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卷四 ○三軍 國有三軍何﹖所以戒非常﹐伐無道﹐尊宗廟﹐重社稷﹐安不忘危也。何以言有三軍也﹖《論語》曰﹕“子行三軍﹐則誰與﹖”《詩》雲﹕“周王於邁﹐六師及之。”三軍者何法﹖法天、地、人也。以為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師二千五百人﹐師為一軍﹐六師一萬五千人也。《傳》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當﹔百人必死﹐千人不能當﹔千人必死﹐萬人不能當﹔萬人必死﹐橫行天下。”雖有萬人﹐猶謙讓自以為不足﹐故復加五千人﹐因法月數。月者﹐群陰之長也。十二月足以窮盡陰陽備物成功。二千人亦足以征伐不義﹐致太平也。《谷樑傳》曰﹕“天子有六軍﹐諸侯上國三軍﹐次國二軍﹐下國一軍。”諸侯所以一軍者何﹖諸侯﹐蕃屏之臣也﹐任兵革之重﹐距一方之難﹐故得有一軍也。 王者征伐﹐所以必皮弁素幘何﹖伐者兇事﹐素服﹐示有凄愴也。伐者質﹐故衣古服。《禮》曰﹕“三王共皮弁素幘﹐服亦皮素幘﹐又招虞人﹐亦皮弁。”知伐亦皮。 王者將出﹐辭於禰﹔還﹐格祖、禰者﹐言子辭面之禮﹐尊親之義也。《王制》曰﹕“王者將出﹐類於上帝﹐宜於社﹐造於禰。”《尚書》曰﹕“歸假於藝祖。”出所以告天﹖至告祖無二元後。廟後告者。示不敢留尊者之命也。告天何。示不敢自專也﹐非出辭反面之道也﹐與宗廟異義。還不復告天者﹐天道質無內外﹐故不復告也。《尚書》言﹕“歸假於祖禰。”不見告於天﹐知不告也。 王者受命﹐質家先伐﹐文家先正何﹖質家之天命己也﹐使己誅無道﹐今誅﹐得為王﹐故先伐。文家言天命已成﹐為王者乃得誅伐王者耳﹐故先改正朔也。又改正朔者﹐文代其質也。文者先其文﹐質者先其質﹐故《論語》曰﹕“予小子履﹐敢昭告於皇天上帝。”此湯伐桀告天﹐用尤家之法也。《詩》雲﹕“命此文王﹐於周於京。”此言文王誅伐﹐故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明天著忠臣孝子之義也。湯親北面稱臣而事桀﹐不忍相誅也。《禮》曰﹕“湯放桀﹐武伐紂時也。” 王法天誅者﹐天子自出者﹐以為王者乃天之所立﹐而欲謀危社稷﹐故自出﹐重天命也。犯王法﹐使方伯誅之。《尚書》曰﹕“命予惟恭行天之罰。”此所以言開自出伐有扈也。《王制》曰﹕“賜之弓矢﹐乃得專征伐。”犯王誅者也。 大夫將兵出﹐必不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系心也。故但聞將軍令﹐不聞君命也﹐明進退大夫也。《春秋傳》曰﹕“此受命於君﹐如伐齊則還何﹖大其不伐喪也。”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天子遣將軍必於廟何﹖示不敢自專也。獨於祖廟何﹖制法度者祖也。《王制》曰﹕“受命於祖﹐受成於學。”此言於祖廟命遣之也。 王法年此受兵何﹖重不絕人嗣也。師行不必勝﹐故須其有世嗣。年六十歸兵者何﹖不忍並鬥人父子也。《王制》曰﹕“六十不預服戎。”又曰﹕“八十一子不從政﹐九十家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三月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 古者師出不逾時者﹐為怨思也。天道一時生。一時養。人者﹐天之貴物也。逾時則內有怨女。外有曠夫。《詩》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春秋》曰﹕“宋人取長葛。”《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王者有三年之喪﹐夷狄有內侵伐之者﹐重天誅﹐為宗廟社稷也。《春秋傳》曰﹕“天王居狄泉。”《傳》曰﹕“此未三年﹐其稱天王何﹖著有天子也。” ○誅伐 誅不避親戚何﹖所以尊君卑臣﹐強幹弱枝﹐明善惡善惡之義也。《春秋傳》曰﹕“季子煞其母兄﹐何善﹖示誅不避母兄﹐君臣之義。”