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mprisenove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徐清道:「清叔這十幾年來,日也想,夜也想,想出了 一套內功和兩招掌法;那套內功早已教給你了,餘下的就只 有兩招掌法,你想學嚜?」顧抗聽見徐清之言,頗為失望, 低聲問道:「就兩招?」徐清道:「這兩招掌法便是一套武 功,喚作《兩儀掌》。你清叔這套功夫只有一陰一陽兩招, 變幻莫測,在江湖上算得甚奇……」 http://gs.cathargraph.com/2011/12/1.html 第四回 少年何忍氣 小女莫弄琴 也不曉得是因為那晚之事,還是因為離鄉背井、江湖勞頓打實了身子,自從離   了吳縣,顧抗彷彿一夜長大一般,身材快速抽高,嗓子也漸漸穩重了下來。徐清曉   得顧抗氣傲,也就不當他是小孩子,不再叫他「小四哥」,反而較常喚他的表字「   不慍」。不過,有時徐清難免會想: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若當真能夠「不   慍」,要「抗」的事情大概也極少了,自己當年替顧四公子起的這個表字似乎有些   不太妥貼。 千里迢迢,長路漫漫。這兩人一驢,一人驢下,一人驢上,交換著騎乘,顧抗   總算也慢慢學會了驅使牲畜。灰驢雖然是水磨坊裡倉促換來,可是身量不矮,年歲   甚輕,筋骨頗為結實,氣力雖然及不上馬,不過吃得粗簡,反而好養。徐清把那藥   箱藥囊全數掛到灰驢背上,這走方郎中做得倒也愜意,本來只是作作樣子的空藥箱   現在裝滿了藥材藥書。 徐清少年時在上清觀學藝,隨著師伯曲葉子買藥製藥的時間不少,常常聽曲葉   子談論醫道藥理,本就算得上是有些底子,後來隱居顧家的這些年,更是認真習醫   ,顧家上下人口有什麼傷疼風寒,若非重症急疾,常常便是由這位教書先生處方療   癒,因此醫術還比大半江湖郎中高明。兩人一路北上,沿途行醫,徐清除了不敢用   針之外,方劑推拿兩可,倒也不曾走錯步數;就算難免有那幾次患症難明,只得婉   言推拒的難堪時候,也總有那秉燭挑燈,靈樞、素問、肘方、千金,上自黃帝下至   藥王全都請出來的大好夜晚。 徐清下了決心,不怕讓顧抗吃苦,旅途中少住客店,多投道觀佛寺,省吃儉用   ,把銅錢節約了下來,至多只買醫書藥材,不曾動用卜正儀那錠黃金。這樣一來,   顧抗反而自在──既是家破人亡,又是少年氣傲,就把那粗茶淡飯、奔波勞形當作   砥礪;風聲雨水、郊野長路想做遊賞,卻又有何不可? 離開顧家時帶上的那管紫竹笛,徐清已經送給了顧抗,後來有次,兩人在路上   道觀裡結識了一個道士也會吹笛,還藏著好幾管乾製的竹料,徐清遂相著了一管上   佳斑竹,花了三百文錢將之買下,仔仔細細地量寸秤重鑽洞,一樣做成了六孔笛,   雖然遠不及當年那揚州笛匠的手藝,不過卻也能將竹管調到正律,算是頗了不起。   這江湖行路生涯,上百卷的《五經正義》自然不可能帶著,更不曉得要到何處去幻   化出來,徐清遂只教顧抗《詩》、《書》、《易》三經──反正少年時在上清觀學   掌,早已將易經背得滾瓜爛熟,而詩書兩經不必連貫,則儘可以挑揀自己熟悉的篇   章教去。 