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隋唐時期作家名覽(二) 王丘(﹖一743)   唐詩人。字仲山。安陽(今屬河南)人。幼港童子科﹐後登制科﹐拜奉禮郎。長安中﹐官監察御史。開元間﹐歷考功員外郎、紫微合人、吏部侍郎、尚書左右丞、黃門侍郎等職﹐以禮部尚書致仕。善詞賦。《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OO、《新唐書》卷一H九。 賈曾(﹖一727)   唐文學家。洛陽(今屬河南)人。少知名。景雲中﹐歷吏部員外郎、太子舍人、諫議大夫、知制法等職。開元初﹐為中書舍人。與蘇晉同掌制法﹐俱以詞學見知﹐人稱“蘇賈”。五年(717)﹐坐事貶洋州刺史﹐轉慶、徐、鄭等州刺史。後召為光祿少卿﹐遷禮部侍郎。《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一九。 趙冬略(677一750)   唐詩人。字仲愛。定州鼓城(今河北晉州)人。神龍二年(706)﹐登進士第﹐復登制科﹐任校書郎。開元初﹐官監察御史。因罪流岳州。後召還復官﹐兼掌國史。任殿中侍御史、集賢院直學士、考功員外郎、中書舍人等官﹐貶合州刺史﹐歷眉州等八州刺史。仕終國子祭酒。與張說等唱和。有集﹐又著有《王政》﹐均佚。《全唐詩》存其詩十九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OO、《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趙冬暖墓志銘》。 張九齡(678──740)   唐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武則天神功元年(697)﹐舉進士第﹐授校書B隊先天元年(712)﹐對策高第﹐進左拾遺。開元十年(722)﹐三遷司勛員外郎。十一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出為冀州刺史﹐後轉桂州都督﹐兼嶺南按察選補使。後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知院事。遷工部侍郎、知制法。二十一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遷中書令。二十四年﹐罷相。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其詩對唐詩風氣之變有貢獻。《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評曰﹕“九齡以忠亮負重望﹐而文章高雅﹐亦不減燕(張說)、許(蘇囫)。”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曰﹕“唐初五百古漸趨於律﹐風格未遂﹐陳正字(子昂)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而詩品乃醇。”其《感遇》十二首、《望月懷遠》、《湖口望廬山瀑布水》、《雜詩》等為傳誦名篇。有《曲江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文物)1961年第6期《唐代張九齡墓發掘簡報》。 李自(678─747)   唐文學家、書法家。字泰和。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李善子。二十歲﹐見特進李峽﹐乞為假直秘書﹐後召拜左拾遺。中宗立﹐出為南和令﹐再貶富州司戶參軍。唐隆元年(710)﹐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遷戶部員外郎﹐貶崖州舍城丞。玄宗即位﹐召為戶部郎中、御史中丞。後貶為括州司馬﹐過陳州刺史。開元十三年(725)﹐被誣貪贓枉法﹐貶遵化尉。討賊有功﹐徙法州司馬。二十三年﹐歷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寶初年﹐出為汲郡、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後被李林甫杖殺。代宗時﹐贈秘書監。時杜甫《八哀詩﹛慼撲紵I嘟□睦罟□觥16畎住洞鶩跏□□□苟雷糜謝場肥□□越□□╡保□□□□俊9□模□壬帽□討□模□酪災亟鴯褐□□拿□□煜隆S稚剖椋□小堵瓷剿鹵□貳Ⅰ獨釧佳當□返卻□饋T□□沿□□魅思□小獨畋焙<□貳I□絞錄<□僑仗剖欏肪硪瘓?0、《新唐書浩二0二。 盧鴻一   唐書畫家、詩人。名一作鴻﹐字浩然﹐一作頗然。范陽(今河北琢州)人﹐後徙居洛陽(今屬河南)。開元初隱於嵩山﹐玄宗備禮詔征﹐不至。五年(717)再征﹐始至東都﹐拜諫議大夫﹐因辭。詔許還山﹐賜隱居服﹐官營草堂﹐廣學廬﹐從者五百人。十五年猶在。善諸體書法﹐兼工山水樹石。博學能詩﹐作《嵩山十志》詩十首。《全唐詩》存其詩十首。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九二、《新唐書》卷一九六。 李道之(﹖一747)   唐詩人。一名昌。唐宗室。神龍初﹐拜左衛郎將。開元中﹐累官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陝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二十七年(739)﹐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知節度事。天寶元年(742)﹐自刑部尚書遷左相。五載﹐罷為太子少保﹐尋貶宜春太守。後飲藥自殺。嗜酒能詩﹐杜甫列其為“飲中八仙”之一。《全唐詩》存其詩H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三一。 許景先(﹖一約7引)   唐文學家。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徙居洛陽(今屬河南)。少舉進士﹐授夏陽尉。神龍初﹐招左拾遺﹐外補滑州司士參軍。連中制科﹐累遷至給事中。開元中﹐遷中書合人。十三年(725)﹐以吏部侍郎刺貌州﹐改歧州。人拜工、吏二部侍郎。張說評其文“雖無峻峰激流嶄絕之勢﹐然屬詞豐美﹐得中和之氣”(們日唐書)本傳)。《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慼憔r商剖欏肪硪瘓□、《新唐書》卷一二八。 張敬忠   唐詩人。京兆(治個陝西西安)人。神龍三年(707)為監察御史﹐入朔方車總管張仁願幕﹐分判軍事。開元初官至司勛郎中﹐為靈武道行軍判官﹐隨姚崇北伐突厥。遷吏部郎中、兵部侍郎﹐七年(719)拜平盧節度使。後歷劍南節度使、河南尹、太常卿等職。其詩以《邊詞》傳誦較廣。《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千唐志齋藏志‧張顏志》、《新唐書》卷一─一、《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七。 源乾昭(﹖一731)   唐文學家。相州臨漳(今屬河北)人。登進士第。神龍中﹐官殿中侍御史。開元中﹐遷戶部侍郎﹐累遷尚書左丞。八年(720)﹐港黃門侍郎同平章事﹐進位侍中。後拜尚書左丞相。官終太子少傅。《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九八、《新唐書》卷一二七。 韓朝宗(﹖一741)   唐散文家。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侍郎韓思復子。初官左拾遺。睿宗時﹐上疏諫乞寒胡戲﹐被納稱善﹐特賜中上考。累遷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二年(734)﹐以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采訪處置使。後貶洪州刺史。天寶初﹐召為京兆尹﹐後出為高平太守。開元末年(741)﹐築廬避世終南山﹐玄宗怒﹐貶為吳興別駕。喜識拔後進﹐當時士咸歸重之。《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0一、《新唐書》卷─一八。 胡皓   唐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景雲中﹐官檢校秘書丞兼昭文館學士。開元初﹐遷著作郎﹐官終秘書少監。《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七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文苑英華》卷四OO(授胡皓著作郎制)、《元和姓纂》卷三、《唐詩紀事》卷二0。 孫處玄   唐詩人。江寧(今江蘇譟v□┤恕3□倉形□笫耙擰I窳□□□□倩瓜紜L埔蟛□兜□艏□肥掌涫□V□小度籩萃季□罰□沿□﹗度□剖□反嫫涫□□祝□小隊交器薅□肥□段腦酚11□紛髦=□□□檬檳柯甲髦G槭□I□絞錄<□緞綠剖欏肪□鵒、《唐詩紀事》卷H九。 包用   唐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開元中﹐歷官懷州司戶參軍﹐集賢院學士﹐終大理司直。與孟浩然、殷遙交厚。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合稱“吳中四士”。唐殷播匯次其詩人《丹陽集》﹐評曰﹕“清幽語奇﹐頗多剪刻。”今人編有《包融詩注》。《全唐詩》存其詩人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一八樑肅《秘書監包府君集序》、K舊唐書》卷一九O、《唐才子傳》卷二。 張若虛   唐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官至克州兵曹。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合稱“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為歷代傳誦名篇﹐王間運譽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唐詩評選》)﹔聞一多譽為“詩中之詩”(《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一四九、《唐詩紀事》卷一七。 萬齊融   唐詩人、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玄宗朝﹐歷秘書省正字、經縣令、昆山令。後歸越。《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唐詩紀事》卷二二、《寶到叢編》卷一三。 沈如憲   唐詩人。潤州句容(今屬江蘇)人。年老方得一尉﹐約開元末官橫陽主簿。與道士司馬承預友善。唐殷播《丹陽集》曾選錄其詩。著詩三百首為《正聲集》﹐又著有志怪小說《異物志》、《古界記》﹐均除。《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嘉泰吳興志》卷一六。 賀朝   唐詩人。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開元中﹐官至山陰尉。《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舊唐書》卷一九O。 秦希寂   唐詩人。字季深。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開元中登進士第。歷緞氏主簿、渭南尉。天寶七載(748)官洛陽尉﹐後歷仕司勛員外郎、金部郎中、司勛郎中。工草隸﹐亦能詩。唐殷瑤《丹陽集》錄其詩﹐評為“詞句清調﹐情理綿密”。《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隋唐五代墓志匯編‧蔡希周墓志》、《元和姓纂》卷八、《吟窗雜錄》卷二六、《新唐書》卷六O、《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七。 張旭   唐書法家、詩人。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人。初為常熟尉﹐後官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嗜酒﹐與李白、蘇晉等人合稱“酒中八仙”。相傳每大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毫﹐或以頭儒墨而書﹐人曰“張顛”。其草書與李白歌詩、裴曼舞劍號為“三絕”。亦工詩文﹐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合稱“吳中四士”。明楊慎謂其詩“清逸可愛”(《升庵詩話》)。《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四首﹐《唐文拾遺》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0二。 牛仙客   後散文家。經州鶴覦(今甘肅經川)人。初為縣小吏﹐以軍功遷挑州司馬。河西節度使石為判官。蕭嵩為相﹐薦為太僕少卿﹐判涼州別駕﹐知節度留後事﹐旋為節度使。開元二十四年(736)﹐為朔方行軍大總管。後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知門下事。久之﹐封由國公﹐加左相。《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O三、《新唐書略一三三。 王據(約685一746)   唐詩人。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曾為詹事府司直﹐兼崇文學士。又歷太子舍人兼諫議大夫、中書侍郎、說憧i惺欏﹕蟪鋈臥蟆10狻3壞戎荽淌罰□閆健Ⅱ□□□亍N□盍指λ□藎□嶠□□韭恚□漵諶嗡□R蛄□獗岬危□□魘□喔鋅□□咧□省﹗度□剖□反嫫涫□氖祝□度□莆摹反嫫湮畝□□I□絞錄<□毒商剖欏肪硪?0六、《新唐書略一二一。 李隆基(685─762)   即唐玄宗﹐一稱唐明皇。唐代皇帝。公元712─756年在位。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後封臨淄郡王。景雲初﹐以誅韋氏功﹐立為皇太子。延和元年(712)即帝位。銳意圖治﹐撥亂反正﹐國力強盛﹐史稱“開元之治”。晚年愛好聲色﹐姦相弄權。安史亂起﹐奔蜀。肅宗即位靈武﹐尊為太上皇。兩京收復後﹐還京。卒﹐溢明﹐葬泰陵。多才藝﹐工詩文。明王世貞評其詩“藻艷不過文皇﹐而骨氣勝之”﹐至其詩中秀句﹐謂“使燕、許草創﹐沈、宋潤色﹐亦不過此”(《藝苑危言》)。今傳《唐玄宗皇帝集》行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詞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二十五卷。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八、《新唐書》卷五、《唐詩紀事》卷一。 唐玄宗   即李隆基。 韋述(﹖一約758)   唐史學家、詩人。