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風操篇 三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吾觀《禮經》﹐聖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皆有節文﹐亦為至矣。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為節度﹐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   汝曹生於戎馬之間﹐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譯文】我看那《禮經》﹐上面有聖人的教誨﹕為長輩清掃穢物時該怎樣使用撮箕掃帚﹐進餐時該怎樣選擇匙子、筷子﹐在父親公婆面前該詩怎樣一種行為姿態﹐酒席宴會上該有些什麼規矩﹐服侍長輩洗手又該如何進行﹐都有一定的節制規范﹐說得也十分周詳。但此書已經殘缺﹐不再是全本﹔有些禮儀規范﹐書上也未記載﹐有些則需根據世事的變化作相應調整﹐博學通達的君子﹐自己去權衡度量﹐遞相承受而推行之﹐所以人們就把這些禮儀規范稱為士大夫風操。然而各個家庭自有不同﹐對所見到的禮儀規范看法不同﹐但它們的大致路徑還是清楚的。我過去在江南的時候﹐對這些禮儀規范耳聞目睹﹐早已深受其熏染﹐就像蓬蒿生長在麻之中﹐不用規范也長得很直一樣。你們生長在戰亂年代﹐對這些禮儀規范當然是看不見也聽下到的﹐所以我姑且把它們記錄下來﹐以此傳示子孫後代。   【注解】箕帚﹕糞箕和掃帚。匕著﹕匙和筷。   節文﹕節制修飾。   阡陌﹕此擋途徑。   翰墨﹐可能是繩墨之誤。繩墨﹐本匠畫直線用的工具。   【評語】近朱者亦﹐近墨者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環境造就人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為人父母者注意營造一個文明禮貌的家庭環境。   三三、避諱不當貽笑大方 《禮》曰﹕“見似目瞿﹐聞名心瞿。”有所感觸﹐惻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當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又﹕“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益知聞名﹐須有消息﹐不必期於顛沛而走也。樑世謝舉﹐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為世所譏。又有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孝元經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縣民庶﹐竟修箋書﹐朝夕輻輳﹐幾案盈積﹐書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不省取記﹐多廢公事﹐物情怨駭﹐竟以不辦而還。此並過事也。近在揚都﹐有一士人諱審﹐而與沈氏交結周厚﹐沈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稱﹔厲王名長﹐琴有修短之目。不聞謂布帛為布皓﹐呼腎腸為腎修也。樑武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或有諱雲者﹐呼紛紜為紛煙﹔有諱桐者﹐呼梧桐樹為白鐵樹﹐便似戲笑耳。   【譯文】《禮記》上說﹕“看見與過世父母相似的容貌﹐聽到與過世父母相同的名字﹐都會心跳不安。”這是因為有所感觸﹐引發了內心的哀痛。若是在氣氛和諧的地方發生這類事﹐可以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遇到實在無法回避的﹐也應該忍一忍。就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有酷似過世父母的﹐難道你能因此而一輩子傷心斷腸﹐與他們絕交嗎﹖《禮記》上還說過﹕“寫文章時不用避諱﹐在宗廟祭祀不用避諱﹐在國君面前不避私諱。”這就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在聽到先父母的名字時﹐應該先斟酌一下自己應取的態度﹐不一定非得立馬窘迫趨避不可。樑朝的謝舉﹐很有聲譽﹐但聽到別人稱先父母的名字就要哭﹐引得世人譏笑。還有一位臧逢世﹐是臧嚴的兒子﹐其人愛好學習﹐修養品行﹐不失書宦人家的門風。樑元帝任江州刺史時﹐派他到建昌督促公事﹐當地黎民百姓紛紛寫信來函﹐信函集中到官署﹐堆得案桌滿滿的。這位臧逢世在處理公務時﹐凡見信函中出現“嚴寒”一類字樣﹐必然對之掉淚﹐不再察看回覆﹐因此經常耽誤公事。人們對此既不滿又詫異﹐他最終因不會辦事被召回。以上所舉都是些避諱不當的例子。最近在揚州城﹐有一位讀書人忌諱“審”字﹐他與一位姓沈的交情深厚﹐姓沈的給他寫信﹐落名時隻寫名不寫姓﹐這就不近人情了。現在凡要避諱的字﹐都得用它的同義詞來替換﹕齊桓公名叫小白﹐所以五白這種博戲就有了“五皓”這種稱呼﹔淮南厲王名長﹐所以”人性各有長短”就說成“人性各有修短”。但還未聽說過把布帛稱作布皓﹐把腎腸稱作腎修的。樑武帝的小名叫阿練﹐所以他的子孫都把練稱作絹﹐然而把銷煉物稱為銷絹物﹐恐怕就有悖於這個詞的含義了。還有那忌諱雲字的人﹐把紛壇叫作紛煙﹔忌諱桐字的人﹐把梧桐樹稱作白鐵樹﹐就像在開玩笑了。   【注釋】瞿﹕驚動不安的樣子。   消息﹕這時是斟酌的意思。   顛沛﹕此處形容聞先人名諱後立即趨避的狼狽樣。   輻輳﹕車軸集中於軸心﹐此喻信函聚集於官署。   幾案﹕案桌。這裡作文書檔案等的代稱。   省﹐檢查﹐察看。記﹕書信。   物情﹕人情。古代稱人為物。   同訓﹕同義詞。   博﹕博戲。五皓﹕即五白﹐古代賭博之戲﹐五子全白。   【評語】莫要歷史捆著你的手腳﹐禁錮了你的思想。