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全文及大意   1.教於幼正大光明﹐檢於心憂勤惕厲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功夫。   【大意】   教導晚輩要從幼年開始﹐培養他們凡事應有正直、寬大、無所隱藏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思想﹐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   2.交遊要學友之長﹐讀書必在知而行與朋友交遊﹐須將他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對聖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大意】   和朋友交往共遊﹐必須仔細觀察他的優點、長處﹐用心地學習﹐才能領受到朋友的益處。對於古聖先賢所留下的話﹐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真正體味到了書中的涵義。   3.勤以補拙﹐儉以濟貧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隻要勤。   【大意】   貧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隻要力求節儉﹐總是還可以過的。天性愚笨也沒有什麼關系﹐隻要自己比別人更勤奮學習﹐總是可以跟得上別人的。   4.話說平常卻穩當﹐為人本分常快活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大意】   既安穩又妥當的言語﹐經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驚奇的話﹐所以喜歡聽這種話的人並不多。一個人能安守本分﹐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隻可惜能夠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5.處事、讀書之道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大意】   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多替別人著想﹐看看是否會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讀書卻必須自己切實地用功﹐因為學問是自己的﹐別人並不能代讀。   6.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大意】   一個“信”字是吾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隻要是人﹐都不可沒有信用。一個“恕”字﹐是與他人交往時重要的品德﹐因為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能推己及人﹐便不會做出對不起他人的事﹐於己於人皆有益﹐所以值得終身奉行。   7.不因說話而殺身﹐勿為積財而喪命人皆欲會說話﹐蘇秦乃因會說話而殺身﹐人皆欲多積財﹐石崇乃因多積財而喪命。   【大意】   人都希望自己有極佳的口才﹐但是戰國的蘇秦就是因為口才太好﹐才會被齊大夫派人暗殺了。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積存很多財富﹐然而晉代的石崇就是因財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來殺身之禍。   8.嚴可平躁﹐敬以化邪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大意】   最好以嚴格的態度對待小孩子﹐教導他們﹐因為小孩子頑皮、毛躁﹐不能安下心來﹐嚴格的態度可以壓抑他們浮動的心﹐使他們安靜地學習。對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謹慎的心對待他﹐因為小人心思邪曲﹐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想保有我們對他的尊重﹐而放棄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謹慎的態度和他相處﹐至少不會蒙受其害﹐所以說謹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9.善謀生者﹐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不必利於己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恆業﹐而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   【大意】   長於維持生計的人﹐並不是有什麼新奇的花招﹐隻是使家中年紀無論大小﹐事情無分內外﹐每個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恆地將分內的事完成。這樣做雖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卻能在穩定中成長。長於辦理事務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隻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與不可行處加以判斷﹐訂立一個辦理的規則和程序﹐而且﹐不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10.名利不可貪﹐學業在德行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學業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大意】   得到不該得的名聲和利益﹐當初以為是幸運﹐終究會成為災害﹔最難以忍耐的貧窮和困厄﹐若能咬緊牙關忍耐度過﹐最後一定會苦盡甘來。人的資質高低﹐在於對任何事是否盡心而有信用﹐並不在於善用機變﹐心理與心思巧妙﹐而主要在於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11.古樸君子力挽江河﹐名節之士光爭日月風俗日趨於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之大人﹐光爭日月。   【大意】   社會的風氣日漸奢侈浮華﹐這種現象癒來癒變本加厲﹐一直沒有改善的跡象﹐真希望能出現一個不同於流俗而又質樸的才德之士﹐大力呼吁﹐改善現有的奢靡風氣﹐使社會恢復原有的善良質樸﹔世人已逐漸失去清廉知恥的心﹐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完全不知廉恥﹐如何才能出現一位重視名譽和氣節的有德之士﹐喚醒世人的廉恥心﹐作為世人的榜樣呢﹖   12.心正則神明見﹐耐苦則安樂多人心統耳目官骸﹐而於百體為君﹐必隨處見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兩眉為草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大意】   心統治著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說是身體的主宰﹐一定要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見聞言行不致出錯。人的臉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若將兩眉當作是部首的草頭﹐把兩眼看成一橫﹐鼻子為一豎﹐下面承接著口﹐恰巧是一個“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於樂﹐沒有安閒逸樂的時候。   13.人世滄桑﹐在人在天伍子胥報父兄之讎﹐而郢都滅﹐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生﹐樑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大意】   春秋時的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誓言滅楚﹐終於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屍。而當時的申包胥則發誓保全楚國﹐終於獲得了秦軍救援﹐使楚不致滅亡。由此可見﹐人隻要決心去做﹐一定能辦得到。秦始皇滅東周那一年﹐滅秦立漢的劉邦也出生了﹔樑武帝滅南齊的那一年﹐侯景歸降樑武帝﹐可後來又反叛樑朝。可見天理循環﹐報應不爽。   14.有才者如渾金璞玉﹐為學者如行雲流水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大意】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於修養﹐不露鋒芒﹐就如未經提煉、琢磨的金玉一般﹐雖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內涵價值了。做學問一定不可間斷﹐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飄浮的行雲﹐永遠不停地前進。   15.積善袪殃﹐積財遺禍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昧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大意】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留給子孫許多的德澤﹔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遺留給子孫的隻是禍害。可見﹐多做好事﹐為子孫留些後福﹐這才是為子孫長遠著想。賢能卻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容易使他不求上進而耽於享樂﹔愚笨卻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隻有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罷了。由此可知﹐將金錢留給子孫﹐無論子孫賢或不賢﹐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16.教子嚴成德﹐勿以財累己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見有弟子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較為上達﹐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其感尤速﹔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大意】   常見對待子孫十分嚴格的﹐子孫比較容易成為有才德的人﹔對子孫太過寬容的﹐子孫的德行大多敗壞﹐這完全是由於父兄教育的關系。又見到有些後輩原來十分聰明﹐卻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魯﹐倒成為品德很好的人﹐這就在於父兄的栽培教養了。一個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總是因為無法將一個“利”字看破﹔而學問之所以不長進﹐就是因為偷懶不精煉的緣故。所以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權威﹐那麼﹐要感化眾人趨於正道就很快了。財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處於不太平的時代﹐錢財的拖累就更嚴重了。   17.讀書無論資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貧賤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苟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大意】   讀書不論天賦的資質高或是低﹐隻要能夠用功﹐不斷地學習﹐遇有疑難之處肯向人請教﹐任何事都把它想個透徹為什麼會如此﹐終有一天能夠通曉書中的道理﹐無所滯礙。