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八) 鮑之意(1757─1810)   清女詩人。字仲她﹐號售香。江蘇丹徒人。鮑皋次女﹐鮑之鐘妹﹐張錫妻。幼學詩於父。出閣後夫妻時相唱和。嘗合刻《清娛閣集》﹐袁枚為之序﹐擬以古之秦嘉、徐淑。洪亮吉稱其詩“如栽花隙地﹐補種桑麻”(《北江詩話》)﹐王文治評其詩“律細於之鐘﹐骨重神清﹐情深意煉”(《晚晴想詩匯》引)。著有《清娛閣吟稿》。生平事跡則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六。 楊鳳苞(1757─1816)   清詩人。字傅九﹐號秋室﹐別號英沂、西園老人。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嘉慶諸生。生性怪僻﹐終身不娶。少即以《酉湖秋柳詞》名於時。經學、小學皆有根抵﹐尤熟指明末史事。與汪家笠、嚴元照以高才受知於阮元﹐嘗與纂《經籍纂治》。詩初學李商隱﹐後出人於朱彝尊、厲鸚之間。尤長於七言歌行。嚴可均序評其詩“大較多隸事﹐尚詞華﹐其光黝然﹐未絢朝采﹐獨七言歌行沈雄激盪﹐大放厥詞”。著有《秋室集》、《秋室詩錄》、《西湖秋柳詞》﹐編有《湖州詩錄》。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清史稿》卷四八六、許宗彥《三文學合傳》。 ff敬(1757一1817)   清散文家。字子居﹐又字項旅﹐號簡堂。江蘇陽湖(今武進)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舉A□越滔骯倬┤Α@□俑謊簟12掠鰲4鸞鷸□兀□涯喜□10獬峭□□□□宋芨媯□臘鍘T詮偎賾辛□□□□坑□瞎儺懟I儐步疚模□猿□□□□喂盼模□臚□□嘔菅韻嗥□□泊囪艉□曬盼摹F湮摹把芯□□擔□角笫反□□昧τ諍□恰16釧梗□□塩已裕□□□淦剷匭劾鰨□Ρ毓吶□□急鼐□蹋□蛔酆肆□罰□嘸蠐蟹a□淙哿短韻粗□τ昧ι蹙謾保□跎□盡鍛╔俏難□ㄔ純肌貳V□小洞笤粕椒課母濉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宋濉Ⅰ肚迨妨寫□肪砥叨□Ⅰ豆□□日□侶浴肪硭娜□10獾灤□痘胱泳酉壬□兇礎貳? 郝措行(757─1825)   清學者、詩文家。字詢九﹐號蘭皋。山東棲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授戶部主事。好談論經義﹐於《爾雅傭力最久﹐所造頗深。為文主實廢虛﹐“自作雜文﹐亦出入漢魏晉宋之間。雜記數峽﹐旁征稗說﹐間采時事﹐意主勸戒﹐似其鄉漁洋山人”(墓表)。亦能詩﹐所作“樸雅無俗韻”(《晚晴管詩匯》)。著有《曬書堂集》﹐含《詩余》、《筆記》﹐另著有《爾雅義疏》、《易說》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胡培星《郝蘭皋先生墓表》、許維透《郝蘭皋夫婦年譜》。 徐勇慶(1758─1802)   清詩文家。字朗齋﹐原名嵩。江蘇金匾(今無錫)人﹐原籍昆山。徐乾學裔孫。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初以知縣投效川楚軍營﹐歷權黃梅、崇陽縣事。時川陝難民聚楚境﹐軍務繁忙﹐深慶傳檄草奏﹐發粟賑撫﹐為大帥所倚重﹐巡撫畢沉亟稱之。官至新州知州。少遊秦隴、伊涼﹐與楊芳燦兄弟、顧敏恆齊名。為詩宗杜甫﹐而不強分唐、宋﹐史傳謂其“詩雄健”﹐“不拘一格﹐能道其所歷”。亦工文辭﹐文筆高華﹐《桃花夫人廟碑》一文最為時人傳誦。著有《玉山間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管獻類征》卷二四四、《國朝詩人征略》卷四八。 姚文田(1758一1827)   清詩文家。字秋農﹐號社各﹐別號經田、梅說老人、梅窩頭陀。浙江歸安沖湖州)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召試第一﹐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嘉慶四年(1799)進士第一﹐授修撰。數典鄉試、會試﹐先後提督廣東、河南、江蘇學政﹐歷任祭酒﹐兵部、戶部、禮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卒於任。溢文博。學宗程朱﹐亦究心漢學。工詩文。《晚晴容詩匯》稱其詩“婦雅清新﹐而論古紀事﹐時有獨見”。著有《逮雅堂集》、《學古錄》、《續復古編》、《古音諧》、《說文校議》、《說文聲系》、《說文考異》、《後漢郡國志校補》。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七四、《清史列傳》卷三四、劉鴻翱《姚文信公墓志銘》。 仲振展(1759─1822)   清文學家。字臨侯﹐又字仲拓﹐號雲江﹐又號拓庵﹐別署群玉山樵、覽岱庵木石老人。江蘇泰州人。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宮恩平、東范知縣﹐遷南澳同知。以疾歸﹐晚年寓居廣州。工詞曲。著有《咬得菜根堂詩文稿》、《虎門攬勝》及傳奇《雙鴛詞》、《冰給帕》﹐編有《興寧縣志》。生平事跡見《道光恩平縣志》卷一二、《民國東范縣志》卷五 嚴如溜(1759─1826)   清詩人。字炳文﹐號樂園﹐別號蘇亭。湖南淑浦人。嘉慶三年(1798)舉孝廉方正。歷官詢陽知縣、定遠廳同知、漢中知府、貴州按察使、陝酉按察使。少從羅典學﹐究心輿圖、兵法、星卜之書﹐生平以范仲淹為楷模。余事為詩文﹐頗涉時務。《晚晴容詩匯》稱其“七律命意沈雄﹐結響高亮﹐有明七子風格﹐專家無以過也”。又謂其《從軍》、《憫農》諸篇“有杜陵《出塞》、道州《春陵》遺意”﹐《華陽吟》諸詩“皆關於南山風土形勢軍事﹐亦采風者所必取”。著有《樂園文鈔》、《詩稿》及《山南詩》、《三省山內風土雜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六一、《清史列傳》卷七五、陶謝《嚴公如徑墓志銘》。 曾N(1759─1830)   清詩文家。字庶毒﹐號賓谷。江西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改庶吉士﹐授戶部主事﹐充軍機章京﹐遷員外郎﹐歷兩淮鹽運使﹐湖南、湖北按察使﹐廣東布政使﹐貴州巡撫﹐以事降級。丁母憂服困﹐仍授兩淮鹽政﹐病率。在揚州時辟題襟館於署後﹐與諸名士相唱酬。洪亮吉稱其詩“如鷹隼脫周﹐精采溢目”(《北江詩話》)。又精驕文﹐吳風輯《八家四六文鈔》﹐收之。著有《賞雨茅屋集》﹐編有《國朝驕體正宗》、《朋舊遺詩合鈔》、《邢上題襟集》、《江西詩征》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三三、《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包世臣《曾撫部別傳》。 錢泳(1759一1844)   清金石書法家、詩人。字立群﹐號梅溪。江蘇金匾(今無錫)人。諸生。少工書法。乾隆五十三年(1788)至開封﹐人畢院幕﹐與孫星衍、洪亮吉、凌廷堪等講論金石﹐學乃大進。入國子監﹐祭酒法式善尤重之。得成親王、翁方綱指授﹐書法益工。試京兆不遇﹐歸奉母卜居常熟翁莊﹐築寫經樓﹐仿蔡售寫經刻石﹐置郡學。朝鮮、日本遣使來華﹐爭購其所書。亦工詩﹐單學傅《海虞詩話》稱其“詩格明秀”。著有《梅花溪詩草》、《履國叢話》、《古虞石室記》、《寫經樓金石目》等。生平事跡見《國朝書人輯略》卷七、《情畫家詩史》戊下、《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IO。 鮑之芬   清女詩人。字烷雲﹐又字藥繽﹐號佩芳。江蘇丹徒人。鮑皋三女﹐鮑之鐘妹﹐徐彬妻。幼學詩於父﹐長而以婦德自重﹐不輕易與人交。閨秀駱佩香頗與名士唱酬﹐欲與結詩盟﹐婉卻之。《晚晴台詩匯》稱其“慧過於姊﹐嘗賦《簾鉤》四律﹐臉炙人口”。亦工詞。著有《藥繽吟稿》、《海天萍寄吟稿》、《龰撙繷蚻棤LI□絞錄<□肚宕□□笫□蘇髀浴肪□□? 楊提(1760─1804)   清詩文家。字荔裳﹐一字同叔。江蘇金匾(今無錫)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舉人。歷官內閣中書、內閣侍讀、四)l按察使、甘肅布政使、四J布政使等。少與兄芳燦有“二難”之目。所作驕體文﹐沉博絕而﹐下筆千言。詩初學長慶體﹐出塞後歷日月山、星宿海諸境﹐詩風亦因之而變。洪亮吉《北江詩話》稱其詩“如滄演泛舟﹐忽得奇主”。著有《桐花吟館集》、《衛藏紀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趙懷玉《四》l怖政使楊公投墓志銘》、秦流《四JI布政使荔裳楊君墓志銘》。 莊造吉(1760─1813)   清戲曲作家。字伯鴻。江蘇武進人。監生。早慧﹐調低自喜﹐多輿服聲伎之好。父性通脫﹐弱冠即縱使遊俠結客﹐人目為狂。屢應鄉試不中﹐入貨為知縣﹐分發陝西﹐初署咸陽﹐再署大荔﹐補藍田﹐調咸寧﹐攝道關同知。居官有政聲。歲旱禱雨﹐跪烈日中﹐雨至沒踝方起﹐中濕致足病﹐遂卒。著有傳奇《江上緣》、《襪陵秋》及《保嬰備要》、《吹香閣詩草》、《三輔黃圖校正》。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二四六、《國朝書人輯略》卷七、《光緒武進陽湖合志》卷二四、陸繼格《謹關同知莊君速吉墓志銘》。 溫汝適門760──1814)   清詩人。字步容﹐又字水南﹐號貨坡﹐又號情訕居士。廣東順德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典廣西、四川、山東鄉試﹐提督陝西、甘肅學政﹐遷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以母老乞歸。生平無他嗜好﹐惟多藏書﹐公余以書史自娛。視學陝甘時﹐捐官俸購善本﹐置書院中﹐任諸生閱之。著有《攜雪齋詩文鈔》、《颶聞錄》、《韻學紀聞》、《日下紀遊略》。生平事跡見《國朝管獻類征》卷一O五、《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吳榮光《兵部右侍郎貴坡溫公墓志銘》。 王g(1760─1817)   清詩人。一名良土﹐字仲程﹐號台舟﹐又號昭明閣外史。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舉人。)11楚兵事起﹐其座主左都御史吳省欽薦其能作掌心雷平亂﹐語不經﹐吳被斥歸田﹐曇從此應進士試屢被抑不售﹐縱浪江湖而終。龔自珍年十八﹐即為其所賞識。法式善以其與舒位、孫原湘並稱為“三君”。工詩文與樂府院本。其詩奇肆﹐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以黑旋風一員當之。譚獻謂其“一往清折﹐未免疏擴﹐世以為奇﹐乃正病其無奇﹐不如其驕文遠甚”(《復堂日記》)。樑啟超亦病其“粗算淺薄”(《清代學術概論》)。其文則龔自珍稱為“一往三復﹐情繁而聲長”(墓志銘)。時有人欲選黃景仁詩與曇文合刻﹐題為“乾隆二仲”。著有《煙霞萬古樓文集》、《詩選》﹐《仲蜇詩錄》﹐另有傳奇《玉鉤洞天》、《回心院》、《魚龍翼》、《眾香園》、《萬花緣》、《歸農桑》等﹐未刊﹐已佚。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三九、龔自珍《王仲程墓志銘》。 孫原湘(1760一1829)   清文學家。字子深﹐又字長真﹐號心青、梅山﹐別署姑射仙人侍者。江蘇昭文(今常熟)人﹐原籍安徽勤縣。嘉慶十年(1805)進士﹐改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官﹐假歸﹐得疾不出。歷主流文、紫琅、婁東、遊文諸書院講席。擅書畫﹐尤以詩名於時﹐與其妻席佩蘭同為袁枚弟子﹐法式善以之與舒位、王曇合稱為“三君”﹐亦有稱三人為乾隆“後三家”者。張維屏稱其詩“一種以空靈勝”﹐“一種以精切勝”﹐“骨力沉鬱不及船山﹐卻無船山集中之叫囂﹔才氣富贍不及隨園﹐卻無隨園集中之遊戲”(《國朝詩人征略》)。古文學唐宋而近歸有光﹐驕文學六朝﹐詞近姜變。著有△u□娓蠹□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宋濉Ⅰ肚迨妨寫□肫叨□Ⅰ豆□□日□侶浴肪硭娜□17栽駛場段漵5鈽□匏鏘壬□兇礎貳? 