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下孟   禦兒呂留良晚□評點   不以六律二句   天下有道四節   男女授受不親   諫行言聽二句   王者之跡一節(其一)   王者之跡一節(其二)   如智者若事也   舜流共工五句   智譬則巧二句   天子一位六節   耕者之所一節   其祿以是為差   性猶杞柳二句   生之謂性全章   吾弟則愛一節   ○不以六律  二句   章世純   聲音之道、亦以法理矣、夫法者、萬物之所待也、師曠舍之、無以比樂、而餘可知矣、天地間雖至微至深之物。亦必因數以存之。而妙者可效。令夫聲音之道。物之至希微者也。非可搏而執也然而可役而用者以氣制其高下耳其為遠氣而聲應之為濁其為近氣而聲應之為清處其氣之度數者聲之所不能踰也氣之為質。形之至寂寥者也。亦非可搏而執也然而可列而處者以器制其高下耳器有大小而氣以為蓄之量器有長短而氣以為至之途定其器之均節者氣之所以不能踰也是故天有五音、所以司日也、而地有六律則所以子辰也、來於天者必以地居之、列六律以居五音、而後可以淂其所藏則支之所以承幹也、音之有五、天之中數也、律之有六、地之中數也、出於天者參以地而眾、因六律以行五音、而後極其所變、則數之所以參伍也、蓋物之精者。必有至精之術以御之。六律所起。皆本於陰陽以為其原。是故黃鍾之管九十、而中含虛危之氣、函中之管六寸、而中含未坤之氣、推此而言。其來精矣。故能列以物氣而應。吹以者□而和耳。數之至者。必有至微之義以起之。六律之用。皆有道理以端其說。是故律妻於呂、而夫婦之道存、上下以生、而子母之倫合、因義淂數。其理端矣。是以求之而有故可論。用之而倫類相淂耳。向使案其所以立均出度者。徒任耳以往則能知其為宮為商為商矣能名□處以示人乎獨是莫知獨非莫曉。則無以明之於人也能別其為□為商矣能制其節以效用乎求清無術。欲濁不能。則無以比之成章也。然則師曠之聰、亦將有所窮矣   語雜曆家者言。搬衍律呂舊話。故宜為淺學所驚也。姑存之。不以不能二字。何故不講。 【 艾千子】   有微合之理。有妝幌之談。分別觀可也。   不以六   ○天下有道  四節   章世純   欲王者故其德、而天可淂而用矣、夫德則淂天、文王是已、欲為政天下、舍此能淂志乎、夫知天之說者。則王事可成天之道主於扶德而已隨其世之有道無展轉屬之未有易也已是故有時而行正道。有時而行權道。行正道。則專屬於賢德。行權道。則若附於強大夫天□亦畏強大者哉其能為強大者必其小能自立者也不然亦其先□少有功德者也世無大德大賢則小德小賢亦能成其強大天意亦徘徊附之而其人亦遂能制小弱存亡之命齊之景公。吳之闔閭是已。景公自能顯。而力行於四上諸侯。闔閭能用其民。勝於吳公。而力並能行之齊。此皆賢德之似。而中稍有勝劣焉。則天意可稍有底昂焉。此亦所謂展轉屬之者矣然則大國遂可師乎非也天之屬意大國國特其權也小國而僅師大國則又為大國之細其德未有以相勝而力必不可以相敵當今時。欲遂為政天下者莫若審於天道之並而因而用之而自處於大德大賢以邀夫天道之所必歸夫然後藉於德以令於天藉於天以令於天下文王之事可繼。成周之業可再。隨其強弱大小。而或遲或速。