京兆(治個陝西西安)人。景龍二年(708)﹐登進士第。開元五年(717)﹐為林陽尉﹐馬懷素薦修圖籍。天寶間累官至工部侍郎。安史之亂﹐陷賊受偽官。兩京收復﹐流渝州。有良史才﹐精譜碟之學。在書府四十年﹐居史職二十年﹐著有《唐職儀》、《集賢注記》、《御史台記》等﹐多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九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O二、《新唐書》卷一三二。 昌向   唐學者、散文家。字子回。一說徑州(治今甘肅徑JI【】人﹐一說東平(今屬山東)人。少孤﹐依外祖母隱陸渾山。開元十年(722)﹐召為翰林供奉﹐兼集賢院校理。曾上《美人賦》諷諫朝廷選采天下美女入飽慼慼潼H文桑□謐笫耙擰S窒贅徹娣□□諦A裕□□巡菇狻J□□輳□雲鵓由崛舜蛹荻□病﹕笄ㄖ□屠芍校□僨ㄖ惺檣崛耍□墓□渴湯傘9□□□櫸a□槐駛沸窗僮鄭□萊啤傲□嗍欏薄T□岳釕譜 段難 飯□保□醫鱟3齙洌□□氬□蛹謾17趿肌17湃瘛16鈧芎駁攘砦□謂猓□傘段宄甲10難 啡□□懟﹗度□莆摹反嫫湮娜□□I□絞錄<□緞綠剖欏肪磯?0二。 張愕   唐詩人。景龍二年(708)登進士第﹐開元中官太祝。坐與讀王李范飲酒唱和﹐貶山在丞。後復仕為陳王稼。詩多為奉教唱和之作。《全唐詩》存其詩十二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們日唐書》卷九五、《唐詩紀事低一五。 苗晉卿(685─765)   唐散文家。字元輔。潞州壺關(今屬山西)人。初任修武尉﹐累遷吏部郎中。因事貶安康太守﹐後徙魏郡﹐充河北采訪使。肅宗朝﹐拜左相﹐封韓國公﹐改官侍中。代宗朝﹐拜太保﹐罷政事。《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三、《新唐書》卷一四O。 王翰   唐詩人。翰或作能﹐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景雲元年(710)登進士第。張說鎮並州﹐禮遇之。開元八年(720)登直言極諫科﹐復登超拔群類科﹐授昌樂尉。張說為相﹐召為秘書正字﹐播通事舍人﹐遷駕部員外郎。十四年﹐說罷相﹐出為汝州長史﹐改仙州別駕。貶道州司馬。工樂府﹐善寫邊塞生活﹐尤以《涼州詞》著名﹐明王世貞推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著有《王翰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卷二0二、《唐詩紀事》卷二一、《唐才子傳港一。 王份   即王翰。 鄭虔(﹖一約764)   唐畫家、詩人。字若齊﹐一作弱齊。鄭州榮陽(今屬河南)人。開元中﹐任率更寺主簿、左監門錄事參軍。開元末授協律郎﹐坐私修國史﹐貶官。天寶九載(750)為廣文博士﹐遷著作郎。安史亂起﹐偽署水部郎中﹐以疾不就﹐潛以密章達靈武。賊平﹐貶台州司戶參軍。博學多才﹐工山水畫。玄宗稱其詩、書、畫為“鄭虔三絕”。著有《會粹》、《天寶軍防錄》、《胡本草》﹐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代墓志匯編‧鄭承光墓志》、《千唐志齋藏志‧鄭仁穎墓志》、《新唐書》卷HOTh、《唐詩紀事》卷二0、《唐才子傳倦二。 袁暉   唐詩人。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景雲二年(711)登文以經國科。先天中﹐為左補閾。開元初﹐任邢州司戶參軍﹐馬懷素奏請召入校正群籍。八年(720)﹐自河南法曹參軍遷禮部員外郎﹐累官中書舍人。《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曲江集‧附錄》、《元和姓纂》卷四、《新唐書》卷一四、《唐詩紀事》卷一三 王灣   唐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先天元年(712)登進士第。開元初﹐任榮陽主簿。五年(717)﹐參與修撰《群書四部錄》。出為洛陽尉。詞翰早著﹐曾往來吳楚間﹐作《次北固山下》(一名《江南意》)詩﹐臉炙人口﹐其“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唐殷播評為“詩人以來少有”﹐張說曾手題於政事堂﹐令為楷式。《全唐詩》存其詩十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河岳英靈集》卷下、《唐詩紀事》卷一五、《唐才子傳》卷一。 張子容   唐詩人。襄陽(今屬湖北)人。早歲隱於襄陽白鶴巖。先天元年(712)登進士第。開元十六年(728)官樂城尉。後官晉陵尉。與孟浩然唱和。善五言律﹐《唐才子傳》稱為“興趣高遠”。《國秀集》選錄其詩二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三、《唐才於傳》卷一。 邢巨   唐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先天元年(712)﹐登手筆俊拔超越流輩科。開元七年(719)﹐登文詞雅麗科。曾任監察御史。《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O∕﹨孫逛《授邢巨監察御史制》、《舊唐書》卷一九O、《唐會要》卷七六。 韋見素(687─762)   唐散文家。字會微。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舉進士第﹐授相王府參軍﹐把諫議大夫。天寶五載(746)﹐為江西、山南、黔中、嶺南道黜涉使﹐遷文部侍郎。十三載﹐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學士﹐知門下省事。次年﹐從玄宗入蜀﹐召兼左相﹐封由國公。肅宗至德H載(757)﹐至鳳翔﹐拜尚書右僕射﹐後遷太子太師。上元元年(760)﹐以疾致仕。《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0八、《新唐書》卷─一八。 王之渙(688─742)   唐詩人。字季波。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徙□郡(治今山西新綠)。以門蔭補冀州衡水主簿。為人所誣﹐遂拂衣去﹐遊大河南北。曾北遊薊門﹐與高通交遊唱和。後補流州文安尉﹐卒官。開元間﹐與王昌齡、崔國輔輩聯唱疊和﹐名動一時。其邊塞詩歌﹐意境雄渾﹐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尤工絕句。《登鶴雀樓》、《涼州詞》均廣為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唐代墓志匯編‧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於傳》卷三。 孟浩然(689─740)   唐詩人。字浩然。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早年隱居襄陽鹿門山。開元中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十六年(728)﹐至洛陽﹐復東南行﹐漫遊江淮、吳越、江西等地﹐歸襄陽。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署為從事。復歸襄陽。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之﹐相得甚歡﹐食鮮疾動﹐病卒。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之代表詩人。詩擅五言﹐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李白曾盛讚其“紅顏棄軒冕﹐自首臥鬆雲”(《贈孟浩然》)之高節。雖長期遁跡山林﹐實懷經濟之志﹐不甘寂寞。故其詩雖多以山水景物、田園風光為題材﹐仍充滿對自然及現實人生之依戀﹐情調健康明朗﹐語言樸素清新﹐長於景物描繪、氣氛渲染﹐創造出興象玲球、自然渾成之完美意境。故杜甫讚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往往凌鮑謝”(《遣興》)、皮日休稱其“遇思入境﹐不鉤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然“可與古人爭勝毫厘”(《鄂州孟亭記》)。明徐獻忠評雲﹕“襄陽氣象清遠﹐心驚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脫幾近﹐讀之渾然省凈﹐而彩秀內映﹐雖悲感謝絕﹐而興致有余。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調不及王右丞﹐而閒渴疏豁、嘴修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長也。”(《唐詩品》)《夏日南亭懷辛大》、《秋登萬山寄張五》、《夜歸鹿門歌》、《與諸子登現山》等詩均為傳世名作﹐《春曉》、《宿建德江》、《過故人莊》傳誦尤廣。著有《孟浩然詩集》﹐今傳。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七八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們日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0三、《唐才子傳》卷二。 盧撰   唐詩人。字手成。范陽(今河北琢州)人。開元六年(718)﹐自聞喜縣尉為集賢學士。後為襄陽令。開元末歷詞部、司勛員外郎。天寶中﹐官吏部員外郎。八載(749)﹐在臨汝長史任。卒官。著有《盧公家范》﹐已佚。今傳《盧撰集》。唐芮挺章《國秀集》收其詩十三首﹐《全唐詩》存其詩十四首。生平事跡見《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唐故光祿卿崔公墓志銘》、《新唐書倦二00、《唐會要》卷六四、《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四。 李昂   唐詩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李令終子。開元二年(714)﹐進士科狀唌撥t塚□蟾吹前窩□啤6□□哪輳□鑰脊υ蓖飫芍□本□□□偃慫□希□□囊岳癲渴湯芍□本佟T伎□□╘僦綻舨坷芍小R暈拇手沖啤﹗度□剖□反嫫涫□□祝□度□剖□貢唷反嫫涫□氖祝□杏姓鑰□畎褐□鰨□度□莆摹反嫫涓場1懈鞫□□I□絞錄<□睹18逡盼摹肪碇小洞筇乒始□荽淌仿□骼罡□□怪久□貳Ⅰ洞筇菩掠鎩肪硪籓、《唐才子傳》卷一。 張均   唐詩人。原籍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後徙居洛陽(今屬河南)。張說長子。開元四年(716)登進士第。以太原府司錄參軍為勸農使判官﹐後自太子通事舍人累遷主爵郎中、中書舍人。父卒﹐襲封燕國公﹐除戶、兵二部侍郎。坐事貶饒、蘇二州刺史。天寶間﹐復為戶、兵二部侍郎﹐遷刑部尚書﹐轉大理卿。祿山之亂﹐偽署中書令。肅宗還京﹐論罪當死﹐房用等營救之﹐免死﹐流合浦。嘗隨父貶岳州﹐與趙冬腔、尹俄等唱和。著有《張均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七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九七、《新唐書》卷一二五。 王泠然(692─725)   唐文學家。字仲清。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五年(717)登進士第﹐後官太子校書郎。曾上書張說自薦﹐未果。秩滿﹐遷右威衛兵曹參軍。《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一篇。生平事跡見《千唐志齋藏志‧唐故右威衛兵曹參軍王府君墓志銘》、《唐技言》卷六、《唐詩紀事》卷二O。 暢諸   唐詩人。汝州(治今河南臨汝)人。開元中登進士第。九年(721)﹐登拔革科﹐後官至許昌尉。其《登鶴鵲樓》詩有“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之句﹐盛傳於時﹐歷代所賞。然多誤為暢當作﹐又僅傳中二聯。《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詩補編》補輯其《登路鵲樓》全詩﹐《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院和姓纂倦九、《唐詩紀事》卷二七、《登科記考》卷七。 離毋潛(約692一約755)   唐詩人。字孝通。虔州(治今江西贛州)人﹐一說為荊南(治今湖北江陵)人。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為校書郎﹐後歸江東。天寶中﹐為右拾遺﹐十三載(754)為廣文博士。官終著作郎。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之一。善寫幽寂之景﹐方外之情。唐殷增《河岳英靈集》錄其詩六首﹐搞其《題鶴林寺》、《題靈隱寺山頂院》中語﹐謂“不可多得”﹐“歷代未有”。《春泛若耶溪》為傳誦名作。著有《婆母潛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二、《新唐書》卷六0、《玉海》卷─一二、《唐才子傳》卷二。 王維(約692─761)   唐詩人、畫家。字摩潔。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開元九年(721)登進士第﹐調太樂丞。因伶人違制舞黃獅子受累﹐貶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攫為右拾遺。二十五年秋﹐赴河西節度使幕為監察御史兼節度判官。天寶初﹐召為左補l讕﹐歷侍御史、庫部員外郎、郎中。丁母憂﹐退居藍田輛川別墅﹐與裴迪等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十一載(752)拜吏部郎中﹐遷給事中。安史叛軍陷京﹐被迫受偽職。兩京收復後論罪﹐因陷賊時曾作《凝碧池詩》思念唐室﹐弟級又請削己官為其贖罪﹐僅責授太子中允﹐旋遷中書合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有丞。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飯僧、禪誦為事。卒﹐年近七十。與孟浩然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並稱“王孟”。其早期有用世志﹐所作邊塞、遊俠、抒懷詩氣骨道勁﹐具盛唐蓬勃向上之進取精神﹔後期歷經變亂挫折。思想消沉﹐奉佛持齋﹐多山水田園之作。其詩各體均擅﹐尤長五言。山水田園詩融禪理、畫意、詩情於筆端﹐以自然精練、形象準確之語言﹐將自然美再現為藝術美﹐尤長於意境之創造。杜甫稱其“最傳秀句麥區滿”(《解悶》)﹐司空圖讚其“趣味澄復”(《與王駕評詩書》)﹐殷播評雲﹕“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河岳英靈集》)蘇武謂其“詩中有畫”(《書摩潔藍田煙雨圖》)。