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九) 李祖陶   清詩文家。字欽之﹐號邁堂。江西上高人。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少孤貧好學。既長﹐博覽群籍﹐擅詩古文辭。好遊覽﹐平生足跡半天下。晚築尚友樓﹐藏書數萬卷﹐究心時政﹐兼治兵法。年八十三卒。張舜刪清人文集別錄》言其文“仍取徑唐宋﹐不脫八家實臼。故於李兆洛所雲學古文須宗兩漢之說﹐辟之尤力。斯亦成見頗深﹐未為通核。且祖陶自撰之篇﹐實病庸冗﹐未足名家”。著有《邁堂文略》、《詩存》﹐編有《國朝文錄》、《金元明八家文鈔》。另著《史論五種》。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 朱葵之(1781一﹖)   清詩人。字樂市﹐號米梅﹐又號粟山。浙江海鹽人。嘉慶二十三年(1818)副貢。歷官黃巖訓導﹐景寧、武康教諭。早歲博通典籍﹐善屬文﹐詩賦詞曲兼工。詩流暢如珠走盤﹐歌行尤勝﹐陳融稱其“平生出處進退﹐存亡聚散之感﹐以及山川之勝﹐風物之美﹐一紀之以詩”﹐少作“多英悍之氣”﹐老年之作則“一歸平淡”(《顧園詩話》)。著有《妙吉祥室詩文鈔》、《壽閒齋吟草》。生平事跡見《晚晴感詩匯》卷一二七。 屠悼(781-1828)   清詩人。字孟昭﹐號琴院﹐又號潛園、耶溪漁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籍紹興。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改庶吉士﹐授儀征知縣。道光初﹐特旨把袁州知府﹐未赴任﹐旋移九江﹐亦以疾辭。擅書畫篆刻﹐畫工山水﹐見重於時。與一時名流以詩文相切磋﹐阮元嘗雲﹕“吾於浙西得文筆三人﹕一陳文述﹐一查擺﹐一屠悼。”(《清史列傳》)詩與郭@、查摸齊名。郭思稱其詩“神鋒雋爽﹐有無前之氣”(《靈芬館詞話》)﹐《晚晴感詩匯》則謂其“入官後詩境淡遠﹐蓋其胸襟高曠﹐故與年俱進”。亦善詞﹐吳衡照稱“其豪爽疏雋處﹐不愧名家”(《蓮子居詞話》)。著有《是程堂集》﹐含《耶溪漁隱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書人輯略》卷八、《清畫家詩史》己下。 周濟(1781──1839)   清詞論家、詞人。字保緒﹐又字介存﹐號未齋﹐又號止庵。江蘇荊溪(今宜興)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官淮安府學教授。少與李兆洛、包世臣以經世之學相切磋﹐通兵家言﹐習擊刺騎射。曾參與緝捕淮北鹽來﹐並與白蓮教起義軍作戰。後隱居金陵春水園﹐潛心著述。晚復任教授﹐周天爵總督湖廣﹐過之往﹐抵夏日卒。論詞承張惠言之余緒﹐又曾與董土錫共商討﹐為常州詞派重要理論家。編《詞辨》及《宋四家詞選》﹐主張“問徐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宋四家詞選序論》)﹐認為“初學詞求有寄托﹐有寄托則表裡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調﹐求無寄托﹐無寄托則指事類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又指出“詞非寄托不人﹐專寄托不出”(《介存齋論詞雜著》)。其自為詞﹐譚獻評為“精密純正﹐與茗何把臂人林”(《售中詞》)。著有《晉略》、《說文字系》、《味雋齋詞》、《介存齋文稿》、《介存齋詩》。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清史稿》卷四八六、魏源《荊溪周君保緒傳》、徐士芬《書周進士濟》。 張羽(1781─1847)   近代詩文家。字時霖﹐一字伯構﹐號介侯﹐又號介白。甘肅武威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選庶吉士﹐歷官玉屏、興文、永新知縣﹐署臨江通判﹐以事罷官﹐起補滬溪知縣﹐復了優歸。性亢直﹐居官有政聲。博覽經史﹐多有著述。復留心關隴文獻﹐搜輯刊行之。好遠遊﹐蹤跡半天下﹐詩文益富。《晚晴想詩匯》謂“介侯文章巨麗﹐為時所稱﹐阮文達以為南方學者未能或先也。其詩凌紙勃發﹐不拘格律﹐故恆有音韻失調之處﹐而光氣固不可掩”。著有《養素堂集》《五涼舊聞》、《三古人苑》、《姓氏五書》、《續黔書》、《秦音》、《蜀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錢儀吉《張介侯墓志銘》。 徐鬆(1781──1848)   近代學者、詩文家。字星伯。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原籍浙江上虞。嘉慶五年(1800)舉人﹐十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奉詔纂輯唐文。十四年﹐奉詔視學湖南﹐坐事滴伊犁。道光初﹐石對稱旨﹐赦歸。撰《新疆南北路賦》二章﹐與所作《盛京賦》、《西藏賦》先後傳誦﹐時譽為煌煌巨制。歷官內閣中書﹐禮部主事、員外郎﹐江西道監察御史﹐江南道﹐榆林知府﹐延榆兵備道。致仕歸。通經術﹐尤精史學。著有《徐氏遺書》、《新疆識略》、《唐兩京城坊考》、《唐登科記考》、《宋三司條例考》、《漢書西域傳補注》、《西域水道記》、《長春真人西遊記考》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纓壟孫《徐星伯先生事輯》。 董士錫(1782─1831)   清詞人、學者。字晉卿﹐一字損甫。江蘇武進人。嘉慶十八年(1813)副貢﹐候選直隸州州判。家貧﹐常客遊。幼從舅父張惠言遊﹐承其指授﹐治經學﹐精虞氏《易》。為古文、賦、詩、詞皆精妙。沈曾植稱其詞為張惠言“正嫡”﹐“應徽按柱﹐斂氣循聲﹐興象風神﹐悉舉騷雅古懷﹐納話令慢”﹐“玉田所謂‘清空騷雅’者﹐至晉卿而後盡其能事”﹐“毗陵詞人亦更無能嗣響者﹐可謂門風峻絕”(《海日樓札叢》)。著有《齊物論齋文集》、《齊物論齋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省獻類征》卷四四二、《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六、吳德潛《晉卿董君傳》。 顧翰(782─1860)   近代詞人。字兼塘﹐又字簡塘。江蘇無錫人。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以教習官京師﹐賣文自給。久之﹐外放為安徽經縣知縣。歸後主講東林書院。太平軍攻破無錫城﹐受傷卒。顧氏家族三代以詞稱﹐翰之祖父奎光、叔祖鬥光、父敏恆、弟意生、從弟礎均精於詞﹐而尤以翰成就最高。其詞清逸、雄放兼具﹐山水記遊之作尤為出色。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以為其詞“能兼竹詫、跡陵二家之長”。蔡宗茂序稱其“凡姜、張清雋﹐蘇、宰豪宕﹐秦、柳妍麗﹐固已提袂而合唱”。著有《拜石山房詞》。生平事跡見《清名家詞》作者小傳。 周之$(1782─1862)   近代詞人。字稚圭﹐號耕樵﹐別號退庵。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山西鄉試副考官﹐四川鹽茶道﹐浙江按察使﹐廣西、江西、湖北巡撫﹐太僕寺卿﹐刑部右侍郎。工詞﹐不屬浙派、常州派行列。曾造溫庭疾、李仍、韋莊、李殉、孫光憲、晏叛道、秦觀、賀鑄、周邦彥、姜望、史達祖、吳文英、王沂孫、蔣捷、張炎、張翡詞為《心日齋十六家詞選》。譚獻《筐中詞》稱其“截斷眾流﹐金針度與﹐雖未及皋文(張惠言)、保緒(周濟)之陳義甚高﹐要亦倚聲家疏鑿手”。自為詞兼擅哀婉、雄健之勝﹐黃粱清《國朝詞綜續編》稱其“渾融深厚﹐語語藏鋒﹐北宋瓣香﹐於斯未墜”。朱祖謀《望江南》詞謂其“片席蛻巖(元張窈)分”。著有《金樑夢月詞》、《懷夢詞》、《漪^┐省貳Ⅰ鍛蒜執省罰□艸菩《□照□省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硭木偶爸莧犛啤18莧瓴摺噸曬綹□□昶住貳? 馮登府(783─1841)   近代學者、文學家。字雲伯﹐號柳東﹐又號勺園﹐別署由拳舊史、天風硯主、歌蘿用主。浙江嘉興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改庶吉士﹐授將樂知縣﹐以親病去官。眼闖﹐官寧波府教授。後因咯血疾加劇而卒。精研經學﹐於音韻、訓訪尤有所得。嘗從阮元遊﹐交洪頤渲、吳德族、錢泰吉、李富孫等。吳德旋謂其“考訂之文﹐突過其鄉先輩朱錫色﹐復從歸、方、姚諸家以上溯唐宋作者”《石經閣文初集序》)。詩宗尚朱彝尊﹐郭@評為“清而能腴﹐淺而能旨﹐詢梅裡近日詩人之最”(《靈茶館詩話續》)。詞亦為浙派之眉目。著有《三家詩異文疏証》、《石經閣日鈔》、《酌史巖技譚》、《風懷詩補注》、《拜竹詩堪詩存》、《石經閣文集》、《種會仙館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九、史詮《馮柳東年譜》。 錢儀吉(1783─1850)   近代詩文家、學者。初名違吉﹐字范人﹐號行石﹐又號新梧、星湖。浙江嘉興人。錢陳群曾孫。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選庶吉士﹐改戶部主事﹐累遷至工科給事中。罷官後曾主講大樑書院。治經不持漢宋門戶之見﹐治史精博﹐能通體要﹐補撰三國晉南北朝諸史會要之缺﹐輯《碑傳集》。於經史外工詩文﹐詩為秀水詩派中錢載以後嘉、道間代表作家﹐學梅堯臣、黃庭堅於舉世不為之時﹐開晚清宋詩派先聲。嘉興沈曾植為同光體魁傑﹐自稱儀吉為“吾私淑師”﹐稱己“所由粗識為學門徑﹐近代詩儒經師人師之淵源流別﹐文字利病得失﹐多得之李申育(兆洛)及行石文集中”(《定廬集序》)﹐又稱其“鴻博偉麗﹐雲蒸海負之閡才﹐削骨落膚﹐超心煉冶”﹐“其於詩自律甚嚴”﹐“其造境之深﹐亦既極乎行遠而微至”(同上)。自作閩遊詩刻畫山水﹐別具仙心﹐中年以後所為﹐清新淡逸﹐諧以情韻﹐晚遊嶺表﹐寫景之篇﹐多而且工。與從弟泰吉警石齊名﹐世稱“嘉興二石”。著有《行石齋紀事稿》、《閩遊集》、《定廬集》、《刻豬集》、《旅逸小稿》﹐選有《冰蔬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蘇源生《書先師錢星湖先生事》。 劉開(178─1824)   清詩文家。字方來﹐又字明東﹐號孟塗。安徽桐城人。幼孤家貧﹐牧牛時聞塾師誦書﹐竊聽學之。塾師留其學﹐後又妻以女。年十四以文謁姚點﹐受古文法﹐為姚氏賞識﹐目為國士。及長﹐以才名傾動公卿間。曾主大雷書院講席。長於古文﹐兼精驕文。“其為文天才宏肆﹐光氣煌燦﹐能暢達其心之所欲言”﹐“排惻深厚之意﹐倦倦流露於行墨之間”﹐“然氣過囂張﹐類多浮詞﹐與姚翊簡質之境懸絕”﹐“名雖居姚門四傑之一﹐實不能盡守師法”﹐“詩頗雄傑獨出﹐其才甚壯﹐然實響多而實力少”(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劉盂塗集》、《廣列女傳》。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二、陳方海《劉孟塗傳》、方宗誠《劉孟塗先生墓表》。 祖觀   清詩僧。字覺阿﹐俗姓張﹐名京度﹐字蓮民。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嘉慶間諸生。事母至孝﹐母歿﹐遂落發為僧﹐住通濟庵。出身士族﹐故贍於文采﹐一時吳越壇站相為引重。有《題明潞王畫蘭石刻》長歌﹐善學梅村體﹐亦詩僧中所罕見。著有《梵隱堂詩稿》。生平事跡見《晚晴恣詩匯》卷一九八。 吳蘭修   清文學家、學者。字石華﹐號荔村﹐一號古輸。