皆可為政於諸候也此其事若逆天逆天之數其向也而其理則順天順天之道投其好也一夫有大德而天下既已成其為有道之天下、有大德而淂天而天亦成其為始命之天而人亦無所歸責焉則豈非天所欲淂者哉   從後世功利眼中看來。隻有小役大。弱役強。信有道之天不過。從腐儒眼中看來。隻有小德小賢役大德大賢。又信無道時亦天也之說不過。讀此文一過。使兩家胸膽眼孔。皆為之一開。可知文字到理透處。真能推排豪傑。展拓萬古。其機陣之靈變。骨力之蒼椎。又因之而益奇矣。   天下有   ○男女授受不親   章世純   男女之際、聖人所為謹於微也、夫亂生於無辨、無辨之生亂、固不在大也、是故聖人慎之、且男女之事。兼於判合。合成其事矣。判何居乎。夫合之甚者判所以濟也是故先王之教曰。非徵非聘。不相知名。名且不相及。況及其身乎。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器且不相及。況及其體乎。不淂已而有事以相接。則承以筐篚則雖接而有居間者矣是猶與遠也不淂已則坐而奠之坐而奠之則雖接而未嘗與接矣是癒與遠也彼女子之所以為貞者。非其身耳。授受而親、手澤淂無相至乎、身之一體、淂與人親、全體之貞、無以立也、無感我悅無驚我龍近身之物猶將懼及而他可知矣女子之所以行邪者、意相示耳、授受而親、意淂無可假以傳乎、斯須之接、有以行意、浸假而甚、遂無艾也、內言不出外言不入言語之傳猶不踰閾而他可知矣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之已甚、其誰可止、是故雖在君臣之際、而絕遠之勢、猶不足以為限、故靈公襄仲、猶蒸淫於君臣、雖有父子兄弟之際、而同生之戚、猶不足以生恥、故齊襄衛頑猶蒸淫於母子兄妹、然則其間安淂不設之以禁。禁之而每辨於微。以務明其意。使天下達於其教。而安而成俗。則勢亦淂以行其限。而戚亦足以動其恥也、且夫婦之際、人之大義存焉、夫義之大者、其係輒重、是故父子侍之以親、而不其辨、則人皆可為父而骨肉之恩無本以立族□待之以傅、而不淂其辨、則不正其世、而譜系之接、無據以明、然則其間安淂不厚其別。別之而先嚴於小。以慎防其端。使天下人有其□而各深其歡。則有情而可以生其義。有本而可以類其族也。故於男女授受不親、而知先王為意之微而杜亂之深也、以此防民、民猶有竊其妻者、   裡巷小人之談耳。見於文何也。作文當在題外求之。炤下文□講方可。 【 艾千子】   大纖近穢。宜為千子所詞。其病先不體認淳於發問口氣。又自□一篇男女遠嫌論。縱典核風雅。亦何當乎。   男女授   ○諫行言聽  二句   章世純   人臣淂行其志、而所邀君惠者大矣、夫為下為民者、為人臣者之志也、而其君寔用之、豈能自為施於民哉、且恩固有施於此。而感在於彼者。不可不察也。是以勸臣之道。乃在於民。何者。其志寄焉耳。夫忠臣之心。不欲恩之私於已以為恩縻我者其薄我為仰祿之士也誼主之情。不以恩私其臣以為縻以恩者亦薄臣為仰祿之士也夫君臣之合民以為之媒矣固是惠安元元之意則道先合道合而何不合也乎未諫而先有相從者故諫而無不從也未言而先有相入者故言而無不入也吾所欲致子民者皆如臣自為之而與君相□甚矣至久而信愛之深則情併合情合而又有不合者乎何嫌何疑而不以□不以言也何嫌何疑而不受其諫不受其言也君所用於臣者亦如君自用之而與臣相忘亦甚矣於其聽且行。而君臣於此同志趣。