曰《明昌辭人雅制》﹐今不傳。今存詩十二首﹐見《中州集》卷四。生平事跡見詩前附小傳。 楊雲翼(們70一12兆)   金文學家。字之美。其先讚皇(今屬河北)人﹐六代祖忠客平定樂平(今山西昔陽)﹐遂家焉。雲翼天資穎悟﹐初學語則畫地作字﹐八歲知屬對﹐日誦數千言﹐遂博通經傳﹐至於天文律歷醫卜之學﹐無不臻極。明昌五年(1194)中經義進士第一﹐詞賦亦中乙科。特授承務郎﹐應奉翰林文字。承安四年(119)﹐出為陝西東路兵馬都總管判官。哀宗時命其攝太常卿﹐尋拜翰林學士。累官禮部尚書兼侍讀。溢文獻。其天性雅重﹐自律甚嚴﹔與人交則款曲周密﹐國家之事﹐能以大節自任。宣宗貞枯二年(121)金室南渡以後﹐雲翼與趙秉文選掌文柄二十年﹐時人號稱“楊趙”。在文學觀點上﹐他主張“學以儒為主﹐不純乎儒非學也﹔文以理為主﹐不根於理非文也”(《鬧鬧老人浪水文集引》)。其古文長於論辯﹐說理明晰﹐時人譽為“海內文章選﹐人中道德師”(趙思文《吊同年楊禮部之美》)。其詩則不加藻飾而力求平直﹐表現出“溫柔敦厚”的特點。著有《文集》﹐《校大金禮儀》﹐續通鑒》等﹐均價存詩二十二首﹐二十一首見《中州集》卷四﹐《全金詩》增補一首﹐文載《金文最》。生平事跡見元好問《遺山集》卷一八《內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金史》卷─一O。 王若虛(1174─1243)   金文學家。字從之﹐號儲夫。菜城(今屬河北)人。少時先後奉其舅周昂和名士劉中為師﹐盡傳所學。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二十四﹐登經義進士第。釋褐額州錄事。不久了父憂﹐眼除調廣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治化清凈﹐秩滿得薦舉﹐入為國史院編修。遷應奉翰林學士同知制浩。奉使夏國﹐使還﹐授同知泅州軍州事。留朝為著作佐郎﹐領史院事﹐修章宗、宣宗《實錄》。哀宗正大初﹐遷平涼府判官。不久﹐召為右司諫。正大末﹐以資歷轉延州刺史﹐不拜﹐直遷翰林直學士。天興三年(1234)金亡﹐年六十一﹐微服北歸鎮陽﹐閒居近十年而卒。王若虛認為﹕“凡文章須是典實過於浮華﹐平易多於奇險﹐始為知本末。”《南集》卷三七)主張“探《語》、《孟》之淵源﹐擷歐、蘇之警英”(《送呂鵬舉赴試序》)﹐創作“辭精”、“意明”、“勢傾”的文章。論詩主張師法白居易“坦白平易”(《高思誠詠白堂記》)的風格﹐譏諷江西詩派“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為“剽竊之黠者”(《津南詩話》卷下)。其詩代表作為《再至故園述懷五絕》﹐字裡行間充滿黍離之悲和身世之感。大多數詩作則淺易直致﹐缺少余蘊。著有《津南遺老集》、《津南詩話》傳世。生平事跡見元好問《遺山集》卷一九《內翰王公墓表》、《金史》卷一二六。 史肅   金文學家。字舜元。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僑居北京路大定府和眾縣(今遼寧凌源西北)。年幼喪父﹐養於外家。及第後歷赤縣及幕官﹐入為監察御史﹐遷治書﹐出刺通州。泰和八年(120)﹐坐與蒲陰令大中私議朝政﹐受杖刑﹐滴靜難軍節度副使。大安初﹐召為中都路轉運副使﹐超戶部正郎。復坐鐫降同知汾州﹐卒官。素尚性理之學﹐李純甫學佛﹐自肅發之。元好問稱其“作詩精致有理﹐尤善用事﹐古賦亦奇峭﹐工於字畫”(《中州集》卷五)。著有《狠軒遺稿》﹐已佚﹔存詩三十首﹐見《中州集》卷五。生平事跡見詩前附小傳。 李純甫(1176一1222)   金文學家。字之純﹐號屏山。弘州襄陰(今河北陽原)人。初為詞賦學﹐後讀《左氏春秋》﹐大愛之﹐遂更為經義學。承安二年(1197)﹐登經義進士第。泰和六年(1206)南征﹐兩上疏策其勝負﹐章宗咨異﹐給送軍中﹐後多如所料。宰相奇其文﹐薦入翰林。大安三年(1211)﹐蒙古兵侵金﹐又上疏論事﹐不報。