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六) 王椅   清詩歌箋注家。字載韓﹐號渾庵﹐又號琢崖、百拙居士、背山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與齊召南、杭世駿友善。早鰥﹐閉門著述﹐有宋隱士林通之風。長於箋注之學﹐杭世駿為其李白詩注作序﹐稱其“專精罩思﹐密寐太白於幹載之上﹐─一扣其出處﹐而究其指歸”﹐使“太白之精神與前注之得失﹐軒然若揭日月”。尤精熟佛典﹐趙殿成撰《王右丞集箋注》﹐以王維本通佛理﹐舊注多未詳﹐特囑其助為之﹐以補未備。著有《李太白詩集注》、《李長吉歌詩匯解》。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 宋據(1703─1768)   清詩人。字仲良﹐號蒙泉。山東德州人。乾隆十年(174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以詩事清高宗。歷官右春坊右讚善、分巡鞏秦階道﹐或甘肅按察使﹐遷提刑。入覲﹐道卒於洛陽寓所。居官廉介。詩文皆有法度﹐嚴守王士慎門徑。著有《蒙泉學詩草》、《思永堂文稿》﹐並補輯王士鎮所著《五代詩話》﹐編有《山左明詩鈔》。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一八0。 趙青案   清學者、詩人。字然乙﹐又字星閣。安徽徑縣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江酉、山東道監察御史﹐數典鄉試。十三年﹐以耳疾乞休。年八十余卒。為官有直聲﹐數上疏言事。詩宗杜甫、韓癒。古文師方苞﹐主“義法”﹐風格屬桐城派。著有《漱芳居集》、《星閣詩鈔》﹐另有《箴友言》、《讀左管窺》。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 汪炕(704──1784)   清文學家。字師李﹐又字酉頒﹐號槐堂﹐一作槐塘。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諸生。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報罷。遊天津﹐客查氏水西莊﹐南北稱詩者奉為壇站。大學士史貽直將以經學薦﹐以母老辭。好為有用之學﹐自農田、水利、邊防、軍政﹐靡不條貫﹐嘗參修《浙江通志》及《西湖志》。受詩法於厲鸚﹐與王曾祥、杭世駿、符之恆、張憎稱“鬆裡五子”。楊鐘差《雪橋詩話余集》稱其詩“淡淪透迄﹐豐容流美”。著有《槐塘詩文稿》、《水香園遺詩》、《小眠齋讀書日札》、《青囊解惑》。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邵晉涵《征士汪先生家傳》。 鐘令嘉   清女詩人。字守箴﹐晚號甘茶老人。江西余幹人。詩人蔣士檢母。夙善文章﹐嫁蔣氏後﹐家貧無物﹐嘗於除夕大雪﹐抱兩月兒﹐坐冷屋中﹐括三錢沽酒與夫相對飲。士檢方四歲﹐令嘉口授四子書及唐詩﹐以兒幼不能執筆﹐削竹枝為細絲﹐教其組合筆畫成字。士鈴成進士﹐官翰林後﹐迎其就養京師。居未久﹐語士控不如歸。士控以行誼文學為時推重﹐與之交遊者﹐皆升堂拜其母。著有《柴車倦遊草》。生平事跡見《晚晴容詩匯》卷一八四、《國朝魯獻類征》名媛卷四、《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三。 全祖國(1705─1755)   清學者、詩文家。字紹衣﹐號謝山﹐又號雙韭。浙江勤縣人。雍正七年(1729)貢生。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以同年先中進士﹐選庶吉士﹐已入詞館﹐不與試。散館﹐以知縣候選﹐不復出﹜噈撬朣唹P健6訟□樵海□□苛盅鮒亍I銑謝譜謔芫□樂掠彌□□□□愣□費□蠹搖8浩醜□祝□恫《□□霾魂。□□恪獨□□臀擰罰□辜□端臥□□浮罰□砟昶□﹗端□□Ⅰ貳H鈐□狡浼婢□□6凡擰4士迫□□F浯□拘蚣侵釵模□鶉宋錚□堊□□□□蔽□浪□亍<敲髂┬琶裰臼渴錄#□扔屑壑怠J□□危□銜□手薄V□小督嵋甕□□貳Ⅰ逗□甕□□□罰□磧小逗菏櫚乩碇凈□傘返取I□絞錄<□肚迨妨寫□肪□□恕Ⅰ肚迨犯寰□陌艘弧Ⅰ豆□□合桌嗾鰲肪硪歡□□Ⅰ豆□□日□侶浴肪砣□摹6□□俊度□簧僥昶住貳? 夏敬渠(170─1787)   清小說家。字俄修﹐號二銘。江蘇江陰人。諸生。通經史﹐旁及諸於百家禮樂兵刑天算之學﹐無不涉獵。生平足跡幾遍海內﹐所交盡賢豪。為人迂直﹐一生不得志於科場。於學尊程朱而斥陸王﹐崇儒學而攘釋道。乾隆元年(1736)遊京師﹐識楊名時。十五年﹐大學士高斌禮聘之講論性理。三十九年﹐治英王祝其七十大壽﹐題額日﹕“天罵曹英。”著章回小說《野臾曝言》以抒其平生不得展之抱負﹐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謂﹕“以小說為度學問文章之具﹐與寓懲勸同意而異用者﹐在清蓋莫先於《野臾曝言》。”另著有《綱目舉正》、《經史余論》、《全史約編》、《學古編》、烷玉軒文集》、《詩集》等﹐不傳。生平事跡見《光緒江陰縣志》卷一七、趙景深《(野裡曝言)作者夏二銘年譜》。 湛泛   清詩僧。俗姓徐﹐法名又作湛性﹐字藥根﹐又字藥庵。江蘇丹徒人。乾隆間揚州抵園庵僧。出家而以孝聞﹐極為趙青黎所重。往來揚州、江寧﹐與清名士唱和。嘗遊京師﹐謝塘、秦大士、李中簡、沈初諸人頗稱賞之﹐時有方外才人之目。《四庫全書總目》謂其詩“宗法王士模﹐‧﹐…‧故結體修潔﹐時有雋語﹐……然骨力未堅﹐興象頗淺﹐十首以外﹐語意略同”。著有《藥庵集》﹐已佚﹐後人刻有《雙樹軒詩鈔》。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五、《湖海詩傳》卷四六、《晚晴怒濤匯》卷一九七。 朱齊   清戲曲作家、美術家。初名杏芳﹐字雲裁﹐改今名﹐字山漁﹐號公放﹐又號莫稗老農。浙江歸安(今湖州)人。邑諸生。久困場屋﹐遂不事進取。放情山水﹐不治生計﹐以筆墨自娛﹐有唐張志和之風。工書畫﹐精篆刻﹐善治金石之學﹐又能疊石為假山。客揚州﹐與金農、鄭類友善。尤工度曲﹐乾隆十六年(1751)春﹐清高宗南巡﹐江蘇巡撫莊有恭延譜《迎鑾新曲》﹐臉炙人口。盧見曾為兩淮鹽運使﹐亦嘗延館署齋月余﹐撰傳奇付梨園子弟演之。亦工詩﹐詩才清雋。遊幕京師﹐卒於某藩礎。著有《夷稗集》、《倚聲雜記》及傳奇《三尺樓》、《絞絹帳》、《寶母珠》﹐後二種今佚。生平事跡見《光緒長興縣志》卷二三、三一﹐《光緒歸安縣志》卷四一﹐汪啟淑《飛鴻堂印人傳》卷一。 牛運民(1706─1758)   清學者、散文家。字階平﹐號真谷﹐晚號空山先生。山東滋陽人。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乾隆元年(1736)召試博學鴻詞﹐不遇。歷官秦安、平番知縣﹐居官不延幕友﹐事必躬親﹐平冤獄﹐興農業﹐除虎患﹐設書院﹐百姓頌其德﹐上官異其才。為忌者劾罷﹐貧不能還鄉﹐留主皋蘭書院。及歸﹐有走幹裡送至調橋者。歸後閉門治經學﹐歷主晉陽、河東兩書院。性好金石﹐精經術﹐工文章﹐善棄能琴。著有《空山堂集》、《空山堂易解》、《春秋傳》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七、《清史列傳》卷七五、孫星衍《平番知縣牛君運震墓表》、蔣致中《牛空山年譜》。 王又曾(1706──1762)   清詩人。字受銘﹐號谷原。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十九年成進士﹐官刑部主事。同縣錢載論詩宗黃庭堅﹐又曾與朱沛然、陳向中、祝維潔和之﹐號“南郭七子”。又與萬光泰、汪孟路等同時做厲﹐細深鑿險﹐不墮臼科﹐號秀水派。畢沉序其集﹐謂“於漢魏六朝及唐宋諸家外﹐能融會變化﹐自成一家”﹐“取材於眾所不經見﹐用意於前人所未發﹐此又谷原之所獨到”。又舉秀水詩人朱彝尊、錢載與其並列為三家。陳衍《石造室詩話》謂﹕“沈子培(曾植)論谷原詩勝於樊榆(厲鸚)﹐余謂將原因有老於樊講者﹐然樊輸佳處較多。”後人以其與厲鸚、嚴遂成、錢載、袁枚、吳錫搬合稱“浙西六家”。著有《丁辛老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國朝管獻類征》卷一四五。 jig(1706一1775)   清學者、文學家。字賓谷﹐號鬆泉。江蘇儀征人。諸生。安貧嗜學﹐勤於著述。雷錠、劉藻、沈德潛皆以“國土”稱之。於聲音訓沽、金石文字之學﹐造詣頗深。以詩名於時﹐其詩與程夢星、盧見曾、厲鸚等相唱酬﹐“最工詠物﹐刻貌接形﹐牢籠萬態﹐本原深厚﹐非元人纖巧可及”(阮元《淮海英靈集》)。其詞“得南宋遺意﹐雖未臻深厚﹐卻與淺俗者調別”(陳延伸《白雨齋詞話》)。著有《韻歧》、《滯湘聽雨錄》、《鬆泉詩集》、《梅鶴詞》、《藏洲漁笛譜疏証》、《草窗集外詞疏証》﹐編有《唐律頷珠集》、《精粹詞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香獻類征》卷四ThO、國朝詩人征略》卷三三。 鮑倚雲(17叮一1777)   清詩人。字江省﹐號退余。又號蘇亭。安徽撤縣人。優貢生。少工詩﹐吳瞻泰嘗以《紅豆歌》使和之﹐援筆立就。中歲以後﹐絕意仕進﹐教授於鄉。清高宗南巡﹐召試﹐以病未就。晚往來於江、淮間。其詩“出入漢、魏、唐、來諸家﹐清微雅健﹐一洗雕章琢句之陋”(《清史列傳》)。著有《壽籐齋詩》。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姚川鮑君墓志銘》。 江師韓(707─1780)   清文學家、學者。字抒懷﹐號韓門﹐又號上湖、坦橋。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乾隆初﹐受詔勘經史。充湖南學政﹐降調入都﹐大學士傅恆薦人上書房﹐復授編修﹐以事落職。後主講蓮池書院。師韓少以文名世﹐時稱為近代之劉效、王應群。中年以後﹐一意治經﹐諸經皆有著述﹐於《易》尤這。曾為王安石詩李壁注作補箋、勘誤﹐為學者所重。杭世駿謂“詩之道熟易而澀難﹐韓門詩有澀味﹐所以可傳”(阮元《兩浙輛軒錄》引)。著有《上湖紀歲詩編》、《上湖分類文編》、《觀象居易傳箋》、《韓門輟學》、《談書錄》、《詩學纂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及自編《上湖紀歲詩編目錄系年》。 李海觀(1707─1790)   清小說家。字孔堂﹐號綠園﹐晚號碧圃老人。河南寶豐人。乾隆元年(1736)舉人。三十七年﹐官印江知縣﹐興利除弊﹐頗有賢聲。未幾辭官去。前後舟車遊歷四方數十年。擅詩文﹐有“詩僧”之誰號。與劉青芝、童任、呂公博等相往來。四十三年﹐曾與呂公博等為戊戌九老詩會。所作詩多爽勁流利﹔紀遊諸作﹐亦多大力磐腐﹐神與俱流。學問淹博﹐尤洞達人情物理﹐乃以覺世之心﹐自托於種官小說。撰長篇小說《歧路燈》﹐歷三十年而後成﹐人爭傳寫之。乾隆庚子過錄本呂中一評語雲﹕“以左丘、司馬之筆﹐寫布帛寂票之文。”又著有《綠園文集》、《拾裙錄》、《綠園詩集》、《家訓諄言》。今人輯為《李綠園詩文輯佚》。生平事跡見來星編《李海觀年譜》﹐載《歧路燈研究資料》中。 帥家相   清詩人。字伯子﹐號卓山。江西奉新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改庶吉士﹐授吏部主事﹐歷官深州知州、得陽知府。工詩﹐善學少陵﹐氣格沉雄﹐有幽燕氣。與從父念祖囮p按笮::□敝□俊T騲貿13Σ涫□氤略屎狻9蹕錐a16□搿13□考□9舫酢13鉅住10臥諤鍤□峽蹋□□豆□□□野思沂□ 貳V□小度□□□聳槁□□□貳I□絞錄<□鍛砬繅剖□恪肪砥咚摹? 錢載(708─1793)   清詩人、畫家。字坤一﹐號養石。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中允、侍讀、庶子、侍讀學士、少詹事、詹事、內閣學士、山東學政、禮部侍郎。屢典鄉試、會試。詩學黃庭堅﹐險入橫出﹐嶄然成一家。同縣王又曾、萬光泰輩相與唱酬﹐號秀水派。又與厲鸚、嚴遂成、王又曾、袁枚、吳錫映並稱為“浙西六家”。黃培芳以為其詩“大約不拘唐宋﹐空所依傍﹐生面獨開”﹐“其七律之獨到者﹐體大思精﹐字字真實沉著﹐洗盡矜浮之氣﹐非稅章繪句之徒專事皮相者所能望見”(《香石詩話》)。吳應和以為“其旨敦厚﹐其氣清剛﹐其意沉著﹐其辭排異﹐漢、魏、六朝、三唐、兩宋體制﹐靡不兼有﹐尤得力於少陵﹐造詣深沉﹐脫盡膚言浮響﹐自成一大家面目”(《浙西六家詩鈔》)。更極為晚清同光體詩人所推崇﹐陳衍謂“有清一代詩宗杜、韓者﹐嘉、道以前﹐推一錢再石”。又謂其“造語盤崛﹐專於章句上爭奇﹐而罕用僻字僻典﹐蓋學韓而力求變化者”(《近代詩抄》、《石遺室詩話》)。惜反映現實、同情人民疾苦之作不多。能畫﹐蒼秀高勁﹐亦如其詩。著有《蔡石齋詩集》、《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0五、《清史列傳》卷二五、朱休度《禮部侍郎秀水錢公載傳》、吳文博《故禮部侍郎錢公傳》。 