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卷二 ○五祀 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也。所以祭何﹖人之所處出入、所飲食﹐故為神而祭之。何以知五祀謂門、戶、井、灶、中□也﹖《月令》曰﹕“其祀戶。”又曰﹕“其祀灶。”“其祀中□。”“其祀門。”“其祀井。” 獨大夫已上得祭之何﹖士者﹐位卑祿薄﹐但祭其先祖耳。《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祖。”《曲禮》曰﹕“天地四時山川五祀﹐歲遍﹔諸侯方祀﹐山川五祀﹐歲遍﹔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非所當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 祭五祀所以歲一遍何﹖順五行也。故春即祭戶。戶者﹐人所出入﹐亦春萬物始觸戶而出也。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也﹐夏亦火王﹐長養萬物。秋祭門。門以閉藏自固也﹐秋亦萬物成熟﹐內備自守也。冬祭井。井者﹐水之生藏任地中﹐冬亦水王﹐萬物伏藏。六月祭中□。中□者﹐象土在中央也﹐六月亦土王也。故《月令》春言“其祀戶﹐祭先脾”﹐夏言“其祀灶﹐祭先肺”﹐秋言“其祀門﹐祭先肝”﹐冬言“其祀井﹐祭先腎”﹐中央言“其祀中□﹐祭先心。”春祀戶﹐祭所以時先脾者何﹖脾者﹐土也﹐春木王煞土﹐故以所勝祭之也﹔是冬腎﹐六月心﹐非所勝也﹐以祭何﹖以為土位在中央﹐至尊﹐故祭以心。心者﹐藏之尊者。水最卑﹐不得食其所勝。 祭五祀﹐天子、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時祭牲也。一說﹕戶以羊﹐灶以雞﹐中□以豚﹐門以犬﹐井以豕。或曰﹕中□用牛﹐餘不得用豚﹐井以魚。 ○社稷 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谷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長﹐故封稷而祭之也。尚書曰﹕乃社於新邑孝經曰。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稷者﹐得陰陽中和之氣﹐而用尤多﹐故為長也。 歲再祭何﹖春求谷之義也。故《月令》﹐仲春之月﹐擇元日命人社。”《援神契》曰﹕“仲春獲禾﹐報社祭稷。” 以三牲何﹖重功故也。《尚書》曰﹕“乃社於新邑﹐羊一、牛一、豕一。”《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宗廟俱大牢﹐社稷獨少牢何﹖宗廟大牢﹐所以廣孝道也。社稷為報功﹐諸侯一國﹐所報者少故也。 王者、諸侯俱兩社何﹖俱有土之君﹐《禮記‧三正記》曰﹕“王者二社﹐為天下立禮曰太社﹐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自為立社曰侯社。太社為天下報功﹐王社為京師報功﹐太社尊於王社。土地□故兩報之。 王者、諸侯必有誡社何﹖示有存亡也。明為善者得之﹐惡者失之。故《春秋公羊傳》曰﹕“亡國之社﹐奄其上﹐柴其下。”《郊特牲》曰﹕“喪國之社﹐屋之。”自言與天地絕也。在門東﹐明自下之無事處也。或曰﹕皆當著明誡﹐當近君﹐置宗廟之牆南。《禮》曰﹕“亡國之社稷﹐必以為宗廟之屏。”示賤之也。 社稷在中門之外、外門之內何﹖尊而親之﹐與先祖同也。不置中門內何﹖敬之﹐示不褻瀆也。《論語》曰﹕“譬諸宮牆﹐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祭義》曰﹕“右社稷﹐左宗廟。” 大夫有民﹐其有社稷者﹐亦為報功也。《禮‧祭法》曰﹕“大夫成群立社﹐曰置在。”《月令》曰﹕“擇元日﹐命人社。”《論語》曰﹕“季路使子羔為費宰﹐曰﹕‘有民人馬﹐有社稷焉。’” 不謂之土何﹖封土為社﹐故變名謂之社﹐別於眾土也。為社立祀﹐始謂之稷﹐語亦自變﹐有內外。或曰﹕至社稷﹐不以稷為社﹐故不變其名事﹐自可知也。不正月祭稷何﹖禮不常存﹐養人為用﹐故立其神。 社無屋何﹖達天地氣。故《郊特牲》曰﹕“太社稷﹐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社稷所以有樹何﹖尊而識之﹐使民人望見師敬之﹐又所以表功也。故《周官》曰﹕“司社而樹之﹐各以土地所生。”《尚書》亡篇曰﹕“太社唯鬆﹐東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 王者自親祭社稷何﹖社者﹐土地之神也。土生萬物﹐天下之所主也﹐尊重之﹐故自祭也。 其壇大何﹖如《春秋文義》曰﹕“天子之社稷廣五丈﹐諸侯半之。”