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ocumen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時報 C2/雲嘉南都會 2005/05/12 【周曉婷/南縣報導】 近兩百位後壁鄉的農民,坐在菁寮國小禮堂看著一部演著自己生命情節的電影「無米樂」 ,不時流露出真感情,影片中,崑濱伯仔說:「種田像修禪,前世修不夠,這世人再來修 」,讓農民們笑中帶淚。    公視紀錄片「無米樂」,昨天在拍攝地點後壁鄉舉辦特映會,透過住在後壁鄉的黃崑濱、 殷煌明、黃文林三個農民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點滴,刻畫台灣稻農與土地的緊密關係, 導演顏蘭權、莊益增原本要紀錄台灣稻農面對WTO的衝擊,卻在拍攝過程中不斷撞擊出 農民對土地的情感,流洩在鏡頭裡的不是悲情,而是農村的美麗與哀愁。    顏蘭權與莊益增用近兩年的時間,在後壁鄉從秧苗播種拍到收割、曬稻穀及農民把稻穀 交給糧商收購的過程,全部用攝影機紀錄下來。    片中,崑濱伯仔和崑濱嬸仔拌嘴、逗嘴鼓,煌明伯在種稻之餘還要照顧家裡棉被店的生意 ,彈棉被彈到汗水淋漓,文林伯是三人中最年輕的,今年也已經六十八歲,每天帶著家裡 的水牛下田,赤腳種田多年,他說腳底比皮鞋還厚。    「無米樂」三個字原本是崑濱伯仔的口頭禪,這是崑濱伯仔的爸爸早年常說的一句話, 當年天災多,灌溉系統又不發達,農民種稻常常欠收,與其望天興歎,不如苦中作樂, 崑濱伯仔遺傳老爸的樂天性格,常把「無米樂」三個字掛在嘴邊,莊益增覺得,這句話的 台語發音很美,決定引用作為片名。    「無米樂」獲得去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去年南方影展不分類首獎及觀眾票選 首獎、去年金穗獎紀錄片優等獎並在今年台北節紀錄片入圍,今年五月廿日將登上院線 五月廿日至六月三日在台北總統戲院,五月廿日到五月廿七日在台南國賓影城上映, 劇中樂天知命的崑濱伯、崑濱嬸、煌明伯和文林伯,要去台北參加首映會。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1.230.100.157 (05/13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