於後代山水田園詩及宋嚴羽之“妙悟”、清王士鎮之“神韻”諸說均有重大影響。《終南山》、《山居秋瞑》、《渭川田家》、《觀獵》、《使至塞上》等均為傳世名作。《路川集》中絕句亦播在人口。工驕文。其《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文筆清麗﹐寫景如畫﹐為唐代散文名篇。兼通音樂、繪畫、書法。繪有《輛川圖》﹐蘇拭稱其畫中有詩﹐董其昌推為南宗之祖。有《王有丞集》。生平事跡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倦一O、們日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倦二0二、《唐才子傳》卷二。陳鐵民、張清華分別撰有《王維年譜》。 劉有虛   唐詩人。字全乙。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官弘文館校書郎﹐後流落不偶。天寶中卒。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通友善。詩多寫自然景物。唐殷播《河岳英靈集》評其詩“情幽興遠﹐思苦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頃東南高唱者十數人﹐然聲律婉態﹐無出其右﹐唯氣骨不逮諸公”。《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閾題‧道由白雲盡》等為其代表作。著有《雞鵝集》﹐已快。《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五、《唐才子傳》卷一。 祖詠   唐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十二年(724)登進士第。仕途失意﹐移居汝墳﹐與汝州長史玉翰交遊。與王維、儲光益、盧象、丘為友善。為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之一。唐殷播稱其詩“剪刻省凈﹐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凌俗”(《河岳英靈集》)o名作《終南望余雪》僅二韻﹐謂意盡而止。《夕次圃田店》、《田家即事》、《望薊門》亦稱佳作。今傳《祖詠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O、《唐才子傳》卷一。 丁仙芝   唐詩人。潤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開元十三年(725)登進士第。歷主簿、余杭尉等職。唐殷播選錄其詩入《丹陽集》﹐評雲﹕“婉麗清新﹐調出幾俗﹐恨其文多質少。”著有《丁余杭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四首。《千唐志齋藏志P存其《唐故隨州司法參軍陸府君墓志銘》一文。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一三八儲光素《貼了主簿仙芝別》、《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二四。 崔國輔   唐詩人。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授山陰尉。二十三年﹐授許昌令。開元末、天寶初﹐入為左補閾、起居舍人﹐歷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天寶十一載(752)﹐坐王拱近親﹐貶竟陵司馬。長於樂府﹐與王昌齡、王之渙唱和。唐殷瑤《河岳英靈集》評其詩雲﹕“婉變清楚﹐深宜諷味。樂府數章﹐古人不及也。”《怨詞二首》、《采蓮曲》、《小長幹曲》、《古意》均為五言四句﹐言短意長。今人編有《崔國輔詩注》。《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七一李南《泅州刺史李君神道碑》、《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一五、《唐才子傳》卷二。 王昌齡(約694一約756)   唐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又登博學宏詞科﹐授淚水尉。開元末﹐獲罪滴嶺南﹐遇赦北歸。為江寧丞。天寶中﹐貶龍標尉。安史亂起﹐避亂江淮﹐為境州刺史閻丘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詩長於七絕﹐以寫邊塞軍旅生活最為出色﹐亦有宮怨閨情及送別之什。詩作興象玲政﹐意境超妙﹐含蓄蘊藉﹐盛唐時最負盛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唐殷瑪《河岳英靈集》選其詩十六首﹐居諸家之首﹐評雲﹕“元嘉以還﹐四百年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今昌齡克嗣厥跡。”(據《唐詩紀事》轉引)明王世貞謂其七絕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藝苑後言》)。明胡應磷則評為“優柔婉麗﹐意味無窮﹐風骨內含﹐精芒外隱﹐如清廟朱弦﹐一唱三嘆”(《詩教》)。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西宮春怨》、《長信秋詞》、《閨怨》、《春宮曲》、《芙蓉樓送辛漸》等。後人輯有《王昌齡集》。《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卷二O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二。 樑涉   唐詩文家。涉或作設﹐誤。開元十五年(727)﹐官右衛胄曹參軍﹐屢遷司助員外郎、戶部郎中。約開元末、天寶初﹐自兵部郎中遷中書台人﹐與孫論、韋步對掌文浩﹐時人榮之。後為吉溫斥逐。工文能詩﹐亦擅書法。《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賦判四篇。生平事跡見《文苑英華》卷三八一孫巡《授樑涉中書合人制》、們日唐書》卷九二、《新唐書》卷二O九、《唐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八。 常建   唐詩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盯胎尉。天寶中﹐曾寓居鄂清﹐以詩招王昌齡、張旗同隱。約卒於天寶末。其詩長於五言﹐多以山水景物為題材﹐叩寂尋幽﹐風格近似王、孟。唐殷播編《河岳英靈集》﹐以其為首﹐謂“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裡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名篇有《題破山寺後禪院》、《宿王昌齡隱居》、《湖中晚並》等。以邊塞、羈旅、音樂為題材的詩﹐亦有佳作。今傳《常建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三一、《唐才子傳》卷二。 李庚   唐詩人。趙郡讚皇(今屬河北)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官終右武衛錄事參軍。唐殷瑤《河岳英靈集》選其詩五首﹐評曰﹕“鮮凈有規矩。其《少年行》三首﹐詞雖不多﹐翩翩然佚氣在目也。”《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新唐書》卷七二、《唐詩紀事》卷二二。 杜顧   唐詩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劉禹錫稱其為“天寶中詞人”。《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賦三篇、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劉賓客文集》卷八《鄭州刺史廳壁記》、《登科記考》卷七。 薛維翰   唐詩人。薛或作蔣。開元進士。工絕句。《國秀集》錄其詩一首﹐《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0。 賈彥田   唐詩人。陝州(治今河南三門峽)人。約玄宗朝歷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及侍御史﹐官至庫部郎中。《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七、《金石草編》卷七四《御史台精舍題名》。 沈宇   唐詩人。玄宗朝官太子洗馬。芮挺章選其詩一首入《國秀集》。《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 薛奇立   唐詩人。名或作奇章﹐字靈孺。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玄宗朝官至大理司直。肅宗時﹐拜慈州刺史。《全唐詩》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新唐書》卷七三。 張鼎   唐詩文家。早歲客遊江南。開元中任侍御。開元末、天寶初官司勛員外郎。與儲光益交遊唱和。《國秀集》選錄其詩一首﹐《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賦五篇、判五篇。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一三九儲光蓋《同張侍御鼎和京兆蕭兵曹華歲晚南園》、《國秀集》目錄。 沈頌   唐詩人。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開元末﹐登進士第。天寶初﹐官無錫尉。《國秀集》選錄其詩二首﹐《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嘉泰吳興志》卷一六。 徐晶   唐詩人。玄宗時人。曾官魯郡錄事。與蔡革相唱和﹐《國秀集》選錄其詩三首。《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用錄。 孫越(696一約761)   唐文學家。博州武水(今山東聊城)人。其父曾移居潞州涉縣(今屬河北)與鞏縣(今河南鞏義)。開元二年(714)﹐舉手筆俊拔、哲人奇士隱倫屠釣及文藻宏麗等三科﹐授山陰尉。十年﹐又舉賢良方正科﹐玄宗引見﹐把左拾遺﹐遷左補問。後以起居舍人入為集賢院學士。二十一年﹐任考功員外郎﹐兼集賢院修撰。二十四年﹐遷中書舍人。天寶年間﹐歷刑部侍郎、太子左麻子、太子少詹事等官。少即能文﹐十五歲作《土火爐賦》﹐為崔日用讚嘆。開元年間掌管詔浩凡八年﹐顏真卿《孫選文公集序》評日﹕“其序事也﹐則《伯樂》l﹔記》及諸碑志﹐皆卓立千古﹐傳於域中。其為詩也﹐必有選的佳對﹐冠絕當時﹐布在人口。其詞言也﹐則宰相張九齡欲椅據疵暇﹐沉吟久之﹐不能易一字。”譽為“人文之宗師﹐國風之哲匠”。今傳《孫論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補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六卷﹐《唐文拾遺》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卷二O二。 房瓊(697─763)   唐文學家。字次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開元十二年(724)﹐獻封禪書﹐授技書郎﹐累為縣令。天寶中﹐自主客員外郎﹐累遷至憲部侍郎。玄宗幸蜀﹐拜文部尚書同平章事。肅宗立﹐加招討西京兼防御蒲渲兩關兵馬節度等使﹐統兵討賊﹐兵敗於陳濤斜。罷相﹐出為邢、晉、漢諸州刺妎LU儻□灘可惺椋□萊怠S□鷗□緩瘛﹗度□剖□反嫫涫□皇祝□度□莆摹反嫫湮畝□□I□絞錄<□毒商剖欏肪懟□□弧Ⅰ緞綠剖欏肪硪蝗□擰? 李陽冰   唐書法家、文學家。字少溫﹐一作仲溫。趙州(治今河北趙縣)人。李白族叔。乾元年間﹐任結雲今。寶應元年(762)﹐為當塗令。後官至將作少監。李白晚年往依之﹐病重時﹐付文稿若幹﹐囑為作序。白故後﹐編白詩文成《草堂集》十卷﹐並為序。亦善詞章﹐尤工篆書﹐取法秦《峰山刻石》﹐自成風格﹐筆致淳勁﹐後人學篆皆以為宗﹐並稱可與秦李斯之篆書相評﹐並稱“冰斯”。又曾刊定《說文》為三十卷。《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八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卷二0二、《唐詩紀事》卷二六、《宣和書譜》卷二。 蔣冽   唐詩人。例一作冽。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蔣渙弟。開元中登進士第﹐歷監察御史、侍御史。至考功、司封員外郎。天寶中﹐歷禮、吏、戶三部侍郎、尚書左丞。安史亂起﹐受偽職。後不知所終。《全唐詩》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八五、卷一二七﹐《新唐書》卷一O六。 晃衡(698一770)   一作朝衡。唐詩人。字巨卿。日本國人﹐原名阿倍仲麻呂。開元五年(717)﹐隨日本遣唐使團來長安﹐易漢名晁衡﹐就讀太學。卒業﹐任司經局校書。歷左拾遺、左補闊、儀王友、衛尉卿、秘書監。天寶十二載(753)﹐請求歸國﹐受命為聘賀使。王維等有詩送行。船至琉球﹐遇大風﹐漂至紀州﹐遇盜﹐同行者多風。時李白風聞其遇難﹐作詩哭之。輾轉歸長安。上元中﹐授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後歸京﹐卒。《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川日唐書》卷一九九、《新唐書浩二二O。 賀蘭進明   唐詩人。開元十六年(728)登進士第。至德中﹐累遷至河南節度使。乾元二年(759)﹐坐第五行黨﹐貶塗州員外司馬。後不知所終。唐殷播《河岳英靈集》稱其“好古博達﹐經籍滿腹﹐其所著述一百余篇﹐頗究天人之際。又有古詩八十首﹐大體符於阮公。又《行路難》五首﹐並多新興”。《全唐詩》存其詩七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八七、《新唐書》卷一九二。 陶翰   唐文學家。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開元十八年(730)登進土第。連登博學宏詞、拔草二科﹐授華陰丞。天寶年間﹐累防大理評事、太常博士﹐官終禮部員外郎。精於賦序﹐尤擅五言詩﹐《古塞下曲》、《燕歌行》等邊塞諸作慷慨悲壯。唐殷播謂其詩“既多興象﹐復備風骨”(《河岳英靈集》)。大歷詩人鮑防、謝良粥、謝良輔等均受其獎掖。著有《陶翰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十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二八顧況《禮部員外郎陶氏集序》、《唐會要》卷七六、《唐詩紀事》卷二0、《寶刻叢編》卷一0、《唐才子傳》卷二。 