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勉學篇 六三、不學無術一生愧辱 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於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譯文】自古以來的那些聖明帝王﹐尚須勤奮學習﹐何況普通百姓呢﹗這類事在經書史書中隨處可見﹐我也不想過多舉例﹐姑且撿近世緊要的事說說﹐以啟發點悟你們。現在士大夫的子弟﹐長到幾歲以後﹐沒有不受教育的﹐那學得多的﹐已學了《禮經》、《左傳》。那學得少的﹐也學完了《詩經》、《論語》。等到他們成年﹐體質性情逐漸成型﹐趁這個時候﹐就要對他們加倍進行訓育誘導。他們中間那些有志氣的﹐就能經受磨練﹐以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業﹐而那些沒有操守的﹐從此懶散起來﹐就成了平庸的人﹐人生在世﹐應該從事一定的工作﹕當農民的就要算計耕作﹐當商販的就要商談買賣﹐當工匠的就要精心制作各種用品﹐當藝人的就要深入研習各種技藝﹐當武士的就要熟悉騎馬射箭﹐當文人的就要談論儒家經書。常見士大夫恥於從事農業商業﹐又缺乏手工藝方面的本事。射箭連一層鎧甲也射不穿﹐動筆僅僅能寫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飯飽﹐無所事事﹐以此消磨時光﹐了結一生。還有的人因祖上的蔭庇﹐得到一官半職﹐便自我滿足﹐完全忘記了學習﹐碰上有吉兇大事﹐議論起得失來﹐就張口結舌﹐茫然無所知﹐如墮雲霧中一般。在各種公私宴會的場合﹐別人談古論今﹐賦詩言志﹐他卻像塞由了嘴一般﹐低著頭不吭聲﹐隻有打呵欠的份。有見識的旁觀﹐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鑽到地下去﹐這些人為何不勤學幾年﹐以免終生愧辱呢﹗   【注釋】鄭重﹕這裡是頻繁的意思。   寤﹕通“悟”。   冠﹕古代男人二十當行加冠之禮﹐稱冠禮﹐表示已成年。   素業﹕清素之業﹐即士族所從事的儒業。   墮﹕通“惰”。   【評語】學習﹐乃安身立命之本﹐即使無衣食之憂﹐也不該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腹無詩書﹐自受其辱。與其如此﹐何不孜孜以求﹐日有所長﹖   六四、人有學藝觸地而安 樑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至於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讌﹐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後﹐朝始(11)遷革﹐銓衡選舉﹐非復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喪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12)致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駕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以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13)也。   【譯文】樑朝全盛之時﹐那些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以至當時的諺語說﹕“登車不跌跤﹐可當著作郎﹔會說身體好﹐可做秘書官。”這些貴族子弟沒有一個不是以香料熏衣﹐修剃臉面﹐塗脂抹粉的﹔他們外出乘長檐車﹐走路穿高齒履﹐坐在織有方格圖案的絲綢坐褥上﹐倚靠著五彩絲線織成的靠枕﹐身邊擺的是各種古玩﹐進進出出派頭十足﹐看上去就象神仙。到明經答問求取功名的時候﹐就雇人頂替自己去應試﹐三公九卿列席的宴會上﹐他們就借別人之手來幫自己做詩﹐在這種時刻﹐他門倒也像個人物。等到動亂來臨﹐朝廷變革﹐考察選拔官吏時﹐不再任用過去的親信﹐在朝中執掌大權的﹐再不見舊日的同黨。這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們靠自己不中用﹐想在社會上發揮作用又沒有本事。他們隻能身穿粗布衣服﹐賣掉家中的珠寶﹐失去華麗的外表﹐露出無能的本質﹐呆頭呆腦像段枯木﹐有氣無力像條即將幹涸的河流﹐在亂軍中顛沛流離﹐最後拋屍於荒溝野壑之中﹐在這種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就成了實實在在的蠢材。有學問有手藝的人﹐走到那裡都可以站穩腳跟。自從兵荒馬亂以來﹐我見過不少俘虜﹐有人雖然世代相傳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於懂得《孝經》、《論語》﹐還可以給別人當老師﹔有些人﹐雖然是世代相傳的世家大族子弟﹐但由於不會書寫﹐無不去給別人耕田養馬﹐由此看來﹐怎麼能不努力學習呢﹖如果能夠經常保存幾百卷書籍﹐就是再過一千年也不會淪為平民百姓。   【注釋】貴遊子弟﹕無官職的王公貴族叫貴遊﹐他們的子弟就叫貴遊子弟。這裡是泛稱貴族子弟。   著作﹕即著作郎﹐官名﹐掌編纂國史。體中何如﹔當時書信中的客套話。   長檐車﹕一種用車幔覆蓋整個車身的車子。   高齒屐﹕一種裝有高齒的木底鞋。   棋子方褥﹕一種用方格圖案的織品制成的方形坐褥。   隱囊﹕靠枕。   明經﹕六朝以明經取士。   顧﹕同雇。答策﹕即對策。   三九﹕即三公九卿。   快士﹕優秀人物。   朝市﹕此指朝廷。   鹿獨﹕顛沛流離的樣子。   小人﹕指平民百姓。   【評語】優勝劣汰是永恆的自然規律。社會歷史發展到今天﹐沒有了世襲爵位﹐沒有了貴族權勢﹐大鍋飯鐵飯碗已砸爛。把每一個人都推上了生活大舞台﹐需要每個人去奮鬥、去拚搏、去抗爭。而這憑什麼﹐靠什麼呢﹖隻有知識。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名言﹕“知道就是力量”道出了真理所在。   六五、技之可貴無過讀書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羲、農已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在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   【譯文】通曉六經旨意﹐涉獵百家著述﹐即使不能提高道德修養﹐勸勉世風習俗﹐也不失為一種才藝﹐可用以自我充實。父親兄長不能長期依靠﹐家鄉邦國不能常保無事﹐一旦流離失所﹐沒有人來庇護資助你時﹐就該自己設法了。俗話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容易學習而又可致富的本事﹐無過於讀書。世人不管愚蠢還是聰明﹐都希望認識的人多﹐見識的事廣﹐但卻不肯讀書﹐這就好比想要飽餐卻懶於做飯﹐想要身暖卻懶於裁衣一樣。