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論語通譯 目  錄 學而篇第一1. . . . . . . . . . . . . . . . . . 為政篇第二10. . . . . . . . . . . . . . . . . 八佾篇第三22. . . . . . . . . . . . . . . . . 裡仁篇第四38. . . . . . . . . . . . . . . . . 公冶長篇第五49. . . . . . . . . . . . . . . . 雍也篇第六66. . . . . . . . . . . . . . . . . 述而篇第七81. . . . . . . . . . . . . . . . . 泰伯篇第八98. . . . . . . . . . . . . . . . . 子罕篇第九110. . . . . . . . . . . . . . . . . 鄉黨篇第十126. . . . . . . . . . . . . . . . . 先進篇第十一141. . . . . . . . . . . . . . . . 顏淵篇第十二158. . . . . . . . . . . . . . . . 子路篇第十三171. . . . . . . . . . . . . . . . 憲問篇第十四186. . . . . . . . . . . . . . . . 衛靈公篇第十五210. . . . . . . . . . . . . . . 季氏篇第十六227. . . . . . . . . . . . . . . . 陽貨篇第十七238. . . . . . . . . . . . . . . . 微子篇第十八254. . . . . . . . . . . . . . . . 子張篇第十九263. . . . . . . . . . . . . . . . 堯曰篇第二十275. . . . . . . . . . . . . . . 學而篇第一(共十六章)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入“道德之門”。 子曰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3﹐不亦君子乎﹗”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注釋」 1 子﹕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有道德修養的人﹐尊稱為“子”。這裡是尊稱孔子。 2 說(yue月)﹕同“悅”﹐高興﹐喜悅。 3 慍(yun運)﹕怨恨﹐惱。 .有子曰1﹕“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矣3﹔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4。” 「今譯」 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1.和上級的﹐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 則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為‘仁’的根本吧。” 「注釋」 1 有子﹕魯國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三歲﹐生於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詳。另說﹐比孔子小十三歲。 後世﹐有若的弟子也尊稱有若為“子”﹐故稱“有子”。 2 弟(ti替)﹕同“悌”。弟弟善事兄長﹐稱“悌”。 3 鮮(xian顯)﹕少。 4 與﹕同“歟”。語氣詞。 子曰﹕“巧言令色1﹐鮮矣仁。”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注釋」 1 令色﹕面色和善。這裡指以恭維的態度討好別人。 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2.「注釋」 1 曾(zeng增)子﹕姓曾﹐名參(shen身)﹐字子輿。曾皙之子。 魯國南武城(在今山東省棗莊市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生於公元前505年﹐卒於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稱曾參為“子”。 2 省(xing醒)﹕檢查反省自己。 3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學問。孔子教學﹐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子曰﹕“道千乘之國1﹐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今譯」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國家的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部下和人民﹔按照農時的忙閒去役使人民。” 「注釋」 1 道﹕同“導”。領導﹐治理。 乘(sheng勝)﹕古代稱四匹馬。 的一輛車為“一乘”。古代軍隊使用兵車﹐每輛兵車用四匹馬。 ﹐車上有身著盔甲的士兵三人﹐車下跟隨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應的後勤人員二十五人﹐因此﹐所謂“一乘”的實際兵力就是一百人﹐並非單指四匹馬。 一輛車。按規定﹐“八百家出車一乘”。古代衡量一個諸侯國的大小強弱﹐就是看它擁有多少兵車﹐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尊”。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1﹐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今譯」 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注釋」 1 出﹕外出﹐出門。一說﹐離開自己住的房屋。 弟﹕同“悌”。尊敬兄長。 子夏曰1﹕“賢賢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今譯」 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 「注釋」 1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詳。 2 賢賢﹕第一個“賢”做動詞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個“賢”是名詞﹐即“聖賢”的“賢”﹐指有道德有學問的高尚的人。 易﹕輕視﹐不看重。一說﹐“易”釋為“移”﹐移好色之心而好賢德。 3 致﹕做出奉獻。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1。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2。過則無憚改3。” 4.「今譯」 孔子說﹕“君子〔舉止〕不注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注釋」 1 固﹕鞏固﹐牢固。一說﹐固執﹐閉塞不通。 2 無﹕同“毋”。不要。 友﹕做動詞用。交朋友。 3 過﹕錯誤﹐過失。 憚(dan旦)﹕怕。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今譯」 曾子說﹕“要謹慎地辦理好喪事﹐虔誠地追祭祖先﹐〔這樣做了﹐〕人民的道德就會歸復忠厚老實。” 「注釋」 1 終﹕壽終﹐指父母去世。 2 遠﹕遠祖﹐祖先。 子禽問於子貢曰1﹕“夫子至於是邦也2﹐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3﹖”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4﹖” 「今譯」 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 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5.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注釋」 1 子禽﹕姓陳﹐名亢(kang抗)﹐字子禽。一說﹐即。 亢。陳國人。孔子的弟子(一說﹐不是孔子的弟子)。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歲﹐生於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詳。 2 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稱孔子。古代凡做過大夫官職的人﹐可稱“夫子”(孔子曾任魯國司寇)。 邦﹕諸侯國。 3 抑與之與﹕“抑”﹐連詞﹐表示選擇﹐“還是。 . ”。“與之”﹐給他。最後的“與”﹐同“歟”﹐語氣詞。 4 其諸﹕或者﹐大概。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1﹐可謂孝矣。” 「今譯」 孔子說﹕“〔看一個人﹐〕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看他的志向﹔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三年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堅持的準則﹐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做到了孝。” 「注釋」 1 三年﹕按照周禮的規定﹐父親死後﹐兒子要守孝三年。這裡也可指一段較長的時間﹐或多年以後。 有子曰﹕“禮之用1﹐和為貴。先王之道2﹐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3﹐亦不可行也。” 「今譯」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遇事做到〕和諧為可貴。古代6.賢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可貴之處就在於此。小事大事﹐都依著這個。 則。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隻知道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調節和約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注釋」 1 禮﹕指周禮。周代先王留下的儀禮制度。 2 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賢王。 3 節﹕節制﹐約束。 有子曰﹕“信近於義1﹐言可復也2。恭近於禮﹐遠恥辱也3。 因不失其親4﹐亦可宗也5。” 「今譯」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這種符合於義的信約諾言﹐才能去實踐、兌現。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做﹐〕就能避免恥辱。所依靠的﹐應當是親近自己的人﹐〔隻有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 「注釋」 1 近﹕符合﹐接近。 義﹕合理的﹐有道理的﹐符合於周禮的。 2 復﹕實踐﹐實行。 3 遠﹕避免﹐免去。 4 因﹕依靠﹐憑借。 5 宗﹕尊奉﹐尊崇﹐可靠。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1﹐可謂好學也已。” 「今譯」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7.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注釋」 1 就﹕靠近﹐接近。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2。” 「今譯」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富裕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麼樣呢﹖”孔子說﹕“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富裕而愛好禮義的人。”子貢說﹕“《詩。 》說﹕“要像加工骨頭、牛角、象牙、玉石一樣﹐。 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端木賜呀﹐我可以縑憔騿撫[嘎邸妒□? 》了。告訴你已。 發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 「注釋」 1 “如切”句﹕出自《詩。 .衛風。淇奧》篇。“切”﹐古代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磋(cu. 搓)”﹐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zhuo濁)”﹐雕刻玉石﹐做成器物。“磨”﹐把石頭加工成器物。 2 “告諸”句﹕“諸”﹐“之於”的合音。“往”﹐已發生的事﹐已知的事。“來”﹐尚未發生的事﹐未知的事。這裡孔子是夸子貢能舉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1﹐患不知人也。” 8.「今譯」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 「注釋」 1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句。“知”﹐了解﹐理解。 9.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章)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 「今譯」 孔子說﹕“〔國君〕治理國家﹐用道德教化來推行政治﹐就像北極星一樣﹐處於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環繞在它的周圍。” 「注釋」 1 北辰﹕北極星。距地球約782光年。由於太遠﹐從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動﹐實際仍在高速運轉。 2 共﹕同“拱”。環繞。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1﹐曰﹕“思無邪2。’” 「今譯」 孔子說﹕“《詩。 》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注釋」 1 蔽(bi畢)﹕概括﹐包蓋。 2 思無邪﹕。 出《詩。 .魯頌。駉》篇。孔子借用這句話來評01.論《詩。 》。 子曰﹕“道之以政1﹐齊之以刑2﹐民免而無恥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 「今譯」 孔子說﹕“用行政命令來治理﹐用刑法來處罰﹐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還不是從心裡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 「注釋」 1 道﹕同“導”。治理﹐引導。 2 齊﹕整治﹐約束﹐統一。 3 免﹕避免﹐指避免犯錯誤。 無恥﹕做了壞事﹐心裡不知羞恥﹔沒有(或缺乏)羞恥之心。 4 格﹕正﹐糾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2﹐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今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注釋」 1 有﹕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歲。 2 天命﹕這裡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稟賦與天性、11.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 孟懿子問孝1﹐子曰﹕“無違。”樊遲御2﹐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今譯」 孟懿子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不違背〔周禮〕。”樊遲為孔子趕馬車﹐孔子對他說﹕“孟孫氏問我怎樣做是孝﹐我回答他﹕“不違背〔周禮〕。’”樊遲說﹕“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按周禮侍奉他們﹔去世了﹐要按周禮為他們辦喪事﹐按周禮祭祀他們。” 「注釋」 1 孟懿(yi意)子﹕姓仲孫﹐亦即孟孫﹐名何忌“懿”是謚號。 魯國大夫。與叔孫氏、季孫氏共同把執魯國朝政。他的父親孟僖子臨終時囑咐他要向孔子學禮。 2 樊(fan凡)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曾與冉(ran染)求一起為季康子做事。生於公元前515年﹐卒年不詳﹐比孔子小三十六歲。 御﹕趕車﹐駕車。 孟武伯問孝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今譯」 孟武伯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擔憂他們的疾病。” 「注釋」 1 孟武伯﹕姓仲孫﹐名彘(zhi志)。是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兒子。“武”是謚號。 21.2 其﹕代詞﹐指父母。此句意思是﹕唯憂父母疾。一說﹐“其”﹐指子女。“疾”﹐指品德行為上的毛病。意思是﹕父母唯憂其疾。做父母的就是擔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順父母﹐就要自己品德好﹐不要使父母擔憂。另說﹐“其”指子女﹐“疾”指疾病。“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朱熹《四書集注》) 子遊問孝1﹐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今譯」 子遊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孝順﹐總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但這卻是很不夠的﹐因為〕對狗對馬﹐也都能做到飼養它。如果對父母〔隻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注釋」 1 子遊﹕姓言﹐名偃(yan演)﹐字子遊吳國人。生於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詳。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歲。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饌3﹐曾是以為孝乎4﹖” 「今譯」 子夏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如果僅僅做到〕有了事﹐孩子為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但是﹐子女的臉氶憔K苣芽矗□菽訓濫芩閌切18穡俊? 31.「注釋」 1 色﹕臉色。指和顏悅色﹔心裡敬愛父母﹐臉面上好看。 2 弟子﹕晚輩。指兒女。 3 先生﹕長輩。指父母。 饌(zhuan賺)﹕吃喝。 4 曾(zeng增)﹕副詞。難道。 是﹕代詞。此﹐這個。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1﹐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2﹐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今譯」 孔子說﹕“我給顏回講學問一整天﹐他都不提不同的意見﹐好像是很愚笨。〔可是﹐〕課後我考察他私下裡的言行﹐發現他對我所講的課能充分發揮﹐顏回並不是愚笨的。” 「注釋」 1 回﹕姓顏﹐名回﹐字子淵﹐又稱顏淵。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21年(一說﹐公元前511年)﹐卒於公元前480年。是孔子早年最忠實的弟子﹐被孔子器重、厚愛。比孔子小三十(一說四十)歲。 2 省(xing醒)﹕觀察﹐考察。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人焉旵哉3﹖ 人焉旵哉﹖” 「今譯」 孔子說﹕“〔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采取的方法﹐考察他安心於做什麼。〔這樣去了解﹐〕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 「注釋」 1 以﹕根據﹐。 因﹐言行的動機。一說﹐“以”﹐通“與”。引申41.為與。 ﹐同。 ﹐結交什麼樣的朋友。 2 由﹕。 由﹐走的道路。指為達到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3 焉﹕代詞﹐表疑問。哪裡﹐怎麼。 旵(s. u搜)﹕隱藏﹐隱瞞。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 「今譯」 孔子說﹕“時時溫習已。 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注釋」 1 故﹕舊的﹐。 先的。 子曰﹕“君子不器1。” 「今譯」 孔子說﹕“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隻有固定的某一方面的用處〕。” 「注釋」 1 器﹕器具﹐隻有一種固定用途的東西。比喻人隻具備一種知識﹐一種才能﹐一種技藝。 子貢問君子1﹐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今譯」 子貢問怎樣做才是君子﹐孔子說﹕“在說之前﹐先去實行﹐然後再按照做了的去說。” 「注釋」 1 君子﹕古代有學問有道德有作為的人﹐人格高尚的人﹐或有51.官職、地位高的人都可稱“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小人比而不周2。” 「今譯」 孔子說﹕“君子能〔在道義上〕團結人但不〔以私情而〕互相勾結﹔小人善於。 攏勾結而不〔在道義上〕團結人。” 「注釋」 1 周﹕同周圍的人相處得很好﹐合群﹐團結。 比(bi畢)﹕本義是並列﹐挨著。在這裡有貶義﹕為私情而勾結﹐。 幫結伙﹐結黨營私。 2 小人﹕不正派、不道德、人格卑鄙的人。古代也稱地位低的人。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隻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注釋」 1 思﹕思考﹐思維。 罔(wang網)﹕同“惘”。迷惑﹐昏而無得。一說﹐欺罔﹐蒙蔽﹐受。 .另說﹐“罔”﹐即無﹐無所得。 2 殆(dai代)﹕危險。一說﹐沒有信心。 子曰﹕“攻乎異端1﹐斯害也已2。” 「今譯」 孔子說﹕“去攻讀鑽研邪說﹐那就有害了。” 61.「注釋」 1 攻﹕指學習攻讀﹐專治﹐鑽研。一說﹐攻擊。 異端﹕不同的學說、主張。 2 斯﹕代詞。這﹐那。 已﹕語氣詞﹐表慨嘆﹐相當“矣”。一說﹐停止﹐完畢。則此章的意思是﹕攻擊那些邪說﹐禍害就沒有了。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 「今譯」 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注釋」 1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省平邑縣東北)人。是孔子早年的弟子。長期跟隨孔子﹐是忠實的警衛。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後死於衛國內亂。生於公元前542年﹐卒於公元前480年﹐比孔子小九歲。 2 誨(hui會)﹕教導﹐教育﹐誘導。 女﹕同“汝”。你。 3 知﹕前五個“知”字﹐是知道﹐了解﹐懂得。最後“是知也”的“知”﹐同“智”。明智﹐聰明﹐真知。 之﹕代詞。指孔子所講授的知識、學問。 子張學幹祿1。子曰﹕“多聞闕疑2﹐慎言其餘﹐則寡尤3﹔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今譯」 子張學習如何謀求做官。孔子說﹕“要多聽〔各種意見〕﹐71.把覺得可懷疑的地方避開﹐謹慎地說出其餘的﹐這樣就能少犯錯誤﹔要多看〔各種情況〕﹐把覺得有危險的事情避開﹐謹慎地去做其餘的﹐這樣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謀求官職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注釋」 1 子張﹕姓顓(zhuan專)孫﹐名師﹐字子張。陳國人。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八歲。生於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詳。 幹祿﹕求仕﹐謀求做官。“幹”﹐求﹐謀。“祿”﹐官吏的俸祿﹐官職。 2 闕﹕空﹐缺﹐有所保留。 3 寡﹕少。 尤﹕過錯﹐錯誤。 哀公問曰1﹕“何為則民服2﹖”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3﹐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今譯」 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孔子回答說﹕“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選拔邪惡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 「注釋」 1 哀公﹕魯國魯定公的兒子﹐姓姬﹐名蔣。“哀”是死後的謚號。 在位二十七年(自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466年)。 2 何為﹕怎樣做﹐做什麼。 3 舉﹕選拔﹐推舉。 直﹕正直的、正派的人。 錯﹕同“措”﹐放置﹐安排。一說﹐廢置﹐舍棄。 諸﹕“之於”的合音。 枉﹕不正直、不正派、邪惡的人。 季康子問1﹕“使民敬﹐忠以勸2﹐如之何﹖”子曰﹕“臨之81.以莊3﹐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今譯」 季康子問﹕“要使人民對我尊敬﹐對我忠實而又努力幹﹐應該如何辦呢﹖”孔子說﹕“你要用莊重嚴肅的態度來對待﹐人民就會尊敬你﹔你〔倡導〕對父母孝順﹐對眾人慈愛﹐他們就會忠實於你﹔你選拔任用善良優秀的人﹐又教育那些能力差的人﹐人民就會互相勉勵而努力幹了。” 「注釋」 1 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謚號。“子”﹐是尊稱。魯哀公時﹐任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勢力。 2 以﹕連詞。而。 勸﹕努力﹐勤勉。 3 臨﹕對待。 或謂孔子曰1﹕“子奚不為政2﹖”子曰﹕“《書》雲3﹕“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5﹖” 「今譯」 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參與政治呢﹖”孔子說﹕“《尚書》裡有句話說﹕“孝啊就是孝敬父母﹐並以友愛的態度對待兄弟。倡導孝悌的道理推廣到政治方面。’這也算是參與了政治﹐為什麼非做官才算是參與政治呢﹖” 「注釋」 1 或﹕代詞。有人。 2 奚﹕疑問詞。何﹐怎麼。 3 書﹕指《尚書》。是商周時期的政治文告和歷史資料的匯編。 孔子在這裡引用的三句﹐見於偽古文《尚書。君陳》篇。 4 施﹕推廣﹐延及﹐影響於。 有﹕助詞﹐無意義。 91.5 “奚其”句﹕“奚”﹐為什麼。“其”﹐代同﹐指做官。“為”﹐是。 “為政”﹐參與政治。魯定公初年﹐孔子沒有出來做官﹐所以﹐有人疑其不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1﹐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2﹐小車無軏3﹐其何以行之哉4﹖” 「今譯」 孔子說﹕“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可以呢﹗〔就好比〕大車上沒有輗﹐小車上沒有軏﹐它靠什麼行走呢﹖” 「注釋」 1 信﹕講信用﹐說了算數。 2 輗(ni尼)﹕古代大車(用牛。 ﹐以載重)車轅前面橫木上揳嵌的起關聯固定作用的木銷子(榫頭)。 3 軏(yue月)﹕古代小車(用馬。 ﹐以載人)車轅前面橫木上揳嵌的起關聯固定作用的木銷子(榫頭)。 4 何以﹕以何﹐用什麼﹐靠什麼。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1﹖”子曰﹕“殷因於夏禮2﹐所損益3﹐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今譯」 子張問﹕“往後十個朝代〔禮法制度〕的事﹐可以知道嗎﹖” 孔子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制﹐所減少的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了商期的禮制﹐所減少的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將來如有繼承周朝的〔禮法制度﹐其基本內容不過增增減減〕﹐即使傳下一百代之久﹐也是可以知道的。” 