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讖緯與《白虎通義》 一、讖緯的名義和起源   “讖”是神的預言﹐讖書是一種佔驗吉兇的書。先看下面的解釋﹕《說文》﹕“讖﹐驗也。有征驗之書﹐河洛所出書曰讖。”(“有征驗”以下十二字﹐段玉裁據《文選》中《鵩鳥賦》《魏都賦》注引補)《蒼頜篇》雲﹕“讖書﹐河洛書也。”(《文選》張衡《思玄賦》注引)《三蒼》雲﹕“讖﹐秘密書也﹐出河洛。”(玄應《一切經音義》卷9引)   據上列字書的解說可知讖書是一種神學迷信的征驗書﹐是神的預言來示人以吉兇。漢初賈誼被貶謫到長沙﹐在一天日暮的時候有一對鵩鳥飛到他坐位的旁邊﹐賈誼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作《鵩鳥賦》說﹕“發書佔之兮﹐讖言其度。”可見讖是一種佔驗之書﹐度就是數﹐“讖言其度”﹐譯成現代語即佔驗書裡說明的吉兇之數。這個“讖”字在《史記‧賈生列傳》裡作“策”﹐讖、策同聲﹐在《史記‧趙世家》記秦穆公夢見到上帝那裡去的事說﹕“秦讖於是出矣”。《史記‧扁鵲列傳》“讖”亦作“策”。這裡的讖也是佔夢書一類。所以《文選‧幽通賦》李善注雲﹕“遺讖﹐謂夢書也。”由此可見讖書就是古代卜筮佔夢之類預卜吉兇的迷信策書。《隋書‧經籍志》雲﹕“漢末郎中郗萌集圖緯讖雜佔為五十篇﹐謂之《春秋災異》”。可見讖緯、雜佔是性質相同的書籍。   “緯”是什麼呢﹖“緯”本是對“經”而言。《釋名‧釋典藝》雲﹕“緯﹐圍也。反覆圍繞以成經也。”蘇輿說﹕“緯之為書﹐比傅於經﹐輾轉牽合﹐以成其誼﹐今所傳《易緯》、《詩緯》諸書﹐可得其大概﹐故雲反覆圍繞以成經。”(《釋名疏証補》)由此可見緯書的產生是依傍經義﹐其實質是神學迷信、陰陽五行說與經義的結合。   “讖”與“緯”是否有區別呢﹖這個問題舊來即有異說﹐王鳴盛《蛾術編》雲﹕“緯者經之緯也﹐亦稱讖。”(卷2“讖緯”條)俞正燮《癸巳類稿》說﹕“緯固在讖﹐讖舊名也。”(卷14《緯書論》)顧顏剛在《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裡說﹕   讖是預言﹐緯是對經而立的。……這兩種在名稱上好像不同﹐其實內容並沒有什麼大分別。實在說來﹐不過讖是先起之名﹐緯是後起的罷了。(第19章《讖緯的造作》)   以上這些都認為讖、緯是沒有區別的。主張讖緯有區別的﹐在明朝有胡應磷、孫□(jue)。胡應鱗《四部正訛》上雲﹕   世率以讖緯並論﹐二書雖相表裡而實不同。緯之名所以配經﹐故自《六經》、《語》、《孝》而外﹐無復別出。《河圖》、《洛書》等緯皆《易》也。讖之依附《六經》者﹐但《論語讖》八卷﹐余不概見﹐以為僅此一種﹐偶閱《隋經籍志》注附見十余家﹐乃知凡讖皆托古聖賢之名﹐其書與緯體迥別﹐蓋其說尤誕妄﹐故隋禁之後永絕。   孫□《古微書》卷三十五《洛書緯》雲﹕“今讀其文大類讖詞﹐豈《河圖》主緯﹐《洛書》主讖耶﹖”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讖自讖﹐緯自緯﹐並非一類。《提要》《易》類六附錄《易緯》案語雲﹕   儒者多稱讖緯﹐其實讖自讖﹐緯自緯﹐非一類也。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兇。《史記‧秦本紀》稱盧生奏錄圖書之語是其始也。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史記‧自序》引《易》“失之毫厘﹐差以千裡”。《漢書‧蓋寬饒傳》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為《易緯》之文是也。蓋秦漢以來去聖日遠﹐儒者推闡論說各自成書﹐與經原不相比附。……則讖與緯別﹐前人固已分析之。後人連類而譏﹐非其實也。右《乾鑿度》等七書皆《易緯》之文﹐與圖讖之熒惑民志﹐悖理傷教者不同。   由於《提要》是皇帝敕撰的書籍﹐自是以後﹐清代學者多沿《提要》之說﹐認為讖緯截然不同。其實﹐讖作為一種神的預言﹐早已有之﹔而用於解釋“經”的傳、記、說等等也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因此從本意上講﹐二者是不同的。