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詞學名詞釋義 換頭‧過片‧麼   詞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單遍小令。後來發展到重疊兩遍的﹐於是出現 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詞。《花庵詞選》收張泌江城子二首﹐注雲﹕“唐詞多無換 頭。如此詞兩段﹐自是兩首。故兩押情字。今人不知﹐合為一首﹐則誤矣。” 可知當時俗本﹐曾誤以二首合為一首﹐認為是重頭小令。幸而詞中兩押情字﹐ 可証明其原來是兩首﹐否則就不容易辨別了。《花間集》收牛嶠江城子二首﹐ 也都是單遍(第二首有誤字)。宋代蘇東坡作江城子十二首﹐都用牛嶠詞體重疊 一遍﹐這種情況﹐宋人稱為“疊韻”。晁無咎有一首詞﹐題作“樑州令疊韻”﹐ 是用兩首粱州令連為一首。樑州令原來是上下兩遍的令詞﹐現在又重疊一首﹐ 就成為四遍的慢詞了。   詞從單遍發展為兩遍﹐最初是上下兩遍句式完全相同。例台采桑子、生查 子、卜算子、蝶戀花、玉樓春、釵頭夙、踏莎行之類。後來﹐在下遍開始處稍 稍改變音樂的節奏﹐因而就相應地改變了歌詞的句式。例如清商怨、一斛珠、 望遠行、思越人、夜遊宮、阮郎歸、憶秦娥等等﹐都是。凡是下遍開始處的句 式與上遍開始處不同的﹐這叫做換頭。   現在詞家都以為換頭是一個詞樂名詞﹐因為詩與曲都沒有換頭。其實不然ꌿ 在唐代的詩論裡﹐已有了換頭這個名詞。宋代以後﹐這個名詞僅用於詞﹐誰都 不知道詩亦有換頭﹐因此更無人知道換頭是從唐詩的理論中繼承下來的名詞。 日本和尚遍照金剛的《文鏡秘府論》有《論調聲》一章﹐他說﹕“調聲之術﹐ 其例有三﹕一曰換頭﹐一曰護腰﹐一曰相承。”以下舉了一首《蓬州野望》五 言律詩為例﹐以說明換頭的意義。他說﹕“第一句頭二字平聲﹐第二句頭兩字 當用仄聲﹐第三句頭兩句仍用仄聲﹐第四句頭兩字又宜用平聲。第五句頭兩字 仍用平聲﹐第六句頭兩字當用仄聲。第七句頭兩字仍用仄聲﹐第八句頭兩字又 當用平聲。如此輪轉終篇﹐名為雙換頭﹐是最善也。若僅換每句第一字﹐則名 為換頭﹐然不及雙換頭也。”據此可知換頭這個名詞﹐起於唐人詩律﹐大概是 相對於八病中的平頭而言的。遍照金剛這部著作﹐過去沒有流傳於中國﹐唐宋 人詩話中﹐亦從來沒有提到過換頭。所以無人知道換頭這個名詞的來歷。清末 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說﹕“詞有過變﹐隱本於詩。《宋書‧謝靈運傳論》 雲﹕‘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蓋言詩當前後變化也。而雙調換頭之消息﹐ 即此已寓。”劉熙載沒有見過《文鏡秘府論》已想到詞的換頭源於詩律﹐劉氏 詞學之深﹐極可佩服。   《苕溪漁隱叢話》引《李翰林集後序》﹐略謂“李白既承詔撰清平辭三章﹐ 上命梨園子弟略約調撫絲竹﹐遂促李龜年歌之。太真妃持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 酒笑領歌辭﹐意甚厚。上因調玉管以倚曲﹐每曲□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這一段記載﹐說明了樂曲中有換頭的緣起。   換頭又稱為過﹐或曰過處﹐或曰過片。因為音樂奏到這裡﹐都要加繁聲﹐ 歌詞從上遍過度到下遍﹐聽者不覺得是上遍的重新開始。這個過字就是現今國 樂家所謂過門。《樂府指述》用過處﹐如“過處多是自敘‵O□骯□σ□逍隆薄? 《詞旨》、《詞源》用過片﹐如“過片不可斷意”﹐“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 須要承上接下”。這裡所謂過、過處、過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胡元儀注 《詞旨》雲﹕“過片﹐謂詞上下分段處也。”這個注﹐意義非常含混。如果說 “上下分段處”﹐那麼上遍的結句也可以說是過片了。   換頭這個名詞﹐宋代詞家還有另一種用法﹕指一首詞的下遍全部。例如上 文所引《花庵詞選》雲﹕“唐詞多無換頭”﹐這句話的意義是說唐詞僅有單遍﹐ 沒有下遍。《苕溪漁隱叢話》論東坡卜算子詞(缺月掛疏桐)雲﹕“此詞本詠 夜景﹐至換頭但隻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本詠夏景﹐至換頭但隻 說榴花。”