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article_id=9498554 《1408》:驚悚小說作家書寫精神狀態的影射 文:Tzara   237房之於1408房,Jack Torrance之於Mike Enslin,《1408》處處可見 與《鬼店》雷同處:拍攝手法相似、劇本改編的技法、電影敘事,背景框架 亦如出一轍。若說《1408》極有可能成為Stephen King驚悚小說改編電影中 ,僅次於《鬼店》的佳作,是否意味著Stephen King小說最理想的改編方式, 正是當初Stanley Kubrick擅自加油添醋、竄改結局與人物設定的那一套呢? 我相當好奇當初無法苟同Stanley Kubrick《鬼店》的Stephen King,是否喜 歡《1408》的電影版本呢?   以改編的結果來看,《1408》與原著乃有相當的差異:多了妻子Lily、 癌症過世的女兒Katie等角色,加重親情與內心戲的描繪,以博得觀眾更多的 同情。而海豚飯店中1408房死亡的人數,由小說中的10人,驟增為56人,加 深凶宅印象,死因更是千奇百怪。配合其他更講求重口味、裝神弄鬼、虛晃 一招的情節安排,以及結局收尾語氣的不同,實際上,《1408》與《鬼店》 的情況一樣,原創劇本已被大幅增除。   但以戲劇效果來看,Matt Greenberg、Scott Alexander的改編工作稱得 上成功:兩位編劇讓這則恍如《12怒漢》般場景單調(幾乎僅有1408室內景) ,角色單調(幾乎只有John Cusack的獨角戲),劇情起伏陳腔濫調(這個年代 幾乎不可能再出現新的驚悚片、恐怖片創意了)的劇本,利用了時空交錯、真 假虛實等手法,使全片段落分明,層次豐富,故事具高度感染力,劇情曲線 更有菱有角。儘管有些細節處理稍嫌勉強,轉場生硬,像首主副歌和弦銜接 不甚自然的歌曲,例如:主角Mike Enslin此一玩世不恭、憤世忌俗的無神論 者、懷疑論者,不應該只因為手受傷流血便打退堂鼓,跪地認輸。類似的瑕 疵不多,所幸各段內容精彩緊湊,觀眾毫無知覺便忽略了這些缺點。   導演Mikael Hafstrom在前作《玩火》,早已一展處理這類改編恐怖小說 的驚悚片的自信與能力,駕馭《1408》更顯得心應手,尤其在全片調性、氛 圍一致性的掌控上,讓本片佈滿《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鬼店》、 《驚魂記》等經典驚悚片的恐怖氣味,並且不落俗套。在營造高張力、高危 險、瀕臨崩潰邊緣的心理恐懼感時,忽然會穿插黑色幽默般的台詞、情節, 緩和氣氛與節奏。其敘事結構與剪輯技巧更富個人風格語彙,時而讓我聯想 起Darren Aronofsky這類實驗派超現實主義導演的作風,時而想起Stanley Kubrick執導鬼店時所立下的經典手法。甚至,有時會聯想到希區考克捕捉觀 眾恐懼心理的天份。   當然,就美學技巧、節奏的掌控、導演調度成熟度上,Mikael Hafstrom 仍與幾位大師有段落差。舉例來說:電影前半段確實成功營造出直擊內心的 恐懼感,尤其是角色內心世界的絕望與掙扎,那股令人窒息的壓力不僅籠罩 於角色,更包圍著觀眾,或者說觀眾早已走進主角Mike Enslin的心理狀態, 確切感受其懼怕、恐慌、失控。這部份,Mikael Hafstrom表現的相當夠水準 ,完全讓觀眾如坐針氈,呼吸急促,緊張地胃絞痛。   反觀,後半段卻顯紊亂紛雜、虎頭蛇尾。觀眾的角度由起先感同身受的 第一人稱,轉為旁觀他人苦痛的第三人稱,自此仿佛在看災難片、特效片般 ,漸漸流於空洞。最引人入勝的恐懼、驚悚成分盡失,僅剩下廉價、平庸, 類型公式常見的賣弄伎倆,擾亂了劇情流暢的節奏感,頗令人感到可惜。尤 其是多此一舉的結尾,縱使Mike Enslin詭異的笑顏,讓我想起驚魂記最後一 幕Norman Bates的笑聲,但我還是認為實在無須這畫蛇添足的故弄玄虛。   儘管如此,《1408》卻仍是自《靈異第六感》、《神鬼第六感》以來, 我認為最技法最純熟,印象最深刻的心理驚悚片,輕而易舉就可勝過 《靈異23》。   John Cusack飾演的Mike Enslin,一如許多Stephen King小說,如《鬼 店》、《The Dead Zone》、《祕窗》中的主角,背景設定均為作家,我認 為這絕非偶然,並且是解讀這類作品的重要線索。仔細觀察,包含本片在內 ,主角會出現妄想、幻想、自虐傾向、密室恐懼症,現實與非現實難以分辨 等病徵,其實都是在影射現實作家於長時間聚精會神地書寫時,所面臨一種 無止境的現實/超現實的拉扯狀態:時而抽離、時而深思、時而多愁善感、 時而必須面對作者自我的陰暗面。該誠實,該虛構?該平鋪直述,還是該故 弄玄虛?於是,片中夾雜許多似是而非、毫無邏輯、理性、因果關係的事件 ,時空的斷裂,人格的分裂,永劫回歸的輪迴,這些根源自書寫狀態下的理 智與瘋狂,被Stephen King利用來作為驚悚小說的養分,成為心理恐懼的起 源。反應在鏡頭觀點的運用上,那些幽靈似揮之不去的受害妄想,逼迫人不 可自拔地陷入其中,進而信以為真。一旦突然出現第三人稱的鏡頭,戳破幻 覺,告訴您其實Mike Enslin只是在對著冰箱、電話發怒,這現實與非現實 的分際,僅有旁人(觀眾)可以驚覺,甚至許多觀眾還無法看出端倪,便隨著 幻覺(作者)一同墜入深淵。   於是,象徵作家寫作精神狀態的成立,我們若能了解這層關聯,其實, 我認為大可不必討論《1408》,或者其他類似劇本故事的合理性,更不必過 分抽絲剝繭,強求還原眼前的故事是真實,還是虛幻?是人?是鬼?是誰搞 得把戲?重點應當是誰著魔了,誰不可自拔?是虛構的作家?還是現實的作 家呢?或者是閱讀的讀者呢? --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2.127.214
KoalaLin:我是已經無法自拔地陷入劇情漩渦了... 08/13 16:31
jalinfly:推 08/13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