大千世界﹔五彩繽紛﹐錯綜復雜﹐有所作為﹐就要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就要敢想、敢說﹐敢創、敢於﹐那種前怕老虎後怕狼﹐謹小慎微、縮手縮腳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三四、名響字亮不俗不媚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兒曰鯉﹐止在其身﹐自可無禁。至若衛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蟣蝨﹔長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連及﹐理未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士多有名兒為驢駒、豚子者﹐使其自稱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漢有尹翁歸﹐後漢有鄭翁歸﹐樑家亦有孔翁歸﹐又有顧翁寵﹔晉代有許思妣、孟少孤﹐如此名字﹐幸當避之。今人避諱﹐更急於古。凡名子者﹐當為孫地。吾親識中有諱襄、諱友、諱同、諱清、諱和、諱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聞者辛苦﹐無賴焉。昔司馬長卿慕藺相如﹐故名相如﹐顧元嘆慕蔡邕﹐故名雍﹐而後漢有朱倀字孫卿﹐許暹字顏回﹐樑世有庚晏嬰、祖孫登﹐連古人姓為名字﹐亦鄙事也。   【譯文】周公給兒子取名為禽﹐孔子給兒子取名為鯉﹐隻限於他們本身﹐自可不必管它。至於像衛侯、韓公子、楚太子的名字都叫蟣蝨﹔司馬長卿的名字叫犬子﹐王修的名字叫狗子﹐這就牽涉到他們的父母﹐於理不通了。古人就是這麼稱呼的﹐到今天就成了笑柄。北方有許多人給兒子取名為驢駒、豬子﹐如果讓他們這樣自稱或讓他兄弟這樣稱呼他﹐又怎麼忍心呢﹖前漢有尹翁歸﹐後漢有鄭翁歸﹐樑家有孔翁歸﹐又有顧翁寵﹔晉代有許思妣、孟少狐﹐像這類名字﹐都應當盡力避免。現在的人避諱﹐比古人更嚴格。那些為兒子取名字的人﹐應當為他們的孫子留點余地。我的親屬朋友中有諱“襄”字的、諱“友”字的、諱“同”字的、諱“清”字的、諱“和”字的、諱“禹”字的。大家在一起時﹐交往比較疏遠的人一時倉猝﹐講出話來總是冒犯眾人﹐聽活的人感到傷心﹐讓人無所適從。從前司馬長卿欽慕藺相如﹐所以就改名為相如﹐顧元嘆欽慕蔡邕﹐所以就取名為雍﹐而後漢有朱倀字孫卿﹐許暹字顏回﹐樑朝有庚晏嬰、祖孫登﹐這些人把古人姓名都作為自己的名字﹐也太卑賤了。   【注釋】魏公子﹕應為韓公子。   妣﹕義同母。   為孫地﹕為孫子留有余地。   交疏﹕應為“疏交”﹐指相交之遠者。   辛苦﹕悲痛。   無賴﹕無所依從。   蔡邕﹕東漢文學家﹐書法家。   孫卿﹕即荀卿。荀子。   【評語】中國人取名﹐向來講究音形並重﹐突出個性﹐寄托著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望與美好祝福。好的名字無形中也可以對人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過分俗氣或一味模仿﹐追求流行往往會造成同名同姓﹐給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三五、玩笑至極令人生厭 昔劉文饒不忍罵奴為畜產﹐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有指名為豚犢者﹕有識傍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近在議曹﹐共平章百官秩祿﹐有一顯貴﹐當世名臣﹐意嫌所議過厚。齊朝有一兩士族文學之人﹐謂此貴日﹕“今是天下大同﹐須為百代典式﹐豈得尚作關中舊意﹖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兒耳﹗”彼此歡笑﹐不以為嫌。   【譯文】從前﹐劉文饒不忍心奴僕被罵為畜牲﹐現在那些愚人們﹐卻拿這類字眼互相開玩笑﹐還有指名道姓稱別人為豬兒牛兒的﹐有見識的旁觀者﹐都恨不得把耳朵捂住﹐何況那當事人呢﹖最近我在議曹參加商討百官的俸祿標準問題﹐有一位顯貴﹐是當今名臣﹐認為大家商議的標準過於優厚了。有一兩位原齊朝士族的文學侍從便對這位顯貴說﹕“現在天下統一了﹐我們應該給後世樹立典范哪能再翻老皇歷呢﹖明公如此吝嗇﹐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兒子吧﹗”彼此你歡我笑﹐竟不感到厭惡。   【注釋】畜產﹕畜牲。   豚﹕小豬。犢﹕小牛。   議曹﹕議事局。   平章﹕商量處理。   大同﹕指隋已滅陳﹐天下統一。   關中﹕北朝時﹐西魏都城設於關中﹐此處代指西魏。   明公﹕賢明通達事理的人。   陶朱公﹕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   【評語】凡事都有“度”。適當開開玩笑﹐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活躍人們的生活。但物極必反﹐玩笑開得過分了﹐沒有了文明禮貌﹐失去了幽默﹐隻剩下粗野的言詞﹐就讓人感到厭惡。   三六、入鄉隨俗稱謂得體 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稱其父為家父﹐母為家母﹔潘尼稱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雲家者﹔田裡猥人﹐方有此言耳。凡與人言﹐言己世父﹐以次第稱之﹐不雲家者﹐以尊於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則以夫氏稱之﹔在室﹐則以次第稱之。言禮成他族﹐不得雲家也。子孫不得稱家者﹐輕略之也。蔡邕書集﹐呼其姑為家姑家姊﹕班固書集﹐亦雲家孫﹕今並不行也。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書﹐稱彼之母與自稱己母同﹐不雲尊字﹐今所非也。   