然而顧抗自從離開蘇州之後,就變了心性,不太認真在書本上的功課,只一心   想要向徐清學醫練武。原來,顧抗才只一十四歲,鎮日有徐清顧著,雖是粗茶淡飯   卻不曾餓著肚子,更不曾給人搶打,把江湖看得簡單容易、輕靈飄渺了,便以為獨   行天地之間方是男兒大志,不屑去學那文人藝業。再者,對身仇離恨難以忘懷,胸   中暗懷報仇之意氣,本來便是少年兒郎的通症,若沒經歷過一二十年苦樂風波,任   憑你讀過多少易經老莊,也是救解不來。徐清武功固屬一流,醫術卻只是中上而已   ,對此症無方可開、無藥可治,自然只能由得顧抗去了──可憐顧抗枉稱聰明,卻   從不曾想過要學到能夠行走四方的醫術要耗費多少心神;也不曾明白要練到徐清這   等功夫要花費多少歲月。 是以才在正月裡,兩人出了姑蘇城,在城外寺院借宿的那天晚上,顧抗便問徐   清道:「清叔,你功夫那麼好,卻從來不教我和三哥一拳半腳,那是為什麼?」 徐清道:「清叔是邙山派棄徒,沒資格在外面收授徒弟傳掌。」 顧抗道:「那怎麼清叔卻能教我煉氣的功夫?」 徐清道:「這套內功不是邙山派武功,是你清叔自己創制的。」 顧抗道:「那,清叔在院子裡打黑衣人的功夫,是不是邙山派武功?」 徐清道:「不是,可惜這套功夫沒法子教,也無從學起。」 顧抗心下一奇,問道:「若沒法教也沒法學,清叔又如何會得?」 徐清微微一笑,道:「你若是想學武便直說,那也不是什麼壞事,不必拐彎抹   角──不過,清叔只能教些自己想出來的功夫,著實也沒幾招。」 顧抗道:「就算不多,總也強過沒有。」 徐清道:「清叔這十幾年來,日也想,夜也想,就想出了一套內功和兩招掌法   ;那套內功早已教給你了,餘下的就只有兩招掌法,你想學嚜?」 顧抗聽見徐清之言,頗為失望,低聲問道:「就兩招?」 徐清道:「這兩招掌法便是一套武功,喚作《兩儀掌》。你清叔這套功夫只有   一陰一陽兩招,變幻莫測,在江湖上算得甚奇……」 那一晚在姑蘇城外佛寺的小客院裡,月光穿過窗牖,灑入室中,徐清為了教徒   弟功夫,道出了下面這段數百年江湖故事:「要說你清叔這套兩儀掌,得先談談你   清叔年輕時學的功夫;要說你清叔年輕時學的功夫,得先考究今日道門武學的源流   ;要考究道門武學的源流,就得從晉朝的抱朴子葛洪說起──話說葛老仙翁當年修   道羅浮山,傳下了三套奇功:長徒得龍蹻、一徒得虎蹻、又一徒得鹿蹻;那便是道   門武學之濫觴。龍者,形不可測,象龍之神,謂之龍蹻,因此龍蹻煉神,只究修身   養性,不講行氣之術,得之者延年益壽,身體柔軟,耳聰目明,心思靈敏,洞察世   情,不與人爭;虎者,形體至強,象虎之體,謂之虎蹻,因此虎蹻煉體,以膻中氣   海為憑依,氣由中出,勁貫手足,得之者有扛鼎之力,筋強骨健,外物難傷;鹿者   ,形體至巧,象鹿之巧,謂之鹿蹻,因此鹿蹻煉勢,以下丹田為權軸,氣行十二經   脈,又以奇經八脈相連繫之,得之者能借天地陰陽之勢,巧得道機,以弱擊強。 「這鹿蹻、虎蹻、龍蹻三種功法,乃是循序漸進;欲求道術,應是先習鹿,再   學虎,後成龍。可惜南北朝江湖離亂,世人愚痴,好勇鬥狠,竟爾買櫝還珠,將葛   老仙翁的道術精髓棄如敝屣,以為精微玄奧的龍蹻功毫無實用,無心鑽研,反而只   想修習能夠展現神通,克敵致勝的虎蹻功、鹿蹻功。