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無事生花網誌圖文、影片好讀版 http://blossomear.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4.html 當然大藝術家非常好看 但老實說在這檔奧斯卡強片中 我最喜歡的可就是雨果啊 (而且片中提到的月球之旅 據說最近要在中國上映彩色版了呢) 以下有雷 奧斯卡獎落幕後,幾部火紅大片的相關討論也逐漸降溫。《雨果的冒險》由於主角 是小孩,即使格局浩大,還是很難抓住一般觀眾的注意,奇幻的影像風格甚至有窄 化行銷路線的可能。奧斯卡入圍名單甫揭曉時,《哈利波特》男主角甚至忿忿不平 地認為「同是商業兒童片,為何只要由馬丁史柯西斯執導就有特殊待遇」,這也無 形中說明了一般人有多容易將兩部片歸為同類型,而《雨果》的箇中趣味又有多容 易被忽視。 連我自己也一樣。習慣忽視片商撰寫的本事,所以進戲院前只知導演為史柯西斯, 主角為小男孩,且是由繪本改編而成。看完之後才知道,除了從兒童角度描寫的冒 險情節以外,還有重新探索電影史的意味。這不僅是史科西斯自己的電影史觀,更 是由Brian Selznick撰文繪圖的同名原作的偉大成就。這部書中文版厚達534頁, 由插畫和文字穿插,宛如電影畫面的分鏡則令人想起默片的風味。整本書已超出兒 童文學的範疇,甚至可說是電影迷的書櫃中都應該珍藏的一本好書。 φ 梅里葉的家庭電影 《雨果》讓我們透過梅里葉的自我回顧,看見一部梅里葉一家子的家庭電影,夫人 看著年輕時的自己,回味為了夢想忙碌的美好記憶,而總愛刺激冒險的伊莎貝拉則 象徵全世界的電影觀眾,觀看夢境和想像的魔法初次在大銀幕上誕生的重要紀念。 頹喪的梅里葉則在熟悉的放映機聲中醒來,開始娓娓訴說電影的起源、他與盧米埃 兄弟的相遇、他第一部攝影機的製作、幾部作品的成功,以及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 沉寂。 在全片前半段的解謎劇情之後,此刻觀眾才確信,原來這個會玩撲克牌魔術的玩具 店老人就是當年拍了雨果爸爸喜歡的《登陸月球》,鼎鼎大名的梅里葉(Georges Melies)。他自述原本是個魔術師,妻子則是他的助理,他熱衷鑽研機械,並創造了 片中這部為梅里葉和雨果牽線相識的小機器人(Automaton)。後因一眼愛上盧米埃 兄弟的攝影機卻收購不成,便拆下機器人的零件來試著自製攝影機,並一手打造製造 夢想的樂園,拍攝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然而在戰爭後,人們不再需求這種電影,心 灰意冷的梅里葉便將底片都賣了,熔成鞋跟原料,自此隱居巴黎車站一角的小小玩具 店。而雨果是一個孤兒,他將修復機器人、獲取父親留下的訊息,視為當下唯一生存 目標。兩人的相遇激發無數奇妙巧合,除了對機械的天分與熱愛,小男孩也對梅里葉 手上的魔術有興趣,片尾他穿著小魔術師的服裝表演,儼然有繼承衣缽的味道。 若說影片的前半段是解謎,是雨果個人為生存尋找答案的心靈歷程,後半段的主角即 是梅里葉及其歷史的復甦。值得注意的是,其口中訴說的過往顯得意象豐富,處處引 人遐想不已。譬如他敘述到攝影機的誕生用了不少機器人的零件,這也暗示了機器人 和攝影機的手足特質──兩兄弟一樣有眼睛,有視野,一樣能記錄、儲藏資訊,更與 人類的視野相互投射、相互影響。而裘德洛飾演的鐘錶匠也許正是小機器人的養父, 在技術上,他為機器人提供收容和修復,同時機器人的父親梅里葉也同樣收容了鐘錶 匠遺留人間的兒子雨果。這個看似隨意牽拖的家族系譜絕非偶然,他們之間的羈絆是 基於對機械相同的熱情,以及對電影/魔法相近的觀點。雨果的鐘錶匠酒鬼叔叔也是 整天拿著錶,但他卻是現實地大喊「Time is money」,相較之下,雨果父子和梅里 葉都對機械展現了一種宛如追求夢想般的熱愛,甚至說他們視之為通往幸福、尋求真 理的手段亦不為過。 這段眾人為了一己之目的(雨果為了解開父親與機器人之謎,伊莎貝拉為了享受刺激 冒險)去挖掘出來的過往秘辛,讓梅里葉化身講古老人。有注意到嗎?為梅里葉撰文 的電影研究者Rene Tabard在介紹早期電影時,好幾個畫面幾乎是直接面對鏡頭訴說。 而梅里葉在侃侃而談自己過去時,也是從凝視著觀眾的畫面開始說起。這是本片變身 為電影史小老師的剎那,他們試圖以硬體角度重新梳理電影的起源,說明鐘錶、玩具 等機械,和魔術戲法有著如何關係,而雙方之間極為類似的玩心與技術性也催生了後 來電影的出現。 對雨果來說,他失落的父愛與家庭溫暖都找回來了。