舒瞻(﹖一1756)   清詩人。他塔喇氏﹐字雲亭。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歷官浙江桐鄉、平湖、海鹽知縣﹐居官廉明。性樸厚﹐屏居曲巷﹐無異寒素之家。工待﹐少時曾以“性愛登臨同謝傅﹐志存溫飽愧王曾”句得獺慰槬I漬憬□保□肜黟小6┌擦髁□□停□□皇敝□ⅠJ□纈暌藎□虻慮斃蛞暈□笆□吩讜□字□洌□□櫬νu灰準啊薄V□小獨莢逄眉□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咭弧? 錢椅(1709─1790)   清詩人。字相人﹐又字湘藥﹐號跨沙﹐晚號耕石老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河南道御史﹐江蘇按察使﹐四川、福建布政使﹐七十五歲以原品致仕。談於榮利﹐以寧靜不擾民為政。歷主鄉試﹐能得士。生平雅好吟詠﹐與袁枚交好垂五十年。申發祥謂其“詩得中氣﹐高不入粗﹐深不墮晦﹐質而不俚﹐巧而不纖﹐在三唐兩宋間”(符街森《國朝正雅集》引)。著有《澄碧齋詩鈔》。生平事跡見《國朝春獻類征》卷一七八、《清代學者像傳倦二、袁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錢公倚墓志銘》。 沈大成(710─1781)   清學者、詩文家。字學子﹐號沃田。江蘇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諸生。父卒於官﹐家道中落﹐自此屢就幕府之征﹐遊歷廣東、福建、浙江、安徽﹐前後四十年。晚偕惠棟寓官梅亭。舟車往來﹐必以書自隨﹐潛心經籍﹐學有根抵﹐與戴震、王鳴盛、杭世駿相契。詩文亦有名﹐“其文深醇峻潔﹐得歸有光神解﹐記有遠神﹐繩尺法度力追古人﹐未嘗強為摹擬而能自出機行。詩則優柔和雅﹐得幹性情者深”(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學福齋集》、《近遊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譽獻類征》卷四二O、汪大經《沈先生大成行狀》。 楊期觀(1710──1788)   清戲曲作家。字宏度﹐號笠湖。江蘇金匾(今無錫)人。乾隆元年(1636)順天鄉試舉人。初授文縣知縣﹐又署輝縣﹐補林縣﹐調固始。以為政廉敏有治績﹐擺鄧州知州﹐調簡州、滬州﹐告歸。幼擅才華﹐兼工書法。平生雅好著述﹐居官每以興學為務。政事痋撬}□滄饗非□□□堆□渚纈誚鵒晁嬙牛□蛔□愕埂T詰酥菰□俚米課木□甭□芍罰□ㄒ鞣綹螅□胗雅蠼鈑狡渲小N餉吠浦□□□ 12吻旒湎非□□磣骷遙□乙暈□湓泳紜胺盅萃偶眩□銑□嗌疲□私廈魅宋□耪摺保a噸泄□非□怕邸罰□V□小兌鞣綹笤泳紜罰□磧小兌鞣鋦笫□□貳Ⅰ噸芾裰剛啤貳Ⅰ蹲蠹闆貳Ⅰ兌紫缶儆紜返齲□嗌11鎩I□絞錄<□肚□」淌枷□盡肪硪黃摺Ⅰ都吻□尬□鷺蟻□盡肪磯□□Ⅰ豆□□誠桌嗾鰲肪磯□□□16□丁兜酥□□菅罹□液□□貳? 查櫓(1711─1760)   清戲曲作家。字念青﹐又字漁山﹐號恆巖﹐又號繁露樓居士。直隸豐潤(今屬河北)人。雍正十三年(1735)拔貢生﹐歷官鞏縣、孟津、濟源、新野、夏邑知縣﹐陳州通判﹐鄭州知州﹐金華、南昌、九江知府﹐吉南贛寧道。以母喪歸。墜水死股王閣下。為政之余﹐以著作自娛。能詩﹐尤工度曲﹐嘗譜《芝龕記》傳奇﹐寫明女將秦良玉、沈雲英事﹐括明季萬歷、天啟、崇頓三朝史事﹐“翁辟張弛﹐褒貶於奪﹐詞嚴義正﹐慘冶經營﹐詢乎以曲為史”(姚的今樂考証)引黃叔琳語)。他著有《便陽集》、《周子年譜》等。生平事跡見《乾隆鄭州志》卷六、《道光贛州府志》卷四一、《光緒豐潤縣志》卷六。 楊駕(1711─1778)   清詩文家。字子安﹐號迂谷﹐別號可詩老人。陝西境關人。乾隆四年(173)進士。歷官鍵為、因陵、長沙、邵陽知縣。罷官後乃具裝由粵東抵金陵﹐涉大江﹐遊蘇、杭名勝﹐與名流賢士相往還﹐山J﹔I人物之盛﹐古今興敗之跡﹐悉收為歌詠之資。早學詩於屈復﹐又仿西昆體﹐與劉繼貢、胡代等人詩文唱和。《晚晴移詩匯》稱其詩“高亮明秀﹐不為伉厲之聲”。妻亡故﹐所作《悼亡詩》百首﹐人稱“深情宛摯”。著有(雲樓詩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王夢祖《迂谷先生楊駕墓志銘》。 弘歷(1711─1799)   即清高宗。公元1735─1795年在位。愛新覺羅氏﹐號長春居士、信天居士﹐晚號十全老人。雍正十一年(1733)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即位﹐年號乾隆。在位期間﹐於新疆設行政機關﹐駐軍屯田﹔於西藏置駐藏大臣﹐定金瓶掣簽制確認達賴、班禪轉世﹔於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少數民族地區繼續實行改上歸流﹐加強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控制。以文治武功號稱盛世。敕命編纂巨型叢書《四庫全書》﹐共收書三千四百五十余種﹐存目六幹七百六十余種﹐每書撰有提要﹐又御定《唐宋文醇》、《唐宋詩醇》等。但屢興文字獄﹐禁毀書籍甚多。嘉慶元年(1796)傳位仁宗﹐自為太上皇。崩﹐葬裕陵﹐廟號高宗﹐溢純皇帝。著有(樂善堂詩文全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一O至一五﹐慶桂、董浩等《清高宗實錄》﹐《清歷朝起居注》等。 舒夢蘭   清詩人。字白香。江西靖安人。乾隆初豬生。性恬淡﹐不求仕進﹐以著述自娛。工詩﹐以所作《和陶詩》得名﹐一時貴遊折節與交。尤精倚聲﹐深研詞律。著有《白香集》、《天香詞》等﹐另編有《白香詞譜》﹐收常見詞牌一百種﹐至今通行詞壇。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卷七八。 尚廷楓(1712一﹖)   清詩人。字岳師﹐號茶洋。江西新建人﹐原籍陝西興安。以父蔭官戶部主事。乾隆元年(1736)薦試博學鴻詞﹐罷歸。為人詭誕不經﹐忽而結駟連騎﹐忽而布衣檻樓。在京師日﹐與萬光泰、袁枚有三異人之目﹐李級極賞之﹐以為曠世逸才。博覽經史諸子﹐下筆雲飛濤卷﹐莫測涯俟。符存森以為其詩“可匹大歷十子”﹐蔣士控嘗以“清真雅切、獨標正宗”許之(均見《國朝正雅集》)。著有《賀蓮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鶴征後錄》卷九。 萬光$(1712─1750)   清詩人、學者。蚻堙慼慼撓~滯仄隆U憬□闥□n竇渦耍┤恕G□≡□輳?1736)薦舉博學鴻詞﹐報罷﹐同年中舉人。通經術﹐於小學、音韻﹐皆有所得。齊召南以為其學精進﹐人未見其比。工詩﹐與王又曾、機維法齊名﹐時目為秀水派。杭世駿《詞科掌錄》稱其“少年有高才﹐詩骨秀朗﹐小詞溫麗如周、秦﹐體若不勝衣﹐而文章氣奪萬夫”。又善畫山水。著有《拓坡居士集》、《轉注緒言》、《漢音存正》、《遂初堂類音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全祖望《萬君光泰墓志銘》。 允相(1712─1758)   清詩人。號紫瓊道人。清宗室。清聖祖第二十一子。康熙五十九年(172)始從帝巡幸塞外。雍正八年(1730)封貝子﹐同年進貝勒。十三年﹐清高宗即位﹐進慎郡王。蕪﹐溢曰靖。雖生長貴盛﹐飲食被眼﹐同於寒素。每裔居﹐左右圖書﹐一覽輒得其旨要。好延接四方博雅之士﹐日相切例。工畫﹐遠追董源﹐近學文微明。其詩清秀﹐《晚晴澤詩匯》評為“高朗滯灑﹐得韋、柳之旨而不蹈其畦盯”。著有(花間堂詩鈔)、《紫瓊巖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二0、《晚晴管詩匯》卷五。 裹日修(1712一1773)   清大臣、詩文家。字叔度﹐號漫士﹐又號諾皋。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侍讀學士﹐詹事﹐內閣學士﹐兵部、吏部、戶部侍郎﹐工部尚書﹐加太子少傅﹐溢文達。平生以文學受知﹐侍值內廷三十余年﹐深得清高宗恩寵。為文不加構思﹐每朝廷嘉禮﹐輒奏賦頌。詩與袁枚唱酬甚多。法式善謂其詩“如陽春煦物﹐善氣迎人”(《梧門詩話》)。著有《裘文達公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二一、《清史列傳》卷二三、於敏中《工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溢文達裘公曰修墓志銘》、戴震《工部尚書太子少傅裘文達公墓志銘》。 馮浩(1713一﹖)   清詩文箋注家、詩文家。一名學浩﹐字養吾﹐號孟亭。浙江桐鄉人。乾隆元年(1736)舉人﹐十三年(1748)進士﹐改庶吉士﹐充國史館纂修。嘗與修《文獻通考》。其後典試江南﹐官至御史。以母憂還裡。服閡赴補﹐因心疾發而告歸﹐不復出。先後主常州、龍城、浙東、浙西、崇文、葫山、鴛湖諸書院講席。於詩推崇唐李商隱﹐“愛其設采繁艷﹐吐韻鋒艄﹐結體森密”(馮浩《玉溪生詩箋注序》)。著有《玉溪生詩箋注》、《樊南文集箋注》﹐精詳為後世所推重。另著有《孟亭居士詩文稿》。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苦獻類征》卷一三七、《清代學者像傳》卷二。 恆仁(1713─1747)   清詩人。字育萬﹐一字月山。清宗室。英親王阿濟格四世孫。初襲輔國公爵﹐以不應襲﹐旋罷。乾隆三年(1738)投碟人宗學﹐師從沈廷芳等。僅計余日﹐以嘗受封﹐例不得留學﹐垂涕而出。家居﹐學益勤。九年﹐又從沈德潛學﹐受唐詩之法。以時乖運賽﹐自傷不遇﹐倡慢而歿。沈德潛稱其詩“吐屬皆山水清音”﹐沈廷芳謂其詩“清微樸老﹐克具古人風格﹐足傳於後無疑”(《晚晴夠傳匯》引)。著有《月山詩集》、《月山詩活》。生平事跡見《晚晴恣詩匯》卷七。 李化$(1713─1768)   清詩文家。字廷節﹐號石亭﹐又號醒園。四川羅江(今分入綿陽、德陽、安縣)人。乾隆七年(1742)進士。初官余姚知縣﹐後兼代平湖知縣。治績為浙中第一。補順天府北路同知。卒於官。早年以時文名家﹐時人推為蜀中時文第一。兼擅詩﹐尤好蘇武﹐雖公務繁忙﹐不廢吟詠。李調元《蜀雅》引唐樂宇語﹐言其詩“出入韓蘇”。法式善《梧門詩話》則謂其詩以性靈為主。著有《萬善堂集》、《李石亭文集》、《醒園錄》。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二五四、李調元《同知順天府北路事石矷慼慼撈i觥貳? 楊展基(17131775)   清學者、詩文家。字履德﹐號鐵齋﹐初名開基。江蘇金山(今屬上海)人。乾隆優貢生。早從平湖陸奎勛遊﹐治理學﹐私淑陸隴其。有文才﹐五歲授漢魏六朝詩﹐即能成誦。清高宗南巡﹐召試詩賦﹐取入二等﹐賜內府文博。著鬱鐵齋詩文集》、《鐵齋偶筆》、《三禮臆說》、《觀禮編》、《律呂指掌圖》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七、《大清福輔先哲傳》卷一二。 牌是文(1713﹖一1782後)   清文學家。字琴學﹐一字覲揚﹐號檀園﹐又號羨行氏、古檀氏。江蘇婁縣沖上海鬆江)人﹐一說青浦(今屬上海)人。乾隆十二年(1747)舉人﹐官合肥知縣。公余作《小青雜曲》﹐令伶人演之。居官五、六年﹐以事罷。卜宅青浦﹐築小檀園於清溪橋畔﹐間則出遊閩粵。遇佳山水﹐輒賦詩以紀其勝。王豫《江蘇詩征》言其詩以香艷勝。著有《吟香集》、《古桓詩草》、《組畫樓詩話》、《古柏詩話》、雜劇《遺真記》。生平事跡見王旭《青浦待傳》卷三O、《江蘇詩征》卷一四四、《光緒華亭縣志》卷一六。 鄭虎文(1714─1784)   清詩人。字炳也﹐號誠齋。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乾隆七年(﹗642)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三充順天鄉試同考官﹐一主河南鄉試﹐又充禮都會試同考官﹐先後任湖南、廣東學政。致仕後﹐主講徽州紫陽書院十年﹐主講杭州紫陽書院、崇文書院五年。家有盛湖草堂﹐常邀文士作詩酒之會。工詩而以經濟自負﹐不欲以詩名。法式善稱其雖“善為排律”﹐然“至者乃自見性靈之作”(《梧門詩話》)。著有《吞鬆閣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七二、《國朝省獻類征倦一二六、《國朝詩人征略》卷三了 時顯   清詩人。字名揚﹐號鵬搏﹐又號青蛻居士。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乾隆十年(1745)進士。以朝考未ヺ瓿蕪G□齔□煥鄭□庾漵誥□I俑忽斂牛□浴扒嗔毖盍□校□頻□嘶ㄌ□本淶妹□□順莆□傲嘶頻□薄S□呦笙□嚶焉啤O笙□樘錚□19魘□運汀V□小肚嗤刪郵考□貳I□絞錄<□鍛砬繅剖□恪肪砥呔擰? 曹雪芹(1715﹖一1763﹖)   清小說家。名震﹐字夢沉﹐雪芹為其號﹐另又號芹溪、芹圃。祖籍遼陽(今屬遼寧)。