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金元時期作家名覽(二) 吳昌齡   元雜劇作家。酉京(今山西大同)人。據元曹元用撰《張提點壽藏記》拓本(今存北大圖書館)﹐首題“奉議大夫妻源州知州、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吳昌齡書丹篆額”﹐後題“延傷七年二月二十有二日弟子海道安等立石”﹐“古任王鼎刊”。孫楷第考証“或即曲家吳昌齡”﹐於延訪間(1314─1320)曾任美源州(今屬江西)知州(見《元曲家考略》)o所作雜劇十二種﹐其中《花間四友東坡夢》、《張天師斷風花雪月》二種今存﹐《唐三藏西天取經》尚存二折﹐《老回回探胡洞》、《狄青撲馬》、《月夜走昭君》、《浪子回回賞黃花》、《哪仍太子眼睛記》、《鬼子母揭砵記》、《烷花女抱石投江》、《張天師夜祭辰鉤月》、《貨郎末泥》九種皆佚。《全元散曲》輯存其散套一套。《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庭草交翠”。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劉應李(﹖一1311)   宋元之際詩人。初名來﹐字希泌﹐號省軒。建陽(今屬福建)人。來咸淳十年(1274)進士﹐曾任建陽主派人無不佳﹐退與熊禾、胡一桂講學於洪源山中十二年。後建華龍書院於宮潭﹐學者雲集。曾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十集行於世﹐保留宋元間應酬詩文頗多﹐為輯佚家所重視。《元詩選》癸集錄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宋熊禾《勿軒集》卷一《翰墨全書序》、《宋季忠義錄》卷一五。 李京(約1252─1304)   元詩人。字景山﹐號鳩巢。河間(今屬河北)人。工詩﹐好讀者子書﹐慕白居易之為人。仕元﹐大德五年(1301)曾奉命宣慰雲南﹐有“回頭四十九年非”(《過樣可江》)之句﹐時年已五十。尋升烏撒烏蒙道宣慰副使﹐兼管軍萬戶。在任作有《雲南志略》四卷。平生為詩數百篇﹐總題曰《鳩巢漫稿》。《元詩選》二集錄其詩十一首。其雲南諸作尤見稱於人﹐虞集曾謂之“雖悲宕動人﹐而無怨尤忿厲之氣”(《道國學古錄》)。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二二、《萬歷雲南通志》卷九。 任士林(125─1309)   元文學家。字叔實。奉化(今屬浙江)人。六歲能屬文﹐諸子百家﹐無不周覽﹐大德間教通上虞﹐後乃講道會稽﹐授徒錢塘。至大元年(1308)薦授湖州安定書院山長。趙孟擷為墓志曰﹕“叔實之於文沉厚正大﹐以一理為主﹐不作瘦語棘人喉舌﹐而含蓄頓挫﹐使人讀之而有余味。”(《鬆雪齋文集》卷六)著有《鬆鄉文集》十卷。生平事跡見元趙孟順《鬆雪齋文集》卷六《任叔實墓志銘》、(元史類編)卷三六。 趙孟傾(1254─1322)   元詩文家、書畫家。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為宋太祖趙匡民子秦王趙德芳的後裔。宋亡家居﹐自力於學﹐詩文書畫﹐無所不工。元世祖征為兵部郎中﹐遷集賢直學士﹐出知濟南府總管﹐歷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晚年累拜翰林學士承旨。卒後封魏國公﹐溢文敏。詩以七律最勝﹐有唐風﹔為文辭嚴義密﹐流暢清新﹔書畫則妙絕當世。其中書畫尤享盛名﹐故楊載評曰﹕“詩賦文詞﹐清這高古……才名頗為書畫所掩﹐人知其書畫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經濟之學也”(《趙公行狀》)。有《鬆悢s□募□反□饋I□絞錄<□□費糶□豆繒□募□□暈拿艄□竦辣□貳Ⅰ對□貳肪硪黃叨□? 不忽木(1255─13皿)   元散曲家。一名時用﹐字用臣﹐號靜得。西城康裡人。師事王詢、許衡。姿事英特﹐進止詳雅﹐世祖奇之﹐命給事東宮。至元十四年(1277)授利用少監﹐出為燕南按察副使﹐進正使。二十一年召中書參議﹐把支、工、刑三部尚書﹐拜翰林承旨。桑哥誅﹐拜平章政事。成宗立﹐拜昭文館大學士、平章軍國事。卒後溢文貞。《元詩選》存其詩一首﹐《全元散曲》存其套數《辭朝》一套﹐雲“寧可身臥糟丘﹐賽強如命懸君手”。《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閒雲出響”。生平事跡見元趙孟擷《鬆雪齋文集》卷七《追封魯國公溢文貞康裡公碑》、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四、《元史》卷一三O。 孟漢卿   元雜劇作家。毫州(今屬安徽)人。所著雜劇僅《張鼎智勘魔合羅》一種﹐今尚存。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張壽卿   元雜劇作家。東平(今屬山東)人﹐或雲東都(今河南洛陽)人。曾任浙江省椽吏。所著雜劇僅《謝金蓮詩酒紅梨花》一種﹐今尚存。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張國賓   元雜劇作家、藝人。名一作“國寶”。藝名酷貧。大都(今北京)人。任喜時營教坊勾管﹐為元時“倡夫”最能通辭藻者。所著雜劇五種﹕《相國寺公孫合汗衫》、《羅李郎大鬧相國寺》、《薛仁貴衣錦還鄉》三種尚存﹔《歌大風高祖還鄉》、《嚴子陵垂釣七裡灘》兩種佚。曲詞通俗生動﹐有濃厚民間生活氣息。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李仲章   一作孫仲章。元雜劇作家。祖籍馮詡(今陝西高陵)人﹐後徙居大都(今北京)。大德三年(1299)前任德安府判官﹐卜居白兆山(今湖北安陸)。至大未擺為耀州(今陝西耀縣)知州。皇慶二年(1313)春秩滿赴調京師後﹐將南還安陸﹐程文海代為作序﹐京師名流李孟、陳屍、元明善、趙孟傾、張養浩、貫雲石等皆有詩送行。歸後割田建河南書院、長庚書院以教四方子弟。事見元《程雪樓文集》卷十五《代白雲山人送李耀州序》及《元詩選》二集《酸齋集》引貫雲石《桃花巖詩序》。所作雜劇三種﹐今存《河南府張鼎勘頭巾》﹐余《卓文君白頭葉》、《金章宗斷遺留文書》二種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秋風鐵笛”。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及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趙公輔   元雜劇作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元貞、大德前後在世。曾官儒學提舉。所著雜劇《晉謝安東山高臥》、《棲鳳堂倩女離魂》二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空山清嘯”。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李孟(1255一1321)   元詩人、政治家。字道復﹐賜號秋谷。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徙居漢中(今屬陝西)。歷仕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國朝。官至中書平章政事﹐集賢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諸、兼修國史。侍仁宗於潛礎時﹐力主尊賢養士﹐恢復科舉。仁宗時主持首次科舉﹐所作《初科知貢舉》詩﹐有“百年場屋事初行﹐一夕文星聚帝京。……願得真儒佐明主﹐白頭應不負平生”之句﹐記其為國求賢之心﹐頗見真摯。著有《秋谷集》。《元詩選》二集錄其詩十首。生平事跡見元黃措《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三《元故翰林學士承旨中書平章政事……李公行狀》、《元史》卷一七五。 曹伯啟(1255─1333)   元文學家。字士開。湯山(今屬安徽)人。元世祖至元中﹐薦除冀州教授﹐累遷集賢侍讀學士﹐進御史台侍御史﹐出浙西廉訪使。泰定初以年老告退。天歷初﹐起任淮東廉訪使﹐拜陝酉諸道行台御史中丞﹐辭疾不起。贈河南行省左丞﹐溢文貞。性莊肅﹐奉身清約。歐陽玄稱其詩“思致敏用﹐襟韻朗夷﹐臨文抒志﹐造次天成”(《元詩選‧曹伯啟小傳》引)。著有《曹文貞公詩集》(一名《漢泉漫稿》)十卷。生平事跡見《曹文貞公詩集》附錄曹鑒《溢文貞公神道碑銘》、《元史》卷一七六。 膝斌   元曲家、詩文家。斌一作賓。字玉霄。黃岡(今湖北黃州)人﹐一說難陽(今河南商丘)人。至元末元貞初曾師事翰林承旨徐淡。至大間(1308一1311)官翰林應泰學士﹐延信間(1314─1320)出為江西儒學提舉﹐曾主江酉科舉。至治間(1321─1323)往來於江西興國、南昌﹐所至多有題詠。後勘破官場黑暗﹐棄官入天台山為道士。為人風流篤厚﹐其談笑筆墨﹐為人傳誦。與方回、吳澄、盧摯等皆有交遊唱和。