02.「注釋」 1 世﹕古時稱三十年為一世。這裡指朝代。 2 殷﹕就是商朝。商朝傳至盤庚(商湯王的第九代孫)﹐從奄(今山東省曲阜市)遷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縣西北)﹐遂稱殷。商是國名﹐殷是國都之名。 因﹕因襲﹐沿襲。 禮﹕指整個儀禮制度﹐是規范社會行為的法則、規范、儀式的總稱。 3 損益﹕減少和增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1﹐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今譯」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它﹐就是諂媚。遇到符合正義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 「注釋」 1 鬼﹕這裡指死去的祖先。 12.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章) 主要記孔子論禮樂之事。 孔子謂季氏1﹐八佾舞於庭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 「今譯」 孔子談論季氏﹐說他在家廟的庭院裡居然冒用了八佾規格的樂舞﹐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注釋」 1 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此指季平子﹐即季孫意如。一說﹐季桓子。 2 八佾﹕“佾(yi意)”﹐行﹐列。特指古代奏樂舞蹈的行列。一佾﹐是八個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個人。按周禮規定﹐天子的樂舞﹐才可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按季氏的官職﹐隻有用四佾的資格﹐但他擅自僭(jian劍。超越本分)用了天子樂舞規格的八佾﹐這是不可饒恕的越軌行為。 3 “是可”句﹕“忍”﹐容忍。“孰”﹐疑問代詞。什麼。一說﹐“忍”﹐忍心。則這兩擅橝n饉際牽赫庋□氖濾□既絛淖齔隼矗□裁詞濾□蝗絛淖瞿兀? 22.三家者1﹐以《雍》徹2。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於三家之堂4﹖” 「今譯」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在桓公廟祭祖完畢時﹐讓樂工唱著《雍》詩﹐來撤掉祭品。孔子說﹕“〔《雍》詩上說﹕〕‘。 助祭祀的是四方諸侯﹐天子才是莊嚴肅穆的主祭者。’為什麼在你三家祭祖的廟堂上卻用了唱《雍》詩的儀式﹖” 「注釋」 1 三家﹕春秋後期掌握各國政權的三家貴族﹕孟孫氏(即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是魯桓公之子仲慶蛹痑␘f潑鮮希□6逖饋12居訓暮笠幔□殖啤叭□浮薄T謖餿□抑校□約舅鍤鮮屏ψ畬蟆K□親允延姓□巍? 濟的實力﹐所以。 常有越軌周禮的行為﹐多次受到孔子的批判。 2 雍﹕《詩。 .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祀宗廟的儀式舉行完畢後﹐在撤去祭品收拾禮器的時候﹐專門唱這首詩。亦作“雝”。 徹﹕同“撤”。撤除﹐拿掉。 3 “相維”句﹕《詩。 .周頌。雍》中的句子。“相(xiang向)”﹐本指。 助﹐幫助。這裡指儐相﹐助祭者。“維”﹐助詞﹐沒有意義。“辟(bi畢)”﹐本指君王。這裡的“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肅靜。形容至美至敬。 4 奚﹕何﹐怎麼﹐為什麼。 堂﹕祭祀先祖或接待賓客的廟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1﹖人而不仁﹐如樂何﹖”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仁德﹐如何對待禮呢﹖一個人不講仁德﹐如何對待樂呢﹖” 32.「注釋」 1 如禮何﹕“如。 . 何”是古代常用句式﹐當中一般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思是“把(對)。 . 怎麼樣(怎麼辦)”。 林放問禮之本1。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2﹐寧儉﹔喪﹐與其易也3﹐寧戚4。” 「今譯」 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說﹕“意義重大啊﹐你提的問題。從禮節儀式來說﹐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從治辦喪事來說﹐與其在儀式上搞得很隆重而完備周到﹐不如心裡真正悲哀地悼念死者。” 「注釋」 1 林放﹕姓林﹐名放﹐字子上。魯國人。一說﹐孔子的弟子。 2 與其﹕連詞。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舍的時候﹐“與其”用在放棄的一面。後面常用“毋寧”、“不如”、“寧”相呼應。 3 易﹕本義是把土地整治得平坦。在這裡指周到地治辦喪葬的禮節儀式。 4 戚﹕心中悲哀。 子曰﹕“夷狄之有君1﹐不如諸夏之亡也2。” 「今譯」 孔子說﹕“夷狄雖有君主〔卻沒有禮儀〕﹐還不如中。 諸國沒有君主〔卻保留著禮儀〕好呢。” 「注釋」 1 夷﹕我國古代東方少數民族。 狄﹕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2 諸夏﹕當時中。 黃河流域華夏族居住的各個諸侯國。 亡﹕同42.“無”。魯國的昭公、哀公﹐都曾逃往國外﹐形成某一時期內魯國無國君的現象。由此﹐孔子發出感嘆。 季氏旅於泰山1。子謂冉有曰2﹕“女弗能救與3﹖”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4﹖” 「今譯」 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勸阻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啊呀﹗莫非說泰山之神還不如魯國人林放〔知道禮〕嗎﹖” 「注釋」 1 旅﹕古代﹐祭祀山川叫“旅”。 泰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 按周禮規定﹐天子才有資格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諸侯隻有資格祭祀在其封地境內的名山大川。季康子不過是魯國的大夫﹐卻去祭祀泰山﹐這是越禮行為。 2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稱冉有。魯國人﹐仲。 之族。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歲﹐生於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詳。冉有當時是季康子的家臣。 3 女﹕同“汝”。你。 弗﹕不。 救﹕補救﹐勸阻﹐設法匡正。 與﹕同“歟”。語氣詞。 4 曾﹕副詞。莫非﹐難道﹐竟然。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1﹗揖讓而升2﹐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今譯」 孔子說﹕“君子之間沒有可爭的事。〔如果有爭﹐〕那一定是射箭比賽吧﹗〔就算是射箭相爭﹐也是〕互相作揖﹐謙讓﹐52.然後登堂﹔〔射箭比賽完了〕走下堂來﹐又互相敬酒。這種爭﹐就是君子之爭。” 「注釋」 1 射﹕本是射箭。此指射禮──按周禮所規定的射箭比賽。有四種﹕一﹐大射(天子﹐諸侯﹐卿﹐大夫﹐選屬下善射之士而升進使用)。二﹐賓射(貴族之間﹐朝見聘會時用)。三﹐燕射(貴族平時娛樂之用)。四﹐鄉射(民間習射藝)。 2 揖﹕作揖。拱手行禮﹐以表尊敬。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1﹐美目盼兮2﹐素以為絢兮3。’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4。”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5﹗始可與言《詩》已矣。” 「今譯」 子夏問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珠轉啊﹐粉白的臉龐著色化妝絢麗多彩好打扮啊。’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先有了白地子﹐然後才。 上。 .”〔子夏〕又問﹕“〔這使我想到﹐〕禮節儀式是不是在〔仁德之〕後呢﹖”孔子說﹕“能闡明我的意思的是你卜商呀﹗現在開始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注釋」 1 巧笑﹕美好的笑容。 倩(qian欠)﹕指笑時面容格外妍美﹐笑容好看。 兮﹕助詞。啊﹐呀。 2 盼﹕眼珠黑白分明﹐轉動靈活。 3 絢﹕有文彩﹐絢麗多彩。“巧笑”二句﹐見《詩。 .衛風。碩人》篇。“素以為絢兮”﹐不見於現在通行的《毛詩》﹐可能是佚句。 4 繪事後素﹕“繪事”﹐。 . .“後”﹐後於﹐在。 . 之後。“素”﹐62.白地子。意思說﹕。 . 總是先有個白地子﹐然後才能。 .一說﹐女子先用素粉敷面﹐然後才用胭脂、青黛等著色﹐打扮得漂亮。 5 起﹕發揮﹐闡明。 予﹕我。 商﹕卜商﹐即子夏。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1﹔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2。文獻不足故也3。足﹐則吾能征之矣。” 「今譯」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夏的後代〕杞國〔現在施行的禮儀〕卻不足以作為考証的証明﹔殷代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殷的後代〕宋國〔現在施行的禮儀〕卻不足以作為考証的証明。因為文字資料不足﹐熟悉夏禮、殷禮的賢人也不多。如果‘文’‘獻’足夠的話﹐我就能用它來作考証的証明了。” 「注釋」 1 杞(qi起)﹕古國﹐現在河南省杞縣一帶。杞國的君主是夏朝禹的後代。征﹕証明﹐引以為証。 2 宋﹕古國﹐現在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一帶。宋國的君主是商朝湯的後代。 3 文﹕指歷史文字資料。 獻﹕指賢人。古代﹐朝廷稱德才兼備的賢人為“獻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1﹐吾不欲觀之矣2。” 「今譯」 孔子說﹕“舉行禘祭的典禮時﹐從第一次的獻酒之後﹐我就不願看下去了。” 72.「注釋」 1 禘(di地)﹕古代隻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隆重典禮。既﹕已。 . 灌﹕禘禮初始即舉行的獻酒降神儀式。古代祭祀祖先﹐一般用活人坐在靈位前象征受祭者(這個人叫“屍”)。煮香草為“鬱”﹐合黍釀成氣味芬芳的一種酒“鬱鬯(chang唱)”。將“鬱鬯”獻於“屍”前﹐使其聞一聞酒的香氣而並不飲用﹐然後將酒澆在地上。這整個過程就叫“灌”。 2 不欲觀﹕不願看﹐看不下去了。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據《禮記》記載﹐周公死後﹐他的侄兒周成王(姬誦)為了追念周公輔佐治國的偉大功勛﹐特許周公的後代在祭祀時舉行最高規格的“禘禮”。 但這畢竟是不合禮的。而且﹐一般在。 過“灌”的儀式以後﹐魯國的君臣往往也都表現懈怠而無誠意了。所以﹐孔子說了“不欲觀”的話。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1。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2﹗”指其掌。 「今譯」 有人問起舉行“禘祭”的來由道理。孔子說﹕“不知道。 能懂這種道理的人治濠ⅲ埼l□嵯癜訊□靼讜謖飫鏌謊□桑 ? 〔孔子一面說﹐一面〕指著自己的手掌。 「注釋」 1 不知也﹕孔子對魯國“禘祭”不滿﹐所以﹐他故意避諱﹐說不知道“禘祭”的道理。 2 “其如”句﹕“示”﹐同“置”。擺﹐放。“諸”﹐“之於”的合音。“斯”﹐這。指手掌。這句話的意思是﹕像把東西擺在掌中一樣明白而容易。一說﹐“示”﹐同“視”。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1﹐如不祭。” 82.「今譯」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裡。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而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 「注釋」 1 與﹕參與﹐參預﹐參加。 王孫賈問曰1﹕“與其媚於奧2﹐寧媚於灶3。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今譯」 王孫賈問﹕“〔人們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 這話怎麼講﹖”孔子說﹕“不是那樣。如果得罪了天﹐向。 祈禱都是沒有用的。” 「注釋」 1 王孫賈﹕衛靈公時衛國的大夫﹐有實權。 2 媚﹕諂媚﹐巴結。 奧﹕本義指室內的西南角。這裡指屋內西南角的神。古時尊長居西南﹐所以奧神的地位應比灶神尊貴些。 3 灶﹕本義是爐灶﹐用來烹煮食物或燒水。從夏代就以灶為神﹐稱“灶君”﹐為“五祀之一”﹐即老百姓所說的“灶王爺”。舊俗﹐陰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燒紙馬﹐供奉飴糖﹐送灶神上天﹐謂之“送灶”﹔臘月三十日(除夕)﹐又。 回來﹐謂之“。 灶”。灶神地位雖較低﹐但上可通天﹐決定人的禍福﹐故當時人們的俗話才說“寧媚於灶”﹕祭祀神明時首先要奉承巴結的是灶神。 子曰﹕“周監於二代1﹐鬱鬱乎文哉2﹗吾從周。” 92.「今譯」 孔子說﹕“周代〔政治禮樂制度等〕是借鑒於夏商兩代〔而發展演變建立起來的〕﹐多麼豐盛啊﹗我尊從周代〔的一切〕。” 「注釋」 1 監﹕通“鑒”。本義是鏡子。引申為照﹐考察﹐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在這裡是借鑒於前代的意思。 二代﹕指夏、商兩個朝代。 2 鬱鬱﹕。 意是草木豐盛茂密的樣子﹐也指香氣濃厚。這裡指繁盛﹐豐富多彩﹐文采顯著。 子入太廟1﹐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2﹖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今譯」 孔子進入太廟〔助祭〕﹐對每件事都詢問。有人說﹕“。 說鄹邑人的兒子知道禮呢﹖進入太廟﹐每件事都要問一問。” 孔子聽到﹐說﹕“這樣做﹐就是禮啊。” 「注釋」 1 太廟﹕古代指供奉祭祀君主祖先的廟。開國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廟叫太廟。因為周公(姬旦)是魯國最初受封的君主﹐所以﹐當時魯國的太廟﹐就是周公廟。 2 孰謂﹕。 說。 鄹(z. u鄒)又寫為“陬”﹐“郰”。春秋時魯國的邑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一帶。孔子的父親叔樑紇(he和)在鄹邑做過大夫。“鄹人”﹐指叔樑紇。“鄹人之子”﹐即指孔子。 子曰﹕“射不主皮1﹐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03.「今譯」 孔子說﹕“〔在舉行射禮比賽時﹐〕射箭主要不在於射穿那皮靶子﹐因為各個人的力氣大小有所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 「注釋」 1 射不主皮﹕“射”﹐射箭。周代儀禮制度中有專門為演習禮樂而舉行的射箭比賽﹐稱“射禮”。這裡的“射”即指此。“皮”﹐指用獸皮做成的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用布做或用皮做。《儀禮。 鄉射禮》﹕“禮射不主皮。”射禮比賽﹐射箭應當以是否“中的”為主﹐而不在於用力去射﹐把皮靶子穿透。這與作戰比武的“軍射”不同。那是提倡用力射的﹐有“射甲徹七札(穿透甲革七層)”之說。 2 力﹕指每個人天生的力氣。 科﹕指等級﹐類別。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1。子曰﹕“賜也﹗爾愛其羊2﹐我愛其禮。” 「今譯」 子貢主張要把“告朔”時祭祖廟的那頭餼羊去掉。孔子說﹕“端木賜呀﹗你愛惜的是那頭羊﹐我愛惜的卻是那種禮儀。” 「注釋」 1 告朔﹕陰歷的每月初一﹐叫“朔”。古代制度﹐諸侯在每月的初一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舉行祭禮﹐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叫“告朔”。其實﹐在當時的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到祖廟會舉行“告朔”禮了。餼(xi戲)﹕活的牲畜。 2 爾﹕代詞。你。 子曰﹕“事君盡禮1﹐人以為諂也2。” 13.「今譯」 孔子說﹕“事奉君主﹐完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別人卻以為這樣做是〔對君主〕諂媚。” 「注釋」 1 事﹕事奉﹐服務於。 2 諂(chan產)﹕諂媚﹐用卑賤的態度向人討好﹐奉承。 定公問1﹕“君使臣2﹐臣事君﹐如之何3﹖”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今譯」 魯定公問﹕“君主使用臣﹐臣事奉君主﹐應當怎樣呢﹖”孔子回答﹕“君主使用臣應當以禮相待﹐臣事奉君主應當以忠誠相待。” 「注釋」 1 定公﹕魯國的君主﹐姓姬﹐名宋﹐謚號“定”。襄公之子﹐昭公之弟﹐繼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前495年)。魯定公時﹐孔子擔任過司寇﹐代理過宰相。魯定公的哥哥昭公﹐曾被貴族季氏趕出國外。因此﹐魯定公詢問孔子﹐如何正確處理君臣關系﹐以維持政權。 2 使﹕使用。 3 如之何﹕如何﹐怎樣。“之”是虛詞。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1﹐哀而不傷。” 「今譯」 螢O鈾擔骸啊豆倀隆菲□□鬯□鬧魈獗硐至耍菘燉鄭□澂環諾矗揮淺睿□澂槐□恕﹗? 23.「注釋」 1 關雎(ju居)﹕《詩。 》第一篇的篇名。因它的首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故名。“雎鳩”﹐是古代所說的一種水鳥。“關關”﹐是雎鳩的鳴叫聲。這是一首愛情詩。古代也用這首詩作為對婚禮的祝賀詞。 淫﹕放縱﹐放盪﹐過分。 哀公問社於宰我1。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2﹐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3。”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4﹐既往不咎5。” 「今譯」 魯哀公問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麼木料做牌位〕。宰我回答﹕“夏朝人用鬆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的意思是〕說﹕讓老百姓戰栗。”孔子聽了以後﹐〔批評宰我〕說﹕“已。 做過的事不用再說了﹐已。 完成的事不必再勸諫了﹐已。 過去的事不要再去責備追究了。” 「注釋」 1 社﹕土地神。這裡指的是制作代表土地神的木頭牌位。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又稱宰我。魯國人。孔子早年的弟子。 2 夏後氏﹕本是部落名。相傳禹是部落領袖。禹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後世指夏朝的人﹐就稱“夏後氏”。以﹕用。 鬆﹕古人以為神要憑借某種東西才能來享受人對神的祭祀﹐而把這種所憑借的東西稱為“神主”(木制的牌位)。夏代人用鬆木做土地神的神主。一說﹐是指栽樹以作祭祀。夏代人居住在河東(今山西省西南部)﹐山野適宜栽鬆樹﹔殷代人居住在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北)﹐山野適宜栽柏樹﹔周代人﹐居住在酆鎬(feng hao風浩)(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西南一帶)﹐山野適宜栽栗樹。 33.3 戰栗﹕因害怕而發抖﹐哆嗦。這裡﹐宰我“讓老百姓戰栗”的解釋有牽強之處﹐孔子不滿。 4 遂﹕已。 完成﹐成功。 諫(jian見)﹕規勸﹐使改正錯誤。 5 咎(jiu舊)﹕責備。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1﹗”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2﹐官事不攝3﹐焉得儉4﹖”“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5﹐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6﹐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今譯」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問﹕“管仲節儉嗎﹖” 〔孔子〕說﹕“管仲家收取老百姓大量的市租﹐為他家管事的官員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哪能說是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說﹕“國君在宮殿大門前樹立一道影壁短牆﹐管仲家門口也樹立影壁短牆。國君設宴招待別國的君主﹐舉行友好會見時﹐在堂上專門設置獻過酒後放空。 子的土台﹐管仲家也設置這樣的土台。若說管仲知禮﹐那。 算不知禮呢﹖” 「注釋」 1 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一名管敬仲。齊國姬姓之後人。 穎(ying影)上(今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穎河下遊)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有名的政治家。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桓公成為春秋時諸侯中第一個霸主。孔子與管仲的政見不一致﹐對管仲違背周禮的某些做法﹐孔子進行了批評。 器﹕氣量﹐度量﹐胸襟。 2 有三歸﹕指管仲將照例歸公的市租據為己有。“三歸”﹐指市43.租。 3 攝﹕兼任﹐兼職。當時﹐大夫的家臣﹐都是一人常兼數事。而管仲卻是設許多管事的家臣﹐一人一事一職。 4 焉得﹕怎麼可以﹐哪能算是。 5 邦君﹕諸侯﹐國君。 樹﹕樹立﹐建立。 塞門﹕“塞”﹐遮蔽。古代﹐天子和諸侯﹐在宮殿大門口築上一道短牆作為遮蔽物﹐以區別內外。也稱“蕭牆”﹐相當於後世所說的“照壁”﹐“影壁”。天子的塞門在大門之外﹐諸侯的塞門在大門之內。 6 反坫﹕“坫(dian電)”﹐古代設於堂中﹐供祭祀或宴會時放禮器和酒具的土台子。反坫﹐是諸侯宴會時的一種禮節。指君主招待別國國君﹐舉行友好會見﹐獻過酒之後﹐把空。 子放回坫上。 子語魯大師樂1﹐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2﹔從之3﹐純如也4﹐皦如也5﹐繹如也6﹐以成。” 「今譯」 孔子對魯國的樂官談演奏音樂﹐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時合奏和諧。 調﹔樂曲展開以後﹐很美好﹐節奏分明﹐又連綿不斷﹐直到樂曲演奏終了。” 「注釋」 1 語﹕動詞。對。 . 說。 大師﹕“大”﹐同“太”。“大師”﹐就是“太師”﹐是國家主管音樂的官。 2 翕(xi西)﹕和順﹐。 調。一說﹐興奮﹐熱烈。 3 從﹕通“縱”。放縱﹐展開。 4 純﹕美好﹐善﹐佳。 5 皦(jiao餃)﹕明亮﹐清晰﹐音節分明。 6 繹(yi意)﹕連續﹐連綿不斷。 53.儀封人請見1﹐曰﹕“君子之至於斯也2﹐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3。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4﹖天下之無道也﹐天將以夫子為木鐸5。” 「今譯」 有一位在儀地防守邊界的官員﹐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地方來的﹐我從來沒有不能見的。”隨從孔子的弟子領這官員去見了孔子。這官員出來以後﹐〔對孔子的弟子們〕說﹕“你們幾位何必擔心〔孔子〕沒有官職呢﹖天下無道﹐上天必將以孔子做為發布政令的木鐸。” 「注釋」 1 儀封人﹕“儀”﹐地名﹐衛國的一個邑﹐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內。“封”﹐邊界。儀封人﹐指在儀這個地方鎮守邊界的官員。一說﹐封人儀姓。孔子周遊列國﹐到過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一帶﹐故能與儀地邊界的官員見面。 2 斯﹕代詞。這個地方。 3 從者﹕隨從孔子的弟子。 4 二三子﹕這裡是稱呼孔子弟子。“二三”﹐表示約數﹐猶言“各位”。“子”﹐對人的尊稱。 患﹕擔憂﹐犯愁﹐擔心。 喪﹕失去。 這裡指孔子失掉官位﹐沒有官職。孔子。 為魯國的司寇﹐後離魯去衛﹐又去陳﹐政治抱負未能實現。 5 木鐸﹕“鐸(duo奪)”﹐一種金口木舌的大。 鈴。古代以召集群眾﹐下通知﹐宣布政教法令﹐或在有戰事時使用。這裡是以“木鐸”作比喻﹐說孔子將能起到為國家發布政令的作用(管理天下)。 子謂《韶》1﹕“盡美矣2﹐又盡善也3。”謂《武》4﹕“盡美矣﹐未盡善也。” 63.「今譯」 孔子談到《韶》這一樂舞說﹕“美極了啊﹐又好極了。”談到《武》這一樂舞說﹕“美極了啊﹐還不夠很好。” 「注釋」 1 韶(shao勺)﹕傳說上古虞舜時的一組樂舞﹐也叫“大韶”。古解﹕“韶”就是“紹(繼承)”﹐舞樂主題表現了“舜紹堯之道德”﹐即指虞舜通過禪讓繼承帝位﹐故舞樂中有一種太和之氣﹐可以稱為“盡善”。 2 美﹕指樂舞的藝術形式﹐音調聲容之盛美。 3 善﹕指樂舞的思想內容﹐蘊藉內。 之美。 4 武﹕周代用於祭祀的“六舞”之一﹐是表現周武王戰勝殷紂王的一組音樂和舞蹈﹐也叫“大武”。古解﹕武王用武除暴﹐為天下所樂。《詩。 .周頌》中有《武》篇﹐為武王克殷後作﹐乃讚頌武王武功的樂舞歌詞。孔子認為武王伐紂雖順應天意民心﹐但畢竟。 過征戰﹐故說“未盡善”。 子曰﹕“居上不寬1﹐為禮不敬2﹐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今譯」 孔子說﹕“居上位﹐待人不寬厚﹔舉行儀禮時不恭敬﹔參加喪禮時不表示哀悼﹐我如何能看得下去呢﹖” 「注釋」 1 上﹕上位﹐高位。 寬﹕待人寬厚﹐寬宏大量。 2 敬﹕恭敬﹐鄭重﹐慎重。 73.裡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子曰﹕“裡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今譯」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 「注釋」 1 裡﹕鄰裡。周制﹐五家為鄰﹐五鄰(二十五家)為裡。這裡用作動詞﹐居住。 仁﹕講仁德而又風俗淳厚的地方。一說﹐有仁德的人。文中的意思就是﹕與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為鄰裡。 2 處﹕居住﹐在一起相處。 3 焉﹕怎麼﹐哪裡﹐哪能。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 「今譯」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過窮困生活﹐也不能長久過安樂生活。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於實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於利用仁德。” 83.「注釋」 1 約﹕貧困﹐儉約。 2 樂﹕安樂﹐富裕。 3 知﹕同“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1﹐能惡人2。” 「今譯」 孔子說﹕“隻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得當的〕喜愛某人﹐憎恨某人。” 「注釋」 1 好(hao號)﹕喜愛﹐喜歡。 2 惡(wu務)﹕厭惡﹐討厭。 子曰﹕“苟志於仁矣1﹐無惡也2。”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立志去實行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了。” 「注釋」 1 苟﹕假如﹐如果。 志﹕立志。 2 惡﹕壞﹐壞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1。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君子去仁﹐惡乎成名3﹖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4﹐造次必於是5﹐顛沛必於是6。” 93.「今譯」 孔子說﹕“發財和升官﹐是人們所想望的﹐〔然而﹐〕若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去獲得﹐君子是不接受的。