但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大量的預言打著“聖人”的旗號出現﹐而用於解經的緯大量引用讖作為立論的根據時﹐讖和緯實際上也就合二而一了。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有必要對讖緯的起源作一考察。   讖緯出於西漢之未。漢代通儒謂讖緯起於西漢哀帝、平帝的時候。他們對當時方士化的儒生造作讖緯的底細是知道的﹐所以才能做出這一論斷。   桓譚說﹕“今諸巧慧小才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後漢書。桓譚傳》)   《後漢書‧張衡傳》載張衡上疏雲﹕立言於前﹐有征於後﹐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讖書始出﹐蓋知之者寡。自漢取秦﹐用兵力戰﹐功成業遂﹐可謂大事﹐當此之時﹐莫或稱讖。若夏侯勝、眭孟之徒以道木立名﹐其所述著﹐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秘書﹐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尚書》堯使鯀理洪水﹐九載績用不成﹐鯀則殛死﹐禹乃嗣興﹐而《春秋讖》雲“共工理水”。凡讖皆雲黃帝伐蚩尤﹐而《詩讖》獨以為蚩尤敗﹐然後堯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輸班與墨翟﹐事見戰國﹐非春秋時也。又言別有益州﹐益州之置﹐在於漢世。其名三輔諸陵﹐世數可知﹐至於圖中訖於雀怐鞷鉭ソ銦樑吽慼樂U□隆J□酥□允莆奕羰牽□□匭槲敝□劍□砸□廊S省M□呤討屑皺誘□□□烊□□嗍攏□鈦在噠擼□圓荒芩怠V劣諭趺□畚唬□菏來蠡觶□聳□□撾□喚洌吭蛑□稼叱汕□□2街□室病?   張衡這裡所提示的有幾點值得注意的﹐一、張衡給讖書的定義是“立言於前﹐有征於後”。這是讖語的特點﹐但他忽視了“讖”是假托神靈的預言﹐而不是科學的預言。二、成哀之後﹐始有讖書流傳。三、讖書雖托於孔子﹐但其中記有戰國時的事﹐可見非孔子所作。又有漢時州郡、陵寢﹐足証讖書出於漢代﹐成帝、哀帝以後﹐才有讖緯流傳。桓譚、張衡都是漢代通儒﹐他們距讖緯形成的時間很近﹐洞悉當時的情況﹐才能作出這樣的論斷。此後﹐有許多學者都讚同張衡之說。清代閻若璩也說﹕   嘗思緯書萌於成帝﹐成於哀、平﹐逮東京尤熾。……案或問緯起哀平﹐子以為始成帝何也﹖余日﹕張衡言“成哀之後﹐乃始聞之。”初亦不省所謂。讀班書《李尋傳》成帝元延中﹐尋說王根日﹕“五經六緯﹐尊術顯士。”則知成帝朝已有緯名﹐衡言不妄。衡又言“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八十篇何為不戒﹐則知圖讖成於哀平之際也。”見尤洞然。(《尚書古文疏証》卷7)   閻若璩推闡張衡之說﹐認為成帝時已有緯名﹐而圖讖成於哀平之際﹐是頗有見地的。讖緯出於漢代是有大量的事實根據的。 二、讖緯的定型和興衰   如上所述﹐讖緯是漢代方士所造作﹐依傍經術的書籍。王莽時征通“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等“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漢書‧王莽傳上》)其中許多是方術之士﹐大量制造圖讖﹐使零星的讖語﹐匯成篇籍。後漢光武帝劉秀應圖讖興起。《河圖赤伏符》雲﹕“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據《漢書﹐部慼撳蝖憮窱s蹯□淞敖ㄆ皆□旮拿□悖□鐘筆濉薄S□孔12匆□粟呶□怠9□淶哿跣閔□諍喊□勱ㄆ皆□輳ㄇ?6年)可見《赤伏符》的讖文在光武帝生前早已流傳﹐所以劉歆才有改名應讖之事。所謂“四七之際火為主”。四七為二十八。光武帝劉秀於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起兵﹐漢高帝劉邦於前206年滅秦稱漢王﹐由高帝滅秦至光武起兵正好228年﹐合於四七之數。《赤伏符》之讖可能出於漢成帝未年﹐成哀之際﹐此讖流傳已廣﹐所以才有劉歆改名應讖。