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官信宜訓導。少時受知於學使前心存。阮元督兩廣﹐創建學海堂﹐特拔為學長。生平致力經史﹐兼擅算學﹐嘗自榜其門曰“經學博士”。詩峏璆痡`□尢□瘓□R豆□魯破涔盼摹壩諏□□悶湓希□詘思業悶浞a□□新□輪□鰨□韌u鎦翁澹□兄惺慮欏保a肚宕□□呦蟠□罰□F涫□□焓啦□牢□扒逍驢∫蕁保a鍛砬綹惺□愣ⅠS裙□剩□19鑰絛∮∪鍘傲氡澩嗜恕薄P徽巒Α16羆選14豆□侖匠浦□R豆□攣狡洹扒逶餐裨跡□苯穎彼穩酥□觥保a豆憧鷸寫省罰□V□小獨蟠逡韃蕁貳Ⅰ鍛╚□蟠食□貳Ⅰ賭蝦杭汀貳Ⅰ鬥匠炭肌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叨□4鈐□凍肴舜□貳Ⅰ肚宕□□呦蟠□肪硭摹? 阮亨   清詩人。字仲嘉﹐號梅叔。江蘇儀征人。阮元弟。嘉慶間副榜貢生。性耽吟詠﹐無貴介氣﹐脫略時習﹐與世無件。幼隨宦京師﹐作《蕉花曲》﹐傳誦輦下﹐稱“阮蕉花”。復隨兄巡撫浙江﹐杭人能詩者爭相與之倡和﹐因著(舟筆談)﹐以品詩表人為己任。王朝稱之為“江淮間詩道幹城”(王豫《群雅集》引)。著有《珠湖草堂詩抄》、《珠湖草堂筆記》、《贏舟筆談》﹐另編有《淮海英靈續集》。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嘉慶朝卷。 陳炕(178─1826)   清詩人。初名學謙﹐字太初﹐號秋訪。湖北新水(今烯水)人。嘉慶二十四年(181)進士第一﹐歷官修撰、四川道監察御史。曾充廣東鄉試正考官、會試同考官。少時才氣雄傑﹐陵際一世﹐鮑桂星嘆為“天才”。出仕後與魏源交最契﹐其他理學之友有姚學期﹐經濟之友有賀長齡、龔自珍等。濟學從詞章入﹐中年後治宋儒之學﹐為《近思錄補注》﹐深入其奧。詩學最深﹐其《詩比興箋》稱力作﹐陳衍謂“真能撥雲霧而睹青天﹐繼幽沉而出井底”。自作以獨創為宗﹐天姿雋拔﹐思力深至﹐高華靈妙﹐兼有幽生與奇警兩種風格。陳衍稱其詩為道光以來清蒼幽峭一派之祖﹐以為“字皆人人能識之字﹐句皆人人能造之句﹐及積字成句﹐積句成韻﹐積韻成章﹐遂無前人已言之意﹐已寫之景﹐又皆爾c擻□災□猓□□粗□啊5筆彼孟歟□姆ζ淙恕保a妒□攀沂□啊罰□V□小都蜓□□□妗貳Ⅰ妒□盡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呷□18□□鰲凍灤拮□虼□貳? 許乃k(1785─1835)   近代詩人。字玉年。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道光元年(1821)舉人。官甘肅敦煌知縣。平生敬仰宋代林通﹐為修林處士墓﹐補種梅花三百六十株﹐畜兩鶴於放鶴亭﹐一時傳為佳話。兼工繪事﹐仿司空圖《詩品》為二十四《畫品》。錢仲聯《道咸詩壇點將錄》謂其因時因地而作之詩﹐“俱能狀寫邊塞異域﹐不僅如其遊岱諸詩所謂‘噓氣吞江海﹐騰身出鬥牛’也”。著有《瑞芍軒詩鈔》、《詞鈔》。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庚上、《清人詩集敘錄》卷六一。 程思澤(1785─1837)‘   清詩人、學者。字會芬﹐號春海﹐又號梅春。安徽勤縣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督貴州、湖南學政﹐歷官中允、侍講、侍讀、麻子、侍講學士、祭酒。以母喪歸﹐服除﹐改直上書房﹐遷內閣學士﹐投工部侍郎﹐調戶部。曾典試四川、廣東﹐所得多知名士。位亞阮元﹐而名望足繼之。博聞強識﹐經史以外﹐天象、地理、術數、醫學莫不探究。然所欲著書多未成。陳衍《近代詩鈔》謂其詩“私淑昌黎、雙井﹐在有清詩人﹐幾欲方駕養石齋(錢載)”﹐“蓋合學人詩人之詩二而一之也”﹐“為道、成以來詩家一變局”。夏敬觀《學山詩話》亦稱“清代詩﹐自歐縣程春海侍郎識拔多士﹐風氣為之一變”。晚清宋詩派實由其與祁帶藻等啟之﹐其門人鄭珍、何紹基從而光大之。著有《程侍郎遺集》、《國策地名考》。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七六、《國朝著獻類征》卷─一四、《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阮元《戶部右侍郎春海程公墓志銘》。 t$輿(1785──1839)   清詩文家、文學評論家﹜戭嵃洽憿撮鴽o□=□丈窖簦n窕窗玻┤恕5攔獍四輳?1828)舉人﹐以知縣分發安徽﹐未到官卒。其論學以為文章之源在經術﹐說經不偏袒漢宋﹐力求古人微言大義﹐論治術謂天下大病不外吏、例、利三者。其古文精醇雅正。尤深於詩學﹐提倡思無邪、溫柔敦厚、興觀群怨等儒家詩教﹐著《養一齋詩話》﹐為當時保守觀點的代表。對性靈派詩風﹐進行抨擊﹐其《論詩絕句》謂“蔣袁王(文治)趙一成家﹐六義頹然付狹邪”。亦論詞﹐對張惠言《詞選》持異議﹐《與葉生書》謂其選“標高揭己﹐宏音雅調﹐多被排擯”。自為詩﹐學陶潛、杜甫﹐以古淡質樸勝。其交遊如張際亮、湯鵬、徐寶善等﹐皆一時之選。弟子以魯一同最著名。著有《養一齋集》、《養一齋詞》、《李杜詩話》、《傳恭堂祭儀未定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著獻類征》卷四一二、魯一同《安徽候補知縣鄉賢潘先生行狀》。 姚束之(178──1847)   近代詩文家。字幼稽﹐又字佑之﹐號伯山﹐又號壁山、且看山人。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歷官臨章、內黃知縣﹐連州綏謠廳同知﹐大定知府。因與長官不合引疾歸。早受學於姚源﹐欲以文章名世﹐而反以政事顯。余事為詩文﹐阮元以為“五律精詣非盛唐以後之詩”﹐張奇則以為“七律尤沉鬱高亮﹐情文相副﹐質厚而氣清﹐句煉而格渾”(《晚晴想詩匯》引)。著有《怕山文集》、《詩集》﹐《伯山日記》﹐《易錄》﹐收入《姚伯山先生全集》﹐編有《連山綏謠廳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八、方東村《貴州大定府知府姚君墓志銘》。 賀長齡(178─1848)   近代學者、文學家。字耦庚﹐一作耦耕﹐號西涯﹐晚自號耐庵。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嘉慶十二年(180)舉人﹐十三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提督山酉學政。道光問﹐歷江蘇、山東、福建、直隸布政使﹐官至雲貴總督。以事革職。從政數十年﹐於各地水運、兵防、農桑等均有建樹。治學主經世、重義理﹐與弟熙齡並稱“二賀”﹐為湘學﹐與陶謝、唐鑒同道交好。與魏源同編《皇朝經世文編》﹐著有《耐庵奏議存稿》、《江蘇海運全案》、《孝經述》、《孝經輯注》、《區田種法》、《耐庵詩文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八O、《清史列傳》卷三八、賀該令《耦庚行狀》、唐鑒《前雲貴總督賀君墓志銘》。 林則徐(785─1850)   近代政治家、文學家。字元撫、少穆﹐號石說、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嘉慶十六年(18if)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御史、浙江鹽運使、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道光十八年(1838)﹐授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二十年任兩廣總督。鴉片戰爭爆發﹐痛擊來犯之英軍。受投降派誣害﹐被革職滴戍伊犁。後召回為陝西巡撫﹐升雲貴總督。因病辭歸。咸豐元年(1851)﹐授欽差大臣赴廣酉督理軍務﹐病卒潮州途中。溢文忠。從事詩歌創作很早﹐嘉慶後期﹐在京曾參加“宣南詩社”﹐社集酬唱﹐多為消閒遣興之作。在廣東及滴戍所作﹐多鬱勃蒼涼之氣﹐李岳瑞稱其“勁氣直達﹐音節高朗﹐最近明七子”(《春冰室野乘》)。潘煥龍稱其“沉博絕麗﹐卓然大家”(《臥園詩話》)。徐世昌稱其“緣情賦物﹐靡不裁量精到﹐中邊俱澈﹐卓識闊論﹐亦時流露其間”﹐“滴戍後諸作﹐尤排惻深厚﹐有憂國之心﹐而無怨誹之氣”《晚晴移詩匯盯。夏敬觀以為“其胸次灑落﹐性量和平﹐於詩中可見之﹐誠不可及也”(《學山詩話》)。亦工詞﹐有可當詞史之作。著有《雲左山房詩鈔》﹐詞附集中﹐今人增校重編為《林則徐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三八、《清史稿》卷三六九、金安清《林文忠公傳》及左舜生、魏應俱《林文忠公年譜》、來新夏《林則徐年譜》。 姚瑩門785一1853)   近代詩文家。字石甫﹐號明叔﹐又號幸翁、展如。安徽桐城人。姚擁侄孫。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歷官平和、龍溪、台灣知縣﹐署海防同知、噶瑪蘭通判。丁憂歸﹐服閡﹐改金壇知縣﹐歷知元和、武進二縣﹐遷高郵知州﹐轉淮南監掣同知﹐權兩淮鹽運使﹐把台灣兵各道﹐加按實使銜。鴉片戰爭中﹐曾擊敗犯境英軍。後遭誣陷﹐革職下獄。出獄後﹐兩使西藏﹐補蓬州知州﹐引疾歸。咸豐初起為湖北鹽法道﹐未行﹐授廣西按察使﹐署湖南﹐以疾卒。師事姚為﹐受古文法﹐與梅曾亮、管同、方東樹號“姚門四傑”。所為詩古文辭﹐“洞達世務﹐激昂奮發﹐磊落自喜﹐論事之作尤能自出機抒”(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東溪文集》、《後湘詩集》、《康輜紀行》、《識小錄》等﹐匯為《中復堂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八四、《清史列傳》卷七三、徐子等《桐城姚先生墓志銘》、姚話昌《中復堂年譜》。 張祥河(1785─1862)   近代詩文家﹐字元卿﹐號詩聆。江蘇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歷官戶部主事、河南接察使、廣酉布政使、陝酉巡撫、吏部侍郎、工部尚書。溢溫和。詩宗清初婁東詩派。符讀森《國朝正雅集》評其詩風“典麗莊雅”﹐《晚晴想詩匯》則謂其“筆力精悍﹐凡欲駕吳白華、王蘭泉而上”。兼工書畫。著有《小重山房全集》、《桂勝集》、《詩般詩錄》、《粵西筆述》、《關隴輿中偶憶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二一、《清史列傳倦四六、《清畫家詩史》庚上、張茂辰《先溫和公年譜》。 黎N(1785─1863)   近代詩文家。字迪九﹐又字雪樓﹐晚號拙望。貴州遵義人。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十九年成進士。授桐鄉知縣﹐調知歸安﹐未行﹐以了憂國籍。服除﹐在鄉讀書自娛。後以生計日拙﹐赴吏部候選﹐權知平夷﹐調權新平﹐未至﹐充鄉試同考官﹐權玩江﹐補授大姚知縣﹐調權雲州﹐兼知姚州、權沾益﹐升東川府巧家廳同知﹐在官有賢聲。鄭珍謂其“為今古文沖夷典正﹐常若有余﹐氣息在廬陵、震J﹔【之間﹐於古今詩尤所長﹐早年落筆千言﹐縱橫自恣﹐後出入唐宋﹐不主一家”(《行狀》)。著有《嶺石軒詩文集》、《四書纂義》、《讀史紀要》、《北上紀程》、《運銅紀程》。生平事跡見鄭珍《雲南東川府巧家廳同知舅氏雪樓黎先生行狀》。 吳銘   清戲曲作家。號荊石山民。江蘇鎮洋(今太倉)人。嘉慶監生。生平不習制舉﹐專攻詩古文詞﹐為彭兆蘇所賞﹐稱其筆意古雅。尤善作戲曲傳奇。作《紅樓夢散套》十六折﹐各折情節﹐前後未必連絡照應﹐任意擇取原著佳者譜之。李調元《雨村曲話》評曰﹕“其曲情亦凄婉動人﹐非深於《四夢》者不能也。”吳梅亦深賞之。除戲曲外著有《荊石山房詩文集》、《漢魏六朝墓金石例》、《唐人志墓諸例》。生平事跡見《民國鎮洋縣志》卷九。 