生活窮困和地位卑微﹐是人們所厭惡的﹐〔然而﹐〕若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君子是受而不避的。君子假如離開仁德﹐如何能成名呢﹖ 君子是連吃完一頓飯的工夫也不能違背仁的。〔即使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離困頓的時候也必須按仁德去做。” 「注釋」 1 處﹕享受﹐接受。 2 去﹕避開﹐擺脫。 3 惡﹕同“烏”。相當於“何”。疑問副詞。怎樣﹐如何。 4 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工夫。 違﹕違背﹐離開。 5 造次﹕緊迫﹐倉卒﹐急迫。 必於是﹕必須這樣做。“是”﹐代詞。這﹐此。 6 顛沛﹕本義是跌倒﹐偃僕。引申為窮困﹐受挫折﹐流離困頓。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1﹔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2﹐我未之見也3。” 「今譯」 孔子說﹕“我沒見過愛好仁德的人﹐沒見過厭惡不仁的人。 愛好仁德的人﹐是無法超過的﹔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時﹐不會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在某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實行仁德的嗎﹖我還沒見過〔實行仁德而〕力量不夠的。 這樣的人會有的﹐但我沒見過。” 04.「注釋」 1 尚﹕超過。 2 蓋﹕發語詞。表示肯定的語氣。 3 未之見﹕未見之。沒看到過這種人或這種情況。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1。觀過﹐斯知仁矣2。” 「今譯」 孔子說﹕“人的錯誤﹐各自同他那一類的人一樣。觀察一個人犯的什麼錯誤﹐就能知道是哪一類的人了。” 「注釋」 1 黨﹕本指古代地方組織﹐五百家為黨。引申為朋輩﹐意氣相投的人﹐同類的人。 2 斯﹕代詞。那。 仁﹕同“人”。一說﹐仁德。句中的意思則是﹕觀察一個人犯的什麼錯誤﹐就能知道是不是有仁德了。 子曰﹕“朝聞道1﹐夕死可矣。” 「今譯」 孔子說﹕“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注釋」 1 聞﹕聽到﹐知道﹐懂得。 道﹕此指某種真理﹐道理﹐。 則。 也即我們所說的儒家之道。 子曰﹕“士志於道1﹐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今譯」 孔子說﹕“士有志於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飯菜不14.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的。” 「注釋」 1 士﹕讀書人﹐一般的知識分子﹐小官吏。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1﹐義之與比2。” 「今譯」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情的處理〕﹐沒有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從於義。” 「注釋」 1 適﹐莫﹕各家有三種解釋﹕一、“適”﹐厚。“莫”﹐薄。“無適無莫”﹐是一視同仁﹐對人用情無親疏厚薄﹐不要有的親近﹐有的冷。 .二、“適”﹐通“敵”﹐指敵對。“莫”﹐通“慕”﹐愛慕。“無適無莫”﹐是“無所為仇﹐無所欣慕”。三、“適(di笛)”﹐主﹐專主﹐固定不變。 “莫”﹐不肯﹐沒有。“無適無莫”﹐是無可無不可﹐沒有一成不變的。天下的事﹐事無定形﹐而有定理。君子處理天下的事﹐沒有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唯義是從﹐隻要符合義──合情合理﹐合於正義﹐該做便做﹐不該做便不做﹐怎麼幹合適恰當就怎麼幹。這是朱熹《四書集注》的說法。本書取此說。 2 義之與比﹕與義靠翩慼撐襜翱_#□簿褪恰壩胍灞戎□薄﹗氨齲╞i畢)”﹐從﹐靠近﹐親近。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1﹐小人懷惠。” 「今譯」 孔子說﹕“君子關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關心的是鄉土田宅﹔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實惠。 「注釋」 1 刑﹕指法度﹐典范。 24.子曰﹕“放於利而行1﹐多怨。” 「今譯」 孔子說﹕“為追求私利而行動﹐會招來許多人的怨恨。” 「注釋」 1 放﹕通“仿”。仿照﹐效法﹐依照。引申為一味追求。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1﹐何有2﹖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今譯」 孔子說﹕“能夠以禮讓〔的。 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以禮讓來治國﹐如何能實行周禮呢﹖” 「注釋」 1 禮讓﹕按照周禮﹐注重禮儀與謙讓。 2 何有﹕有何﹐有什麼。這裡的意思指還有什麼困難。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1。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今譯」 孔子說﹕“不擔憂沒有官職地位﹐擔憂的是自己沒有能用以站得住腳的〔學問與本領〕。不擔憂沒有人知道自己﹐隻求自己能成為值得別人知道的人。” 「注釋」 1 立﹕站得住腳﹐有職位﹐在社會有立足之地。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1。”子出﹐34.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 「今譯」 孔子說﹕“曾參啊﹗我所主張的‘道’是由一個根本的宗旨而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後﹐別的弟子問〔曾參〕﹕“〔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所主張的道﹐不過是忠恕罷了。” 「注釋」 1 唯﹕在這裡是應答詞。是的。 2 忠﹕忠誠﹐真眲摰l搖﹗::。翰患平媳鶉說墓□恚□員鶉絲砣蕁? 子曰﹕“君子喻於義1﹐小人喻於利2。” 「今譯」 孔子說﹕“君子懂得義﹐小人隻知道利。” 「注釋」 1 喻﹕知道﹐明白﹐懂得。 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合乎正義。 2 利﹕私利﹐財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1﹐見不賢而內自省也2。” 「今譯」 孔子說﹕“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 「注釋」 1 賢﹕賢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齊﹕平等﹐向。 . 看齊﹐與。 . 同等。 44.2 省(xing醒)﹕反省﹐內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子曰﹕“事父母幾諫1。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2。” 「今譯」 孔子說﹕“侍奉父母﹐〔假如他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進行勸說。看到父母從心裡不願聽從意見﹐還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違背﹔為父母而操勞﹐也不要怨恨。” 「注釋」 1 幾(ji基)﹕委婉﹐輕微﹐隱微。 2 勞﹕操勞﹐辛勞。一說﹐憂愁。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1﹐遊必有方2。” 「今譯」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要遠離家鄉﹔〔非要〕離開家鄉〔不可〕﹐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注釋」 1 遊﹕離家出遊。如“遊學”、“遊宦”。 2 遊必有方﹕指讓父母知道所遊的確定地方﹐而不要無固定地方地隨處飄泊﹐致使父母掛念擔心。“方”﹐方向﹐方位。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 「今譯」 孔子說﹕“〔父親死後〕如果三年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堅持的。 則﹐可以說是做到了孝。” 「注釋」 1 “三年”句﹕又見《學而篇第一》第十章。 5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1。” 「今譯」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喜歡﹐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 「注釋」 1 懼﹕父母年紀大了就必然日益衰老、接近死亡﹐故憂懼擔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1﹐恥躬之不逮也2。” 「今譯」 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輕易〕把話說出來﹐認為說出卻做不到是恥辱的。” 「注釋」 1 古者﹕古代的人﹐也往往指古代有統治地位的、做官的人。 2 恥﹕羞愧﹐恥辱。在這裡是意動用法﹐以。 . 為恥。“行”比“言”難﹐“行”往往趕不上“言”﹔說了話﹐如果做不到﹐就會感到失信的恥辱。躬﹕親身﹐親自。這裡指自己的行動。 逮﹕趕上。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1。” 「今譯」 孔子說﹕“。 常能約束自己的人﹐過失就少了。” 「注釋」 1 約﹕約束﹐檢束﹐謹慎節制。這裡指以一種立身處世的。 則標準。 常來約束自己。 失﹕過失﹐犯錯誤。 鮮﹕少。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1﹐而敏於行2。” 64.「今譯」 孔子說﹕“君子要謹慎地說話﹐而要敏捷地行動。” 「注釋」 1 訥﹕本義是說話言語遲鈍。這裡指說話謹慎﹐留有分寸。 2 敏於行﹕“行”﹐行動﹐行為。《四書集注》說﹕“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意思與《學而篇第一》第十四章“敏於事而慎於言”相同。可參閱。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1。” 「今譯」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注釋」 1 鄰﹕鄰人﹐鄰居。這裡指思想品格一致﹐志向相同﹐能共同合作的人。 子遊曰﹕“事君數1﹐斯辱矣2﹔朋友數﹐斯疏矣。” 「今譯」 子遊說﹕“事奉君主﹐〔如果〕頻繁地反復提意見﹐就會招致羞辱﹔對待朋友﹐〔如果〕頻繁地反復提意見﹐就會造成疏遠。” 「注釋」 1 數(shuo碩)﹕屢次﹐多次。這裡指頻繁、煩瑣地提意見﹐過分地反復進行勸諫。《四書集注》說﹕“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於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一說﹐“數”讀shu(音暑)。列舉﹐數落﹐當面指責。 74.則本章的意思是﹕應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不要當面直說、指出對方的過失加以責備﹔這樣做﹐反而使對方臉面上下不來台﹐不容易接受﹐致“辱”致“疏”。 2 斯﹕副詞。就。 84.公冶長篇第五(共二十八章) 主要講古今人物的賢否得失。 子謂公冶長1﹕“可妻也2。雖在縲紲之中3﹐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4。 「今譯」 孔子說到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囚禁在監獄中﹐但不是他有罪過。”〔於是〕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 「注釋」 1 公冶長﹕姓公冶﹐名長﹐字子芝。魯國人(一說﹐齊國人)。 孔子的弟子。傳說懂得鳥語。 2 妻﹕本是名詞﹐在這裡作動詞用﹐讀qi(音氣)。把女兒嫁給他。 3 縲紲(lei Xie雷謝)﹕捆綁犯人用的黑色的長繩子。這裡代指監獄。 4 子﹕指自己的女兒。 子謂南容1﹕“邦有道2﹐不廢3﹔邦無道﹐免於刑戮4。”以其兄之子妻之。 94.「今譯」 孔子談論南容﹐說﹕“國家有道的時候﹐他被任用做官﹔國家無道的時候﹐他也會避免受刑戮。”〔於是〕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南容。 「注釋」 1 南容﹕姓南宮﹐名適(kuo闊)﹐一作“括”﹐又名縚(tao濤)﹐字子容。魯國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之兄(一說﹐弟)﹐本名仲孫閱﹐因居於南宮﹐以之為姓。謚號敬叔﹐故也稱南宮敬叔。孔子的弟子。 2 邦有道﹕指社會秩序好﹐政治清明﹐局面穩定﹐政權鞏固﹐國家太平興盛。 3 廢﹕廢棄﹐廢置不用。 4 刑戮﹕“戮(lu路)”﹐殺。刑戮﹐泛指受刑罰﹐受懲治。 子謂子賤1﹕“君子哉若人2﹗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3﹖” 「今譯」 孔子談論子賤﹐說﹕“真是君子啊這個人﹗假如魯國沒有君子﹐他從哪裡取得這種品德呢﹖” 「注釋」 1 子賤﹕姓宓(fu浮)﹐名不齊﹐字子賤﹐魯國人。公元前521年生﹐卒年不詳。孔子的弟子。子賤曾任單父(今山東省單縣)宰﹐史稱﹕“有才智﹐愛百姓﹐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能尊師取友﹐以成其德。” 著有《宓子》十六篇。 2 若﹕代詞。此﹐這。 3 斯﹕代詞。在句中﹐第一個“斯”﹐是代指子賤這個人。第二個“斯”﹐是代指君子的品德。 焉﹕疑問代詞。哪裡﹐怎麼﹐怎樣。 05. 取﹕取得﹐獲得。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1﹖”子曰﹕“女2﹐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3。” 「今譯」 子貢問孔子﹕“我端木賜怎麼樣呢﹖”孔子說﹕“你﹐是個有用的器具。”〔子貢〕問﹕“是個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注釋」 1 何如﹕如何﹐怎樣。 2 女﹕汝﹐你。 3 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黍稷)用的一種貴重的器具﹐竹制﹐上面用玉裝飾﹐很華美﹐有方形的﹐有圓形的﹐夏代稱“瑚”﹐殷代稱“璉”。在這裡﹐孔子用“瑚璉”比喻子貢﹐雖是有用之材﹐但也不過僅有一種具體的才幹﹐達不到最高標準的“君子不器”。 或曰1﹕“雍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3﹐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今譯」 有的人說﹕“冉雍啊﹐有仁德﹐而不能言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能說會道的人〕同人家頂嘴﹐嘴快話多﹐常常引起別人的厭惡不滿。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做到有仁德﹐但哪裡用得上能言善辯呢﹖” 「注釋」 1 或﹕代詞。有的人。 2 雍﹕姓冉﹐名雍﹐字仲。 .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22年﹐卒15.年不詳。孔子的弟子。 佞(ning濘)﹕強嘴利舌﹐巧言花語。 3 御﹕抗拒﹐抵抗。這裡指辯駁對方﹐與人頂嘴。 口給﹕“給(ji擠)”﹐本義是豐足﹐也指言語敏捷。口給﹐指嘴巧﹐嘴快話多。孔子反對“巧言亂德”的人。 子使漆雕開仕1﹐對曰﹕“吾斯之未能信2。”子說3。 「今譯」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我對做官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這話〕很高興。 「注釋」 1 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一說﹐字子若)。蔡國人(一說﹐魯國人)。公元前540年生﹐卒年不詳。孔子弟子。 2 “吾斯”句﹕“吾未能信斯”的倒裝。“斯”﹐做官的事。 “信”﹐信心﹐相信﹐自信。這話是說自己還沒有達到“學而優則仕”的程度。 3 說﹕同“悅”。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1。從我者2﹐其由與3﹗”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4。” 「今譯」 孔子說﹕“我的道得不到實行﹐就乘木筏漂到海上去。能跟隨我的人﹐可能隻有仲由吧﹗”子路聽了這話很高興。孔子卻說﹕“仲由啊﹐爭強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方面〕沒有什麼可取的。” 「注釋」 1 桴(fu扶)﹕用竹或木編成當船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的叫25.“筏”﹐小一點的叫“桴”。 2 從﹕跟從﹐跟隨。 3 其﹕語助詞﹐表示揣測。大概﹐可能。與﹕同“歟”。語助詞﹐表疑問﹐與“乎”同。 4 材﹕同“哉”。語助詞。一說﹐同“才”。才能﹐本領。另說﹐同“裁”。裁度事理。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1﹐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為之宰也4﹐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5﹖”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6﹐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今譯」 孟武伯問﹕“子路能做到仁嗎﹖”孔子說﹕“不知道。”他又問。孔子說﹕“仲由啊﹐在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可以讓他管理賦稅﹐掌握軍政﹐但是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 孟武伯問﹕“冉求怎麼樣﹖”孔子說﹕“冉求啊﹐可以讓他在一個有一千戶人家的公邑﹐或在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裡﹐擔任總管。但是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孟武伯問﹕“公西赤怎麼樣﹖”孔子說﹕“公西赤啊﹐可以讓他穿上禮服﹐系上袍帶﹐站在朝廷大堂上﹐接待賓客﹐但是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 「注釋」 1 治其賦﹕古代以田賦地稅出兵役﹐故稱兵為賦。治其賦﹐含有負責管理軍事政治的意思。 2 邑﹕古代居民的聚居點﹐相當於後世的城鎮﹐周圍的土地也35.歸屬於邑。邑﹐又可分為“公邑”﹐“采邑”。“公邑”﹐是直轄於諸侯的領地屬地﹕“采邑”﹐是由諸侯分封給所屬的卿、大夫的領地。文中“千室之邑”﹐指的是居有一千戶人家的城邑﹐當指“公邑”。 3 家﹕指的是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家﹐可設“家臣”﹐以管理政務。 4 宰﹕最早的意思是奴隸的總管。後來是官吏的通稱。邑的行政長官也稱宰(相當於縣長)。 5 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公元前509年生﹐卒年不詳。孔子的弟子。 6 束帶﹕整理衣服﹐紮好衣帶。這裡指穿上禮服去上朝。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1﹐孰癒2﹖”對曰﹕“賜也何敢望回3﹖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4﹐吾與女﹐弗如也5。” 「今譯」 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相比﹐。 更強一些﹖”子貢回答﹕“我怎麼敢同顏回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測知道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隻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讚同你的話﹐〔你〕是不如他。” 「注釋」 1 女﹕汝﹐你。 2 孰﹕。 . 癒﹕勝過﹐更好﹐更強。 3 望﹕比。 4 弗﹕不。 5 與﹕動詞。讚同﹐同意。 45.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1。 於予與何誅2﹖”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3。” 「今譯」 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說﹕“〔真像是〕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麼了﹐糞土的牆壁不能再粉刷了。對於宰予這個人﹐何必再譴責他呢﹖”孔子又說﹕“開始時﹐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這個人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注釋」 1 杇(wu污)﹕同“圬”。本指用灰泥抹牆的工具﹐俗稱“抹子”。這裡作動詞用﹐指粉刷牆壁。 2 與﹕同“歟”。語氣詞﹐在這裡表停頓。 誅﹕譴責﹐責備﹐指責。 3 是﹕代詞。此﹐這。在這裡指代觀察人的方法。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1。”子曰﹕“棖也欲2﹐焉得剛﹖” 「今譯」 孔子說﹕“我沒見過剛強不屈的人。”有人回答﹕“申棖〔是剛強的人〕。”孔子說﹕“申棖啊﹐個人欲望太多﹐怎麼能剛強﹖” 「注釋」 1 申棖(cheng成)﹕姓申﹐名棖﹐字周﹐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一說﹐就是申黨(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另作“申棠”。 2 欲﹕欲望多。 55.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1﹐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2。” 「今譯」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把某事〕強加給我﹐我也願意不〔把事情〕強加給別人。”孔子說﹕“端木賜呀﹐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注釋」 1 諸﹕“之於”的合音。 2 爾﹕你。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2﹐不可得而聞也。” 「今譯」 子貢說﹕“老師關於文獻方面的學問﹐我們可以學到領會﹔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我們卻學不到領會不到。” 「注釋」 1 文章﹕指禮樂法度、詩、書、史等各種古代文獻中的學問。 2 性﹕人的自然本性。 天道﹕天命。這裡指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吉兇禍福的關系。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1。 「今譯」 子路聽到某一道理﹐在還沒實行的時候﹐唯恐又聽到另一道理。 65.「注釋」 1 有﹕同“又”。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1﹖”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今譯」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稱‘文’呢﹖”孔子說﹕“〔他〕聰敏﹐愛好學習﹐向下面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注釋」 1 孔文子﹕衛國的執政上卿﹐姓孔﹐名圉(yu雨)﹐字仲叔。 “文”﹐是謚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根據他生前的品德、事跡﹐所給予的表示褒貶的稱號稱謚號。“子”﹐是對孔圉的尊稱。孔圉死於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 子謂子產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今譯」 孔子說到子產﹕“〔他〕具有君子的四種道德﹕在行為方面﹐他自己很莊重﹐謙遜謹慎﹔他事奉君主﹐很恭敬順從﹔他對待人民﹐注意給予恩惠利益﹔他役使人民﹐注意合乎義理。” 「注釋」 1 子產﹕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是鄭穆公的孫子﹐公子發之子﹐擔任過正卿(相當於宰相)。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22年。是春秋末期傑出政治家。他在鄭簡公、鄭定公時﹐執政二十二年﹐有過許多改革措施﹐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當時曾被孔子稱為“仁人”﹐75.“惠人”。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1﹐久而敬之2。” 「今譯」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同別人交往﹐相處癒久﹐別人癒尊敬他。” 「注釋」 1 晏平仲﹕姓晏﹐名嬰﹐字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縣)人。齊國大夫﹐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曾任宰相﹐是當時著名政治家。 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死後﹐謚號為“平”﹐故稱他“晏平仲”。傳世有《晏子春秋》﹐系戰國時人收集晏嬰的言行編。 而成。 善﹕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長﹐擅長﹐長於。 2 之﹕代詞﹐代晏嬰。一說﹐“之”指代朋友。此句意思是﹕晏嬰與友處久﹐仍敬友如新。 子曰﹕“臧文仲居蔡1﹐山節藻□2﹐何如其知也3﹖” 「今譯」 孔子說﹕“臧文仲為大烏龜蓋了房子﹐把房子的鬥拱雕成山形﹐房樑短柱上。 了水草﹐〔這個人〕怎麼能說是明智呢﹖” 「注釋」 1 臧文仲﹕魯國的大夫﹐姓臧孫﹐名辰﹐字仲。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617年。死後謚號“文”。曾被孔子批評為“不仁”“不智”。 居蔡﹕“蔡”﹐春秋時的蔡國﹐在今河南省上蔡、新蔡一帶。蔡國出產大烏龜。據《淮南子。說山訓》﹕“大蔡神龜﹐出於溝壑。”這裡用“蔡”代指大烏龜。“居”﹐居處﹐房子。這裡用作動詞。古代常用烏龜殼來佔卜吉兇﹐“居蔡”是指為大烏龜蓋上房子藏起來以備佔卜用。 85.2 山節藻□﹕“節”﹐是房柱子頭上的鬥拱﹕“山節”﹐是把鬥拱雕刻成山的形狀。“藻”﹐是水草﹕“□(zhu. 桌)”﹐是房子大樑上的短柱﹕“藻□”﹐是把短柱上。 上花草圖案。山節藻□﹐也就是俗說的“雕樑。 棟”﹐是古代建築物的豪華裝飾﹐隻有天子才能把大烏龜殼藏在如此豪華的房屋裡。臧文仲也這樣做﹐顯然是“越禮”行為。 3 何如﹕如何﹐怎麼。 知﹕同“智”。明智﹐懂事理。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1﹐無喜色﹔三已之2﹐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3﹐陳文子有馬十乘4﹐棄而違之5﹐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今譯」 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幾次擔任宰相﹐沒表現出高興的臉色﹔幾次被罷免﹐也沒表現出怨恨的臉色。〔每次免職時〕一定把自己舊日的一切政令公務告訴新任的宰相。〔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夠得上忠啊。”〔子張〕說﹕“夠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是仁呢﹖”〔子張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有四十匹馬﹐舍棄不要﹐離開齊國。到了另一國﹐說﹕“〔這裡的執政者〕好比我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又離開了。