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第七章 隋唐﹕儒學再度官學化 第一節 政治統一與三教合一   隋朝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意義不僅在於結束了幾百年來南北分治 的局面﹐而且開始將南北文化融為一體﹐優勢互補﹐從而為唐朝的文化繁榮以及宋明時期 中國文化的再生創造了條件。即使僅從儒學的發展情況看﹐享國短暫的隋朝雖然並沒有最 終幾成南北儒學的統一、儒釋通三教的融匯與合一﹐但是﹐如果沒有隋朝的短暫過渡及隋 朝儒家學者的努力﹐恐怕唐初的儒學統一不可能那洋快、那樣徹底。故而從這個意義上說 ﹐隋朝歷史雖然不長﹐但隋朝儒學則在儒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   就隋朝政治統治者對儒學的態度而言﹐基本上是利用與扶持。隋文帝楊堅既然憑借儒 學的智慧資源完成了北周到隋的權力和平交替﹐又憑借儒學的大一統理念完成南北統一﹐ 因而無論他怎樣喜歡釋道二教﹐也根本不可能對儒學表示反感。相反﹐在他奪權之後更感 儒學足以利用﹐於是不僅多次下詔提倡儒家的禮儀道德以恢復和重建社會秩序﹐而且上台 伊始﹐盡易北周官儀﹐依照儒家典籍中的規范﹐復漢魏之舊。儒家學術一時間獲得空前發 展。據《隋書‧儒林傳》序﹕"自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說紛綸﹐無所取正。葦x駙咂謐? 歷﹐平一寰宇﹐頓天網以掩之﹐賁旌帛以禮之﹐設好爵以縻之﹐於是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 士靡不畢集焉。天子乃整萬乘﹐率百僚﹐遵問道之儀﹐觀釋奠之禮。博士罄懸河之辯﹐侍 中竭重席之奧﹐考正亡逸﹐研核異同﹐積滯群疑﹐渙然冰釋。於是超擢奇雋﹐厚賞諸儒﹐ 京邑達乎四方﹐皆啟 校。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裡﹐講誦之聲﹐ 道路不絕。中州儒雅之感﹐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由此可知﹐隋朝的建立確實為儒學繁 榮與發展帶來了機會﹐如果不再發生大的政治事件﹐儒家學術必能再度輝煌。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就隋文帝的個人興趣而言﹐他對儒學的尊重﹐並非發自內心﹐他 幾乎始終如一地認為﹐隋朝之興皆由於佛法。特別是他出生在馮翊般若寺受智仙尼撫養的 特殊經歷﹐以及少年時代那些僧尼近於神奇的預言之深刻影響﹐使文帝對佛教產生發自內 心的好感﹐所以他在奪取政權之後便立即改變北周武帝毀滅佛法的政策。再據《隋書‧經 籍志》﹐開皇元年﹐命全國恢復佛道二教﹐"普沼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 像。而京師及並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並官寫一切經﹐置於寺內﹔而又別寫﹐ 藏於秘閣。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所有這些﹐ 不能不對儒學的恢復與發展產生相當的負面影響。據《隋書‧儒林傳》序說﹕"及高祖暮年 ﹐精華稍竭﹐不悅儒術﹐專尚刑名﹐執政之徒﹐咸非篤好。暨仁壽間﹐遂廢天下之學﹐唯 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儒學又進入一個衰落期。   維文帝而立的是楊帝﹐他和乃父一樣也篤好佛教﹐隻是他在倡導佛教的同時﹐也注意 對佛教進行一定的限制﹐從而有可能為儒學的恢復與發展留存相當的空間。