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怕自己出身貧窮低微的家庭﹐隻要為人忠實敦厚﹐做事穩重踏實﹐所行所為沒有一絲隨便或違背道義之處﹐便足以為家鄉的父老所看重﹐而成為眾人的榜樣。   18.鄉願盡盜德﹐鄙夫不知德孔子何以惡鄉願﹐隻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隻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人心腸。   【大意】   孔子為什麼厭惡“鄉願”呢﹖因為他隻是表面上看來忠厚廉潔﹐其實內心裡並不如此﹐可見得這種人虛偽矯飾﹐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為什麼厭棄“鄙夫”呢﹖因為他凡事不知從大體著想﹐隻知為自己個人的利益斤斤計較﹐得失心太重﹐是個不知人生精神內涵的俗物。   19.勿為私己打算精明﹐要培子孫樸實渾厚打算精明﹐自謂得計﹐然敗祖父之家聲者﹐必此人也﹔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大意】   凡事都斤斤計較﹐毫不吃虧的人﹐自以為很成功﹐但敗壞祖宗的良好名聲的﹐必定是這種人。誠實儉樸而又敦厚的人﹐剛開始雖然不見他有什麼奇特的表現﹐然而使子孫能夠有一種純厚之氣﹐歷久不衰的﹐必定是這個人。   20.明辨是非方能決斷﹐不忘廉恥身自高潔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   【大意】   心中能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能毫不猶豫地決定該怎麼辦﹔人能不忘記廉恥心﹐在社會上為人處世﹐自然就不會做出任何卑鄙污穢的事。   21.明辨愚和假﹐識破姦惡人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來﹔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途﹐不無姦惡人藏其內。   【大意】   有一種忠心被人視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種孝行被人視為愚行﹐那就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兩個字﹐太過聰明的人是做不來的。同樣地﹐仁和義的行為中﹐也有虛偽的“假仁”和“假義”﹐由此也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說的仁義之士中﹐不見得沒有姦險狡詐的人。   22.權勢之途如煙如雲﹐姦邪之輩謹神謹鬼權勢之途﹐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姦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鬼神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大意】   有權有勢的人﹐雖然在至親好友的面前﹐也要賣弄他的權勢作威作福﹐哪裡知道權勢是不長久的﹐就如煙散雲消一樣容易﹗姦險邪惡之徒﹐即使在太平無事的日子裡﹐也會為非作歹一番﹐哪裡曉得天地間終是有鬼神在暗中默佑的﹐邪惡的行為終歸要失敗﹗   23.不為富貴而動﹐時以忠孝為行自家富貴﹐不著意裡﹐人家富貴﹐不著眼裡﹐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大意】   自身富貴顯達了﹐並不將它放在心中﹐刻意去顯示自己高人一等﹔別人富貴了﹐也不將它放在眼裡﹐產生嫉妒羨慕之心﹐這要何等的胸懷和氣度﹗   古代的人﹐常常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不敢忘記要去實踐它。現在的人﹐雖不如古人那麼敬謹﹐卻也對他人忠孝的行為﹐能毫不吝惜地加以稱道﹐時常去提倡它。這又要何等的抱負和度量﹗   24.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有過由改不失正道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聖人不責人無過﹐帷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大意】   為人君王絳牷撞F徊恢劣諳鋁□腥碩嘍嚳派□□□且膊換崳拊滴薰實乩納鄙□椋□蛭□庋□遼倏梢越倘稅□□□□男悅□J□瞬換嵋□筧艘歡u環復恚□皇怯脢髦址椒a□□賈諶爍惱□砦□男形□□蛭□揮腥□耍□拍蓯怪諶說男撓啥褡□疲□尚暗雷□□□饋?   25.不論禍福而處事﹐平正精詳為立言大丈夫處世﹐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大意】   有志氣的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隻問如何做是對的﹐並不問這樣做為自己帶來的究竟是禍是福﹔讀書人在寫文章或著書立說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立論要公平公正﹐若能更進一步去要求精要詳盡﹐那就更可貴了。   26.不求空讀而要務實求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之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大意】   存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的人﹐無法享受到琴棋書畫的樂趣﹔講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者﹐不能沒有經世濟民的才學。   27.遇事勿躁﹐淡然處之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要亦無多﹔帷靜而鎮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大意】   蠻橫而不講理的婦人﹐任她哭鬧、惡口罵人﹐因為她也不過那些花樣﹐隻要定思靜心﹐不去理會﹐她自覺沒趣﹐自然會終止吵鬧。好說人是非、顛倒黑白的人﹐不斷地以言辭來侵害我們﹐自己似乎已經被他逼得走投無路了﹐你如果不放在心中﹐對那些誹謗的言語﹐聽而不聞﹐那麼他自然會停止無益的言辭。   28.救人於危難﹐脫身於牢籠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大意】   肯費心費力去救助陷於苦難中的人﹐便如同菩薩再世。能不受社會人情的束縛﹐超然於俗務之外的人﹐便足以稱之為最傑出的人。 ﹛@?29.待人要平和﹐講話勿刻薄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大意】   脾氣性情怪僻或是執拗的人﹐多半是短命的人。講話總是過於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斷定他沒有什麼福分。   30.千裡之途始於足下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污﹐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大意】   一個人的志氣不能不高﹐如果志氣不高﹐就容易為不良的環境所影響﹐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那麼便會舍棄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遙遠不可達的目標﹐很難有什麼成就。   31.貧賤不能移﹐富貴要濟世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於人者為辱﹔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民為榮。   講大經綸﹐隻是實實落落﹔有真學問﹐決不怪怪奇奇。   【大意】   貧窮與地位卑下﹐並不是可恥的事﹐可恥的是因為貧窮或卑下﹐便去諂媚奉承別人﹐想求得一些卑微的施舍﹔富貴也不是什麼十分光榮的事﹐光榮的是富貴而能夠幫助他人﹐有利於世。講經世治國的學問﹐必然明白實在﹔真正有學問﹐決不會高談怪誕不經的言論。   32.橋梓花萼﹐以物喻理﹐秀才孝廉﹐求名副實古人比父子為喬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敦倫者﹐當即物窮理也﹔今人稱諸生曰秀才﹐稱貢生曰明經﹐稱舉人曰孝廉﹐為士者﹐當顧名思義也。   【大意】   古時候的人﹐把父子比喻為喬木和梓木﹐把兄弟比為花與萼﹐將朋友比為芝蘭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倫的人﹐由萬物的事理便可推見人倫之理。   現在的人稱讀書人為“秀才”﹐稱被舉薦入太學的生員為“明經”﹐又叫舉人為“孝廉”﹐讀書人應顧名思義﹐明白自己應具有的修養學問。   33.身教重於言教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無庸徒事言詞也。君子有過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大意】   父輩兄長有好的行為﹐晚輩學來可能學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長輩有不好的行為﹐晚輩倒是一學就會﹐沒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長輩教晚輩﹐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行為來率領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學得好﹐而不是隻在言辭中白費工夫﹐不能以身作則。有道德的人行為若稍有超過或偏失之處﹐一些無德之人因為嫉妒﹐一定無法容忍而群起攻擊。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過失﹐小人也不見得能容他。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無道德的小人相處時﹐一定要平心靜氣地對待他們﹐不可過於急切地責罵他們。   34.守身不羞於父母﹐創業勿貽害子孫守身不致妄為﹐恐貽羞於父母﹔創業還需深慮﹐恐貽害於子孫。   【大意】   一個人潔身自愛而不敢胡作非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為﹐會使父母蒙羞。開始創立事業時﹐更要深思熟慮﹐仔細選擇﹐以免將來危險降臨到子孫頭上。   35.待人不可勢利﹐習業萬勿粗心無論做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   【大意】   無論做哪一種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貧愛富﹐以財勢來衡量人的習氣。   無論從事哪一種事業﹐總不可有輕率不定的心思。   36.莫夜郎自大﹐要奮發圖強知道自家是何等身分﹐則不敢虛驕矣﹔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場﹐則可以發憤矣。   【大意】   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身分﹐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不發奮圖強的後果竟是如此慘淡﹐就蜂撚旰寁苤播I□□Ψ芊Ⅰ?   37.吃一塹長一智﹐莫到江心補漏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於警勵也﹔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復振﹐勢成於因循也。   【大意】   一個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災禍憂患的打擊﹐一定可以再重整旗鼓﹐因為突來的災害使他產生警戒心與激勵心。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一個團體逐漸衰敗﹐就很難指望會重新振作起來﹐因為一些守舊規矩的心性已經養成﹐很難再改變了。   38.壽有盡時天無盡﹐富貴有定學無定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大意】   天地永遠存在﹐無窮無盡﹐然而人的生命卻很有限﹐隻要逝去一天﹐生命就短少一天。人的榮華富貴乃命運注定﹐然而學問知識則不是如此﹐隻要用功一分﹐知識便增長一分。   39.