漢族﹐祖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曾祖曹簽任江寧織造﹐始遷家南京。祖曹寅亦領江寧織造﹐去世後由於曹顆接任﹐三年病逝﹐又由曹順接任。三代四人任江寧織造﹐前後近六十年﹐深受皇帝信任。雍正五年(1727)曹頂以“行為不端﹐織造款項虧空甚多”等罪名革職抄家入獄﹐曹家從此敗落。雪芹即出生於這一家庭。祖曹寅富於文學修養﹐詩文戲曲皆有所長﹐雪芹自幼即受家庭文學氣氛之熏陶。籍家北返後﹐曾與宗室敦敏、敦誠兄弟及墨香、明琳等失意貴族子弟交遊、唱和﹐晚年又與詩人張宜泉訂交。敦敏《贈芹圃》稱其“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風月憶繁華”。敦誠《贈曹雪芹》稱其“司業青錢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一生中最後幾年在僻居西山中度過。生活困頓﹐以至舉家食粥﹐賣畫為生。最後因悲痛愛子夭折﹐一病不起。有學者據敦誠《寄懷曹雪芹》“當時虎門數晨夕﹐酉窗剪燭風雨昏”二句﹐考定他二十余歲時曾在右翼宗學供職(吳恩裕《曹雪芹叢考》)。或雲其三十六歲時曾一度入兩江總督尹繼善幕(周汝昌《紅樓夢新証》)。其不朽著作為長篇小說《紅樓夢》。此書創作於晚年﹐今存前八十回。但全書構思已就﹐並已寫出了八十回以後的若幹章節﹐借文稿散失不存。已完成部分﹐曾經作者幾度增刪修改﹐“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為融鑄作者畢生經歷的血淚之作。生平事跡﹐由於傳世材料欠缺﹐尚多不詳。即生卒年亦尚有爭議。其卒年計有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窗慼憧|輳ㄒ□矗□6□□拍輳塩咨輳┬釧怠F瀋□暝蠐鐘芯荻爻霞咨輟鍛觳苧╠邸肥□八氖□昊□緞於□保□蛘乓巳□渡飼巰□郵俊肥□頡澳晡次逖□□洹保□約八□欠癲芤悶蘼硎弦鷗棺油撲愣齣玫牟煌□崧邸=□昀矗□□□泄夭苧╠鄣奈奈鍤妨希o□ㄒ盼鎩20□闢┬□蟹11鄭□□□踅綞雲湔嫖鄙杏姓□欏=□□□昀矗□賾誆蓯霞易搴筒苧╠凵□降奶教鄭□□□酥詼嘌□吆汀逗□□巍釩□謎擼□□諧拼訟鈦芯課□安苧□閉摺I□絞錄﹖剎渭□饉莢﹗恫苧╠鄞鑰肌貳18莧瓴□逗□□渦輪□返取? ’5   即曹雪芹。 朱仕對   清詩人。字碧峰﹐一作碧豐﹐號藥園。福建建寧人。朱仕質兄。乾隆十八年(1753)拔貢生﹐授德化教諭﹐調鳳山﹐丁憂歸。服除﹐補尤溪教諭﹐遷內黃知縣﹐未赴官﹐卒年六十二。通經史諸子﹐與弟仕玩相切磋﹐仕玩攻古文﹐仕改遂專攻詩。遊京師﹐沈德潛見其詩﹐評為得選詩神理﹐黃叔琳、方苞皆一見推許。嘗涉黃河﹐遊太學﹐以振發詩之意氣。所為詩﹐“抑而不愁﹐順而不盪﹐俯仰容與﹐體清心遠﹐雅近韋、孟﹐然規格雖具﹐而精氣蓋寡”﹐亦工古文﹐“能造精微”(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園詩稿)、《駱音》、《音別》、《小琉球漫志》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文獻征存錄》卷五。 朱仕誘(1715─1780)   清詩文家。字斐瞻﹐號梅崖。福建建寧人。乾隆十三年(1748)進土﹐改庶吉士﹐授夏津知縣﹐以足疾改福寧府學教授。歸主鰲峰書院講席。宗程、朱理學﹐繼雷鍵以古文嗚於閩﹐閩人治古文者﹐多為其弟子。時古文多尊桐城方苞﹐仕琶獨病其膚淺﹐而一以苟況、司馬遷、韓癒為師﹐“其文體格極正﹐寧艱澀而不肯不工﹐寧晦滯而不肯不奧﹐專於煉句煉字﹐雕琢太過﹐往往意為辭累”﹐“晚年文從字順﹐漸近自然﹐神到之篇亦自入妙”(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朱范推其嶄然自成一家。亦工詩。著有《梅崖居士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0、魯仕取《朱先生仕玩行狀》。 弘瞻(﹖一1765)   清詩人。號經會道人。清宗室。清世宗第六子﹐允禮嗣子。乾隆三年(1738)﹐襲果郡王。緣事降貝勒﹐後復封果郡王。不久去世﹐溢曰恭。少時曾從沈德潛學詩﹐“格守三唐遺軌﹐近體尤高秀”(《晚晴客詩匯》)。又雅好藏書﹐其名與冰五道人弘曉相坪。著有《鳴盛集》。生平事跡見《清史樹卷二二O。 韓錫作(1716─1776)   清戲曲作家、詩人。字介屏﹐又字介圭﹐號湘巖﹐別署河幹妙有山人。浙江青田人。乾隆六年(1741)拔貢﹐補八旗教習。十二年(1747)中舉人。歷知平陽、禹城、金匾、寶山等縣。升安慶知府﹐調鬆江、蘇州﹐分巡蘇鬆太道。所至有政聲﹐尤以興水利為務。博極群書﹐自經史、天文、樂律、方技、道書、釋典無不通曉。嘗主評源、繁露兩書院講席。能書畫﹐詩古文尤俊拔絕俗。頗自負﹐稱青田劉基後﹐僅己一人而已。著有《滑疑集》及《漁村記》傳奇。生平事跡見《兩浙輜軒錄》卷二三、劉耀東《韓湘巖先生年譜》。 查禮門716一1783)   清詩人。原名為禮﹐又名學禮﹐字佝叔﹐號儉堂﹐又號鐵橋。直隸宛平(今北京豐台)人。查為仁弟。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報罷。入貨為戶部主事﹐補慶遠同知﹐招太平知府﹐以母喪歸。服除﹐補寧遠知府﹐歷官川北道、鬆茂道。小金川用兵﹐專司督糧。事平﹐授四川按察使﹐遷布政使﹐港湖南巡撫。入覲﹐卒於京師。年十五即以能詩名﹐從其兄讀書水西莊﹐與海內名士唱酬。《晚晴移詩匯》謂其“少作類皆清新婉約﹐出自性靈﹐服官後之作﹐才氣駿發”﹐“蓋詩以境殊﹐非復吟瑟銵播涹摹擐L薄V□小鍛□氖樘靡鷗濉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砣□□□Ⅰ豆□□畔桌嗾鰲肪硪話艘弧Ⅰ豆□□槿思□浴肪硭摹Ⅰ洞笄逅母ㄏ日艽□肪磯?0。 袁枚(171─1798)   清文學家。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庶吉士﹐改知縣﹐歷知深水、江浦、沐陽﹐調任江寧﹐稱循吏﹐曾兩次懲治某將軍不法家奴。引疾家居﹐再起發陝西﹐丁父憂歸﹐遂不出。卜築江寧小倉山﹐號隨園。獎掖後進﹐教授女弟子。篤於友誼﹐程晉芳死﹐舉債券五千金焚之﹐並恤其孤。天才穎異﹐論詩主性靈﹐能達他人欲達而不能達之意﹐士多效其體。與趙翼、蔣士鍵稱三家。吳應和稱其“有軼群之才﹐騰空之筆﹐落想不凡﹐新奇眩目﹐誠足傾倒一世。惟是輕薄浮盪習氣與三百篇無邪之旨相修”(《浙西六家詩鈔》)。金天羽謂“清乾隆盛時﹐倉山詩卷﹐已奪漁洋、歸愚之席”﹐“泊嘉、道間﹐詩教凌遲﹐淮言躁行之徒接跡﹐則倉山之烈也”(《與鄭蘇堪論詩書》)。蓋枚喜聲色﹐詩句或病滑易﹐尚館謂其“有纖桃之病”﹐“如畫肪搖湖﹐盪人心目”(《三家詩話》)。然其借指斥漢武帝以刺乾隆﹐借詠雞以揭示剝削者用心﹐借詠馬克以揭示帝王愛情與人民疾苦之對立﹐皆非吟風弄月﹐文廷式以為“不愧風人之旨”(《琴風余談》)。亦工古文﹐碑版文有斥權貴罪惡之作﹐論讚亦多借諷時政之篇。錢振謀以為“奇男子”﹐“以死奮筆﹐豈尋常繩墨文字漫無痛癢者可幾及”(《袁枚傳》)。亦工驕文﹐抑揚跌宕﹐以才調勝﹐吳布列入“八家四六”。能為筆記小說﹐著有《子不語》。詩學理論﹐詳於其8續詩品》、《隨園詩話》中。平生毀譽參半﹐章學誠、潘德輿對之抨擊最力。著作繁多﹐收人《隨園全集》凡三十余種。詩文為《小倉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倦七二、孫星衍《袁君枚傳》、姚確《袁隨園君墓志銘》、楊鴻烈《袁枚年譜》。 用元藻(1716─1801)   清詩人。字龍溪﹐號空村﹐又號民亭。浙江會稽(介紹興)人。乾隆間貢生。久因科場﹐不謀生計﹐肆意詩文。嘗遊京師﹐題詩施舍﹐袁枚見而激賞﹐特為撰記。客揚州時﹐赴盧見曾紅橋雅集﹐即席賦詩﹐傳誦一時。後倦遊歸裡﹐築泊鷗莊於酉湖﹐以撰述自娛。《晚晴管詩匯》謂其“詩格不高﹐而才分充足﹐情味蘊藉﹐在越中同時足與商寶意相抗”。亦能詞。著有《泊鷗山房集》、《珠江集》、《香影詞》、《鬼亭詩話》、《越彥遺編考》、《越畫見聞》﹐編有《全浙詩話》。生平事跡見《國朝春獻類征倦四三三、《國朝詩人征略》卷 盧文招(1717─1795)   清學者、散文家。字召弓﹐一作紹弓﹐號集齋﹐又號礬漁、抱經。浙江余姚人。盧存心子。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選慶吉士﹐授編修﹐上書房行走。歷官左中允、侍讀學士、湖南學政。以事降級﹐乞養歸﹐遂不復出。主講江浙各書院二十余年﹐以經學導士。潛心漢學﹐與戴震、段玉裁友善。為清代著名校勘家、藏書家。所校《逸周書》、《苟子》、《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經典釋文》諸本﹐匯刻為《抱經堂藏書》。余事為文。著有《抱經堂文集》、《儀禮注疏詳校》、《鐘山札記》、《龍城札記》、《廣雅釋天以下注》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五、佚名《翰林院侍讀學士盧公文掃墓志銘》。 永恩(1717──1795)   清詩人。字惠周﹐號份國。清宗室。康親王崇安子。雍正十H年(1734)﹐封多羅貝勒。乾隆十八年(1753)﹐襲封和碩康親王﹐因事奪爵。後復封禮親王。溢曰恭。生平待人甚厚。勤讀書﹐善騎射﹐作詩文皆有法度。姚而作傳謂其“文以義法為要﹐詩以清遠淡約為宗”。著有《誠正堂集》、《律呂元音》。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一、姚湧《禮恭親王水恩家傳》。 蔡上翔(1717─1810)   情散文家。字元鳳﹐號東墅。江西金溪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官四川東鄉知縣。在任八年﹐務以勤事約己為本﹐政尚嚴肅。丁憂歸。平生工於文章﹐早歲喜為縱橫馳驟之文﹐晚則沉潛於唐宋大家而得其意﹐務軌於法。歸田後﹐以王安石因變法受謗﹐乃博考群書﹐參互証明﹐為其辨誣﹐著《王荊公年譜考略》。另著有《東墅文集鈔》。生平事跡見《光緒江酉通志》卷一五四、《光緒撫州志‧文苑傳》。 金兆燕(1718一﹖)   清文學家。字仲極﹐號棕亭。安徽全椒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官揚州教授﹐遷國子監博士﹐分校《四庫全書》。後歸揚州﹐館於康山草堂。幼稱神童﹐與張鵬猻齊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嘗延入署中。工度曲﹐署內大戲詞曲﹐皆其所為。亦工詩﹐夙愛王士境、朱彝尊﹐後聞趙執信“貪多愛好”之論﹐始稍稍厭去之。吳錫微稱其詩“興來如贈﹐情往若答﹐縱橫排宕﹐不可以派別繩之”《皖志稿集部考》5﹔)。所作驕散文﹐皆有法度。著有《旗亭記》傳奇﹐《棕亭文鈔》、《詩鈔》、《詞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湖海詩傳》卷三 邵齊親(171─1769)   清詩文家。字苟慈﹐號叔。。江蘇昭文(今常熟)人。乾隆七年(1742)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兩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年三十六即罷歸。三十年﹐清高宗南巡﹐召試﹐以母老辭。主講龍城書院﹐黃景仁、洪亮吉出其門下。以驕文負時譽﹐吳和選之入《八家四六文鈔》﹐《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所作以氣格排異、色澤斑駁為宗﹐以自拔於授徑﹐而斧痕尚未渾化也”。其詩《晚晴線詩匯》以為“沖淡閒適﹐如瘦竹幽花﹐傷然相對”。著有《玉芝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鄭虎文《翰林院編修邵君齊烹墓志銘》。 劉星偉(1718─1772)   清驕文家。字映榆﹐號圃三﹐又號印於。江蘇武進人。乾隆十三年(17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侍講﹐提督廣東、安徽學政﹐港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官至禮部、工部侍郎﹐卒於任。曾主講安定書院﹐嚴長明、王文治等出其門下﹐又歷充順天、河南、江西鄉試考官﹐與修《續文獻通考》、《歷代通鑒輯覽》。擅驕文﹐吳布輯其所作入《八家四六文鈔》﹐蔣士鐵稱之為“雅酷鴻穆﹐潤爍綸級”(《墓志銘》)。著有《思補齋文集》、《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0五、《清史列傳》卷二六、《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蔣士測工部左侍郎圃三劉公暨夫人合葬墓志銘》。 