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log.xuite.net/tzaralin/weltschmerz/4670326 《11:14》:過於匠氣、言而無物的後現代解構劇   觀眾不難將《11:14 (2003)》與《衝擊效應Crash (2004)》 、《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甚至《致命IDIdentity (2003)》、《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 (2004)》等產生 直觀的聯想,併置比較。顯然,原因在於上述幾部作品於形式上 、結構上、敘事上的相似性:皆充斥並實踐後現代性的解構主義 思維,拆解分割重組敘事的時序,重新建構又還原所謂的「真相 」。然而,主體意義並非絕對單一,而是變動有機地,隨剪接或 扭曲而產生難以掌控的曲解、誤讀、或歧義,這些是解構類型文 本共有的特性:強調客觀之不可能,真相之不可預知,真實絕非 眼前所見所憑,就算親自經驗其中也難能大言不慚地宣稱一葉知 秋。它們否定絕對真理、普世皆準的規範、或大ㄧ統的史觀。它 們的認識論、現象學上的認知訴求於經由大量的拼湊剪接,反覆 驗證多元觀點、多元角度,從中抽絲剝繭,釐清可把握的真相, 趨近完美真實的本質意義,而建構堅實可信的真相/假象。   這種新穎、時興的解構再建構的手法流行於近代新銳導演與 編劇之間,充分彰顯後現代論調,運用得宜,往往能在形式上達 到峰迴路轉的豐富閱讀樂趣;反之卻又容易流於媚俗氾濫,參次 不齊、良莠不一。就本片而言,我便認為過於流於匠氣、過多人 工安排的偶遇,過於狡詐投機的巧合,過於賣弄文采。在敘事上 的解構語彙表現在剪接上不比《靈魂的重量21 Grams》的破碎撕 裂來得優異;在文本本身所賦予的精神性象徵或欲表達的母題上 又過於淺薄,不比《衝擊效應Crash》大量的政治性意涵、《靈 魂的重量21 Grams》的人性價值、生命意義;或《致命ID Identity》的人格病態寓言。即便在偶然性、巧合、可測與不可 測的戲劇安排上,我給予《11:14》的評價仍遠遠落後上述所列 舉的多部作品。理由無他,我厭惡過於精心設計的迴圈,過於巧 妙安排的牢籠,過於狡詐而難以掙脫的蛛網。世界就算如何的窄 小,也無法如此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環環相扣,這只發生於戲劇隻 中,所謂蝴蝶效應在本片完全證實,五組人馬五場意外相互關聯 ,互為因果,又首尾呼應。慧詰的編劇企圖使人讚揚其劇本的完 美結構。對我而言,那又如何?     《11:14》最大的劣勢與缺陷在於:缺乏更實際的意念與訴 求,無論任何目的的言說或教化都可闡揚某種道德價值的判斷, 但編導Greg Marcks對於文本給予觀眾的深層意義卻抱持敷衍的 態度,缺乏嚴肅的動機,空洞的精神,安排令人難以發噱莞然的 粗劣黑色幽默,徒具形式上的舞弄,實際上卻是言而無物卻精雕 細琢的對仗辭藻,總令人悵然若失,步出戲院不得滿足。唏噓之 後唯一的感言是:開車安全第一,路過馬路小心。   或許,我可能過於挑剔《11:14》,畢竟,諸多雷同類型的 優越作品太多,要脫穎而出不是易事。但對於在片中僅僅飾演微 不足道的便利商店店員Buzzy的金獎演員Hilary Swank來說,本 片的劇本大大吸引了她,令她降貴紆尊地演出,這點感人的小故 事,倒是很類似於後來的《衝擊效應Crash》吸引諸多重量級演 員的降價投靠,只為了好劇本。如此看來,《11:14》似乎又是 不可多得的商業劇本?那麼我剛剛的評論是否仍可信?   你看完之後也跟我一樣感到空虛與空洞嗎?那就對了! -- Weltschmerz by Tzata Lin http://blog.xuite.net/tzaralin/weltschmerz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2.156.24
jetuil:推感言:開車安全第一 路過馬路小心..><".. 12/23 09:13
booth:這部簡直是屎.... 01/01 06:14
BENKY:我怎麼覺得這篇影評才是賣弄文采... 10/09 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