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內篇問下第四 景公問何修則夫先王之遊晏子對以省耕實第一 景公問何修則夫先王之遊晏子對以省耕實第一   景公出遊﹐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至於琅琊﹐寡人何修﹐則夫先王之遊﹖”   晏子再拜曰﹕“善哉﹗君之問也。聞天子之諸侯為巡狩﹐諸侯之天子為述職。故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遊﹐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夏諺曰﹕‘吾君不遊﹐我曷以休﹖吾君不豫﹐我曷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今君之遊不然﹐師行而糧食﹐貧苦不補﹐勞者不息。夫從南歷時而不反謂之流﹐從下而不反謂之連﹐從獸而不歸謂之荒﹐從樂而不歸謂之亡。古者聖王無流連之遊﹐荒亡之行。”   公曰﹕“善。”命吏計公掌之粟﹐藉長幼貧氓之數。吏所委發廩出粟﹐以予貧民者三千鍾﹐公所身見癃老者七十人﹐振贍之﹐然後歸也。 景公問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對以下賢以身第二 景公問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對以下賢以身第二   景公問於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善飲酒窮樂﹐食味方丈﹐好色無別﹐辟若此﹐何以能率諸侯以朝天子乎﹖”   晏子對曰﹕“昔吾先君桓公﹐變俗以政﹐下賢以身。管仲﹐君之賊者也﹐知其能足以安國濟功﹐故迎之於魯郊﹐自御﹐禮之於廟。異日﹐君過於康莊﹐聞甯⑻薸銵撩煄慼澎Z□瑒t賢人之風也﹐舉以為大田。先君見賢不留﹐使能不怠﹐是以內政則民懷之﹐征伐則諸侯畏之。今君聞先君之過﹐而不能明其大節﹐桓公之霸也﹐君奚疑焉﹖” 景公問欲逮桓公之後晏子對以任非其人第三 景公問欲逮桓公之後晏子對以任非其人第三   景公問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從車三百乘﹐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今吾從車千乘﹐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後乎﹖”   晏子對曰﹕“桓公從車三百乘﹐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鮑叔﹐右有仲父。今君左為倡﹐右為優﹐讒人在前﹐諛人在後﹐又焉可逮桓公之後者乎﹖” 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第四 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第四   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   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   公曰﹕“廉政而遫亡﹐其行何也﹖”   對曰﹕“其行石也。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循之則堅﹐內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遫亡也。” 景公問為臣之道晏子對以九節第五 景公問為臣之道晏子對以九節第五   景公問晏子曰﹕“請問為臣之道。”   晏子對曰﹕“見善必通﹐不私其利﹐慶善而不有其名﹔稱身居位﹐不為苟進﹔稱事授祿﹐不為苟得﹔體貴側賤不逆其倫﹐君賢不肖﹐不亂其序﹔肥利之地﹐不為私邑﹐賢質之士﹐不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 景公問賢不肖可學乎晏子對以勉彊為上第六 景公問賢不肖可學乎晏子對以勉彊為上第六   景公問晏子曰﹕“人性有賢不肖﹐可學乎﹖”   晏子對曰﹕“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者其人也。故諸侯並立﹐善而不怠者為長﹔列士並學﹐終善者為師。” 景公問富民安眾晏子對以節欲中聽第七 景公問富民安眾晏子對以節欲中聽第七   景公問晏子曰﹕“富民安眾難乎﹖”   晏子對曰﹕“易。