吳澄讚其而灑風流、能詩善書雲﹕“王霄山人通身灑﹐淋漓醉墨龍蛇走”﹔“一望茶坊酒肆中﹐壁上家家工霄字”(《玉霄詩贈王成教諭》、《題玉霄贈酉山胡氏筆工》)。《全元散曲》今存其小令十五首﹐多寫歸隱出世。《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碧漢閒雲”。《全金元詞》輯其詞十首﹐《元詩選》三集選其詩四十六首﹐題為《王霄集》。生平事跡散見《錄鬼簿》、《青樓集》、元劉說《桂隱文集》卷三、明葉子奇《草木子》卷四。 顧仲清   元雜劇作家。清一作卿。東平(今屬山東)人。曾任清泉場司令。賈仲明《凌波仙》吊詞稱“高士東平顧仲清”。元貞、大德間在世。所著雜劇《知漢興陵母伏劍》、《榮陽城火燒紀信》二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雕塑沖霄”。生平事跡見《錄鬼簿》。李寬甫   元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曾任刑部令史﹐除廬州合肥縣尹。賈仲明《凌波仙》吊詞稱其“局量胸襟懷抱寬”。著雜劇《漢丞相丙吉問牛喘》一種﹐《曲海總目提要》猶及見存﹐今未見流傳。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李潛夫   元雜劇作家。字行道﹐一作行甫。蜂州(今山西新綠)人。賈仲明《凌波仙》吊詞稱之為“蜂州高隱”。所著雜劇僅《包待制智勘灰闌記》一種﹐今尚存。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陸文圭(1256─1340)   元學者、詩文家。字子方。江陰(今屬江蘇)人。宋咸淳六年(1270)中鄉選。入元﹐居家講授﹐學者稱為牆東先生。延伯復科舉﹐有司強使就試﹐再中鄉舉。朝廷數遣使聘之﹐以老疾不出。博通經史百家﹐為文融匯貫通﹐尤精於地理考核。著有《牆東類稿》二十卷。《元史》本傳評其為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朱貴明《四庫輯本別集拾遺咱《永樂大典》殘塊補輯其詩文八篇。其詞由清人王鵬運輯為《牆東詩余》﹐刊入《四印齋匯刻宋元三十家詞》。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九O。 鮮於樞(125─1302)   元詩人、書法家。字伯機﹐號困學民、西溪子、直寄道人、虎林隱吏。漁陽(今天津薊縣)人。任浙東宣慰司經歷、江浙行省都事、太常典簿。性格豪邁。多與亡來名士遊﹐遂精於金石器玩鑒賞。書法與趙盂頒齊名﹐有“鮮趙”之稱。晚年閉門謝客﹐著有《困學齋集》、《困學齋雜錄》等。生平事跡見元戴表元《判源文集倦二《困學齋記》、《新元史》卷二三七。 馮子振(1257─1348)   元散曲家、詩人。字海粟﹐號怪怪道人、溫州客。攸州(今湖南攸縣)人。至元二十四年(1287)被薦入京﹐二十七年任集賢待制﹐與趙孟頓同僚﹐賦《梅花百詠》與中峰禪師定交。二十九年因嘗作詩譽元姦臣桑哥﹐被“遣還家”(《元史‧世祖紀》)﹐遂離京南遊。大德間起復﹐六年(1302)在上都和白無咎《鸚鵡曲》四十二首﹐多寫沛、吳、兩都風景。皇慶二年(1313)辭歸還湘。有《海粟集》﹐已佚。《元詩選》三集輯存其詩七十二首。又《四庫全書》收其《梅花百詠》。明來深稱之“博學英詞”﹐“酒酣氣豪﹐橫厲奮發”﹐“真一世之雄”(《題馮子振(居庸賦)後》)。《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四十四首。元貫雲石評其曲“豪辣瀕爛﹐不斷古今”(《陽春白雪序》)。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九O、光緒二十七年百詠堂刊《山田馮氏續修族譜》。 劉將孫(1257一﹖)   元詩人。字尚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遺民劉辰翁子。幼年德染家學﹐頗有父風。元成宗時﹐曾為延平教官、臨汀書院山長。其《延平謁告歸省途次雜紀》一詩﹐有“二十年無進士科”之句﹐當為宋亡後二十年元朝未實行科舉制度時作。他文有“延達了已(1317)”字樣﹐時年已六十一歲。前人稱其“《感遇》諸作﹐皆效陳子昂、張九齡﹐雖音節不同而寄托深遠﹐時有名理﹐近體亦多佳句”(《四庫全書總目》)。著有《養吾齋集》。生平事跡見《養吾齋集》卷首曾聞禮等序、《元史類編》卷三六。 汪德潤   元雜劇作家。汪一作江﹐字澤民。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所著雜劇《糊突包待制》一種﹐今已佚。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陳寧南   元雜劇作家。名一作定甫。大名(今屬河北)人。賈仲明《凌波仙》吊詞有“先生寧市老前賢﹐名著將來二百年”。所處時期似較早。著雜劇《風月兩無功》一種﹐今佚。生平事跡見《錄鬼%》。 陸見之   元雜劇、話本作家。對樑(今河南開封)人。性滑稽﹐善隱語。著有《好兒趙正話本》﹐後《古今小說》改為《來四公大鬧禁魂張》。所作雜劇《宋上皇碎冬凌》一種﹐今佚。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彭伯成   元雜劇作家。成一作威。保定(今屬河北)人。所著雜劇《四不知月夜京娘怨》一種(一說為郭安道作)﹐已佚。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鄧文原(125─1328)   元文學家、書法家。宇善之﹐一字匪石。祖籍綿州(今四川綿陽)﹐父徙錢塘﹐遂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仕元﹐官至翰林待制、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書法與趙孟傾齊名。詩文號稱淳正典雅﹐為元中期開辟風氣之人物。其詩古體近體皆工。近體如《題子昂馬圖》八旬全拗﹐在元詩中頗屬少見。古體如《山中居》﹐酷似李白。其《題樑貢父學士江行阻風圖》﹐氣勢磅回而無粗江之習。著有《讀易類編》、《巴西文集》、《素履齋稿》。《元詩選》二集錄其詩一百一十余首。生平事跡見元吳澄《吳文正集》卷六四《無故中奉大夫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使鄧公神道碑》、《元史》卷一七二。 劉致(約1258一約1336)   元曲家、詩人。字時中﹐號通齋。石州寧鄉(今山西中陽)人。其父彥文任廣東懷集縣令。以其曾寓居太原、長沙﹐故時有太原人、河東人、湘人諸說。大德H年(1298)﹐姚位薦之為湖南憲府吏。至大三年(1310)﹐姚又薦之為何南省椽。延構間拜翰林待制﹐至治泰定間遷大常博士。至順三年(1332)出為江浙行省都事。不久辭官﹐“倘佯山湖間”﹐與曲家張可久等唱和﹐並為作《∕山樂府跋》。死於杭州﹐道士王壽衍(眉臾)葬之於德清。散曲今存小令約七十首﹐多唱和贈答、詠山水風月之作﹐風格清麗秀潤。《元詩選》H集收其詩九首﹐題名《時中集》。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卷三六、《元書》卷八九。 黃宏   元詩人。字子約﹐號已齋。博極群書﹐尤長於詞賦。或以史才薦之﹐不就。落魄江湖幾三十年﹐文章流播天下﹐著有《谷城稿》。《元詩選》錄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大明一統志》卷四七、清萬斯同《宋季忠義錄》卷一三。 李博光   元詩人、書畫家。字玄暉﹐號雪庵和尚。大同(今屬山西)人。自幼為頭陀﹐好吟詠。善真、草、行書﹐尤工大字﹐與趙孟順齊名﹐一時宮殿城樓匾額﹐皆出二人之手。亦善畫山水、墨竹﹔山水學關全﹐墨竹學文同。大德H年(1298)春﹐奉詔蓄發還俗﹐授昭文殿大學士、玄悟大師。有《雪庵長語大字書法》行於世。鄧文原《雪庵長語詩序》謂其“為詩沖淡粹美﹐有山林老學貞遁之風”(《巴西集》卷上)。著有《雪庵集》。生平事跡見《元詩選》三集。 周馳   元詩人、書法家。字景遠﹐號如是翁。聊城(今屬山東)人。少有文名﹐尤工書法。至元H十H年(1285)任秘書監校書郎﹐遷翰林應泰﹐至大三年(1310)累升南台監察御史﹐終燕南憲金。《元詩選》三集有《如是翁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卷三六。 紅字李二   元雜劇藝人、作家。京兆(今北京)人。籍屆教坊﹐乃金代教色長、名藝人劉委和婿。曾入元貞書會。所作雜劇六種﹐其中《全火兒張弘》、《折擔兒武鬆打虎》、《板踏兒黑旋風》、《窄袖兒武鬆》、《病楊雄》五種水湖戲皆佚﹔與馬致遠、李時中、花李郎合撰之《開壇聞教黃粱夢》一種尚存﹐第四折為其作。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花李郎   元雜劇藝人、作家。元名優劉耍和婿﹐時稱“花李郎學士”﹐曾入元貞書會。所作雜劇五種﹐其中與馬致遠、李時中、紅字李二合作之《開壇闡教黃粱夢》(第三折為其撰)尚存﹔《相府院曹公勘吉平》、《撇燥判官釘一釘》兩種僅存殘曲﹐見《元人雜劇鉤沉》﹔《莽張飛大鬧相府院》、《像生李子酷寒亭》兩種全佚。