【譯文】從前侯霸的子孫稱其祖的父親叫家公﹔曹植稱他的父親叫家父﹐母親叫家母﹕潘尼稱他的祖父叫家祖。古代的人就是這麼稱呼的﹐在今天的人看來就是笑柄了。現在南北各地風俗﹐提到祖父母及雙親﹐沒有冠之以“家”的﹔隻有山村野夫﹐才會這樣稱呼。凡是與別人談話﹐提到自己的伯父﹐就按父輩排行次序稱呼。不冠以“家”字的原因﹐是因為伯父尊於父親﹐放不敢稱“家”。凡是說到自己的姑表姊妹﹐已經出嫁的﹐就以她丈夫的姓氏稱呼她﹔還未出嫁的﹐就按兄弟妹妹的排行次序稱呼她。因為女子嫁給婆家﹐不能稱“家”。對於子孫不可稱“家”的原因﹐是為了表示對他們的輕視。蔡邕的書集中﹐稱他的姑、姊為家姑、家姊﹔班固的書集中﹐也說到家孫﹔現在都不這樣稱呼了。凡與人言談﹐提到對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及長姑﹐都在稱呼前面加“尊”字﹐從叔父母以下﹐則在稱呼前面加“賢”字﹐這是為了表示尊卑差別。王羲之的信﹐稱呼別人的母親和稱呼自己的母親時都一樣﹐前面不加尊字﹐今人認為不該如此。   【注釋】陳思王﹕指曹植。   田裡﹕農村裡。猥人﹕鄙俗之人。   世父﹕伯父。   尊於父﹕伯父較父親年長﹐故雲。   女子子﹕女兒。   在室﹕女子未出嫁。   禮成他族﹕女子出嫁到婆家。   【評語】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入鄉隨俗﹐文明禮貌﹐稱謂得體是其優良傳統。   自尊自大﹐粗野唐突﹐歷來被社會所唾棄。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尊重他人﹐談吐文雅﹐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既是現代文明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一個現代公民的起碼要求。   三七、迎來送往以禮相待 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修書﹐則過節束帶以申慰。北人至態之日﹐重行吊禮﹔禮無明文﹐則吾不取。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並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譯文】南方人在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中﹐不到辦喪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寫信致哀﹐就過了節再穿戴整齊親往吊唁﹐以示慰問。北方人在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中﹐特別重視吊唁活動﹐這在禮儀上沒有明文記載﹐我是不讚同的。南方人不興迎接客人﹐見面時隻是拱乎而不彎腰﹐送客僅僅離開座席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都到門口﹐相見時躬身為禮﹐這些都是古代的遺風﹐我讚許他們這種待客之禮。   【注釋】束帶﹕整飭衣冠﹐束緊衣帶。表示恭敬。   至歲﹕指冬至、歲首二節。   揖﹕俯身為禮。   【評語】欲語說﹕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與人交往﹐文明禮貌是人的日常行為規范﹐也是社會公共道德的基本要求。有助於相互了解﹐增進友誼﹐加強團結和協作。   三八、自稱其名方便得體 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谷﹐自茲以降。雖孔子聖師﹐與門人言皆稱名也。後雖有臣、僕之稱﹐行者蓋亦寡焉。江南輕重﹐各有謂號﹐具諸《書議》﹔北人多稱名者﹐乃古之遺風﹐吾善其稱名焉。   【譯文】過去﹐王公諸侯都自稱孤、寡、不谷﹐從那以後﹐縱使是孔子那樣的至聖失師﹐與門人談話時也都自稱名字。後來雖然有人自稱臣、僕﹐但這樣做的人不多。江南的人不論地位高低﹐都各有稱號﹐這都記載在《書儀》這種書中。北方人自稱名字﹐這是古人的遺風﹐我讚許他們自稱名字的作法。【注釋】輕﹕地位低。   重﹕地位高。   號﹕別名。   【評語】自稱姓名﹐不卑不亢﹐與人交往﹐方便得體。   三九、敬重祖輩勿談家世 言及先人﹐理當感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難。江南人事不獲已﹐須言閥閱﹐必以文翰罕有面論者。北人無何便爾話說﹐及相訪問。如此之事﹐不可加於人也。人加諸已﹐則當避之。名位未高﹐如為勛貴所逼﹐隱忍方便﹐速報取了﹔勿使煩重﹐感辱祖父。若沒﹐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世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則稱亡者子某門中﹐各以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皆變於常。若與君言﹐雖變於色﹐猶雲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也。北土風俗﹐都不行此。太山羊□﹐樑初入南﹕吾近至鄴﹐其兄子肅訪□委曲﹐吾答之雲﹕“卿從門中在樑﹐如此如此。”肅曰﹕“是我親第七亡叔。非從也。”祖孝徵在坐﹐先知江南風俗﹐乃謂之雲﹕“賢從弟門中﹐何故不解﹖”   【譯文】說到先人的名字﹐按理應當產生哀念之情﹐這在古人是很容易的﹐而今天的人卻感到困難。江南人除非事出不得已﹐否則﹐在與別人談及家世的時候﹐一定是以書信往來﹐很少當面談及的。北方人無緣無故想找人聊天﹐就會到家相訪﹐那麼﹐像當面談及家世這樣的事﹐就不可施加於別人。如果別人把這樣的事施加於你﹐你就應該設法回避。你們名聲地位都不高﹐如果是被權貴所逼迫而必須言及家世﹐你們可以隱忍敷衍一下﹐盡快結束談話﹔不要煩瑣重復﹐以免有辱自家祖輩父輩。