那些讀書的人﹐從伏羲、神衣以來﹐在這世界上﹐共認識了多少人﹐見識了多少事﹐對一般人的成敗好惡﹐何足掛齒看得很清楚﹐就是天地鬼神的事﹐也瞞不過他們。   【注釋】六經﹕指《詩》、《書》、《樂》、《易》、《禮》《春秋》﹐指﹕通“旨”。   藝﹕拔藝﹐才能。   伎﹕通“技”。   羲、農﹕伏羲、神農﹐均為傳說中的古代帝王﹐與女媧並稱三皇。   【評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讀書﹐讀好書﹐不但是獲得技藝、才能﹐提高謀生本領的最佳途徑﹐也是充實自己﹐加強道德修養﹐提高道德水平的最好方式。要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用豐富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   六六、窮且益堅矢志不移 有客難主人曰﹕“吾見強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矣﹔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饑寒者﹐不可勝數﹐安足貴學乎﹖”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醜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於無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葉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元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茶﹐豈得同年而語矣。且又聞之﹕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必有天才﹐撥群出類﹐為將則暗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   【譯文】有客人詰難我說﹕“有些人手持強弓長戟﹐去誅滅罪惡之人﹐安撫黎民百姓﹐以此博取公侯爵位﹐有些人闡釋禮儀﹐研習吏道﹐匡正時尚﹐使國家富足﹐以此博取卿相職位﹔而學問貫通古今﹐才能文武兼備﹐卻身無俸祿官爵﹐妻子兒女挨餓受凍的人﹐卻多得數不清﹐由此看來﹐怎麼能讓人重視學習呢﹖”我回答到﹕“一個人的命運是困厄還是顯達﹐就好比金、玉與木、石。研習學問﹐就好比琢磨金、玉﹐雕刻木、石。金、玉經過琢磨﹐就比礦、璞來得更美﹐木、石截成段敲成塊﹐就比經過雕刻的來得醜陋﹐但怎麼可以說經過雕刻的木、石就勝過未經琢磨的金、玉呢﹖所以﹐不能以有學問的人的貧賤﹐去與那無學問的人的富貴相比。況且﹐那些披掛鎧甲去當兵﹐口含筆管充任小吏的人﹐身死名滅者多如牛毛﹐脫穎而出者少如靈芝仙草﹔現在﹐勤奮攻讀﹐修養品性﹐含辛茹苦而沒有獲益的人就像日蝕那樣少見﹐而閒適安樂﹐追名逐利的人卻像秋茶那樣繁多﹐哪能夠把二者相提並論呢﹖況且我又聽說﹐生下來就明白事理的是上等人﹐通過學習才明白事理的是次一等人。之所以要學習﹐就是想使自己知識豐富﹐明白通達。如果說一定有天才存在的話﹐那就是出類拔萃的人﹐作為將軍﹐他們暗中具備了與孫武、吳起相同的軍事謀略﹔作為執政者﹐他們先天就獲得了管仲、子產的政教才幹。雖然他們沒有讀過書﹐我也要說他們是有學問的。您現在不能夠做到這一點﹐又不去學習古人的做法﹐就好比蒙著被子睡覺﹐什麼都不知道了。   【注釋】主人﹕作者自稱。   弩、戟﹕均為古代兵器。   文﹕文飾﹐這裡作闡釋解﹐義﹕禮儀。   礦﹕未經冶煉的金屬。璞﹕未經雕琢的玉石。   咋(ze責)﹐啃咬。   角立﹕如角之挺立。芝草﹕即靈芝草。   素﹕即絹素。黃﹕即黃卷。素、黃均插憧枙I□?   秋茶﹕茶至秋而花繁葉密﹐比喻其多。   同年﹐相等。   孫武﹕春秋時傑出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為中國最早最傑出的兵書。   【評語】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學貫古今者﹐窮愁潦倒﹐目不識丁者﹐安享富貴﹐即使如此﹐我們能說讀書無用嗎﹖富貴﹐不因其愚昧﹐貧賤﹐不因其聰明。況且﹐即使金玉滿堂﹐愚者也不能算作富有﹔即使一文不名﹐智者也不能算作貧窮。更何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六七、學海無涯博學多問 人見鄰裡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見跨馬被甲﹐長稍強弓﹐便雲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積財聚谷﹐便雲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風易俗﹐調節陰陽﹐薦舉賢聖之至也。但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雲我能治民﹔不知誠已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化鴟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會﹐便雲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姦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譯文】人們看鄰居、親戚中有出人頭地的人物﹐懂得讓自己的子弟欽慕他們﹐向他們學習﹐卻不知道讓自己的子弟學習古人﹐這是多麼無知啊。一般人隻看見當將軍的跨駿馬﹐披鎧甲﹐手持長矛強弓﹐就說自己也能當將軍﹐卻不知道了解天時的陰晴寒暑﹐分辨地理的險易遠近﹐比較權衡逆境順境﹐審察把握興盛衰亡的種種奧妙。一般人隻知道當宰相的稟承旨意﹐統領百官﹐為國積財儲糧﹐就說自己也能當宰相﹐卻不知道侍奉鬼神﹐移風易俗﹐調節陰陽﹐薦賢舉能的種種周密之處。一般人隻知道私財不落腰包﹐公事盡快辦理﹐就說自己也能治理百姓﹐卻不知道誠心待人﹐為人楷纂迭慼潦猨i□□狗緱鴰穡□□滯媚眩□□肺□錚□潿裎□頻鬧種值覽懟R話閎酥恢□酪勒輾□釤趼桑□行桃嗽紓□餉庖順□□退底約閡材鼙□□彀福□床恢□勞□□圩鎩7紙W凡疲□眉傺雜帳辜樽髡弒├叮□揮梅錘瓷笪識□□灝蓋欏M貧□闃□□踔聊切├╗頡5碳幀9□場1灼汀1□□15婷瘛9婪頡10古5摹7叛虻模□□侵屑潿加性詰灤醒□噬峽拔□氨駁娜耍□梢宰魑□□暗陌裱□□惴旱叵蛘廡┤搜□埃□允亂凳怯瀉麼Φ摹?   【注釋】佳快﹕優秀的意思。   陰陽﹕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古代思想家以此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   至﹕周密。   刑﹕通“型”。刑物﹕給人做出榜樣。   執轡如組﹕轡﹐馬韁繩。組﹕用絲織成的寬帶子。此句比喻御民有方。反﹕通“返”﹕回的意思。   鴟﹕鴟□(chixiao)即貓頭鷹﹐古人視為惡鳥。   