再到另一國﹐又說﹕“〔這裡的執政者〕好比我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又離開了。〔那麼﹐這個人〕怎樣呢﹖”孔子說﹕“夠得上清白了。”〔子張〕說﹕“夠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是仁呢﹖” 95.「注釋」 1 令尹﹕楚國的官職名﹐相當於宰相。 子文﹕姓□(dou豆)﹐名穀於菟(gou wu tu構烏徒)﹐字子文﹐是楚國著名的賢相。 三仕﹕“三”﹐是虛數﹐不一定隻指三次﹐而是代表多次﹐幾次。“仕”﹐是做官﹐擔任職務。 2 三已﹕多次被免職。“已”﹐本義是停止﹐完﹐畢。這裡指罷免﹐去職。 3 崔子﹕指齊國大夫崔杼(zhu助)。他把齊莊公殺了。 弒(shi式)﹕古時稱臣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 齊君﹕指齊莊公。姓姜﹐名光。 4 陳文子﹕齊國的大夫﹐名須無。崔杼殺死齊莊公時﹐陳文子離開齊國﹐兩年後又返回。 5 違﹕離別﹐離開。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1。子聞之﹐曰﹕“再2﹐斯可矣。” 「今譯」 季文子要三次考慮以後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聽到這事﹐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注釋」 1 季文子﹕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行父。“文”是他死後的謚號。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68年。歷仕魯文公、魯宣公﹐至魯成公、魯襄公時擔任正卿。史稱他“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金玉重器﹐忠於公室者也”。因他世故太深﹐過為謹慎﹐遇事計較禍福利害太多﹐容易徇私﹐私意起而反惑。所以﹐孔子才說了這番話。孔子還曾說﹕“事有貴於剛決﹐多思轉多私。”也是這個意思。 2 再﹕再次﹐第二次。作副詞用﹐後面省略了動詞“思”。 06.子曰﹕“寧武子1﹐邦有道﹐則知2﹔邦無道﹐則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今譯」 孔子說﹕“寧武子﹐當國家有道的時候﹐他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的時候﹐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是可以趕得上的﹔他的那種裝傻﹐別人縉R透喜簧狹恕﹗? 「注釋」 1 寧武子﹕衛國人﹐莊公之子﹐文公、成公時的大夫。姓寧﹐名俞。“武”﹐是他死後的謚號。 2 知﹕同“智”。 3 愚﹕本義是愚笨。這裡指裝傻。 子在陳曰1﹕“歸與2﹗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3﹐斐然成章4﹐不知所以裁之5。” 「今譯」 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家鄉的學生們﹐志向遠大﹐心氣挺高﹐而行為粗率簡單﹐文采都有可觀的成就﹐我不知道該怎樣去節制、指導他們。” 「注釋」 1 陳﹕春秋時的古國﹐媯(gui規)姓。商殷滅亡後﹐周武王找到了舜的後代媯滿﹐封他於陳。其地約在今河南省東部(開封市以東)、安徽省北部(亳縣以北)一帶﹐故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 春秋末年﹐陳國被楚國所滅。 2 與﹕同“歟”。語氣助詞。 3 吾黨﹕我的故鄉(魯國)。古代五百家為一黨。 狂簡﹕“狂”﹐指心氣很高﹐志向遠大﹕“簡”﹐指行為粗率﹐簡單化﹐做法不16.高明。 4 斐然﹕“斐(fei匪)”﹐本義指五色錯雜。形容有文采的樣子。 章﹕花紋﹐文采。引申為文學﹐文章。 5 裁﹕節制﹐控制。這裡有“指導”的意思。此句﹐《史記。孔子世家》為“吾不知所以裁之”。由此推斷﹐文中省略的主語應是“吾”。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1﹐怨是用希2。” 「今譯」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仇怨﹐〔人們對他〕怨恨因此就少了。” 「注釋」 1 伯夷、叔齊﹕是殷朝末年一個小國的國君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姓墨胎。兄伯夷(一說﹐名允﹐字公信﹐“夷”是謚號)﹐弟叔齊(一說﹐名智﹐字公達﹐“齊”是謚號)。孤竹君死後﹐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互相讓位﹐。 都不肯做國君。後來﹐二人都抩硉鞳憮@跛□芟降那□頡V□渫跣吮獃□□保□□竊□鉤德斫□腥白琛V□鷚蠛螅□□鄧□嵌□碩願某□淮□宦□沖蓯持芩塚□□釉謔籽羯劍□賒保ㄒ恢忠安耍┤□常□沼詼鏊饋? 2 是用﹕因此。 希﹕同“稀”。少。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1﹖或乞醯焉2﹐乞諸其鄰而與之。” 「今譯」 孔子說﹕“。 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呀﹖有人向他要點醋﹐他〔沒直說沒有﹐卻是〕到他的鄰居家去要了點醋﹐給了那人。” 26.「注釋」 1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莊子》、《戰國策》中又稱“尾生高”。魯國人。以直爽、守信而著稱。傳說他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 女子沒按時來﹐尾生高守信不移﹐一直在約會處等候。後來﹐河水暴漲﹐尾生高抱住橋柱子死守﹐終被淹死。後世戲曲以此情節編為“蘭橋會”。 2 醯(xi西)﹕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1﹐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2﹐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假裝出一副好看的臉色﹐表現出過分的恭敬﹐對這種人﹐左丘明以為可恥﹐我孔丘也以為可恥。 把怨恨隱藏在心裡﹐表面上卻假裝出一副與人友善要好的樣子﹐對這種人﹐左丘明以為可恥﹐我孔丘也以為可恥。” 「注釋」 1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擔任過魯國的太史(朝廷史官)﹐乃楚左史倚相之後﹐與孔子同時或較早於孔子。相傳左丘明曾為《春秋》作傳(稱為《左傳》)﹐又作《國語》(也有學者認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並非一人﹐二書也並非左丘明所作)。又傳說﹐左丘明是個瞎子﹐故有“左丘失明”之說。 2 匿﹕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各言爾志2﹖”子路曰﹕“願車馬衣裘3﹐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4﹐無施勞5。”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36.之﹐少者懷之。” 「今譯」 顏淵、子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你們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有車馬乘坐﹐穿又輕又暖的皮衣﹐而且拿出來與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壞了穿破舊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轉問〕說﹕“願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使年老的人們得到安康舒適﹐使朋友們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輕的孩子們得到關懷養護。” 「注釋」 1 季路﹕即子路。因侍於季氏﹐又稱季路。 侍﹕服侍﹐陪從在尊長身邊站著。《論語》中﹐單用“侍”字﹐指孔子坐著﹐弟子站著。 用“侍坐”﹐指孔子坐著﹐弟子也坐著。用“侍側”﹐指弟子陪從孔子﹐或立或坐。 2 盍(he何)﹕何不。 3 裘(qiu求)﹕皮衣。 4 伐﹕夸耀﹐自夸。 5 施﹕表白。一說﹐“施”﹐是施加給別人。句中“無施勞”﹐是不把勞苦的事加在別人身上﹐即自己不辭勞苦﹐對勞累的事不推脫。 子曰﹕“已矣乎1﹗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2。” 「今譯」 孔子說﹕“罷了啊﹗我還沒見過看到自身的錯誤而能發自內心自我責備的人。” 「注釋」 1 已﹕罷了﹐算了。下面的“矣”“乎”﹐都是表示絕望的感嘆46.助詞。 2 訟(song宋)﹕責備﹐爭辯是非。 子曰﹕“十室之邑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今譯」 孔子說﹕“就是十戶人家的小村邑裡﹐也一定有如同我這樣講究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這樣愛好學習啊。” 「注釋」 1 十室﹕十戶人家。古時﹐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一邑共有三十二戶人家。“十室之邑”極言其小﹐是指尚且不滿三十二家的小村邑。 56.雍也篇第六(共三十章) 主要講孔子與弟子們的言行。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今譯」 孔子說﹕“冉雍啊﹐可以讓他坐尊位做卿大夫。” 「注釋」 1 南面﹕就是臉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正位。從君王、諸侯、將、相到地方軍政長官﹐坐堂聽政﹐都是面南而坐。 仲。 問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簡2。”仲。 曰﹕“居敬而行簡3﹐以臨其民4﹐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5﹖” 子曰﹕“雍之言然。” 「今譯」 仲。 問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還可以﹐辦事簡要。”仲。 說﹕“為人嚴肅認真﹐嚴格要求自己﹐又辦事簡要﹐用這樣的方法去對待人民﹐不也是可以的嗎﹖〔但是〕為人隨便﹐辦事又簡易粗率﹐〔如果那樣〕豈不是太簡單化了嗎﹖” 孔子說﹕“冉雍﹐你的話是對的。” 66.「注釋」 1 仲。 ﹕就是冉雍。 子桑伯子﹕人名。其身世情況不詳。有的學者認為﹐子桑伯子是魯國人﹐即《莊子》中所說的“子桑戶”﹐與“琴張”為友。又有人以為是秦穆公時的“子桑”(公孫枝)。但皆無確考。 2 簡﹕簡單﹐簡約﹐不煩瑣。 3 居﹕平時的做人﹐為人﹐居心。 4 臨﹕面對﹐面臨。這裡含有治理的意思。 5 無乃﹕豈不是﹐難道不是。 大﹕同“太”。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 1﹐不貳過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3﹐未聞好學者也。” 「今譯」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 是愛好學習的呢﹖”孔子回答﹕“有一個叫顏回的﹐很好學﹐〔他從來〕不拿別人出氣﹐不犯同樣的過錯。〔但〕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就沒有那樣的人了﹐沒聽到有好學的人啊。” 「注釋」 1 遷。 ﹕指自己不如意時﹐對別人發火生氣﹔或受了甲的氣﹐卻轉移目標﹐拿乙去出氣。“遷”﹐轉移。 2 貳﹕二﹐再一次﹐重復。 3 亡﹕同“無”。 子華使於齊1﹐冉子為其母請粟2。子曰﹕“與之釜3。”請益4。曰﹕“與之庾5。”冉子與之粟五秉6。子曰﹕“赤之適齊76.也7﹐乘肥馬﹐衣輕裘8。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9。” 「今譯」 子華出使去齊國﹐冉求為子華的母親請求給些小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些。孔子說﹕“再給他二鬥四升。”冉求卻給了他小米八十石。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肥馬駕的車﹐身穿又輕又暖的皮衣。我聽說過﹐君子應周濟急需的人﹐而不要使富人更富。” 「注釋」 1 子華﹕即公西赤。 2 冉子﹕即冉求。“子”是後世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時加上的尊稱。 粟﹕谷子﹐小米。 3 釜(fu府)﹕古代容量名。一釜當時合六鬥四升。古代的鬥小﹐一鬥約合現在二升﹐一釜約等於現在一鬥二升八合。一釜糧食僅是一個人一月的口糧。 4 益﹕增添﹐增加。 5 庾(yu雨)﹕古代容量名。一庾合當時二鬥四升﹐約合現在四升八合。一說﹐一庾當時合十六鬥﹐約合現在三鬥二升。 6 秉(bing餅)﹕古代容量名。一秉合十六斛﹐一斛合十鬥。 “五秉”﹐就是八百鬥(八十石)。約合現在十六石。 7 適﹕往﹐去。 8 衣(yi義)﹕穿。 9 周﹕周濟﹐救濟。 繼﹕接濟﹐增益。。 思為之宰1﹐與之粟九百2﹐辭。子曰﹕“毋3﹗以與爾鄰裡鄉黨乎4﹗” 「今譯」。 思為孔子家做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鬥﹐〔。 86.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拿給你家鄉的人們吧﹗” 「注釋」 1 。 思﹕孔子的弟子。姓。 ﹐名憲﹐字子思。魯國人(一說﹐宋國人)。生於公元前515年﹐卒年不詳。孔子在魯國任司寇(司法官員)時﹐。 思在孔子家做過總管(家臣)。孔子死後﹐。 思退隱﹐居衛國。 之﹕指代孔子。 2 之﹕代指。 思。 九百﹕九百鬥。一說﹐指九百斛﹐則是九百石。不可確考。 3 毋﹕不要﹐勿。 4 鄰裡鄉黨﹕古代以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裡﹐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這裡泛指。 思家鄉的人們。 子謂仲。 ﹐曰﹕“犁牛之子□且角1﹐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2﹖” 「今譯」 孔子談論仲。 ﹐說﹕“耕牛生的一個小牛犢﹐長著整齊的紅毛和周正的硬角﹐雖然不想用它〔作為犧牲祭品〕﹐山川之神怎麼會舍棄它呢﹖” 「注釋」 1 “犁牛”句﹕“犁牛”﹐雜色的耕牛。“子”﹐指小牛犢。“□”﹐赤色牛。周代崇尚赤色﹐祭祀用的牛﹐要求是長著紅毛和端正的長角的牛﹐不能用普通的耕牛來代替。這裡用“犁牛之子”﹐比喻冉雍(仲。 )。據說冉雍的父親是失去貴族身份的“賤人”﹐品行也不好。孔子認為﹐冉雍德行才學都好﹐子能改父之過﹐變惡以為美﹐是可以做大官的(當時冉雍擔任季氏的家臣)。 2 山川﹕指山川之神。這裡比喻君主或貴族統治者。 其﹕表示反問的語助詞。怎麼會﹐難道﹐哪能。 舍﹕舍棄﹐不用。 9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1﹐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2。” 「今譯」 孔子說﹕“顏回啊﹐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違背仁德﹐其餘的〔弟子們〕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德而已。” 「注釋」 1 三月﹕不是具體指三個月﹐而是泛指較長的時間。 2 日月﹕一天﹐一月。泛指較短的時間﹐偶爾。 至﹕達到﹐做到。 季康子問1﹕“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2﹖”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今譯」 季康子問﹕“仲由﹐可以讓他做官從政嗎﹖”孔子說﹕“仲由果斷勇敢﹐對於從政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說﹕“端木賜﹐可以讓他做官從政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從政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說﹕“冉求﹐可以讓他做官從政嗎﹖”〔孔子〕說﹕“冉求﹐多有才能﹐對於從政有什麼困難呢﹖” 「注釋」 1 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公元前492年繼其父任魯國正卿。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 2 何有﹕有何困難。 07.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1。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2。” 「今譯」 季氏派人去請閔子騫擔任費邑的行政長官。閔子騫〔對來的人〕說﹕“請好好地為我辭掉吧﹗如果第二次再來找我﹐那我必定是在汶河以北了。” 「注釋」 1 閔子騫(qian千)﹕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公元前536年生﹐公元前487年卒(一說﹐公元前515. ﹖)。孔子早年的弟子。相傳是有名的孝子﹐受到孔子的讚賞。其德行與顏淵並稱於世。 費﹕此讀bi﹐音畢﹐是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故城在平邑縣東南七十裡)。因為季氏不歸順魯國﹐他的封邑的總管(邑宰﹐相當於一個縣長)。 常同他作對﹐所以﹐他想請閔子騫去做費宰。 2 在汶上﹕“汶(wen問)”﹐今山東省的大汶河。當時汶水在齊國的南面﹐魯國的北面﹐流。 齊魯之間。在汶上﹐就是在汶水之上(汶水以北)﹐暗指要由魯國去齊國﹐不願為季氏做事。宋代朱熹在《四書慼慰馱孺笑`坫勺渝梗捍β沂潰□齠袢說閉□□案趙蟣厝』觶□嵩蟣厝∪琛保□叩剿□σ員4孀約海□庵腫齜ㄊ強扇〉摹? 伯牛有疾1﹐子問之﹐自牖執其手2﹐曰﹕“亡之﹐命矣夫3﹗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今譯」 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從窗戶外面握著伯牛的手﹐說﹕“要永別了﹐是命運吧﹗這樣〔好〕的人竟有了這樣的病啊﹗ 這樣〔好〕的人竟有了這樣的病啊﹗” 17.「注釋」 1 伯牛﹕孔子的弟子。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任魯國司寇時﹐冉伯牛曾任中都宰﹐有德行。傳說他患的是“癩病”(即麻瘋病)﹐當時為不治之癥。 2 牖(you友)﹕窗戶。 3 夫(fu扶)﹕語氣助詞。表示感嘆﹐相當於“吧”﹐“啊”。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1﹐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今譯」 孔子說﹕“品德好呀﹐顏回啊﹗一竹筒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裡﹐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學樂善〕的快樂。品德好呀﹐顏回啊﹗” 「注釋」 1 簞(dan丹)﹕古時盛飯食用的一種圓形竹器。食(si四)﹕飯。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1﹐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 2。” 「今譯」 冉求〔對孔子〕說﹕“我並非不喜歡您的道理﹐而是我的力量不夠。”孔子說﹕“力量不夠的話﹐是走到中途〔力量用盡不得已〕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是給自己。 了一條截止的界線。” 「注釋」 1 說﹕同“悅”。喜歡﹐愛慕。 2 女﹕同“汝”。你。 。 ﹕。 線為界。。 地以自限﹐則止而不27.進。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1﹐無為小人儒。” 「今譯ꄿ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注釋」 1 女﹕你。 君子儒﹕“儒”古時本指為人們主持辦理喜事喪事禮節儀式的一種專門職業﹐即讚禮者(也稱“相”)。“君子儒”﹐指通曉周禮典章制度﹐道德品質、人格高尚的儒者﹔反之﹐就是“小人儒”。 子遊為武城宰1。子曰﹕“女得人焉耳乎2﹖”曰﹕“有澹台滅明者3﹐行不由徑4﹐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5。” 「今譯」 子遊任武城縣官。孔子說﹕“在你管的地區你得到什麼人才了嗎﹖”〔子遊〕說﹕“有個名叫澹台滅明的人﹐走路從來不。 小道﹐不是為公事﹐從不到我的居室來。” 「注釋」 1 武城﹕魯國的城邑。即今山東省嘉祥縣。一說﹐武城在山東省費縣西南。 2 焉耳﹕猶言“於此”。“耳”﹐同“爾”。 3 澹(tan談)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為人公正。後來成為孔子的弟子。傳說澹台滅明狀貌甚醜﹐孔子曾以為他才薄。而後﹐澹台滅明受業修行﹐名聞於世。孔子嘆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4 徑﹕小路﹐捷徑。引申為正路之外的邪路。 37.5 偃﹕即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這裡是子遊自稱。 子曰﹕“孟之反不伐1。奔而殿2﹐將入門﹐策其馬3﹐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今譯」 孔子說﹕“孟之反不夸耀自己。敗退時﹐他留在最後面﹐將要進城門時﹐他鞭打了一下自己的馬﹐說﹕“不是我勇敢要殿後﹐是馬〔跑不快〕不往前進啊。’” 「注釋」 1 孟之反﹕姓孟﹐名側﹐字之反(《左傳》作“孟之側”﹐《莊子》作“孟子反”)。魯國的大夫。 伐﹕夸耀功勞。 2 奔﹕敗走。 殿﹕殿後﹐即行軍走在最後。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進攻魯國﹐魯。 戰﹐季氏宰冉求所率領的右翼軍隊戰敗。撤退時﹐眾軍爭先奔走﹐而孟之反卻在最後作掩護。故孔子稱讚孟之反﹕人有功不難﹐不夸功為難。 3 策﹕鞭打。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1﹐而有宋朝之美2﹐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今譯」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的能言善辯﹐沒有宋朝的美貌﹐是難以在當今之世免遭災禍的。” 「注釋」 1 祝鮀(tuo駝)﹕姓祝﹐名鮀﹐字子魚。衛國的大夫。因他擅長外交辭令﹐能言善辯﹐而又會阿諛逢。 ﹐受到衛靈公的重用。 2 而﹕同“與”。和﹐二者兼有。 宋朝﹕宋國的公子朝﹐貌美47.聞名於世。《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定公十四年》記述公子朝與襄夫人宣姜私通﹐並參與發動禍亂﹐出奔到衛國。又以貌美﹐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私通﹐而受到寵幸。 子曰﹕“。 能出不由戶1﹖何莫由斯道也2﹖” 「今譯」 孔子說﹕“。 能外出而不。 過屋門呢﹖為何沒有人由〔我指出的〕這條道走呢﹖” 「注釋」 1 戶﹕門。 2 何莫﹕為什麼沒有。 斯道﹕這條路。指孔子所主張的仁義之道。 子曰﹕“質勝文則野1﹐文勝質則史2。文質彬彬3﹐然後君子。” 「今譯」 孔子說﹕“〔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 隻有把文采與質樸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注釋」 1 質﹕質地﹐質樸、樸實的內容﹐內在的思想感情。孔子認為﹐仁義是質。 文﹕文采﹐華麗的裝飾﹐外在的禮儀。孔子認為﹐禮樂是文。 2 史﹕本義是宗廟裡掌禮儀的祝官﹐官府裡掌文書的史官。這裡指像“史”那樣﹐言詞華麗﹐虛浮舖陳﹐心裡並無誠意。含有浮夸虛偽的貶義。 57.◥鞳劾尪o何鬧始吒趕喑疲晃撓脛駛□噯諍停□□掀〉薄? 子曰﹕“人之生也直1﹐罔之生也幸而免2。”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能生存﹐是由於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過是由於僥幸而避免了禍患。” 「注釋」 1 直﹕正直﹐無私曲。 2 罔(wang往)﹕誣罔﹐虛妄。指不正直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今譯」 孔子說﹕“〔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注釋」 1 好(hao號)﹕喜愛。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1﹔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今譯」 孔子說﹕“對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講高深的知識學問﹔對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講那些高深的知識學問。” 「注釋」 1 語﹕告﹐講﹐說。 67.樊遲問知1﹐子曰﹕“務民之義2﹐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今譯」 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於靠鬼神求福〕﹐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獲得的結果放在後邊全不計較﹐便可以說是‘仁’啊。” 「注釋」 1 知﹕同“智”。聰明﹐智慧。 2 務﹕從事於﹐致力於﹐一心一意去專力倡導。 子曰﹕“知者樂水1﹐仁者樂山2。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今譯」 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常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注釋」 1 知者樂水﹕水流動而不板滯﹐隨岸賦形﹐與智者相似﹐故曰。 2 仁者樂山﹕山形巍然﹐屹立而不動搖﹐與仁者相似﹐故曰。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1。” 「今譯」 孔子說﹕“把齊國改變一下﹐便達到像魯國這樣﹔把魯國改變一下﹐就能達到先王之道了。” 77.「注釋」 1 “齊一變”句﹕“變”﹐進行政治改革﹐推行教化。當時﹐齊強魯弱﹐但是齊國施行霸道﹐急功近利﹐孔子認為齊離王道甚遠。而魯國重禮教、崇信義﹐周公的法治猶存﹐仁厚而近於王道。孔子曾說﹕“周禮盡在魯矣。”所以孔子有此說。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1﹖” 「今譯」 孔子說﹕“說是觚又不像觚﹐這是觚嗎﹖這是觚嗎﹖” 「注釋」 1 “觚不觚”句﹕“觚(gu姑)”﹐古代木制酒具﹐容量為古制二升(一說三升)﹐量不大﹐以戒人貪酒。。 先觚是上圓下方﹐腹部足部都有四條棱角。後來﹐可能是為了制造和使用上的方便﹐改成了圓筒形﹐也沒有那四條棱角了。孔子言“觚不觚”﹐實是對事物有所改變、有名無實、名實不符的感嘆﹐含有對當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等社會現象的不滿。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1。’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2﹐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3。” 「今譯」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雖然告訴他﹕“有一位仁人掉到井裡啦﹗’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他那樣做呢﹖君子可以去〔井邊看一看﹐設法救人〕﹐不可以〔也跟著〕陷下去﹔〔君子〕可能被欺。 ﹐卻不可能被愚弄。” 87.「注釋」 1 井有仁﹕井裡掉進一個有仁德的人。一說﹐“仁”同“人”。 2 逝﹕往﹐去。 3 罔﹕誣罔﹐被無理陷害﹐愚弄。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今譯」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多學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吧﹗” 「注釋」 1 畔﹕同“叛”。背離﹐背叛。 夫(fu扶)﹕語氣助詞。吧。 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2。夫子矢之曰3﹕“予所否者4﹐天厭之﹗天厭之﹗” 「今譯」 孔子會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假如我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那麼﹐〕上天會厭棄我﹗上天會厭棄我﹗” 「注釋」 1 南子﹕宋國的美女﹐衛靈公的夫人﹐行為淫亂﹐名聲不好。