光武帝取名秀是否也有應讖之意或屬偶合﹐已難詳考。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興起是利用了讖緯的。在王莽時﹔卜者王況為李焉作讖有“荊楚當興﹐李氏為輔”(《漢書‧王莽傳下》)的話。劉秀的同鄉李守“好星歷讖記”﹐王莽時為宗卿師﹐他也造“漢當復興﹐李氏為輔”的讖語(見袁宏《後漢紀》卷一)。李守的兒子李通就利用這條讖語去鼓動劉秀起兵﹐後來劉秀以應《赤伏符》的讖語即皇帝位。光武帝因圖讖興起﹐即位以後﹐所以他崇信讖緯﹐並且利用讖緯來決定一些紛爭和猶豫不決的事。光武帝於中元元年(56年)“宣布圖讖於天下”(《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宣布圖讖於天下”﹐就是把圖讖作為定本正式公開。這包含著兩層意義。(1)在這以前﹐圖讖可以各自造作﹔如上所述卜者王況可以為李焉作讖。又如公孫述據蜀與劉秀對立﹐就曾自造讖語﹐雜引讖記來同劉秀鬥爭。《後漢書‧公孫述傳》雲﹔“述亦好符命鬼神瑞應之事﹐妄應讖記﹐以為孔子作《春秋》為赤制﹐而斷十二公﹐明漢至平帝十二代﹐歷數盡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錄運法》曰﹕“‘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曰﹕‘帝軒受命﹐公孫氏握。’《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謂西方大守乙絕卯金也。……光武患之﹐與述書曰﹕‘圖讖言公孫即宣帝也。代漢者當途高﹐君豈高之身那﹖’乃復以掌文為瑞﹐王莽何足效乎’﹖”這是一場劉秀與公孫述互相利用讖緯的神學鬥爭。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在新莽之後讖緯已經廣為流行﹐傳播開來﹐並且種類很多﹐所以公孫述可以引“《春秋》為赤制”。據《後漢書》李賢注這是《尚書‧考靈昭》之文。又引《錄運法》《括地象》《援神契》等讖緯書﹐說明當時已是“緯候稠疊”。(《文心雕龍﹐正緯》)而各人對於讖緯的含義可以任意解釋。所以公孫述引《考靈曜》之文就說《春秋》十二公﹐可見孔子為漢制法﹐隻能傳十二代。從高帝劉邦到平帝劉* 為十一代﹐加王莽所立孺子劉嬰﹐正好十二代﹐以為漢運當終﹐這是公孫述的解釋﹐他並在手掌上刻“公孫帝”三字以應讖。但劉秀則說“公孫”是指漢宣帝“公孫病已”而言﹐又駁斥他以掌文為瑞之說。“宣布圖讖於天下”﹐就是把過去的“秘經”棗絕密的宗教神學文獻公開出來﹐所以張衡說﹕“河洛六藝﹐篇錄已定。”(《後漢書‧張衡傳》)李賢注說﹕“《衡集》上事雲﹐‘河洛五九﹐六藝四九’﹐謂八十一篇也。”即指《河圖》《洛書》這兩類讖書凡四十五篇﹐合於五九之數。再加《七經緯》三十六篇﹐所謂“六藝四九”﹐兩者加起來共八十一篇﹐這即是張衡說的“篇錄已定”。以後凡再發現造作讖緯的﹐就成了“大逆不道”﹐要嚴加懲辦。如漢明帝時﹐楚王英交通方士﹐造作圖讖﹐被告發說有逆謀﹐判為“大逆不道”。結果楚王英自殺﹐牽連達一千多人(見《後漢書‧光武十王傳》)﹐阜陵質王延和他的親戚謝弇、韓光造作圖讖﹐為人揭發﹐謝弇、韓光自殺﹐這一案件也株連很多人(同上)。(2)過去可以增益圖書﹐私改讖記。如光武帝劉秀曾經命尹敏校訂圖讖。尹敏就說﹕“讖書非聖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頗類世俗之辭﹐恐疑誤後生。”(《後漢書‧儒林‧尹敏傳》)醜n忝孕炮呶巢惶□□囊餳□﹕罄匆□艟馱譖呤槔鐫黽恿恕熬□蘅塚□□焊a保ㄍ□希┬惶踮哂鎩=□□還□淶鄯11鄭□□羲擔骸俺技□叭嗽鏊鶩際椋□也蛔粵濬□孕彝蛞弧﹗保ㄍ□希┤得□□□鏊鶩際槭嗆芏嗟摹﹗靶□紀稼哂諤煜隆本褪前掩呶承闖啥u荊□冠呶扯ㄐ突□□撕蠓燦性鏊鷥囊宗呶車囊駁彌巫鎩U庋□褪冠呶呈榧□ㄐ突□□3矣謎□魏頭□傻娜□□次□眾呶成裱□淖鷓稀?   由於光武帝劉秀喜好圖讖﹐加以提倡﹐後漢時研習讖緯形成一股風氣。《後漢書‧張衡傳》說﹕“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東漢王朝﹐讖緯尊為“秘經”﹐號為“內學”﹐具有神學正宗的權威性。