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k54th122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867158849-5.php 前言:創意魅影 創意領風騷 今(2006)年我在史丹福大學演講關於創意。一位商學院的MBA學生問我說:「創意可以 學嗎?」我反問他:「你們商學院不是有教嗎?」他說:「有吧。我們有學各種腦力激盪 和另類思考的技巧。」談下去之後,我發現他要的不是那些技巧,而是創意本身。 這簡單的對話說明了多數人對創意的誤解。腦力激盪和另類思考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往往 未能有效達到目標,因為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創意本身。我們對創意本身的了解不足, 才誤以為技巧就是本體。這種誤會就像一個人學了很多管理技巧,就認為自己已經懂怎麼 做生意了,或者一個人站在游泳池邊,學會各種急救自救技巧之後跳進水裡沈下去,然後 埋怨自己「為什麼不會游泳?」 創意是人類最嚮往的一種能力,但我們卻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它。專家學者 預測世界即將從「資訊時代」轉向所謂「概念時代」,創意也將成為新時代中最重要的工 具。最大膽的預測還認為MFA「藝術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將擊敗MBA,成為工 商社會最受歡迎的學位。 「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風靡全球、最魔幻的流行名詞,各國努力開發這個新興產業。 諷刺的是,長期以來,文化創意正是各國政府所忽略,甚至打壓的。這些年在台灣,政府 也熱中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似乎找不到明顯的努力方法,只是模糊地感覺到靠創意 可以為國家賺大錢,像好萊塢、像比爾‧蓋茲、像韓劇一樣,由創意帶領市場,創造市場 。「他們能,我們也要。」於是我們想出各種方法試圖「經營」創意。到後來,「文化創 意產業」原來是為「產業」服務,而不是為「文化」或「創意」服務。創意變成不過是資 本市場的另一項可剝削的原料而已。 這其實也沒問題。從古到今,創意本來就是令人類致富最重要的工具,但即使創意要產業 化,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創意產品,如何推動創造市場的金雞母?對於亞洲許多國家而言, 問題的核心就是領導階層本身缺乏具創意的視野,缺乏創意。這形成了一個難解的循環: 在缺乏創意的環境之下,如何創造創意? 社會的創意假象 記得念高中的時候,我還沒接觸戲劇(當時台灣還沒有「劇場」這行業),心中嚮往做畫 家。但建中當時每週將近五十小時的課表中,只有一小時的美術課,這節課也經常被取消 ,給同學更多時間自習,我只能儘量自己摸索。聯考時,我報考了當時最著名的師大美術 系。加考國畫術科的時候,我進考場坐了下來,好好端詳面前聯招會發的宣紙,然後磨墨 ,靜下心,希望能畫出一幅具創意的國畫……當時我稍抬頭一看,嚇了一大跳!周圍的考 生全都畫完了!太驚人了!數十位考生,每人都畫好整整齊齊的山水,而我,還坐在那邊 培養情緒!原來每一位考生早就練好他們要畫的國畫,背好了,像是從心中「默寫」出來 ,然後交卷!看樣子每一位也都上同一家補習班,因為畫的都差不多。 可想而知,我沒考上。回想起來,當時的失敗對我日後並不見得是壞事。 時間快轉。好多年後,我念小學的女兒參加演講比賽,學校事先公布十個題目,讓學生臨 場抽題發揮即席演說的創意。其中一個題目叫「我的爸爸」。我女兒有兩個同學在《國語 日報》上找到一篇叫「我的爸爸」的文章背了下來,準備萬一抽到時可以派上用場,反正 總不會兩個都抽到同一題吧!但是事與願違,兩個都抽到同一題,而他們竟然不會講了, 台下一片愕然。 這是什麼社會?「我的爸爸」,同學居然不會講,還要去參考《國語日報》,找一篇來背 ! 僵化的創意 這兩個例子顯示出雖然時代在往前走,但我們的創意還在原地踏步:社會忙著將創意模式 化,卻沒考慮到創意是超越模式及既定框架的。