陳球   清小說家。字蘊齋﹐號一貫山樵。浙江秀水(令嘉興)人。諸生。約嘉慶間在世。家居瓶山之側﹐性放曠喜縱飲。工山水畫﹐以賣畫為生計。詩亦清新俊逸。曾取明馮夢幀《竇生本傳》情節﹐演繹成長篇驕體小說《燕山外史》﹐在中國小說史上自辟座徑﹐別創一格。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為該書由於堆砌辭藻﹐“狀物敘情﹐俱少生氣”﹐但同時亦肯定其“轉折較多”﹐“以才情見長”。生平事跡見《光緒嘉興府志》卷五三、馮金伯《墨香居畫識》卷一O、《清畫家詩史》已上。 戈載(786─1833後)   清詞人。字順卿﹐又字寶士、強甫、孟博﹐號寶士、潤卿﹐又號山塘詞隱、雙紅詞客。江蘇元和(今蘇州)人。諸生。官國袑熄媝v盡9□婊□□a萇梟□幣藎□□返猛趺岱a□嬪檬櫸a□□櫧撓芯□瘛S壬舖畬剩□莆那宄破浯省耙粼細□桑□樑霰亟鰨□芊19骱□眩ㄍ蚴鰨┬□□淮□保a豆□□首坌剷唷罰□N□閂紗嗜酥□采□□脛旎骸5虼□稹10餳烏埂9跫溫弧5蜓逶闆3鹵蚧□擰昂笪庵舋咦印薄H恍徽巒υ蠆Σ洹耙砸□炭逃鷸□□穎□宋□薰□茲倩□□肌保a抖鈉逕階□駛岸ⅠV□小洞潯位u荽省貳Ⅰ噸捅絛□□罰□嚶小端紋嘸掖恃 貳Ⅰ緞□□詈猛□罰□□□嘀□□洞柿終□稀罰□莢仙笠羯蹙□□跋□卻蟆I□絞錄<□豆□□□坌剷唷肪硪籓、國朝書人輯略》卷九、《清畫家詩史》庚下。 汪喜孫(786一們叩)   清學者、散文家。一名喜苟﹐字孟慈。江蘇江都人。江中子。嘉慶十二年(1807)舉人。宮內閣中書﹐遷戶部員外郎﹐補懷慶知府﹐卒於官。少讀父書﹐搜輯遺篇﹐以廣其傳。能繼其家學﹐於文字、音韻、訓訪﹐多所究心。與鈕樹玉、龔自珍、黃爵滋、潘德輿、丁晏、魯一同等交。著有《且住庵文稿》、《大戴禮記補》、《喪服答問紀實》、《國朝名臣言行錄》、《經師言行錄》、《尚友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六八、《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七。 吳清皋(786─1849)   近代詩人。字鳴九﹐號壺庵﹐一號小我。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吳錫敗子﹐吳清鵬兄。嘉慶十八年(1813)舉人。由內閣中書官至南昌知府。早即以能詩名﹐嘗侍父遊揚州﹐凡酬應之篇多出其手﹐揚州人稱其為“小我先生”。著有《壺庵詩》、《壺庵驕體文》。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七二、《國朝管獻類征》卷二四七、《兩浙輔軒續錄》卷二七。 梅曾亮(1786一1856)   近代散文家。字伯言﹐又字葛君﹐原名曾蔭。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少喜驕儷文。後從鐘山書院主講姚聞學﹐與同邑管同交最篤﹐同肆力於古文﹐讀周、秦、漢、唐之書﹐一變舊習﹐義法一本桐城﹐為姚氏高足弟子﹐與管同、方東樹、姚瑩並稱“姚門四弟子”。道光二年(1822)成進士﹐百戶部郎中﹐居京師二十余年﹐文名滿京師。引疾歸裡後﹐主講揚州書院。太平軍起﹐避居淮安﹐館於河督楊以增署﹐得刊其著述。其文“精悍簡質﹐清夷往復”﹐“勝處最在能窮盡筆勢之妙﹐磐控縱送﹐無不如志”﹐“不能窮極廣大精微之致﹐然頓挫峭折﹐矯然自異﹐足以自樹一幟”﹐其詩“堅致古勁﹐神鋒內斂﹐特以文名太盛﹐詩為之掩”(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柏視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吳敏樹《梅伯言先生該辭》。 陳克(1786─1863)   近代學者。字碩甫﹐號師竹﹐晚號南園老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咸豐元年(1851)﹐舉孝廉方正。始從江流治小學﹐段玉裁見之﹐稱其學識出唐經學家孔穎達、賈公彥之上﹐遂受學於段玉裁。遊京師﹐交王念孫、引之父子及郝效行、胡培翠、胡承洪等﹐以經學相切磋。晚年家居授徒以終。專攻《毛詩》﹐為清代研治《詩經》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彈精竭慮﹐著成《詩毛氏傳疏》。另著有《毛詩音》、《鄭氏箋考微》、《詩語助義》及《三百堂文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九、戴望《孝廉方正陳先生行狀》、張星鑒《陳碩甫先生傳》、管慶棋《征君陳先生年譜》。 柳樹芳(1787─1850)   近代詩人。字婚生﹐號古搓。江蘇吳江人。嘉慶間諸生。與當時知名文人郭國、姚椿等交往。詩作多反映現實﹐抨擊時弊。郭馨《靈芬館詩話》言其詩“好為深湛﹐力矯浮靡”。其詩《苦旱行》、《大水行》、《後大水行》、《水村新樂府四題》、《大雨不止》等﹐皆記災荒。《流毒》、《彼狡》則力斥英國侵略者。著有《養余齋集》、《分湖小識》、《分湖詩苑》。生平事跡見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清詩紀事》嘉慶朝卷。 李惺(1787一1864)   近代詩人。字伯子﹐號西漚。四〕If墊江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歷官國子監司業、詹事府左讚善。咸豐十年(1860)﹐以趙樹吉薦﹐詔命加五品銜督辦團練﹐以老辭。嗜古力學有識見﹐遊江、浙、閩、越而知天下將亂。與劉蓉書中暢論籌飽、練兵、安民諸策﹐皆洞達時務。歸後主講眉、滬、劍、途諸州及錦江書院﹐多所造就、工詩﹐《晚晴像詩匯》稱其“清空高淡﹐一掃濃纖之習”。著有《西漚全集》、《銅的館部書》。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黃彭年《西漚先生墓志銘》。 夏寶晉   清詞人。字玉延﹐號慈仲。江蘇高郵人。嘉慶十八年(1813)舉人。官浮山知縣。工詞﹐譚獻評其詞“高秀之致﹐欲度冰清”(《筐中詞》)。著有《笛椽詞》、《琴隱詞》、《湖中明月詞》﹐總稱《冬生草堂詞》。生平事跡見《全清詞鈔》卷一八。 吳清鵬   清詩人。字程九﹐又字西毅﹐號統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吳錫吸子﹐吳清皋弟。嘉慶二十二年(1817)一甲三名進士。官至順天府丞。謝病歸﹐主講揚州安定書院。與郎濱辰、浦曰楷、陸堯春、閩受昌等交往甚密。《杭郡詩三輯》稱其“吟詠豪於諸兄”。其詩學大旨見於《論詩十首》。對王士鎮詩頗有微詞。鐘駿聲稱其詩“宗楊誠齋﹐各體皆臻妙境”﹐“其七律能於產律之中運瘦硬之氣”(《兩浙輸軒續錄》引)。《晚晴轄詩匯狽u稱其“詩格出入西江﹐性情摯而骨幹峻﹐與《有正味齋》旨趣不同”。著有(庵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低七二、《兩浙輜軒續錄》卷二八、《晚晴轄詩匯》卷一二七。 溫訓門788一18引)   近代詩文家。字伊初﹐號登雲山人。廣東長樂(今五華)人。道光五年(182)拔貢﹐十二年中舉人。與樑紹壬、林昌彝交契。垂老試禮部仍無所遇﹐與林昌彝同舟歸。自言平生精力多在古文﹐其次則詩。弱冠即以二十年後當作陳師道自勵。林昌彝《海天琴思續錄》謂其“古文詞入秦漢人之室﹐源出《呂覽》﹐尤與紅休侯為近”﹐《晚晴釋詩匯》稱其詩“沉鬱壯浪﹐出入諸家﹐而歸宿於杜、韓”。著有《梧溪石屋詩鈔》。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道光朝卷。 汪遠孫(1789一1835)   清文學家、學者。字久也﹐號小米﹐又號借閒漫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官內閣中書。家有振盪堂﹐富藏書﹐遂得以博覽典籍﹐讀《十三經注疏》﹐以心得輯為考異。於《國語》用力尤深。與陳免交厚。好吟詠﹐與裡中看彥結東軒社﹐集四方名流酬唱於水北樓。亦善詞、著有《借閒生詩》、《借閒生詞》、《國語三君注輯存發正考異》、《漢書地理志校本》﹐編有《清尊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著獻類征》卷一四八、胡敬《內閣中書汪君墓志銘》。 朱N(1789─1840)   清詩文家。字仲環﹐又字仲潔﹐號西生。江蘇元和(今蘇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嘗佐樑章短幕﹐章奏多出其手﹐而廉靜簡默﹐眾皆重之。勤學敦行﹐工詩古文辭﹐與顧藥輩稱“吳中後七子”。時長洲王嘉祿亦工詩﹐與之又並稱“朱王”﹐嘉祿才調宏富﹐緩格律精嚴﹐陳文述嘗戲反趙執信語曰﹕“王貪多﹐朱愛好。”又工填詞。其“為文好表揚古烈﹐感論人事﹐言近旨遠﹐深得風人之旨”(《清史列傳》)﹐其詩符煤森評為“言情婉妙﹐隸事典雅﹐得詩外有詩之旨”(《國朝正雅集》)﹐其詞黃到清評為“有白石之蒼﹐夢窗之麗﹐氣格清渾﹐不事字句雕飾”(《國朝詞綜續編》)。著有《知止堂集》、《環騖吟館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 劉文淇(1789─1854)   近代學者、散文家。字孟瞻。江蘇儀征人。嘉慶Th十四年(1819)優貢生。官候選訓導。少時家貧﹐舅父凌曙愛其穎悟﹐親授之學。及長﹐以博通經史與劉寶捕號“揚州二劉”。為學實事求是﹐精研群經﹐於《左傳》致力最深﹐以此負盛名。著有《青溪舊屋集》、《春秋左氏舊注疏正》、《左傳舊疏考証》、《楚漢諸侯疆域志》、《揚州水道記》、《讀書隨筆》等﹐與工檢心同編《儀征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丁晏《候選訓導劉君墓志銘》、劉部趙《先考行略》、小澤文四郎《劉孟瞻年譜》。 陳偕燦(1789─1861)   近代詩文家。字少香﹐號咄咄翁、鷗汀漁隱、鷗江漁隱。江西宜黃人。道光元年(1821)舉人﹐以教習敘官﹐先後任長泰、惠安知縣。為言者中傷﹐棄官。僑寓閩中﹐貧甚﹐以書畫自給。嘗出遊南北﹐阮元、陶謝、曾澳等皆推重之。少好六朝文﹐尤喜債信。後習兩漢及唐宋諸家文﹐下筆縱橫﹐不可一世。其詩極為吳嵩樑所推重。《晚晴移詩匯》評為﹕“秀脫豪宕﹐江右自藏園(蔣士鐵)、蘭雪(吳嵩樑)之後﹐足據一席。蘭雪與論詩﹐謂當求味外味﹐殆最其所未至也。”著有《鷗汀漁隱詩集》、《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林昌彝(咄咄翁傳)。 黃治   近代戲曲作家。字台人﹐號琴曹﹐又號令樵。安徽太平(今當塗)人。凜貢生。道光間在世。性豪爽﹐隨見諸遠遊﹐遍交當世士大夫﹐兄弟唱和詩句﹐流傳江右﹐時人以蘇拭、蘇轍比之。兄獲罪戍邊﹐在京聞之﹐即馳赴江酉﹐隨行萬裡﹐冰天雪窖同歷苦辛。居塞外七年﹐為達官掌書記﹐以所入俸饋為其兄謀生之資。林則徐頗重其行誼。東歸後補應歲試﹐學使吳鐘駿甚嘉賞之。工詩畫﹐兼通醫理﹐尤擅作戲曲。所著《蝶歸樓》傳奇﹐天虛我生跋以為“結構蘊藉﹐逼近藏園﹐而措詞造句﹐尤兼《四夢》之長”。另著有雜劇《雁書記》、《玉管記》及《今樵詞》、《荊航隨筆》、《伊泅錄》、《孔懷錄》、《圖南錄》、《亦遊詩草》、《竊余剩草》、《於雲齋詩抄》。生平事跡見《光緒台州府志倦一二0。 袁月(1789一1863)   近代詩人。字級廉。江蘇寶山(今屬上海)人。道光二年(正822)舉人﹐官峽江、安福、會昌、浮樑、廣豐、大陽、大廈、玉山知縣。《晚晴想詩匯》謂其“詩以工秀勝﹐晚遭亂離﹐漸歸蒼老”。又工詞。亦善驕文﹐門人高安、朱聆為之箋注。著有《違懷堂詩文集》、《小清容山館詞》。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卷一三一、《清人詩集敘錄》卷六 謝望   近代戲曲作家、詩人。