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article_id=8615996 《Peeping Tom》(1960):史上最惡名昭彰的偷窺狂電影 文:Tzara   寫在《恐怖旅社》之前。   相對於希區考克名滿天下的《後窗》,英國電影《Peeping Tom》 (1960)卻是公認最惡名昭彰的「偷窺狂」電影。   雖然片名如此直接了當,但《Peeping Tom》的「偷窺」實則跟《 恐怖旅社》、《後窗》的「偷窺」,在病理上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Peeping Tom》男主角Mark Lewis,隨身帶著8mm攝影機,形影不離, 伺機捕捉生活中人們面對恐怖時驚慌失措的懼怕神情,甚至,主動拍攝 他選定的虐殺對象虐死前因恐懼而猙獰扭曲的面容,然後於夜深時,在 獨處的放映室,忘神欣賞,神情如此愉悅著,恍如「殘酷的伊凡」( Ivan the Cruel)的兒子狄米崔(Dimitri)在看到羊、雞、鵝的死亡掙扎 時,會感到不可言喻的快感。   根據上述,我們應該依照病態心理學的定義,更為精確地定位,《 Peeping Tom》是一部「病態戀物癖結合色慾虐殺」的經典心理驚悚片 。   Mark Lewis在片中表現出典型病態戀物狂者的乖張行為與病態心理 ,而且審視其個人成長史,與遺傳性的精神症體質,以及心理性無能等 病徵,確實完全符合病態戀物狂者的典型。   為證明Mark屬於典型「病態」的戀物症,我們不妨按照 Krafft-Ebing性病態研究的定義:Mark的外顯行為與內在心理,確實有 別於一般戀物症者對於迷戀物的狂喜,乃視這些物品代表著「愛人」的 一種記憶象徵,方才投射狂愛的情感於物品上。Mark重度迷戀攝影機卻 缺乏這層「愛」的意義連結,其戀物的內在意義與關聯完全與愛無關, 僅是戀物本身構成他病態想法的整個內容。當他意識「戀物」的存在, 類似性的興奮就會出現,於是在劇情中,我們發現Mark的戀物對象雖看 是攝影機,但卻是攝影機捕捉受害者垂死掙扎的神情讓他歡愉。   Mark病態的戀物,如狄米崔迷戀於目睹死亡的神情,此一病態是怎 麼來的?按照戀物症發現者法國學者Binet的研究結論:在戀物狂的成 長史之中,都會有某一重大事件決定色慾感覺與這種單一物慾印象的結 合,通常要到早期的生活去尋。電影的後半段,Mark在他所心儀的愛人 Helen面前,播放了父親常年為他所拍攝一系列的膠捲影片,內容終於 揭露Mark病態戀物的病徵發源所在:原來身為生物學家的Mark父親,從 小就把Mark當作活標本般觀察、試驗、記錄他面對恐怖時的情緒反應。 而且,在童年時,父親送他人生第一部超八攝影機…。總總的證據,我 們不僅找出Mark病態戀物的蛛絲馬跡,更間接發現他的病徵還結合了施 虐狂與受虐狂,甚至自戀、復仇的成分。實際上,從電影揭幕的第一幕 戲,我們便已然目睹/體驗Mark虐殺的過程,結局處,觀眾則見證Mark 病態的自殺自虐。   截自目前為止,我都是採取病態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本片,若是回 歸到電影拍攝技巧與審美來看待呢?無疑地,它仍舊是部驚悚經典,即 使今天來看,一樣歷久彌新。全片彌漫著病態、邪惡的恐怖氛圍與緊弛 張力,男主角Karlheinz Bohm相貌端正的整潔外表下的陰暗面更令人毛 骨悚然,而其偷窺、殺人的動機與異端冷酷的手法,在導演Michael Powell的精心安排,以及大膽創新的剪輯敘事下有了驚悚、懸疑的成分 ,更讓觀眾打從心裡坐立難安。只不過與同時期另一部經典驚悚片《驚 魂記》相比,《Peeping Tom》可沒那麼好運,有一段時間關於該片的 輿論評價簡直狼狽的可以,成為當時最惡名昭彰的電影。   