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卷五 ○封禪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所交代之處也。必於其於何﹖因高告高﹐順其類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樑甫之山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跡也﹐以自效放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放天﹐附樑甫之基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以印璽。故孔子曰﹕“升泰山﹐觀易姓之王﹐可得而數者七十有余。 封者廣也﹐言禪者﹐明以成功相傳也。樑甫者﹐太山旁山名﹐正於樑甫何﹖以三皇禪於繹繹之山﹐明己成功而去﹐有德者居之。繹繹者﹐無窮之意也。五帝禪於亭亭者﹐制度審諦、德著明也。三王禪於樑甫之山者﹐樑信也﹐甫輔也﹐輔天地之道而行之也。太平乃封知告於天﹐必也於岱宗何﹖明知易姓也。刻石紀號﹐知自紀於百王也。燎祭天﹐報之義也﹐望祭山川﹐祀群神也。《詩》雲﹕“於皇明周﹐陟其高山。”言周太平﹐封太山也。又曰﹕“墮山喬獄﹐允猶翕河。”言望祭山川百神來歸也。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統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德至天則鬥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則嘉禾生﹐{艸□}莢起﹐□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則景星見﹐五緯順軌﹔德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德至鳥獸則鳳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德至山陵則景雲出﹐芝實茂﹐陵出異丹﹐阜出蓮莆﹐山出器車﹐澤出神鼎﹔德至淵泉則黃龍見﹐醴泉通﹐河出龍圖﹐洛出龜書﹐江出大貝﹐海出明珠﹔德至八方則祥風至佳氣時喜﹐鐘律調﹐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貢。 孝道至則以蓮莆者﹐樹名也﹐其葉大於門扇﹐不搖自扇﹐於飲食清涼﹐助供養也。繼嗣平明則賓連生於房戶。賓連者﹐木名也﹐連累相承﹐故在於房戶﹐象繼嗣也。日歷得其分度﹐則{艸□}莢生於階間。{艸□}莢樹名也﹐月一日生一莢﹐十五日畢﹐至十六日去莢﹐故莢階生似日月也。賢不肖位不相逾﹐則平路生於庭。平路者﹐樹名也﹐官位得其人則生﹐失其人則死。 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於尾者何﹖明後當盛也。 景星者﹐大星也。月或不見﹐景星常見﹐可以夜作﹐有益於人民也。 甘露者﹐美露也﹐降則物無不盛者也。 朱草者﹐赤草也﹐可以染絳﹐別尊卑也。 醴泉者﹐美泉也﹐狀若醴酒﹐可以養老也。 嘉禾者﹐大禾也﹐成王時有三苗異畝而生﹐同為一穗大幾盈車﹐長幾充箱。民有得而上之者﹐成王訪周公而問之﹐公曰﹕“三苗為一穗﹐天下當和為一乎﹗”以是果有越裳氏重九譯而來矣。 ○巡狩 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牧也﹐為天下循行守牧民也。道德太平﹐恐遠近不同化﹐幽隱有不得所﹐考禮義﹐正法度﹐同律歷﹐計時月﹐皆為民也。《尚書》曰﹕“遂覲東後﹐葉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尚書大傳》曰﹕“見諸侯﹐問百年﹐太師陳詩﹐以觀民命風俗﹔命市納賈﹐以觀民好惡﹔山川神祗﹐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黜以爵﹔變禮易樂為不從﹐不從君流﹔改制度衣服為畔﹐畔者君討﹐有功者賞之。”《尚書》曰﹕“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巡狩所以四時出何﹖當承宗廟﹐故不逾時也。以夏之仲月者﹐同律度當得其中也。二月、八月晝夜分﹐五月、十一月陰陽終。