《尚書》曰﹕“肆朕誕以爾東征。”誅弟也。 諸侯有三年之喪﹐有罪且不誅何﹖君子恕己﹐哀孝子之思慕﹐不忍加刑罰。《春秋傳》曰﹕“晉士丐帥師侵齊至谷﹐聞齊侯卒﹐乃還。”《傳》曰﹕“大其不伐喪也。” 諸侯之義﹐非天子之命﹐不得動眾起兵誅不義者﹐所以強幹弱枝﹐尊天子﹐卑諸侯。《論語》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世無聖賢方伯﹐諸侯有相滅者﹐力能救者可也。《論語》曰﹕“陳恆弒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請討之。”王者侯之子篡弒其君而立﹐臣下得誅之者﹐廣討賊之義也。《春秋傳》曰﹕“臣弒君﹐臣不討賊﹐非臣也。”又曰﹕“蔡世子班弒其君﹐楚子誅之。” 王者受命而起﹐諸侯有臣弒君而立﹐當誅君身死﹐子不得繼者﹐以其逆﹐無所天也。《詩》雲﹕“毋封靡於爾邦﹐惟王其崇之。”此言追誅大罪也。或盜天子土地﹐自立為諸侯﹐絕之而已。 父煞其子當誅何﹖以為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皆天所生也﹐托父母氣而生耳。王者以養長而教之﹐故父不得專也。《春秋傳》曰﹕“晉侯煞世子申生不出蔡。” 佞人當誅何﹖為其亂善行﹐傾覆國政。《韓詩內傳》曰﹕“孔子為魯司寇﹐先誅少正卯。”謂佞道已行﹐敵國政也。佞道未行﹐章明遠之而已。《論語》曰﹕“放鄭聲﹐遠佞人。” 子得為父報仇者﹐臣子於君父﹐其義一也。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以恩義不可奪也。故曰﹕父之仇不與共天下﹐兄弟之仇不與共國﹐朋友之仇不與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鄰。故《春秋傳》曰﹕“子不復仇﹐非子。”檀弓記。子夏問曰﹕“居兄弟之仇如之何﹖仕不與同國﹐銜君命﹐遇之不鬥。”父母以義見殺﹐子不復仇者﹐為往來不止也。《春秋》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 誅猶責也。誅其人﹐責其罪﹐極其過惡。《春秋》曰﹕“楚子虔誘蔡侯班﹐煞之於申。”《傳》曰﹕“誅君之子不立。” 討者何謂﹖討猶除也﹐欲言臣當掃除君之賊。《春秋》曰﹕“衛人殺州吁於濮。”《傳》曰﹕“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 伐者何謂伐擊也﹐欲言伐擊之也。《尚書》曰﹕“武王伐紂。” 征者何謂也﹖征猶正也﹐欲言其正也﹐輕重從辭也。誕以爾東征。誅祿甫也。又曰﹕“甲戌﹐我惟征徐戎。” 戰者何謂也﹖《尚書大傳》曰﹕“戰者﹐憚警之也。”《春秋讖》曰﹕“戰者﹐延改也。” 弒者試也﹐欲言臣子殺其君父不敢卒﹐候間司事﹐可稍稍弒之。《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篡者何謂也﹖篡猶奪也﹐取也﹐欲言庶奪嫡﹐孽奪宗﹐引奪取其位。《春秋傳》曰﹕“其言入何﹖篡詞也。” 襲者何謂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備也。《春秋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曷為夷狄之﹖秦伯將襲鄭。”入國掩人不備﹐行不假途﹐人銜枚﹐馬韁勒﹐晝伏夜行﹐為襲也。諸侯家國﹐入人家﹐宜告主人﹐所以尊敬、防並兼也。《春秋傳》曰﹕“桓公假途於陳而伐楚。”《禮》曰﹕“使次介先假途﹐用束帛。”即如是﹐諸侯賣王者道﹐禮無往不反﹐非謂所賣者也。將入人國﹐先使大夫執幣假道﹐主人亦遣大夫迎於郊﹐為賓主﹐設禮而待之﹐是其相尊敬也。防並兼奈何﹖諸侯之行﹐必有師旅﹐恐掩人不備﹐士卒斂取恆遲﹐先假途則預備之矣。 ○諫諍 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閉開□旅不行何﹐此日陽氣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靜﹐不復行役﹐扶助微氣成萬物也。