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ocumen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4.12.06  中國時報 無米樂做了溝通的良性示範 魏玓 「哇,根本想像不到,原來白米炸彈客長這個樣子呀!還很鎮定呢!」轟動台灣的連續 白米炸彈案日前終於偵破,電視新聞爭相播出過程,人們議論紛紛。不過,這個叫做 楊儒門的年輕人,有一套非常正當的理由。他是為了喚起社會注意,呼籲政府正視台灣 進入WTO之後,大量進口稻米所導致農民的生存危機,才用了這個方法。 除了楊儒門的彰化鄉親認為他替農民出了一口氣,許多專家和輿論也認為,台灣農民的 生存困境的確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政府相關政策的不足和缺失,也是事實。 無論如何,台灣農業政策和環境問題,在最近總算引發一些認真的討論。 不過,雖然說這件事是農業政策和環境的問題,但是其實這也是一個關於「說話」和「 聽話」─也就是「溝通」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農民通常是社會裡面最安分守己、 樂天知命的一群。如果沒有人主動去了解,他們也就默默忍耐─忍耐天災,忍耐人禍。 即使是教育程度比較高的農家子弟,在當前的環境,也沒有什麼說話的機會。楊儒門說他 曾經寫信給相關單位,卻沒有獲得回應,只好出此下策。「放炸彈」,就是他說話的方式 ,而這個方式,好像才真的讓大家聽到了。 難道沒有比較「好」的溝通方式嗎?其實,最近一部公視紀錄片「無米樂」做了最好的 示範。顏蘭權和莊益增花了30個月的時間,在嘉南平原記錄3個老農民的勞動、生活 和智慧。2位導演經過長期的田野相處,以誠懇和尊敬的態度,讓不擅表達的幾個農民 放心在鏡頭前,說出他們對稻米、對農事,甚至對農業政策的看法和期待。這些用一生 勞力供養千萬台灣人民的老農,雖然還是一派達觀,但是夾雜在豁達笑聲裡的無奈和嘆息 ,卻清清楚楚展現出他們的辛酸。 另一方面,對於絕大部分對於農民毫無了解的觀眾來說,「無米樂」也用扎實又流暢的 電影語言,讓我們貼近這群幾乎已經被遺忘的勞動者。當鏡頭裡69歲的煌明伯身上的汗珠 ,一顆一顆從充滿皺紋的額頭,從寬厚卻駝彎的肩背上不斷浮出來的時候,我們深切感受 到什麼叫做體力勞動。當75歲的崑濱伯說出,「做田就是坐禪」,任憑什麼天災人禍, 農人就是要當做自己的修練;我們更不禁驚嘆人在跟大自然互動後,能夠發展出這樣 動人的智慧。 我想,這就是溝通。如果我們的電視和電影,主動去了解和記錄社會裡無法發出聲音的 群體,讓他們說話,也讓別人了解,相信我們的社會問題,就會用比較良性,也更有效率 的方式獲得解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