這裡所謂換頭﹐顯然是指下遍全部而言﹐並不專指下遍的起句。況 且卜算子是重頭小令﹐下遍並不換頭﹐由此可見宋人竟以詞的下遍為換頭了。   過片﹐又稱為過變。這個名詞﹐在宋人書中還沒有見到。《詞林紀事》附 刊《詞源》(誤作《樂府指迷》)的《制曲》一條中作過變﹐不作過片﹐這恐 怕是元明人傳鈔時所改。《柳塘詞話》雲﹕“樂府所制有用疊者﹐今按詞則用 換頭﹐或雲過變﹐猶夫曲之為過宮也。”又《七頌堂詞繹》、《來四家詞選序 論》均用過變。按﹕變是本字﹐唐人省作□﹐或遍﹐宋人又省作片。現在又復 古用變字﹐並無不可。至於過宮﹐則是另外一回事﹐與過變毫不相涉。柳塘這 個比喻﹐完全是外行話。   換頭又稱過拍。這也是明清時代流行的語詞。詞以一句為一拍﹐拍字就可 以代句字用﹐於是稱過處為過拍。但是況周頤《蕙風詞話》中﹐凡是講到過拍﹐ 都是指上遍結句而言﹐例如﹕“廖世美燭影搖紅過拍雲﹕塞鴻難問﹐岸柳何窮﹐ 別愁紛絮。”又雲﹕“許古行香子過拍雲﹕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查兩 家原作﹐況氏所庰J□模□際巧媳櫚男□?(結尾句)﹐又太清春鷓鴣夭詞上片結 句雲﹕“世人莫戀香花好﹐花到香濃是謝時。”蕙風批雲﹕“過拍具大澈悟。” 又蕙風論詞雲﹕“曲有煞尾。有度尾﹐煞尾如戰馬收僵﹐度尾如水窮雲起。煞 尾猶詞之歇拍也﹐度尾猶詞之過拍也﹐如水窮雲起﹐帶起下意也。填詞則不然﹐ 過拍隻須結束上段﹐筆宜沉著﹔換頭另意另起﹐筆宜挺勁。稍涉曲法﹐即嫌傷 格﹐此詞與曲之不同也。”從這些例句中﹐可以發現況氏以上遍的結尾句為過 拍﹐下遍之起句為換頭﹐全詞的結尾為歇拍﹐這是很大的錯誤。過拍就是換頭﹐ 而上遍的結句亦可以稱為歇拍。況氏一代詞家﹐對於這些名詞﹐似乎還沒有了 解宋人的用法。蔡嵩雲引況氏這些話來箋釋《樂府指迷》中有關過處的文句﹐ 更惑人不淺。不知蔡氏當時為什麼未發現況氏的錯誤。曲以套為組織單位﹐一 套之尾﹐謂之煞尾。中間有時亦可有尾﹐乃是前曲的尾聲﹐借此以過度至後曲﹐ 故曰度尾。這是諸宮調的余鳳﹐與詞的過拍沒有相似之處。   換頭亦有人稱為過腔。我曾見許穆堂《自怡軒詞選》中選了姜夔、周密、 詹正三家的霓裳中序第一﹐批雲﹕“後兩闋過腔第五句較姜多一二襯字。”又 選了辛棄疾、 姜夔的永遇樂﹐ 批雲﹕“過腔第二句平仄與前首互棄﹐想可通 融。”可知許氏所謂過腔﹐就是換頭或下遍﹐但過腔這個名詞﹐別有意義﹐絕 不能這樣使用﹐這是許穆堂的錯誤﹐所謂過腔﹐其本意是以一個曲子﹐翻人別 一個宮調中吹奏。姜白石自制湘月一曲﹐即用念奴嬌鬲指聲﹐移入雙調中吹奏。 鬲指﹐又稱過腔。姜氏在此詞自序中言之甚詳﹐怎麼可以稱過片為過腔呢﹖   一首詞的下遍﹐亦有稱為麼的。元代詞人白樸的《夭籟集》中有水龍吟詞 的小序雲﹕“麼前三字用厭者﹐見田不伐《萍漚集》水龍吟二首﹐皆如此。田 妙於音﹐蓋仄無疑。或用平字﹐恐不堪協。”這裡所謂“麼前三字”﹐即上遍 的最後三字。可知白樸以下遍為麼﹐這是借用了北曲名詞。北曲以同前之曲為 麼遍﹐簡稱為麼。白樸是北方人﹐故用北曲語﹐南方詞人中﹐未嘗見有此用法。 【 在 ciwp (孤鴻~~甘家村佃農~~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的大作中提到: 】 : 詞學名詞釋義 : 雙調‧重頭‧雙曳頭 :   元明以來﹐一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汲古閣刻《六十名家詞》 : ................... -- 忘掉遠方是否可有出路 忘掉世間萬千廣闊土地 * 一天加一天 每分耕耘 忘掉夜裡月黑風高 忘掉命裡是否悲與喜 * 汗與血 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 霧裡看花一生走萬裡 * 粒粒皆辛酸 永不改變 但靠兩手一切達到 但已了解不變道理 * 人定勝天 見面再喝到了熏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緊記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28.2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