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詞學名詞釋義 大詞‧小詞   按照字數的多少﹐把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這是明代人的分法﹐ 最早用於明代人重編的《草堂詩余》宋代人談詞﹐沒有這種分法。他們一般總 說令、引、近、慢﹐或者簡稱令、慢。令即明人所謂小今﹐引近相當於中調﹐ 慢即是長調﹐大致如此。 但另外還有稱為大詞、小詞的。《樂府指迷》 雲﹕ “作大詞先須工間架﹐將事與意分定了。第一要起得好﹐中間隻舖敘。過處要 清新﹐最緊是末句﹐須是有一好出場方妙。小詞隻要些新意﹐不可太高遠。” 此文目的是論詞的創作方法﹐但使我們注意到﹐宋人談詞﹐隻分為大詞、小詞 二類。小詞即小令﹐大詞即慢詞﹐這是可以理解的﹐惟有明人所謂中調﹐即引、 近之類﹐在宋人觀念裡﹐到底是屬於小詞呢﹐還是大詞﹖這一問題﹐在宋人書 中﹐沒有見過明確述及。蔡嵩雲注《樂府指迷》此條雲﹕“按宋代所謂大詞﹐ 包括慢曲及序子、三台等。所謂小詞﹐包括令曲及引、近等。自明以後﹐則稱 大詞曰長調﹐小詞曰小令﹐而引、近等詞﹐則曰中調。“蔡氏此注﹐己很明白﹐ 但是沒有提出証據﹐何以知道宋人所謂小詞﹐包括引、近在內﹖且“小詞曰小 令”﹐這句話也有語病﹐應該說﹕“令詞曰小令。”   宋人筆記《甕□閒評》有一條雲﹕“唐人詞多令曲﹐後人增為大拍。”大 拍即大詞﹐可知令詞以外﹐都屬於大詞了。但是﹐張炎《詞源》雲﹕“慢曲、 引、近﹐名曰小唱。”這是另外一個概念。他所謂小唱﹐並不等於小詞。他這 裡是對法曲、 大曲而言﹐ 不但令、引、近為小唱﹐連慢詞也還是屬於小唱。 《詞源》又說﹕“法曲、大曲、慢曲之次﹐引近輔之﹐皆定拍眼。”這兩條中 所謂引、近﹐都包括令曲而言﹐揣摩其語氣﹐可知他以慢曲為一類﹐引、近為 一類。由此可知宋人以慢曲為大詞﹐令、引、近都為小詞。陳允平的詞集《日 湖漁唱》分四個類目﹕慢、西湖十景、引令、壽詞。”這裡兩類是按詞體分的﹐ 兩類是按題材內容分的。其引令類詞中有祝英台近﹐由此可知陳允平以慢詞為 一類﹐以今、引、近為一類﹐這就証明了宋人以令、引、近為小詞﹐隻有慢詞 才算大詞。那麼﹐宋人所謂小詞﹐即明人所謂小令和中調﹐宋人所謂大詞﹐即 明人所謂長調。至於明人以五十九字以下為小今﹐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 九十字以上為長調﹐這樣按字數作硬性區分﹐是毫無根據的。   元人燕南芝庵論曲雲﹕“近世所出大樂﹕蘇小小蝶戀花、鄧千江望海潮、 蘇東坡念奴嬌、辛稼軒摸魚子、晏叔原鷓鴣天、柳耆卿雨霖鈴、吳彥高春草碧、 朱淑真生查子、蔡伯堅石州慢、張三影天仙子也。”這裡列舉宋金人詞十首﹐ 有令、引、近、慢﹐而一概稱之為“大樂”﹐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元代民間 所唱﹐都是俚俗的北曲﹐唱宋金人的詞﹐已經算是雅樂。因此﹐不論令、引、 近、慢﹐在元人觀念中﹐都是大樂。大樂的對立面﹐就是小唱。宋人以詞為小 唱﹐元人以詞為大樂﹐可知在元代﹐詞人雖然不多﹐詞的地位卻癒高了。 【 在 ciwp (孤鴻~~甘家村佃農~~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的大作中提到: 】 : 令‧引‧近‧慢 :   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詞的字句不多﹐稱為令詞。北宋後期﹐出現了篇幅較 : 長﹐字句較繁的詞﹐稱為慢詞。令、慢是詞的二大類別。從令詞發展到慢詞﹐ : ................... -- 忘掉遠方是否可有出路 忘掉世間萬千廣闊土地 * 一天加一天 每分耕耘 忘掉夜裡月黑風高 忘掉命裡是否悲與喜 * 汗與血 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 霧裡看花一生走萬裡 * 粒粒皆辛酸 永不改變 但靠兩手一切達到 但已了解不變道理 * 人定勝天 見面再喝到了熏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緊記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28.227.13.*]
saram:是否還有大令這種詞格?(dar liong 朝鮮的民謠) 01/02 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