程晉芳(171─1784)   清學者、詩文家。初名廷橫﹐字魚門﹐號授園。安徽朗縣人﹐遷居江蘇江都。程廷柞侄。乾隆七年(1742)召試﹐授內閣中書﹐十七年成進士﹐補吏部主事﹐遷員外郎﹐充《四庫全書》纂修官﹐把編修。官京師貧甚﹐乞假往西安﹐欲與巡撫畢沉商歸老計﹐抵關中卒。家本殷富鹽商﹐獨能好學不倦﹐問經義於從父廷柞﹐學古文於劉大撒﹐晚與朱范、戴震遊﹐乃治經。其文“以歸、方為宗﹐醇清道簡”(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其詩為袁枚所稱賞﹐洪亮吉評為“如白傅作詩﹐老娘都解”(《北江詩話》)。著有《勉行堂集》、《詩毛鄭異同考》、《周易知旨編》、《春秋左傳翼疏》、《諸經答問》、《群書題跋》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袁枚《翰林院編修程君墓志銘》。 甘運源(1718─1794)   清詩人。一名源﹐字道淵﹐號嘯巖﹐又號我道人、千一望、十三山外史。漢軍正藍旗人。家道中落﹐欲有所為而屢試不中﹐遂隱於詩酒。晚年始仕﹐官英德象岡司巡檢。師事桐城劉大相﹐工詩文詞﹐兼擅書畫。“詩文上宗七子﹐殊有豪氣﹐為旗籍文士之冠”(昭褳《嘯亭雜錄》)﹐與弟運瀚號“二甘”﹐頗得名家李錯、陳景元賞識。鐵保亦與之相善﹐稱其“詩學宋人﹐遠追漢魏﹐得其神而不效其體”(《甘道淵傳》)。著有《長江萬裡集》、《西域集》、《嘯巖詩存》。另與汪鬆、顧邦英、王群書、甘運瀚之詩合刊為《海淪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二五七、《國朝詩人征略》卷四一、鐵保《首道淵傳》。 李中簡   清詩人。字廉衣﹐號子靜﹐又號文園。直隸任丘(今屬河北)人。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中允、侍講、雲南學政、侍講學士﹐充山東、湖南、湖北鄉試正考官。三十六年﹐任山東學政﹐以墨吏議罷。賞編修﹐以疾歸。在詞館時﹐與朱篤、朱窪、紀陶、戈濤等相切磋﹐文譽蔚起。趙懷玉師事之。《晚晴移詩匯》稱其詩“清新道上﹐五古源出子壽、伯王﹐七古專學大蘇﹐近體兼效中晚唐”。著鬱嘉樹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大清田輔先哲傳》卷二二。 邵齊然   清詩人。字光辰﹐又字光人﹐號因谷﹐榜名煥。江蘇昭文(今常熟)人。邵齊煮弟。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選庶吉士﹐以部郎歷官杭州知府。修學校﹐纂志書﹐文教一新。因與巡撫監司齡齲﹐忿惠而車。兄弟五人﹐先後登科人館閣﹐而齊然尤以風度勝﹐京師名人交口譽之。工書﹐學蘇武﹐與沈君拭齊名。詩不多作﹐而清婉可誦。著有《聊存草》。生平事跡見《國朝書人輯略》卷五、單學博《海虞詩話》。 戈待   清詩文家。字芥舟﹐號蕉園。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弱冠舉於鄉﹐官嵩縣知縣﹐以事解職。乾隆十六年(1751)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轉刑科給事中。先後充江西、雲南、福建鄉試考官。從戴亨學詩﹐受知於督學錢陳群。擇交尤嚴﹐惟與邊連寶、李中簡以文章道義相切磋。其詩“格律謹嚴﹐氣勢浩翰﹐兼有高岑、王孟、蘇陸諸家勝概”(《晚晴移詩匯》)。“古文師魏槽﹐疏宕有奇氣”(《清史列傳》)。著有《增堂雜著》、《拗堂詩集》﹐編有(輔通志)、《獻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魯獻類征》卷一三七、《大清四輔先哲傳》卷二 清恆   清詩僧。字巨超﹐號借庵﹐俗姓陸。浙江桐鄉人。乾隆間焦山定慧寺僧。得圓照衣砵之傳﹐又精理學。工詩﹐胸次高曠﹐與悟需、慧超酬和最密﹐一時名流袁枚、王文治、趙翼、洪亮吉、王超、曾懊、伊秉緩、阮元輩皆與之交。嘗遊天台、雁宕、洛伽、黃山、九華﹐探幽鑿險﹐窮山水之勝﹐而詩亦日進。洪亮古稱其詩“如勞葉制羹﹐藉清牢配”(《北江詩話》)。謝柳蘭言集》推為“近日詩僧中之巨率”。著有《借用詩抄》。生平事跡見《湖海詩傳》卷四六、《晚晴想詩匯》卷一九七。 達埃   清詩僧。字慧超﹐號練塘。江蘇丹陽人。乾隆間主振山棲霞寺﹐後古光長老留住莫灣精含﹐又嘗掛錫鬆寥、蝸廬間。罕與人接﹐洪亮古呼為懶僧。工詩﹐與焦山定慧寺清恆、萬壽寺悟需相唱和﹐王豫為刻《三上人詩》。著有《旅檀閣詩鈔》。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九七。 悟禁   清詩僧。字古巖﹐俗姓黎。江蘇丹陽人。乾隆間主雲門寺。工詩﹐《晚晴容詩匯》稱其詩“才具敏捷﹐格調清超﹐佳處直選中晚”。趙士英、王豫嘗推為一時詩僧之冠﹐與王豫唱和交往尤密。著有《擊竹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晚晴容詩匯》卷一九七。 錢維城(1720─1772)   清書畫家、文學家。字宗磐﹐一作宗盤﹐號幼庵﹐又號稼軒、幼安、茶山。江蘇武進人。乾隆十年(1745)進士第一﹐授修撰﹐把中允﹐累官至刑部侍郎。奉使苗疆﹐事未竟﹐遇父喪歸﹐以哀毀卒。溢文敏。書法學蘇武﹐山水畫得元人筆意﹐尤有重名。詩文為畫名所掩﹐洪亮吉《北江詩話》評其詩“如名流入座﹐意態自殊”。著有《錢文敏公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五、《清史列傳》卷二三、《國朝先正事略》卷一五、王籍《刑部左侍郎贈尚書錢文敏公維城神道碑銘》。 儲秘書(1720﹖一﹖)   清詞人。字玉函。江蘇宜興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為郎官數年﹐後歷官湖北鄖陽、黃州知府﹐以事報罷。家為宜興望族﹐陽羨派大詞人陳維格為其曾祖輩姻親﹐詩人儲方慶為其曾祖父。博覽經史﹐工詩詞﹐詞與同裡任曾貽、史承謙齊名。集中詞大致為乾隆二十年(1755)前所作﹐今之論者以為與史承謙相比較﹐“才情不如史氏雋逸深婉﹐筆勢則較挺拔﹐是該詞人群裡風格稍多高亢﹐還保持陽羨詞派的一些遺風的作家”(嚴迪昌《清詞史》)。其詩王旭評為“淺而實腴﹐清而不激﹐正如素練輕嫌﹐雅宜時用”(《湖海詩傳》)。著有《緘石齋集》、《花嶼詞》。生ⅰ捫跔捸憎均慼憮漯顗梑晼戮丐像r□J□□肪磯□濉? 任曾路   清詞人。字淡存。江蘇荊溪(今宜興)人。諸生。年齒與詞人史承謙相近﹐詞名亦相符。儲國鈞評其詞﹐稱之為“刪削靡曼﹐獨抒性靈﹐於宋人不沾沾襲其面貌﹐而能吸其神們﹐一語之工﹐令人尋味無窮”(王淑國朝詞綜)引)。今之論者﹐謂其“措語雋妙﹐略同史詞﹐追求韻味而意嫌不足﹐則較《小眠齋詞》嚴重”﹐又謂任詞“密麗”﹐史詞“疏朗”﹐為二人風格差異(嚴迪昌《清詞史》。著有《矜秋閣詞》。生平事跡見《國朝詞綜》卷三二。 史承謙(﹖一1巧6)   清詞人。字位存﹐號蘭浦。江蘇荊溪(今宜興)人。諸生。為陽羨望族史孟群後裔﹐行輩屬史推圓曾孫一代。生平落魄無所遇﹐其境況遭際與稍後之黃景仁相似。其詞“特多抒述盤結心底的凄涼情思﹐但他不像黃景仁那樣以鬱勃之態出現﹐而是低沉婉轉地抽發凄楚情懷”(嚴迪昌《清詞史》)﹐變陽羨派同之外張型抒情為內斂型。歷代同論家對其詞均評價較高﹐陳延伸《雲韶料稱其詞“獨標新異﹐卓然名家﹐在乾隆初年時﹐無出其右者”﹐儲國鈞序謂其詞“一種幽情逸韻﹐流於筆墨之外﹐蓋能自出行軸﹐而又得體裁之正者”。著有《小眠齋詞》。生平事跡見《國朝詞綜》卷三二、萬之謝小眠齋詞序》。 史承像   清詞人。字行存﹐號蒙溪。江蘇荊溪(今宜興)人。史承謙弟。諸生。與兄並擅詞名﹐稱“宜興二支”。其詞風格近於其兄﹐“而雋韻差遜﹐不著承謙清疏自然”(嚴迪昌《清詞史》)。著述甚富﹐有《蒼雪齋詩文集》、《蒼雪隨筆》、《蒙溪詩話》及雜劇《碧雲亭》等﹐編有《荊南風雅》、《國朝詞雋》﹐詞集名《蒼雪齋詞》。生平事跡見《國朝詞綜》卷三 韋謙恆(1720─1796)   清詩人。字慎購﹐號約軒﹐又號木翁。安徽蕪湖人。乾隆四年(1739)拔貢。二十二年召試﹐賜內閣中書。乾隆二十八年(1763)成進士﹐授編修。官至貴州布政使、巡撫﹐降鴻腫寺少卿。其詩宗尚安徽鄉前輩梅堯臣、施閏章﹐講究“古雅純粹”、“簡切淡遠”。《晚晴轄詩匯》稱其詩“專主性靈﹐其至情語動人心腸﹐與隨國(袁枚)、藏園(蔣土拴)詩派相近﹐而淺易之病亦同”。著有《傳經堂詩鈔》。生平事跡見《湖海詩傳》卷二八、《晚晴像詩匯倦九二、戴遮《籐陰雜記》。 孫士毅(1720─1796)   清大臣、詩人。字智冶﹐又字致遠﹐號補山。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歷官內閣中書﹐戶部郎中﹐廣西、山東布政使﹐雲南、廣西、廣東巡撫﹐兩廣、四川、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溢文靖。平生出將人相﹐而酷嗜吟詠。郭磨《靈芬館詩話》謂其“集中五七古渾厚沉雄﹐皆出胸中之所有﹐不屑依傍前賢﹐而骨體自高。五七律不作唐以後語﹐七律尤高華典贍﹐精光顯然”。著有《百一山房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三0、《清史列傳》卷二六、朱南《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文靖公傳》。 汪孟絹(172─1770)   清詩人。字康古﹐號厚石。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汪仲效兄。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官吏部主事。與金德資為親戚﹐得其指教者多。又與萬光泰、王又曾、錢載相切磋。通內典﹐兼精術數。與其弟仲份以詩名江浙。《晚晴答詩匯》稱秀水“諸家皆發源西江﹐入奧出新﹐不落畦研”﹐“刊落搓訝﹐獨標名雋”﹐而盤踞“在諸家中如駿之靳﹐與朽坡居士(萬光泰)為近”。著有《厚石齋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香獻類征》卷一四二、《湖海詩傳》卷三一、《國朝詩人征略》卷四O。 李百J﹗l(1721﹖一1771後)   情小說家。字號籍貫不詳。舊謂其為浙江人﹐或山西人﹐據今人考証﹐可能為江南人。生於乾隆盛世而生活艱辛﹐浪跡四方。早年家境尚好﹐每於月夜過友共話新奇事﹐流連詩酒。後屢遭變故﹐生計困窘﹐遂移居鄉塾。乾隆十一年(1746)代人借金﹐破產﹐僅能償其半。十八年﹐攜家中古董售於揚州﹐又遇騙盡失故物。遂依親友為生﹐奔走於揚州、鹽城、遼州、樑州及陝西各地。性喜談鬼﹐又多讀野史稗乘﹐乃於乾隆十八年在揚州旅合起草長篇小說《綠野仙蹤》﹐至二十七年抵河南時始完稿。此書行世後﹐影響較大﹐為清中葉一部較重要作品。生平事跡見百回抄本《綠野仙蹤》作者自序。 t6(1721─1782)   清詩人、畫家。字二如﹐又字二樹﹐號噗巖﹐又號借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少棄舉子業﹐專攻詩古文。久客開封﹐不事生產。與同郡劉文蔚、沈翼天、姚大源、劉鳴五、茅逸、陳芝圖結社聯吟﹐稱“越中七子”。河南巡撫阿思哈聘修省志﹐以體例謹嚴﹐為人所稱。好藏書﹐又好金石書畫﹐尤工畫梅﹐人以為詩、畫“二絕”。《晚晴容詩匯》稱其“詩才清拔﹐在畫人中足名一家”。著有《二村今體詩》、《詩略》、《寫梅歌續編》。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三六、蔣士拴《越州七詩人小傳》。 江春(172─1789)   清詩人。宇穎長﹐號碼亭。安徽新縣人。祖、父僑寓江蘇揚州﹐遂佔籍焉。豬生。事舉子業久無所遇﹐遂承父業為鹽商。清高宗南巡﹐尊康山草堂接駕﹐召對稱旨﹐賜內務府奉高苑卿﹐加布政使銜。江都自馬氏曰琅、曰珊兄弟外﹐能讀書好客者﹐推江春。好古玉﹐曾刻印《宋淳熙敕編古玉圖譜》。工為詩﹐袁枚初輕其為賈人﹐及讀其詩﹐頗稱賞之﹐以為其佳篇“心胸筆力﹐通異尋常”(《隨園詩話》)o著有《隨月讀書樓詩集》、《黃海遊錄》。生平事跡見阮元《撤縣江鶴亭橙裡二公傳》、袁枚《布政使江公墓志銘》。 吳鎮(1721一1797)   清詩人。字信辰﹐又字士安﹐號鬆崖﹐又號鬆花道人。甘肅狄道(今臨挑)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舉人﹐任耀州學正、韓城教諭﹐官至撫州知府。件權貴被劾﹐解任後﹐掌教蘭山書院。少負不羈之才﹐負發求師﹐遊於四方。平番知縣牛運震留之署中﹐學業益進。所至放浪山水﹐篇什甚多。袁枚頗賞其詩﹐王鳴盛謂秦中詩派﹐孫枝蔚、李因篤、王又旦後﹐惟鎮為絕倫。與楊駕、劉紹攸、胡代有“關中國傑”之稱。《晚晴想詩匯》稱其“才格並高﹐研求聲律﹐故其詩音節尤勝”﹐“當為西州詩學之大宗”。亦工詞﹐況周頤(風詞話)評為“理麗沉至﹐是能融五代入南宋者”﹐楊芳燦跋謂其“有稼軒之豪邁﹐兼白石之清疏”。