其實,武者,止戈也,以戈止   戈本為下下之策,《孫子》早就說過:『上兵伐謀。』又有言道:『百戰百勝,非   善之善者也。』龍蹻功不與人爭,反被世人拋棄,世人卻不曉得,這『不與人爭』   四個字,便是天下最高明的武學──唉,龍蹻功無人修習,多年後竟致失傳;於是   數百年內,道統之間,江湖之上,人人非虎即鹿,流派分呈,一片混沌。 「雖然這虎蹻、鹿蹻,聽來甚玄,其實也不過就是導氣運力之術罷了。武術自   古有之,葛老仙翁之前絕非沒有習拳練劍之士,然而葛老仙翁才識不凡,精通易理   醫理,遠非古人能比,遂將本來渺茫難求,只能憑藉天賦機運、千遍苦修獲致的發   勁之術,以人體自然之形、煉氣導引之法解釋整理,成為可以按圖索驥之學。從此   之後,習武之人遽增,道家武學方才大放異彩,邁入了一個新境界。 「大體而言,虎蹻功便是鍛鍊血肌筋骨,以得常人所不能得之力,行常人所不   能行之舉,修習虎蹻功之士,肩背必厚,骨血必強,能得如虎之軀。鹿蹻功則是窮   究身體輕重挪移之術,將全身可用之力貫串歸一,於是羸弱之身能擊出至強之力,   又能撥反敵人來襲之拳腳,使其不及己身,更能藉由挪步、旋腰、挺背等動作,快   速趨避。說穿了,天下武功,雖然各門各派都講得玄之又玄,但最後不就是要在對   手身上重重打那麼一下嚜?因此除了這兩種方法之外,原也沒有第三種了,不是出   自道家的武學,雖然不叫虎蹻、鹿蹻,其實練的也是同樣東西。 「本來若論境界,龍蹻為上,虎蹻次之,鹿矯又次之。就算龍蹻已經失傳不論   ,虎蹻功本內自強,也應勝於鹿矯功借外而強。不過,一來這虎蹻功比鹿矯功難練   得多,二來這鹿矯功裡面實有許多幽微巧妙之處,竟是連當初葛老仙翁自己也沒想   到的──這不是說葛老仙翁才識有所不及,而是當初他傳下這三套功法,本為修煉   內丹之用,根本不曉得後世徒子徒孫只想以此放對揍人──若說到放對揍人,這鹿   蹻功實在比什麼龍蹻、虎蹻,都還好用! 「更且,冶金之術日新月異,兵器越來越鋒利,習武之人手持利器,身無巨力   亦能傷人,本來鹿蹻功有所不足之處,又被補足了不少。因此上,鹿蹻功優勢日顯   ,虎蹻功漸漸衰微。修習鹿蹻功者,多諳陰陽五行之學,窮究各種奇巧之境,便發   明了各家武學流派。此時門派分歧,虎蹻、鹿蹻之名早已不顯,江湖上反而生出了   一種說法,說是習練虎蹻一系武學,根本算不上進入道門,只能稱為『外家』,而   習練鹿蹻一系的功夫,才是道門內人,可以稱為『內家』。有些人更引用了許多老   子莊子之言來穿鑿附會,辯說外家驕慢自大,至剛自折,而內家道法自然,引天地   之氣為己用,兩者有高下之別。內家勝於外家之說就是從此而始。 「然而內家武學聲勢雖大,卻不時有聞內家高手敗於外家之事,這卻又是為何   ?原來此時許多所謂內家高手,只知紙上談兵,臨敵經驗不足,又不注重鍛鍊筋骨   ,因此就算用力巧妙,運氣醇正,依然無法與虎蹻功練到精深之士抗衡。其實,這   鹿蹻功和虎蹻功本來就不能偏廢,鹿蹻之中有虎蹻,虎蹻之中有鹿蹻,你要運鹿蹻   功,這踏步轉腰出掌之際難道真能不動用筋骨?你要運虎蹻功,難道打人時兩腳不   用抵地借力? 「頭一個領悟這道理的是誰無從稽考,不過頭一個兼採內外兩家而成大器的人   物卻大大有名。這人生於南朝齊代,姓盧,名度,精通道學,卻不是個道士。