早刑晚舍﹕用刑寧早﹐縱舍寧遲。   【評語】學海無涯﹐學無止境﹐豈可淺嘗輒止﹐皮厚而腹空﹖學習除了有所側重﹐還應該廣泛涉獵﹔除了廣泛閱讀﹐汲取古今中外的文明與智慧﹐還應該注意向身邊有實踐經驗的人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   六八、不尚空談學以致用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恤窮恤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出﹐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百行皆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11)。學之所知﹐施無不達。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12)﹐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13)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閒﹐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譯文】人之所以要讀書學習﹐本來是為了開發心智﹐提高認識力﹐以利於自己的行動。對那些不知道如何奉養父母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體察父母心意﹐按父母的願望辦事﹔如何輕言細語﹐和顏悅色地與父母談語﹔如何不怕勞苦﹐為父母弄到美味可口的食品﹔使他們感到畏俱慚愧﹐起而政法古人。對那些不知道如何侍奉國君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堅守職責﹐不侵凌犯上﹔在危急關頭﹐不惜獻出性命﹔如何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忘自己忠心勸諫的職責﹔使他們痛心地對照自己﹐進而想去效仿古人。對那些平時驕橫奢侈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恭謹儉樸﹐節約費用﹔如何以謙卑自守﹐以禮讓為政教之本﹐以恭敬為立身之根﹐使他們震驚變色﹐自感若有所失﹐從而收斂驕橫之態﹐抑制驕奢的心性。對那些向來淺薄吝嗇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貴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如何體恤救濟窮人。使他們臉紅﹐產生懊悔羞恥之心﹐從而做到既能積財又能散財。對那些平時暴虐兇悍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小心恭謹自我約束﹐懂得齒亡舌存的道理﹔如何寬仁大度﹐尊重賢士﹐容納眾人。使他們氣燄頓消﹐顯出謙恭退讓的樣子來。對那些平時膽小懦弱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無牽無礙﹐聽天由命﹐如何強毅正直﹐說話算數﹐如何祈求福運﹐不違祖道。使他們能奮發振作﹐無所畏懼﹕由此類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來培養﹐即使不能使風氣淳正﹐也可去掉那些過份行為。從學習中所獲取的知識﹐沒有哪裡不可運用。然而現在的讀書人﹐隻知空談﹐不能行動﹐忠孝談不上﹐仁義也欠缺﹐再加上他們審斷一樁官司﹐不一定了解了其中道理﹐主管一個千戶小縣﹐不一定親自管理過百姓﹔問他們怎樣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橫著放而是豎著放﹔問他們怎樣種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種而黃米要晚下種。整天隻知道吟詠歌唱﹐談笑戲謔﹐寫詩作賦﹐悠閒自在﹐迂闊荒誕﹐對治軍治國則毫無辦法﹐所以他們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罵﹐確實是有因為這些原因。   【注釋】失意承顏﹕指孝子先父母之意而順承其志。   怡聲下氣﹕指聲氣和悅﹐形容恭順的樣子。   (men)﹕肉柔軟脆嫩。   授命﹕獻出生命。   卑以自牧﹕以謙卑自守。   齒弊舌存﹕意思是說物之剛者易亡折而柔者常存。   (nie)﹕疲倦的樣子。   不勝衣﹕謙退讓的樣子。   達生﹕不受世務牽累。委命﹕聽任命運支配。   不回﹕不違祖先之道。   去泰去甚﹕去其過甚。謂﹕事宜適中。   千戶縣﹕指最小的縣。   楣﹕房屋的橫樑。□(zhuo)﹕樑上短柱。   【評語】學習﹐決不是一件時裝﹐僅僅是用來裝扮自己﹐炫耀自己。而應當是一把鑰匙﹐發掘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以有所建樹、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空談誤國﹐實於興邦﹐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為祖國的四化建設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六九、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譯文】人們學習是為了以此獲得好處。我看見有的人讀了幾十卷忭吽憫棕@咦源篤鵠矗□胺賦□擼□崧□□病4蠹頁鶚鈾□穸猿鸕幸話悖□岫袼□穸責瘋梢話恪O裾庋□醚□襖此鷙ψ約海□共蝗綺謊□?   【注釋】鴟梟﹕(chixiao痴消)﹕鴟為猛禽﹐梟傳說食母﹐古人以為皆惡鳥。   【評語】人隻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提高自己。假如多讀了那麼幾本書﹐便飄飄然﹐不知天高地厚﹐搞得親不親﹐友不友﹐就適得其反了。如此學法﹐不如不學。   七○、學猶種樹春華秋實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修身利行﹐秋實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的是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隻能夸夸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這就好比賞玩春花﹔修身利行﹐這就好比摘取秋果。   【注釋】修身利行﹕涵養德性﹐以利於事。   【評語】學習好比春華﹐漫步其間﹐令人賞心悅目﹔學習更像秋實﹐碩果累累﹐令人充實自身﹐假如隻知賞玩春華而不知摘取秋實﹐到頭來﹐隻能是兩手空空。