君必且曰。此臣之公爾忘私也。臣必且曰。此君之舍已從我也。而上下既交致其德於其膏澤之下。而君臣又於凡共功名。君必且曰臣之力也。我何有焉。臣必且曰。君之力也。臣何有焉而上下將交讓其功而要之在下者□行已之學在上者□就已之業止各於自為而相為者即在寔非相為賜也且為臣者以為民為心為君者亦以為民為心止同淂於所為而相為者即在寔非有以相及也如是而誼之加於臣者大矣。而臣之感其意者亦大矣。   大雅有度而心亦細。 【 艾千子】   雖兩兩互說君臣魚水之樂。而語語寫出誼主至情。淋漓鼓舞之激欲涕。方是畣問趣。   諫行言   ○王者之跡  一節 【 其一】   章世純   春秋與詩、文異而實不異者也、夫詩以宛諷、而春秋則逮以法度若寬政之後而濟以嚴者、原本所自、則亦相代以卒王事耳、且六經皆教也、易以天教人、詩書禮樂春秋以人教人、詩書禮樂。盛世之書也春秋。衰世之書。春秋何以作哉。春秋之作也、推其遠統、寄書之緒、按其近跡、計詩之業、大抵在幽平之後。以王跡熄而詩亡也。夫二稚三頌十五國之風、不至今存哉、顧衰周之世、不得裒詩以著教矣、凡詩足以感勸天下者、必其近今者也、近則耳目所及、耳目所及則新、新則徵人之精神而作其勸懲、故田夫野老之歌淂並書易禮之□經者、無他故、以近今也、平王而下、視幽厲以前亦皆陳編、而此後又不復採風、則所為詩教亡耳、幸而細屑不收於閭門?舀。而朝廷大故。左右更猶能存之。孔子因之勒成一家曰春秋。春秋者。上之推本王事以繼天下之比庶人之議以繼詩者也。諸侯大夫有善、庶人淂歌舞而詠之、羔羊之委蛇、淇澳之有斐此類是也、而春秋附其義、諸侯大夫有罪、庶人淂吁嗟而惋之、羔裘之逍遙、墓門之不良、此類是也、而春秋附其義、言隱而微、則鼓鐘之淑人、猗差之展甥、此類是也、而春秋附其義、辭直而盡、則南山之究□、旻天之厲階、此類是也、而春秋附其義、蓋二書相次、而意例亦大同、大端俱諄諄於君臣父子之間、要以感興人心者也、獨徵事次序、春秋猶近代焉耳、故六經之道 各□一時、如皇帝王霸之遞起、如四時之循生、而春秋同冬者也、而歲功備矣、   王者之跡熄。不是說詩。因跡熄而詩亡。詩亡後。王者之事不行其。是非淂失。無復著於天下。傳於後世。故孔子作春秋。定天下之邪正。為百王之大法。所以存王跡之熄。非以繼詩教也。如專為詩教亡而作。則孔子自有刪詩之功。與春秋無涉。文但講經義相比附代起。夫其旨矣。若謂詩教。則至今不亡。當時那淂亡。故註謂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正以見王跡之熄也。故當重跡熄說。不重詩亡   王者之   ○王者之跡  一節 【 其二】   章世純   春秋之作、聖人所以繼王事也、夫明是非以著勸懲、此詩之所以作也、亦春秋之所以作也夫、故春秋。天子之事也。春秋何以為天下之事哉。曰本王事也。文武成康之盛。其治天下也以感天下。不懲於法度而式於道化。其化民也取諸民、不煩稱文告而惟博採收謠、詩陳而美惡畢備。勸懲著矣。夷厲而下。王事廢弛。而徵詩之政亦息雖□頌二雅十五國之風具在。可謂有詩教哉。何也、事之足以感人者、必其近今者也、耳目之所淂及始相觸於時事之合、而聞見之所乍至、亦復動其意氣之新、已陳之跡、則未免厭而頑也、隱桓而後、此亦□今者矣、聖人慮之、以為苟賴其用、歌詠之與紀事、當無以異、故變而為春秋、春秋。