席佩蘭(176一1829後)   清女詩人。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韻芬、道華、烷雲。江蘇昭文(今常熟)人。詩人孫原湘妻。早歲工詩﹐為袁枚女弟子中詩才最著者﹐善畫蘭﹐遂號佩蘭。所作詩清新秀雅﹐“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機清妙﹐音節球凈”(袁枚《長春閣集題辭》)。亦能詞。著有《長春閣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閨間詩人征略》卷六、《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卷五五。 凌揚藻(1760─1845)   清學者、詩文家。字譽劊﹐號藥洲。廣東番禹(今廣州)人。諸生。受知於督學姚文田。與汪大源、何應驗、張業南同為巡撫朱控所賞識。學有很低﹐為文原本經史。工詩﹐名句如“春水桃花送畫船”﹐見賞於時。嘗泛海出遊﹐縱覽天風海濤﹐詩境益進。著有《藥洲花農詩文略》、《拄媚藥記》、《春秋颶聞鈔》、《四書紀疑錄》﹐編有《國朝嶺海詩鈔》﹐合為《海雅堂全集》行世﹐另著有(勺編)。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魯獻類征》卷四四二、《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卷五六。 丁子復   清詩文家。字見堂﹐號小鶴。浙江嘉興人。乾隆、嘉慶間在世。成貢生。窮經好古﹐與渾敬、許宗彥友善。“篤志詩古文詞﹐私淑歸有光﹐實能造其堂奧。其文謹守韓、歐義法﹐深厚高潔”(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盯。著有《見堂詩文鈔》。生平事跡見《兩浙輔軒續錄》卷一九、《桐城文學淵源考》卷一。 萬榮恩   清戲曲作家、畫家。字玉卿﹐號心青居士。江蘇江寧人。諸生。工畫山水禽蟲﹐長於詞曲﹐馮金伯《墨香居畫識》稱其所作“輔灑調優﹐有六如(唐寅)、夢晉(張靈)風”。嘉慶五年(1800)﹐譜《紅樓夢》、《後紅樓夢》為《醒石緣》傳奇﹐另著有《滴花樓》傳奇。生平事跡見馮金伯《墨香居畫識》卷一O、《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二。 薩玉衡   清詩人。字檀河﹐又字蔥如。福建閩縣(今閩侯)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官詢陽知縣。以事論戍﹐援贖免歸。“工詩﹐沉雄瑰麗﹐……閩派﹐入國朝則黃任、伊秉緩諸人先後爭長壇站﹐玉衡頜頂其間﹐自辟塗徑﹐足以震揚一時。”(《清史列傳》)著有《白華樓詩鈔》﹐另有《經史匯考》、《小檀弓》、《傅子補遺》、《續全閩詩話》、《金淵客話》、《曲江雜錄》等﹐毀於火。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七二。 張惠言(1761─1802)   清文學家、學者。原名一嗚﹐字皋聞﹐一作皋文﹐號茗柯。江蘇武進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出來連門下﹐得其助力。治經﹐《易》主虞翻﹐著《周易虞氏義》﹐禮主鄭玄﹐有《儀禮圖》、《讀儀禮記》。少為辭賦﹐學司馬相如、揚雄的古賦﹐《黃山賦》稱名篇﹐選《六十家賦鈔》以標宗旨。及壯﹐又學韓癒、歐陽修古文﹐與促敬齊名﹐號稱陽湖派的宗師。詞為常州派的開山祖﹐以儒學見解論詞﹐強調比興寄托、意內言外之旨﹐上接《風》、《騷》。與弟價合輯《詞選》﹐示人以準則。對浙派詞末流的弊病﹐有所糾正。清詞至此﹐體格一變﹐影響直至清後期。潘德輿於《詞選》有不滿﹐謂其“標高揭己﹐宏音雅調﹐多被排擯”(《與葉生書》)。朱祖謀則許其有“回瀾力”﹐為“詞源疏鑿手﹐橫流一別見淄泥”《望江南》詞)。自為詞﹐譚獻謂其“胸持學問﹐醞釀噴薄而出﹐賦手文心﹐開倚聲家未有之境”(《筐中詞》)﹐文廷式則以為‘’張皋文具子瞻之心﹐而才思未逮”﹐“然斐然有作者之意﹐非志不離乎方罰者矣”(《雲起軒詞自序》)﹐沈曾植謂其“疏節闊調﹐猶有曲子律縛不住者”(《海日樓札叢》)﹜銦慾p噸□攣謀唷貳Ⅰ盾□麓省罰□嚶小鍍呤□腋吵□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碩□Ⅰ肚迨妨寫□肪□□擰Ⅰ豆□□日□侶浴肪砣□□11泳礎墩瘧嘈□菅閱怪久□貳? 錢枚(176─1803)   清詞人。字枚叔﹐又字實庭﹐號謝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吏部文選司主事。縱酒得疾而卒。初生取名時﹐袁枚以己名與之。袁枚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後六十年﹐錢枚亦成進士﹐袁枚子有詩紀其事﹐錢枚和之﹐傳為佳話。其詞負盛名﹐風格清麗細膩﹐尤善寫離情別緒。亦工為詩﹐眼膺黃景仁。郭層《靈芬館詩話》謂其詩詞“皆清氣秀骨﹐不隨時俗為波靡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謂其詩“空靈淡遠﹐自然入古”。龔自珍亦頗重之。著有《微波詞》、《齋心草堂詩鈔》。生平事跡見《文獻征存錄》卷七、龔自珍《錢吏部造集序》。 劉鳳連(1761─1830)   清詩文家。字丞牧﹐號金門。江西萍鄉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授編修。超把侍讀學士﹐提督廣西學政。丁父憂歸月B除﹐補侍讀學士。署祭酒﹐遷太常寺卿﹐出為山東學政。歷官內閣學士﹐兵部、吏部侍郎﹐數遭降級處分。後受命為浙江學政﹐為人所劾﹐滴戍黑龍江。釋回赴京﹐賞編修。道光元年(1821)﹐乞病歸。擅詩文﹐為彭元瑞入室弟子。楊希閡《鄉詩掖譚正集》言其詩“取法子美﹐氣骨堅厚”。著有《存悔齋集》、《杜詩話》。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二八、《國朝普獻類征》卷一O七。 江藩(1761─1831)   清學者、詩文家。字子屏﹐號鄭堂﹐晚號節前。江蘇甘泉(今江都)人。監生。受業余蕭客、江聲﹐得惠棟之傳﹐深於經學。阮元聘之為麗正書院山長。與同裡焦循(裡堂)有“二堂”之目。遊歷四方﹐好客忘貧﹐遇歲饑則以藏書易米。為文不喜唐宋古文﹐每被酒輒自言文無八家氣﹐人視其為狂。學詩於王耀﹐曾為清高宗詩集作注﹐袁枚以為其雖治樸學﹐而“詩能清拔”(《隨園詩話補遺》)。亦工詞。著有《周易述補》、《經解入門》、《隸經文》、《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來學淵源記》、《爾雅小箋》、《炳燭齋雜文》、《扁舟載酒詞》、《乙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九、《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一九、閩爾昌《江子屏先生年譜》。 王t(約1762一約1820)   清詩人。字應和﹐又字柳村。江蘇江都人。布衣。性酷嗜詩﹐家焦山北岸之翠屏洲﹐隔江京口諸山﹐皆在幾案間﹐吟詠其中﹐不求聞達。論詩以王、孟、韋、柳為宗﹐高倍醇雅﹐不為風氣所轉移﹐本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家法﹐輯清代江蘇詩人五千四百三十余家﹐編為《江蘇詩征》﹐歷十二年而成。阮元稱其於忠孝、節義、布衣、逸士集未刊行者﹐所錄尤多﹐可謂發潛德之幽光。道光初年﹐舉孝廉方正﹐辭不就。編著有《群雅集》、《明世說新語》、《王氏法言》、《王氏清萊錄》、《種竹軒詩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 劉嗣結(1762─1820)   清詩文家。字醇甫﹐又字簡之﹐號芙初﹐又號扶初。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丁母憂﹐以哀毀卒。少穎異﹐識量過人。早遊京師﹐知名當世。本傳稱“其詩及驕體文﹐少作多明艷﹐中年則以沉博排票勝﹐晚更清道駿邁﹐以快厲之筆﹐達幽隱之思”。王豫《群雅集》謂其“雄才逸氣﹐不傍古﹐不緣今﹐而至性真情﹐語能感物﹐尤足傳也”。著有《尚綱堂集》﹐內含《箏船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詩人征略》卷五七、《晚晴澤詩匯》卷─一九。 錢林(1762─1828)   清學者、詩人。初名福林﹐字叔雅﹐改字東生﹐又字志枚﹐號金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江蘇常熟。早慧﹐阮元督學浙江﹐稱之為華實兼茂之士。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典廣東、四川鄉試﹐升侍讀學士﹐左遷庶子。阮元曰﹕“綜覽經籍﹐兼工詞翰﹐下筆機速﹐刻量可待。華實並茂之士﹐此為翹楚。”(《定香亭筆談》)。其詩醞釀於漢魏六朝﹐下取唐高岑王李之法度。著有《文獻征存錄》、《玉山草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三、汪喜孫《錢學士墓表》。 徐熊飛(1762─1835)   清詩文家。字子宣﹐又字渭揚﹐號雪廬﹐又號白鶴山人。浙江武康人。嘉慶九年(1804)舉人。特賞翰林院典籍銜。少孤貧﹐勵志於學。以詩文投阮元﹐會阮開信經精舍於西湖﹐招浙中文士三十余人﹐以之為翹楚。中歲與楊芳燦、王豫、石鈞、吳楚等詩酒流連﹐名盛一時。晚因病家居﹐以著述自娛。王超《湖海詩傳》稱其“詩多清峭﹐風骨超然”。阮元《定香亭筆談》又稱其“尤工驕體文”。著有《白鶴山房詩鈔》、《六花詞》、《驕體文鈔》、《武康伽藍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兩浙輸軒續錄》卷二二、《晚晴意詩匯》卷─一七。 嚴可均(176──1843)   清學者、詩文家。字景文﹐號鐵橋。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嘉慶五年(180)舉人。官建德教諭。好藏書﹐搜羅至二萬卷。與姚文田同治《說文》﹐又與丁溶同治唐石經。而於輯佚貢獻尤著。《晚晴怒濤匯》稱﹕“鐵橋精於考據﹐著書等身。詩文為其余事。其弟章福言伯兄詩不佝時好﹐文從數萬卷故書中鉤索得來﹐誠篤論也。”著有《鐵橋漫揭》、《鐵橋詩悔》、《說文類考》、《說文翼》、《說文校義》、《說文類產》、《唐石經校文》﹐編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又校輯請經佚注及佚子書等數十種﹐合經、史、子、集編為《四錄堂類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據伬笑荂慰麂{迨妨寫□肪□□擰13罟邸妒檠舷壬□凳隆貳? 王照國(1763一﹖)   清女詩人。字婉佳﹐又字瑞玉。山東福山(今煙台)人。學者郝激行妻。幼孤﹐母林氏教以讀書﹐命作《列女傳補注》。嫁郝家後﹐揚行有所述作﹐每為寫定、題識。又校正《列仙傳》﹐集傳記言佔夢者為《夢書》﹐皆自為序﹐附暢行書以行。尤喜言詩﹐著《葩經小記》﹐未成。鼓行撰《詩問》﹐謂與妻相問答﹐采其說頗多。其詩作有《婉佳詩草》。生平事跡則清史稿》卷五O八、《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七、《國朝書人輯略》卷─一。 沈復(1763─1808後)   清文學家。字三白﹐號梅逸。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出身於衣冠之家﹐未仕。能文善畫﹐落拓不隊曾從同裡石溫玉出遊南北各地﹐為人幕僚。嘉慶十三年(1808)隨翰林院編修劑昆出使琉球﹐冊封琉球國王。於琉球作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今存四記﹐其文筆真切自然﹐深情緬追﹐頗足動人。生平事跡見鄧之誠《骨董瑣記倦二、俞平伯《浮生六記年表》。 