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音辭篇 一三九、牡牧有別不可亂用 《詩》雲﹕“駉駉牡馬。”江南書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為放牧之牧。鄴睛博士見難雲﹕“《駉頌》既美僖公牧於坰野之事﹐何限騲騭乎﹖”余答曰﹕“案﹕《毛傳》雲﹕“‘駉駉﹐良馬腹幹肥張也。’其下又雲﹕‘諸候六閒四種﹕“有良馬、戎馬、田馬、駑馬。’若作放牧之意﹐通於牝牡﹐則不容限在良馬獨得駉駉之稱。良馬﹐天下以駕玉輅﹐諸候以充朝聘郊祀(11)﹐必無騲也。《周禮‧圉人職》﹕“良馬﹐匹一人﹐駑馬﹐麗一人(12)。’圉人所養(13)﹐亦非騲也﹐頌人舉其強駿者言之。於義為得也。《易》曰﹕“良馬逐逐。’《左傳》雲﹕‘以其良馬二。’亦精駿之稱。非通語也。今以《詩傳》良馬﹐通於牧騲﹐恐失毛生之意(14)﹐且不見劉芳《義証》乎﹖”   【譯文】《詩經》上說﹕“駉駉牡馬。”江南地區的版本都寫作牝牡之“牡”﹐而河北地區的版本全部寫作放牧的“牧”。鄴下的博士向我發出詰問說﹕“《駉頌》既然是歌頌魯公僖在效外原野上放牧的事情﹐為什麼要局限於雌馬雄馬呢﹖”我問答說﹕“按﹕《毛詩傳》說﹕“駉駉﹐形容良馬軀體肥壯的樣子﹐’接下來又說﹕‘諸候六個馬廄四種馬﹕有良馬、戎馬、田馬駑馬。’如果解釋作放牧的意思﹐雌馬雄馬都說得通。那就不該隻於馬獨自得到“公讚頌。良馬﹐天子用衣駕玉車﹐諸候﹐用衣去朝見天子﹐去郊外祭祀天地﹐一定沒有雌馬。《周禮‧圉人職》說﹕“良馬﹐一個駕一匹。駑馬﹐一個人駕兩匹。’圉人所養的良馬﹐也不是雌馬﹔歌頌人舉他的強壯的駿馬作為對象﹐從道理上說才相宜。《易經》說﹕‘良馬逐逐。’《左傳》說﹕“以其良馬二﹐這也是對精壯駿馬的稱呼。不是通稱一般的馬。現在把《毛詩傳》上說的良馬等同於牧馬和雌馬﹐恐怕違背了毛萇的本意﹐況且你們沒有看見劉芳《毛詩箋音義証》對這個問題時闡釋嗎﹖”   【注釋】駉(jiong扃)駉﹕馬肥壯貌。牡(mu母)﹕鳥獸的雄性。   牝﹕(pin)﹕鳥獸的雌性。   見難﹕向我發出詰問。   《詩序》﹕“駉﹐頌僖公也。”坰﹕(jiong)遠郊。   騲﹕(cao草)﹕雌馬。騭﹕雄馬。   《毛傳》﹕見“文章”篇“自古宏才”段注。肥張(zhang丈)﹕肥壯貌。   六閒﹕閒﹐古代宮廷養馬的地方﹐馬廄。   通﹕互通。以下“通”字義亦同。   玉輅﹕古代帝王所乘之車﹐以玉為飾。   朝聘﹕古代諸候親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見天子。效祀﹕古於效外祭祀天地。效謂大祀。祀謂群祀。   駑馬﹕能低下的馬。   麗﹕雙的意思。   圉人﹕養馬的人。‘所養’ 毛生﹕指毛萇。撰《詩傳》十卷﹐今傳。生﹕漢以來稱儒者為生。   【評語】讀書應知其所以﹐忌望文生文﹐如有疑問﹐尋根究底﹐終會水落石出﹐如若想當然﹐終究似顯而非﹐以訛傳訛。   一四○、區區小草難倒名儒 《月令》雲﹕“荔挺出。”鄭玄注雲﹕“荔挺﹐馬薤也。”《說文》雲﹕“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廣雅》雲﹕“馬薤﹐荔也。”《通俗文》亦雲馬藺。《易統卦驗玄圖》雲﹕“荔挺不也﹐則飽撕ルk幀﹗輩嚏摺對鋁鈁戮洹吩疲骸襖笏僕Α﹗備哂兆Ⅰ堵朗洗呵鎩吩疲骸襖蟛萃Τ□病﹗比輝頡對鋁鈄Ⅰ防笸ξ□菝□□笠印﹕穎逼皆舐噬□□=□□撓寫宋錚□嘶蛑腫詠淄□□□粑□燈眩□什皇堵□□=病獨瘛氛唚艘暈□碥齲宦碥瓤笆常□嗝□嘍□□八酌□沓蕁=□瓿15幸簧□□嫘紊瞎閬孿粒渙躉河鬃用裼□□曄際□輳□∥釕舖邐鎩<□鬆□疲骸懊嫠坡碥取﹗逼洳□縛_因呼為荔挺法師。縚親講《禮》名儒(11)﹐尚誤如此。   【譯文】《月令》說﹕“荔挺出。”鄭玄作的注釋說﹕“荔挺就是馬薤。”《說文解字》說﹕“荔像蒲而較小﹐根可做刷子。”《廣雅》說﹕“馬薤就是荔。”《通俗文》也稱它為馬藺。《易統通卦驗玄圖》說﹕“荔草莖兒長不出﹐則國家多火災。”蔡邕的《月令章句》說﹕“荔草以它的莖兒冒出地面。”高誘注釋《呂氏春秋》說﹕“荔草的莖兒冒出來。”這樣看來﹐鄭玄的《月令注》把“荔挺”作為草名是錯誤的了。這種草在河北地區的沼澤地帶到處都得有。江東地區也有不少此物﹐有的人把它在階庭內﹐隻不過是稱它為旱蒲﹐所以就不知道馬薤的名字。講解《禮記》的人竟把它當成馬莧﹔馬莧可以吃﹐也叫做豚耳﹐俗名叫馬齒。江陵曾經有一位僧人﹐臉形上寬下窄﹐劉緩的小兒子叫民譽﹐年齡才幾歲﹐卻異常聰明﹐善於描摹事物﹐他看見這位僧人就說﹕“他的臉像馬莧。”民譽的伯父劉縚因此就稱呼這位僧人叫荔挺法師﹐劉縚本人就是講解《禮記》的有名學者﹐尚且會這樣的誤解。   【注釋】《月令》﹕《禮記》篇名。   鄭玄﹕東漢經學家。見《勉學》。馬薤﹕草本植物名。薤﹕音謝(xie)蒲﹕草本植物名。   《廣雅》﹕訓詁書。   《通俗文》﹕書名。漢服虔撰。   此二句依顏氏文意當理解為﹕“荔草莖兒不出﹐則國家多火災。”但亦有不同理解者﹐見注窕∴袛恁憐鬊齱撥n6櫸塩搖?   高誘﹕東漢人。   顏氏認為鄭玄把“荔挺”二字作草名是錯誤的。但後人亦有不同意見。俊晤﹕亦作“俊悟。”聰明卓異。體物“舖陳描摹事野的形態。   親﹕猶言本人或本身。此句說劉縚本人是講《禮》的名儒。   【評語】身為名儒﹐亦有出錯之時﹐可見學無止境﹐如果粗通文墨﹐便沾沾自喜﹐甚至恃才例物﹐目空一切﹐豈不可笑﹖   一四一、江南舊本恐為少誤 《詩》雲﹔“將其來施施。”《毛傳》雲﹔“施施﹐難進之意。”鄭《箋》雲﹕“施施﹐舒行兒也。”《韓詩》亦重為施施。河北《毛詩》皆雲施施。江南舊本﹐悉單為施﹐俗遂是之﹐恐為少誤。   【譯文】《詩經》說﹕“將其來施施。”《毛傳》說﹕“施施﹐難以前進的意思。”鄭玄《箋》說﹕“施施﹐緩緩行走的樣子。”《韓詩外傳》也是重疊為“施施”二字﹐河北本《毛詩》都寫作“施施。”江南的過去的版本。全都單寫作“施、”眾人就認可了它。這恐怕是個小小的錯誤。   【評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即使微小的錯誤﹐也不輕易放過﹐這才是應有的學習態度。   一四二、俗寫有誤雲當為雨 《詩》雲﹕“有渰萋萋﹐興雲祁祁。”毛《傳》雲﹕“渰﹐陰雲兒。萋萋﹐雲行兒。祁祁﹐徐兒也。”《箋》雲﹕“古者﹐陰陽和﹐風雨時﹐其來祁祁然﹐不暴疾也。”案﹕“渰己是陰雲﹐何勞復雲“興雲祁祁”耶﹖“雲”當為“雨”。俗寫誤耳。班固《靈台》詩雲﹕“三光宣精﹐五行布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此其証也。   【譯文】《詩經》說﹕“有渰萋萋﹐興雲祁祁。”《毛傳》解釋說﹕“渰﹐陰雲的樣子。萋萋﹐陰雲運行的樣子。祁祁﹐舒緩的樣子。”鄭玄的《箋》說﹕“古時候﹐陰陽調和﹐風雨及時﹐它們來時是緩緩地﹐不暴烈迅疾。”按﹕“渰已經是陰埬W囊饉劑恕N□裁從植謊崞浞乘□怠靶嗽破釔睢蹦兀俊霸啤弊鐘Φ弊鰲壩輟弊鄭□橇饜械男捶ㄔ斐閃蘇飧齟砦蟆0喙痰摹讀樘a肥□擔弧叭□廡□□□逍脅夾穎□跋跋櫸紓□釔罡視輟﹗閉餼褪恰霸啤庇Φ弊鰲壩輟鋇鬧□蕁?   一四三、考証“猶豫”解釋“狐疑”   《禮》雲﹕“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屍子》曰﹕“五尺犬為猶。”《說文》雲﹕“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返往﹐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或以《爾雅》曰﹕“猶如麂﹐善登木。”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今俗雲﹕“狐疑﹐虎卜。則其義也。   【譯文】《禮經》說﹕“定猶豫﹐決嫌疑。”《離騷》說﹕“心猶豫而狐疑﹐。”前代學者沒有進行解釋。按﹕《屍子》說﹕”五尺長的狗叫做猶。”《說文解字》說﹔“隴西把小狗叫做猶。”我認為人帶著狗行走﹐狗喜歡豫先走在人的前面。等人等不到﹐又返回來迎候、來來去去﹐這就是“豫”字具有遊移不定的含義﹐所以叫做猶豫。也有根據《爾雅》的說法﹕“猶的樣子像麂。善於攀登樹木。”猶是一種野獸的名稱﹐聽到人聲後﹐就預先攀援樹木﹐像這樣上上下下﹐所以叫做猶豫。狐貍作為一種野獸﹐又性多猜疑﹐要聽到河面冰層下沒有流水聲﹐才敢渡河。今天的俗語說﹕“狐疑﹐虎卜。”就是這個含義。   【注解】虎卜﹕卦術的一種。   【評語】讀書學習﹐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疑困未解﹐遍覽群書﹐大膽設想﹐積極思索﹐這是學習時應持有的認真態度﹐一知半解﹐得過且過﹐終究難成大器。   一四四、病疥成瘧此竟說也 《左傳》曰﹕“齊候閡﹐遂班。”《說文》雲﹕“痎﹐二日一發之瘧。店﹐有熱瘧也。”案﹕齊候之病﹐本是間日一發﹐漸加重乎故﹐為諸候憂也﹐今北方猶閡瘧﹐音皆﹐而世間傳本多以閡為疥﹐杜征南亦無解釋﹐徐仙民音介﹐俗儒就為通雲﹕“病疥﹐令人惡寒﹐變而成瘧。”此臆說也。疥癬小疾﹐何足可論﹐寧有患疥轉作瘧乎﹖   【譯文】《左傳》說﹕“齊候閡﹐遂店。”《說文》說﹕“閡是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痁是有熱度的瘧疾。”按﹕齊候的病﹐本來是兩天發一次﹐較原來逐漸加重﹐所以成了諸候憂慮的事。現在北方仍然叫做痎瘧﹐發音為“皆”。而世間的傳本大多把“痎”寫作“疥”﹐杜預也沒有作解釋。徐仙民注音作“介”﹐淺蒲的學者依照這個說法為之疏通說﹕“患了疥瘡﹐使人產生畏寒的癥狀﹐就轉變成了瘧疾。