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詞學名詞釋義 雙調‧重頭‧雙曳頭   元明以來﹐一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汲古閣刻《六十名家詞》 的校注﹐萬樹《詞律》﹐清《欽定詞譜》﹐都用這個名詞。這其實極不適當。 “雙調”是宮調名﹐詞雖有上下兩疊﹐或曰兩片﹐但隻是一調﹐不能稱為雙調。 吳子律的《蓮子居詞話》中已指出萬樹的錯誤﹐但杜文瀾在《詞律校勘記》中 還在引述了吳子律的批評後加一句道﹕“此論存參”。這是因為杜文瀾不敢冒 犯《欽定詞譜》的權威性﹐因而不敢對吳子律的批評表示同意。   “雙調”這個名詞在宋代還沒有這樣的用法。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 相同的﹐稱為“重頭”。《墨莊漫錄》記載一個故事﹐據說“宣和年間﹐錢塘 人關子東在毗陵﹐夢中遇到一個美髯老人﹐傳授給他一首名為《太平樂》的新 曲子。關子東醒來後﹐隻記得五拍﹐過了四年﹐關子東回到錢塘﹐又夢見那個 美髯老人。老人取出笛子來把從前那個曲於吹了一遍﹐關子東才知道是一首重 頭小令。以前記住的五拍﹐剛是一片。於是關子東依照老人所傳的曲拍﹐填成 一首詞﹐題名為《桂華明》”。按“桂花明”這個詞調﹐至今猶存。此詞分上 下疊﹐每疊五句。上下疊句式音韻皆同﹐故曰“重頭小令。”這是明慼撚离괿 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稱這類詞為重頭小令而不稱為“雙調小今。”(“重”字 讀平聲﹐是“重復”的重。)   “重頭”隻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漁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詞調都 是﹐如果下疊第一句與上疊第一句不同的﹐這是“換頭”﹐不是“重頭”。換 頭的意義是改換了頭一句﹐重頭的意思是下疊頭一句與上疊頭一句重復。換頭 的地方在音樂上是過變的地方。過變﹐即今之過門。小令有重頭的﹐也有換頭 的﹐但引、近、慢詞則全都換頭﹐而沒有重頭的了。《詞律》、《詞譜》沒有 仔細區別﹐一概稱之為“雙調”﹐亦極不適當。不過﹐在宋代人的書裡﹐“換 頭小令”這個名詞我還沒有看到過﹐因此﹐分上下兩疊而用換頭的令詞﹐應當 用什麼名稱﹐這還不能知道。可能在宋代﹐不管換頭不換頭﹐凡分兩疊的令詞 都叫做“重頭小令”。晏元獻詞雲﹕“重頭歌韻響錚深﹐入破舞腰紅亂旋”。 可以想見﹐歌至重頭處癒美﹐舞至入破處癒急。然則不論其詞句同不同﹐其音 樂節奏在下疊開始處都得加以繁聲﹐不與上疊第一句相同。這樣解釋﹐似乎也 可以﹐但我還不能下斷語。總之﹐把上下兩疊的令詞稱為“雙調”﹐以致與宮 調名的“雙調”相混淆﹐這總是錯誤的。   《柳塘詞話》雲﹕“宋詞三換頭者﹐美成之西河、瑞龍吟﹐耆卿之十二時、 戚氏﹐稼軒之六州歌頭、醜奴兒近﹐伯可之寶鼎現也。四換頭者﹐夢窗之鶯啼 序也。”這裡是把三疊的詞稱為三換頭﹐四疊的詞為四換頭﹐但宋代人是否如 此說過﹐還沒有見到。我們知道﹐換頭一定在下疊的起句。音樂師在這地方加 了繁聲﹐所以後來作詞者依樂聲改變了此處句法﹐與上疊第一句不同。上下兩 疊的詞﹐隻有一個換頭﹐這一現象﹐隻存在於令、引、近詞中。至於慢詞﹐有 三疊的﹐有四疊的﹐或者各疊句法完全不同﹐例如蘭陵王。