焦循(1763─1820)   清學者、詩文家。字裡堂﹐一作理堂。江蘇甘泉(今江都)人。嘉慶六年(1801)舉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就學於安定書院。六十年至嘉慶元年﹐先後館於阮元山東、浙江巡撫官署中。中舉後以母病未應禮部試﹐閉戶讀書著述﹐著老屋口半九書塾﹐復構雕蔬樓﹐足不入城市十余年﹐深於經史之學﹐尤精《周易》﹐學術與阮元齊名﹐為揚州學派中堅。其文摹柳宗元﹐“詩質而有味﹐一洗俗韻﹐亦無經生膚廓之習”(《晚晴想詩匯》)﹐詞宗五代﹐工小令﹐情思活潑﹐筆墨靈動﹐又精戲曲學。著有《雕布樓集》、《雕范樓詞》、《雕頂樓詩話》、《劇說》、《花部農譚》、《孟子正義》、《易學三書》。生平事跡見(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略六九、阮元《通儒揚州焦君循傳》及王永祥、閡爾昌《焦理堂先生年譜》。 李汝珍(1763─1828)   清小說家、學者。字鬆石﹐號老鬆、青蓮、北平子、鬆石道人。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諸生。少穎異﹐不樂為時文。乾隆四十七年(1782)﹐隨兄汝磺之海州板浦鹽課司使任所。後師事凌廷堪。受益甚多。嘉慶六年(1801)﹐至河南任治水縣丞。九年歸﹐十年再官河南。多才藝﹐於壬遁星卜象緯書法棋道無不精研﹐尤長聲韻之學。著小說《鏡花緣》最有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言其“蓋惟精音韻之學﹐而仍敢於變古﹐乃能居學者之列﹐博識多通而仍敢於為小說也﹔惟於小說又復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累睦而不能自已﹐則博識多通之害也”。又雲﹕“其於社會制度﹐亦有不平﹐每設事端﹐以寓理想﹔惜為時勢所限﹐仍多拘迂。”又著有《李氏音鑒》、《受子譜選》。生平事跡見吳魯星《許李年譜》、李洪甫《李許年譜考略》。 劉大觀(1763─1831後)   清詩人。字鬆嵐﹐號正乳山東丘縣(今屬河北)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貢。年二十五﹐出官廣西﹐任知縣十余年。遷寧遠知府﹐山西河東道兼署布政使。歷官有政聲。後掌教罩懷書院。與李秉禮、李憲喬交最善。法式善《梧門詩話》謂袁枚言其詩“思清筆老﹐風格在韋、柳之間”。洪亮吉《北江詩話》稱其詩“如極邊春色﹐仍帶荒寒”。著有《玉磐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湖海詩傳》卷三八、《晚晴轄詩匯》卷一0三。 蔣湘培   清詩文家。字篤因。湖南湘鄉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舉人。博聞強識﹐古文下筆千言。與弟湘塔、湘城、湘垣﹐俱以文鳴﹐時稱“四蔣”。陳渲將四人合集比唐之竇氏《聯珠集》、宋之柴氏《四隱集》。歐陽籍稱其“詩於魏、晉、唐、來諸名家貫穿出人﹐少本豪邁﹐晚乃寄興清曠”(《晚晴管詩匯》引)。與諸弟詩合刻峞播銦潭魽慼慼@貳5訟院住斷婀芫杉□費÷計涫□迨□嗍住I□絞錄<□豆□□誠桌嗾鰲肪硭娜□恕? 王文詔(1764一﹖)   清詩人、詩歌箋注家。字純生﹐號見大。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嘗隨趙文楷赴琉球冊封。好遊覽名山大J﹔l﹐獨遊皋亭諸山探梅﹐至太平廢寺﹐愛其二鬆奇古﹐因易庵名﹐自署二鬆居士。後遊粵東﹐以詩畫名動公卿士大夫問。客居三十年﹐老始歸﹐卜築於皮市府花種竹﹐署日南園。《晚晴管詩匯》評其詩“五、七古雕繪山水﹐窮及幽險﹐尤能考訂故事﹐富贍華麗”。好蘇拭詩﹐所著《蘇詩編年集成》﹐集諸家之大成﹐對詩人行實之考訂尤見功力﹐久享盛名。另著有《韻山堂詩集》。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O、清畫家詩史》戊下、《清人詩集敘錄》卷五o。 陳棟(1764─1802)   清戲曲作家。字浦雲﹐號東村﹐別號榕西逸客。浙江會稽(今紹興)人。諸生﹐屢試不第﹐曾遊幕對中。工詩詞﹐所作清麗雋妙﹐襟抱簡遠﹐有魏晉間意﹐臨終有“三十九年塵限滿﹐欲從何處見新吾”之句﹐人咸惜之。兼擅劇曲﹐得關漢卿、王實甫、宮天挺、喬吉遺法﹐寄慨遙深。著有《北徑草堂集》﹐含雜劇《芝蘿夢》、《紫姑神》、《維揚夢》。生平事跡見馮金伯《墨香居畫識》卷八。 江珠(1764─1804)   清女詩人。字碧岑﹐號小維摩。江蘇甘泉(今江都)人﹐僑居吳縣。諸生吾學海妻。通經史之學﹐與兄江藩稱“二江”。常與吳中名媛如張允滋、朱宗淑、沈級、席惠文等唱和﹐尤檐仙以“稱華掃盡峨眉舊﹐南國風流第一人”稱之。任兆問、張允滋夫婦刻其詩人《吳中女士集》。亦工詞賦﹐尤長驕體文。著有《小維摩集》、《青翠閣集》。生平事跡見江藩《盟鷗淑筆談》、《清代閨閣詩人征路》卷六。 張問陶(1764一1814)   清詩人。字仲冶﹐號船山﹐別號老船、蜀山老狼。四川遂寧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御史、吏部郎中、萊州知府﹐』許上官意乞病辭官。南遊吳越﹐車於蘇州。以詩名﹐兼工書畫。洪亮吉在史館時﹐通書袁枚﹐首稱之﹐枚亦相推招。其詩屬性靈派﹐為袁枚之後繼者﹐時有李白再世之目。陸元探稱其才力不減洪亮吉﹐楊芳燦驚為曠代奇才。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謂其“生氣湧出﹐生趣飛來”﹐“凡欲於從前諸名家外﹐又辟一境”﹐然又謂其“時有叫囂剽滑”之病﹐《晚晴移詩匯》謂其詩“空靈沉鬱”﹐“有清二百余年﹐蜀中詩人無出其右者”。朱庭珍《彼園詩話》則貶之為“惡俗叫囂之魔”。著有《船山詩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王世芬《張船山先生年譜》。 鮑桂g(1764─1826)   清詩人。字雙五﹐又字覺生﹐號雙湖﹐又號琴肪。安徽破縣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中允﹐典試河南、江西﹐督湖北學政﹐累遷至內閣學士、工部侍郎。中蜚語落職﹐復起為編修﹐進侍講﹐把通政司副使﹐官至詹事。少從吳定學﹐後師姚期﹐詩古文並有法。張維屏稱其“天分過人﹐為詩文不拘一格﹐不專一家﹐隨意所之﹐學之輒肖”(《國朝詩人征略二編》)。陳詩謂其“最工七律﹐詠史尤超卓絕倫”(《尊部室詩話》)。著有《覺生詩鈔》、《詩續鈔》、《進奉文鈔》﹐與何鴻器編《續近思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倦三七七、《清史列傳》卷三二、陳用光《詹事鮑覺生先生墓志銘》及其自編《覺生自訂年譜》。 張椅(1764─1833)   清學者、詞人。原名詡﹐字翰風﹐號宛鄰。江蘇陽湖(今武進)人。張惠言弟。嘉慶十八年(1813)舉人。以謄錄議敘知縣﹐分發山東﹐署鄒平﹐又權知章丘﹐補館陶知縣。在官以循吏稱﹐車於任所。善醫術﹐民有病者﹐設局自診之。精輿地之學﹐擅書法﹐工古文﹐尤精詞學﹐與兄張惠言合編《詞選》﹐金針度人﹐為常州詞派早期重要人物。其詞“以宛轉綿密為主﹐不若張惠言疏快﹐題圖詠物佔篇幅之半﹐未盡去嘉慶詞壇風氣”(嚴迪昌《清詞史》)。著有《立山詞》、《戰國策釋地》、《素問釋義》及《宛鄰詩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八、《清史列傳》卷七六、《國朝先正事略》卷五四、蔣彤《館陶縣知縣張公墓表》。 李富孫(176─1843)   清詩文家、學者。字既訪﹐又字蘿址﹐晚號校經臾。浙江嘉興人。嘉慶六年(1801)拔貢生。少即好學﹐從敘祖李集受學﹐得其指授﹐與兄超孫、從弟遇孫有“後三李”之目。長遊四方﹐從盧文招、錢大聽、王和、孫星衍等問學。肄業於信經精舍﹐受阮元啟迪頗多。通經術﹐兼治金石學﹐又擅詩古文辭。著有《校經頓文稿》、《曝書亭詞注》、《鶴征後錄》、《七經異文釋》、《說文辨字正俗》﹐又與遇孫續成《鶴征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及自編《校經望自訂年譜》。 阮元(1764─1849)   清大臣、學者、文學家。字伯元﹐號會台﹐一作雲台。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超期少詹事﹐入直南書房。遷詹事﹐提督山東、浙江學政﹐櫻內閣學士﹐遷兵部、禮部、戶部侍郎﹐嘉慶中又先後任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道光時﹐入朝為協辦大學土、大學土﹐加太子太保﹐進太傅﹐溢文達。提倡樸學﹐在杭州創“信經精舍”﹐在廣州創“學海堂”﹐培植、羅致學者編書。主編《經籍否信》﹐校刻《十三經注疏》並撰《校勘記》。又研究金石、歷算、地理等學﹐著述頗豐。精《文選》學﹐論文重“文”“筆”之辨﹐作《文言說》﹐提出“以用韻比顫諢慰憿澎尾魶Y浴狽嬌沙啤拔摹保□滴□拇到疚摹W宰鶻舊10囊□e11醒擰9□□□榱良□狡涫□叭緗鵓□新叮□□緯□簟保a侗苯□□啊罰□V□校n□壹□□Ⅰ凍肴舜□貳Ⅰ讀秸憬鶚□盡返齲□嚶小豆懍曄□隆貳Ⅰ痘春S17榧□貳Ⅰ讀秸悴坌□肌貳Ⅰ痘□耪□傭σ推□釷丁返取I□絞錄<□肚迨犯濉肪砣□□摹Ⅰ肚迨妨寫□肪砣□□Ⅰ豆□□貉□Τ屑恰肪砥摺17跗聘瘛度釵拇錒□□貳? 溫汝能   清詩人。字希禹﹐號謙山。廣東順德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宮內閣中書。性豪邁重義氣。歸田後﹐刻書甚總﹐耗資以巨萬計。譚光枯贈詩稱其“性閒如野鶴﹐詩淡似寒梅”(黃培芳《香石詩話用D》。洪亮吉則評其詩“高出流品﹐凡貴遊之習﹐聲氣之場﹐概不能染”(《國朝嶺海詩鈔》引)。著有《謙山詩文鈔》﹐編有《粵東詩文海》。生平事跡見《國朝春獻類征》卷一四七、《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九。 舒位(1765─1815)   清詩人、戲曲作家。字立人﹐號鐵雲﹐小字犀撣。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年十四隨父舒翼至廣西永福知縣任所。安南人貢﹐隨父迎使者﹐賦《銅柱》詩相贈答。父喪﹐僑寓湖州烏鎮十年。王朝梧官黔﹐聘之偕行。勒保檄朝梧征黔西仲苗﹐位為治文書。後以母老辭歸。母喪﹐以哀毀卒。陳文述作傳謂其詩“專主才力﹐每作必出新意”﹐“奇博創獲﹐橫絕~世”。趙翼題識稱其“真能於長吉、玉路、八叉之外別成一家”。法式善以之與王曇、孫原湘並舉﹐為作《三君詠》。龔自珍又以之與彭兆蘇並舉﹐讚其詩以“鬱怒橫逸”而“擅場”(《己亥雜詩》第─一四首及自注)。然樑啟超則斥之為“粗擴淺薄”(《清代學術概論》)。其《乾嘉詩壇點將錄》以樑山泊一百零八將品評詩人﹐為別開生面之作。亦擅戲曲創作。著有《瓶水齋詩集》、《瓶水齋詩話》及戲曲集《瓶經館修蕭譜》。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石溫玉《舒鐵雲傳》、蕭掄《舒鐵雲孝廉墓志銘》。 鮑文$(1765─1828)   清詩人。字鴻起﹐號野雲。江蘇丹徒人。嘉慶六年(1801)貢生。官海陽知縣。工詩善交遊﹐嘗與同裡張波、張釜、茅元植、郭全結文字交﹐時稱“鬆溪五友”。著有《野雲詩鈔》。生平事跡見《野雲詩鈔》附錄、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 顧藥(1765─1832)   清詩人。字希翰﹐又字吳羹﹐號南雅﹐又號息廬。江蘇吳縣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改庶吉土﹐授編修。港侍讀﹐出為雲南學政﹐滇中才士多得其甄拔。道光初﹐授侍講學士﹐以什旨降編修。後招通政司副使。學有根抵﹐嘗從錢大聽遊。與孫星衍、鈕樹玉、陳鴻壽、張間陶、黃丕烈多有交往。“詩師大蘇﹐音格高雅。賦驕體皆師唐宋”(《清史列傳》)。兼擅書藝﹐好畫梅蘭。著有《思無邪室集》﹐編有《滇南采風錄》、《律賦必以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七七、《清史列傳》卷七三、程恩澤《通政司副使顧公墓志銘》。 