在亞洲,這個問題特別嚴重。發揮創意的 重要條件需要強烈的個人主義獨立思考及行動能力,而亞洲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還不太久 ,我們的血液、集體意識中對傳統社會印象仍鮮明,還是習慣傳統集體價值凌駕於個人權 利及表現之上。在快速變化的消費社會中,個人對制式概念的認同無形中扼殺了創意。我 們很容易自動接受各種社會加諸於自我的制式觀念及想法:「生活應該如何過」、「什麼 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麼樣的對象才是好對象」、「買什麼樣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 」、「怎麼樣才算是一頓好吃的飯」、一個好假期……其實每一項選擇都充滿潛在的創意 ,而我們居然願意在一切可能之中接受眾人的標準答案,然後花畢生的力量來符合這些標 準答案。 這樣盲目追求社會既定價值的生活方式是現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創意最大的先天殺手。 即使沒有人這麼規定,我們總是把視線放在別人制訂的界限之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擴大 界限,甚至毀滅界限;沒有人教我們,或許世界是沒有界限的。 雖然如此,隨處看看就知道台灣在制式追求的表層之下,還是充滿創意。這些年來,商人 發明出五花八門的產品與促銷方式,甚至充滿創意的詐騙方式。我們潛在創意因子有多麼 豐富,甚至狂野,光看新聞媒體就很清楚:在極擁擠的電視新聞畫面中,主播報一則新聞 、畫面放的是另一則、標題寫的又是另一則、跑馬燈跑的還是另一則!而最奇妙的是,我 們全部看得懂!這種新聞播法在別的國家堪稱前衛藝術,我們台灣真是太厲害了,居然把 它當做家常便飯。 確實,我們號稱繼承亞洲古文明的偉大發明與文化藝術創意傳承,近年來在創意方面成績 卻不理想。電影、電視市場除了被好萊塢襲擊之外,也被鄰近的韓國、中國快速侵佔,流 行音樂市場之低迷也反應創意指數的低迷。所有人的創意似乎放在產品周邊的包裝、行銷 及宣傳。這方面,我們似乎很在行,但曾幾何時,就像那泳池邊學急救而不懂游泳的人一 樣,我們已經不知道如何創造創意產品本身了。 第一章 創意二部曲 創意能學嗎? 創意能「取得」嗎?還是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無法培養? 一般對創意過程的想法是這樣的:一個有天賦的人得到一個來自外在的靈感,然後根據他 的天賦,做出創意作品。這種說法等於承認創意是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情,並不是可培養的 能力。 如果真是這樣,這本書就不用寫了。 這看法為何普及化,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太不了解創意。這也難怪,因為創意本身具有一種 神祕的色彩與力量,坊間又充滿各種描述創意天才的離奇故事,形成神話,讓我們認為創 意不是我的事,而是那些天才的事。 是這樣嗎?回想自己學習創意的道路上,確實,我曾師事於多位著名的老師,學到很多工 具運用到劇場藝術上,但沒有一位能教我創意本身——如何有創意!老師們甚至不認為這 是他們教學範圍內的事,他只能提供模擬的對象,其他是自己要去摸索的。 所以說,我個人學習創意的方式跟大部分創意人一樣痛苦、在黑暗中摸索。要寫什麼?如 何寫?透過一次又一次新作品的折磨,慢慢摸索,到某一天,開始掌握那神祕的過程,才 敢說自己對創作有那麼一點心得。多年以後,我自然也認為每一個人需靠自己摸索才能學 習創意,沒有人能教你。 為了彌補缺憾,這些年我經常讓學生參觀我的創作過程。我以為學生如果專心的話,就能 夠捕捉到那神祕的創意時刻,那個在一場戲,甚至整個作品在工作中突然如魔法般結晶、 成形的時刻。 在學生面前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在「即興創作」排練中我和演員突然靈感大發,從無 中「變」出一場精采的戲,我想這下好了,在場的學生們終於目睹了一次完整的創意過程 ,但我驚訝地發現,他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還搞不清楚狀況,根本沒看到! 