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第二節 新儒學的返本開新論   在港台新儒家中﹐唐君毅是一位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學者。他不僅曾經協助錢穆創辦新 亞書院和新亞研究所﹐而且個人在儒家思想的闡釋方面也作過相當重要的貢獻。   1926年﹐十七歲的唐君毅考上北京大學﹐在那裡﹐他聽過樑啟超、胡適和樑漱溟等學 者大家的演講或課程。對於胡適推崇西方文化的態度﹐唐君毅幾乎從一開始就表示反感﹐ 而對樑漱溟所宣揚的儒家思想及保守主義觀點﹐則表示相當的欣賞﹐受樑漱溟的影響相當 深。次年﹐唐君毅轉到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師從方東美和場用彤﹐從他們那裡學到了西 方新實在論哲學。在他求學中央大學期間﹐著名的新儒學代表人物熊十力曾到校宣講其新 唯識論哲學﹐唐君毅又受他影響不小。   在大陸執教的時候﹐唐君毅雖然對中西哲學的異同進行過比較研究﹐並曾著有《中西 哲學思想比較論文集》﹐但是﹐他的治學重點主要在人生哲學和道德問題﹐尚未表現出後 來那麼明顯的新儒學傾向。在這一時期﹐他認為﹐人生的根本在心﹐或者說在精神。因為 從外面看﹐人雖是現實的物質存在﹐但是從內裡看﹐則人是精神的存在。精神與身體比較 起來﹐更能代表人的“自我”。因此﹐心是身的主宰﹐而身則隻是心的外殼。基於此認識 ﹐他把人的一切活動都視為心的活動﹐精神的活動。他指出﹐人生的目的不在追求快樂﹐ 不在滿足欲望﹐也不在求生命的更廣大豐富﹐而應該在實現自我。人生的最大幸福﹐乃是 純粹的精神活動的幸福。人要時時以反芻的精神細細地品味生活的意義﹐去求取人生的智 慧﹐使自己的心靈對於真理永遠有新發現的歡悅。同時﹐人不要悲嘆自己的失望﹐而要勇 於戰勝自己的煩惱﹐也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化為狂歡﹐而要經得起生活的狂瀾。   唐君毅到香港之後﹐由於直接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激烈沖突﹐便將學問的重點逐步轉到 文化問題上來。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省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考察和直接感受﹐他覺得應 該解決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新"問題。在中西文化的根本區別方面﹐唐君毅在前人探討的基 礎上﹐認定中國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視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視科學與 宗教;中國文化重人倫﹐西方文化重個人自由;中國文化重統緒﹐而西方文化重分殊。他具 體解釋道﹐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不同的地方﹐關鍵在於中國思想很早便特重視"人"的觀念 。儒家的六經是中國最早的經典﹐六經主要講的便是"人道"。中國的經典也講天﹐但中國 古代講天﹐重要的是為了治歷法、明天時。這和西方或印度的宗教基本不同。自孔孟以來 ﹐中國文化更明於人禽之別﹐著重指明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有仁義理智四端﹐以此系 統地確立了著重人道的根本精神﹐而西方文化所重的是物。西方的心理學、生理學、人類 學研究的雖是人﹐但是這種研究實際上是把人作為一種物來研究﹐是把人的構造當作一部 活的機器來研究。至於說中國文化重道德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這是更明顯不過 的了。