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blog圖文好讀版 http://blossomear.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22.html 大藝術家將要在本週五2/24上映了 有幸早在特映時就先一睹為快 希望這篇文章還來得及推薦給大家 很推薦給喜歡老電影風情 對默片有興趣的人 我相信它日後會成為一部經典大作! *以下有雷*¨ ¢不只復古而且很摩登 每一個年代也許都該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1952), 才可為當代以及此後數十年間的觀眾們用此刻的技術和視野留下故事──有關聲音如何在 電影裡出現,有關電影純粹的美好,有關愛情如何在銀幕前後純純地滋長,有關舞蹈和笑 容的背後所有精彩花絮。在戰略事務局117號兩部惡搞片中也曾在畫面上回味舊時代的法 國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這次帶來的《大藝術家》不戲謔,卻是優雅誠摯,在大銀 幕上富有經典性的魄力表現幾乎足以讓觀眾涕泗縱橫。小心地走在《萬花嬉春》旋律上, 以不落窠臼的幽默品味去汲取經典,又勇敢以當代的觀點去拍攝,甚至全然保留了默片美 好本質,無疑是一部堪稱劃時代的亮眼大作。如以盧米埃兄弟公開放映《工廠下班》的 1895年為電影元年,那麼無聲電影只活了34年。而從無聲電影匿跡的1929年之後,又過 了83年,現在的我居然在大銀幕上重新觀看,以現代技術「還原」製作,僅存在了34年 歷史的無聲電影。 ¢缺席的聲音 古老的電影語言值得細細品味,究竟「少了」聲音這個元素,電影該如何單以畫面歌 唱?或者我們該問的是:當人們未曾以聲音思考過電影呈現,僅僅運用畫面,究竟可 以製造出什麼樣的心靈聲響?由於今天的製作者與觀賞者對於電影的定義都早不同於 1929年之前,片商為了收益,幾乎不可能在現代的電影製作交出這種高規格的「復古」 作品。因此該片光從發想提案階段,就已經極具勇氣和見識。導演在一篇訪談報導中 曾經說,就像繪畫或音樂一樣──「默片曾經是語言的烏托邦」。你能想像嗎?曾有 一度,全世界的人可以跨越文化種族等隔閡,平起平坐的看同一部電影,為同一個橋 段放聲大笑。 正因默片的形式與今天電影相較之下顯得純粹簡單,觀眾也可以在《大藝術家》中輕 易發現,由於嘗試接近當年作品特質,本片從技術、敘事、主題來看也都非常的老派 優雅。尤其是片中拍攝的作品,視覺調度以畫面左右方向移動為主,正如同當年的無 聲電影,幾乎只仰賴畫面上宛如一座舞台的左右兩方,而少有縱向的調度。例如《將 軍號》(the General, 1926)就是一個好例子,它精彩地以左右兩方分別代表失控 火車頭前往南方、北方,為觀眾製造緊張感。而演員們在片中片裡頭的表現也足以 令人想起許多經典默片。 而有趣的是,不同於片中片,主角們George Valentin和Peppy Miller的生活則比較 接近40s、50s的電影風味。尤其是劇情走勢或是場面調度,還有演藝圈花花世界中 探索「初心」與「真愛」的故事宗旨,都不禁令人想起一樣在描寫藝術家生命處境 的經典作品《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導演說,他為了增添電影的「經 典性」,參考了非常多經典老片,而在George Valentin的家庭生活上,他顯然是借 用了和《大國民》幾乎完全一樣的手法,來呈現一對夫婦的關係如何一落千丈。 撇開其「經典性」不談,觀眾應該也能發現《大藝術家》未曾被經典老片壓得綁手綁 腳。在劇本和技術層面上,這都絕不只是一部試著想照本「還原」某個時代的電影而 已。如同Gus Van Son的《1999驚魂記》(Psycho, 1999)應該也不是只想為希區考克 的經典作品上顏色而已吧。 若我們試著注目消失的聲音,可以發現它恰好形成一個引人注目的空缺位置。導演聰 明地利用了這個缺席元素製造新意,織入敘事當中。首先是在影片剛開始的時候,觀 眾不曉得自己正在看的是「片中片」,此時本片的配樂與正在上映的片中片是同步的, 觀眾得等到男主角望著銀幕中的自己時,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剛剛看的那段是戲中戲。 讓戲中人看大銀幕,這也是相當古老的後設手法,而當音樂也漸漸地融入了George和 Peppy生活的這一層劇情,負責扮演模糊界線的聲音元素,也漸漸開始清楚地揭露本 片主題:電影與真實、有聲與無聲。