故孝經□□曰﹕“夏至陰氣始動。冬至陽氣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開。□旅不行。夏至陰始起。反大熱何。陰氣始起﹐陽氣推而上。故大熱也。冬至陽始起陰氣推而上。故大寒也。 臣所以有諫君之義何﹖盡忠納誠也。愛之能無勞乎﹖忠焉能無誨乎﹖《孝經》曰﹕“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天子置左輔、右弼、前疑、後承﹐以順。左輔主修政﹐剌不法。右弼主糾﹐周言失傾。前疑主糾度﹐定德經。後承主匡正﹐常考變天。四弼興道﹐率主行仁。夫陽變於七﹐以三成﹐故建三公﹐序四諍﹐列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杖辟賢也。 諸侯諍﹐不從得去何﹖以屈尊申卑﹐孤惡君也。去曰﹕“某質性頑鈍。”言愚不任用﹐請退避賢。如是之是待以禮﹐臣待放﹔如不以禮待﹐遂去。君待之以禮奈何﹖曰﹕“予熟思夫子言﹐未得其道。今子不且留﹐聖王之制﹐無塞賢之路﹐夫子欲何之﹖”則遣大夫送至於郊。 必三諫者何﹖以為得君臣之義﹐必得於郊者﹐忠厚之至也﹐冀君覺悟能用之。所以必三年﹐古者臣下有大喪﹐君子年不呼其門﹐所以復君恩。今己所言﹐不合於禮義﹐君欲罪之﹐可得也。《援神契》曰﹕“三諫待放﹐復三年﹐盡□□也。”所以言放者﹐臣為君諱﹐若言有罪放之也。 所諫事已行者﹐遂去不留。凡待放者﹐冀君用其言耳﹐事已行﹐各去無為留之。《易》曰﹕“介如石﹐不終日﹐貞吉。”《論語》曰﹕“三日不朝﹐孔子行。” 臣待於郊者﹐君絕其祿者﹐示不欲去也﹐道不合耳。祿參三與之﹐一留與其妻、長子﹐使終祭宗廟。賜之環則反﹐賜之□則去﹐明君子重恥也。《王度記》曰﹕反之以□﹐其不待放者﹐亦與之物。明有介主無介民也。”《詩》曰﹕“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或曰﹕天子之臣﹐不得言放。天子以天下為家也。親屬諫不待放者﹐骨肉無相去離之義也。《春秋傳》曰﹕“司馬皮曰﹕‘請處乎此﹐臣請歸。”子皮者﹐楚公子也﹐時不待放。 士不得諫者﹐士賤﹐不得豫政事﹐故不得諫也。謀及之﹐得固盡其忠耳。《禮‧保傅》曰﹕“大夫進諫﹐士傳民語。” 妻得諫夫者﹐夫婦榮恥共之。《詩》雲﹕“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此妻諫夫之詩也﹐諫不從不得去之者﹐本娶妻﹐非為諫正也﹐故一與齊﹐終身不改。此地無去夫之義也。 子諫父﹐不去者﹐父子一體而分﹐無相離之法﹐猶火去木而滅也。《論語》﹕“事父母﹐幾諫。”下言﹕“又敬不違。”臣之諫君何取法﹖法金正木也。子之諫父﹐法火以揉木也。臣諫君以義﹐故折正之也。子諫父以恩﹐故但揉之也﹐木無毀傷也。待放去﹐取法於水火﹐無金則相離也。 諫者何﹖諫間也﹐因也﹐更也﹐是非相間革更其行也。人懷五常﹐故有五諫﹕謂諷諫。順諫﹐窺諫﹐指諫﹐伯諫。諷諫者﹐智也﹐患禍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諷告﹐此智性也。順諫者﹐仁也﹐出詞遜順﹐不逆君心﹐仁之性也。窺諫者﹐禮也﹐視君顏色﹐不悅且卻﹐悅則復前﹐以禮進退﹐此禮之性也。指諫者﹐信也﹐指質相其事也﹐此信之性也。伯諫者﹐義也﹐惻隱發於中﹐直言國之害﹐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身﹐義之性也。孔子曰﹕“諫有五﹐吾從諷之諫。事君﹐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去而不訕﹐諫而不露。”故《曲禮》曰﹕“為人臣不顯者。”纖微未見於外﹐如詩所刺也。若過惡已著﹐民蒙毒螫﹐天見災變﹐事白異露﹐作詩以刺之﹐幸其覺悟也。 明王所以立諫諍者﹐皆為重民而求已失也。《禮‧保傅》曰﹕“於是立進善之旌﹐懸誹謗之木﹐建招諫之鼓。”王法立史記事者﹐以為臣下之儀樣﹐人之所取法則也。動則當應禮﹐是以必有記過之史﹐撤膳之宰。