當時﹐衛靈公年老昏庸﹐南子實際上操縱、左右著衛國的政權。她派人召見孔子﹐孔子起初辭謝不見﹐但因依禮當見﹐不得已才去見了南子。 2 說﹕同“悅”。 3 矢﹕通“誓”。 4 予所否者﹕“予”﹐我。“所。 . 者”﹐相當於“假如。 . 的話”﹐古代用於誓言中。“否”﹐不是﹐不對。指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情。 97.子曰﹕“中庸之為德也1﹐甚至矣乎﹗民鮮久矣。” 「今譯」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是最高尚了﹗人民缺少這種道德已。 很久了。” 「注釋」 1 中庸﹕“中”﹐是折中﹐調和﹐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庸”﹐是平常﹐普通﹐。 常規常理(順其自然)而不變。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2﹐可謂仁之方也已。” 「今譯」 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泛地給人民許多好處﹐又能周濟眾人﹐怎麼樣呢﹖可以說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那必定是聖人了﹗堯、舜尚且對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作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幫助別人立身﹔自己想要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啊。” 「注釋」 1 堯、舜﹕傳說是上古兩位賢明的君主﹐也是孔子心目中聖德典范。病﹕憂慮﹐犯難﹐心有所不足。 2 能近取譬﹕“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比喻﹐比方。 能夠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 08.述而篇第七(共三十八章) 主要講孔子謙己誨人之辭及容貌行事之實。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2。” 「今譯」 孔子說﹕“隻傳述〔舊的文化典籍〕而不創作〔新的〕﹐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注釋」 1 述﹕傳述﹐闡述。 作﹕創造﹐創作。 2 竊﹕私下﹐私自。第一人稱的謙稱。 我老彭﹕“老彭”﹐指彭祖﹐傳說姓□(jian堅)﹐名鏗﹐是顓頊(五帝之一)之孫陸終氏的後裔﹐封於彭城(今徐州)﹐仕虞、夏、商三代﹐至殷王時已七百六十七歲(一說長壽達八百歲)。彭祖是有名的賢大夫﹐自少愛恬靜養生﹐觀覽古書﹐好述古事(見《神仙傳》、《列仙傳》、《莊子》)。“老彭”前加“我”﹐是表示了孔子對“老彭”的尊敬與親切﹐如同說“我的老彭”。一說﹐“老彭”指老子和彭祖兩個人。 子曰﹕“默而識之1﹐學而不厭2﹐誨人不倦3﹐何有於我哉4﹖” 18.「今譯」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的知識〕﹐學習永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釋」 1 識(zhi志)﹕牢記﹐記住。潛心思考﹐加以辨別﹐存之於心。 2 厭﹕通“饜”。本義是飽食。引申為滿足﹐悕妊 3 誨(hui會)﹕教誨﹐教導﹐誘導。 4 “何有”句﹕即“於我何有哉”。這是孔子嚴格要求自己的謙虛之詞﹐意思說﹕以上那幾方面﹐我做到了哪些(一說﹐還有什麼困難或遺憾)呢﹖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2﹐是吾憂也。” 「今譯」 孔子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了義卻不能去做﹐對缺點錯誤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注釋」 1 義﹕這裡指正義的、合乎道義義理的事。 徙(xi喜)﹕本義是遷移。這裡指徙而從之﹐使自己的所做所為靠近義﹐做到實踐義﹐走向義。 2 不善﹕不好。指缺點﹐錯誤。 子之燕居1﹐申申如也2﹐夭夭如也3。 「今譯」 孔子在家閒居﹐衣冠整齊﹐容貌舒展安詳﹐臉色顯出和28.悅輕鬆的樣子。 「注釋」 1 燕居﹕“燕”﹐通“宴”。安逸﹐閒適。燕居﹐指獨自閒暇無事的時候的安居、家居。 2 申申﹕衣冠整齊﹐容貌舒展安詳的樣子。 如也﹕像是。 .的樣子。 3 夭夭(yao腰)﹕臉色和悅愉快﹐斯文自在﹐輕鬆舒暢的樣子。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1。” 「今譯」 孔子說﹕“我很衰老了啊﹐好久好久啊我沒再夢見周公了。” 「注釋」 1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成王(姬誦)的叔叔﹐也是魯國國君的始祖。傳說周公是西周政治禮樂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輔佐周成王﹐安天下﹐有德政﹐是孔子所崇尚的先聖先賢之一。孔子從年輕時就欲行周公之道﹐但壯志至老未酬。這裡表現了孔子對心有餘而力不足﹐政治抱負已無可能實現的慨嘆。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1。” 「今譯」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借﹐以六藝為活動范圍。” 「注釋」 1 遊﹕這裡有玩習﹐熟悉的意思。 藝﹕六藝。指禮(禮節)﹐38.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寫字)﹐數(算術)。孔子用這六個方面的知識技藝來培養教授學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1﹐吾未嘗無誨焉2。” 「今譯」 孔子說﹕“〔隻要〕願意親自來送十條幹肉〔作為薄禮〕的人﹐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注釋」 1 行﹕實行﹐做到。 束脩﹕“脩(xiu休)”﹐幹肉。束脩﹐是捆在一起的一束幹肉。每束十條。古代人們常用來作為見面的薄禮。 2 未嘗﹕未曾﹐從來沒有。 子曰﹕“不憤不啟1﹐不。 不發2﹐舉一隅不以三隅反3﹐則不復也。” 「今譯」 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重復去教他了。” 「注釋」 1 憤﹕思考問題有疑難之處﹐苦思冥想﹐而仍然沒想通﹐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2 。 (fei匪)﹕想說而不能明確地表達﹐說不出來的樣子。 3 隅(yu魚)﹕角落﹐角。這裡比喻從已知的一點﹐去進行推論﹐由此及彼﹐觸類旁通。這句就是成語“舉一反三”和“啟發”一詞的由來。 48.子食於有喪者之側1﹐未嘗飽也。 「今譯」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未曾吃飽過。 「注釋」 1 有喪者﹕有喪事的人。指剛剛死去親屬的人家。孔子在有喪事的人面前﹐因同情失去親人的人﹐食欲不振﹐吃飯無味﹐故雲“未嘗飽也”。 子於是日哭1﹐則不歌。 「今譯」 孔子在那一天吊喪哭泣過﹐就不再唱歌了。 「注釋」 1 哭﹕指給別人吊喪時哭泣。一日之內﹐由於心裡悲痛﹐餘哀未忘﹐就不會再唱歌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2﹐則。 與3﹖”子曰﹕“暴虎馮河4﹐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今譯」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我就去幹﹔不用我﹐就隱藏起來。 隻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吧﹗”子路〔在一旁插言〕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去作戰〕﹐那麼﹐您要和。 在一起呢﹖”孔子說﹕“赤手空。 要和老虎搏鬥﹐沒有船要趟水過大河﹐〔這樣做〕死了都不知後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 〔我要共事的人〕必須是遇事小心謹慎﹐嚴肅認真﹐善於籌劃謀略而能爭取成功的人。” 58.「注釋」 1 舍﹕不用﹐舍棄。 2 行﹕視﹐居。 . 之位。這裡猶言指揮﹐統帥。 三軍﹕當時一個大國的所有軍隊。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相當於三萬七千五百人。 3 與﹕在一起﹐共事。 4 暴虎馮河﹕“暴”﹐徒手搏擊。句中指赤手空。 與老虎搏鬥。 “馮(ping平)”﹐涉水。句中指無船而徒步趟水過大河。暴虎馮河﹐是用來比喻那種有勇無謀﹐冒險行事﹐而往往導致失敗的人。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1﹐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2。” 「今譯」 孔子說﹕“財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就是去當一名手拿皮鞭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我還是做我所愛好做的事。” 「注釋」 1 執鞭之士﹕指手裡拿著皮鞭的下等差役。當時主要指兩種人﹐一種是市場的守門人﹐執鞭以維持秩序﹔一種是為貴族外出時夾道執鞭開路、讓行人讓道的差役。 2 從﹕順從﹐聽從。 子之所慎﹕齊1﹐戰3﹐疾3。 「今譯」 孔子小心謹慎對待的事情是﹕〔祭祀之前的〕齋戒﹐戰爭﹐疾病。 68.「注釋」 1 齊﹕同“齋”。指古代在祭祀之前虔誠的齋戒。要求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房﹐沐浴凈身﹐等等﹐以達到身心的全面整潔。 2 戰﹕戰爭。因關系國家民族的安危存亡和人民群眾的死與傷。 3 疾﹕疾病。因關系個人的健康與生死。 子在齊﹐聞《韶》1﹐三月不知肉味2﹐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今譯」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演奏〕《韶》樂﹐三個月吃肉都吃不出什麼滋味﹐說﹕“真料想不到〔虞舜時創作的〕音樂竟然達到這麼迷人的地步。” 「注釋」 1 韶﹕傳說是虞舜時創作的樂曲﹐水平很高﹐音樂境界很優美。 參見前《八佾篇第三》第二十五章注。 2 三月﹕比喻很長時間﹐不是實指三個月。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1﹖”子貢曰﹕“諾2﹐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今譯」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讚成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要去問問他。”〔於是﹐子貢〕進屋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問﹕“〔伯夷、叔齊〕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還有什麼怨恨呢﹖”〔子貢〕78.走出屋來〔對冉有〕說﹕“老師不讚成〔衛國國君〕。” 「注釋」 1 為﹕讚成﹐幫助。 衛君﹕指衛靈公的孫子衛出公﹐姓蒯(kuai快上聲)﹐名輒(zhe哲)。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蒯聵﹐本是靈公所立的世子﹐但因其謀殺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未成﹐被靈公驅逐﹐逃到了晉國。衛靈公死後﹐蒯輒被立為國君。這時﹐晉國的趙簡子率軍又把蒯聵送回衛國﹐形成父親同兒子爭奪王位的局面。後來蒯聵以武力進攻其子蒯輒﹐蒯輒出奔。蒯聵得王位﹐為衛莊公。公元前478年﹐晉攻衛﹐蒯聵奔戎州﹐被戎州人所殺。蒯輒奔宋之後﹐卒於越。蒯聵、蒯輒父子爭位的事﹐與古代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的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章這段對話﹐表明孔子讚揚伯夷、叔齊的“禮讓為國”﹐而對蒯聵、蒯輒非常不滿。 2 諾﹕應答聲。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而枕之2﹐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今譯」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起胳膊墊著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那些富貴〕如同〔天上的〕浮雲。” 「注釋」 1 飯﹕作動詞用。吃。 疏食﹕指粗糧﹐粗糙的飯食。 2 肱(g. ng工)﹕由肩到胳膊肘這一部位﹐一般也泛指胳膊。 子曰﹕“加我數年1﹐五十以學《易》2﹐可以無大過矣。” 「今譯」 孔子說﹕“再給我增添幾年壽命﹐到了五十歲學習《易88…… 》﹐可以不犯大的錯誤了。” 「注釋」 1 加﹕增添﹐增加。 2 五十﹕五十歲。古人以為五十歲是老年的開始。一說﹐“五十”是“卒”字之誤﹐在這裡用的意思﹐指學完《易。 》。 易﹕又名《周易》﹐《易。 》﹐古代一本用以佔卜、預測吉兇禍福的書。有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保存了古代若幹樸素辯証法的哲學觀點。 子所雅言1﹐《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今譯」 孔子〔有時〕講官話﹐讀《詩。 》﹐念《尚書》﹐讚禮時﹐都是用官話。 「注釋」 1 雅言﹕西周的政治中心在今陝西地區﹐當時稱以陝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官話”﹐為“雅言”。平時講話﹐孔子用的是魯國的地方方言﹐但在誦《詩》《書》和讚禮(主持儀禮﹐當司儀)時﹐則用“雅言”。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1﹐子路不對2。子曰﹕“女奚不曰3﹕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4。” 「今譯」 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子路沒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時﹐竟忘記吃飯﹔快樂時﹐便忘記憂愁﹔簡直連衰老就會到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注釋」 1 葉(she社)公﹕姓沈﹐名諸樑﹐字子高﹐楚國的大夫。他的98.封邑在葉城(今河南省葉縣南三十裡有古葉城)﹐為葉尹﹐故稱葉公。 2 不對﹕不回答。“對”﹐是應答之意。 3 女﹕同“汝”。你。 奚﹕何﹐為什麼。 4 雲爾﹕如此而已﹐罷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今譯」 孔子說﹕“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子不語怪、力、亂、神。 「今譯」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一類的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譯」 孔子說﹕“〔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長處﹐而跟從〔學習〕﹔看到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1﹗” 「今譯」 孔子說﹕“上天使我具有了這種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09.「注釋」 1 桓魋(tui頹)﹕宋國的司馬(主管軍事行政的長官)。本名向魋﹐因是宋桓公的後裔﹐又稱桓魋.公元前492年﹐孔子周遊列國﹐從衛國去陳國時﹐。 過宋國﹐桓魋聽到消息﹐率兵來阻攔。當時﹐孔子正在大樹下同弟子們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掉大樹﹐而且要殺孔子。 孔子離開時﹐弟子們催促他快些走﹐他在途中說了這番話。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1﹖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今譯」 孔子說﹕“諸位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嗎﹖我沒有隱瞞啊。我沒有什麼行為不能告訴你們﹐這樣才是我孔丘。” 「注釋」 1 二三子﹕這裡是孔子客氣地稱呼弟子們。“二三”﹐表示約數。 “子”﹐是尊稱。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今譯」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歷史文獻﹐行為規范﹐忠誠老實﹐講究信用。 「注釋」 1 文﹕文化知識﹐歷史文獻。 2 行﹕行為規范﹐道德修養﹐社會實踐。 3 忠﹕忠誠老實。 4 信﹕講信用﹐言行一致。 19.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1。”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2﹐虛而為盈3﹐約而為泰4﹐難乎有恆矣。” 「今譯」 孔子說﹕“聖人﹐我不可能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 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見到了﹐能看到有恆心〔保持良好品德節操〕的人﹐就可以了。〔有的人〕本來沒有〔什麼知識、本領〕﹐卻假裝有﹔本來空虛﹐卻假裝充實﹔本來窮困﹐卻假裝富裕。〔這樣的人〕是難以有恆心〔保持良好品德節操〕的。” 「注釋」 1 斯﹕就﹐乃﹐則。 2 亡﹕同“無”。 3 盈﹕豐滿﹐充實。 4 約﹕窮困。 泰﹕寬裕﹐豪華﹐奢侈。 子釣而不綱1﹐弋不射宿2。 「今譯」 孔子釣魚﹐隻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而不用綱﹔隻射飛著的鳥﹐不射宿窩的鳥。 「注釋」 1 綱﹕本意是提網的大繩。這裡指在河流的水面上橫著。 一根大繩﹐上面系有許多魚鉤以釣魚。 2 弋(yi義)﹕用帶繩的箭射鳥﹐叫“弋”。這種箭箭尾上所系的繩﹐叫“繳(zhuo濁)”﹐是用生絲做成的﹐又細又韌﹐箭發射出去以後﹐還能靠繩收回再連續用。 宿﹕指歸巢宿窩的鳥。 29.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1。知之次也2。” 「今譯」 孔子說﹕“可能有什麼都不懂卻在憑空妄作的人﹐可我不是這樣。多聽﹐選擇其中好的跟著來學習﹔多看﹐記在心裡。 這樣〔學而知之〕﹐在知識上﹐〔比“生而知之”的人〕是僅次一等的。” 「注釋」 1 識(zhi志)﹕記住。 2 知之次也﹕即“學而知之者﹐次也”的意思。“次”﹐即次一等。孔子主張“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參閱《季氏篇第十六》第九章。 互鄉難與言1。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2﹐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3。” 「今譯」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很難交談。〔但〕互鄉的一個兒童卻受到孔子的接見﹐弟子們都疑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讚許他向前進﹐而不是讚成他往後退的。〔做事〕何必做得太過分呢﹖ 人家使自己清潔以求進步﹐我是讚許他的清潔﹐而不管他以往的行為。” 「注釋」 1 互鄉﹕地名。究竟是何處﹐已不可確考。一說﹐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所記徐州沛縣合鄉的故城﹐即古時“互鄉”之地。 2 與﹕讚許﹐讚成﹐肯定。下同。 3 保﹕守。引申為追究﹐糾纏。 39.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今譯」 孔子侗彯e叭剩□簿□胛搖吃堵穡俊倉灰□澄蟻胍□齙餃剩□示汀菜孀判哪睢車攪恕﹗? 陳司敗問1﹕“昭公知禮乎2﹖”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3﹕“吾聞君子不黨4﹐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5﹐為同姓﹐謂之‘吳孟子’6。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今譯」 陳司敗問﹕“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出來以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走近他說﹕“我聽說君子是不偏袒別人的﹐難道君子也偏袒別人嗎﹖魯君娶了一個吳國女子﹐是同姓﹐卻稱她為‘吳孟子’。如果說魯君知禮﹐還有。 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如果有了過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注釋」 1 陳司敗﹕陳國的司寇(主管司法的官員)。一說﹐姓陳﹐名司敗﹐是齊國大夫。 2 昭公﹕魯國國君﹐姓姬﹐名裯(chou愁)﹐公元前541年至公元前510年在位。“昭”是死後的謚號。 3 揖(yi衣)﹕拱手行禮﹐作揖。 巫馬期﹕孔子的弟子﹐姓巫馬﹐名施﹐字子期。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生於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詳。 4 黨﹕偏袒﹐包庇﹐有偏私。 49.5 取﹕同“娶”。 6 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春秋時﹐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用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吳孟子姓姬﹐便應稱“吳姬”。但是﹐吳國與魯國的國君都姓姬(吳國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的後代﹐魯國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姬旦的後代)﹐按照周禮的規定﹐同姓是不能通婚的。為了掩人耳目﹐魯昭公避諱﹐不稱她為“吳姬”﹐而稱“吳孟子” (“孟”﹐指她是長女﹕“子”﹐是宋國的姓。一說﹐“孟子”是昭公夫人的名字﹐見《左傳。哀公十二年》)。故陳司敗批評指責他“君而知禮﹐孰不知禮”。然而﹐孔子為什麼還說魯昭公“知禮”呢﹖這是因為周禮提倡“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孔子寧可自己承擔過錯﹐而不說魯君不知禮。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1﹐而後和之2。 「今譯」 孔子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一定讓他再唱一遍﹐然後自己跟著〔他的音調〕唱和。 「注釋」 1 反﹕反復﹐再一次。 2 和(he賀)﹕跟隨著唱﹐應和﹐唱和。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1。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今譯」 孔子說﹕“在文化方面﹐大概我和別人差不多。至於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還沒有做到。” 「注釋」 1 莫﹕推測之詞。大概﹐或者﹐也許。一說﹐“文莫”連讀﹐即59.“曤慔”﹐意為黽(min敏)勉努力。句中的意思是﹕在奮勉努力方面﹐我和別人差不多。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1﹐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2。”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今譯」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 〔我〕隻不過〔要朝著‘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從不滿足﹐教育別人從不感到疲倦﹐〔對於我〕尚且可以這樣說吧。” 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學不到的。” 「注釋」 1 抑﹕轉折語氣詞。然則﹐抑或﹐或許。 2 雲爾﹕這樣﹐如此。 子疾病1﹐子路請禱2。子曰﹕“有諸3﹖”子路對曰﹕“有之。《誄》曰4﹕“禱爾於上下神祇5。’”子曰﹕“丘之禱久矣6。” 「今譯」 孔子病重﹐子路請求祈禱。孔子說﹕“有這個道理嗎﹖”子路回答說﹕“有的。《誄》文上說﹕“為您向天地上下的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在祈禱已。 很久了。” 「注釋」 1 疾病␀e凹病保□褪遣 T偌右桓觥安 弊鄭□覆Π檠現亍? 2 禱﹕向鬼神祝告﹐請求福祐.3 諸﹕“之乎”的合音。 4 誄(lei壘)﹕一種對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這裡當作“讄”﹐指古代為生者向鬼神祈福的禱文。 69.5 神祇(qi奇)﹕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祇”。 6 “丘之”句﹕“久”﹐長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你不必再祈禱了。孔子並不相信向鬼神祈禱能治好病﹐所以婉言謝絕子路的請求。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今譯」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不遜﹐節儉了就〔顯得〕鄙陋。與其不遜﹐寧可鄙陋。” 「注釋」 1 孫﹕同“遜”。恭順﹐謙讓。 2 固﹕固陋﹐鄙陋﹐小氣﹐寒酸。 子曰﹕“君子坦盪盪1﹐小人長戚戚2。” 「今譯」 孔子說﹕“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局促。 常憂愁。” 「注釋」 1 坦﹕安閒﹐開朗﹐直率。 盪盪﹕寬廣﹐遼闊。 2 長﹕。 常﹐總是。 戚戚﹕憂愁﹐哀傷﹐局促不安﹐患得患失。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今譯」 孔子溫厚而又嚴肅﹐有威嚴而不兇猛﹐恭謹而又安詳。 79.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 主要講孔子、曾子的言論﹐及對古人的評讚。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1﹐三以天下讓2﹐民無得而稱焉。” 「今譯」 孔子說﹕“泰伯可以稱得上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三次以天下相讓﹐人民真不知該怎樣稱讚他。” 「注釋」 1 泰伯﹕周朝姬氏的祖先有名叫古公晻(dan膽)父的﹐又稱“太王”。古公晻父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又稱“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即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傳說古公晻父見孫兒姬昌德才兼備﹐日後可成大業﹐梯竹J淹蹺淮□□糾□□閱鼻蠛笫濫芾┬夠□擔□興□17埂L╓□□斕攪爍蓋椎囊庠福□橢鞫□淹蹺壞募壇腥ㄈ脢□□薌糾□歡□糾□蛉銜□□湊展呃□□蹺揮Φ庇沙□旨壇校□約閡膊輝附郵堋﹕罄矗□╓□投□苤儆好苣保□勻□饃講梢┤□□□黃鵯那睦□□□跡□芫佑誥B□厙齣墓次狻L╓□蟪晌□艽□夤□氖甲妗? 2 “三以”句﹕“天下”﹐代指王位。第一次讓﹐是泰伯離開國都﹐避而出走。第二次讓﹐是泰伯知悉父親古公晻父去世﹐故意不返回奔喪﹐以避免被眾臣擁立接受王位。第三次讓﹐是發喪之後﹐眾臣89.議立新國君時﹐泰伯在荊蠻地區﹐索性與當地黎民一樣﹐斷發紋身﹐表示永不返回。這樣﹐他的三弟季歷隻好繼承王位。有了泰伯的這“三讓”﹐才給後來姬昌(周文王)繼位統一天下創設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因此﹐孔子高度稱讚泰伯。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1﹐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2。君子篤於親3﹐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4。” 