節欲則民富﹐中聽則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 景公問國如何則謂安晏子對以內安政外歸義第八 景公問國如何則謂安晏子對以內安政外歸義第八   景公問晏子曰﹕“國如何則可謂安矣﹖”   晏子對曰﹕“下無諱言﹐官無怨治﹔通人不華﹐窮民不怨﹔喜樂無羨賞﹐忿怒無羨刑﹔上有禮於士﹐下有恩於民﹔地博不兼小﹐兵彊不劫弱﹔百姓內安其政﹐外歸其義﹕可謂安矣。” 景公問諸侯孰危晏子對以莒其先亡第九 景公問諸侯孰危晏子對以莒其先亡第九   景公問晏子曰﹕“當今之時﹐諸侯孰危﹖”   晏子對曰﹕“莒其先亡乎﹗”公曰﹕“何故﹖”對曰﹕“地侵於齊﹐貨竭於晉﹐是以亡也。” 晏子使吳吳王問可處可去晏子對以視國治亂第十 晏子使吳吳王問可處可去晏子對以視國治亂第十   晏子聘於吳﹐吳王曰﹕“子大夫以君命辱在敝邑之地﹐施貺寡人﹐寡人受貺矣﹐願有私問焉。”   晏子巡遁而對曰﹕“嬰﹐北方之賤臣也﹐得奉君命﹐以趨於末朝﹐恐辭令不審﹐譏於下吏﹐懼不知所以對者。”   吳王曰﹕“寡人聞夫子久矣﹐今乃得見﹐願終其問。”   晏子避席對曰﹕“敬受命矣。”   吳王曰﹕“國如何則可處﹐如何則可去也﹖”   晏子對曰﹕“嬰聞之﹐親疏得處其倫﹐大臣得盡其忠﹐民無怨治﹐國無虐刑﹐則可處矣。是以君子懷不逆之君﹐居治國之位。親疏不得居其倫﹐大臣不得盡其忠﹐民多怨治﹐國有虐刑﹐則可去矣。是以君子不懷暴君之祿﹐不處亂國之位。” 吳王問保威彊不失之道晏子對以先民後身第十一 吳王問保威彊不失之道晏子對以先民後身第十一 ﹛@£套悠贛趨牽□峭踉唬骸案□栭L保威彊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對曰﹕“先民而後身﹐先施而後誅﹔彊不暴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百姓並進﹐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彊退人之君﹐不以眾彊兼人之地﹔其用法﹐為時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為眾屏患﹐故民不疾其勞﹕此長保威彊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吳王忿然作色﹐不說。   晏子曰﹕“寡君之事畢矣﹐嬰無斧鑕之罪﹐請辭而行。”遂不復見。 晏子使魯魯君問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對以庇族第十二 晏子使魯魯君問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對以庇族第十二   晏子使魯﹐見昭公﹐昭公說曰﹕“天下以子大夫語寡人者眾矣﹐今得見而羨乎所聞﹐請私而無為罪。寡人聞大國之君﹐蓋回曲之君也﹐曷為以子大夫之行﹐事回曲之君乎﹖”   晏子逡循對曰﹕“嬰不肖﹐嬰之族又不若嬰﹐待嬰而祀先者五百家﹐故嬰不敢擇君。”   晏子出﹐昭公語人曰﹕“晏子﹐仁人也。反亡君﹐安危國﹐而不私利焉﹔僇崔杼之屍﹐滅賊亂之徒﹐不獲名焉﹔使齊外無諸侯之憂﹐內無國家之患﹐不伐功焉﹔鍖然不滿﹐退託於族﹐晏子可謂仁人矣。” 魯昭公問魯一國迷何也晏子對以化為一心第十三 魯昭公問魯一國迷何也晏子對以化為一心第十三   晏子聘於魯﹐魯昭公問焉﹕“吾聞之﹐莫三人而迷﹐今吾以魯一國迷慮之﹐不免於亂﹐何也﹖”   晏子對曰﹕“君之所尊舉而富貴﹐入所以與圖身﹐出所與圖國﹐及左右偪邇﹐皆同於君之心者也。犒魯國化而為一心﹐曾無與二﹐其何暇有三﹖夫偪邇於君之側者﹐距本朝之勢﹐國之所以治也﹔左右讒諛﹐相與塞善﹐行之所以衰也﹔士者持祿﹐遊者養交﹐身之所以危也。詩曰﹕‘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濟濟辟王﹐左右趨之。’此言古者聖王明君之使以善也。故外知事之情﹐而內得心之惝﹐是以不迷也。” 魯昭公問安國眾民晏子對以事大養小謹聽節儉第十四 魯昭公問安國眾民晏子對以事大養小謹聽節儉第十四   晏子聘於魯﹐魯昭公問曰﹕“夫儼然辱臨敝邑﹐竊甚嘉之﹐寡人受貺﹐請問安國眾民如何﹖”   晏子對曰﹕“嬰聞傲大賤小則國危﹐慢聽厚斂則民散。事大養小﹐安國之器也﹔謹聽節儉﹐眾民之術也。” 晏子使晉晉平公問先君得眾若何晏子對以如美淵澤第十五 晏子使晉晉平公問先君得眾若何晏子對以如美淵澤第十五   晏子使晉﹐晉平公饗之文室﹐既靜矣﹐晏以﹐平公問焉﹐曰﹕“昔吾先君得眾若何﹖”   晏子對曰﹕“君饗寡君﹐施及使臣﹐御在君側﹐恐懼不知所以對。”   平公曰﹕“聞子大夫數矣﹐今迺得見﹐願終聞之。”   