做事要問心無愧﹐創業需量力而行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大意】   做任何事﹐是好是壞有時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和憑據﹐隻求問心無愧。創立事業的時候﹐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應付。   40.作文做人要平正﹐人品心術勿矯飾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大意】   如果一個人不能平心靜氣地待人處世﹐那麼﹐就可以斷定他在學問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麼值得效法的地方。一個人的言語如果虛偽不實﹐那麼﹐無論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現得多崇高﹐一樣令人懷疑。   41.謹守拙﹐慎交友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大意】   把聰明用錯了地方﹐不如一輩子謹守愚拙﹐至少不會出錯。不加選擇地交朋友﹐倒不如整日閉門讀書。   42.放眼讀書﹐立根做人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根。   【大意】   看書必須要放開心胸﹐才可能接受並判斷新的觀念。做人要站穩自己的立場和把握住原則﹐才是一個真正的具有見地、不隨波逐流的人。   43.持身貴嚴﹐處事貴謙嚴近乎矜﹐然嚴是正氣﹐矜是乖氣﹔故持身貴嚴﹐而不可矜。謙似乎諂﹐然謙是虛心﹐諂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諂。   【大意】   莊重有時看來像是傲慢﹐然而莊重是正直之氣所使然﹔傲慢卻是一種乖僻的習氣﹐所以律己最好是莊重﹐而不要傲慢。謙虛有時看來像是諂媚﹐然而謙虛是待人有禮不自滿﹐諂媚卻是因為有所求而討好對方﹐所以處世應該謙虛﹐而不可諂媚。   44.財要善用﹐祿要無愧財不患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大意】   不要憂患得不到錢財﹐隻怕得到財富後不能好好地使用。官祿、福分也是如此﹐不要擔憂它不降臨﹐而應該擔心能不能無愧於心地得到它。   45.交朋友求益身心﹐教子弟重立品行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大意】   交朋友為了增加自己的面子﹐不如交朋友為了有益身心。教自己的孩子求得榮華富貴﹐不如教導他們樹立好的品行。   46.君子重忠信﹐小人徒心機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落得為君子﹔小人處世﹐盡設機關﹐而鄉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大意】   君子做事﹐但求盡心盡力﹐忠誠信實﹐婦人小孩都對他極為尊重﹐所以﹐君子之為君子並不枉然。小人在社會上做事﹐到處設計、玩花恁慼撥噩牏x碩運□紀吮莧□幔□睦鍤□直善□□R虼耍□∪朔丫×誦幕□□駁貌壞階鷸兀□前鬃雋誦∪恕?   47.對己要嚴﹐對人要寬求個良心管我﹐留些余地處人。   【大意】   希望自己有一顆良善的心﹐使自己時時不違背它。為別人留些退路﹐讓別人也有容身之處。   48.慎言、潔身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大意】   一句話就可以招來大禍﹐所以古人言談十分謹慎﹐不敢胡亂講話﹐以免招來殺身毀家的大禍。一件錯事足以使一生清白的言行受到污辱﹐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錯事﹐會讓自己終身抱憾﹗   49.處橫逆而不校﹐守貧窮而坐弦顏子之不較﹐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大意】   遇到有人冒犯時﹐顏淵不與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這是君子在遇人蠻橫不講理時的自處之道。在貧賤時﹐子貢不去阿諛富者﹐子思則依然彈琴自娛﹐完全不把貧困放在心上﹐這是君子在貧窮中仍能自守的方法。   50.白雲山岳皆文章﹐黃花鬆柏乃吾師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岳﹐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鬆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大意】   觀賞紅霞時﹐領悟到它的明亮而又燦爛﹔觀賞白雲時﹐欣賞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態﹔觀賞山岳時﹐體認到它靈秀高拔的氣概﹔觀看大海時﹐領悟到它的廣大無際。因此﹐隻要用心體會﹐那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好文章。面對綠竹時﹐能學習到待人應虛心有禮﹔面對菊花時﹐能學習到處亂世應有的高風亮節﹔面對鬆柏時﹐能學習到處逆境時應有的堅韌不拔的精神﹔而在面對芷蘭香草時﹐能悟到人的品格應芬芳幽遠﹐那麼在遊玩與觀賞之中﹐沒有一個地方不值得我們學習﹐處處皆是良師益友。   51.行善人樂我亦樂﹐姦謀使壞徒自壞行善濟人﹐人遂行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逞姦謀事﹐事難必其穩便﹐可惜他徒自壞心。   【大意】   做好事幫助他人﹐他人因此而得到安逸保全﹐自己也會感到十分愉快。   使用姦計﹐費盡心力圖謀﹐事情也未必就能穩當便利﹐隻可惜他姦計不成﹐徒然擁有壞心腸。   52.以人為鏡吉兇可鑒﹐小河不察亦可覆舟不鏡於水﹐而鏡於人﹐則吉兇可鑒也﹔不蹶於山﹐而蹶於垤﹐則細微宜防也。   【大意】   如果不以水為鏡﹐而以人為鏡來反照自己﹐那麼﹐許多世界上的事情的吉兇禍福便可以明白了。在高山上不易跌倒﹐在小土堆上卻易跌倒﹐由此可知﹐癒是細微小事﹐癒要謹慎小心。   53.知足者﹐得其樂凡事謹守規模﹐必不大錯﹔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大意】   凡事隻要謹慎﹐守著一定的規則與模式﹐總不致於出什麼大的差錯。一輩子隻要衣食無憂﹐家境便可算是中等水平了。   54.休爭閒氣處事良方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大意】   對人對事不能忍受麻煩﹐是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對任何事情都能夠抱著寧可吃虧的態度﹐便是處理事情最好的方法。   55.讀書自有樂﹐為善不邀名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大意】   把讀書當作是終生事業的人﹐就該懂得由讀書中得到樂趣。抱著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要求得“善人”的名聲。   56.謙虛美德矣知往日所行之非﹐則學日進矣﹔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大意】   知道自己過去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那麼學問就能日漸充實。看到他人可學習的地方很多﹐自己的道德也必定逐日增進。   57.敬人者人恆敬之﹐靠他人莫若靠己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大意】   敬重他人﹐便是敬重自己﹔依賴他人﹐倒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58.學長者待人之道﹐識君子修己之功見人善行﹐多方讚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聞人譽言﹐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大意】   見到他人有良善的行為﹐多多地去讚揚他﹔見到他人有過失的行為﹐也能多多地去提醒他﹐這是年紀大的人處世的方法。聽到他人對自己有讚美的語言﹐就更加勤奮勉勵﹔聽到他人誹謗自己的話﹐則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這是有道德的人修養自己的功夫。   59.奢侈慳吝俱可敗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奢侈足以敗家﹔慳吝亦足以敗家。奢侈之敗家﹐猶出常情﹔而慳吝之敗家﹐必遭奇禍。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猶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是大兇。   【大意】   浪費足以使家道頹敗﹐吝惜也同樣使家道頹敗。浪費而敗家﹐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預料﹔而吝惜的敗家﹐卻常常是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災禍。愚笨足以使事情失敗﹐但太過精明能幹也足以使事情失敗。愚笨的人壞事﹐隻是個小過失﹔精明的人壞事﹐事情就很嚴重了。   60.安分守成﹐不入下流種田人﹐改習塵市生涯﹐定為敗路﹔讀書人﹐幹與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大意】   種田的人﹐改學做生意﹐一定會失敗﹔讀書的人ㄐ潭馦L閃俗□盤嬡舜蜆偎鏡娜耍□犯癖閎漲饗鋁鰲?   61.物質享受要知足﹐德業追求無止境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慚矣。   【大意】   常想到有些人的環境還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運也比自己差﹐就應該知足。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學問也比我淵博﹐便應該感到慚愧。   6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   舍不得錢﹐不能為義士﹐舍不得命﹐不能為忠臣。   【大意】   讀《論語‧子路篇》公子荊那一章﹐可以讓富有的人效法﹔讀《論語‧季氏篇》有關齊景公那一章﹐可以使貧窮的人努力奮鬥。如果舍不得金錢﹐不可能成為義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為忠臣。   63.富貴必要謙恭﹐衣祿務需儉致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方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   【大意】   財富與顯貴﹐都容易招來禍害﹐一定要誠實寬厚待人﹐謙虛恭敬地自處﹐方不會發生災禍。一個人一生的福祿都有定數﹐一定要節用儉省﹐方能使福祿更長久。   64.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市之間﹐已分天堂地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見庸愚之輩﹐不隔聖域賢關。   【大意】   做好事得到好報﹐做惡事得到惡報﹐由此可見﹐不必等到來世﹐在人間便能見到天堂與地獄的分別了。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並不被拒絕在聖賢的境地之外。   65.要心平氣和處世﹐勿設計機巧害人和平處事﹐勿矯俗以為高﹔正直居心﹐勿設機以為智。   【大意】   為人處事要心平氣和﹐不要故意違背習俗﹐自鳴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剛直﹐不要設計機巧﹐自認為聰明。   66.要救世﹐勿避世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嵇阮之逾閒﹔聖人以悲憫為心﹐不敢沮溺之忘世。   【大意】   讀書人應該以鑽研聖人之教為樂事﹐怎能像嵇康、阮籍等人﹐逾越規范﹐恣意放盪﹖聖人抱著悲天憫人之胸懷﹐關心民生的疾苦﹐並不效法長沮、桀溺的避世獨居﹐不理世事。   67.勤儉安家久﹐孝悌家和諧縱容子孫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專教子孫謀利﹐其後必至爭貲財而傷骨肉。   【大意】   放縱子孫隻圖取眼前的逸樂﹐子孫以後一定會沉迷於酒色﹐敗壞門風。   