著有《鬆花庵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晚晴移詩匯》卷九四。 if聲(172─1799)   清學者、文學家。字鯨濤﹐更字叔活﹐號員庭。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少與兄籍同學﹐不習制舉文。嘉慶元年(1796)﹐詔開孝廉方正科﹐江蘇巡撫費淳首舉江聲﹐賜六品頂戴。師事惠棟﹐專攻《尚書》﹐於文字、音韻﹐均得精詣。工書法﹐好作古篆﹐畢沉聞其名﹐延其校刊劉熙《釋名》。少與過春山、吳泰來以詞唱和﹐後專心經術﹐送輟不為﹐而所存秀句佳篇﹐並堪吟詠。著有《尚書集注音疏》、《論語俟質》、《六書說》、《釋名疏証》、《良庭小慧》、《良庭文集》、《良庭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三、孫星衍《江聲傳》。 張九t4(1721─1803)   清詩人。宇度西﹐號紫現湖南湘潭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歷宮南豐、峽江、南昌知縣﹐遇母喪歸。服除﹐復出為始興、保昌、海陽知縣﹐所至有治聲。以事牽連落職﹐遍遊嵩、洛、僵、鞏間。晚歸湘潭﹐主講昭潭書院。才名震一時﹐乾隆中﹐西師奏捷﹐行郊勞禮﹐方觀承請其為賦樂歌。歸田後﹐畢沉重其名迎之入節署。詩學李白﹐《晚晴想詩匯》評為“奇情壯采﹐沉博絕麗﹐在乾隆中自是一作手”。著有《陶園集》、《晉南隨筆》﹐編有《峽江志》、《但師志》、《永寧志》、《鞏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魯獻類征低二二三、《國朝先正事略》卷七。 弘曉(1722─1778)   清詩人、藏書家。號秀亭﹐別署冰玉主人、吶齋主人、侍營主人。清宗室。清聖祖第十三子怕賢親王允祥之子﹐雍正八年(1730)襲恰親王爵。父子俱嗜藏書﹐多來元善本﹐有《恰府書目》﹐收書四千五百余種。與曹雪芹關系密切﹐亦嗜說部﹐其藏書中有己卯殘本《石頭記》、庚辰抄本《石頭記》二種﹐或稱均為其自抄。工詩﹐造句雋永﹐耐人尋味。鳳酒序稱其“言語文章﹐自能發揮所得﹐彬彬乎有法度可觀”。著有《明善堂集》。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七。 王太岳(1722─1785)   清詩人。字基平﹐號芥子。直隸定興(今屬河北)人。乾隆七年(174)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侍講、侍讀、甘肅平慶道、西安督糧道、湖南按察使、雲南按察使與布政使﹐以事落職。起為《四庫全書》總纂﹐數遷國子監司業。居官清正有惠政。與邵齊贏、鄭虎文、顧汝修請人友善﹐以詩文相切削。王和稱其“詩宗魏、晉﹐下及唐人﹐醇古淡泊﹐可稱高格”(《湖海詩傳》)。著有(虛山房集)、《芥子先生集》、《經渠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王貂《國子監司業前雲南布政使王公太岳行狀》。 過春山   清詞人。字蔭中﹐號湘雲。江蘇吳縣人。諸生。家居市井﹐而性好隱逸﹐獨與沙維構、吳泰來、朱昂等為友。博通群籍﹐尤精於新、舊《唐書》﹐嘗為補遺糾誤﹐惠棟極稱之。未及成書而卒﹐年僅二十九。楊磊《寄懷》詩雲﹕“花藥圖書並賞音﹐筆床茶灶伴微吟。最憐小閣聯床語﹐多病常懷出世心。”可見其為人。王路謂其詩“宗劉沓虛、王龍標及王、孟、韋、柳、錢、郎﹐澄鮮幽逸﹐妙悟天然﹐自出清襟﹐不由襲取﹐玉樓早賦﹐賞識者希”(《湖海詩傳》)。吳泰來稱其詩詞“如雪藕冰桃﹐沁人醉夢”(王超《國朝詞綜》5﹔)。著有《湘雲遺稿》。生平事跡見《國朝詞綜》卷三七、《湖海詩傳》卷一二。 吳泰來(722─1788)   清詩人。字企晉﹐號竹嶼。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少由副貢生選校官﹐乾隆二十五年(1760)成進士﹐二十七年召試﹐賜內閣中書﹐不赴。與王鳴盛、錢大聽、程晉芳等交。畢沉巡撫陝西﹐延之主講關中書院﹐後又至河南主大樑書院。為“吳中七子”之一﹐詩與洪亮吉、錢詠等唱酬﹐“取法漁洋﹐意致蕭閒﹐才情明秀”(《晚晴容詩匯》)﹐王利甚為推許。著有《硯山堂詩集》、《凈名軒集》、《曇花閣琴趣》(一名《古香堂詞D。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清史稿》卷四八五、《國朝香獻類征》卷一四五、《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 王鳴盛(1722─1797)   清學者﹜窗撰珝nW址□簦□爬裉茫□趾盼髯□□硨盼骼□=□佔味an袷羯蝦#┤恕G□E□拍輳?1754)進士﹐授編修﹐招侍講學士﹐典福建鄉試﹐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以事左遷光祿寺卿﹐尋以母喪歸﹐卜居蘇州垂三十年。著述宏富﹐長於經史之學﹐為著名樸學家。其“古文宗遵巖、震)I【﹐詩兼綜三唐﹐……既而努涉宋人﹐……雖轉益多師﹐終歸大雅”(王貂《湖海詩傳》)。沈德潛刻“吳中七子”詩﹐以之為首。著有《西莊始存稿》、《十七史商榷》、《蛾術編》、《尚書後案》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四、《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三。 汪仲ff(1723─1753)   清詩人。字豐玉﹐號桐石。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汪孟紹弟。乾隆十五年(1750)舉人。其曾祖汪森嗜書好文﹐仲份承其家風﹐少即肆力於詩﹐酷愛黃庭堅、王安石二家﹐“而鮮密深秀﹐語必翻新﹐無江西生硬粗鄙之習”(《晚晴答詩匯盯。亦能詞。著有《桐石草堂集》、《懷新詞》。生平事跡見《兩浙輔軒錄》卷二五、《晚晴感詩匯》卷j﹨o。 Nt(1723─1777)   清學者、散文家。字東原﹐一字慎修。安徽休寧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三十八年﹐以總裁薦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四十年﹐賜同進士出身﹐改庶吉士。年於官。少從江水問學﹐經學、小學專能得其全。至京師﹐獲交錢大聽﹐大聽你之為天下奇才。一時學人﹐加紀陶、王鳴盛、王調、朱箱等﹐皆與之定交。為學由聲音文字以求訓信﹐由訓估以尋義理﹐為清代樸學皖派領袖。雖不以詩文著稱﹐然鉤稽佚文﹐校注古籍﹐審定詩韻﹐亦有功於文學。其思想反對宋儒理學﹐否定“理在事先”﹐認為“必就事物剖析至徽﹐而後理得”(《孟子字義疏証》)。著有《戴東原集》、《尚書義考》、《毛鄭詩考正》、《方言疏証》、《屈原賦注通釋》、《孟子字義疏証》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五、錢大聽《戴先生震傳》、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 陸用(1723─1785)   清詩文家。字朗夫﹐一作朗甫﹐號青來。江蘇吳江人。乾隆十七年(1752)舉人。十九年﹐考授內閣中書。歷官戶部主事﹐登州、濟南知府﹐甘肅酉寧道﹐山東運河道﹐山東按察使、布政使﹐湖南巡撫。工詩擅畫。郭展《靈芬館詩話》謂“詩特其偶然存稿”﹐“然和平雅正﹐度越幾流﹐望而知為有德之言”。著有《切問齋集》、《保德風土記》﹐編有《切問齋文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二四、《清史列傳》卷二四、袁枚《湖南巡撫陸公神道碑》、馮浩《湖南巡撫陸君墓志銘》。 %同書(1723─1815)   清書法家、詩文家。字元穎﹐號山舟﹐晚號不翁﹐九十後自署新吾長翁。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大學士樑詩正子﹐出為詩正兄啟心嗣子。乾隆十二年(1747)舉人。十七年﹐特賜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順天鄉試、會試同考官﹐擺侍講。以父喪歸。服閡﹐以足疾不復出。嘉慶十二年(1807)加侍讀學士銜。工書法﹐與劉靖、王文治並稱於時。樑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言其詩“雋詞獨絕﹐逸趣橫生”﹐潘衍桐《兩浙輔軒續錄》亦稱之為“風華雋贍﹐神韻彌遠”。著有《頻羅庵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三、《清史列傳》卷七二、許宗彥《學士樑公家傳》、張雲嗷《翰林學士樑公傳》。 g$(﹖一1788)   清學者、詩文家。字大川﹐號晴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金華、兩州府學教授。見聞淹博﹐所著書精於考証﹐為世所推。僻居東郭﹐顏所居曰“書巢”﹐與處士吳穎芳結讀書之社。杭世駿稱其“詩才清麗﹐為吾鄉後來英俊領袖”(《晚晴移詩匯明﹔》。吳額編《國朝杭郡詩輯》﹐錄其詩﹐謂﹕“(頒)唾地幹言﹐顧征引裙拾﹐不免細碎之病﹐取尤為清遇者。”著有《無不宜齋詩文稿》、《通俗編》、《爾雅補郭》、《四書考異》、《家語發覆》、《周書考証》、燦海經道常)、《說文稱經証》、《湖山便覽》。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樑同書《祖先生頒傳》。 袁景格(約1724一約1767)   清詩人。字質中﹐號樸村。江蘇震澤(今吳縣)人。貢生。受詩學於沈德潛﹐與同裡王元文、顧汝龍、顧我魯、袁益之、陳題升、陳流成等結竹溪詩社﹐分題鬥韻﹐跌宕文史﹐為人所稱。《晚晴移詩匯》稱其詩“能謹守唐人矩這﹐清婉處自不可及”。著有《小桐廬詩鈔》﹐編有《國朝鬆陵詩征》。生平事跡見《晚晴容詩匯》卷八六、《國朝管獻類征倦四三七。 邵齊熊(1724─1800)   清詩文家。字方虎﹐號鬆阿。江蘇昭文(今常熟)人。邵齊烹弟。乾隆十二年(1747)舉人﹐考授內閣中書﹐兄弟五人皆擅文辭﹐裡中有“五鳳齊飛”之譽。尤好古文﹐嘗選唐宋以來十八家﹐編為《文系》﹐刊入《隱幾山房七錄》。著有《隱幾山房稿》。生平事跡見《國朝譽獻類征》卷一四五、《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HO。 紀gb(1724─1805)   清大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雲。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左庶子﹐擺侍讀學士。以盧見曾案革職戍烏魯木齊。釋還﹐復授編修。《四庫全書》館開﹐任總纂官﹐得清高宗獎勉。補侍讀﹐再把侍讀學士﹐歷官詹事﹐內閣學士﹐禮部、兵部侍郎﹐友都御史﹐禮部、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溢文達。學問淹通﹐主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持論簡而明﹐修詞淡而雅﹐闡幽發微﹐識見甚高。縱論歷代文學發展變化﹐頗具歷史眼光﹐於各家各派之淵源﹐剖辨頗明﹐於各家風格成就之異同高下﹐亦多能作持平之論。自為詩﹐則“多華貴典用之作”(《晚晴管詩匯》)﹐滴戍塞外﹐作《烏魯木齊雜詩》﹐亦和雅無愁苦之音。洪亮吉《北江詩話》謂其詩“如泛舟蓮香﹐風日清華”。又仿《聊齋志異淋﹐作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人另著有《紀文達公造集》、《沈氏四聲考》、《河源紀略》、《玉幫生詩說》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二O、《清史列傳》卷二八、朱窪《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文達紀公購墓志銘》、王蘭蔭《紀曉嵐先生年譜》。 IM(1724─1806)   清詩文家。字德市﹐又字述庵﹐號蘭泉。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清高宗南巡召試﹐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三遷刑部郎中。以事奪職。佐阿桂、溫福幕府﹐從征緬甸、金川﹐敘勞授吏部主事﹐再遷郎中﹐耀鴻腫寺卿﹐三遷左副都御史﹐歷江西、直隸、陝西接察使﹐雲南、江西布政使﹐刑部侍郎﹐以老乞歸。搜采金石﹐編為《金石革編》﹔選乾隆間詩續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編為《湖海濤傳》﹔選明、清詞編為《明詞綜》、《國朝詞綜》。