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版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17923043 & 百年光影,十大驚奇(下) 五. 1930~1939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1936) 電影開口說話的兩年後,即1929年,美國出品的電影有一半 已朝向有聲電影發展。到了1936年,只剩默劇大師卓別林還孤 獨地守著他的無聲信條(認為聲音畫同步後,演技就略為次要) 。《摩登時代》是電影的一個揮別的手勢,在那幕機械巨輪的 無情運轉下,說一聲鄉愁是太奢侈的事。工業現代化已然入侵 了電影,也殖民了我們的生活。 六. 1940~1949 ◎《大國民》(Citizen Kane,1941) 奧森威爾斯並不覺得他拍了一部如何了不起的曠世傑作, 是有理由的。不論備受讚揚的場景深焦(deep-focus)或餐桌 上的正反拍鏡頭(shot-reverse-shot),威爾斯都不是開天 闢地第一人。在《大國民》裡,他不過總結了電影發展四十年 來的所有神技,透過報業鉅子Kane的一生,一次通通演現給你 看。你說,只要看一部《大國民》,就能窺見電影半世紀,還 能不是天才般的傑作嗎?單單這樣的成就,我們就可以假裝忘 了在電影的「倒敘」技巧上,奧森威爾斯的驚人功業。 ◎備選名單:《奪魂索》(Rope,1948) 形式主義的死亡證明。八十分鐘無剪輯長鏡頭(嚴格來說, 還是可以發覺剪接痕跡),希區考克只利用寫實電影的「攝影 機運動」,或橫搖,或斜拍與其絕技般的場景調度,就重現了 一則愛倫坡小說式的恐怖空間,更何況它確立了「真實電影」 (Real-Time,螢幕時間等於實際時間)的敘事結構,澤被之處 ,《日正當中》(High Noon)或《愛在黎明日落前》(Before Sunset),無不受惠。 七. 1950~1959 ◎羅生門(1950) 黑澤明在這裡不僅建立了一種新的名詞,更是一種多角度, 平行剪接的敘事手法。也許不能說他是第一人,卻是最成功的 一位。在他的手中,電影取得一個帝王般的優越位置:它還原 了真實。但是我們不禁要問:誰的真實? 備選名單:◎四百擊(400 Blows,1959) 比《火車大劫案》的後設一槍更為優越的是,小男孩安端的 回眸一瞥,成了影史最經典的銘刻,也革命了一種影像方式。 八. 1960~1969 ◎《斷了氣》(Breathless,1960) 一天,高達拿了剛拍好的電影去找法國導演梅爾維爾(Jean- Pierre Melville),憂愁地對他說:「天哪,我拍了一部超爛 的電影,幫我看一下吧」。梅爾維爾和高達好容易看完後,說: 「這電影的確很爛,而且爛到不行。不過不用改,這會蔚為一 種風潮」。 後來,高達還真的把它放給全世界看,而電影的名字就叫作 《斷了氣》。從此,手持攝影機所創造出來的粗糙風格,晃動不 清,就成了一種藝術片的代名詞。喔,不,更精確地來說,他們 還給這種類型的爛片一個高雅的學名:「法國新浪潮」(French New Wave)。(引自梅爾維爾紀錄片: "Code Name: Melville") ◎《費里尼之8又1/2》(1963) 關於電影的電影,夢的夢境。我們究竟進入了費里尼的夢, 還是夢吃了那導演? 九. 1970~1979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1971) 拍完了《2001太空漫遊》,庫貝利克展現了人工智慧(超級 電腦HAL)能有自由意志的可能,在《發條橘子》中,他將這個 問題轉向人類自身。人是什麼?如果人根本沒有自由意志,只是 一顆上了發條的橘子而已?電影的高潮是,影像入侵了主角大腦 ,控制了他的所有思考與行動。在某種象徵意義上,電影終於「 變成」我們(Film becomes us),也取代了一切真實。 十. 1980~1989 ◎《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1985) 雖然伍迪艾倫也許以那種神經兮兮,高知識份子的諷刺喜劇 聞名,《開羅紫玫瑰》卻是他曾經自承最好的作品,也是我認為 他迄今最驚人的電影。