專門教子孫謀求利益的人﹐子孫必定會因爭奪財產而彼此傷害。   68.忠厚足以興業﹐勤儉足以興家謹守父兄教條﹐沉實謙恭﹐便是醇潛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為悠久人家。   【大意】   謹慎地遵守父兄的教誨﹐待人篤實謙虛﹐就是一個敦厚的好子弟。不擅自刪改祖宗留下的教訓和做人做事的方法﹐能厚道勤儉地持家﹐家道必能歷久不衰。   69.知蓮朝開而暮合﹐悟草春榮而冬枯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鑒之。   草春榮而冬枯﹐至於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大意】   蓮花早晨開放﹐到夜晚便合起來﹐到了不能再合起來時﹐就是要凋落的時候了。富貴而不知收斂的人﹐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而知道收斂。春天時﹐草木長得很茂盛﹐到冬天就幹枯了﹐等枯萎到極處時﹐又到了草木再度發芽的春天了。身處窮困的境地而有志奮起的人﹐也應該以這一點自我勉勵。   70.自伐自矜必自傷﹐求仁求義求自身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可為大戒﹔仁字從人﹐義(羲)字從我﹐講人講義者﹐不必遠求。   【大意】   伐字的右邊是“戈”﹐矜字的左邊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殺傷之意﹔從這兩個字﹐自夸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極大的譬惕﹔仁字的旁邊是“人”﹐義字的下邊是“我”﹐可見得要講仁義﹐並不在遠處﹐隻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實行。   71.貧寒也須苦讀書﹐富貴不可忘稼穡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稼穡艱辛。   【大意】   縱使家境貧窮困乏﹐也要讓子弟讀書﹔雖然是個富貴人家﹐也不可忘記耕種收獲的辛勞。   72.勤儉蘊育廉潔﹐艱辛煉鑄偉人儉可養廉﹐覺茅舍竹籬﹐自饒清趣﹔靜能生悟﹐即鳥啼花落﹐都是化機。   一生快活皆庸福﹐萬種艱辛出偉人。   【大意】   勤儉可以修養一個人廉潔的品性﹐就算住在竹籬圍繞的茅屋﹐也有它清新的趣味﹔在寂靜中﹐容易領悟到天地之間的道理﹐即使鳥兒鳴啼﹐花開花落﹐也都是造化的生機。能一輩子快樂無憂地過日子﹐這不過隻是平凡人的福分﹔經歷萬種艱難困苦﹐才能成就一個偉人。   73.存心方便無財也能濟世﹐慮事精詳愚者也成能人濟世雖乏資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大意】   雖然沒有金錢財貨幫助世人﹐但是﹐隻要處處給人方便﹐便是一位有德的長者﹔雖然天生的資質不夠聰明﹐但是﹐考慮事情卻能處處清楚詳細﹐就是一個能幹的人。   74.閒居常懷振卓心﹐交友多說切直話一室閒居﹐必常懷振卓心﹐才有生氣﹔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風。   【大意】   炵V14喲κ保□歡ㄒ□背﹔匙挪呃□穹艿男鬧荊□拍苡謝釔門畈□鈉□蟆?   和別人相處時﹐要多說實在而正直的話﹐方才顯出古人處世的風范。   75.有才若無﹐有德若虛﹔富貴生驕﹐奢淫敗俗觀周公之不驕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觀顏子之若無若虛﹐為學豈容自足。   門戶之衰﹐總由於子孫之驕惰﹐風俗之壞﹐多起於富貴之奢淫。   【大意】   周公制禮作樂﹐是周朝的聖人﹐但是他卻不因為自己的才德﹐而對他人有驕傲和鄙吝的心。有才能的人﹐哪裡可以自以為了不起呢﹖顏淵是孔子的門生﹐他卻“有才若無﹐有德若虛”﹐不斷虛心學習﹐求學問哪裡可以自以為滿足呢﹖一個家族的衰敗﹐總是由於子孫的驕傲懶惰﹐而社會風俗的敗壞﹐多是由於大家過度的奢侈浮華。   76.凝浩然正氣﹐法古今完人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鐘﹐鬼神亦為之呵護﹐聖經賢傳﹐乃古今命脈所系﹐人物悉賴以裁成。   【大意】   孝子和忠臣﹐都是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凝聚而成﹐所以連鬼神都加以愛惜保護﹔聖賢的經典書籍﹐是從古至今﹐維系社會人倫的命脈﹐所有的忠臣、孝子、賢人、志士﹐都是靠著讀聖賢書﹐效法聖賢的行為﹐而成為偉人的。   77.一生溫飽而氣昏志惰﹐幾分饑寒則神緊骨堅飽暖人所共羨﹐然使享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饑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分饑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大意】   人人都羨慕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盡物質飽暖的生活﹐而精神卻昏昧怠惰﹐那又有什麼作為呢﹖忍受饑寒是人們最不願意的事﹐但是﹐饑寒卻能策勵人的志氣﹐使人精神抖擻﹐骨氣堅強﹐這樣才能承擔重任。   78.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愁煩中具瀟灑襟懷ㄐ慼慼撥蔭姿穜斃P話得鏈□□餉魘瀾紓□誦募窗茲漲□□?   【大意】   在愁悶煩惱中﹐若具有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那麼﹐心情便能如徐徐春風般一團和氣。在昏暗不明的環境裡﹐若能保有光明的心境﹐內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無染。   79.裝腔作勢百為皆假﹐不切實際一事無成勢利人裝腔作調﹐都隻能在體面上舖張﹐可知其百為皆假﹔虛浮人指東畫西﹐全不向身心內打算﹐定卜其一事無成。   【大意】   勢利的人喜歡裝模作樣﹐隻知道在表面上舖揚﹐由此可以看透他所作所為都是虛假的。不切實際的人言不及義﹐東拉西扯﹐完全不從自己的內心下功夫﹐可以料定他什麼事都無法完成。   80.心胸坦盪可見光明境界﹐涵養正氣做到勿忘勿助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功夫。   【大意】   由安貧知足、與世無爭、不陷害別人、不貪取錢財的態度﹐可以看到一個人心境的光明。在涵養的工夫上﹐既不要忘記聚集道義以培養浩然正氣﹐也不要因為正氣不充足﹐就想盡辦法幫助它生長。   81.求其理數亦難違﹐守其常變亦能御數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亦難違﹔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御。   【大意】   運數雖有一定﹐但君子隻求所做的事合理﹐若能合理﹐運數也不會違背理數。凡事雖然應該防止意外﹐但君子隻持守常道﹐隻要常道不失去﹐再多的變化也能御防。   82.和氣致祥驕者必衰﹐從善者昌為惡者棄和為祥氣﹐驕為衰氣﹐相人者不難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惡是兇星﹐推命者豈必因五行而定。   【大意】   平和就是一種祥瑞之氣﹐驕傲就是一種衰敗之氣﹐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並不困難。善良就坁吽撞o□穸揪褪切仔牽□忝□娜四睦鐨枰□湊瘴逍脅拍藶鄱霞□啄兀?   83.人生不可安閒﹐日用必須簡省人生不可安閒﹐有恆業﹐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儉德。   【大意】   人活在世上不可閒逸度日﹐有了長久經營業的事業﹐才能夠將放失的本心收回。平常花費必須簡單節省﹐杜絕奢侈的習性﹐正可以昭明節儉的美德。   84.秤心鬥膽成大功﹐鐵面銅頭真氣節成大事功﹐全仗著秤心鬥膽﹔有真氣節﹐才算得鐵面銅頭。   【大意】   能夠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靠著堅定的心志﹐以及遠大的膽識。真正有氣節的人﹐才可能鐵面無私﹐不畏權勢。   85.責人先責己﹐信己亦信人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大意】   隻責備自己﹐不責備他人﹐是遠離怨恨的最好方法。隻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是做事情失敗的主要原因。   86.無執滯心始通達事理﹐不做作氣還本來面目無執滯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氣﹐便非本色人。   【大意】   沒有執著滯礙的心﹐才是通達事理的人。有矯揉造作的習氣﹐便失了人的本色。   87.心為主宰﹐死留美名耳目口鼻﹐皆無知識之輩﹐全靠者心作主人﹔身體發膚﹐總有毀壞之時﹐要留個名稱後世。   【大意】   眼耳鼻口﹐都是不能思想的東西﹐完全依賴這顆心來作為它們的主宰。   身體肌膚﹐在我們死後都會腐敗毀損﹐總要留一個好名聲讓後人稱頌。   88.有生資更需努力﹐慎大德也矜細行有生資﹐不加學力﹐氣質究難化也﹔慎大德﹐不矜細行﹐形跡終可疑也。   【大意】   天生的資材很美好﹐如果不加以學習﹐脾氣性ゾd故嗆苣延興□慕齣摹?   隻在大行為上面留心謹慎﹐卻在小節上不加以愛惜﹐到底讓人對他的言行不能信任。   89.忠厚傳世久﹐恬淡趣味長世風之狡詐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末俗以繁華相尚﹐終覺冷淡處趣味彌長。   【大意】   世俗的風氣癒來癒流於狡猾欺詐﹐但是﹐忠厚的人誠懇踏實﹐他們的穩重質樸﹐永遠是眾人行事的模范。近世的習俗癒來癒崇尚奢侈浮華﹐不過﹐還是寂靜平淡的日子﹐更耐人尋味。   90.交友要交正直者﹐求教要求德高人能結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合名﹔肯親近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大意】   能與行為正直的人交朋友﹐這樣的人也必然會有很好的名聲﹔肯向德高望重的人親近求教﹐這樣的家庭必然常常有善事。   91.解鄰紛爭即化人之事﹐講說因果亦勸善之方為鄉鄰解紛爭﹐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為世俗談因果﹐使知報應不爽﹐亦勸善之方也。   【大意】   替鄉裡的鄰居解決紛爭﹐使他們和最初一樣友好﹐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俗的人解說因果報應的事﹐使他們知道“善有善報”和“惡有惡報”   的道理﹐這也是一種勸人為善的方法。   92.發達福壽空命定﹐努力行善最要緊發達雖命定﹐亦由肯做工夫﹔福壽雖天生﹐還是多積陰德。   【大意】   一個人的飛黃騰達﹐雖然是命中注定﹐卻也是因為他肯努力。一個人的福分壽命﹐雖然是一生下來便有定數﹐但仍然還是要多做善事來積陰德。   93.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大意】   心中常抱著仁心、孝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的行為﹐都不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為中應該最先做到的。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惡念頭﹐那麼﹐平常很不願做的事﹐現在做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因此﹐淫心是一切惡行的開始。   94.享受減幾分方好﹐處世忍一下為高自奉必減幾分方好﹐處世能退一步為高。   【大意】   對待自己﹐最好不要把自己侍候得太好﹔與世人相處﹐最好凡事能退一步想﹐才是聰明的做法。   95.持守本分安貧樂道﹐凡事忍讓長久不衰守分安貧﹐何等清閒﹐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   【大意】   能持守本分而安貧樂道﹐這是多麼清閒自在的事﹐然而喜歡興造事端的人﹐偏偏要自找煩惱。在事業極盛時﹐總要不驕不滿﹐凡事忍讓﹐才能保持長久而不衰退﹐而仗勢欺人的人﹐等於是自取滅亡。   96.境遇無常須自立﹐光陰易逝早成器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一吃飯本領﹔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大意】   人生中的環境和遭遇是沒有一定的﹐自己一定要謀求足以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才不致受困於環境。