如果自己的長輩已經去世﹐談話中必須提到他們時﹐就要表情嚴肅﹐端正坐姿﹐口稱“大門中”﹐對伯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對已過世的兄弟﹐則稱兄弟的兒子“某某門中”﹐並且要各自依照他們的尊卑輕重﹐來確定自己表情上應掌握的分寸﹐與平時的表情要有所不同。如果是同國君談話提及自己過去的長輩﹐雖然表情上也有所改變﹐但還是可以說“亡祖、亡伯、亡叔”等稱謂。我看見一些名士﹐與國君談話時﹐也有稱他的亡兄、亡弟為兄之子“某某門中”或弟之子“某某門中”的﹐這是不夠妥帖的。北方的風俗﹐就完全不是這樣。泰山的羊侃﹐是在樑朝初年到南方來的。我最近到鄴城﹐他侄兒羊肅來訪我﹐問及羊侃的具體情況﹐我一答到﹕“您從門中在樑朝時﹐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羊肅說﹕“他是我的親第七亡叔﹐不是從。”祖孝徵當時也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風俗﹐就對羊肅說﹕“就是指賢從弟門中﹐您怎麼不了解﹖”   【注解】不獲已﹕猶不得己﹐沒有辦法。閥閱﹕本作代閱。指家世。   無何﹕猶言無故。   沒﹕去世。   大門中﹕對別人稱自己已故的祖父和父親。以下所言“門中”﹐都是稱家族中的死者。   太山﹕即泰山。   委曲﹐事情的始未經過。   親﹕漢魏至隋﹐習慣於親戚稱謂之上加“親”字﹐以示其為直系的或最親近的親戚關系。   【評語】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祖先的偉績並不是自己的榮耀﹐父輩的低微﹐也不是自己的羞恥。人生活在今天﹐希望就在明天﹐豈能在昨天的光環或陰影中徘徊不前﹖振作起來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零做起﹐去迎接明天的太陽。   四○、稱呼得當於理為勝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從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對其前﹐呼其母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與他人言﹐對孤者前﹐呼為兄子弟子﹐頗為不忍﹔北土人多呼為姪。按﹕《爾雅》、《喪服經》、《左傳》﹐姪雖名通男女﹐並是對姑之稱﹐晉世已來﹐始呼叔姪﹔今呼為姪於理為勝也。   【譯文】古代人都稱呼伯父、叔父﹐而現在多隻單稱伯、叔。叔伯兄弟、姊妹死去父親後﹐在他們面前﹐稱他們的母親為伯母、叔母﹐這是無法回避的。兄弟的兒子死了父親﹐你與別人談話時﹐當了他們的面﹐稱他們為兄之子或弟之子﹐頗不忍心﹔北方大多數稱他們為侄。按﹕在《爾雅》、《喪服經》、《左傳》諸書中﹐侄這個稱呼雖然男女都可用﹐但都是對姑而言。晉代以來﹐才開始稱叔侄。現在統稱為侄﹐從道理上說是恰當的。   【注釋】從父﹕伯父叔父的通稱。   【評語】若要人敬你﹐你先要敬人。與人交往﹐稱呼要尋當﹐即使對晚輩也不例外﹐這既是一種禮貌行為﹐也是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須時時注意。   四一、為人坦誠不事虛偽 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有王子侯﹐樑武帝弟﹐出為東郡﹐與武帝別。帝曰﹕“我年已老﹐與汝分張﹐甚以惻愴。”數行淚下。侯遂密雲﹐赧然而出。坐此被責﹐飄舟渚﹐一百許日﹐卒不得去。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絕﹐目猶爛然﹔如此之人﹐不可強責。   【譯文】分別時容易﹐再見面就困難了﹐所以﹐古人對離別很重視。江南在為人餞行時﹐談到分離就掉眼淚。有一位王子侯﹐是樑武帝的弟弟﹐將到東邊的郡去任職﹐前來與帝告別。武帝對他說﹕“我年紀已經老了﹐與你分別﹐真感到傷心。”說完流下幾行眼淚。王子侯裝出悲傷的樣子﹐卻擠不出眼淚﹐隻好含羞而去。他因這件事被指責﹐在江邊飄盪了一百多天﹐最終還是不能離開。北方的風俗﹐就不看重這種事﹐在岔路口談起別離﹐都是歡笑著分手。當然﹐本來就有一些天性很少流淚的人﹐即使痛斷肝腸﹐眼睛仍是閃閃發光﹔像這樣的人﹐就不可勉強去責備他。   【注釋】王子侯﹕皇室所封列侯。《漢書》有王子侯表。   分張﹕分別的意思。   密雲﹕無淚﹐指故作悲凄之態而不掉淚。   分首﹕即分手。首﹐手同音通用。   【評語】自古傷心多別離。“執手相看淚眼”固然感人﹐但歡笑分手亦不失多情﹐“壯士一去不復還”則更顯出幾份豪邁。   四二、粉飾名稱內外有別 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不可濫也。無風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原祖父母同﹐吏人為其不喜聞也。雖質於面﹐皆當加外以別之﹐父母之世叔父﹐皆當加其次第以別之﹔父母之世叔母﹐皆當加其姓以別之﹔父母之群從世叔父母及從祖父母﹐皆當加其爵位若姓以別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田裡間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識。   【譯文】凡是親屬的名稱﹐都應該有所粉飾﹐不可濫用。沒有教養的人﹐在祖父祖母去世後﹐對外祖父外祖母的稱呼與祖父祖母一個樣﹐教人聽了不順耳。雖是當了外公外婆的面﹐在稱呼上都應加“外”字以示區別﹔父母親的伯父、叔父﹐都應當在稱呼前加上排行順序以示區別﹔父母親的伯母、叔母﹐都應當在稱呼前加上他們的姓以示區別﹔父母親的子侄輩的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以及他們的從祖父母﹐都應當在稱呼前加上他們的爵位和姓以示區別。