字佩禾﹐號春草詞人。江蘇甘泉(今江都)人。嘉慶、道光間在世。先世由江西遷揚州﹐居邵伯鎮﹐遂佔籍甘泉。國子監生。少孤貧不治生產。中年以後﹐秦筆遊四方﹐客山東曲阜最久。家藏名畫甚多﹐又飽覽衍聖公府收藏﹐因得著《書畫所見錄》、《金石瑣碎》。工詩﹐所交自名公巨卿至山人墨客、釋道名流﹐篇章投贈﹐殆無虛日。嘗繪《春草堂圖》、《青山別墅圖》﹐遍征海內題詠。又擅作戲曲﹐著《血梅記》、《黃河遠》、《繡帕樓》、《十二金錢》傳奇四種﹐附刻於其所著《春草堂集》中。其集另收有《蘭言集》、《春草堂驕體》、《春草堂詩話》、《春草堂隨筆》、《日報齋詩鈔》等數種。生平事跡見《民國甘泉縣續志倦二四。 方局挖(1790─1831)   清文學家。字彥聞﹐又字本民。順天大興(今屬北京)人。嘉慶二十三年(1818)舉人﹐道光六年(1826)大挑得知縣﹐署永定、閩縣﹐卒於官。幼隨父宦居甘肅﹐同官楊芳燦即驚為奇童。好讀經史百家之書﹐能貫其源流。善為驕體文﹐史傳稱其“始學其先輩﹐已復泛衍浸溢﹐渾厚淵雅﹐希蹤於范蔚宗”。亦工詩﹐《晚晴感詩匯》謂其“浸淫於六朝﹐色彩斑磷﹐音節諧夠﹐《送妹》五古﹐敘述庭鬧瑣細﹐纏綿徘惻﹐殆足與胡稚威《孝女李三行》並傳”。又擅填詞﹐胎息於北宋。著有《萬善花室文槁》、《詩集》、《詞稿》﹐編有《河內縣志》、《伊瞬石刻錄》、《富費齋碑目》。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魯獻類征》卷二四八。 張應昌(1790一1874)   近代詩人。宇仲甫﹐號寄庵。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官內閣中書。致力於《春秋》﹐積三十余年之功﹐成《春秋屬辭辨例編》進呈。長於作詞﹐自稱“詩不若詞”。而陳來泰以為其詩“名章俊句﹐美不勝收”(《壽鬆堂詩話》)。編有《國朝詩擇》﹐以發揚杜甫《三吏》、《三別》、無白張王新樂府精神為宗旨﹐選詩多關國計民生﹐頗有特色。另編有《國朝正氣集》﹐已佚。著有《壽彝軒詩鈔》、《寄庵雜著》、《煙波漁唱》。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九。 吳克3t(1790─1865)   近代詩文家。字清如﹐號激之。江蘇吳縣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授內閣中書﹐入直軍機處。遷宗人府主事、戶部員外郎。年六十余引疾歸﹐掌教平江書院。自為諸生﹐即以詩古文辭知名於世。清宣宗曾譽其寫作俱佳﹐而惜其未入翰林。亢樹滋謂其“古文則專法廬陵﹐清真雅正﹐卓然可傳”(《吳先生傳盯﹐葉廷琅稱其詩“少從六朝初唐入手﹐多華編溫雅之作﹐既而涉歷漸深﹐大變初習﹐時而激宕排異﹐時而幽淡蒼涼”﹐得於蘇武為多(《蛻翁所見詩錄感逝集》)。亦工詞。著有《儀宋堂集》、《秋綠詞》、《乘俘小草》。生平事跡見葉廷琅《蛻翁所見許錄感逝集》、亢樹滋《吳先生傳》。 t佑誠(1791──1823)   清文學家、學者﹜憪}攪Ⅲ□蛔擲際□□趺□沖肌=□昭艉□n裎浣闢┤恕<吻於□□□輳ㄕ?818)舉人。年十八與同裡張成孫共治算學﹐盡通諸家法。始工為漢魏六朝之文﹐遊陝西﹐成《西岳華山神廟賦》﹐名動西安。繼而復肆力於歷法、輿地、名物之學﹐軍思精微﹐深造有得。師事陸耀透﹐與之同纂《咸寧縣志》。於世俗事絕無所好﹐惟喜治學﹐終以過耗精力病逝。古文屬陽湖派﹐兼精驕體。詞不多作﹐亦頗有名﹐張德河《詞征》評為“如秋花數叢﹐沒入蕭艾”。著有《文甲集》、《文乙集》、《蘭石詞》、《割囫連比例術圖解》、《三統術衍補》等歷算書五種及《水經注圖說殘稿》﹐合輯為《董方立遺書》。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清史稿》卷四八六、李兆洛《董君方立傳》。 毛發生(1791─1841)   近代詩文家。字生甫﹐一字飲蘭。江蘇寶山(今屬上海)人﹐原籍江蘇太倉。諸生﹐世襲雲騎尉。幼孤貧。未弱冠﹐以《白雁詩》得名。流離閩中十余年。師事姚如﹐得其古文法。“所為文根本經術﹐澤以義法﹐堅質峻整﹐出削生峭”(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於詩始宗江酉派﹐後乃“自辟門徑﹐更然示異”(程庭巴《詩集序》)。郭自評其紀行詩雲﹕“近仿少陵﹐遠眺謝客﹐亦出人昌黎之間﹐星縣獨造﹐務為不經人道語﹐而力足以達之。”(《靈芬館詩話續》)著有《體復居詩文集》﹐又曾補輯錢大聽《元史》殘稿﹐纂錄考証積至數十冊。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姚椿《毛生甫墓志銘》、葛其仁《五友傳》。 劉寶捕(1791─1855)   近代學者、詩文家。字楚拉﹐號念樓﹐又號秋搓。江蘇寶應人。幼喪父﹐母喬氏教之學。長而受業於從父劉台拱。為諸生時﹐與儀征劉文淇有“揚州二劉”之目。道光二十年(1840)成進士。歷官文安、固安、元氏、三河知縣。為官有政聲。長於經學。初治《毛詩》、《鄭禮》﹐後傾其力治《論語》。亦擅詩文﹐楊鐘鼓《雪橋詩話續集》稱其“詩慕三唐﹐學人之詩﹐所謂無事模鐫自然聲振者也”。著有《論語正義》、《釋谷》、《寶應日經》、《漢石例》、《癒愚錄》﹐輯有《清芬集》﹐另有《念樓集》、《劉寶捕詩文》等稿本。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戴望《故三河知縣劉君事狀》、劉文興《劉楚權先生年譜》。 達受(1791──1858)   近代詩僧。俗姓姚﹐字六舟﹐又字秋揖﹐號寒泉﹐又號際仁﹐別署流浪僧、南屏退望、萬峰退望、小綠天庵僧。浙江海寧人。先後主蘇州大雪庵、杭州凈慈寺及海寧白馬寺。性穎悟﹐好讀儒書。善草書﹐能畫﹐尤以墨梅名。嗜金石﹐精鑒別﹐富收藏﹐阮元撫浙﹐嘗目為“金石僧”。工詩﹐每得古跡﹐輒以詩紀。一時名流如錢泰吉、何紹基、戴熙、管廷芬輩皆與訂交。著有《小綠天庵吟草》、《白馬寺志》。另有《祖庭數典錄》、《六書廣通》、《兩浙金石志補遺》等﹐毀於兵火。生平事跡見管廷芬《南屏退男傳》。 陸t(1791一1860)   近代詩人。字希孫﹐號方山﹐一作房山。江蘇元和(今蘇州)人。道光十八年(1838)優貢。官鎮江府學訓導。為晚清狀元陸潤庫之祖。與葉廷琅相交五十年。家貧。長期遊客四方。居鎮江前後二十余年。“其詩由玉溪以溯杜陵﹐道、成之際﹐身歷兵事﹐感時之作為多”(《晚晴管詩匯》)。反映鴉片戰爭之詩﹐尤為出類拔革﹐可當詩史﹐葉廷指以為“庶幾杜陵遺響”(《蛻翁所見詩錄》)。著有《意著山館詩稿》。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二二。 翁心在(1791一1862)   近代詩人﹐清大臣。字二銘﹐號逮庵。江蘇常熟人。翁同穌父。道光二年(1822)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把中允。歷官督廣東、江恞K□□□罄硭律僨洌□□蛹嗉讕疲□詬笱□濬□□俊11□渴湯桑□□俊1澂俊16舨可惺椋□圃貉□濬□□齏笱□濬□迦矢蟠笱□俊R縹畝恕﹗鍛砬繅剖□恪肺狡洹熬迷藿冊。□蚴履苫澹□坡巧鈐叮□10□枰鰨□嚶瀉鼓□□□□蟆薄V□小噸□拐□□□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硭奈濉Ⅰ肚迨犯寰肴□宋濉3碌饋短迦矢蟠笱□課濤畝斯□竦辣□□芳拔掏□欏10掏□住段畝斯□昶住貳? 季錫疇(7引一倍62)   近代版本目錄學家、散文家。字范卿﹐號落耘﹐一作鬆雲。江蘇太倉人。貢生。道光十五年(1835)起館於常熟署裡程氏鐵琴銅劍樓﹐得見善本書甚多﹐校書上千種﹐並助成藏書目錄。咸豐十年(1860)避兵亂居常熟李市﹐後抑鬱以終。師事李兆洛﹐受古文法﹐“其為文義法謹嚴﹐由方苞、姚擁上溯歸有光”(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旅耘文鈔》。生平事跡見《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二0、張星鑒《懷舊記》、葉裕仁《季波耘先生傳》。 錢泰吉門7引一1863)   近代學者、詩人。宇輔宜﹐號警石﹐一號深廬。浙江嘉興人。錢儀吉從弟。凜貢生。官海寧訓導近三十年。少孤家貧﹐猶好置書校古籍。嘗著《曝書雜記》以發其凡﹐手校《史記》、《漢書》﹐詳博精審﹐為人所稱﹐與從兄儀吉(行石)﹐討論學術﹐有“嘉興二石”之目。與友人論文﹐“其要必本於性情之真﹐養之以正﹐不為偏雜﹐故氣和而體醇”(《清史列傳》)﹐與桐城派“義理、考據、辭章合一”之旨相近。其詩“溫厚真樸﹐與花石亦如駿之靳﹐每及師友弟昆﹐纏綿徘惻﹐故是香樹(錢陳群)、捧石(錢載)家法”(《晚晴客詩匯》)。著有《甘泉鄉人搞》、《海昌學職禾人考》、《海昌備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曾國藩《海寧州訓導錢君墓表》、王拯《錢警石先生傳》。 沈濤(約1792一﹖)   清學者、詩人。初名爾政﹐字西雍﹐又字季壽﹐號的廬。浙江嘉興人。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歷官如皋知縣、真定知府﹐署江西鹽法道﹐授興泉水道﹐未到官﹐改發江蘇﹐病歿泰州。從段玉裁遊﹐深研經學訓估。《晚晴感詩匯》謂其詩“少作幽奇哀艷﹐中年後多詠古之作﹐才鋒駿發﹐跌宕波瀾﹐不落考據詩果日”。著有《十經齋文集》、《柴辟亭詩集》、《的廬詩話》、《九曲漁莊詞》、《治州唱和詞》、《銅熨鬥齋隨筆》、《交翠軒筆記》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六九。 張把英(792─﹖)   清女詩人。字孟統江蘇陽湖(今武進)人。張流長女﹐常熟進士吳廷修妻。與諸妹承父張傳、伯父張惠言之教﹐皆擅詞章﹐包世臣謂其詩“纏綿排惻﹐不失於愚﹐屬詞比事﹐必達其志”﹐吳德旋稱其詩“五古大有黃初之風﹐七古及近體詩亦不失中、晚唐賢格調﹐求之閨閣中﹐誠為難得”﹐又謂“宛鄰四女皆能詩﹐而孟堤工力尤至﹐知有得於庭授者深矣”(《晚晴移詩匯》引﹐上同)。亦工詞﹐史稱其所作“秀逸有王沂孫、張炎遍意”。著有《檐菊軒集》﹐編有《國朝列女詩錄》。生平事跡見(史稿)卷五0∕﹨、《清代日閣詩人征略》卷九、《晚晴管詩匯》卷一八七。 樑紹壬(792一約1835)   清代詩文家。字應來﹐號晉竹。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學者樑履繩孫。道光元年(1821)舉人﹐官內閣中書、廣東鹽大使。風流自賞﹐然屢試進士不第﹐抑鬱不得志。曾隨父宦遊粵東。道光十三年報罷歸裡﹐聞父喪﹐冒暑夜奔﹐困頓萬狀。又以公事羈留年余﹐終客死於粵東。與同裡趙慶燄友善﹐均喜填詞﹐汪適孫頗稱道之﹐都崎序其集﹐謂其詩能“以散珠橫錦之才﹐寫風泊駕飄之怨”(潘衍桐《兩浙輔軒續錄》引)。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記文士佚事﹐ⅸ絭砥撮牷播}髕嬋家歟□閽暹7遙□夢□樟炙□瀆簟保□胺縲瀉D淞保ㄐ碇□摺妒楹蟆罰□A碇□小讀槳闈鎘賑質□貳Ⅰ讀槳闈鎘賑執省貳Ⅰ讀槳闈鎘賑智□浮返取I□絞錄<□豆□□伎□□□□肪硭腛、《兩浙輯軒續錄》卷三O。 龔自珍(1792─1841)   近代文學家、學者。字願人﹐號定庵﹐一名易簡﹐字伯定﹐號羽淺山民、更名鞏柞。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年從外祖段玉裁治《說文》﹐後又從劉逢祿治公羊學﹐通西北史地及東南海事﹐兼能讀蒙古、西域、印度字書﹐佛學精天台宗。與魏源齊名﹐世稱“龔魏”﹐講求經世致用。嘉慶二十三年(1818)舉人﹐官內閣中書。道光九年(1829)成進士﹐仍歸原班﹐後充禮部主事。十九年乞歸﹐二十一年暴車於丹陽。其政治傾向﹐要求改革﹐其學術出入於九經七緯諸子百家﹐其文沈曾植稱為“以六書小學為入門﹐以周秦諸於吉金樂石為醫郭﹐以朝章國故世情民隱為質幹”﹐“獨造深峻﹐為一代雄”(《書龔定庵文集後》)﹐又推之為“奇才”﹐以為“定庵之才﹐數百年所僅有也”。