學習﹐當有所得﹐有聽取﹐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   七一、早迷晚悟終成大儒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雲﹕“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譯文】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仍然不會遺忘。二十歲以後﹐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裡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孔子說﹕“五十歲時樣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魏武帝、袁遺﹐到老時學習的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習﹐最後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遊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後來終於當了丞相﹔朱雲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後都成了大學者。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後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麼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手持蠟燭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什麼都看不見的人強。   【注釋】坎(lan)﹕困頓﹐不得志。   荀卿﹕荀子。   【評語】人在年幼時﹐精神專注而敏銳﹐是學習的最好時期﹐不可坐失良機。假使幼年錯過良機﹐也不可喪失信心﹐自暴自棄。古今中外﹐不乏少年得志者﹐亦不乏大器晚成者。假如隻是嘆息錯過了太陽﹐那麼你又會錯過月亮。   七二、求學之道博專兼顧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未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貢﹐不肯專儒。樑朝皇孫以下﹐總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後﹐便從文吏﹐略無卒業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庇、劉、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縚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間人﹐音辭鄙陋﹐鳳操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同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郵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譯文】學習風氣的興盛或衰敗﹐隨社會風氣變化而變化。漢朝的賢士俊才們﹐都靠精通一部經書來弘揚聖人之道﹐上知曉天命﹐下貫通人事﹐他們中憑著這個特長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漢末風氣改變以後就不復如此﹐讀書人都空守章句之學﹐隻知背誦老師講過的話﹐如果靠這些東西來處理實際事務﹐大概不會有任何用處。因此﹐後來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廣泛涉獵為貴﹐不肯專攻一經。樑朝從皇孫以下﹐在兒童時就一定先讓他們入學讀書﹐觀察他們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年齡後﹐就去參預文官的事務﹐沒有一個是把學業堅待到底的。即當官又能堅持學業的﹐則有何胤、劉、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等人﹐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陽城﹐我聽兌有崔浩、張偉、劉芳三人的大名﹐鄴下還有位邢子才﹕這四位學者﹐雖然都喜好經木﹐但也以才識廣博而聞名。以上的諸賢士﹐原本就是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這些人語言鄙陋﹐道德拙劣﹐互相之間固執己見﹐什麼事也幹不了﹐你問他一句話﹐他就會答出幾百句﹐若要問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麼﹐他大概說不到點上。鄴下有諺語﹕“博士去買驢﹐契約寫了三大張﹐不見寫出個驢字。”如果讓你以這種人為師﹐豈不令人喪氣。孔子說﹐“俸祿就在學習之中。”而今這些人卻在那些毫無益處的事情上下功夫﹐這恐怕不是正道吧。聖人的書﹐是用來教育人的﹐隻要能熟讀經文﹐粗通注文之義﹐使之對自己的言行經常有所幫助﹐也就足以在世上為人了﹔何必對“仲尼居”三個字就要寫兩張紙的疏文來解釋呢﹐你說“居”指閒居之處﹐他說“屠”指講習之所﹐現在又有誰能看得見﹖在這種問題上﹐爭個你輸我贏﹐難道會有什麼好處嗎﹖光陰可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們應當廣泛閱讀書中那些精要之處﹐以求對自己的事業有所助益。如果你們能把博覽與專精結合起來﹐那我就十分滿意﹐再無話可說了。   【注釋】未俗﹕未世的風俗。   章句﹕指古書的間節句讀。   (guan)﹕兒童的發展向上分開的樣子。總之年﹕指童年時代。   出身﹕指出仕。   冠冕﹕此處為仕宦的代稱。   要會﹕要旨的意思。   博士﹕國子學中主講《經》的人﹐此泛指執教的人。   疏義﹕系對經注而言﹐注是注解經文﹐疏是演釋注文。   燕寢﹕閒居之處。講堂﹕講習之所。   間﹐嫌隙﹐此處指點批評。   【評語】大千世界﹐五彩蝩Y祝□□豢梢圓徊□蝗鬆□醒模□憊庖資牛□□豢梢圓瘓□Q□骯笤諏旎峋□□□□傷攬僬戮洹F□潯徑□Σ淠□□瘴蕹□闆?   七三、不涉群書焉能博學 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緯之外﹐義疏而已。吾初入鄴﹐與博陵崔文彥交遊﹐嘗說《王粲集》中難鄭玄《尚書》事﹐崔轉為諸儒道之﹐始將發口﹐懸見排蹙雲﹕“文集隻有詩賦銘誄﹐豈當論經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議曹﹐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漢書》﹐博士笑曰﹕“未聞《漢書》得証經術”。