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李時中   元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嘗人元貞書會﹐與馬致遠、花李郎、紅字李二合作雜劇《開壇闡教黃粱夢》﹐今尚存。後歷官中書省椽、工部主事。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証﹕時中曹州(今山東曹縣)人﹐家於揚州。少學於王祁(京市)﹐為吳澄再傳弟子。為人沉潛鎮密﹐讀書刻苦﹐不急一時之譽﹐而譽自彰。受薦於朝﹐得為校官。又兩辟省台緣﹐不樂俯仰﹐輒①慼慰葧澣C18林渭瀋性諶聳饋R猿劣糝靜換裾梗□棖□鵓劬□分釷槭□蚓硪砸拋鈾鎩V□小督□蛹□罰□褙□K仗煬艉籩獵□迥輳?1339)序其文稿﹐則嘆其“去世之早﹐不得與之所講學”(《曹南李時中文稿序》)。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趙明道   元曲家。名~作明遠。大都(今北京)人。的元貞年間(1295─1296)前後在世。所作雜劇三種﹐其中《滅吳王范田歸湖》僅存殘曲﹐見《元人雜劇鉤沉》﹔余《韓湘子三赴牡丹亭》、《韓退之雪擁藍關記》二種皆佚。《全元散曲》輯存其套數三、殘套一。《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太華晴雲”。生平事跡見《錄鬼簿》。李取進   元雜劇作家。名或作進取。大名(今屬河北)人。精於歧黃術﹐官醫大夫。所作雜劇三種﹐其中《神龍殿架巴擺酒》僅存殘曲﹐見《元人雜劇鉤沉》﹔余《司馬昭復奪受禪台》、《窮解子破雨傘》二種全佚。《太和正音譜》稱其詞“如壯士舞劍”。生平事跡見《錄鬼o》。 岳伯川   元雜劇作家。濟南(今屬山東)人。或雲鎮江(今屬江蘇)人。作雜劇二種﹐今存《呂洞賓度鐵拐李岳》一種﹔另一種《羅公遠夢斷楊貴妃》僅存殘曲﹐見《元人雜劇鉤沉》。賈仲明《凌波仙》吊詞稱其“玉京燕趙名馳﹐言詞俊﹐曲調美”。《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雲林樵響”。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珠簾秀   元雜劇名優。本姓朱﹐排行第四。雜劇為當時獨步﹐駕頭、花旦、軟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優賽簾秀、燕山秀皆其高足﹐晚輩皆稱之為朱娘娘。至元末大德間﹐曲家關漢卿、盧摯、馮子振﹐詩人兼曲家王渾、胡紫山等均與之交厚﹐關贈以《一枝花》套﹐盧贈之《因宮曲》、《壽陽曲》﹐馮贈之《儲鴿天》詞﹐王贈之《烷溪沙》詞﹐胡贈之《沉醉東風》曲。珠簾秀亦有《壽陽曲》贈盧摯﹐時為大德七年(1303)。《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一首﹐南曲套數一套。生平事跡見《青樓集》。 李子中   元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先任知事﹐後遷縣尹。作雜劇《崔子遊齊君》、《賈充宅韓壽偷香》二種﹐今皆佚。《全元散曲》輯存其散套一套。《太和正音譜》稱其詞“如清廟朱瑟”。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狄君厚   元雜劇作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今存所作雜劇《晉文公火燒介於推》一種。《全元散曲》輯存其散曲《夜行船‧揚州懷舊》一套。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李直夫   元雜劇作家。本勝蒲察﹐人稱蒲察李五。女真族。居德興府(今河北琢鹿)。孫楷第考証其為至元至延枯(1264─1320)間人﹐於大德末、至大初官湖南肅政廉訪使﹐與元明善相交。(見《元曲家考略》)所作雜劇共十二種﹐今存《便宜行事虎頭牌》一種﹐僅存殘曲者《鄧伯道棄子留侄》一種﹐余《風月郎君怕媳婦》、《宦門子弟錯立身》、《歹鬥娘子勸丈夫》、《俏郎君佔斷風光》、《穎考叔孝諫鄭莊公》、《慌郎君壞盡風光》、《晏叔原風月夕陽樓》、《念奴教樂府》、《火燒襖廟》、《尾生期女濟藍橋》十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梅邊月影”。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康進之   元雜劇作家。核州(今山東惠民)人。孫楷第考証疑其與金末進士、元初曾任東平府儒林祭酒之高唐人康顯之為兄弟行(《元曲家考略》)。所作雜劇二種﹐其中《樑山泊黑旋風負荊》尚存﹐《黑旋風老收心》已化《全元散曲》輯存其散套一套。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阿裡西臻   元散曲家﹐名木八刺﹐字西政。西城回國人。學士阿裡耀卿子。軀幹魁偉﹐故人常曰長西遊。所居懶雲窩在平江(今江蘇蘇州)﹐嘗作《殿前歡‧懶雲窩》數首自述隱居樂趣﹐貫雲石、喬吉、衛立中、吳西逸皆有和曲。又善吹隼第﹐至正初與詩僧釋惟則蘇州城東獅子林禪室相鄰﹐過從甚密﹐推則作《隼案引》詩敘其事。《全元散曲》今存其小令四首。生平事跡見元陶宗儀《輟耕錄》卷─一、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柯丹丘   元南戲作家。字裡未詳。由宋人元之書會才人。據清張大復《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為南戲《王十朋荊鉸記》之編撰者。其余生平事跡無考。 劉膺卿   元戲曲作家。太原(今後山西)人。約至元前後在世。皮貨所提舉。與王彥博左丞善﹐曾於其席上賦《折桂令‧博山銅細裊香風》一曲知名。所作雜劇《李三娘麻地捧印》、《蔡順摘培養母》﹐俱佚。一說南戲《劉知遠白兔記》系其改編﹐有傳本。《太和正音譜》評其詞曲﹐列入傑作中。生平事跡見《錄鬼8》。 ff瑞(約1260一約1330)   元曲家。字瑞卿﹐號褐夫。祖籍平州(今河北盧龍)人﹐祖、父皆學而仕。未乳而全家徙居大興(今屬北京)。宋亡後﹐徙家杭州。為人神采卓異﹐灑然若神仙中人。志不屈物﹐故不願仕﹐以“孤竹”名齋。工山水畫﹐學范寬一派。能隱語﹐善小曲。至元末至元貞初﹐與南宋造民林景熙過從甚密﹐又與江淮雜劇女伶喜溫柔交厚﹐嘗作《梧葉兒》數首以贈之。鐘嗣成自稱“嘗接音容﹐獲承言話﹐勉勵之語﹐潤益良多。”(《錄鬼簿》)江淮之達者﹐歲時饋送不絕。臨終之日﹐詣門吊者以千數。編有散曲總集《詩酒余音》﹐明代尚存﹐今佚。《錄鬼簿》著錄其雜劇《才子佳人誤元宵》一種﹐臧晉叔《元曲選》又收有《王月英月下留鞋記》﹐署“曾瑞卿撰”。今人隋樹森、王季思認為二者同劇異名﹐斷為曾作﹔嚴敦易、傅惜華則斷曾作已佚﹐《留鞋記》為無名氏作。《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九十五首﹐套數十七套。多寫日情及勾欄市井生活﹐亦有笑傲煙霞、諷時刺宎痋熨揣嗚q穸□攬跫廡隆I□絞錄<□瘟志拔酢獨鍔較壬□□肪硭摹豆輪裾□恰芳啊堵脊聿盡貳Ⅰ肚嗦□□貳? 揭枯民(約1260一約1330)   元詩人。號盯裡子、希韋子。廣昌吟屬江西)人。文學家揭溪斯族父。工詩﹐好旅遊。泰定中﹐官邵武(今屬福建)經歷。前後三至京師﹐公卿多樂與遊﹐程拒夫生前尤禮敬之。其詩號稱“豪盪激昂”﹐但也有如《繡婦行》篇﹐反映元時宮人織繡之命運﹐寫得含蘊不盡﹐婉而多諷。生平事跡見《萬歷邵武府志》卷四八、《閩書》卷六二、《元詩選》H集。 黃鎮成(約1260一約1334)   元詩人。字元鎮﹐號存齋。邵武(今屬福建)人。延枯初曾試於有司﹐不合。遂歷覽楚漢名山﹐周遊燕趙齊魯之墟﹐呼然有蟬蛻塵囂之志。嘗築室城南﹐曰“南田耕舍”﹐慨然以聖賢道學自力。部使者屢薦之﹐不就。著《尚書通考》十卷﹐書成﹐執政薦為江西儒學副提舉﹐命下而已卒﹐年七十五。集賢院溢曰文貞處士。所著詩文《秋聲集》十卷﹐鄭潛序稱“大音希聲﹐天籟自鳴”。《四庫全書總目》評其詩“多憂時感事之語”﹐“格調楚楚﹐頗得錢、郎造意”﹐“但邊幅稍狹﹐氣味稍薄﹐蓋限於才弱之故”。生平事跡見《弘治八閩通志》卷七O、《萬歷邵武府志》卷四六、《元史類編》卷三四、《元詩選》初集。 蒲道源(1260一1336)   元詩文家。宇得之﹐號順齋。興元南鄭(今屬陝西)人。強記博聞﹐究心嫌洛諸儒之學。初為興元郡學正﹐罷歸。皇慶H年(1313)征為翰林國史院編修﹐進翰林應奉﹐遷國子博士﹐年已六十。延訪七年(1320)引疾歸鄉。至順元年(1330)﹐召為陝西儒學提舉﹐不就﹐優遊林泉。後至元二年(1336)臥病不肯御醫藥﹐飲酒賦詩而逝﹐年七十七。以其一生恬於仕宦﹐閒居為多﹐故其子蒲機更集其遺文題日《閒居叢稿》﹐凡二十六卷。《四庫全書總目》評其詩文“真樸”﹐“大抵雍容不迫﹐淺顯不支”。清顧員立以為“蓋當時風尚如此﹐可以征世運焉”(《元詩選》)。生平事跡見們居叢稿》卷首黃話《順齋文集序》、附錄蒲機《順齋先生墓志銘》、蒲道詮《順齋先生公泳》﹐《元詩選》初集﹐《新元史》卷二三八。 孔文卿(1260─1341)   元曲家。名學詩﹐以字行﹐號性齋。祖籍魯(今山東曲阜)人﹐曾祖時徙保陽(今屬江蘇)而佔籍。