其色如何﹖《春秋傳》曰﹕“天子有太社焉﹐東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冒以黃土。故將封東方諸侯﹐青土﹐苴以白茅。謹敬潔清也。” 祭社有樂﹐《樂記》曰﹕“樂之施於金石絲竹﹐越於聲音﹐用之於宗廟社稷。” 《曾子問》曰﹕“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陳﹐聞天子崩﹐如之何﹖孔子曰﹕廢。”臣子哀痛之﹐不敢終於禮也。 禮樂者﹐何謂也﹖禮之為言履也﹐可履踐而行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王者所以盛禮樂何﹖節文之喜怒。樂以象天﹐禮以法地。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盪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淫佚﹐節其侈靡也。故《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子曰﹕“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族長鄉裡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崇和順﹐比物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意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幹戚習俯仰屈信﹐容貌得齊焉﹔其輟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鉞﹐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齊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聞角聲﹐莫不惻隱而慈者﹔聞徵聲﹐莫不喜養好施者﹔聞□聲﹐莫不剛斷而立事者﹔聞羽聲﹐莫不深思而遠慮者﹔聞宮聲﹐莫不溫潤而寬和者也。 禮所揖讓何﹖所以尊人自損也﹐不爭。《論語》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謙謙君子﹐利涉大川。”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屈己敬人﹐君子之心。故孔子曰﹕“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夫禮者﹐陰陽之際也﹐百事之會也﹐所以尊天地﹐儐鬼神﹐序上下﹐正人道也。 樂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故《尚書》曰﹕“前歌後舞﹐假於上下。”禮貴忠何﹖禮者﹐盛不足節有余﹐使豐年不奢﹐兇年不儉﹐貧富不相懸也。樂尚雅﹖雅者﹐古正也﹐所以遠鄭聲也。孔子曰﹕“鄭聲淫何﹖鄭國土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錯雜﹐為鄭聲以相悅懌﹐故邪僻聲﹐皆淫色之聲也。” 太平乃制禮作樂何﹖夫禮樂﹐所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饑寒﹐何樂之乎﹗功成作樂﹐治定制禮。樂言作、禮言制何﹖樂者﹐陽也﹐陽倡始﹐故言作﹔禮者﹐陰也﹐陰制度於陽﹐故言制。樂象陽﹐禮法陰也。 王者始起﹐何用正民﹖以為且用先王之禮樂﹐天下太平﹐乃更制作焉。《書》曰﹕“肇修殷殷禮﹐祀新邑。”此言太平去殷禮。《春秋傳》曰﹕“昌何為不修乎近而修乎遠﹐同己也﹐可因先以太平也。”必復更制者﹐示不襲也﹐又天下樂之者。樂者所以象德表功殊名。《禮記》曰﹕“黃帝樂曰《咸池》﹐顓頊樂曰《六莖》﹐帝嚳樂曰《五英》﹐堯樂曰《大章》﹐舜樂曰《簫韶》﹐禹樂曰《大夏》﹐湯樂曰《大護》。周樂曰《大武象》﹐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顓頊曰《六莖》者﹐言和律歷以調陰陽﹐莖者著萬物也﹔帝嚳曰《五英》者﹐言能調和五聲以養萬物﹐調其英華也﹔堯曰《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道也﹐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湯曰《大護》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周公曰《酌合》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武》者﹐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故詩人歌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此之時﹐天下樂文王之怒﹐以定天下﹐故樂其武也。