《儒林傳》序 接著說﹕"煬帝即位﹐復開癢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征辟儒生﹐遠近畢至﹐使 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莽出 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所制諸經義疏﹐ 紳咸師宗之。既而外事 四類﹐戎馬不息﹐師徒怠散﹐盜賊群起﹐禮義不足以防君子﹐刑罰不足以威小人﹐空有建 學之名﹐而無弘道之實。英風漸墜﹐以至滅亡﹐方領矩步之徒﹐亦多轉死溝壑。凡有經籍 ﹐自此皆淹沒於熄塵矣。遂使後進之士不復聞《詩》、《書》之言﹐皆懷攘奪之心﹐相與 陷於不義。"也就是說﹐盡管煬帝有心興儒弘道﹐無奈時勢使然﹐儒學在隋朝並沒有真正獲 得恢復﹐更不要說有多少發展了。   而且﹐從文帝、煬帝的基本心態看﹐他們雖然一方面看重儒學的教化治世功能﹐對於 儒學的恢復與重振給予適當的扶持﹐但是在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從骨子裡相信"我興由佛法 "﹐因而他們在扶持儒學的同時﹐對於佛教的恢復與發展給予更多的財力及政策支持。正是 在這種不平等的競爭條件下﹐儒學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恢復﹐但與釋道二教的地位相 比﹐隋朝儒學在三教中的地位可能最低。據《隋書》卷七十七《隱逸傳》載﹐曾有人問隋 朝名士李士謙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儒學隻是佛道二 教的陪襯﹐這大體可以反映儒學在隋朝的實際地位。   如果儒學能夠始終如一地堅守獨立的陪襯作用也還不錯﹐最為可悲的是隋朝儒學的這 種陪襯作用並不是獨立的存在﹐而隻是依附於釋道二教﹐起到助佛宣教的作用。仍據前引 《隱逸傳》﹐"士謙善談玄理﹐嘗有一客在坐﹐不信佛家報應之義﹐以為外典無聞焉。士謙 喻之曰﹐'積善余慶﹐積惡余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豈非休咎之應耶?佛經雲輪轉王道 ﹐無復窮已﹐此則賈誼所言ㄐ摹⌒鵛龰慼撐炁[邪澹□鋈晃□酥□揭病7鸕牢炊□□□駝? 已知其然矣。"似乎儒家的道理隻是為了証明佛教的義理而已。又據《續高僧傳‧達摩笈多 最傳》載﹕"又有晉府祭酒徐同卿撰《通命論》兩卷﹐卿以文學之富﹐鏡達玄儒等教﹐亦明 三世因果﹐但文言隱密﹐先賢之所末辯。故引經史正文﹐會通運命﹐歸於因果﹐意在顯發 儒宗﹐助佛宣教﹐導達群品﹐咸奔一趣。蓋卿博識有據﹐故能洞此幽求。"連儒家學者都如 此自覺地借儒典以宣佛教﹐那麼又怎能指望儒學的地位能有多大的提高呢?不過﹐如果從政 治統一的大背景中來觀察﹐儒家學者自覺地証明儒釋相通雖然有礙於自己學統的純正﹐但 由此也帶來另外一個並非太壞的後果﹐那就是真正結束幾百年來儒釋之間的沖突與鬥爭﹐ 應政治大一統的需要﹐重建學術一統的新體系。   學術一統的趨勢是政治一統的必然產物﹐隻是從隋朝儒學的實際情況看﹐學術一統的 最先發生尚不在儒釋道三教之間﹐而是南北方儒學的溝通與融匯。事實上﹐長達幾百年的 南北分治久已使儒學形成南北不同的學術風格與學術流派﹐如何重建統一的儒家學術﹐實 在是隋朝建立之後儒家學者所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清代學者江藩在《經解入門》中說 ﹕"六朝經術流派﹐見於《北史‧儒林傳序》者甚詳﹐而宗法所在﹐孰得孰失﹐學者不可不 知。王弼名士也﹐非經師也﹔杜預名將也﹐亦非經師。非經師則學無所授﹐信心而談﹐空 疏 漾﹐遊衍無歸﹐撥棄舊詁﹐竟標新說﹐何足稱專門之業?……且南北區分﹐風尚不一﹐ 苟非文分派別﹐兼綜條貫﹐則承學之十﹐何由考其異同﹐定其得失耶﹖”換言之﹐伴隨著 隋朝在政治上的統一﹐儒家學術不僅必將消彌南北門戶的畛域﹐而且勢必要經過一次去偽 存真、考其異同、定其得失的篩選。   但是從隋朝儒學統一南北的實際情況看﹐並不是學統比較純正的北學統一南學﹐恰恰 相反﹐是嚴重摻雜釋道二教思想因素的南學統一了北學。