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八月桂花香──漫談古中國的考試   曾有前人道是﹕   何物動情﹐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二月春闈﹐八月秋試﹐平生杏花春裡﹐流光桂子香中。大好光陰﹐翻來覆去﹐不過是肝腸寸斷﹐方才有韋編三絕罷了。   良辰美景奈何天﹐進不能執手美眉﹐退不能大吃月餅﹐隻能淚眼相望溫書去﹐之乎者也入夢來﹐偶爾輕狂也隻不過咬著筆頭偷看添香紅袖切橡皮﹐聊勝於無罷了。   唉﹗   很多年前﹐俺就這樣咬著筆頭在寒窗下沉思過﹐左顧右盼﹐兼濟天下之後﹐幹和現在的小朋友們一樣的勾當──從抽屜裡偷偷抽出一本蔡志忠漫畫……   想那古人﹐固然沒有漫畫可看﹐但也有些同學要關心的家國大事太多﹐所以考試的時候難免要出故障。   宋朝有無名氏《青玉案》一首說得好﹕   “釘鞋踏破祥符路﹐似白鷺﹐紛紛去﹐試錄襆頭誰與度﹖八廂兒事﹐兩員值殿﹐懷挾無藏處。   時辰報盡天將暮﹐把筆胡填備員句。試問閒愁都幾許﹖兩條蠟燭﹐半盂餿飯﹐一陣黃昏雨。”   可見用兩名老師監考﹐乃是古有成例﹐做小抄﹐也不是作弊新花招。   作弊和考試的歷史一樣悠久﹐隻不過它的技術水平一向都超越考試水平。這也容易理解﹕對於貓來說﹐不過是一頓午餐﹐但對於耗子來侗寣潟砟螳恣慼暴HK□鑰憑俁伎劑艘磺□□俁嗄炅耍□故侵矯孀饕擔□□衷詰淖鞅拙筒蠲揮蒙霞淶□佬橇恕?   古往今來﹐第一作弊高手是唐朝的溫庭筠。   “雞聲茅店月”小溫﹐有個外號叫作“八叉”。《全唐詩話》說這位老兄﹕“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號溫八叉。多為鄰舖假手﹐日救數人。”活脫脫一位考場上的活雷鋒。   好在那時也不很追究高考作弊責任人﹐所以小溫還能優哉遊哉﹐當一條“吞舟是漏”的大魚──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大唐朝的考試制度還是不夠完善的。   這樣急公好義而且出手必捷的槍手﹐如今是找不到了。   唉﹐這恐怕就是傳說中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罷﹗   不過楚莊王說﹕“持藝必死。”   小溫作為古往今來第一槍手﹐如果不栽在這上面﹐也實在不夠風雅。   唐宣宗好聽“菩薩蠻”﹐相爺令狐□拍馬屁﹐請小溫作槍手代寫﹐“假其新撰密進之”──假﹐借也﹐就是說﹐署名令狐在前﹐小溫在後或者省略。   這種事兒﹐雖然還不至於引起吐蕃、契丹等國情冶人員的關注﹐但絕對是大唐朝頭等國家機密──就算是白痴﹐也應該明白的。   可是“八叉”在這事兒上﹐比白痴還白痴﹐得意忘形﹐逢人便吹。   這讓令狐相爺的國內國際形象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所以﹐大唐朝以破壞考試公平罪──當然不能說是泄密──把“八叉”貶為方城令﹐判決書寫的是“孔門以德行為先﹐文章為末。爾既德行無取﹐文章何以稱焉﹖徒負不羈之才﹐罕有適時之用。”   因為人品不好﹐協助他人作弊﹐所以成績取消﹐下放地方勞動改造。於是古往今來第一作弊高手﹐不得大展其才﹐隻能“竟流落而死”﹐空給我們留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千古名句。   第二個作弊的著名人物﹐就不象小溫這麼幸運了。他宎蝺E殖S□竦模□□頁杉ㄈ□咳∠□□澩□丈聿壞貌渭癰嚦肌?   其實他很冤﹐論成績﹐他沒準真能考個狀元﹐最起碼上進士科調檔線是沒有問題的。   他的罪名是“通同作弊”。   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寅唐伯虎同學。   伯虎完全是可以上線的﹐但因為他以前拿過奧賽金牌﹐名氣太大﹐所以出了問題──心急的同學要問了﹕該保送吧﹖這也能落榜﹖   問題出就在這個“保送”上。   