對近代思想界有啟蒙作用。詩歌又能開拓新宇﹐多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追求理想﹐呼喚風雷﹐氣勢磅嘈﹐色采瑰麗﹐風格繼承浙江胡天遊、王曇一脈﹐而別創面目﹐對晚清“詩界革命”諸家和南社作者有較大影響。但譚獻《復堂日記》則謂其詩“佚宕曠逸﹐而豪不就律﹐終非當家”﹐而稱許其詞“綿麗飛揚﹐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又謂“定公能為飛仙劍客之語﹐填詞家長爪梵志也”。著作等身﹐不下二十余種﹐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吳昌縫《定庵先生年譜》、張祖廉《定庵先生年譜外紀》、沈曾植《龔自珍傳》。 趙慶港(1792─1847)   近代詞人。名或作慶嘉﹐字秋聆。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棕d舛□輳?1822)進士﹐以知縣待選﹐閒居近二十年﹐始授陝西延川知縣﹐以病未赴﹐久之﹐改金華府學教授﹐亦未赴任。調優好讀書﹐弱冠時隨其叔祖趙銘宦遊湖北。中進士後﹐家貧親老﹐仍以八股文課徒謀生。擅詩詞﹐在京應會試時﹐與同裡葛慶增、樑紹壬、魏謙升請人﹐酒座分題﹐各出所作互為評駕﹐佳者夸之﹐不當意者﹐必糾彈不稍恕。其詞張德流《詞征》評為“如魏徽嫵媚﹐我見猶憐”﹐譚獻《筐中詞》則稱其“詞名甚著﹐竊嘗議其剽滑﹐不能多錄”。然所作實多直抒胸臆﹐為下層文士不平之鳴者。著有《楚遊草》、《荷香論詩稿》、《香消酒醒詞》、《香銷酒醒曲》。生平事跡見《國朝詞綜續編》卷九、樑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魏謙升《香銷酒醒詞序》。 張履(1792─1851)   近代詩人。字淵甫﹐一字子踐﹐原名生洲。江蘇震澤(今吳江)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官句容縣訓導。少師事同裡張海珊﹐為程朱之學﹐尤精《三禮》。本傳稱其“詩刻意洗渴﹐不為俚語﹐而理趣自深。同時如顧藥、曾懊、魯一同、潘德輿俱極賞之”。《晚晴容詩匯》稱其“詩思清復﹐語妙可傳。其感時紀事之作﹐亦側惻動人”。著有《積石文稿》、《詩存》﹐《南池唱和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湯紀尚《張學博傳》。 潘曾沂(792一1852)   近代詩人。字功甫﹐號瑟庵﹐又號小浮山人﹐初名遵沂。江蘇吳縣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敘例官內閣中書﹐道光元年(1821)入直﹐三年後假歸﹐遂不出。久之﹐以賑災議敘光祿寺﹐署正卿。雖為權臣潘世恩之子﹐然泊於榮利﹐歸後自築船庵﹐杜門學道﹐自稱前身為僧﹐在鄉賑災民﹐建義塾。所為詩“初近樊謝﹐以幽秀為宗﹐繼放之為東坡、誠齋﹐生辣又近姜白石﹐晚乃取徑寒山﹐以識解勝﹐喜猿養鶴﹐時時詠之﹐蓋以自況也”(《晚晴嗇詩匯》)。著有《功甫小集》、《閉門集》、《船庵集》、t江山風月集》、《放猿集》、《桐江集》等。生平事跡見《晚晴移濤匯》卷一二六、馮桂芬《功甫潘先生墓志銘》及自訂《小浮山人年譜》。 徐榮(179─1855)   近代詩人。字鐵孫﹐初名鑒。漢軍正黃旗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先以舉人大挑得某城訓導﹐成進士後﹐歷官遂昌、嘉興。臨安諸縣知縣﹐以清廉著稱。遷玉環同知﹐升紹興知府﹐調知杭州﹐署杭嘉湖道。與太平軍戰﹐陣亡。工畫梅。受詩於張維屏﹐又為阮元所賞﹐稱之為“詩縣令”。林昌彝《海天琴思續錄》謂其詩“熊熊魂魂﹐渾浩流轉”﹐“得力東坡﹐凡竹頭木屑之語﹐入於其詩﹐盡化腐朽而為神奇”。符孩森《寄心庵詩話》謂其“五古最精刻﹐涉世故深﹐托意極遠﹐不必分唐界來﹐自是今之大手筆也”。著有《懷古田舍詩鈔》、《日新要錄》。生平事跡見《晚晴像詩匯》卷一三九、陳繼聰《徐觀察傳》。 彭蘊章(1792一1862)   近代詩人﹐清大臣。字瓊達﹐又字詠獲。江蘇長洲(今蘇州)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初由舉人入貨為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成進士後﹐授工部主事﹐累遷郎中﹐歷官鴻腫寺與光祿寺少卿、順天府丞、通政司副使、宗人府丞、福建學政、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咸豐初﹐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調禮部﹐晉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溢文敬。生平學行以紫陽為宗﹐尤服膺李光地﹐精於易學。吳清鵬謂其“詩有天德之機﹐有自在遊行之趣”﹐“其思清窈而曲達﹐其語和近而溫醇”(符煤森《國朝正雅集》引)。著有《彭文敬公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八五、《清史列傳》卷四五、董沛《彭文敬公傳》。 宗稷辰(792─1867)   近代詩文家。原名續辰﹐字滌甫﹐號埏靮萴B瘛U憬□嶧□n襠芐耍┤恕5攔庠□輳?1821)舉人﹐主虎溪、流溪兩書院講席。九年﹐援例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轉起居注主事、戶部員外郎、監察御史、給事中﹐官至山東運河道﹐賞加鹽運使銜。引疾歸﹐卒子鄉。為學宗王守仁、劉宗周﹐為文主桐城派。王柏心《滌甫宗先生墓志銘》謂﹕“其為文章﹐專渲泄胸中所積﹐恍渾滂沛﹐卷舒回薄。”蔡以悟贈言評其文“格局法韓、歐﹐其獨抒己見﹐尤兀然特然﹐多不可一世之氣”。著有《躬恥齋詩文鈔》、《四書體味錄》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二三、《清史列傳》卷六七、王柏心《山東通省運河兵備道滌甫宗先生墓志銘》。 葉廷球(1792─1869)   近代詩人。字調生﹐號蛻翁﹐又號蛻廬病隱、十如居士。江蘇吳縣人。諸生。同治初舉孝廉方正﹐辭不就。太平軍攻蘇州﹐避居上海。生長江南水鄉﹐博識雅望﹐所著筆記《鷗級漁話》、《吹網錄》﹐談藝論文﹐雜記吟壇掌故佚事﹐久已臉炙人口。自為詩多五七言律絕﹐古體僅偶為之﹐自序謂“率臆而吐﹐信手而書﹐等諸村曲山歌”﹐錢仲聯《道咸詩壇點將錄》謂屬“吳中汪鈍翁之流派”。另著有(花庵詩)﹐編有大型詩選《同人詩略》。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道光朝卷、《光緒吳中葉氏族譜》卷五二。 g$at(1792一1870)   近代詩人。字宜甫﹐號仲雲﹐晚號再翁。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吳慶低父。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大理、登州、沂州、濟南、鳳陽知府﹐山東登青萊道、貴州糧儲道﹐貴州按察使﹐山酉、四川布政使﹐雲南、陝西巡撫﹐四川、雲貴總督。熟於清代掌故﹐著有《養吉齋叢錄》、《余錄》。其詩少時已斐然有作﹐人官以後﹐歷黔、川、滇、陝各地﹐民生疾苦﹐關山險阻﹐一寓於詩﹐為祁們藻所推重。徐世昌謂其詩“思深力厚﹐嘉、道以還﹐為一大家”﹐姚椿稱其“黔行詩雄健古直”﹐“老勁之外﹐益見秀媚”(《晚晴答詩匯》)。另著有《花宜館詩鈔》、《詞鈔》、《黔語》﹐編有《國朝杭郡詩續輯》。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二四、《清史列傳》卷四八、綴望孫《光祿大夫雲貴總督吳公神道碑》。 汪端(793─1838)   清女詩人。字允莊﹐又字小困。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幼穎慧﹐七歲賦詩詠《春雪》﹐時以謝道增目之。從姨母樑楚生學﹐詩益進。適同邑陳文述子陳裴之﹐夫婦唱和無間。中年守寡﹐轉而奉道禮佛。論詩喜吳偉業、高啟﹐鄙薄明前後七子﹐後又留高去吳﹐曰﹕“吳詩麗而無骨﹐不若高詩清而有味。”然俞陛雲《閨秀詩話》謂其詩“仍近梅村﹐殆筆性所近﹐改弦不易也﹐集中篇章和麗妥貼者多﹐而精湛可摘之句少”。樑同書序則譽其“能擰軸文史﹐一洗閨閣纖稱之習”。著有《自然好學齋詩鈔》﹐編有《明三十家詩選》﹐又曾撰寫記吳王張士誠佚事之小說《元明逸史》。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0八、《清史列傳》卷七三、《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八、胡敬《汪允莊女史傳》。 招子田(1793一1846)   近代畫家、詩文家。字銘山。廣東南海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道光十七年(1837)官濰縣知縣。工書畫﹐少年時嘗購扇數百柄﹐堆積案頭﹐整日奮筆作書畫於其上﹐分贈友好。人仕後﹐尤好寫蘭竹﹐人以為有鄭板橋之風致。又擅詩文﹐精通音律﹐善作以廣州方言詠唱之曲子﹐格律嚴謹﹐曲譜完整﹐饒有情韻﹐作品流傳甚廣﹐形成風靡一時的曲藝形式“粵漚”﹐或作“越漚”。著有《粵漚》﹐有多種刻本、排印本。生平事跡見《同治南海縣志》卷HO。 黃爵滋(793─1853)   近代詩人。字德成﹐號樹滋。江西宜黃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監察御史、工科給宒濚p10柚姿慮洹9ㄕ□梗□僦晾癲俊12灘渴湯傘R允侶渲埃□□彌家栽蓖飫珊蠆梗□宰悴【揖印S胛涸礎9ㄗ哉淶瘸□□樂□□□髡判呂糝巍5ㄌ拔郟□災壁篩菏庇□T□鮮棖醒匝黃□﹕Γ□胱櫫帕芬雜□飪堋B□□詰筆弊魘□□祝□剛□□。□□□□豆□□□偶□肺狡涓ㄒ硎□討□Ψ喬場﹗鍛砬綣蓯□恪煩破洹笆□□擰10□□歟□鶯岬□矗□牌□鬩苑2溲□保□釹﹕搖斷縭□煙沸□□吩蛞暈□捌涫□□巧蹌媯□湍鷂此□薄V□小斷善潦槲菔□肌貳Ⅰ段穆肌芳啊痘粕偎究蘢嗍琛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砣□□恕Ⅰ肚迨妨寫□肪硭囊弧2呷□八鏌卵浴肚靶灘孔笫湯苫乒□兇礎貳? 祁窩藻(793─1866)   近代詩人﹐清大臣。字叔穎﹐又字淳甫﹐改字實甫﹐自號春圃。山西壽陽人。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改庶吉上﹐授編修﹐歷官侍講學士﹐光祿寺卿﹐內閣學士﹐兵、戶、吏各部侍郎﹐左都御史﹐兵、戶、禮各部尚書﹐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溢文端。詩開近代宋詩派之先聲﹐清末民初同光體詩人陳衍選《近代詩抄》﹐以之冠首﹐謂“文端學有根抵﹐與程春海侍郎﹐為杜為韓為蘇、黃﹐輔以曾文正、何子貞、鄭子尹、莫子倔之倫﹐而後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合而恣其所詣”。《晚晴答詩匯》謂其“出入東坡、劍南而歸宿於杜、韓﹐論古述今﹐每關掌故﹐罷政後所作﹐托意深婉﹐詩境益進”。著有《股欲亭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八五、《清史列傳》卷四六、秦鋼業《祁文端公神道碑銘》。 何曰癒門793一1872)   近代詩文家。字德持﹐號雲陵﹐又號退庵。廣東香山(今中山)人。隨父宦遊﹐嘉慶H十一年(1816)捐納州吏目﹐署墊江典史、蓬州吏目。