因之﹐漢明帝時﹐“詔東平王蒼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讖。”(《隋書‧經籍志》)樊* “以讖記正《五經》異說。”(《後漢書‧樊* 傳》自此以後﹐讖緯如日中天﹐盛極一時。凡是善於附會圖讖的就能加官進爵﹐反對圖讖的就會貶黜得罪。范蔚宗說﹕“桓譚以不善讖流亡﹐鄭興以遜辭僅兔﹐賈逵能附會文致﹐最差顯貴﹐世主以此論學﹐悲矣哉﹗”(《後漢書‧鄭范陳賈傳論》)在白虎觀會議上引讖緯以釋經﹐讖緯成為漢王朝的神學正宗。   圖讖在魏晉以後﹐往往被歷代野心家利用作為篡奪政權、改朝換代的工具。魏取代漢就造出“代漢者當途高”(《後漢書‧袁術傳》)的讖語。“當途高”就是古代宮殿的兩觀﹐名叫“象魏”。象征魏朝當興。又造出“漢以魏﹐魏以征。”(《春秋‧漢含孳》)“代漢者魏公子。”(《春秋‧玉版讖》)“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易運期》)這些都是太史丞許芝引用溯緯証明曹魏當代漢為帝。晉宋迭興﹐都有符讖之說。宋劉裕代晉即帝位﹐“大史令駱達陳天文符瑞數十條”。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璽書就說﹕“圖讖禎瑞﹐艞w凰乖淞﹗保a端問欏□淶奐橢小罰╟掀胂艫萊紗□緯頻郟□煩撲□摹靶彰□翹澹□捌讜死□□□16隊ν稼擼□□□傯酢﹗保a賭掀朧欏□叩奐拖隆罰╣粞艽□耄□□妨□□佬慍綠□姆□比□□奶酢I蛟級韻粞芩擔骸啊囤摺吩疲盒兄興□□魈熳印﹗保a讀菏欏□蛟即□罰╢蘸刖啊霸□□稼擼□□□猿傘□海□鄭□畹蘢詠□□﹗保a讀菏欏□κ看□罰┬□蛭□稼叱晌□怨□□u墓□擼□□栽詼崛ㄕ□恢□□牡弁□□□嵌忌鈧□渲斜撞。□□媾□□幕ㄕ校□鶉艘不嵬媾□N□朔樂乖儆腥送媾□庖惶祝□□宰院閡院螅□□□佳轄□稼摺U□紜逗菏欏□鐨鄞□匪低趺□苑□□粵Ⅲ□凹次恢□螅□□□湓□隕衿涫隆薄U庹□峭趺□□罄□□弁躋靶募業墓始肌?   後漢張衡是最早揭露讖緯之偽﹐並倡儀禁絕讖緯的。他說﹕“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後漢書‧﹐張衡傳》)這種建議在當時自然不會被采納的。三國時﹐曹魏“科禁內學、兵書。”(《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引魚豢《魏略》)凡讖緯諸書都須上繳﹐“匿不送官”的坐罪。晉武帝司馬炎於泰始三年(267年)十二月“禁星氣讖緯之學”(《晉書‧武帝紀》)。前秦苻堅“禁老莊圖讖之學”(《晉書。苻堅載記上》)。寧康三年(375年)“尚書郎王佩讀讖﹐(苻)堅殺之﹐學讖者遂絕”(《資治通鑒》卷103)。南朝遞禪﹐這些帝王既利用讖緯﹐即位之後又加禁絕。《隋書。經籍志》經部異說類敘說﹕宋大明(457一464年)中﹐始禁圖讖。樑天監以後﹐又重其制。”樑武帝蕭衍“禁畜讖緯”﹐阮孝緒“兼有其書”﹐有人勸他秘藏起來。孝緒曰﹕“昔劉德重淮南《秘要》﹐適為更生之禍﹐杜瓊所謂不如不知﹐此言美矣。”又有人向他求讖緯書﹐他說﹕“‘己所不欲﹐豈可嫁禍於人’﹐乃焚之。”(《南史‧隱逸‧阮孝緒傳》)北魏拓跋氏嚴禁讖緯。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詔﹕“私養師巫﹐藏挾讖記、陰陽、圖緯、方技之書”﹐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止﹐“過期不出﹐師巫身死﹐主人門誅”(《魏書‧世祖紀下》)。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和九年(485年)詔﹕“圖讖之興﹐起於三季。既非經國之典﹐徒為妖邪所憑。自今圖讖、秘緯及名為《孔於閉房記》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論。”(《魏書‧高祖紀上》)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時說﹕“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終之象”﹔“朕應□受圖﹐君臨海內”(《隋書‧高帝紀上》)。