話說那年高考﹐主考官是位程詹事﹐大家知道﹐大明朝公務員的工資是很低的﹐像海瑞當縣長的時候﹐經常買不起肉給老媽吃﹐死了也沒口像樣的棺材﹐在“慎終追遠”兩方面做得都不好﹐所以不能“民德歸厚”﹐隻能當窮官樣板﹐苦守寒窗──當然﹐他養得起姨太太﹐可見即便是清官﹐天人交戰﹐也不一定人定勝天的﹐孔老二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主要是因為他來不及看到海瑞──這樣的人還是有﹐隻是有點鳳毛麟角罷了。   程詹事的工資也不高﹐就算加上冰、炭敬﹐也不算富裕﹐為了給部門創收──當然﹐犯了事兒都這麼說──就向社會青年提供高考試題庫﹐可能還舉辦了相關的輔導班──其實這性質和今天什麼“命題小組”的老師出來簽名賣參考書﹐辦考研輔導班是一個性質的(俺總是忍不住要插嘴點評兩句﹐所以破折號多了點)──自然也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可能是收費標準沒有通過物價局核準﹐也沒有開什麼聽証會﹐所以據說有些群眾有意見──主要是買不起也考不起的有意見──教育部怕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就想出一計。   程詹事就找唐伯虎同學談話﹐先追述了一下歷年來大明朝禮部下轄各級教育部門對唐同學的培養和關懷﹐繼而談了談組織上對唐同學的信任﹐再然後就轉入正題了。   具體內容﹐外面扒窗欞的同學沒有聽見﹐因為聲音比較小──估計又是涉及國家機密ꄿ   據目擊証人說﹐接下來那幾天唐伯虎同學心情很好﹐但行為反常﹕   一、 天天吃肉﹐也不發牢騷說什麼“肉食者鄙”了﹐大有與官僚主義同流合污的趨勢﹐脫離了我等糞青本色﹔   二、 不復習功課﹐也不愛惜書籍──連宋版《論語》都燒了﹔   三、 在宿舍高呼“八股考試萬歲”等齷齪口號﹔   四、 夜間外出鬼混。據說有人在麗春院附近看到他鬼鬼祟祟地出沒﹔   五、 人家都在溫書﹐他卻在畫春宮圖﹐還送人﹔   六、 花錢如流水﹐從蘇州上京趕考時帶的三百兩銀子花光了不說﹐還找同鄉祝枝山借了五十兩﹐說是放榜之後雙倍奉還﹔   七、 …………………………………………………………   總之﹐唐伯虎表現出來的樣子就像是已經考上了一樣﹐故引起部分警惕性較高的考生的懷疑。   該懷疑若幹天後被証實﹕唐伯虎同學一次酒後在與人爭風吃醋中口吐真言﹐大拍胸口說老子今科中定會元了。   此語引起在京廣大考生的疑惑﹐導致謠言四起﹐甚至有個別不法之徒趁夜半將“貢院”的招牌改成“賣完”﹐嚴重影響了大明朝廷執政為民、立考為公的光輝形象。   大明朝中央對此高度重視﹐成立了專案小組負責查處此事﹐專案小組領導成員紛紛向公眾表示﹕這一次中央下了決心﹐對此事一定要徹查到底﹐一定會給廣大考生和考生家長一個交待。對當事人﹐查實確有責任者﹐一定嚴肅處理﹐決不姑息。   經三法司、東廠、錦衣衛等部門組成專案組聯合調查﹐認定本科主考官程詹事等人﹐確有不法行為﹐但禮部尚書及文淵閣大學士某某等領導再三強調﹐此純屬個人行為﹐不影響禮部及高考的公正嚴肅形象。   最後﹐相關人等被依法懲處﹐唐伯虎同學被定性為“通同作弊”﹐終身取消高考資格。   以上屬於瞎扯﹐但又不完全是瞎扯。   和大唐朝比較起來﹐大明朝的考試制度(至少是監管制度)顯然進步多了──可是﹐大明朝的人才﹐並不見得比大唐朝多﹐大明朝的作弊案例﹐並不比大唐朝少。   大唐朝太宗皇帝﹐曾經去觀摩過士子考試﹐看完大有感觸﹐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巧得很﹐大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也附庸風雅﹐幹過一回這事兒。不過洪武爺心得不同﹐他看見的是臭當兵的一雙雙大手在書呆子們身上摸來摸去﹐甚至還要脫衣服檢查看有沒有小抄什麼的。   