《錄鬼簿》雲“平陽(今浙江溫州)人”﹐實與曲家孔文升籍貫混誤(見趙孟9頃(裡譜系序)及《至正直記》、《保陽縣志》)。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至深陽﹐主帥挾其北上﹐欲薦之為官﹐以歸養父母懇請得南還。大德十一年(1307)、天歷二年(1329)﹐僳陽大饑﹐其賑饑葬死﹐傾糧以助﹐有司將上其名賞官﹐因辭謝。作雜劇《地藏王証東窗事犯》一種﹐今尚存。《全元散曲》存其散套《一枝花‧祿山謀反》一套。《太和正音譜》列其曲為“傑作”。生平事跡見元黃港《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三九(陽孔君墓志銘)、《元曲家考略》。 宋無(1260一﹖)   元詩人。字子虛﹐號翠寒道人﹐本名名世﹐字瞞顏。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宋末以兵亂﹐遷平江(今屬湖南)。至元十八年(1281)﹐隨父東征。以父病﹐代父職為征東萬戶案犢。從征日本歸﹐以侍親不仕。後至元六年(1340)八十一歲﹐猶作《吳逸士銘》。工詩﹐詩風秋麗繽密﹐見稱於趙孟擷、鄧文原。其詠史之作﹐則時參議論﹐多寓諷刺。有《翠寒集》、《喚吃集》、《鯨背吟集》各一卷。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卷三六、《元書》卷八九。 趙天錫   元曲家。名禹窪。對樑(今河南開封)人。至元二十四年至元貞元年(1287─1295)間曾任江南行大司農司管勾。至順元年(1330)始任鎮江府判﹐階承直郎。三年致仕。近人債租薨芋憮痋潰H惺□漳□6際隆2聘匙芄苤□輪萑蘇鑰藎ㄗ痔□□┤□□姨□□□患□帷9僦敖雜搿堵脊聿盡凡環□□錕□詒嬤□蹕輳a對□□銥悸浴罰□K□□泳紜妒蘊辣□衛篩搗邸貳Ⅰ都職□浣鴰蚣糝頡范□紙載□﹗度□□3□芳□嫫湫×釔呤住﹗短□駝□羝住菲榔淝□省叭縝鎪□餃亍薄I□絞錄<□堵脊聿盡貳Ⅰ噸了痴蚪□盡肪硪晃濉? 王伯成   元曲家。琢州(今後河北)人。與馬致遠為忘年交﹐與張仁卿為莫逆變﹐公事之余度曲。所著雜劇三種﹕《李太白貶夜郎》尚存﹔《興劉滅頂》僅存殘曲﹔《張春泛浮搓》已佚。又作清宮調《天寶遺事》﹐今存殘曲五十余套﹐今人朱德有輯定本。《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二首﹐套數三套。《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紅鴛戲波”。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鮮於必仁   元散曲家。字去矜﹐號苦齋。漁陽(今天津薊縣)人。太常寺典簿鮮於樞子。一生漫遊。擅樂府音聲之道﹐大德前期曾與杭州路總管、曲家楊桂之二子國材、少中交好﹐對海鹽腔之形成有所貢獻。《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二十九首﹐多寫南北美景及詠史之作。《太和正音譜》稱其曲“如奎壁騰輝”。生平事跡見元姚桐壽《樂郊私語》。 宮天挺   元雜劇作家。字大用。大名開州(今河南淮陽)人。歷學官﹐除釣台書院山長。嘗為權豪所中﹐事獲辨明﹐終不見用。卒於常州。與《錄鬼簿》作者鐘嗣成之父為莫過交。所作雜劇六種﹐今存《死生交范張雞黍》、《嚴子陵垂釣七裡灘》兩種(後者或雲張國賓作)﹐其余《會稽山越王嘗膽》、《濟饑民汲黯開倉》、《宋仁宗御覽托公書》、《宋上皇御賞鳳凰樓》四種均佚。《太和正音譜》評其曲詞“如西風雕鸚”﹐“鋒穎犀利﹐神采燁然﹐若提翩摩空﹐下視林毅﹐使狐兔縮頸於蓬棘之勢”。為後期元雜劇重要作家。生平事跡見《錄鬼1》。 鄭光祖(﹖一約1324)   元雜劇作家。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屬山酉臨汾)人。以儒補杭州路吏。為人方正﹐不妄與人交﹐故人多鄙之﹐久則見其情厚﹐而他人莫及。善作曲﹐名聞天下﹐聲徹閨閣﹐伶倫輩稱之“鄭老先生”。病卒﹐火葬於西湖之靈芝寺﹐諸吊送客作詩文悼之。所作雜劇十八種﹐今存(女離魂)、《王嗓登樓》、《周公攝政》、《三戰昌布》、《伊尹耕事》、《諾梅香》、《老君堂》、《智勇定齊》∕﹨種﹐《月夜聞箏》一種僅存殘曲﹐其余《哭晏嬰》、《指鹿為馬》、《細柳營》、《哭孺子》、《玉樹後庭花》、《秦樓月》、《梨園樂府》、《采蓮舟》、《紫雲娘》九種皆佚。散曲尚存小令六首﹐套數二套﹐見《全元散曲》。元鐘嗣成稱其“乾坤育落潤肌膚﹐錦繡文章滿肺腑”﹐又雲“惜乎所作﹐貪於排諧﹐未免多於斧鑿”(《錄鬼簿》)。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並稱為“元曲四大家”。明初朱權評其詞“如九天珠玉”(《大和正音譜》)。近世王國維評其劇為“清麗芋綿﹐自成馨逸”﹐擬之為“溫飛卿”、“秦少遊”(《宋元戲曲考》。生平事跡見《錄鬼簿》、譚正壁《元曲六大家略傳》。 袁易(1262─1306)   元詩人。字通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不樂仕進﹐而有時名。部使者擬薦於朝﹐謝不應。江浙行省委其為徽州路石洞書院山長﹐任滿﹐復歸就隱。居吳淤具區之間﹐築堂日“靜春”﹐聚書萬卷﹐手自校定。趙孟頓曾為其畫《臥雪圖》﹐比之以漢代高士袁安﹐並稱其與龔流、郭洪孫為“吳中三君子”。陸文圭《靜春堂詩集序》評其詩曰﹕“體制精麗而不雕﹐音響和平而不激﹔抑扳陶阮﹐俯凌鮑謝﹐而機軸自成一家。”著有《靜春堂詩集》四卷。《元詩選》選其詩四十五首﹐附其子袁泰詩四首﹐題為《靜春堂集》。生平事跡見黃措撰《袁君墓志銘》(《靜春堂詩集》卷首)、《元史類編》卷三六。 管道g(1262─1319)   元女詩人、書畫家。字仲姬﹐一字瑤姬。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3妻﹐歷封吳興郡夫人、魏國夫人。能詩詞﹐兼工書畫。生平事跡見《鬆雪齋文集》外集《魏國夫人管氏墓志銘》。 方瀾(1263─1339)   元詩人。字叔淵。莆田(今屬福建)人。隱居吳中﹐自少時不娶﹐閉門讀書﹐訓徒以自給﹐終身為布衣。平生喜吟詠﹐然不苟作。《元詩選》初集有《叔淵遺稿》一卷﹐錄其詩十五首。其詩多五言﹐佳句如“萬緒集雙鬢﹐百年培幾愁”(《夜雨》)。生平事跡見《元詩選》初集。 范康   元雜劇作家。字子安。杭州(今屬浙江)人。鐘嗣成《錄鬼簿》將其列入“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謂其“明性理﹐善講解﹐能詞章﹐通音律。因王伯成有《李太白貶夜郎》﹐乃編《杜子美遊曲江》﹐一下筆即新奇。蓋天資卓異﹐人不可及也”。《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竹裡鳴泉”。所作雜劇兩種﹐其中《陳季卿悟道竹葉舟》尚存﹐《曲江池杜甫遊春》已快。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全仁傑(﹖一1329)   元雜劇作家。字志甫。杭州(今屬浙江)人。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冬任建康崇寧務官﹐卒於任所。擅詞曲﹐與鐘用成交往二十年﹐相知甚深。作品多取歷史題材﹐《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西山爽氣”。有雜劇七種﹐今存《蕭何月夜追韓信》一種﹐余《蔡談還朝》、《長孫皇後鼎鎮諫》、《秦大師東窗事犯》、《周公旦抱子攝朝》、《玉津國智斬韓太師》、《蘇東坡夜宴西湖夢》六種俱佚。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沈和   元曲家。字和市。杭州(今屬浙江)人﹐後居江州(今江酉九江)。卒於至順初。能詞翰﹐善談誰﹐天性風流﹐兼明音律﹐且工書法。相傳南北調合腔﹐實自其始。所作(湘八景)、《歡喜冤家》等曲﹐極為工巧。其雜劇悲歡離合﹐往往出人意外。江西人稱之為“蠻子關漢卿”。《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翠屏孔雀”。雜劇有《祈甘雨貨郎朱蛇記》、《徐駙馬樂昌分鏡記》、《鄭玉娥燕山逢故人》、《同法場郭興何楊》、《歡喜冤家》五種﹐均佚。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范居中   元散曲家。字於正﹐號冰壺。杭州(今屬浙江)人。《錄鬼簿》將其列入“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精神秀異﹐學問賅博﹐善操琴﹐能書法。大德年間北行赴都﹐但終以才高不見遇﹐卒於家。曾有樂府及南北腔行於世﹐今存《金殿喜重重》南北合套一套(見《全元散曲》)。《太和正音譜》列其詞曲於“傑作”中。曾與施惠、黃天澤、沈供合作《前鶴裘》雜劇﹐今佚。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施惠   元戲曲家。一雲姓沈﹔字君美。杭州(今屬浙江)人。居吳山城隍廟前﹐以坐賈為業。