《禮‧玉藻》曰﹕“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禮‧保傅》曰﹕“王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讀之﹐宰夫撤其膳。是以天子不得為非。故史之義﹐不書則死﹐宰不撤膳亦死。 所以謂之史何﹖明王者使為之也。謂之宰何﹖宰﹐制也﹐使制法度也。宰所以撤膳何﹖陰陽不調﹐五谷不熟﹐故王者為不盡味而食之。《禮》曰﹕“一谷不升﹐不備雞□﹔二谷不升﹐不備三牲。人臣之義﹐當掩惡揚美﹐所以記君過何﹐各有所緣也。掩惡者﹐謂廣德宣禮之臣。 所以為君隱惡何﹖君至尊﹐故設輔弼、置諫官﹐本不當有遺失。故《論語》曰﹕“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此為君隱也。 君所以不為臣隱何﹖以為君之與臣無適無莫﹐義之與比﹐賞一善而眾臣勸﹐罰一惡而眾臣懼。若為卑隱﹐為不可殆也。故《尚書》曰﹕“必力賞罰﹐以定厥功。” 諸侯臣對天子﹐亦為隱乎﹖然。本諸侯之臣﹐今來者﹐為聘問天子無恙﹐非為告君之惡來也。故《孝經》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治﹐能相親也。” 君不為臣隱﹐父獨為子隱何﹖以為父子一體﹐而分榮恥相及﹐故《論語》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兄弟相為隱乎﹖曰﹕然﹐與父子同義﹐故周公誅四國﹐常以祿甫為主也。 朋友相為隱者﹐人本接朋結友﹐為欲立身揚名也。朋友之道有四焉﹐通財不在其中﹐近則正之﹐遠則稱之﹐樂則思之﹐患則死之。 夫妻相為隱乎﹖《傳》曰﹕“曾去妻﹐藜蒸不熟。問曰﹕‘婦有七出﹐不蒸亦預乎﹖’曰﹕‘吾聞之也﹐絕交令可友﹐棄妻令可嫁也。黎蒸不熟而已。何問其故﹖”此為隱之也。 ○鄉射 天所以以親射何﹖助陽氣達萬物也。春氣微弱﹐恐物有窒塞﹐不能自達者。夫射﹐自內發外﹐貫堅入剛﹐象物之生﹐故以射達之也。 《含文嘉》曰﹕“天子射熊。諸侯射麋﹐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 天子所以射熊何﹖示服猛﹐巧佞也。熊為獸猛巧者﹐非但當服猛也。示當服天下巧佞之臣也。諸侯射麋者﹐示達遠迷惑人也。麋之言迷也。大夫射虎豹何﹖示服猛也。士射鹿、豕者﹖示除害也。各取德所能服也。 大夫、士兩射者人臣﹐示為君親視事﹐身勞苦也。或曰﹕臣陰﹐故數偶也。侯者﹐以布為之何﹐用人事之始也。本正則末正矣。所以名為侯何﹖明諸侯有不朝者﹐則射之﹐故《禮‧射祝》曰﹕“嗟爾不寧侯﹐爾不朝於王所﹐以故天下失業。亢而射爾。”所以不射正身何﹖君子重同類﹐不忍射之﹐故畫獸而射之。 射正何為乎﹖曰﹕射義非一也。夫射者﹐執弓堅固﹐心平體正﹐然後中也。二人爭勝﹐樂以德養也。勝負俱降﹐以宗禮讓﹐可以選士。故射選士﹐大夫勝者。發近而制遠也﹐其兵短而害長也﹐故可以戒難也。所以必因射助陽選士者﹐所以扶助微弱而抑其強﹐和調陰陽﹐戒不虞也。何以知為戒難也﹖《詩》曰﹕“四矢反兮﹐以御亂兮。”因射習禮樂﹐射於堂上何﹖示從上制下也。《禮》曰﹕“賓主執弓請升﹐射於兩楹之間。”天子射百二十步﹐諸侯九十步﹐大夫七十步﹐士五十步。明尊者所服遠也﹐卑者所服近也。 所以十月行鄉飲酒之禮何﹖所以復尊卑長幼之義。春夏事急﹐俊井次牆﹐至有子使父﹐弟使兄﹐故以事閒暇﹐復長幼之序也。 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陳孝悌之德﹐以示天下也。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天子臨辟雍﹐親袒割牲。尊三老﹐父象也。謁忠奉幾杖﹐授安車濡輪﹐恭綏執授。兄事五更﹐寵接禮交加客謙敬順貌也。《禮記‧祭義》雲﹕“祀於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享三老、五更於太學者﹐所以諸侯悌也。”不正言父、兄﹐言五更者何﹐老者壽考也﹐欲言所令者多也。更者更也﹐所更歷者﹐眾也。