直書時事者也。有不如詩之惋入者矣、夫非衰世也哉。徑語其事焉耳。事列其大。有不旁及閭門?舀者矣。夫世衰之極也正其大者焉耳。作者之意。主於存故實不私一已之是非而天下之是非遂皆淂至乎其中此亦美刺畢備者也。止存衰世之事。不及盛王之典禮而盛王之道遂已隱行於其際此亦勸懲之明著者也。匹夫而存天子之慮。述作而有易世之端。則其事固不淂小矣。禹湯文武周公之後。次必及之。   不私一已之是非。而天下之是非至。不及盛王之典禮。而盛王之道行。四語可傳 【 艾千子】   王跡熄後。詩尚多見於經者。不可謂詩竟亡也。□雅亡而王國之詩降為風耳。其降也。亦非刪詩者能降之。蓋王政不行。則朝廷無制作。公卿無獻納。獨有民俗歌謠猶存。不淂不繫之風也。   王者之 【 其二】   ○如智者若  事也   章世純   智不必病、惟如其所以治水者而已、夫水固非智所可與爭者、禹惟用其自然、是以淂之耳、此亦用智者之法也、且自然者萬物之妙也、因也者、百事之制也、用物而因其自然焉、則天地輔其成、夫智之可惡、惟其鑿矣、是惡鑿。非惡智也。天下之為智者、不必盡出於鑿之途、而天下雖有鑿者、亦不足以累乎智之說、蓋智者。性之德也。叩之心而發其精華、智斯動焉、夫心之精神、何可蔽也、被於物而著其文理、智斯用焉、夫物之文理、何可滅也、故鑿可惡也。智而如禹之行水焉不可惡也。何也彼誠水之性也制其高下者。因地以為教。節其疏□者因水以為師。導河自積石。導江自岷山導則非汨陳五行之理也順而濟之馬輔其自然而已矣龍門鑿之伊闕鑿之鑿亦非隳斷天地之性也奪其所逆焉復其自然而已矣夫物跡之彰、皆形於與為異、而滅於與為同、同乎水而為道者、水性見而已動亡也、人能之立、皆起於有以創、而息於有以隨、隨乎水而無私者、天道存而人力掩也、夫是為行無事、而天下安之、而萬世頌之、果安所可惡也哉、若夫可惡者則有矣。共工乘水行之殄以亂天下。顓頊誅之。誅之者。誠惡之也。鯀湮洪水之流而叛諸侯。舜則殛之。殛之者。誠惡之也。夫禹則何可惡也。      有尾   憑他浸爛皮毛。終帶六朝胭粉。此大家所不屑也。 【 艾千子】   逐步刻劃。每成粘著之病。求巧淂拙。是亦鑿與行所無事之分也。行文淂大意所在。屈曲間自然靈變。   如智者   ○舜流共工  五句   章世純   厲刑以服下、斯亦後世之聖人矣、夫天下之惡一也、容於堯而不容於舜、則二聖固不同量哉、且聖人之治天下、無樂乎盡其所為也、圖可以治則亦已矣、而雖有未試之明、未耀之威、亦弗以為已歎、鳴子、此聖人之大也、嘗觀唐虞之也、一時之氣會其蘊隆、聖淂之為大聖、姦淂之為大姦、共工驩兜鯀若苗者、皆天下之嵬也、而堯似弗知者、若可以兼涵並育、一類而畜之、而終不足以害吾治、置之不足計較之地、而寬之天覆地載之中、一傳至舜、始流之放之、殛之、殺之介介焉不少貸、夫新政之始貴有以厲其氣而借四兇以徇天下舜所□制世之機、強悍之族、懼難以折其勢而一旦而使之並命、天下所以畏舜之斷、而堯也治天下以大略、舜則斷天下之詳於天下、凡智足以明、力足以辨者、畢取焉以為功、堯包之以渾厚、而舜一用其精明以濟之、而一厚其終、一正其始、將寬嚴以相易、則舜宜有以勝堯者、而獨不免乎盡其所為、開天下以漸薄之端也、人惟居以有餘也、則無所忌於天下而備物太甚者其中必受其不足、必去四兇而後治、則曰兇猶足以害吾治、而必恃流放殛殺以勝天下之姦、則此外固無以勝之也然則舜之盡用其斷者、固舜之有所未足與、   言文武則貶武。