或則第一疊與第二 疊句法相同﹐但是有換頭﹐而第三疊則句法與前二疊全不同﹐例如西河。這些 都不就稱為三換頭、四換頭。而且﹐換頭既從第二疊開始﹐則三疊之詞﹐也隻 有二換頭﹐怎麼可以稱為三換頭呢﹖至於四換頭。又是唐詞醉公子的俗名﹐是 一首重頭小令﹐更不可用於四疊的慢詞。總之﹐三換頭、四換頭這些名詞﹐都 是明清人妄自制定的﹐概念並不明確﹐我們不宜沿用。   瑞龍吟一調﹐《花庵詞選》已說明它是雙曳頭。因為此詞第二疊與第一疊 句式、平厭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曳頭不是 換頭。有人以為隻要是分三疊的詞﹐都是雙曳頭﹐這也是錯的。《詞律拾遺》 補注戚氏詞雲﹕“諸體雙曳頭者﹐前兩段往往相對﹐獨此調不然。”按戚氏本 來不是雙曳頭﹐故前兩段句式不同。三疊的慢詞﹐並不都是雙曳頭。既稱雙曳 頭﹐則前兩段一定要對。可知徐氏亦以為凡是三疊之詞﹐都可以名為雙曳頭﹐ 於是會發此疑問。   鄭文焯精研詞律﹐可是在這些問題上﹐似乎還有不甚了了之處。他校箋周 邦彥瑞龍吟詞雲﹕“汲古本引《花庵詞選》舊注﹕‘此謂之雙曳頭﹐屬正平調。 自“前度劉郎”以下﹐即犯大石調﹐系第三段。至“歸騎晚”以下四句﹐再歸 正平調。坊刻皆於“聲價如故”句分段者﹐非。’按此明言分三段者為雙曳頭。 今人每於三段則名之為三曳頭﹐失之疏也。”又校箋雙頭蓮詞雲﹕“按調名雙 頭蓮﹐當為雙曳頭曲。……考宋本柳耆卿詞曲玉管一閡﹐起拍亦分兩排﹐即以 三字句結﹐是調正合。宋譜例凡曲之三疊者﹐謂之雙曳頭﹐是亦雙頭蓮曲名之 一証焉。”   按鄭氏說起拍分兩排音﹐名為雙曳頭﹐這沒有錯。但又說“凡曲之三疊者﹐ 謂之雙曳頭。”這卻錯了。三疊的詞﹐起拍未必都分兩排﹐周邦彥雙頭蓮詞第 一﹜窗摹L涫酵耆□嗤□□□撬□吠罰□:□□妨□□春□艘濉S紗爍□芍□? 疊之詞﹐ 並不都是雙頭﹐ 否則一切分三疊之詞﹐都可以名為雙頭蓮了。考之 《詞譜》所收宋人三疊慢詞﹐雙曳頭者並不多見。瑞龍吟、雙頭蓮為一類﹐其 一、二段句式全同。西河為一類﹐其一二段雖同﹐但第二段用了換頭。至於鄭 氏所謂“宋譜例”﹐不知宋人有何譜何例傳於今世。又雲﹕“今人有以三段之 詞為三曳頭者。”我也未見詞家有此記錄。不過由此可知﹐清代已有人以“曳 頭”為遍、片、段、疊的同義詞﹐亦可以說“失之疏也”。 【 在 ciwp (孤鴻~~甘家村佃農~~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的大作中提到: 】 : 詞學名詞釋義 : 變‧□‧遍‧片‧段‧疊 :   《周禮‧大春宮》 ﹕“若樂九變﹐ 則人鬼可得而禮之矣。”鄭玄注曰﹕ : ................... -- 忘掉遠方是否可有出路 忘掉世間萬千廣闊土地 * 一天加一天 每分耕耘 忘掉夜裡月黑風高 忘掉命裡是否悲與喜 * 汗與血 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 霧裡看花一生走萬裡 * 粒粒皆辛酸 永不改變 但靠兩手一切達到 但已了解不變道理 * 人定勝天 見面再喝到了熏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緊記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28.2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