與鐘嗣成、趙君卿等友善﹐詩酒之暇﹐椎以填詞、和曲為事。著有《古今砌話》。曾與范居中、黃天澤、沈供合作雜劇《能鴻裘》﹐已佚。明何良俊《國友齋叢說》、清張大復《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等均視之為《拜月亭》的作者。另據情無名氏《傳奇匯考標目》﹐尚有雜劇《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戲小喬》﹐今不存。此外﹐還有“君美名惠﹐即作《水淋傳》之耐庵居士也”(吳梅《顧曲區談》)之說。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鮑天佑   元雜劇作家。字吉甫。杭州(今屬浙江)人。《錄鬼簿》將其列入“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稱其“初業儒﹐長事吏”﹐然“吁書之役終非其志”﹐“惟務搜奇索古”﹐勞心瘁思﹐故所撰多使人感動詠嘆。瘦骨聳肩﹐狀似風魔。鐘嗣成嘗與之討論戲曲﹐受益至深。才高命薄﹐至昆山州吏而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山故泣珠”。所撰雜劇僅《史魚屍諫衛靈公》、《王妙妙死哭秦少遊》二種存有殘曲。余《忠義士班超投筆》、《貪財漢為富不仁》、《漢丞相宋弘不諧》、《孝烈女曹娥泣江》、《摘星樓比幹剖腹》、《東萊守楊震畏金》六種皆佚。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陳以仁   元雜劇作家。字存甫。杭州(今屬浙江)人。約元成宗元貞中前後在世。以家務雍容﹐不求聞達﹐日與南北士大夫交遊﹐名因是重。曾為元曲作家沈供養老殯葬。博古﹐善漚歌﹐樂章俱有驕麗之句。《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湘江雪竹”。所作雜劇兩種﹐《十八騎誤入長安》存殘曲(見《太和正音譜》)﹐《錦堂風月》已佚。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証﹕以仁號復齋﹐本福州人而寓居杭州﹐晚年居委州為道士。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黃天澤   元雜劇作家。字德潤。杭州(今屬浙江)人。為沈和同母弟﹐風流蘊藉﹐不減其兄。曾屈就簿書小吏﹐先在法司﹐後居省府﹐鬱鬱不得志。昆山聽補州吏﹐又不獲用﹐竟不歸而終。有樂府播於世﹐無論賢愚皆稱賞之﹐惜今未見。曾與范居中、施惠、沈供合作《能黠裘》雜劇﹐今亦不傳。《太和正音措》稱其詞曲為“傑作”。生平事跡見《錄鬼a》。 沈洪   元曲家。字供之。杭州(今屬浙江)人。鐘嗣成《錄鬼簿》列其名於“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天資穎悟﹐文質彬彬﹐以不能俯仰從人﹐故終身不仕。所編樂章甚多﹐借皆散俟。與雜劇作家陳以仁相知﹐後老病無所歸﹐以仁館之於家﹐不旬日而卒﹐以仁殯葬之。《太和正音譜》稱其詞曲為“傑作”。曾與范居中、施惠、黃天澤合寫《用蒲裘》﹐今亦不傳。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張玉娘   元女詩人。字若瓊﹐號一貞居士。鬆陽(今浙江遂昌)人。明慧知書﹐少許字沈佳。後父悔婚﹐而其益相愛﹐以死自誓。佳遊京師﹐蜃m□捕□觥F淥煲雜嵌□洌□蹦甓□□恕V□小獨佳┘□貳F洹賭捍閡顧肌吩疲骸耙沽勾杭拍□□縉□□樘謾﹔ㄍ庵映踝□□□廈胃□□R按何囟此□□皆掄章奚選4司八□轡剩□捎┤胄宕病﹗薄對□□ 酚詿聳□蠹兇16疲骸壩薟□□林聊╜洌□陌岡唬骸□似窀救慫□埃 □笪□筆彼□啤﹗鄙□絞錄<□對□欏肪砭潘摹? 何中(1265─1332)   元詩文家。字太虛﹐一字養正。撫州樂安(今屬江西)人。少穎拔﹐以古學自任﹐藏書萬卷﹐手自校對。至順二年(1331)江西行省聘為龍興路東湖、宗淡二書院山長。著述甚豐﹐今僅存《知非堂稿》六卷、《通鑒綱目測海》三卷、《通書問》一卷。生平事跡見元揭侯斯《揭文安公全集》卷一三《何先生墓志銘》、《元史》卷一九九。 袁桶(1266一1327)   元文學家。字伯長。都縣(今屬浙江)人。大德初﹐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把應奉翰林文學﹐同知制法﹐兼國史院編修官﹐歷翰林待制、集賢直學士﹐同修國史。至治元年(1321)遷侍講學士。泰定初﹐辭歸﹐卒於家。贈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溢文清。受業於戴表元、王應以。博覽古籍﹐熟悉掌故。朝廷制冊、勛臣碑銘﹐多出其手。著有《易說》、《春秋說》、《延枯四明志》二十七卷及《清容居士集》五十卷。其創作高華俊逸﹐自成一家﹐與鄧文原等崛起於大德、延桔之間﹐被稱為藝林領袖。生平事跡見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九《無故翰林侍講學士袁文清公墓志銘》、《元史》卷一七二。 龔演(1266─1331)   元詩人。字子敬。其原籍高郵(今屬江蘇)﹐後徙居平江(今江蘇蘇州)。宋亡﹐父被俘絕食死。刻苦自學﹐善屬文。仇遠、戴表元皆與之為忘年交。元初任寧國路儒學教授﹐升至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遺著有《存悔齋稿》。其為文反對高談奇古﹐倡言文從字順﹐合古文、時文而一之。氶撐捫跔捸慼敵城皕脱~□葡壬□募□肪砣□□督□閂逞□碧峋僦率斯ㄏ壬□怪久□貳Ⅰ對□楹憑乓弧? 韓性(1266─1341)   元文學家。字明善。紹興(今屬浙江)人。天資警敏﹐七歲讀書﹐數行俱下﹐日記萬言。九歲為文﹐操筆立就﹐文意蒼古。及長﹐博綜群籍﹐經史百家﹐靡不研究。尤深造於先儒性理之學﹐四方學者﹐多受業其門。延信中﹐薦為慈湖書院山長﹐受而不赴。卒後﹐賜溢莊節先生。《元詩選》謂虞集曰﹕“君為文優遊不迫而陳義甚高﹐汪洋不窮而立論甚要。”黃港日﹕“先生之文﹐博達俊偉而變化不測。”著有《禮記說》四卷、《詩音釋》一卷、《書辨疑》一卷、《郡志》∕﹨卷及文集《五雲漫稿》十二卷。生平事跡見元黃滑《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三二《安陽韓先生墓志銘》、《元支》卷一九O。 白黃(約1267一約1329)   元散曲家。字無咎﹐號素軒。祖籍太原文水(今屬山酉)﹐高祖時徙居杭州。父挺﹐宋遺民﹐入元曾官江浙儒學副提舉。賁至大中入京﹐官中書省郎﹐延拓中出為忻州(今屬山西)太守。因執法不阿﹐與達魯花赤不睦﹐受謗幾獲罪﹐賴御史為辨誣得白﹐於至治三年(1323)左遷溫州平陽州教授﹐歷常州路知事﹐終文林郎南安路總管府經歷。善畫﹐工曲。其散曲《鸚鵡曲》頗有名﹐馮子振、王渾、盧摯、劉敏中、張可久、昌濟民等皆先後有和作。《全元散曲》今存其小令二首、套數三套、殘套一篇。《太和正音譜》以其曲人最上品﹐謂“如太華孤峰﹐子然獨立﹐巋然挺出”。生平事跡見《雪樓集》卷二八《白無咎素軒》、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郭隊孫   元詩人。字祥卿。杭州(今屬浙江)人﹐寓吳郡(今江蘇蘇州)。博學工詩。與袁易、龔流、湯彌昌、錢重鼎相酬唱。趙孟頓稱其與袁、龔二人為“吳中三君子”。出任鎮江淮海書院山長﹐仕至錄事司判官。曾為袁易《靜春堂詩集》作序﹐認為﹕“詩本原子性情之正﹐當其遇物與懷﹐因時感事﹐形之於詩﹐何嘗拘拘然執筆學似某人而後為詩哉﹗”《元詩選》輯有《祥卿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卷三六、《元詩選》三集。 薛漢(﹖一1324)   元詩人。字宗海。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幼力學有令譽﹐以青田教諭遷諸暨州學正。朝廷制富懸於杭﹐漢董其事﹐樂成﹐薦為太祝。延枯五年(1318)辟功德使。後國子祭酒鄧文原薦﹐泰定元年(1324)選國子助教。好書畫﹐精鑒別﹐趙孟頻得古器書畫﹐必求其辨之乃定。虞集、柳貫皆重視之。其詩嚴鎮有法﹐指陳現實﹐意頗凄警﹐如《雪山盤車圖》、《夜歸》等。著有《宗海集》。生平事跡見《元詩選》H集、《書史會要》卷七。 趙B拐(﹖一1328)   元雜劇作家。字君卿。東平(今屬山東)人。延拓中為嘉興路吏﹐遷嘉興縣尉﹐屢著善政﹐遷調杭州。總角時﹐與鐘嗣成同裡用﹐同發蒙﹐同師鄧善之、曹克明、劉聲之﹐後又於省府同曹。能楷書、善丹青﹐經史問難、詩文酬唱及樂府小曲、隱語傳奇﹐無不究意。性風流蘊藉﹐開懷待客﹐人所不及﹐然亦以此見廢。所作雜劇僅有《春夜梨花雨》一種﹐已佚。鐘嗣成評“其辭甚麗”。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康熙嘉興縣志》卷五、光緒《山東通志》卷一六O。 甘立(﹖一1343)   元詩人、書法家。字允從。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年少有時譽﹐後與虞集、柯九思交遊。辟奎章閣內椽﹐後升照磨﹐與修《經世大典》﹐官至中書檢校。能裝捧字畫﹐為元文宗所賞識。