河北的男子﹐都稱外祖父、外祖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的鄉間也是這樣稱呼。用“家”字代替了“外”字﹐這我就不明白了。   【注釋】風教﹕教化。   世叔父﹕世父和叔父。世父﹐指伯父。   群從﹕指諸子侄輩。   家公家母﹕母之父母為家公家母。   【評語】雖是內外有別﹐但何必墨守成規﹖忽略內外區別﹐不正可以營造一種親切的氛圍﹖何樂而不為﹖   四三、同宗同族何故不識 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同昭穆者﹐雖百世猶稱兄弟﹔若對他人稱之﹐皆雲族人。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從伯從叔。樑武帝嘗問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雲﹕“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當時雖為敏對﹐於禮未通。   【譯文】宗族親屬的世系輩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的風俗﹐從比以往﹐對官職高的﹐通稱為尊﹐同輩份相同的﹐雖然隔了一百代﹐仍然稱為兄菠善濕e□醞餿私檣埽□蚨汲譜髯迦恕﹕穎鋇厙齣哪兇櫻□淙灰迅舳□□□□□勻懷拼硬□郵宓摹A何淶墼□□室晃恢性□慫擔骸澳閌潛狽餃耍□□裁床恢□烙小□濉□庵殖坪裟兀俊彼□卮鶿擔骸骯僑獾墓叵等菀資柙叮□□暈也蝗絛撓謾□濉□闖坪簟﹗閉庠詰筆彼淙皇且恢隻□艫幕卮穡□□擁覽砩先詞牆膊煌u摹?   【注釋】從父﹕伯父、叔父統稱從父。   從祖﹕父親的堂伯叔。   族祖﹕祖父的堂伯叔。   秩﹕官吏的俸祿。引申指官吏的職位或品級。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後亦泛指家族的輩份。中土﹕中原﹐漢以後以今河南一帶為中土。   【評語】家族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任何忽視家族存在的行為都會被視為異端。然而﹐三百年前是一家﹐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宗法制隻不過是維護封建統治的一種有效手段。   四四、表親稱謂有章可循 吾嘗問周弘讓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稱之﹖”周曰﹕“亦呼為丈人。”自古未見丈人之稱施於婦人也。吾親表所行﹐若父屬者﹐為某姓姑﹔母屬者﹐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士大夫謂之王母、謝母雲。   而《陸機集》有《與長沙顧母書》﹐乃其從叔母也﹐今所不行。齊朝士子﹐皆呼祖僕射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對面以相戲者。   【譯文】我曾經問周弘讓說﹕“父母親中的表姊妹﹐如何稱呼﹖”周弘讓回答說﹕“也把他們稱作丈人。”自古以來沒有見過把女人叫丈人的。我的親表們所奉行的稱呼是﹕如果是父親的中表姊妹﹐就稱她為某姓姑﹔如果是母親的中表姊妹﹐就稱她為某姓姨。中表長輩的妻子﹐俚俗稱她們為丈母﹐士大夫則稱她們作王母﹐謝母等等。而《陸機集》中有《與長沙顧母書》﹐顧母就是陸機的從叔母﹐現在不這樣稱呼了。齊朝的士大夫們﹐都稱祖珽僕射為祖公﹐完全不顧這樣稱呼會有所牽涉﹐甚至還有當祖珽面用這種稱呼開玩笑的。   【注釋】中外﹕一稱中表﹐即內外之意。舅父之子為內兄弟﹐姑母之子為外兄弟。   丈人﹕這裡指對親戚長輩的通稱。   丈母﹕這裡指父輩的妻子。   王母﹐謝母﹕此為泛轉﹐即王姓母、謝姓母。   僕射(ye)﹕職官名。   【評語】對親友的稱呼﹐既不可隨意﹐也不可過於拘禮﹐過於隨便﹐則有失恭敬﹐但過於拘泥﹐則不免有些迂腐。更何況五裡不同俗﹐十裡不同天呢﹖   四五、凡遭重喪三日必吊 江南凡遭重喪﹐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則絕之﹔除喪﹐雖相遇則避之。怨其不己憫也。有故及道遙者﹐致書可也﹔無書亦如之。北俗則不爾。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識者不執手﹔識輕服而不識主人﹐則不於會所而吊﹐他日修名詣其家。   【譯文】江南地區﹐凡遭逢重喪的人家﹐如果是與他家相認識的人﹐又同住在一個城鎮裡﹐三天之內不去吊喪﹐喪家就會與他斷絕交往。喪家的人除掉喪服﹐與他在路上相遇﹐也要避開他﹐因為恨他不憐恤自己。如果是另有原因或道路遙遠而未能前來吊喪者﹐可以寫信來表示慰問﹔不來信的﹐喪家也會一樣對待他。北方的風俗則不是這樣。江南地區凡來吊喪者﹐除了主人之外﹐對不認識的人就不握手﹔如果隻認識披戴較輕喪服的人而不認識主人﹐就不到靈堂去吊喪﹐改天準備好名刺再上他家去表示慰問。   【注釋】除喪﹐除去喪禮之服。   如之﹕如同那樣﹐即如同對待“三日不吊”者一樣。   輕服﹕五種喪服中較輕的幾種﹐如大功、小功、緦麻之類。   會場﹕聚會的場所。這裡指治喪的地方。   名﹕名刺。好比今天的名片。   【評語】重喪而輕生﹐實乃封建陋俗。人死如燈滅﹐縱然生者對死者千般孝敬﹐萬般留戀﹐死者也渾然不知。如若因此而與親朋結怨﹐則更無必要。遇到喪事必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何用之有﹖   四六、喪家朔望哀深當哭 陰陽說雲﹕“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論衡》雲﹕“辰日不哭﹐哭則重喪。”今無教者﹐辰日有喪﹐不問輕重﹐舉家清謐﹐不敢發聲﹐以辭吊客。道書又曰﹕“晦歌朔哭﹐皆當有罪﹐天奪其算。”喪家朔望﹐哀感彌深﹐寧當異壽﹐又不哭也﹖亦不諭。   【譯文】陰陽家說﹕“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所以辰日不得哭泣。”