即如是﹐不但言老言三何﹖欲言其明於天地人之道而老也﹐五更者﹐欲言其明於五行之道而更事也。三老、五更幾人乎﹖曰﹕各一人。何以知之﹖既以父事﹐父一而己﹐不宜有三。 ○致仕 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所以長庶恥也。懸車﹐示不用也。致仕者﹐致其事於君。君不使自去者﹐尊賢者也。故《曲禮》曰﹕“大夫七十而致仕。”《王制》曰﹕“七十致政。” 卿大夫老﹐有盛德者留﹐賜之幾杖﹐不備之以筋力之禮。在家者﹐三分其祿﹐以一與之﹐所以厚賢也。人年七十﹐臥非人不溫﹐適四方﹐乘安車﹐與婦人俱﹐自稱曰老夫。《曲禮》曰﹕“大夫致仕﹐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王記》曰﹕“臣致仕於君者﹐養之以其祿之半。”幾杖所以扶助衰也﹐故《王制》曰﹕“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臣老歸﹐年九十﹐君欲有問﹐則就其室﹐以珍從﹐明尊賢也。故《禮‧祭義》雲﹕“八十不仕朝﹐於君問就之。”大夫老歸死﹐以大夫禮葬﹐車馬衣服如之何﹖曰﹕盡如故也。 ○辟雍 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太學何﹖以為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七八十五﹐陰陽備﹐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太學﹐學經術。學之為言覺也﹐悟所不知也。故學以治性﹐慮以變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子夏曰﹕“百工居肆以致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故《禮》曰﹕“十年曰幼﹐學。”《論語》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又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是以雖有自然之性﹐必立師傅焉。《論語讖》曰﹕“五帝立師﹐三王制之。傳曰﹕黃帝師力牧。帝顓頊師綠圖﹐帝嚳師赤鬆子﹐帝堯師務成子﹐帝舜師尹壽﹐禹師國先生﹐湯師伊尹﹐文王師呂望﹐武王師尚父﹐周公師虢叔﹐孔子師老聃。”天子太子﹐諸侯世子﹐皆就師於外﹐尊師重先生之道也。《禮》曰﹕“有來學者﹐無往教者也。”《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王制》曰﹕“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太學在郊。”又曰﹕“天子、太子、群後之太子、公卿大夫之元士嫡子皆造焉。” 父所以不自教子何﹖為世瀆也。又授之道當極說陰陽、夫婦變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 師弟子之道有三﹕《論語》﹕“朋友自遠方來。”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視予猶父也。”父子之道也。以君臣之義教之。君臣之道也。 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也。辟者壁也﹐象璧圓又以法天﹔於雍水﹐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為言積也﹐積天下之道德也﹔雍之為言壅也﹐壅天下之殘賊。故謂之辟雍也。《王制》曰﹕“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外圓者﹐欲使觀之均平也。又欲言外圓內方。明德當圓、行當方也。不言圓辟何﹖又圓於辟何﹖以知其圓也﹐以其言辟也。何以知有外也﹖又《詩》雲﹕“思樂泮水﹐薄采其荇。”《詩訓》曰﹕“水圓如璧。”