楊維檢稱其“平日學文﹐自負為台間體﹐然理不勝才﹐惟詩善煉飭﹐脫去幾近。其《夜烏啼曲》可配古樂府”(《酉湖竹枝集》)。著有《允從集》。生平事跡見《元詩紀事》卷一七、《書史會要》卷七。 活伯修(﹖一1348ꌿ   元詩人。字省中。黃巖(今屬浙江)人。曾三中省試﹐然會試皆不利﹐遂家居教授。方國珍割據浙東時﹐劫至慶元(今浙江寧波)﹐欲官之﹐不從﹐遂殺之。詩作纏綿感慨﹐多出於二李之間。其《下第京師別請鄉友》詩﹐風格頗似李商隱﹔《石龜潭》一詩﹐用嗎泉啄食母腦典故﹐悲慘之情﹐令人毛骨使然。其構思奇特﹐亦近李賀。著有《江檻集》。生平事跡見《元書》卷九二、《元詩選》二集。 薛昂夫(1267─1350﹖)   元散曲家。名超吾﹐字昂夫﹐號九皋。“其氏族為回骼人﹐其名為蒙古人﹐其字為漢人。”(元王德淵《薛昂夫詩集序》)漢姓馬。先世以“西戎貴種”內徙居懷孟路(今河南沁陽)﹐祖官御史大夫﹐始遷龍興(今江西南昌)﹐父官御史中丞﹐兩世皆封罩國公。昂夫嘗受業於宋遺民、名儒劉辰翁。至元末入京為國子監生﹐時趙孟順序其詩集稱“詩樂府皆激越慷慨﹐流麗閒婉”。大德六年(1302)出為江西行省令史﹐至大皇慶間入為內廷符寶郎﹐延相初遷秘書監卿、企典瑞院事﹐至治初出為西南某州達魯花赤﹐泰定間改太平路總管﹐至順三年(1332)遷行州路總管﹐元統間升該路達魯花赤﹐至正二年(1342)改建德路總管﹐後退隱杭州西湖。善隸書﹐有詩名﹐王德淵序其詩集稱“新嚴飄逸﹐如龍駒奮迅﹐有並驅八駿一日千裡之想”(《天下同文集》卷一五)。今詩集不傳。《全元散曲》輯存有小令六十五﹐套數三。《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雪窗翠竹”﹐“鬆陰鶴鳴”﹐“秋蘭獨茂”。《南曲九宮正始序》謂其“詞句流灑﹐自命千古一人”。生平事跡見孫楷第《元曲家考略》、寧希元《薛昂夫行年考略》(《酉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及《薛昂夫行年考略補正》(《頒州社科學刊》1992年第4期)。 劉說門268─1350)   元文學家。字桂翁﹐號桂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生於宋末﹐幼孤﹐性穎悟﹐知自樹立﹐年十二﹐作為科場律賦論策之文﹐蔚然有老成氣象。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師道自居﹐教授生徒﹐聲譽日隆。延伯復科舉﹐益肆力於名物、度數、訓估、箋注之學﹐然十年不第﹐乃刻意於詩及古文。《元史》本傳稱其為文“根抵《六經》、為踩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不露其路厲風發之狀”。歐陽玄序稱其文“溫柔敦厚歐也﹐明辨雄雋蘇也”(《桂隱文集》卷首序)。著有《桂隱文集》。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九O、《桂隱文集》附錄《劉桂隱先生墓志銘》。 王越   元農學家、詩畫家。字伯善。東平(今屬山東)人。元貞元年(1295)任族德縣尹﹐大德四年(1300)調永豐尹。為官清廉﹐重視農桑。著《農書》二十二卷﹐其中繪農具器械二百八十一圖﹐每圖之末系以銘讚詩賦﹐皆能刻畫摹擬﹐曲肖情狀﹐頗有文學意趣。後人集之﹐編為《農務集》三卷。生平事跡見元戴表元《剜源文集》卷七《王伯善農書序》、《元詩選》二集。 元明善(126─1322)   元文學家。字復初。清河(今屬河北)人。讀書過目成誦﹐精於《春秋》。歷任參議中書省事、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集賢侍讀學土、翰林學士。著有《清河集》﹐為清人纓莖孫輯本。早以文章自豪﹐晚益精詣。與姚除並稱﹐被視為“一代儒宗”。元馬祖常稱其文“刻而不見其跡﹐新而必自己出”(《元文類》卷六十七)。其詩豪放自然﹐代表作如《次韻危虛室過居庸》等。生平事跡見《國朝文類》卷五六元明善《元氏清河新時表》、請纓望孫輯《清河集》卷首《元復初文集序》、《元史》卷一八一。 貢奎(1269──1329)   元文學家。字仲章。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少以文學名。初為池州路齊山書院山長。大德六年(1302)授太常辛禮郎兼檢討。九年﹐遷翰林國於院編修官。至大元年(1308)轉應奉翰林文字。延佑元年(1314)除承事郎、江西等處儒學提舉﹐入為翰林待制。尋開集賢直學土階奉訓大夫。卒贈翰林直學士﹐溢文站。其博綜經史﹐識鑒清遠。在詞林與元明善、王士熙、袁桶、鄧文原等相唱和。詩格在楊、虞、范、揭之間。為元中葉之名家。生平事跡見元馬祖常《石田文集》卷─一《集賢直學士貢文靖公神道碑銘》、《元史》卷一八七。 黃公裡(1269─1354)   元畫家、詩人。字子久﹐號大痴﹐又號一峰。常熟(今屬江蘇)人。與王蒙、倪職、吳鎮並稱元末畫苑“四大家”。幼應神童科﹔後博極群籍﹐經史九流無不通曉。鐘嗣成讚曰﹕“公望之學問﹐不待文飾。至於天下之事﹐無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藝﹐無所不能﹔長詞短曲﹐落筆即成﹐人皆師尊之﹐尤能作畫。”(《錄鬼簿》)至元中﹐浙西廉訪使徐淡辟為書吏﹐未幾﹐棄去﹐隱於西湖南山之奮箕泉。延枯中遊京師﹐為御史台察院椽﹐許權豪﹐遭誣下獄﹐得出﹐遂不復仕。歸隱富春﹐往來於蘇杭間。工畫山水﹐師宗董源、巨然﹐而運思落筆﹐出人意表﹐自成一家。詩宗晚唐﹐以畫掩名。《元詩選》二集輯有其《大痴道人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書》卷九一、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安熙(1270─1311)   元詩文家。字敬仲﹐號默庵。真定某城(今屬河北)人。向慕劉因之學﹐將造其門而因已歿﹐乃從因之門人烏叔備問。不屑仕進﹐家居教授垂數十年﹐四方之來學者多所成就。其教學亦沿劉因必尊朱衰之學﹐時以為得劉因真傳。卒後門人蘇天爵為輯其遺文﹐編為《默庵集》十卷。其中內集五卷﹐外集五卷。今傳本僅內集五卷﹐附錄一卷。《元詩選》初集選其詩二十三首﹐以為“敬仲團劉氏之功臣﹐然其詩去靜修(劉因)遠矣”。又著有《詩傳精要》、《續皇極經世書》、《四書精要考異》、《丁亥詩注》等﹐均未刊行。生平事跡見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二《默庵先生安君行狀》、袁桶《清容居士集》卷三O真定安敬仲墓表》、《元史》卷一八九。 張養浩(1270─1329)   元文學家。字希孟﹐號雲莊。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自幼好學有行義。年二十一被薦為東平學正。至元二十九年(1292)辟為禮部令史﹐歷台、省椽吏。大德九年(1305)出任堂邑縣尹﹐復權知博平縣事。至大元年(1308)召為太子文學﹐尋拜監察御史。三年﹐上《時事書》萬余言陳十大弊端﹐為當國者不容﹐除翰林待制﹐復構以罪罷之。仁宗立﹐召為右司都事﹐遷翰林直學士﹐改秘書少監。延拍二年(1315)擺禮部侍郎﹐知貢舉。五年﹐遷禮部尚書﹐復知貢舉。英宗即位﹐拜中書參議。以元夕上《諫燈山疏》觸怒英宗﹐又洞察皇族矛盾﹐遂於六月以父老辭官歸養。於歷城華不注山鵲湖處築別墅雲莊隱居八年﹐於時朝廷六下征詔任以吏部尚書、太子詹事丞、淮東廉使、翰林學士等職﹐皆力辭堅臥不起。天歷二年(132)關中大旱人相食﹐召拜陝西行台中丞救災﹐即毅然散家財登車就道﹐賑生葬死﹐為民祈雨﹐出幣發票﹐全活生靈無數。到官四月未嘗家居﹐鞠躬盡瘁﹐病死任上。關中人哀之如喪父母。平生與姚位、陳英、劉敏中、元明善、貢奎、袁桶、虞集、范材等詩文家交厚。元蘇天爵《七聘堂記》稱之為“執法牧民為賢令尹﹐入館閣則曰名流﹐司台諫則稱骨硬﹐歷省台則號能臣”。今存政論集《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廟堂忠告》)﹐見《四部叢刊》三編本﹔詩文集《歸田類稿》二十二卷﹐見《四庫全書‧集部》﹔散曲集《雲莊樂府》﹐見盧前校勘明成化本。《全元散曲》存其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數二套。《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玉樹臨風”﹔明文俊稱其曲“言真理到﹐和而不流”(《雲莊樂府引》)。風格屬豪放一路。生平事跡見元黃滑《金華黃先生文集》卷八《張公詞堂碑》、元許有壬《至正集》卷三四《張文忠公年譜序》、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三《七聘堂記》、《元史》卷一七五、明危素《說學齋稿》卷二《張文忠公年譜序》。 曹元用(﹖一1329)   元文學家。字子貞﹐號超然。世居阿城﹐後徙泱上(今屬山東)。幼嗜書﹐常夜讀不寐。與元明善、張養浩同時號為“三俊”。初為鎮江路儒學正﹐後薦為翰林編修。延訪六年(1319)累遷授太常經歷﹐除翰林待制﹐升直學士。泰定二年(1325)授禮部尚書。明年﹐拜翰林侍講﹐預修仁宗、英宗兩朝實錄。後又奉旨纂集甲令為《通制》。