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詞學名詞釋義 闋   一首詞稱為一闋﹐這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但它是一個復活了的古字。 音樂演奏完畢﹐稱為“樂闋”﹐這是早見於三《禮》、《史記》等書的用法﹐ 它是一個動詞。《說文》解釋這個字為“事已閉門也”。事情做完﹐閉門休息﹐ 這就與音樂沒有關系﹐隻剩下完畢的意義了。《呂氏春秋‧古樂篇》雲﹕“昔 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馬融《長笛賦》雲﹕“曲終闋盡﹐ 余弦更興。”這裡兩個“闋”字﹐已成為歌曲的單位名詞了。但是﹐漢魏以來﹐ 我們還沒有見到稱一支歌曲或一首樂府詩為一闋的文獻。直到唐代詩人沈下賢 的詩文集中﹐才出現了《文祝延二闋》的標題﹐以後﹐到了宋代﹐“闋”字被 普遍用作詞的單位名詞﹐可知這個古字是在晚唐時代開始復活的。   《墨客揮犀》載天聖年中有女郎盧氏題詞於驛舍壁上﹐其序言雲﹕“因成 鳳棲梧曲於一闋。”這是稱一首詞為一闋的最早記錄。以後就有蘇東坡的如夢 今詞序雲﹕“戲作兩闋。”陳去非的法駕導引序雲﹕“得其三而亡其二﹐擬作 三闋。”馬令《南唐書》稱李後主“嘗作院溪沙二闋”。又謂馮延巳“作樂章 百余闋。”都在北宋時期。   宋人習慣﹐無論單遍的小令﹐或雙曳頭的慢詞﹐都以一首為一闋。楫v□? 下遍的詞﹐可以稱為上下闋﹐或曰前後闋。無論上下或前後﹐合起來還是一闋﹐ 不能說足二闋。近來有人說﹕“詞一片叫做一闋﹐一首詞分做兩片﹐三片﹐也 可以說是兩闋﹐三闋。”又有人說﹕“一首詞分兩段或三段﹐每段叫做一闋。” 這話非常奇怪﹐不知有什麼根據﹐我翻遍宋元以來詞集、詞話﹐絕沒有發現以 一首分上下片的詞為二闋的例子。   “闋”字用到後來﹐成為“詞”的代用字。東坡詞序有“作此闋”。白石 詞序有“因度此闋”﹐“因賦是闋”。又金陵人跋歐陽修詞雲﹕“荊公嘗對客 誦永叔小闋。”又柳永詞雲﹕“硯席塵生﹐新詩小闋﹐等閒都盡廢。”趙介庵 詞雲﹕“隻因小闋記情親﹐動君樑上塵。”這些“闋”字都代替了“詞”字﹐ “小闋”即是“小詞”。吳文英詞雲﹕“塵箋蠹管﹐斷闋經歲慵理。”這裡的 “斷闋”是指未完成的詞稿﹐離開“闋”字的本義癒來癒遠﹐辭書裡不會收入 了。 【 在 ciwp (孤鴻~~甘家村佃農~~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的大作中提到: 】 : 詞學名詞釋義 : 大詞‧小詞 :   按照字數的多少﹐把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這是明代人的分法﹐ : ................... -- 忘掉遠方是否可有出路 忘掉世間萬千廣闊土地 * 一天加一天 每分耕耘 忘掉夜裡月黑風高 忘掉命裡是否悲與喜 * 汗與血 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 霧裡看花一生走萬裡 * 粒粒皆辛酸 永不改變 但靠兩手一切達到 但已了解不變道理 * 人定勝天 見面再喝到了熏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緊記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28.2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