馮雲鵬(1765──1835)   清詩人。字晏海﹐一字艷懈。江蘇通州(今南通)人。好古耽詩詞﹐與同裡李錫曾遊﹐相與唱酬往還。乾隆、嘉慶間﹐曾旅居南京、東阿、曲阜等地。“詩喜馳騁”(《晚晴感詩匯》)﹐詞則“如鹿爪擋弦﹐別成清響”(張德頒《詞征》)。著有《金石索》、《掃紅亭吟稿》、《紅雪詞》、《紅雪詞余》。生平事跡見《晚晴感詩匯》卷一二三、《清人詩集敘錄》卷五 程偉元   清文學家。字小泉。江蘇蘇州人。多才藝﹐然科舉考試每失意無所遇。乾隆末寓居北京。嘉慶五年(1800)﹐應盛京將軍晉昌之聘﹐入其沈陽軍幕中﹐頗受器重。晉昌之詩﹐經其輯為《且住草堂詩稿》。晉昌嘗作詩稱其“新詩清潤勝琅開”。其詩文今多散失不傳。亦工畫﹐尤長於指畫。以與高鸚修補《紅樓夢》﹐並兩次(一說三次)刊行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而著名。今傳世《紅樓夢》諸本中所謂“程甲本”、“程乙本”﹐即系程偉元據抄本刊印﹐高鸚與其續補四十回而成。生平事跡見周汝昌《紅樓夢新証》等。 何道生(1766─1806)   清詩人。字立之﹐號蘭士﹐又號菊人。山西靈石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進士﹐歷官工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監察御史﹐九江、寧夏知府。為官頗有政績。少受經學於顧九苞﹐及長﹐從張壩遊。政事、讀書以外﹐唯好詩畫。與法式善、張問陶、楊芳燦互相唱和﹐又自署袁枚詩弟子。王藝孫稱“其為詩疏爽雄健﹐出入昌黎(韓癒)、劍南(陸遊)之間”(《惕甫未定稿》)。著有《雙籐書屋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法式善《寧夏知府何君墓表》、秦流《寧夏知府蘭士何君墓志銘》。 樂鈞(1766─1814)   清詩人。初名官譜﹐字元淑﹐號蓮裳。江西臨川人。嘉慶六年(1801)舉人﹐屢應會試不第。家貧﹐奉母江淮間。鬱鬱不得志﹐佛像以終。嘗寓兩淮鹽運使曾懊館中﹐頗得曾懊賞識﹐謂其所長不惟詩﹐諸體之文﹐靡不統麗。與吳嵩樑同為翁方綱詩弟子﹐張維屏以為“江西詩家﹐蔣營生(士錘)後﹐當推樂蓮裳、吳蘭雪(嵩樑)”(《國朝詩人征略二編盯﹐楊希閱則稱其才氣遜於吳﹐“而真意流露﹐秀韻天成﹐則反勝之”(《鄉詩技譚正集盯。亦工詞﹐早學柳永、周邦彥﹐後則“鬱勃如寒泉奔迸﹐冷峻而奇峭”(嚴迪昌《清詞史》)。著有筆記《耳食錄》﹐另有《青芝山館集》(含《斷水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 姚學項(1766─1826)   清詩文家。字晉堂﹐一字鏡堂。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嘉慶元年(1796)進土。官內閣中書﹐因不願向和坤執弟子禮﹐辭歸。和神伏誅﹐復出。官至職方司郎中。論學重“慎獨”。詩古文外﹐尤工制義﹐享譽京師﹐龔自珍頗心折之﹐魏源亦請執弟子禮﹐作傳稱其制義“有功於經﹐當與宋五子書﹐並垂百世”。其詩“學眉山(蘇武)而謹”﹐古文“如茅鈍望(星來)而簡凈過之”(《府志》)。《晚晴答詩匯》謂其“五言格律清穩﹐矩接唐人﹐實勝他體”。著有《竹素齋遺稿》、《太上感應篇集傳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傳》卷六七、魏源《歸安姚先生傳》、張履《姚先生行狀》。 吳嵩樑(1766一1834)   清詩人。字蘭雪﹐一字子山﹐號石溪老漁。江西東鄉人。嘉慶五年(180)舉人。由內閣中書官黔西知州。年十五即以文字為楊股所知﹐結忘年交﹐後又受詩法於蔣士拴。遍交海內名士﹐王起、翁方綱、法式善、吳錫膜等並相推重﹐袁枚亦心折其詩。清江酉詩人嵩樑詩名之高﹐可繼蔣士控。詩作流播海外﹐在日本、朝鮮皆有聲譽。《晚晴答濤匯》稱其詩“縱橫排冥﹐議論藻采足以佐之”。著有《香蘇山館詩文集》、《石溪防詩話》、《聽香館叢錄》、《增修鵝湖書田志》等﹐合為《香蘇山館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倦七二、《國朝管獻類征倦一四七。 宋咸熙(766一1834後)   清詩文家。字小茗﹐又字德恢。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宋大槽子。嘉慶十二年(1807)舉人﹐官桐鄉教諭。罷歸後﹐設帳周氏拳石山房。工待﹐宗家法。論詩主有醞釀﹐有寄托﹐夏縣獨造﹐前無古人。著有詩文集《思茗齋集》。另著筆記《耐冷譚》﹐頗多談詩之語﹐“大略以表章潛德為主”(鐘駿聲《養自然齋詩話》)。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嘉慶朝卷。 顧廣$(1766─1835)   清學者、詩文家。字千裡﹐後以字行﹐號澗德﹐或作澗營、澗賓﹐又號通翁、無門子、一雲散人、思適居士等。江蘇元和(今蘇州)人。諸生。少從江聲治經學﹐長以校勘目錄之學馳名。孫星衍、張敦仁、黃丕烈、胡克家延校宋本《說文解字》、《禮記》、《儀禮》、《國語》、《戰國策》、《文選》、《資治通鑒》諸書﹐皆為之札記﹐考定文字。所作書序跋文﹐李慈銘以為一時絕學。其詩《晚晴容詩匯》稱為“澤古既深﹐擇言自雅”。著有《思適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李兆洛《澗差顧君墓志銘》、趙治球《顧千裡先生年譜》。 郭@(1767─1831)   清詩文家。字祥伯﹐號頻伽﹐晚號復翁、蓬庵、復庵。江蘇吳江人﹐遷居浙江嘉善。豬生。應省試、京兆試皆不遇﹐年三十後遂絕意讓進。家貧客遊四方﹐負其才識﹐時露兀傲不平之氣。曾從姚如間學。“其文雅潔奧麗﹐造意遣詞﹐蔚然成采﹐有古人法﹐與桐城異派同源”(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詩則“含情若抑﹐吹氣如蘭﹐於樵恢婉篤之中﹐有排惻芬芳之致”(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詞名更著﹐鮮活輕捷﹐自然圓轉﹐為浙派殿軍。著有《靈芬館集》、《靈芬館詩話》、《暴余叢話》、《三國志蒙拾》、《金石例補》。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著獻類征》卷四四一、馮登府《頻伽郭君墓志銘》。 吳德旋(767──1840)   清詩文家。字仲倫﹐一字半康﹐號安蔬居士。江蘇宜興人。諸生。逾冠遊京師﹐與同郡張惠言友。年幾四十請益於姚確﹐由是得桐城派義法。其論文專主於法。名位雖不顯﹐然同時如揮敬、陸繼格、呂根、周凱等﹐莫不拱手推重﹐以古文名天下幾二十年。呂磺更師事之。古文外兼工詩。劉聲術稱其文“優柔恬淡﹐潔而不蕪﹐屈而不突﹐議論有根據﹐深造自得﹐幾於自然﹐於古人法度無不合﹔而柔淡之思﹐蕭疏之氣﹐清婉之韻﹐高山流水之音﹐與也有光、姚點為近”(《桐城文學淵源考》)。詩亦“高淡絕俗”﹐為史傳所稱。著有《初月樓詩文鈔》、《聞見錄》﹐其弟子呂磁記其論文之語為《初月樓古文緒論》。生平事跡見(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姚椿《吳仲倫先生墓志銘》。 歐陽轉(1767─1841)   清詩人。初名紹洛﹐字念祖﹐號相東。湖南新化(今益陽)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舉人。少家貧﹐自食其力。博學多通﹐屢試進士不第﹐乃南走粵﹐北遊燕代。敝衣垢履﹐岸然公卿大夫間﹐劇談豪飲﹐人多樂與之遊。與法式善、錢楷、謝啟昆、曾懊、毛岳生、吳嵩樑、魏源等相唱和。詩與鄧顯鶴齊名﹐為陶謝所重。晚年躬耕奉母以終。沈道寬跋稱其詩“頒氣流轉﹐含章內映﹐精思壯采﹐持結無跡”。著有《調東詩鈔》﹐同邑李洽錄其論詩之語為《夜談追錄》。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略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王先謙《歐陽格傳》。 葉紹本(176──1841)   清詩人。字仁甫﹐號藥潭。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福建學政、山西布政使﹐降鴻腫寺卿。從錢大聽遊﹐為詩格守師訓﹐推崇明李夢陽、何景明﹐而不滿錢謙益之詩論。《晚晴客詩匯》謂其詩“不事險怪統靡﹐以雄深雅健為宗﹐故能力追大家﹐氣象宏博”。著有《白鶴山房詩鈔》。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六、《清人詩集敘錄》卷五二。 g$fth(1768─1803)   清女詩人。字子佩﹐號珊珊。江蘇吳江人。徐達源妻。世俗女子剪彩縷結文繡之事無不工﹐顧不屑為﹐獨好為詩。夫亦能詩﹐負時名。持家之余﹐常助夫君校書﹐或相伴彈琴賦詩ㄐ撫甽{突□□蚋就□瑁□□比慫□健7蚶爰胰□□□□逵蝕□魂 T□蹲暈庵泄□茫□□涫□□鶻誄圃蓿□暈□焓韁□牛□誶□沃□稀<婀□媸隆V□小緞叢下□□蕁貳I□絞錄<□督□帳□鰲肪硪渙□□10榱良□緞煬□尬獍踩四怪久□貳9□浴段饃荷悍蛉誦〈□貳? 許宗彥(768─1818)   清詩文家、學者。原名慶宗﹐字積卿﹐一字固卿﹐號周生。浙江德清人。許李遠後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授兵部主事﹐就官兩月﹐以親老引疾歸。居杭州﹐杜門讀書著述。少以能讀經史善屬文為王超賞識。會試主考官朱佳稱其兼有張惠言、王引之、吳而諸子之長。與程瑤田、錢大聽、段玉裁、姚鋼等當世名流遊﹐於經史皆有考究﹐兼善文字訓估﹐尤精天文歷算。王雅稱其古文“本於宋之南豐、明之遵巖﹐理實而氣空﹐學充而辭達”﹐其詩“測覽之作亦多超越”(《湖海詩傳》)。著有《鑒止水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H、《清史列傳》卷六九、陳壽棋《駕部許君宗彥墓志銘》。 彭兆蘇(768─1821)   清文學家。字湘涵﹐號甘亭﹐又號仟摩。江蘇鎮洋(今太倉)人。貢生。少隨父官山西。年十五應鄉試即有名﹐然事科舉終無所遇。後數十年客江淮間﹐真筆依人﹐曾入胡克家、曾煥幕中。道光元年(1821)舉孝廉方正﹐未赴而卒。通考訂校”之學﹐曾與顧廣訴同校《資治通鑒》、《文選》。工驕文﹐“鴻博沉麗﹐力追六朝、三唐﹐見者以為金玉淵海﹐卿雲而激”(《清史列傳》)。尤以詩名﹐李慈銘謂其“一身坎填﹐詩多鬱抑慷慨之辭﹐骨力道上﹐采色亦足”(《越經堂詩話》)。龔自珍舉與同時舒位並論。亦工詞﹐張德漢《詞征》評為﹕“如碧眼胡兒﹐販采異寶。”著有《小漠筋館集》、《潘潤筆記》等﹐編有《南北朝文鈔》、《驕體正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三、姚椿《彭甘亭墓志銘》。 陳鴻壽(768一侶22)   清詩人、書畫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又號小迂、恭壽、曼公、夢飼、夾谷亭長、骨溪漁隱、種榆道人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嘉慶六年(1801)拔貢生。歷官保陽、荊溪知縣﹐南河海防同知。早歲為人幕僚﹐交遊甚廣。與從弟陳文述受知於阮元﹐為其招入浙江巡撫幕中。二人益以陳甫﹐有“武林三陳”之目。工書畫。善設計陶壺﹐有“曼生壺”之稱。尤精篆刻﹐縱肆爽利﹐為酉冷八家之一。阮元“稱其詩才亞於雲伯(陳文述)﹐而峭拔秀逸過之”(《晚晴想詩匯》引)。著有《種榆仙館詩鈔》、《桑連理論詩集》﹐編有《保陽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書人輯略》卷八。 史善長(1768一1830)   清詩人。字春林。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父遊幕至粵﹐遂佔籍番禹。生十月喪父﹐母撫孤成立﹐一應童子試不售﹐納貨得知縣﹐分發江西﹐知余幹﹐有治才。坐失察祝職﹐遣戍伊犁。三年放歸﹐以詩酒自遣。為人重友情﹐樂施舍。善作詩﹐與同時吳嵩樑、渾敬唱酬甚勤﹐敬稱之為“七十二同官﹐詩人第一”。著有《味根山房詩鈔》、《輪台雜記》、《東還紀略》等。生平事跡見陳道《江西余幹縣知縣史君傳》。 