收便忿怒﹐都不復言﹐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   【譯文】一般讀書人﹐不廣泛涉獵﹐除了讀經書和和緯書外﹐就是學學注疏而已。我初到鄴城﹐與博陵的崔文彥交往﹐曾談起《王粲集》中關天王粲玄《尚書注》的事﹐崔文彥轉而給幾位讀書人談起此事﹐才剛開口﹐就被他們反駁道﹕“文集中隻有詩、賦、銘、誄之類文體﹔難道會論及經書的事嗎﹖況且在先儒之中﹐也沒聽說過王粲這人啊。”崔文彥笑了笑便走了﹐終究未把《王粲集》給他們看。魏收為議曹時﹐與各位博士議及有關宗廟之事﹐並引《漢書》為據﹐眾博士笑著說﹕“我們沒有聽說過《漢書》可以驗証經學。”魏收很生氣﹐把《韋玄成傳》扔給他們﹐博士們看了一夜此書﹐第二天才來道歉說﹕“想不到韋玄成還有這等學問啊。”   【注釋】經諱﹕經書和緯書。經書指儒家經典著作﹐緯書是漢代混合神學附合儒家經義的書。   義疏﹐解經之書。   排蹙(cu)﹕排擠。此處引申為斥責。   賦、銘、誄﹕均為文體名﹐與詩同為有韻之文。   【詞語】學習貴知識豐富而忌孤陋寡聞。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須廣泛涉獵﹐博覽群書。若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勢必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為學者不可不知之。   七四、清談雅論無益濟世 夫老、莊之書﹐蓋全真養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終蹈流沙﹕匿跡漆園﹐卒辭楚相﹐此任縱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遞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農、黃之化﹐在乎已身﹐周、孔之業﹐棄之度外。而平叔以黨曹爽見誅﹐觸死權之網也﹕輔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勝之阱也﹔山巨源以蓄積取譏﹐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候玄以才望被戮﹐無支離擁腫之鑒也﹔荀奉情喪妻﹐神傷而卒﹐非鼓擊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勝﹐異東門之達也﹔嵇叔夜排俗取禍﹐豈和光同塵之流也﹐郭子玄以傾動專勢﹐寧後身外已風也﹔阮嗣宗沉酒荒迷﹐乖畏途相誡之譬也﹔謝幼輿贓賄黜削﹐違棄其僚魚之旨也﹕彼諸人者﹐並其領袖﹐玄宗所歸。其余桎梏塵滓之中顛﹐僕名利之下者﹐豈可備言乎﹗直取其清談雅論﹐剖玄析微﹐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洎子樑世﹐茲風復闡﹐《左》、《老》、《周易》﹐總謂《三玄》。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周弘正奉讚大猷﹐化行都邑﹐學徒千余﹐實為盛美。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至乃倦劇愁憤﹐輒以講自釋。吾時頗(11)預未筵﹐親承音旨﹐性既頑魯﹐亦所不好雲。   【譯文】老子﹐莊子的書﹐講的是如何保持本真、修養品性﹐不肯以外物來損傷自己。所以老子用柱下史的職務把自己的名聲掩蓋起來﹐最後隱遁於沙漠之中﹔莊子隱居漆園為小吏﹐最終拒絕了楚成王召他為相的邀請﹐這都是任生放縱之徒啊。後來有何晏、王弼﹐宣講道教的教義﹐一個接著一個夸夸其談起來﹐如影子依附於形體、草木順著風向一般﹐都以神農、黃帝的教化來裝扮自身﹐而將周公、孔子的學業置之度外。然而何晏因為黨附曹爽而被誅殺﹐這是碰貪權至列的羅網上了﹐王弼以自己的所長會譏笑別人而遭來怨恨﹐這是掉進爭強好勝的陷阱裡了﹔山濤因為貪吝積斂而遭到世人議論﹐這是違背了聚斂越多喪失越大的訓﹔夏侯玄因為自己的才能聲望而遭到殺害﹐這是因為沒有從莊子所說的無用之材得以自保的寓言中汲取教訓﹔荀粲在喪妻之後﹐因傷心而死﹐這就不是莊子在喪妻之後敲而歌的超脫情懷了﹔王衍因哀悼兒子而悲不自勝﹐這就不同於《列子》中的東門吳面對喪子之痛所抱的那種達觀態度了﹕嵇康因排斥俗流而招致殺身之禍﹐這難道能與老子所說的“和其光﹐同其塵”相提並論嗎﹔郭象因聲名顯赫而最終走上權勢之路﹔這難道是老子所提倡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作風嗎﹔阮籍縱酒迷亂﹐不合於莊子關於“畏途相誡”的譬喻﹔謝鯤因家僮貪污而丟官﹐這是違背了“棄其餘魚”、節劍知足的宗旨。以上諸位先生﹐都是道家中人心所舊的領袖人物。至於其余那些在塵世污穢中身套名韁利鎖﹐在名利場中摸爬滾打之輩﹐我更無從細說了﹐這些人不過是選取老、莊書中的那些清談雅論﹐剖析其中的玄妙細策之處﹐賓主相互問答﹐隻求如心悅耳﹐但這並不是拯救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所急要的事。到了樑朝﹐這種崇尚道教的風氣又流行起來﹐當時﹐《莊子》、《老子》、《周易》被總稱為“三玄”。武帝和簡文帝都親自加以講論。周弘正奉君主之命講述以道教治國的大道理﹐其風氣流行到大小城鎮﹐各地學徒達到一千多人﹐實在是盛況空前。後來元帝在江陵、荊州的時候﹐也十分愛好並熟悉此道﹐甚至在他極度疲倦﹐或憂愁煩悶的時候﹐也靠講授道教玄學來自我排解。我當時偶爾也在末位就座﹐親耳聆聽元帝的教誨﹐然而我這人天資愚笨﹐對此缺乏興趣。   【注釋】全真﹐保持本性。   不肯以物累己﹐不因為外物而損傷自己。   柱下史﹕即柱下史省稱﹐為周秦時官名。   玄宗﹕指道教。   景﹕“影”的本字。   農黃﹕神農、黃帝。   棄餘魚﹕莊子舍棄自己所余的魚﹐以示節儉知足之意。   賓主往復﹕賓主問答。   大猷﹕治國的大道。   倦劇﹕非常疲倦。   頗﹕此外處是略微、偶爾之意。   【評語】學習貴在開啟心智﹐趨利避害﹐假使讀聖賢之書﹐隻知其皮毛而夸夸其談﹐又幹事何補﹖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空談之風可以休矣。   七五、世事紛繁學以解之 齊孝昭帝侍婁太後疾﹐容色憔悴﹐服膳減損。徐之才為炙兩穴﹐帝握拳代痛﹐爪入掌心﹐血流滿手。後既痊癒﹐帝尋疾崩﹐遺詔恨不見山陵之事。其天性至孝如彼﹐不識忌諱如此﹐良由無學所為。若見古人之譏欲母早死而悲哭之﹐則不發此言也。孝為百行之首﹐猶須學以修飾之﹐況余事乎﹗   【譯文】北齊的孝昭帝護理病中的婁太後﹐因此而臉色憔悴﹐飯量減少。徐之才用艾柱炙太後的兩個穴位﹐太後疼痛難忍﹐孝昭帝讓母親握己手以代痛﹐指甲刺入掌心﹐以致血流滿手。太後病癒後﹐孝昭帝卻暴病而亡﹐臨終留下遺詔說﹕遺憾的是不能為太後操辦後事﹐他的天性是如此孝順﹐卻如此不知忌諱﹐實在是不學習造成的。他如果從書中看過古人諷刺那盼母早死以便痛哭盡孝的記載﹐就不會說出那樣的活了。孝為百行之首﹐尚且須要通過學習去培養完善。何況其它的事呢﹗   【注釋】山陵﹕帝王或皇後的墳墓。此指孝昭帝母親的喪事。   【評語】愛其母而憾其不亡﹐世上的笑談莫過於此。究其原因﹐無外乎學識不足而不知忌諱。知識的作用無處不有處處有。   