《尚書》曰﹕“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岳﹐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岳。十有一月朔巡狩﹐至於北岳。” 所以五歲巡狩何﹖為大煩也﹐過五年為太疏也。因天道時有所生﹐歲有所成。三歲一閏﹐天道小備﹔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故五歲一巡狩﹐三年小備﹐二伯出﹐述職黜陟。 一年物有終始﹐歲有所成﹐方伯行國﹔時有所生﹐諸侯行邑。《傳》曰﹕“周公入為三公﹐出為二伯﹐中分天下﹐出黜陟。”《詩》曰﹕“周公東征﹐四國是皇。”言東征述職﹐周公黜陟而天下皆正也。又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言邵公述職﹐親說舍於野樹之下也。《春秋□樑傳》曰﹕“古之君民以時視民之勤。” 巡狩祭天何﹖本巡狩為祭天﹐告至。《尚書》曰﹕“東巡狩﹐至於岱宗﹐柴也。”王者出必告廟何﹖孝子出辭、反面﹐事死如事生。《尚書》曰﹕“歸假於祖禰。”《曾子問》曰﹕“王者、諸侯出﹐稱告祖禰﹐使祝遍告五廟。”尊親也。王者將出告天者﹐示不專也。故《王制》曰﹕“類於上帝﹐宜乎社﹐造於禰。”類祭以祖配不曰接者﹐尊無二禮﹐尊尊之義。造於禰﹐獨見禰何﹖辭從卑﹐不復留尊者之命﹐至禰不嫌不至祖。即祭告天﹐為告事也﹐祖﹐為出辭也。義異。告於尊者﹐然後乃辭出。 王者、諸侯出﹐必將主何﹖示有所尊。故《曾子問》曰﹕“王者將出﹐必以遷廟主行﹐載於齊車﹐示有尊也。”無遷主以幣帛主告於祖禰廟﹐遂奉以出﹐每舍奠焉。”蓋貴命也。”必以遷主者﹐明廟不可空也。 王者巡狩﹐諸侯待於境者何﹖諸侯以守蕃為職也。《禮‧祭義》曰﹕“天子巡狩﹐諸侯待於境也。” 王者巡狩﹐必舍諸侯祖廟何﹖明尊無二上也﹐故《禮‧坊記》曰﹕“君適其臣﹐升自阼階。”示不敢有其室也。《禮》曰﹕“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 王者出﹐一公以其屬守﹐二公以其屬從也。 王者巡狩﹐崩於道﹐歸葬何﹖夫太子當為喪主﹐天下皆來奔喪。京師﹐四方之中也。即如是﹐舜葬蒼梧、禹葬會稽﹖於時尚質﹐故死則止葬﹐不重煩擾也。 何以知太平乃巡狩﹖以武王不巡狩﹐至成王乃巡狩。 岳者何謂也﹖岳之為言桶﹐桶功德。東方為岱宗者﹖言萬物更相代於東方也。南方為霍山者﹖霍之為言護也﹐言萬物護也﹐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西方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成熟﹐可得獲也。北方為恆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中央為嵩山﹐言其後大之也。故《尚書大傳》曰﹕“五岳謂岱山、霍山、華山、恆山、嵩山也。”謂之瀆何﹖瀆者﹐濁也﹐中國垢濁﹐發源﹐東注海﹐其功著大﹐故稱瀆也。《爾雅》雲﹕“江、河、淮、濟﹐為四瀆也。” ○考黜 諸侯所以考黜何﹖王者所以勉賢抑惡﹐重民之至也。《尚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 禮記九錫﹕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鉞、弓矢、□鬯﹐皆隨其德可行而賜車馬﹐能安民者賜衣服﹐能使民和樂者賜以樂﹐民眾多者賜以朱戶﹐能進善者賜以納陛﹐能退惡者賜虎賁﹐能誅有罪者賜以□鉞﹐能征不義者賜以弓矢﹐孝道備者賜以□鬯﹐以先後與施行之次﹐自不相逾﹐相為本末。然安民然後富貴而後樂﹐樂而後眾乃多賢﹐賢乃能進善﹐進善乃能退惡﹐退惡乃能斷刑。內能正已﹐外能正人﹐內外行備﹐孝道乃生。 能安民故賜車馬﹐以著其功德﹐安其身。能使人富足﹐衣食倉廩實﹐故賜衣服﹐以彰其體。能使民和樂﹐故賜之樂﹐以事其先也。《禮》曰﹕“夫賜樂者﹐不得以時王之樂﹐事其宗廟也。”朱﹐盛色﹐戶﹐所以紀民數也﹐故民眾多賜朱戶也。古者人君下賢﹐降階一等而禮之﹐故進賢賜之納陛﹐以優之也。既能進善﹐當能戒惡﹐故賜虎賁。虎賁者所以戒不虞而距惡。距惡當斷刑﹐故賜之□鉞﹐所以斷大刑。刑罰既中﹐則能征不義﹐故賜弓矢﹐弓矢所以征不義、伐無道也。圭瓚□鬯﹐宗廟之盛禮﹐故孝道備而賜之□鬯﹐所以極著孝道。孝道純備﹐故內和外榮﹐玉以象德﹐金以配情﹐芬香條鬯以通神靈。玉飾其本君子之性﹐金飾其中君子之道。君子有黃中通理之道美素德。