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說法﹐疥癬將這種小毛病﹐有什麼值得說的﹐難道會有生疥瘡而轉變成瘧疾的嗎﹖   【注釋】見《左傳‧昭公二十年‧齊候疥﹐遂痎﹐紮穎達疏﹕“疥當為閡﹐閡是小瘧﹐店是大瘧。”齊候﹐指齊景公。   向宗魯曰﹕“故”字疑當重﹐‘乎故’句絕。   杜征南﹕即杜預。字元凱﹐西晉人﹐位征南大將軍﹐自稱有《左傳》癖。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徐仙民﹕即徐邈。見本篇“詩去有杕之杜”段注。   俗儒﹕淺陋迂腐的儒士。就﹕從。通﹕貫通。   疥﹕依顏氏此段文意﹐此“疥”字當理解為疥瘡之意。   顏氏此說﹐段玉霞、郝懿行諸人有文駁之﹐詳見王利器《集解》所引。   【評語】不究原委﹐不假思考﹐望文生文﹐妄加猜測﹐不是讀書人應持有的嚴肅態度﹐如此﹐豈不自欺欺人﹖   一四五、景影有別不可妄動 《尚書》曰﹔“惟影響。”《周禮》雲﹕“土圭測影﹐影影夕。”《孟子》曰﹕“圖影失形。”《莊子》雲﹕“罔兩問影。”如此等字﹐皆當峞潯酊芋戮J□慘蹙罷擼□蜆舛□□□始次轎□啊﹗痘茨獻印泛粑□爸□□豆閶擰吩疲骸瓣兄□揖啊﹗輩6且病V兩□欄鷙欏蹲衷貳釩□技俞輳□綮毒胺礎6□蘭溟□鬧巍渡惺欏貳Ⅰ噸芾瘛貳Ⅰ蹲□貳Ⅰ睹稀反癰鷙樽鄭□蹺□□印?   【譯文】《尚書》說﹕“惟影響。”《周禮》說﹕“土圭測影﹐影朝影夕。”《孟子》說﹕圖影失形。”《莊子》說﹕“罔兩問影。”像這些“影”字﹐都應當作“光景”的“景”。凡是陰景﹐都是因為有光才產生的。所以就叫做景。《淮南子》稱為景柱。《廣雅》說﹕“晷柱掛景。”﹗都是這樣的。到了晉代葛洪的《字苑》中﹐才開始在旁邊加“□”﹐注音為於景反﹐而世上的人就把《尚書》、《周禮》、《莊子》、《孟子》中的“景”字改從葛洪《字苑》中的“影”子﹐這是十分錯誤的。   【注釋】影響﹕影子和回聲。   土圭﹕古代用以測日影﹐正四時和測度土地的器具。   圖影﹕畫面上的景物。   見《莊子‧齊物論》。郭慶藩注﹕“罔兩﹐景外之微陰也。”   光景(ying影)﹕光和陰影。景﹐後作“影。”   景柱﹕即影柱﹐古代測日影﹐定時刻的表柱。   晷柱﹕即晷表﹐日晷上測量日影的標竿。   【評語】對古籍文獻加以必要的整理﹐無可非議﹐但應力求保持原貌﹐若按照今人的習慣﹐妄加改動﹐則實在有失嚴肅。   一四六、俗體流行妄改古籍 太公《六韜》﹐有天陳、地陳、雲鳥之陳。《論語》曰﹕“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左傳》﹕“為魚麗之陳。”俗本多作阜傍車乘之車﹐案諸陳隊﹐並作陳﹐鄭之陳﹐夫行陳之義﹐取於陳列耳﹐此六書為假借也﹐《蒼》﹔《雅》及近世字書﹐皆無別字﹔唯王羲之《小學章》﹐獨阜傍作車﹐縱復俗行﹐不宜追改《六韜》、《論語》、《左傳》也。   【譯文】姜太公的《六韜》﹐有天陳、地陳﹐人陳、雲鳥之陳。《論語》說﹕“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左傳》說﹕“為魚麗之陳。”俗本多寫作“阜”字旁加車乘的“車”字。按﹕以上幾個陳隊﹐都寫作陳國﹐鄭國的”陳”。行陳的含義舊﹐是從“陳列”這個詞中取用過來的﹐這在六書中就是假借。《蒼頡篇》、《爾雅》以及近世的字書﹐都沒有寫成別的字﹐隻有王義之的《小學章》中﹐唯獨是“阜”旁加“車”字﹐即使俗體流行﹐也不宜追改《六韜》、《論語》、《左傳》中的“陳”字作“陣”字。   【注釋】《六韜》﹕兵書名。《隋書‧經籍志》﹕“太公《六韜》五卷﹐《文韜》﹔《武韜》、《尤韜》、《虎韜》、《豹韜》、《犬韜》。”   太公﹕指姜太公﹐即呂尚。《六韜》﹐是戰國時人依托於他的作品。   陳﹕原作“陣”。   魚麗之陳﹐軍陣名。   阜傍﹕左偏旁是“□”   六書﹕“古人分析漢字造字的理論。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假錯﹕六分之一。   【評語】用字應力求規范﹐以字書為依據﹐擅改文字﹐必然造成混亂。擅改古籍﹐更是妄為。   一四七、一字之差啼笑皆非 《詩》雲﹕“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傳》雲﹕“灌木﹐叢木也。”此乃《爾雅》末文﹐故李巡注曰﹕“木叢生曰灌。”《爾雅》未章又雲﹕“木族生為灌”族亦叢聚也。所以江南《詩》古本皆為叢聚之叢﹐而古叢字似□字﹐近世儒生﹐因改為□﹐解雲﹕“木之□高長者。”案﹕眾家《爾雅》及解《詩》無言此者﹐唯周續之《毛詩注》﹐音為徂會反﹐劉昌宗《詩注》﹐音為在公反﹐又祖會反﹕皆為穿鑿﹐失《爾雅》訓也。   【譯文】《詩經》說﹕“黃鳥於飛﹐集於灌木。”《毛詩傳》解釋說﹕“灌木﹐就是叢木。”這是《爾雅》上面的解釋文字﹐所以李巡的注釋就是﹕“樹木叢生叫灌。”《爾雅》的未章又說﹕“樹木族生就是灌。”“族”也是叢聚的意思。所以江南地區《詩經》古本中“灌”字都寫作叢聚的“叢”字﹐而古叢字像“□”字﹐近代的學者就將它改成了“□”字﹐並解釋說﹕“就是樹木中最高大的。”按﹕各家研究《爾雅》和解釋《詩經》的都沒有這樣說過﹐隻有周續之的《毛詩注》﹐對這個字的注音是徂會反﹐劉昌宗《詩注》對這個字的注音是在公反﹐又注為祖會反﹐都是牽強附會的﹐違背了《爾雅》的解釋。   【注釋】古叢字作“□”﹐或作“□”﹐並似”□”字﹐因此致誤。□﹕同“最”。此句說﹕“近世儒生”按“□”(最)字義解釋詩句﹐把“灌木”的含義說成“樹木中最高大的。”   周續之﹕南朝宋人。   劉昌宗﹕晉人。   【評語】一字之差﹐灌木成為大樹﹐豈不令人啼笑皆非﹖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裡。”由此可知“用字行文﹐謹慎為止。   一四八、增“也”則多去“也”則少 “也”是語已及助句之辭﹐文籍備有之矣﹐河北經傳﹐悉略此字﹐其間字有不可得無者﹐至如“伯也執殳”﹐“於旅也語”﹐“回也屢空”﹐“風﹐風也﹐教也”﹐及《詩傳》雲﹕“不戢﹐戢也﹔不儺﹐儺也。”“不多﹐多也。”如斯之類﹐儻削此文﹐頗成廢闕。《詩》言﹕“青青子衿。”《傳》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服。”按﹕古者﹐斜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為衿。孫炎、郭璞注《爾雅》﹐曹大家注《列女傳》﹐並雲﹕“衿﹐交領也。”鄴下《詩》本﹐既無“也”字﹐群儒因謬說雲﹕“青衿、青領﹐是衣兩處之名﹐皆以青為飾。”用釋“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學(11)﹐聞經傳中時須也字﹐輒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譯文】“也”是語尾及語助飼﹐文籍中都能見到它的。河北的經、傳﹐全都刪減了這個字﹐這中間有的也字是不能沒有的﹐至於像“伯也執殳”﹐“於旅也語﹐“回也屢空”﹐”風﹐風也﹐教也﹐”以及《詩》毛傳說應該的﹕“不戢﹐戢也﹔不儺﹐儺也。”“不多﹐多也”。像這類例子。如果刪去這個“也”字﹐就完全成了殘缺的句子。《詩》說﹔”青青子衿。”毛傳解釋說﹕“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服。”按﹕古時候﹐斜領下連到衣衿﹐所以把領叫做衿。孫炎、郭璞注釋的《爾雅》﹐曹大家注釋的《列女傳》﹐都說﹕“衿﹐交領也。”鄴下的《詩》版本﹐既然沒有“也”字﹐各位學者就荒謬地解釋說﹕“青衿﹐青領﹐這是衣服中兩處地方的名稱﹐都用青色作裝飾。”用來解釋“青青”二字﹐這個差錯就大了﹗又有官從世俗流行之學的人﹐聽說經傳中常常須用“也”字。就按自己的意思加上去﹐往往加得不是地方﹐就更加可笑了。   【注釋】語已﹕即語尾。助句﹕即語助詞。   經傳﹕儒家典籍經與傳的統稱。   伯﹕指兄弟徘行﹐伯為老大。殳(shu書)﹕古兵器﹐杖類。   回﹐指顏回﹐孔子學生。空(kong控)﹕貧窮。   第一個“風”﹐指《詩經》的十五國風﹔第二個“風讀去聲﹐通“諷”微言勸告的意思。   儺﹕作“難”。   廢闕﹐缺漏這裡指句子不完整。   衿﹕衣的交領。又指古化讀書人穿的衣服。   曹大家(姑)﹕即班昭。班固之妹。   衿﹕衣的交領﹐又指古代讀書人穿的衣服。   交領﹕古代交疊於胸前的衣領。   俗學﹕世俗流行之學。這裡指盲從世俗流行之學的人。   【評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語言﹐豐富精當﹐往往少一字則不足﹐添一字則多余﹐”也”字雖為助詞﹐隨意增減﹐亦貽笑大方。   一四九、擅改文字南轅北轍 《禮‧王制》雲﹕“裸股肱。”鄭注雲﹕“謂捋衣出其臂脛。”今書皆作擐甲之擐。國子博士蕭該雲﹕“擐當作捋﹐音宣﹐擐是穿著痋慼慼撞L霰壑□濉﹗卑浮蹲至幀罰□舳潦牽□祀家艋跡□且病?   【譯文】《禮記‧王制》說﹕“裸股肱。”鄭玄的注釋說﹕”捋衣出其臂脛。”現在的人把“捋”字都寫成擐甲的“擐”字﹐國子博士蕭該說﹕“擐應當作捋。讀音是‘宣’﹐擐是表示穿著的字﹐沒有露出手臂的含義。”依照《字林》﹐蕭該的讀音是正確的﹐徐爰認為此字讀音作“患”是不對的。   【注釋】股肱﹕大腿和小臂。   鄭注﹕鄭玄用的注。   捋(宣)xuan﹕同“揎”。挽起衣抽露出手臂。   擐(患)﹕貫穿﹔穿著。   【評語】不解其又﹐亂用文字﹐是一種不嚴肅的行為﹐漢字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用法已約定俗成﹐有其獨特含義﹐不可擅自改動﹐南轅北轍。   一五○、不識原委妄下斷語 《漢書》﹕“田□賀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國劉顯﹐博覽經籍﹐偏精班《漢》﹐樑代謂之《漢》聖。