「今譯」 孔子說﹕“〔隻是容貌態度〕恭敬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勞擾不安﹔〔隻是做事〕謹慎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畏縮多懼﹔〔隻是〕剛強勇猛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作亂﹔〔隻是〕直率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刻薄尖酸。君子如果厚待親族﹐老百姓就會按仁德來行動﹔君子如果不遺忘故舊﹐老百姓也就厚道了。” 「注釋」 1 葸(xi洗)﹕過分拘謹﹐膽怯懦弱。 2 絞﹕說話尖酸刻薄﹐出口傷人﹔太急切而無容忍。 3 篤(du賭)﹕誠實﹐厚待。 4 偷﹕刻薄。 曾子有疾1﹐召門弟子曰﹕“啟予足2﹐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3。’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小子4﹗” 「今譯」 曾子病危﹐召集他的弟子們來﹐說﹕“〔掀開被子〕看看99.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無毀傷之處〕。《詩。 》中說﹕“戰戰兢兢﹐就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就好像踩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會免於毀傷了。弟子們﹗” 「注釋」 1 曾子﹕曾參﹐孔子的弟子。《論語》成書時﹐後世門生記其言行﹐尊稱為“子”。 2 啟﹕開。這裡指掀開被子看一看。一說﹐同“□”﹐看。 3 “戰戰兢兢”句﹕引自《詩。 .小雅。小旻(min民)》篇。 曾參借用這句話﹐表明自己一生處處小心謹慎﹐避免身體受損傷﹐算是盡了孝道。據《孝。 》載﹐孔子曾對曾參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履”﹐本義是單底鞋﹐也泛指鞋。這裡作動詞用﹐走﹐踩﹐步行。 4 小子﹕稱弟子們。這裡說完一番話之後再呼弟子們﹐表示反復叮嚀。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1。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2﹔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3﹐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4﹐斯遠鄙倍矣5。籩豆之事6﹐則有司存7。” 「今譯」 曾子病危﹐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說﹕“鳥將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應當重視的道德有三方面﹕使容貌謙和嚴肅﹐就可以避免粗暴急躁﹐放肆怠慢﹔使臉色正派莊重﹐就接近於誠實守信﹔說話注意言詞〔得體〕和口氣〔聲調合宜〕﹐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的官吏去辦。” 001.「注釋」 1 孟敬子﹕姓仲孫﹐名捷﹐武伯之子﹐魯國大夫。 問﹕看望﹐探視﹐問候。 2 也﹕句中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以起下文﹐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 3 動容貌﹕即“動容貌以禮”。指容貌謙和﹐恭敬﹐從容﹐嚴肅﹐禮貌等。 4 出辭氣﹕即“出辭氣以禮”。“出”﹐是出言﹐發言。“辭氣”﹐指所用的詞句和語氣。 5 鄙倍﹕“鄙”﹐粗野。“倍”﹐同“背”。指背理﹐不合理﹐錯誤。 6 籩豆之事﹕“籩(bian邊)”﹐古代一種竹制的禮器﹐圓口﹐下面有高腳﹐在祭祀宴享時用來盛果脯。“豆”﹐古代一種盛食物盛肉的器皿﹐木制﹐有蓋﹐形狀像高腳盤。籩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籩豆之事﹐就是指祭祀或禮儀方面的事務。 7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裡具體指管理祭祀或儀禮的小官吏。 存﹕有﹐存在。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1。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2。” 「今譯」 曾子說﹕“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詢問﹐知識多的卻向知識少的人詢問﹔有〔本事〕卻好像沒有﹐〔知識學問〕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冒犯也不去計較。從前我的朋友曾。 這樣做過。” 「注釋」 1 校(jiao叫)﹕計較。 2 吾友﹕我的朋友。有人認為﹕曾參指的是他的同學顏回。 101.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裡之命2﹐臨大節而不可奪也3。君子人與4﹖君子人也﹗” 「今譯」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孤兒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命運委托給他﹐面臨重大考驗有氣節而不動搖屈服。這是君子一類的人嗎﹖是君子一類的人啊﹗” 「注釋」 1 六尺之孤﹕孩子死去父親﹐叫“孤”。六尺之孤﹐指尚未成年而登基接位的年幼君主。古代的“尺”短﹐一尺合現代市尺六寸九分。 身長“六尺”﹐其實隻合現在四尺一寸四分(約138公分)﹐一般指未成年的小孩(十五歲以下)。 2 寄百裡之命﹕“寄”﹐寄托﹐委托。“百裡”﹐指方圓百裡的一個諸侯國。“命”﹐指國家的政權與命運。 3 不可奪﹕指其志不可奪﹐不能使他動搖屈服。 4 與﹕同“歟”。語氣詞。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今譯」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看作是自己的任務﹐不也是很重大嗎﹖〔要終生為之奮鬥〕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遙遠嗎﹖” 「注釋」 1 弘毅﹕“弘”﹐廣大﹐開闊﹐寬廣。“毅”﹐堅強﹐果敢﹐剛毅。 201.宋代儒學家程顥解說﹕“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遠到。” 2 “仁以”句﹕“以仁為己任”的倒裝句。把實現“仁”看作是自己的任務。 子曰﹕“興於《詩》1﹐立於禮2﹐成於樂3。” 「今譯」 孔子說﹕“用《詩。 》激勵志氣﹐用禮作為行為規范的立足點﹐用樂完成人格修養社會之治。” 「注釋」 1 興﹕興起﹐勃發﹐激勵﹔受到《詩。 》的感染﹐而熱愛真善美﹐憎恨假惡醜。 2 立﹕立足於社會﹐樹立道德。 3 成﹕完成﹐達到。這裡指以音樂來陶冶性情﹐。 養高尚的人格﹐完成學業﹐最終達到全社會“禮樂之治”的最高境界。 子曰﹕“民可使由之1﹐不可使知之。” 「今譯」 孔子說﹕“對老百姓﹐可以使他們順著當政者所指點的路線去走﹐而不可以使他們都知道為什麼這樣走。” 「注釋」 1 由﹕從﹐順從﹐聽從﹐。 由什麼道路。孔子認為下層百姓的才智能力、認識水平、覺悟程度各不一樣﹐當政者在施行政策法令時﹐隻能要求他們遵照著去做﹐而不可以使人人都知道這樣做的道理。 子曰﹕“好勇疾貧1﹐亂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亂301.世。” 「今譯」 孔子說﹕“愛勇敢而恨貧窮﹐會闖亂子。對不仁的人﹐恨得太厲害﹐也會激出禍亂。” 「注釋」 1 疾﹕厭惡﹐憎恨。 2 人而不仁﹕不仁的人。 3 已甚﹕太過分﹐很厲害。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1﹐其餘不足觀也已。”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假如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隻要驕傲自大而且吝嗇小氣﹐餘下的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注釋」 1 吝(lin賃)﹕吝嗇﹐小氣﹐過分愛惜﹐應當用而不用。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1﹐不易得也。” 「今譯」 孔子說﹕“學了三年﹐並不轉到要官做求俸祿的念頭上去﹐是難得的啊。” 「注釋」 1 谷﹕谷子﹐小米。古代官吏以谷子來計算俸祿﹐這裡以“谷”代指做官及其俸祿。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1﹐危邦不入﹐亂邦不居2。 401.天下有道則見3﹐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今譯」 孔子說﹕“堅定信念﹐努力學習﹐誓死保全並愛好〔治國作人之〕道﹐有危險的國家﹐不要進入﹔有禍亂的國家﹐不要在那兒居住。天下有道﹐就出來從政﹔天下無道﹐就隱居起來。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注釋」 1 道﹕這裡指治國作人的。 則與方法。下文“邦有道”“邦無道”則指社會政治局面的好與壞﹐國家政治是否走上正道。 2 危邦﹐亂邦﹕東漢儒學家包咸解說﹕“臣弒君﹐子弒父﹐亂也﹔危者﹐將亂之兆(征兆﹐預兆)也。” 3 見﹕同“現”。表現﹐出現﹐出來。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1。” 「今譯」 孔子說﹕’w輝諛歉鮒拔簧希□筒灰□□誓欠矯嫻惱□隆﹗? 「注釋」 1 謀﹕參與﹐考慮﹐謀劃。 子曰﹕“師摯之始1﹐《關雎》之亂2﹐洋洋乎盈耳哉﹗” 「今譯」 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開始﹐到結尾演奏《關雎》﹐多麼美盛啊﹐那充滿在我耳朵中的樂曲﹗” 501.「注釋」 1 師摯之始﹕“師”﹐指太師﹐樂師。魯國的樂師名摯(zhi志)﹐一名“乙”。因他擅長彈琴﹐又稱“琴摯”。“始”﹐樂曲的開端﹐即序曲。古代奏樂﹐開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故說“師摯之始”。 2 關雎﹕《詩。 》的第一篇。參見前《八佾篇第三》第二十章。 亂﹕樂曲結尾的一段﹐由多種樂器合奏。這裡指演奏到結尾時所奏的《關雎》樂章。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1﹐映映而不信2﹐吾不知之矣。” 「今譯」 孔子說﹕“〔有的人〕狂妄而不正直﹐幼稚無知還不謹慎﹐表面上誠懇卻不守信用﹐我不知道這種人怎麼會這樣。” 「注釋」 1 侗(tong同)﹕幼稚無知。 願﹕謹慎﹐老實﹐厚道。 2 映映(k. ng空)﹕誠懇。這裡指表面上裝出誠懇的樣子。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今譯」 孔子說﹕“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而追不上那樣﹐〔追上了〕還恐怕再失去它。” 子曰﹕“巍巍乎1﹐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2。” 「今譯」 孔子說﹕“多麼崇高偉大啊﹐舜、禹得到了天下﹐卻不去謀取個人的私利呀。” 601.「注釋」
檔案過大!部分文章無法顯示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1﹔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2﹐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今譯」 孔子說﹕“天下有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天子作決定﹔天下無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諸侯作決定。由諸侯作決定﹐大概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作決定﹐傳五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卿、大夫的家臣來掌握國家的命運﹐傳上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不會落在大夫手裡。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議論朝政了。” 「注釋」 1 “十世”句﹕“世”﹐代。“十世”﹐即十代。朱熹說﹕“先王之制﹐諸侯不得變禮樂﹐專征伐。”“逆理癒甚﹐則其失之癒速。”因為天032.下無道﹐天子無實權﹐才會形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再混亂﹐就會到“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的地步。這樣的政權當然不會鞏固。“十世”及後面的“五世”、“三世”均為約數﹐隻是說明逆理癒甚﹐則失之癒速。這也是孔子對當時各國政權變動實況進行觀察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希﹕同“稀”。少有。 2 陪臣﹕卿、大夫的家臣。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1﹐政逮於大夫四世矣2﹐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3。” 「今譯」 孔子說﹕“〔魯國的國君〕失去國家政權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季孫氏〕手裡有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就衰微了。” 「注釋」 1 祿﹕爵祿。這裡代指國家政權。 公室﹕指魯國朝廷。 五世﹕五代。公元前608年﹐魯文公死﹐大夫東門遂(襄仲)殺嫡長子子赤而立宣公﹐掌握了魯國政權。宣公死﹐政權實際上落在季氏手中。 到孔子說這段話時﹐已又。 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到魯定公﹐共五代。 2 逮﹕及﹐到。 四世﹕公元前591年﹐魯宣公死﹐季文子驅逐了東門氏﹐此後﹐由季氏為正卿﹐掌握了魯國政權。從文子﹐。 武子、平子、桓子﹐到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為四代。 3 三桓﹕即魯國的“三卿”﹕季孫氏﹐叔孫氏﹐孟孫(即仲孫) 氏。因這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故稱“三桓”。這三家一直掌握魯國政權﹐到魯定公時﹐曾出現“陪臣執國命”的局面﹐三桓勢力一度衰弱。 132.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1﹐友多聞﹐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佞4﹐損矣。” 「今譯」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友﹐與誠信的人交友﹐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與習於歪門邪道的人交友﹐與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友﹐與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注釋」 1 諒﹕誠實。 2 便辟(pian pi蹁僻)﹕習於擺架子裝樣子﹐內心卻邪惡不正。 3 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內心卻無誠信。 4 便佞(pian ning蹁濘)﹕善於花言巧語﹐而言不符實。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1﹐樂宴樂﹐損矣。” 「今譯」 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損的快樂也有三種。以得到禮樂的調節陶冶為快樂﹐以稱道別人的優點好處為快樂﹐以多交賢德的友人為快樂﹐是有益處的。以驕奢放肆為快樂﹐以閒佚遊盪為快樂﹐以宴飲縱欲為快樂﹐是有損害的。” 「注釋」 1 佚﹕同“逸”。安閒﹐休息。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2﹐未見顏色而言謂之。 3。” 232.「今譯」 孔子說﹕“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種過失﹕〔君子〕還未說到﹐〔你〕就先說了﹐叫做急躁﹔〔君子〕已。 說到﹐〔你〕還不說﹐叫做隱瞞﹔不看〔別人〕臉色而貿然說話﹐叫做瞎子。” 「注釋」 1 愆(qian千)﹕過失﹐差錯﹐失誤。 2 隱﹕隱瞞﹐有意緘默。 3 。 (gu古)﹕雙目失明﹐盲人。這裡比喻不能察言觀色﹐說話不看時機就如盲人一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1﹐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2。” 「今譯」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戒備﹕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警惕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警惕爭強好鬥﹔到了老年時﹐血氣已。 衰弱﹐要警惕貪得無厭。” 「注釋」 1 未定﹕未成熟﹐未固定。 2 得﹕泛指對於名譽、地位、錢財、女色等等的貪欲、貪求。 子曰﹕“君子有三畏1﹕畏天命﹐畏大人2﹐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3﹐侮聖人之言。” 「今譯」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332.視聖人的話。” 「注釋」 1 畏﹕怕。這裡指心存敬畏﹐敬服。要時時處處注意修身誡己﹐有敬慎之心。 2 大人﹕在高位的貴族、官僚。 3 狎(xia俠)﹕狎侮﹐輕慢﹐不尊重。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今譯」 孔子說﹕“生來就有知識﹐是上等﹔。 過學習而有知識是次一等﹔遇到困難然後學習﹐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這樣的百姓就是下等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1﹐見得思義。” 「今譯」 孔子說﹕“君子在九個方面多用心考慮﹕看﹐考慮是否看得清楚﹔聽﹐考慮是否聽得明白﹔臉色﹐考慮是否溫和﹔態度﹐考慮是否莊重恭敬﹔說話﹐考慮是否忠誠老實﹔做事﹐考慮是否認真謹慎﹔有疑難﹐考慮應該詢問請教別人﹔發火發。 ﹐考慮是否會產生後患﹔見到財利﹐考慮是否合於仁義。” 「注釋」 1 難(nan南去聲)﹕這裡指發。 可能帶來的災難、留下的後患。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1。吾見其人矣﹐吾432.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2。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今譯」 孔子說﹕“看見善的〔就努力追求〕﹐如同怕自己趕不上似的﹔看見邪惡﹐如同把手伸進開水〔要趕快避開〕。我見過這種人﹐我聽過這種話。以隱居來求得保全自己的志向﹐以實行仁義來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過這種話﹐沒見過這種人。” 「注釋」 1 探湯﹕“湯”﹐開水﹐熱水。把手伸到滾燙的水裡。指要趕緊躲避開。 2 達﹕達到﹐全面貫徹。 齊景公有馬千駟1﹐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2﹐民到於今稱之。(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3其斯之謂與。 「今譯」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的時候﹐人民認為他沒有什麼美德可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但人民到現在還稱頌他們。(這實在不是因為富或不富﹐也隻是因為品德行為的不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注釋」 1 千駟﹕古代一輛車套四匹馬﹐駟就是四匹馬的統稱。千駟就是四千匹馬。作為諸侯而有馬千駟﹐在當時是豪侈而越制的。 2 首陽﹕首陽山。又稱雷首山﹐獨領山。在今山西省運城(一說永濟)縣南﹐為當年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南山有古塚﹐鬆柏茂盛﹐傳說即伯夷叔齊的墓。關於伯夷、叔齊﹐已見前《公冶長篇第五》第532.二十三章注﹐可參閱。 3 “誠不”句﹕這兩句。 在《顏淵篇第十二》第十章中。有人說應加在這裡﹐與後句“其斯之謂與”銜接。姑按前人之說﹐加括號補入。注詳見《顏淵篇第十二》。 陳亢問於伯魚曰1﹕“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2。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戙D﹗□鶩碩□□妒□貳K□眨□侄懶Ⅲ□鵯鞫□□□T唬骸把□窈□俊□栽唬骸拔匆病﹗□□謊□瘢□摶粵Ⅰ﹗□鶩碩□□瘛N潘苟□摺﹗背驢和碩□蒼唬骸拔室壞萌□□擰妒□罰□爬瘢□治啪□又□鍍渥右並邸﹗? 「今譯」 陳亢問伯魚﹕“您〔從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不同的教導嗎﹖”〔伯魚〕回答﹕“沒有。有一天﹐〔我父親〕一個人站在那裡﹐我快步。 過庭院。〔父親〕問﹕“學過《詩。 》嗎﹖’〔我〕回答﹕“沒有。’〔父親說﹕〕‘不學《詩。 》﹐〔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我回去就學《詩。 》。又一天﹐〔父親〕又一個人站在那裡﹐我快步。 過庭院。〔父親〕問﹕“學過禮嗎﹖’〔我〕回答﹕“沒有。’〔父親說﹕〕‘不學禮﹐〔在社會上做人做事〕不能立足。’我回去就學禮。〔我〕隻聽說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了一件事﹐得到三個收獲﹕聽到學《詩。 》的意義﹐聽到學禮的好處﹐又聽到君子並不偏向自己的兒子。” 「注釋」 1 陳亢﹕字子禽。參閱《學而篇第一》第十章注。 伯魚﹕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 632.2 趨﹕小步快速而行﹐以示恭敬。 3 遠﹕遠離﹐避開﹐不親近。這裡指對自己的兒子不偏向﹐沒有偏愛﹐沒有特殊照顧和過分關照。 邦君之妻1﹐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2﹔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3﹔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今譯」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己〔謙〕稱‘小童”﹔國內的人稱她為“君夫人”﹐在其他國家的人面前〔謙〕稱她為“寡小君”﹔其他國家的人也稱呼她“君夫人”。 「注釋」 1 邦君﹕指諸侯國的國君。 2 小童﹕謙稱。猶說自己無知如童子。 3 諸﹕“之於”的合音。 732.陽貨篇第十七(共二十六章) 主要記孔子教育弟子講究仁德﹐闡發以禮樂治國的道理。 陽貨欲見孔子1﹐孔子不見﹐歸孔子豚2。孔子時其亡也3﹐而往拜之。遇諸塗4。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5﹐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6﹐可謂知乎7﹖”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8。”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今譯」 陽貨想讓孔子去拜見他﹐孔子不去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蒸熟的〕小豬。孔子暗中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才去回拜他。兩人卻在途中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過來﹗我有話對你說。”〔孔子近前﹐陽貨〕說﹕“把自己的寶物藏在懷裡﹐而聽任國家迷亂﹐這樣做可以稱為仁嗎﹖”〔孔子〕說﹕“不可以。”〔陽貨又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可以稱為智嗎﹖”〔孔子〕說﹕“不可以。”〔陽貨又說﹕〕“時間消逝了﹐年歲是不等待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注釋」 1 陽貨﹕又名陽虎﹐楊虎。魯國季氏的家臣。曾一度掌握了季832.氏一家的大權﹐甚而掌握了魯國的大權﹐是孔子說的“陪臣執國命”的人物。陽貨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極力想。 孔子給他做事。但孔子不願隨附於陽貨﹐故采取設法回避的態度。後陽貨因企圖消除三桓未成而逃往國外﹐孔子最終也未仕於陽貨。 2 歸﹕同“饋”。贈送。 豚(tun屯)﹕小豬。這裡指蒸熟了的小豬。按照當時的禮節﹐地位高的人贈送禮物給地位低的人﹐受贈者如果不在家﹐沒能當面接受﹐事後應當回拜。因為孔子一直不願見陽貨﹐陽貨就用這種辦法﹐想以禮節來逼迫孔子去回拜。 3 時﹕同“伺”。意指窺伺﹐暗中打聽﹐探聽消息。 亡﹕同“無”。這裡指不在家。 4 塗﹕同“途”。途中﹐半道上。 5 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政局動盪不安。 6 亟(qi氣)﹕副詞。屢次。 7 知﹕同“智”。 8 歲不我與﹕即“歲不與我”﹐年歲不等待我。“與”﹐在一起。 這裡有等待意。 子曰﹕“性相近也1﹐習相遠也2。” 「今譯」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環境影響的不同才相距甚遠了。” 「注釋」 1 性﹕人的本性﹐性情﹐先天的智力、氣質。 2 習相遠﹕指由於社會影響﹐所受教育不同﹐習俗、習氣的沾染有別﹐人的後天的行為習慣會有很大差異。這裡孔子是勉勵人為學﹐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 932.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1。” 「今譯」 孔子說﹕“隻有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最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的。 「注釋」 1 知﹕同“智”。 不移﹕不可移易、改變。 子之武城1﹐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2﹐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3﹕“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4。” 「今譯」 孔子到了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遊接過話茬說﹕“過去我聽老師說﹕“在上位的人學了道﹐就能惠愛百姓﹔一般老百姓學了道﹐就容易役使了。’”孔子〔對隨從的弟子〕說﹕“諸位﹐言偃說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注釋」 1 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在今山東省嘉祥縣境。一說﹐指南武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公元前554年﹐魯襄公築武城以御齊。 另說﹐即城武縣﹐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北七十裡﹐有弦歌裡。當時﹐言偃(子遊)任武城行政長官。 2 莞(wan晚)爾﹕微笑的樣子。 3 諸﹕“之於”的合音。 4 戲﹕開玩笑﹐逗趣。 042.公山弗擾以費畔1﹐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4﹗” 「今譯」 公山弗擾據費邑叛亂﹐召請〔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興﹐說﹕“沒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何必非去公山氏那裡呢﹖”孔子說﹕“召我去的人﹐難道會讓我白去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公之道啊﹗” 「注釋」 1 公山弗擾﹕疑即《左傳》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提到的公山不狃(niu扭)。季氏家臣﹐後據費邑叛季氏﹐失敗後逃亡齊國﹐又奔吳。 畔﹕同“叛”。 2 末之也已﹕沒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末”﹐沒有。