言堯舜則貶舜。此不獨薄福書生。輕狂小子。亦且淺陋可笑之甚。豈有學問人所宜見之文字耶。勸君抹摋雞腸狗肝。且細心讀聖人書。觀聖人大作用也。 【 艾千子】   千子先生此評。真有功於學者。文人好翻新出論。每自陷入於大不道而不知。究之其所為新奇者。直鄙俚不足道。亦天下無知小人之所嘗談耳。   舜流共   ○智譬則巧  二句   章世純   聖智不不相若、喻之而知也、夫智與聖合而後條理備、然二者之分、遂若是班乎、其不相及也、則巧與力之說、也是故其名雖分。非□理也。舉以相對。亦非平分也。夫所謂智者何、心所稟於天、其晶晶者也、湛而潤、清而澤、有光明輝耀以見物、有位分度數以處物、而精神以貫之、氣志以要之、然後見於事、成於功、憢憢然發而通行於外、而聖包於其矣、今即中分為二。舉以相對。而聖人之聖智。即大人之知能能。以令觀之。知而不能者有矣。未有能而非知者也知不必能而猶全於知則徒知者常多而知之數常餘也能必所知而猶不能之知則能者常少而能之數常狹也且知之中無能以參而能之中有知以運知無能以參。而獨成於知則知之體自全而知之各自粹也能必知以運。而不自為能則對知而淂半即其自分猶半也今夫天以知始物、而天用者、日月星辰也、又包地外也地以能作成、而地用者但水火土石也、又包於天中也、此固人之知能所自來而已若此況於人乎。然則聖智之不相若審矣。苟為比物醜類。智可譬以巧。而聖但可譬以力。此其切喻矣。何也、他所引喻、以其似也、似者、不即其類也、夫所謂巧、知之一節也、夫所謂力、聖之粗者也、皆未離其類也、且何不詳夫巧與力之說也人之一身心有靈而是生巧形懷氣而是生力心者一舉而千萬裡而形者兀處焉人之外體目制宜而是生巧手作勞而是生力目者俛仰而周宇宙而手作一焉人之四肢其柔用之而是生巧剛用之而是生力柔者有變化之機剛者一用焉此皆不敵之數也而令所謂知、但巧之全者也、非異巧也、令所謂聖、但力之妙者也、非其異力也、然則巧力之優劣分矣、巧力之優劣分、而聖知之優劣亦分矣、聖知之優劣分、而其人之多於智與一於聖其優劣亦分、豈待更說哉、   牽扯閑話。一篇俱請客題已是兩譬字。大力又於此譬上加譬。字句纖鬼。人不待言。 【 艾千子】   閱艾評。真可絕倒。然隻中間天地一段。譬上加譬。抑且粗甚。其前段知能之辨。雖纖。而刻入有雋思。後段心形目手剛柔之論。非請客也。蓋巧力兩字。原因射而設。而猶射句尚在下文。不便說破。其所雲心形目手剛柔。皆映射發義。而又不侵露。極為穎妙。不淂以多譬閑話忽之。反令作者胡盧夜臺也。   智譬則   ○天子一位  六節   章世純   先王之班爵祿、要於足以相馭而已、夫爵祿之班、治亂之大節也、故先王酌之於輕重之際、以為、相懸則隔。隔則不屬君太尊臣太卑則其弊至於無民若相肩則逼逼則見陵民疑臣臣疑君則其弊又至無君於是制之以相差之等而與之以可安之分而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之列。