陳用光(1768─1835)   清詩文家。字碩士﹐又字碩輔﹐號石士、瘦石、實思。江西新城(今黎J﹔【】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轉御史﹐以部議回編修任。歷官司業、中允、侍講、庶子、侍講學士、詹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先後提督福建、浙江學政。自幼學於舅父魯九皋﹐後遊江寧﹐師事姚銷﹐又遊於翁方綱之門﹐習同二家緒論而篤守之。為學力宗漢儒而不薄程朱﹐其“文義法謹嚴﹐言有體要﹐淡而彌旨﹐氣韻胚胎歐、曾﹐詩則自抒胸臆﹐性情和厚﹐書味融泱”(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太乙舟集》。與胡敬編《欽定明鑒》。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三四、《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梅曾亮《禮部左侍郎陳公用光行狀》。 蔣因培(176──1839)   清詩人。字伯生。江蘇常熟人。豬生。年十七以國子監生應順天鄉試﹐為法式善激賞。嘉慶二年(1797)援投效例授陽谷縣丞﹐歷知膝縣、江上、泰安、齊河諸縣。道光元年(1821)以狂謬被劾﹐遣戍新疆﹐遇赦釋還。歸裡後杜門不出﹐寄情詩酒。單學傅稱其詩“善攫題情﹐如海東青之擊天鵝﹐上盤下搏無或失”(《海虞詩話》)。著有《烏國山房詩存》。生平事跡見《國朝替獻類征》卷二四五、黃安濤《山東齊河縣知縣蔣君墓志銘》。 張g(1768一1850)   清詩文家、學者。字春冶﹐號秋水﹐又號苟鶴、貞疾居士。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嘉慶九年(1804)副貢生。館南行劉氏、洞庭西山葛氏﹐盡讀其所藏書。授官武義教諭。以博學多通見賞於阮元﹐受聘為治經精舍講席﹐佐修鹽法志﹐助輯《經籍纂估》。嘗從阮元督師寧波﹐剿海寇及賑災事﹐皆為之籌畫。其學根抵經史﹐兼通天算。工為詩文﹐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謂其詩“無蕪鄙空疏之病﹐惟不免填實考據之嫌耳”。著有《冬青館甲乙集》、《西夏紀事本末》、《古文尚書映說》、《夏小正集說》、《說文補注》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 李兆洛(1769─1841)   清學者、文學家。字紳價﹐更字申香﹐號養一。江蘇陽湖(今武進)人。嘉慶十年(1805)進土﹐選庶吉士﹐授鳳台知縣﹐以父喪歸﹐遂不出。主講暨陽書院近二十年。通經史﹐尤精輿地之學。為文主合驕、散兩體之長﹐為陽湖派代表作家。其文“雄深雅健﹐語無枝葉﹐不立間架﹐不尚腔拍﹐推據所見而直達之─…‧﹐然偶有感觸﹐亦復深入無際﹐曠乎無垠”(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亦工詩詞﹐詩古體炳蔚﹐近體溫雅﹐詞多統麗幽艷。著有《歷代地理韻編今釋》、《養一齋集》﹐編有《驕體文鈔》、《皇朝文典》、《鳳台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蔣彤《養一先生年譜》。 胡敬(1769─1845)   清詩文家。字以莊﹐號書農。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武英殿、《文穎》館纂修官﹐《全唐文》、《明鑒》總纂官﹐累官侍講學士。乞養歸。善待文﹐受知於阮元。譚獻稱其“詩篇勁拔﹐一洗較熟。驕文純用唐法﹐亦與岑華居士(吳慈鶴)抗手”(《復堂日記》)。著有《崇雅堂文鈔》、《詩鈔》、《驕體文鈔》﹐《頤園題詠》、《國朝院畫錄》、《定鄉雜著》、《西清札記》﹐另輯有《大元海運記》、《淳枯臨安志輯逸》。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胡理《胡書農年譜》。 朱$(1769─1850)   近代學者、詩人。字玉存﹐號蘭坡。安徽徑縣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把侍讀。以事降編修﹐復升為讚善。告歸後﹐歷主鐘山、正誼、紫陽書院。於吳中與石溫玉、韓有等結問梅詩社﹐與陶謝、樑章短、朱士彥、卓秉恬、顧藥等相唱和﹐吳嵩樑、彭破海序其詩﹐謂其才力深壯而詞旨溫厚﹐合古人之法﹐出性情之正。著有《∕J’萬卷齋稿》、《文選集釋》、《說文假借義証》、《經文廣異》﹐編有《國朝古文匯鈔》、《國朝訪經文鈔》、《紫陽家塾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梅曾亮《朱蘭坡先生墓志銘》、胡祖玉《朱蘭坡先生傳》。 洪tie(17701815)   清詩人。字百裡﹐號桃堂。浙江臨海人。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生﹐既廷試﹐貧不能歸﹐入直隸督學幕中。以微疾卒於深州。少有雋名﹐阮元稱之曰﹕“侍郎之後﹐復見洪生。”侍郎﹐謂天台齊召南。延之助修《十三經校勘記》、《經纂纂訪》。精於《文選》學﹐詩才敏贍。在閩中時﹐適重構三百有三十土亭成﹐席上賦詩﹐一揮而就﹐舉座擱筆。著有(堂詩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六九。 李源平(770─1832)   清詩人。字貞甫﹐又字繡子﹐號貞子﹐又號花庵。廣東嘉應(今梅縣)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改庶吉士。假歸﹐主講越華書院。散館﹐授昭文知縣。為官寬和慈惠﹐公余勤讀書﹐民間有“李十五書生”之稱。以事落職﹐系獄八年﹐遇赦得免。兩廣總督阮元開學海堂﹐聘之往。久之﹐以病頭風辭。後主講寶安書院。《晚晴恣詩匯》謂其所作“諧暢穩秀﹐有一唱三嘆之致”。屈向邦則稱其詩“光色精奇﹐磨琢而出﹐足掃浮滑率直之弊”(《粵東詩話》)。著有《著花庵集》、《吳門集》、《南歸集》、《毛詩細義》、《文選異義》、《讀杜筆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樑廷相《昭文縣知縣李君墓志銘》。 孫爾準(770一1832)   清大臣、詩人。字平叔﹐一字萊市。江蘇金匾(今無錫)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河州知府﹐福建鹽法道﹐江西按察使﹐福建、廣東布政使﹐安徽、福建巡撫﹐閩浙總督﹐以病乞休。卒贈太子太師﹐溢文靖。幼有異稟﹐讀書一目十行﹐背誦如瀉水。器局英亮﹐用人務盡其材。學問淹貫﹐工詩文﹐尤擅詞﹐雖兵事控倒﹐不廢吟詠。著有《泰雲堂詩集》、《文集》、《雕雲詞》、《荔香樂府》、《海堂巢樂府拈題》。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清史列傳》卷三五、陳壽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閩浙總督金匾孫爾準墓志銘》。 悍珠(771一1833)   清女詩人。字珍浦﹐一字星聯﹐晚號蓉湖道人。江蘇陽湖(今常州)人。揮流秀女﹐滿洲完顏廷略妻。十歲能詩﹐善繪事﹐得塔格家法。慕遼代太師適魯之妹耶律常哥之為人﹐思讀書論道以終其身。其詩才人品為索綽羅太夫人所知﹐遂聘為子婦。編清代女子詩為《國朝日秀正始集》﹐又編《蘭閨寶錄》以垂女誡。著有《紅香閣集》、《紅香間詩詞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八、(清代日閣詩人征略)卷七、《晚晴容詩匯》卷一八六。 陳壽棋(1771─1834)   清詩文家。字恭甫﹐號左海﹐又號葦仁、隱屏山人。福建閩縣(今閩侯)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告歸。家貧無食﹐以父命再入都。充廣東、河南鄉試副考官及會試同考官﹐以御史記名。以父喪歸。服除﹐乞養母。母喪﹐遂不出。阮元聘入信經精舍授徒。後主講清源、鱉峰書院。專為漢學﹐及見錢大聽、段玉裁、王念孫等﹐學益博。與張惠言、吳而、王引之齊名。工驕文﹐亦擅詩。詩摹三唐﹐驕文取法六朝。著有《左海文集》、《左海驕體文》、《綠附草堂詩集》、《尚書大傳箋》、《五經異義疏証》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六九、《清史列傳》卷六九、高樹然《翰林院編修記名御史陳先生壽棋行狀》。 盛大土(1771─1839)   清畫家、詩人。字子履﹐號逸雲﹐又號蘭畦道人、蘭鎊外史、海生居士。江蘇鎮洋(今太倉)人。嘉慶五年(1800)舉人﹐官山陽教諭。為錢大聽弟子。善畫山水﹐稱婁東嫡派。林昌彝謂其“修學好古﹐發為驕四儷六文﹐饒刻隱晚﹐揚榷麗藻”﹐其為詩“盤薄鬱積﹐蛆偏萎美﹐連辦橘詭﹐縱恣自喜﹐出入昌黎、昌谷雨時透迄於歐、梅、范、陸間”(《海天琴思錄》)。著有《蘊保閣集》、《琴竹山房樂府》、《溪山臥遊錄》、《泉史》、《樸學齋筆記》。生平事慼捸憎{寤□沂□貳芳荷稀Ⅰ鍛砬綹惺□恪肪懟□凰摹? 黃永吉(1771─1842)   清學者、文學家。字謙牧﹐號春谷。江蘇江都人。嘉慶三年(1798)舉人﹐十年成進士。官興安、岑溪知縣。為同債忌恨而落職﹐遂發憤著述﹐不復出。與同裡江藩、焦循、李鐘泅相與切磋經術﹐時有“江焦黃李”之目。論詩強調情與聲為詩之大要﹐追求情深旨遠、聲正音清﹐以合《風》、《騷》、漢唐之境。自為詩能傳王士擔之法﹐譚獻稱其“氣體博大”﹐“無一字無來歷”《復堂日記》。著有《周官析疑》、《讀毛詩記經說》、《夢陵堂文集》、《詩集》、《夢破堂文說》。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九、阮元《江都春谷黃君墓志銘》。 陳文述(1771─1843)   清詩人。初名文傑﹐字雋甫﹐號雲伯﹐又號退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嘉慶五年(1800)舉人﹐歷官江都、全椒、昭文等縣知縣。與族兄鴻壽稱“二陳”﹐又與無錫楊芳燦齊名稱“陳楊”。為阮元門人﹐阮以二陳與陳浦合稱“武林三陳”。在官有賢聲﹐生平與王曇、郭馨、查擺、屠淖交最契。詩學錢謙益、吳偉業﹐沉博絕麗﹐以多為貴﹐僅“香查”一體﹐即有二十卷。後期一變﹐漸歸雅正﹐有關心民疾之作。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以小李廣花榮一員當之。王曇稱其集百八十年詩人之大成。譚獻謂其“雖塗澤為工﹐頗能驗宕﹐風骨未靡”(《復堂日記》)。著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襪陵集》、《西冷懷古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清代學者像傳》卷四。 凌霄(772─1828)   清詩人。字芝泉。江蘇江寧人。諸生。乾隆五十七年(1792)以袁枚薦﹐入湖廣總督畢沉幕。後客死於揚州。喜吟詠﹐常與諸文士於所居快國作文酒之會。郭馨稱其詩“七律多佳句﹐但微落纖巧”(《靈芬館詩話》)。著有《快園詩話》、《芝泉集概》。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戊上、《群雅集》卷三三。 陸繼輕(1772一1834)   清詩文家。字祁生﹐一作祁孫﹐號修平﹐又號又商、香莊、商對、季木。江蘇陽湖(今武進)人。嘉慶五年(1800)舉人﹐官合肥縣訓導。任滿以修《安徽省志》敘勞﹐授貴溪知縣﹐在任三年﹐以疾乞休﹐不復出。頗通考訂之學﹐詩文與兄子耀進齊名﹐時有“二陸”之稱。與渾敬、張惠言、董士錫、吳德旋等同學為友﹐為陽湖派古文代表作家。“其文不苟依傍﹐通達事理﹐洋洋乎如千頃之波﹐而勁氣昭質充然炯然﹐按之皆有物”(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其詩詞婉篤深遠﹐淡而彌永”(《晚晴管詩匯》)。著有《崇百藥齋文集》、《詩集》、《合肥學舍札記》、《清鄰同》及《詞律評》、《詞綜評》及傳奇《洞庭緣》。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二、李兆洛《貴溪縣知縣陸君墓志銘》。 