補會理州吏目﹐遷岳池知縣。大吏疏奏為參總兵軍事﹐以人攘其功﹐歸成都﹐然居灌縣。同治元年(1862)以長子宮廬鳳道﹐去官就養。陳清《神道碑銘》謂其文“議論風發”。莫友芝序其詩﹐謂其“遙情傑思﹐盎然流動行墨間”。所為詩涉及JI藏奇景﹐為中土人士所未道。著有《存誠齋文集》、《余甘軒詩鈔》、《退庵詩話》。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九、《清史列傳》卷七六、陳培《岳池知縣何公神道碑銘》。 俞萬春(179─1849)   近代小說家。字仲華﹐自號忽來道人﹐晚號牛頭道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諸生。博覽群書﹐尤好讀稗官野史。婦於弓馬﹐嘉慶、道光年間﹐隨父宦居廣東﹐協助辦理軍務﹐屢次隨父出征鎮壓廣東珠崖、桂陽等地農民起義。在鎮壓湘、粵、桂三省瑤民起義中﹐以戰功受清廷賞賜﹐然未授官職。後移居杭州西湖行醫。鴉片戰爭中﹐又曾獻策軍門﹐陳戰守之道。晚奉道禮佛以終。自道光六年(1826)﹐始著長篇小說《盪定志》﹐以結金聖嘆所傳七十回本《水治傳》。由七十一回起續撰﹐又名《結水講傳》﹐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成書。另著有《醫學辨癥》、《凈土事相》、《騎射論》、《火器考》、《戚南唐紀效新書釋》﹐均未刊行。生平事跡見俞龍光《盪寇志識語》及有關序跋。 魏源(1794─1857)   近代文學家、學者。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H年(1822)舉人﹐入資為中書。二十五年成進士﹐歷官興化、高郵知州。鴉片戰爭時﹐曾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參與浙東抗英戰役。讀書精博﹐從胡承供同漢學﹐從姚學地問宋學﹐又受公羊學於劉逢祿。曾助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著《元史新編》、《聖武記》、《海國圖志》﹐記中國史事及世界史地﹐留心時務與政典掌故。詩古文辭﹐與龔自珍相切磋﹐齊名為“龔魏”﹐同為近代啟蒙學者﹐沈曾值並稱之為“奇才”。其文論學、論治、議戰﹐記鴉片戰役經過﹐言皆經世﹐淵粹規矩、其詩於感慨時事之外﹐又多山水紀遊之作﹐為張維屏、何紹基、林昌彝、王閣運清名家所推許﹐陳衍取以羽翼陳境﹐稱為“清蒼幽峭”一宗之首。著有《古微堂內集》、《外集》、《詩集》﹐又有影印手稿本《清夜齋稿》﹐今人合編為《魏源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六九、《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魏晉《邵陽魏府君事略》、王家儉《魏源年譜》。 丁晏(1794──1875)   近代學者、詩人。字朽堂﹐又字儉卿﹐號石亭居士、頤志老人。江蘇山陽(今淮安)人。道光元年(1821)舉人。有經世才﹐嘗在籍辦堤工、司賑務、修府城、濬市河﹐有功鄉裡。太平軍起﹐兩江總督檄行府縣積谷練兵﹐以晏主其事。為人所劾﹐捐資得免罪。復以薦委用﹐由侍讀銜內閣中書加三品銜。性嗜典籍﹐熟請經史﹐尤篤好漢儒鄭玄之學﹐所著博綜眾說﹐頗有見地﹐卓然為一代經師。亦善詩﹐符漠森讀其《蕭湖曲》﹐有“哀婉動人”(《寄心庵詩話》)之評。所著書四十七種﹐已刊者有《頤志齋叢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 江開(1795一﹖)   近代詩人。字龍門。安徽廬江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官紫陽、咸陽、富平等縣知縣。早負才學﹐曾從軍粵東。後客京師﹐為一時名卿如楊昭勇、侯遇春、周天爵等所重。周天爵總督兩湖﹐招之入幕﹐佐理鹽政。恃才傲物﹐屢遭時嫉。與周濟、潘德奧、毛鍛生為文字交。精於書畫﹐自號書畫禪。論文不滿桐城、陽湖兩派﹐心折清初侯方域、魏措之文。所為傳記頗有小說氣﹐詩多感時撫事之作。林昌彝稱其“古文詞汪洋恣肆﹐近代不在侯、魏二家之下”﹐“詩磊落有奇氣”(《海天琴思錄》)。著有《浩然堂詩集》。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庚下、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狄藻賢《平等閣詩話》。 陳慶江(1795一1858)   近代詩文家。字乾翔﹐又字頌南。福建晉江人。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授戶部主事﹐遷員外郎﹐招監察御史、給事中﹐左遷﹐乞歸。復起為御史﹐以道員候缺﹐卒。敢於言事﹐指斥貴近﹐直聲為天下知。與朱傳、蘇廷魁合稱天下“三諫官”。平生致力漢學﹐又服膺宋儒之說。《晚晴籌詩匯》稱其“文章博贍﹐詩直抒胸臆”。著有《籍經堂類稿》、《齊侯@銘通釋》。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七八、陳給仁《陳公墓志銘》。 蔣湘南(1795一1860﹖)   近代詩文家。字子滯。河南固始人。對世本回部。幼孤家貧﹐從母受經﹐勤學不倦。道光五年(1825)拔貢﹐明年入都應朝考﹐為阮元賞識﹐與魏源、龔自珍、俞正樊等交遊。道光十五年中舉人﹐選虞城教諭﹐不就。主講鳳翔、豐登、宏道、馮翊等書院。咸豐末年﹐客死鳳翔。於學無所不窺﹐治經不強分漢、宋﹐旁通象緯、律歷、奧地、水利、農田之學。師事錢儀吉﹐最稱高足弟子﹐“其文翔耀必高﹐發聲最大”﹐“樑絮屈強﹐自達其意”﹐“詩亦往軌獨辟﹐震盪其音”﹐“古體胚胎長吉及韓、蘇諸家”(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七經樓文鈔》、《春暉閣詩選》、《十四經日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夏寅官《蔣湘南傳》。 嚴廷中(1795一1864)   近代戲曲作家。字秋搓﹐號石卿﹐又號巖泉山人。雲南宜良人。諸生。援例為萊陽縣丞﹐歷署文登、蓬萊、諸城、福山諸縣。曾於揚州創春草詩社。與周樂清、湯貽汾、鮑桂星為友。晚主講維山書院。有詩詞名﹐《明湖四家詞選》選為第一家。尤工戲曲﹐顧藥以為清麗纏綿﹐情文相生﹐置之金元諸家中﹐可以無愧。著有《紅蕉吟館詩集》、《巖泉山人詞稿》、《懷人小草》、《瘦紅集》、《漁鼓詞》、《日鹿詞》、《紅豆箱剩曲》、《兩間草堂古文》、《拈花一笑錄》、《藥欄詩話》及雜劇《秋聲譜》三種﹐另《鉛山夢》、《河樓絮別》已佚。生平事跡見《民國宜良縣志》卷九、《民國萊陽縣志》卷三、《民國新纂雲南通志浩二三二。 陳世慶(1796─1854)   近代詩人。字聰彝。江西德化人。諸生。陳奉茲子。詩文絕俗﹐為吳嵩樑所賞﹐遂以次女嫁之﹐女亦能詩。乃依嵩樑居京師。曾作《詠鶴詩》﹐為鮑桂星稱賞﹐呼為“鶴秀才”。為文推重桐城派。著有《九十九峰草堂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七二。 樑廷W(1796─1861)   近代戲曲作家。字章冉﹐號籐花主人。廣東順德人。副貢生。官澄海訓導。因與修《海防匯覽》﹐得熟訪時事。林則徐任兩江總督﹐聞其名﹐聘為幕客﹐共商禁煙守戰之計。後祁質、徐廣結並延入幕﹐襄辦團練。咸豐初以薦授內閣中書﹐加侍讀銜。精於史學、金石學﹐為總督阮元所器重。兼通音律﹐李舖平亟稱之﹐鄧廷極與論南北曲﹐嘆為粵人所未有。所著《曲話》﹐品評各家之作﹐別具眼光。另著有雜劇《回香夢》、《江梅夢》、《斷緣夢》、《縣花夢》(合稱《小四夢》)與傳奇《了緣記》﹐論者以為“曲絢爛矣﹐而聲律復諧﹐《四夢》外﹐別張一幟”(藕香水村跋)。此外﹐尚有《南漢書》、《夷氛記聞》、《籐花亭書畫跋》、《鏡譜》、《金石稱例》、《籐花亭詩文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 陳森(1796﹖一1870﹖)   近代小說家。字少逸﹐號采玉山人﹐又號石函氏。江蘇常州人。道光間寓居北京。出入秦樓楚館﹐因據所見所聞加工創作﹐撰長篇狹邪小說《品花寶鑒》﹐然又中輟﹐出京漫遊。道光二十九年(1849)自廣西復至北京﹐始足成全書。挾抄本謁顯貴﹐復遍遊江浙諸大吏間。每至一處﹐作十日留﹐俟人閱畢﹐又往他處﹐以此謀利。好事者競相傳抄﹐後始有刻本。擅戲曲。道光三年八月居京師汪氏退逸居授徒時﹐郲V□妗睹坊□巍貳S止□□□攔飭□輳□12□□魘□宸寐郊談裼誥┤ΑI□絞錄<□虢鴆□賭□憔踴□丁肪硭摹15琢砭場噸泄□::凳妨稀貳? 李星沉(17盯一們引)   近代詩文家﹐清大臣。榜名星元﹐字子湘﹐號石梧。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廣東學政﹐漢中知府﹐河南糧道﹐陝西、四)11、江蘇按察使﹐江西布政使﹐陝西巡撫﹐雲貴、兩江總督﹐以疾告歸。三十年﹐受命為欽差大臣﹐督師赴廣酉鎮壓太平天國﹐次年卒於軍中。溢文恭。著有《李文恭公遺集》﹐另有《李文恭公詩存》﹐收入李長榮所輯《柳堂師友詩錄初編》。與夫人郭潤玉唱和詩﹐編為《梧簽唱和初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九三、《清史列傳》卷四二、李概《李文恭公行述》。 馮詢(1797─1867後)   近代詩人。字子良。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歷官吳城同知﹐署九江、饒州知府。少時好冶遊﹐以至家資餐盡。既而摯家遊幕山東﹐廣交海內名士。及服官江西﹐方始有所收斂。晚年引退﹐主講席。負詩名﹐為張維屏嫡傳弟子﹐曾國藩稱以“老良詩伯”。因有《秋草》詩四首﹐人呼“馮秋草”。其詩“邊幅壯闊﹐不名一體”﹐“諸樂府格韻深古﹐當時抗手者或少焉。五七古才力兼到﹐往往氣吞筆先﹐聲大而遠﹐陳理皆新﹐不可方物”(符漠森《國朝正雅集》引郭儀霄語)。著有《子良詩存》。生平事跡見《鬆心十錄》度集、《晚晴態詩匯》卷一二八。 營房芬(797─1880)   近代學者、詩人、書畫家。字培蘭﹐號主湘﹐一作英香﹐晚號主翁。浙江海寧人。諸生。工繪事﹐精鑒賞﹐博覽典籍﹐府志稱其“所作詩文﹐俱有法度”﹐尤長目錄學﹐喜抄書。著有《主湘吟用》、《越遊小詠》、《淳溪老屋自娛集》﹐輯有《海昌叢載》、《海隅遺珠錄》、《海昌經籍志略》、《天竺山志》等。生平事跡見《民國海寧州志稿》卷二九。 張綸英(798一﹖)   近代女詩人。字婉馴。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張椅第三女﹐同縣請生孫熱妻。擅書法﹐體弱若不勝衣﹐而作書由北碑上溯西晉﹐歸宿於漢﹐剛健沉毅﹐不可羈勒。每日晨起作書數百字﹐方啟戶理妝。嘗夜半不寢﹐起床研墨揮毫﹐家人勸稍息﹐則稱一日不作書﹐若有所失﹐故欲罷不能。中年始為詩﹐不苟作﹐長於五言﹐風格近陶淵明、謝靈運﹐晚乃轉為悲慨。馮桂芬序稱其詩“纏綿徘側﹐自肺腑中流出”。著有《綠槐書屋詩初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八、《清代日周詩人征略》卷九、《晚晴想詩匯》卷一八七。 王憲祿(798─1825)   清詞人。字綏之﹐號井叔。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工藝孫子。諸生。幼承家學﹐為詩探源漢、魏﹐沿流唐宋﹐下及明七子﹐不拘拘一家言。陳文述、彭蘊章均為選刊其詩。尤工詞﹐為“後吳中七子”之一。朱緩稱其詞“四聲嚴密﹐無一不與古人之制調相合”﹐黃公清稱其詞“宛轉幽媚﹐情景俱深﹐味之纖徊無極”(《國朝詞綜續編》)。著有《嗣雅堂詩存》、《桐月修蕭譜》。