周室中制《象湯》樂何﹖殷紂為惡日久﹐其惡最甚﹐斫涉刳胎﹐殘賊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後舞。克殷之後﹐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節喜盛。 天子八佾﹐諸侯四佾﹐所以別尊卑。樂者陽也﹐故以陰數。法八風、六律、四時也。八風、六律者﹐天氣也﹐助天地成萬物者也﹐亦猶樂﹐所以順氣﹐變化萬民﹐成其性命也。故《春秋公羊傳》曰﹕“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詩》曰﹕“大夫士﹐琴瑟御。”八佾者何謂也﹐佾者列也﹐以八人為行﹐列八八六十四人也。諸公六六為行﹔諸侯四四為行。諸公謂三公、二王後。大夫士﹐北面之臣﹐非專事子民者也﹐故但琴瑟而已。 王者有六樂者﹐貴公美德也。所以作供養。傾先王之樂﹐明有法﹐示亡其本。興己所以自作樂﹐明作己也。 樂所以作四夷之樂何﹖德廣及之也。《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詩》雲﹕“奏鼓簡簡﹐□我烈祖。”《樂元語》曰﹕“受命而六樂。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與其所自作﹐明有制﹔興四夷之樂﹐明德廣及之也。故南夷之樂曰《兜》﹐西夷之樂曰《禁》﹐北夷之樂曰《昧》﹐東夷之樂曰《離》。合歡之樂□舞於堂﹐四夷之樂陳於右﹐先王所以得之﹐順命重始也。 此言以人得之﹐先以文﹐謂持羽毛□舞也﹔以武得之﹐先以武﹐謂持幹戚□舞也。《樂元語》曰﹕“東夷之樂持矛舞﹐助時生也﹔南夷之樂持羽舞﹐助時養也﹔西夷之樂持戰舞﹐助時煞也。”北夷之樂持幹舞助時藏也﹐誰制夷狄之樂﹖以為先聖王也。先王惟行道德﹐和調陰陽﹐覆被夷狄﹐故夷狄安樂﹐來朝中國﹐於是作樂樂之。《南》之為言任也﹐任養萬物﹔《味》之為言昧也﹐昧者﹐萬物老衰﹐禁者萬物禁藏﹐侏離者萬物微離地而生。 一說東方持矛﹐南方歌﹐西方戚﹐北方擊金。夷狄質﹐不如中國中國文章﹐但隨物名之耳﹐故百王不易戚二者制夷狄樂。不制夷狄禮何﹖以為禮者﹐身當履而行之﹐夷狄之人不能行禮﹔樂者﹐聖人作為以樂之耳﹐故有夷狄樂也。殊為舞者﹖以為使中國人。何以言之﹖夷狄之人禮不備﹐恐有過誤也。作之門外者何﹖夷在外﹐故就之也。夷狄無禮義﹐故不在內。《明堂記》曰﹕“九夷之國﹐在東門之外。”所以知不在門內也。《明堂記》曰﹕“禹納蠻夷之樂於太廟。”言納﹐明有入也。 曰四夷之樂者何謂也﹖以為四夷外無禮義之國﹐數夷狄者從東﹐故舉本以為之總名也。言夷狄者﹐舉終始也﹔言蠻﹐舉遠也﹔言貉﹐舉惡也。則別之﹐東方為九夷﹐南方為八蠻﹐西方為六戎﹐北方為五狄。故《曾子問》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百姓之難至者也。” 何以知夷在東方﹖《禮‧王制》曰﹕“東方曰夷﹐被發文身﹔又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西方曰戎﹐被發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東所以九何﹖蓋來者過九之為言究也﹐德遍究﹐故應德而來亦九也﹐非故為之﹐道自然也。何以名為夷蠻﹖曰﹕聖人本不治外國﹐非為制名也﹐因其國名而言之耳。一說曰﹕名其短而為之制名也。夷者﹐聚狄無禮義。東方者﹐少陽易化﹐故取名也。北方太陰鄙□﹐故少蠻□難化﹐執心違邪。戎者﹐強惡也。狄者﹐易也﹐辟易無別也。 歌者在堂上﹐舞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君子上德而下功。《郊特牲》曰﹕“歌者在上。”《論語》曰﹕“季氏八佾舞於庭。”《書》曰﹕“下管□召鼓﹐笙鏞以間。” 降神之樂在上何﹖為鬼神舉。故《書》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何以用鳴球、搏拊者何﹖鬼神清虛﹐貴凈賤鏗鏘也。故《尚書大傳》曰﹕“搏拊鼓﹐裝以秉。琴瑟﹐練絲朱弦。”鳴者﹐貴玉聲也。 王者食所以有樂何﹖樂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明天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飽﹐故《傳》曰﹕“天子食時舉樂。”