七六、元帝少學不避病痛 樑元帝嘗為吾說﹕“昔在會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學。時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閒齋張葛幃避蠅獨坐﹐銀甌貯山陰甜酒﹐時復進之﹐以自寬痛。率意自讀史書﹐一日二十卷﹐既未師受﹐或不識一字﹐或不解一語﹐要自重之﹐不知厭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況其庶士﹐冀以自達者哉﹖   【譯文】樑元帝曾經對我說﹕“我從前在會稽郡的時候﹐年齡才十二歲﹐就已經喜歡學習了。當時我身患疥瘡﹕手不能握拳﹐膝不能彎曲。我在閒齋中掛上葛布制成的帳子﹐以避開蒼蠅獨坐﹐身邊的小銀盆內裝著山陰甜酒﹐不時喝上幾口﹐以此減輕疼痛。這時我就隨意讀一些史書﹐一天讀二十卷﹐既然沒有老師傳授﹐就常有一個字不認識﹐或一句話不理解的情況。這就須要自己一再重復思考﹐不知道厭倦”元爺以帝王之子的尊貴﹐以孩童的閒適﹐尚且能夠如此用功﹐何況那些希望從比騰達的小官吏呢﹖   【注釋】會稽﹕郡名。   葛﹐一種多年生蔓草。   【評語】帝王之子﹐大富大貴﹐功名利祿與生俱來﹐以此境況﹐尚且不避病痛﹐勤學不輟﹐對一般百姓家的子女來說﹐除了發奮學習﹐還有什麼更好的途徑﹖   七七、勤學不輟必成大器   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樑世彭城劉綺﹐交州刺史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獲尺寸折之﹐然明夜讀。孝元初出會稽﹐精選察﹐綺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終於金紫光祿。義陽朱詹﹐世居江陵﹐後出揚都﹐好學﹐家貧無資﹐累日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犬亦饑虛﹐起行盜食﹐呼之不至﹐哀聲動鄰﹐猶不廢業﹐卒成學士﹐官至鎮南錄事參軍﹐為孝元所禮此乃不可為之事﹐亦是勤學之一人。東蕪藏逢世﹐年二十余﹐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未﹐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   【譯文】古代的勤學的人﹐有用錐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的蘇秦﹔有投斧於高樹、下決心到長安求學的文黨﹔有映雪勤讀的孫康﹔有用袋子收聚螢火蟲用來照讀的車武子﹔漢代的倪寬、常林耕種時也不忘帶上經書﹔還有路溫舒﹐在放羊時就摘蒲草截成小簡﹐用來寫字。他們也算勤奮學習的人。樑朝彭城的劉綺﹐是交州刺史劉勃的孫子﹐從小死了父親﹐家境貧寒無錢購買燈燭﹐就買來獲草﹐所它的莖折成尺把長﹐點燃後照明夜讀。樑元帝在任會稽太守時﹐精心選拔官吏﹐劉綺以其才華當上了太子府中的國常侍兼記室﹐很受尊重﹐最後官至金紫光祿大夫。義陽的朱詹﹐祖居江陵﹐後來到了建業。他十分勤學家中貧窮無錢﹐有時連續幾天都不能生火煮飯﹐就經常吞食廢紙棄饑。天冷沒有被蓋﹐就抱著狗睡覺。狗世十分饑餓﹐就跑到外面去偷東西吃﹐朱詹大聲呼喚也不見它回家﹐哀聲驚動四鄰裡。盡管如此﹐他依舊沒有荒廢學業﹐終於成為學士﹐官至鎮南錄事參軍﹐為元帝所尊重。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個勤學的典型。東莞人藏逢世﹐二十歲時﹐想讀班固的《漢書》﹐但苦於借來的書不能長久閱讀﹐就向姐夫劉緩要來名片、書札的邊幅紙頭﹐親手抄得一本。軍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氣﹐後來他終於以研究《漢書》聞名。   【注釋】握錐﹕指戰國時蘇秦以錐刺股之事。   投斧﹕指文黨投斧求學之事。   寮﹕寮﹐同僚。同采。   爨(cuan)﹕燒火煮飯。   客刺﹕名刺﹐名片。   【評語】中國是一個文化傳統極為深厚的國家﹐酷愛讀書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習慣﹐自古以來﹐懸樑刺骨﹐囊螢映雪之類的事跡﹐一直為國人所樂道。縱觀歷史﹐凡成就大業者﹐無不以勤學為本。在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日漸加快﹐稍不留意﹐即有落伍的危險﹐如若疏於學習﹐將可以立足社會﹖   七八、勤學好問以學成忠 齊有宦者內參田鵬鸞﹐本蠻人也﹜瓴蝖憬`澹□蹺□笏攏□闃□醚□□承湮帳椋□□Ψ硭小K□穎拔矗□貢絲嘈粒□彼畔邢叮□□卵□搿C恐廖牧止藎□醜□□鰨□適櫓□猓□幌舅□鎩<岸霉湃私諞逯□攏□闖2桓屑□蛞□彌□N嶸趿□□□都湧□薄﹕蟊簧陀觶□兔□蔥□□恢潦討鋅□□﹕籩髦□記嘀藎□財湮□觶□嗡哦□玻□□芫□□瘛N勢脛骱臥塚□□疲骸耙訝□□頻背鼉場﹗幣善洳恍牛□反販□□□空□恢□□巧□□鰨□苟纖奶宥□洹B□耐□□棠芤匝□芍遙□脛□□啵□染蔥□□□蝗粢病?   【譯文】北齊有位太監叫田鵬鸞﹐本是少數民族。年紀有十四五歲。起初當皇宮的守門人時﹐就知道好學﹐身上帶著書﹐早晚誦讀﹐由於他所處的地位十分低下﹐因此也很辛苦﹐但仍能經常利用空閒時間﹐四處請教。每次到文林館﹐氣喘汁流﹐除了詢問書中不懂的地方外﹐顧不得講其它的活。每當他看到古人講氣節、重義氣的事﹐就十分激動﹐連聲讚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很喜歡他﹐對他倍加開導勉勵。後來他得到皇帝的常識﹐賜名為敬宣﹐職位到了侍中開府。齊後主逃往青州的時候﹐派他到西邊去觀看動靜﹐被北周軍隊俘獲。周軍問他後主在什麼地方﹖田鵬鸞欺騙他們說﹐“已走了﹐恐怕已出境了。”周軍不信他的話﹐就痛打他﹐企圖使他屈服﹔他的四肢每被打斷一條﹐聲音和神色就越是嚴厲﹐最後終被打斷四肢而死。一位少數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夠通過學習變得忠誠﹐北齊的將相們﹐連敬宣這樣的奴才都不如。   【注釋】內參﹕官名﹐皇宮守門人。   周章﹕周遊。   文林館﹕官署名。   侍中﹐職官名。   歐﹕通毆。支﹕通肢。   【評語】學習不僅能使人增長知識﹐還可陶冶人的情操﹐磨煉人的意志。使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願好書成為你忠實的朋友﹐伴你走過人生的所有裡程。   七九、為人父母以學為教 鄴平之後﹐見徒入關。思魯嘗謂吾曰﹕“朝無祿位﹐家無積財﹐當肆筋力﹐以申供養。每被課篤﹐勤勞經史﹐未知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使汝棄學徇財﹐豐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藜羹褐﹐我自欲之。”   【譯文】鄴城被北周軍隊平定之後﹐我們被流放到關內。那時思魯曾經對我說﹕“我們在朝廷沒人當宮﹐家裡也沒有積財﹐我應當盡力幹活賺錢﹐以此盡供養之責。