王充的《論衡》說﹕“辰日不能哭泣﹐哭泣就一定是重喪。”而今那些沒有教養的人﹐辱日遇到喪事﹐不問輕喪重喪﹐全家都靜悄悄的﹐不敢發出哭聲﹐並謝絕吊喪的客人。道家的書說﹕“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有罪的﹐老天要減損他的壽命。”喪家在朔日望日﹐悲痛萬分﹐難道因為珍惜壽命﹐就不哭泣了嗎﹖真不明白。   【注釋】說﹕《群書類編故事》卷二“說”作“家”。   清謐﹕清靜。   晦﹕陰歷每月的最後一天。朔﹕陰歷每月初一。   算﹕壽命。   望﹕陰歷每月十五日。   【評語】喪家痛哭﹐應是感情的一種自然宣泄﹐因不利於自身而舉家清靜﹐因禮節需要而舉家哀號。那麼﹐這其中有幾滴眼淚是真誠的呢﹖   四七、靈魂不滅虛亡之言 偏傍之書﹐死有歸殺。子孫逃竄﹐莫肯在家﹔畫瓦書符﹐作諸厭勝﹔喪出之日﹐門前然火﹐戶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斷注連﹕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彈議所當加也。   【譯文】旁門左道的書說﹕人死之後靈魂要返家一次。這一天﹐家中子孫們都逃避在外﹐沒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說﹕用畫瓦和書符可以鎮邪﹐念咒語可以驅鬼﹔又說﹕出喪那一天﹐門前要燃火﹐屋外要舖灰﹐要舉行驅鬼儀式﹐請求老天阻止死者禍及家人。諸如此類﹐都不近人情﹐是儒雅的罪人﹐應該對此進行彈劾。   【注釋】偏傍﹕不正。偏傍之書﹕指旁門左道的書。   歸殺﹕也作歸煞﹐回煞。舊時迷信謂人死之後若幹日靈魂回家一次叫“歸殺”。   畫瓦﹕舊在瓦片上畫圖象以鎮邪。   厭勝﹕古代一種巫術﹐謂能以詛咒制服﹐壓服人或物。   然﹕“燃”的本字。   戶外列灰﹕在門外舖灰﹐以觀死人魂魄之跡﹐為一種迷信活動。   祓(fu服)﹕古代除災祈福的儀式。   章斷注連﹕上章以求斷絕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連﹐傳染的意思。   儒雅﹕儒學正統。   【評語】迷信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時至今日﹐仍在滋生蔓延﹐難道死鬼能嚇唬活人嗎﹖   四八、禮緣人情恩由義斷 二親既沒﹐所居齋寢﹐子與婦弗忍入焉。北朝頓丘李構母劉氏夫人亡後﹐所住之堂﹐終身鎖閉﹐弗忍開入也。夫人﹐宋廣州刺史纂之孫女﹐故構猶染江南風教。其父獎﹐為揚州刺史﹐鎮壽春﹐遇害。構嘗與王鬆年、祖孝徵數人同集談讌。孝徵善畫﹐遇有紙筆﹐圖寫為人。頃之﹐因割鹿尾﹐戲截畫人以示構﹐而無他意。構愴然動色﹐便起就馬而去。舉坐驚駭﹐莫測其情。祖君尋悟﹐方深反側﹐當時罕有能感此者。吳郡陸襄﹐父閒被刑﹐襄終身布衣蔬飯﹐雖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廚。江寧姚子篤﹐母以燒死﹐終身不忍噉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為奴所殺﹐終身不復嘗酒。然禮緣人情﹐恩由義斷﹐親以噎死﹐亦當不可絕食也。   【譯文】父母親去世之後﹐他們生前齋戒時所居的旁屋﹐兒子和媳婦都不忍心進去。北朝頓丘郡的李構﹐他母親劉氏死後﹐她生前所居的屋子﹐李構終身將其鎖閉﹐不忍心開門進去。李構的母親﹐是宋廣州刺史劉纂的孫女﹐所以李構仍然得到江南風教的薰陶。他的父親李獎﹐是揚州刺史﹐鎮守壽春﹐被人殺害。李構曾經與王鬆年、祖孝徵幾個人聚在一起喝酒談天。孝徵善於畫畫﹐又有紙筆﹐就畫了一個人。過了一會﹐他因為割取宴席上的鹿尾﹐就開玩笑地把人像斬斷給李構看﹐但並無他意。李構卻悲痛得變了臉色﹐起身乘馬而去了。在場的人都驚詫不已﹐卻猜不出其中的原因。祖孝徵後來醒悟過來﹐才深感不安﹐當時卻很少有人能理解的。吳郡的陸襄﹐他的父親陸閒遭到刑戮﹐陸襄終身穿布衣吃素餐﹐即便是生姜﹐如果用刀割過﹐他都不忍心食用﹔做飯隻用手掐摘蔬菜供廚房之需。江寧的姚子篤﹐因為母親是被燒死的﹐所以他終身不忍心吃烤肉。豫章的熊康﹐父親因酒醉後被奴僕殺害﹐所以他終身不再嘗酒。然而禮是因為人的感情需要而設立的﹐情愛則可根據事理而斷絕﹐假如父母親因為吃飯噎死了﹐也不致於因此絕食吧。   【注釋】齋寢﹕齋戒時居住的旁屋。   刺史﹕州的長官。   鹿尾﹕鹿之尾。為古代珍貴食品。   反側﹕惶恐不安。   【評語】人莫忘根﹐人毋忘本﹐父母之恩當常思﹐父母之情應常念。然而思念父母﹐到了陰魂不敬的程度﹐兒子雖孝﹐也實屬荒唐。   四九、父母遺物不容散逸 《禮經》﹕父之遺書﹐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政為常所講習﹐雔校繕寫﹐及偏加服用﹐有跡可思者耳。若尋常墳典﹐為生什物﹐安可悉廢之乎﹖既不讀用﹐無容散逸﹐惟當緘保﹐以留後世耳。思魯等第四舅母﹐親吳郡張建女也﹐有第五妹﹐三歲喪母。靈床上屏風﹐平生舊物﹐屋漏沾濕﹐出曝曬之﹐女子一見﹐伏床流弟。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薦席淹漬﹐精神傷怛﹐不能飲食。將以問醫﹐醫診脈雲﹕“腸斷矣﹗”因爾便吐血﹐數日而亡。中外憐之﹐莫不悲嘆。   【譯文】《禮經》上講﹕父親遺留的書籍﹐母親用過的口杯﹐感受到上面父母的氣息﹐就不忍心閱讀或使用。隻因為這些東西是他們生前經常用來講習﹐校對繕寫以及專門使用的﹐有遺跡可引發哀思罷了。如果是常用的書籍﹐以及各種日用品﹐哪能全部廢棄呢﹖父母遺物既然不閱讀使用。就不要讓它們散失﹐應當封存保護﹐以留傳給後代。思魯幾弟兄的四舅母﹐是吳邵張建的女兒﹐她有一位五妹﹐三歲時就失去了母親。靈床上的屏風﹐是她母親生前使用的舊物。這屏風因屋漏被沾濕﹐被拿出去曝曬﹐那女孩一見﹐就伏在床上流淚。家裡人見她一直不起來﹐感到奇怪﹐就過去抱她起身﹐隻見墊席已被淚水浸濕﹐女孩神色哀傷﹐不能飲食。家人帶她去看病﹐醫生摸過脈後說﹕“她已經傷心斷都\耍 迸□10□送卵□□柑旌缶退懶恕G資舳劑□□□□薏槐□頌鞠Ⅰ?   【注釋】杯圈﹕一種木制飲器。