晏子對曰﹕“臣聞君子如美﹐淵澤容之﹐眾人歸之﹐如魚有依﹐極其遊泳之樂﹔若淵澤決竭﹐其魚動流﹐夫往者維雨乎﹐不可復已。”   公又問曰﹕“請問莊公與今孰賢﹖”   晏子曰﹕“兩君之行不同﹐臣不敢不知也。   公曰﹕“王室之正也﹐諸侯之專制也﹐是以欲聞子大夫之言也。”   對曰﹕“先君莊公不安靜處﹐樂節飲食﹐不好鐘鼓﹐好兵作武﹐士與同飢渴寒暑﹐君之彊﹐過人之量﹐有一過不能已焉﹐是以不免於難。今君大宮室﹐美臺榭﹐以辟飢渴寒暑﹐畏禍敬鬼神﹐君之善﹐足以沒身﹐不足以及子孫矣。” 晉平公問齊君德行高下晏子對以小善第十六 晉平公問齊君德行高下晏子對以小善第十六   晏子使於晉﹐晉平公問曰﹕“吾子之君﹐德行高下如何﹖”   晏子對以“小善”。   公曰﹕“否﹐吾非問小善﹐問子之君德行高下也。”   晏子蹙然曰﹕“諸侯之交﹐紹而相見﹐辭之有所隱也。君之命質﹐臣無所隱﹐嬰之君無稱焉。”   ⅰJ□救歡□o送﹐再拜而反曰﹕“殆哉吾過﹗誰曰齊君不肖﹗直稱之士﹐正在本朝也。” 晉叔向問齊國若何晏子對以齊德衰民歸田氏第十七 晉叔向問齊國若何晏子對以齊德衰民歸田氏第十七   晏子聘於晉﹐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對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田氏乎﹗”叔向曰﹕“何謂也﹖”   晏子曰﹕“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齊舊四量﹕豆、區、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鐘。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鐘乃巨矣。以家量貸﹐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民參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公積朽蠹﹐而老少凍餒﹔國都之市﹐屨賤而踴貴﹔民人痛疾﹐或燠休之。昔者殷人誅殺不當﹐僇民無時﹐文王慈惠殷眾﹐收卹無主﹐是故天下歸之﹐無私與﹐維德之授。今公室驕暴﹐而田氏慈惠﹐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無獲民﹐將焉避﹖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   叔向曰﹕“雖吾公室﹐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庶民罷獘﹐宮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讎﹔欒卻、胥原、孤續、慶伯﹐降在皁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而君日不悛﹐以樂慆憂﹔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日不悛﹐其能久乎﹗”   晏子曰﹕“然則子將若何﹖”   叔向曰﹕“人事畢矣﹐待天而已矣﹗晉之公族盡矣。肸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肸之宗十一族﹐維羊舌氏在而已﹐肸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焉。” 叔向問齊德衰子若何晏子對以進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叔向問齊德衰子若何晏子對以進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叔向問晏子曰﹕“齊國之德衰矣ㄐ撚妏l穩簦俊?   晏子對曰﹕“嬰聞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沒其身﹐行不逮則退﹐不以誣持祿﹔事惰君者﹐優遊其身以沒其世﹐力不能則去﹐不以諛持危。且嬰聞君子之事君也﹐進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隱忠﹐可謂不失忠﹔不持利以傷廉﹐可謂不失行。”   叔向曰﹕“善哉﹗詩有之曰﹕‘進退維谷。’