顯子臻。不墜家業。讀班史﹐呼為田□。樑元帝嘗問之﹐答曰“此無義可求﹐但臣家舊本﹐以雌黃改‘宵’為‘□’”。元帝無以難之。吾至江北﹐見本為“□”。   【譯文】《漢書》說﹕“田□賀上。”江南的版本都把“宵”寫作“宵”字。沛國人劉顯﹐博覽經籍﹐特別精研班固的《漢書》﹐樑代稱他為《漢》聖。劉顯的兒子劉臻﹐不失家傳儒業﹐他讀班固的《漢書》時﹐讀作“田□”。樑元帝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他﹐他回答說﹕“這沒有什麼含義可求﹐隻是我家裡傳下的舊本中﹐用雌黃把‘宵’字改成了‘□’字。”樑元帝也沒辦法難住他。我到江北後看見那裡的版本寫作“□”。   【注釋】田□﹕人名。即肯的本字。   【評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讀書做學問應持有的態度﹐豈能妄加評判﹐為已遮羞﹖   一五一、不知變通有悖情理 《漢書‧王莽讚》雲﹕“紫色□聲﹐餘分閏位。”蓋謂非玄黃之色﹐不中律呂之音也。近有學士﹐名問甚高﹐遂雲﹕“王莽非直鳶膊虎視﹐而復紫色□聲。”亦為誤也。   【譯文】《漢書‧王莽讚》說﹕“紫色□聲﹐餘分閏位。”大致是說(王莽)不是玄黃正色﹐不合律呂正音。最近有位學士﹐名聲很高﹐竟然說﹕“王莽的長相不但是老鷹的肩膀、老虎的目光﹐而且還是紫色的皮膚、青蛙的嗓音。”這可弄錯了。   【注釋】紫色﹕不正之色。□(wa蛙)聲﹕不正之聲。閏位﹕非正統的帝位。   玄黃﹕指天地的顏色。玄為天色﹐黃為地色。此處用以表示正色。   律呂﹕古代校正樂律的器具。後亦用以指樂律或音律。此外用以表示正音。   名問﹕名聲﹐名望。   鳶(yuan冤)﹕老鷹。鳶膊﹐老鷹的肩膀。   【評語】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隻死摳文字﹐不知變通﹐此乃愚夫所為。讀書學習﹐既要認真還要靈活﹐二者缺一不可。   一五二、不知源流謬種流傳 簡策字﹐竹下施朿﹐末代隸書﹐似杞、宋之宋﹐亦有竹下遂為夾者﹔猶如刺字之傍應為朿﹐個亦作夾。徐仙民《春秋、禮音》﹐遂以筴為正字﹐以策為音﹐殊為顛倒。《史記》又作悉字﹐誤而為述﹐作妒字﹐誤而為姤﹐裴、徐、鄒皆以悉字音述﹐以妒字音姤。既爾﹐則亦可以亥為豕字音﹐以帝為虎字音乎﹖   【譯文】簡策的“策”字﹐是“竹”下面入一個“朿”﹐後人的隸書﹐寫得就像杞國、宋國的“宋”字﹐也有在“竹”下竟放一個“夾”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應該是“朿”﹐現在也寫成“夾”一樣。徐仙民的《春秋左氏傳音》、《禮記音》就是以“筴”為正字﹐以“策”作讀音﹐完全弄顛倒了。《史記》又在寫“悉”字時﹐誤寫成“述”﹐在寫”妒”字時﹐誤寫成“姤”﹐裴□、徐邈、鄒誕生都用“悉”字給“述”字注音﹐用“妒”字給“姤”字注音。既然這樣﹐難道也可以用“亥”字為“豕”字注音。以”帝”字為“虎”字注音嗎﹖   【注釋】簡策﹕編連成冊的竹簡。   朿﹕音次(ci)。   隸書﹐字體名。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   【評語】民間文字的亂用﹐與書籍上的錯誤是分不開的﹐自古皆然﹐要解決文字使用上的混亂現象﹐須正本清源﹐從書籍入手﹐“無錯不成書”的現象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   一五三、索求古籍慮狀同源 張揖雲﹕“虛﹐今伏羲氏也。”孟康《漢書》古文注亦雲﹕“虙﹐今伏。”而皇甫謐雲﹕“伏羲或謂之宓羲。”按諸經史緯候﹐遂無宓羲之號。慮字從虍﹐宓字從□﹐下俱為必﹐末世傳寫﹐遂誤以虙為宓﹐而《帝王世紀》因更立名耳。何以驗之﹖孔子弟子虙子賤為單父宰﹐即慮羲之後﹐俗字亦為宓﹐或復加山。今兗兗州永昌郡城﹐舊單父地也﹐東門有“子賤碑”﹐漢世所立﹐乃曰﹕“濟南伏生﹐即子賤之後。”是知虙之與伏﹐古來通字﹐誤以為宓﹐較可知矢。   【譯文】張揖說﹕“虙﹐就是現在所說的伏羲氏。”孟康《漢書》古文注也說﹕“虙﹐就是現在的伏﹐”而皇甫謐卻說﹕“伏羲﹐有人也稱之為宓羲。”我查閱了各種經書、史書、緯書以及佔驗之書﹐就沒有宓羲這個稱號。虙字從“虍”﹐宓字從“□”﹐下面部分都是”必”﹐後代人傳抄﹐就誤把虙寫成了宓﹐而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據此又另外立了一個名稱﹐用什麼來驗証它呢﹖孔子的學生虙子賤擔任單父的長官﹐他就是虙羲氏的後代﹐俗字也寫作“宓”﹐有的又在宓下如個“山”。現在兗州永昌郡城就是過去單父的地盤﹐東門有一個“子賤碑”﹐是漢代豎立的﹐那上面就說﹕“濟南人伏生﹐就是子賤的後人。”由此可以知道“虙”與“伏”﹐自古以來就是通用字﹐後人誤把“虙”寫作“宓”的事實﹐就明顯可知了。   【注釋】緯候﹕緯﹐指緯書。其書以儒家經義﹐附會人事吉兇禍福﹐預言治亂興廢﹐多迷信內容。候﹐指佔驗之書。   【評語】漢字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總體而言﹐趨勢是由繁趨簡﹐所以﹐過去的一些俗字已被人們所接受﹐成為正規文字﹐近年來﹐一些出版物竟相采用繁體字貌似新潮﹐實為陳腐﹐復古之風﹐實不可長。   一五四、誤屍為口司馬有誤 《太史公記》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此是刪《戰國策》耳。案﹕延篤《戰國策音義》曰﹕“屍﹐雞中之主﹐從﹐牛子。”然則﹐“口”當為“屍”﹐“後”當為“從”﹐俗寫誤也。   【譯文】《史記》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化。”這是節取《戰國策》中的文字。按﹕延篤的《戰國策音義》說﹐“屍﹐雞中之主。從﹐牛子。”這樣看來﹐雞口的“口”字應當作“屍、字、牛後的“後”字應當作“從”字﹐世俗滸的寫法是錯誤的。   【注釋】《史太公記》﹕漢、魏、南北朝人稱司馬遷《史記》為《太史公記》。此二句謂寧做進食的雞口﹐小而潔﹔不做出糞的牛後﹐大而臭。牛後﹕牛肛門。   刪﹕晉取﹐采取。   延篤﹕字叔堅。漢南陽犨人。博通經傳及百家之言﹐以文章名於時。   《爾雅翼‧釋》引此二句即作“寧為雞屍﹐無為牛從”﹐並釋雲﹕”   屍﹐主也﹐一群之主﹐所以將眾者。從、從物者也﹐隨群而往﹐制不在我也。”此二句比喻寧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使。   【評語】一部《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因此揚名千載﹐永垂不朽﹐豈料如此大家﹐亦有文字之失。我輩常人﹐豈敢師心自用﹐隨意行文。   一五五、版本有異傳抄有誤 應劭《風俗通》雲﹕“《太史公記》﹕‘高漸離變名易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有客擊築﹐伎癢﹐不能無出言。’”案﹕伎癢者﹐懷其伎而腹癢也。是以潘岳《射雉賦》亦雲﹕“徒心煩而伎癢。”今《史記》並作“徘徊”﹐或作“徬徨不能無出言”﹐是為俗傳寫誤耳。   【譯文】應劭的《風俗通義》說﹕“《太史公記》﹕‘高漸離變名易性﹐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有客擊築﹐伎癢﹐不能無出言。’”按﹕所謂伎癢﹐就是懷有那種技藝很想表現﹐心癢難耐。因此﹐潘岳的《射雉賦》也說﹕”徒心煩而伎癢。”現在的《史記》“伎癢”二字都寫作“徘徊”﹐或者寫作“徬徨不能無出言”﹐這是因為世俗在傳抄時寫錯了。   【注釋】應劭﹕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臣西南)人﹐字仲遠﹐獻帝時﹐任泰山太守。著有《漢官儀》十卷、《風俗通義》三十卷。《風俗通》﹕即《風俗通義》。內容以考釋議論名物、時俗為主。   高漸離﹕戰國末年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刺殺秦始皇時﹐他曾在易水邊擊築送行。秦朝建立後﹐他刺殺秦始皇未遂﹐彼殺。庸保﹕受雇而被役使的人。   宋子﹕縣名。   築﹕古代弦樂器名﹐形如琴﹐十三弦。   伎癢﹕謂有所擅長﹐遇機會即欲表現如癢難忍。伎﹐通技。   【評語】書籍在傳抄時(或其它原因)會發生失誤﹐易導致以訛傳訛﹐因此讀書務須慎重﹐既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盡信書﹐不如不讀書。   一五六、□亦為妒不得言媚 《太史公》論英布曰﹕“禍之興自愛姬﹐生於妒媚﹐以至滅國。”又《漢書‧外戚傳》亦雲﹕“成結寵妾妒媚之誅。”此二“媚”並當作“”﹐亦妒也﹐義見《禮記》、《三蒼》。且《五宗世家》亦雲﹕“常山憲王後妒。“王充《論衡》雲﹕“妒夫婦生﹐則忿怒鬥訟。”益知是妒之別名。原英布之誅為意賁赫耳。不得言媚。   【譯文】《史記》中太史公評論英布說﹐“禍之興自愛姬﹐生於妒媚﹐以至滅國。”另外。《漢書‧外戚傳》也說﹕“成結寵妾女石媚之誅。”這兩個“媚”字都應當作“”字﹐也就是妒﹐這個字的含義見於《禮記》、《三蒼》。況且《史記‧五宗世家》也說﹕“常山憲王後妒。”王充《論衡》說﹕“妒夫婦生﹐則忿怒鬥訟。”更可明白“”是“妒”是別名﹐推究英布被殺的原因﹐是因為他懷疑賁赫﹐所以不能說成“媚”。   【注釋】《太史公》﹕即《史記》。英布﹐漢初諸候王﹐六縣(今安徽六安東北)人﹐曾坐法黥面﹐故又稱黥布﹐楚漢戰爭中﹐背楚歸漢﹐立為淮南王﹐漢初﹐以彭越、韓信相繼為劉邦所殺﹐舉兵反叛﹐戰敗被殺。   