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juniorhig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嗯 我把我覺得相關的段落放上來 最後附上我對這一大串的整理與心得(很短 哈) --以下是官方解釋文-- Q7: 第一次量尺分數與第二次量尺分數如何轉換? 兩次參加測驗的人數不同,其轉換的基準是否公平? A7: 為了使每年兩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分數能互相比較,第二次測驗分數必經過「等化」。 等化只是將分數轉成相同的單位,就好像將華氏溫度轉成攝氏溫度一樣。 分數等化並不會改變學生的能力, 如果學生在第二次測驗中能力真的進步了,其等化後的分數依然會反映出進步的趨勢。 國中基測量尺分數等化過程如下: 1. 先以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來建立「量尺分數對照表」 由於所有國三學生都參加了第一次國中基測, 因此第一次測驗的結果非常適合用來建立量尺分數。 依據「試題反應理論」(IRT),配合試題的難度與鑑別度, 可以計算出答對題數、能力值與量尺分數的對照表。 2. 根據第二次測驗的題目難度與學生的答對題數,計算學生的能力值, 第二次國中基測不再建立新的量尺, 而是使用「試題反應理論」(IRT)與「最大概似估計法」, 依據第二次測驗的題目難度與學生的答對題數,計算出學生最有可能的能力值。 3. 學生的能力值對應到「量尺分數對照表」,得到第二次測驗學生的量尺分數, 以學生的能力值參照步驟1中第一次測驗所建立出來的「量尺分數對照表」, 即可得到學生的量尺分數。 由於「量尺分數對照表」是經由第一次測驗的資料所計算出來的, 因此第二次測驗的量尺分數與第一次測驗的量尺分數就有相同的標準, 如此才是比較公平的計算方法,二次測驗的結果才能互相比較。 --然後後面的說明 我覺得是解釋兩次的難易度是有控制的-- 要使兩次測驗題目的難度相同,必須要有精確的難度估計。 國中基測每一道試題皆經過320位不同地區的國三學生「預試」, 截至目前為止,參與過預試的國三學生已超過數萬人,涵蓋全國各縣市的國民中學。 以此大規模的預試工作所得的答題反應資料, 可以計算出每一道試題的難度、鑑別度等資訊。 經過實際驗證, 預試所得的題目難度與第一次測驗三十萬人的資料所算出來的題目難度相當接近。 國中基測在正式測驗組題時,都盡量將兩次測驗的難度分配調整到相同的程度。 就算有微小的差距,兩次國中基測的分數還經過等化的過程, 因此兩次測驗分數可以互相比較。 國中基測的分數計算方法與等化程序中,並沒有假設同一個人在兩次測驗中的能力相同。 個人能力是否有改變與國中基測分數的計算是兩件獨立的事件,並不相關。 也因為如此,才能根據兩次測驗的結果來了解學生是否有進步。 根據國中基測的精神, 測驗試題的取向是能力導向,不偏重記憶, 且兩次測驗的範圍相同,各科測驗的難度分配相近, 在學生能力沒有突然進步的情況下,學生在兩次測驗的分數應當並不會改變太多。 不過如果學生在第一次測驗與第二次測驗之間兩個月內努力用功, 並且在能力上真的進步了,則第二次測驗的量尺分數應該會提升。 ---以上 附上這份資料的下載點 http://www.bctest.ntnu.edu.tw/documents/97qa.pdf 檔案第30頁開始 到第31頁中 (文件第27與28頁) 四. 精打細算談量尺 問題七 -- 好 最後是我自己看了半天後的感覺 就當作整理吧 如果有發現我認知錯誤煩請大家提醒一下 重點整理如下: 1.第一次考完後出來的結果分布是第二次的量尺依據 所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數可以相互比較 因為兩者用的量尺是一樣的 2.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難易度會控制在接近的範圍 難易度的控制是多年來不斷研究的統計結果 所以請大家相信公正度 3.即使難易度真的有些微的差距 藉由第一點的分數等化可以讓這差別消失 我的讀後總結在這裡: 假如接受上面的三點 代表認可兩次基測在題目以及評分上都在同一個標準上 (呃 我看不懂那些統計的理論 真抱歉 所以我就選擇相信這些專家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siencw 再見了 現代 流行 掰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18.135 ※ 編輯: pop88pop88 來自: 163.25.118.135 (06/07 17:32)
jfr66j2:乾脆只考一次就好了嘛!!!!以前都一次 06/07 23:53
shoshobe:國中三年的努力 只有一次機會那也太殘忍了... 06/08 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