唐君毅指出﹐中國文化發展到周代﹐特別重視禮樂﹐這種重禮樂的精神﹐就是重道 德和藝術的精神。孔子以六藝教人﹐就含有道德藝術的意義。在仁義禮智四德中﹐智德居 於朱德﹐尤其表現出中國文化以道德藝術為先的精神。以藝術的眼光看自然﹐自然便被人 空靈化﹐統屬於道德律之下。因此﹐中國古代求客觀必然的自然律動機﹐就得不到滋長。 故而中國古代的科學與宗教也就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而西方則不同﹐西方自古以來所重視 的都是人的理智的理性活動﹐西方人總是把自然作為與人相對峙的客觀對象來研究﹐所以 西方人以求自然必然律則的科學和向外追求超越精神的宗教便自然得到特別的發展。至於 中國人重人倫﹐西方人重個人自由的分別﹐這是中西文化比較中比較一致的觀點。在這方 面﹐唐君毅格外指出﹐中國人重視人倫的基本特點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特別重視忠信 ﹐不像西方人與人互相疏外。在這種倫理關系中﹐中國人都替對方設想﹐將心比心﹐人人 都超越個人的自私心﹐而從對方的心中去發現自己的價值。西方文化則不然。西方文化自 古以來就表現了尊重個性自由的精神。特別是到了近代﹐由於社會分工的過度發展﹐人被 不斷地個體化﹐故而人們無不崇尚自由﹐因此有天賦人權、人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的口 號。   對於中西文化特點的分析﹐唐君毅比較突出的貢獻是他認定中國文化重統緒﹐西方文 化重分殊。在這一判斷上﹐似乎尚不見前人的研究。唐君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階級的分 化不明顯﹐個人又很容易改變職業﹐所以文化學術就著重統緒而忽視分類。也就是說﹐注 重各類文化學術精神的融合而不重視文化學術的多途發展。當代中國在文化中分出宗教、 政治、藝術、哲學、科學、經濟、文學等等﹐實際上都是西方輸入而中國樂於接受的﹐而 不是中國文化本有的特征。中國古代各派的學術雖然也有其所重的宗旨﹐如朱熹重窮理居 敬﹐王陽明重本心良知﹐但這隻是他們講學的重心不同﹐而不是表示他們主義的不同。故 不同宗旨的學術文化﹐在中國古代常常可以互相涵攝而並存。所以﹐在唐君毅看來﹐中國 文化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融合性﹐或一體性。而西方文化則相反﹐基本特點就在於它的 分殊發展。它很早就有宗教、藝術、科學、文學、哲學等等的學科分類。到了近代﹐這種 文化學術的分類是癒分癒細﹐不同的主義和派別﹐癒來癒多﹐各種學術文化中的人物都喜 歡各行一端﹐呈其所長﹐顯其所偏。所以西方每一時代中備文化流派的獨特精神就比較彰 明顯著。如一時代的宗教﹐或主一神﹐或主多神、超神或泛神。文學中各派或為浪漫﹐或 為寫實﹐或為古典。哲學中各派或倡唯心﹐或倡唯物。因而西方文化自始就表現出色彩斑 讕的景象。   基於此﹐唐君毅把中國文化稱為"圓而神"﹐把西方文化稱為"方以智"。圓而神﹐就是 說中國文化以神來把握萬物﹐能與天地周流而轉。方以智就是說西方文化能以理智把握事 物﹐能得其一而不能盡其二。他說﹐中國文化是自覺地求實現﹐而非自覺地求表現﹐西方 文化則是能自覺地求表現﹐而未能真成自覺地求實現。中國文化能隨具體事物變化﹐而具 與之宛轉俱流之智慧﹐因而是圓而神。西方文化善把握普遍的概念原理﹐都是直的﹐其一 個接一個﹐即成為方的﹐因而是方以智。鑒於此﹐唐君毅認為中國文化的缺點在於未能多 途的發展﹐未來的中國文化應該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神﹐做到盡量的多途發展。這正如一把 傘﹐要盡量地撐開。西方文化的缺點﹐在於它往而不返﹐故西方文化雖然現時表現出奇光 異彩﹐但將來如何﹐卻很難說。   顯然﹐唐君毅對中國文化表現出相當的自信心﹐並認為西方文化的未來發展如欲克服 自身的問題必須學習中國文化重統緒的精神。