有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之差等異其稱以為名也遞其次以為分也雖然、亦止其名也名而不與之實名不可淂而辨亦止其分也分而不為之充分不可淂而明祿者爵之實於是先王制祿以定爵制為千裡百裡七十裡五十裡不及五十裡之數分布於內外臣工以定其位制為十倍四倍三倍二倍一倍之數分於大小國之臣以定其位窺其微意、大約臣不欲其太別不甚別則可通協恭之義、兼可為犬牙之制君與臣不欲其相疑不相疑、則可給內外之需、兼可淂運掉之便、此其大意也、今之天子。制於列侯矣。然大不在邊。細不在庭。當時未嘗不慮此也。不然。五服之長何以僅與王官準秩也。至於千裡。猶終不足以馭百裡也。先王固已無奈何矣、今之諸侯或制於大夫矣。然尾大不掉。末不大振。當時未嘗不慮此也。不然。王之命卿。何以僅與大夫士上下也。至於有國。猶終不足以馭有家也。而先王亦無奈之何矣要之分數不定則亂必雜出於臣分數既定而猶不免於亂則亂必獨由於君周之不振亦其君委馭以至頓也非勢之不足以馭也   此文亦布置整齊惜未隨題序核耳。 【 艾千子】   聖王制度。皆本天秩之自然以為節。為其理當如此。不從勢力相制起見。有德易以興。無德易以亡。聖人意中。原無私為子孫世世為天子之謀。雖上下相馭之道。未嘗不在其中然非其本義也。若為子孫謀。谩慼慫a鷚□□□o出於廢封建為郡縣者矣。然秦以後有天下者。反不及三代之長。其子孫受禍。亦慘於三代之革命。而儒者猶言封建不如郡縣。並誣三代聖人之制。亦從勢力相駕馭上商量。豈不悖哉。   天子一   ○耕者之所  節   章世純   祿準之耕、一代耕之義也、夫謂之代耕、則如其耕之獲止耳、此制祿之道、所由無濫與、先王之分制爵祿。均天下之大道也有耕者有不耕者則不均有耕而奉人者。有不耕而奉於人者則大不均先王之均天下也上代下治下代上耕而人等代治之勞為代耕之祿此其所以均也此其說通於公侯天子而具端如於以農權隸夫農者受天子百畝之職而治地為功者也其所受粟則其所自為矣故雖有五等之分。食九人八人七人六人五人之別。然而從四體勤動之外。別無可以徼倖淂粟之望知無與之者也任豊贏欺嗇之報。絕無可以推委責望之心知無靳之者也若夫庶人在官則不同矣其其祿則天子與之也然困天子能與人祿乎故天子而無故與人以祿。則無之者不安。受之者不安。所從取以為與之人又大不安。使天子而無故可與人祿。則天子淂恃其私厚之恩。而無功不受事之人。亦皆淂生其分外之想天子之祿窮矣先王知其然也故庶人在官之祿亦使其出於所自為若曰府史胥徒彼之百畝也奔走幹辦彼之耕獲也其煩簡有等彼之上中下也而祿之所獲則如其所食之人之數也。彼其人無鄙薄不屑之意。亦無淂滿望餘之念。而庶人在官者。亦曰彼與我平等也。而不見爵祿為私厚之物而人之分始均矣庶人在官之祿均則下士亦均下士均而中士上士以至於大大大與卿之祿皆均彼雖不與耕者論食人而以為差之意則一也此先王之所以均天下而不私也。   序置零零碎碎。即整整齊齊。補題處。亦巧合自然。 【 艾千子】   先王建法。凡極細碎處。皆寓深心。皆國家大關係處。此文識遠氣凝極古今參差之變。定當傳世。敞屈淂左嚴先生作。合大力此作。能事已備。後人不必續貂也。 【 張爾公】   不是先王於極細碎處。皆寓深心。天下大道理。原從此起。如九章之始於九九。七政之始於日行。□律之始於管吹。先王建法必從此起率。明耕者所食之等分。以之起算。直至天子之祿皆由此定。但言庶人在官者。以耕者以上貼身一級人言也。庶人在官者與下士貼身一級。