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log.xuite.net/tzaralin/weltschmerz/4654344    Lilja 4-ever/永遠的莉莉亞:絕望、絕望、絕望 『這裡什麼都沒有』、『這裡什麼都沒有』。   如此對現實處境表達強烈不滿的抑鬱哀怨歎息,陣陣反動絕望的 抗議吶喊,不禁想起村上龍《希望之國》,面對政治、社會、大環境 的呆滯、荒涼、機能疲弱、無光明希望,集體的憤慨與思變,尋求現 實的掙脫與移民再造新天堂樂園。幸運地,《希望之國》的孩子們有 足夠的氣力魄力,抗禦無用的成人世界,爭取屬於自己的陰莖權力, 他們成功實現推翻了殘破現狀。但在《Lilja 4-ever (2002) 》,對 於十六歲豆蔻年華的Lilja來說,卻徒能消極地逆來順受外在的罪難 ,緊抱一根枯木對抗殘酷世界的風暴摧殘,漂蕩無涯汪洋,孤苦無依 地等待救援,唯一的希望只是無法靠岸的漂流木。   觀看《Lilja 4-ever》,直覺便聯想達頓兄弟(Dardenne)的《 Rosetta (1999)》。也是令觀眾痛心疾首,心生同情憐憫卻又無能為 力,旁觀他人之苦痛,心焚焦急地目擊/凝視著Lilja/Rosetta孤立 無援、任人宰割卑賤生命,誰能不為之心絞胸抑呢?   《Lilja 4-ever》與《Rosetta》的成功與成就皆是試圖關注邊 緣族群、遭冷落忽視的下層,現世孤雛淚的悲劇角色,啟迪喚醒現代 社會中遭泯滅殆盡的人道光輝,並讓個體乖葛命運放大成為控訴社會 體制、外在政治病態殘破、集體暴力的犧牲者。電影紀錄個體的受難 記,鉅細靡遺歷歷在目地記載個體如何苟活,在狹縫與絕望中求生。 電影為之伸張正義,揭露拆穿現世的虛偽醜陋,其目的仍是基於藝術 創作者的良知,對外的社會使命感。作品與作者絕對熱愛生命、愛護 生命而渴望拯救不見天日、弱勢的苦難者。   戲裡戲外,《Lilja 4-ever》與《Rosetta》的雷同與相似處甚 多。導演Lukas Moodysson與達頓兄弟都是受益於手搖攝影的影像語 彙、紀錄美學,使得作者所言充滿真實性與信度,每每觸動觀眾的良 知。但導演Lukas Moodysson的手搖攝影風格仍有所迥異:明顯充滿 新聞性:快速剪接、跳接強調事件衝突性,或以粗暴急迫的鏡頭伸縮 (Zoom In)強調偶發現場的臨場感。   Émilie Dequenne飾演Rosetta時正逢18歲與戲中角色相符, Oksana Akinshina飾演Lilja也正是16歲,符合戲中人物設定。似乎 兩片導演都有意識地選用演員詮釋角色時的心智年齡合乎現實設定, 易於創造真實性格。   Rosetta和Lilja皆來自於不健全、失去父親的家庭,心理上的創 傷同樣感覺是遭受遺棄的孩子。她們缺乏母愛或父愛的溫暖。偏差與 抗拒、反社會的行為是隱匿壓抑內心渴望愛卻害怕受傷的自我保護機 制。她們為生存的努力終極的意義與夢想是彌補美好家庭的缺憾,對 於友情的渴望卻不可得表現出她們的孤單落寞。這些特性證明她們強 烈而根深柢固的邊緣性格肇因於家庭、環境、社會甚至命運從不給予 她們光明契機。     但和Rosetta相異甚至更為悲慘的是:Lilja的出生便是不於承認 的生命,不被祝福的存在。她是母親一夜風流後的苦痛,是母親遠走 高飛美國後寫給社福中心信中所謂「多餘的孩子」。Lilja生來便住 定遭受遺棄與背叛,這可悲悽涼的命運永劫回歸地輪迴捉弄著Lilja ,從不放過她:親生的母親背叛她,身旁的摯友背叛他、污衊她,偶 然相遇並信以為真的投入的愛人竟然是人口販子,將她欺瞞矇騙到瑞 典賣淫。命運乖違,連神都遺棄她,還有什麼比對形而上的精神信仰 感到絕望憤怒更加不可遏止的意志消沉?青春的新星正隕落、美麗的 花苞來不及綻開嬌豔便已早夭枯萎,該責怪枝枒的狠心遺棄,或者春 天不來?太悲哀。   Lilja曾經也感到無比快樂。她有兩個朋友:Volodya和Andrei。 Andrei便是設下迷魂圈套,以真切的、誠摯的熱情催生Lilja荒涼而 貧瘠的土地萌發希望,騙取她燦爛笑顏、軟玉溫香。愛情下的Lilja 多麼甜美招展,如冬日陰霾昏暗天空沉重如鉛暮然初探的暖陽,多麼 可愛動人。但她從未料想,命運再次謀殺她過於天真的信任,又遭出 賣、背叛。