唐君毅以為由孔孟開創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基 本核心是依天道以立人道﹐而使天德流行(即上帝之德直接現身﹐於人性、人倫、人文之精 神仁道。中國文化的精神在於一方面以天心即人心﹐另一方面以常人心見天心。這種精神 依宋儒的說法﹐就是依太極以立人極﹐而於人極中見太極。用西方理性主義思潮的術語說 ﹐就是直接依絕對之生命精神﹐以成就主觀生命精神﹐而使絕對精神生命內在於主觀生命 精神﹐並通過主觀生命精神﹐以表現於客觀生命精神。   既然中國文化的精神是這樣的有價值﹐那麼中國文化何以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時是那 樣的不堪一擊﹐步步退守﹐以至於全線崩潰?對此﹐唐君毅的解釋是﹐百年來﹐西方文化確 實對中國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但這主要表現在西方的科學思想與民主思想輸入中國所 造成的問題。科學的態度是懷疑的態度﹐是對任何問題都要問一個為什麼﹐甚至對為什麼 還要問一個為什麼﹐直至問到使人自認對他所知的東西不知道為止。在這種態度的支配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東西都經不起追問﹐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並不一定壞的東 西都在這種追問下逐步喪失。而且﹐科學方法的應用﹐也同樣起到瓦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作 用。因為科學的方法是從事理智的分析。而理智的分析﹐都是從解剖和破壞對象開始的。 這樣﹐中國文化就面臨著重建人文的問題。   至於西方民主思想的輸入﹐更引起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的破壞與混亂。西方的民主思 想特別重視人的人格和人權﹐這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味加以提倡﹐特別是在整個文化 中講民主﹐而不局限於政治學的范圍內講民主﹐就有可能走到抹殺社會倫理的地步。比如 ﹐如果僅僅重視個人的人格﹐則我要維護我個人的尊嚴﹐那麼可不可以不孝敬父母﹐不尊 重別人呢?在唐君毅看來﹐雖詏@髦貧讓裰魎枷氬2灰歡n褪瞧蘋瞪緇崧桌恚□□翹岢□? 附帶效果﹐則可能嚴重破壞中國家庭和社會倫理。於是中國文化也面臨著一個重建道德倫 理的問題。   既然中國文化面臨一個重建的問題﹐那麼怎樣才能重建呢?唐君毅認為﹐中國文化是一 真實不虛的存在﹐它貫穿於中國過去的歷史中﹐也將貫穿於中國當前的現實歷史和未來的 歷史中。問題是中國文化需要復興﹐中國文化的復興就需要對癥下藥﹐就要明白中國文化 的問題之所在。為此﹐唐君毅提出幾條基本看法是:   第一﹐依本成末。本即根本﹐即本體。末即用﹐即本之外在表現。唐君毅認為﹐中國 文化在本原上﹐或者說在度量上﹐在德量上﹐乃已足夠﹐無足以過之者。中國文化所缺的 是沒有充量的表現。因此﹐中國文化必然依本而有一多途的發展。此即依本成末。但是尤 有本而無末﹐有如身軀和四肢﹐四肢不發達﹐終累及身軀。在唐君毅看來﹐中國的先哲太 偏重於視人文為人心的流露﹐以及視人文直接為陶養人格精神之用﹐而未重視使人的精神 開展為一分途發展的人文世界﹐故有中國文化的危機。今日欲消除中國文化的危機﹐隻有 依賴人文世界的多方分途發展。中國文化隻有立足於中國文化的根基﹐充分吸收西方文化 多途發展的精神﹐才能使中國文化克服危機﹐走上全新的發展道路。唐君毅這裡的所謂多 途發展﹐實際上就是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改變原來隻重視內聖而忽略外王的弊病。他認 為﹐外王的基礎在內聖﹐但內聖必須化為外王。沒有內聖的功夫﹐外王的事業終不能長保 ﹐但是沒有外王﹐內聖便缺少外在的表現。   第二﹐返本開新。唐君毅認為﹐遍觀中外歷史﹐每一新的創造﹐無不以復古為前導。 