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時不順﹐有徹樂之法焉﹐所以明至尊著法戒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脯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也。《論語》曰﹕“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諸侯三飯﹐卿大夫再飯﹐尊卑之差也。《弟子職》曰﹕“暮食士偃禮。”士也﹔食力無數﹐庶人職在耕桑﹐戮力勞役﹐飯即食﹐飽即作﹐故無數。 禮樂者﹐何謂也﹖禮之為言履也﹐可履踐而行樂者。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聲者﹐何謂。聲鳴也﹐聞其聲即知其所生﹔音者﹐飲也﹐言其剛柔清濁和而相飲也。《尚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五聲者﹐何謂也﹖宮、商、角、徵、羽﹐土謂宮﹐金謂商﹐木謂角﹐火謂徵﹐水謂羽。月令曰﹕盛德在木﹐其音角﹐又曰﹕盛德在火﹐其音徵﹐盛德在金其音商﹐盛德在水﹐其音羽。所以名之為角者﹐躍也﹐陽氣動躍﹔徵者﹐止也﹐陽氣止﹔商者﹐張也﹐陰氣開張﹐陽氣始降也﹔羽者﹐紆也﹐陰氣在上﹐陽氣在下﹔宮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時者也。 八音者﹐何謂也﹖《樂記》曰﹕“土曰塤﹐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此謂八音也。法《易》八卦也﹐萬物之數也﹔八音﹐萬物之聲也。所以用八音何﹖天子承繼萬物﹐當知其數。既得其數﹐當知其聲﹐即思其形。如此□□飛蠕動﹐無不樂其音者﹐至德之道也。天子樂之﹐故樂用八音。《樂記》曰﹕“塤﹐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弦﹐離音也﹔鐘﹐兌音也﹔祝□﹐乾音也。”塤在十一月﹐塤之為言勛也﹐陽氣於黃泉之下﹐勛蒸而萌﹔匏之言施也﹐在十二月﹐萬物始施而勞。笙者﹐太蔟之氣﹐象萬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正之節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樂之﹐故謂之笙。鼓﹐震音煩氣也。萬物憤懣震動而出﹐雷以動之﹐溫以暖之﹐風以散之﹐雨以濡之﹐奮至德之聲﹐感和平之氣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神明報應﹐天地佑之﹐其本乃在萬物之始耶﹐故謂之鼓也。□召者﹐震之氣也﹐上應卯星以通王道﹐故謂之□召也。簫者﹐中之氣﹐萬物生於無聲﹐見於無形﹐﹃也﹐簫也﹐故謂之簫。簫者以祿為本﹐言承天繼物為民﹐本人力加﹐地道化﹐然後萬物戮也﹐故謂之簫也。瑟者﹐嗇也﹐閒也﹐所以懲忽宮商角則宜。君父有節﹐臣子有義﹐然後四時和﹐四時和然後萬物生﹐故謂之瑟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磬者﹐夷則之氣也﹐象萬物之盛也﹐其氣磬﹐故曰磬﹐有貴賤焉﹐有親□束焉﹐有長幼焉﹐朝廷之禮﹐貴不讓賤﹐所以有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幼﹐所以明有年也﹔宗廟之禮﹐親不讓□束﹐所以有親也。此三者行然後王道得﹐王道得然後萬物成﹐天下樂用磬也。鐘之為言動也﹐陰氣用事﹐萬物動成﹐鐘為氣﹐用金聲也。□者﹐時之氣聲也﹐節度之所生也。君臣有節度則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亡與昌正相迫﹐故謂之□。□□者﹐終始之聲﹐萬物之所生也。陰陽順而復﹐故曰□﹔承順天地﹐序迎萬物﹐天下樂之﹐故樂用□。□﹐始也﹔□﹐終也。一說笙、□、鼓、簫、瑟、塤、鐘、磬也。如其次﹐笙在北方﹐□在東北方﹐鼓在東方﹐琴在南方﹐塤在西南方﹐鐘在西方﹐磬在北方。 聲五音八何﹖聲為本﹐出於五行﹔音為末﹐象八風﹐故《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知音而樂之謂之樂也。” 問曰﹕“異說並行﹐則弟子疑焉。”孔子有言﹕“吾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志之﹐知之次也。”“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天之將喪斯文也﹐樂亦在其中矣。”聖人之道﹐猶有文質﹐所以擬其說、述所聞者﹐亦各傳其所受而已。 -- 但是從幾何學的角度來看﹐豈非比物理學要吃虧﹖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