其此之謂歟﹗” 叔向問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對以使下順逆第十九 叔向問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對以使下順逆第十九   叔向問晏子曰﹕“正士之義﹐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對曰﹕“正士處勢臨眾不阿私﹐行於國足養而不忘故﹔通則事上﹐使卹其下﹐窮則教下﹐使順其上﹔事君盡禮行忠﹐不正爵祿﹐不用則去而不議。其交友也﹐論身義行﹐不為苟戚﹐不同則疏而不悱﹔不毀進於君﹐不以刻民尊於國。故用於上則民安﹐行於下則君尊﹔故得眾上不疑其身﹐用於君不悖於行。是以進不喪亡﹐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   邪人則不然﹐用於上則虐民﹐行於下則逆上﹔事君苟進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諛巧以正祿﹐比姦邪以厚養﹔矜爵祿以臨人﹐夸禮貌以華世﹔不任上則輕議﹐不篤於友則好誹。故用於上則民憂﹐行於下則君危﹐是以其事君近於罪﹐其交友近於患﹐其得上辟於辱﹐其為生僨於刑﹐故用於上則誅﹐行於下則弒。是故交通則辱﹐生患則危﹐此邪人之行也。” 叔向問事君徒處之義奚如晏子對以大賢無擇第二十 叔向問事君徒處之義奚如晏子對以大賢無擇第二十   叔向問晏子曰﹕“事君之倫﹐徒處之義奚如﹖”   晏子對曰﹕“事君之倫﹐知慮足以安國﹐譽厚足以導民﹐和柔足以懷眾﹐不廉上以為名﹐不倍民以為行﹐上也﹔潔於治己﹐不飾過以求先﹐不讒諛以求進﹐不阿以私﹐不誣所能﹐次也﹔盡力守職不怠﹐奉官從上不敢隋﹐畏上故不苟﹐慾c錒什槐□□亂病H□擼□戮□畟愐病<胺虼篳t﹐則徒處與有事無擇也﹐隨時宜者也。有所謂君子者﹐能不足以補上﹐退處不順上﹐治唐園﹐考菲履﹐共恤上令﹐弟長鄉裡﹐不夸言﹐不愧行﹐君子也。不以上為本﹐不以民為憂﹐內不恤其家﹐外不顧其身遊﹐夸言愧行﹐自勤於飢寒﹐不及醜儕﹐命之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進也不能及上﹐退也不能徒處﹐作窮於富利之門﹐畢志於畎畝之業﹐窮通行無常處之慮﹐佚於心﹐利通不能﹐窮業不成﹐命之曰處封之民﹐明上之所誅也。有智不足以補君﹐有能不足以勞民﹐俞身徒處﹐謂之傲上﹐苟進不擇所道﹐苟得不知所惡﹐謂之亂賊。身無以與君﹐能無以勞民﹐飾徒處之義﹐揚輕上之名﹐謂之亂國。明君在上﹐三者不免罪。”   叔向曰﹕“賢不肖﹐性夫﹗吾每有問﹐而未嘗自得也。” 叔向問處亂世其行正曲晏子對以民為本第二十一 叔向問處亂世其行正曲晏子對以民為本第二十一   叔向問晏子曰﹕“世亂不遵道﹐上辟不用義﹔正行則民遺﹐曲行則道廢。正行而遺民乎﹖與持民而遺道乎﹖此二者之於行﹐何如﹖”   晏子對曰﹕“嬰聞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遺道﹗苟遺民矣﹐安有正行焉﹗” 叔向問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對以愛民樂民第二十二 叔向問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對以愛民樂民第二十二   叔向問晏子曰﹕“意孰為高﹖行孰為厚﹖”   對曰﹕“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又問曰﹕“意孰為下﹖行孰為賤﹖”   對曰﹕“意莫下於刻民﹐行莫賤於害身也。” 叔向問嗇吝愛之於行何如晏子對以嗇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叔向問嗇吝愛之於行何如晏子對以嗇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叔向問晏子曰﹕“嗇吝愛之於行何如﹖”   晏子對曰﹕“嗇者﹐君子之道﹔吝愛者﹐小人之行也。”   叔向曰﹕“何謂也﹖”   晏子曰﹕“稱財多寡而節用之﹐富無金藏﹐貧不假貸﹐謂之嗇﹔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謂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養﹐謂之愛。故夫嗇者﹐君子之道﹔吝愛者﹐小人之行也。” 叔向問君子之大義何若晏子對以尊賢退不肖第二十四 叔向問君子之大義何若晏子對以尊賢退不肖第二十四   叔向問晏子曰﹕“君子之大義何若﹖”   晏子對曰﹕“君子之大義﹐和調而不緣﹐溪盎而不苛﹐莊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銓﹐刻廉而不劌﹐行精而不以明污﹐齊尚而不以遺罷﹐富貴不傲物﹐貧窮不易行﹐尊賢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義也。” 