手口之譯﹕手汗和口譯之氣。   政﹕通“正”﹐隻。   雔(chou)校﹕校對。   墳典﹕三墳五典。伏羲、神農、黃帝之書叫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叫五典。此指書籍。   緘﹕封。   【評語】睹物思人﹐感父母恩德﹐人之常情﹐因此父用的書籍不忍閱讀﹐父母的遺物不忍使用﹐似有做作之嫌。難道使用了父母遺物便意味著無情﹖如此﹐父母所居房屋豈不廢棄﹖   五○、父母喪亡忌日不樂 魏世王修母以社日亡﹔來歲社日﹐修感念哀甚﹐鄰裡聞之﹐為之罷社。今二親喪亡﹐偶值伏臘分至之節﹐及月小晦後﹐忌之外﹐所經此日﹐猶應感慕﹐異於余辰﹐不預飲宴、聞聲樂及行遊也。   【譯文】魏朝王修的母親因為是在社日這天去世的﹐第二年的社日﹐王修感懷思念母親﹐十分哀痛。鄰居們聽說此事後﹐為此而停止了社日的活動。現在﹐父母親去世的日子﹐如果正碰上伏祭、臘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些節日﹐以及忌日前後三天﹐忌日晦日的前後三天﹐除了忌日這天外﹐凡在上述的日子裡﹐仍應對父母親感懷思慕﹐與別的日子有所區別﹐應該做到不參加宴飲、不聽聲樂以及不外出遊玩。   【注釋】社日﹕祭祀社神之日。   伏臘﹕伏祭和臘祭之日。伏祭在夏委伏日﹐臘祭在農歷十二月。分﹕春分、秋分。至﹕冬至、夏至。   感慕﹕感傷思慕。   【評語】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在父母忌日﹐以適當方式表達對親人的哀思﹐理所應當。   五一、避諱父名適可而止 劉縚、緩﹐兄弟並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為照字﹐惟依《爾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與正諱相犯﹐當自可避﹔其有同音異字﹐不可悉然。劉字之下﹐即有昭音。呂尚之兒﹐如不為上﹔趙壹之子﹐儻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也。   【譯文】劉舀、劉緩兩兄弟﹐同為名人﹐他們的父親名叫昭。所以兄弟便一輩子都不寫照字﹐隻是依照《爾雅》用縚來代替。然而凡文字與人的正名相同﹐當然應該避諱﹔如行文中出現同音異字﹐就不該全部避諱了。劉字的下半部分就有昭的音。呂尚的兒子如果不能寫“上”字﹔趙壹的兒子如果不能寫“一”字﹐便會一下筆就犯難﹐一寫字就犯諱了。   【注釋】正諱﹕指人的正名。   呂尚﹕姜太公。   【評語】避諱之事﹐本屬多余﹐假若為了避諱父親名字而挖苦心思﹐無所適以﹐豈非庸人自擾﹖封建思想﹐可以休矣。   五二、兒生一期聚集致晏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樑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薨歿之後﹐此事亦絕。   【譯文】江南的風谷﹐孩子生下來一周年﹐就為他縫制新衣裳﹐給他洗浴打扮﹐對男孩就用弓、箭、紙、筆﹐對女孩就用剪子、尺子、針線﹐再加上一些飲食物品以及珍寶玩具等物﹐把它們放在孩子面前﹐觀察他(她)想抓取的東西﹐以此來檢驗孩子今後是貪婪還是廉潔﹐是愚蠢還是聰明﹐這種風俗被稱作試兒。這一天﹐親戚們都聚集﹐宴請招待。從此以後﹐父母親隻要還在世﹐每到這個日子﹐就要置酒備飯﹐吃喝一頓。那些沒有教養的人﹐雖然父母已經去世﹐這一天﹐仍要設宴待客﹐盡興痛飲﹐縱情聲樂﹐不知道還應該有所感傷。樑孝元帝年輕的時候﹐每到八月六日生日這天﹐經常是吃素講經。自他母親阮修容去世之後﹐這種事也絕跡。   【注釋】親表﹕親屬中表。中表﹕姑母的子女叫外表。舅父姨母的子女叫內表﹐互稱中表。   孤露﹕魏晉時人以父立為孤露。   供頓﹕設宴待客。   載﹕始。載庭之日﹕生日。   齋講﹕齋素講經。   修容﹕古代宮妃的位號﹐為九嬪之一。   【評語】孩子乃父母的希望﹐家庭之未來﹐親朋好友相聚為孩子過生日﹐祝賀他(她)又長一歲﹐激勵他(她)不斷進步﹐本無可厚非。如若發展到為孩子過生日﹐便請客送禮的程度﹐就走向了反面﹐對孩子成長反而不利。   五三、人有憂疾妄呼父母 人有憂疾﹐則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諱避﹐觸途急切。而江東士庶﹐痛則稱禰。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蒼頡篇》有□字﹐《訓詁》雲﹕“痛而也﹐音羽罪反。”今北人痛則呼之。《聲類》音於耒反﹐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隨其鄉俗﹐並可行也。 【譯文】人有憂患疾病﹐就呼喊天地父母﹐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現在的人講究避諱﹐處處比古人來得嚴格。而江東的士族庶族﹐悲痛時就叫禰。禰是已故父親的廟號﹐父親在世不可以叫廟號﹐父親死後怎能隨便呼叫他的廟號呢﹖《蒼頡篇》中有肴字﹐《訓詁》解釋說﹕“這是痛苦時發出的聲音﹐發音是羽罪反。”現在北方人悲痛時就這樣叫。《聲類》注這個字的音是於耒反﹐現在南方要悲痛時有人就這樣喊。這兩個音隨人們的鄉俗而定﹐都是可行的。 【注釋】觸途﹕各方面﹐處處。   禰(ni)﹕亡父在宗廟中立主亡稱。   無容﹕不可以。   (hu)同“呼”。   【評語】人於痛楚之時﹐呼天地喊父母﹐隻能在心理得到一時滿足﹐以減輕痛苦。然而問題的根本解決﹐則必須憑借自身的力量來抗掙﹐拼搏﹐與其呼天喊地﹐不如起而前行。   五四、一人受劾舉家伸冤 樑世被系劾者﹐子孫弟侄﹐皆詣闕三日﹐露跣陳謝﹔子孫有官﹐自陳解職。子則草粗衣﹐蓬頭垢面﹐周章道路﹐要候執事﹐叩頭流血﹐申訴冤枉。若配徒隸﹐諸子並立草庵於所署門﹐不敢寧宅﹐動經旬日﹐官司驅遣﹐然後始退。江南諸憲司彈人事﹐事雖不重﹐而以教義見辱者﹐或被輕系而身死獄戶者﹐皆為怨仇﹐子孫三世不交通矣。到洽為御史中丞﹐初欲彈劉孝綽﹐其兄溉先原劉善﹐苦諫不得﹐乃詣劉涕泣告別而去。   