早從沈德潛遊﹐與王鳴盛、錢大聽等號“吳中七子”ㄐ撒q諓H煲╚□魃□常□小澳現轂蓖酢敝□俊﹕榱良□侗苯□□啊菲榔涫□叭縭7□□□□擇娣綞取薄F涔盼腦頡襖□╥ㄑ牛□冀魃詈瘛保□跎□盡鍛╔俏難□ㄔ純肌罰□V□小洞喝諤眉□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砣齇五、《清史列傳》卷二六、阮元《刑部右侍郎王公貂神道碑》、秦流《刑部侍郎蘭泉王公墓志銘》。 趙文哲(172─1773)   清詩人。字升之、損之﹐一字噗庵、埃函。江蘇上海(今上海市)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高宗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入直軍機處﹐以事落職。阿桂總督雲貴﹐以之掌書記。後隨總督溫福征大小金川﹐起為內閣中書﹐勝戶部主事﹐死於戰場。詩筆甚健﹐為“吳中七子”之一﹐吳嵩樑謂其詩“清而不批﹐華而不紹﹐壯而不粗﹐哀而不激”(《石溪防詩話》)﹐法式善尤賞其從征記山川風俗之作。著鬱訪雅堂詩集》、《吸隅集》﹐合為《趙噗庵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九、《清史列傳略六五與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王超《戶部主事趙君墓志銘》。 蔣土控(1725─1785)   清文學家。字定甫﹐又字心余、曹生﹐號清容﹐又號藏園﹐別署高垢居士。江西鉛山人。乾隆十九年(1754)由舉人宮內閣中書﹐二十二年成進士﹐改庶方士﹐授編修﹐記名以御史用。歸主骰山、崇文、安定三書院。少與江村、楊重、趙由儀有“江西四才子”之目。高宗以與南昌彭元瑞並稱為“江西兩名士”。與袁枚、趙翼並稱“三大家”。袁枚稱其為奇才。詩沉雄堅實﹐王施以為“論詩於當代﹐以君為首”。潘德輿為論詩絕句﹐貶斥袁、趙﹐而雲“稍喜清容有詩骨﹐飄流不盡作風花”。樑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則統斤三家為“臭腐不可向邁”。金天羽謂乾隆時詩極盛而將敝﹐先有胡天遊與蔣出而矯之﹐指明其有起衰之功。蔣尤博通、詩以外﹐古文、填摒晬絲S□□匏□還□P煒饋督□蝕曰啊芬雲浯視脛5講14□□澆□攣□瘛3卵由□棟子暾□駛八砫以為二家“金剛努目﹐正是力量歉處”。著有《忠雅堂集》、《銅弦詞》、《藏園九種曲》。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王娜翰林院編修蔣君上掛墓志銘》、陳述《蔣心余先生年譜》。 靳榮春(1726─1784)   清詩歌箋注家、詩人。字價人﹐號綠溪﹐又號鎮園。山西黎城人。乾隆十三年(1648)進士。改庶吉士﹐以父喪歸﹐二十二年﹐選瓊山知縣﹐以母老改新蔡。歷官龍門知縣、蔚州知州、大名知府。以注吳偉業詩聞名﹐世稱詳核。《晚晴管詩匯》謂“其所自作﹐亦與之(吳偉業)相近﹐但不這其華贈耳”。又擅詞。著有《綠溪全集》、《潞郡舊聞》﹐編注《吳詩集覽》。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二三六、朱窪《大名知府靳君榮藩墓志銘》。 祝結   清詩人、畫家。字明甫﹐號西澗。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原籍海寧。祝維法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舉人。工畫梅﹐橫斜偏厭﹐各極自然﹐與金農異曲同工。晚遊滄州﹐主講渤海書院。詩與錢世錫、王復選相唱和﹐均為秀水詩派後起之秀。《晚晴志詩匯》稱其詩“饒刻幽秀﹐繼深鑿險﹐無一習見語擾其筆端﹐尤工體物之作”﹐又謂“秀水詩派源出西江而變其面目﹐諸子皆能世其家業﹐固不獨竹詫(朱彝尊)有西峻(朱昆田)”。著有《西澗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畫家詩史》丁上、馮金伯《墨香居畫識》卷。O。 曹錫確(1727─1755)   清戲曲作家。字誕文﹐一作旦零﹐號寂圃。江蘇上海(今上海市)人。諸生。與兄蓉圃﹐並有才名。得官太常寺所牧﹐年二十九卒於官。藏書甚富﹐晨夕披覽﹐博而能賅。善詞曲﹐著有《四色石》雜劇﹐仿《四聲猿》例﹐有□[湃竿□悠礁惺饋貳Ⅰ緞蚶紀□謔妨儼a貳Ⅰ堆綣賞踝影布煸稀貳Ⅰ對9□壤隙判爍琛匪惱郟揮鐘校ㄌ一ㄒ鰨╥泳紜A碇□小侗滔收□□□貳Ⅰ段薅J□唷罰□沿□I□絞錄<□肚□∩蝦O□盡肪硪籓、《嘉慶上海縣志》卷一四。 吳動(1727─1773)   清詩人。字方甸﹐號鑒南。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官至湖南渲州知州。用兵金)11﹐入蜀治糧事﹐戰歿。入相昭忠桐。生平喜為詩﹐人稱其有詩腐。早從舅氏商寶意學詩﹐頗為周長發、嚴遂成所重﹐又出王旋門下。好作苦吟﹐篇成數改竄﹐一字不安﹐至廢寢食。一時名流多與酬唱。王樹蒲柏山房詩話》稱其詩“春容莊雅﹐而才氣自不可遏”。著有《黃琢山房集》、《蘇門紀遊》。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倦三五三、《湖海詩傳》卷二二、蔣士測鑒南吳公傳》、程晉芳《四死事傳》。 阮葵生(1727─1789)   清文學家。字安市﹐又字寶誠﹐號唐山﹐一作吾山。江蘇山陽(今淮安)人。生之夕﹐父夢有客贈寶石﹐故小字寶石。幼慧﹐能誦諸經。隨父人京師﹐與弟芝生有“淮南二阮”之目。乾隆十七年(1752)舉人﹐歷官內閣中書﹐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官至刑部右侍郎。有治獄才﹐為官廉潔﹐公事之余青袍布襪如諸生時﹐唯以讀書自娛。好吟詠﹐在京師與錢大聽、程晉芳等設消寒、吟秋詩會。郭過《靈芬館詩話》引其詩﹐謂其“寄興纏綿﹐吐辭秀曼﹐不愧風人”。晚年自訂詩文為《七錄齋集》﹐另著有筆記《茶余客話》﹐多記文壇掌故﹐論者以為不讓王士鎮《池北偶談》。生平事跡見《國朝香獻類征》卷九六、阮元《刑部侍郎唐山阮公傳》。 阮芝生   清詩人。字秀儲﹐號謝階﹐又號紫坪。江蘇山陽(今淮安)人。阮葵生弟。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歷官內閣中書、永定河同知。與兄葵生以詩文齊名一時﹐有“淮南二阮”之目。袁枚《隨園詩話》亟稱其題於謙墓五言排律。讀書而外無它嗜好﹐唯遇名山大川﹐登臨不倦。著有《聽潮集》、《左傳杜注拾遺》。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乾隆朝卷。 趙冥(1727一1814)   清詩文家、史學家。字雲恩﹐一字耘鬆﹐號巨北。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十九年(1754)舉人﹐官內閣中書。二十年成進士﹐歷官編修、鎮安知府、廣州知府、貴西兵各道。有經世之略﹐在官多建樹。辭官後﹐主講於安定書院﹐專心著述。五十二年﹐台灣林爽文起事﹐李侍堯赴福建治軍﹐邀翼與俱。深於史學﹐詩與袁枚、蔣士錯稱乾隆朝三大家。論詩主張推陳出新﹐反對摹擬。張維屏稱其詩“七吉才氣奔騰﹐時見剽滑﹔五七律多工巧奇江之句﹐然力求工巧﹐可稱能品﹐非詩家第一義也”(《國朝詩人征略D。尚格謂“雲鬆如吳越錦機﹐力問新樣”﹐“五七言古意欲以議論之警辟﹐才力之新奇﹐獨開生面﹐幾於前無古人﹐然趁韻湊句﹐殊欠雅健”﹐又謂“雲鬆宦遊南北數千裡之外﹐所表見固皆不虛﹐而極險之境地﹐極怪之人物﹐皆收入詩料﹐遂覺少陵、放翁之入蜀﹐昌黎、東坡之浮海﹐猶遜其所得所發之奇﹐可謂極詩中之偉觀也”(《三家詩話》)。其論詩語﹐除《巨北詩話》外﹐多見於本集若幹論詩詩中。著《趙團北全集》凡七種﹐為《甘二史札記》、《陝余叢考》、《檐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巨北詩抄》、《巨北詩話》、《巨北集》。生平事跡見《清史槁》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姚詡《貴西兵備道趙先生翼家傳》、清刊本《團北先生家傳》、《匝北全集》所附年譜。 商熊佔(﹖一1792)   清詩人。字飛後﹐號蕉亭。順天寶抵(今屬天津)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副貢。詩與劉端高、劉端明齊名﹐有《寶低三子詩》之刻。徐定邦調其詩作“抒寫性還吽백1焯祠□□鋈胗諳閔健7盼討□洌□佽賴謎嬡□保a鍛砬縟菪□恪芬□□U盼□痢豆□□□蘇髀浴范嗦計浼丫洹I硨笠鷗逕20□□盟鏝欽佔□妓□嬤□鰨□轡□督鍛□杏健貳I□絞錄<□鍛砬緲褪□恪肪戇司擰? 方芳佩(1728一﹖)   清女詩人。字定齋﹐號懷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湖北巡撫汪新委。早年師事杭世駿、翁照、厲鸚﹐後隨夫宦勝地﹐與徐德音、錢孟鋼、杭田為詩友。相傳有知人鑒﹐知其夫為大器﹐然須晚成﹐其父遂為之定親。嘉慶十二年(1807)﹐樑同書重實鹿嗚﹐賦詩四首﹐和者百余人﹐芳佩時年八十﹐和詩三首﹐評者謂眾皆不及。著有《在噗堂稿》。生平事跡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五、《晚晴鎮詩匯》卷一八五。 夢問(1728一1758)   清詩人。西魯特氏﹐字瑞佔﹐又字文子﹐號謝山﹐又號喜堂、午塘、把堂。蒙古正白旗人。乾隆十年(1745)進士﹐改庶吉士﹐接檢討。歷官侍講學士、祭酒、內閣學土﹐典江南鄉試﹐提督江蘇學政﹐門下士有錢大聽、嚴長明等。遷工部侍郎﹐調署兵部﹐兼鎮白旗蒙古副都統。復調戶部、工部侍郎﹐署掌院學士。其詩為沈德潛、朱庭珍、張維屏、林昌彝等所稱賞。王朝稱其“樂府力追漢魏﹐五言古詩則取盛唐﹐兼宗工部。七言古詩﹐於李杜韓蘇無所不效﹐無所不工。風馳電掣﹐海立雲垂”﹐“雖系才多﹐實由天縱”(《湖海詩傳》)。著有《太谷山堂集》、《夢喜堂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四、《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三、《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滿洲名臣傳》卷三七。 湯大f(1728──1786)   清詩人。字曾格﹐號緯堂。江蘇武進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授福建鳳山知縣。任滿俟代﹐適林爽文起事﹐城陷身死。少工詩﹐詠鴉有“飛近馬頭晴雪處﹐立殘牛背夕陽時”之句﹐為人傳誦。史承豫稱其詩“以氣格勝﹐取裁於唐宋之間。七言長句尤屬擅場﹐馳騁筆力﹐有東坡、淵穎之風”(符在森《國朝正雅集明﹗》。著有《緯堂詩略》、《炙研瑣譚》。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九、趙懷玉《福建鳳山縣知縣世襲雲騎尉湯君大奎墓表》。 錢大聽(1728─1804)   清學者、詩文家。字曉征﹐號辛相﹐又號竹汀。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擁右讚善、侍講學土﹐官至少詹事﹐典山東、湖南、浙江、河南鄉試﹐提督廣東學政。四十年﹐了艱歸﹐不復出﹐歷主鐘山、婁東、紫陽三書院垂三十年。為清代著名樸學大師﹐於經史之學造詣極深。工詩文﹐少與王嗚盛等有“吳中七子”之目﹐“詩清而能田﹐質而有法﹐古體文亦以震)【D為歸”(王施《湖海詩傳》)。著述甚多﹐有學術著作《甘二史考異》、《元史藝文志》、《疑年錄》、《十駕齋養新錄》﹐另有詩文集《潘研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八、《清史稿》卷四八一、《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三、自編(錢慶曾補訂)《竹汀居士年譜》。 蘇去疾(1728─1805)   清詩文家。字獻之﹐晚號園公。江蘇常熟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出為貴州直隸州同知﹐以逸獄四罷官。這年起復﹐引疾歸。主講山西、河南諸書院﹐老而返裡﹐家居三十年﹐以詩文自娛。亦工書法。王朝《湖海詩傳》謂其“樂府最古質奇奧”﹐某些詩句“又極清遠蕭淡”。著有《涉藝園集》。生平事跡見《湖海詩傳》卷二八、姚加《蘇獻之墓志銘》。 鮑廷博(1728─1814)   清藏書家、詩人。字以文﹐號祿飲﹐別號通介史、得閒居士、援鴉居士。安徽撤縣人﹐寄居浙江桐鄉。諸生。嘉慶十八年(1813)欽賜舉人。以孝聞﹐父嗜書﹐乃力購前代書以為歡﹐久之﹐得益多而精﹐遂為大藏書家﹐通版本目錄校勘之學。