南方雖在政治上亡國﹐但其學術 文化成就則並沒有隨之滅亡﹐而是得以延續和發展。對此﹐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分忻 道﹕"學術隨世運為轉移﹐亦不盡隨世運為轉移。隋平陳而天下統一﹐南北之學亦歸統一﹐ 此隨世運為轉移者也﹔天下統一﹐南並於北﹐而經學統一﹐北學反並於南﹐此不隨世運為 轉移者也。"案史於隋一代經學盛衰及南北學統一﹐說皆明晰﹔而北學所以並入於南之故﹐ 尚末了然。南朝衣冠禮樂﹐文采風流﹐北人常稱羨之。高歡謂江南蕭衍老公專事衣冠禮樂 ﹐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是當時北人稱羨南朝之証。經本樸學﹐非專家莫能解 ﹐俗目見之﹐初無可悅。北人篤守漢學﹐本近質樸﹔而南人善談名理﹐增飾華詞﹐表裡可 觀﹐雅俗共賞。故雖以亡國之余﹐足以轉移一時風氣﹐使北人舍舊而從之。正如王褒入關 ﹐貴遊並學褒書﹐趙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知好尚難反﹐亦改習褒書。庾信歸周﹐群公 碑志多出其手。信有'韓陵一片石可共語﹐余皆驢鳴犬吠﹐之言。此皆北人重南、南人輕北 之証。北方經學折大於南﹐亦猶是也。"南北儒學並不存在著優劣好壞的區別﹐它們在學術 風格、學術取向上的區別隻是南北不同的地理環境、政治環境、學術傳統使然。隻是南學 重文采、標新異、善名理等突出特征不能不引起北方征服者的興趣﹐尤其是當他們經過長 達幾百年篤守漢學的禁錮之後睜眼看南學﹐政治上的勝利者大度吸收南學又有什麼不可以 理解﹐又有什麼可以顧忌的呢?而且﹐南方士人基於亡國之痛﹐更易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文 化優越感﹐因而當南方並入北方之後﹐南方士人的咄咄逼人﹐欲以文化上的優越鄙視北人 ﹐統一北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由南學統一北學是隋朝儒學發展的一個客觀事實﹐然而由此必然連帶的一個問題是﹐ 南方儒學經過幾百年與釋道二教的沖突與鬥爭﹐久已完成三教合流的融匯過程﹐因此﹐當 隋朝實現政治一後﹐以南方儒學為基本架構的隋朝儒學當然並不會再與釋道二教發生更為 激烈的沖突﹐而容易趨於調和與融匯。儒家學者不再認為三教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利益 沖突﹐而在相當程度上接受南朝一些名僧的說法﹐以為三教都是統治階級的工具﹐它們從 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維系和支持社會發展的正常秩序﹐並不必然導致亡國廣天下的結果。 隋朝名儒王通在《中說》之《周公》篇中說﹕“《詩》、《書》盛而秦世滅﹐非仲尼之罪 也﹔虛玄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齊戒修而樑國亡﹐非釋跡之罪也。《易》不雲乎﹕ 苟非其人﹐其道虛行。"在王通看來﹐儒釋道三教隻是一種學說﹐它們可以對政治發生相當 的影響﹐但並不必然地決定政治的進程和結果。   這樣說當然並不意味著王通超越三教﹐站在一種更為公平的立場上評估三教得失﹐事 實上﹐他的儒學立場並沒有絲毫改變﹐他隻不過是比先前的儒者更多一點寬容心而已﹐能 夠哩縷挫承認釋道二教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據《周公篇譏"或間佛﹐子日﹕‘聖人也。’ 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軒車不可以適越﹐冠冕不可以之胡﹐ 古之道也。’”他承認佛教的道理自有其意義和價值﹐但是同時強調佛教畢竟是一種外來 宗教﹐有與中土風俗相格的地方﹐故人中國則泥﹐又據《禮樂篇》﹐或問長生神仙之道王 通說﹕"仁義不修﹐孝悌不立﹐翼為長生?