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ocumen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tw.news.yahoo.com/050603/195/1wpl9.html 【東森新聞報 記者江昭倫/專題報導】 「當農民就好像在修養,像坐禪,上輩子修不夠,這輩子只好來當農夫繼續修…!」 「種田的一定對土地有感情,沒有感情,人也差不多快死了!」這是紀錄片「無米樂」中 主角崑濱伯說的一段話。 七十五歲的崑濱伯,彎腰當了一輩子農夫,到頭來卻因為面臨WTO的衝擊,米價直直落, 平均一個月只賺得一萬七千塊,這還得視老天爺賞不賞臉,萬一在收成前突然下起大雨, 崑濱伯心理就開始七上八下,怕稻子倒了,賣不到好價錢,問他怨不怨政府,他笑笑說 要順應天命,口中還哼著歌曲笑說:「有時候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 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 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崑濱伯的看待生命的態度,照映了台灣農民的敦厚質樸,卻也點出他們心中許多無奈。 當初因為接了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的案子來到了台南後壁鄉這個昔日大穀倉,接觸了 崑濱伯、煌明伯和文林伯三位憨直的老農夫,這才給了導演顏蘭權和莊益增靈感興起 拍紀錄片的念頭,加上莊益增本事農民之子,對農民的處境特別感同身受, 「無米樂」就這麼開拍了。 「整個拍攝過程我們其實是被引導的,只是拿著攝影機聽崑濱伯怎麼形容他的種田人哲學 ,看煌明伯揮汗淋漓手工彈棉被。」 顏蘭權說,花了數百個日子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其實他們收穫很多,不過這樣亦步亦趨, 常常是好幾個小時的拍攝時間,「他們走一步,我們可能走好幾步路,前後捕捉鏡頭, 真的很辛苦。」 拍攝「無米樂」,花掉了顏蘭權和莊益增四百多捲底片,數量驚人,不過到頭來卻也只能 剪輯成兩個鐘頭的片子,如何「去蕪存菁」對導演來說又是一向高難度挑戰。 花了三十個月拍攝完成「無米樂」,過程雖然辛苦,得扛著重重的攝影機完整紀錄下 老農夫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不過在心理上,顏蘭權覺得他們是快樂的, 「看到崑濱伯為自己瞎了一隻眼不怨天反而怪罪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對不起神明才會 受到處罰,我很心疼,看到崑濱嫂老愛跟崑濱伯『鬥嘴鼓』的模樣,覺得很有趣。 悲喜悲喜,這才是真實的人生,真實的生活,不是嗎?」顏蘭權羨幕地說。 一開始接觸這些老伯們,顏蘭權坦承花了不少時間才取得他們的信任,顏蘭權說︰「 有時候一個禮拜我們有四、五天每天都跟著他們透早出門,久了,他們也知道我們是認真 的,不是騙他們的,慢慢地願意信任我們了,熟了,更是有什麼說什麼,到最後根本把 我們當兒子女兒一樣看待,就連家裡的私事也不避諱全都一鼓腦兒全說了出來。」 「無米樂」片中老農夫們對待土地、對待人生的那種樸實認命,感動了無數人,也意外 使得主角人物崑濱伯、崑濱嫂和煌明伯、文林柏名聲大躁,眼看就快要消失殆盡的昔日 台灣大穀倉台南縣後壁鄉,一夕間也成為許多影迷呼朋引伴旅遊的熱門景點,如此的發展 確實是導演顏蘭權和莊益增拍攝之初始料未及的。 「無米樂」的完成,也讓導演和「演員們」產生深厚的感情,現在每隔一段時間,顏蘭權 和莊益增還是會跑回後壁鄉和崑濱伯、崑濱嫂、文林伯、煌明伯話家常,「今年過年本來 說好要去看崑濱伯,後來有事去不了,聽他女兒說崑濱伯為次還頗為難過,讓我們覺得 很過意不去。」 顏蘭權和莊益增拍攝「無米樂」,沒想過要造成大轟動,只希望可以喚醒更多人關心農民 議題,看這一群60、70歲的老稻農,如何面對WTO帶來的衝擊,同時也呈現台灣農村的 生活與仍然保留在鄉鎮的傳統技藝,以及台灣悠久的種稻文化與技術──他們如何犛田、 淹水、插秧、灑肥料……等待稻田出穗,與最後的收割,這就夠了。 (文/大成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