李頎   唐詩人。郡望趙郡(治今河北趙縣)﹐居穎陽(今河南登封)人。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土﹐曾官新鄉尉。天寶初﹐流連於長安、洛陽。以久不調遷﹐辭官歸故鄉東川隱居﹐約卒子安史亂前。《唐才子傳》稱其“性疏簡﹐厭薄世務。慕神仙﹐服餌丹砂﹐期輕舉之道﹐結好塵喧之外”。與王昌齡、崔額、美毋潛、岑參、王維等交遊唱酬。詩以古體、歌行與七律見長。七言歌行能以奔放的才力錦敘夸飾、描景寫人﹐尤善表現邊塞、行旅、贈別等題材﹐風格豪健道勁、慷慨悲壯﹐充滿“高蒼渾樸之氣”(清毛先舒《詩辯抵》)。七律留存不多﹐但構思巧密、聲韻煌骼﹐尤重錘詞煉句﹐故極耐人尋味。唐殷播稱其為“偉才”﹐評其詩曰﹕“發調既清﹐修辭亦秀﹐雜裒C躺疲□□磣畛□保a逗釉烙17榧□罰□4□磣饔小豆糯泳□小貳Ⅰ端統掄賂Α貳Ⅰ短□餐蟶拼德荔鄹琛貳Ⅰ短□□□□□厴□婕撓錙□扛□隆貳Ⅰ端臀和蛑□□返取=翊□獨鋮□□貳﹗度□剖□反嫫涫□□懟I□絞錄<□短剖□褪隆肪磯筯、《唐才子傳》卷二。 高速(約700─765)   唐詩人。字達夫。郡望渤海遊縣(今河北景縣)。早年旅居嶺南﹐後客居樑、宋。家貧﹐開元中﹐酉遊長安﹐求仕無成。乃北上薊門﹐漫遊燕趙。又南返來中﹐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遊。天寶八載(749)﹐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河酉節度使哥舒翰幕﹐為左驍衛兵曹、掌書記。安史亂起﹐以監察御史佐翰守渲關。渲關失守﹐奔行在﹐以侍御史招諫議大夫。至德二載(757)﹐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與來填、韋陸等合兵平永王李磷。李輔國嫉其才﹐數短毀之。乾元元年(758)﹐左除太子少詹事﹐留司洛陽。歷蜀、彭二州刺史。廣德元年(763)﹐遷劍南西)l節度使兼領東)Is。次年入朝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為盛唐邊塞詩派代表作家。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長於古風、樂府﹐論詩推崇建安風骨。詩歌題材廣泛﹐尤能反映民生疾苦。邊塞詩以揭露將帥驕縱、同情戍卒著稱﹐風格悲壯﹐代表其詩歌創作之最高成就。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唐殷播謂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河岳英靈集》)。《燕歌行》、《封丘縣中作》等詩為其代表作。著有《高通集》﹐已佚。今有《高常侍集》行世。《全唐詩》編其詩四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十一首。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新唐書》卷一四三、《唐詩紀事》卷二三、《唐才子傳》卷二。周勛初有《高通年譜》﹐左雲霖有《高通傳論》。 陳章甫   唐散文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長期隱居嵩山。開元進士。曾應制科及第﹐因未登記戶籍﹐吏部不予錄取﹐乃上書申辯﹐始得破例登科。官至太常博士﹐因無意仕宦﹐辭歸﹐乃浪跡洛陽寺院林泉。曾作《史興碑》﹐高通有《同觀陳十六史興碑》詩讚之。《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三。 李白(701─762)   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出生地有蜀中、西域諸說﹐尚無定論。少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遍觀經史百家﹐好神仙﹐喜任俠。開元十二年(724)﹐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濱海﹐足跡遍長江中下遊地區。因妻故相許圍師孫女﹐遂寓居安陸十年。西入長安﹐賀知章見之﹐驚為“滴仙人”。後求仕無成﹐遂東歸﹐移居任城﹐與孔巢父等同隱於祖深山﹐時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742)﹐詔征入京﹐供奉翰林。三載﹐因權貴讒毀﹐賜金還山。與杜甫、高應同遊樑宋。歸東魯﹐受道策於齊州紫極宮。復漫遊吳越、幽燕等地。安史亂起﹐受永王磷召入幕府﹐磷敗﹐系沒陽獄﹐長流夜郎。中道遇赦放還﹐漂泊於江漢、洞庭、江西、宣城、金陵等地。後依族叔李陽冰於當塗。上元H年(761)﹐李光粥出鎮臨淮﹐欲以六十一歲高齡前往從軍﹐病還﹐卒於當塗。代宗即位﹐以左拾遺召﹐會已卒。人稱李翰林或李滴仙。為唐代偉大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社”。其詩各體均工﹐尤擅樂府、絕句。其內容或表現建功立業願望﹐或抒寫失志不平憤癲﹐或抨擊黑暗現實﹐或關心民生疾苦﹐或流連山水風光﹐風格或豪放飄逸﹐或明秀清新﹐均熱情奔放﹐想像豐富﹐骨氣端翔﹐興象超妙﹐含蘊深厚﹐自然渾成﹐既表現其獨特氣質與個性﹐又充分反映時代之精神風貌﹐閃爍理想主義之光輝﹐故能代表盛唐詩歌最高成就。同時代人如杜甫稱“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回憶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李陽冰謂“其言多天仙之辭﹐凡所著述﹐言多諷興。自風、雅以後﹐馳驅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步﹐唯公一人”(《草堂集序》)﹐韓癒雲“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調張籍》)﹐均給予極高評價。後代詩人如歐陽修、蘇武、陸遊等無不受其影響﹐明高棵《唐詩品匯》將其詩列為各體之“正宗”。《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詩均為傳世名作。其文亦雄奇俊逸﹐以氣勢勝﹐驕散俱工。《大鵬賦》為唐賦名篇﹐《與韓荊州書》、《春夜宴桃李園序》均誦在人口。世傳其所作《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蕭聲嚥)﹐黃並推此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唐宋諸賢絕妙詞選》)﹐然後人頗疑非其所作﹐尚無定論。著有《草堂集》、《李翰林集》﹐均佚。宋宋敏求編《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傳。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四三七李陽冰《草堂集序》、魏顫《李翰林集序》、卷六一四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0二。詹鎮有《李白詩文系年》、《李白詩論叢》﹐王運熙等有《李白研究》﹐裴斐有《李白十論》﹐鬱賢皓有《李白叢考》﹐安旗、薛天緯有《李白年譜》﹐均足參考。 青蓮居士   李白的別號。 薛據(約701一約768)   唐詩人。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開元十九年(731)﹐登進士第﹐授永樂主簿﹐改涉縣令。天寶六載(747)﹐又登風雅古調科。十一載﹐任大理司直。乾元中﹐除太子司議郎﹐後為相部員外郎﹐官至水部郎中。大歷初﹐客江陵。曾與杜甫、高通、岑參、儲光衣等詩人同登長安慈恩寺塔賦詩。杜甫稱其賦詩“揮灑動八垠”﹐譽為“才力老益神”之“蓋代手”(《寄薛三郎中》)。唐殷播謂其“為人骨鰱有氣魄﹐其文亦爾”﹐其《古興詩》“怨憤頗深”(《河岳英靈集》)。《全唐詩》存其詩十二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四六、《唐詩紀事》卷二五、《唐才子傳》卷二。 王縉(701─781)   唐文學家。字夏卿。太原祁縣(今屬山西)﹐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王維弟。開元七年(719)﹐舉文辭清麗科上第。十五年﹐登草澤自舉科。累遷侍御史、武部員外郎。安史亂起﹐把太原少尹﹐住李光扼守太原﹐以功加憲部侍郎﹐遷兵部。後拜國子祭酒。廣德二年(764)﹐歷河北宣慰使、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侍中﹐持節都統河南、淮西、山南東道諸節度行營事﹐加東都留守。歲末﹐又拜河南副元帥、兼河東節度使。後復入朝為相。晚年佞佛﹐追隨元載﹐與載同時獲罪﹐貶括州刺史﹐終為太子賓客。奉詔編兄王維集為十卷。《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七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八、《新唐書》卷一四五。 盧象(﹖一約763)   唐詩人。字緯卿。祖籍范陽(今河北琢州)﹐家居江上(今山東曲阜一帶)。開元中登進士第﹐補校書郎。歷左補瞬、司勛員外郎、膳部員外郎。安史亂中﹐受偽職。後貶果州長史、永州司戶、吉州長史。起為主客員外郎。工詩﹐劉禹錫《唐故尚書主客員外郎盧公集紀》謂其“與王維、崔額比肩驗首﹐鼓行於時﹐妍詞一發﹐樂府傳貴”。著有《盧象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P書》卷六O、《唐才子傳倦二。 崔頒(約704一乃4)   唐詩人。呼州(治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漫遊南北。開元後期從事河東軍幕。天寶初﹐為太僕寺丞﹐終司助員外郎。唐殷播《河岳英靈集》雲﹕“顆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名作《黃鶴樓》﹐宋嚴羽《滄浪詩話》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今傳《崔額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工O三、《唐才子傳》卷一。 不空(705─774)   唐高僧。密宗創始人之一。梵名阿國住跋折羅﹐意為“不空金剛”。北天竺(今印度)人﹐一說師於國(今斯裡蘭卡)人。幼隨叔父至唐。十五歲師事金剛智。開元二十九年(741)率弟子乘舟至師子國、天竺求密藏。天寶五載(746)返﹐賜號智藏。歷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國師。永泰元年(765)授特進試鴻腫卿﹐加號大廣智三藏。大歷九年(774)敕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卒贈司空﹐溢大辯正廣智三藏。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學識淵博﹐所譯佛經暢達妥貼。譯有《金剛頂經》、《大乘密嚴經》等大乘及密宗經典七十七部﹐一百二十卷。《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卷一慧朗《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上、《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一五、《續貞元釋教錄》。 牛肅   音小說家。原籍京兆徑陽(今屬陝西)﹐後徒居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生於武後時﹐開元二十八年(740)家懷州。官終岳州刺史。著有志怪傳奇小說集《紀聞》﹐又與增至演同撰《上都清禪師至演禪師鐘傳》一卷(見《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錄》)﹐今佚。生平事跡見卞孝營《(紀聞)作者牛肅考》(《江海學刊》1962年第7期)。 鄭審   唐畫家、詩人。鄭州榮陽(今屬河南ㄑt恕﹖□□┤渭嗖□□罰□□鈧惺逃□貳L轂χ欣□局□16舨吭蓖飫傘16舨坷芍小L轂δ┤烏梢櫬蠓穎□衷□蚊厥檣偌唷G□□泄僭□荽淌貳4罄□蹺□□晟僖□I頻□啵□惺□□□詠□曄庇□鷗Τ□汀﹗度□剖□反嫫涫□□住I□絞錄<□豆□慵□紡柯跡□短蘋嵋□肪□□弧14戇肆□□荁唐書》卷九五﹐《歷代名畫記》卷一O﹐《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三。 萬這   唐詩人。開元間進士。沉跡下僚﹐後退居穎水之濱。與李頎友善。清沈德潛謂其(馬)詩“幾可追步老杜”(《唐詩別裁集》)。(國秀集)選其詩三首﹐《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李頎集》卷上、《唐詩紀事》卷二C。 薛業   唐詩人。開元、天寶間處士。肅宗朝﹐西遊廬山。代宗初尚在。獨孤及稱其“敦於詩”。《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毗陵集》卷一四《送薛處士業遊廬山序》、《唐詩紀事》卷二八。 徐安貞   唐文學家。始名楚壁。信安龍丘(今浙江行州)人。初應制舉﹐一歲三把甲科。開元初任武陸尉﹐受薦整理秘府書籍。九年(721)以右拾遺為勸農使判官。十九年宮禮部員外郎﹐歷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待詔翰林。終中書侍郎。詩善五百﹐多為應制及送別之作。與他人合編《文府》﹐已佚。明人輯有《徐安貞集》。《全唐詩》存其詩十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二篇。生平事跡見《後會要》卷八五、們日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倦二OO、《唐詩紀事》卷二五、《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二O。 史青   唐詩人。零陵(今屬湖南)人。開元初﹐上書自薦能詩﹐玄宗試以除夕、上元、竹人籠等詩題﹐皆應口而成﹐玄宗稱賞﹐授左監門衛將軍。《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詩金粉》卷Th。 尹思   唐詩人。河間(今河北獻縣)人。縑慼撳腄撮笫h郵攏□筧氤□尾顧病T□胝潘怠17遠□□□汀H□剖□反嫫涫□氖住I□絞錄<□短剖□褪隆肪硪黃摺? 殷瑤   唐詩選家。丹陽(今屬江蘇)人。天寶間鄉貢進士。嘗編選開元、天寶間二十四人詩為《河岳英靈集》H卷﹐附以評語。由卷首自序和“集論”可知﹐此選意在彰明自己對詩歌本質特征的認識﹐對當時詩壇新的創作風氣予以表彰和總結。標舉“既閒新聲﹐復曉古體。文質半取﹐風騷兩挾。言氣骨則建安為詩﹐論宮商則太康不逮”的作家作品。其主張格律風骨兼備﹐並基於唐初以來創作實際﹐尤推尚風骨的理論主張﹐不但深契盛唐詩歌的風格特點﹐且對終結齊樑以來浮靡側艷的不良文風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以選詩方式標舉一家宗旨﹐對後世影響甚大。