甚矣人之無厭也﹗”強調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在 於生命過程的校與短﹐而在於能否修仁義、重孝悌。這樣﹐王通便站在儒學的立場上﹐對 釋道二教進行了批判和揚棄﹐既承認它們絮甡內匾g庖澹□志艸饉□塹男櫚□約壩肴逖□? 統格格不入的東西。   基於這種認識﹐王通一方面渴望儒學的復興與重振﹐另一方面當然也不會像先前的儒 者那樣盲目排斥佛道﹐相反﹐他期望在容忍釋道二教獨立存在的同時﹐儒學的復興與發展 應該利用、吸收和憑借釋道二教的智慧資源﹐從而實現"三教歸儒"的最終目的﹐重建儒學 的新體系。《周公篇》載﹕"子謂史談善述九流﹐知其不可廢﹐而知其行有弊也﹐安得長者 之言哉。子曰﹕‘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故曰存乎其人’。對於那 種欲廢除佛道二教的強硬主張﹐王通以北朝二武滅佛的經驗教訓為例﹐強調信仰的問題隻 能靠改變信仰來解決﹐強力的壓制隻能適得其反。《問易篇》載﹕"程元曰﹕“三教何如? ’子曰﹕‘政惡多門久矣’。曰﹕‘度之何如?’子曰﹕‘非爾所及也。真君、建德之事﹐ 適足推波助瀾﹐縱風土燎爾。’子讀《洪范說義》曰﹕‘三教於是乎可一矣。’程元、魏 徵進曰﹕‘何謂也?’子曰﹕‘使民不倦。’”據研究﹐《洪范讜義》即為《皇極讜義》﹐ 為王通之祖安康獻公王一所作。此書的內容不得而知﹐然據書名﹐可知是以解釋皇極之義 為核心的著作。《王篇》載﹕"文中子曰﹕‘甚矣﹐王道難行也。吾家頃銅川六世矣﹐未嘗 不篤於斯﹐然亦未嘗得宜其用﹐退而咸有述焉﹐則以志其道也。蓋先生之述曰《時變論》 六篇﹐其言化俗推移之理竭矣。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經決錄》五篇﹐其言聖賢制述之意備 矣。晉陽穆公之述曰《政大論》八篇﹐其含帝王之道著矣。同州府君之述曰《皇極讜義》 九篇﹐其言三才之去就深矣。銅川府君之述曰《興衰要論》七篇﹐其言六代之得失明矣。 余小子獲睹成訓﹐勤九載矣。服先人之義﹐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 ”   子謂董常埶靺e□嵊□蕖對□□罰□□釷仿郟□蛔閼饕玻□岬謾痘始□暈摹費傘□S? 此可見﹐《皇極讜文》不僅是王氏家族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且對王通思想的形成產生過決 定性的影響﹐尤其是其“三才之去就”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王通"三教可一"思想的 形成。他所欲著的〈元經》便是對這一思想的進一步闡釋。惜其真本已佚﹐詳盡情況已不 可得而知。   “三才”亦稱“三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組重要概念﹐主要指天、地、人﹐又指 天道、地道和人道。《易‧系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 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王一的《皇極讜義》討 論"三才之去就"﹐可能就是討論天地人的關系和地位。王通據此討論三教﹐估計也隻是借 用了《皇極讜義》的觀點和方法﹐即三教去就的可能和意義。而所謂皇極﹐據清代學者俞 正壁在《癸巳存稿》卷一《極中也》的解釋﹐就是"中道"。俞氏說﹕"極﹐中也。此達話。 《呂刑》雲天罰不極﹐庶民圈有令政在於天下。言非天不中﹐惟人在命也。下雲﹕屬於正 極﹐咸有中慶。言屬於五刑之中﹐則皆中矣﹐故有慶也。中﹐極互出﹐古人復文相避多如 此。"據此﹐所謂皇極﹐就是中道﹐就是調和﹐就是圓融無礙。於是王通借用這種觀念與方 法﹐便自然得出"三教可一"的結論。   當然﹐王通的"三教可一"並不是簡單的三教合流﹐並不是將三教歸為一教。