即中士。由此節節推上。次□分明到底。可見先王井田封建之原。都隻從耕者立義而天降下民之意。與聖人本天制度之道。亦昭然可見矣。筆力高古。足以曲鬯其所見。此制義中之大文字也。   耕者之   ○其祿以是為差   章世純   祿準於農、而與之不濫矣、夫勞逸異。而農之所淂。固有自然之量矣。視以受祿。人所以知分乎。且爵與祿皆天子之柄。然而爵者出於口而無窮。祿則賦之農夫而後給之然則農也者固賦祿之生也昔先王之制祿也自庶人在官者始此以勞力居官者也力事可淂而程而法可以造端矣其制庶人在官也自庶人始此以作力出地財者也力產尤可淂而程而法可以有量矣。彼府史胥徒之類其在官同而其勞逸則不同此亦五等之農之類矣。勞者比於上。逸者比於下。勞逸半者比於上下之間。吾有以覈之彼所不淂隱於我者也而□史胥徒之類其賦祿周其多寡則不此亦五等之食之類矣。多者比於九人寡者比於五人。多寡半者比於八人七人六人之間。彼有以取之吾所不得濫諸彼者也惟以農為差。而厚者無所歸其德。皆將引耕者以自況。曰以吾朝夕從事敏即於耜舉趾取之天地四時亦可以淂此矣天子何厚於我焉。惟以農為差。而薄者亦無所措其憾。亦將引耕者以自況。曰吾以朝夕作業之簡即於耜舉趾取之天地四時亦止可淂此矣天子何薄於我焉。此庶人在官者分之所以可安也庶人在官之祿定而下士之祿亦定則為士者亦與農夫較功量獲者耳士之祿定而國君卿大夫之絢U遠▌t國君卿大夫□與農夫較功量獲者耳然後以功奠食之義明。而遞推而上皆不淂以無能居官以治易養之義。亦明。有國而下亦皆不淂以無功虛取。故先王之制祿也。懸權於耕者也。而道遂深遠矣。   明確不蔓。 【 艾千子】   義解高闊。文更警嚴簡核。其布置細密處。非作家不能。   其祿以   ○性猶杞柳  二句   章世純   時人之論義、離於性而言之者也、夫杞柳之與桮棬、則有聞矣、以是為性與義之喻、當乎否乎、其言曰、天下未有知性與義之說者。或欲一之。或又二之。一之者合性於義。謂其原所自有。二之者。絕義於性。謂其終不相能此二者之論皆過也合性於義。則天之本然已足是使為義者廢人功也絕性於義。則性之能事不顯是又使為義者絕所據也嘗試論之、性者、生之質也。義者、人之道也。物生而有質。是待用之樸耳可以之此可以之彼其所以用之者將將有所矣而未可先定也求之於物杞柳是也道具而適用。是利用之器耳。成於其方。訖於其事。其所以載行者雖有所托而非其本爾也求之於物則桮棬是也。今且就杞柳而求之。圓中規乎。直中繩乎。植木之性。固未有自合法度者性之但存其材而不定所用者亦猶是然耳今且就桮棬而求之。不已得其象乎。不已淂其量乎。成器之巧。固未有生而有之者。義之適物之宜而有待而成者亦猶是焉耳是以性之所在。物不淂二堯舜非淂性而巧桀紂非亡性而拙自然者必無不同天下之所以齊也杞柳所以遍為異器之質也義之所在。物不淂同在聖賢則義立矣在庸愚則義亡矣有待者遂不可必人事之所以雜也桮棬□由為□方之器也而且謂性與義一則杞柳豈生而有桮棬乎而且謂絕性於義則桮棬豈無杞柳而獨成者乎故二者之論皆還以   文有步驟。代告子之言亦甚圓。是大力正當文字。 【 艾千子】   兩兩開說。而中含下為字一串意。性義與杞柳桮靤憸做狟]辰琛R鄡蓛砷_說。而中含下文猶字側併意。露之不露。妙合自然。