“之”﹐去﹐往。“已”﹐止﹐算了。 3 “何必”句﹕何必非去公山氏那個地方呢﹖句中第一個“之”是助詞﹐起把賓語提前的語法作用。第二個“之”是動詞﹐去﹐往。 4 “吾其”句﹕孔子此句意為﹕將要在東方建立起一個西周式的社會﹐使文王武王之道重現於東方。關於此章所說孔子擬應公山弗擾之召事﹐許多學者提出質疑﹕一﹐《左傳。定公十二年》記公山不狃叛魯之事﹐並無召請孔子的記載﹐且當時孔子正任魯國司寇﹐還派兵打敗了公山不狃。二﹐依本章所記﹐孔子顯有“助叛”之嫌﹐這與孔子的一貫主張不符。史實究竟如何﹐已不可確考。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142.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今譯」 子張向孔子問怎樣做到仁。孔子說﹕“能在天下實行這五項﹐就是仁了。”〔子張說﹕〕“請問哪五項﹖”〔孔子〕說﹕“莊重﹐寬厚﹐守信﹐勤敏﹐慈惠。恭敬莊重﹐就不會受到侮慢﹔寬厚﹐就能獲得眾人擁護﹔守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役使別人。” 佛肸召1﹐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2﹐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而不緇4﹖吾豈匏瓜也哉5﹖焉能系而不食﹖” 「今譯」 佛肸召請﹐孔子想去。子路說﹕“從前我聽老師說過﹕‘親身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佛肸據中牟叛亂﹐您要去﹐為什麼﹖”孔子說﹕“是的﹐我說過這話。〔但是〕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匏瓜嗎﹖怎麼能隻掛在那裡而不給人吃呢﹖” 「注釋」 1 佛肸(bi xi畢西)﹕晉國大夫范中行的家臣﹐是中牟城的行政長官。公元前490年﹐晉國趙簡子攻打范氏﹐包圍中牟﹐佛肸抵抗。 佛肸召請孔子﹐就在這時(事見《左傳。哀公五年》)。 2 中牟﹕晉國地名﹐約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和邯鄲市之間。一說﹐在今河南省鶴壁市西﹐古代牟山之側。 畔﹕同“叛”。 242.3 磷(lin吝)﹕本義是薄石。引申為把石頭磨薄﹐使其受到磨損。 4 涅(nie聶)﹕一種礦物﹐也叫“皂礬”﹐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這裡用作動詞﹐染黑。 緇(zi滋)﹕黑色。 5 匏(pao袍)瓜﹕葫蘆的一種﹐果實比一般葫蘆大。老後中空輕於水﹐可系於腰助人渡河泅水﹔或可對半剖開﹐做水瓢舀水用。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1﹖”對曰﹕“未也。” “居2﹗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3﹐其蔽也盪4﹔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5﹔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6﹔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今譯」 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個字〔的德行〕﹐會有六種弊病嗎﹖”〔子路起身〕回答﹕“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愚蠢﹔愛好聰明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放盪﹔愛好誠實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傷害自己和親人﹔愛好直率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愛好勇敢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容易鬧亂子闖禍﹔愛好剛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狂妄。” 「注釋」 1 女﹕同“汝”。你。 六言﹕六個字﹐即文中的仁、知、信、直、勇、剛等德行的六個方面。 蔽﹕通“弊”。弊病﹐害處。 2 居﹕坐。 3 知﹕同“智”。 4 盪﹕放盪不羈。 5 賊﹕害﹐傷害。這裡指容易給自己和親人帶來傷害。 342.6 絞﹕說話尖酸刻薄﹐不通情理。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1﹐可以觀2﹐可以群3﹐可以怨4﹔邇之事父5﹐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今譯」 孔子說﹕“弟子們何不學習《詩。 》呢﹖《詩。 》可以激發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發怨恨不平﹔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字。” 「注釋」 1 興﹕本義是興起﹐發動。這裡指激發人的意志和感情。好的詩歌都是有感而發的﹐讀之可以使人受到感動﹐而興發愛憎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2 觀﹕本義是觀察﹐觀看。這是指提高人的觀察能力。《詩。 》的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歷史上的政治得失、現實生活的狀況﹐乃至各國各地的風俗民情、自然風物等在詩中都有反映。讀詩可以豐富知識﹐從而相應地提高觀察能力。 3 群﹕使合群。吽撈蓁獢撥O耍□嘍潦□塗梢願□釙械亓私餿耍□□萌綰斡肴訟啻Α11嘟唬□嘌佽土度說暮先旱謀玖□? 4 怨﹕怨恨。《詩。 》中有不少怨刺詩﹐表達對現實的憤懣﹐抒發人們心中的不平﹐諷刺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讀了以後﹐可以學會用諷刺的方法﹐用正當的宣泄﹐來表達心中怨恨不平的感情。 5 邇(er耳)﹕近。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1﹖人而不為442.《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2﹗” 「今譯」 孔子對伯魚說﹕“你學了《周南》《召南》了嗎﹖人如果不學《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對牆壁站著啊﹗” 「注釋」 1 為﹕本義是做。這裡指學習。 周南﹐召(shao哨)南﹕《詩。 》十五國風中的第一、第二兩部分。本為地名﹐“周南”約在漢水流域東部﹐今陝西、河南之間直到湖北。“召南”約在漢水流域西部﹐今河南、湖北之間。這兩個地域收集在《詩。 》中的民歌﹐就叫《周南》《召南》。孔子認為《周南》《召南》中有許多修身齊家的道理﹐故提倡學習﹐並加以重視。 2 “其猶”句﹕“正”﹐對著。就好像面對著牆壁站著。比喻被阻擋而無法向前﹐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一說﹐《周南》《召南》中的詩﹐多用於鄉樂﹐是眾人合唱的﹐不用來獨誦。如果一個人不會《周南》《召南》﹐那就得獨自保持沉默﹐雖在合唱的人群之中﹐也像面對著牆壁而孤立一般。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1﹖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2﹖” 「今譯」 孔子說﹕“禮呀禮呀﹐隻是指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隻是指鐘鼓之類的樂器嗎﹖” 「注釋」 1 玉帛﹕指古代舉行禮儀時使用的玉器、絲帛等禮器、禮品。 2 鐘鼓﹕古代樂器。朱熹說﹕“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這說明禮樂之可貴在於在百姓中提倡“敬”、542.“和”。如果隻是在形式上擺玉帛、敲鐘鼓﹐而忽略了它的深刻的內容﹐那就失去了禮樂本來的意義與作用。 子曰﹕“色厲而內荏1﹐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2﹗” 「今譯」 孔子說﹕“外表神色嚴厲而內心怯懦虛弱﹐以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挖牆洞爬牆頭行竊的盜賊吧﹗” 「注釋」 1 色厲內荏﹕外貌似乎剛強威嚴﹐而內心卻柔弱怯懼。“色”﹐神色﹐臉色﹐外表的樣子。“荏(ren忍)”﹐軟弱﹐怯懦﹐虛弱。 2 穿﹕挖﹐透﹐破。 窬(yu魚)﹕洞﹐窟窿。從牆上爬過去也叫窬。 子曰﹕“鄉願1﹐德之賊也2。” 「今譯」 孔子說﹕“所謂‘鄉願’﹐是敗壞道德的人。” 「注釋」 1 鄉願﹕特指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 也不得罪的鄉裡中以“謹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銳地指出﹕這種“鄉願”﹐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乃德之“賊”。世人對之不可不辨。而後﹐孟子更清楚地說明這種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雖然表面上看﹐是個對鄉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實﹐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惡﹐不主持正義﹐不抵制壞人壞事﹐全然成為危害道德的人(見《孟子。盡心下》)。“願’”﹐謹厚﹐老實。 2 賊﹕敗壞﹐侵害﹐危害。 642.子曰﹕“道聽而塗說1﹐德之棄也。” 「今譯」 孔子說﹕“聽到傳聞不加考証而隨意傳播﹐從道德來講﹐是應當拋棄的。” 「注釋」 1 “道聽”句﹕在道上聽到的不可靠的傳聞﹐途中又向別人傳說。“塗”﹐同“途”。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2。 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3。” 「今譯」 孔子說﹕“與品德惡劣的人怎麼可以一起事奉君主呢﹖他沒得到官位、富貴時﹐總怕得不到。既得到了﹐又怕失掉。假如老怕失掉官位、富貴﹐那就無論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了。” 「注釋」 1 鄙夫﹕鄙陋、庸俗、道德品質惡劣的人。 2 患得之﹕實際上是“患不能得之”的意思。“患”﹐怕﹐擔心。 3 無所不至﹕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為。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1﹐今也或是之亡也2。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古之矜也廉3﹐今之矜也忿戾4﹔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今譯」 孔子說﹕“古代的百姓有三種毛病﹐現在﹐或者連那樣的毛病也沒有了。古代狂妄的人不過有些放肆直言﹐不拘小節﹐現在狂妄的人卻是放盪越禮﹐毫無顧忌了﹔古代驕傲的人不742.過是持守過嚴﹐不可觸犯他﹐現在驕傲的人卻是忿怨乖戾﹐蠻橫無理了﹔古代愚笨的人不過頭腦有些簡單直率﹐現在愚笨的人卻是明目張膽地虛偽欺詐罷了。” 「注釋」 1 疾﹕本義是病。這裡指氣質上的缺點。由於世風日下﹐今人的缺點毛病也無法同古人的缺點毛病相比了。古人氣質上有缺點的尚且樸實可貴﹐今人則變得更加道德低下﹐風俗日衰了。 2 亡﹕同“無”。 3 矜(jin金)﹕驕傲﹐自尊自大。 廉﹕本義是器物的棱角。這裡引申為不可觸犯﹐碰不得﹐惹不得。 4 忿戾(li利)﹕兇惡好爭﹐蠻橫無理。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注釋」 1 本章與《學而篇第一》第三章重復。可參閱。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1﹐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今譯ꄿ 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頂替紅色﹐厭惡用鄭國的音樂擾亂雅樂﹐厭惡以巧言善辯的嘴巴來傾覆國家的人。” 「注釋」 1 惡(wu務)﹕厭惡﹐討厭。 紫之奪朱﹕“奪”﹐強行取得﹐取842.代﹐頂替。“朱”﹐大紅色。古代傳統稱為正色。紫是紅色和藍色混合而成的顏色﹐雖與紅色接近﹐然而不是正色而是雜色。但在春秋時期﹐史載魯桓公和齊桓公都喜歡穿紫色衣服﹐可見那時紫色已取代了朱色的傳統地位﹐連諸侯的衣服都以紫色為正色了。而孔子認為﹕朱色的光彩與地位不應被紫色所奪去。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1﹐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今譯」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您如果不說話﹐那麼弟子們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樣運行不息﹐各種動植物照樣發育生長。天何嘗說話呢﹖” 「注釋」 1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孺悲欲見孔子1﹐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2﹐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今譯」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辭說有病。傳話的人出了門﹐〔孔子〕拿過瑟來又彈又唱﹐〔故意〕讓孺悲聽到。 「注釋」 1 孺悲﹕魯國人。魯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學習士喪禮。孔子這次為何不願見孺悲﹐。 因不明。 2 將命者﹕傳話的人。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1。君子三年不為禮﹐禮942.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2﹐期可已矣3。”子曰﹕“食夫稻4﹐衣夫錦﹐於女安乎5﹖” 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6﹐聞樂不樂7﹐居處不安8﹐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ㄐ播w竺庥詬改鋼□場7蛉□曛□□□煜輪□ㄉ□病S枰燦腥□曛□□諂涓改負酡幔俊? 「今譯」 宰我問﹕“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講習禮儀﹐禮儀必然荒廢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必然生疏忘記。舊谷子已吃完﹐新谷子已上場﹐取火用的木料也都輪了一遍﹐守孝一周年就可以了。”孔子說﹕“〔父母去世還不滿三年〕你便吃大米飯﹐穿錦綢緞﹐你心安嗎﹖” 〔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就這樣做吧﹗君子居喪守孝﹐吃美味不覺香甜﹐聽音樂不覺快樂﹐住好房子不覺安適﹐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心安﹐就去做吧﹗” 宰我出去後﹐孔子說﹕“是宰予的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之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 宰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愛心報答於他的父母呢﹖” 「注釋」 1 期﹕時間﹐期限。 2 鑽燧改火﹕“燧(sui歲)”﹐木燧﹐古代鑽木取火的工具。古人鑽木取火﹐所用的木料四季不同。春天用榆柳﹐孟夏與仲夏用棗杏﹐季夏用桑柘﹐秋天用柞楢﹐冬天用槐檀。各種木料一年輪用一遍﹐第二年按上年的次序依次取用﹐叫“改火”。鑽燧改火﹐即指過了一年。 3 期﹕指一周年。 4 食夫稻﹕“夫”﹐指示代詞。這﹐那。古代水稻的種植面積很052.小﹐大米是很珍貴的糧食﹐居喪者更不宜食。因按禮﹐“父母之喪﹐既殯﹐食粥﹐粗衰。既葬﹐疏食﹐水飲﹐受以成布。期而小祥﹐始食菜果。 . .”(朱熹《四書集注》) 5 女﹕同“汝”。你。 6 旨﹕美味﹐好吃的食物。 7 樂﹕第一個“樂”﹐指音樂。第二個“樂”﹐指快樂。 8 居處﹕指住在平時所住的好房子裡。古代守孝﹐應在父母墳墓附近搭一個臨時性的草棚子或住茅草房﹐睡堋蚰r虜萆蛔由希□員硎靜蝗絛淖≡詘彩實奈葑永鎩? 9 “予也”句﹕“於”﹐給﹐與。一說﹐“於”﹐自﹐從。則此句意為﹕難道宰予沒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的愛護撫育嗎﹖ 子曰﹕“飽食終日1﹐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2﹖ 為之﹐猶賢乎已3。” 「今譯」 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種人〕真難辦啊﹗不是有擲彩下棋的遊戲嗎﹖下下棋﹐也比什麼都不幹要好些。” 「注釋」 1 終日﹕整天。 2 博﹕古代一種棋局遊戲﹐用六箸十二棋為博具﹐以爭輸贏。 弈(yi義)﹕圍棋。 3 賢﹕好﹐勝過﹐超過。 已﹕止。指什麼都不幹。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今譯」 子路問道﹕“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以為義是152.最高尚的。君子有勇而無義﹐就會犯上作亂﹔小人有勇而無義﹐就會做強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1﹐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2。”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3﹐惡不孫以為勇者4﹐惡訐以為直者5。” 「今譯」 子貢問道﹕“君子也有所厭惡嗎﹖”孔子說﹕“有厭惡。厭惡專好稱揚散播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上位的人﹐厭惡恃強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果決敢為而固執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端木賜呀﹐你也有所厭惡嗎﹖”〔子貢說﹕〕“厭惡竊取。 襲〔別人的知識成果〕卻自以為聰明的人﹐厭惡不謙遜卻自以為勇敢的人﹐厭惡揭發攻擊別人卻自以為正直的人。” 「注釋」 1 流﹕據清乾隆年間。 學大家惠棟《九。 古義》和清嘉慶年間學者馮登府《論語異文考証》﹐“流”字衍。晚唐以前的《論語》版本中無“流”字﹐至宋代﹐才有此衍誤。 訕(shan善)﹕誹謗﹐譏諷﹐詆毀。以言毀人稱謗﹐在下謗上稱訕。 2 窒(zhi志)﹕阻塞﹐不通。引申為固執﹐頭腦僵化﹐頑固不化。 3 徼(jiao交)﹕。 襲﹐竊取﹐剽竊他人的知識成果(如言論﹐學問﹐見解﹐做出的成績等)。一說﹐私察他人之言行動靜﹐而自作聰明﹐假以為知。知﹕同“智”。 4 孫﹕同“遜”。 252.5 訐(jie傑)﹕攻擊別人的短處﹐揭發別人的隱私。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1﹐近之則不孫2﹐遠之則怨。” 「今譯」 孔子說﹕“唯獨女子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親近他﹐就無禮﹔疏遠他﹐就怨恨。” 「注釋」 1 養﹕供養﹐共同相處。這裡主要指的是對婢妾﹐對僕隸下人﹐故用“養”字。 2 不孫﹕指不恭順﹐不守規矩﹐放肆無禮。“孫”﹐同“遜”。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1﹐其終也已。” 「今譯」 孔子說﹕“年紀到了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一輩子算是完了。” 「注釋」 1 見惡﹕被別人所厭惡﹐所討厭。“見”﹐助詞﹐表示被動。 352.微子篇第十八(共十一章) 主要記歷史上聖賢的事跡﹐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時的行為﹐以及世人對於處亂世的不同態度。 微子去之1﹐箕子為之奴2﹐比幹諫而死3。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今譯」 〔紂王無道﹐〕微子離開了紂王﹐箕子被紂王拘囚降為奴隸﹐比幹屢次勸諫被〔紂王〕殺死。孔子說﹕“殷朝有這三位仁人啊﹗” 「注釋」 1 微子﹕名啟﹐采邑在微(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微子是紂王的同母兄﹐但微子出生時其母隻是帝乙的妾﹐後來才立為正妻生了紂﹐於是紂獲得立嗣的正統地位而繼承了帝位﹐微子則封為子爵﹐成了紂王的卿士。紂王無道﹐微子屢諫不聽﹐遂隱居荒野。周武王滅殷後﹐被封於宋。 去﹕離開。 之﹕代詞。指殷紂王。 2 箕子﹕名胥餘﹐殷紂王的叔父。他的采邑在箕(在今山西省太谷縣東北)。子爵﹐官太師。曾多次勸說紂王﹐紂王不聽﹐箕子披發裝瘋﹐被紂王拘囚﹐降為奴隸。周武王滅殷後才被釋放。 3 比幹﹕殷紂王的叔父。官少師﹐屢次竭力強諫紂王﹐並表明452.“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紂王大。 ﹐竟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諸﹖”(《史記。殷本紀》注引《括地志》)遂將比幹剖胸挖心﹐殘忍地殺死。 柳下惠為士師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3﹖”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4﹖枉道而事人5﹐何必去父母之邦6﹖” 「今譯」 柳下惠擔任〔魯國〕掌管司法刑獄的官員﹐多次被免職。 有人說﹕“您不可以離開〔這個國家〕嗎﹖”〔柳下惠〕說﹕“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國去不會被多次免職﹖〔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離開自己父母所在的祖國呢﹖” 「注釋」 1 士師﹕古代掌管司法刑獄的官員。 2 三黜(chu處)﹕多次被罷免。“三”﹐表示多次﹐不一定隻有三次。 3 去﹕離開。 4 焉﹕代詞﹐表疑問。哪裡。 往﹕去。 5 枉﹕不正。 6 父母之邦﹕父母所在之國﹐即本國﹐祖國。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1。 「今譯」 齊景公講到對待孔子〔的禮節、爵祿〕說﹕“若像〔魯國國君〕對待季氏那樣〔來對待孔子〕﹐我不能﹔要用比季孫氏552.低比孟孫氏高的待遇來對待孔子。”〔後來齊景公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動身走了。 「注釋」 1 孔子行﹕公元前509年﹐孔子到齊國﹐想得到齊景公的重用﹔結果﹐有人反對﹐甚至揚言要殺孔子。齊景公迫於壓力﹐不敢任用﹐孔子於是離開齊國。 齊人歸女樂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孔子行3。 「今譯」 齊國人贈送了許多歌姬舞女〔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便離開了魯國。 「注釋」 1 歸﹕同“饋”。贈送。 2 季桓子﹕魯國貴族﹐姓季孫﹐名斯﹐季孫肥(康子)的父親。 從魯定公時至魯哀公初年﹐一直擔任魯國執政的上卿(宰相)。 3 孔子行﹕《史記。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齊人懼﹐歸(饋)女樂以沮(阻止)之。”孔子看到魯國君臣這樣迷戀女樂﹐朝政日衰﹐不足有為﹐便大大失望而去職離魯。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1﹕“鳳兮2﹗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3﹐來者猶可追4。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5。”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6﹐不得與之言。 「今譯」 楚國有位狂人接輿﹐唱著歌。 過孔子的車旁﹐歌裡唱道﹕“鳳凰呀﹗鳳凰呀﹗為何道德這麼衰微﹖過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未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如今從政的人危652.險啊。”孔子下車﹐想同他說話。〔接輿〕快步避開了﹐〔孔子〕沒能同他說話。 「注釋」 1 接輿﹕“接”﹐。 .“輿”﹐車。。 面遇著孔子的車。這裡因其事而呼其人為“接輿”。傳說乃楚國人﹐是“躬耕以食”的隱者賢士﹐用唱歌來批評時政﹐被世人視為狂人。一說﹐接輿本姓陸﹐名通﹐字接輿。見楚昭王政事無常﹐乃佯狂不仕﹐於是被人們看做是楚國的一個瘋子。 2 鳳﹕鳳凰。古時傳說﹐世有道則鳳鳥見﹐無道則隱。這裡比喻孔子。接輿認為孔子世無道而不能隱﹐故說“德衰”。 3 諫﹕規勸﹐使改正錯誤。 4 猶可追﹕尚可補救﹐還來得及改正。 5 而﹕語助詞﹐相當於“矣”。 6 辟﹕同“避”。 長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 2﹖”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3﹖”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 ﹖” 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 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4﹐豈若從辟世之士哉5。”耰而不輟6。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7﹕“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 與8﹖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9。” 「今譯」 長沮、桀溺兩人一起耕田﹐孔子。 過那裡﹐讓子路去打聽渡口。長沮說﹕“那駕車的人是。 ﹖”子路說﹕“是孔丘。” 752.〔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自己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去問桀溺。桀溺說﹕“您是。 ﹖”〔子路〕說﹕“是仲由。”〔桀溺〕說﹕“是魯國孔丘的徒弟嗎﹖”〔子路〕回答﹕“是的。”〔桀溺〕說﹕“〔世上紛紛亂亂﹐禮壞樂崩﹐〕如滔滔的大水彌漫﹐天下都是這樣﹐你們和。 去改變這種現狀呢﹖而且﹐你與其跟隨躲避人的人﹐還不如跟隨避開整個社會的人呢。”一邊說一邊不停地用耰.土覆蓋播下的種子。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悵惘地嘆息說﹕“〔人〕與鳥獸是不可同群的﹐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同。 呢﹖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參與變革〔現實的活動〕了。” 「注釋」 1 長沮﹐桀溺﹕“長”﹐個頭高大。“沮(ju句)”﹐沮洳﹐泥水潤澤之處。“桀”﹐同“傑”。身材魁梧。“溺”﹐身浸水中。這是兩位在泥水中從事勞動的隱者。長沮、桀溺﹐都是形容人的形象﹐不是真實姓名。 耦(ou藕)﹕二人合耕﹐各執一耜(si四)﹐左右並發。 2 執輿者﹕駕車的人。此指孔子。本來是子路駕車的﹐因下車問津﹐所以由孔子代為駕車﹐孔子便成了“執輿者”。 3 與﹕通“歟”。嗎。 4 且﹕而且。 而﹕同“爾”。你。 辟人之士﹕躲避人的人。 指孔子。孔子離開魯國﹐到處奔波﹐躲避與自己志趣不合的人﹐不同他們合作﹐故稱。“辟”﹐同“避”。 5 辟世之士﹕避開整個社會的隱士。 6 耰(y. u優)﹕古代農具﹐用來擊碎土塊和平整土地。這裡指用耰. 土去覆蓋種子。 輟(chuo綽)﹕停止﹐中止。 7 憮(wu午)然﹕悵惘失意的樣子。 8 斯人之徒﹕指世上的人們﹐現實社會的那些從政者﹐統治者。 852.9 與﹕相與﹐參與。 易﹕變易﹐改革。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1﹐以杖荷□2。子路問﹕“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3。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4﹐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5﹐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今譯」 〔孔子周遊列國時〕子路跟從﹐〔有一次〕落在後面。遇上一位老人﹐用木杖挑著除草的農具。