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館開﹐進家藏善本六百余種﹐為天下獻書之冠。四十一年﹐取善本校刻《知不足齋叢書》三十集二百二十種。性寬厚﹐篤風義﹐每贈書貧寒士。亦耽吟詠﹐嘗作《夕陽》組詩﹐袁枚以為“清妙可喜”﹐“可稱古有‘鮑孤雁’﹐今有‘鮑夕陽”’(《隨園詩話補遺》)。著有《花韻軒小稿》、《花韻軒詠物詩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魯獻類征》卷四四一、阮元《知不足齋鮑君傳》。 查潮(729─1764)   清詩人。字曉滄﹐號東亭﹐又號肥仙。江蘇陽湖(今常州)人﹐移居浙江海鹽。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選庶吉士。乞假歸﹐主修《毗陵志》﹐書垂成卒。出趙翼之門﹐善詩詞﹐工驕體文。其詩遠紹溫、李﹐近接漁洋﹐時人推為“嘉禾八子”之冠﹐袁枚亦以為“隔面”之知己。嘗以賦《芙蓉莊紅豆樹歌》得名﹐稱“紅豆詩人”。詞尤統麗﹐丁紹儀評為“凄清道逸﹐通殊凡響”(《聽秋聲館詞話》)。著有《紅豆詩人集》、《東皋雜鈔》。生平事跡見《國朝香獻類征》卷一二九、《清畫家詩史叮上。 朱結(1729─1781)   清學者、詩文家。字竹君﹐又字美叔﹐號筒河。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由讚善把侍讀學士﹐先後提督安徽、福建學政﹐歷克福建鄉試正考官、順天鄉試同考官以及多年會試同考官﹐一時名士﹐多出門下。博學多才﹐聚書至數萬卷﹐尤好金石小學。曾奏請將《永樂大典》中罕見之書悉為抄錄﹐並廣求天下遺書。詩宗韓癒、李賀﹐出入唐宋﹐五言力追漢魏﹐造句古樸拗折﹐奇警不凡﹐《隨園詩話》嘗舉其《登湖樓》詩稱之。古文亦深厚奧博。著有《簡河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六八、朱窪《先叔兄朱公墓銘》、孫星衍《簡漕誘苤憧傦朱L14γ□鎩噸旆賭昶住貳? 敦敏(1729─1796﹖)   清詩人。字子明﹐號拉齋。清宗室。敦誠兄。與弟同人右翼宗學。曾任錦州稅務官﹐後又任右翼宗學總管等職。與其弟敦誠同為著名小說家曹雪芹摯友﹐寫有《贈曹雪芹》、《小詩代柬寄曹雪芹》、《訪曹雪芹不值》、《題芹圃畫石》等詩。《晚晴感詩匯》稱﹕“乾、嘉之際﹐宗人能詩者格仙、嵩山、肥仙三家鼎立﹐選相酬唱﹐俄齋兄弟稍後起﹐取徑晚唐﹐頗具逸趣。”著有《俄齋詩鈔》。生平事跡見《晚晴轄詩匯》卷一O。 吳省欽(1729─1803)   清詩文家。字充之﹐一字沖之﹐號白華。江蘇南匯(今屬上海)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宗南巡召試﹐賜舉人﹐二十八年成進士。歷官侍讀﹐四J﹔I、湖北、順天學政﹐光祿寺卿﹐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嘉慶四年(1799)因事奪職。早在蘇州紫陽書院從常熟王峻學。王貂稱其詩“精心果力﹐不屑蹈襲前人”﹐“句必堅凝﹐意歸清峻”﹐文“於唐似孫樵、劉蛻﹐於宋似穆修、柳開﹐亦復冥然自異”(《湖海詩傳》)。著有《白華前後稿》、《白華入蜀詩文鈔》、《十國宮詞》、《五代宮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二八、王挑《都察院吳君墓志銘》、吳敬樞《吳白華年譜》。 周春(172─1815)   清詩人。字鬆月﹐號蒼兮﹐晚號黍谷居士。浙江海寧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岑溪知縣。丁憂去官。歸後潛心讀書著述三十余年。深於詩學﹐所著《遼詩話》﹐得沈德潛讚賞﹐稱其“事典而核﹐語贍而雅”(《遼詩話序》)。自為詩“不屑屑於規行矩步以為能﹐心精所至﹐真意自流”﹐兼“眉山之恣肆﹐渭南之盤鬱”(潘衍桐《兩浙輜軒續錄》引徐葉昭語)。著有《鬆霉詩鈔》、《十三經音略》、《海昌覽勝》、《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筆余詩話》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六八。 袁樹(1730一﹖)   清詩人。字豆村﹐號香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袁枚從弟。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歷官肇慶知府。詩學袁枚﹐格調清婉。袁枚《隨園詩話》曰﹕“香亭弟偶吟﹐往往如吾意所欲出﹐不愧吾家阿連也。”《隨園詩話補遺》又稱其香在體艷詩可與王彥汛抗手。著有《紅豆村人詩稿》。生平事跡見《晚晴鎮詩匯》卷九一、馮金伯《墨香居畫識》卷六、《清畫家詩史》丁下。 李文藻(1730─1778)   清詩文家、學者。字素伯﹐一字蔭眈﹐晚號南澗、貸園。山東益都(今青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選恩平知縣﹐到任後﹐奉檄署新安縣﹐又調潮陽縣。把桂林府同知﹐卒於官。為官多惠政。年十三﹐隨父遊曹家亭﹐仿《赤壁賦》作記一篇﹐見者以為神童。出錢大聽之門﹐致力經術﹐又治金石學。生平樂表人善﹐與周書倉訪張爾歧、惠棟、江永等人之遺書匯刻為《貸園叢書》。稱賞馮敏昌、胡亦常、張錦芳﹐作《嶺南三子歌》。尤推重黎簡。錢大聽序稱其詩“讀之似近而遠﹐似質而雅﹐似淺而深”。著有《嶺南詩集》、《南洞文集》、《諸城金石略》﹐又與胡德林同編《歷城縣志》﹐與宮檢讓同編《諸城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漢學師承記》卷六、錢大聽《李南澗墓志銘》。 畢沉(730─1797)   清詩文家、學者。字統籐﹐又字秋帆﹐號靈巖山人。江蘇鎮洋(今太倉)人。乾隆十八年(1753)舉人﹐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二十五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再遷庶子。歷官鞏秦階道、安肅道﹐陝西按察使、布政使、護理巡撫、巡撫﹐河南巡撫﹐湖廣總督﹐卒贈太子太保。以文學起官﹐愛才下士﹐署中多四方文人學者。少從沈德潛遊﹐以能詩聞。性好遊山水﹐為詩益多且工。天性和易﹐《晚晴容詩匯》謂其詩“春容大雅﹐亦肖其為人”。又精經史及金石、地理之學﹐著有《山海經校注》、《續資治通鑒》、《晉書地理志校注》、《關中金石記》、《中州金石記》、《山左金石記》等。詩文集編為《靈巖山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三二、《清史列傳》卷三0、錢大聽《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畢公墓志銘》、史善良《養山畢公年譜》。 吳蘭庭問730一1801)   清詩文家、學者。字骨石﹐又字虛若﹐號鎮南﹐又號千一要。浙江歸安(今湖州)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舉人。長於史地之學﹐尤精五代史﹐為錢大聽、章學誠所推重。同邑了傑深於經﹐蘭庭熟於史﹐故一時有“丁經吳史”之稱。少以文名吳越間﹐壯遊燕趙之地。年六十余﹐流寓京師﹐與吳長元齊名﹐號稱“二吳”。嘉慶元年(1796)﹐赴千裡宴﹐獲御賜﹐榮耀一時。王貂《湖海詩傳》稱其詩“多蒼深清健之作”﹐“耐人諷詠”。著有《南香草堂集》、《五代史記纂誤補》、《五代史記考異》、《讀通鑒筆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略七二、《清史稿》卷四八五、《湖海詩傳》卷三 王文治(1730─1802)   清書法家、詩文家。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土﹐授編修﹐充順天鄉試及會試同考官﹐升侍讀﹐出為臨安知府﹐以事免歸。曾主講崇文書院。擅書法﹐為清代名家﹐曾隨使節至琉球﹐當地人以其翰墨為寶。又通音律﹐精度曲。“其為文尚瑰麗﹐至老歸於平淡”(《清史列傳》)﹐其詩洪亮吉稱“如太常法曲﹐究系正聲”(《北江詩話》)﹐袁枚稱“細筋入骨﹐高唱凌雲”(錢泳《履國叢話》引)。著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三、《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姚詡《雲南﹔陸安知府丹徒王君墓志銘》。 鍺廷障(﹖一1797)  ﹝S迨□恕W腫蠖耄□畔芐摹=□粘□蓿n袼罩藎┤恕G甯咦諛涎玻□偈裕□諛詬籩惺欏G□《□□四輳?1763)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典試江西、山西、福建﹐官至侍講學士﹐以事降主事﹐乞歸﹐主講吳江震澤書院。少有“苟令”、“謝郎”之目。受學於沈德潛﹐又與曹仁虎、趙文哲等結社﹐以詩鳴。王胡《湖海詩傳》稱其詩“初學青丘﹐既學元、白﹐旨遠詞文﹐卓然大雅”。著有《終心書屋詩鈔》、《西域圖志》、《西域同文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七二、《國朝魯獻類征》卷一二九。 吳恆宣   清戲曲作家。字來旬﹐號鬱州山人。江蘇海州(今東海)人。早慧﹐精術數﹐喜談兵﹐善歌﹐自稱青籐後身﹐時人目為狂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淮安入增督崔應階幕。著有傳奇《火牛陣》、《雙仙記》(與崔應階合作)﹐另著有《鬱州山人集》﹐編有《雲台山志》。生平事跡見《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卷二五。 嚴長明(1731─1787)   清詩文家。字冬友﹐又字道甫﹐號東有。江蘇江寧(今南京)人。早慧﹐為方苞等所識﹐在揚州安定書院從劉星偉學。乾隆H十七年(1762)以諸生獻賦﹐特賜舉人﹐授內閣中書﹐招待讀﹐與修《一統志》。了父憂去官﹐遂引疾不出。畢沉督撫陝西﹐延入幕中﹐主修《西安府志》、《漢中府志》﹐又主講廬陽書院。著有《嚴冬友詩集》﹐編有《千首宋人絕句》。另有《漢金石例》等﹐不傳。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清史稿》卷四八五、《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錢大聽《內閣侍讀嚴長明傳》。 曹仁虎(1731─1787)   清詩人。字來殷﹐號習庵。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南巡﹐召試列一等﹐賜舉人﹐授內閣中書。乾隆二十六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右中允、侍讀、侍講學士、督學廣東﹐遭母憂﹐以哀毀卒於奔喪途中。博學有文才﹐與錢大聽、王鳴盛並稱“嘉定三才子”﹐深受沈德潛賞識。又以詩與王鳴盛、吳泰來、王胡、黃文蓮、趙文哲、錢大聽稱“吳中七子”。“其詩初宗國傑﹐七言長篇﹐風華鮮麗﹐壯而浸淫於杜韓蘇陸﹐下逮元好問、高啟、何景明、陳子龍﹐及本朝王士模、朱彝尊諸公﹐橫空排異﹐才力富有﹐七律尤高華工整”(王根《湖海詩傳》)。詩名遠播海外﹐日本國相以重金購其詩集。著有《曾學士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清史稿》卷四八五、《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 顧光旭(731─1797)   清詩人。字華陽﹐號晴沙﹐又號響泉。江蘇無錫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浙江道御史﹐工科給事中﹐寧夏、平涼知府﹐甘肅涼莊道﹐署四》﹔D按察使。所至有惠政﹐以循吏稱。四十一年以病乞歸﹐主裡中東林書院。精書法﹐名與王文治、樑同書培。喜為詩﹐《晚晴移詩匯》稱其所作“音節興象﹐直逼唐人﹐以隴、蜀請作為最勝”。著有《響泉集》、《清溪樂府》﹐編有《樑溪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三六、《清史列傳》卷七五、王超《甘肅涼莊道署四》11按察使顧君光旭墓志銘》及其自編《響泉年譜》。 朱彭(1731─1803)   清詩人。字亦答﹐號青湖。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歲貢生。嘉慶元年(1796)詔舉孝廉方正﹐郡縣以名聞﹐因辭不就。家素貧﹐著書不輟﹐阮元視學浙江﹐與談名物掌故﹐亦有所得。工詩﹐杭州自厲買、杭世駿後﹐詩學不振者數十年﹐彭獨倡唐音﹐一字不安﹐不憚百改﹐四方名士過杭州者﹐無不出其所作以就正。