新奇之中卻具平易之意此大力先生之所以獨超千古也 【 耀星】   性猶杞   ○生之謂性  全   章世純   以生言性、而物大同矣、夫物莫不共此生、而莫不共此性、孟氏之說、未足以莝告子也、以明告子之說則可矣、且天下莫尊於同、莫賤於異、天地萬物盡同也、而或求異焉、則物中之最不肖者矣、欲知其同、則莫若明之於性、性者、從生名也、根於外者命曰氣、主附生於天地、根於內者命曰神機藏生於胸中、而強陽發其運動精爽生其神明、因而循竅生欲與物有期、而性之名歸焉、故生之謂性也、猶曰性之謂性也、性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也、論白者以色、止宜據之以色、不當以非色者雜乎色之品、論性者以性、止宜據之以性、不當以□□者混乎性之品、今且謂羽之白、玉之白、雪之白、有以異乎哉、告子不謂異也、天下盡不謂異也、即孟子亦不淂謂異也、而謂大之性牛之性、人之性、有以異乎哉、告子不謂異也、天下盡不謂異也、即孟子亦不淂謂異也、蓋不異而天地萬物始玄同也矣、若必益之生之說、以參乎性之說、而以獨異者尊人、吾死人不益尊、人之品且從以益賤、何也、不肖也、   今有□章大力曰。章大力之性。猶牛之性。犬之性也。大力必怒矣。若大力回護此文曰。吾見之於文。不應自矛盾。因自認與犬牛等也。則犬牛父子無親。兄弟無序。夫婦無別。大力果自認與犬牛等乎書生叛經侮聖賢。不自知其身之等於犬牛。然則侮聖賢謀先儒之報。不待如佛氏之說報應。墮落畜生道。而後為報應也程朱諸儒言性處。大力既不看。五經孟言性處。大力亦不看乎。 【 艾千子】   艾先生此評非□也。痛哭流涕而道之。親愛之也。秀才不明聖賢之理。誤惑於佛老陽明之說。身入禽獸而不自知。同為人類者不漯鰍H□幣躍戎□2蝗室病0□壬□□u仁矣。   生之謂   ○吾弟則愛  一節   章世純   義之為外、據於仁之說也、夫人皆可淂長於我、此亦足以明其中之無主、而發根不深矣、欲與仁相並淂乎、且仁義內外之說、非有必然可分之形也、窺之專與泛之際而無可以為各因以內外之說期之蓋淂意以為言耳。而以長與長之者見詰也將天下之為內外者盡於人已之分更無有微焉者乎理必觀其所對。而情必究其所歸。則立仁以為義之對。義之說可明也。立不愛為愛之對。而仁之說先可明也。世未有不愛吾弟者。世未有兼愛秦人之弟者。秦人之弟之不愛。有以明愛弟之情之專至矣義然乎哉愛弟之情之專至。有以明其在我而歸乎自快其心矣義然乎哉凡言內者。必據於情也。凡言外者。必迫於勢也愛遍及於所卑而義專迫於所尊則固已有情勢之分自然勉強之別矣是故容貌以與之謙恭而行之而勉然而出而泛然而加誰復淂自必所施者推其意亦以凡長我者皆欲長於我不欲重失其心曲從禮俗而應人之求翼人之悅焉耳其與愛弟之心一何遠哉而一則以我為悅依之自慊。一則以長為悅。將以慊人此其意之所向固已如是而愛敬之原當有可推則所謂究情之所歸而知之也而因愛之有所深明敬之無所至則所謂立對而知之者也夫內外之說矣。此亦以仁義自淂之。而豈曰長者長之者雲乎。   代告子癡詞頗工。據其辨。此理如欲伸者。 【 艾千子】   題語雙行。文勢單折。而兩邊意理各透。其蹀躨之致自生。真古文妙手也。   吾弟則 -- 青色的蛋﹐就能孵育出青色的鳥麼﹖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