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ocumen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5.5.26.自由時報 記者曹玉玲╱特稿 「有時候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 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 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這是笑口常開的崑濱伯隨口說出的一段話,充滿哲理,但願這部片帶來的回響不只是 「錦上添花」,而是能讓政府正視稻農的生存問題,「無米」不能真正快樂,可別讓 崑濱伯變成末代稻農。 「無米樂」的官方網站留言板塞滿了將近兩百封信、上週末上映全台僅四廳就有五十萬 票房,預估本週末就可破百萬。 一部紀錄片得到如此廣大回響,卻很少人知道當初拍完片子時,導演顏蘭權、莊益增 曾自嘲該片集合電影五大忌, (紀錄片、片長兩小時、題材是農民、節奏慢、沒有起承轉合), 沮喪地認為可能根本沒有人想看。 拍攝紀錄片是一項艱辛的旅程,「無米樂」不是制式、輕描淡寫的農業宣導片,觀眾看完 「無米樂」後會被崑濱伯、煌明伯的樂天所感動、會開始為他們的生計擔心,但是如果 不是兩位導演花了十五個月時間、乾脆住在台南縣後壁鄉村內,實行如「苦行僧」般的 「蹲點拍攝」的話,影片絕對無法深刻捕捉到三位稻農最原汁原味的生活樣貌。 顏蘭權說,別看崑濱伯在鏡頭前可愛又風趣,剛開始拍攝時,他其實很害怕攝影機, 因為稻農在社會的地位很低,崑濱伯和其他稻農一樣,對自己非常沒有自信。 然而,顏蘭權、莊益增謙和、真誠的態度卻讓他們漸漸卸除心防,崑濱伯的自信慢慢出來 了,他還會「指導」兩人攝影機該放在哪、拍攝光線夠不夠,經常顏蘭權還忘情地 走入鏡頭想跟他們一起剝花生,早上甚至比他們更早起床拍攝,紀錄片做到如此, 恐怕已不是一般創作者能夠承受。 網友在「無米樂」官網上熱情留言,有人說看完後鼻酸、想到媽媽也是如此辛苦; 有人說好想回故鄉菁寮,看看家鄉起了什麼變化;有人買了套票,準備拉父母兄弟一起看 ,還有人說台灣米最香甜,就算加入WTO後,還是要堅持吃台灣米……, 「無米樂」宣傳口號打著這是部可以治療憂鬱症的影片,其實這就是一部看了令人心中 充滿溫柔,懂得更珍惜生命所有的影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