另有《丹陽集》一卷﹐已優生平事跡僅從《河岳英靈集》題下“唐丹陽進士殷瑪”得其大概。 劉庭椅   唐詩人。庭一作廷。沛國相縣(今安徽灘溪)人。開元中﹐任萬年尉。坐與歧王李范飲酒唱和﹐貶雅州司戶。天寶初﹐官西河長史。明高讀《唐詩品匯》列其七言古詩、絕句於“正始”門中。《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五、們B唐書》卷九五、《新唐書》卷八一。 豐於   唐詩僧。天台國清寺僧。樂獨善谷﹐夜則唱歌﹐狀類顛狂。相傳嘗乘虎入鬆門﹐口誦《唱道歌》﹐時眾方崇重之。今存其房中壁上歌二首﹐附見於寒山詩集﹐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証》疑其為宋人依托。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卷一九。 寒山   唐詩僧。曾遊歷四方﹐後居於台州始豐縣西之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故亦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來往於天台國清寺﹐與詩僧拾得等為友。舊傳閻丘民作《寒山子詩集序》﹐謂為貞觀時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証烤定其為玄宗朝人﹐貞元中猶在世﹐序為偽作﹛R夢□□□康靡黃□瘓洌□□庥謔骷涫□希□檬掄咚娑□賈□F涫□嘈□鋟鵠恚□□淌撈□飼椋□ㄋ宗緞場﹗端目餿□樽苣俊肺狡洹敖孕攀幟榕□□□黛□漚矣鎩保□岸□□□嵋紓□嘧鬩宰嗜敖洹薄4媸□□儆嗍祝□轡□逗□絞□貳﹗度□剖□芬啾嗥涫□瘓恚□度□剖□貢唷反嫫涫□□住I□絞錄<□端胃呱□□肪硪瘓擰? 拾得   唐詩僧。本為棄兒﹐天台國清寺僧豐幹拾而養之﹐故名拾得。後為國清寺僧﹐執滌器牧牛之役﹐與寒山為友。舊傳為貞觀時人。據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証》考証﹐實為玄宗至大歷間人。其詩多為宣揚佛理以勸世諷俗﹐與寒山詩相類。後人編錄其詩一卷﹐附寒山詩集後﹐今存。《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卷一九。 李昂   唐詩人。趙郡讚皇(今屬河北)人。都水使者李涼子。天寶七載(748)為柱史韋某奏充投條使判官﹐使赤水軍。後官主倉部員外郎。以文章家法﹐為世祖尚。《全唐詩補編》補隴西李昂詩四首﹐其中《塞上聽彈胡部作咱雲天寶七載為判官事﹐《馴鴻篇》涉及榮陽主簿賈季良﹐亦為天寶中事﹐當為此李昂之詩。生平事跡見《唐代墓志匯編‧唐故試秘書省秘書郎兼河中府寶鼎縣令趙郡李府君墓志銘》。 吳藥(﹖一778)   唐道士、文學家。字貞節。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少即篤志道教﹐隱於南陽倚帝山。天寶初﹐受召至京師﹐乃請度為道士﹐後人嵩山嵩陽觀﹐依道士馮齊整學正一之法。天寶十三載(754)再召入京﹐入大同殿﹐為翰林供奉。旋自請歸山。安史亂後﹐隱於廬山﹐後遊浙中。卒宣城道觀﹐弟子私溢宗玄先生。能詩善賦﹐文辭工美。詩文多詠歷代神仙高士之事﹐亦有遊歷山水、感懷時事之作。今傳《宗玄先生文集》。《全唐詩》收其詩一卷又六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句四﹐《全唐文》存其文二卷。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O八權德輿《唐故中岳宗玄先生吳尊師集序》、卷五O九權德輿《吳尊師傳》﹐《﹔B唐書倦一九二﹐《新唐書倦一九六。 蘇源明(﹖一764)   唐文學家。初名預﹐避代宗諱改﹐字弱夫。京兆武功(今屬陝西)人。少孤﹐僑寓徐、充間。天寶間﹐舉進士第﹐再試集賢院﹐歷河南今﹐遷太子諭德。十二載(753)﹐出為東平太守。後入朝為國子司業。安祿山攻陷京師﹐乃托病拒受偽職。肅宗收復兩京﹐擺考功郎中﹐知制法。官終秘書少監。與杜甫、鄭虔、元結等交善﹔杜甫於《懷舊》詩中尊為“詞伯”。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0二。 全地藏(705─803)   唐詩僧。俗姓金﹐法名地藏。新羅國王支屬。出家後人唐﹐棲止九華山﹐終日端坐谷中平地。至德中﹐村民為築禪宇。《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各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卷二O。 陽濬   唐詩人。或作楊濬﹐誤。開元中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天寶中任中書合人。十H載(753)後﹐以禮部侍郎四掌貢舉。遷尚書左丞。《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唐代墓志匯編》存其《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讚善大夫隴西李府君墓志銘》一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一六李華《三賢論》、《唐據言》卷一四。 崔曙(﹖一739)   唐詩人。曙一作署。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少孤貧﹐曾居宋州﹐有草堂在嵩山太室。開元二十六年(738)登進士第﹐官河內尉。曾與薛據唱酬。詩以省試時所作《明堂火珠詩》最有名。《國秀集》選其詩五首。唐殷瑤《河岳英靈集》選其詩六首﹐並評日﹕“言詞款要﹐情興悲涼﹐送別登樓﹐俱堪淚下。”著有《崔曙集》。《全唐詩》存其詩十五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ThO、《唐才子傳》卷H。 劉使   唐史學家、小說家。字鼎卿。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天寶初﹐官集賢殿學士﹐兼知史官﹐監修國史﹐終右補風與父知遊及兄賦同為一時史家。所謂“父於三人更蒞史官﹐著《史例》﹐頗有法”(《新唐書》本傳)。著有《隋唐嘉話》。又著有《續說苑》、《樂府古題解》、《六說》、《授經圖》、《兼講書》等﹐失傳。《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倦一0二、《新唐書》卷一三二。 儲光著(約706一約762)   唐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郡望克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解褐﹐任職馮詡﹐歷安宜、記水、下封縣尉。開元二十一年前後辭官歸鄉。後入秦﹐隱於終南山。召為太祝。天寶末﹐遷監察御史。安史亂中陷賊﹐受偽職﹐後脫身南歸﹐貶死。與孟浩然、王維、裴迪、祖詠、泰毋潛等交往唱酬﹐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唐殷增《河岳英靈集》稱其詩“格高調逸﹐趣遠情深﹐削盡常言﹐挾風雅之跡、浩然之氣”。《四庫全書總目》亦謂其詩“質樸之中﹐有古雅之味”。代表作有《田家即事》、《釣魚灣》等。其《田家雜興八首》為宋秦觀、范成大以組詩寫田園之先導。著有《儲光益集》、《政論》﹐均佚。有《儲光益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二八顧況《監察御史儲公集序》、《唐詩紀事》卷二二、《唐才子傳》卷一。 余延壽   唐詩人。一作徐延壽﹐誤。江寧(今江蘇南京)人﹐一作潤州(治今江蘇鎮江)人。開元間處士。詩入《丹陽集》﹐唐殷播評其詩“舉婉艷美”。《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一七、《嘉定鎮江志》卷一八。 張玉   唐詩人。或作張愛﹐誤。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官校書郎。唐殷播《丹陽集》匯敞擅寣慼澆犲靺e扒捎夢淖鄭□裨詮婢亍﹗薄度□剖□反嫫涫□□住I□絞錄<□緞綠剖欏肪□鵒、《唐詩紀事》卷一五、《吟窗雜錄》卷工六。 周硬   唐詩人。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開元中為吏部常選。唐殷播匯次其詩入《丹陽集》﹐評日﹕“窈窕鮮潔﹐務為奇巧。”《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0、《葉窗雜錄低二八。 張潮   唐詩人。潤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開元時處上。唐殷播《丹陽集》、李康成《玉台後集》、顧陶《唐詩類選》皆選錄其詩。殷瑤評其詩﹕“委曲怨切﹐頗多悲涼。”《長幹行》為其代表作。《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H七。1g   唐詩人。潤州句容(今屬江蘇)人。玄宗時﹐官校書郎、忠王府倉曹參軍。心慕禪寂﹐與王維、儲光益交厚。唐殷瑤匯次其詩入《丹陽集》﹐謂其“詩閒雅﹐善用聲”。《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一三八儲光差《新豐作貽殷四校書》、《唐詩紀事》卷一七、《唐才子傳》卷三。 閻防   唐詩人。廣平(今河北雞澤)人﹐望出常山(今河北正定)。開元二十二年(734)登進士第﹐授官﹐後貶湘中司戶。又曾官大理評事﹐開元末、天寶初﹐卜居終南山﹐讀書於豐德寺附近草堂。有詩名﹐孟浩然、岑參、儲光麥等均有贈詩。唐殷瑤《河岳英靈集》選錄其詩五首﹐評曰﹕“其警策語多真素。”著有《閻防詩》﹐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五、《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二。 裴迪   唐詩人。關中(今陝西中部地區)人﹐一說練州聞喜(今屬山酉)人。天寶間﹐與王維、崔興宗隱居終南山﹐相與唱和。安史亂起﹐陷賊中﹐居洛陽。上元中﹐曾至蜀中﹐與杜甫有詩唱和。風格平易清新﹐與王維接近﹜慁勻腄慼撐鞳撙諢법矷憮S□□祝□□舜□小﹗度□剖□反嫫涫□□□攀住I□絞錄<□毒商剖欏肪硪瘓□、《唐詩紀事》卷一六。 崔興宗   唐詩人。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王維內弟。天寶十一載(752)官右補解﹐終饒州長史。隱居終南山﹐與王維、裴迪、盧象等交遊唱和。曾遊蜀﹐王維有詩相送。《青雀歌》頗有氣格。《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七二、《唐詩紀事》卷一六、《唐才子傳》卷二。 丘為   唐詩人。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寶二年(743)登進士第。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騎常侍致仕。貞元中卒﹐年九十六。與王維、劉長卿唱和﹐頗著詩名。長於五言﹐格調清幽淡逸﹐《登潤州城》、《題農父廬舍》、《泛若耶溪》、《尋酉山隱者不遇》等作為世所稱。著有《匠為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一七、《唐才子傳》卷二。 樑徨   唐詩人。凋境不羈﹐落魄半生﹐年四十尚無祿位。天寶初﹐曾官執朝﹐又嘗從軍掌書記﹐與主帥不葉﹐拂衣歸。擅五言律詩。其《詠木老人》詩﹐唐明皇晚年退居西內常吟詠之。與李頎、錢起、岑參交厚。《國秀集》、《御覽詩》均選錄其詩。《全唐詩》存其詩十五首。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一三三李頎《別樑錦》、《國秀集》目錄、《唐詩紀事》卷二九。 閻寬   唐詩人。廣平(今河北雞澤)人。玄宗朝﹐官太子正字、難泉尉﹐天寶十三載(754)﹐任監察御史﹐充河北采訪使安祿山判官。唐芮挺章《國秀集》選錄其詩五首﹐《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顏魯公文集》卷一三《東方先生畫讚碑陰記》、《元和姓纂》卷五、《寶刻叢編》卷三。 張懷成   唐書法評論家。海陵(今江蘇泰州)人。曾任率府兵曹、鄂州長史。開元中﹐為翰林院供奉。善真、行、小篆、八分等書體。著有《書斷》、《評書藥石論》、《六體書論》等。《全唐文》存其文二十二篇﹐均為論書法之作。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五七、陶宗儀《書史會要》。 張巡(709一757)   唐詩文家。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一說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開元二十四年(736)進士。天寶中﹐由太子通事舍人出為清河今﹐調真源令。安史亂時﹐起兵雍丘拒叛軍。後與許遠合守唯陽﹐詔拜主客郎中﹐副河南節度使。至德二載(757)﹐詔拜御史中丞﹐世稱張中丞。守難陽達數月﹐終因糧絕城破遇害。贈揚州大都督﹐圖凌煙閣。《新唐書》本傳謂其“讀書不過三復﹐終身不忘。為文章不立稿”。《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八七、《新唐書》卷一九二。 蔣渙(﹖一約795)   唐詩人。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蔣例弟。玄宗朝登進士第﹐仕至吏部郎中。安史亂起﹐受偽職。大歷中﹐累遷至東都留守。仕終禮部尚書。《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八五、《新唐書》卷一O六。 王湮   唐文學家。開元二十五年(737)登進士第。天寶初官右補閾。唐芮挺章《國秀集》選其詩二首﹐《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唐詩紀事》卷二三。 沈千運   唐詩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寓居汝北。天寶中屢舉進士不第﹐有終隱之志﹐士流敬之﹐號曰“沈四逸人”、“沈四山人”。肅宗立﹐曾議備禮征致﹐辭未應。車於至德、乾元間。與高道、元結友善﹐有詩唱和。工古體詩﹐質樸高古﹐獨寫真意﹐力矯時習。元結編《售中集》置之於首﹐評曰﹕“吳興沈千運﹐獨挺於流俗之中﹐強攘於已溺之後﹜淠蒬葧恨g□迨□嗄輟<桿□□模□雜朧幣□﹗保a犢鷸屑□頡罰□度□剖□反嫫涫□迨住I□絞錄<□陡叱J碳□肪砣□對□鶘蛩囊萑恕貳Ⅰ對□紊轎募□肪砥摺妒壑屑□頡貳Ⅰ短剖□褪隆肪磯□□Ⅰ短撇拋喲□肪磯□? 李峴(709─766)   唐詩人。李唐宗室。開元中以門前入位。天寶中﹐累遷至魏郡太守、京兆尹。十二載(753)﹐出為長沙太守。乾元二年(759)﹐以中書侍郎為相。貶蜀州刺史。代宗立﹐復相。後以吏部尚書知江淮選﹐貶衙州刺史。《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二、《新唐書》卷一三一。 