生平事跡見《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卷五八、陳文述《王井叔墓志銘》。 項鴻柞(1798─1835)   清詞人。原名繼章﹐後改名廷紀﹐字蓮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家世業鹽﹐生而家道中落。許乃普視學江西﹐曾往從之。後家遇火毀室﹐奉母應許氏之招赴京﹐途中遇水﹐母與侄道卒﹐悲憂得疾﹐又應進土試不第﹐遂窮愁而卒。自序其詞雲﹕“生幼有愁癌﹐故其情艷而苦﹐其感於物也鬱而深”﹐“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專力攻詞﹐上溯溫庭紀、韋莊﹐下逮周密、吳文英﹐所作多寫哀情感意﹐憤世嫉俗而出以□羅香澤﹐譚獻評為﹕“盪氣回腸﹐一波三折﹐有白石之幽澀而去其俗﹐有玉田之秀折而去其率﹐有夢窗之深細而化其滯”《(中詞)》﹐認為他與納蘭容若、蔣春霖二百年中分鼎三足。著有《憶雲詞甲乙丙丁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譚獻《項君小傳》。 沈圭(1798─1840)   清散文家、學者。字子敦。浙江烏程(今湖州)人。道光十四年(1834)優貢。早受學於施國祁﹐致力於金元史及輿地之學。後為何凌漢、陳用光所賞拔。曾館徐鬆家﹐又為姚伯昂校國史地理志。程恩澤見其《西遊記金山以東釋》一文﹐自愧弗如。史傳稱其賦頌驕儷之文﹐“精雅似六朝小品”。兼擅書法﹐規模鐘王。著有《落帆樓文集》、《元史西北地合測》、《地道記》、《新疆私議》。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清史稿》卷四八六、孫堡《沈子敦哀辭》、夏寅官《沈去傳》。 趙對激(1798─1860)   近代文學家。字子微﹐一字念堂﹐號野航﹐別署浮搓山樵。安徽合肥人。道光康貢生。歷官毫州、和州、池州學官﹐補廣德州學正﹐招知縣﹐未行。太平軍攻廣德﹐城破被殺。工詩詞散曲。詩意冷雋﹐句法凝煉﹐佳句迭出。著有《∕羅浮館詩集》、《小羅浮館詞》(附雜曲)﹐另有《野航雜著》十三種﹐其中傳奇《鵑紅記》(一作《酬紅記》)尤傾動一時。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卷一二八、《光緒廣德州志》卷三三。 劉伯友(1798─1869)   近代戲曲作家。一名棋﹐字竹齋。安徽阜陽人。布衣。家貧﹐以授館為生﹐所得不足養家﹐債主日至﹐吟詠自如。與同裡來鳳鳴、時逢清、杜做、賈慶榮、張持交遊﹐縱談天下事﹐人以風述目之。晚喪子﹐貧困而車。曾作傳奇《花裡鐘》﹐被驚醒“酣臥花間者”。又工詩﹐著有《穎邊吟草》、《倦遊集》等。生平事跡見朱鳳鳴《花裡鐘序》、《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二。 英繪(1799─1838)   清詞人。字子章﹐號太素道人﹐又號幻園居士、觀古齋主人。清宗室。榮郡王勝億子。封貝勒﹐官至正白旗漢軍副都統﹐內大臣。與其側室顧春皆工詞﹐夫妻常相唱和。著有《寫春精舍詞》、《明善堂集》。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道光朝卷。 張際亮(1799─1843)   近代詩人。字亨甫。福建建寧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少年時為陳壽棋所器重﹐在都時與徐寶善、湯鵬、潘德輿等唱和甚密。道光二十年﹐姚瑩曾邀之往台灣﹐未果。二十三年﹐聞姚瑩固守土事被誣下獄﹐人都營救。姚事白而張以勞瘁卒。在嘉、道間﹐主盟壇拈﹐前輩如宋湘、黃鑽、潘世恩﹐同時姚瑩、潘德輿﹐稍後朱庭珍、丘偉榮俱推許之。推李慈銘、陳衍則加貶斥。其詩饒才氣﹐沉雄悲壯﹐感慨國事及人民疾苦之作尤佳。在當時福建詩人中推獨步﹐後以“同光體”為旗幟的閩派崛起﹐其詩壇地位遂下降。著有《張亨甫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青獻類征》卷四四二、姚瑩《張亨市傳》。 吳藻(799─1862)   近代女文學家。字簡香﹐號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邑商人黃某妻。詩人陳文述女弟子。能繪畫﹐善鼓琴﹐愧於音律﹐尤擅詞曲。然常鬱鬱不歡﹐晚年移居南湖﹐禮佛以終。俞陛雲稱﹕“清代日秀之工填詞者﹐清初推徐湘葡﹐嘉道間推顧太清、吳菊香。湘藏以深穩勝﹐太清以高曠勝﹐菊香以博雅勝﹐卓然為三大家。”以清代閨秀詩話》)陳文述序稱其詞“豪宕近蘇、辛”﹐徐坷《近詞叢話》謂其“逼真漱玉遺音”。又曾創作雜劇《喬影》﹐頗為風行。著有《花簾書屋詩》、《花簾詞》、《香南雪北詞》。生平事跡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八。 楊季駕(179ffe﹖)   近代詩人。字紫卿。湖南寧遠人。監生。咸豐元年(1851)舉孝廉方正。官翰林院待詔。少與兄以詩鳴﹐為吳嵩樑、李宗瀚所賞﹐比之為陸機、陸雲。一時名賢如湯鵬、魏源等皆與之交﹐與何紹基同庚﹐尤相友善。好遊歷﹐蹤跡北至燕趙﹐東至吳越﹐南至清柳。晚僑寓零陵﹐主講塗溪書院。詩學李白。符漠森稱其“詩以意運才﹐以情輔意﹐如列子之御風﹐冷然以善﹐如仙人之嘯樹﹐飄飄然吐雲霞而噓冰雪”(《國朝正雅集》)。著有《春星閣詩鈔》。生平事跡見《光緒寧遠縣志》卷七之八、《晚晴感詩匯》卷一四O。 何紹$(1799一1873)   近代詩文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晚號接史。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典福建、貴州、廣東鄉試。咸豐二年(1852)官四川學政﹐因條除時務十二事﹐降職歸。曾主山東深源、長沙城南書院﹐晚年主持蘇州、揚州書局。為近代宋詩流派重要詩人之一﹐與鄭珍同出程恩澤門下﹐同為經史百家及許、鄭諸家之學﹐同為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一的代表。但二家詩風不同﹐鄭詩學杜甫、韓癒、孟郊、白居易、黃庭堅﹐何詩主要學蘇武。苗蒙序謂其“橫覽萬象﹐兀傲雄渾”﹐朱椅序謂其“鬱勃橫恣﹐非積源而能達其意所欲出者﹐不能爾也”。金天羽稱為“晚清學蘇最工者”(《藝林九友歌序》)。曾國藩雖稱其“詩亦遠出時手之上”﹐然又謂其“不能卓然成家”(《家書》)。又擅律法。精詩學理論﹐見於《題馮魯》11小像冊論詩》、《與汪菊士論詩》。書法尤有名。著有《東洲草堂詩鈔》、《東洲草堂文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何慶涵《先府君墓表》、熊少牧《翰林院編修道州何君墓志銘》。 王柏’C’(1799──1873)   近代詩文家。字子壽﹐號藥亭。湖北監利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官刑部主事﹐旋乞養歸。博涉經史﹐林則徐以國士禮之。太平天國時﹐曾為清軍張亮基、胡林翼等出謀劃策。曾國藩、左宗棠等遇事亦常就咨詢。然平和謙虛﹐好獎掖後進。於江漢間講論經史文學五十余年。林昌彝評其詩“音節高壯﹐格律雄渾﹐平揖荔裳(宋瑰)可無愧色”(《射鷹樓詩話盯。著有《螺洲詩鈔》、《百柱堂集》、《樞言》等﹐另編有方志數種。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郭嵩煮《王子壽先生墓志銘》。 顧春(1799一1876後)   近代女文學家。西林覺羅氏﹐字子春﹐號太清﹐自署太清春、西林春。滿洲鑲藍旗人。鄂爾泰曾孫女﹐養於顧氏﹐遂姓顧。清高宗曾孫貝勒奕繪側室。與夫俱工詩詞書畫﹐能騎馬彈奏﹐唱隨相得。道光十八年(1838)﹐奕繪卒﹐長子載鈞為正室所生﹐與太清不合。喪事畢﹐太清及其所生子等五人﹐被逐出爵邪﹐在西城養馬營賃屋暫居。七十七歲雙目失明﹐仍不廢吟詠。晚年以子貴﹐生活有所好轉。詩詞並清雋真淳﹐王鵬運論滿洲詞人有“男中成客若﹐女中顧太清”之語(見冒廣生《天遊閣詩集跋》)。俞陛雲《國朝閨秀詩話》以為“非特八旗之冠﹐亦清代之名家”。況周頤《惹風詞話》評其詞為“深隱沉著”。著有《天遊閣集》﹐包括詩詞。詞集單印本有《東海漁歌》。日本鈴木虎雄所見抄本﹐比國內刻本多詞一百四十一民生平事跡見日廣生《天遊閣詩集跋》、孟森《心史叢刊‧丁香花》、啟功《書顧太清事》。 朱增(﹖一1852)   近代詩人。字丹木。雲南石屏人。道光九年(1829)進士。作宰皖中﹐有惠政。官至陝西布政使﹐以病告歸。咸豐初﹐朝臣薦賢﹐有文武兼資之目﹐而朱已病重不起。與黃涼、張星柳等交遊。其近體詩取法宋人﹐古體則出入杜甫、韓癒。《晚晴慧詩匯》稱其詩“蒼堅雄渾﹐亦滇詩之翹楚”。著有《味無味齋詩鈔》。生平事跡見《晚晴答詩匯》卷一三五、《清詩紀事》道光朝卷。 曹很堅   近代詩人、詞人。字材蓄﹐號良甫。江蘇吳縣人。道光十二年(183)進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港監察御史﹐曾巡城擒妖道薛執中。彈劾大吏﹐風格剛峻。出為湖北鹽法道﹐未幾升按察使。太平軍起﹐橋堅佐守武昌孤城﹐城破﹐死於亂軍中。少負才氣﹐尤工詩詞﹐《晚晴澤詩匯》謂其諸體詩“藻韻並饒﹐自是作手”﹐陶棵稱其詞“在草窗、竹屋之間﹐至清虛趙雋處﹐尤與玉田為近”(《國朝詞綜續編》引)﹐黃獎清則稱其詞“蒼艷處雅近白石﹐集中請調﹐《琵琶汕》尤擅勝場﹐當以‘曹琵琶’呼之”(同上)。著有《曇雲閣詩集》、《曇雲閣詞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九O、《晚晴管詩匯》卷一三六。 黃文課   近代詩人。字海華﹐晚號甕望。湖北漢陽人。道光五年(1825)舉人。初官國子監﹐改外為縣丞﹐積升至湖南候補知府。在京師時﹐詩名已盛。及改官湖南﹐湖湘士大夫能詩者﹐皆以詩請其評定。宦跡所至﹐山川風物之勝﹐簡書期會之勞﹐悉於詩中發之。《晚晴移詩匯》稱其“古體勝近體﹐七古又勝五古﹐體制學眉山﹐長篇短什皆有浩浩落落之致﹐而字字必經洗煉而出﹐所謂‘成如容易卻艱辛’﹐異乎近世學宋詩者以亂頭粗眼為能事也”。著有《思貽堂集》、《玩雲室集》等。生平事跡見《晚晴算詩匯》卷一三一、彭洋中《思貽堂詩集序》。 葉英華   近代詩人。字蓮裳。廣東番禹(今廣州)人。葉衍蘭父﹐葉恭綽曾祖父。以司名道咸間。詩集刊行較晚﹐錢仲聯稱其“用字琢句﹐細秀清圓﹐如瑤台蟬娟﹐竟體芬芳﹐自是詞人之詩﹐不必求其風格之高也”(《夢曹庵詩話》)。集中《丁巳冬臘事》組詩﹐記英法聯軍侵佔廣州﹐俘葉名操事﹐足當詩史。其詞張德贏評為“如王家蠟鳳﹐慧心獨造”(《詞征》)。著有《花影吹塑詞鈔》、《斜月杏花屋詩鈔》。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道光朝卷。 嚴保所   近代戲曲作家。字伯常﹐號問樵。江蘇丹徒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鄉試第一。道光九年(1829)進士﹐改庶吉士﹐授棲霞知縣。以官署為演戲場﹐為上官所惡﹐鬱鬱不稱意﹐遂以病去職﹐放浪江湖間﹐雖抑塞窮愁﹐而豪氣不減。晚客袁浦﹐咸豐二年(1852)後卒。才氣橫溢﹐書畫、詩詞、絲竹﹐無不工細。其描聯之工致﹐與茅元格齊名﹐兩人聯語﹐多載樑章短《描聯叢話》中。著有雜劇《孟蘭夢》﹐江瀚跋謂“以絕傷心之事﹐而為極費心之文﹐乃能運實於虛﹐化板為活﹐使閱者驚疑悲喜﹐恍入夢中﹐尤為極才人之能事”。另著有雜劇《紅樓新曲》、《同心言》、《吞氈報》、《奇花鑒》、《雙煙記》﹐傳奇《蘭花步》及詩文集《問樵集》﹐已佚。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己下、《光緒丹徒縣志》卷三二、《民國丹徒縣志掖余》卷四。 沈謹學(180─1847)   近代詩人。字詩華﹐號秋卿﹐人稱沈四山人。