譯唐《貞觀政要》為蒙文。凡大制法﹐多為其所草。卒後追封東平郡公﹐溢文獻。著有詩文集四十卷﹐號《超然集》。戴表元序其集曰﹕“其文屬辭莊、屈之潔﹐析理孟、苟之達﹐而比事左、班之核也。”(《剜源文集》卷一四《贈子貞編修序》)生平事跡見《元史倦一七二。 許進(1270─1337)   元學者、詩文家。字益之﹐號白雲山人。金華(今屬浙江)人。曾受業金履祥之門﹐於四書、《詩》、《書》及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貨刑法、字學音韻、醫經術數、佛老之言﹐靡不該貫融通。延枯初居東陽八華山開門講學﹐幽、冀、齊、魯、荊、揚、吳、越等地前來受業者千余人。篤於孝友﹐處世不膠於古﹐不流於俗﹐四方之士以不及門為恥。廉訪使論薦於朝﹐中外名臣數十次上章薦其行義﹐郡復請其主持鄉試衡文﹐皆莫能致。遠近學者以其身之安否為道之盛衰標志。後至元三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讀書叢說》六卷、《詩集傳名物鈔》八卷、《讀四書叢說》四卷、《讀論語叢說》三卷、《讀中庸叢說》二卷等﹐今俱存。有明李伸為其編詩文《白雲集》四卷傳世。《元詩選》選錄其詩三十二首。生平事跡見《白雲集》卷首元黃措《白雲許先生墓志銘》、元吳師道《吳正傳文集》卷HO《祭許征君益之文》、元柳貫《柳待制文集》卷二0《祭許益之文》、《元史》卷一八九等。 吳弘道   元曲家。字仁卿﹐號克齋﹔一說名仁卿﹐字弘道。蒲陰(今河北安國)人。大德五年(1301)曾任江西省檢校椽吏﹐袁中州諸老往復書尺為一編曰《中州啟札》﹐今尚傳。歷仕府判致仕。曾著散曲集《金縷新聲》﹐又輯有《曲海叢珠》﹐今皆佚。鐘嗣成《錄鬼簿》跋雲﹕“右前輩編撰傳奇名公……余友陸君仲良﹐得之於克齋先生吳公。”為《錄鬼簿》提供了前期劇作家的資料。《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三十四首﹐套數四篇。《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山間明月”。所作雜劇《手卷記》、《於房貨劍》、《火燒正陽門》、《醉遊阿房宮》、《楚大夫屈原投江》五種﹐亦不存。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柳貫(1270─1342)   元詩文家。字道傳﹐號烏蜀山人。浦江(今屬浙江)人。早年受經於金履祥﹐學文章千方鳳、謝翱等。大德四年(1300)﹐為江山縣教諭。至大元年(130)﹐為昌國州學正。延枯間除國子助教﹐尋改博士。泰定間遷太常博士、江西儒學提舉﹐秩滿歸。至正元年(1341)﹐以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起復﹐明年卒。文章根底深厚﹐雄渾嚴整﹐長於議論。為“儒林四傑”之一。詩則慷慨激烈、憂深思遠﹐如《過大野澤》等﹐指陳國事﹐抱負非凡。有《待制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 潛音(1270一1355)   元詩人。字聲甫。天台(今屬浙江)人﹐一說紹興人﹐又一說新昌人。憂時傷亂﹐系心未室。崖山之覆﹐年市十齡﹐聞之昏迷絕粒。長從吳澄治經史﹐讀《史記叫e夷列傳》﹐慨然長嘆﹐恥食元粟。遂躬稼自力﹐非手種則不食。衣服禮節﹐一仍宋時之舊。居鬧蜆朾蛂撳}□□跡□□□沃鉅饔健V琳□□輳?1343)﹐大詔天下遺逸﹐廉訪使檄促之行﹐力辭不就。其《悼文丞相》詩雲﹕“總拼清骨索荒草﹐不復胡沙掩素襟。”明太祖渡江取太平路﹐其年已八十有六﹐未見元亡而卒。有《待清軒遺稿》傳世。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卷三六。 張奎   元詩人。字野夫﹐號古山。邯鄲(今屬河北)人。其父張之翰歷官監察御史、翰林侍講。全曾官翰林修撰﹐長於詞。約元世祖至元末前後在世。著有《古山樂府》二卷。其詞深受蘇、辛影響﹐於辛棄疾尤為效慕﹐常仿稼軒體﹐氣勢豪邁、胸襟開闊﹐肆意揮灑、舖染﹔亦能柔中寓剛、婉轉生情。生平事跡見《元詩選》癸集。 楊載(127─1323)   元詩人。字仲弘。杭州(今屬浙江)人。少孤﹐博學群書﹐年四十不仕。皇慶初﹐以薦為翰林國史院編修﹐預修《武宗實錄》。登延訪二年(1315)進士第﹐授饒州路同知浮樑事。遷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而卒。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元史》本傳稱﹕“其文章一以氣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而於詩文尤有法。”其筆力奔放﹐前人以為頗類李白﹐而縱橫議論﹐尤近宋風。晚年多嘆老嗟卑之作。有《楊仲弘詩集》八卷。另著有《詩法家數》、《詩學正矩》等書﹐言詩之作法。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九O。 李伯貼(約1271一﹖)   元散曲作家。蒙語名徹徹幹﹐又作薛徹幹﹔漢名屹﹐字伯瞻﹐號熙恰。元初功臣、中書左丞、膝國公李恆孫﹐江西平章政事李世安嫡長子。博儒術﹐精國語﹐工晉人法書﹐又嘗畫《一香圖》﹐自題詞。泰定間官翰林直學士﹐天歷二年(1329)歸省江西龍興﹐已年近六十。順帝時任兵部侍郎。與吳澄、柳貫、許友壬、虞集等交厚。《全元散曲》存其小令七首﹐殘令一。生平事跡見元吳澄《吳文正公集倦四二《李公墓志銘》、《元史》卷一二九。 吾丘衍(1272─1311﹖)   元詩人、書法家。吾反復姓﹐或省直而稱吾衍﹐或自署吾衍。字子行﹐號竹房、竹素、貞白。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工書法﹐精於小篆﹐通聲律﹐能鑒別古物﹐而又喜談《太玄》。買屋小巷﹐居樓上﹐授徒為業﹐吹蕭自樂。為人簡傲﹐好譏侮文士﹐然推服仇遠和胡之純、胡長孺兄弟。四十未娶﹐買酒家女為妾。有人訟此女為其妻﹐衍牽連受侮﹐遂訪仇遠﹐未遇﹐留詩雲﹕“劉伶一插事徒然﹐胡蝶飛來別有天。欲語《太玄》何處問﹐酉冷西畔斷橋邊。”此後不知所之﹐有人得其遺履於斷橋﹐疑投湖而死。酉湖僧為作“文家”於孤山﹐胡長孺為之銘。平生論詩鄙薄流俗之陳陳相因。《四庫全書總目》謂其“頗效李賀體﹐不能盡脫元人案臼﹐然胸次既高﹐神韻自別﹐往往於叨畦之外﹐逸趣橫生”。著有《學古編》、《閒居錄》、《竹素山房詩集》等。《元詩選》H集錄其詩十二首。生平事跡見明宋謙《宋文憲公全集》卷四O《吾衍傳》、《萬歷杭州府志》卷六六、《元史類編低三六。 范檸(1272─1330)   元詩人。字亨父﹐一字德機﹐人稱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樹)人。大德十一年(1307)﹐以薦為左衛教授﹐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延枯中﹐擺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遷江西湖東憲長。泰定間﹐選翰林應舉﹐改閩海道知事。未幾﹐以疾歸。天歷H年(1329)﹐授湖南嶺北道廉訪司經歷﹐以養親辭。明年﹐以母喪哀卒。詩主盛唐﹐後人以為步趨杜甫﹐為“元詩四大家”之一。然相沉跡下僚﹐所作如《閩州歌》、《掘家歌》﹐譏刺弊政﹐抨擊世風﹐無台閣習氣。在信耳時﹐所作《郡中即事十二韻》﹐悲壯尤近杜甫。有《范德機詩》七卷傳世。又有《木天禁語》、《詩學禁育》等書﹐專論詩法。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一。 薩都刺(約1272一﹖﹐一作約1300一﹖)   元文學家。字天錫﹐號直齋。先世為西域回回族(答失蠻氏)﹐祖、父世鎮雲、代﹐得定居雁門(今山酉代縣)。早歲家貧﹐經商吳楚。泰定四年(1327)登進士第﹐授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轉南台椽史﹐入為翰林應奉﹐歷燕南廉訪司照磨、福建閩海道知事、河南河北道經歷、江浙行省郎中﹐官至南台侍御史﹐貶淮西江北道經歷。其詩號為有元一代詩人之冠﹐內容豐富﹐語言清新流暢﹐無元詩貧乏柔弱之風。《紀事》暴露宮廷秘聞﹐《早發黃河即事》議論開河得失﹐《居庸關》詛咒戰爭﹐《雨女謠》、《織女謠》哀嘆民生﹐被尊為一代詩史。其《上京即事》寫塞外景象﹐《夜過白馬湖》寫江南風光﹐均極形盡態。其《宮詞》之清麗、《巧題》之整練﹐一時臉炙人口。善作詞﹐其《滿江紅‧金陵懷古》、《念奴嬌‧登石頭城》﹐傷懷吊古﹐悲愴動人﹐尤為傳世之作。亦作曲﹐今存套數一套。著有《雁門集》。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卷三六、《元書》卷九一。 虞集(1272─1348)   元文學家。字伯生﹐號邵庵﹐又號道園先生。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宋亡﹐隨父虞汲僑居崇仁(今屬江西)。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幼時母楊氏親授﹐及長﹐從吳澄遊。