現在﹐我卻常被督促著讀書﹐致力於經史之學﹐你難道不知道我這做兒子的﹐能夠安心學習嗎﹖”我教誨他說﹕“當兒子的固然應當把供養之責放在心上﹐當父親的卻應當把子女的教育作為根本大事。如果讓你放棄學業去賺取錢財﹐使我豐衣足食﹐那麼﹐我吃起飯來怎麼會感到香甜﹐穿起衣來怎麼會感到溫暖呢﹖如果你力致於先王之道﹐繼承我們家祖輩相傳的讀書傳統﹐那麼﹐即使吃粗茶淡飯﹐穿麻布衣衫﹐我也樂意。   【注釋】鄴平二句﹕指北周軍隊攻佔北齊卻城鄴城﹐滅北齊﹐北齊君臣被押送長安。   篤﹕通“督”﹐察視。   藜羹﹕用嫩藜煮成的羹﹐此粗劣的食物。   【評語】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放棄教育﹐是父母嚴重的失職。   如今我國尚有許多失學兒童。試問家長們﹕身為父母﹔讓兒女稚嫩的雙肩挑起家庭的重擔﹐你們於心何忍﹖   八○、獨學無友孤陋寡聞 《書》曰﹕“好問則裕”《禮》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樑傳》稱公子友與莒相搏﹐左右呼曰﹕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名﹐亦見《廣雅》。近在齊時﹐有姜仲岳謂﹕“‘孟勞’者﹐公子左右﹐姓孟名勞﹐多力痋憮A□□□□Α﹗庇胛崢嘹骸J鼻搴湧□匭現牛□筆浪度澹□□僦□□□鋈歡獃□□幀度□n雎肌吩疲骸傲櫚鄣鈧□庠唬骸疤錳煤跽牛□┬滋錮傘﹗□備且□堵塾鎩罰□家運難裕□烤┬茲頌鋟鏌病S幸徊攀濬□搜裕骸笆閉啪┬準疤錮啥□私蘊錳枚□﹗蔽盼崠慫擔□醮缶□□□□笱襖11諮傘=□嫌幸蝗u螅□廖蟊盡妒穸幾場紛Ⅲ□狻岸尊罰□笠病保□宋□把頡弊鄭蝗死⊙蛉猓□鶚樵疲骸八鴝尊貳>儷□□□□喚饈亂澹□煤笱凹#□街□□恕T□現□瘢□諑寰┤保□幸徊叛□爻跡□碌謾妒芳且簟罰□□溺三眩□蠓礎膀□鎩弊鄭□□蔽□礪擠矗□磣饜碓搗矗□□匠□墾裕骸按永疵□簟□ㄐ瘛□□幣簟□a□□﹗貝巳訟扔懈咼□□餿恍判校黃諛曛□螅□□興度澹□□嗑刻鄭□街□笱傘﹗逗菏欏□趺□蕖吩疲骸白仙□□□歐秩蛭弧﹗蔽揭暈甭藝娑□N粑岢9踩頌甘椋□閱送趺□巫矗□幸豢E濬□孕硎費□□□凵醺擼□嗽疲骸巴趺□侵別紡炕10牽□嘧仙□萇□﹗庇幀獨窶種盡吩疲骸案□□□潑砭啤﹗崩釔孀Ⅲ骸耙月砣槲□埔玻瑩_挏乃成。”二字並從手。捶挏﹐此謂撞搗挺之﹐今為酪灑亦然。向學士又以為種挏時﹐太官釀馬酒乃熟。其孤陋遂至於此。太山羊肅﹐亦稱學問﹐讀潘岳賦﹕“周文弱枝之棗”﹐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歷。”以歷為碓磨這磨。   【譯文】《書經》上說﹕“喜歡提問則知識充足。”《禮經》上說﹕“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共同商討﹐就會孤陋寡聞。”看來﹐學習要共同切磋﹐互相啟發﹐這是很明白的了。我就見過不少閉門讀書﹐自以為是﹐在大庭廣眾之口中出謬言的人。《樑傳》敘述公子友與莒兩人相鬥﹐公子友左右的人呼叫“孟勞”。盂勞是魯國寶刀的名稱﹐這個解釋也見於《廣雅》。近時我在齊國﹐有位叫姜仲岳的人說﹕“孟勞是公子友左右的人﹐姓孟﹐名勞﹐是位大力士﹐為魯國人所看窔H﹗彼□臀銥囁嗾□紜5筆鼻搴湧□匭現乓蒼誄。□□塹苯竦拇笱□擼□抑□盜嗣俠偷惱媸島□澹□□僭啦藕熳帕橙鮮淞恕4送猓□度□n雎肌飛纖擔□昂毫櫚墼詮□鈧□由咸庾鄭骸□錳煤跽牛□┬滋錮傘﹗□閉饈且□謾堵塾鎩分械幕埃□佽砸運難躍涫劍□美雌菲讕┬茲頌鋟鎩S幸晃徊攀濬□唇饈統桑骸暗筆閉啪┬準疤錮啥□碩際竅嗝蔡錳玫摹﹗彼□□宋業納鮮黿饈禿螅□□擠淺>□□□罄從侄源爍械講牙□沒淞=□嫌幸晃蝗u螅□亮宋蟊盡妒穸幾場返淖13猓□岸尊罰□笠病保□笞窒□鰲把頡弊幀S腥死≡□□蛉猓□□突匭潘擔□靶恍荒□臀葉尊貳﹗甭□□僭倍幾械驕□錚□恢□□玫氖鞘裁吹涔剩□□□艸□奔洳櫚匠齙洌□涸□顯諼壞氖焙穎□幸晃揮脅┬□□砭右□暗拇蟪跡□□陸□玫揭槐盡妒芳且簟罰□□渲寫砦蠛芏啵□闆膀□鎩貝砦□刈14簦□鎰鐘Φ弊14粑□礪擠矗□創磣10□碓搗矗□□淮蟪季投猿□泄僭泵撬擔骸骯□□恢卑羊□鏤蠖臉傘□ㄐ瘛□□Ω枚臉傘□ㄓ稹□﹗閉□淮蟪濟□□艽螅□□囊餳□蠹業比幌嘈挪2捎謾V鋇揭荒旰螅□鐘寫笱□叨哉飧齟實姆14艨囁嗟匱刑鄭□胖□欄憒□恕﹗逗菏欏□趺□蕖匪擔骸白仙□□□歐秩蛭弧﹗筆撬低趺□約俾藝妗9□□以□□捅鶉頌甘榧□□渲刑傅酵撩□某□啵□幸晃淮廈髂芨傻娜耍□鑰渫ㄏ□費□□□□砑酆芨擼□此擔骸巴趺□壞□□糜□炕19歟□□矣兇拋仙□鈉□簦□嗤艿納□簟﹗貝送猓□獨窶種盡飛纖擔骸案□□□潑砭啤﹗崩釔嫻淖13饈牽骸耙月砣槲□埔玻□贗□順傘﹗倍□值鈉□遠即郵幀K□街贗□□飫鍤撬蛋崖砟躺舷碌坊鰨□衷謐瞿嘆埔彩怯謎庵址椒a8詹盤岬降哪俏淮廈魅擻秩銜□釔孀13獾囊饉際牽閡□戎滯┤髦□保□□僭斕穆砭撇攀□K□難□毒溝角陳□餃□說夭健L□降難蛩啵□渤頻蒙嫌醒□實娜耍□□僚嗽欄持小爸□娜踔χ□妗幣瘓洌□選爸Α弊侄磷髡炔叩惱茸鄭凰□痢妒辣盡分小叭莩稍斐衫□幣瘓洌□選襖□弊秩獻黜閱□哪□幀?   【注釋】起﹕啟發、開導。   損惠﹕謝人饋送禮物的敬辭。意謂對方降抑身份而加惠於己。   乃義﹐此指以故比喻事物的意義。   元氏之世﹕指北魏。元氏為北魏皇帝之姓。   反﹕即反切﹐是我國給漢字注音的一種傳統方法。自許﹕自我稱許。   【評語】學習是一種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過程﹐相互啟發﹐共同切磋可以啟迫思想﹐糾正謬誤﹐閉門讀書則會視野狹窄﹐自以為是。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封閉式的學習更是不可取的。   八一、單信耳受施安失所 談說制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江南閭裡間﹐士大夫或不學問﹐羞為鄙樸﹐道聽途說﹐強事飾辭﹕呼徵質為周、鄭﹐謂霍亂為博陸﹐上荊州必稱陝西﹐下揚都言去海郡﹐言食則口﹐道線則孔方﹐問移則楚丘﹐論婚則宴爾﹐及王則無不仲宣﹐語劉則無不公幹。凡有一二百件﹐傳相祖述﹐尋問莫知原由﹐施安時復失所。莊生有乘時鵲起之說﹐故謝朓詩曰﹕“鵲起登吳台。”吾有一親表﹐作《七夕》詩雲﹕“今夜吳台鵲﹐亦共往填河。”《羅浮山記》雲﹕“望平地樹如薺。”故戴詩雲﹕“長安樹如薺。”又鄴下有一人《詠樹》詩雲﹕“遙望長安薺。”又嘗見謂矜誕為夸毗﹐呼高年為富有春秋﹐皆耳學之過也。   【譯文】談話寫文章﹐援引古代的事物﹐必須是自己的親眼看到的﹐而不是耳朵所聽到的﹐江南鄉裡間﹐有些士大夫不肯學習﹐又羞於被視為沒有學養﹐就把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拿來裝飾門面。比如﹕把徵質呼為周、鄭﹐把霍亂叫做博陸﹐上荊州一定要說成上陝西﹐下揚都說成是去海郡﹐把吃飯說胡口﹐把錢稱之為孔方﹐把遷徒之處講成楚丘。把婚姻說成晏爾﹐講到姓王的人無不稱為仲宣﹐談起姓劉的人無不呼作公幹。這類“典故”大約一二百個﹐士大夫們前後相承﹐一個跟著一個學。如果向他們問起這些“典故”的緣由﹐沒有一個能答出來﹔用於言談文章﹐常常是不倫不類。莊子有乘時鵲起的說法﹐所以謝朓的詩中就說﹕“鵲起登吳台。”我有一位表親﹐作的一首《七夕》詩又說﹕“今夜吳台鵲﹐亦共往填河。”《羅浮山記》上說﹕“望平地樹如薺。”所以戴高的詩就說﹕“長安樹如薺。”