以上三句﹐蓋言英布謀反被誅的起因﹐英布欲反之時﹐其愛姬生病﹐與中大夫責赫飲於醫家。英布懷疑二人有染﹐欲捕賁赫。赫至長安告發英布欲反之事。朝廷追查此事﹐英布遂反﹐終至兵敗被誅﹐故《史記》謂“禍之興自愛姬”﹐妒﹐同“妒”。   此言趙飛燕事。趙飛燕為漢成帝皇後﹐與其妹趙昭儀專寵十余年﹐皆無子。成帝死後﹐司隸解光奏言趙氏殺後宮所產諸子﹐漢哀帝未子追究。平帝即位﹐趙被廢為庶人﹐遂自殺。   (mao冒)﹕男子嫉妒妻妾﹐也泛指嫉妒。   常山憲王﹕即劉舜﹐漢景弟少子﹐立為常山王﹐卒謚憲。劉舜多幸姬﹐引起王後妒忌﹐故劉舜病時﹐王後不常侍病。及劉舜死﹐此事被告發﹐漢朝廷遂廢王後。   意﹕懷疑。《廣雅‧釋言》﹕“意﹐疑也。”   【評語】用字應知其含義﹐似是而非﹐草率行文﹐必然辭不達意﹐筆下有誤﹐即使智如太史公者﹐亦不例外。   一五七、世俗有誤林應為狀 《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綰等﹐議於海上。”諸本皆作山林之“林”。開皇二年五月﹐長安民掘得秦時鐵稱權﹐旁有銅塗鐫銘二所。其一所曰﹕“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候﹐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左﹐使毋疑。”凡五十八字﹐一字磨滅﹐見有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其書兼為古隸。余被敕寫讀之﹐與內史令李德林對﹐見此稱權﹐今在官庫﹔其“丞相狀”字﹐乃為狀貌之“狀”﹐爿旁作犬﹔則知俗作“隗林、﹐非也﹐當為“隗狀”耳。   【譯文】《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綰等﹐議於海上。”各種本子部寫作山林的“林”字。隋文帝開皇二年五月﹐長安百姓掘得一個秦代的鐵稱錘﹐旁邊有鍍銅的鐫刻銘文二處﹐其一處說﹕“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候﹐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共四十字。其另一處說﹕“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左﹐使毋疑。”共五十八字﹐有一個字磨滅﹐可見者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它的字體全部是古隸。我受皇帝的命令摹寫認讀它﹐並與內史令李德林進行核對﹐見到這兩個稱錘﹐現在官庫裡面﹔那上面“丞相狀”的“狀”字﹐乃是狀貌的“狀”﹐爿旁加犬﹔由此知道世俗寫作“隗林”﹐是不對的﹐應當寫作“隗狀”。   【注釋】開皇﹕隋文帝年號。開皇二年為公元582年。   權﹕稱錘。   銅塗(du度)鐫銘﹕鍍銅的鐫刻銘文。塗﹕以金飾物﹐後寫作“鍍”。所﹕量詞。相當於“處”。   黔首﹕百姓。   狀、綰﹕即前《史記》文中丞相隗林﹐玉綰。“□”在此銘文中作、狀”。   法﹕規范﹐用如動詞﹔則﹕準則﹐用如動詞﹔壹﹕統一。歉疑﹕“歉”應作“嫌”。   斯﹕李斯。時為秦左丞相。去疾﹕即馮去疾﹐時為秦右丞相。   古隸﹕指秦漢隸書。與三國後盛行的今隸(楷書)對稱。兼﹔全部﹔整個。   被﹕受。敕﹕皇帝的詔書。   內史令﹕職官名。   【評語】歷史文物對考証文字﹐了解歷史原貌具有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証﹐愛護文物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破壞文物﹐罪不容赦。   一五八、禔字非提字書為証 《漢書》雲﹕“中外禔福。”字當從示﹐禔﹐安也﹐音是匙匕之匙﹐義見《蒼》、《雅》、《方言》。河北學士皆雲如此。而江南書本﹐多誤從手﹐屬文者對耦﹐並為提挈之意﹐恐為誤也。   【譯文】《漢書》說﹕”中外禔福。”“禔”“字應當從“□”。禔﹐安的意思﹐發音是匙匕的“匙”﹐其含義見於《三蒼》、《爾雅》、《方言》。河北的學士都說應該如此﹐而江南的寫本中﹐多誤從手﹐撰寫文章的人寫對偶句時﹐都把它當成提挈的意思﹐恐怕是不對的。   【注釋】《蒼》、《雅》﹕指《三蒼》和《爾雅》。古代字書。《方言》﹕我國最早的一部方言詞典。漢代楊雄撰。   誤﹕無實義。   【評語】象形文字形狀復雜﹐含義豐富﹐書寫務必謹慎﹐稍不留意﹐便會“差之毫厘﹐謬以千裡。”讀書之人﹐當以此為戒。   一五九、皇後避諱以省代禁 或問﹕“《漢書注》﹕‘為元後父名禁﹐故禁中為省中。’何故以‘省’代‘禁’﹖”答曰﹕“案﹕《周禮‧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禁。’鄭注雲﹕‘□猶割也﹐察也。’李登雲﹕‘省﹐察也。’張揖雲﹕‘省﹐今省□也。’然則小井‘﹐所領二反﹐並得訓察。其處既常有禁衛省察﹐故以‘省’代‘窘’。□﹐古察字也。”   【譯文】有人問﹕“《漢書‧昭帝紀》的注文說﹕‘因為孝元皇後的父親名禁﹐所以把禁中改稱省中。’為什麼要用‘省’字代替‘禁’字呢﹖”我回答說﹕“案﹕《周禮‧宮正》上說﹕“掌王宮之戒令□禁。’鄭玄的注說﹕‘□﹐猶割也﹐察也。’李登說﹕‘省﹐察也。’張揖說﹕‘省﹐今省□也。’那麼小井﹐所領二個反切音的省字﹐都可以訓察﹐禁中那種地方既然經常有禁衛軍省察﹐所以就用‘省’來代替‘禁’。□﹐就是古代的察字。”   【注釋】禁中、省中﹕均指宮禁之中。   此句出李登《聲類》。李登﹐三國魏左校令。   此句出張揖《古今字詁》﹐此書已佚。   小井、所領二反﹕指“省”字有小井、所領兩個反切。   【評語】漢字語義豐富深奧﹐古人用字頗為考究﹐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字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遇有疑問﹐從文字入手﹐追根溯源﹐往往水落石出。如若不信﹐不妨試試看。   一六○、四姓小侯各有所見 《漢明帝紀》﹕為四姓小侯立學。”按﹕桓加元服﹐又賜四姓及樑、鄧小侯帛﹐是知外戚也。明帝時﹐外戚有樊氏、郭氏、陰氏、馬氏為四姓。謂之小侯者﹐或以年小獲封﹐故須立學耳。或以侍祠猥朝﹐侯非列侯﹐故曰小侯﹐《禮》雲﹕“庶方小侯。”則其義也。   【譯文】《後漢書‧明帝紀》說﹕”為四姓小侯立學。”按﹕漢桓帝行冠禮﹐又賜給四姓及樑、鄧小侯絲帛﹐由此知道他們都是外戚。漢明帝的時候﹐外戚有樊氏、郭氏、陰氏、馬氏這四姓。把他們稱為小侯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年紀尚小就獲得封爵﹐所以還須立學。有人以為他們屬侍祠侯猥朝侯﹐這些個侯不是封爵﹐所以還須立學。有人以為他們屬侍祠猥朝侯﹐這些個侯不是封於王子之列的諸候﹐所以叫做小侯﹐《禮記》說﹕“庶方小侯。”就是它的涵義。   【注釋】此應為《後漢書‧明帝紀》。趙曦明曰﹕“‘漢’上當有‘後’字。”是。   小侯﹕舊明稱功臣子孫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為小侯。李賢注引袁宏《後紀》曰﹕“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學。號四姓小候﹐置‘五經’師。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立學﹔設置學校。   元服﹕指冠。古稱行冠禮為加元服。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前述四姓及樑、鄧﹐均為外戚。   侍祠﹕侍祠侯。應劭《漢官典職》有四姓侍祠侯。猥朝﹕猥朝侯﹔亦即猥諸侯。漢代﹐王子封為侯者稱諸侯﹕群臣異姓以功封者稱徹候。在長安者。皆奉朝請。其有賜特進者﹐位在三公下﹐稱朝侯。位次九卿以下者﹐但侍祠而無朝位﹐稱侍詞候。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國或以肺腑宿親﹐若公主子孫﹐或奉先侯墳墓在京師者﹐隨時會見﹐稱猥諸侯。   列侯﹕諸侯。指王子封為侯者。   此說本袁宏﹐見注。   《禮記‧曲禮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   【評語】中國封建社會有其嚴格的等級秩序﹐各種職官名目繁多﹐古人有時也不甚了解﹐今人更是所知甚少﹐遇到此類問題﹐務必謹填﹐切忌張冠李戴﹐隨意稱謂。   一六一、音同形異不可擅借 《後漢書》雲﹕“鸛雀銜三鱔魚。”多假借為□鮪之□﹔俗之學士﹐因謂之為□魚。案﹕魏武《四時食制》﹕“□魚大如五鬥奩﹐長一丈。”郭璞注《爾雅》﹕“□長二三丈。”安有鸛省能勝一者﹐況三乎﹖□又純灰色﹐無文章也。鱔魚長者不過三尺﹐大者不過三指﹐黃地黑文﹐故都講雲﹕“蛇鱔﹐卿大夫服之象也。”《續漢書》及《搜神記》亦說此事﹐皆作“鱔”字。孫卿雲﹕“魚鱉□。”及《韓非》、《說苑》皆曰﹕“□似蛇﹐蠶似蠋。”並作“□”字。假“□”為“鱔”﹐其來久矣。   【譯文】《後漢書》說﹕“鸛省銜三條鱔魚。”這個鱔字大多假借為□、鮪的“□”字。那些世俗的學者﹐因此而稱呼它為□魚。按﹕魏武《四時食制》說﹕”□魚大如五鬥奩﹐長度為一丈。”郭璞在《爾雅》注文中說﹕“□魚長度為二三丈。”哪裡會有鸛雀能夠銜得起一條鱔魚的﹐何況足三條呢﹖而且□魚是純灰色﹐身上沒有花紋。□魚長的不過三尺。大的精細不超過三指﹐黃的底色黑的花紋﹐所以都講說﹕“蛇鱔是卿大夫衣服的征象。”