毛國翰(1772─1846)   近代詩人、戲曲作家。字大宗﹐號青垣﹐又號青原。湖南長沙人。嘉慶諸生。早為知縣陳光照所賞。屢試舉人不中﹐築康園屏居﹐與沈道昆為文字交。後湖廣總督裕泰招致幕府﹐數年﹐卒於其署。肆力於詩﹐以抒其偉像無聊﹐往往多幽憂之思、凄苦之音。夏廷幀序其詩雲﹕“五古情越醇雅﹐出入陶、謝、江、鮑間﹐七古雄宕有奇氣﹐仍約束矜貴﹐不涉奔放。近體步唐賢﹐無沾滯之音、姚振之氣。”兼工戲曲。著有《糜園詩鈔》、《天顯紀事》﹐另有《青湘樓》傳奇。生平事跡見《國朝春獻類征》卷四四二、王先謙《毛青垣先生傳》。 方東村(1772─1851)   近代詩文家。字植之﹐號副墨子﹐又號歇庵、冷齋﹐原名鞏至。安徽桐城人。方績子。諸生。師事姚擁﹐與梅曾亮、管同、姚瑩(或曰劉開)並稱“姚門四弟子”。客遊五十年。曾歷主海門、韶陽、廬陽、柳湖、鬆滋、東山等書院講席。晚歲家居。博覽經史諸子百家﹐尤重朱子之說。曾著《漢學商兌》抨擊漢學。少有用世志﹐著《匡民正俗對》陳禁煙之策﹐又著《病榻罪言》論御英軍方略。論文一本師說﹐著《昭昧詹言》闡發桐城派文論、詩論﹐述姚加“熔鑄唐宋”詩學觀點尤為深入全面。“為文好構深湛之思﹐醇茂昌明﹐言必有物﹐窮源盡委﹐沉雄堅實﹐無不盡之意﹐無不盡之詞﹐不盡拘守文家法律﹐詩則用力尤至沉著堅勁。”(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另著有《儀衛軒集》、《書林揚解》、《最後微言》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九一、《清史列傳》卷六七、馬其調《桐城香舊傳》。 沈道寬(772─1853)   近代詩人。字栗仲。順天大興(今屬北京)籍﹐浙江都縣人。嘉慶九年(1804)舉人﹐遊幕四方﹐二十五年始成進士﹐歷知寧鄉、道州、茶陵、邵縣、來陽、桃源清縣。後以事去官﹐寓長沙﹐與湘南人士訂文字交。咸豐初太平軍圍長沙﹐買舟東下﹐卒於泰州。工書畫篆刻﹐兼通琴棋象數。《晚晴容詩匯》稱其詩“七言古近體皆健拔﹐律句隸事精當﹐出入玉溪、山谷”。著有《話山草堂詩鈔》、《文鈔》、《詞鈔》。生平事跡見《大清賠輔先哲傳》卷二五、方港頤《贈通奉大夫沈公家傳》。 湯金tIJ(1772──1856)   近代詩人。字敦市﹐一字減之。浙江蕭山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內閣學士﹐禮部、吏部、工部、戶部侍郎、尚書﹐協辦大學士﹐降調光祿寺卿﹐旋以老病致仕。咸豐四年(1854)重宴鹿鳴﹐加太子太保﹐卒溢文端。居高位數十年﹐常不改布衣。為政廉明﹐負一時清望。所學以治經為務﹐立敬為本﹐不沾沾於詞章。詩和平忠厚﹐多奉和徹制及歷官紀思之作。著有《寸心知室存稿》、《輻車日記》、《隙光隨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六四、《清史列傳》卷四一及《湯文端公自訂年譜》。 嚴元照(773──1817)   清詞人、學者。字修能﹐一字九能﹐號海庵﹐又號慈眉。浙江歸安(今湖州)人。諸生。生而識字﹐四歲能寫大字﹐八歲作書﹐求者已盈門。住石家村﹐建芳等堂﹐聚書數萬卷。後移居德清﹐讀書治經﹐尤熟於《爾雅》、《說文》。阮元、朱法深賞之。嘉慶四年(1799)阮元巡撫浙江﹐延之人估經精舍。其詞身後見賞於朱祖謀﹐為題《望江南》詞雲﹕“甘載柯家山下客﹐寶齋畫扇亦前因﹐成就苦吟身。”其詩《晚晴想詩匯》稱之為“和雅清婉﹐得風人之旨”。著有《柯家山館詞》、《柯家山館遺詩》、《海庵學文》、《爾雅匡名》、《娛親雅言》。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二二、許宗彥《三文學合傳》。 譚敬昭(1773─1830)   清詩文家。字子晉﹐號康侯。廣東陽春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官戶部主事。淹博群籍﹐尤長於詩﹐翁方綱以之與黃培芳、張維屏並稱“粵東三子”。馮敏昌盛稱其樂府獨出冠時﹐《晚晴移詩匯》以為其《珠江柳枝詞》風格不在朱彝尊《鴛鴦湖掉歌》之下﹐而“《大風歌》、《遊通真巖》、《北行》諸篇﹐則又舖敘分明﹐波瀾壯闊﹐極才人之能事”。兼工文辭﹐所作擅初唐、六朝之勝。著有《聽雲樓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 端木國瑚門對3一1837)   清詩文家。字子彝﹐又字並伯﹐號鶴田。浙江青田人。少有異稟﹐阮元督學浙江﹐命題使士子作賦﹐極賞其才﹐稱之為“青田鶴”﹐召入敷文書院讀書。旋由舉人大挑得知縣﹐改歸安教諭。道光十年(1830)﹐宣宗改卜壽陵﹐近臣以其所著《地理元文注》獻﹐宣宗使召之相地﹐特授內閣中書。道光十三年成進士﹐仍以知縣請改舊中書。好學深思﹐旁及陰陽術數﹐尤精《易》學﹐龔自珍與之論《易》﹐深為嘆服。詩文汪洋恣肆﹐為阮元作《定香亭賦》﹐傳誦至朝鮮﹐‘”詩崛強生峭﹐耐人咀嚼﹐不屑依傍﹐自成一家”(《清史列傳》)。著有《太鶴山人詩集》、《文集》﹐《周易指》、《周易葬說》。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倦七三、湯紀尚《太鶴山人傳》、宗稷辰《太鶴先生墓表》。 吳榮光(773─1843)   近代詩人、書法家。字伯榮﹐號荷屋。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監察御史﹐以事革職。起授刑部員外郎、郎中﹐歷陝西陝安道、福建鹽法道﹐福建、浙江、湖北按察使﹐貴州、福建、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撫﹐降福建布政使﹐以原品休致。為嶺南名宿﹐於金石書畫﹐鑒別最精。張維屏《藝談錄》謂“粵東百余年來﹐論書法推四家﹕馮魚山敏昌、黎二樵簡、吳荷屋榮光、張僻山岳趙”。《晚晴想詩匯》稱其詩“紀事述情﹐不規規摹仿前人。潘文恭序其集雲﹕風雅一律﹐忠孝備於人倫﹔經濟萬言﹐憂樂先於天下。’足見其大概”。著有《石雲山人集》、《歷代名人年譜》。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三八、《國朝看獻類征》卷一九九、《國朝書人輯略》卷j﹨。 吳廷深門773一1844)   近代詩人。字震南﹐號核華。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嘉慶七年(1802)會元﹐殿試進士第一。歷官金華、杭州知府﹐直隸清河道﹐雲南按察使。平生不屑屑於章句﹐而能貫通經典。素不喜炫名。歸田後﹐參與問梅詩社。朱成稱其“文章道雋”﹐“詩格最超﹐及感時論事﹐宗法杜陵﹐身處林泉﹐系懷魏閉”(《吳公墓志銘》)。著有《歸田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香獻類征》卷二00、朱球《前雲南按察使司核華吳公墓志銘》。 姚元之(773─1852)   近代詩人。字伯昂﹐號薦青﹐別號五不翁、竹葉亭主。安徽桐城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招侍講。歷任河南學政﹐工部、戶部、刑部侍郎﹐浙江學政﹐左都御史﹐內閣學士。早從學族祖姚詡﹐文辭優雅。習於掌故﹐館閣推為祭酒。歸田後﹐常與門生故舊極談燕之歡。好蓄古書彝器。兼工書畫。姚瑩稱其詩“古近諸作雅托唐音﹐綿迫其思﹐俊逸其氣﹐清辭麗句﹐不絕於篇”(《晚晴感詩匯》引)。著有《使沈草》、《竹葉亭雜詩稿》、《薦青集》、《竹葉亭雜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七五、《清史列傳》卷四二、吳昆田《姚伯昂師》。 t槐(1773─1857)   近代詩人。字晉三﹐又字樹眉﹐號零君。浙江都縣人。嘉慶十年(1805)進土﹐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至通政使司副使。在國子監就學時﹐為祭酒法式善所知。阮元巡撫浙江時﹐亦引為幕僚。暮年研討四明文獻﹐探幽攬勝﹐感事憂時﹐文益奇﹐詩益細。董沛《四明清詩略》評其文“沈博絕麗”﹐詩“亦大處落墨﹐不涉庸音”。著有《今白華堂集》。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卷─一七、錢振倫《通政使司副使童公傳》。 改椅(774一1829)   清畫家、詞人。字伯蘊﹐號香白﹐又號七蘿、玉壺外史。先世西域人﹐佔籍江蘇華亭(今上海鬆江)。通敏多能﹐尤以畫享名。嘉慶、道光間人物畫﹐以之為最工﹐出入李公群、趙孟傾、唐寅、陳洪緩諸家。寫佛像仕女﹐跌宕入古。間作山水﹐亦用筆超逸。受知於李廷敬﹐工為詩詞。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雲﹕“乾、嘉之際﹐江浙畫家以奚(岡)、方(甭)、錢(杜)、改四布衣為最﹐……四君畫理﹐俱以閒逸疏秀擅場﹐詞亦如之。”改流詞在四人中成就最高﹐“閒逸疏秀”之風格亦最顯。著有《玉壺山房集》、《玉壺山房詞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四、《國朝書畫家筆錄》卷三、”{寤□沂□貳芬嚴隆? 齊彥槐(1774─1841)   清詩人。字夢樹﹐號梅麓﹐又號蔭三。安徽委源(今屬江酉)人。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選庶吉士﹐授金匾知縣。所至毀淫調﹐勤賑務﹐作《衙齋書壁詩》H十九首紀其事。理蘇州同知﹐陳海運策﹐得旨優獎。身後數十年﹐金匾百姓猶稱齊青天。工詩歌驕文﹐尤長於律詩﹐胎息杜甫﹐出入韓、蘇﹐感時撫事﹐均有為而作。兼擅書法﹐精於鑒藏。著有《梅麓詩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方港頤《金匾縣知縣齊梅面先生墓表》。 吳怨情(1774─1845)   近代學者、散文家。字澄觀﹐號回溪先生。廣東吳川人。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早為學政姚文田、陳嵩慶所知。中舉後會試不第﹐客京師﹐復為顏伯煮、陳昌齊、張岳趙、林召棠所推重。鄉試出胡承牧之門﹐以所學相質﹐由是日益進﹐以經學博贍名於時。晚以著述自娛﹐雖病目不懈。所為文“淵深古茂”(《清史列傳》)﹐為論者所稱。著有《詩賦雜文》、《尚書三文訂訛》、《毛詩復古錄》、《周官鄭注訂訛》、《春秋傳注訂訛》、《論語考》、《孟子考》、《國語韋注訂訛》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九。 的儀育(1775一﹖)   清詩人。字羽可。江西永豐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官內閣中書。在京師時﹐大學士潘世恩、王鼎皆敬禮之。喜畫竹﹐生氣遠出﹐黃爵滋贈詩有“古之與可今羽可”之句。工詩﹐從張瓊英受詩法﹐史稱其詩“出入漢魏唐人﹐而能自抒詞藻﹐卓然名家﹐新樂府尤深妙古渾﹐一時莫與抗手”(《清史列傳》)。朝鮮使臣權敦仁、李石友嘗求其詩集﹐傳之東國。吳嵩樑在黃爵茲處﹐論己與儀霄詩長短雲﹕“羽可之詩﹐樂府特佳﹐余皆醞釀深厚﹐粗枝大葉﹐不假修飾﹐其拙處往往不工對仗﹐然不礙其可傳﹐己詩如一匹天孫錦﹐五色斑斕﹐無暇可指﹐然真氣亦坐此雕損。”(《晚晴答詩匯》引)黃以為確論。著有《誦芬堂詩文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晚晴谷詩匯》卷一二八、《清畫家詩史》己下。 陳鴻根(﹖一1834以後)   清詩人。字范)【D﹐號抱來道人。浙江嘉善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語輯《全唐文》﹐任總纂官。以伉直‧許權貴罷官。起為內閣中書﹐復被罷。家貧﹐以賣文為生。晚年主講越華書院十余年﹐陳渲為其弟子。擅詩﹐多贈答吊挽述懷之作。任《全唐文》總纂官時﹐另編《全唐文紀事》﹐以配計有功《唐詩紀事》。著有《抱蕭道人遺稿》。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卷─一七、林鈞《樵隱詩話三集》、陳遇《全唐文紀事序》。 沈欽韓(775─1832)   清學者、詩人。字文起﹐號小宛﹐又號織廉居士。