【譯文】樑朝被拘囚彈劾的官員﹐他的子孫弟侄們﹐都要趕赴朝廷的殿延﹐在那裡整整三天﹐免冠赤足﹐陳述請罪﹐如子孫中有做官的﹐就主動請求解除官職。兒子們則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頭垢面﹐驚恐不安地守候在道路上﹐攔住主管官員﹐叩頭流血﹐申訴冤枉。如果被發配去服苦役﹐他的兒子們就一起在官署門口搭上草棚﹐不敢在家中安居﹐一住就是十來天﹐官府驅逐﹐才退離。江南地區各位憲司彈劾某人﹐案情雖不嚴重﹐但如果某人是因教義而受彈劾之辱﹐或者因此被拘囚而身死獄中﹐兩家就會結下怨仇﹐子孫三代都不相往來。到洽當御史中丞的時候﹐開始想彈劾劉孝綽﹐到洽的哥哥到溉與劉孝綽關系友善﹐他苦苦規勸到洽不要彈劾劉孝綽而未能如願﹐就前往劉孝綽處﹐流著淚與他分手。   【注釋】露﹕露髻。即不戴帽子露出發髻。跣﹕不穿鞋。   (jue)﹕草鞋。   周章﹕驚恐不安。   寧宅﹕安居。   憲司﹕即御史。   【評語】一人獲罪﹐舉家伸冤﹐古人家族觀念之深由此可見一斑。然而﹐如果當事人確有冤情﹐則其情可嘉﹔若其貪贓枉法﹐不豈可不分是非﹐不辨黑白﹖必要時還須大義滅親﹗   五五、父危子拘母病兒泣 兵兇戰危﹐非安全之道。古者﹐天子喪服以臨師﹐將軍鑿兇門而出。父祖伯叔﹐苦在軍陣﹐貶損自居﹐不宜奏樂讌會及婚冠吉慶事也。若居圍城之中﹐憔悴容色﹐除去飾玩﹐常為臨深履薄之狀焉。父母疾篤﹐醫雖賤雖少﹐則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樑孝元在江洲﹐嘗有不豫﹔世子方等親拜中兵參軍李猷焉。   【譯文】兵者兇器﹐戰者危事﹐皆非安全之道。古時候﹐天子穿上喪服去統領軍隊﹐將軍鑿一扇兇門然後由此出征。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軍隊裡﹐他就應該自我約束﹐不誼參加奏樂、宴會以及婚禮冠禮等吉慶活動。如果某人被圍困在城邑之中﹐他就應該是面容憔悴﹐除掉飾物器玩﹐時時顯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樣子。如果他的父母病重﹐那醫生雖然年少位卑﹐他也應該向醫生哭泣下拜﹐以此求得醫生的憐憫。樑孝元帝在江洲的時候﹐曾經生病﹐他的大兒子方等就親自拜求過中兵參軍李猷。   【注釋】兇門﹕古代將軍出征時﹐鑿一扇向北的門﹐由此出發﹐如辦喪事一樣﹐以示必死的決心﹐稱“兇門”。   冠﹕冠禮。古代男子20歲行成人禮結發戴冠。   不豫﹕天子有病稱不豫。   【評語】世上親情息息相通﹐牽腸掛肚﹐愛父母、愛兄妹﹐給你帶來一個充滿溫情的家﹐我們人類﹐我們社會﹐不也是這樣嗎﹖時時事事處處多為別人考慮﹐替別人著想﹐拿出一份熱情﹐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的更加美好。   五六、結拜兄弟志均義敵 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一爾之後﹐命子拜伏﹐呼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親﹐亦宜加禮。比見北人﹐甚輕此節﹐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觀貌﹐不擇是非﹐至有結父為兄﹐托子為弟者。   【譯文】四海異姓之人結拜為兄弟談何容易。必須是志向道義都相配﹐對朋友始終如一的人﹐才可加以考慮。一旦與人結為兄弟﹐就要讓自己的孩子向他伏地下拜﹐稱他為丈人﹐表達孩子對父親朋友的尊敬。自己對結拜兄弟的父母親﹐也應該施禮。我常常見到一些北方人﹐很輕率地對待此事﹐兩個人陌路相逢﹐便結為兄弟﹐隻問問年齡看看外貌﹐也不斟酌一下是否妥當﹐以致有把父輩當成兄長﹐把子侄輩當成弟弟的。   【注釋】一爾﹕一旦如此。   丈人﹕對親戚長輩的稱呼。   昆季﹕指兄弟。長為昆﹐幼為季。   【評語】與人交友﹐理當慎重。君不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加選擇朋友雖多﹐又有何益﹖   五七、門不停賓以禮相待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見者七十余人。晉文公以沐辭豎頭須﹐致有圖反之誚。門不停賓﹐古所貴也。失教之家﹐閽寺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黃門侍郎裴之禮﹐號善為士大夫﹐有如此輩﹐對賓杖之﹔其門生僮僕﹐接於他人﹐折旋俯仰﹐辭色應對﹐莫不肅敬﹐與主無別也。   【譯文】從前﹐周公寧願隨時中斷沐浴、用餐﹐以接待來訪的貧寒之士﹐一天之內曾經接見了70多人。而晉文公以正在沐浴為借口拒絕接見下人頭須﹐以致遭來“圖反”的嘲笑。家中賓客不斷﹐這是古人所看重的。那些沒有良好教養的家庭﹐看門人也沒有禮貌﹐有的看門人在客人來訪時﹐就以主人正在睡覺、吃飯或發脾氣為借口﹐拒絕為客人通報﹐江南人家深以此事為恥。黃門侍郎裴之禮﹐被稱作士大夫的楷模﹐如果他家中有這樣的人﹐他會當著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他的門子、僮僕在接待客人的時候﹐進退禮儀﹐表情言辭﹐無不嚴肅恭敬﹐與主人沒有兩樣。   【注釋】一沐三握發﹐一飯三餐﹕指一次沐浴須三度握其已散之發﹐一頓飯中間須三次停食﹐以接待賓客。兩句均形容求賢殷切。   白屋之士﹕指平民。古代平民住房不施采﹐故稱其所住之屋為白屋。   圖﹕考慮。圖反﹕指想法反常。   閽寺﹕看門人。   黃門侍郎﹕職官名。   門生﹕此指門下使役之人。   折旋﹕曲行。古代行禮時的動作。   【評語】俗語說﹐有理不打上門客。侍人傲慢﹐甚至拒人於門外﹐決非一個有教養的人所為。熱情好客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創造健康文明的社會生活環境。 -- 青色的蛋﹐就能孵育出青色的鳥麼﹖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