在中國古代﹐不要說孔墨俱道堯舜﹐就是王安石、王莽也都主張復古﹐而他們都是要改革 時代的。韓癒、柳宗元倡導文學復古﹐但他們都是開一代文風的大文學家。韓非、王充反 對復古﹐而他們思想的價值﹐卻隻在懷疑方面﹐而並不在於建樹。追逐時文的﹐一般都是 一些輕浮之徒。西方文藝復興是復古希臘文化之古﹐啟蒙運動時的政治法律思想是復斯多 葛派之古﹐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復原始的神化歌謠之古。總之﹐文化發展的一般趨 勢﹐總是以復古為革新。顯然﹐唐君毅的這種說法是樑啟超、沈有鼎等人說法的延續。樑 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曾揭示清代學術以復古為解放的一般規律﹐沈有鼎於1937年在 那篇著名的《中國哲學今後的開展》一文中也指出﹐"中國文化 同其他文化一樣有它特殊 的波動方式﹐一往一復的節律。……每一次新的文化產生﹐是對舊的文化的反動﹐是革命 ﹐同時是回到前一期的文化精神﹐是復古。隻有革命是真正的復古﹐也隻有復古是真正的 革命。每一次新的文化產生﹐是綜合著正反兩方面的精神﹐而達到一個新的﹐自古末有的 形式的。因此是前進﹐不是後退﹐是創新﹐不是因襲﹐是成熟﹐不是返舊;也隻有創新才是 真正的復古。"據此可知唐君毅的復古革新論的說法並不是最新的創造。隻是他在談到中國 文化的未來怎樣以復古進行救治時﹐明顯是主張以宋明理學作為中國文化復興的基礎。他 說﹐原因很簡單﹐一切被認為復古主義的人﹐都是有感於當前現實的社會文化之種種弊端 ﹐而此一弊端﹐在距另一文化精神之前一時代﹐則不存在。反之﹐救治此一時代之弊端之 文化精神﹐恆恰巧在前一時代;於是便重加以提出﹐以為改造現代的文化之缺點﹐而推進時 代向更合理之路上走的借鑒。而今日中國文化之弊主要表現在三百年來清代學術文化使人 心靈流盪而不能凝聚﹐散亂而不能回歸。所以今天要復興中國文化﹐就必須弘揚宋明時期 的心性之學﹐矯正清代以來的學術之偏﹐重新重視內聖之道的精神。從而使中國文化在宋 明理學的根基上尋求多途的發展。此即返本開新的全部意義。   第三﹐回流反哺。唐君毅提出回流反哺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他對中國共產黨統治現實 的誤解。他認為﹐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就必然要否定和廢棄中國傳統文 化。因此今天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便自然落到流落海外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化人 的肩上。本來的中國文化發展﹐將由這些海外的中國人先進行弘揚﹐然後再反過來影響大 陸。這就是他所說的回流反哺的意思。顯然﹐這個看法是片面的。   第四﹐回應挑戰。所謂回應挑戰﹐實際上是針對西方文化的沖擊而言。唐君毅指出﹐ 中華民族文化在其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挑戰﹐但都回 應過去了。然而﹐中國文化現在所經歷的西方文化的沖擊是空前的﹐中國文化如果不能很 好地綜合以往的各種回應方式﹐便很難度過今天所受到的挑戰。那麼如何回應這種挑戰呢 ?唐君毅認為主要是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中國文化如果能夠很好地以過去的仁教去統帥和 接受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思想﹐正像中國過去接受佛教而又超越佛教﹐創造出中國特色的新 佛教那樣﹐中國文化便能戰勝西方科學與民主思想的挑戰而重建自己的新體系﹐重新坦然 地面對世界﹐走向未來。 -- 悲夫﹗古書之不存。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