隋朝初年王劭還對楊堅說﹕“《皇參持》《帝通紀》二篇陳大隋符命者﹐明皇道帝德﹐盡在隋也。”(《隋書‧王劭傳》)他是利用讖緯來表示天命所歸﹐應運該作皇帝。可是當他的政權稍加鞏固﹐就在開皇十二年(593年)下令“私家不得隱藏緯候圖讖。”(《隋書。高祖紀上》)“煬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復其學﹐秘府之內﹐亦多散亡。”(《隋書‧經籍志》)   自漢以後﹐屢經亂離。讖緯魏晉以來﹐歷代禁毀﹐喪失甚多。東晉元帝時﹐散騎常侍戴邈上表就說﹕“圖讖無復孑遺於世。”(《宋書‧禮志一》)又經南北朝隋朝的禁毀﹐據《隋書‧經籍志》所載僅存十二部九十二卷。唐朝也禁止私家收藏圖讖﹐並懸為禁令﹐著於法律﹐唐高宗時制定的《唐律疏義》規定私家不得藏有“天文、圖書、讖書、兵書”﹐“違者徒二年”(卷9《職制》律)。疏議解釋說﹕“圖書者﹐河出圖、洛出書是也。讖書者﹐先代聖賢所記﹐未來征祥之書。”可見對於河洛圖讖是禁止的。但《唐律》規定“其緯候及《論語讖》不在禁限”。緯候指《七經緯》和《尚書‧中候》﹐正因為有這一區別﹐所以經緯及《論語讖》才可以部分保存下來。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又重申“讖緯不經﹐蠹深於疑眾﹐蓋有國之禁﹐非私家所藏”。命令天下各州府查禁﹐“敕到十日內送官﹐本處長吏集眾焚毀。”(《舊唐書‧代宗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詔﹕“民間天象器物﹐讖候禁書﹐並納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宋史‧真宗紀》)歐陽修《乞校正九經札子》諫議“悉取九經之疏﹐刪去讖緯之文。”當時雖未見實行﹐但後來魏了翁撰《九經要義》則盡刪讖緯之文。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禁“陰陽圖讖等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重申“私藏天文圖讖”的禁令﹐“有私習收匿者罪之”(《元史‧世祖紀》)。明洪武六年(1373年)趙俶“請頒正定《十三經》於天下﹐屏《戰國策》及陰陽讖卜諸書”(《明史‧趙俶傳》)。這是從魏晉到元明一千多年歷代禁絕讖緯的概況。總的來說﹐自隋煬帝發使四出搜繳讖緯以後﹐讖緯已大量散失。唐以後幸存下來的多屬零篇斷簡。讖緯到現在還能殘存下來﹐(1)由於《唐律》明確規定《七經緯》及《論語讖》不在收繳之內﹐所以其余雜讖均已亡扶﹐而這幾種尚可幸免。殘存下來﹐這對以後禁讖頗有影響。如保存於《五經正義》、《文迭注》、《開元佔經》以及各種類書中的讖緯均藉此得以幸存。(2)歷代禁讖緯大都是指民間私藏的﹐而對皇家秘書不在此限。部分讖緯賴以流傳﹐如清修《四庫全書》就從明代《永樂大典》中輯出《易緯》等書。但皇家圖書館的藏書由於戰亂﹐天災人禍﹐改朝換代損失很大﹐存十一於千百就很幸運﹐流傳到現在的﹐自然不會大多 三、《白虎通義》與讖緯   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召集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東漢立十四博士﹐《易》則施、孟、樑丘、京氏﹐《書》則歐陽﹐小夏侯三家﹐《詩》則魯、齊、韓三家﹐《燧概h虼笮〈鰨□洞呵鎩吩頡豆□頡費稀13斬□搖>□惺□遙□矣惺□擔□骷葉加蟹彼齙惱戮洌□嗾嘰鍤□□□僂蜓浴0諄9芻嵋榫褪且淮甕騁瘓□寰□檔幕嵋欏S珊赫碌矍鬃圓鎂觶□齔黿崧邸S置□畎喙探□嵋榻崧奐右員嗉□□騁徽□砦□棟諄9ㄒ濉貳﹗棟諄9ㄒ濉肥腔實矍斬u木□□炭剖椋□諍捍□哂瀉芨叩娜ㄍ□浴﹗棟諄9ㄒ濉芬越裎木□□□鰨□□嗉娌曬盼木□擔□渲寫罅空饕□呶常□蛭□呶吃詰筆北蛔鷂□懊鼐□薄Ⅰ澳諮□保□銜□強鬃擁男拇□□13源笠逅□塚□僑逖□木□琛K□運擔□呶忱鏤□×舜罅康慕裎木□擔□闆棟諄9a防鐫蛭□×舜罅康內呶成裱□?   “天”是《白虎通義》裡最高的神﹐他是具有意志及無上權威的“上帝”。故又稱“皇天上帝”。