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log.roodo.com/faintglow/archives/9698783.html 老師望著湛藍透明的天空。我的心為四周的嫩綠葉色著迷,仔細看那嫩葉的顏色,每一片 都不同。即使同一棵楓樹的枝枒上,也不見同樣色澤的葉子。 曾經跪在那人膝前的記憶,會促使你以後想把腳踏在那人頭上。為了不受到將來的侮辱, 我寧可捨棄現在的尊敬。我寧願忍受現在的寂寞,也不願忍受比現在更寂寞的未來。我們 生在充滿自由、獨立、利己的現在,代價就是必須品嘗這種寂寞! -夏目漱石《心》 很久以前,讀過夏目漱石的《草枕》,很喜歡它。它簡直不像是小說,整個小說就像是抽 象的山水畫。讀了《心》之後,很想再把《草枕》重讀,可惜書不在身邊。 《心》,做為小說的名字,就很讓讀者期待。在這小說中是夏目漱石對自己最深刻真誠的 解剖嗎?會談到生命真正意義的追尋嗎? 夏目漱石生於 1867 年 (換算中國歷史大概是同治年間,太平天國之亂剛被平息),死於 1917 年 (民國 6 年),他大致和《心》中的老師同年紀。夏目漱石讀東京帝大時,畢業 後沒多久就發生甲午戰爭,台灣就割讓給日本。所以說,夏目漱石距離我們現代,其實是 有段距離的。但那時候小說中描寫的日本,已經有撞球檯,有海邊度假游泳的活動,明治 維新西化的日本,好像又沒那麼遙遠。 整個小說的敘述者是老師的學生,在他年輕時偶遇當時還是陌生人的老師,便不自覺得受 他的吸引,要探求老師的思想,化為自己的血肉。和老師交往的過程,除了深入老師的思 想,但老師和師母帶著秘密的關係,還有老師一些憤世嫉俗的行徑,都讓敘述者想更了解 老師的過去。 讀完《心》以後,好像吞了一大團食物。很美味,但久久難以消化。敘述者受了老師的思 想得吸引才跟隨他,甚至覺得老師和他,比親生的父親和他距離要近得多。這"道"也像 是"以心傳心",以"生命來實踐"來換取的,"道"似乎和老師早年和叔父和 K 和小 姐的經歷有關,那這"道"到底是什麼呢? 重讀以後,漸漸有了自己的解讀了。 小說提到,老師的思想是從生活中直接體驗產生的。所以只要觀察《心》中主要人物的行 為,和其他人的不同,就可以窺見老師的思想。 敘述者,老師和 K ,他們的學生生涯有同樣的軌跡:敘述者完成學業回鄉照顧病重的父 親,父親只在乎請客光耀門楣,或是兒子找份體面的工作,好驕其鄉里。老師父親過世後 ,老師的叔父侵占他的財產,K 的父親和養父只願栽培他成為會賺錢的醫師,K 卻只想追 尋"道",後來父親和養父知道了,最後全部都和 K 斷絕關係。三者在不同程度上,同 樣受到家族的羈絆,傳統世俗要會功成名就的觀念的迫害。 上面所引的段落:"我們生在充滿自由、獨立、利己的現在,代價就是必須品嘗這種寂寞 !",就是老師新時代的思想,抱持對任何事物合理的懷疑,自由獨立,不歸附於任何教 條中。也是這樣的期許他的學生,希望學生不把他的話當真理,有朝一日也會踩過他的頭 前進。 尊重每個獨立的人的個性,也實踐和所有其他人不同的自己所體驗到的真理,不畏親情和 物質生活的壓迫,也許是孤獨寂寞的往前進。每一片葉子都有不同的顏色。即使同一棵楓 樹的枝枒上,也不見同樣色澤的葉子。 "盛暑之際明治天皇駕崩。當時我感覺到,明治精神始於天皇,也終於天皇。受到明治影 響最強烈的我們,再苟活下去終究不合時宜,這種感覺激烈的撞擊我心。…"小說中這樣 寫著,明治天皇的死,乃木大將跟著殉死。是夏目漱石寫這小說的起由。 乃木大將,曾參加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當過台灣總督。寫過一首詩:“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鬥瓢傾盡醉餘夢,踏破支那四百州。”明治天皇死後,乃木希典殺死 妻子之後切腹自殺,為天皇殉節。對他的評價,日本人自然和台灣人不同。 台灣,處處仍存在家族的控制,傳統觀念的羈絆,要人人走向自由獨立,路途還很遙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216.151
poototo:請問你讀的版本是?星光? 08/07 22:31
zephyr0315:推這本書 原文版很能看出夏目漱石的功力 08/07 22:57
dolphincello:我讀的是先覺的版本 不覺得特別好 08/08 08:26
black236:小知堂是不是也有翻譯呢? 08/08 22:02
qilai:跟台灣比起來日本才是更傳統的國家吧... 08/10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