金者﹐精和之至也﹔玉者﹐德美之至也﹔鬯者﹐芬香之至也。君子有玉瓚、□鬯乎﹐車者以配道德也﹐其至矣﹐合天下之極美以通其志也﹐其唯玉瓚、□鬯乎。 車者﹐謂有赤有青之蓋﹐朱輪、特能居前左右寢米庶也。以其進止有節﹐德綏民﹐路車乘馬﹐以安其身。言成章﹐行成規﹐卷龍之衣服﹐表顯其德。長於教誨﹐內懷至仁﹐則賜時王樂﹐以化其民。尊賢達德﹐動作有禮﹐賜之納陛以安其體﹐居處修治﹐房內節﹐男女時配﹐貴賤有別﹐則賜朱戶﹐以明其德列。威武有矜﹐嚴仁堅強﹐賜以虎賁﹐以備非常。喜怒有節﹐誅伐刑﹐賜以□鉞﹐使得專殺。好惡無私﹐執義不傾﹐賜以弓矢﹐使得專征。孝道之美﹐百行之本也﹐故賜以瓚﹐得專為賜也。故《王制》曰﹕“賜之弓矢然後專殺。”又曰﹕“賜圭瓚然後為暢﹐未賜者﹐資暢於天子。”《王度記》曰﹕“天子鬯、諸侯薰、大夫杞蘭、庶人艾。” 車馬、衣服、樂三等者﹐賜與其物﹐《禮》﹕“天子賜諸侯民服車﹐路先設﹐路下四惡之。”又曰﹕“諸公奉選服。”《王制》曰﹕“天子賜諸侯樂則﹐以□將之。”《詩》曰﹕“君子來朝﹐何錫與之。雖無與之﹐路車乘馬﹐又何與之﹖玄袞及黼。”《書》曰﹕“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朱戶、納陛、虎賁者﹐皆與之制度﹐而□鉞、弓矢、玉金讚皆與之﹐物各因其宜也。□者﹐黑黍﹐一稃二米。鬯者﹐以百草之香鬱金合而釀之成為鬯。陽達於牆屋﹐入於淵泉﹐所以灌地降神也。玉瓚者﹐器名也﹐所以灌鬯之器也﹐以圭飾其柄﹐灌鬯貴玉器也。 所以三歲一考績何﹖三年有成﹐故於是賞有功﹐黜不肖。《尚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何以知始考輒黜之﹖《尚書》曰﹕“三年一考﹐少黜以地。”《書》所以言三考黜者﹐謂爵土異也。小國考之有功﹐增土進爵﹔後考無功﹐削黜﹐後考有功﹐上而賜之矣。五十裡不過五賜而進爵土﹐七十裡不過七賜而進爵土﹐能有小大﹐行有進退也。一說﹕盛德始封百裡者﹐賜三等﹐得征伐、專殺、斷獄。七十裡伯始封賜二等﹐至虎賁百人。後有功﹐賜弓矢。後有功﹐賜□鬯﹐增爵為侯﹐益土百裡。復有功﹐入為三公。五十裡子男始封賜一等﹐至樂則。復有功﹐稍賜至虎賁﹐增爵為伯。復有功﹐稍賜至□鬯﹐增爵為侯。未賜□鉞者﹐從大國連率、方伯而斷獄。 受命之五﹐致太平之主﹐美群臣上下之功﹐故盡封之。及中興征伐﹐大功皆封﹐所以著大功。盛德之士亦封之﹐所以尊有德也。以德封者﹐必試之為附庸﹐三年有功﹐因而封五十裡。元士有功者亦為附庸﹐世其位。大夫有功成﹐封五十裡。卿功成﹐封七十裡。公功成﹐封百裡。士有功德遷為大夫﹐大夫有功德遷為卿﹐卿有功德遷為公﹐故爵主有德、封主有功也。 諸侯有九賜習其賜者何﹖子之能否未可知也。或曰得之﹐但未得行其習以專也﹐三年有功則皆得用之矣。二考無功則削其地﹐而賜自並知﹐明本非其身所得也。身得之者﹐得以賜﹐當稍黜之﹐爵所以封賢也。三公功成當封而死﹐得立其子為附庸﹐賢者之體能有一也﹐不二矣。一削為七十裡侯﹐再削為七十裡伯﹐三削為寄公。七十裡伯﹐一削為五十裡伯﹐一削為五十裡子﹐三削地盡。五十裡子﹐一削為三十裡子﹐再削為三十裡男﹐三削地盡。五十裡男﹐一削為三十裡男﹐再削為三十裡附庸﹐三削爵盡。 所以至三削何﹖禮成於三﹐三三而不改﹐雖反無益矣也。《尚書》曰﹕“三考黜陟。” 先削地、後絀爵者何﹖爵者﹐尊號也﹔地者﹐人所任也。今不能治廣土眾民﹐故先削其土地也。故《王制》曰﹕“宗廟有不順者﹐君絀以爵﹔山川神祗有不舉者﹐君削以地。”明爵土不相隨也。或曰﹕惡人貪狼重土﹐故先削其所重者以懼之也。 諸侯始封爵土相隨者何﹖君子重德薄刑﹐賞疑從重﹐《詩》雲﹕“三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於魯。” 君幼稚﹐唯考不黜者何﹖君子不備責童子也。《禮》八十曰耄﹐九十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二王後不貶黜者何﹖尊賓客、重先王也﹐以其當公也。罪惡足以絕之即絕﹐更立其次。周公誅祿甫﹐立微子。 妻父母不削﹐己昆弟削而不黜何﹖非以賢能得之也。至於老小但令得大夫受其罪而已。 諸侯喑聾跛□惡疾﹐不免黜者何﹖尊人君也。《春秋》曰﹕“甲戌、己醜﹐陳侯鮑卒。”《傳》曰﹕“甲戌之日亡﹐己醜之死而得。”有狂易之病﹐蜚亡而死﹐由不絕也。 世子有惡疾廢者何﹖以其不可承先祖也﹐故《春秋傳》曰﹕“兄弟何以不立﹖疾也。何疾﹖惡疾也。” -- 但是從幾何學的角度來看﹐豈非比物理學要吃虧﹖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