事實上﹐ 他在承認三教各有長短的同時﹐更多地強調以傳統儒學為主體﹐"通其變"﹐發揮各家之長 ﹐而不是"執其方",膠著於一家之門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通的思想貢獻在於一方 面承認三教獨立存在的價值﹐另一方面堅守了儒學的立場﹐為儒學真正融化、吸收釋道二 教的思想因素並重振雄風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   王通的貢獻隻具有理論上和思想史上的意義﹐並不代表隋朝儒學的實際和現實可能。 從隋朝儒學的實際情況看﹐不僅儒學在隋朝政治生活中的實際地位是每況癒下﹐淪為三教 之末﹐隻是釋道二教的陪襯﹐而且儒學自身也確實存在深刻性的危機﹐如果不加以克服和 糾正﹐儒學的前途將更趨沒落﹐更加無力整合自身與社會。   儒學在隋朝的危機是多方面的﹐特別是伴隨著政治上的統一而來的學術統一﹐並沒有 真正解決南北學術在思想趨向、學術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和分歧。據《隋書‧儒林傳》﹐當 時被譽為"五經庫?的名儒房暉遠於隋初"擢為國子博士。會上令國子生通一經者﹐並悉薦舉 ﹐將擢用之。既策問迄﹐博士不能時定減否。祭酒元善怪問之﹐暉遠曰﹕‘江南、河北﹐ 義例不同﹐博十不能遍涉。學生皆持其所短﹐稱己所長﹐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決也 。'祭酒因令暉遠考定之﹐陣遠覽筆便下﹐初無疑滯。或有不服者﹐降遠間其所傳義疏﹐鞠 為始末誦之﹐然後出其所短﹐自是無敢飾非者。"據此可知﹐房陣遠可以憑借學識解決一時 之難﹐但凡百年來形成的儒學南北義例的不同決不可能隨之而完全消解。儒學內部的這種 分歧不僅消耗了儒學整合社會的力量﹐而且勢必影響儒學的威信﹐加深南北學者的分歧與 矛盾。《隋書‧經籍志》雲﹕"陵夷至於近代﹐去正轉 ﹐無復師資之法。學不小解﹐專以 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擬為攤對﹐遂有蔓角、反對、互從等諸反競之說。馳騁煩言﹐以紊 彝敘﹐ 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所以﹐經義本身的矛盾混亂﹐實在有礙於儒學 的復興與發展。   不特此也。隋朝儒學雖然從表面上說是由南學統一北學﹐但這種統一並沒有真正完成 ﹐故而帶有明顯的過渡特點。這不僅表現在南北字義例不同的依然存在﹐而且因政治統一 的突然到來ㄐ慼樁J且皇蔽匏□蝕櫻□□竊諢□□□ㄌ逑擔□灰雲淶酪滋煜攏□□閬質嫡? 治需要的同時﹐不免有點背離傳統儒學關注現實、注重道德修養、既為學、又為人的思想 傳統﹐而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名利傾向﹐或"懷抱不曠﹐又嗇於財"﹐如劉焯﹔或"性躁進﹐頗 徘諧﹐多自種伐"﹐如劉炫。他們附會經義﹐投機逢迎﹐道德低下﹐品行惡劣﹐實在難乎人 望。《隋書‧儒林傳序》雲﹕"愛自漢、魏﹐碩學多清通﹐逮乎近古﹐巨儒必鄙俗。文、武 不墜﹐弘之在人﹐豈獨愚蔽於當今﹐而皆明哲於往昔?在乎用與不用﹐知與不知耳。然曩之 粥諧庶績﹐必舉德於鴻儒﹐近代左有鄭家﹐咸取士於刀筆。縱有學優入室﹐勤逾刺股﹐名 高海內﹐擢第甲科﹐若命偶時來﹐末有望於青紫﹐或數將運舛﹐必委棄於草澤。然則古之 學者﹐祿在其中﹔今之學者﹐困於貧賤。明達之人﹐志識之士﹐安肯滯於所習﹐以求貧賤 者哉?此所以儒罕通人﹐學多鄙俗者也。"據此可知﹐隋朝儒家學者的道德水準低下實已成 為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再據《隋書‧馬光傳》﹐馬光"少好學﹐從師數十年﹔晝夜不息﹔ 圖書讖緯﹔莫不畢覽﹐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開皇初﹐高祖征山東義學之士﹐光與 張仲讓、孔籠、塞士榮、張黑奴、劉祖仁等俱至﹐並授太學博士﹐時人號為六儒。然皆鄙 野﹐無僅范﹐朝廷不之貴也。十榮尋病死。