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plinn (Solaris)》之銘言: : ※ 引述《overlapping (失去的時光)》之銘言: : : 另外,誤認為您是大陸人,歹勢.......。 : 沒關係。至少分邊站後可以看出您討論得還是很理性,沒有失態讓自己下不了台 : 。我對您蠻敬佩的....^^ 本來就只是就事論事,應該沒什麼大不了的吧,哪裡下不了台呢?認錯人不會很嚴 重吧,而且肯定不止我一個人認錯而已,更何況只是交換意見而已,討論過程我也 受益良多啊。 : : 白話文運動與中文簡化是不同的運動,我承認白話文或許有爭議,但要先提出 : : 簡體除了效率外,還能有什麼優點,總之,為了效率而簡化文字實在不是什麼 : : 好理由,或許說,對我來說比較難以接受,不過這也是一種意見而已,或許很 : : 多台灣人也很認同簡體字,這不得而知。 : 我覺得對我而言,雖然很慶幸自己能夠寫、能夠讀繁體字。但在漢字的使用上 : 我還是一個純粹的工具論者。我重視的是文字背後表現出的思想,在文字本身 : 方面,如果可以加快書寫速度而不至於混淆,我是相當樂於使用的。雖然我現 : 在還不會寫簡體字。至少接觸書籍的經驗讓我覺得在傳遞思想方面,簡體字並 : 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點。 這是價值立場的不同,自己是一個對於文化有某種堅持的傳統主義者。 : : 我不擔心他們,他們是他們,我只是就簡體字來談啊,沒有正當性是指,簡體 : : 字沒有除了書寫效率之外的其他優點,也就是說無法證明簡體字的實行是有理 : : 論基礎的,所以無法得到證成;不過您不認同是您的意見,我認同那是某個程 : : 度閹割了中文,當然這也只是我以及一些人的意見。 : 其實我疑惑的就是為什麼書寫效率不能當作理論基礎,這就是「簡」體字( : 不是指官方,是民間)創造出來的第一目的啊。 唉唷,我覺得講這個已經沒什麼意義了,您認為有,我認為沒有,這說服得了您, 說服不了我,或許這就是在合理的程度內,每個人的善觀不同;但是簡體字真的是 民間創造的嗎?需要以資料佐證吧,個人持保留態度。 : : 對於翻譯工作坊還算有過接觸,但比較兩岸的翻譯水平,台灣不比大陸差,甚至 : : 相較下或許好上一些,不過這是個人的經驗,當然台灣翻譯的水準也需要改進。 : : 會讓人誤認您的身份,應該是在繁體字環境下生長的台灣人不太可能為了簡體字 : : 辯護,因為我們很清楚繁體字的優點,只是我沒想到有台灣人會為簡體字辯護, : : 這是讓人誤解的主因,如果您沒道破您是台灣人,或許我還會一直以為您是內地 : : 過來的......:P,不過大家有不同意見的交換,也是很不錯的,但應該把焦點集 : : 中於簡體與繁體的本質上討論會比較好。 : 其實關鍵就在於中國文字本身不只是聲音的記號,它幾乎是記載了文字創造 : 的過程。Derrida 視中國文字為寶,是他「書寫」理論的完美實踐,也是這 : 個原因。對使用者本身而言,它的美感更是無可取代的。漢字拉丁化之所以 : 總是受到強力反對,也是這個原因。 要是以方便性或工具價值來看,簡化或許是一個方法,但要先證明簡體字書寫效率 高於繁體字,連這項都無法證明,我覺得很難讓人認同文字簡化的行為,而書寫效 率正是簡化文字最大目的,無法說明這項優點,其他也沒什麼好說的吧;不過這只 是就「簡化文字」來說。 : 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語言的創造或改革並不需要被賦予什麼「合法性 : 」。托爾金創造了十五種語言、Star Trek 裡創造了克林貢語、台灣學者為 : 台語創造了手寫的文字系統,這都不是什麼「自然演變」「有機變化」的結 : 果。中共一直強調簡體字是「述而不作」,在我看來只是想拉古人背書而已 : 。其實要改就改,有什麼不可以?改得成功大家就會用,改得失敗大家就會 : 罵,如此而已。像我舉的標點符號的例子一樣。 文化傳統與價值是有著規律且漸進的脈動,如果只為了某個當下看似有利的目 的就擅自更改了文化本身,這造成的傷害可能會很大,而且什麼是好的,誰能 先得知呢?