故事到此,導演陰暗面地再次強調:善惡難分、是非不明 ,對現世抱持悲觀厭世,對人性醜惡劣根的不信任、絕望、與懷疑。   倘若,Lilja聽從Volodya的規勸,至少不會對於後來的憾事後悔 莫及。Volodya亦是無故遭受父親遺棄的孩子,自談吐與行為表現出 童稚年齡不該有的悲觀厭世。或許由於成長背景的相投,之間的友誼 跨越年齡的鴻溝,逐漸發展出微妙的相扶相依、共存共生,甚至些許 畸戀成分的親密依賴關係。   無可厚非,將Volodya視為Lilja的另一化身。這雙重命運加重 Lilja不可掙脫的鎖鏈桎梏,加劇悲劇性色彩的身世不可排解,加強 絕望無路無根的困苦處境,更加深雙方對於尋找可依靠的情感與對家 庭溫暖的寄望企盼。但殘酷而諷刺的是,當Lilja墜入幸福的愛情陷 阱時,她選擇獨自遠走瑞典,不得已丟下Volodya。此時Volodya的橫 遭背叛,不正等同於Lilja遭受母親的鄙棄。(此時兩組駕車離去的 鏡頭構圖多麼雷同)。Volodya在愁雲慘霧的絕望下服藥自殺,無疑是 嚴厲責備Lilja遺忘了自己被遺棄的身世之苦。然而,觀眾自以為是的 道德感能夠再多加苛責Lilja什麼嗎?   處於絕望而無援的地洞,ㄧ絲絲微弱的光線,都會讓人幸福地投以 全部的生命,而不多加顧忌那可能是深淵裡欺詐的輻射光。   倘若人性生存最為底限的尊嚴自由價值都被剝削剝奪,作為觀眾卻 僅能氣急敗壞地憤怒捶胸,莫可奈何地旁觀目睹那過於戲劇性又真實到 令人無法忍受的乖違命運,悼亡無可挽救的墜落:當Lilja從潔身自愛 的傲骨,到屈服現實而首次出賣肉體時的作噁,最後成人肉俎,這是絕 望;當她痛哭失聲地苦苦哀求母親別遺棄她,到撕毀母親的照片,最後 燒毀,這是絕望;當Lilja仍相信著神是唯一的救贖,到最後憤怒地砸 毀聖畫,這是精神上最怒不可遏的絕望;當他一躍而下…絕望、絕望、 絕望…   或許,導演傳達了過於絕望而陰鬱的存在哲學,表現出對人性、社 會充滿陰暗灰澀的悲觀思想,絕望感、無力感、疏離感、不信任感、異 端冷酷與孤獨漠然。我並不認為導演Lukas Moodysson做得太過,或過 於煽動鼓弄戲劇效果。鏡頭語言下的紀實性證明作者的良知與企圖,只 為了再現現世苦難。那組呼應韓國導演金基德《援交少女Samaria》的 主觀鏡頭剪接,怒目直視著一位位輪番購買Lilja身體,並視為商品般 消費的噁心猥褻的男性醜陋淫蕩面容,這是強而有力對父權社會不公體 制的錄像指控。至於諸多資本符號、美國希望的替代在片中的出現, Lilja何嘗不是為其壯烈犧牲的代罪羔羊,該歸咎『這裡什麼都沒有』 的俄羅斯,還是偽善的瑞典?Lukas Moodysson的瑞典身分耐人尋味。   『You will have all eternity to be dead...but You only have a short time to be alive』。   已解脫現世苦難成為天使的Volodya對Lilja勸說這句動人的箴言。 但任憑Lilja如何後悔莫及、嚴苛的命運如何鞭笞著她,最終那彩色而 幸福的夢啊,她選擇永恆的死亡,果真她昇華為帶著美麗羽翅的天使, 快樂而徜徉地玩耍。這永恆的死亡觀,在此,導演傳達堅定的死亡哲學 ,對我而言,的確久久無法忘懷那隻灰色羽毛的孤鳥逡巡盤旋在灰色煙 囪旁,象徵性的悲觀包圍著我,永恆地縈繞。       -- Weltschmerz by Tzata Lin http://blog.xuite.net/tzaralin/weltschmerz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2.136.55 ※ 編輯: Zarathustra8 來自: 218.32.136.55 (12/21 00:13)
Kerdison:沉重的好電影... :( 12/21 01:03
willkill:唉 12/21 01:44
nanaema:推 看了兩次還是覺得很難過 12/21 09:35
ericachu:這部可能在出租店找不到的片 居然又被討論起來~~讚! 12/21 10:27
Zarathustra8:去泰國聽placebo阿,可是票沒法買。 12/23 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