叔向問傲世樂業能行道乎晏子對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叔向問傲世樂業能行道乎晏子對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叔向問晏子曰﹕“進不能事上﹐退不能為家﹐傲世樂業﹐枯槁為名﹐不疑其所守者﹐可謂能行其道乎﹖”   晏子對曰﹕“嬰聞古之能行道者﹐世可以正則正﹐不可以正則曲。其正也﹐不失上下之倫﹔其曲也﹐不失仁義之理。道用﹐與世樂業﹔不用﹐有所依歸。不以傲上華世﹐不以枯槁為名。故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今以不事上為道﹐以不顧家為行﹐以枯槁為名﹐世行之則亂﹐身行之則危。且天之與地﹐而上下有衰矣﹔明王始立﹐而居國為制矣﹔政教錯﹐而民行有倫矣。今以不事上為道﹐反天地之衰矣﹔以不顧家為行﹐倍先聖之道矣﹔以枯槁為名﹐則世塞政教之途矣。有明上﹐可以為下﹔遭亂世﹐不可以治亂。說若道﹐謂之惑﹐行若道﹐謂之狂。惑者狂者﹐木石之樸也﹐而道義未戴焉。” 叔向問人何若則榮晏子對以事君親忠孝第二十六 叔向問人何若則榮晏子對以事君親忠孝第二十六   叔向問晏子曰﹕“何若則可謂榮矣﹖”   晏蛂慫o唬骸笆掠H孝﹐無悔往行﹐事君忠﹐無悔往辭﹔和於兄弟﹐信於朋友﹐不諂過﹐不責得﹔言不相坐﹐行不相反﹔在上治民﹐足以尊君﹐在下蒞修﹐足以變人﹐身無所咎﹐行無所創﹐可謂榮矣。” 叔向問人何以則可保身晏子對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叔向問人何以則可保身晏子對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叔向問晏子曰﹕“人何以則可謂保其身﹖”   晏子對曰﹕“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不庶幾﹐不要幸﹐先其難乎而後幸﹐得之時其所也﹐失之非其罪也﹐可謂保其身矣。” 曾子問不諫上不顧民以成行義者晏子對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曾子問不諫上不顧民以成行義者晏子對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曾子問晏子曰﹕“古者嘗有上不諫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以成行義者也﹖”晏子對曰﹕“察其身無能也﹐而託乎不欲諫上﹐謂之誕意也。上惛亂﹐德義不行﹐而邪辟朋黨﹐賢人不用﹐士亦不易其行﹐而從邪以求進﹐故有隱有不隱。其行法﹐士也﹐迺夫議上﹐則不取也。夫上不諫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嬰不識其何以為成行義者也。” 樑丘據問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對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樑丘據問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對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樑丘據問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順焉﹐仁人固多心乎﹖”   晏子對曰﹕“晏聞之﹐順愛不懈﹐可以使百姓﹐彊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仲尼聞之曰﹕“小子識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柏常騫問道無滅身無廢晏子對以養世君子第三十 柏常騫問道無滅身無廢晏子對以養世君子第三十   柏常騫去周之齊﹐見晏子曰﹕“騫﹐周室之賤史也﹐不量其不肖﹐願事君子。敢問正道直行則不容於世﹐隱道危行則不忍﹐道亦無滅﹐身亦無廢者何若﹖”   晏子對曰﹕“善哉﹗問事君乎。嬰聞之﹐執二法裾﹐則不取也﹔輕進苟合﹐則不信也﹔直易無諱﹐則速傷也﹔新始好利﹐則無敝也。且嬰聞養世之君子﹐從重不為進﹐從輕不為退﹐省行而不伐﹐讓利而不夸﹐陳物而勿專﹐見象而勿彊﹐道不滅﹐身不廢矣。” -- 紗雲拭皎月﹐月色益鮮潔。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