旋即歸隱。貞訪二年(1214)宣宗南渡後﹐再入翰林。時丞相術虎高淇擅權﹐耀為左司都事。純甫審其必敗﹐以母老辭去。俄而高棋伏誅﹐再入翰林﹐連知貢舉。興定未﹐因取土逾新格﹐出作坊州﹐未赴﹐改京兆府判官﹐卒於對。其年少頗自負其才﹐作《矮柏賦》﹐以諸葛亮自期﹐慨然有經世志。又作《重修面壁庵記》自述其所學。在文學思想上﹐主張言為心聲﹐惟意所適。在創作上﹐其文風雄奇簡古﹐一掃遼宋荂戮J□越鷸幸段姆緄淖□淦鵒斯□□淖饔謾A跗鈧賦觶骸澳隙珊笪姆繅槐洌□畝嘌□婀牛□□嘌□繆牛□燒韻邢小16釔遼匠□□﹗保a豆榍敝盡肪戇耍├涫□曰僕□崳□a□曰剖□疤熳是桶危□誄齪材□杈叮□緣臀□牛□怨飾□隆鋇奶厴□任□隙aa段餮壹□頡罰□M砟曜岳嗥湮模□猜坌岳砑骯胤鵠隙□藝擼□擰賭詬濉罰□漵噯綾□盡6□常□擰鍛飧濉罰□鐘小噸杏辜□狻貳Ⅰ睹□蘭□狻返齲□彩□□蜓裕□窠圓淮□4嫖鈉咂□□杖搿督鷂淖睢貳4媸□□□攀祝□杖搿噸兄菁□□摹F浯適杖搿度□鷦□省貳I□絞錄<□豆榍敝盡肪硪患啊督鶚貳肪硪歡□□? 龐鑄   金文學家。字才卿﹐自號默翁。大興(今北京)人(《金史》作“遼東人”﹐此從《中州集》)。明昌五年(1194)進士﹐仕有聲。貞枯二年(1214)南渡後﹐為翰林待制﹐遷戶部侍郎。坐遊貴戚家﹐出偉東平﹐改京兆路轉運使。龐鑄能詩善畫﹐文采風流﹐為時輩所推。趙秉文有題《龐才卿畫春山高隱圖》、《龐才卿畫長江圖》二詩。元好問在《龐都運山水》中亦有“門闌喜色到崔盧﹐文賦聲名逼兩都。重為溪山感疇昔﹐風流還有此翁無”之嘆。史稱其“博學能文、工詩﹐造語奇健不凡”。存詩二十首﹐見《中州集》卷五。生平事跡見《金史啃一二八。 李俊民(76─1260)   金文學家﹐字用章﹐號鶴鳴老人。澤州晉城(今山西晉城)人。唐韓王元嘉之後。少通程氏之學。承安五年(120)以經義舉進士第一﹐入為應奉翰林文字。未幾﹐棄官教授鄉裡。金室南遷後﹐隱於嵩山﹐嘗遇隱士授以邵氏先天象數之學。後徙居懷州﹐復隱西山。元憲宗H年(125)世祖在藩邪﹐以劉秉忠盛稱俊民﹐遂以安車召見﹐延訪無虛日﹐而違乞還山﹐重其節而從之。卒溢莊靖先生。世祖稱﹕“朕求賢三十年﹐惟得竇漢卿及李俊民二人”(《元史‧竇默傳》)。其門生劉積《莊靖先生集序》雲﹕“其文章典贍﹐華實相副﹐字字有源流﹐句句有根抵﹐格律清新似坡仙﹐句法奇傑似山谷﹐集句圓熟﹐脈絡貫穿﹐半山老人之體也﹐雄篇巨章﹐奔騰放逸﹐昌黎公之亞也﹐小詩高古含蓄﹐尤有理致而極工巧。”其詞代表作如《滿江紅》(名利場中)﹐反映了其人元後的生活態度。其文代表作《睡鶴記》﹐中有“新居之側有蹲石日‘睡鶴’﹐昔人取其例而名之‘鶴鳴’﹐見其似而喜之”之句﹐當即其號“鶴鳴老人”之由來。著有《莊靖集》十卷。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五八。 元好問(1190──1257)   金文學家。字裕之﹐號造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系唐元結後裔。生父德明累舉不第﹐遂倘群山水。喜杜詩﹐推崇蘇武、黃庭堅。繼父元格﹐曾在掖縣、冀州、陵)11等地做官。好問亦隨之赴任。師從郝天挺﹐潛心經傳旁及百家。宣宗貞訪二年(1214)﹐蒙古軍佔領秀容城﹐其兄被殺。四年﹐寓居福昌三鄉(今河南宜陽三鄉鎮)。興定五年(122)進士及第。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材郎﹐充國史院編修。八年﹐受詔入都﹐後任尚書省椽、左司都事。金亡不仕。其文學成就體現在詩、文、詞、曲、理論批評等多方面。為金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其詩今存一千三百余首﹐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且氣象深速﹐風格道勁。