洪武爺感嘆了﹐說讀書人是國家的希望啊﹐怎麼能讓這幫丘八們隨便摸來摸去的﹖遂下令取消檢查。   洪武爺是個多麼關心愛護知識分子的領袖啊﹗   可是﹐洪武爺真的很尊重知識麼﹖   這可不見得。洪武年間一場科考﹐洪武爺就搞了個科場案﹐把主考官一幹人等﹐狀元榜眼探花一幹人等﹐處決的處決﹐流放的流放──據說是因為該科取士三百人﹐居然沒有一個北方人﹐顯而易見一定是考官考生聯合作弊了。洪武爺語重心長﹐親自幫助主考官認識一下人民內部矛盾的尖銳性﹐可沒成想這廝居然大逆不道﹐說兄弟們都是按照卷面實際水平錄取進士的﹐一定不會有問題﹐要怪隻能怪北方人水平太差。   於是洪武爺臉一紅﹐就把人民內部矛盾搞成敵我矛盾來處理了。   殺完人﹐洪武爺重開一榜﹐狀元點個北方人﹐才算是平衡了南北利益。   至於什麼“天長第九戴蘭馨”﹐“翠浪”之類的花邊典故﹐就更多了──這一切隻說明一個問題﹐任何貌似端莊的考試﹐實力都不是絕對的決定因素。因為“考場莫論文”嘛。   真正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大概……大概是運氣吧﹖   但即便是這樣﹐自科舉考試出現以來的一千多年裡﹐范進和孔乙己仍然多如過江之鯽。   大唐朝曾經有個黑胖子﹐每到考試前就拿張紙條在考生宿舍裡到處亂跑﹐見人就求﹐“蔣斑g吃煬滸桑□探貪吃煬滸桑 比思醫趟□戳驕洌□□屑□瘓≒□嗨潮閎□□思乙徽琶□□□鮮欏骯□□□□□思值骸保□呈欏凹礎□上攣釋□櫻□允Σ梢┤□□髡摺﹗被垢繳弦徽藕禿□□筧說暮嫌啊?   這往往造成讓人大跌眼鏡的效果。《唐摭言》卷十二﹕“賈島不善程式﹐每自疊一幅﹐巡舖告人日﹕‘原夫之輩﹐乞一聯﹗乞一聯﹗’”   “原夫”是指程式律賦中之起轉語助詞﹐賈島沒有他的老搭檔孟郊刻苦﹐小時候為了吃白食﹐跑到和尚廟裡去玩出家﹐所以律賦基礎打得不好﹐長大後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羨慕得要死又不得其門而入﹐每逢考試隻好抹下面子到處抱佛腳。   據說﹐這也算是儒林佳話了。   懸樑刺股﹐螢囊夜雪﹐十余載甚至數十載寒窗苦讀﹐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唐伯虎晚年作“蓮花落”歌道﹕“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亦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隻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夢中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除了追秋香是自尋煩惱以外﹐其他煩惱大多是讀書讀出來的。   古往今來﹐有這樣煩惱的家伙絕不在少數。   為了讓書呆子們忘卻寒窗苦讀的陣痛﹐轉而望見光明的前途﹐宋真宗皇帝曾親自給同學們打氣﹕“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既然“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隻好拿權位、金錢、女色來利誘書呆子們了。   到清朝﹐更把科舉作為統戰工具﹐滿學士鄂爾泰上書乾隆皇帝道﹕“非不知八股為無用﹐而牢籠志士﹐驅策英才﹐其術莫善於此。”這句話說得甚是直白。   由此語看來﹐科舉本身﹐也不過是懸餌。   還偏偏就有人好吃這懸餌。   廢科舉後好多年﹐有幾個前朝遺民聚在一塊大吃太史蛇羹﹐主人是前清進士江霞公﹐客人是霞公的同年譚延□﹐作陪的是年紀還輕﹐大清末年隻來得及考了個秀才的汪精衛。飲酣﹐座中一人喟然長嘆﹕“如果科舉不廢﹐誰還來革命﹗”說這話的是誰呢﹖前清舉人胡漢民先生。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