《續漢書》及《搜神記》也說到此事﹐都寫作“鱔”字。荀卿說﹕”魚鱉鰍。”以及《韓非子》、《說苑》都說﹕“□像蛇﹐蠶像蠋。”都寫作“□”字。假“□”作“鱔”、由來已久了。   【注釋】鱔﹕黃鱔。   □(zhan粘)﹕魚名。鮪(wei偉)﹕即鱘魚。   奩(lian簾)﹕古代盛放梳妝用品的器具﹐作圓形、長方形或多邊形。都講﹕門弟子中成績優良者。   象﹕征像。   《續漢書》﹕晉秘書監司馬彪撰。《搜神記》﹕志怪之書。晉幹寶撰。孫卿﹕即荀卿。   蠋(zhu燭)﹕鱗翅目昆蟲的幼蟲。青色﹐似蠶﹐大如手指。   【評語】漢字屬象形文字而非拼音文字﹐子形夏雜而字義豐富﹐音同而形異者比皆是﹐而各自又有其特定含義﹐不可隨意混用。如若不然﹐輕者辭不達意﹐重者面目全非。   一六二、筆下之誤誤穴為六 《後漢書》﹕“酷吏樊曄為天水郡守﹐涼州為之歌曰﹕‘寧見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書本“穴”皆誤作“六”。學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事之較者﹐所以班超雲﹕“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寧當論其六七耶﹖   【譯文】《後漢書》說﹕“酷吏樊曄任天水郡太守﹐涼州城百姓為他編了歌說﹕“‘寧見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的版本“穴”字都誤寫作“六”字。學者們沿襲這個錯誤﹐有了迷誤而未認識到。虎豹穴居﹐這是明明白白的事﹕所以班超說﹕“不探虎穴﹐安得虎子﹖”難道他說的是六隻虎七隻虎嗎﹖   【注釋】乳虎﹕正在哺乳的母虎﹐性情特別兇猛。寺﹕官府辦公之地。冀為天水太守治所﹐故稱冀府寺。此二句言樊曄之兇暴勝過乳虎。   寤﹕通“悟”。覺悟﹐了解。   【評語】寫字務必工整﹐否則易產生歧義﹐古人不慎誤“穴”為六﹐一字之差﹐語意全非﹐且陳陳相因﹐執迷不悟﹐如此教訓﹐豈不記取﹖   一六三、佔卜之術豈為屏障 《後漢書‧楊由傳》雲﹕“風吹削肺。”此是削札牘之柿耳。古者﹐書誤則削之﹐故《左傳》雲“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為削﹐王褒《童約》曰﹕“書削代犢。”蘇竟書雲﹕“昔以摩研編削之才。”皆其証也。《詩》雲﹕“伐木滸滸。”毛《傳》雲﹕“滸滸﹐柿貌也。”史家假借為肝肺字﹐俗本因是悉作脯臘之脯﹐或為反哺之哺。學士因解雲﹕“削哺﹐是屏障之名。”既無証據﹐亦為妄矣﹗此是風角佔侯耳。《風角書》曰﹕”庶人風者﹐拂地揚塵轉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轉也﹖   【譯文】《後漢書‧楊由傳》說﹕“風吹削肺。”這個“肺”就是削札牘的“柿”。古時候。字寫錯了就把它刮削掉﹐所以《左傳》說“削而投之”就是這個意思。也有把”札”叫作“削”的﹐王褒《童約》說﹕“書削代牘。”蘇竟的信中說﹕“昔以摩研編削之才。”都是“札”作“削”的証據。《詩經》說﹕“伐木滸滸。毛《傳》解釋說“滸滸﹐柿貌也。”史官們用假借之法把”柿”字變成了肝肺的”肺””字﹐世上流行的版行本又據此全都寫成了脯臘的“脯”字﹐或者寫作反哺的“哺”字。學者都們因此解釋《後漢書》中的“削哺”一詞說﹕“削哺﹐是屏障之名。”這種解釋即無証據﹐也隻能算是亂說了。《風角書》上說﹕“庶人風者﹐拂地揚塵轉削。這裡說利用風角之術來佔吉兇。”如果”削”是指屏障﹐怎麼可能轉動呢﹖   【注釋】削肺﹕削札牘時削下的碎片。   札﹕古代書寫用的小而薄的本片。   牘﹕古代寫字用的木板。   摩研﹕切磋研究。編削﹕指編纂書籍。削即札。削即札。古代書籍木自或竹簡制成。   滸滸(xu許)﹕伐木聲。今本《詩經》作“許許”   脯(fu)臘﹕幹肉。   反哺﹕鳥雛長成﹐銜食喂養其母。   風角﹕古代佔侯之術。   《風角書》﹕講風角佔侯之書。   以上二句大意是說﹕普通人的風﹐能夠吹佛地面﹐揚起塵土﹐使地上的木屑隨風旋轉。削﹕碎木屑。   【評語】注釋書籍是一件嚴肅的工作﹐關系到祖國文化的傳播與繼承。因此﹐必須言之有據﹐切忌主觀臆測﹐視”木屑”為“屏障”之類的錯誤﹐豈不貽誤他人﹖   一六四、以訛傳訛謂顆為果 《三輔決錄》雲﹕“前隊大夫范仲公﹐鹽豉蒜果共一筒。”“果”當作魏顆之“顆”。北土通呼物一由﹐改為一顆﹐蒜顆是俗間常語耳。故陳思王《鷂雀賦》曰﹕“頭如果蒜﹐目似擘椒。”又《道經》雲﹕“合口誦經聲璅璅﹐眼中淚出珠子﹐其字異﹐其音與意頗同﹐江南但呼為蒜符﹐不知謂為顆。學士相承﹐讀為裹結之裹﹐言鹽與蒜共一苞裹﹐內筒中耳。《正史削繁》音義又音蒜顆為苦戈反﹐皆失也。   【譯文】《三輔決錄》說﹕“前隊大夫范仲公﹐鹽豉蒜果共一筒。”“果”字應當讀作魏顆的“顆”﹐北方地區普遍把“一塊”東西﹐改稱為“一顆”﹐蒜顆就是世間的常用語。所以陳思王曹植的《鷂雀賦》說﹕“頭如果蒜﹐目似擘椒。”另外《老子化胡經》說﹕”合口誦經聲瑣瑣﹐眼中淚出珠子。”這個“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它的發音和意義與“顆”字是很相同的。江南地區隻是稱呼為蒜符﹐不知道叫作蒜顆。學者互相承襲﹐把這個字讀成了裹結的裹﹐說范仲公把鹽和蒜一起包在包裹裡﹐放進竹筒中。《正史削繁》音義又給蒜顆的“顆”注音為苦戈反﹐兩者都是錯誤的。   【注釋】前隊(sui遂)﹕指南陽郡。大夫﹕南陽郡置大夫﹐職如太守。   魏顆﹕春秋時晉國大夫。   由﹐同塊。   陳思王﹕即曹植。   擘﹕分開﹔剖裂。   璅﹕同瑣。瑣瑣﹕形容聲音細碎。   ﹕同“顆”。顆粒。   苞裹﹕猶包裹。   內﹕同“納”。納入。   【評語】通假是古漢語中的常見現象﹐不知通假必然誤解。因此﹐讀書時應予以注意。   一六五、□即剞字或為剞字 有人訪吾曰﹕“《魏志》蔣濟上書雲。‘弊□之民’。是何字也﹖”余應之曰﹕“意為□即是倦之耳。張揖、呂忱並雲﹕”支傍作刀劍之刀﹐亦是剞字。’不知蔣氏自造支傍作筋力之力﹐或借剞字﹖終當音九偽反。”   【注釋】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任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gui桂)﹕極度疲乏。   剞(ji機)﹕雕刻用的曲刀。   【譯文】有人詢問我說﹕“《魏志》中蔣濟上書說‘弊邊之民’﹐這個‘□’是什麼字啊﹖”我回答他說﹕“根據行文的意思﹐□就是倦的字。張揖、呂忱都說﹕’這個字是支傍加刀劍的刀﹐也就是剞字。’不知道這個字是蔣濟自造支傍加上筋力的力字﹐還是有人借用它作剞字﹖終歸還是應當發音為九偽反。”   【評語】文字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判斷文字必應根據行文來進行﹐離開上下文孤立解釋﹐難免產生歧義。   一六六、書無音訓求諸方言 《晉中興書》﹕“太山羊曼﹐常頹縱任俠﹐飲酒涎節﹐兗州號為濌伯。”此字皆無音訓。粱孝元帝常謂吾曰﹕“由來不識。唯張簡憲見教﹐呼為嚃羹之嚃。自爾便遵承之﹐亦不知所出。”簡憲是湘州刺史張纘謚也﹐翩播憔腄摯鵅慰笑眳咯y6來□飩□□筆頃壤舷啻□凰準漵鐘袧隄曖錚□俏匏□皇□□匏□蝗□□庖病9艘巴酢隊衿□肺笪□詘□場9慫洳┤錚□壇黽螄堋1216□□攏□佽□私栽浦乇摺N崴□□□荊□10拮骱謖摺V仨呈嵌噯幕□裰□猓□雍詬□摶逯肌?   【譯文】《晉中興書》說﹕“太山的羊曼﹐曾經是為人疏慢放縱﹐扶弱濟貧﹐好酒貪杯漫無制﹐兗州那裡的人把他稱為濌伯。這個濌字各種書裡都沒有解釋。樑孝元帝曾經對我說﹕“我從前不認識這個字。隻有張簡憲曾經教過我﹐把它叫作嚃羹的嚃字。從那以後我就遵從這個讀音了﹐也不知道它的出處。”簡憲是汀州刺史張纘的溢號﹐江南地區的人稱他為飽學之士。案﹕著《晉中興書》的何法盛離我們年代很近﹐那個濌字應當是老人們傳下來的。社會上又有濌濌這個詞語﹐大致是無所不施﹐無所不容的意思。顧耐以王的《玉篇》誤寫為黑傍加沓。顧野王這人雖然博學多聞﹐但他的學識還是在張纘、樑孝元帝之下﹐而後二人都說是重字邊。我所見到的幾個本子﹐都沒有作黑傍的。重沓是多饒積厚的意思﹐從黑傍是沒有意義的。   【注釋】《晉中興書》從東晉﹐寫起宋湘東太守何法盛撰。   羊曼﹕晉人。字祖延。任晉。   常﹕通“嘗”﹐曾經。頹縱﹕疏慢放縱。任俠﹕憑借權威、勇力或財力等手段扶且弱小﹐幫助他人。   誕節﹕漫無節制的意思。   《晉書‧羊曼傳》﹕“時州裡稱陳留阮放為宏伯﹐高平郗鑒為方伯﹐太山胡毋輔之為達伯﹐濟陰卞壺為裁伯﹐陳留蔡謨為郎伯﹐阮孚為誕伯﹐高平劉緩為委伯﹐而曼為濌伯﹐號兗州八伯。”   嚃(ta踏)羹﹕謂飲羹不加咀嚼而連菜吞下。   張纘﹕字伯緒。仕樑為湘州刺史﹐後被害。   法盛﹕即著《晉中興書》的何法盛﹐南朝宋人。   耆(qi其)老﹕老年人。   《玉篇》﹕字書。南部憐蝙握睍鵅慼袌}救□□懟﹕詘□常杭戴鱟幀?   【譯文】字書沒有收錄的字﹐卻在方言果得到了佐証﹐說明各地方言中有些詞匯仍足有生命力的﹐近年來﹐京腔粵語的風行即是証明。適當學習方言可豐富自己的詞匯﹐但應該適可而一六七、“丈”之與“大”易為誤耳《古樂府》歌詞﹐先述三子﹐次及三婦﹐婦是對舅姑之稱。其末章雲﹕“丈人且安坐﹐調弦未遽央。”古者﹐子婦供事舅姑﹐旦夕在側﹐與兒女無異﹐故有此言。丈人亦長老之目﹐今也俗猶呼其祖考為先亡丈人。又疑“丈”當作“大”﹐北間風俗﹐婦呼舅為大人公。“丈”之原“大”﹐易為誤耳。近代文士﹐頗作《三婦詩》﹐乃為匹嫡並耦已之群妻之意﹐又加鄭、衛之辭﹐大雅君子﹐何其謬乎﹖   【譯文】《古樂府‧相逢行》的歌詞﹐先記述三個兒子﹐其次才述及三個媳婦。   媳婦是相對公婆而言的稱呼。