仲讓未幾告歸鄉裡﹐著書十卷﹐自雲。此書若 奏﹐我必為宰相。“又數言玄象事。州縣列上其狀﹐竟坐誅。孔籠、張黑奴、劉祖仁末兒 亦被譴去﹐唯光獨存。"巨儒輩的通德品質尚且如此﹐逞論一般士風。再據《隋書》問卷《 劉燄傳機"時牛弘奏請購求天下遺逸之書﹐舷遂偽造書百余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 》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後有人訟之﹐經赦免死﹐坐除名﹐歸於家﹐以教授為務。"偽 造圖書不始於隋﹐但尚未聞前此的圖書偽造者是為了"取賞"﹐而一代名儒劉炫竟能做出此 等低下事﹐儒家學者的道德形象在隋朝究竟怎樣不難推而想之。   當然﹐人心不古、士風低下的情況代代多有。問題在於處在中國社會重大轉折時期的 隋朝﹐儒學的地位本來就不高﹐儒家學者如欲使儒學獲得更高的地位﹐除了學術的水準外 ﹐自然不應無視儒家學者道德楷模的作用和力量。因此﹐儒家學者如果不能克服道德上的 危機與困境﹐那麼﹐儒學的振興與恢復便很難有望。於是有隋朝的重要思想家顏之推及其 《顏氏家訓》一書。   顏之推(531-590)為琅琊臨沂人﹐出身於世業儒術的世宦家庭﹐據《北齊書‧顏之推 傳》載﹐其"九世祖含﹐從晉元東渡﹐官至侍中石光祿西西平侯。父勰﹐樑湘東正繹鎮西府 咨議參軍。世善《周官》、《左氏》學。之推早傳家業。年十二﹐值繹自講《老》、《莊 》、便預門徒﹔虛傳非其所好﹐還習《禮傳》。博覽群書﹐無不該洽﹔詞情典麗﹐甚為西 府所稱。繹以為其囤左常侍﹐加鎮西墨曹參軍。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時論以此少 之。"足見顏之推的青少年時代並不是一個如自已在《家訓》中所要求的那種規矩人﹐而在 相當程度上依然保留有南朝玄談之十的狂放遺風。   二十歲時﹐顏之推的生命歷程和人生觀念似乎發生一次重大轉折。這一年﹐他隨蕭繹 之子蕭方諸出鎮郢州﹐掌管記。可惜不久遇到侯景之亂﹐侯車攻佔鄖州﹐顏之推不幸被俘 ﹐幾被殺﹐幸賴行合郎中五則相救﹐乃下留命﹐但依然被囚送建業。到了552年﹐侯景之亂 被平息﹐顏之推終於結束囚徒生活﹐回到江陵。當是時﹐蕭繹已在江陵即位﹐是為孝元帝 。於是元帝任命顏之推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然而為時不久﹐554年西魏軍攻佔江陵後﹐ 顏之推再次成為俘虜﹐並被押送到長安。過了幾個埼l□□舖□□當逼肭菜土菏剮熗甑熱? 回國﹐便打算奔齊而後返樑。"值河水暴漲﹐兵船將妻子來奔﹐經低性之險"﹐終於抵達齊 國。   北齊文宣皇帝高洋久慕顏之推的文名﹐"見而悅之﹐即除奉朝請﹐引於內館中﹐侍從左 右﹐顏之推隻好暫時做了高洋的御用文友。不過﹐按照顏之推原先的設計﹐北齊隻是他的 必經之地﹐他的願望隻是經此而回到故國。不幸的是﹐還沒有等到顏之推返回故國。故國 就發生了劇變﹐陳霸先廢樑敬帝自立﹐樑國變為陳國。故國既不復存在﹐顏之推隻好斷絕 南歸之望。具有正統觀念的顏之推似乎無意事異主﹐但情勢所迫﹐他又不得不留在北齊﹐ 充當宮廷御用文人。高洋以及北齊其他決策層面的人物對顏之推相當推重﹐然而之推畢竟 心有不甘﹐故而一方面消極怠工﹐"營外飲酒"﹐一方面當北齊面臨用兵的威脅時﹐又乘機 進言北齊南投陳國﹐依然拋不掉正統觀念。由此不難想見顏氏在北齊那些年的內心分裂狀 態。"   盡管如此﹐在北齊生活的二十年﹐仍是顏氏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年代﹐他不僅在此主 持編纂了大型類書《修文殿御覽》﹐而且因受皇帝和執政祖 的推重﹐對北齊的制度建設、 文化發展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表現出南方士人的才華。但是﹐由於正統思想的支配﹐顏 之推盡管在北齊生活長達二十年﹐但他並沒有把這裡作為他的第二故鄉。因而齊亡之後﹐ 他與盧思道、薛道衡等人共赴長安﹐接受滅齊之周國的委任﹐為御史上士。