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ocumen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誰來搶救無米樂? 文/陳豐偉 你知道「無米樂」( http://happyrice.com.tw )嗎?這是最近一部要上院線的紀錄片, 拍攝台南縣後壁鄉一群老農的故事,好評如潮,不輸去年「全景映象季」。兩位導演為紀 錄片奉獻、長期蹲點、付出的精神,令人佩服。下星期,我會寫「無米樂」的影評。 這星期一,我以「智邦生活館」的場地,協助「無米樂」導演辦一場「網路寫手」試映會 。三十餘位網路寫手到場,裡面不乏知名的電子報主和blogger。幾天內,寫手紛紛交出 小影評,「無米樂」的網路串連陸續展開。 可是,我對無米樂的上映仍然憂心忡忡。網路串連雖然熱烈,可是,一位網友發現苗頭不 對:到目前為止,他的五個信箱,還沒有收到任何一封介紹「無米樂」的信件。去年在「 生命」上映前,關於「全景映象季」的轉寄信已經在網路上到處亂竄。 「生命」的爆紅,多少有些天時地利人和,匯集了各方力量的加持,但這種時運,不見得 能複製在其他紀錄片。這次協助無米樂辦活動的過程,讓我再一次親身體會到台灣紀錄片 工作者的困境。臨時組成、加上親朋好友幫忙的行銷團隊,有限的預算與經費,愛理不理 的主流媒體,對商業運作完全狀況外的隔行如隔山,以及同時湧上一大堆雜務造成的丟三 落四,使得「無米樂」即使好評不斷,還是沒有人敢擔保未來的票房。 面對熱情的網路寫手,「無米樂」導演顏蘭權、莊益增不斷自顧自地講出長期陪伴農民的 感傷,以及投入違背個性的行銷工作後的痛苦。如果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應該繼續拍片 ,有拍片就有收入,拍些商業取向的片子賺得更多。即使賺不了大錢的紀錄片,拍片過程 也比搞行銷快樂多了。從外表就呈現豐富藝術家個性的導演,要他們學習生意人一樣地跑 行銷、找贊助,多麼為難。 「生命」有其特殊性,921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要召喚人們進電影院的難度較低。但, 要透過網路把無米樂的訊息送到更多網友手中,其實也不難。只是,這還是必須有專業的 網路行銷團隊。我們不能要求紀錄片導演十項全能,拍完片還能跟生意人打哈哈,學廣告 公司賣自己的片子。「全景」是個較為健全的團隊,工作人員可以按照能力與個性分工, 可是,紀錄片界多的是像無米樂這樣的兩人團隊,兩人團隊的紀錄片要上院線了,怎麼辦 ? 問題在哪裡?我覺得在經費的分配。政府或企業基金會補助紀錄片工作者時,必須準備行 銷經費,而且要用在對的地方,否則前面辛辛苦苦拍片,卻因為沒有行銷經費,接觸不到 目標群眾,等於是把補助經費浪費掉了。其實不只是紀錄片,政府或企業基金會補助文化 產業、社區產業、NPO 產業時,必須想清楚行銷端的問題。有些幸運的案子有行銷經費, 但往往錯用在效益不佳的地方。有些案子把經費用在實體活動,結果冷冷清清,毫無效益 。有些案子把小錢丟進入口網站,當然一下就燒完,無法醞釀網路迴響。至於沒有行銷預 算,只能靠網路寫手口耳相傳的案子,就只能懷著一個忐忑的心情等開幕了。 紀錄片工作者沒有理由剝削自己,把窮苦清寒當榮耀。社會大眾也沒有理由要求紀錄片工 作者自我剝削,好像紀錄片工作者都要受苦受難才感人。一個健全的、能夠自給自足的、 從生產到行銷都很完整的體系,才能讓紀錄片工作者身心健康地創作,我們才能從豐富的 紀錄片素材去理解不同面貌的社會百態。去年我以智邦生活館的資源幫全景製作專題,散 發給數十萬網友,點燃第一波的轉寄風潮。但我們不能期待一家商業網路公司不斷做免費 的公益服務,畢竟智邦生活館還得靠企業服務的主業維生。誰來接棒呢? 一股關於無米樂的風潮蠢蠢欲動地醞釀著,正等待著有人來引燃。 上映日期:2005年5月20日 台北總統大戲院 喜滿客京華影城 台南國賓戲院 高雄十全戲院(6月3日上映)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www.artsticket.com.tw 無米樂官方網站:http://happyrice.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1.1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