杜鴻漸(709─769)   唐散文家。字之類。滁州消陽(今屬河南)人。開元進士﹐為朔方判官。肅宗立﹐拜兵部郎中﹐知中書舍人事。不久﹐進武部侍郎﹐遷河酉、荊南節度使、尚書右丞、太常卿等﹐封衛國公。廣德Th年(764)﹐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進中書侍郎﹐又以宰相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劍南東川副元帥、劍南酉JI怖度副大使﹐進門下侍郎。大歷三年(768)﹐兼東都留守及河南、淮西、山南東道副元帥﹐辭疾不行。四年﹐因病辭宰相。《全唐詩》存其詩二句﹐《全唐文》存其文三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R唐書》卷一O八、《新唐書》卷一二六。 顏真卿(709─785)   唐書法家、文學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二十二年(73)舉進士﹐二十四年又登拔草科。調醒泉尉﹐遷監察御史﹐進殿中侍御史。遭楊國忠排斥﹐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叛亂﹐起兵抵抗。至德元載(756)十月﹐至鳳翔謁肅宗﹐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後為宰相李輔國所忌﹐貶為蓬州長史。代宗立﹐遷吏部侍郎﹐歷尚書右丞﹐刑、吏部尚書等職。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德宗朝﹐官至太子太師。李希烈謀反﹐奉使往浦﹐死希烈營中。書法“善正、草書﹐筆力遭婉”(《新唐書》本傳)﹐世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又善文。原有集﹐已快。後人輯有《顏魯公文集》行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二八、《新唐書》卷一五三。宋留元剛、清黃本驟均編有《顏魯公年譜》。 諸朝陽   唐詩人。登天寶進士第。唐芮挺章《國秀集》錄其詩二首。《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唐詩紀事》卷二七。 豆盧復   唐詩人。天寶初為崇玄生﹐屢試不第。唐芮挺章《國秀集》選錄其詩二首﹐《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 徐九皋   唐詩人。天寶初官河陰尉。唐芮挺章《國秀集》選錄其詩五首﹐《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 芮挺章   唐文學家。開元時為國子監生。天寶初應進士試。三載(744)﹐選錄同時詩人之詩編為《國秀集》﹐中自選詩二首﹐今存。《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 樓穎   唐詩人。玄宗朝進士。唐芮挺章《國秀集》收詩迄於天寶三載(744)﹐穎後為作序﹐闡明編選之主旨。《國秀集》選錄其詩五首。著有《傳龕小錄要集》﹐今已不存。《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國秀集序》一篇﹐但誤人芮挺章名下。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 衛萬   唐詩人。約玄宗時人。其《吳官怨》詩﹐唐李康成選入《玉台後集》。《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其余生平事跡無考。 李暇   唐詩人。約玄宗時人。其詩五首曾收入唐李康成《玉台後集》﹐均為擬南朝樂府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其余生平事跡無考。 金昌緒   唐詩人。余杭(今屬浙江)人。約為玄宗時人。其《春怨》詩傳誦甚廣。《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一五。 樊晃   唐文學家。郡望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徙居淮南。天寶初登進士第﹐後歷調部、度支員外郎﹐汀州刺史﹐人為兵部員外郎。大歷時﹐官潤州刺史。曾編杜甫詩文為《小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國秀集》目錄、《元和姓纂》卷四、《新唐書》卷六O。 張萬頃   唐詩人。天寶中登進士第。六載(747)﹐官河南法曹。安祿山亂﹐偽署河南尹。兩京收復﹐以在賊中能保庇百姓﹐免附逆罪。後拜淮陽太守﹐遷廣州都督、五府節度使。坐贓貶巫州龍標尉。《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0五、《新唐書》卷二二五、《冊府元龜》卷七OO、《資治通鑒》卷二一七。 呂4(約711──761)   唐散文家。河中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未﹐調寧陵尉。歷太子通事舍人﹐兼殿中侍御史。肅宗立﹐拜御史中丞﹐遷武部侍郎。乾元二年(759)﹐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門下省。上元元年(760)﹐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因事累﹐罷為太子賓客。後為江陵府尹。《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八五、《新唐書》卷一四O。 張清(約711一約780)   唐詩人。字正言。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天寶二年(743)登進士第。十三、四載間﹐人封常清安西幕﹐後又佐淮南幕。乾元元年(758)以尚書郎出使夏日﹐與李白同遊西州郎官湖。大歷初為潭州刺史﹐入朝任太子左庶子。六年(771)冬﹐遷禮部侍郎﹐典七、∕﹨、九年貢舉。十年﹐復知東都舉。十二年尚在。元辛文房評其詩曰﹕“格度嚴密﹐語致精深﹐多擊節之音。”(《唐才子傳》)《代北州老翁答》、《題長安屋主人》等詩傳誦較廣。著有《張謂詩》。《河岳英靈集》選錄其詩六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又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八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五、《庸才子傳》卷四。 柳識   唐散文家。字方明。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後遷居襄州(今湖北襄陽)。曾官屯四郎中、集賢殿學士。代宗時官左拾遺。工文辭﹐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頜頑﹐“而識練理創端﹐往往詣極﹐雖趣尚非博﹐然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新唐書‧柳識傳》)。《全唐文》存其文八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二五、《新盾書》卷一四二。 崔子向   唐詩人。名中﹐以字行﹐號中園生。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大歷年間遊湖州、常州﹐與詩憎皎然等唱酬。建中、貞元間歷監察御史﹐終南海節度從事。《全唐詩》存其詩三首。《題越王台》一首﹐裴鍘《傳奇》曾引及。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七八九皇甫曾《建元寺西院寄李員外縱聯句》、《唐詩紀事》卷四七。 韋元甫(﹖一771)   唐文學家。字昭。始官滑州白馬縣尉。本道采訪使韋涉奏薦任支使。累遷蘇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等使。大歷初年﹐征為尚書右丞。後授揚州長史﹐兼御史大夫、淮南節度觀察等使。《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引B唐書》卷─一五。 蘇端   唐散文家。代宗時﹐官比部郎中﹐後貶廣州員外司馬。《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九﹐《新唐書》卷一四二、卷一五0。 丘丹   唐詩人。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大歷四年(769)在越州與鮑防、嚴維等唱和。後為諸暨令。官檢校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入朝遷詞部、倉部員外郎。貞元中隱蘇州臨平山﹐與韋應物、韋夏卿唱酬甚密。十一年(795)尚在世。《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聯句二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五、《宋高僧傳》卷一七、《唐詩紀事》卷四七、《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一八。 朱灣   唐詩人。自號滄洲子。上元中在湖州謁刺史崔論﹐不為所禮﹐忿然作書辭去。後至蘇州﹐謁韋之晉﹐劉展亂起﹐南奔江西。大歷八年(773)﹐永平軍節度使李勉辟為從事。後罷﹐至宣州﹐隱東溪草堂﹐曾假攝池州刺史。約貞元中卒。唐高仲武謂其“詩體幽遠﹐興用弘深﹐因詞寫意﹐窮理盡性﹐於詠物尤工”(《中興間氣集》)。著有《朱灣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中興間氣集》卷上、《唐詩紀事》卷四五、《唐才子傳》卷三。 韓雲卿   唐散文家。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韓癒叔父。曾仕肅宗、代宗兩朝﹐歷官監察御史、禮部郎中、鴻腫卿兼御史中丞﹐終禮部侍郎﹐加上柱國。韓癒《科鬥書後記》謂﹕“叔父(指雲卿)當大歷世﹐文辭獨行中朝﹐天下之欲銘述其先人功行﹐取信來世者﹐咸歸韓氏。”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曰﹕“雲卿文章冠世。”其文擅為碑銘﹐存世無多。《全唐文》、《唐文續拾》共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五七韓癒《科鬥書後記》、《全唐文》卷三五O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元和姓纂》卷四、《新唐書》卷七三。 元載(﹖一777)   唐學者、散文家。字公輔。鳳翔歧山(今屬陝西)人。少孤好學﹐博覽群籍﹐善治道學﹐工於文辭。開元中﹐對策中高第﹐官新平尉。肅宗時﹐累官度支、江淮轉運使。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宗立﹐仍為宰相﹐加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又封許昌縣子﹐天下元帥行軍司馬。後下詔賜死。著有文集、《周易集注》、《南華通微》﹐監修《肅宗實錄》﹐今並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八、《新唐書》卷一四五。 王錫秀(﹖一777)   唐女詩人。們B唐書‧元載傳》雲載妻王氏﹐為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女﹐與載同被賜死。唐范擄《雲溪友議》則雲載委王錫秀乃王縹女﹐王維侄﹐且錄其與載贈答詩三首。《唐詩紀事順V謂錫秀乃王忠嗣女﹐然其詩中又有“家風第一右丞詩”句﹐故詩是否為元載妻作﹐載妻是否名錫秀均可疑。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八、《雲溪友議》卷下、《唐詩紀事》卷二九。 杜甫(712─770)   唐詩人。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其十三世祖為晉名將當陽侯杜預﹐郡望京兆杜陵﹐故其每自稱“杜陵布衣”。六世祖叔毗之前已遷居湖北襄陽﹐又自稱“襄陽人”。後因住於長安城南少陵原﹐遂自號“少陵野老”。祖審言﹐任修文館直學士、膳部員外郎﹐五言詩與沈桂期、宋之門齊名。父閒﹐為克州司馬、奉天令。故自稱家世“奉儒守官﹐未墜素業”。七歲作詩文﹐十四、五歲出入東都翰墨場。十九歲遊晉﹐二十歲至二十四歲遊吳越。開元二十三年(735)歸東都﹐舉進士﹐不第。次年復遊齊趙﹐至二十九年始歸東都。天寶三載(744)於東都初識李白﹐翌年同遊齊趙﹐締結終生友誼。五載﹐至長安。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詣京師就試﹐其亦預之。李林甫忌賢﹐盡刷應試者。其後屢次上詩﹐獻《三大禮賦》以求進用。玄宗命待制集賢院、召試文章﹐然至天寶十四載(755)十月始授河酉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至此已困頓長安十年﹐備嘗苦辛。十一月﹐安史亂起﹐次年六月玄宗奔蜀﹐其亦攜家逃難至白水。聞肅宗即位靈武﹐隻身奔赴行在﹐途中為亂軍所得﹐拘回長安。至德Th載(757)四月始脫身竄歸鳳翔﹐“麻鞋見天子”﹐被授為左拾遺。不久為疏救房琅﹐得罪肅宗﹐貶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關輔饑謹﹐七月﹐棄官西去﹐赴秦州﹐至同谷﹐不久轉道入蜀﹐於年底抵成都。自上元元年(76)起﹐居蜀八載﹐其間受到友人成都尹嚴武照料﹐曾於院花溪畔營築草堂﹐生活較為安定﹔亦因嚴武離職而漂泊樣州、間州等地。嚴武曾表其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人稱“杜工部”以此。永泰元年(765)﹐買舟出川﹐經雲安﹐因病留居彝州。大歷三年(768)﹐去突出峽﹐沿江至湖湘﹐輾轉於公安、岳陽、潭州、衡州間。五年夏﹐曾因於來陽舟中﹔冬病卒於潭(長沙)、岳(岳陽)旅途中。存詩一千四百四十多首。少作《望岳》、《畫鷹》即不同凡響。困居長安十年﹐作《麗人行》、《兵車行》、《前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歌行﹐揭露朝政腐朽與民生苦況。安史亂起後所作《悲陳陶》、《悲青扳》、《北征》、《洗兵馬》、“三吏”、“三別”諸詩﹐更以其強烈的愛國熱忱和與下層民眾相通的思想感情﹐成為傳誦千古的不朽名篇。入蜀後詩作數量更勝於前﹐雖多涉自然山水、個人情懷﹐但關心時事蒼生仍一貫如前。而詩歌藝術﹐尤其是律詩之法度技巧﹐則已臻爐火純青。代表作有《春水》、《卜居》、《壯遊》、《遣懷》、《秋興》、《諸將》、《詠懷古跡》等。與王維、高速、岑參等盛唐詩人交往唱和﹐與李白齊名﹐稱“李杜”。