著有《抱山堂集》、《武林談董》、《南宋古跡考》、《吳越古跡考》、《甫渡寓賢錄》、《書畫所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詩人征略》卷四二。 $元瑞(1731一1803)   清大臣、詩文家。字掌仍﹐又字輯工﹐號雲據﹐又號潛源。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侍講、少詹事﹐歷官工部、戶部、兵部、吏部侍郎﹐禮部、兵部、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嘉慶初加太子太保﹐命修(高宗實錄)。卒溢文勤。以文學受知兩朝﹐與紀購同有才人之目﹐清高宗嘗稱為“異想追材”。《晚晴算詩匯》謂其“才思敏捷﹐久直南齋﹐應奉文字婉麗清新。高宗日必有詩﹐群臣反和﹐多學其體﹐文勤往往澤以華藻”。著有《恩余堂經進稿》﹐編有《宋四六選》、《宋四六話》。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二O、《清史列傳》卷二六、《國朝先正事略》卷一七。 朱硅(1731一1806)   清大臣、詩文家。字石君﹐號南醫﹐晚號盤陀老人。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朱篤弟。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侍讀學士﹐出為福建糧驛道、按察使﹐丁父憂歸。眼除﹐起補湖北按察使﹐調山西﹐遷布政使。歷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安徽、廣東巡撫﹐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兩廣總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溢文正。《晚晴意詩匯》謂其詩“探源漢魏﹐參以昌黎﹐博大雄深﹐直吐胸臆﹐承平台閣中﹐固當首屈一指也”。著有《知足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四O、《清史列傳》卷二八、阮元《大興朱文正公法神道碑Z、朱錫經《朱文正公年譜》。 汪拜祖(1731─1807)   清學者、文學家。幼名采﹐字煥曾﹐號龍莊﹐晚號歸廬。浙江蕭山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舉人﹐四十年成進士﹐官寧遠知縣﹐兩署道州知州﹐兼攝新田縣事﹐善治獄﹐有政聲。歸裡後﹐閉戶讀書﹐其環碧山房積書至數萬卷﹐手自校必。工詩文﹐尤精史學。文樸實而有法度﹐詩則寄興深遠。著有《薄慼慾苤慼澎A貳Ⅰ讀□□牧□濉貳Ⅰ凍□性佑健貳Ⅰ都鄢罘□什蕁貳Ⅰ抖酪韃蕁貳Ⅰ對□繁局□貳Ⅰ對□分□蟆貳Ⅰ抖□□氖吠□彰□肌貳Ⅰ抖□□氖廢P章肌貳Ⅰ抖潦氛坡肌返取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鈉咂摺Ⅰ肚迨妨寫□肪砥呶濉10榱良□斷羯澆□□怪久□貳3氯謾鍛艋宰婺昶住貳? 余示客(1732─1778)   清學者、詩人。字仲林﹐號古農。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為惠棟弟子﹐清代樸學吳派重要成員﹐於經學、小學均有深入研究﹐著述為世所重。工詩﹐《晚晴容詩匯》稱其“詩格幽秀”。著有《古經解鉤沉》、《文選紀聞》、《文選音義》、《選音樓詩拾》。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任兆群《余君蕭客墓志銘》。 魯九皋(1732─1794)   清散文家。初名仕項﹐字累非﹐號山木。江西新城(今黎川)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土。居家養親﹐十余年乃出仕。官夏縣知縣﹐有惠政﹐以積勞卒於官。嘗至建寧謁朱仕誘﹐得古文之法。又與姚和善﹐得其指授。裡居授學於子弟後進﹐其甥陳用光亦得其傳。論者以為清中葉後桐城派古文﹐其源皆出於九皋。“其文以和平溫厚為主﹐雖自借篇幅而自成體格”﹐“淳古淡泊﹐不事雕飾﹐適盡其意之所欲言”﹐“詩雖非所留意﹐然亦質厚有味”(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山木居士集》、《詩學源流考》、《制義準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省獻類征》卷二四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 朱休度(1732──1812)   清詩人。字介裴﹐號樣廬。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乾隆十八年(1753)舉人﹐官峰縣訓導。歷新喻、廣靈知縣﹐引疾去﹐鄉人思其惠政﹐立調把之。歸後主講剜川書院﹐選《史記》、《漢書》以來文章教士。博聞通識﹐無書不讀﹐在峰縣時﹐郭控橨k樗那□嘀鄭□噬稀端目餿□欏飯蕁F涫□肚迨妨寫□肺轎□吧鈑諛纖危□瘧壬□勺罹□保□鍛砬綹惺□恪吩虺啤奧梢運巍13穡□皇□□□輟13剿□□擰薄V□小緞︿咀郵□□獺貳Ⅰ蹲暇﹔ㄏ孿諧□偽省貳Ⅰ堆□9叟鉸肌貳Ⅰ妒□┘恰貳Ⅰ度□祗彌盡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叨□Ⅰ肚迨犯濉肪硭鈉咂摺Ⅰ豆□□日□侶浴肪砦迦□? 姚M(1732─1815)   清詩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號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人年(1763)進士﹐選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招員外郎﹐歷充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分校會試﹐用刑部郎中、《四庫全書》纂修官﹐乞養歸。主梅花、鐘山、紫陽、敬敷諸書院講席凡四十年。時學者多尚新奇﹐攻擊宋德﹐低為空疏。和獨反復辨論﹐以為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缺一。著《九經說》以見義理考証之合﹐輯《古文辭類纂》以盡古今文體之變﹐選《五七言今體詩鈔》以明振雅袪俗之旨。並倡陽剛陰柔之說。自為文高淡雅潔﹐得衣砵於其師劉大用﹐由方苞以上溯明代歸有光﹐“和而不刻﹐精而不浮﹐其氣斂而不放﹐其神靜而不散﹐其尤盛者空明澄澈﹐含咀靡盡”(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方、劉、姚皆桐城人﹐故世稱為“桐城派”。其詩承其伯父姚范及大格之說﹐兼采唐宋﹐而尤重視黃庭堅詩﹐自成一家﹐影響後來的宋詩派。張之洞、張裕劊、沈曾植、范當世俱加推崇。著有《惜抱軒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姚瑩《姚先生擁家狀》、鄭福照《姚借抱先生年譜》。 錢世錫(1733─1795)   清詩人。字慈伯﹐號百泉。浙江秀水(今嘉興)人。錢載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初入翰林﹐錢載與英廉充教習﹐英廉語世錫﹔“子入翰林﹐而上即命其父為之師﹐可謂至思。”一時稱盛事。詩與祝維諸子祝部、王又曾子王復唱和。《晚晴算詩匯》稱其詩“瘦硬通神﹐謹守家法”﹐又謂“其論祝西洞(養)詩﹐謂幽靜娟秀﹐深微雋妙﹐能得古人神韻風味於語句之外。蓋其得力所在﹐見相似者﹐而為之傾倒也”。著鬱虎山老屋詩集》。生平事跡見《國朝詩人征略》卷四五、《晚晴短詩匯》卷一0一。 羅聘(173─1799)   清畫家、詩人。字遁夫﹐號兩峰﹐又號等洲漁夫、卻塵居士、金牛山人、衣雲和尚。安徽鐵縣人﹐僑居江蘇揚州。布衣J為金農高足弟子。擅畫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筆致古逸﹐自成風格﹐為“揚州八怪”之一。尤工畫鬼﹐數作《鬼趣圖》以刺世﹐極為名流所稱賞。人送謂其生有異稟﹐能日見鬼物。三上京師﹐雖名動公卿﹐終無所遇﹐居久﹐貧至典衣。耽禪悅﹐夢中人佛寺日花之寺﹐仿佛前身所在﹐遂自號花之寺僧。老益貧﹐猶跌宕待酒。曾地為兩淮鹽運使﹐捐資助其歸揚州﹐未幾年。亦工詩﹐《晚晴怒濤匯》稱其“詩境清饒斐各﹐非尋常畫師題詠可比”。著有《香葉草堂詩存》、《白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四、《國朝先正事略略四四、吳錫瞑《羅兩峰墓志銘》、陳金陵《羅兩峰年表》。 桂色(1733─1802)   清學者、文學家。字冬卉﹐號來谷。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土﹐選永平知縣﹐卒於官。少承家學﹐又先後交翁方綱、周永年﹐互相切磋經術。於許慎《說文解字》﹐尤為精通。為清代治《說文》四大家之一。孔憲彝稱其“涵茹古今﹐羽翼經傳。其論經史諸作﹐皆有闡明﹐《詩疏》、《爾雅》、《廣韻》諸篇﹐駁正尤見精核。《惜才》一論﹐則自道學力﹐誘掖後進。傳志諸作﹐則氣體古茂﹐克見典則﹐非浸淫於三代兩漢來易臻此也”(《晚學集後序》)。詩為余事﹐馬履泰稱“類皆骨幹堅凝﹐風格追上﹐在同時流輩中﹐正復未造多讓”(《晚晴管詩匯》引)。亦擅戲曲創作。著有《晚學集》、《未谷詩集》、《後四聲猿》雜劇及《說文解字義証》、《札樸》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九、《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六、蔣祥揮《桂君破傳》。 吳主(1733─1813)   清藏書家、詩文家。字搓客﹐號兔床山人。浙江海寧人。諸生。少從陳暄講訓訪之學﹐長而篤嗜典籍﹐遇善本書輒傾囊購置﹐校勘精審﹐築拜經樓藏之。兼好金石﹐又工畫。“所為詩文﹐詞旨渾厚﹐氣韻蕭遠﹐晚益深造﹐不屑為流俗之作”(潘衍桐《兩浙輔軒續錄》)。著有《拜經樓詩集》(附《萬花漁唱》)、《愚谷文存》、《拜經樓詩話》﹐另有題跋等收入《拜經樓叢書》。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二七。 翁方綱(1733─1818)   清詩文家、學者。字正三﹐號主溪。順天大興(今後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招國子監司業﹐遷內閣學士﹐歷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典江西、湖北、順天鄉試。治經﹐尚考訂訓信﹐衷於義理。曾為《經義考補》。精金石之學﹐著《兩漢金石記》。於文﹐能貫串其學。詩則提倡“肌理說”﹐以學問考據為詩﹐所作有以文為詩之病﹐當時袁枚即譏其“誤把抄書當作詩”(《論詩絕句》)。然“其深厚之作﹐魄力既充﹐韻味亦雋﹐非盡以鬥靡夸多為能事”(《晚晴零詩匯》)。著有《復初齋文集》、《詩集》、《石洲詩話》、《蘇詩補注》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著獻類征倦九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自編《翁氏家事略記》。 李旦華   清詩文家。字憲吉﹐號厚齋。浙江嘉興人。李集子。少慧好學﹐通經史﹐擅詩文﹐才名藉甚。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清高宗南巡﹐召試並列高等。以拔貢入京師﹐貴人爭欲羅致門下。性剛直﹐不肯屈己逢迎。年來三十年。吳文湖南野堂筆記》謂其“為詩博綜宏麗。出都以後作多凄惋愁嘆之辭﹐境使然欽”。著有《青蓮館集》、《十六國世系表》﹐又撰《周易象義》﹐未成。生平事跡見《湖海詩傳》卷三五、《兩浙箱軒錄》卷三四。 羅有高(1734─1779)   清學者、詩文家。字台山﹐號尊聞居士﹐又號吉雲山人。江西瑞金人。乾隆三十年(1765)舉人。年三十一曾得狂疾﹐自焚得救不死﹐入山易僧服﹐既而渡錢塘、揚子江﹐過南東﹐多托跡佛寺中。中舉後﹐與莊師之於彭紹升友善﹐相與論學。臨歿﹐盡焚其所著書。生平儒佛兼用﹐於釋教眼膺潛山語錄﹐理學宗程頤、陸九淵﹐經學主孔穎達、賈這。章學誠《庚辛之間亡友列傳》稱其文清樸健舉﹐《晚晴移詩匯》謂其“存詩雖不多﹐導源漢魏﹐根本性情﹐其意味甚深厚”。著有《尊聞居士集》、《羅台山文鈔》﹐後者輯人《汪羅彭薛四家合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王娜羅君有高墓志銘》、揮敬《羅台山外傳》。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