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ocumen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無米樂》得到紀錄片雙年獎台灣首獎後,導演顏蘭權理性地說這是一部替農民發聲的 影片,莊益增則高興地現場獻唱一首歌;但這對情侶檔下台後卻後悔「應該興奮地抱在 一起的!」說起話來,顏蘭權理性,莊益增搞笑;其實拍片時恰恰相反,不管是理性或 感性、嚴肅或搞笑,兩人正好是個性互補的一對。 顏蘭權15歲就立志拍紀錄片,大學畢業後到英國學紀錄片製作。莊益增和顏蘭權原是 大學同學,畢業後回屏東種香蕉,但爸爸告訴他WTO後,農業已經走不下去,只好回到台北 。顏蘭權學成回國,開始拍攝《地震紀念冊》,她說,在台灣拍片大小事一人全包,周邊 的人看不過去,常被拉下水幫忙,莊益增就這樣開始和她搭檔拍片,後來莊乾脆考上 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成為真正的紀錄片工作者。 《無米樂》是台灣少數以農民為題材拍攝的紀錄片,紀錄台南後壁鄉三個老稻農的生活, 以及面臨WTO入侵仍樂天知命的處境。雖然題材上和莊益增的背景有所呼應,但當初拍攝 全是來自偶然,最初是顏蘭權接了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的案子,要到後壁鄉紀錄清水公園 ,後來村長介紹了三個農民給她訪問,才慢慢發展成公視委製的長篇紀錄片。 許多人看完《無米樂》都為其中農民真誠的生活態度感動,但拍攝初始,阿伯們其實 不習慣面對鏡頭,講起話來沒有自信、缺乏組織;經過長達3個月的相處、互信,才得到 許多珍貴鏡頭。顏蘭權說,拍片之所以有趣,在於會拍到什麼全是「未知」,拍攝15個月 ,他們長時間跟拍,兩人曬成黑人,尤其最後三個月更是沒日沒夜地拍攝,最後的毛片 竟然有350小時。 350個小時看似很多,顏蘭權說,因為阿伯們敞開心房,好畫面俯拾皆是,剪接才是痛苦 的開始,加上剪接時遇到一連串的不順,不僅電腦頻頻當機,生病、車禍等災難都一一 上門,簡直就是一頁血淚史。最後在導演吳念真、林靖傑和音像所的老師關曉榮、張照堂 的協助鼓勵下,才完成影片。 「無米樂」是上一代農民的俚語,早期沒有水庫灌溉,稻米播種後就得看老天,因此稱為 「看天田」。當時如果稻米欠收,農民就常以「即使無米吃,也要快樂!」的樂觀來安慰 彼此。莊益增在訪談的最後,拿出身份證,指著職業欄「學生幫農」的身份說,千萬別 忽視稻米危機,如果哪天台灣不再產米,需仰賴進口,糧食主權就被剝奪了,這將會成為 嚴重的國防問題。 【2004/12/19 民生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