祖籍浙江吳興(今湖州)﹐遷居江蘇吳縣。年三十余始成縣學生﹐嘉慶十二年(1807)舉人﹐道光三年(1823)選授寧國訓導。家貧借書苦讀﹐學遂淹通﹐詩賦驕散文外﹐尤長於考証﹐又喜箋注前賢詩文。《晚晴移詩匯》謂其“驕文雅贍﹐希蹤稚威”﹐而詩則“學人之作﹐胎息未深﹐似董浦之摹擬韓蘇而窘於邊幅”。著有《幼學堂詩文集》、《兩漢書疏証》、《水經注疏証》、《左傳補注》、《左傳地理補注》。另有《韓昌黎集補注》、《王荊公待補注》、《王荊公文補注》、《蘇詩查注補》、《范石湖集注》等﹐多未刊。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九、《國朝香獻類征》卷二五九、王剽寧國縣訓導沈君墓志銘》。 俞正鯊(1775─1840)   清學者、詩文家。字理初。安徽錫縣人。道光元年(1821)舉人。少侍父句容訓導署中﹐年二十余負其所學謁孫星衍﹐星衍頗采其文以折眾論。後客陳用光所﹐為校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道光十三年﹐阮元主會試﹐正華與試﹐為人所抑未中。後無知之。深以為恨。十九年﹐受聘為祁究藻校寫三古、六朝文目﹐復掌教惜陰書舍。足跡半天下﹐得書即讀﹐隨作札記。其經史考証之學甚為世人所重。著有《癸巳存稿》、《癸已類稿》、《四養齋詩稿》、《校補海國紀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六九、王立中《俞理初年譜》。 #章拒(1775─1849)   近代文學家。字閩中﹐又字董林﹐晚號退庵。福建長樂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舉人。嘉慶七年(1802)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禮部主事。旋乞假歸裡﹐主講南浦書院。考授軍機章京﹐歷宮禮部員外郎﹐荊州府知府﹐江蘇、山東按察使﹐江蘇布政使﹐護理江蘇巡撫﹐甘肅布政使﹐廣西、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道光H十H年(1842)﹐因病辭官﹐閒居家中﹐專事著述。能文工詩﹐尤熟掌故。《晚晴答詩匯》謂其詩“才學賭博﹐用筆生健﹐喜選險韻﹐而能控制自如”﹐最為翁方綱所賞。著有《籐花吟館詩鈔》、《退庵詩存》、《長樂詩話》、《南浦詩話》、《退庵隨筆》、《制義叢話》、《試律叢話》、《描聯叢話》、《稱謂錄》、《歸田瑣記》、《浪跡叢談》、《退庵題跋》、《三國志旁証》、《文選考証》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三八、林則徐《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蘇巡撫樑公墓志銘》及《退庵自訂年譜》。 包世臣(1775─1855)   近代詩文家、學者。字慎伯﹐號倦翁、小倦遊閣外史﹐學者稱安吳先生。安徽徑縣人。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官江西新喻知縣。少工詞章﹐繼而喜兵家言﹐善經濟之學﹐於農政、清運、鹽政、貨幣以及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輸入對中國經濟之影響均有獨到見解﹐為督撫所重。書法亦為近代名家﹐兼秦篆漢隸以為六朝正草書。為文本《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詩則學陸機、謝靈運。著有《中街一勺》、《藝舟雙揖》、《管情三義》、《齊民四術》﹐合為《安吳四種》﹐另著有《小倦遊閣文稿》。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書人輯略》卷八、謝應芝《書安吳包君》。 李士越   清詩文家。債一作檢﹐字廣成﹐號東田。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嘉慶六年(1801)拔貢。少負異才﹐巡撫朱窪嘗以國士期之。家貧遊食四方﹐惠潮嘉道胡克家延之人幕。與黎簡遊﹐簡以為畏友。“其詩摟刻心肝﹐不肯作一庸語。驕體文亦為吳慈鶴所稱”(《清史列傳》)。著有《青梅巢詩鈔》、《青梅巢外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詩人征略》卷五六。 劉在祿(1776一1829)   清學者、散文家。字申受﹐號申甫。江蘇武進人。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改庶吉士﹐授禮部主事。少從外祖父莊存與、舅父莊述祖學﹐盡傳其學。為清代著名今文經學家﹐治經精《春秋公羊傳》﹐務通大義﹐不專章句﹐主漢董仲舒、何休之說。著《公羊春秋何氏釋例》﹐倡“大一統”、“張三世”之論﹐探求微言大義﹐對清末改良主義興起有重大影響。龔自珍、魏源皆從其學﹐康有為之《新學偽經考》亦受其啟發。又治《周易》、《尚書》、《詩經》。另著有《卦象陰陽大義》、《虞氏易言補》、《尚書今古文集解》、《詩聲演》、《左氏春秋考証》等﹐文集有《劉禮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國朝先正事略》卷一七。 王衍梅(1776─1830)   清詩人。字律芳﹐號笠肪。浙江會稽(介紹興)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授武宣知縣。幼有異稟﹐童時背誦《十三經》﹐一字不誤。為文信手揮寫﹐頃刻即成﹐嗜酒好讀書﹐人皆以為徐渭夏生。官廣西未十日﹐即以吏議失官﹐這依阮元於廣東。豪於詩﹐嘗於友人座中用饞字韻賦江瑤柱﹐時嘆為絕唱。著有《綠雪堂遺稿》。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晚晴慧詩匯》卷一二五、沈元泰《王衍梅傳》。 胡永供(1776─1832)   清學者、詩文家。字景孟﹐號墨莊。安徽徑縣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廣東鄉試副考官﹐遷御史﹐轉刑科給事中。二十四年﹐授延建邵道﹐尋調補台灣道。在台三年﹐乞假歸裡。究心經學﹐專精《毛詩》﹐與陳美反復討論﹐剖析精微。著《毛詩後箋》﹐四易其稿﹐未成病率﹐遺囑克足成之。亦長於小學﹐熟於《爾雅》、《說文》。少以詩賦鳴﹐後雖潛心樸學﹐作詩則“清婉自然﹐不似考據學家之寡味”(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著有《求是堂詩文集》﹐另有《小爾雅義証》、《儀禮古今文疏義》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胡培翠《福建台灣道胡君別傳》。 朱鳳森〔1776─1832〕   清戲曲作家。字增山。廣西臨桂芹桂林〕人。嘉慶三年(1798)舉人﹐六年成進士﹐授宿縣知縣。白蓮教起義﹐由滑縣進逼洛縣﹐鳳森率僚佐死守﹐事聞﹐加同知銜。同官有妒其能者﹐造蜚語中傷之﹐遂引疾歸。歸後五年﹐復起團河南補用﹐署固始知縣三年﹐仍還遊縣原任。在洛縣先後四任凡十八年﹐卒於官。著有雜劇《守清記》、《平探記》、《金石緣》、《M》I圖》﹐傳奇《才人福》、《十二鐵》﹐合稱《組山六種曲》﹐另著有《守潔日記》、《守城詩》。生平事跡見《國朝著獻類征》卷二四六、《光緒續清縣志》卷五、鄧顯鶴《河南洛縣知縣朱君墓志銘》。 鄧廷幀(1776──1846)   近代文學家。字崛藥。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浙江與陝西各地知府、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陝西接察使、陝西布政使、安徽巡撫。道光十五年(1835)﹐把兩廣總督﹐嚴禁鴉片。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至廣東﹐得其合作。旋調任閩浙總督﹐曾擊退進犯廈門之英國艦隊。鴉片戰爭失敗後﹐遣戍伊犁。釋還﹐授甘肅布政使﹐擺陝西巡撫﹐署陝甘總督﹐卒於官。績學工詞﹐宋翔鳳序稱其“於音律殆由夙授﹐分列節度﹐有顧曲風﹐而於古人之詞﹐靡不博綜﹐其自制詞則雍容和諧﹐寫其一往”﹐“雖所存無多﹐而所托甚遠”。譚獻《復堂日記方稱其詞“忠誠排惻﹐咄嘈乎騷人﹐徘徊乎變雅”﹐“歐(陽修)、范(仲淹)之亞也”。亦工詩﹐《晚晴移詩匯》稱其“於藻麗豐鮮之中﹐存簡質清剛之制﹐論其品第﹐亦與左樓(林則徐)相伯仲”。成伊犁時﹐與林則徐日以詩詞相酬答﹐好事者輯為《林鄧唱和集》﹐工力相敵﹐並稱傳作。著有《雙硯齋詩集》、《雙硯齋詞》、《詞話》。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三八、《清史稿》卷三六九、《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四、梅曾亮《陝西巡撫鄧公墓志銘》。 黃培芳(約1776一約1857)   近代詩人。字子實﹐號香石﹐又號雲泉、粵岳山人、九天仙客。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嘉慶九年(1804)副貢生﹐宮內閣中書﹐乳源、陵水教諭。好學通經﹐深得馮敏昌器重。喜登臨攬勝﹐嘗三遊羅浮山﹐於絕頂築粵岳山以觀日出。深於詩﹐翁方綱督學粵東﹐將黃培芳與譚敬昭、張維屏目為“粵東三子”。揮敬稱其詩“清冽盪漾﹐遠具勝情”(《黃香石濤序》)。亦能詞﹐張德流評為“如凈幾明窗﹐盡堪容膝”(《詞征》)o著有《雲泉札記》、《浮山小志》、《虎坊雜識》、《香石詩抄》、《嶺海樓詩文鈔》、《香石詩話》、《粵岳草堂詩話》﹐編有《新會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劉彬華《嶺南群雅二集》。 宋翔鳳(1776─1860)   近代學者、詞人。字於庭。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嘉慶五年(1800)舉人﹐官新寧知珈HN□□□□咦□鱟嬪□□鱟娉15小傲跎□墑Γ□紊□捎選敝□錚□蹺攪醴曷唬□渭次□璺鎩Mㄑ倒爛□錚□駒諼骱杭曳a□13源笠澹□悶漵掄媧□R喙□剩□闖V荽逝桑□洹斷悴荽首孕頡紛暈健捌狡淦□院推浼病保□嘔菅猿V菖紗事墼諂浯首髦刑逑治□銜□□□男翁□V□小斷悴菟恰貳Ⅰ抖聰舸省貳Ⅰ侗淘柒執省罰□艸啤陡∠□□崴恰罰□碇□小鍍友□□穆肌貳Ⅰ妒□肌芳啊豆□□肌貳Ⅰ堵塾鎪狄濉貳Ⅰ緞《□叛底搿貳Ⅰ睹獻誘宰2拐□貳Ⅰ端氖槭偷乇嬤□返取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碩□Ⅰ肚迨妨寫□肪□□擰? 舒敏(1777──1803)   清詩人。覺羅氏﹐字叔夜﹐號時亭﹐又號石訪。滿洲正紅旗人。伍拉納子﹐崇恩父。伍拉納以侵吞庫銀﹐索賄受賄﹐被處斬﹐諸子均戍伊犁。在成所三年﹐赦還。又四年病卒。所為詩感懷身世﹐多蒼涼沉鬱之音。著有《適齋居士集》。生平事跡見《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卷五八、《晚晴態詩匯》卷一二三。 汪潮生(1777──1832)   清詞人、畫家。字汝信﹐號飲泉﹐晚號冬巢。江蘇儀征人。乾隆六十年(1795)副貢。生平無他嗜好﹐唯以詞畫自娛。畫學渾格、華員之法。詞學周邦彥、張炎﹐譚獻謂其所作“粹美無疵﹐直入宋賢之室”(《復堂詞話》)。著有《冬巢詩集》、《詞集》。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戊下、包世臣《汪冬巢傳》。 呂用(1777─1839)   清詩文家。字禮北﹐號月滄﹐又號南郭老民。廣西永福人。父以諸生坐冤獄戍江右﹐生根於戍所﹐摸年十五始歸。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歷官慶元、奉化、鎮海、山陰、錢塘知縣﹐擺西塘同知。為官多惠政﹐尤擅決獄。後以事落職﹐留滯數年始歸。徙居臨桂﹐先後主榕湖、秀峰書院講席。