人的一生僅僅數十寒暑﹐很容易便逝去了﹐一定要及早訂立遠大志向和目標﹐在一定的期限內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97.河川學海而至海﹐苗莠相似要分清川學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大意】   河川學習大海的兼容並蓄﹐最後終能匯流入海﹐也能容納百川﹐所以﹐一個人追求學問與道德的心﹐也應該如此﹐永不止息。田裡的莠草長得很像禾苗﹐可它並不是禾苗﹐所以﹐深究事理的人不能沒有真知灼見﹐否則便容易被蒙蔽。   98.守身必謹嚴﹐恁憎k氳□詞厴□亟餮希□滄鬩糟尬嶸碚咭私渲□謊□男氳□矗□滄鬩岳畚嶁惱呶鷂□病?   【大意】   持守節操必須十分謹慎嚴格﹐凡事足以損害自己操守的行為﹐都應該戒除。要有寧靜寡欲涵養自己的心胸﹐凡是會使我們心靈疲累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99.有德不在有位﹐能行不在能言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大意】   一個人值得為人稱道﹐在於他有高尚的德性﹐而不在他有高貴的地位。   世人所相信的﹐是那些凡事都能實踐得很成功的人﹐並不是那些嘴裡講得好聽的人。   100.稱譽易而無怨言難﹐留田產不若教習業與其使鄉黨有譽言﹐不如令鄉黨無怨言﹔與其為子孫謀產業﹐不如教子孫習恆業。   【大意】   與其讓鄰裡對你稱讚有加﹐不如能讓鄉裡對你毫無抱怨。替子孫謀求田產財富﹐倒不如讓他學習可以長久謀生的事業。   101.先賢格言立身準則﹐他人行事又作規箴多記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閒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規箴。   【大意】   多多記住先聖先賢立身處世的訓辭﹐心中才會有正確的主見。旁觀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作為我們行事的法則。   102.身為重臣而精勤﹐面臨大敵猶弈棋陶侃運甓官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謝安圍棋別墅﹐其鎮定非學而能也。   【大意】   晉代的名臣陶侃﹐在閒暇的時候﹐仍然運磚修習勤勞﹐這種精勤的態度﹐是我們做得到的。晉代名將謝安﹐在面臨大敵時﹐仍然能和朋友從容不迫地下棋﹐這種鎮定的功夫﹐就不是我們學得來的。   103.以美德感化人﹐讓社會更祥和但患我不肯濟人﹐休患我不能濟人﹔須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大意】   隻怕自己不肯去幫助他人﹐不怕自己的能力不夠。應該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為畏懼我﹐所以才不敢欺侮我。   104.幸福可在書中尋求﹐創家立於教子成才何謂享福之人﹐能讀書者便是﹔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大意】   什麼叫做能享福的人呢﹖有書讀且能從中得到慰藉的人就是。什麼叫做善於建立家庭的人呢﹖能夠教育出好子弟的人就是。   105.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子弟天性未漓﹐教易行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子(愛之能勿勞乎)﹐勿溺愛以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大意】   當子弟的天性尚未受到社會惡習感染﹐而變得澆漓時﹐教導他是不難的﹐因此應該以孔子“愛之能勿勞乎”的方式去教導他﹐而不要太過分溺愛﹐增長了他自我放縱的心。當子弟習性已經敗壞﹐不易教導時﹐要依孟子“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的方式教他﹐不要輕易地放棄﹐使他失去了自新的機會。   106.若成事業﹐不可無識忠實而無才﹐尚可立功﹐心志專一也﹔忠實而無識﹐必至僨事﹐意見多偏也。   【大意】   一個人忠心盡力﹐雖無什麼才能﹐尚不可以定下一些功勞﹐這是因為專心致志的緣故﹔相反地﹐一個人忠心賣力﹐卻沒有什麼見識﹐則必定會將事情弄砸﹐這是因為這種人多偏見的緣故。   107.有時勿忘無時﹐踏實勝於僥幸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艱難之境﹔世雖有僥幸之事﹐斷不可存僥幸之心。   【大意】   人即使處在順遂的環境中﹐也不可忘卻人生還有逆境的存在。世上雖然偶然會有意外收獲的例子﹐但心中莫抱著不勞而獲的想法。   108.心靜則明﹐品超斯遠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雲飛而不礙空。   【大意】   心能寂靜則自然明澈﹐就像靜止的水能倒映事物一般﹔品格高超便能遠離物累﹐就像無雲的天空能一覽無遺一樣。   109.讀書人貧乃順境﹐種田人儉即豐年清貧乃讀書人順境﹐節儉即種田人豐年。   【大意】   對於讀書人而言﹐清高而貧窮才是順遂的日子﹔而對於種田的人而言﹐隻要省吃儉用﹐就是豐收的年頭。   110.講求正直﹐莫入浮華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高或入於虛﹐華或入於浮﹐而虛浮之士﹐究難指為高華。   【大意】   做人太過方正則容易不通世故﹐行事太過直率則顯得有些笨拙﹐這兩種人還不失為正直的人。理想太高有時會成為空想﹐重視華美有時會成為不實﹐這兩種人到底不能成為真正高明美好的人。   111.異端為背乎經常﹐邪說乃涉於虛誕人知佛老為異端﹐不知凡背乎經常者﹐皆異端也﹔人知楊墨為邪說﹐不知凡涉於虛誕者﹐皆邪說也。   【大意】   人們都認為佛家和老子的學說不同於儒家的正統思想﹐卻不知凡是於常理有所不合的﹐都是異端思想。人們都知道楊朱和墨子的學說是旁門左道﹐卻不知隻要內容荒誕虛安的﹐都是不正確的學說。   112.亡羊尚可補牢﹐羨魚何如結網圖功未晚﹐亡羊尚可補牢﹔浮慕無成﹐羨魚何如結網。   【大意】   想要有所成就﹐任何時候都不嫌晚﹐因為就算羊跑掉了﹐及早修補羊圈﹐事情還是可以補救的。羨慕是沒有用的﹐希望得到水中的魚﹐不如盡快地結網。   113.道本足於身﹐境難足於心道本足於身﹐切實求來﹐則常若不足矣﹔境難足於心﹐盡行放下﹐則未有不足矣。   【大意】   真理原本就存在於我們的本性之中﹐充實而無所缺乏﹐如果還不斷地追求﹐則仍然會感到不足。外在的事物很難令人心中的欲念滿足﹐倒不如全然放下﹐那麼也就不會覺得不足了。   114.讀書要下苦功﹐為人要為人好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大意】   讀書不下苦功夫﹐卻非分地想要顯達榮耀﹐天下哪裡有這種道理呢﹖做人對他人毫無一點好處﹐卻妄想得到福分和慶賀﹐這從哪裡得來呢﹖   115.有錯即改為君子﹐有非無忌乃小人才覺己有不是﹐便決意改圖﹐此立志為君子也﹔明知人議其非﹐偏肆行無忌﹐此甘心為小人也。   【大意】   剛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便毫不猶豫地改正﹐這就是立志成為一個正人君子的做法。明明知道有人在議論自己的缺點﹐仍不反省改過﹐反而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這便是自甘墮落的行為。   116.交友淡如水﹐壽在靜中存淡中交耐友﹐靜裡壽延長。   【大意】   在平淡之中交往的朋友﹐往往能維持很久。而在平靜中度日﹐壽命必定綿長。   117.外事突來必熟思審處﹐家事瑕隙須忍讓曲全凡遇事物突來﹐必熟思審處﹐恐貽後悔﹔不幸家庭寡起﹐須忍讓曲全﹐勿失舊歡。   【大意】   遇到突發的事情﹐一定要仔細地思考﹐慎重地處理﹐以免事後反悔﹔家中不幸起了瑕隙﹐必須盡量忍讓﹐委曲求全﹐不要使過去的情感破壞無遺。   118.聰明勿外散﹐腦體要兼營聰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纊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耕讀何妨兼營﹐古人有出而負耒﹐入而橫經者矣。   【大意】   聰明人要懂得收斂﹐古人曾有用棉花塞耳、以帽飾遮眼來掩飾自己的舉動﹔耕和讀書可以兼顧﹐古人曾有日出扛著農具去耕作﹐日暮手執經書閱讀的行為。   119.腹飽身暖人民所賜﹐學無長進有負人民身不饑寒﹐天未賞負我﹔學無長進﹐我何以對天。   【大意】   身體沒有受到饑餓寒冷的痛苦﹐這是天不曾虧待我﹔若是我的學問無所增長進步﹐我有何顏面去面對天呢﹖   120.勿與人爭﹐惟求己知不與人爭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大意】   不和他人去爭名利上的成功與失敗﹐隻求自己在做事之時增長了智慧與能力。   121.依規做事要知規之所由﹐做事遵章莫要依樣葫蘆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揚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   【大意】   如果為人隻知依著規矩做事﹐而不知規矩的精神所在﹐那麼就和戲台上的木偶沒有兩樣﹔做事如果隻知墨守成規﹐而不知通權達變﹐那麼隻不過是依樣畫葫蘆罷了。   122.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貴乃煙雲幻形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貴乃煙雲幻形。   【大意】   文章如同山水一般﹐是幻化境界﹔而富貴就如同煙雲一樣﹐是虛無的影象。   123.察倫常留心細微﹐化鄉風道義為本郭林宗為人倫之鑒﹐多在細微處留心﹔王彥方化鄉裡之風﹐是從德義中立腳。   【大意】   郭太鑒察倫常的道理﹐往往在人們不易注意之處留意﹔而王烈教化鄉裡的風氣﹐總是以道德和正義為根本。   124.騙人如騙己﹐人苦我也苦天下無憨人﹐豈可妄行欺詐﹔世上皆苦人﹐何能獨享安閒。   【大意】   天下沒有真正的笨人﹐哪裡可以任意地去欺侮詐騙他人呢﹖世上大部分人都在吃苦﹐我怎能獨自安享閒適的生活呢﹖   125.弱者非弱﹐智者非智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謂予智﹐終是糊塗。   【大意】   甘願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的人﹔自認為聰明的人﹐終究是糊塗的人。   126.功德文章傳後世﹐史官記載忠與姦漫夸富貴顯榮﹐功德文章﹐要可傳諸後世﹔任教聲名□赫﹐人品心術﹐不能瞞過史官。   【大意】   不安夸耀財富和地位﹐應該有留給後代的功績或文章才是。盡管聲名顯赫﹐個人的品行和居心是無法欺騙記載歷史的史官的。   127.目閉可觀心﹐口合以防禍神傳於目﹐而目則有胞﹐閉之可以養神也﹔禍出於口﹐而口則有唇﹐闔之可以防禍也。   【大意】   人的精神往往由眼睛來傳達﹐而眼睛則有上下眼皮﹐合起來可以養精神。   禍事往往由說話造成﹐而嘴巴明明有兩片嘴唇﹐閉起來就可以避免闖禍。   128.富貴人家多敗子﹐貧窮子弟多成才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   【大意】   有錢人習慣奢華自大﹐要教導孩子便成為困難的事﹔貧窮的讀書人要想討生活﹐還是要靠讀書。   129.苟且不能振﹐庸俗不可醫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大意】   人隻要有了隨便的毛病﹐這個人便無法振作了。一個人的心性隻要流於俗氣﹐就是用藥也救不了了。   130.志不立則功不成﹐錯不糾終遺大禍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大意】   一個人有旁人所不能及的志﹐必然能建立旁人所不能及的功業。對人對事若發現錯誤而不忍心去指責、糾正﹐那麼必然會因為不忍心去說而造成禍害。   131.退讓一步難處易處﹐功到將成切莫放鬆事當難處之時﹐隻讓退一步﹐便容易處矣﹔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一著﹐便不能成矣。   【大意】   事情遇到了困難﹐隻要能退讓一步想﹐便不難處理了。一件事將要成功之時﹐隻要稍有懈怠疏忽﹐便不能成功了。   132.