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做了某項選擇或許會有悲劇性的結果,為什麼 不讓文化本身逐漸演進呢?文字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但我們也透過文字的意義 脈絡認識外物,文字是與自我認同緊密相繫的,只為了某個看似有利的目的而 強行變動,個人認為風險比較大,或許產生結果會是好的,但仍避不開壞處的 機率;而且我一直強調的是,一個價值真的高到我們需要變動的時候,那麼就 該轉化,不是盲目地堅持傳統文化,而是要謹慎評估漸進式的改革,而不是貿 然行事。 : 談論到簡體化之後「失去」的東西,我當然承認會失去不少東西。但是那充 : 其量只聯繫到中國文化的一部份,甚至很小一部份,更別說閹割了。要說「 : 失去」,那白話文推行以來,多數人已經失去直接閱讀複雜文言的能力(這 : 還是客氣了,有多少人是畢業以後就不讀文言的?),那喪失的是幾千年累 : 積的文化遺產,兩者相比孰輕孰重?杜正勝說「古道西風瘦馬與台灣無關」 : ,言下之意是被許多人視為中國文學、甚至是世界文學最精粹的韻文,對台 : 灣而言也不是必要的,這和堅持繁不可化簡的得失相比,兩者又孰輕孰重? : 改革本來就是如此,你不能期待帶來的全是正面的東西。白話文的推廣讓我 : 們失去了許多,卻也在另一方面帶來了正面的東西,所以多數人仍然肯定這 : 個改革的成果。這給我們什麼啟示?我認為文化的傳遞本來就是一個耗散的 : 過程,其中究竟哪些才是「核心、最精華、絕不可失去」的部分,有沒有可 : 能光憑我們的意願去保存那個部分,我是很懷疑的。 很不願意提到現實政策的討論,杜正勝那樣的說法實在是讓人只能嘆氣。基本 上白話文運動與簡體字的推行,我還是認為無法相提並論,當然白話文帶來許 多好處,但也傷害了許多古典文化的價值內涵,但不能就說白話文的傷害比較 深,就可說簡體字傷害比較少。推論簡體字有得有失,這個假設是可以接受的 ,但傷害本身則是無法共量的,只要在文化上劃上一刀,那痂疤會持續存在; 世界上每個選擇都是雙面刃,有得有失,恰好白話文的實踐從今天看大部分是 好的,當初或許也不清楚,而簡體字的那麼多年的實踐有帶來很大的優點嗎? 這是我一直持懷疑的觀點,某個政策的推行都有其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 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去評估,如何達到趨善避惡的均衡點,而簡體字有做到這點 嗎?這才是核心問題,白話文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 或許是我骨子裡還是一個工具論者,對「失去」,我的態度倒是很坦然。全 : 世界幾十億人連一個中文字也不認得,卻還是好好地活著。幾千年的文言對 : 現代的中國人都不是必要之物了,斤斤計較「麵變成面」一類小小的「失去 : 」,有那麼重要嗎?推行的人就因而成為中國文化的罪人嗎?我實在沒辦法 : 打從心理認同這種結論。 幾十億人他們本身的文字與文化沒受到傷害,不活得好好的,難道要痛哭流涕嗎? 哪一個文化有如同中文一般受到如此深刻的外傷,依我淺薄的歷史記憶,似乎沒有 ,要是僅說活得好好的,整個文字都改成另外一種語言,我們也是活得好好的啊, 真要以工具論來就事論事,可以再研發更簡化的字體;再說幾千年的文言文,有完 全消失殆盡嗎?很大一部份是化於價值內在於我們的思想之中吧!文字要是只是工 具的話,還是學英文比較有用吧!語言與文字都是對於一個文化社群很重要的一個 目的,而非工具或手段;我們在文字語言與文化當中獲得意義,自我才得以豐富, 所以您的工具論或效益論的立場,讓人深深無法贊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7.19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