(《白虎通義‧三軍篇》)他能作威作福﹐譴告懲戒君主。《白虎通義‧災變》篇說﹕ 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譴告人君﹐覺悟其行﹐欲令悔過修德﹐深思慮也。《援神契》曰﹕“行有點缺﹐氣逆於天﹐情感變出﹐以戒人也”……《樂稽耀嘉》曰﹕“禹將受位﹐天意大變﹐迅風靡木﹐雷雨晝冥。”   讖緯中的“天”是至高無上的神﹐故引《孝經‧援神契》為証。“天”是有意志的﹐稱為“天意”﹐所以引《樂緯‧稽耀嘉》為証。但是如果君主順承天意﹐使陰陽和諧﹐萬物有序﹐那麼“天”(上帝)也會降符端以示嘉獎。《白虎通義‧封禪篇》說﹕   德至天則鬥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則嘉禾生蓂英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八表則景星見﹐五緯順軌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烏下。   這些都是根據讖緯﹐《孝經‧援神契》說﹕“王者德至於天則鬥極明﹐甘露降。德至於地﹐嘉禾生﹐蓂英起﹐秬鬯出。德至草木則朱草生。德至八表則景星見。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鹿見﹐白烏下。”《白虎通》的文字完全相同﹐隻是未標名引《援神契》而已。   《白虎通義》與緯書一樣﹐以“天”(上帝)是至高無上﹐統理一切的。人間的帝王就是“天”的兒子﹐《白虎通義》說﹕“爵所以稱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爵篇》)這也是本於緯書﹐《周易‧乾鑿度上》雲﹕“天子者繼天理物﹐改正統一﹐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萬民﹐至尊之號也。”《春秋‧感精符》也說﹕“人主……父天母地﹐兄日姊月。”(《後漢書‧李固傳》注引)關於天地萬物的生成﹐《白虎通義》也吸取了《易緯》之說。《白虎遁義‧天地篇》說﹕   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為二光﹐號者為五行。……故《乾鑿度》雲﹕“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白虎通義》根據《易緯‧乾鑿度》來講夭地生成論﹐認為先有“太初”﹐這是氣之始﹐然後有“太始”、“太素”。《白虎通義》同緯書一樣﹐雖然也講了不少“氣”、“元氣”﹐但在讖緯和《白虎通義》的哲學體系裡“元氣”或“氣”都不是第一性的﹐而是由具有人格神的“天”、“地”所派生。“太素”為“質”之始﹐“太素”以前還有虛無寂寞的“太初”、“太始”兩個階段﹐《白虎通義》與《乾鑿度》都是講的由無生有的唯心主義體系。從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發展而為讖緯神學﹐一直到《自虎通義》的哲學體系正是一脈相承的。   “人”是受天命而生的﹐《白虎通義》說﹕“天命己使生也。”(《壽命》)但具體構成人的則是陰陽五行之氣。《白虎通義》根據緯書之說認為人的性情是受陰陽之氣所決定的。《白虎通義‧憎性篇》說﹕   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故《鉤命決》曰﹕情生於陰﹐欲以時念也﹔性生於陽﹐以就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   這說明人是由陰陽之氣所構成。因為人的性情也來源於陰陽二氣。性本子陽氣﹐陽氣溫熱和煦﹐流轉運行﹐所以“性”主於仁愛親和。“情”本於陰氣﹐陰氣寒冷凝聚﹐故“情”表現為貪欲斂財﹐以下引《鉤命決》為証﹐宋均注說﹕“陽氣主於流運﹐故仁﹔陰氣主於積聚﹐故貪也。”“性陽情陰﹐《孝經‧援神契》也是這樣講的﹐《援神契》雲﹕“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使。情生於陰﹐以計念﹔性生於陽﹐以理契。”