此人   輾轉求學於各大道門多年,終於融會鹿蹻、虎蹻二功,遂以鹿蹻為陰、虎蹻為陽,   全陽為乾、全陰為坤,按八八六十四卦之順序調配陰陽,再以易卦錯綜複雜之理機   變,作成一套包羅萬有、天下無雙的掌法,名喚《錯綜複雜掌》! 「盧老祖師練成《錯綜複雜掌》後,縱橫天下,始終未逢敵手,到得年歲漸老   ,才落腳西昌三顧山。當時許多江湖少年心懷仰慕,前往求教,盧老祖師曉得自己   時日無多,遂也毫不藏私,知無不言,一心要讓這套掌法流傳下來。幾年以後,盧   老祖師過世了,三顧山上的弟子紛紛離散,其中果然有幾個以《錯綜複雜掌》在江   湖上闖出了名氣。可惜,也不曉得是這些人不樂於傳功,還是再傳弟子不肖,不知   怎地,再過個一兩代,竟然就無有高手了。 「衡山天然觀有個武藝高強、天資聰慧的年輕道士,道名清靈子,對盧老祖師   的武功心儀已久,可是好不容易去到三顧山時,盧老祖師已然仙去。清靈子心下懊   悔,只恨自己不早生幾年,只好四處尋訪盧老祖師的成名弟子求教。然而多問了幾   個人之後,清靈子漸漸發覺,這些弟子若不是暗地裡偷留一手,便是加上許多自發   見解,各人對《錯綜複雜掌》的解釋竟然都不相同,而且似乎盡皆未得盧老祖師傳   掌的真義。 「幸好,在四處求掌的過程中,清靈子終於訪得一個消息。原來盧老祖師在世   的最後兩年,有個江南世家子弟,名喚張之遜,也上了三顧山學道。這人飽讀詩書   ,博通經史,便是不會武功,上了三顧山後方才開始學習導氣之術。儘管盧老祖師   的掌法過於精深,張之遜沒有練出什麼大成就,可是張之遜卻曉得盧老祖師這套掌   法實是天下絕藝、道家瑰寶,深怕日後失傳,因此每日學完掌後,晚上就秉燭夜書   ,將盧老祖師所言照實錄下。這雖是武學文抄,千古奇事,卻使得錯綜複雜掌終於   免於失傳。這個張之遜甚迂,盧老祖師過世後,其他弟子紛紛作鳥獸散,他卻說『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獨自留在山上替盧老祖師戴孝,守了一年的墓。守墓的時   日裡,張之遜將盧老祖師傳掌的一言一行整理成《盧師傳掌記實》厚厚一本書,封   面再題上『張之遜錄』四個字,便成了後來失傳的武林至寶,錯綜複雜掌的原譜。」 (待續) -- 琴劍六記 百萬字武俠長篇連載   http://gs.cathargraph.com 直接閱讀《琴劍六記》 http://gs.cathargraph.com/p/list.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0.251
kred1124:慢慢從頭開始看~推 12/14 00:41
LAUNCELOT:推 12/14 08:24
cs85001:推~ 12/14 12:13
chineseduck:這集文戲好看 12/14 20:59
pnpncat:謝謝 如果可以 也請多幫忙轉貼 推薦給朋友喔^^ 12/14 22:35
wilkinson:push! 12/15 19:19
pnpncat:這週是分兩天連載喔 http://www.facebook.com/GSannals 12/18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