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edit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Taoism 看板] 作者: ilanese (去吧!皮卡丘!十萬伏特!) 看板: Taoism 標題: 胡海牙:《載浮載沈聽皮膚——仙學呼吸法》 時間: Sun Sep 30 02:30:24 2007   “修身養性——修了此身方能養性,否則身體困擾,整日昏沈,又何來 靈犀一悟?實踐人身,這是道家的殊勝處。但面對此身又令人躊躇,經絡橫 陳,穴道遍佈,將從何處下手,以何為途?這裏講的兩步功法,便以展示道 家仙學的歷史經驗。   先師陳攖寧有言:“丹訣數十家,深淺各別,而下手處,皆不外呼吸作 用。”可見呼吸乃肉體最緊要機關,操作吾人生命的權柄。   先不從修煉角度高談呼吸,只考察普通的生理情況,人出生時大哭一聲 ,外界空氣趁隙出入,令毛皮孔開,口鼻努張,從此有了呼吸,常人呼吸雖 終日不斷,但粗短而急淺,肺泡癟癟,一口空氣在氣管中抽來抽去,周身並 不能得到絲毫滋養,又怎能長生?如此的呼吸隨壽終而全歇,又怎能靠它去 求那往來的不窮的大道?   仙家所言的呼吸,並不是生理書上寫的“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先 師陳攖寧曾從古代丹經中整理出一篇名為《真空練形法》的短文,其中對於 呼吸講解得極好,“人未出生之時,一呼一吸生於母,既生之後,一呼一吸 通於天。天人一氣,聯屬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鋸焉。天與之,我能取之, 得其氣,氣盛而生也,天與之,天複取之,我失其氣,氣絕而死也。”可見 仙家所言的呼吸之氣,不是氧氣、二氧化碳如此簡單,而是溝通虛空,達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的關鍵,這個氣勉強稱之為“先天一氣”,決定著人的 出生和衰亡。   所以仙家的呼吸,與常人不同,能求奪天地間造化萬物的原始動力,返 達嬰兒處胎之時的勃勃生機,這種天人合一的呼吸狀態名為“胎息”。為了 獲得這先天一氣,古人不斷琢磨呼吸之法,如做飯一般,烹飪燒烤,在呼吸 道上玩出太多花樣。翻開丹經,疑判紛紛,有調、閉、數、逆等勉強的作為 ,更有鼓脹肚腹、困守眉心等艱辛的舉動。   只要神氣和合凝聚,同住同行,自然能達到胎息境界。但要使神安寧, 使氣不亂,方能合和在一起,可一般人的神氣如亂線紛飛,太難理出頭緒, 於是古人又發明了許多定神定氣的方法,如眼盯一物或腦中假想一景,想鬧 中取靜,待渾水自清。較為著名的是像數念珠一般數自己的呼吸聲,蘇東坡 便身體力行,此法在士大夫中廣受推崇,它也確實能令身心享受安寧。   但這類方法是刻舟求劍,與先天一氣越隔越遠,注意力集中在一指定的 物品上,就如木頭鐵人一般,對身體生髮出的種種反應,感覺麻木,結果許 多消息白白錯過,又怎能抓住機會逆天而行?   古丹經云:“順則成人,逆則成仙。”修仙是件打破常理的事情,人間 常理是必死必衰,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這必死必衰的慣性當中,盯物看景之 類的方法,就像溺水之人抓住根水草,又能起什麼作用?但這般慣性同時又 造成了人類一代代的出生,要想成仙就要轉過身來,逆向而行,去尋找生機 。   成仙不在於複雜的形式;因為成仙畢竟不是給死人作法事,學仙與儀式 無關,與心情也無關,因為也不是作詩玩情調。學仙的關鍵在於能識別出翻 身時機,趁此機會一舉成功。古人云:“只有真師講火候。”這火候就是指 的這個翻身時機。   