諸侯曰泮宮者﹐半於天子宮也﹐明尊卑有差﹐所化少也。半者象璜也﹐獨南面禮儀之方有水耳﹐其余壅之﹐言垣﹐宮名之別尊卑也。明不得化四方也。不曰泮雍何﹖嫌但半天子制度也。《詩》雲﹕“穆穆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 鄉曰庠﹐裡曰序。庠者﹐庠禮義﹔序者﹐序長幼也。《禮‧五帝記》曰﹕“帝庠序之學﹐則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善如爾舍。”明令必次外然後前民者也﹐未見於仁﹐故立庠序以導之也。教民者﹐皆裡中之老而有道德者﹐為右師﹐教裡中之子弟以道藝、孝悌、行義。立五帝之德﹐朝則坐於裡之門﹐弟子皆出就農而後罷。示如之﹐皆入而復罷。其有出入不時﹐早晏不節﹐有過﹐故使語之﹐言心無由生也。若既收藏﹐皆入教學﹐立春而就事﹐其有賢才美質知學者﹐足以聞其心﹐頑鈍之民亦足以別於禽獸﹐而知人倫﹐故無不教之民。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明無不教民也。 天子所以有靈台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陰陽之會﹐揆星辰之証驗﹐為萬物獲福無方之元。《詩》雲﹕“經始靈台。”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上圓下方﹐八窗四闥﹐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風﹐四闥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兩﹐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 ○災變 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譴告人君﹐覺悟其行﹐欲令悔過修德﹐深思慮也。《授神契》曰﹕“行有玷缺﹐氣逆於天﹐情感變出﹐以戒人也。” 災異者﹐何謂也﹖《春秋潛潭巴》曰﹕“災之言傷也﹐隨事而誅﹔異之言怪也﹐先發感動之也。”何以言災有哭也﹖《春秋》曰﹕“新宮火﹐三日哭。”《傳》曰﹕“必三日哭何﹖禮也。”災三日哭﹐所以然者﹐宗廟先禮所處﹐鬼神無形體﹐曰今忽得天火﹐得無為災所中乎﹖故哭也。變者何謂也﹖變者﹐非常也。《耀嘉》曰﹔“禹將受位﹐天意大變﹐迅風靡木﹐雷雨晝冥。”服秉者何謂也﹖衣服乍大乍小﹐言語非常。故《尚書大傳》曰﹕“時則有服秉也。”孽者何謂也﹖曰﹕介蟲生為非常。《尚書大傳》曰﹕“時則介蟲之孽﹐時則有龜孽。”堯遭洪水﹐湯遭大旱﹐示有譴告乎﹖堯遭洪水﹐湯遭大旱﹐命運時然。所以或災變或異何﹖各隨其行﹐因其事也。 霜之為言亡也﹐陽以散雲。雹之為言合也﹐陰氣專精﹐積合為雹。 日食者必殺之何﹖陰侵陽也。鼓用牲於社。社者眾陰之主﹐以朱絲縈之﹐鳴鼓攻之﹐以陽責陰也。故《春秋傳》曰﹕“日食鼓用牲於社。”所以必用牲者﹐社﹐地別神也﹐尊之﹐故不敢虛責也。日食﹐大水則鼓於用牲於社﹐大旱則□祭未雨﹐非苟虛也﹐助陽責下﹐求陰之道也。月食救之者﹐陰失明也﹐故角尾交日。月食救之者﹐謂夫人擊鏡﹐傅人擊杖﹐庶人之妻楔搔。太平之時﹐時雨時霽﹐下以恆陽而以時陽﹐天地之氣宣也。 ○耕桑 王者所以親耕、後親桑何﹖以率天下農蠶也。天子親耕以供郊廟之祭﹐後之親桑以供祭服。《祭義》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大夫七推。”耕於東郊何﹖東方少陽﹐農事始起。桑於西郊﹖西方少陰﹐女功所成。故《曾子問》曰﹕“天子耕東田而三反之。”《周官》曰﹕“後親桑﹐率外內婦蠶於北郊。”《禮‧祭義》曰﹕“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外水為之﹐築周棘牆﹐而外閉之者也。” -- 但是從幾何學的角度來看﹐豈非比物理學要吃虧﹖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