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布衣。家世務農﹐父以力耕致豐裕﹐遞延裡儒教子。少穎異﹐讀書務得要領﹐然不喜舉子業﹐獨嗜為歌詩以自抒懷抱。父兄卒﹐不善治產業﹐家日貧﹐乃率妻與子為人傭耕﹐終以饑寒交迫而死。所交皆詩人﹐如徐達源、楊白、劉泳之等﹐尤與江堤往來相熟。林昌彝《海天琴思錄》稱其詩“機動籟鳴﹐不煩雕刻”﹐劉泳之《贈沈詩華》詩小序謂其詩“范然春雲﹐舒卷自如”﹐“往往得陶、韋疏散之趣”。著有《沈四山人詩錄》。生平事跡見《同治蘇州府志》卷九、江堤《沈山人事略》。 譚瑩門800─1871)   近代詩文家。字兆仁﹐又字玉生。廣東南海(今廣州)人。譚宗濬父。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官宣化訓導﹐遷瓊州教授﹐加內閣中書銜。弱冠應童子試時﹐已為兩廣總督阮元所賞。少與侯康交莫逆﹐以文學相批項﹐又曾偕熊景星、徐榮、樑梅、鄧泰、鄭某結西園吟社。後與侯、熊及儀克中、黃子高同為學海堂學長﹐文譽日噪。於書無所不窺﹐博考粵中文獻﹐助其友伍崇曙刻《嶺南遺書》、《粵雅堂叢書》等。工驕文﹐沉博絕麗﹐奄有眾長﹐張維屏《藝談錄》謂“吾粵二百年來﹐論驕體必推玉生﹐無異辭者”。亦工詩﹐“初以華麗勝﹐晚年為激壯凄切之音”(《清史列傳》)。著有《樂志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 慧霖   清詩僧。字梅庵﹐俗姓李。江酉新建人。道光間在世﹐四歲出家為僧。《晚晴想詩匯》謂其“詩多悟境﹐後從黃樹齋諸人遊﹐風格益上﹐未始不以學成也”﹐錄其詩作多至二十三首。著有《鬆雲精舍詩錄》。生平事跡見《晚晴容詩匯》卷一九八。 文康(﹖一1865前)   近代小說家。費莫氏﹐字鐵仙。滿族鑲紅旗人。武英殿大學士勒保次孫。道光三年(1823)入貨為理藩院員外郎﹐升郎中。道光二十二年授天津兵備道﹐咸豐元年(1851)降鳳陽府通判。丁憂歸裡﹐復起為駐藏大臣﹐以疾不果行﹐遂卒於家。生長豪門﹐晚年諸子不肖﹐家道中落﹐先時遺物﹐變賣略盡﹐筆墨之外無長物﹐乃著小說以自遣。所著《兒女英雄傳》為近代小說名作。馬從善序稱﹕“其書雖托於稗官家言﹐而國家典故﹐先世舊聞﹐往往而在。且先生一身親歷乎盛衰升降之際﹐故於世運之變遷﹐人情之反復﹐三致意焉。”全書通篇采用北京方言﹐極富特色。生平事跡見馬從善《兒女英雄傳序》、胡道《中國章回小說考証》。 趙廷   近代女詩人。字儀始﹐又字婉卿﹐號子逸﹐又號次鴻。江蘇上海(今上海市)人。烏程汪延澤妻。道光間在世。好讀書﹐耽文史﹐長於議論﹐每多創見﹐有丈夫氣。曾作序提倡婦女參與文學創作。詩詞驕散文兼工。又通醫道。單士厘《清閨秀正始再續集》稱其“《南宋官閨雜詠》一百首﹐搜集富有﹐有突過樊村(厲鸚)輩七君子之勢。又《詠史》三十首﹐多含道光季年時事。《和落花》三十首﹐極世事盛衰之感﹐均傑作”。著有《濾月軒詩集》、《文集》、《詩余》、《南宋宮日雜詠》。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j﹨、《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七、《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卷一。 湯鵬(1801─1844)   近代詩人。字海秋。湖南益陽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充軍機章京兼方略館纂修、戶部主事、戶部員外郎、監察御史﹐以言工部尚書宗室載控事﹐罷歸戶部﹐轉郎中。英國抗海疆﹐求通商﹐鵬上書三十條﹐陳防務之策。因服藥致誤卒。有經世之才而不獲施展﹐一發之於詩。在道光年代﹐詩名極盛。林則徐、龔自珍、張際亮、曾國藩俱與之交契。其詩長篇縱橫恣肆﹐力破陳格﹐並時作家姚到、張際亮、潘德輿、何紹基、程恩澤、龔自珍對之評價俱極高﹐張序稱之為“近代之所希”﹐潘跋稱之為“雄視百代”﹐何跋稱“數百年間作者林立﹐才如海秋﹐實罕其匹”﹐程跋稱其“傑然而為蓋代之才”﹐龔跋稱其“風骨奇”﹐“勝彼優孟俯仰”。著有《浮丘子》﹐發表其政治思想。另著有《海秋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王拯《楊君行狀》、姚瑩《湯海秋傳y。 ff丹旭(180─1850)   近代畫家、詩人。字子營﹐號曉樓﹐又號偶翁、環溪生。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幼承家學﹐精畫理﹐樹石蒼秀﹐仕女能盡其神態。嘗賣畫於江浙一帶﹐又客於滬上。後流寓杭州頗久﹐館汪遠孫家﹐為之作《東軒吟社圖》。從黃士詢學詩詞﹐從張廷濟、高造習書法。《晚晴容詩匯》稱其詩“抒寫性靈﹐饒有天趣”﹐黃文清《國朝詞綜續編》稱其詞“亦清豆不著纖塵”。著有《依舊草堂遺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四、《晚晴管詩匯》卷一三三、汪曾唯《費丹旭傳》。 戴熙門801一1860)   近代畫家、詩人。字醇士﹐號榆庵﹐又號獲溪、鬆屏﹐別署並東居士、鹿床居士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先世安徽休寧籍。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讚善、中允、侍講、庶子、侍講學士、光祿寺卿、兵部右侍郎﹐致仕歸。太平軍起﹐以督辦團練鎮壓有功﹐賞二品頂戴。戰死﹐溢文節。詩書畫皆所擅長﹐畫尤有名﹐山水學王軍﹐筆致清腴﹐其詩戴文選謂為“胎息純乎玉局﹐性情風格又似香山、渭南﹐而氣骨魄力則少陵、昌黎所自出也”(《吟林綴語》)。著有《習苦齋集》、《古泉叢話》、《題畫偶錄》、《習苦齋畫絮》。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九九、《清史列傳》卷四一、邵滋辰《戴文節公行狀》。 沈兆霖(1801─1862)   近代詩人﹐清大臣。字尺生﹐號朗亭。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司業﹐侍講﹐侍講學士﹐詹事﹐內閣學士﹐支部、工部、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同治初署陝甘總督率軍征撒回﹐還經平番﹐遇山洪歿。說文忠。平生好獎掖人才﹐閱歷既廣﹐凡所聞見﹐皆狀人詩。於古人詩﹐唐則取岑、高、王、李、韓﹐來則取歐、蘇、陸、楊、范﹐元則無遺山﹐明則何大復﹐此外皆不甚喜。著有《沈文忠公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二一、《清史列傳》卷四七、錢保塘《沈文忠公小傳》及《沈文忠公自訂年譜》。 陸以#(1801─1865)   清詩文家。字定圃﹐號敬安。浙江桐鄉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官台郡、杭州府學教授。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佔杭州﹐辭官回鄉﹐以課徒為生。後至上海﹐李鴻章聘為忠義局董事。太平軍退出杭州後﹐浙江巡撫蔣益法又聘為紫陽書院講席。葉廷琅稱其為“浙西名宿”﹐與之商榷詩文﹐最為莫逆﹐以為其詩“所作雖不多﹐而清道高朗﹐絕去塵氛﹐品如其人”(《蛻翁所見詩錄》)。所著筆記《冷廬雜識》﹐記文人學者交遊創作﹐兼及考據﹐李慈銘謂為“言多切近”﹐“可與樑章短《歸田瑣記》並傳”(《越饅堂日記》)。另著有(廬偶筆)及《杭州紀難詩》六十首。生平事跡見《晚晴線詩匯倦一三九、《清詩紀事》道光朝卷。 鄭獻甫(1801─1872)   近代詩人。原名存全﹐字獻甫﹐號小谷﹐進清文宗諱﹐以字行。廣西象州人。壯族。道光六年(1826)舉人。十六年(1836)成進士﹐授刑部主事。丁憂歸。先後主講慶遠、桂林、廣州、順德、東范、象州諸書院。以廣酉巡撫張凱嵩奏請﹐御賜五品卿銜。為學精勤﹐曾評點《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尤熟諸史。陳渲《象州鄭君傳》謂其“為文章貫串古今﹐直抒所見﹐絕去修飾”。張維屏稱其詩“雜體道雋清疏﹐五律幽峭秀折”﹐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評其詩“如馬守貞畫蘭﹐靈襟秀氣﹐溢於格墨之外”。著有《補學軒集》、《法論》、《家記》、《家藏書目解題》、《愚一錄》。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陳渲《象州鄭君傳》等。 孔繼$(約1802一﹖)   近代詩人。字有函﹐號廓甫﹐又號又韓、於南、晚聞生。山東曲阜人﹐直隸大興(今屬北京)籍。孔子六十九世孫。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官刑部主事。師事潘德輿﹐以氣節相尚。與魯一同、黃爵滋、湯鵬、張際亮、葉名洋等為友﹐賦詩酬唱。死於太平天國進攻南京時。喜讀道書﹐能練氣。詩好陶淵明。曾刊《和陶詩》。鴉片戰爭時期﹐用陶淵明《詠三良》詩韻﹐賦《哀舟山三總戎殉節詩》﹐頌揚死難烈士。陸以他稱其“詩才趙俊﹐深以學力﹐氣韻直逼古人”(《冷廬雜識》)。著有《心向往齋集》。生平事跡見《國朝正雅集》、《晚晴想詩匯》卷一三九、吳昆田《孔看函傳》。 黃輔辰(1802─1870)   近代散文家。字琴塢。貴州貴築(今貴陽)人﹐原籍湖南醒陵。道光二年(1822)舉人﹐十五年成進士﹐補吏部文選司主事。遷考功司郎中。咸豐間﹐以知府分發山西﹐兩署冀寧道﹐加鹽運使銜。曾入四川總督駱秉章幕中。同治五年(1866)﹐調陝西鳳邪道﹐以屯田自任。病卒。著有《勸喻牧令文》、《營田輯要》、《小西山房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三四、《清史列傳》卷七六、黃彭年《黃琴塢行略》、郭嵩煮《黃琴塢先生墓表》。 張聲N(1803一1848)   近代戲曲作家。字奉茲﹐一字工夫、潤卿﹐號函主莊人。湖南湘潭人。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官直隸元氏知縣。早慧。後與同縣羅汝懷、湘陰左宗棠同為周氏婿。工詩文﹐尤以戲曲名世。著有雜劇《玉田春水軒雜出》九種﹐另有《萍在莊人詩集》、《文集》、《萍在莊人隨筆》、《中山麾古錄》。生平事跡見《光緒湘潭縣志》卷六九。 朱椅(1803一1861)   近代詩文家。字流甫﹐號伯韓。廣西臨桂(今桂林)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改御史。屢上書言國事﹐與蘇廷魁、陳慶銷號“諫垣三直”﹐加金應歷﹐又號“四虎”。以言不見用﹐於道光二十六年告歸。太平天國在廣西起義﹐嘗練鄉兵抗起義軍。咸豐六年(1856)起為道員候選﹐再至北京。王有齡為浙江巡撫﹐隨往杭州﹐』總理團練局。太平軍攻克杭州時死。價為桐城派古文名家﹐師事梅曾亮﹐為文“揮斥萬有﹐暉麗淹雅﹐變而不離其宗”(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詩亦受桐城詩派影響﹐自言早年取徑自居易﹐及與梅遊﹐始改師杜甫、韓癒及北宋諸家。梅稱其“學韓而自開異境﹐其下筆老重﹐乃天稟所獨得﹐樂府及五七古視近體龍勝”﹐“此古人成體之詩﹐今人豈復有此”(陳衍《近代詩鈔》引)。林昌彝、何紹基、張際亮對其詩評價亦高。著有《恰志堂文初編》、《恰志堂詩初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七八、《清史列傳》卷七三、方宗誠《朱伯韓先生傳》。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