知道修煉是超越形式超越自己後,就可以理解先師陳攖寧為何對“數呼 吸”的方法只讓人去參考,並不推祟的理由了。對於蘇東坡所提倡的這個方 法,先師點評道:“數呼吸,還要用念頭去數,好壞自己去試驗。”將這話 說破了,就是一個固執的念頭如同把人繫在拴牛樁子上,又怎能翻得了身?   先師陳攖寧曾由《莊子》一書中結晶出“聽呼吸”法門,將諸般做作一 律廢掉,只教人“心息相依”,曾於五十年前一家療養院所開的“靜功講座 ”中詳細陳說,課後的實踐者均有受益。此法雖佳,但若心思呆板之人,卻 不免難以受用,因為生理沒有固定的反應。   將天氣作比喻,有時昏昏暗暗的光景霎時就雪亮起來,有時暖融融的初 春場景忽然便四下冰涼,修煉時的種種感受不像四季般規律變化,這等乍寒 乍暖、吉中藏凶的時刻,需要屆時斟酌,最好有陳老師這樣的過來人在一旁 指點幫忙,這也是當年療養院中人人均能受益的原因。   如沒有老師呵護,就得時時靠自己決定,不但要有智慧,還要有當機立 斷的敏捷,否則便一籌莫展了,因為其中的微妙分寸,真是進一步則迷,退 一步則失,而且一人一樣,絕不相同。   今之從事靜功的人常講,不調息便罷,愈調息愈覺得氣緊,這都是犯了 以心逐氣的心病,到關鍵時刻就冒冒失失了。為除此弊端,我在先師“聽呼 吸”之上,延伸出“聽皮膚”法門,此法不會有變化過強的生理反應,對於 細微的火候消息,人人均可把握。   即修煉者不拘行臥,放鬆而已,淡淡將念頭散於周身皮膚,微及毛孔, 聽其開闔。皮膚毛孔之開闔,耳本無能聽見,但意識在在,自然有感皮膚載 浮載沈,一開一闔。如此久之,遍體毛竅,真氣氤氳,而鼻中反不覺氣之出 入,因為這時肺與皮膚已成一體。   其實在生理上,肺與皮膚本就相互通透,《靈樞·決氣篇》曰:“上焦 開發,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如露水雲霧灌溉土地,這句話講 的是肺氣對皮毛有潤養的作用。但還有另一層反向作用,就是皮膚可以宣發 肺氣,皮膚上的毛竅本就是氣門,可以反過來調節肺臟,這就是中醫裏“皮 毛宣肺氣”的理論,氣息浮沈在皮膚上符合生理的正常。內臟與皮膚渾然一 體,皮膚與虛空相交接,正像太極拳的“抱”勁,開弓不射般圓滿,由內裏 向外的充實。   如此天人同一呼吸,直至口鼻呼吸漸止,毛竅開闔俱終,脈博微微幾近 不能察覺,如死人然。這個死不是真死,而是在必死必衰的慣性中翻了個身 ,肯定與常人的活法不同。古丹經上說:“未死先學死。”是在教人翻身的 時機,而不是讓人真如死屍般意志全無,血肉枯竭,而是神氣擁抱在一起的 感受,生理在這時已發生了微妙變化。   至此天人同一呼吸,先天一氣感而遂入,悠悠然的神氣相融彙,就是胎 息了。一入胎息境界,種種潛伏病患,積年陳疾,都能逐漸清除,心靈也豁 然清爽,有智慧發生。再修煉時每一次都能有念領悟會然於心,漸漸能做主 生死。   再者,聽皮膚尚另有一妙用,然此妙用非為普通說法。稍稍透出點消息 ,古丹經云:“當呼吸之機,我則從陰蹺迎歸爐”。陰蹺一穴可以瞬刻間轉 化生死,在丹書中從來是秘而不宣的,載浮載沈的呼吸是它發生作用的關鍵 ,聽皮膚的呼吸比其他方法,更能令陰蹺受用。 --   編按:「陰蹺穴」據我看一些資料的猜測應該所指的是「會陰」,也就 是「海底輪」。 這陰蹺穴以前在丹經上是秘而不宣的秘穴,但說穿了,又變得沒什麼了 。 -- 這一篇是從網路抓來的,但我大致修改了一些簡化字直接轉碼為繁體字 的錯誤了,可能還是會有一些有問題的地方,但應該無礙於文意的。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9.168 (10/25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