在片廠老闆告訴他時代變了之後,「聲音」成了 他心頭的魔障。在他漸入谷底時,有觀眾讚美他的小狗,他卻自嘲"only if he can talk"。而Peppy Miller也被他不經意地撞見正在自稱觀眾愛她的原因是"because i can talk!"。連妻子也要求他說話,不只針對他沉悶的家居生活,也是暗諷他的事業。 如此將角色對聲音的感知幻化為其心頭的壓力,不正是以一種新的觀點,來處理和當 年《萬花嬉春》很類似的時代嗎。最有趣的莫過於Valentin做的那個恐怖惡夢:全世 界都有聲音,包括小狗,甚至是他化妝間的電話,而且非常刺耳。整個世界都那樣喧 鬧,就他一個人發不出任何聲音來。也難怪片尾導演喊cut,當他聽見自己激烈舞動 之後的喘息聲,居然會感到這麼驚訝開心。 ¢「銀幕」與「鏡子」架構迷離難解的愛情路 「銀幕」也常是作為劃分幻想與現實、電影與真實生活界限的重要元素。但在本片中, 「銀幕」從頭到尾就是象徵著他追尋的目標。從一開始Valentin滿意地看著銀幕上的自 己,到最後落魄潦倒時對著空白的銀幕焦躁地尋找消失的投影,「銀幕」像是他藉此用 來確認自我認同、追求生存價值的媒介。「鏡子」也有類似作用,在片中往往呈現出 Valentin是否受到了肯定認同。在他潦倒時,他在櫥窗裡看見的,以及在桌面上看見的, 都是令他厭惡或心煩的自己。然而他最初與Miller在化妝間裡,互相以注視交換心意之 時,也是透過重重鏡面之後,才終於接觸到彼此眼光。 當身為觀眾的我見證兩人在充滿鏡子的房間裡,一個愛撫對方的衣服,在鏡子上寫下感 激,一個為對方點上更適合銀幕的美痣,兩人反覆看著鏡子裡外彼此的模樣,我不禁為 這虛實夾雜的情感擔憂起來。劇情在這裡尚未出現考驗或磨難,然而這個小房間裡被鏡 子來回反射的情感,說明了兩人的愛勢必通過虛幻與真實的考驗。他們終究得先接受鏡 子裡被事業肯定的彼此,才能在鏡子外的現實裡合而為一。 化妝間這場戲讓影片的兩大主題「電影事業」、「愛情」給明確地點了出來,而火災後 Valentin緊抱著不肯放手的膠卷則是情感擲地有聲的具體宣言。這捲紀念兩人第一次共 同合演的底片,也是一部無聲的片中片,再次成功地讓主角對事業的遺憾和對感情的不 捨合而為一。兩人看似單純的情感發展,卻在雙方事業發展不同調的設計之下顯出有趣 的對照,使全片更加教人目不暇給,可看度大增。 ¢2012年的今天,試想未來的復古可能 回到前文,在片中缺席的聲音元素反而成為本片重要的元素之一。1929年以前人們視之 為理所當然的無聲電影,在今日拍起來卻是向復古致敬。這不禁教人試著思考,也許再 過80年後,會不會開始有人登高一呼倡行電影復古:「我們來拍個很復古的非3D電影!」 或是「我們來惡搞拍一部20世紀初很流行的哈利波特」,甚至是「來拍一部只有一個結 局的電影」之類的? 也許正是因為跨越過電影的上古時代,歷經大大小小技術革新,我們如今才能悠然自得 地來回歷史與當下之間,賞玩電影的有聲/無聲。而這提醒了我們:本片除了試著讓現 代人享受無聲電影,也刻意強調各種技術層面細節。我們可以看到攝助為了對焦,在畫 面上來回走動拉皮尺。而片尾導演也是依序喊聲音、攝影、最後才喊action,讓演員開 始走戲。若思考到時間的變化,這類細節多少都會帶有一些記錄的意味。因為新技術不 斷出現,不斷造成衝擊,這些製作細節或許很快就要遭到淘汰,隨時被送進電影歷史博 物館裡了。 然而Jean Dujardin那彷若在每個時代都能佔有一席之地的笑臉,在影片的最後以充滿 喜悅的舞蹈告訴我們──時代會改變,技術會跟著變,人們需要的題材也會改變,然 而愛情、歡笑、夢想也許是永遠都不會變的最好主題。 -- 有事看片 無事生花 http://blossomear.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216.127 ohwell:轉錄至看板 Artfilm 02/24 00:07 ※ 編輯: ohwell 來自: 118.168.216.127 (02/24 00:08)
iamx:寫得真好 02/24 06:53
shihyajulia:好文推! 02/24 09:28
Danieleye:推 02/26 10:52
orzisme:推好文 02/26 19:57
kwhitomi:好文!!! 02/26 22:17
Qooh:寫得太好了! 02/28 17:17
ohkawa:寫的很棒!!!! 03/06 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