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聽聞近期曾經在2002年金馬影展上映的Russian Ark, 即將當上大舞台,於是,將兩年前的舊文章翻出來,當時 還年輕談論電影的方式或許很愚蠢、不成熟,不過,在重 新進戲院在觀賞那神乎其技又嘆為觀止的饗宴之前,先以 筆者年輕無知的文字跟大家介紹Russian Ark.創世紀   90分鐘一鏡到底的噱頭,讓大家興趣盎然的坐在電影院內觀看,似乎,觀看的 目的是如何一鏡到底,而內容?就好像一場很有新聞性的藝術展覽一樣,我寧願如 此稱它,大家逛了一場展覽之後,到底看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或許,絕大多數 的人得到的就是『我看過那個一鏡到底的影片』     走出黑漆漆的電影院,外頭聚集許多人潮,煩著一圈一圈,討論著什麼?我想 就是那幾樣,因此消極如我也就懶的舉例.或許我們不該那樣武斷的評論一部電影 的好壞,或許我也不該分享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需要有藝術底子以及俄國文化史底子的人才能理解的電影】   台灣翻成創世紀,但原片名:【俄國方舟】Russian Ark似乎比較貼近影片內容 .有人問我,這裡頭似乎沒有劇情,但我卻認為裡頭的劇情並非我們一般沒有藝術 底子,以及對於俄國文化史觀照的人可以理解的.有幸曾經研究過俄國文化史、以及 一些粗淺對於藝術史的研究,我看到的劇情似乎頗為明顯分成四個區塊.      彼得大帝用鞭子狂怒地抽打他的將軍.   凱瑟琳女皇的個人生活   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後的晚餐   還有1913年最後一場輝煌盛大的皇家舞會   一鏡到底的拍攝技巧,我想後面在談.但以一鏡到底、又以長鏡頭為主,經過鏡 頭<導演>&外交官<歐洲觀點>的游走博物館之中,利用場面調度、以及藝術品來 貫穿影片中四個時代,我深深對於導演的功力感到佩服,如果我沒有看錯,導演又兼 編劇,如此導演若非藝術底子以及歷史概念夠豈能有如史偉大輝煌之作.  【年代初步認識】   在影院中,以及後來影院外我曾有跟少數人提到關於影片中一些年代的問題,是 很重要的線索,因為外交官本身是個什麼時代的人很重要.因此,我以我記憶所及, 提供給大家參考:      自然主義時期繪畫-十九世紀   德意志帝國獨立-1871   音樂家華格納-1813~1888   彼得大地-18世紀   凱瑟琳女皇1-18世紀   亞歷山大一世-19世紀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917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9世紀~20世紀初   1913年羅曼諾夫王朝300周年狂歡舞會   林布蘭特十七世紀    【片中的腳色討論】      我試著提供大家一個理解本片的方法,片中一開始的口白便是鏡頭<導演>本身 的獨白,獨白告訴我們他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然而不久,另一位處境相同的人出現了 ,後面的劇情告訴我們他是外交官,他的名字叫做【歐洲】.這些線索隨著劇情的滾 動而有許多深層的意義由人物角色出現.我可以如是說嗎?本片的人物主角色有兩位 鏡頭<導演>&外交官<歐洲>   外交官的腳色至少有幾點特徵是顯而易見-有藝術修養的、不知德意志帝國已經 從鐵血宰相俾司麥帶領成為民族國家、對於藝術有至高無上的遵從、有教養的等等. 外交官並非俄羅斯人民、對於俄羅斯文化常以第二人稱自居,對俄羅斯文化好惡不一 、例如對於音樂他曾說過『聽了會起麻疹』.對於兩位俄國人的穿著品味頗有微詞, 等等.由外交官的穿著我猜想他的身分是德國人,也可能是什麼人都不是,因為他的 名字是【歐洲】,我也寧願相信導演取名歐洲的原因是讓他代表歐洲觀點.   如果外交官代表歐洲觀點,那麼對於俄國文化的評論便算為中肯,因此劇情繞著 外交官<歐洲>的言談上穿梭便是合理的劇情.然而由於藝術的狂岸,外交官似乎愛 與人爭卻有至高的品味與獨尊高貴的禮儀,因此劇情中可見許多轉折都因他而起.   