無學為貧﹐無恥為賤﹐無述為夭﹐無德為孤無財非貧﹐無學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   【大意】   沒有錢財不算貧窮﹐沒有學問才是真正的貧窮﹔沒有地位不算卑下﹐沒有羞恥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長久不算短命﹐沒有值得稱述的事才算短命﹔沒有兒子不算孤獨﹐沒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孤獨。   133.知過能改聖人之徒﹐抑惡揚善君子之德知過能改﹐便是聖人之徒﹔惡惡太嚴﹐終為君子之病。   【大意】   能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加以改正﹐那麼便是聖人的門徒﹔攻擊惡人太過嚴厲﹐終會成為君子的過失。   134.詩書傳家久﹐孝悌立根基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   【大意】   讀書人必須以詩書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為人要從孝悌上立下基礎。   135.德澤太薄﹐好事未必是好﹔天道最公﹐苦心不負苦心德澤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斷不負苦心﹐為善者須當自信。   【大意】   自身品德不高﹐恩澤不厚﹐即使家中有好事降臨﹐未必真是幸運﹐得意的人哪裡可以自認為了不起呢﹖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盡心盡力﹐一定不會白費﹐做好事的人尤其要有自信。   136.自大便不能長進﹐自卑則不能振興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   【大意】   若將自己評估得太高﹐便不會再求進步﹔而把自己評估得過低﹐便會失去振作的信心。   137.有為之士不輕為﹐好事之人非曉事古今有為之士﹐皆不輕為之士﹐鄉黨好事之人﹐必非曉事之人。   【大意】   自古以來﹐凡有所作為的人﹐絕不是那種輕率答應事情的人。在鄉裡中﹐凡是好管閒事的人﹐往往是什麼事都不甚明白的人。   138.為善受累勿因噎廢食﹐諱言有過乃諱疾忌醫偶緣為善受累﹐遂無意為善﹐是因噎廢食也﹔明識有過當規﹐卻諱言有過﹐是諱疾忌醫也。   【大意】   偶爾因為做善事受到連累﹐便不再行善﹐這就好比曾被食物哽在喉嚨﹐從此不再進食一般。明明知道有過失應當糾正﹐卻因忌諱而不肯承認﹐這就如同生病怕人知道而不肯去看醫生一樣。   139.賓入幕中皆同志﹐客登座上無佞人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客登座上﹐無焦頭爛額之人。   【大意】   凡是作為幕僚可以與之商量事情的人﹐一定是可以至相交心、竭盡忠誠的人。能夠被自己當作朋友﹐在心中有一席之地的人﹐必然不是一個言行有缺失的人。   140. 種田要盡心﹐讀書要專心地無余利﹐人無余力﹐是種田兩句要言﹔心不外馳﹐氣不外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大意】   地要竭盡所用﹐不能浪費﹐田要全力耕種﹐不可偷懶﹐這是種田要謹記的二句話。心要不向外奔﹐氣要不向外散﹐這是讀書的兩句訣竅。   141. 要造就人才﹐勿暴殄天物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應折磨兒孫。   【大意】   培植有才能的人﹐使他有所成就﹐就是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弟。不知愛惜物力而任意浪費東西﹐自然使兒孫未來受苦受難。   142.和氣以迎人﹐平庸以應物﹐師古相期許﹐守志待時機和氣迎人﹐平情應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時。   【大意】   以祥和的態度去和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應對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許﹐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用的時機。   143.今日且坐矮板凳﹐明天定是好光陰矮板凳﹐且坐著﹔好光陰﹐莫錯過。   【大意】   這小小的板凳﹐暫且坐著吧﹗這多美好的時光﹐不要讓它偷偷溜走了呀﹗   144.苟無良心則去禽獸不遠﹐不行正路則行荊棘之中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良心﹐則其去禽獸不遠矣。聖賢教人﹐總是一條正路﹔若舍此正路﹐則常行荊棘之中。   【大意】   人生於天地之間﹐都有天賦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會和禽獸無異。聖賢教導眾人﹐總會指出一條平坦的大道﹐如果放棄這條路﹐就會走在困難的境地中。   14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世之言樂者﹐但曰讀書樂﹐田家樂。可知務本業者﹐其境常安。古之言憂者﹐必曰天下憂﹐廊廟憂。可知當大任者﹐其心良苦。   【大意】   世人說到快樂之事﹐都隻說讀書的快樂和田園生活的快樂﹐由此可知隻要就自身的工作去努力﹐便是最安樂的境地。古人說到憂心之處﹐一定是憂天下蒼生疾苦﹐以及憂朝廷是否穩固﹐由此可知身負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146.人欲死天下難救﹐人求福惟有自己天雖好生﹐亦難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禍之天。   【大意】   上天雖然希望萬物都充滿生機﹐卻也無法救那種一心不想活的人。人如果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將要發生的災禍不再發生﹐就像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樣。   147.薄族者﹐必無好兒孫﹔恃力者﹐忽逢真敵手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君所見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敵手﹔恃勢者﹐忽逢大對頭﹐人所料不及也。   【大意】   薄苟待族人的人﹐必無好的後代﹔不尊重師長的人﹐也不會有優秀的子弟﹐這種情形見得多了。以為自己力量大﹐而以力欺人的﹐必會遇上比他力氣更大的人﹔而憑仗權勢壓榨他人的﹐也會遇到足以壓過他的人﹐這都是人料想不到的事。   148.為學不外靜敬﹐教人先去驕惰為學不外靜敬二字﹐教人先去驕惰二字。   【大意】   求學問不外乎“靜”和“敬”兩個字。教導他首先要教他去掉“驕”和“惰”兩個毛病。   155.創業維艱﹐毋負先人念祖考創家基﹐不知櫛風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貽後世﹔為子孫計長久﹐除卻讀書耕田﹐恐別無生活﹐總期克勤克儉﹐毋負先人。   【大意】   祖先創立家業﹐不知受過多少艱辛﹐經過多少努力﹐才能夠衣食暖飽﹐留下財產給後代子孫。若要為子孫作長久的打算﹐除了讀書和耕田外﹐恐怕就沒有別的了﹐總希望他們能勤儉生活﹐不要辜負了先人的辛勞。   156.生時有濟於鄉裡﹐死後有可傳之事但作裡中不可少之人﹐便為於世有濟﹔必使身後有可傳之事﹐方為此生不虛。   【大意】   成為鄉裡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對社會有所貢獻了。一定要使自己死後有足以為人稱道的事﹐這一生才算沒有虛度。   157.齊家先修身﹐讀書在明理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大意】   治理家庭首先要自身修養好﹐在言行方面不可不謹慎。讀書的目的在明達事理﹐在見識方面不可不高超。   158.積善者有余慶﹐多藏者必厚亡桃實之肉暴於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種其核﹐猶饒生氣焉﹐此可見積善者有余慶也。栗實之肉秘於內﹐深自防護﹐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棄其殼﹐絕無生理也﹐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大意】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嗇於給人食用﹐因此人們在取食之後﹐會將果核種入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見多做善事的人﹐自然會有遺及子孫的德澤。栗子的果肉深藏在殼內﹐好像盡力在保護一般﹐人們必須用刀剖開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將殼丟掉﹐因此無法生根發芽﹐由此亦可明白凡是吝於付出的人﹐往往是自取滅亡。   159.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大意】   追求完備的想法﹐可以用在自身的修養上﹐卻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滿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對環境的適應上﹐卻不可用在讀書求知上。   160.有守與有猷有為並重﹐立言與立功立德並傳有守雖無所展布﹐而其節不撓﹐故與有猷有為而並重﹔立言即未經起行﹐而與人有益﹐故與立功立德而並傳。   【大意】   能遵守道義而不變節﹐雖對道義並無推展之功﹐卻有守節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貢獻有作為是同等重要的。在文字上宣揚道理﹐雖並未以行動來加以表現﹐但是已使聞而信者得到利益﹐因此和直接建立事業與功德是同樣不朽而為後人所傳頌的。   161.求教殷殷向善為篤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則向善心篤也﹔聽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則進德可期也。   【大意】   遇到年老有德的人﹐便熱心地向他請求教誨﹐那麼這個人向善之心必定十分誠篤的。聽到實在的話語﹐便覺得十分有滋味﹐那麼這個人德業的進步是可以料想得到的。   162.有真涵養才有真性情有真性情﹐須有真涵養﹔有大識見﹐乃有大文章。   【大意】   要有至真無妄的性情﹐一定先要有真正的修養才能達到﹔要寫出不朽的文章﹐首先要有不朽的見識。   163.為善要講讓﹐立身務得敬為善之端無盡﹐隻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窮﹐隻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大意】   行善的方法是無窮盡的﹐隻要能講一個“讓”字﹐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處世的道理何止千百﹐隻要做到一個“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做得嚴整。   164.是非要自知﹐正人先正己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論﹐但須論己。   【大意】   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對是錯﹐還不能確實知道﹐哪裡還希望知道他人的對錯呢﹖過去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暫且不要討論﹐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165.仁厚為儒家治術之本﹐虛浮為今人處世之禍治術必本儒術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虛浮也。   【大意】   治理國家之所以必定要本於儒家的方法﹐主要的原因乃在於儒家的治國之道都出於仁愛寬厚之心。現代人之所以不如古代人﹐乃在於現代人所做的事都十分不實在﹐不穩定。   166.禍起於須臾之不忍莫之大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大意】   再大的禍事﹐起因都是由於一時的不能忍耐﹐所以凡事不可以不謹慎。   167.