(《太平御覽》卷886引《白虎通義‧性情篇》說﹕“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案《易緯‧乾鑿度》說﹕“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可見《白虎通義》均據緯書之說。   《白虎通義》中講的倫理道德也是出自讖緯。封建道德的總綱領是“三綱”﹐這個思想導源於韓非﹐而由漢代大儒董仲舒正式提出。《韓非子‧忠孝篇》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所謂“常道”就是綱﹐是不可變易的法則。董仲舒以儒學力中心為了維護漢王朝的統一的封建帝國﹐他吸取了法家、陰陽家各派的思想﹐熔為一爐。他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都是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但是陰道不能獨立﹐必定得附屬於陽﹐服從陽道。所以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都應該絕對服從﹐這是“天”之道﹐因此他正式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春秋繁露‧基義》)到了緯書和《白虎通義》裡進一步加以發展。《白虎通義‧三綱六紀篇》說﹕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又曰﹕“敬諸父兄﹐六紀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   君臣、父子、夫婦本是三對社會關系。董仲舒把這稱為“三綱”。《禮緯‧含文嘉》更確立了這三對關系中君、父、夫的主導地位。《白虎通義》根據《易‧系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互相配合﹐“故六人為三綱”﹐並且把三綱說成是“天地人之道”。(《三綱六紀》)証明這是永恆的法則﹐“紀”則是比“綱”低一級的道德標準。“三綱”說的提出確立了封建的君權、父權、夫權﹐它是封建倫理道德的總綱﹐其它的一些封建道德倫常都隸屬於這三大總綱之下。所以苟悅說﹕“仁義之大體﹐在於三綱六紀。”(《漢紀‧成帝紀》)三綱說由董仲舒提出﹐而其理論闡述和體系的完成則在緯書和《白虎通義》裡。三綱說的實質是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在維護封建社會秩序上起著積極作用﹐所以為歷代帝王和封建統治者所提倡。   《白虎通義》大量援據讖緯﹐明顯的稱引讖緯就達二十余處﹐至於“稽合圖讖”﹐運用讖緯之說就更多了。例如《白虎通義‧天地篇》說﹕“天者何也﹖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鎮也。”案《春秋。說題辭》雲﹕“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經緯。”(《爾雅‧釋天》疏引《天地篇》說﹕“地者易也﹐萬物懷任﹐交易變化。”據《春秋‧元命包》雲﹕“地者易也﹐萬物懷任﹐交易變化﹐含吐應節。”(《藝文類聚》卷6引)兩相比較﹐可見《白虎通義》雖未明引讖緯而實際上是用緯書說。這類情況在《白虎通義》裡是很普遍的。把《白虎通義》與讖緯作一對照﹐“百分之九十的內容出於讖緯”(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2卷229頁)。俄緯神學是東漢王朝的統治思想﹐它是代表“天”(上帝)的意志﹐因之其地位在五經之上。這點從《白虎通義》裡可以看出。在《白虎通義》引証經典﹐凡有經有緯的﹐往往是先引讖緯﹐後引經書﹐例如﹕   《白虎通義‧誅伐》﹕“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閉關﹐商旅不行何﹖此日陽氣微弱﹐……扶助微氣﹐成萬物也。故《孝經讖》曰﹕‘夏至陰氣始動﹐冬至陽氣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可見它先讖後經。