這首歌詞的末章說﹕“丈人且安坐﹐調弦未遽央。”古時候﹐媳婦供養侍奉公婆﹐早晚都在兩老身旁﹐與兒女沒有兩樣﹐所以歌辭中有這些話﹐丈人也可作為長輩老人的稱呼﹐現在的習慣仍然把某人的已故祖、父稱為先亡丈人。我又懷疑“丈”字應當寫作“大”字﹐北方的風俗。媳婦稱呼公公為大人公。“丈”字與“大”字﹐容易誤寫。近代的文士﹐有很多人寫有《三婦詩》﹐內容卻是描寫自己與妻妾配對成雙的事﹐又加入一些淫邪的詞句﹐這些道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為什麼如此荒謬呢﹖【注釋】此為《樂府‧清調曲‧相逢行》。其詞曰﹕“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如何兩少年﹐挾毅問君家﹐君家誠易知﹐易知誠難忘。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堂上置尊酒﹐使作邯鄲倡。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兄弟兩三人﹐中子為侍郎。五日一來歸﹐道上自生光﹐黃金絡馬頭﹐觀者滿路傍。入門時左顧﹐但見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音氶潺k噰嚕□酌□□饗帷4蟾局□猜蓿□懈局□骰疲□「疚匏□鰨□□□細嚀茫□扇飼野滄闢□饗椅村嵫搿﹗毖帳銜健跋仁鋈□櫻□渭叭□盡保□謔□鋅杉□>斯謾17扇耍壕□腹□擰N村嵫耄翰肘□淳〉囊饉肌?   祖考﹕指已故的祖輩、父輩。   匹嫡﹕婚配。耦己﹕成雙。   鄭、衛之辭﹕指春秋時鄭國、衛國的歌辭。後用以代指淫盪的文學作品。   大雅君子﹕指道德才學俱佳者。   【評語】人有人格﹐文有文品﹐詩歌文章除恰情悅目以外﹐還應給人以道德的教化、淫詞濫曲格調低下﹐決非正人君子所為。   一六八、百裡窮困以鍵當薪 《古樂府》歌百裡奚詞曰﹕“百裡奚﹐是羊皮﹐憶別時﹐烹傍伏雌﹐吹□□﹕今日富貴忘我為﹗”“吹”當作炊煮之“炊”﹐案﹕祭豈《月令章句》曰﹕“鍵﹐關牡也﹐所以止扉﹐或謂之剡移。”然則當時貧困﹐並以門牡木作薪炊耳。《聲類》作扊﹐又或作扂。   【譯文】《古樂府》歌詠百裡奚的歌詞說﹕“百裡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吹扊□﹕今日富貴忘我為﹗”“吹”字應芻寫作軟煮的“炊”。案﹕蔡邕的《月令章句》說﹔“鍵﹐就是關牡﹐是用它來栓門的﹐有人也稱它做剡移。”這樣看來﹐百裡奚夫婦當時很貧困﹐把門閂也當作薪柴燒了。這個字《聲類》寫作“扊”﹐有的書也寫作“扂”。   【注釋】百裡奚﹐春秋時秦穆公賢相。原為虞國大夫。虞國被滅後﹐他流落到楚國。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羊皮將他從楚國贖回。故被稱為“五羖大夫”。後輔佐秦穆公建成霸業。   據《樂府解題》引《風俗通》﹕百裡奚為秦相後﹐其妻為洗衣婦。在相府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她演唱了這首歌詞。   百裡奚方知這位洗衣婦就是他過去的妻子﹐遂重新結為夫婦。   伏雌﹕母雞。扊(yan炎)□(yi移)﹕門閂。   王吹﹕吹﹐炊古通。   【評語】君子不患財富不積而患腹無詩書﹐昔日百裡奚潦倒之際﹐以門為薪﹐其妻洗衣為生﹐然而不墜青雲之志﹐輔佐穆公﹐終成大業。這難道不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嗎﹖   一六九、《通俗》無主高才秩名 《通俗文》﹐世間題雲“河南服虔字子慎造”。虔既是漢人﹐其《敘》乃引蘇林、張揖﹔蘇、張皆是魏人。且鄭玄以前﹐全不解反語﹐《通俗》反音﹐甚會近俗。阮孝緒又雲“李虔所造“。河北此書﹐家藏一本﹐遂無作李虔者。《晉中經簿》及《七志》﹐並無其目﹐竟不得知誰制。然其文義允愜﹐實是高才。殷仲堪《常用字訓》﹐亦引服虔《俗說》﹐今復無此書﹐未知即是《通俗文》﹐為當有異﹖或更有服虔乎﹖不能明也。   【譯文】《通俗文》一書﹐世間的本子寫作“河南服虔字子慎撰”。服虔既既是漢代人﹐他的《敘》卻引用了蘇林、張揖的話﹔蘇林、張揖都是三國時魏國人。而且在鄭玄以前﹐人們都不懂得反切﹐《通俗文》的反切注音﹐與現在的習尚太相合。阮孝緒又說是“李虔所撰”。這本書在河北地區﹐家家收藏有一本﹐就沒有題作李虔的。《晉中經簿》及《七志》上﹐並沒有它的條目﹐最終不能知道是誰撰寫的。但是它的文辭妥貼﹐確實是高才。殷仲堪的《常用字訓》﹐也引用了服虔的《俗說》﹐現在又沒見到這本書﹐不知它就是《通俗文》﹐還是別一種書﹖或者是另有一位服虔嗎﹖不能知曉啊。   【注釋】《通俗文》﹕訓釋經史用字之書。服虔﹕漢人。字子慎。《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服虔《通俗文》。   蘇林﹕三國魏人﹐字孝友。通文字訓詁。張揖﹕魏人。   反語﹕即反切。古代注音的一種方法﹐即用兩個字注一個字的讀音。   這兩個字的前一個字取聲母﹐後一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毛﹐莫袍反。”會﹕合。近俗﹕現在的習尚。   阮孝緒﹕南朝樑人﹐字士宗。以德行顯於世。撰有《七錄削繁》。此雲《通俗文》李虔所造﹐當出其中。   《晉中經簿﹕即《中經新簿》。三國魏荀勖撰。《七志》﹕南朝宋王儉撰。二書均為書目。   為﹕或者﹐還是。表選擇。   【評語】著述文章﹐托名他人﹐古已有之﹐如《黃帝內經》即是一例。淡泊名利﹐造福社會﹐此類高人比之於那些無恥的追名逐利之徒。豈非天壤之別﹖   一七○、始皇焚書典籍錯亂 或問﹕“《山海經》夏禹及益所記﹐而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如此郡縣不少﹐以為何也﹖”答曰﹕“史之闕文﹐為日久矣﹔加復秦人滅學﹐董卓焚書﹐典籍錯亂﹐非止於此譬猶《本草》神農所達﹐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爾雅》周公所作﹐而雲‘張仲孝友﹔仲尼修《春秩》﹐而《經》書孔丘卒﹔《世本》左丘明所書﹐而有燕王喜、漢高祖﹔《汲塚瑣語》﹐乃載《秦望碑》﹔《蒼頡篇》李斯所造﹐而雲‘漢兼天下﹐海內並廁﹐豨黥韓覆﹐畔討滅殘﹔《列仙傳》劉向所造﹐而《讚》雲七十四人出佛經﹔《列女傳》亦向所造﹐其子歆又作《頌》﹐終於趙悼後﹐而傳有更始韓夫人﹐明德馬後及樑夫人羼﹕皆由後人所羼﹐非本文也。”   【注釋】闕文﹕缺疑不書。   羼﹕攙雜。   【譯文】有人問﹕“《山海經》這本書﹐是由夏禹和伯益記述的﹐而裡面有長沙、桂陽如像《本草》這本書是神農所記述的﹐然而裡面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漢代的郡縣名稱﹔出產各種藥物﹔《爾雅》是周公撰寫的﹐面書中卻說出“張仲孝友’的話﹔孔子修訂《春秋》﹐而《春秋左氏傳》卻寫著孔子死亡的語句﹔《世本》是左丘明撰寫的﹐而裡面卻有燕王喜、漢高祖之名﹔《汲塚瑣語》發掘於戰國時代﹐裡面卻記載有《秦望碑》的文字。《蒼頡篇》是秦丞相李斯所撰寫﹐裡面卻說﹕漢朝兼並天下﹐海內英雄競相參與﹐陳豨被黥面﹐韓信遭敗覆﹐叛臣被討伐﹐殘賊被消滅”﹔《列仙傳》是西漢人劉向所撰寫﹐而書中的《讚》卻說七十四人出自佛經﹔《列女傳》也是劉向所撰寫﹐他的兒子劉歆又寫了《列女傳頌》﹐記事終止於趙悼後﹐而傳中卻有更始韓夫人、明德馬後及樑夫人嫨﹕以上所述都是同後人攙雜進去﹐不是原文。   【評語】由於歷史原因﹐偽書疊出﹐由於現實的緣故劣書充斥。所以讀書時要注意鑒別﹐不加選擇﹐盲從輕信﹐則害人不淺。   一七一、濫造生字情理難容 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答曰﹕“張敞者﹐吳人﹐不甚稽古﹐隨宜記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吳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字﹔呼紺為禁﹐故以系傍作禁代紺字﹔呼盞為竹簡反﹐故以木傍作展代盞字﹔呼鑊字為霍字﹐故以金傍作霍代鑊字﹔又金傍作患為□字﹐木傍作鬼為魁字﹐火傍作庶為炙字﹐既下作毛為髻字﹔金花則金傍作華﹐窗扇則本傍作扇﹔諸如此類﹐專輒不少。   【譯文】有人問道﹕“《東宮舊事》為什麼稱鴟尾為祠尾﹖”我回答說﹕“作者張敞是吳地人﹐不太研習古事﹐隨手記述注釋﹐順從了鄉俗的錯誤﹐造作了這類字體。吳地人稱呼祠祀﹐所以用祠代鴟字﹕稱呼紺為禁﹐所以用糸旁加禁代替紺字﹔稱呼盞為“竹簡反”的音﹐所以用木旁加展代替盞字﹕稱呼鑊字為霍字﹐所以用金旁加霍代替鑊字﹔又用金旁加患代替鑊字﹐木旁加鬼代替魁字﹐火旁加庶代替炙字﹐既下加毛代替髻字﹐金花就用金旁加華字表示﹐窗扇就用木旁加扇字表示﹕諸如此類﹐任意亂寫的字為數不少。   【注釋】《東宮舊事》﹕書名。《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未著撰人﹐《舊唐書‧經籍志》題張敞撰﹐與顏氏同。鴟(chi痴)尾﹕宮殿屋脊正脊兩端構件上的裝飾。   張敞﹕晉吳郡吳人﹐仕至侍中尚書﹐吳國內史﹐見《宋書‧張茂度傳》。稽古﹕研習古事。   以上十二句﹐顏氏舉“逐鄉俗訛謬”而造作的俗字共九例﹐分別寫作﹕、榐、、、槐□、、鏵、。   專輒﹕專斷﹐專檀。   【評語】漢字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字體字形曾經過校為復雜的演變過程﹐但字形相對固定﹐是中國人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濫造生字﹐易造成混亂此種做法實不可取﹐寫字規范是書寫的起碼要求。   