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家之長幼﹐皆倚賴於我﹐我亦嘗體其情否也﹖士之衣食﹐皆取資於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大意】   家中的老小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經去體會他們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讀書人在衣食上完全憑著他人的生產來維持﹐是否曾讓他人也從他那裡得到些益處呢﹖   168.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富不肯讀書﹐貴不肯積德﹐錯過可惜也﹔少不肯事長﹐愚不肯親賢﹐不祥莫大焉﹗   【大意】   在富有的時候不肯好好讀書﹐在顯貴的時候不能積下德業﹐錯過了這富貴可為之時實在可惜。年少的時候不肯敬奉長輩﹐愚昧卻又不肯向賢人請教﹐這是最不吉的預兆﹗   169.五倫為教然後有大經﹐四子成書然後有正學自虞廷立五倫為教﹐然後天下有大經﹔自紫陽集四子成書﹐然後天下有正學。   【大意】   自從舜令契為司徒﹐教百姓以五倫﹐天下自此才有不可變易的人倫大道﹔自從朱熹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天下才確立了足為一切學問奉為圭臬的中正之學。   170.志量遠大意趣清高﹐利祿不能動也﹔志量遠大﹐富貴不能淫也。   【大意】   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錢和祿位是無法變易其心志的。志氣廣闊高遠的人﹐即使身在富貴也不會迷亂心志而陷溺其中。   171.最不幸者﹐為勢家女作翁姑最不幸者﹐為勢家女作翁姑﹔最難處者﹐為富家兒作師友。   【大意】   最不幸的事﹐莫過於做有財有勢人家女兒的公婆﹔最難以相處的﹐就是做富有人家子弟的教師和朋友。   172.錢能福人﹐也能禍人﹔藥能生人﹐也能殺人錢能福人﹐亦能禍人﹐有錢者不可不知﹔藥能生人﹐亦能殺人﹐用藥者不可不慎。   【大意】   錢能為人造福﹐也能帶來禍害﹐有錢的人一定要明了這一點。藥能救人﹐也能夠殺人﹐用藥的人不能不謹慎。   173.身體力行與集思廣益凡事勿徒委於人﹐必身體力行﹐方能有濟﹔凡事不可執於己﹐必集思廣益﹐乃罔後艱。   【大意】   作事不能完全依賴別人﹐很多事情還得自己親自去做﹐才能成功﹔凡事不能固執己見﹐要虛心的聽取和采納別人的意見﹐才能少走彎路。   174.耕讀乃能成其業﹐仕宦亦未見其榮耕讀固是良謀﹐必工課無荒﹐乃能成其業﹔仕宦雖稱顯貴﹐若官箴有玷﹐亦未見其榮。   【大意】   耕種讀書並重固然是個好辦法﹐但總要在求學上不致荒怠﹐才能成就功業。做官雖然富貴顯達﹐但是如果為官而有過失﹐也不見得是光榮。   175.知己乃知音﹐讀書為有用人得一知己﹐須對知己而無慚﹔士既多讀書﹐必求讀書而有用。   【大意】   人難得有一個知己﹐在面對知己時應該毫無可慚愧之處﹔讀書人既然讀了很多書﹐總要將學問用之於世﹐才不枉然。   176、以直道教人﹐以誠心待人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誠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歷久自明﹐不必急於求白也。   【大意】   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導他人﹐即使他不聽從﹐隻要我問心無愧﹐千萬不要委曲求全﹐於理有損。以誠懇的心對待他人﹐他人或者因為不能了解而有所誤會﹐但日子久了他自然會明白你的心意﹐不須急著去向他辯白。   177.粗糲能甘﹐紛華不染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大意】   能夠服粗菜劣食而有之如飴﹐必然是有作為的人﹔能夠對聲色榮華不著於心的人﹐才能稱做特別優秀的人。   178.性情執拗不可與謀﹐機趣流通始可言文性情執拗之人﹐不可與謀事也﹔機趣流之士﹐始可與言文也。   【大意】   性情十分固執而又乖戾的人﹐往往無法和他一起商量事情。隻有天性趣味活潑無礙的人﹐我們才可以和他談論文學之道。   179.凡事不必件件能﹐惟與古人心心印不必於世事件件皆能﹐惟求與古人心心相印。   【大意】   對於世間種種事情不必樣樣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對古人的心意徹底了解而心領神會。   180.人生無愧懟﹐霞光滿桑榆夙夜所為﹐得毋抱慚於衾影﹔光陰已逝﹐尚期收效於桑榆。   【大意】   每天早晚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是暗中想來有愧於心的。人生的光陰雖然已經逝去﹐但總希望在晚年能看到自己一生的成就。   181.儒者多文為富﹐君子疾名不稱儒者多文為富﹐其文非時文也﹔君子疾名不稱﹐其名非科名也。   【大意】   讀書人的財富便是文章多﹐然而並不是指一些應付考試的文章﹔有德的人擔憂死後名聲不能為人稱道﹐這也不是指科舉的名。   182.神閒氣靜﹐智深勇沉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神閒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幹大事的本領。   【大意】   廣博地去吸收學問維持志向的堅定﹐切實向人請教﹐並仔細地思考﹐這是追求學問的重要功夫﹔心神安詳﹐氣不浮躁﹐擁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氣﹐這是做大事所需具備的主要能力。   183.凡事肯規我之過者為益友何者為益友﹖凡事肯規我之過者也﹔何者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大意】   哪一種朋友才算是益友呢﹖凡遇到我做事有不對的地方肯規勸我的便是益友。哪一種人算是小人呢﹖凡遇到自己做錯事﹐隻會一味地因私利而偏袒自己過失的便是小人。   184.行禮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待人宜寬﹐惟待子孫不可寬﹔行禮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大意】   對待他人應該寬大﹐惟有對待子孫不可太寬大。禮節要周到﹐惟有在辦婚事時不必大肆舖張。   185.事觀其已然可知其未然﹐   人盡癶擗騆瘞荂撈鴗쌿   事但觀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盡其當然﹐乃可聽其自然。   【大意】   事情隻要看他已經如何﹐便可推知它未來的發展﹔一個人要努力做到他的本分﹐其余的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   186.觀規模之大小﹐知事業之高卑觀規模之大小﹐可以知事業之高卑﹔察德澤之淺深﹐可以知門祚之久暫。   【大意】   隻要看規制法式的大小﹐便可以知道這項事業本身是宏大還是淺陋。觀察德被恩澤的深淺﹐便可以知道家運是否能綿延長久。   187.君子尚義﹐小人趨利義之中有利﹐而尚義之君子﹐初非計及於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趨利之小人﹐並不願其為害也。   【大意】   在義行之中也會得到利益﹐這個利益是重視義理的君子始料所不及的。   在謀利之中也會有不利的事發生﹐這是一心求利的小人不願得到卻得到的。   188.小心謹慎﹐必善其後﹔高自位置﹐難保其終小心謹慎者﹐必善其後﹐暢則無咎也﹔高自位置者﹐難保其終﹐亢則有悔也。   【大意】   凡是小心謹慎的人﹐事後必定謀求安全的方法﹐因為隻要戒懼﹐必然不會犯下錯誤。凡是居高位的人﹐很難能夠維持長久﹐因為隻要到達頂點﹐就開始走下坡路。   189.勿以耕讀謀富貴﹐莫以衣食逞豪奢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而後世乃假以謀富貴矣。   衣取其蔽體﹐食取其充饑﹐此衣食之實用也﹐而時人乃借以逞豪奢矣。   【大意】   耕種是為了糊口活命﹐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這是耕種和讀書的本意﹐然而後世卻被人當作謀求富貴的手段。穿衣是為了遮羞﹐食物是為了充饑﹐衣食原本是為了實際上的需要﹐然而現在卻被人借以夸示豪富奢華ꄿ   190.富而不懂布置則恥﹐官而不諳管理亦羞人皆欲貴也﹐請問一官到手﹐怎樣施行﹖人皆欲富也﹐且問萬貫纏腰﹐如何布置﹖   【大意】   人都希望自己貴顯﹐但是請問一旦做了官﹐要怎樣去推行政務﹐改善人民的生活﹖人都希望自己富有﹐但是有沒有想過﹐自己一旦富可敵國﹐要如何將這些錢用到有益之處﹖   191.莫惟學文而離道﹐勿以取藝而棄德文、行、忠、信﹐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孔門為學之序也﹐今但學其藝而已。   【大意】   文、行、忠、信﹐是孔子教導學生所立的科目﹐現在卻隻教學生文學了。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是孔門求學問的次序﹐現在隻剩最後一項學藝罷了。   192.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技末之學無益身心隱微之衍﹐即幹憲典﹐所以君子懷刑也﹔技藝之末﹐無益身心﹐所以君子務本也。   【大意】   一些不留意的過失﹐很可能就會幹犯法度﹐所以君子行事﹐常在心中留意禮法﹐以免犯錯。技藝是學問的末流﹐對身心並無改善的力量﹐所以君子重視根本的學問﹐而不把精力浪費在旁枝末節上。   193.士知學恐無恆﹐君子貧而有志士既知學﹐還恐學而無恆﹔人不患貧﹐隻要貧而有志。   【大意】   讀書人既知道學問的重要﹐卻恐怕學習時缺乏恆心。人不怕窮﹐隻要窮得有志氣。   194.用功於內志心秀﹐飾美於外者心空用功於內者﹐必於外無所求﹔飾美於外者﹐必其中無所有。   【大意】   在內在方面努力求進步的人﹐必然對外在事物不會有許多苛求﹔在外表拼命裝飾圖好看的人﹐必然內在沒有什麼涵養。   195.盛衰之機貴諸人謀﹐性命之理講求實用盛衰之機ㄐ摩K仄□耍□□行惱弒毓籩釗四保恍悅□□恚□碳□□Ⅲ□□慚□弒厙篤涫滌謾?   【大意】   興盛或是衰敗﹐雖有時和運氣相關﹐但是有心人一定要求在人事上做得完善。形而上學的道理﹐固然十分微妙﹐但講求這方面的學問﹐一定要它能夠實用。   196.魯如曾子﹐於道獨得其傳﹔貧如顏子﹐其樂不因以改魯如曾子﹐於道獨得其傳﹐可知資性不足限人也﹔貧如顏子﹐其樂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大意】   像曾子那般愚魯的人﹐卻能明孔子一以貫之之道而闡揚於後﹐可見天資不好並不足以限制一個人。像顏淵那麼窮的人﹐卻並不因此而失去他的快樂﹐可知遭遇和環境並不足以困住一個人。   197.敦厚之人可托大事﹐謹慎之人能成大功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劉氏者﹐必絳侯也﹔謹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興漢室者﹐必武侯也。   【大意】   忠厚誠摯的人﹐才可將大事托付給他﹐因此能使漢朝天下安定的﹐必定是周勃這個人。惟有謹慎行事的人﹐才能建立大的功業﹐因此能使漢室復興的﹐必然是孔明這般人。   198.漢高祖之英明不能救戚姬﹐   陶朱公之智計不能保仲子   以漢高祖之英明﹐知呂後必殺戚姬﹐而不能救止﹐蓋其禍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計﹐知長男必殺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難宥乎﹖   【大意】   像漢高祖那麼大略的人﹐明知他死後呂後會殺死他最心愛的戚夫人﹐卻無法挽救阻止﹐乃是因為這個禍事已經造成了。而如陶朱公那麼足智多謀的人﹐明知他的長子非但救不了次子﹐反而會害了次子﹐卻無法保全此事﹐大概是因為次子的罪本來就讓人難以原諒吧﹗   199.處世以忠厚﹐傳家得勤儉處世以忠厚人為法﹐傳家得勤儉意便佳。   【大意】   為人處世﹐應當以忠實敦厚的人為效法對象﹔傳於後代的﹐隻要能得勤勞和儉樸之意便是最好的了。   200.紫陽要人窮盡事物之理﹐   陽明教人反觀自己本心   紫陽補大學格致之章﹐恐人誤入虛無﹐而心使之即物窮理﹐所以維正教也﹔陽明取孟子良知之說﹐恐人徒事記誦﹐而心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大意】   朱子注大學格物致知一章時﹐特別加以補充說明﹐隻恐學人誤解而入於虛無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窮盡事物之理﹐目的在維護孔門的正教。王陽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說﹐隻怕學子徒然地隻會背誦﹐所以一定要教導他們反觀自己的本心﹐這是為了挽回那些隻知死讀書的人。   201.善良醇謹人人喜人稱我善良﹐則喜﹔稱我兇惡﹐則怒﹔此可見兇惡非美名也﹐即當立志為善良。