韓癒《調張籍》雲﹕“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元鎮《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謂其“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質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其詩善舖陳﹐多敘事﹐全面而忠實地反映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後人譽為“詩史”(唐孟結《本事詩》)。風格則以“沉鬱頓挫”為主而兼具多種色調﹐且無論古近律絕、長篇短制皆精﹐故蘇武評其為“集大成”(《後山詩話》引)。其詩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人往往取其一端加以發展即可卓然成家﹐宋祁所謂“殘膏剩獲﹐沾丐後人多矣”(《新唐書‧杜甫傳讚》)。有《杜工部集》行世﹐注本極多。生平事跡見《元鎮集》卷五六《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日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ThO一、《唐詩紀事》卷一八、《唐才子傳》卷二。歷代研究著述甚多﹐宋蔡夢粥《草堂詩話》、明唐元抗《杜詩裙》、王嗣爽《杜臆》、清佚名《杜詩言志》、劉港《杜詩集評》、史炳《杜詩瑣証》均有一定影響。聞一多有《少陵先生年譜會箋》﹐頗精詳。另馮至《杜甫傳》、傅庚生《杜甫詩論》、蕭滌非《杜甫研究》、朱東潤《杜甫敘倫》、陳貽掀《杜甫評傳》等﹐亦足參考。 少陵野老   杜甫的別號。 於邵(713一793)   唐散文家。字相門。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天寶十四載(755)﹐登進士第﹐又舉書判超絕科﹐授崇文館校書郎。後歷起居郎、比部郎中、巴州刺史、兵部郎中。大歷年間﹐崔寧帥蜀﹐奏薦為度支副使。不久﹐入朝為諫議大夫、知制法﹐進禮部侍郎、史館修撰。建中年間﹐任三司使﹐治獄。許旨﹐貶桂州長史。復入朝為太子賓客。貞元八年(792)﹐與宰相陸蟄失和﹐出為杭州刺史。後又貶行州別駕﹐徙江州別駕。長於詔令序文。《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文七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三七、《新唐書》卷二0三。 李華(715─766)   唐文學家。字通叔。趙州讚皇(今屬河北)人。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天寶二年(743)﹐舉博學宏詞科。十一載﹐遷監察御史。為權幸忌﹐調右補解。安史亂起﹐赴螂奉母以逃﹐為叛軍獲﹐委以偽職鳳閣舍人。亂平﹐貶杭州司戶參軍。自感不能完節安親﹐乃屏居江南。上元中﹐召以左補解、司封員外郎﹐稱病不受。李現領選江南﹐奏請為幕府﹐後把檢校吏部員外郎。因病辭官﹐歸隱山陽。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同為古文運動先驅。為文主尊經、載道。獨孤及《趙郡李公中集序》稱其文“大抵以五經為泉源”﹐為“文章中興”之肇始者。《吊古戰場文》為其代表作。《含元殿賦》﹐蕭穎士讚為“《景福》之上﹐《靈光》之下”(唐李肇《唐國史補》)。所作《魯山令元德秀墓碑》﹐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人稱“四絕碑”。他如《卜論》、《中書政事堂記》等文皆可觀。亦有詩名﹐多為古詩。原有《李華前集》、《李華中集》﹐已佚。後人輯有《李遍叔文集》﹐今傳。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卷二0三。 岑參(約715─770)   唐詩人。江陵(今屬湖北)人﹐郡望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三載(744)登進士第﹐授有內率府兵曹參軍。八載﹐入安西高仙芝幕掌書記。十載返長安﹐與杜甫、高通、儲光差、薛據等唱和。十三載﹐復入安西北庭都護封常清幕﹐充節度判官。至德元載(756)﹐領伊西北庭支度副使。東歸。二載﹐杜甫薦其為右補閉﹐後歷起居舍人、貌州長史。寶應元年(762)﹐以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充關西節度判官。廣德元年(763)﹐入為相部員外郎﹐歷考功員外郎、虞部、庫部郎中。永泰元年(765)﹐出為嘉州刺史﹐以蜀亂來赴。大歷元年(766)﹐劍南西川節度使杜鴻漸表為職方郎中兼侍御史﹐列在幕府。後赴嘉州。三年﹐罷郡東歸﹐流離成都。世稱岑嘉州。為盛胄邊塞詩派代表作家。與高道齊名﹐並稱“高岑”。早期詩多為寫景、述懷及贈答之作﹐清辭情切﹐多入佳境。及後數參戎幕﹐故其詩多寫邊塞軍旅生活及奇麗風光﹐格調高昂﹐想像豐富﹐頗具奇情壯采。唐殷播《河岳英靈集》選錄其詩﹐評為“語奇體峻﹐意亦造奇”。宋嚴羽謂“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激”(《滄浪詩話‧詩評》)。尤長七言歌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酉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酉征》、《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等為其代表作﹐絕句《逢入京使》等亦廣為傳誦。今有《岑嘉州集》行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四五九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卷二三、《唐才子傳》卷三。聞一多有《岑嘉州系年考証》﹔陳鐵民、侯忠義有《岑參年譜》(附見於所撰《岑參集校注》)。 張眾甫(715─782)   唐詩人。字子初。清河(今屬河北)人。早為豬生﹐代宗初﹐以大常寺太祝為轉運使從事。轉壽安尉。秩罷﹐僑居雲陽。建中初﹐李希烈為淮寧軍節度使﹐辟為從事﹐官監察御史。奉使至揚州﹐涉江省家﹐卒於家。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選錄其詩﹐評為“婉媚搞錯﹐巧用文字﹐工於興喻”。權德輿亦謂其“時以緣情比興﹐疏導心術﹐志之所之﹐輒詣絕境”(《監察御史清河張府君墓志銘》)。《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0二權德輿《監察御史清河張府君墓志銘》、《唐詩紀事》卷二九。 柳渾(716─789)   唐詩人。初名載﹐字元輿﹐後改名渾﹐字惟深﹐又字夷曠。汝州樑縣(今河南臨汝)人。天寶元年(742)登進士第﹐調宋州單父尉。肅、代二朝﹐累辟使府﹐官至諫議大夫。建中中﹐累遷尚書左丞。貞元三年(787)﹐以兵部侍郎拜相﹐未幾罷。著有《柳渾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柳河東集》卷八《柳公行狀》、《舊唐書》卷一二五、《新唐書》卷一四二。 劉吳(n6或n7一780)   唐理財家、散文家。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菏澤)人。七歲舉神童﹐授秘書正字。天寶年間﹐累調夏縣令﹐遷侍御史。肅宗時﹐累官戶部侍郎﹐度支鑄錢鹽鐵等使﹐貶通州刺史。代宗時﹐復官﹐後拜相﹐坐事罷﹐又累遷左僕射。德宗立﹐又加關內、河東、三川轉運、鹽鐵及諸道青苗使。善理財政﹐一生清廉。後為宰相楊炎誣陷﹐賜死。《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二三、《新唐書》卷一四九、《唐詩紀事》卷二五。 李幼卿(﹖一774)   唐詩人。字長夫。郡望隴西(今甘肅秦安)。曾為蕭穎士所推引。大歷六年(771)以右庶子領滁州刺史﹐兼揚州司馬、侍御史﹐卒官。在滁州時﹐與獨孤及、劉長卿唱和。《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七。 潘炎   唐散文家。大歷末﹐官右庶子。為宰相元載所惡﹐久不遷。載誅﹐進禮部侍郎﹐以病兔。建中元年(780)﹐岳父劉晏獲罪死﹐坐貶法州司馬。《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七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一六O。 而穎士(717─759)   唐文學家。字茂挺。郡望南蘭陵(今江蘇常州)﹐穎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開元二十三年(735)﹐舉進士第﹐對策第一。授金壇尉、桂州參軍。天寶初﹐補秘書正字。後召為集賢校理。八載(749)﹐因見傲於宰相李林甫﹐調廣陵參軍事。後免官﹐流寓吳、越間。史官韋述薦之於朝﹐召為史館待制。調河南府參軍事。安史亂起﹐為山南節度使源為掌書記。後為揚州功曹參軍﹐時稱“蕭功曹”。客死汝南。與李華齊名﹐世稱“蕭李”﹐同為古文運動先驅。平生廣收門徒﹐人稱“蕭夫子”。名聞於日本、朝鮮。為文主尊經、載道﹐尚古崇雅﹐其《贈韋司業書》自稱“平生屬文﹐格不近俗﹐幾所擬議﹐必希古人﹐魏晉以來﹐未嘗留意”。著有《樑蕭史譜》、《遊樑新集》、文集﹐已佚。今傳《蕭茂挺文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二十七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O二。 吹助   唐學者。字叔佐。趙州(治今河北趙縣)人。後移居關中。天寶末﹐調臨海縣尉、丹陽主簿。任滿﹐歸而為學。卒﹐年四十七。善治《春秋》﹐開宋儒治經疑古之風氣。著有《春秋集傳》、《春秋例統》、《春秋集注總例》。《春秋集注總例》後由門人陸質及子異整理﹐趙匡增刪校定﹐陸質纂述﹐曰《春秋集注纂例》﹐存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OO。 李勉(717─788)   唐散文家。字玄卿﹐一字貞簡。鄭惠王元損曾孫。始調開封尉﹐有治績。從肅宗於靈武嗣位﹐擺監察御史。曾任河東節度王思禮、朔方河東都統李國貞行軍司馬﹐進樑州刺史。後出為汾州刺史﹐歷河南尹﹐徙江西觀察使。不久﹐拜嶺南節度使。代宗時﹐進工部尚書﹐封研國公。德宗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旋即為河南、對宋、滑毫、河陽諸道都統。後以太子太師罷。善鼓琴﹐能制琴﹐琴樂《響泉》、《韻磐》廣傳天下。《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三一、《新唐書》卷一三一。 皇甫冉(718一771)   唐詩人。字茂政。潤州丹陽(今用江蘇)人。天寶十五載(756)﹐登進士第﹐授無錫尉。避安史亂﹐居越州﹐後任左金吾衛兵曹參軍。廣德二年(764)﹐入王緒河南幕﹐為節度掌書記。大歷二年(767)入朝為左拾遺﹐轉右補閉。與弟曾齊名﹐時人比之晉張載、張協。唐高仲武謂其“巧於文字﹐發調新奇﹐遠出情外”﹐“可以雄視潘、張﹐平揖沈、謝”(《中興間氣集》)。《巫山高》詩為傳世名作。今傳《皇甫冉詩集》。《全唐詩》存其待二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毗陵集》卷一三《唐故左補閉安定皇甫公集序》、《新唐書》卷二0二、《唐詩紀事》卷二七、《唐才子傳》卷三。 賈至(us一刀2)   唐文學家。字幼鄰﹐一字幼線。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元年(742)﹐把明經第﹐始任校書郎。後拜起居舍人﹐知制法。肅宗朝﹐充中書舍人﹐後出為汝州刺史﹐又因事貶為岳州司馬。代宗即位﹐召為禮部、兵部侍郎﹐轉京兆尹。後以右散騎常侍卒。詩文均負盛名﹐與杜甫、李白、獨孤及、崔國輔、王維、岑參等唱和。杜甫《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貿侍郎》評其詩曰﹕“雄筆映幹古。”皇甫提《諭業》評其文曰﹕“賈常侍之文﹐如高冠華答﹐曳據鳴玉。立於廊廟﹐非法不言﹐可以望為羽儀﹐資以道義。”原有《賈至集》﹐已優《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卷﹐《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R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一九。 李翰   唐散文家。字子羽。趙州讚皇(今屬河北)人。曾第進士。天寶末﹐房琅、韋涉均薦為史官﹐相國阻﹐罷。上元中﹐宮衛縣尉。後入為侍御史﹐累遷左補閾﹐翰林學士。大歷中﹐以病辭官﹐客死陽翟。為文文理精密﹐然文思遲緩﹐常從陽翟令皇甫曾習音樂彈奏﹐思涸撫琴﹐神追弄文。論文以“尊經”、“崇儒”、“致用”、“復古”為旨要。所撰《張中丞傳》、所著《李翰前集》﹐均佚。《全唐文》存其文二卷。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O三。 畢用(﹖一約762)   唐詩人。耀一作耀﹐又作煙。東平(今屬山東)人。玄宗朝﹐官太常寺太祝﹐司經局正字。乾元二年(759)﹐官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時與毛若虛、敬羽、裴升俱有酷吏名﹐號“毛敬裴畢”。寶應中﹐流黔中。尤善小詩。與孟浩然、杜甫、錢起、獨孤及友善唱和。杜甫譽為“詩伯”﹐稱其詩“流傳江鮑體”(《贈畢四陽》)。《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高力士外傳》、們B唐書》卷一八六、《新唐書》卷七五、《唐詩紀事》卷二六。 李勇M(﹖一約782)   唐詩人。字從一。趙州(治今河北趙縣)人。天寶七載(748)登進士第﹐官秘書省正字。安史亂起﹐避地江南。乾元中﹐貶邵陽令﹐量移江陰令。大歷中入朝﹐六年(771)自司勛員外郎出為袁州刺史。罷任後僑居蘇州﹐又起為台州刺史。與劉長卿、嚴維、皎然及大歷十才子等均有交往。詩多唱和之作﹐亦能反映亂離殘破中民生凋敝之現實。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錄其詩人首﹐推為“中興高流”、“文章冠冕”﹐謂其詩“往往涉於齊樑﹐□靡婉麗﹐蓋吳均、何遜之敵也”。《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等詩傳誦較廣。今傳《李嘉枯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極玄集》卷下、《唐詩紀事》卷二一、《唐才子傳》卷三。 包何   唐詩人。字幼用。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包融子。天寶七載(748)登進士第。十三載授太子正字。大歷中仕終起居台人。與弟信俱以詩名﹐時稱“二包”。今傳《包何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三二、《唐才子傳》卷三。 李灑藥   唐散文家。字貞一。