真實地反映出當時動亂的社會現實﹐如《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等﹐清趙翼評其“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題造山詩》)。其詞為金一代之冠﹐足與兩宋名家並比﹐如《水調歌頭‧賦三門津》直逼蘇、辛﹐但亦不乏婉約細膩之作。其文繼承韓癒、歐陽修傳統﹐眾體悉備﹐搖曳多姿﹐既清新雄健又平易自然。其詩歌批評以《論詩絕句三十首》為代表﹐在評論建安以來詩人的同時﹐表現了自己強調內容﹐又重視藝術成就的論詩觀點﹐也反映出傳統詩教對他的影響。還著有筆記小說集《續夷堅志》。編有《唐詩鼓吹》、《中州集》、《中州樂府》﹐今存。有《無遺山先生全集》傳世。生平事跡見《金史》卷一二六、元郝經《陵川集》卷二一《祭道山先生文》、清翁方綱《元遺山先生年譜》。 元遺山   即元好問。 段克己(1196─1254)   金文學家。字復之﹐號進庵﹐別號菊莊。蜂州稷山(今屬山西)人。興定四年(1220)﹐與其弟成己遊京師﹐禮部尚書趙秉文識之﹐目之曰“二妙”﹐大書“雙飛”二字以名其裡。正大七年(123)﹐登進士第。金室北渡以後﹐與弟一起避地龍門山中﹐同友人笑邀山水﹐結社賦詩﹐自耕自食﹐以遣余齡﹐終生不仕﹐金亡後二十年卒。其生當金、元易代的動亂之世﹐少有“志本期王佐”的大志。其詩文風格超曠憂憤、磊落不凡﹐骨力堅勁﹐意致蒼涼。其詞代表作如《滿江紅‧過汽樑故都》、《望月婆羅門引‧暮雲收盡》﹐或反映“鼓草聲震﹐天穿地裂”的戰亂現實﹐或抒發“回首處﹐不見長安”的故國之思﹐皆情思濃鬱﹐感人至深。所作詩詞與其弟段成己作品合刊為《二妙集》。生平事跡見孫德謙《稷山段氏二妙年譜》。 段成己(99─1279)   金文學家。字誠之﹐號菊軒﹐別號運齋。綠州稷山(今屬山西)人。少時與尼克己並以才名﹐當時主盟文壇的禮部尚書趙秉文目之曰“二妙”﹐大書“雙飛”二字以名其裡。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進士第﹐授宜陽主簿。金室北渡(123)以後﹐與兄克己避地龍門山中﹐結社唱酬﹐躬耕度日。元憲宗四年(125)﹐其兄克己歿後﹐徙居晉寧北郭。世祖中統元年(126)曾降詔起其為平陽路儒學提舉﹐辭命不赴。至元七年(1270)﹐為曹額與楊天翼所刊《元遺山詩集》作序。閉戶讀書﹐優遊以終。所作詩詞文亦超然拔俗﹐與其兄作風格近似。其大部作品雖是吟詠“投身田野間”(《余懶日甚─…‧覽者將有取焉》)、“遁跡月蘿深處”(《滿江紅‧齋居有感繼邂庵兄韻》)的隱居生涯﹐但面對“四海疲攻戰”(《和答木庵英粹中》)的慘烈現實﹐也禁不住發出“何當洗甲兵”(《蒲城董公……因所見以敘之雲耳》)的強烈慨嘆。其詩代表作如《和答木庵英粹中》﹕“四海疲攻戰﹐余生寄寂寥。花殘從雨打﹐蓬轉任風飄。有興歌長野﹐無言立短橋。敝廬猶在眼﹐殊覺路途遙。”抒發生逢亂世、淹留他鄉的寂寥情懷。《午芹道中》﹕“渺渺江風吹葛衣﹐愛閒長與世相違。青絲步障柳千樹﹐碧玉屏風山四圍。入眼江花如慰眼﹐近人沙鳥盡望機。虛名到此成何事﹐一笑平生始覺非。”表現退隱閒居的信然心境。其文原作數十卷﹐今僅存八篇。元吳澄《二妙集序》稱其“陶之達、杜之憂蓋兼而有之。其達也﹐天固無如人何﹔其優也﹐人亦無如天何。是以達之辭著而憂之意微﹐後之善觀者猶可於此而察其衷焉”。確為的評。所著詩詞有與其尼克己作品合刊的《二妙集》﹐佚詩佚文有吳重高、孫德謙二家輯本(吳輯見《九金人集》﹐孫輯見《金源七家文集補遺》)。生平事跡見孫氏《稷山段氏二妙年譜》。 董解元   金曲藝作家。或說名朗。解元為當時人對讀書人的敬稱。元鐘嗣成稱其為“金章宗時人”(《錄鬼簿》)﹐明朱權謂其“仕於金”(《太和正音譜》)。作有《西廂記諸宮調》(又名《弦索西廂》等)﹐演唐元植《竟騖傳》事。據作品卷首所述﹐作者似為一不拘禮法、風流調優﹐接近社會下層的文人。其余生平事跡不詳。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