我見人醇謹﹐則愛﹐見人浮躁﹐則惡﹔此可見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為醇謹﹖   【大意】   別人說我善良﹐我就很歡喜﹐說我兇惡﹐我就很生氣﹐由此可知兇惡不是美好的名聲﹐所以我們應當立志做善良的人。我看到他人醇厚謹慎﹐就很喜愛他﹐見到他人心浮氣躁﹐就很厭惡他﹐由此可見心浮氣躁不是優良的人該有的毛病﹐何不讓自己做一個醇厚謹慎的人呢﹖   202.處事宜寬平而不可鬆散﹐   持身貴嚴厲而不可過激   處事宜寬平﹐而不可有鬆散之弊﹔持身貴嚴厲﹐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大意】   處理事情要不急迫而平穩﹐但是不可因此而太過寬鬆散漫。立身最好能嚴格﹐但是不可造成過於激烈的嚴酷狀態。   203.天地且厚人﹐人不當自薄天有風雨﹐人以宮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車通之﹔是人能補天地之闕也﹐而可無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賦之﹔人有形質﹐地以六谷養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以自薄乎﹖   【大意】   天上有風有雨﹐所以人造房屋來遮蔽﹔地上有高山河流﹐人便造車造船來交通。這就是人力能夠彌補天地造物的缺失﹐人豈能無所作為﹐而讓一切不獲得改善呢﹖人的心中有理性﹐天以仁、義、禮、智、信作為他的秉賦﹔人的外在有形體﹐地便以黍、稷、菽、麥、稻、粱六谷來養活他﹐天地對待人的生命尚且優厚﹐人豈能自己看輕自己呢﹖   204.知萬物有道﹐悟求己之理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貧者士之常﹐士不安貧﹐乃反其常。   進食需箸﹐而箸亦隻悉隨其操縱所使﹐於此可悟用人之方﹔作為需筆﹐而筆不能必其字畫之工﹐於此可悟求己之理。   【大意】   人生下來身體便是直的﹐由此可見﹐如果人要活得好﹐一定要向直道而行。貧窮本是讀書人該有的現象﹐讀書人不安於貧﹐便是違背了常理。吃飯需用筷子﹐筷子完全隨人的操縱來選擇食物﹐由此可以了解用人的方法。寫字需用毛筆﹐但是毛筆並不能使字好看﹐於是也可以明白凡事必須反求諸己的道理。   205.富厚者遺德莫遺田﹐貧窮者勤奮必能充家之富厚者﹐積田產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保﹐不如廣積陰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家之貧窮者﹐謀奔走以給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謀本業﹐知民生存勤﹐定當有濟。   【大意】   家中有富有的人﹐將積聚的田產留給子孫﹐但子孫未必能將它保有。倒不如多做善事﹐使上天眷顧他的陽德﹐也許可使子孫的福分因此得到延長。   家中貧窮的人﹐想盡辦法來籌措衣食﹐衣食卻未必獲得充足﹐倒不如在工作上多加努力﹐若能知道民生的根本在於勤奮﹐那麼多少會有所幫助﹐而不必四處求ꐿ   206.揆諸理而信言﹐問諸心始行事言不可盡信﹐必揆諸理﹔事未可遽行﹐必問諸心。   【大意】   言語不可以完全相信﹐一定要在理性上加以判斷、衡量﹐看看有沒有不實之處。遇事不要急著去做﹐一定要先問過自己的良心﹐看看有沒有違背之處。   207.兄弟相師友﹐閨門若朝廷兄弟相師友﹐天倫之樂莫大焉﹔閨門若朝廷﹐家法之嚴可知也。   【大意】   兄弟彼此為師友﹐倫常之樂的極致就是如此。家規如朝廷一般嚴謹﹐由此可知家法嚴厲。   208.友以成德﹐學以癒愚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學以癒愚也﹐人而不學﹐則昏昧無知﹐愚不能癒矣。   【大意】   朋友可以幫助德業的進步﹐人如果沒有朋友﹐則學識淺薄﹐見聞不廣﹐德業就無法得以改善。學習是為了免除愚昧的毛病﹐人如果不學習﹐必是愚昧無知﹐愚昧的毛病永遠都不能治好。   209.白得人財﹐賠償還要加倍明犯國法﹐罪累豈能幸逃﹔白得人財﹐賠償還要加倍。   【大意】   明明知道而故意觸犯國法﹐豈能僥幸地逃避法律的制裁﹖平白無故地取人財物﹐償還的要比得到的更加幾倍。   210. 浪子回頭金不換﹐貴人失足損於德浪子回頭﹐仍不漸為君子﹔貴人失足﹐便貽笑於庸人。   【大意】   浪盪子若能改過而重新做人﹐仍可做個無愧於心的君子﹐高貴的人一旦做下錯事﹐連庸愚的人都要嘲笑他。   211.飲食有節﹐男女有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能勝﹐無理或亡﹔故有道之士﹐必使飲食有節﹐男女有別。   【大意】   飲食的欲望和男女的情欲﹐是人的欲望中最主要的﹐然而如果放縱它﹐讓它凌駕於一切之上﹐可以使道德天理淪亡。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定要讓飲食有節度﹐男女有分別。   212.人生耐貧賤易﹐耐富貴難東坡《志林》有雲﹕“人生耐貧賤易﹐耐富貴難﹔安勤苦易﹐安閒散難﹔忍疼易﹐忍癢難﹔能耐富貴﹐安閒散﹐忍癢者﹐必有道之士也。”余謂如此精爽之論﹐足以發人深省﹐正可於朋友聚會時﹐述之以助清談。   【大意】   蘇東坡在《志林》一書中說﹕“人生要耐得住貧賤是容易的事﹐然而要耐得住富責卻不容易﹔在勤勞中生活容易﹐在閒散裡度日卻難﹔要忍住疼痛容易﹐要忍住發癢卻難。假如能把這些難耐難安難忍的富貴、閒散、發癢﹐都耐得、安得、忍得﹐這個人必是個已有相當修養的人。”我認為像這麼精要爽直的言論﹐足以讓我們深深去體會﹐正適合在朋友相聚時提出來討論﹐增加談話的內容。   213.澹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靜後功余最愛草廬日錄有句雲﹕“澹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靜後功。”讀之覺矜平躁釋﹐意味深長。   【大意】   我最愛《草廬日錄》中的一句話﹕“貧窮的滋味就像秋天的流水一般澹   泊﹐靜下來的心情如同春風一樣平和。”讀後覺得心平氣和﹐句中的話真是含意深遠而耐人力咀嚼。   214.兵應者勝而貪者敗敵加於己﹐不得已而應之﹐謂之應兵﹐兵應者勝﹔利人土地﹐謂之貪兵﹐兵貪者敗﹐此魏相論兵語也。然豈獨用兵為然哉﹖凡人事之成敗﹐皆當作如是觀。   【大意】   敵人來攻打本國﹐不得已而與之對抗﹐這叫做“應兵”﹐不得已而應戰的必然能夠得勝﹔貪圖他國土地﹐叫做“貪兵”﹐為貪得他國土地而作戰必然會失敗﹐這是魏相論用兵時所講的話。然而豈隻是用兵打仗如此呢﹖凡是人事的成功或失敗﹐往往也是如此啊﹗   215.險奇一時﹐常者永世凡人世險奇之事﹐決不可為﹐或為之而幸獲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視為常然也。可以為常者﹐必其平淡無奇﹐如耕田讀書之類是也。   【大意】   凡是人世間危險奇怪的事﹐絕不要去做﹐雖然有人因為做了這些事而僥幸得到利益﹐那也不過是偶然罷了﹗不可將它視為常理。可以作為常理的﹐一定是平淡而沒有什麼奇特的事﹐例如耕田、讀書之類的事便是。   216.憂先於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於事憂先於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於事﹐此唐史李絳語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書以揭諸座右。   【大意】   如果事前憂愁﹐在做的時候就不會有可憂的困難出現﹔若是事到臨頭才去擔憂﹐對事情已經沒有什麼幫助了﹐這是唐史上李絳所講的話。這句話具有警惕人的意味﹐可以將它作為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   217.人貴自立堯舜大聖﹐而生朱均﹔瞽鯀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餘廣餘殃之理﹐似覺難憑。然堯舜之聖﹐初未嘗因朱均而滅﹔瞽鯀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貴自立也。   【大意】   堯和舜都是古代的大聖人﹐卻生了丹朱和商均這樣不肖的兒子﹔瞽和鯀都是愚昧的人﹐卻生了舜和禹這樣的聖人。若以善人遺及子孫德澤﹐惡人遺及子孫禍殃的道理來說﹐似乎不太說得通。然而堯舜的聖明﹐並不因後代的不賢而有所滅損﹔而瞽鯀那般的愚昧﹐也無法被舜禹的賢能所掩蓋﹐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能自立自強。   218.靜者心不妄動﹐敬者心常惺惺程子教人以靜﹐朱人教人以敬﹐靜者心不妄動之謂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謂也。又況靜能延壽﹐敬則日強﹐為學之功在是﹐養生之道亦在是﹐靜敬之益人大矣哉﹗學者可不務乎﹖   【大意】   程子教人“主靜”﹐朱子教人“持敬”﹐“靜”是心不起妄念妄動﹐而“敬”則是常保醒覺狀態。由於心不妄動﹐所以能延長壽命﹔又由於常保醒覺﹐所以能日有長進﹐求學問的功夫在此﹐養生的方法亦在此﹐“敬”和“靜”   兩者對人的益處實在太大了﹗學子能不在這兩點上下工夫嗎﹖   219.禍者福所依﹐福者禍所伏卜筮以龜筮為重﹐故必龜從筮從乃可言吉。若二者有一不從﹐或二者俱不從﹐則宜其有兇無吉矣。乃洪范稽疑之篇﹐則於龜從筮逆者﹐仍曰作內吉。   從龜筮共達於人者﹐仍日用靜吉。是知吉兇在人﹐聖人之垂戒深矣。人誠能做內而不作外﹐用靜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大意】   在古代佔卜﹐是以龜甲和蓍草為主要工具﹐因此一定要龜卜及筮佔皆讚同﹐一件事才可稱得上吉。如果龜和蓍中有一個不讚同﹐或是兩者都不讚同﹐那麼事情便是兇險而無吉兆了。但是《尚書》洪范稽疑篇中﹐則對於龜卜讚同﹐蓍佔不讚同的情形﹐視為做內面的事吉祥。即使龜甲和蓍草佔卜的結果都與人的意願相違﹐仍然要說無所為則有利。由此可知﹐吉兇往往決定在自己﹐聖人已經教訓得十分明白了。人隻要能對內吉外兇的事情在內行之而不在外行之﹐對於完全與人相違的事守靜而不做﹐安分守己﹐遵循常道﹐那麼豈不是無往而不利嗎﹖   220.勤苦之人絕無癆疾﹐顯達之士多出寒門每見勤苦之人絕無癆疾﹐顯達之士多出寒門﹐此亦盈虛消長之機﹐自然之理也。   【大意】   常見勤勉刻苦的人絕對不會得到癆病﹐而顯名聞達之士往往是窮苦出身﹐這也可看成是盈則虧、消則長的大自然本有的道理。   221.肯下人﹐終能上人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終能上人。   【大意】   想要對自己有利﹐往往反而害了自己﹐能夠屈居人下而無怨言﹐終有一天也能居於人上。   222.大孝單稱虞舜﹐英才獨頌周公古之克孝者多矣﹐獨稱虞舜為大孝﹐蓋能為其難也﹔古之有才者眾矣﹐獨稱周公為美才﹐蓋能本於德也。   【大意】   古來能夠盡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獨獨稱虞舜為大孝之人﹐乃是因為他能在孝道上為人所難為之事。自古以來有才能的人極多﹐然而單單稱讚周公美才﹐乃是因為周公的才能以道德為根本。   223.不能縮頭休縮頭﹐得放手時須放手不能縮頭者﹐且休縮頭﹔可放手者﹐便須放手。   【大意】   於情於理不當逃避的事﹐就要勇敢地去面對。可以不要放在心上的事﹐就要將它放下。   224.居易俟命見危授命﹐木訥近仁巧令鮮仁居易俟命﹐見危授命﹐言命者總不外順其正﹔木訥近仁﹐巧令鮮仁﹐求仁者即可知從入之方。   【大意】   君子在平日不做危險的言行﹐以等待時機﹐一旦國家有難﹐便能奉獻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國家的命運﹐講命運的人總不外乎將命運承受在應當承受與投注之處。言語不花巧則接近仁德了﹐反之﹐話說得好聽﹐臉色討人喜歡﹐往往沒有什麼仁心﹐尋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該由何處起做才能入仁道。   225.見小利﹐不能立大功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   【大意】   隻能見到小小的利益﹐就不能立下大的功績。心中存著自私的心﹐就不能為公眾謀事。   226.正己為率人之本正己為率人之本﹐守成念創業之艱。   【大意】   端正自己為帶領他人的根本﹐保守已成的事業要念及當初創立事業的艱難。   227.人生不過百﹐懿行千古流在世無過百年﹐總要做好人﹐存好心﹐留個後代榜樣﹔謀生各有恆業﹐哪得管閒事﹐說閒話﹐荒我正經工夫。   【大意】   人活在世上不過百年﹐總要做個好人﹐存著善心﹐為後人留個學習的榜樣﹔謀生計是個人恆常的事業﹐哪有時間去管一些無聊的事﹐說些無聊的話﹐荒廢了正當的工作。 -- 在邊界﹐邊界的概念早已模糊。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