大德六年(1302)﹐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歷國子助教﹐博士。延訪問﹐官太常博士﹐集賢修撰﹐翰林待制。泰定元年(1324)﹐除國子司業。旋進秘書少監﹐拜翰林直學士。文宗朝﹐拜奎章閣侍書學士﹐預修《經世大典》﹐為總裁官。文帝崩﹐謝病歸臨川。諾文靖。為元代中期文壇盟主﹐詩文俱稱大家。詩字尚唐風﹐與楊載、范佐、揭溪斯並稱﹐號“元詩四大家”。詩作多為唱和酬贈之作﹐而格律謹嚴。其《至正改元辛巴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暗懷故國之思﹔《挽文山丞相》﹐極寫亡國之痛﹐均深沉含蓄。其散文善議論﹐縱橫無礙。一時朝廷宏文高冊﹐多出其手。與揭模斯、黃酒、柳貫並稱“儒學四傑”。亦作詞﹐今存詞三十二首。著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一。 郭豫亨   元詩人。號梅巖野人。裡籍未詳﹐元初人。性愛梅花﹐凡見古今詩人梅花傑作﹐必隨手抄錄而歌詠之。暇日輒集其句﹐得百篇﹐目為《字字香》﹐凡二卷。自謂句鍛意煉﹐壁合珠聯﹐亦有天然之巧。生平事跡見其《梅花字字香》卷首《自序》。 錢仲鼎   來元之際詩人。名一作重鼎﹐字德鈞﹐號水村居士。通州(今屬江蘇)人﹐徙蘇州居百花洲之蒲帆巷。元兵渡江﹐棄舉子業攻古文﹐講授鄉裡。錢以道、王鈞皆出其門。年九十余卒。客於甫裡陸行直家幾十年﹐行直為其築宅於陽澄湖濱。聚書其中以恰悅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名畫家趙孟擷為作《水村圖》﹔延枯元年(1314)﹐景物宛然﹐仲鼎因作《水村隱居記》﹐知名之士題詠其後者四十八人。生平事跡見《元詩選》癸集、明張赧《吳中人物志》卷九。 汪珍   元詩人。號南山。宣城(今安徽宣州)人。隱居黃山下﹐博學工詩﹐淵淳雅贍﹐卓有古風。盧摯雅重之。時名學者江澤民亦敬其為人﹐每稱“南山先生”﹐以晚輩自居。《元詩選》三集輯有其《南山先生集》一卷並附其小傳。 汪澤民(127─1355)   元詩人。字叔志﹐號堪老真逸。舉源(今屬江酉)人。初以《春秋》中鄉貢﹐授寧國路儒學正。延枯五年(1318)登進士第﹐授平江州同知﹐尋遷南安路總管府推官。了母憂。服除﹐授平江路推官﹐升克州知州﹐所至有能聲。召人為國子司業﹐與修遼、宋、金三史﹐書成﹐除集賢直學士﹐尋以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歸。退居宣州﹐與張師愚合編成《宛陵群英集》十二卷。至正十五年(1355)﹐長槍軍起﹐城陷被殺。溢文節。其詩稿散亡﹐《元詩選》三集輯有《剉欼斃鏟A芬瘓懟I□絞錄<□對□貳肪硪話宋濉? 歐陽玄(1273─1357)   元詩文家。字原功﹐號圭齋。測陽(今屬湖南)人。延枯二年(1315)進土。授平江州同知﹐調蕪湖、武岡縣尹。人為國子博士﹐遷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天歷間﹐為藝文少監﹐預修《經世大典》。元統元年(1333)﹐改太常禮儀院金事﹐拜翰林直學士﹐修《四朝實錄》﹐俄升侍講﹐兼國子祭酒。至正初﹐詔修遼金來三史﹐為總裁官。五年﹐拜翰林承旨。以湖廣行省右丞致仕。卒贈大司徒﹐追封楚國公﹐溢曰文。十歲能屬文﹐弱冠後尤究心經史百家﹐於宋儒理學鑽研甚深。為元代散文大家﹐名與虞集相評。凡宗廟朝廷雄文大冊、播示萬方制詔多出其手。海內山J﹔I名勝、佛寺道觀及王公貴人碑傳﹐以得其文辭為榮。孔齋《至正直記》謂其作文“必詢其實事而書﹐未嘗代世俗夸誕”。揭澳斯序其集﹐謂其文“豐蔚而不繁﹐精密而不晦者﹐有典有則﹐可諷可誦﹐無南方惆喻之音﹐無朔土暴悍之氣”。宋泳序其集﹐稱其文“意雄而詞贍”﹐“可謂奇偉不凡”﹐以之與宋歐陽修並舉﹐譽為“雙壁相望﹐照耀兩間”。亦能詩詞。著有《圭齋集》。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二。 楊祥(﹖一1327)   元雜劇作家。先世居浦城(今屬福建)﹐後遷海鹽激浦(今屬浙江)。至元三十年(1293)從征爪哇﹐任宣慰司官﹐招降有功﹐授安撫大帥。大德七年(1303)任浙東道宣慰副使。後累官至嘉議大夫、杭州路總管。卒溢康惠。節快風流﹐善音律﹐與貫雲石友善。雲石散曲駿逸為當行之冠﹐權獨得其傳。所作散曲有“天馬脫羈”之勢﹐惜不傳。其子楊國材、楊少中與鮮於去矜交好﹐去矜亦擅長樂府﹐故楊氏家憧皆春歌南北調。海鹽之人得其家法﹐以能歌聞名於浙右。南戲海鹽腔之流行﹐實與楊氏有關。所作雜劇《忠義士豫讓吞炭》、《承蟻i罨艄夤碲傘貳Ⅰ斷賂呃鼉吹虜環□稀啡□鄭□□妗I□絞錄<□對□貳肪磯□籓。 陳用(﹖一約1367)   元詩人。字怕將。無錫(今屬江蘇)人。舉博學宏詞﹐為蘭溪州判官﹐累官翰林學士﹐遷兵部尚書﹐出為河南行省參政﹐卒於軍前。賈仲明謂其“文章政事﹐一代典型。和曲填詞﹐乃其余事。打撈淑陽﹐舉世服之”(《錄鬼簿續編》)。工詩。《元詩選》三集輯有其《怕將集》一卷。生平事跡見《錄鬼簿續編》。 劉邀   元詩人。字聲之。莆田(今屬福建)人。曾以經學教授錢塘。與5州劉漢交往甚密﹐二人並以德行文章稱譽一時。又與黃語、鄧文原友善。歿後﹐門人程士弘集其遺文若幹篇﹐又有黃話所藏五七言古律詩十二首﹐一並匯積成集﹐由劉漢作序﹐黃譜寫跋。《元詩選》三集輯有其《聲之集》一卷並附其小傳。 劉說瑞   元詩人。號如村。南豐(今屬江西)人。劉謀次子。元英宗至治年間﹐曾寫律詩五十首﹐追懷宋末仗義死節之士﹐題曰《昭忠逸詠》。詩後各附其抗元事跡﹐涉及除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外﹐尚有都統、儒士、布衣、烈女等。作品凜凜有生氣﹐極富民族氣節。鄉人趙景良將《昭忠逸詠》與劉戰《補史十忠詩》合編﹐再附入汪元量等人傷時悼事之作若幹首﹐總謂《忠義集》。《元詩選》二集錄其詩五十余首。生平事跡見清萬斯同《宋季忠義錄》卷一六。 李洞(127─1332)   元文學家。字溉之。膝州(今屬山東)人﹐僑居濟南。工詩文﹐尤善書。姚除見其文﹐深嘆異之﹐力薦於朝﹐授翰林編修﹐累官至奎章閣承制學士。天歷二年(1329)預修《經世大典》﹐書成﹐弓l疾歸。復除翰林直學士﹐竟以疾不能起。《元史》本傳稱﹕“其為文章﹐奮筆揮灑﹐迅飛疾動﹐淚浪滔滔﹐思態疊出﹐縱橫奇變﹐若紛錯而有條理﹐意之所至﹐臻極神妙。”所居有湖山花竹之勝﹐作亭曰“天心水面”﹐文宗命虞集為之作記。著有文集四十卷。《元詩選》I集輯有《溉之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三。 揭候斯(1274─13叩)   元詩文家。字曼碩。富州(今江西豐城)人。早有文名。延信元年(1314)﹐程短夫、盧摯薦為翰林國史院編修。文宗開奎章閣﹐首播為授經郎。預修《經世大典》﹐授藝文監丞。元統初累遷翰林侍講學士。至正三年(1343)﹐奉詔總修遼金宋三史﹐染疾卒於官﹐溢文安。詩列“元詩四大家”﹐文居“儒林四傑”。《元史》本傳稱其“為文章敘事嚴整﹐語簡而當。詩尤清婉麗密”。如《女兒浦歌》﹐風調輕揚﹐不在南朝樂府以下﹐可見其所長。又如《登祝融峰贈星上人》﹐有李太白之豪放﹐《夏五月武昌舟中觸目》﹐得三謝(謝靈運、謝惠連、謝眺)之旨趣。有《揭文安公集》行世。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一。 鐘剛成(約1275─1345以後)   元曲作家、評論家。字繼先﹐號醜齋。杭州(今屬浙江)人﹐祖籍對樑(今河南開封)。至元末、大德初分別為杭州儒學正鄧文原、路學教授曹克明之高足。及成年﹐以明經累試於有司﹐不克遇。從吏則有司不能辟﹐亦不屑就﹐因杜門養浩然之志﹐創作詩文雜劇散曲。善音律、隱語﹐有文集若幹卷藏於家﹐今俱不傳。樂府小曲﹐長篇大什﹐臉炙人口﹐每不遺稿﹐未能成編。所作雜劇《寄情韓詡章台柳》、《譏貨賂魯褒錢神論》、《宴瑤池王母給桃會》、《韓信低水斬陳余》、《漢高祖詐遊雲夢》、《孝諫鄭莊公》、《馮援焚券》等七種﹐今亦不傳。《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五十九首、套數一套。平生廣交曲家﹐嘗聆聽鄭光祖、宮天挺、金仁傑、曾瑞、鮑天枯、施惠等論曲﹐又與華景臣、趙良粥、陳無妄、廖毅、周文質、朱凱、王曄、王仲元等曲家交厚。復從陸登善、吳弘道處獲前輩元曲憬鰬U希□罡杏誶□宜涿諾詒拔Ⅰ18拔徊徽瘢□□哺挪┤叮□閿鋅陝跡□熳□傘堵脊聿盡罰□□□伊4□約目□N□執嬤臥□□非□分□匾□南住T□煒□□□骱笮蚱澇唬骸熬□□亂禱怨猓□男袖溉螅□蟊倉□濬□贍薌把桑俊薄短□駝□羝住菲榔淝□省叭縑誑氈ζ闆薄I□絞錄<□堵脊聿拘剷唷沸〈□□512□塚□脊聿荊┬煒□笮蚣八錕□淞對□□銥悸浴貳? 丁五   元詩人。字件容。天台(今屬浙江)人。延枯初遊京師﹐公卿奇其才。與楊載、范培同薦人館閣﹐自度當國者不能用﹐不俟報可﹐翩然辭去。乃絕黃河、想樑楚、過雲夢、窺沉湘、涉廬阜﹐浮大江而下﹐僑寓金陵城北﹐放情詩酒。其詩不事雕琢﹐而自然超逸。楊翩序其詩﹕“必因酒而作﹐引筋揮毫﹐若不經意﹐而語率高絕。”(《檜亭集》卷首序)故當時論詩者﹐亦以太白方之。著有《檜亭集》九卷。生平事跡見《元書》卷八九。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