對伊莎貝拉來說,她是今日對歷 史的無知者,也是未來將不斷新生出現的陌生人,唯有嚮往「adventure」的好奇心 能讓觀眾永生不滅。 φ Home, Sweet Home 而對於我們這些在光影裡流浪的觀眾,又是什麼能為我們引領回家的路? 影片開始時,雨果從鐘的背後開始向外觀看,這個開頭暗示了人類不知從何時開始早 已與機械密不可分,車站的鐘、站長的金屬義肢、宛如齒輪般運轉的巴黎城……不用 等後人類的理論來提醒,我們也會很快想起人類也是透過機器拍出電影,電影創作出 來的故事,就是透過一群機械完成的。在原著小說中,作者甚至自比機器人,於結局 自道本書由機器人一字一字寫出來。而雨果在機器人的注視底下夢見自己變成機器, 似乎也相當神秘地暗示了人與機械結合的類似思維。 其實《綠野仙蹤》早給了許多重要啟發:所有的機器人都需要一顆心,而《雨果》的 機器人欠缺的正是伊莎貝拉脖子上那把心型鑰匙,這把心型鑰匙就是帶領大家回到 sweet home的關鍵。鑰匙插進旋轉之後,就還給了機器人靈魂,讓他順利畫出了圖, 也讓梅里葉重新擁抱往日記憶。《綠》甚至早說過,所有偉大魔法師其實都只是懂得 運用機械製造幻象的普通人,也許梅里葉的真實面貌也不過是如此——一個醉心於舞 台魔術和銀幕魔法,靈魂卻脆弱頹圮的普通人。 看過原著小說的人,可能會發現插畫和片中的機器人有點距離。梅里葉確實製作了一 個機械裝置,最後被人遺忘丟棄,小說家讀到這段故事便躍躍欲試地想動手改編。然 而事實上,本書機器人的具體靈感是來自美國費城Franklin Institue收藏的一個19世 紀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由一位專精機械的鐘錶匠Henri Maillardet製作,造型和片中 機器人很像,也會畫圖寫字,並簽上製作者的姓名。Maillardet工作的鐘錶店屬 Pierre Jaquet-Droz所有,這位Jaquet-Droz以製作許多能繪圖、寫字、演奏音樂的機 器人聞名,有人甚至以這種輸入資訊、齒輪運作、輸出成品的過程,將Jaquet-Droz的 機器人比喻為電腦的遠祖。 也許有人這時不免會想起,最透徹了解電影本質的高達曾經在許多訪談和紀錄片中說 過「攝影機是一種具有歷史的機器,我們用這個機器來試圖看清楚人,就像用望遠鏡 看清楚遠方一樣,我會說電影是一種機器,發明於20世紀初」由此角度看來,《雨果》 的電影史觀和高達似乎相差不遠,也再次牽起機器人和電影之間的血緣關係。事實上, 從雨果夢見自己成為機器人,到片尾機器人和梅里葉、Tabard教授一樣,靜靜透過大銀 幕回望著觀眾,觀眾都確實可以深深認知到:人類不僅在物質生活層面與機械密不可 分,意識、想像,與夢境也一樣必須仰賴或穿過機械的運作和構造,才能投射於現實 世界的大銀幕,回到夢裡的Sweet Home。 Tabard教授記憶中的梅里葉,曾在片場對他說「如果你不知夜裡的夢境何來,看看身邊 就明白了。」原著譯者宋珮為宋存壽的姪女,她也撰文提起,這本書讓她想起小時到叔 叔片場參觀的美好時光。無論是火車進站,或是鐘樓頂端的攀爬,在片尾機器人神秘不 可說的凝視之下,電影給的美夢在未來似乎仍可以為我們永保家園的芳香。 -- 有事看片 無事生花 http://blossomear.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3.164.78 ※ 編輯: ohwell 來自: 202.3.164.78 (03/15 18:00)
JUSTBET:伊沙貝啦,正 03/15 18:06
sleepyrat:這片無時不刻都找機會給觀眾上電影課....很讚!!! 03/15 18:51
softw:我看過評這部片評得最好的一篇! 03/16 00:02
killerexpo:好文推! 03/16 00:43
ohwell:好感謝softw 太喜歡這部片也很愛機器人 這篇寫很久... 03/16 00:49
※ 編輯: ohwell 來自: 114.43.149.50 (03/16 00:50)
loveyourself:推推,寫得很好 03/16 01:28
toyamaK52:完了.我看成梅里葉製造了高達(鋼彈) ... 03/16 02:10
illbebetter:寫的真棒!推!我也很喜歡這部! 03/18 01:02
Clementtang:推本文 :D 03/18 04:33
mio88:值得一看再看~ 很讓人回味~ 03/19 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