而鄴下有一個人的《詠樹》詩又說﹕“遙望長安薺。”我還曾經見過有人把矜誕解釋為夸毗﹐稱年老為富有春秋﹐這些都是“耳學”的過錯。   【注釋】閭裡﹕鄉裡。   質﹕典當﹐抵押。   胡﹕寄食。   孔方﹕錢的列稱。   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為或學說。   施安﹕疑為“施行“。   填河﹕也稱“填橋”。民間傳說﹐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群鵲銜接為僑以渡銀河。   夸毗﹕以阿諛﹐卑屈取媚於人。   春秋﹕指年數。富有春秋﹕指年紀小。   【評語】學習應抱著科學的態度一絲不苟﹐來不得半點馬虎﹐汲取知識務必準確無誤﹐切忌一知半解﹐甚至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如若不然﹐輕者貽笑大方﹐重則害人害己。   八二、說文解字學之根本 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讀《五經》者﹐是徐邈而非許慎﹔習賦誦者﹐信褚詮而忽呂忱﹔明《史記》者﹐專徐、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應、蘇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至見服虔、張揖音義則貴之﹐得《通俗》、《廣雅》而不屑。一手之中﹐向背如此﹐況異代各人乎﹖夫學者貴能博聞也。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尋﹐得其原本﹔至於文字﹐忽不經懷﹐己身姓名﹐或多乘舛﹐縱得不誤﹐亦未知所由。近世有人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峙者﹐兄弟皆手傍立字﹐而有名者﹔兄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碩學﹐此例甚多。若有知吾鐘之調﹐一何可笑。   【譯文】文字是書籍的根本。世上求學的人﹐很多人都不通字義﹕通讀《五經》的人﹐肯定徐邈而非難許慎﹔學習賦誦的人﹐信奉褚詮而忽略呂忱﹔崇尚《史記》的人﹐隻對徐野民、鄒誕生的《史記音義》這類書感興趣﹐卻廢棄了對篆文字義的鑽研﹔學習《漢書》的人﹐喜歡應邵、蘇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三蒼》、《爾雅》。他們不明白語音隻是文字的枝葉﹐而字義才是文字的根本。以至有人見了服虔、張揖有關音義的書就十分重視﹐而得到同是這兩人寫的《通俗文》、《廣雅》卻不屑一顧。對同出一人之手的著作﹐居然如此厚此薄彼﹐何況對不同時代不同人的著作呢﹖   求學的人都以博聞為貴。他們對於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都希望刨根問底﹐找出它的源頭來﹔但對於文字﹐卻漫不經心﹐自家的姓名﹐也往往出現謬誤﹐即使不出錯誤的﹐也不知它的由來。近代有些人給孩子起名﹕弟兄幾個的名字都用山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為峙的﹔弟兄幾個的名字卻用手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為的﹐兄弟幾個的名字都用水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為凝的。在那些知名的大學者中﹐這類例子很多。如果他們明白這與晉平公的樂工聽不出鐘的樂音不協調是一回事的話﹐就會感到這是多麼可笑。   【注釋】篆籀﹕大篆。   小學﹕漢代轉文字學﹐隨唐後是﹕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總稱。郡國﹕漢代這劃分了郡與國。郡直轄於朝廷﹐國分封於諸王候。   忽﹕輕視。經懷﹕留心。   吾﹕應為晉。   【評語】學習切忌好高騖遠。知識好比高樓大廈﹐文字好比沙石磚瓦﹐沒有一磚一瓦﹐豈有高樓萬丈﹖基礎不牢﹐大廈豈能穩固﹖欲學業有成﹐請從基礎抓起。   八三、不知所由博求古今 吾嘗從齊主幸並州﹐自井陘關入上艾縣﹐東數十裡﹐有獵閭村﹐後百官受馬糧在晉陽東百余裡亢仇城側。並不識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曉。及檢《字林》、《韻集》﹐乃知獵閭是舊餘聚﹐亢仇舊是亭﹐悉屬上艾。時太原王劭欲撰鄉邑記注﹐因此二名聞之﹐大喜。世中書翰﹐多稱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殘缺耳。案﹕《說文》﹕“勿者﹐州裡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之形﹐所以趣民事﹐故遽者稱為勿勿。”   【譯文】我曾經跟從北齊文宣帝到並州去﹐從井陘關進入上艾縣﹐從那裡往東幾十裡﹐有一個獵閭村。後來﹐百官又在晉陽以東百余裡的亢仇城旁接受馬糧。人家都不知道上述兩個地方原本是哪裡﹐廣泛查閱古今書籍﹐都沒有弄明白。直到我翻檢《字林》、《韻集》這兩本書﹐才知道獵閭就是過去的餘聚﹐亢仇就是亭﹐都屬於上艾縣。當時太原的王邵想撰寫鄉邑記注﹐我把這兩個舊地名說給他聽﹐他非常高興。   世上的書信﹐內中多有“勿勿”這個詞語﹐歷來相承如此﹐不知道它的根由﹐有人亂下結論說這就是“忽忽”的殘缺。按﹕《說文》上說﹕“勿﹐是鄉裡所樹立的旗幟﹐這個字象旗桿和旗幟末端三條飄帶的形狀﹐是用來催促民事的。所以就把勿忙急迫稱為“勿勿”。   【注釋】幸﹕帝王駕臨。   書翰﹕書信州裡﹕泛指鄉裡。古代2500家為州﹐25家為裡。   ﹕古代旆旗末端直暢﹐飄帶之類下垂飾物。   趣﹕催。   ﹕急逐﹐急速。   【評語】學習遇到問題﹐不能視而不見﹐不能人三亦雲﹐以訛傳訛﹐要耐心研究﹐直到弄懂為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學習時應持有的態度。   八四、校定書籍不可偏信 校定書籍﹐亦何容易﹐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貝﹐不可偏信一隅也。   【譯文】考核訂正書籍﹐是很不容易的﹐從揚雄、劉向開始﹐才有人勝任這個工作了。天下的書籍沒有看遍﹐就不能任意改動書籍的文字﹐有時那個版本認為是錯誤的﹐這個又認為是正確的﹔有時﹐開頭是相同的﹐後來卻出現分歧﹔有時﹐兩版本的同一處文字都不妥當﹔所以不可以偏信一個方面。   【注釋】雌黃﹕古人以黃紙寫字﹐有誤﹐則以雌黃塗之。因此稱改易文字為雌黃。   【評語】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世上書籍﹐不可不信﹐也不可輕信﹐須在充分掌握資料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盡可能接近真理。 -- 青色的蛋﹐就能孵育出青色的鳥麼﹖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