然而為時不久 ﹐周相國楊堅又受周禪﹐建立隋朝。楊堅及太子素聞顏氏文名﹐於是召為學士﹐"甚見禮重 。”之推常與文士阮卓、薛道衡等聚集在楊堅及太子周圍﹐"談宴賦詩﹐賜遺加禮"。   在隋朝的日子﹐是顏之推一生中最舒心的時候﹐他雖然歷經戰亂﹐多次被俘﹐但畢竟 在生命的最後歲月看到了"今日天下大同”﹐故而感到特別欣慰和興奮。可惜"夕陽無限好 ﹐隻是近黃昏"﹐他隻在隋朝度過短暫的時光﹐便因病不治而卒。不過﹐也正是在這幾年間 ﹐顏氏終於完成那部流傳廣泛、意義深遠的《顏氏家訓》﹐為重構儒家倫理作出了相當重 要的貢獻。   《顏氏家訓》是顏之推通過自已的生命感受而留給子孫後代的道德箴言。今存二十篇 ﹐涉及范圍極廣﹐但其思想主旨則是以傳統的儒學道德觀念及古今事例﹐闡述教子治家、 立身揚名的道理﹐諄諄告誡後代守道尊德、治學修業、養生歸心﹐成為於國於家有用之人 。這是前此中國人道德觀念和道德誡律的全面總結和系統整合﹐因而在此後的中國傳統社 會中一直發生重大影響﹐幾乎能被社會的各個階層所接受。   就其思想淵源來說《顏氏家訓》無疑是以儒家的正統觀念為基本指導思想﹐對於傳統 儒學經過玄學的改造和佛學的沖擊而嚴重變質深為憂慮﹐因而它一方面抨擊崇尚虛無的玄 學﹐一方面主張回復到早期儒家的道德觀念上。其《序致篇》寫道﹐"夫聖賢之書﹐教人誠 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以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猶屋 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 "故而竭力發揮早期儒家的忠孝仁義觀念﹐強調建立儒家所期望的理想人格之重要性。其《 省身篇》說﹕"君子當守道尊德﹐蓄價待時﹐爵祿不登﹐信天由命。須求趨竟﹐不顧羞慚﹔ 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 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這裡雖充滿著 儒家思想的迂腐﹐但實在說來也是對當時士風的尖銳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濁世中 的一股清流。   儒家思想當然是《顏氏家訓》的獄w模□□捎謔貝□縉□谷唬□縋曇詞於痢獨稀貳Ⅰ? 莊》﹐晚年尤徘徊於玄釋之間、出入於內外兩教的顏之推﹐當然無法完全拒絕玄釋的影響 。恰恰相反﹐盡管他的主觀意圖是要歸復早期儒家的倫理思想﹐但在實踐中卻又每每不自 覺乃至有意吸收玄釋的思想觀念﹐表現出三教匯一的思想傾向。他強調﹐就思想本質而言 ﹐儒釋道三教並無根本沖突﹐不論在國家的根本利益上﹐還是在個人修養方面﹐釋道二教 的觀念都應該是重建儒學道德體系時可以憑借的智慧資源。他在《歸心篇》中寫道﹕"原大 四塵五蔭﹐剖析形有﹔六舟三駕﹐運載群生﹕萬行歸空﹐幹門大善﹐辯才智惠﹐豈徒七經 、百民之博哉?明非堯、舜、周、孔所及也。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積成異﹐深淺不同。 內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仁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之禁 也﹔禮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安之禁也。至如收獰軍旅﹐燕享形 罰﹐因同之性﹐不可率除﹐就為之節﹐使不淫濫耳。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這裡 雖不乏牽強附會﹐但其畢竟無法違背當時思想界的大潮流﹐那就是三教合一﹐殊途同歸。 -- 悲夫﹗古書之不存。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