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ocumen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5.07.17  中國時報 老農情深 處處無米樂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以前都沒有大官來我們這裡,這支片出來後,農委會主委就來了兩、三次,這是 最大的差別……」 台南縣後壁鄉「芳榮米行」裡,除了崑濱嬸沒有出現,「無米樂」紀錄片主角崑濱伯 、煌明伯、文林伯和其他老農們齊聚一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向來訪的我們說著關於 「無米樂」的點點滴滴。 明星化之後 生活照舊過 「無米樂」叫好叫座、政府高官爭相觀影後,崑濱伯、崑濱嬸在後壁鄉菁寮村的住家 和經營的種子店,早已成為遊客與大學生前往參觀的「觀光景點」,崑濱伯也成為眾人 爭相合影的對象。 不僅如此,七十七歲的崑濱伯更儼然成為農民代言人。日前七二水災造成中南部損失慘重 ,都有電視台專程訪問崑濱伯的看法,好像崑濱伯才是農委會主委一樣。 這種「明星化」效應,會不會讓崑濱伯等幾位主角忘了我是誰,連帶生活也出現重大變化? 從現場老農們搶著說話,沒有人特別「禮讓」崑濱伯等幾位主角發言,崑濱伯講話時, 其他人也照樣轉頭另擺龍門陣看來,崑濱伯還是崑濱伯、其他老農也還是一如往昔, 頂多加上一句「他(指崑濱伯)現在很紅喔」而已。 即使台大農學院畢業的台南縣立委黃偉哲,在這一天特別前來關切當地專業稻米區發展, 崑濱伯等老農也沒有特別恭敬之意,他們就只是把五年級的黃偉哲當成願意受教的後生 晚輩,繼續用簡單樸實的言語描述「末代滅農」心情。 崑濱伯的日常生活,沒有因為「無米樂」而明顯改變。每天照樣巡田水,閒來天南地北 聊天,夫妻倆照樣不時吵架鬥嘴,照樣擔心下雨稻米賣不到好價錢。他們的腳,每天 依然踩在捨不得休耕的土地上。 種稻辛苦 年輕人終體會 然而,「無米樂」真的沒有帶來什麼改變嗎? 「有改變啦」,煌明伯說話了,「很多年輕人看完這支片後,會走過來跟我們說,他們 以前吃飯都會剩很多,現在他們知道種稻米的辛苦了,他們以後會把飯都吃光」。 看著店裡擺放的「禾康益全香米」,崑濱伯、煌明伯都說,「這支片播出時,我們帶著 三種米去現場,台北市長馬英九也在,台北人終於知道台南有好米了」。 的確,崑濱伯等幾位主角的動人詮釋,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農村在加入WTO後面臨的 困境,這幾位可敬又可愛的老農,更已成為台南後壁良米的活廣告。 「種田的人如果對土地沒有感情,就是快死了,土地養育我們,生命在土地成長,土地是 咱們的寶貝」;「種田像坐禪,前世修不夠,這世修來補」。我們向崑濱伯等老農告別時 ,「無米樂」中發人深省的話語,彷彿又在耳邊響起。 其實,台灣到處都有「無米樂」,到處都有「崑濱伯」。每個地方的老農,對於土地 的情感都一樣深厚,只要還有一絲力氣,他們就不會任由土地休耕。 來到彰化縣芬園鄉,以稻田為家、晚上就睡在田中鐵皮屋的顯伯,是台灣老農無數動人 故事的另一個縮影。 顯伯名叫黃朱顯,今年七十歲。說起年紀,顯伯在芬園老農間還只能算是「中生代」而已 。 「我們這裡不少八十幾歲的人還在耕作,甚至還有九十二歲的人下田施肥,最年輕的 大概是六十歲,所以六十幾歲都還算是少年仔啦」,顯伯笑著形容自己的「年輕」。 不過,顯伯從五十五歲起就睡在田中,至今長達十五年,這項紀錄恐怕很難被打破。 更重要的是,他仍然樂在其中,每個夜晚都過得充實而愉快。 寧可讓人種田 不願休耕 我們因緣際會,在深夜來到顯伯的鐵皮屋與其暢談時,才知道這位睡在田中的老農並非 孤單無依,「我有兩個兒子,都已經長大了,所以我在幾年前把田地分給他們,但我 要求他們不能放棄耕種,我把我的技術跟經驗都教給他們,不願意這塊田地變成休耕」。 既然如此,顯伯為何不退休享清福、反而還堅持睡在田中?「我家其實就在附近,但 我希望繼續住在這裡,為兩個兒子守著這塊土地,並且監督指導兩個兒子下田」。 於是,顯伯每天晚上都在田中小屋內和朋友們泡茶聊天,或是自己一個人看看書, 日復一日過著晚上兩點睡覺、早上六點就起來巡田的規律生活。 儘管顯伯不像崑濱伯那麼幽默風趣,但我們知道,顯伯對於這片土地的摯愛與深情, 與崑濱伯及其他無數老農完全相同。 高雄美濃七十二歲的古伯伯(古德福),在當地以種過無數農作物聞名。對於政府休耕 政策疏於田間管理,他的內心滿是心疼。 「農民沒辦法賺錢,只能餬口。但只要我還能做,不管收成多少,我都會繼續在田中 工作下去」,古伯伯非常堅定表示,就算種田所得沒有高過休耕補助,他還是不會放棄 耕作。 「每個人的觀念不同,有的人會去領休耕補助,但我寧可把田免費讓別人耕種,也不願 土地從休耕變成廢耕,就是因為看不慣跟捨不得啊」,古伯伯強調。 不同的形容,卻有著同樣的深刻心情:這種對於土地不忍割捨的深情,埋藏在每個老農的 內心深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