後來我明白,就算他看到,也不等於他能夠模擬。實在太難了,就像觀摩一群魔法師發明 一種新魔法一樣,這種經驗無法分析,也無法複製。 回顧自己的經驗,透過漫長的學習過程,我內在的某一種創意能量被啟動了,被釋放出來 了,變得務實可用。光憑這一點,就表示創意是可能學、可能教的,而且每個人都可能同 樣具有可被啟動的潛在創意因子。 重點是,能不能整理出創意過程的關鍵共同點,讓我們有方法可學習? 創意是神祕而複雜的,但神祕而複雜並不表示不能學。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創意過 程中到底發生什麼事?從這一點出發,就有機會剖析並學習創意。 創意二部曲 創意於是是一種超越的表現,人類活在宇宙中可能超越的見証。從遠古以來,人類不斷讚 歎創意的浩瀚及神祕。創意人能夠無中生有,並且創造出複雜、有機、賦與完整生命的作 品,總是令旁觀者歎為觀止,感到這過程與生命本身一樣神祕而偉大。 人為什麼要創作?這問題的答案與生命本身一樣神祕。或許從進化的思維探討有其緣由, 但偉大的藝術作品(甚至失敗的創意)對物種生存下去的貢獻何在,是一個複雜的議題。 從基本生存的角度看來,創意源自生活直接的需求:如何製造工具,讓自己及族群活得更 安全、方便、舒適;如何尋找方法管理每天累積的瑣事;如何更有效地解決日常生活中不 斷出現的難題。這種創意容易了解。另一個層次的創意來自更深的需求、更深的好奇: 人類不斷努力了解宇宙、了解生命、了解人,創意作品是這些好奇和努力的具體結晶。人 類的創意作品涵蓋我們所有的希望和恐懼,所有的需求和欲望,所有的思維、情感,和疑 惑。 從古到今,藝術家、科學家,任何創意人,都有無數的理由需要表達創意,也找到無數的 方式來表達。不論是科學家、設計師、企業主管、家庭主婦,面對嚴肅或隨機出現的創意 問題時,同樣會感受到創意欲望的神祕感,以及創意工作所帶來的折磨。 如果能了解創意的「二部神祕曲」──創意的神祕欲望,以及如何尋找表達欲望方式的過 程──就能更清楚看出,創意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透過兩個步驟進行的──欲望的湧現, 以及表達這欲望的方式。 這兩塊獨立但互相連結的部分可以稱為「欲望」與「表達」,也可以稱為「概念」與「執 行」、「想像力」與「組合力」、「感性工作」與「理性工作」、「靈感」與「製作」、 「內容」與「形式」,用最簡單的方法分辨,就是「創作」的「創」與「作」。這兩個不 同的學習科目並不能從一種領域中獲得,必須在兩種不同的領域中獲得。 在佛法中有兩個名詞可以精準代表這兩種場域的總稱:「智慧」與「方法」。在佛法中, 這兩個名詞意指心靈修行中兩種不同但不可分割的能力。任何修行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方 法,就沒有具體方式來達成;如果只有方法而沒有智慧,就像一個人每天認真念經,卻不 了解經文的真正意義,不能說不好,但這樣的修行也很難有所成就。 這道理運用到任何行業、任何事務都一樣。缺乏理論,任何實踐方法都缺乏方向;沒有方 法,任何理論都是空談。對創意而言,如果沒有方法,任何想像中的創意都不可能實現, 而如果沒有智慧,這些創意的想法就不會產生,至少不會那麼精采。 學習創意是一種修行。因為「智慧」的定義太多,我特別用引號,以免造成誤會。我用這 名詞是因為它最接近我想說明的。其實,它就是「方法」的對稱能力,在創意過程中發生 在「方法」之前。 今日創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學重點都在後者,「方法」。於是想做畫家就學畫,想做作家就 學寫作,想做電影導演就學電影,想學作曲就學音樂,想學編舞就學舞蹈等。聽起來很正 常,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方式,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樣的教育其實整整缺了一半的訓 練。而「方法」的另一半,「智慧」如何教?