以後世之眼看待,《Peeping Tom》裡頭並沒有像現代歐美的驚悚 片、恐怖片般,充斥大量賣弄血腥、尖叫、特效的招數,反而它與經典 的《驚魂記》一樣,各自擁有各自經典的鏡頭攝影與剪輯技巧,各自開 創心理驚悚片的類型美學,也各自塑造一位經典的病態殺人犯輪廓。但 何以《驚魂記》自上映以來便響譽盛名,《Peeping Tom》卻遭引一連 串的罵名,遭剪片、禁播、禁演,直到多年後方才重見天日?《驚魂記 》讓觀眾採第三人稱的視野窺探全盤故事推演,就算再如何切身感受到 危險與恐懼的壓迫,充其量依舊是處於安全位置進行窺探(觀眾正隱喻 著偷窺)。反觀《Peeping Tom》卻以大量的第一人稱主觀鏡頭,讓觀眾 同化Mark,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觀眾不期然地成為偷窺者,成為病態 殺人狂,這種天理不容的刺激與快感,對觀眾的良知是極為不安,也讓 人難以招架的。尤其片子一開始,那個經典的主觀偷窺跟拍鏡頭,紀錄 死者遭誘殺的全程,在Mark冷血行兇的當下,第一人稱鏡頭頓時間讓每 個觀眾化身Mark,這種良知上對角色認同的排斥,後續效應絕對有別於 《驚魂記》裡經典浴室謀殺戲,尤其在保守60年代的英國,觀眾更是無 法忍受《Peeping Tom》的邪惡、獸性。於是乎,《Peeping Tom》甫一 上映便受影評輿論嚴厲的攻訐、批評,最後殃及連導演Michael Powell 與男主角Karlheinz Bohm幾乎斷送自己的電影生涯。   但是,經典就是經典,如今重新研究《Peeping Tom》,其大膽的 拍攝技法仍能帶給許多驚悚類型片導演無限的靈感想像。至於其文本本 身,呼應許多病態戀物癖的研究理論,直接指涉影痴與電影間近乎著魔 的偷窺關係。此外,《Peeping Tom》也呼應著《後窗》同樣顯著的後 設手法,裡頭幾個場景如片廠、放映室等,以及男主角Mark對攝影的迷 戀,不停暴露出電影拍攝時的心態與過程,頗為刻意地讓觀眾目睹電影 如何形成,虛構何以成為仿真,後設性的閱讀角度也是欣賞本片的另一 焦點。   關於導演Michael Powell在本片之後的一厥不振,或許只能怪罪他 超越的太快。在《Peeping Tom》之前,Michael Powell其實早已經是 頗具盛名的導演,作品《月宮寶盒/The Thief of Bagdad》(1940),以 及與匈牙利籍導演Emeric Pressburger合作的《黑水仙/Black Narcissus》(1947)和《紅菱豔/The Red Shoes》都是影史上的傑作。 拍攝《Peeping Tom》可謂是導演Michael Powell創作生命的轉折點與 終結,由於Michael Powell曾是希區考克的攝影助理,若說《Peeping Tom》裡營造心理層面的恐懼有幾分希區考克的影子,這層關係或許可 稍作解釋,但兩片間還是有各自經典之處,當然日後也有截然不同的命 運。此外,飾演女主角海倫的Anna Massey,《Peeping Tom》是他第二 部螢幕作品,後來他也擔綱希區考克《Frenzy/狂兇記》(1972)的女主 角Barbara Jane。今年Anna Massey還有兩部螢幕作品《Love and Virtue》、《The Oxford Murders》要上映,可謂影壇的長青樹之ㄧ。 --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4.196
flysonics:推一個!! 06/18 12:58
Nilthoron:推 06/18 13:05
※ 編輯: Zarathustra8 來自: 61.229.4.196 (06/18 13:06)