一七二、文人好事改隈為□ 又問﹕“《東宮舊事》﹕‘六色罽□’﹐是何等物﹖當作何音﹖”答曰﹕“案﹕《說文》雲﹕“莙﹐牛藻也﹐讀若威﹐’《音隱》﹕‘塢瑰反。’即陸機所謂‘聚藻﹐葉如蓬’者也。又郭璞注《三蒼》亦雲﹕‘蘊﹐藻之類也﹐細葉蓬茸生。’然今水中有此物﹐一節長數寸﹐細茸如絲﹐圓繞可愛﹐長者二三十節﹐猶呼為莙﹔又寸斷五色絲﹐橫著線股間繩之﹐以象莙草﹐用以飾物﹐即名為莙﹔於時當紺六色罽﹐作此莙以飾緄帶﹐張敞因造系旁畏耳﹐宜作隈。”   【譯文】又有人問﹕“《東宮舊事》上面的‘六色罽□’是什麼東西﹖應當讀作什麼音﹖”我回答說﹐“按﹕《說文解字》說﹕‘莙﹐就是牛藻﹐讀作”威”的音。’《說文音隱》注音為‘塢瑰反。’就是陸機所說的‘聚藻﹐葉子像蓬草’的那種東西。另外﹐郭璞注釋的《三蒼》也說﹐‘蘊﹐屬藻類﹐細葉子像蓬草柔密地叢生著。’現在水中有這種東西﹐它的一節有幾寸長﹐纖細如絲﹐纏繞成圓形﹐十分可愛﹐長有二三十節﹐人們仍然稱它為莙。此外﹐把五色絲線剪斷成一寸長﹐橫放在幾股線中間用繩子拴住﹐把它做得像莙草一樣﹐用來裝飾物品﹐就把它叫做。當時一定是要捆縛六色莙。就制作了這種莙來裝飾緄帶﹐張敞於是造了糸旁加畏的字﹐發音是隈。”   【注釋】六色罽(ji計)□(wei威)﹕“罽”為氈類毛織品。“六色”乃狀其色彩斑斕。“□”之義見下文。   莙﹕水藻名。今讀音作君(jun)。王利器曰﹕“君、威二字﹐古聲近通用﹐如君姑亦作威姑﹐即其例証﹐故許慎讀莙若威。”   《音隱》﹕即《說文音隱》。   陸機﹕字元恪。三國吳吳郡人。著有《毛詩草木蟲魚疏》二卷。   蘊﹕即蘊藻。蘊﹐通“蘊”。   《太平御覽》此句“然”字在上句”生”字上﹐譯文。   紺(gan甘)呈紅色的深青色。此處作“紺”﹐義不可通。《太平御覽》作“紲”﹐縛的意思﹐較可通。   緄(gun滾)帶﹕織帶。   《續家訓》“作”作“音”﹐譯文從之。   【評語】漢字是一種交流工具﹐所以存長期演變過程中趨於簡化﹐以便於人們使用﹐但歷史上一些好事文人﹐自恃才高﹐隨意生造漢字﹐使一些文字更為繁復。為人們的使用制造障礙。目前亂用繁體字現象同上述現象不是同出一轍嗎﹖   一七三、孤山無名碑文有載 柏人城東北有一孤山﹐古書無載者。唯闞□《十三州志》以為舜納於大麓﹐即謂此山﹐其上今猶有堯祠焉﹔世俗或呼為宣務山﹐或呼為虛無山﹐莫知所出。趙郡士族有李穆叔、季節兄弟、李普濟﹐亦為學問﹐並不能定鄉邑此山。余嘗為趙州佐﹐共太原王邵讀柏人城西門內碑。碑是漢桓帝時柏人縣民為縣令徐整所立﹐銘曰﹕“山有巏□﹐王喬所仙。”方知此巏□山也。巏字遂無所出。□字依諸字書﹐即旄丘之旄也﹐旄字﹐《字林》一音亡付反﹐今依附俗名﹐當音權務耳。入鄴﹐為魏收說之﹐收大嘉嘆。值其為《趙州莊嚴寺碑銘》﹐因雲﹕“權務之精。”即用此也。   【譯文】柏人城東北有一座孤山﹐古書中沒有記載它的。隻有闕□的《十三州志》認為舜進入大麓﹐就是說的這座山﹐它的上面現在還有堯的祠廟﹔世人有的稱它為宣務山﹐有的稱它為虛無山﹐沒有誰知道這些稱呼的來歷。趙郡的土族中有李穆叔、李季節兄弟和李普濟﹐也可算有學問的人﹐都不能判定他們家鄉這座山的的名稱。我曾經擔任趙州佐﹐與太原的王邵一起讀柏人城西門內的石碑。碑是漢桓帝時柏人縣的民眾為縣令徐整豎立的﹐上面的銘文說﹕“有一座巏□山﹐是王子喬成仙的地方。”我才知道這山就是巏□山。巏字卻不知道它的出處。□字依照各種字書﹐就是旄丘的“旄”字﹕《字林》給旌字注一音作亡付反﹐現在依照通俗的名稱﹐應當讀作“權務”的音。我到鄴城後﹐給魏收說了這件事﹐魏收對此大加讚許。正趕上他撰寫《趙州莊嚴寺碑銘》﹐於是寫了“權務之精”這句話﹐就是使用了這個典故。   【注釋】麓﹕山林。   佐﹕輔官。   【評語】中國人很早就有立碑傳統﹐石碑對傳播與保存中國文化曾起過重要作用﹐其碑刻更成為書法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後人考証歷史﹐也往往求助於碑文﹐保護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石碑﹐是每個炎黃子孫應盡的義務。   一七四、夜歷五時故曰五更 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雲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雲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西都賦》亦雲﹕”衛以嚴更之署。’所以爾者﹐假令正月建寅﹐鬥柄夕則指寅﹐曉則指午矣﹔自寅至午﹐凡歷五辰。冬夏之月﹐雖復長短參差﹐然辰間遼闊﹐盈不過六﹐縮不至四﹐進退常在五者之間。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   【譯文】有人問﹕“一夜為什麼有五更﹖‘更’字作什麼解釋﹖”我回答說﹕“漢、魏以來﹐一夜的五個時辰被稱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叫做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也叫做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都是以五來劃分時間段落。《西部賦》也說﹕‘衛以嚴更之署。’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假如把正月作為建寅之月﹐北鬥星的鬥柄日落時就指向寅的區間﹐日出時就指向午的區間﹔從寅時到午時﹐共經歷了五個區間。冬天和夏天的月分﹐白晝和夜晚的時間雖然長短不齊﹐但是對時辰的寬廣來說﹐增長不會超過六個時辰﹐減短不會低於四個時辰﹐進退常在五個時辰之間。更﹐是經歷、經過的意思。所以稱作五更。”   【注釋】《西都賦》﹕班固作。衛﹕保衛。嚴更之署﹕督行夜鼓的郎署。護衛漢宮。漢宮周衛﹐郎在內﹐衛卒在外﹐郎所居為署。此句意思是﹕以督行夜鼓的郎署護衛漢宮。建寅﹐夏歷以寅月為歲首﹐稱建寅。   鬥柄﹐北鬥七星中﹐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鬥柄﹐稱作“杓”。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一晝夜的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小時。從寅時開始。經卯、辰、巳、午、共五個時辰。   【評語】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各種稱謂都有其歷史淵源與科學道理﹐處處留心﹐皆有學問﹐閱讀古籍﹐勤思善問﹐這也是豐富我們知識的一條途徑。   一七五、吐字發音務求正確 《爾雅》雲﹕“術﹐山薊也。”郭璞注雲﹕“今術似薊而生山中。”案﹕術葉其體似薊﹐近世文士﹐遂讀薊為筋肉之筋﹐以耦地骨用之﹐恐失其義。   【譯文】《爾雅》說﹕“術﹐就是山薊。”郭璞的注說﹕“術像薊﹐生長在山中。”按﹕術的葉子其形狀就像薊﹐近代的文人﹐竟然把薊讀成筋肉的筋﹐以“山薊(筋)”作為“地骨”的對偶來使用它﹐怕是發錯了音。   【評語】漢字音形義均較為復雜﹐除了書寫無誤外﹐讀者亦務必正確﹐發音有誤、易導致誤解﹐影響文字的正常使用。   一七六、郭禿滑稽傀儡得名 或問﹕“俗名傀儡子為郭禿﹐有故實科﹖”答曰﹕“《風俗通》雲﹕‘諸郭皆諱禿。’當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禿者﹐滑稽戲調﹐故後人為其象﹐呼為郭禿﹐猶《文康》象庚亮耳。”   【譯文】有人問﹕“俗稱傀儡戲叫郭禿﹐有什麼典故嗎﹖”我回答說﹕“《風俗通》上面講﹔姓郭的人都忌諱禿字。當是前代人有姓郭而患禿頭病的人、善於滑稽調笑、所以後人就制作了他的形像﹐它叫做郭禿﹐就像《文康》樂舞中出現的庚帝的形像一樣。   【注釋】傀儡子﹕即傀儡戲、現在通稱作木偶戲。   戲調﹕開玩笑。   《文康》﹕樂舞名。又名《禮畢》。因扮演晉太尉庚亮亮謚號為文康﹐故名。   【評語】以醜取寵者﹐古已有之﹐不過當今那些精幹此道者﹐當令其祖宗刮目相看。   一七七、治獄參軍取名長流 或問曰﹕“何故名治獄來軍為長流乎﹖”答曰﹕“《帝王世紀》雲﹕‘帝少昊崩﹐其神降於長流之山﹐於祀主秋。’案﹕《周禮‧秋官》﹐司寇主刑罰。長流之職﹐漢、魏捕賊掾耳。晉、宋以來﹐始為參軍﹐上屬司寇﹐故取秋帝所居為嘉名焉。”   【譯文】有人問﹐“為什麼把治獄參軍取名為長流呢﹖”我回答說﹕“《帝王世紀》說﹕‘帝少昊駕崩﹐他的神靈降臨到長流山上﹐主持秋祭。’按﹕《周禮‧秋官》上說﹐司寇掌管刑罰﹐長流的職務﹐在漢、魏就是捕賊掾。晉、宋以後才開始置參軍﹐上屬司寇管轄﹐所以就取秋帝昊所居之處作為美稱。”【注釋】《帝王世紀》﹕書名。晉皇甫謐撰。   少昊﹕傳說古部落首領名。也作少皞。   於祀主秋﹕主持秋祭﹐即秋祭之神主。   司寇﹕主管刑獄的官員。   掾﹕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稱。   秋帝﹕指少昊。   【評語】中國自古有好名之風﹐孔夫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好名自然不錯﹐可如果名實不符﹐豈非貪圖虛名﹖   一七八、《說文解字》隱括有例 客有難主人曰﹕“今之經典﹐子皆謂非﹐《說文》所言﹐子皆雲是﹐然則許慎勝孔子乎﹖”主人拊掌大笑﹐應之曰﹕“今之經典﹐皆孔子手跡耶﹖”客曰﹕“今之《說文》﹐皆許慎手跡乎﹖”答曰﹕“許慎檢以六文﹐貫以部分﹐使不得誤﹐誤則覺之。