趙州讚皇(今屬河北)人。天寶七載(748)舉進士﹐把高第﹐調冠氏主簿﹐遷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府判官。後被薦為監察御史、行軍司馬。肅宗駐靈武時﹐擺殿中侍御史﹐三遷吏部員外郎。後遷山南防御觀察使。改河南今。又為綠州刺史。後歷給事中、工部侍郎。為宰相元載忌﹐出為常州刺史。後拜浙西觀察使。代宗時﹐入為御史大夫。卒年五十八。治有政聲﹐“文章勁迅有體要”(《新唐書》本傳)。《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一四六。 劉長卿(﹖一約789)   唐詩人。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天寶中﹐登進士第。至德中﹐授長洲尉﹐攝海鹽令﹐因事陷獄﹐貶南巴尉。行至江西﹐追赴蘇州重推。廣德中﹐以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佐淮南等幕。大歷中﹐入朝為員外郎。後以檢校詞部員外郎出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為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睦州司馬。建中初﹐櫻隨州刺史﹐去任。約貞元五年(78)或稍後一工年間卒。為大歷、貞元間著名詩人﹐各體均工﹐尤擅五言﹐嘗自謂“五言長城”。其詩多酬贈唱和﹐抒貶滴感慨、羈旅愁思﹐間有反映江南亂離之作。唐高仲武謂其“詩體雖不新奇﹐甚能煉飾﹐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中興間氣集》)。明胡應群稱其詩“自成中唐與盛唐分道”(《詩變》)。《四庫全書總目》雲﹕“長卿詩號三言長城﹐大抵研練深穩﹐而自有高秀之韻。其文工於造語﹐亦如其詩。故於盛唐、中唐之間﹐號為名手。但才地稍弱﹐是其一短。”《余幹旅舍》、(送靈澈上人)、《長沙過貿誼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詩為傳世名作。今傳《劉隨州集》(又名《劉文房集》)。《全唐詩》存其詩五卷﹐《全唐文》存其文十二篇。生平事跡見《中興間氣集低下、《元和姓纂》卷五、《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倦二。 元結(719一772)   唐文學家。字次山﹐號浪士、漫郎、巴宣、漫裡﹐曾避難倚萬洞﹐因號傳牙子。汝州魯山(今用河南)人。後變常山王遵十五代孫。少不羈﹐十七歲乃折節向學﹐師事從兄德秀。天寶十二載(753)﹐應進士試﹐次年登第。會安史亂起﹐避地價牙洞。乾元Th年(759)﹐由國子司業蘇源明舉薦入朝﹐上《時議》三篇﹐為肅宗賞識﹐把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於唐、鄧、汝、蔡諸州招募義軍﹐抗史思明叛軍。上元二年(761)﹐以討史思明功﹐遷監察御史裡行﹐進水部員外郎﹐充荊南節度判官。寶應元年(762ㄐ慼撩j傺□祝□槲洳□□□□謚□骼傘9愕略□輳?763)﹐拜道州刺史。大歷三年(768)﹐進授容管經略使﹐政績卓著﹐加左金吾衛將軍﹐罷還京師﹐卒於旅舍﹐贈禮部侍郎。其文學主張與“欲濟時難”、“救世勸俗”(《文編序盯的政治改革主張相應﹐推崇“風”、“雅”傳統﹒強調“諷諭”(《二月詩論》)﹐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售中集序》)的詩風。《售中集》所收作品正體現他的文學思想。《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評曰﹕“其詩文皆寄托遙深﹐具然自造。韓癒以前﹐力變排偶濃麗之習者﹐實自結始。”其《春陵行》、《賊退示官吏》詩﹐為杜甫所推崇。文如《大唐中興頌》、《丐論》、《化虎論》、《右溪記》等皆可傳。曾編選《售中集》行世。今傳《元次山文集》。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四四顏真卿《元君表墓碑銘》、《新唐書》卷一四三。孫望著有《元次山年譜》。 樊鑄   唐詩人。天寶中登進士第。《全唐詩補編》據敦煌遺書輯存其詩十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六三。 李康成   唐詩人。天寶、大歷間人﹐與劉長卿同時﹐嘗使江東﹐劉有詩送之。編《玉台後集》十卷﹐以續徐陵《玉台新詠》﹐收錄自樑蕭子范迄唐張赴二百零九人所著樂府職詩六百七十首﹐並自載其詩八首﹐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六句﹐《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劉隨州文集》卷一O《嚴陵釣台送李康成赴江東使》、《郡齋讀書志浩二。 孫昌見   唐詩人。天寶中登進士第、貞元中任秘書少監。《全唐詩j》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柳河東集倦三四《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唐詩紀事》卷四六。 劉方平   唐詩人、畫家。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天寶九載(750)入京應進士試不第。曾入軍幕﹐後歸隱於穎陽大谷。元辛文房評其詩“多悠遠之思﹐陶寫性靈﹐默會風雅﹐故能脫略世故﹐超然物外”(《唐才子傳》)。《月夜》、《春怨》為其傳世名作。又擅山水畫。蕭穎士謂為“山東茂異”(轉引自《唐詩紀事》)。著有《劉方平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歷代名畫記》卷一O、《唐詩紀事》卷二八、《唐才子傳》卷三。 錢起(﹖一約783)   唐詩人。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天寶十載(751)登進士第﹐釋褐授秘書省校書郎。乾元中為藍田尉﹐與王維頻有唱和。大歷中﹐官司助、詞部員外郎。建中初﹐遷考功郎中。“大歷十才子”之一。又與郎士元齊名﹐時稱“錢郎”。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分列二人於上下兩卷之首﹐稱“自丞相已下﹐更出作牧﹐二公無詩祖餞﹐時論鄙之”。其詩多為餞送酬贈之作﹐題材較狹窄﹐然重高情遠韻﹐猶有天寶遺風﹐高仲武評為“體格新奇﹐理致清贍”﹐謂能“套齊宋之浮遊﹐削樑陳之靡慢﹐迎然獨立﹐莫之與群”﹐其佳句“皆特出意表﹐標雅古今”﹐“弘長名流﹐為後楷式”。《四庫全書總目》評曰﹕“大歷以還﹐詩格初變。開寶渾厚之氣﹐漸遠漸漓﹐風調相高﹐稍趨浮響。升降之關﹐十子實為之職志。起……其稱首也。然溫秀蘊藉﹐不失風人之旨。前輩典型﹐猶有存焉。”《省試湘靈鼓瑟》、《贈閣下裴舍人》、《暮春歸故山草堂》諸詩﹐傳誦較廣。今傳《錢考功集》。《全唐詩》存其詩四卷。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六八、《新唐書》卷二O三、《唐才子傳》卷四。 謝良輔(﹖一783)   唐詩人。天寶十一載(752)(一說十載)登進士第。曾與李白遊於徑川﹐又受知於天寶詩人陶翰。代宗初﹐與鮑防、嚴維等在越州聯唱﹐編為《大歷年浙東聯唱集》。後入朝﹐歷司封員外郎、戶部郎中、中書舍人。建中四年(783)任商州刺史﹐兵亂被殺。《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又聯句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二八顧況《禮部員外郎陶氏集序》﹐《新唐書》卷七﹐《唐詩紀事》卷四七﹐《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六、卷─一。 張繼(﹖一約779)   唐詩人。字額孫。襄州(治今湖北襄樊)人。天寶十H載(753)登進士第。安史亂起﹐避地吳越。大歷初入京官侍御。後以檢校詞部員外郎充轉運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詩作多登臨紀行之作﹐清遠自然﹐不事雕琢。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稱其“詩體清調﹐有道者風”。《楓橋夜泊》為傳誦名篇。今傳《張詞部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二五、《唐才子傳》卷三。 皇甫曾(﹖一785)   唐詩人。字孝常。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天寶十二載(753)進士及第。安史亂起﹐避地越州。約大歷六年(771)﹐自殿中侍御史貶舒州司馬。南歸。九年遊湖州﹐與皎然、顏真卿等聯句唱和﹐後官陽翟令。與兄冉齊名﹐時人比為張載、張協。唐高仲武稱其詩“體制清潔﹐華不勝文”(《中興間氣集》)。今傳《皇甫曾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毗陵集》卷一三《唐故左補解安定皇甫公集序》、《新唐書倦二0二、《唐詩紀事》卷二七、《唐才子傳》卷三。 韓礎   唐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載(754)登進士第。寶應元年(762)入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為從事。永泰初﹐侯為其部將所逐﹐乃返長安﹐後自京官出佐令狐彰滑州幕。大歷九年(774)﹐為對宋節度使田神玉幕從事﹐後又佐李希烈、李勉幕於作州。建中元年(780)﹐德宗御筆親注駕部郎中、知制法﹐進中書舍人。約卒於貞元初。與錢起、盧綸等合稱“大歷十才子”。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謂其詩“匠意近於史﹐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士珍之”。其七絕﹐明胡應群評為“高華明秀﹐而古意內含﹐非初非盛﹐直是樑、陳妙語﹐行以唐調”《詩該》)。《寒食》、《題僧房》、《送客水路歸陝》、《送孫潑赴雲中》、《奉送王相公結赴幽州巡邊》等為傳誦名作。今傳《韓君平集》。生平事跡見《極玄集》卷上、《新唐書》卷二O三、《唐詩紀事》卷三O、《唐才子傳》卷四。 郎士元(﹖一約780)   唐詩人。字君胄。中山(治今河北定州)人。天寶十五載(756)﹐登進士第。寶應元年(762)﹐選城縣官﹐詔試中書﹐補渭南尉。代宗朝﹐歷左拾遺﹐大歷末自尚書員外郎出為鄂州刺史。與錢起齊名﹐時謂“錢郎”﹐時朝官出使作牧﹐無二人詩祖餞﹐時論鄙之。長於五律﹐多餞別應酬之作﹐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以其為下卷之首﹐謂其詩較錢起“稍更閒雅﹐近於康樂”。宋劉辰翁則謂其詩“殊洗煉有味。雖自濃景﹐別有淡意”(《唐音癸簽》引)。《柏林寺南望》、《聽鄰家吹塑》等詩傳誦較廣。今傳《郎士元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唐語林》卷六、《唐詩紀事》卷四三、《唐才子傳》卷三。 封演   唐學者。天寶中為太學生。十五載(756)舉進士第。大歷年間﹐官邢州刺史。貞元中﹐為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著有《封氏聞見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古今年號錄》、《續錢譜》﹐已佚。《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五八、卷五九。 柳中庸(﹖一775)   唐詩人。名淡﹐以字行。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曾詔授洪府戶曹。與兄並、弟中行﹐皆以文名。天寶中師事蕭穎士﹐穎士愛其才﹐以女妻之。安支亂起﹐隨父至江南﹐大歷九年(774)在湖州與皎然等唱和。詩工近體。其《征人怨》為傳誦名篇。令狐楚《御覽詩》錄其詩九首。《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生平事跡見《唐代墓志匯編‧柳尊師志》、《柳河東集》卷一二《先君石表陰先友記》、《因話錄》卷三、《唐詩紀事》卷三一、《唐才子傳》卷四。 苗發(﹖一約778)   唐詩人。潞州壺關(今屬山西)人。苗晉卿子。屢官至秘書丞。永泰元年(765)丁父憂。免喪﹐授都官員外郎。轉駕部、兵部員外郎。或雲其曾為樂平令﹐卒貞元中﹐誤。與錢起、盧綸等唱和﹐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今傳《苗發詩集》。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四─一常表《授苗發都官員外郎制》。《新唐書》卷七五、卷二0三﹐《唐詩紀事》卷三O﹐《唐才子傳》卷四。 柳冕(﹖一805)   唐文學家。字敬叔。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貞元中曾任御史中丞、福州刺史、充福建觀察使等職。博學有文詞。論文強調“言而不能文﹐非君子之儒也﹔文而不知道﹐亦非君子之儒也”(《答衡州鄭使君論文書》)﹐故貶斥屈宋以後辭賦家流和魏晉南北朝文學﹔但也有“文生於情﹐情生於哀樂﹐哀樂生於治亂”及“才多而養之﹐可以鼓天下之氣”(《答楊中丞論文書》)等好的見解。是唐代古文運動前期重要的理論家﹐韓、柳古文理論的先驅。文集及所撰《語筆》已佚。《全唐文》存其文十四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四九、《新唐書》卷一三二。 吉中爭(﹖一約789)   唐詩人。楚州(治今江蘇淮安)人。初為道士﹐大歷初還俗﹐授校書郎。德宗朝﹐官至司封郎中、知制浩、戶部侍郎、中書舍人。與盧綸、錢起等唱和﹐為“大歷十才子”之一。今傳《吉中軍詩集》。《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翰苑群書》卷上了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元和姓纂》卷一O、《新唐書》卷六O、《唐才子傳》卷四。 李端   唐詩人。字正己。趙州(治今河北趙縣)人。大歷初﹐至京師﹐遊於郭曖、並平公主門下。五年(770)﹐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以疾辭官﹐居終南山草堂寺。約率於建中、貞元之際。與錢起、盧綸等並稱“大歷十才子”。其詩題材較為狹窄﹐多酬贈唱和之作﹐《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澗店聞婦人哭》、《巫山高》、《贈康洽》等為傳世佳作。今傳《李端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三卷。生平事跡見《極玄集》卷上、《唐國史補》卷上、們日唐書》卷一六三、《新唐書》卷二0三、《唐詩紀事》卷三0、《唐才子傳》卷四。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