子路問﹕“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你們〕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 知哪個是你老師﹖”接著把木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了。子路拱手站在一旁。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雞、做黍米飯給子路吃﹐並讓兩個兒子見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告訴了這件事。孔子說﹕“這是位隱士。”讓子路返回去看老人。子路到了那裡﹐〔老人〕已。 走了。子路說﹕“不從政做官是不義的。長幼之間的禮節不可廢棄﹐君臣之間的名分如何能廢棄呢﹖隻想潔身自好﹐卻亂了君臣間大的倫理關系。君子之所以要從政做官﹐就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至於〕道之不能行﹐〔我們〕已。 知道了。” 「注釋」 1 丈人﹕老人。姓名身世不詳。一說﹐楚國葉縣人。 2 荷(he賀)﹕挑﹐擔﹐扛。 □(diao掉)﹕古代一種竹制農952.具。用以除草。 3 蕓﹕同“耘”。除草。 4 食(si四)﹕拿東西給別人吃。 5 反﹕同“返”。返回去。 逸民1﹕伯夷﹐叔齊﹐虞仲2﹐夷逸3﹐朱張4﹐柳下惠﹐少連5。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6﹐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7。” 「今譯」 逸民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貶抑自己的意志﹐不辱沒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齊吧﹗”又說﹕“柳下惠、少連﹐〔被迫〕貶抑自己的意志﹐辱沒自己的身份﹐但說話合乎倫理﹐行為深思熟慮﹐他們隻是這樣做而已啊。”又說﹕“虞仲、夷逸﹐過隱居生活﹐說話放縱無忌﹐能保持自身清白﹐廢棄官位而合乎權宜變通。可是我與這些人不同﹐沒有什麼可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注釋」 1 逸民﹕隱退不仕的人﹐失去政治、。 濟地位的貴族。 2 虞仲﹕即仲雍﹐為推辭王位﹐與兄泰伯一同隱至荊蠻。見《泰伯篇第八》第一章注。一說﹐是《史記》中吳君周章之弟。 3 夷逸﹕古代隱士。自稱是牛﹐可耕於野﹐而不忍被誘入廟而為犧牲。 4 朱張﹕字子。 .身世不詳。 5 少連﹕東夷人。善於守孝﹐達於禮。 062.6 中(zhong眾)﹕符合﹐合於。 7 “無可”句﹕意思是說﹕根據客觀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而考慮怎樣做適宜。得時則駕﹐隨遇而安。《孟子。萬章下》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隨機應變﹐見機行事。不一定這樣做﹐也不一定不這樣做。 太師摯適齊1﹐亞飯幹適楚2﹐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3﹐播□武入於漢4﹔少師陽、擊磬襄5﹐入於海。 「今譯」 太師摯去了齊國﹐亞飯樂師幹去了楚國﹐三飯樂師繚去了蔡國﹐四飯樂師缺去了秦國﹔打鼓的方叔去了黃河地區﹐搖小鼓的武去了漢水地區﹔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去了海濱。 「注釋」 1 太師摯﹕可能就是《泰伯篇第八》第十五章中所說的“師摯”﹐是樂官之長。可參閱。 2 亞飯﹕按周朝制度規定﹐天子和諸侯吃飯時要奏樂。“亞飯” 是第二次吃飯時奏樂的樂師﹐“三飯”、“四飯”依此類推。 幹﹕及下文“繚”、“缺”﹐均為樂師名。 3 鼓方叔﹕打鼓的樂師﹐名方叔。 河﹕專指黃河。 4 播﹕搖。 □(tao桃)﹕長柄搖鼓﹐兩旁系有小槌。 武﹕是搖小鼓的樂師的名字。 5 少師陽﹕樂官之佐(副樂師)﹐名陽。 擊磬襄﹕敲磬的樂師﹐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琴。以上這些魯國的樂師流亡四方﹐各找出路﹐說明魯公室已日益衰微。 周公謂魯公曰1﹕“君子不施其親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162.「今譯」 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能疏遠怠慢自己的親族﹐不能讓大臣埋怨不任用他們﹔老臣老友﹐如果沒有重大的過錯﹐不要遺棄他們﹔不要對一個人求全責備。” 「注釋」 1 周公﹕武王之弟﹐名姬旦。 魯公﹕指周公的兒子伯禽。 2 施﹕同“弛”。鬆弛﹐放鬆﹐棄置。引申為疏遠﹐怠慢。 3 以﹕用﹐任用。 周有八士1﹕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 「今譯」 周朝有八位名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 「注釋」 1 八士﹕身世生平不詳。或說﹐周初盛時﹐有這八名才德之士﹕伯達通達義理﹐伯適(kuo擴)大度能容﹐仲突有御難之才﹐仲忽有綜理之才﹐叔夜柔順不迫﹐叔夏剛明不屈﹐季隨有應順之才能﹐季□(gua瓜)德同良馬。八人都很有教養﹐有賢名。或傳說八士為一母所生的四對孿生子(見《逸周書》)。 262.子張篇第十九(共二十五章) 主要記孔子的弟子們探討求學求道的言論﹐以及對孔子的敬仰與讚頌。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1﹐見得思義2﹐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3” 「今譯」 子張說﹕“作為一個士﹐遇見國家危難﹐能獻出自己生命﹔遇見有利可得﹐能考慮是否合乎義﹔祭祀時﹐能想到恭敬嚴肅﹔臨喪時﹐能想到悲哀。這樣做就可以了。” 「注釋」 1 致命﹕授命﹐舍棄生命。 2 思﹕反省﹐考慮。 3 其可已矣﹕“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這四方面是立身之大節。作為士﹐如能做到這些﹐就算可以了。 子張曰﹕“執德不弘1﹐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2﹖” 「今譯」 子張說﹕“執守仁德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義不能專一誠362.實﹐〔這種人〕哪能算有﹖哪能算無﹖” 「注釋」 1 弘﹕弘揚﹐發揚光大。一說﹐“弘”即今之“強”字﹐堅強﹐堅定不移(見章炳麟《廣論語駢枝》)。 2 “焉能”句﹕意謂無足輕重﹔有他不為多﹐無他不為少﹔有他沒他一個樣。“亡”﹐同“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1。我之大賢與2﹐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今譯」 子夏的門人向子張詢問交友之道。子張反問﹕“子夏是怎樣說的﹖”〔子夏的門人〕回答﹕“子夏說﹕“可交的就與他交﹐不可交的就拒絕他。’”子張說﹕“這和我聽說的不同﹕君子能尊敬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讚美好人﹐又能憐憫能力差的人。我如果是很賢明的﹐對於別人為何不能容納呢﹖我如果不賢明﹐別人將會拒絕我﹐如何〔談得上〕拒絕別人呢﹖” 「注釋」 1 矜(jin金)﹕憐憫﹐憐恤﹐同情。 2 與﹕同“歟”。語氣詞。 子夏曰﹕“雖小道1﹐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2﹐是以君子不為也。” 「今譯」 子夏說﹕“雖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但對遠大462.的事業恐有妨。 ﹐所以君子不從事這些小技藝。” 「注釋」 1 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藝﹐如古代所謂農﹐圃﹐醫﹐卜﹐樂﹐百工之類。 2 泥(ni膩)﹕不通達﹐留滯﹐拘泥。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1﹐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今譯」 子夏說﹕“每天知道一些過去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記已。 掌握的﹐〔這樣〕可以稱為好學的人了。” 「注釋」 1 亡﹕同“無”。這裡指自己所沒有的知識、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今譯」 子夏說﹕“廣博地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1﹐君子學以致其道。” 「今譯」 子夏說﹕“各行業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裡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君子要〔終身〕學習達到實現道的目的。” 「注釋」 1 肆﹕古代制造物品的場所。如官府營造器物的地方﹐手工業562.作坊。陳列商品的店舖﹐也叫肆。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今譯」 子夏說﹕“小人對過錯必定掩飾。”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今譯」 子夏說﹕“君子〔的態度讓你感到〕有三種變化﹕遠看外表莊嚴可畏﹐接近他溫和可親﹐聽他說的話嚴正精確。”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1﹔未信﹐則以為厲己也2。 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今譯」 子夏說﹕“君子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而後再役使他們﹔〔如果〕不信任﹐〔百姓〕就會以為是虐待自己。要先取得〔君主〕信任﹐而後去勸諫﹔〔如果〕不信任﹐〔君主〕就會以為是誹謗自己。” 「注釋」 1 勞﹕指役使﹐讓百姓去服勞役。 2 厲﹕虐待﹐折磨﹐坑害。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1﹐小德出入可也。” 「今譯」 子夏說﹕“在德操大節上不要超過界限﹐在細微小節上有662.點出入是可以的。” 「注釋」 1 大德﹕與下“小德”相對﹐猶言大節。小德即小節。一般認為﹐大德指綱常倫理方面的節操。小德指日常的生活作風﹐禮貌﹐儀表﹐待人接物﹐言語文詞等。 逾﹕超越﹐越過。 閒﹕本義是闌﹐柵欄。引申為限制﹐界限﹐法度。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1。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2﹐孰先傳焉﹖孰後倦焉3﹖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今譯」 子遊說﹕“子夏的門人﹐做些灑水掃地接待。 送的事是可以的﹐但這不過是末節。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怎麼可以呢﹖”子夏聽了這些話﹐說﹕“唉﹗子遊錯了﹗君子之道﹐哪些先傳授﹐哪些後傳授呢﹖〔道〕比之於草木﹐〔各種各類〕是有區別的。君子之道﹐怎麼可以誣蔑歪曲呢﹖能夠有始有終〔按次序教授弟子的〕﹐大概隻有聖人吧﹗” 「注釋」 1 抑﹕抑或﹐或許。 末﹕非根本的方面﹐末節。 2 君子之道﹕指君子的立身之道。與“本”有密切聯系﹐故《論語》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話。 3 “孰先”句﹕句中“倦”字﹐當是“傳”字之誤。一說﹐“倦”字不誤﹐意思是﹕君子之道﹐傳於人﹐宜有先後﹐非以其“末” 為先而傳之﹐非以其“本”為後而倦教﹐非專傳其宜先者﹐而倦傳其宜後者。 762.子夏曰﹕“仕而優則學1﹐學而優則仕。” 「今譯」 子夏說﹕“做官要做得好就應該學習﹔學習好了才可以做官。” 「注釋」 1 優﹕優秀﹐優良。一說﹐“優”﹐充足﹐富裕。指人有餘力。此章的意思則是﹕做了官的首先是為國為民盡職盡責﹐有餘力﹐便應學習(資其仕者益深)﹔為學的首先是明道修德掌握知識技能﹐有餘力﹐則可做官(驗其學者益廣)。 子遊曰﹕“喪致乎哀而止1。” 「今譯」 子遊說﹕“居喪﹐充分體現出悲哀之情就可以了。” 「注釋」 1 “喪致乎”句﹕這句話包含兩層含意﹕一﹐居喪尚有悲哀之情﹐而不尚繁禮文飾。二﹐既已哀﹐則當止﹐不當過哀以至毀身滅性。 “喪”﹐指在直系親長喪期之中。 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1﹐然而未仁。” 「今譯」 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是難能可貴的〔人物〕﹐然而還沒達到仁。” 「注釋」 1 張﹕即顓孫師﹐字子張。朱熹說﹕“子張行過高﹐而少誠實惻怛之意。”才高意廣﹐人所難能﹐而心馳於外﹐不能全其心德﹐未得為仁。 862.曾子曰﹕“堂堂乎張也1﹐難與並為仁矣。” 「今譯」 曾子說﹕“儀表壯偉的子張啊﹐〔卻〕很難同他一起做到仁。” 「注釋」 1 堂堂﹕形容儀表壯偉﹐氣派十足。據說子張外有餘而內不足﹐他的為人重在“言語形貌”﹐不重在“正心誠意”﹐故人不能助他為仁﹐他也不能助人為仁。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1﹐必也親喪乎﹗” 「今譯」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沒有自動充分表露內心真情的﹐〔若有﹐〕必定是父母去世吧﹗” 「注釋」 1 致﹕極﹐盡。這裡指充分表露和發泄內心全部的真實感情。父母之喪﹐哀痛迫切之情﹐不待人勉而自盡其極。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1﹐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今譯」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行孝﹐其他方面別的人都能做到﹐不更換父親的舊臣﹐不改變父親的政治措施﹐那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注釋」 1 孟莊子﹕魯國大夫孟孫速。其父是孟孫蔑(孟獻子)﹐品德好﹐有賢名。 962.孟氏使陽膚為士師1。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2﹗” 「今譯」 孟孫氏任命陽膚為司法刑獄長官。〔陽膚〕請教於曾子。 曾子說﹕“當政的人失去正道﹐百姓離心離德已久了。如果了解了百姓〔因受苦、冤屈而犯法的〕實情﹐應當同情憐憫他們﹐而不要〔因判他們罪而〕沾沾自喜。” ′麫等씿 1 陽膚﹕相傳是曾參七名弟子中的一名。武城人。 2 矜﹕憐憫﹐憐惜﹐同情。 子貢曰﹕“紂之不善1﹐不如是之甚也2。是以君子惡居下流3﹐天下之惡皆歸焉4。” 「今譯」 子貢說﹕“殷紂王的不善﹐不如傳說的那樣嚴重。因此﹐君子非常憎惡居於下流﹐〔一旦居於下流﹐〕天下的一切壞事〔壞名〕都會歸到他的頭上來。” 「注釋」 1 紂﹕名辛﹐史稱“帝辛”﹐“紂”是謚號(按照謚法﹐殘忍不義稱為“紂”)。商朝最後一個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據史料看﹐紂有文武才能﹐對東方的開發﹐對文化的發展和中國的統一﹐都曾有過貢獻。但他寵愛妲己﹐貪酒好色﹐剛愎自用﹐拒納忠言。制定殘酷的刑法﹐壓制人民。又大興土木﹐無休止地役使人民。後周武王會合西南各族向紂進攻﹐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一戰﹐紂兵敗﹐逃入城內﹐引火自焚而死。殷遂滅。 072.2 是﹕代詞。指人們傳說的那樣。 3 惡(wu務)﹕討厭﹐憎恨﹐憎惡。 下流﹕地勢卑下處。這裡指由高位而降至低位。 4 惡(e餓)﹕壞事﹐罪惡。子貢說這番話的意思﹐當然不是為紂王去辯解開脫﹐而是要提醒世人(尤其是當權者)﹐應當。 常自我警戒反省﹐在台上的時候律己要嚴。否則一旦失勢﹐置身“下流”﹐天下的“惡名”將集於一身而遺臭萬年。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1﹕過也﹐人皆見之﹔更也2﹐人皆仰之。” 「今譯」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如同日蝕月蝕﹕過錯﹐人們都看得見﹔更改﹐人們都仰望著。” 「注釋」 1 食﹕同“蝕”。 2 更﹕變更﹐更改。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1﹕“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2﹐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3﹖” 「今譯」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的學問是從哪兒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並未失傳﹐還有人能記得。賢能的人了解記住大的方面﹐不賢的人了解記住小的方面﹐無處不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何處不學呢﹖又何嘗有固定的老師呢﹖” 172.「注釋」 1 公孫朝﹕衛國大夫。 2 墜於地﹕掉到地下。這裡指被人們輕視而遺棄﹐被人遺忘﹐失傳。 3 常師﹕固定的老師。子貢說孔子不是專向某一個人學習﹐而是向眾人學習。傳說孔子曾。 問禮於老聃(dan丹)﹐訪樂於長弘﹐問官於郯子﹐學琴於師襄。故唐代韓癒說“聖人無常師”(見《師說》)。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1﹕“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2。子貢曰﹕“譬之宮牆3﹐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4﹐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5。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6﹗” 「今譯」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強。”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用房舍的圍牆作個比喻吧﹐我的圍牆﹐隻夠到肩膀那麼高﹐人們都能窺見房屋的美好。我老師的圍牆有幾丈高﹐找不到門﹐無法進去﹐看不到宗廟的美好和各個房舍的豐富多彩。能找到門進去的人或許還很少呢。〔叔孫武叔〕老先生那樣說﹐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注釋」 1 叔孫武叔﹕魯國大夫﹐“三桓”之一﹐名州仇。 2 子服景伯﹕名何﹐魯國大夫。 3 宮﹕房屋﹐住舍。古代不論尊卑貴賤﹐住所都稱“宮”。到了秦代才專稱帝王的住所為宮。 4 仞(ren任)﹕古代長度﹐七尺(或說八尺)叫一仞。 5 官﹕本義是房舍﹐後來才引申為做官﹐官職。這裡用本義。 272.6 宜﹕適宜﹐相稱﹐很自然。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1﹐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2。” 「今譯」 叔孫武叔毀謗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啊﹗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的賢人﹐如丘陵﹐還可以越過去﹔仲尼﹐如日月﹐是無法越過的。有人雖然想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有什麼損傷呢﹖隻是看出這種人不自量力啊。” 「注釋」 1 自絕﹕自行斷絕跟對方之間的關系。 2 多﹕隻是﹐徒然﹐恰好是。 不知量﹕不知道自己的分量﹐不知高低輕重﹐不自量。 陳子禽謂子貢曰1﹕“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2﹐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3﹐綏之斯來4﹐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今譯」 陳子禽對子貢說﹕“您對仲尼有意表現恭敬吧﹐他難道比您更賢能嗎﹖”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出明智﹐一句話也可以表現出不明智﹐說話不可不謹慎呀。我們老師是不可及的﹐好像天是不能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我們老師如能372.獲得治理國家的權位﹐就像〔我們〕所說的﹕要百姓立足於社會﹐〔百姓〕就會立足於社會﹔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要安撫百姓﹐〔百姓〕就會來歸附﹔要發動百姓﹐〔百姓〕就會團結。 力。老師活著很光榮﹐死了會使人悲哀。 〔我〕怎麼能趕上老師呢﹖” 「注釋」 1 陳子禽﹕陳亢﹐字子禽。參閱《學而篇第一》第十章注。 2 知﹕同“智”。聰明﹐智慧﹐明智。 3 道﹕同“導”。引導。 4 綏(sui隨)﹕安撫。 472.堯曰篇第二十(共三章) 主要記古代賢王堯、舜、禹、湯的言論以及孔子對為政的論述。 堯曰1﹕“咨2﹗爾舜3﹐天之歷數在爾躬4﹐允執其中5。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6。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7﹐敢昭告於皇皇後帝8﹕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9﹐簡在帝心A B。朕躬有罪A C﹐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A D﹐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A E。” 謹權量A F﹐審法度A G﹐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A H﹐敏則有功﹐公則說A I。 「今譯」 堯說﹕“嘖嘖﹗舜啊﹗按照天意所定的繼承順序﹐帝位就在你身上了﹐〔你〕要誠實恰當地保持執守中正之道。〔如果572.你執行有偏差﹐〕天下百姓陷於貧困﹐〔那麼〕上天賜給你的祿位就會永遠終止了。” 舜也是用這些話囑咐了禹。 〔商湯〕說﹕“我小子履﹐大膽虔誠地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冒昧地向光明而偉大的天帝禱告﹕對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僕〔的善惡〕﹐我也不敢隱瞞掩蓋﹐〔對此〕您心裡是清楚知道的。〔如果〕我自身有罪過﹐請不要責怪連累天下萬方﹔天下萬方〔如果〕有罪過﹐罪過都應歸在我身上。” 周朝〔初年〕大發賞賜〔分封諸侯〕﹐善人都得到富貴。 〔周武王說﹕〕“雖有至親﹐卻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有過錯﹐都應該由我一人來承擔。” 〔孔子常說﹕〕謹慎地制定審查度量衡﹐恢復被廢棄的官職與機構﹐天下四方的政令就通行了。復興滅亡了的國家﹐接續斷絕了的世族﹐推舉起用前代被遺落的德才之士﹐天下民心就歸服了。 〔國家〕所要重視的是﹕人民﹐糧食﹐喪葬﹐祭祀。 做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實守信用﹐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處事公平﹐就會使大家高興。 「注釋」 1 堯﹕傳說中新石器時代我國父系氏族社會後期的部落聯盟的領袖。他把君位禪(shan善)讓給舜。史稱“唐堯”。後被尊稱為“聖君”。參閱《泰伯篇第八》第二十章注。 2 咨(zi資)﹕感嘆詞。猶“嘖嘖”。咂嘴表示讚嘆、讚美。 672.3 舜﹕傳說中受堯禪位的君主。後來﹐他又把君位禪讓給禹。傳說他眼睛有兩個瞳仁﹐又名“重華”。參閱《泰伯篇第八》第二十章注。 4 天之歷數﹕天命。這裡指帝王更替的一定次序。古代帝王常常假托天命﹐都說自己能當帝王是由天命所決定的。 5 允﹕誠信﹐公平。 執﹕掌握﹐保持﹐執守。 中﹕正﹐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 6 “舜亦”句﹕“禹”﹐傳說中受舜禪位的君主。姒(si四)姓﹐亦稱“大禹”、“夏禹”、“戎禹”﹐以治水名聞天下。關於舜禪位時囑咐大禹的話﹐可參閱《尚書。大禹謨》。 7 予小子履﹕商湯自稱。“予”﹐我。“小子”﹐祭天地時自稱﹐表示自己是天帝的兒子(天之子﹐天子)。“履”﹐商湯的名字。商湯﹐歷史上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湯(或成唐)﹐也稱高祖乙。他。 為商族領袖﹐任用伊尹執政﹐積聚力量﹐陸續攻滅鄰近各小國﹐最後一舉滅夏桀﹐建立了商朝﹐是孔子所說的“賢王”。 敢﹕謙辭﹐猶言“冒昧”。含虔誠意。 玄牡﹕“玄”﹐黑色。“牡”﹐公牛。宰殺後作祭祀用的犧牲。按此段文字又見《尚書。湯誥》﹐文字略有不同﹐可參閱。 8 皇皇﹕大﹐偉大。 後帝﹕“後”﹐指君主。古代天子和諸侯都稱“後”﹐到了後世﹐才稱帝王的正妻為後。“帝”﹐古代指最高等少Q瘛U飫鎩昂蟆焙汀暗邸筆峭□桓齦拍睿□柑斕邸? 9 帝臣﹕天下的一切賢人都是天帝之臣。 A B  簡﹕本義是檢閱﹐檢查。這裡有知道﹐明白﹐清楚了解的意思。 A C  朕(zhen振)﹕我。古人不論地位尊卑都自稱朕。從秦始皇起﹐才成為帝王專用的至尊的自稱。 A D  大賚(lai賴)﹕大發賞賜﹐獎賞百官﹐分封土地。 A E  “雖有”句﹕“周”﹐至﹐最。“百姓”﹐這裡指各族各姓受封的貴族。傳說商末就有八百個諸侯。此句又見《尚書。泰誓》﹐文字略772.有不同﹐可參閱。 A F  權﹕秤錘。指計重量的標準。 量﹕量器。指計容積的標準。 A G  法度﹕指計量長度的標準。 A H  “信則”句﹕“民”﹐疑當作“人”﹐他人﹐別人。“任”﹐任用。 誠實守信就會得到他人任用。一說﹐“民”﹐百姓。“任”﹐信任。誠懇守信﹐就會得到百姓信任。另說﹐漢代石。 等一些版本無此五字﹐乃《陽貨篇第十七》第六章文字而誤增於此。 A I  說﹕同“悅”。高興。本章文字﹐前後不連貫﹐疑有脫漏。風格也不同。前半章文字古奧﹐可能是《論語》的編訂者引自當時可見的古代文獻。從“謹權量”以下﹐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就是孔子所說的話了。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1﹖”子曰﹕“尊五美﹐屏四惡2﹐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3﹐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 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4。” 「今譯」 子張問孔子﹕“如何就可以從政呢﹖”孔子說﹕“要尊重五種美德﹐摒除四種惡政﹐就可以從政了。”子張說﹕“什麼叫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使百姓得到好處﹐自己卻無所耗872.費﹔安排勞役﹐百姓卻不怨恨﹔希望實行仁義﹐而不貪圖財利﹔安舒矜持﹐而不驕傲放肆﹔莊重威嚴﹐而不兇猛。”子張說﹕“怎樣能使百姓得到好處﹐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順著百姓所能得到利益之處而讓百姓去獲得利益﹐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嗎﹖選擇百姓能幹得了的勞役讓他去幹﹐。 還怨恨呢﹖希望實行仁義而得到了仁義﹐還貪求什麼財利呢﹖君子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勢力小﹐都不敢輕慢﹐這不就是安舒矜持而不驕傲放肆嗎﹖君子衣冠端正整齊﹐目光神色都鄭重嚴肅﹐使人望而敬畏﹐這不就是莊重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說﹕“什麼叫四種惡政﹖”孔子說﹕“事先不進行教育﹐〔犯了錯〕就殺﹐這叫虐﹔事先不告誡不打招呼﹐而要求馬上做事成功﹐這叫暴﹔很晚才下達命令﹐卻要求限期完成﹐這叫賊﹔同樣是給人東西﹐拿出手時顯得很吝嗇﹐這叫有司。” 「注釋」 1 斯﹕就。 2 屏(bing丙)﹕通“摒”。除去﹐排除﹐擯棄。 3 欲而不貪﹕指其欲在實行仁義﹐而不在貪圖財利。皇侃《論語義疏》﹕“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 4 有司﹕本為官吏的統稱。這裡指庫吏之類的小官﹐他們在財物出入時都要精確算計。從政的人如果這樣﹐就顯得吝嗇刻薄而小家子氣了。 孔子曰﹕“不知命1﹐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972.「今譯」 孔子說﹕“不懂天命﹐就無法做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別人的言論﹐就無法了解認識他人。” 「注釋」 1 命﹕命運﹐天命。儒家以為人在一生中的吉兇、禍福、生死、貧富、利害都是上天所主宰﹐都是與生俱來而命中注定的﹔人對之無可奈何無力改變。這是唯心主義的一種哲學觀點。不過﹐孔子所說的“知命”﹐也包含有一些有積極意義的內。 ﹐如提倡要面對現實﹐識時務﹔要了解與順應客觀事物發展規律而不應與之違背﹔要明確人生的道義與職責等。                    --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newsmth.net‧[FROM: 59.66.8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