現代教育體系並不討論,似乎認為那只能靠 個人去發覺。這樣的思維整整剝奪了一半的創意訓練。 題目是什麼? 撇開一切哲理,用最簡單的方式說,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後解這題目。 出題需創意,解題也需創意。這就是「智慧」與「方法」的劃分。 創意過程中首先要確認「創意題目是什麼?」是什麼力量促使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 貝多芬寫交響曲、李白寫詩?這一切基於他們內在尋找到一個適當的題目。題目種類無窮 ,但簡單的題目創造簡單的挑戰;複雜而具深度的題目促使創作者尋找複雜而具深度的解 答。題目性質改變的瞬間,改變了創作的風險,也同時改變可能的收穫。作家安東尼‧傑 (Antony Jay)說: 沒創意的頭腦可以看出錯的答案,但需要有創意的頭腦才能看出錯的題目。 爵士樂大師查理‧派克(Charlie Parker)掙扎了許多年才發明爵士樂的新語彙「比巴布 」(Bebop),永遠改變了爵士樂。這個「題目」是他自己出的,並沒有人要求他這麼做 。除了他,沒有人會,甚至沒有人知道怎麼問這個問題。只有他內心深處因為對音樂現況 的不滿,主動出擊,讓他走上長年的創意探索。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一樣,他的探索 來自內在求知的欲望,沒有人委託他去研究,只有他自己能出題,自己解。而他給自己出 的題目是:為宇宙做出一個方程式。籌碼大,難度高,可能的失敗與挫折大,但可能的收 穫不可限量。他曾說: 題目的解答一定在出題目的思維程度之上。 這說明了出題的籌碼問題。這些題目處於創意人內心深處,連他自己可能都不清楚。美國 著名女文學家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生前有許多弟子跟隨在側。當史坦臨終前躺 在病床上,弟子語帶玄機地問她:「答案是什麼?」史坦停頓了一下,看著他,說:「題 目是什麼?」 創意正是如此。自古創意人就像瘋子一樣,吃飽沒事幹,不斷在尋找創意題目,然後為那 題目尋找答案。有了題目,才能努力尋找解答。 我們或許心中想著一些複雜的答案,但如果沒有題目,任何答案都不能算答案。我們可以 參加各種課程,學習許多方式來腦力激盪,讓腦筋更靈活,但那都是針對既定的題目。創 意真正的深度在於題目本身擬定的過程。題目的擬定不是潛能開發課程中腦力練習可以加 強的。這是一個人本身深度的問題、情感的問題、欲望的問題、智慧的問題。 超凡的智慧能夠提出超凡的題目;超凡的方法能夠做出超凡的解法。水漲船高,題目愈難 ,解題的方法就愈難,風險跟著大,成功的機率減少,而一旦成功,所帶來的收穫也一樣 超凡。反過來說,創意題目簡單,挑戰不大,收穫也就有限。「智慧」決定創意人為自己 所出之創意題目的深度及挑戰;「方法」決定創意人解題的效率,也決定創意人解題的創 意。 創意是發現的旅程 創意的題目未必十分明確,這沒關係,因為沒有發明家每天忙著發明「隨便」,也沒有編 劇忙著寫出沒有題目的劇本。即使命名為「無題」,或是「暫訂名」,畫家或劇作家在心 中還是有題目,只是這個題目未必說得清楚。說不清楚不表示沒有題目。說不清楚的題目 也是題目。 簡而言之,創作者必須為自己所設定的題目尋找適當的解答。這麼說,不論創意的源頭或 執行,都是需要被創意人「發現」的一個過程。創意是一個發現之旅,發現題目,以及發 現解答;發現題目背後的欲望,發現解答的神祕過程。天文學家伽利略說: 一旦被發現,所有的真理都很容易理解;重點是要發現它們。 創意是一個神祕的旅程,我們都是探險家。 在這發現的旅程中,創意人如何發現所需要發現的?牛頓在蘋果樹下,突然之間能夠以嶄 新的眼光看到蘋果與地之間的關係,那一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般人會稱之為靈感。 對大部分人來說,創意的關鍵就在這裡:得不到靈感,也就沒有創造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186.60
dpidpi:正在看,看到中間時,我還以為我是看佛書耶.... 07/17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