先是梅曾亮、吳德旋受古文之法手姚詡﹐摸師事德旋﹐同時廣西朱傳、龍啟瑞、王拯等亦皆步趨之ㄐ慼慰毀j扔值妹吩□林甘塚□╔親諗桑□熗餮苡詮惆佟F涫□撓脛炱稀17□羧稹9跽□1硐匾10擰傲胗銜寮搖薄V□小堵澇虜準□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叨□17赫戮亍堵澇虜卓□╟怪久□貳1□且Ⅰ堵澇虜紫壬□取芳啊恫□虜鬃遠╟昶住貳? 鄧顯鶴(1777一化引)   近代詩人。字子立﹐號湘皋。湖南新化人。嘉慶九年(1804)舉人。屢試禮部不第﹐遂絕意進取。讀書淵博﹐足跡半天下﹐交友極廣。晚授寧鄉訓導。早與同裡歐陽格以詩相抵施。後尤致力於考求鄉邦文獻﹐編有《資江替舊集》、《沉湘香舊集》。為詩導源魏晉﹐而馳騁於唐宋。符在森評其詩“以峭拔生澀為宗﹐其托意處﹐仍是《騷經》香草之遺”(《國朝正雅集》)。著有《南村草堂詩文鈔》﹐編有《寶慶府志》、《武岡州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九一、《清史列傳》卷七三、曾國藩《鄧湘皋先生墓表》及《自訂年譜》。 單學傅   清詩人、詩評家。字師白。江蘇常熟人。諸生。少從同邑吳蔚光遊﹐後客中州﹐與姚椿、洪嫡孫唱和﹐著《海虞詩話》﹐所收清初至道光時同邑作者五百余人﹐凡巨公名卿﹐皆其所略﹐蓋意在闡幽而作。其論詩宗旨出於同裡前輩馮班、王應奎﹐故其自作體格亦與馮班相似﹐工於近體﹐有晚唐風味。著有《釣清詩選》。生平事跡見《光緒常昭合志稿》卷三O、《晚晴疾詩匯》卷一三三。 姚$(1777─1853)   近代詩文家。字子壽﹐一字春木﹐號格完子(生)。江蘇婁縣(今上海鬆江)人。監生。乾隆五十九年(1794)應順天鄉試﹐日與洪亮吉、楊芳燦、張問陶等作文酒會﹐才名大起﹐而試輒不遇。道光元年(1821)舉孝廉方正﹐不就。先後主講夷山、荊南、景賢等書院。從姚擁學﹐受古文法﹐終身服膺不失。其文“義法高潔﹐不事雕琢﹐磅俗而出﹐……實以度勝而中含實理﹐得桐城之正緒”(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其詩“才鋒俊拔﹐而以醞釀出之﹐……蓋能矯袁(枚)、趙(翼)末流者也”(《晚晴想詩匯》)。著有《通藝閣詩錄》、《符家詩話》、《和陶集》、《晚學齋文集》﹐合為《律安先生全集》﹐編有《國朝文錄》、《禹州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沈日富《姚先生行狀》。 趙允懷門778─1825)   清詩文家。字閻鄉﹐號存孝。江蘇常熟人。少孤力學﹐贅於邑中支塘顧氏。道光五年(1825)舉人﹐大挑得教諭﹐未及選這沒。博覽群書﹐詩文跌宕而有法度。留心邑中文獻﹐編有《虞鄉詩錄》、《支溪詩錄》、《三峰寺志》等﹐著有《小鬆石齋集》、《甲午消夏錄》。生平事跡見《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HO。 吳慈鶴(177一倍26)   清詩文家。字韻皋﹐又字巢鬆。江蘇吳縣人。嘉慶十四年(1809)進土﹐改庶吉士﹐授編修。典試雲南﹐督學河南、山東﹐官至侍講。平生喜遊覽﹐見聞發而為詩。宗徐陵、債信、孟郊、韓癒﹐為時流所重。兼工詞。彭兆蘇稱其詩為“能掃弊袪惑者”﹐“瑩澈靈府﹐發揮高致”(《與吳韻皋書》)。其驕文亦與兆蘇相搏。著有《岑華居士蘭鯨錄》、《鳳巢山樵求是錄》、《岑華館詞》、《鳳巢山樵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詩人征略》卷五八、王曉堂《歷下偶談》。 陶澎(1778一1839)   清大臣、詩人。字子霖﹐號雲汀﹐又號髯樵。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180)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江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戶科給事中﹐吏科掌印給事中﹐四J﹔V【東道﹐山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溢文毅。為官清正﹐更革海鹽請政﹐成績卓著。其奏議文章為世所稱﹐余事作詩﹐亦莊雅可誦。法式善稱其詩“各體皆工﹐而登臨懷古之作﹐尤覺俯仰上下﹐蒼茫交集﹐才學識兼擅其長﹐直可稱為詩史”(符漠森《國朝正雅集》引)。著有《陶文毅公集》、《陶雲汀奏議》、《陶淵明集輯注》、《靖節年譜考異》﹐與人合編《洞庭湖志》﹐校刊《資江管舊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七九、《清史列傳》卷三七、魏源《兩江總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銘》、陳鑾《兩江總督陶文毅公行狀》。 楊兆項(1778─1845)   近代詩人。字饗秋﹐號東霞﹐一號古生。福建邵武人。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歷官浙江金華知縣﹐廣西柳州、直隸廣平知府。少以古文詞受知於吳賢湘。好置書遠遊﹐十余年間遊跡達十四省﹐嘗渡海受聘修《台灣府志》。所至皆有吟詠﹐尤熟知本朝掌故。王拯稱其詩“奇鬱駱宕﹐如復見李滄濱、何大復”。著有《太霞山房詩集》、《東霞集》、《東霞山館詩鈔》。生平事跡見王拯《休致直隸廣平府知府楊君墓表》、陳慶編《廣平府知府楊君墓志銘》。 湯貽汾(778─1853)   近代詩人、畫家。字若儀﹐又字雨生﹐號粥翁﹐又號琴隱道人、粒民太守﹐別署老雨等。江蘇武進人。世襲雲騎尉﹐授守備﹐招樂清協副將。晚辭官居金陵﹐太平軍破城﹐投水死。溢貞憋。畫有重名﹐韻致疏秀﹐與戴熙並稱“湯戴”﹐又工行草書。與梅曾亮等為文字交。詩主性靈﹐《晚晴移詩匯》稱其“歌行龍勝﹐權奇排冥﹐而有沉毅之氣流露行間”。又善詞﹐杜文瀾謂其“抒情合度﹐絕無叫囂靡曼之音﹐得詞之正軌”《園詞話》)。著有《琴隱園詩詞集》、《畫篆析覽》及傳奇《逍遙巾》。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九九、顧壽幀《湯將軍傳》、蔣敦復《湯將軍行略》、陳韜《湯貞纜公年譜》。 唐鑒(778─1861)   近代學者、詩文家。字鏡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唐仲冕子。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改庶吉士﹐授歐Z幀G塩嗖□□罰□凳嘛約叮□粵□吭蓖飫山擋埂5攔獬□□約鋈紋嚼種□□□□倌□卮蠊愕饋13□擦傅潰□轎鰲9籩蒞床焓梗□憬□13□□頰□梗□□K慮洹Q黃□秸□穡□羨賴蒙頻齲□兄鄙□V率斯椋□鶻步鵒曄樵骸R縟飛鰲G毖欣硌□□諫諧獺18歟□闆肚迦逖□感E丁芬醞譜鶿窩□□畔率坑性□□□取R喙□□摹V□小短迫氛蜆□□貳Ⅰ妒∩砣湛巍貳Ⅰ肚□ㄋ□□咐饋貳Ⅰ抖烈咨矸綽肌貳Ⅰ噸熳幽昶卓家□貳Ⅰ抖晾襉E錄恰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薕、《清史列傳》卷六七、《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一、曾國藩《唐確慎公墓志銘》。 陳均(177─1828)   清詩人、書畫家。名一作憲﹐初名大均﹐字受經﹐號敬安。浙江海寧人。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以教習授知縣。多才藝。工篆刻﹐精鑒賞。擅畫﹐精於山水﹐旁及花卉。尤長於詩。弱冠後遊京師﹐即與何道生、伊秉緩、張問陶等贈答。馬履泰視學陝西﹐邀與偕行﹐遍歷名勝﹐詩益工。潘行桐《兩浙做軒續錄》謂其“天姿高邁﹐又復沉酣史集﹐歷覽山)﹔I﹐故其詩雄悍排冥﹐別開生面。遊山懷古諸篇﹐幾於一時無兩”。著有《鬆籟閣集》、《畫眉筆談》﹐編有《唐驕儷文鈔》、《古今奇姓名錄》。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己下、《國朝書人輯略》卷八。 李宗防(1779─1846)   近代詩文家。字靜遠﹐號芝齡。江蘇山陽(今淮安)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授編修﹐理讚善﹐歷官侍講、侍讀﹐祭酒﹐翰林學士﹐少詹事、詹事﹐內閣學士﹐禮部、戶部、工部、吏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兼署兵部尚書。道光H十四年(1844)﹐以疾乞休。先後督貴州、浙江學政﹐屢典鄉試會試﹐號稱得士。擅詩文。符裁森謂其“論古人事有卓識﹐古詩最為擅長﹐而五古皆從漢魏人融出﹐其真樸處無有能過之者”(《國朝正雅集》)。著有《聞妙疧z壹□貳Ⅰ肚□恰貳Ⅰ短坡篩吵獺貳Ⅰ噸掠麼允欏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砣□呶濉19吩□痢獨癲可惺槔罟□貢□貳12焓糠搖獨癲可惺檣窖衾罟□怪久□貳? 楊裡生   清詞人。初名承憲﹐字伯費﹐號燒草。江蘇金匾(今無錫)人。楊芳燦子。監生。嘉慶道光間在世。官順天薊州知州。好學多才﹐尤善倚聲。其詞譚獻《售中詞》評為“金變造響”。著有《真鬆閣詞》、《過雲精台詞》、《續詞品》。生平事跡見方廷瑚《真鬆閣詞序》、《國朝詞綜續編》卷七。 尚結(﹖一1836)   清學者、詩人。字喬客﹐又字宛甫。江西南昌人。道光間諸生。少有才名﹐館於邑中王氏讀書樓。工待古文詞﹐尤這史學﹐與同邑姜懷哲善﹐時有“姜經尚史”之稱﹐然屢困於科場。逾嶺浮湘﹐渡洞庭﹐泛大江﹐走吳越﹐歷淮揚﹐一時名人多折節與交。晚客河南﹐歷主三山、聚星、崇實書院。卒於唐縣書院。其詩沉鬱蒼勁﹐古體龍勝。著《三家詩話》﹐評駕袁枚、蔣士拴、趙翼詩學﹐時人以為具有卓見。另著有《持雅堂詩鈔》、《文鈔》、《史記辨正》、《三國志辨微》。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 管同(1780一侶引)   清散文家。字異之﹐號育齋。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幼孤家貧﹐少從母學。嘉慶初﹐從鐘山書院主講姚點學﹐稱高足弟子﹔與同邑梅曾亮最善。與梅曾亮、方東樹、姚瑩並稱“姚門四弟子”。道光五年(1825)中舉人。後為巡撫鄧廷幀延入幕﹐課其子。借鄧子人都﹐卒於宿遷旅次。方宗誠《管異之先生傳》曰﹕“君既無所用於世﹐遂以文名家﹐雄深浩達﹐簡嚴精逮﹐曲當乎法度。其詩締情隸事﹐創意造言﹐論者以為得蘇、黃之朗峻。”著有《因寄軒文集》、《七經紀聞》、《孟子年譜》﹐另有《文中子考》、《戰國地理考》、《皖水詞存》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方東樹”彤獺慼憬エ[□貳7階誄稀豆芤□□壬□□貳? 趙函(1780─1845)   近代詩人。字元止﹐號良甫。江蘇展澤(今吳江)人。僑寓於無錫。有才名﹐與顧翰、顧栩、楊費生、徐寶善齊名﹐稱“同岑五子”。符洪森《國朝正雅集》弓舊嘉祿語稱其“詩才豪逸﹐五、七古生新道宕﹐真有具冥獨造之能”﹐《晚晴管詩匯》引朱緩語﹐言其“在那上佐都轉鄭公采擇乾隆以來諸家詩﹐所見專家最多﹐故能別白流派﹐意為根斡﹐辭為葩華”。所作《十哀詩》等﹐反映鴉片戰爭﹐悲涼慷慨﹐無愧詩史。又工詞﹐與曹批堅(亦號良市)齊名江南﹐一時有“平良慶良”之稱﹐另有“江南兩良甫”之目。著有《樂潛堂詩集》、《鞠潛庵剩稿》、《飛鴻閣琴意》。生平事跡見《晚晴近詩匯》卷一三三、《清人詩集敘錄》卷五八。 張維屏(1780一1859)   近代詩人。字子樹﹐一字南山﹐號鬆心子。廣東番禹(今廣州)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歷官湖北長陽、黃梅、廣濟及江西太和知縣﹐袁州府同知、吉州府通判。早有詩名﹐與黃培芳、譚敬昭稱“粵東三子”。至京師﹐翁方綱嘆為詩壇大敵。曾編《國朝詩人征略》、《二編》﹐輯道光前清代詩人事跡﹐並加評述。自為詩不出乾、嘉規范﹐較多寫個人生活情趣。後經鴉片戰爭﹐目睹英軍侵華暴行﹐曾寫《三將軍歌》、《三元裡》等愛國精神強烈的名篇。著有《聽鬆廬詩鈔》、《鬆心詩錄》、《鬆心文集》、《花甲閒談》等﹐合輯為《張南山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陳浪《張南山先生墓志銘》。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