孔子存其義而不論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從意﹐何況書寫流傳耶﹖必如《左傳》止戈為武﹐反正為乏﹐皿蟲為蠱﹐亥有二首六身之類﹐後人自不得輒改也﹐安敢以《說文》校其是非哉﹖且余亦不專以《說文》為是也﹐其有援引經傳﹐與今乖者﹐未之敢從。又相如《封禪書》曰﹕‘導一莖六穗於庖﹐犧雙觡共抵之獸。’此導訓擇﹐光武詔雲﹕‘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是也。而《說文》雲﹕‘是禾名。’引《封禪書》為証﹔無妨自當有禾名﹐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莖六穗於庖’﹐豈成文乎﹖縱使相如天才鄙拙﹐強為此語﹔則下句當雲‘麟雙觡共抵之獸’﹐不得雲犧也。吾嘗笑許純儒﹐不達文章之體﹐如此之流﹐不足憑信。大抵服其為書﹐隱括有條例﹐剖析窮根源﹐鄭玄注書﹐往往引以為証﹔若不信其說﹐則冥冥不知一點一畫﹐有何意焉。”   【譯文】有位客人非難我說﹕“今天的經典﹐你都說不對﹐《說文》所說的﹐你都說對﹐這麼說來﹐許慎比孔子還高明嗎﹖”我拍手大笑﹐回答他說﹕“今天的經典﹐都是孔子的親筆手跡嗎﹖”客人說﹕“今天的《說文》﹐都是許慎的親筆手跡嗎﹖”我回答道﹕“許慎用六書來檢驗文字﹐用分出的部首費串全書﹐使它們不致出現錯誤﹐出現錯誤就能發現。孔子保留文句的含義而不討論文字本身。前輩學者還可以按照自己的看法來改動文字﹐何況這些典籍經過歷代傳抄呢﹖必須是像《左傳》裡所說的止戈為武﹐反正為乏﹐皿蟲為蠱、亥有二首六身這類情況﹐後人自然不能隨便改動﹐哪能用《說文》來校訂它們的是非呢﹖況且我也不是隻以《說文》為是﹐《說文》中有援引經傳的文句﹐與今天的經傳文句不相合的﹐我就不敢順從它。又比如司馬相如的《封神收》說﹕‘導一莖六穗於庖﹐犧雙觡共抵之獸。’這個導字就解釋作擇﹐漢光武帝的詔書說﹕‘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的導字﹐就是這個含義。而《說文》卻說﹕‘是禾名。’並引《封禪書》為証。我們不妨說本來就有一種禾叫﹐卻不是司馬相如在《封禪書》中使用的。否則﹐‘禾一莖六穗於庖’﹐難道能成文句嗎﹖就算是司馬相如的天資低下拙劣﹐很勉強地寫下了這句話﹔那麼下一句也應當說‘麟雙觡共抵之獸’﹐而不應該說‘犧’。我曾經嘲笑許慎是專一於文字的純粹儒者﹐不懂得文章的體制﹐像這一類情況﹐就不足憑信。但總的說來我佩服許慎撰寫的這本書﹐審定文字有條例可依﹐剖析文字含義能夠窮盡它的根源﹐鄭玄注釋經書﹐往往引用《說文》作為証據。如果我們不相信《說文》的說法﹐就會懵懵懂懂地不知道文字的一點一畫有什麼意義。   【注釋】六文﹕即六書。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部分﹕指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首創的部首編排法。   導﹕通﹐選擇。庖﹕廚房。犧﹕宗廟祭祀的牲畜。觡﹕角。抵﹕本﹐指角的底部。   導擇﹕二字連文為義﹐即選擇的意思。   純儒﹕純粹的儒者。這裡指專於文字訓詁。   大抵﹕表示總括一般情況。服﹕佩服。   隱括﹕也作隱栝。矯正竹木彎曲的器具。引申為修改、訂正之意。   【評語】文字裡構成文字的基礎﹐學習文章先剖析文字﹐這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不懂文字﹐必然糊裡糊塗﹐似裡而非。   一七九、寫字從正更知通變 世間小學者﹐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書記﹔凡《爾雅》、《三蒼》、《說文》﹐豈能悉得蒼頡本指哉﹖亦是隨代損益﹐互有同異。西晉已往字書﹐何可全非﹖但令體例成就﹐不為專輒耳。考校是非﹐特須消息。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兩字非體﹐《三蒼》“尼”旁益“丘”﹐《說文》“屍”下施“幾”﹕如此之類﹐何由可從﹖古無二字﹐又多假借﹐以中為仲﹐以說為悅﹐以召為邵﹐以間為閒﹕如此之徒﹐亦不勞改。自有訛謬﹐過成鄙俗﹐“亂”旁為“舌”﹐“揖”下無“耳”﹐“黿”、“鼉”從“龜”﹐“奮”、“奪”從“雚”﹐“席”中加“帶”﹐“惡”上安“西”﹐“鼓”外設“皮”﹐“鑿”頭生“毀”﹐“離”則配“禹”﹐“壑”乃施“豁”﹐“巫”混“經”旁﹐“皋”分“澤”片﹐“獵”化為“獦”﹐“寵”變成“寵”﹐“業”左益“片”﹐“靈”底著“器”﹐“率”字自有律音﹐強改為別﹔“單”字自有善音﹐輒析成異﹕如此之類﹐不可不治。吾昔初看《說文》﹐蚩薄世字﹐從正則懼人不識﹐隨俗則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筆也。所見漸廣﹐更知通變﹐救前之執﹐將欲半焉。若文章著述﹐猶擇微相影響者行之﹐官曹文書﹐世間尺牘﹐幸不違俗也。   【譯文】世上那些研究文字、訓詁的人不懂古今文字的變化﹐寫字一定要依據小篆﹐以此訂正書籍﹐凡是《爾雅》、《三蒼》、《說文》上面的文字﹐難道都能得到蒼頡造字時的最初字形嗎﹖也是依隨年代變化而增減筆劃﹐相互之間有同有異﹐西晉以來的字書﹐哪裡能夠全部否定呢﹖隻要它能使休例完備﹐不任意專斷就行了。考校文字的是非﹐特別需要斟酌﹐至於像“仲尼居”這三個字中﹐有兩個字就不合正體﹐《三蒼》在“尼”旁邊加了“丘”﹐《說文》在“屍”下面放了“幾”﹕像這一類例子﹐哪裡可以依從呢﹖古代一個字沒有兩種形體﹐又多假借之字﹐以中為仲﹐以說為悅﹐以召為邵﹐以閒為閒﹕像這一類情況﹐也用不著勞神去改它。有時文字本身就有錯訛謬誤﹐這種錯字卻形成了不良的風氣﹐如“亂”字旁邊是“舌”﹐“揖”字下面無“耳”。“黿”、“鼉”的下面部分依從了“龜”的形體﹐“奮”、“奪”的下面依從了“雚”的形體﹐“席”字中間加成“帶”字﹐“惡”字上面安放成”西”﹐“鼓”字的右面寫成“皮”字﹐“鑿”字頭上生出“毀”字﹐“離”字的左面配上“禹”字﹐“壑”字上面加成“豁”﹐“巫”字與“經”的上“”傍相混淆﹐“皋”字分“澤”的半邊成了“聿”﹐“獵”字變成了“獦”字﹐“寵”字變成了“寵”字﹐“業”字左面加上“片”﹐“靈”的下面寫成“器”﹐“率”字本來就有律這個音﹐卻勉強地改換為別的字﹐“單”字本來就有善這個音﹐卻分寫成不同的兩個字﹕像這一類情況﹐不可不加整治。我從前看《說文》時﹐看不起俗字﹐想依從正體又怕別人不認識﹐想隨順俗體心裡又覺得這樣寫不對﹐這樣就完全不能下筆為文了。後來﹐隨著所見的東西逐漸增多﹐進一步懂得了通變的道理﹐要補救從前的偏執態度﹐需要把從正和隨俗二者結合起來。如果是寫文章做學問﹐仍然要選擇影響較小的俗字來用﹐如果是官府的文書﹐或社會上的信函﹐就希望不要違背世俗習慣。【注釋】小學﹕指文字、音韻、訓詁之學。   小篆﹕書體的一種。相傳秦相李斯將籀文簡化而成。   是正﹐訂正﹔校正。書記﹕書籍。   蒼頡﹕即倉頡﹐傳說他創造了文字。本指﹕本意。這裡指最初字形。   指﹐通“旨”。   專輒﹕專擅﹔專斷。   消息﹕斟酌。   “尼”旁益“丘”﹕字作“屔古時作尼的正字。   屍下施幾﹕字作“□”。古人以之作居處的“居”字。   【評語】文字裡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們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寫字務必規范﹐遊戲文字﹐隨意改寫文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八○、疑團頓釋笑服而退 河間邢芳語吾雲﹕“《賈誼傳》雲﹕‘日中必□。’注﹕‘□﹐暴也。’曾見人解雲﹕‘此是暴疾之意﹐正言日中不須臾﹐卒然便昊耳。’此釋為當乎﹖”吾謂邢曰﹕“此語本出太公《六韜》﹐案字書﹐古者纍曬字原櫐疾字相似﹐唯下少異﹐後人專輒加傍日耳。言日中時﹐必須櫐曬﹐不爾者﹐失其時也。晉灼已有詳釋。”芳笑服而退。   【譯文】河間人邢芳對我說﹕“《漢書‧賈誼傳》上說﹕‘日中必□。’注釋是﹕‘□﹐暴也。’我曾經見人解釋說﹕‘這個暴是暴疾的意思﹐就是說太陽當頂不一會兒﹐突然間就西斜了。’這個解釋恰當嗎﹖”我對邢芳說﹕“這句話原本出自太公《六韜》﹐根據字書看﹐古時候纍曬的纍字與纍疾的纍字很相似﹐隻是下面稍微不同﹐後來的人主觀地在纍字旁邊加了個日旁。   意思是說太陽當頂時﹐必須纍曬物品﹐不這樣的話﹐就會失去時機。對此晉灼已有詳細解釋。”邢芳笑著信服地走了。   【注釋】河間﹕郡名。在今河北境內。邢芳﹕人名。其事不詳。   此指《漢書‧賈誼傳》纍(wei畏)﹕曝曬﹐曬幹。   暴﹕此處作暴疾解﹐即迅猛的意思。   卒(cu促)然﹕突然。卒﹐同“猝”。昊(ze仄)﹕同“昃”。太陽偏西。太以《六韜》﹕見本篇“太公《六韜》”段注。“日中必纍”句﹐見於《太公六韜》卷一《文韜‧寸土》七。   纍﹕同“暴”。曝曬。纍﹕同“暴”。暴疾。按﹕纍字從米﹐纍字從纍﹐故顏氏謂二字相似。   晉灼﹕河南人。仕晉為尚書郎。《新唐書‧藝文志》有晉灼《漢書集注》十四卷﹐又《漢書音義》十七卷。   【評語】漢字既是交流與傳播的媒介﹐當以簡化字形方便使用為原則﹐歷史上的一些好事之徒卻使得部分漢字更加復雜化﹐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蹈復轍嗎﹖ -- 青色的蛋﹐就能孵育出青色的鳥麼﹖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