《白虎通義》的宗教神學體系﹐直接出自讖緯。如講社稷﹐見於《孝經‧援神契》﹔講五祀﹐見於《禮緯‧含文嘉》﹔講封禪﹐見於《孝經‧鉤命決》﹔而其核心則在論証君權神授說。它認為受命的帝王君主都是“聖人”﹐聖人都是“天”生的﹐所以每一個帝王的出世都有一系列神靈顯示的預兆﹐帝王從誕生到登上皇帝的寶座都有不同凡響的神的啟示和安排﹐這就是讖緯神學中的感生、異貌、受命、符瑞、封禪等一整套的神學儀范。所以說《白虎通義》中的神學體系和神學內容正是對讖緯神學的繼承和肯定。 四、讖緯的輯佚和研究   讖緯秘魏晉以後屢遭禁絕﹐隋唐時已大量散失﹐《隋書‧經籍志》著錄讖緯尚有13部92種﹐到了新舊《唐書》僅存鄭玄、宋均二家所注讖緯9部84種。到了宋末﹐馬端臨在《文獻通考‧經籍考》裡唯存《易緯》8捉和《禮‧含文嘉》一種﹐其余亡佚殆盡。所以到了元朝明朝才有人注意讖緯的選輯工作。到了清代輯佚書的工作就由六藝附庸﹐蔚為大國﹐成為古籍整理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   明清兩代關於讖緯的輯佚有十余家﹐而以明代孫□的《古微書》為最早的一部。孫□系湖南華容人﹐字子雙﹐號賁居子﹐一號雙甫。《古微書》共36卷﹐所輯讖緯共63種。其特點是﹐對於所輯的讖緯篇目大抵都有解題﹐隻有極少數未加解說。最大的缺點是所輯讖緯文字均不注出處﹐使人難於稽考核實﹕其次是對緯書的概念及緯書的范圍不太明確﹐因此把講五行災異的《洪范五行偉》也輯入《尚書緯》中。《古微書》是明清以來讖緯輯佚的第一部著作﹐《四庫提要》對其評價校高。   清代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易緯》八種。《易緯八種》現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四庫全書》和《古經解匯函》本。   清代讖緯的輯佚﹐主要有下列五種書﹕ 1.殷元正《集緯》 隻有抄本流傳﹐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均藏有此書抄本。上海抄錄不全。《集緯》所收共133種﹐在讖緯輯本中算是種類最多的。 2.趙在翰《七緯》38卷 其特點是恪遵《四庫提要》之說﹐嚴格區分讖緯﹐不僅河洛雜讖一概擯棄﹐連《論語讖》也不收入。對各種緯書﹐均按篇目分別輯錄﹐每條佚文均注明出處﹐各緯敘目於每一緯名皆解說其命名旨意﹐是極謹嚴的一部輯佚書。 3.黃奭《漢學堂叢書》(1934年江都朱長圻又據甘泉黃氏原版補刊印和行稱《黃氏逸書考》) 也沿襲《四庫提要》之說區別讖緯﹐所輯均注出處﹐並將《清河郡本緯書》采入。《清河郡本緯書》今不可見﹐唯賴此書存其遺文﹐尤其值得珍視。 4.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及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 馬氏所輯讖緯詳注出處﹐對每篇讖緯篇題有孫□解說者均加以援引﹐間亦自撰篇目敘錄﹐較《古微書》已大勝一籌。王仁俊《續編》本馬氏體例﹐加以續補﹐但精審不及馬氏。 5.喬鬆年《緯捃》14卷 在孫□《古微書》基礎上重輯。所輯讖緯總共131種﹐所輯佚文每條均注明出處﹐意在補孫書之遺漏﹐糾孫氏之違失。 日本學者安居香山與中村璋八編輯《緯書集成》﹐於1964年印成油印本8冊征詢意見﹐經過加工修訂﹐70年代以來﹐《重修緯書集成》正式出版。《重修緯書集成》是明清以來讖緯輯佚書的總結﹐也可以說是一部讖緯集大成的編纂。其特點是﹕(1)搜羅完備。它以《緯捃》為底本﹐參校了《說郛》、《古微書》、明楊喬岳《緯書》、林春溥《古書拾遺》、劉學寵《諸經緯遺》、殷元正《集緯》、趙在翰《七緯》、《玉函山房輯佚書》與《漢學堂叢書》等9種讖緯的輯佚書﹐並且還補充了中國、日本資料中為上列諸書所漏輯的讖緯佚文﹐可謂搜羅完備。(2)《重修緯書集成》對於所輯讖緯各條均注明“出典”﹐並作了些校核﹐於文字異同作了校勘記﹐載於各條之上便於參考。(3)《重修緯書集成》於每冊末都有詞目索引﹐便於檢索。 -- 但是從幾何學的角度來看﹐豈非比物理學要吃虧﹖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