另外一位演員,便是鏡頭本身,他的口白與外交官的對話似乎告訴我們他是現代 俄羅斯人,他走進了莫名的時光隧道,他了解德國獨立的事情等.對於鏡頭本身,我 寧可說他的腳色是個對照-以一個現代俄國人來看待曾經璀璨的俄羅斯如何邁向革命 .當然劇情在舞會散場中結束,然而最後的口白告訴我們,鏡頭<導演>了解後來俄 國的歷史.   兩照交叉我們知道,鏡頭的第一人稱讓觀眾以為自己也是當代俄羅斯人;而外交 官正在定領我們穿越俄國的歷史.   可惜,絕大多數觀眾無法理解這些歷史的脈落. 【劇情討論】   在劇情中,我似乎感覺到導演特別喜愛林布蘭特.從一些框畫中提到『有林布蘭的 感覺』,到後頭有字幕的林布蘭【浪子回頭】等大型人物肖像畫,可感而知導演 對於這位擅用光線流動的荷蘭畫家的喜愛,是否影片中有感到林布蘭光呢?這是後見之 式A我不願以個人意見強暴作品與作者,所以私下討論.    劇情中,一在提到這棟建築物將被燒毀,外交官曾在燒毀後來過,這個線索其實 頗為重要,但可惜我所知有線因此無從解答,如果我記憶力夠好可以記得該博物館名稱 ,似乎可以更深入劇情一些.但我推論,燒毀博物館與俄國後來的革命有關,如此片中 一些線索,如最後的沙皇一家人晚餐,口白提到『我感到似乎有死亡』等,一再堆疊俄 帝國將死等.畢竟四個場景交代俄國史在90分鐘是很難的挑戰,而俄國死亡的意向便 是如此推砌,直到結尾外交官歐洲留在博物館不走<歐洲文化在俄羅斯過去的帝國?> ,最後的鏡頭是灰色意向的海.『再見!歐洲』!鏡頭對於外交官說的畫,似乎暗示, 歐洲=俄羅斯文化?   如果導演以外交官的腳色來說明自己的看法<畢竟編劇也是他>,我推論導演 熱愛古典主義繪畫風格,那種文藝復興時代的宗教繪畫,以及仿西羅時期的雕刻, 以及台詞中『Van dylk、以及另一外古典主義藝術家一直被稱讚』,我如此推論,這樣 熱愛古典藝術形式,是否也意味導演認同『古典俄羅斯文化是最棒的歐洲文化』?如此 在烽火連天中還自己保護這些畫作的那位沙皇<?誰阿我忘了>,如此保留歐洲文化< 如林布蘭的畫作>經典,著時替『歐洲留下文化』   片中唯一令我不解的是,為何外交官忽然聽不到鏡頭導演的聲音?這是什麼意圖或 者意味?表框工人說的棺材是?一些人在看著一把椅子是?這幾個場是讓我在影院中, 甚至現在面對電腦拉哩拉雜亂寫一通時還想不來的地方.恕我愚昧,請高進提供意見.           總歸結論:導演鏡頭與外交官作為主軸,而各時代的藝術文化作品作為區隔,藉由 這一鏡到底流暢的影片,讓我們走一趟時光之旅.可惜,有人可人走到睡著,有人因為 不知所云而迷迷糊糊.   外交官:代表古典、代表歐洲藝術觀點、具高尚品味以及藝術鑑定、好爭辯   鏡頭:現代觀點、當代俄國  【影片拍攝技術】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因為一鏡到底而來,也因此跌入一個罩門,想看看一鏡到底有沒 有破綻.這樣的行為我想對於那些看不懂劇情又沒睡著的人來說可能性更高.如此我認 為片中導演以鏡頭說話的口白就很明白顯示有鏡頭第一人稱這個人在,因此一些場面調 度明顯的有人在躲鏡頭、搖晃也因此合理.因此第一人稱告訴我們,就是有一個鏡頭, 但是鏡頭是人!      如此一來還有什麼破綻可抓?      看完影片,我推論他們使用的是一種具備超長焦x2 x10 x20 x200? 的鏡頭<據說這部是DV拍的,又說是DB拍的>,總歸就是輕便,可攜.我猜說不定機 緝手臂是輕到可以徒手拿的,否則一些鏡頭的換位如何達到?或者就是一些定住的鏡頭, 拍攝主體走出框外時的鏡頭便是再調整機器手臂的時候.無論如何,一鏡到底事前的前製 與機器的運用實在很不簡單.我現在所說都是揣測,說不定有高人知道如何拍攝,希望 有人提共說來聞香下馬.   關於拍攝技術,我一向很懶的說來分享,因此如果有問題私下討論.我們需要關切的 還是影片本身.   【大結論】   這是一部電影藝術性質大過於休閒性質的電影,原諒我帶著過於休閒的心情、吃著 暴米花可樂在觀看,也因此看到東西可能不是很多.希望大師原諒,也希望大家繼續討 論.或者有意見可以單挑我!挑我麻煩! Wed Nov 13 04:10:34 2002 by Tzara -- http://blog.kgbbs.net/tzar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