除了向默劇大師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致敬外,伍迪艾倫的銀幕/現實辯證不僅僅是攝影鏡頭 的再度發明(re-invention)而已,更有著伍迪艾倫一向內隱難 現的人性關懷。 當劇中人物就這麼跨越出銀幕,跑出文本而進入觀眾的現實 世界裡而後卻又重返螢幕的世界,我們才發現,幻想(電影)也 許美好,適時開啟一扇避難之窗,戲演完了,我們仍舊得走出戲 院,孤伶伶地走回螢幕外的真實。 十一.第二次世紀交替(1990~2008):電影取代真實,一種自覺 ◎《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 《柯洛弗檔案》(Cloverfield,2008) 說來諷刺,百年電影的發展,從最初的盧米埃兄弟《火車進站》 開始,就企圖捉一種真實。雖然我們知道電影怎樣都是假的,總 之不過是光與影的對話組合,但是透過一個世紀的技術史發展(亦 即前面關於「蒙太奇、場景調度、攝影機運動、聲音、光線」等的 十大驚奇),卻讓我們以為電影本身就是一種真實的呈現。於是, 真實進入成了電影,電影取代了真實,也取代了我們觀看這個世界 的方式。且不論所謂「真實」為何物(一個從柏拉圖以降,從未能 有定論的哲學辯證),電影可以表現(show),但絕非真實自身。 大略的說,受到六零年代後現代主義「去中心」思考的影響,在 第二個世紀交接,亦即電影的百歲生日時,它開始發展出一種「質 疑真實」的自覺。這種自覺,在60年代《8又二分之一》、70年代《 發條橘子》、80年代的《開羅紫玫瑰》,已有所展露:無論展現夢 境般的真實、自由意志的探討,抑或伍迪艾倫式的銀幕後設。 於是,這股內隱的力量,在世紀之交1999年的《駭客任務》爆炸 開來。華卓斯基姐弟透過母體與現實的平行剪接,援引《愛麗絲夢 遊仙境》的鏡像寓言與包迪亞的「真實荒漠」論(Desert of the Real),模糊了真實與想像的疆界,從而告訴觀眾:看哪!所謂電 影(一種虛假的光影結合),就是這樣模糊、形塑並取代了真實。 今年,2008年的《柯洛弗檔案》可以說是這種自覺的巔峰。所 謂「偽記錄片」(pseudo-documentary),虛假的影帶乾脆將自己 包裝成真實。而紀錄片怎麼可能是假的,(正如電影怎麼可能不是 現實),是觀眾的第一驚訝反應。從這個世紀驚奇開始,且讓我們 反思電影究竟是什麼:總是已經,一個主觀的凝視角度。 -- 存在主義 Stella! 洛可可 2001:太空漫遊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夜巡 華爾滋黛比 神聖的瘋狂 61號公路 斯萬家 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 斷 了氣 波爾多 擬像 四個四重奏 陳黎 假文藝青年俱樂部 聽聽那冷雨 黑膠復興 捷克變形蟲 卡夫卡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第七封印 仿聲鳥 人文主義者的十四行詩 未完成 1812 失眠上帝獨白 無伴奏e=mc2 銀翼殺手 後現代 至高的愛 德國表現 暢爽 吸血鬼荷索 馬勒巨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82.3 ※ 編輯: cafelight 來自: 59.104.82.3 (12/11 18:36)
hitsuji611:推~~很用心~! 12/11 19:15
※ 編輯: cafelight 來自: 59.104.82.3 (12/11 20:06) cafelight:轉錄至看板 LitCritic 12/11 21:04
Kerdison:有看有推! 都是經典呀! 12/11 22:25
WarlockRudy:斷了氣 另一翻譯為 精疲力盡 12/12 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