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自己看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原作者有兩個隱性的前提: 第一, 出版社以什麼類型的書籍為出版大宗,會影響、形塑讀者的閱讀習慣、品味。 (相對於讀者個人本身有多大的能動性與選擇) 第二,「書」應該不能(或「不只是」)成為一種一次性的娛樂品。 這兩點都有很大的討論爭議空間,如果不同意,其實這篇文章也不用讀了。 因此,我覺得原作者扯到二手市場不利於出版社獲利,其實是一種他對於「書應該比其它 印刷品高級」的(菁英式的?)想像的偽飾,否則二手市場買賣雙方一直都存在的。(不 管是光華商場或是露天y拍)。 但我覺得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於,如果套句郝明義在「越讀者」的比喻來講,就是,在閱讀 的整體習慣上,大家偏食,甜食吃太多啦! (但在這個大家都不時興食物不閱讀的年代,討論大家只吃甜食,是不是個假問題呢?) 這裡不是誰需被指責的,不管讀者或出版社, (老實講我也不覺得原作者有在指責誰), 但,我認為這個趨勢被點出來與被意識到是應該的, 不管是身為讀者的我們,或是出版社在出版書籍時的思考- 有什麼盲點,或可待開發之處,順應這個潮流下的各種為書本開創出的新的可能性… 它造成了影響到底是什麼? 母雞生出的蛋變了,吃蛋的人應該意識到一下吧。 我好奇近十幾年來的書店暢銷排行的變化,甚至很想去找出來比對看一看其中的流變,但 我的感覺是,應該的確是一種可能因全球化影響下的,某種好萊塢式的小說為流行大宗的 變化。 (其實研究一下整個背後與電影、原著小說等等公司的產業結構應該蠻有趣的,我手邊有 伊旺麥奎格的《越界20000哩》,上面說出版社居然是Time Warner Books,這點我還蠻驚 訝的,也許我少見多怪,呵,請熟悉相關的人多談一點?) 當這類作品成為整個閱讀市場的主流後,即,當出版社「養出」(同前提一,如果養的出 的話)這樣子的讀者群的話,「長遠來說」,「書」其實變的與其它的娛樂選項差不多了 -都是為了殺時間、找樂子找刺激……(這是前提二情感上無法接受的)。 當然,如果我是出版社的人員,看到這篇文章,我也會很想問原作者:在目前趨勢下,出 版這類小說至少會有一定的銷量(沒這個銷量都先等著餓死啦!),如果這樣原作者覺得 這樣長遠會有困境的話,那麼,請告訴我,既「好看好賣」,又會讓人想一看再看,人人 都想擁有一本於家中案頭,不會看完即棄拿去網拍的類型的書是什麼? 這個問題留給出版社去想吧。 思緒零亂,但大致丟出來與大家分享想法,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95.207
artyman:一個前提也可以反過來說 出版社是「迎合」大眾口味 07/12 16:24
artyman:這樣一來 問題便出在社會 而非出版社 畢竟出版社也是商人 07/12 16:25
widec:二手只要丟amazon出來就足以反證了 07/12 17:58
widec:amazon搞二手書交易那麼久,沒聽說對企業有啥影響 07/12 17:58
artyman:關於文末的問題 答案是:字典 和 參考書 :) 07/12 19:48
※ 編輯: keatonWP 來自: 220.137.96.144 (07/12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